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影的結尾,蕾切爾死了, 菲利普和路易絲結婚生子,過著幸福的生活,而對於菲利普來說,蕾切爾依然是個謎,他一生也無法揭開的謎。
初見蕾切爾,菲利普便一見傾心,他為蕾切爾的美麗的樣貌和成熟的魅力所深深吸引。在日復一日的相處中,蕾切爾和菲利普互相吸引,走得越來越近,倆人的關系越來越親密。為了贏得蕾切爾的芳心,菲利普割讓原本只屬於自己的財產,並試圖贈送給她他所有的珠寶。面對菲利普的大方饋贈,蕾切爾坦然接受,並用自己的身體來回饋。但是,面對菲利普的求婚,她拒絕了。菲利普惱羞成怒,開始將蕾切爾視為眼中釘肉中刺。後來,他建議蕾切爾去面臨塌方的懸崖踏馬,蕾切爾因而死於意外。
這個故事向我們描述了一位不成熟的年輕戀人對待戀人時的情感炙熱和冷酷無情。當他愛她的時候,她便是他的全世界,就算付出所有,他也要得到她,而當他被她拒絕,心灰意冷之後,便開始帶著懷疑和質問去看待有關她的一切,甚至間接造成了她的死亡。他的愛如潮水,來得快、去得也快,讓人措手不及。
在蕾切爾對待菲利普的感情里,或許有利益的交換,有超越界限的曖昧,卻沒有真切的專一,而這,也正是菲利普想得到卻永遠得不到的東西。
當曾經濃烈的感情只剩下利益的博弈,當曾經的親密無間因嫉妒和猜忌而變成無休止的爭吵。菲利普和蕾切爾感情的破裂,或許是因為他們感情觀念的不同,又或許是因為他們世界觀、價值觀的不同,究其所以,是因為菲利普對蕾切爾的愛情充斥著年少輕狂、經不起絲毫考驗。
我想,成熟的愛情,是彼此之間的尊重和不因時間而減退的欣賞,而不是一廂情願的強求和禁不起考驗的輕狂;是共同面對困境時的信任和扶持,而不是互相責備的習慣和過河拆橋的自私;是在日復一日中促使對方變得更好更優秀的鼓勵,而不是在日復一日中的互相折磨、相互詛咒。
我想,以利益為前題的愛情,註定會讓人失望。因為你永遠無法確定,你的愛人什麼時候會為了更高的利益而選擇拋棄你;你永遠無法得知,帶著面具下的你的愛人什麼時候會向你展現他不為人知的殘酷的一面;你永遠不會知道,這愛情的結局,會不會是你生命的終結。
愛情,這縹緲虛無的東西,或許也只能從尊重和信任中窺知一二,從漫長的歲月里檢驗真偽。
B. 浮生若夢的影片評價
人們對電影的評價,常會受時代氣氛和民情風俗所左右。本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的角逐情況,明顯地印證了這個說法。
1938年,美國的經濟大蕭條剛剛過去,而第二次世界大戰亦未正式點燃戰火(雖然遠在太平洋彼岸的中國已遭日本侵略),美國人普遍存在一種浪漫的樂天思想,認為「明天會更好」。因此,反對資本家金錢主義而鼓勵追求個人理想的社會喜劇《浮生若夢》,自然成為美國影藝學院投票諸公的最佳選擇。雖然,這一屆的最佳影片角逐者中有一頭來自法國的猛獸:尚·雷諾導演的《大幻影》(Grand Illusion),一部被電影學者推崇為「影史上最偉大的反戰電影」的經典作,但它的腳步顯然走得太快。也許在晚3年推出,正好趕上「珍珠港事件」爆發,它才會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榮譽。
對於本片的導演弗蘭克·卡普拉來說,這是他在5年內第3度贏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證明他這一套擅於在作品中描寫人情世態的喜劇手法,的確對上了1930年代美國觀眾的胃口,並可以讓那些受到經濟不景氣打擊的人們得到精神上的紓解與鼓舞。
本片根據莫斯·哈特和喬治·高夫曼原作的百老匯舞台劇改編拍攝,此劇曾獲得普立茲戲劇獎。內容描述華爾街的銀行業巨子安東尼·卡比(愛德華·艾諾德飾)為了賺錢,有意收購一個住宅區建工廠,遭到該小區的范德霍夫家族強烈反對,堅決不肯出售自家的房子。范氏家族的成員個個性情古怪,但日常生活卻充滿歡樂氣氛。馬丁·范德霍夫(萊昂內爾·巴里摩爾飾)的次女艾麗斯(琪恩·亞瑟飾)在卡比的公司里當秘書,並且跟卡比的兒子,擔任公司副經理的托尼(詹姆斯·史都華飾)互相愛慕,這當然引起了卡比夫婦的不滿,因而令雙方產生了不少糾紛。在一次陰錯陽差的炮竹爆炸案發生之後,卡比終於領悟了「金錢並非萬能」的人生真諦,在馬丁·范德霍夫的鼓勵下重新拿起荒廢多年的口琴,跟他吹奏起一曲二重奏,兩個家族之間原來互相對立的難題至此終於化解。
本片在編導手法上的最大特色,是以諷世手法塑造了一群走在時代尖端的怪人。以今天的流行語來形容,范德霍夫一家可以說是個「無厘頭家庭」,家族成員個個均有異於常人的藝術家怪癖,而且都不管柴米油鹽的生活俗事,整天活在個人的興趣之中自得其樂。觀眾不能以凡夫俗子的眼光來解釋他們的烏托邦式言行舉止,否則難以欣賞本片的時代特色。
在擺脫了長達數年的經濟大蕭條之後,本片採用一種無可救葯的樂觀主義來否定資本家,並誇大個人主義的價值,希望藉此影響美國民眾的人生價值觀。在影片開始不久,馬丁·范德霍夫來到卡比的公司,他隨意地打斷了正在操作計算器的職員米克的工作,問米克真正喜歡做的事情是什麼?於是頭頂已禿的小人物拿出一個他自己製造的小白免玩具,說他喜歡做東西。馬丁當即叫米克拋下工作,跟隨自己到范家去「做東西」。就戲劇效果而言,這種「隨意所之」的行徑無疑是十分瀟灑的,只是編導完全沒有指出:這個一輩子勤奮不懈地做小職員的米克跑到范德霍夫家裡去「做東西」之後,到底依靠什麼來養家活口?
在極端崇尚個人主義之下,編導進一步藉馬丁.范德霍夫之口來質疑「政府的價值」,所以安排了一場稅務局官員前來追討馬丁.范德霍夫繳交個人所得稅,卻被馬丁反問他:「繳稅對我個人有什麼好處?」而無辭以對的插曲。編導甚至在片中為蘇聯的共產主義搖旗吶喊(喜歡印刷的二女婿在糖果的包裝紙上印上紅旗和革命標語),企圖利用電影媒體對美國民眾進行「政治教育」。對於一向奉行資本主義的好萊塢而言,這種「反動言論」好像不可思議,但是在1930年代晚期的特定時空,這種「進步言論」卻正是當時的電影界有識之士所追求的。弗蘭克.卡普拉以談笑用兵的方式來消弭階級之間的偏見誤會,氣氛輕快而富於喜趣,在樂天的時代是一種易於讓人接受和推崇的導演手法。所以,本片的內容雖然過度簡化和有點邏輯不清,但卻是當年的最佳影片得主。
本片大部份篇幅在范德霍夫的家中發生,因此人物性格和言行一定要各有特色,才能撐得起126分鍾的片長。在這方面本片倒表現得相當出色。一直扶著拐杖演完整部影片的馬丁·范德霍夫就像個隱於市的智者,整個古老小區的前途系於他一人之身。他在30年前從世俗的鑽營中退來,然後用他的財富來幫助家人和朋友追求他們真正感興趣的事物。所以他如今擁有的錢雖然不多,卻多的是朋友。編導特意安排了一場范德霍夫家族被提堂和罰款的戲來表現馬丁的廣受歡迎。馬丁對法官說他沒有錢繳交100美元的罰款,旁聽席上的滿堂朋友當即主動捐款,連罰他錢的法官都掏了一枚硬弊扔到裝捐款的帽子里!
相對之下,銀行家安東尼·卡比卻被塑造成「除了錢多卻什麼都沒有」的失敗者,卡比太太更有點被刻意醜化。當天真可愛而且沒有門戶之見的兒子托尼決定為了愛情而離開家庭時,安東尼·卡比才大澈大悟,跟隨馬丁·范德霍夫在30年前已經走的老路。「口琴」這個小道具成了張揚自我個性的象徵,在片中運用得相當出色。
至於范德霍夫家族的其它成員也各具鮮明個性:大女兒貝林頓只因為在家門口撿到一部打字機便迷上了寫小說;大女婿海因斯整天在地下室研究各種古靈精怪的發明;大孫女米勒在製造糖果之餘渴望成為一位芭蕾舞者,而她那位喜歡冷嘲熱諷的俄羅斯舞蹈老師奧爾則一天到晚來范家吃飯,高興時就把卡比托起來摔角;米勒的丈夫杜泰萊喜歡印刷工作和彈奏木琴。一大屋子的人之中,只有二孫女艾麗斯平常在過一種正常人的上班生活,但是在家裡還是一樣的瘋瘋癲癲。就整體而言,本片的格局比較舞台化,主要吸引力來自演員的精彩表演多於導演的場面調度,然而弗蘭克·卡普拉還是得到了一座最佳導演金像獎。
C. 美國電影浮生若夢最後是什麼意思
愛麗絲雖然自卑,但在身份懸殊的情況下,依舊渴望得到托尼父母的喜歡。可一發現他們之間價值觀有很大的沖突,甚至無法相互包容的情況下,她選擇抽身,這又讓她有了尊嚴,敢愛敢恨更像極了現在的女孩。
基本信息
《浮生若夢》是由法蘭克·卡普拉執導,琪恩·亞瑟、萊昂納爾·巴里摩爾、詹姆斯·史都華、愛德華·阿諾德等主演的喜劇片,於1938年8月23日在美國上映。
該片講述了軍火商卡比為了興建廠房賺更多的錢,不惜破壞居民生活的安寧,後被萬達霍夫家族中快樂的氣氛感染,選擇與百姓同樂的故事。
D. 浮生如夢和浮生若夢的差別
浮生如夢和浮生若夢的差別:
浮生如夢:
1.空虛不實的人生,若:象:把人生當作短暫的夢境。
2.文學作品《浮生如夢》
3.電影《浮生如夢》
浮生若夢:
拼音是fú shēng ruò mèng,意思是把人生當作短暫虛幻的夢境,出自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近義詞
浮生一夢:
解釋:浮生:指短暫虛幻的人生。世事無定,人生短暫。指人生就像短暫的夢幻。
出處:唐·李咸用《早秋遊山寺》:「至理無言了,浮生一夢勞。清風朝復暮,四海自波濤。」
近義詞:浮生若夢。
語法用法:作賓語、定語;指人生就像短暫的夢幻。
成語結構:緊縮式。
英語翻譯:Life is like a dream。
E. 許你浮生若夢劇情介紹
2016年夏,在法國長大的華裔、著名美食評論家林靜芸來到上海,探訪特色美食的同時展開了尋根之旅。
林家老宅早已被改造為一棟飯店,飯店中擺滿了寶貴的舊上海報紙和閑置物品,記述了一些當初的事情。林靜芸不經意間找到一本日記,開啟翻閱,里邊敘述了一個叫天嬰的女生波瀾起伏的經典愛情故事……
20年代末的上海灘,洪家的幫會、林家的財閥、許家的警局三足鼎立,雄居大上海,寧靜當中,暗潮湧動。
隆福劇院,天嬰女扮男妝代老師傅九歲紅登場解圍,卻不願一炮而紅,變成名角兒,也讓洪幫二當家羅浮生和陳家令郎許星程一見欽慕,各施優點進行尋找。
天嬰豆蔻年華,認為文雅溫和的許星程會是甜美的初戀情人,卻世事難料,偏要總數痞性霸氣的羅浮生不期而至,糾纏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