Ⅰ 法國有哪些關於二戰題材的電影值得一看
關於一些二戰題材的法國電影,我給大家推薦以下幾部。
1.《隨心所欲的五月》是一部講述二戰期間,德國納粹入侵法國,加萊海峽小村莊的人們准備逃離故土,躲避戰亂,一個母親帶著兒子逃離的而展開的戰火間的故事。電影一面展現了法國鄉村美麗醉人的景色,另一面展現了與德國納粹的慘無人道。影片中,掉了隊的軍官,在自家酒窖睡過頭的農夫,帶領村民逃亡的村長,以及受盡戰亂之苦的百姓,導演利用不同角度來呈現這段令人心痛的歷史。影片雖然展現了納粹慘無人道的一面,但是影片中的一些小細節還是體現出了在那個戰火燃燒民不聊生的時代人性的光輝依然閃耀。
Ⅱ 圍捕的劇情介紹、解析
劇情介紹1942年,約瑟夫11歲。這個六月的清晨,他本該上學去,一顆黃色的星星縫在他的豌胸膛上……
在善意和輕蔑之間,約瑟夫、他的猶太小夥伴和他的家人在被佔領區巴黎學習生活。在蒙馬特高地,他們找到了庇護。讓他們沒有料到的是,到1942年7月16日這天早上,他們脆弱的幸福也失去了根基…… 幕後花絮導演羅絲琳·伯胥坦言,將冬季自行車場澗圍捕事件拍成電影的想法來自電影製片人伊蘭·古德曼:「多年以來陷,伊蘭經常跟我提到這次圍捕,它一直縈繞在她心頭。至於我,對這個事件的唯一印象是一張自行車場前一輛輛空巴士的照片,它讓我非常震驚。我不是猶太人,但我們有很多共同點,尤其是——我們都有孩子!那些受到雙重教育的兒童將成為被迫害者。我想,他們的存在讓得以我從一個截然不同的角度思考第二次世界大戰和種族大屠殺。大屠殺使二戰成為一次不同於以往的戰爭。在這次殘酷的例外中,最突出的莫過於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向孩子發起攻擊,秉著將他們全部滅絕的目標。這在人類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事實上,這是促使我拍這部電影的一個原因——從孩子的視角去拍。但長期以來我一直覺得完成這樣一部電影是不可能的。」
「首先,我自問自己是否具備那樣的道德力量。我做過記者,我知道如何潛入一個主題,然後它會如何攪亂你的睡眠和生活。我能夠想像。一旦著手開始,許多問題就會接踵而來:比如,如何解釋這樣一種野蠻為何會同高度文明的種族聯系在一起?如何指導那些孩子們演戲,他們之中最主要的角色只有五歲?如何直面地拍電影,不垂下眼簾,不迴避那些『難以忍受』的景象?如何找到倖存者,在被圍捕的一萬三千人中只有25人重回法國,更不要提那4051名孩子?如何展現暴力,不遮掩,但絕不過獎……如何向法國的「正義者」——那些幫助過猶太孩子的法國人——致以公正,卻不過分渲染我為了凸顯法國人的善心而著意刻畫的情感。」
Ⅲ 處處都是陷阱和圍捕,有什麼狩獵的電影
《德爾蘇·烏扎拉》
繼續沿襲《老無所依》的路子,訴求情懷。英雄馳騁荒野,在馬背上終老。用槍訴說、交流、證明。用槍扳平世道、人情、理義、索與取的秩序。人與人有情義,人與馬有情誼。敘述徐緩平鋪,所謂“反高潮”。然而老英雄星夜縱馬飛馳,人與馬一同累倒在荒野,懷抱女孩,跪地一聲:我老了。這就是高潮,就是情懷
Ⅳ 圍捕的影片評價
在梅拉尼·羅蘭溫柔而令人心碎的演繹之下,《圍捕》將法國在被佔領時期那些不那麼榮耀的往事又浮現出來,好在影片中被人們稱作「正義者」的勇氣讓我們倍感欣慰。 (費加羅視點)
影片的情緒漸入佳境,導演沒有絲毫的賣弄和偏離主題,始終帶著一種形式感的審慎。(星期天日報)
影片令人震驚,引人入勝。演員們在隱忍、真誠和剋制中展現出巨大的表達力。 (法蘭西西部報)
影片的激情是卓越的:面對這種恥辱,沒有一個觀眾能不為之動容。為什麼現在才有人調查我們歷史上的灰暗地帶?《圍捕》將在法國電影史冊上寫下重要的一筆。 (影視迷)
羅絲琳·伯胥全身心地投入這些歷史事件,她的誠實和正直彰顯無遺。但她過分典型的視角讓她的電影看起來像一幕沉重的情節劇。 (20分鍾雜)
這部影片有點法式好萊塢的腔調,強烈的情感堆積在其中,所有的一切看起來都有些僵硬、格式化。 (巴黎人雜志)
Ⅳ 有關電影《圍捕》和歷史的若干問題
法國是宣戰了,可是沒用多久就被德國閃電戰打的落花流水亡國了。自身難保的時候誰還去管這些"弱勢群體"呢?而且像法國等國也不乏納粹的追隨者,也有一些本來就仇視猶太人的民族主義者(歐洲排猶的"優良傳統"),替納粹做幫凶的大有人在。
後一個問題太慘虐了。。。首先追捕和押運途中就有很多人死去。集中營里高強度勞動和虐待。。。最後還有毒氣室。。。另外還有和731部隊一樣的恐怖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