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藍白紅>三部曲的導演是誰
藍白紅三部曲之《藍色》 【類型】: 情感【導演】: 克日什托夫基希
【背景資料】
l 在1993年至1994年間,奇斯洛夫斯基與多年搭檔的好友編劇克日什托夫·皮斯維茲律師一起,完成了著名的電影三部曲系列——《藍》、《白》、《紅》(被影迷奉為顏色三步曲),立刻轟動國際影壇。影片的立意源自法國國旗的三種顏色,分別是代表「自由、平等、博愛」。
l 著名導演奇斯洛夫斯基是名副其實的人性大師,在冷靜、客觀、沉重的細膩中展現現代人心底的那份痛苦、渴望,用包蘊著宗教哲學精神內涵的戲劇性故事情節表達了自己對當代人生存狀態的深刻理解。不愧為超越了電影導演角色的真正藝術家,譽為歐洲電影大師!
l 這三部曲就像一幅幅經典名畫,是可以反復觀看、思索玩味的,它們吸引人不斷深入再深入,進入再進入,去一同體驗和經歷主人公愛情理想的被毀、精神的陰郁,從而深沉地不斷地對人生,以及對人性進行思索、探究並產生對真、對美、對愛和對光明的嚮往。
【影片介紹】
顏色三步曲之《藍》【藍色 情挑】——藍色憂郁,象徵自由的天使
�0�01994年法國愷撒電影節最佳女主角、最佳剪輯、最佳音響獎
�0�0 1994年西班牙戈雅電影節最佳歐洲電影獎
�0�01993年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最佳女主角獎、攝影特別獎
�0�01993年洛杉磯影評人協會最佳音樂 獎
劇情簡介:藍色是憂郁和自由!
作曲家之妻朱麗在一場車禍中失去了丈夫和孩子,這沉重的打擊使她一蹶不振。她把自己封閉起來,幾乎與世隔絕。一份她自以為已經毀掉的樂譜落在丈夫生前的好友奧利維耶手中。出於不讓傑作湮滅的好意,奧利維耶通過媒體將其公布於眾。不料此舉竟牽出一位幕後人,那就是朱莉不知其存在的情敵,而且她還得知這個女人正懷著她丈夫的孩子,這更使她痛苦的心靈雪上加霜……最終,她們純真的相見,愛的包容促成彼此對自我的拯救
顏色三步曲之 《白》【白色 情迷】——白色深情,意味著平等的聖靈
�0�0 1994年第4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劇情簡介:白色是尊嚴和平等,及質疑現實中脆弱的平等!
波蘭發型師卡洛隨漂亮的妻子多米尼卡移民法國,不會說法語沒有工作、尊嚴和金錢,進而喪失了性能力並被妻子以此為由離了婚,金錢也被捲走,被通緝的時,他給前妻打電話卻聽到放浪的喘息聲。他極其狼狽地躲藏在一個老鄉皮箱里回到波蘭。在家鄉,他成功了。「今日今時,有了錢還有什麼買不到。」於是他裝死,把財產繼承成前妻,在喪禮上他看到她在憂傷地哭泣,感到了妻子身上尚存的愛情。晚上,他突然現身,多米尼卡發現卡洛未死,且奇跡般地恢復了性能力,不僅驚喜交加。誰知次日清晨,她竟以莫名其妙的罪名被警察帶走了……
顏色三步曲之 《紅》【紅色 情深】——紅色激情,代表博愛的女神
�0�0 1995年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攝影提名
�0�0 1995年英國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提名
�0�0 1995年法國愷撒電影節最佳影片提名
�0�0 1994年洛杉磯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
�0�0 1995年芝加哥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
�0�0 1994年美國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
�0�0 1994年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
�0�0 1994年波士頓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
�0�0 1994年法國戛納電影節最佳影片提名
劇情簡介:紅色是真誠和博愛,及追問如何去博愛!
年輕的時裝模特瓦倫汀每晚與英國男友以電話傳情,然而感情卻存在暗涌。某晚她在街上撞傷了一頭狗,由此而認識了狗的主人——一個悲觀厭世、喜歡竊聽鄰居電話和窺伺鄰人行動的法官。富有愛心的瓦倫汀遇上了冷漠苛刻的法官,產生出奇妙的火花,相互得到了一些有關人際關系的啟示,並且成了忘年之交。另一方面,奧古斯特是瓦倫汀的鄰居,二人經常擦身而過,但咫尺天涯,總不相識。這是一出關於命運與機緣及孤寂與溝通的電影,美得懾人的攝影、震撼人心的音樂及出色的演出將抽象的概念變得明晰不過,直撼人心。
② 法國三色電影指的哪三部啊
http://..com/question/501949.html?si=3
③ 電影《藍白紅三部曲之藍》精彩影評
電影《藍白紅三部曲之藍》精彩影評
電影是導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代表作一,講述的是女主角朱麗在遭遇車禍後的悲慘生活。這部電影的特點是情節沉重壓抑、進程緩慢,對白極少但精彩。電影從開始到完結,一直籠罩在一層濃重的悲傷中,壓抑的人無法輕松,甚至發泄。導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通過電影,展現出關於人性的思考和探索,引人深思。
藍色,讓人聯想到天空或者是海洋,它給人一種靜謐.、純粹的感覺,同時也帶著理智和憂郁。電影《藍》,這是一部法語電影,導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是波蘭人,這部電影是導演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曲,另兩部是《白》和《紅》。藍白紅是法國國旗的顏色,藍色代表的是自由。在影片中出現了很多的藍色背景和物品,我印象最深的是藍的泳池和藍色的風鈴。
電影講述的是女主角朱麗在一場車禍中受傷,醒來後得知丈夫和年僅5的女兒在車禍中同時喪生。朱麗痛不欲生,在醫院就企圖吞服安眠葯自殺。出院後,朱麗決定告別過去的生活,委託律師賣掉房子、立遺囑、搬家,和親友斷絕聯系,甚至把作曲家丈夫珍貴的作曲手稿扔掉。朱麗離開過去優渥的生活,她搬進了一處普通的公寓,開始了與世隔絕的生活。可是現實闖入朱麗的生活:深夜被暴打的年輕人,逃進朱麗的房間,卻將朱麗鎖在屋外;鄰居要求朱麗簽名同意書,為了要趕走樓下的妓女;街頭的吹笛手,睡卧街頭;車禍發現人歸還項鏈等等。 在車禍發生後,朱麗的生活似乎只剩下絕望,過去的回憶無法擺脫,令朱麗痛苦、掙扎。在這樣的生活中,一個偶然的機會,改變了這種絕望等死的生活。她從電視上看到丈夫助手同時也是他的男友奧利弗 ,公開了丈夫的手稿,助手要完成這部名叫《歐盟協奏曲》的作品。同時,電視上還公布一些照片,上面有個和丈夫顯得非常親密的女人,朱麗懷疑她是丈夫的情人。看完電視後朱麗做了兩件事:第一件事是她找到助手,她不同意助手完成丈夫的作品,被助手拒絕,助手認為它們是屬於公眾的;第二件事,朱麗找到了照片中的女人,那個女人是個律師,朱麗看到她已經懷孕。
電影中,朱麗和女律師第一次見面時,對話非常精彩。朱麗告訴女律師她剛知道她丈夫情婦這件事,女律師苦笑說:“真丟人,你現在會恨他,也會恨我:”朱麗回答:“我不知道。”接著,女律師問她:“你想知道和你丈夫約會的時間和地點嗎?每個月多少次?”朱麗回答:“不用了。”女律師又問:“你要知道他愛不愛我嗎?”朱麗回答:“是的,我就是要知道這個。”說完看到了女律師脖子上的項鏈,朱麗接著說道:“但還問什麼,我知道他愛你。”女律師問:“你現在會恨我嗎?”朱麗沒有回答。
朱麗離開後,停止了賣房子,把房子贈送給了女律師和她未出世的兒子。後來,朱麗開始和助手共同完成她丈夫的作品,同時和助手的感情也有了新的發展。電影最後,是那無盡的藍。
縱觀整部電影,對白很少,開始近5分鍾,才有第一句話,劇情舒緩壓抑。因為對白少,大量的鏡頭都是靠女主角細微的面部表情完成。女主角朱麗葉·比諾什算不上是最漂亮的,但是演技非常棒,氣質也很好,讓人感覺美麗又充滿智慧。電影中有一幕,朱麗在車禍後,收拾物品,從藍色的房間中扯下了一串藍色的風鈴,然後坐在樓梯上拿著藍色的風鈴手中把玩的時候,反射在她臉上的藍色的光,再配和朱麗悲傷至麻木的神情,悲傷的讓人無力。朱麗表情的到位,我覺得是這部電影成功的一個關鍵,也為朱麗的扮演者朱麗葉·比諾什拿下了威尼斯、法國凱薩獎兩獎後座。
而《藍》的導演是波蘭籍的大導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他被譽為“當代歐洲最具獨創性、最有才華和最無所顧忌的”電影大師,被哲學家劉小楓稱為“深紫色的敘事思想家”。 基耶斯洛夫斯基在這部電影中關注和探討的是個體精神世界的問題,導演本人似乎有一種哲人的氣質,更讓這部電影有些哲學的意味。
在西諺中曾說:“我在世上走著,記憶是唯一的行李。”記憶是每人最重要的東西,可是在電影中,過去的記憶成了女主角朱麗最想擺脫的東西,記憶是朱麗悲傷的源頭。她沒有去墓地,拒絕看照片,甚至拒絕哭泣。朱麗想從愛的束縛中解脫,得到自由,想從過去中解脫出來,得到自由。其中有一幕是:朱麗去看望母親,她的母親已經忘記了她是誰,把她當成了自己的妹妹,她的母親只是看著電視節目,電視畫面中有一個顫顫巍巍的老頭正在蹦極。這樣的畫面,讓人印象非常深刻。蹦極這樣的運動,應該是多麼刺激昂揚的,甚至是可以是浪漫的,充滿了生命力的,但是當老人哆嗦移動,最後慢慢落下的時候,只讓人的新也跟著墜落,心裡沉重壓抑萬分。
在電影中,還有一個讓我更壓抑甚至可以說是難受的畫面是,朱麗用拳頭在牆上一路劃過的時候,拳頭上滿是血跡。讓我想到小時候,調皮的孩子故意用尖銳的東西在粗糙的牆壁上劃來劃去,尖銳的聲音,讓心臟都顫抖緊縮起來。
在這部電影的一個關鍵是音樂。音樂能使我們心中顯現出現實生活中隱藏的情緒,因而也更豐富了音樂感受的內容。那些穿插在整部電影中的音樂,更像是朱麗痛苦的回憶。音樂響起的時候,正是朱麗痛苦萬分的時候。無法抑制的悲傷,無處發泄,無法醫治。音樂在這里起到了療傷的作用。電影中,丈夫遺留的未完成的作品也像是一個紐帶,連接著過去的幸福和現實的痛苦,連接著朱麗和他丈夫,也連接著朱麗和她的男友。
在電影中,每當朱麗陷入矛盾掙扎、痛苦的時候就會跳進藍色的泳池。有一次,朱麗在廚房發現了一窩剛出生的老鼠,她感到惡心和害怕,掙扎幾天後,向鄰居借來了一隻貓。她剛將貓關在屋內,自己狂奔離開去了游泳池,跳入泳池。朱麗內心也在憐憫那些老鼠。車禍後,沒有朱麗痛哭流涕的畫面。到了電影的尾聲,朱麗開始和男友共同完成丈夫的遺留的作品,也開始接受男友的愛情,終於在電影的最後朱麗留下平靜的眼淚。
羅曼·羅蘭說:“累累的創傷就是生命給你的最好的東西”,活著就總能慢慢治癒傷口,發現人生的意義。那些創傷,悲傷的過去,總能將內心打造的更加堅強。電影中,朱麗轉變的契機是因為那個公寓里的妓女。朱麗沒有簽趕走妓女的'同意書,妓女感覺而和朱麗開始了交往。似乎也暗示了在現實生活中,那些轉折和轉變就來自我們身邊陌生的被忽視的人。
《藍》中還描繪的親情、愛情和友情。朱麗車禍,打算賣掉一切,用那些錢來支付供養母親和女僕。電影中也兩次朱麗去探望她母親的情節,雖然她母親已經完全認不出她來了。關於愛情和婚姻,她和男友的再雨夜的那次做愛,更像是一種儀式,之後朱麗完全告別了過去的生活。而後來朱麗知道了丈夫的情婦後,朱麗不知道她是不是恨丈夫恨情婦,最後她選擇將房子留給情婦和她的孩子。朱麗是“大方的值得信賴的”,情婦口中,轉述了朱麗丈夫對她的描述,也是朱麗性格的描述。似乎也暗示,大度智慧的朱麗,必然也會慢慢走出過去的陰影。
藍色,在電影中還代表出了自由。女主角朱麗在失去親人,同時她身上的作為妻子和母氣的責任也消失,似乎得到了某種程度的自由,她可以選擇可以繼續優渥的生活,開始新的美好的愛情。人們遇到這樣的悲痛,該怎樣活下去。電影中朱麗的表白是:“現在我唯一還要做的事情就是:無所事事。我不想要任何的遺產,任何的記憶。沒有朋友,沒有愛情。那些都是身外之物。”朱麗只是在孤獨等死而已,朱麗選擇停止的生活狀態。但是隨著電影慢慢展開,新的任何事物交織開了。
電影似乎也表達著人不可能脫離社會而生活的意思,即使你可以選擇暫時的離群寡居,最後也是慢慢融入到正軌之中。人與人之間似乎有無形的絲線連接在一起,交織糾纏,無法割裂。個人是沒有所謂自由,只有不斷融入他人的生活,被他人需要和肯定,個人似乎才能找到人生的意義。
電影《藍白紅三部曲之藍》精彩影評——我對《藍》的解釋
一場車禍,朱麗失去了丈夫和五歲的孩子,自己也差點命歸西天。她能下床走動的第一件事,就是砸碎醫院葯房玻璃,打算吞葯自殺。出院後,她賣房子、立遺囑,提前料理後事,准備去過與世隔絕的隱居生活。動身前夜,請來追求她多年的男友,主動和他作愛,算是給他的報答,也是她告別過去一切的最後一個儀式。
她和過去斷得那麼決絕,走的時候連著名音樂家丈夫的手稿也不要了。從前的物品,她只帶了一個蘭色的風鈴。對她來說,家庭毀滅了,一切都沒意義了。她只有一個念頭:等待死亡到來。
盡管她想與世隔絕,可是現實生活卻總是防不勝防地侵入:深夜街頭暴力受害者,逃進她的屋,卻把她關在門外;鄰居要求她簽字同意驅逐一妓女出樓;還有,丈夫的音樂不時在耳邊響起,等等。她想起母親。母親過等死的生活已經很多年了,不知她是怎麼過來的。她去看望。她母親整天守在電視機前,連女兒也不認識了,以為是自己的妹妹。這等死的日子是可怕無聊的。
因絕望而等死的生命是那樣沉重。
每當她陷入矛盾、痛苦、掙扎,她就跳進藍色的水池游泳。在這里,水是生命的象徵,藍色代表了自由和靈魂的寧靜。生命沒有意義,也就不可能有生命的自由和靈魂的寧靜。
她的男友終於找到了她,可是別人的愛,並不能喚起她回歸生活的熱情。
一個偶然的契機,改變了她等死的態度。她從電視節目中看到她的男友公布了她丈夫的手稿。這部名為《歐盟協奏曲》的手稿,原打算歐盟成立時,在歐盟十二個國家的交響樂團同時演出。她的男友宣布要續完這部作品。從電視中,朱麗還看到她丈夫生前的照片,身邊挨著一個親密的女友。
她不同意男友完成她丈夫的作品,說這是私人的。但她的男友卻說這是公眾的,堅持要完成它。她打聽她丈夫照片中的女人是誰?她和丈夫的情人見面時,這位女律師問她:“你恨我嗎?”她回答:“我不知道。”當她發現女律師懷著她丈夫的孩子已經九個月了,回家後立即停止出售房子,把它送給丈夫的女友。朱麗改變了在絕望中等死的態度,重新喚起了生活的熱情,她看到丈夫的生命並沒有因為死亡而消失,無論是精神還是肉體,都在延續。因此變得積極昂揚起來,不但主動幫助男友完成她丈夫的遺作,而且投入新的愛情中。
導演奇斯洛夫斯基似乎想告訴我們,孤立的生命是沒有意義而痛苦不堪的。生命只有納入到他人生命的鏈條中,才能獲得價值和意義,也才有自由可言。由此,他也回答了歐盟團結以至人類的團結問題。
朱麗發生這轉變的契機是她偶然從電視中看到她男友公布她丈夫的遺作和照片,而這偶然又正是她去色情場所幫助同樓的妓女撞上的。導演似乎在暗示:善良是她得以改變的根基。正如她丈夫的女友在接受她贈送的房子時說:“你丈夫生前老在我面前誇獎你,說你善良得誰都可以依靠你。”
《藍》的思考是深刻的,但是傳遞這思考的故事結構卻是脆弱的。因為我們難免要問:假如她沒有遭遇這變故,她的家庭完整存在,她還有可能將生命的熱情、對人的愛,擴展到家庭之外嗎?她還能做到不妒忌她丈夫的情人嗎?在這疑問面前,《藍》的思想就懸空了。
怎樣才能將人的善良和愛心擴展到家庭之外,中國儒家文化幾千年來沒解決好,《藍》也沒真正解決。
;④ 呂克·貝松的概況 他電影的特點及鏡頭運用的特點 別復制
呂克·貝松1959年3月18日生於法國巴黎,幼年的理想是做一名潛水運動員和航海家。但是17歲時的一次潛水事故打破了他的童年夢想。貝松很快調整了自己人生的目標。決心做一名電影製片人,於是19歲那年來到美國洛杉磯,學習了3個月的電影製作課程。並開始拍攝一些試驗短片。1983年,貝松的電影處女作《最後的戰斗》問世,這部多次獲獎的黑白、寬銀幕的無聲科幻片,據說是23歲的他用3法郎六蘇拍成的。呂克·貝松似乎向世人證明了,在法國即使沒有受過專業的電影教育,找不到投資,依舊可以拍出與眾不同的電影。也正因如此,貝松曾經一度被奉為法國年輕導演的開路先鋒,不管他樂意不樂意這一稱呼。 《地鐵》和《碧海藍天》為呂克·貝松在國內和國際贏得了聲譽。雖然當年的法國凱撒獎有點吝嗇地僅僅將「最佳錄音」和「最佳音樂」獎授予《碧海藍天》.但是貝松卻公開表示這部影片是其導演生涯中最為得意的作品。畢竟,這部作品傾注了貝松少年時的激情和夢想,貝松終於可以用他的攝影機捕捉他童年時代所看到的海洋的光影和生命。影片中的潛水員傑克最後葬身大海,更確切的說,那是他真正的生存,傑克莫不就是貝松理想中的化身?
80年代的法國有所謂BBC年輕導演之說,即專指Beinex、 Besson、 Carax(貝內克斯、貝松、卡拉克斯)這三位新銳導演盡管有很多相同與不同,但其最大的共同點卻是對藍色莫名其妙的偏愛。從貝內克斯1980年拍的《女歌星》開始,藍色就充滿了銀慕,卡拉卡斯則拍了《卑賤的血統》;而貝松的《碧海藍天》更是從片名到內容都藍色的調子。貝松苦心孤詣營造的對大海的嚮往和浪漫情懷自然是無人能比,其精彩的水下攝影恐怕令《鋼琴課》和《泰但尼克號》的導演也受益匪淺。
《尼基塔》與《殺手萊昂》是呂克·貝松由藝術影片向商業影片的成功過渡。《尼基塔》講述了一個暴力團女成員是如何被改造為國家職業特工殺手的過程,其特工殺手的身份和她內心深處愛情和人性的萌動構成了這部影片的獨到之處,而《殺手萊昂》講述 了一個渴望從善的殺手和一個渴望復仇從惡的女孩之間的故事。這部帶有藝術氣質的法國商業片至今仍是世界各國的電影學子們精精樂道的範例,其中的許多細節諸如萊昂身邊的那株綠色的植物和「記住永遠不要殺婦女和孩子」等精彩對白令人難忘。單憑那株綠色的植物,就不是好萊塢的編劇所能想到的。《殺手萊昂》奪得了當年凱撒獎最佳影片獎,貝松則榮獲最佳導演獎。自90年代以來,法國藝術電影的繁榮將法國商業電影推到了一種尷尬的境地,在法國以外的地方,拍藝術電影是靂要很大的勇氣的,因為你要面臨著嚴峻的生存問題,在法國則不同,如果一個電影藝術家要去拍迎合大眾口味的商業電影,似乎而要更大的勇氣。呂克·貝松就是這樣一位「不合時宜」的導演。
80年代中期,貝松拍攝了《地鐵》,《碧海藍天》等藝術電影之後,被法國評論界稱為前途無限的年輕導演; 90年代貝松在拍攝了《殺手萊昂》、《第五元素》之後,卻受到了法國電影理論界的輕視。《第五元素》1997年在全球創下了2億7千萬美元的收益,名列當年世界電影的第三名,不管評論界如何評論這部電影,它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法國導演眼中的未來世界,在電腦高科技與時空交錯的敘事中,帶給我們一絲不同於好萊塢大片的歷史和人文內涵。
呂克·貝松是當代法國電影影壇最受矚目而有爭議最大的導演。盡管《第五元素》在商業上的成功使得法國最大的電影公司高蒙公司的營業額翻了一翻,但是貝松在國內卻常常被說成是向好萊塢電影投降的反面典型。為此,苦悶的貝松常常要飄浮過海去好萊塢尋覓知音。影片《第五元素》集科幻、驚險和打鬥於一身,是歐洲有史以來第一部成本高達近一億美元的英語對白影片,顯示了法國電影人復興本國和歐洲電影業的決心和勇氣,影片萊獲1997年戛納國際電影節技術大獎,真故事內容本是呂克·貝松在16歲時就開始構思,當時盧卡斯的《星球大戰》剛剛問世,顯然貝松的想像和構思與之相比還很不成熟。
事隔20年之後,貝松依舊念念不忘少年時代的構想,經過20年的籌劃.該劇本具備了貝松前五部故事片的基本要素。雖然有評論認為《第五元素》似乎更像是一部法國未來主義的滑稽笑劇,認為不過是視覺效果做得好,但是1997年在第50屆夏納電影節開幕式上作為開幕影片放映的時候,這部表現人類未來23世紀的科幻片還是引起了轟動。影片中,布魯斯·威利斯扮演的主人公駕駛著他的那輛抗地球引力的黃色出租汽車飛越紐約城市上空的鏡頭,與盧卡斯的星際字宙飛船相比毫不遜色。當年那個看著《星球大戰》長大的貝松,20年後終於和盧卡斯站到了一起。
早在《碧海藍天》中,呂克·貝松就顯示出他對大製作和宏大場面的迷戀與追求。從《第五元素》和《聖女貞德》開始,貝松日漸游離他過去所從屬的那種電影形態,將目光瞄準了國際市場,不僅在類型方式上玩盡花招,還在製作成本上不斷升級,這也許就是貝松在本國遭到非議的主要原因。而此時的好萊塢也開始在世界各國招兵買馬,其首選就是吳宇森和呂克·貝松。貝松法國式的浪漫風情以及吳宇森東方味的英雄情結倍受好萊塢的青睬與模仿。貝松最終用《第五元素》和《聖女貞德》證明了娛樂大片不是好萊塢的專利,法國人不僅能製造低成本、小製作的藝術電影,還能生產在全球盈利的商業巨片,一個法國人可以在美國的地盤上「與他們相抗衡。今天的貝松似乎成了成功的榜樣,我們可以毫不猶豫地將他看作和斯皮爾伯格同一類型的商業片大導演,但是殊不知貝松能夠走到今天。付出了極大的代價。
作為第一部高成本的歐洲影片,《第五元素》1997年夏天在影院公映的時候,開始票房並不令人樂觀,看慣了藝術影片的法國觀眾和受到好萊塢商業大片熏陶的美國觀眾並不抱有太多的興趣。影評人的反映也是貶大子褒,影片最為致命之處還在於它高達1億美元的巨額成本。但是奇跡出現了,《第五元素》居然克服了它的先天不足和不祥預兆,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在幾個主要西方國家廣泛放映,影片是大賺了一筆,但是評論界對貝松和這部影片的依舊低調處理。
呂克·貝松並不因為這些評價動搖自己的追求和信念,他要拍一部法國人和美國人都叫好的影片。他的《聖女貞德》選取了歷史和現實,民族和國際的恰當交融,拍完之後好評人潮。聖女貞德是法國人心目中的女神,她以自己的生命成就了一曲不朽的傳說。有關聖女貞德的,視作品不計其數,可是只有三部影片值得在電影史上留下一筆,他們分別是:德萊葉導演的為電影默片時代劃上精彩句號的《聖女貞德受難記》;布萊松導演的極度忠實於宗教情節和原審判材料的《聖女貞德受難》:呂克·貝松耗時三年拍攝的史詩性巨片《聖女貞德》。
布萊松的《聖女貞德受騅》僅僅截取了貞德受審和走向火刑架的一段史實,表現了女主人公的宗教信念和歷史的真實瞬間。而呂克,貝松的《聖女貞德》則展示了波瀾壯闊的英法百年戰爭和貞德作為一個少女和法蘭西戰士的浪漫情懷。和布萊松一樣,呂克,貝松也是注國影壇一位孤獨的探索者,也許這是這兩位不同時代的法國導演的唯一相同之處。也許正是這唯一的相同,才使得他們同樣偏愛貞德這個歷史人物,只不過他們詮釋歷史人物的方式有所不同。在呂克·貝松的導演手記里我們看到貝松對貞德的評價:、貞德是我們的先祖,在她的信念和純真之間捕捉到的東西,又在她的時代失去,正像我們在自己的時代所失去的一樣,」貝松在這部影片中表達了自己對於這段歷史的獨到思考:「難道人類的思想必得沿著如此曲折的道路,才能發現隱藏在邪惡背後的善良嗎?」
呂克·貝松這位影壇孤獨的探索者,即使是在他的商業巨片中,我們也可以感受到他對歷史和生命的終極認識,觸摸到他作為一名法蘭西戰士的心路歷程。無論是《碧海藍天》中的傑克,是《殺手萊昂》中的殺手,還是《聖女貞德》中貞德,我們都會感到:這就是呂克·貝松。
⑤ 藍白紅三部曲之白的影片評價
這是《藍白紅》三部曲的第二部,白色象徵平等。影片有一種苦澀的自嘲精神,用人物大起大落的命運,極具戲劇化的電影劇情,取得情感的宣洩。由此,白色所象徵的平等成了男女之間對控制地位的你爭我奪。影片的風格是對傳統言情劇的一種反動,本片也是三部曲中惟一的喜劇。
波蘭導演兼編劇克日什托夫·基耶斯羅斯基的紅藍白三部曲之一。導演試圖用《白色》表現法國國旗三種顏色中象徵「平等」的白色,他的精巧構思令人感嘆,片中也多次出現主人公身著白色服裝出現的場景,比如多米尼克頭身著白色婚紗的場景,卡洛爾身著白色西裝的場景等等。
《藍·白·紅》三部曲的創意來自於法國國旗的顏色,它們分別象徵著自由,平等和博愛,而《藍》相應地把視角探入到了自由的涵義中。
與宿命感傷,溫情彌漫的《藍》相比,作為《藍·白·紅》三部曲中的第二篇,《白》顯得幽默詼諧得多了,但是主題內涵的相似性,同樣使該片承載著一種「黑色幽默的意味。
作為《藍.白.紅》三部曲的壓軸戲,「紅色」象徵著博愛。影片《紅》描繪了眾多人物間的復雜糾葛:熱戀中的學生瓦倫丁總被對方猜疑;追求卡琳的法律學畢業生奧古斯特發現了他的戀人在與其他男子纏綿;命運中的偶然又將窺聽他人隱私的退休老法官捲入復雜矛盾中……
該三部曲的導演基耶斯洛夫斯基嘗言「最接近人道精神的是博愛,而我們是可以博愛的,因為我們總是在目光中顯露出慷慨。」他的這番話可以引導我們去窺探《紅色》的底蘊。
----魔時網影評
⑥ 怎樣用專業人的眼光去看一部影片
1.
一、電影基礎知識
二、電影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三、影評寫作的角度
四、影評寫作要求
一、電影基礎知識
一、電影:由活動照相術結合幻燈放映發展起來的一種綜合性現代藝術。發明於19世紀末。1895年12月28日法國路易•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首次對觀眾放映,故將這一天定為世界電影誕生日。
二、電影的本性:
1.作為大眾文藝樣式的藝術觀賞性;
2.作為實現利潤、擴大再生產手段的商品性;
3.作為意識形態載體的工具性。
三、對電影事業的要求:1.體現個性力量的藝術創造性 2.適應時代與社會需要的思想性;3.實現經濟價值的功利性。
四、電影的兩大風格類型:
1.紀實風格:源於路易•盧米埃爾兄弟放映的《工廠大門》《嬰兒喝湯》《水澆園丁》等影片對生活的紀實。強調真實客觀地反映生活的本來面目。
2.戲劇風格:源於美國用電影對舞台演出的紀錄,注重場面繁華、情節曲折、明星效應,形成好萊塢式電影風格,對故事片創作產生重大影響,成為電影市場中主要的影片樣式。(***98年3月9日對《泰坦尼克號》和美國電影的看法)。
五、電影主要表現手段:
蒙太奇:將片斷鏡頭加以組合,並與聲音配合,創造出特殊電影時空的結構方式。
英國梅里愛的發現與探索。美國格里菲斯在《一個國家的誕生》中成功的運用。蘇聯電影家森斯坦、普多夫金等將蒙太奇上升為理論。「庫里肖夫實驗」,一個毫無表情的臉與喝湯、棺村、小孩的畫面連接,產生不同的效果。
蒙太奇強調剪輯的作用。有多種表現手法,如鏡頭~、音響~、對比~、平行~、聲畫分立、聲畫對位等。蒙太奇極大地增強了電影的表現力。
長鏡頭:指對一個運動志面較長時間的連續不間斷地表現,保持運動著畫面的整體性。這是法國電影理論家巴贊反對蒙太奇造成的虛假而提出的一種電影閏美學理論。強調電影的照相本體屬性,強調生活的真實性。
二、電影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一、電影對現實生活的影響:
1、從產生以來逐漸成為最普及、最重要的藝術樣式(電視只是傳輸方式的改進,其以聲畫為手段的表現特,質與電影一致),列寧說:「對於我們來說,在一切藝術樣式中,最重要的就是電影。」電影對人的行為、生活方式產生重要影響。美國現在人均每年看6次電影。
2、對人類文化信息傳輸方式的巨大變革,使人類進入影視文化(信息文化)的發展階段。西方學者認為人類文化經歷了三個階段:以語音為載體的口頭語言文化,以文字為載體的書面語文文化,以音像為載體的影視文化。
二、電影評論的作用:
1、影評是一種科學的活動,是電影藝術與觀眾的橋梁,是實現電影三重價值(藝術的、社會的、經濟的)的重要手段。國外影評主要作用於票房價值,中國影評側重於社會性,形成中國特有的、最廣泛的群眾影評浪潮,形成中國文藝評論獨特景觀。
2、影評本身是一門藝術,有利於提高人的審美能力、思辯能力、寫作能力。從寫作學的要求看,影評寫作需要信息處理能力,也是記敘、描寫、議論、抒情能力的綜合運用。許多人從影評起家,走上專業文化工作道路。上海市為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在97年高考語文中有一道小作文題,要求學生寫影評,題目是《推薦一部影視劇》,15分,這一舉措使學校掀起起電影熱,97年的《文匯電影時報》和98年2月11日《新民晚報》對此作了報道。國外文科大學一般都有電影課程。今年,東南大學開展校園文化活動,要求大學生觀看百部優秀影視片。最近,北師大為大學生設立電影院,結合放映的影片請專家給學生講評。
三、影評寫作的角度 一、思想評論:
1.評主題。力求有獨到見解,深入挖掘。《秋收起義》一片多數文章都認為這部影片反映了秋收起義歷史,成功地刻畫了毛澤東的形象,將馬列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為中國革命找到了斗爭方向。而我根據列寧關於領袖的論述和中央關於毛澤東思想的界定中認識到,影片反映了毛澤東作為一個傑出的革命領袖在斗爭中成長的歷程,也揭示了毛澤東思想形成與發展的歷史原因與過程,從這一新的視角展開評論(見《銀海珠光》)。
2.評現實意義。也與主題有關,但更側重於現實作用,現實題材的影片如《孔繁森,我對你說》的評論重在黨員幹部的廉政愛民方面,評《離開雷鋒的日子》的《大寫的人》重在新時期學雷鋒的積極意義。歷史影片的評論也要觀照現實。
3.寫觀後感。要聯系現實,融進自我,或是褒揚先進,批語落後,針貶時弊;或是進行自我觀照,尋找差距,激勵鞭策。中小學生的影評文章多屬此類。要注意的一是不能寫成「故事簡介+自我對照」,二是要緊扣影片,而不是從影片中抽出一個話題,離開對影片的評論。如評《甲午風雲》的《透過甲午的硝煙》不是泛泛而談「落後挨打」,而是扣緊影片中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內容,聯系歷史事實,結合世界著名海戰,對比聯想,針對當前社會不良風氣發出呼籲。評《南京大屠殺》的評論《城的斷想》圍繞「城」字做文章,從「屠城」、「紙城」、「不設防的城」、「鋼鐵長城」和「國防之城」,扣得緊、放得開、收得攏。
二、人物評論。
這是較為普遍的評論樣式,可分為單一人物評論、同一類人物評論、不同人物的對比評論。收錄在《銀海珠光》中的評《背起爸爸上學》的4篇人物評論各有特色。《細節描寫與宏偉意象》展開了毛澤東與蔣介石的對比評論。《在炮火中升騰的雪蓮》對《紅河谷》中丹珠的形象把握個性特點,作出由表及裡、逐層深化的評析。在人物評論寫作中,最好力求不僅評析人物形象的意義,而且要結合人物塑造的方法,把握人物獨有的個性,如人物特有的行為、動作、理想、志趣、才幹,從中更深地挖掘出人物形象意義,如評《炮兵少校》的《一團寂寞的火》改變了單純著眼於對英雄人物的熱情贊頌,而更多地溶進了新時期知識分子命運的感慨和思考。
三、美學評論(樣式、風格、審美特性等)
1.藝術樣式評論。如《不庄不諧 笑從何來》結合喜劇樣式對影片《甲方乙方》展開評論;《屏幕涌動紀實潮》從紀錄片美學特色分析紀了優秀錄片取得成功的原因;《紅河谷:動人心魄的視覺交響樂》就該片所具有的交響詩式的結構樣式進行評論。
2.藝術風格評論。如《充滿詩情的戰場寫意》通過影片《大轉折》中幾個主要戰斗場面的不同詩意內涵的分析,對該片以潑墨的方式抒發的濃郁的詩情,給人以震顫心弦的視聽感受。對於引起較大爭議的《紅色戀人》,《詩電影的意象美》從電影風格和創新的角度給予肯定。
3.審美特性評論。《對親情與人倫的呼喚》從當代悲劇審美特性入手,指出當代悲劇重在探索人類精神生活的復雜性,喚起人們對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棗親情與人倫的珍視。評《小鬼當家》的文章《「小鬼」為什麼逗人喜愛》結合兒童審美心理的分析。
四、電影特性的評論。
這類評論寫作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如對電影的語言、結構、修辭、懸念、音響、色彩、音樂、攝影、特技、表演、導演等方面的評論。試舉例如下:
1. 電影語言評論。《――中國電影走向世界的起點和成功之路》。
2. 電影結構評論。《復合交融 巧織經緯棗的結構藝術》。
3. 電影修辭評論。電影修辭包括多種手法,如對比、誇張、象徵、擬人等,如《中的象徵手法賞析》。
4. 電影節奏評論。《滿懷深情的韻律美棗談電影<周恩來>的節奏藝術》
5. 電影懸念評論。《懸念迭設扣人心弦棗談美國片<碟中碟>的懸念技巧》
6、電影音響評論。《摹聲會音皆有情棗<大紅燈籠高高掛>中的音響》
7. 電影色彩評論。《張藝謀為何偏愛紅色》《在「形式」中強化「意味」》。
8. 電影細節評論。《耐人尋味的「納銀密賬」》、《一串閃光的項鏈》。
9. 電影表演評論。《眼之魅》
10.電影音樂評論。
以上評論角度不是絕對的,而是相互滲透、交*、兼容的。評論的視角可以是復合的,如評論人物,除了上述的評一個人,評一類人,或對立人物的對照分析,也可以就幾部影片或某一類影片中同類人物進行綜合分析,或對某種創作傾向進行評論。如《憂患意識與英雄主義》對美國影片普遍性的主題的分析;「新時期軍人銀幕形象剖析」、「青年女演員為什麼不能長青」、「何必都往浴缸里跳」、「丑星為什麼走紅」等論題是綜合某類影片創作傾向選的。
電影評論的文體樣式可以多種多樣,一般以論文體為主,也可以用書信體、對活體、問答體、隨感錄。近年也有散文體,散文體多以抒發情感為主,輕靈活潑、文筆優美,但一般缺少嚴密的論證,較少邏輯力量,理論色彩較單薄,在影評百花園中應當允許各種文體樣式存在。
四、影評寫作要求
一、緊扣「電影」與「評論」。
所評論的內容必須是影片提供的,而不能從說明書和報刊故事中尋找。
要抓住電影藝術的特質,評論的對象有畫面感、運動感。讓沒有看過電影的人也能獲得對影片的大致了解,認同你的觀點。
要展開評論,明確中心,嚴密地進行說理與論證,切忌「故事加感想」或有觀點而無論證。
二、總體把握,細部突破。
首先對一部影片有正確的總體評價,在此基礎選擇一個較小的視角深入挖掘,做到高屋建瓴,品鑒入微。避免面面俱到,人雲亦雲。
另一方面避免一葉障目,不見樹林。力求寫出鞭辟入裡的專論,不要寫泛論、散論。目前各類報刊包括專業電影報刊為了搶時效,搞「炒作」,發表的大多是新聞記者根據編導散發的資料摘編的綜合評介,陷入「故事情節+主題思想+藝術特色+演員介紹+拍攝花絮」公式。
三、思想性與藝術性的統一。
側重於社會意義的評論要注意兼顧影片的藝術性,要用影片提供的銀幕形象進行說明與論證。有一學生寫《火燒圓明園》的影評,只是對這一歷史事件抒發感慨,全文與影片毫無關系,嚴格講這樣的文章不是影評。
側重於藝術價值的評論要把握藝術表現中體現的思想內涵。
要講究評論文章自身的藝術性。
四、注重思辯、講究文采。
力求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力求新穎、深刻,寧可是「深刻的片面、偉大的偏見,創造性的誤解」,不要趨同,說一些人人都明白的「正確觀點」。構思立意如同兵家謀略,「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耳聰」,「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以奇制勝。
注意評論語言的生動活潑、形象鮮明,注意句式長短得當、音韻和諧,既要有理論色彩,又要明白曉暢,讓理論文章給人語言美感與動情力量。
《黃河絕戀》主要情節與場景
1.海空大戰。先聲奪人,以快節奏的戰斗場面調動觀眾情緒。
迫降遇險。繼續以驚險場面吸引觀眾,小孩救人;懸崖墜機;小孩被炸。
7.黑子家中。三炮唱歌,見花花捉蠍治傷;歐文見花花紅肚兜,引出閃回鏡頭:日寇毒氣殺人,哥哥出窗被槍殺。
8.山寨受困。過河被民團俘;獄中歐文「光榮的投降」與黑子「只要有一口氣絕不停止抵抗」的爭論;三炮對寨主談「外人、親人、仇人」的關系。三炮看黑子,「趙家害得我喪了男兒身」;閃回:械鬥。
9.刑場脫險。刑場行刑在即,安潔救人,鬼子槍殺安潔――寨主夢醒(內心斗爭);安潔出窗奔刑場,拉手榴彈威脅父親,救人。
10.古廟棲身。花花放蠍子咬日本軍官;古廟,東方文化神秘氣氛,營造相愛氛圍;歐文學漢語「我是中國人民的好朋友,我是ANGIEL的最好最好的朋友」,「YES」。群山夕照,古烽火台上「你們……都有許多愛」,初步理解,相愛的開始。
11.屈辱回憶。黑子夜訪寨主,曉以大義(講述安潔的不幸,促使寨主轉變);蘆葦叢中,安潔痛苦回憶;波爾明白「一個弱女子寧可放棄生命,不能放棄人的尊嚴」。
16.祭奠忠魂。一張張照片――小孩、花花、父親、黑子、安潔的照片放入激流中,「讓生命還歸黃河」,信天游的葉哨響起,閃回:匕首、手榴彈、黃河留影……
評論角度
一、評主題:1、抗日斗爭,揭露日寇罪行,歌頌人民不屈精神、博大胸懷、崇高人性;2、生命價值與民族命運;3、對和平和期呼喚與社會的發展的期望;4、在人類之愛基礎上不同文化觀念的撞擊與交融。
二、人物評論:1、單一人物;2、某類人物;3、對比性人物;4、從人物關系評析,如中外、父女、民族與宗族等關系入手。
三、場景細節:幾次爭論;手榴彈的出現;小刀的運用;幾個人物對死的選擇;照片的作用。
四、懸念設置:人物命運為主線,將人物經常處於生死關頭,環環緊扣。
2.
五、矛盾沖突:1、進步與反動、民族解放與法西斯專制;2、東西方觀念;3、宗族。
六、敘事線索:三種時態,現在時著眼於戰爭與和平的對比,調節情緒、深化主題,給作者一個自由的敘述時空;過去時表現矛盾沖突與情節發展的主線;過去完成時重點在揭露日寇罪惡。
七、情節與節奏:戰斗高潮與抒情段落的設置;緊張與舒緩情緒的起伏;鏡頭節奏快與慢的轉換。
八、中外影片比較:與《拯救大兵雷恩》相比,同是以回憶形式講述拯救生命與回歸家園,但《黃河絕戀》避開為什麼救人的爭論,避免說教,容納更多內涵;多種矛盾沖突;群像式人物各有鮮明個性;戰爭與愛情兩條線索推進,更富有抒情色彩。
九、與《紅河谷》比較:文明沖突的合理性;敘事特色強化故事性;人物塑造在對比中展現性格的發展,注意人物性格的豐富性。
有很多人認為看電影就看電影唄,評什麼?論什麼?但事實上,在你寫影評的同時,也是讓自己回溯在這一個半小時中,你到底看了什麼?得到了什麼?再爛的片,也是有辛苦培育的工作人員,他們又是用什麼眼光來看?沒人願意製造一部人人唾棄的大爛片,那麼大家口中的爛片是否有可取之處,是否製片.導演.演員們用著不同的想法來拍攝?
這些,當你開始用心寫影評時,你的思路會愈來愈清明,想的范圍愈來愈廣大
不但可以有比他人更多的體會,也能將你的體會帶給大家
在一篇又一篇的影評中,你將會發現自己的文筆進步了,看電影時能看到更多的細微末節,能感動到心靈的深處,那麼,你成功了
當然,沒人是一蹴可磯的(除了你本身是文學創作者外),當我自己回顧一開始寫的文章,也覺得自己的文筆生澀,眼光不夠深入,但在一篇又一篇的文章中,發現自己很自然的就長篇大論了起來,當然,現在依然不夠好
最好的一句話是----
「深刻的片面、偉大的偏見,創造性的誤解」
不是一定要中規中矩的寫影評,正面.反面.側面的見解都是很獨到
化簡為繁,化繁為簡,字字都是精采
⑦ 藍白紅三部曲到底想要表達是啥意思
藍白紅三部曲(英語Three Colours,法語Trois Couleurs)是波蘭導演克日什托夫·基斯洛夫斯基導演的三部電影。藍、白和紅是法國國旗從左到右的三種顏色,而三部電影所講述的故事也是基於這三種顏色所代表的政治理念的:自由、平等和博愛。三色系列是電影史上的不朽之作,被許多影評家認為是電影界的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