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外大片 > 法國電影視貿易現狀

法國電影視貿易現狀

發布時間:2023-10-19 08:15:37

『壹』 電影行業的現狀以及就業前景是怎樣的

首先回答影視行業前景如何,結論是這個行業屬於朝陽行業,市場遠沒達到飽和,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中國院線電影市場近10年一直保持較高速率的增長,到2019年全年票房達到641.47億,全球排名第二;到2020年,因為疫情原因,全年票房將達到260億左右,很有可能上升至全球第一。目前中國每年平均觀影人次為1人1.3次左右(即平均每年1人觀看1.3次電影),按照北美市場平均觀影3.66人次來計算(2017年數據),中國電影總票房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發展前景非常廣闊。
在網路付費點播市場,優愛騰三大平台各自的付費會員已經突破1億,總營收之和超過1000億人民幣,再加上中國其他網路平台,在線影視市場的規模也是千億級別的,且仍然在高速發展。
除了影視劇行業,還有更廣泛的視頻新媒體如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台,也是這個行業的從業者大顯身手的舞台。
從宏觀經濟層面和商業邏輯上來講,中國過去的經濟發展是建立在廉價勞動力的工業生產和國家投資的基礎建設上的,這種模式不可能永遠持續下去,房子總會修完的,路總會修完的,我們也不可能一輩子給全世界做衣服襪子去換別人的晶元飛機,整個國家的產業模式一定需要換代升級,未來文化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一定是國家重點投入和扶持的方向。其實這兩個產業有很大的相似之處,都是知識產權(IP,價值的產生來源於人的創作、頭腦而不是地球上的資源),都邊際成本幾乎為0(也就是增加一個單位的營收而成本不會增加,比如一個電影拍好了,多一個觀眾看並不會增加電影的製作成本)、市場規模近乎無限大(一個人一輩子可能只住一套房子,可影視劇跟吃飯一樣可以不停看,是精神層面的剛需),而且非常環保(符合現在世界低碳發展潮流),可持續性發展非常強。
從歷史上來看,美國成為世界第一是經濟與文化相輔相成強力輸出的結果,而影視是文化輸出的一支重要力量,美國的中宣部好萊塢一直在不遺餘力地把美國的普世價值向全球傳播。同樣,中國在崛起的道路上一定也需要影視文化產品的助力,這也是國家會在政策層面支持影視行業的原因。
再來回答關於這個行業的收入問題。先看下圖,2017年這個行業人員的平均薪資為17萬人民幣左右:
然後這里有一份2020年的調查數據:
按照上面的兩個數據計算,這個行業薪資增長率在年20%左右。在統計的影視類上市公司裡面,光線增長幅度超過100%,其他公司諸如北京文化、唐德影視、慈文傳媒等漲幅都超過了30%。這些是大數據統計,具體到每個人個體肯定會有很大差異的。
非科班出身從業者進入這個行業造成人員激增,其他從業人員是否會逐步淪為出賣勞動力的廉價勞動者?這個問題應該這樣看待:科班,或者非科班,從來不是一個行業區分薪資的標准。任何一個行業,高端人才都是非常緊缺,只要你有能力,你做的事情別人做不了,那你永遠不用擔心就業工作的問題,不管你是科班出身或者非科班出身,關鍵是看你能創造出多少價值。相反,如果你能力平平,你做的事情有一大堆可替代者,你科班出身,做出來的東西還不如其他更便宜的非科班出身的從業者,那你確實只能成為一個廉價勞動力。在這個蓬勃發展的行業大背景下,作為個人的你如何在其中找准自己的位置,究竟要成為怎樣的從業者,完全靠你自己去掌握。加油!

『貳』 影視國內外現狀和發展趨勢

論現代影視製作的發展趨勢—融技術藝術為一體

作者:季偉 深圳有線電視台製作中心 主任

當今時代是高科技迅猛發展的時代,隨著大型計算機、數字化智能化攝像機、編輯機、視頻切換台、數字三維特技機、非線性編輯系統、電腦燈控系統、MD音頻製作系統等先進的電視製作設備的問世,為影視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製作功能。電子技術的發展是電視事業騰飛的基礎,也可以說是電視藝術的不斷提高和創新的要求,帶動和促進了電視技術的快速發展。同時,電視播出形式的多樣化如大型現場直播、異地雙向直播等的推廣運用,充分體現出各電視台的綜合能力和整體水平,也對電視從業人員的職業技能不斷提出更高的要求。

近年來,我國各級電視台在電視製作方面都有長足發展,各類電視製作設備更新換代的頻率也越來越快,但我們與世界先進國家仍有相當的距離,究其主要原因,不僅是硬體——設備的落後,更是軟體——專業人才的缺乏。那麼,目前我國電視業最缺乏的是什麼類型的人才呢?針對我國電視業的現狀和走勢進行分析,可明顯看出主要是缺乏能將藝術和技術匯集於一身的綜合性人才,也就是說既有藝術創作才能又掌握嫻熟的電視製作技術的軟硬體合二為一的人才,這類人才目前在世界影視製作界被稱為「電子畫家」或「製作設計師」。

由於歷史原因,我國的影視界一直以來都是將技術和藝術分為兩個行業,技術人員只注意硬體(電視設備)的開發和運用,對藝術缺乏關注和研究;而大多數編導人員也僅注重在藝術領域的發揮和創新,對現代電子技術方面至多也只有一點粗淺的了解,這種建立在舊體制上的分工與合作,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電視節目的創造向更高層次發展。由於我國電視行業長期以來形成的這樣一個不良狀態,人員分工越來越細,工作環節和部門越來越多,機構越來越龐大,推委扯皮情況越來越嚴重,而技術與藝術互通的問題始終未被重視,使得電視從業人員在技術和藝術方面的能力過於單一,綜合能力差,跟不上電視業發展的需求。例如,搞一場大型的綜藝晚會就得幾個部門、五六十號人馬齊齊上陣,節目尾名單一大串,工作起來協調指揮不靈,目前國內許多電視台這種狀況日趨嚴重。

其實,在如何培養一支人員高效、少而精、一專多能、知識結構多樣的影視專業化隊伍方面,國外早就有不少先進經驗,他們的做法不是把製作技術人員與藝術編導人員人為地分為兩大塊,而是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合為一個節目製作部門,這個部門的工作人員均有很強的電視技術功底,又具備相當的藝術創作才華。前蘇聯的中央電視台節目製作部就擁有20多位稱為電子畫家(多數為工程師)的製作人員,製作各種大型晚會節目的導演和攝像人員不僅懂舞台藝術、攝影構圖,而且熟練掌握特技切換台 、不同攝像機的各項功能,甚至對電腦燈光的光效、三維特技、音響系統及幾者間的配合使用都非常熟悉,對這些技術性設備功能的掌握和運用自如,使得導演們在藝術上發揮起來更加得心應手。而各環節的技術人員憑借自己的專業知識及自身的藝術修養,與編導配合得天衣無縫,使節目更加錦上添花。

將電子高科技技術廣泛運用於製作動畫片、電視劇、電影,在我國尚屬初級階段,而早在70年代末,美國已運用先進的電子技術製作出《星球大戰》等科幻影片,達到了先進的電子技術與人類幻想最完美結合的頂峰,因而轟動全球。在美國的各類影視製作公司里,電子高科技技術已在影片製作的各個環節中被廣泛而普遍地使用,同時電子技術與藝術均精通的人才比比皆是,這些融電子技術與藝術為一體的電子藝術家們又稱製作設計師為人類的影視業開創了無限的發展空間,也使得好萊塢生產的影片無論從數量還是質量,幾十年稱雄世界。

我國電視界至今沿襲著50年代電影廠舊的製作體制,各工種分工明確、嚴格,以至不能為電子藝術家(製作設計師)的產生和成長提供所需的條件和環境,造成這類人才的奇缺。同時經濟的不發達和生產模式仍以傳統方式為主,與美國影片在製作的各個環節中廣泛而普遍地使用計算機甚至用機器人、機械手的程度相差甚遠,也使得我國影視業至今還無法生產出一部能與美國70年代的《星球大戰》相媲美的影片。

隨著高新科技的發展所帶來的影視製作技術的日新月異,我國的影視界迫切需要培養造就一大批能融技術藝術於一體的電子藝術家(製作設計師)。而目前我國從事影視製作的人員,多數都是學技術出身,他們從跨進大學校門時,就被劃歸理工科,學習的范疇只局限於機械設備、無線電、電子技術,很少接觸到藝術學科,走出校門,又定位在技術崗位,自然難於向全方位人才發展。鑒於電視業發展趨勢,這種融技術藝術於一體人才的培養應考慮從上大學開始,在理工學科里,開設旨在加強學生藝術修養和提高鑒賞力的教學課程,在文科的課程里,對電腦知識的學習,不能僅僅停留在初步掌握,必須提高到能夠進行三維技術的製作,以求未來的電視從業人員能夠全方位、多角度、高起點,融技術藝術於一體,適應影視業未來發展的需求。在這方面,北京廣播學院已率先邁出了一步,學校在學科的設置上,有的不再分文、理科,而是合為一體,對於培養全方位的人才提供了必要的環境和條件。

目前國內一些新興的電視台,擯棄不少老台的傳統設置,學習和借鑒國外的先進體制和經驗,除了機構設置更趨合理外,對崗位的劃分界定不再過於細致,吸收的工作人員不僅精明強干、工作效率高,而且知識面廣,一崗多能,特別是製作人員,除了熟悉設備的技術性能和各類技術指標的調試外,還能擔任電視製作導演、特技製作、動畫製作、音樂編輯、藝術布光、特技台現場切換等等這類軟硬體相結合的工作。在國外,這類軟硬體相結合的工作很早以前便被人稱為「邊緣科學」。

如今的影視製作已邁進一個數字化的新時代,電腦製作技術和手法已逐步取代傳統的製作設備、製作手法和製作方式,這種發展趨勢已帶來了影視製作的一場新與舊、現代與傳統間深刻而廣泛的革命。以往電視節目傳統的後期製作系統是由分工不同的多個技術人員(電子編輯、電子字幕、普通特技、三維數字特技、混合配音等)按程序依照記者和編導的創作意圖逐個完成,而技術人員只是承擔設備操作。進入多媒體時代的電視製作行業,已將電視特技編輯、音響效果、電腦圖像創作合為一體,因此製作人員以往純技術性的技能已遠不足夠,而需要全方位地融技術與藝術為一身,這就促使技術人員必須注重和加強自身對音樂、美術及綜合藝術方面的學習和提高,以不斷適應發展的要求。(製作人員們因為佔有熟知設備的各項功能的優勢,只要注重提高自己藝術方面的素養,就能很快勝任這類軟硬體相結合的工作,成為融技術藝術於一體的人才)。

目前一個多種知識結構的人才相互融合、電視製作隊伍不斷繁榮的局面正在形成,一批復合型的製作設計師在逐步涌現,由此也促進了電視製作行業向市場化、國際化方向發展。地處改革開放前沿的深圳兩大電視台(有線電視台、無線電視台)也面臨著突破沿用國內電視台的舊體制的局面,進行新的嘗試和大膽改革的趨勢,這就需要不僅是兩台的決策層甚至是深圳市的主管部門能夠為兩台在機構和體制的改革方面,設計制定一條新路,不但使深圳的電視事業上一個新台階,也使深圳的電視事業能走在全國的前列。

編者註:季偉1978年畢業於北京廣播學院。1983於參預籌備深圳電視台,1995年參預籌備深圳有線電視台自辦節目,現任深圳有線電視台製作中心主任。
一、現狀分析
盡管電影與電視的相爭已是龍虎鬥的事實,但把影視作為藝術的一個整體來觀照,依然還是一個相同的整體。中國影視藝術的劇烈動盪還是在90年代,此前隨著電視及其它媒介的改革發展,躍進的氣勢已經逼使電影開始改弦更張,娛樂大潮山雨欲來,但隨著90年代大眾文化的興盛,娛樂高潮的迭起,電影和電視的一高揚一低迷的的世紀現象已無可阻擋。於是,一方面,在世紀之交益發臨近的時候,感慨中國電影危機的聲音愈發響亮,日漸增多的警醒呼告和憂慮之心拳拳可見,特別是人們對中國電影進入WTO後的狀況作了「死而後生」的悲壯預言,令人驚心動魄;另一方面,對電視由興盛而轉入危機的預言也不時可見,對網路熱潮給電視沖擊的憂慮明顯出現。我們都似乎默認了這樣的事實:電影遇到了轉折的關節口,電視的好日子也未必長遠,於是拯救影視和原本批評影視的議論就混雜在一起。不過,無論批評還是期望,都是本質上對中國影視的期待熱望。
然而,關涉的復雜問題太多,三言兩語不可能解決實際問題。尤其是對目前的狀況,人們的反思和分析常常淺嘗輒止,從哀嘆者、忿忿者、極言者中考察,對待中國影視的態度似乎有明顯的兩類人:一是把自己劃為局外人,評頭品足,事不關己,毫無切膚之痛,甚至指桑罵槐,少了熱切感;一是囿於行業利益,似乎熱心十足,但不是商業味濃郁,把電影完全當機械的利潤工具,就是不顧電影的生存條件,侈談藝術或只重教化目的,弄得創作無所適從。我們談論21世紀中國影視,首先應當明確是在分析和促進我們自己需要的藝術創造,它有強大的發展前景,是人民文化事業的組成部分,無論生存境地和形態怎樣變化,它必然將生存發展下去。同時,我們又必須既正視商業利益又面對大眾文化彌漫的現實,把影視的發展和問題做綜合認真的分析,為它在新世紀的旅程提供新的助力。也由此,才可以看清面向21世紀的影視藝術發展趨勢與時代特點,才可能把面向新世紀的影視藝術教育作為一個事業來真正有針對性地作好。
由此談到教育和影視教育,傳統的教育就是書面教育,它是通過閱讀、講說方式來延續的。但時代發生了多麼巨大的變化。21世紀影視藝術的發展趨勢是與時代特點相互關聯的,從20世紀後半葉開始,從文學到影視的交融,使閱讀消費習慣發生了巨大變化,應當說,20世紀就是傳媒革命的飛躍時期,前所未有的傳媒巨變,愈到世紀末愈發顯得急促疾速,從早期的電影、電視,到現今時尚的電腦、多媒體、網路,加速度的變革顯示著信息世界變化的匪夷所想,我們所習慣的幾千年書籍文字傳媒的傳統,正被不斷翻新的電子傳媒遮蔽,傳統的信息世界基礎遭到猛烈動搖。歸總這種變化的趨向,可以表述為:感官享受愈發明顯,書籍閱讀的靜態消費被聲畫一體的動態消費所沖擊,聯想的閱讀性質被直觀的視聽文化所影響改變。所以,書籍文化被音像消費所沖擊、逐漸代替的大趨勢是越來越顯而易見。由此帶來的文化觀念變化則更為巨大。在21世紀,不可忽略的是:多元文化的消費內容必然形成,單一的文化指令遭到明顯的質疑,人們更加趨近文化的融合,反對排他的狹隘文化限制。在消費方式的多樣化上也無可阻擋。首先,以電子視聽文化為主導的消費將成為中心,人們離書報更遠,書籍和報紙、雜志藉電子傳媒包括網路而實現消費的趨向越來常見,視覺閱讀在足不出戶中就可以實現;其次,信息資源的共享化,使地球村毫無秘密可言,個體可以瞬間掌握世界各個角落的大事小情,可以和不同的陌生人促膝相談,任何人也可以在網路上隨時造訪自己,個體對多樣群體與素昧平生的個體之間的交流將形成新的消費時尚。再有,閱讀的分眾、針對某一群體小眾的閱讀將更加明顯,精英文化的發展勢所必然。21世紀的影視藝術教育的新思路必須考慮上述背景才可能實現。
所以,21世紀影視藝術發展是在和傳統矛盾角逐中展開的。判斷新的影視藝術概念,需要從下述角度去關照思考:
1、綜合化的交互性。21世紀的影視是明顯走向綜合化但又具有交互性,綜合化指打破彼此界限和獨特性,電影、電視、網路的結合,更不必說文學等的結合,使之在跨世紀的當口已經開始模糊界限,傳統強調的電影優勢未必就不是電視的優勢,電視電影批量出現就是證明;電視手法的電影化(如MTV手法)也和電影手法的電視借鑒一樣普遍被接受;網路介入電影、電視傳播和電視大量介紹網路,電影對網路的諸多表現,已經使三者的親近關系日益加深;網路的方式影響影視,影視的傳播靠攏網路。這些綜合化事態在新世紀只會加強而不可能減弱。
交互性的含義是指彼此融但又不可代替,盡管人們擔心電影消亡、電視被網路鉗制、網路把影視一網打盡(包括資金和統治權等),但實際上電影、電視、網路依然是遵循自己的獨特規律在運行發展。綜合化只是相對的一些特徵在消失,共同化因素增強,分工鴻溝部分填平,其本質是人的視野和文化角度在擴大。但細細考察,如同中國畫的濡染暈化之中的特徵支脈仍然清晰可見。只不過多方交互影響、此長彼消而已。比如電影的大眾化傾向,使原本精粹的藝術變得越來越世俗化,娛樂潮左右電影,電影更接近生活,但它還是保有自己的不同於電視的視聽感染力。電視本能的接受電影的表現手法,在時空交接中豐富化,但它的家長里短的敘述依然不可消磨去,把小事抻長的電視本能不可能變為壓縮時間的電影式精要,因為生存的商業性絕不可能答應。
綜合化交互性對影視藝術教育的要求就帶來新的問題,既要對各自藝術特點的分門別類的把握,又要對過於專業化的精雕細刻採取淡化態度,趨向彼此共同綜合性的分析,才能適應時代心理要求。
2、私人化的公共性。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信息化主宰的新時代,一切事物可以在瞬間被周圍所探知,地球村中無秘密,但個人卻迫切需要隱藏自己,強調私人的不可侵犯性。於是明顯的矛盾在擴展,掌握先進的網路的人們在隱藏自己的神秘感中與他人虛擬交往,網路卻無所不包的網盡世間個人的秘密;影視更加看中個體的生活,但創作卻試圖把大眾的種種情懷作為票房的依據。影視使個人感受放大為公共性,影視讓明星個人成為眾人偶像,流行靠影視而傳播,任何個性瞬間成為大眾性,如早期的街上流行紅裙子但如今的滿街韓式化裝,松糕鞋等。當然我們可以說,藝術個性可以概括大眾的情懷,但影視的鏡頭使個性瞬間成為流行泛濫。我們已經難得見到萬人空巷的《渴望》現象,也沒有了眾口一詞的習慣,但影視受眾的廣泛性使千萬百姓蜂擁而看「小燕子」的情景仍在重演。影視具有使越是個人化的越成為公共化的條件,於是影視教育的文化批判就必不可少。教育者需要從現象中看到近憂遠慮,比如電視熒屏充斥歡樂游戲和拉郎配的婚約游戲,固然值得嘉獎,因為百姓歡顏,但無聊的性狀和虛假的本色卻不能不剖析,把個別人的生活瀟灑態度放大為千萬人的人生行為處世態度是危險的。電影的兇殺暴力情節和電視的拳擊游戲展示,使滿足了少數人的刺激,卻不能不危及大眾的精神生活。當電視培養起來的人們為酗酒而死的相聲演員洛桑傷懷,為黛安娜號哭,為演技平平但一步戲火旺的劉丹之死如喪考妣時,我們有責任讓觀眾看清極小的私人化感情俘獲大眾的隱憂,未必就不會比邪教的影響力小。
3、商業化的藝術性。對商業性的避諱隨著行業生存危機的加重而不再成為藝術禁忌。於是一切以商業市場來衡量標準的認識基本籠罩了藝術創作。我們面臨著商業無所不在,藝術臣服退縮的局面。當今影視的純藝術是難得有市場的,孤芳自賞式的藝術加速了商業化統治的步伐。但藝術被放逐的結果是無論商業還是教育都沒有支撐的骨架,也不能實現價值目的。商業與藝術不是比重多少的問題,商業要和藝術同樣重要的認識是必要的,一個是生存需要,另一個也是生存需要。所以影視教育的藝術分析要與市場商業的評價結合,比如對長篇電視劇的分析不顧及商業廣告主的需要,成本就不可能回來,那麼,再好的分析也不會被創作所接納,同樣難以實現分析的價值;反過來,一味縱容電視劇的拖沓,巨大的投資也就付之東流,生存基礎崩塌在所難免。商業化是時代潮流,作品被打上深深烙印是普遍現象。其實商業化的背後主要是投合百姓需求,贏得商業收益,而藝術的把握可能更好的和巧妙的獲得觀眾的認可,盡管市場具有生殺予奪的威力,但藝術的重要性才是生存基礎和根本所在。對影視教育而言,重視商業化的弊利,強調藝術性的要義,把商業手段和藝術本質各歸其位,才可能真正理解創作的意義。
21世紀的影視是遠比過去復雜多樣了,由此,影視教育的責任就更為重大。但在影視教育的現有規模和對它意義的理解上卻極為不足。中國影視教育體系建立的意義還有待宣傳。

二、問題剖解
關聯新世紀影視教育的問題很多,而認清影視藝術存在的問題則十分重要。特別需要注意的主要有幾個傾向:
1、庸俗化。影視藝術的世紀問題沒有比庸俗化更為可怕的。隨著大眾文化的興盛,世俗文化對傳統文化和精英文化的沖擊日漸明顯,影視首當其沖成為世俗文化的認同者和積極推廣者。在80年代末期的娛樂電影倡導中,娛樂認同打破了一貫自謂藝術教化的傳統電影格局,在強大的百姓大眾化文化要求的推動下,中國電影步入了多元化、平民化的時期。隨著時間推移,趨同世俗文化要求的現象日漸明顯,包括娛樂賀歲片的時興,喜劇片的大量出現,教化影片的不斷翻新,在狹隘的藝術電影天地之外,更大的文化空間被佔領。由於生存困難的逼迫,中國電影的庸俗化現象幾成時潮,它們以消泯人類文化和精神品格為代價,換來市場的一度存在。90年代更是一個捉摸不定的年代,90年代中國電影變化在五色斑斕的改革時世左右下眼花繚亂,包括發行製作方式的變化,合作製片的時興,國外大片引進的沖擊,院線制與宣傳操作方式的形成,都成為中國電影應接不暇的一次次沖擊。尤其是社會生活的極大改變和人們觀念的迅疾轉向,對電影審美創作造成重要影響。在這一時期,涉及電影更多的話題集中在改革、票房、策劃、檔期、買斷、盜版、明星、市場等等。和藝術欣賞直接相關的編劇、創新、手法、思想等則漸為鮮見。人們對電影藝術的概念已經轉向,大眾文化占據主要位置的時代,純粹藝術的口吻顯得軟弱無力。在90年代,藝術單一化的消解帶來下述顯而易見的變化:電影更加融入平民化的視角,關注平凡生命的價值,著重人的生存狀態和心理狀態表現,把芸芸眾生的喜怒哀樂作為至高無上的藝術表現對象,丑星、幽默形象代替了奶油小生主角地位,娛樂成為自覺追求等等,多元文化成為電影基本狀況。我們愈來愈感受到藝術的通俗化和錯雜狀態,曾在過去某種狀況下端著架子講求藝術的中國電影,不知不覺中被大眾文化催促著降低所求,把取悅大眾作為自己的首要任務,趕潮逐浪,追蹤著有票房或有獲獎希望的模式、號召、節慶,於是有的企求商業的收益,有的靠攏主流形態的評價,有的製造傳媒新聞等等,不一而足。放眼世紀末中國電影,英雄的冷落和凡人形象的走紅,瑣碎細節的放大和精緻藝術概括的被忽視,淡漠階級分野、好人壞人本質的人物與強調人性復雜多樣性的形象的趨向,突出七情六慾合理性的存在而容忍英雄的弱點、展示凡人情愛的復雜狀態,等等,過去多少有所顧忌的東西都堂皇登場,中國電影真正復雜多樣了。評判這一世紀末時期,可以看到電影藝術激情的疲軟和消退的共同現象。
電視天然是娛樂文化的大本營,但沒有哪個時期像現在這樣屈就娛樂世俗要求和感官享受。大同小異的游戲節目、娛樂參與節目層出不窮,趕潮似的電視娛樂一浪追趕一浪,似曾相識的歡躍內容,同樣招數的花哨主持人,克隆一般的節目樣式,以開朗耍弄為統一標記的明星參與,越來越古氣的歷史娛樂劇,游戲參與無處不在的各類節目,裝模做樣的婚戀游戲等,折騰得觀眾傻樂傻樂,傳統文化教育的功能被現實實際所遠遠拋棄,感官享受的潮流不可阻擋。感官享受未必就是時代所必然需要的全部,嘈雜喧鬧不會永遠成為愈發高雅人們的必需品,在歷史鬧劇、宮闈戲連翩推出,眼花繚亂的MTV隨處可見,綜藝晚會鬧騰得百姓已多少顯示出倦態的時候,感官享受總會走到末路。事實上,人們決不會流連於感官刺激太久,世俗喧鬧已經顯露缺乏觀賞興趣的面貌,在克隆翻新的乏味背後,是庸俗培植起來的缺乏文化感的消費群體,他們也越來越不滿足當今的電視,娛樂也許就是禍首。
追究電視的庸俗化和多重因素相關,比如急功近利的表現形態。其中包括器重收視率,電視傳媒愈來愈看重收視率,這已是無可爭辯的事實,收視率當然是衡量節目的剛性指標,有多大的收視率意味著吸引力的大小,所以,把收視的高低做為節目的衡量尺度是有一定道理的。面臨激烈的節目競爭,收視率的高低預示著節目的受眾數量多寡,而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決定節目的重要與否,進而又有廣告的受眾面豐盈與否,以至於廣告收入的升降等等。收視率當然是至關重要的問題。所以,收視率對於電視台的節目生存有決定影響,重視收視率有充分的正當理由。於是,為了收視率,就上演了節目撞車,以至某一時段20餘家同時播出一個電視劇的奇觀現象。也許各個電視台都從中利益均沾?但實際上既浪費了時間資源,也暴露了傳媒共同的缺陷。在激烈競爭的時代,抓取觀眾肯定是對的,但沒有個性的創造,永遠不會創造出自己的品牌與天地。不能完全以收視率為取捨的標誰,是因為電視傳媒的天地很大很大,似乎不屬急功近利的新聞等節目照樣有很高的收視效果,而贏得觀眾的電視娛樂需求僅僅是其諸多功能之一。一般而言,即便娛樂節目都有較好的收視率,卻未必就有較好的收視「效果」,而且節目性質的不同決定收視率的標准也是相對的,有的節目不能簡單的以收視率來衡定其價值,何況節目時段的設置本身無形地增減了收視的人數。問題還在於,當代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欣賞口味的多樣化使一統合一的傳統大大改變。所以,傳媒需要戒除急功近利的弊端,認真研究獲取觀眾芳心的秘訣。要意識到電視屈就「娛樂需求」的心理實際是短視,世紀末電視人在頻頻改版、轉換面孔以討好觀眾的「充分理由」後面,是不是在過分的委曲求全?我們當然要以觀眾的需求為上帝,因而適應大眾文化時代的節目也理當以百姓可以接受的方式來製作,但電視節目俯就時潮的趨向未必就是真正的切合廣大百姓的心理需求,在改來改去反而愈離百姓願望愈遠的事實面前,應當冷靜地沉下心來想一想,什麼才是電視應有的品性、什麼才是電視台贏得觀眾好感的本質東西。
總上而言,影視藝術不能成為孤芳自賞的花園寵物,但承受世俗風雨也不應成為改變藝術本質的理由。所以,一味追求娛樂效果,影視就開始失去它的價值,娛樂也就成了俗套,庸俗就必然產生。事實已經提醒我們單純形式化的娛樂追求未必有良好的效果,形式創新的依據應當是內容的需要。事實還將告訴我們,影視迫切需要在文化內涵的培植上更下功夫。娛樂不可能成為觀眾的全部需要,文化的要求則是影視發展必須的前提。
2、模式化。在對影視藝術的探究中,最為人詬病的是模式化的弊端,盡管創新浪潮不斷沖擊著電影和電視,中國影視的藝術發展也的確較之以往有了相當大的飛躍,在世界電影格局中,中國電影的整體藝術成就為人稱道,獲獎數量也不在少數;中國電視的飛躍發展有目共睹,電視藝術的一些種類也得到世界同行的稱贊,個別節目也陸續得到獎項褒獎,但這些依然遮掩不住世紀末的尷尬和批評。缺少藝術創造靈性的問題阻礙著影視藝術的全面進展。
電影的模式化是指藝術套路的死板僵化,包括傳統敘述方式的缺少變革,主題教化的表面單一,人物形象的概念浮泛,藝術風格的含混矛盾等弊病。藝術套路的死板僵化體現在電影藝術表現方法的缺少創新,至今相當多的影片還重復著老套的思路,比如內心矛盾的表現法——空鏡頭的花開花謝,雲卷雨驟等,人物沖突的對立法——正誤對峙,性格對立沖撞等。傳統敘述方式的缺少變革也是觀眾厭煩的一個原因,許多影片遵循著以事為主的架勢,在敘述上面面俱到,故事的來龍去脈交代不厭其煩,整個故事似乎周圓方正,但人物主體的地位降為陪襯,故事缺少了動人的核。主題教化的表面單一是中國電影始終在克服而尚待努力的問題,由於過於注重教化功能,導致至今費解的一些現象:直露主題的創作往往只要蒙上「正確」的觀念,無論藝術表現如何,都得以堂皇上市;具有藝術感化力的動人之作,無論實際效果,常成為批評的對象。由於一些評獎對主題教化性強而藝術感染力弱的作品的偏愛,導致中國電影藝術滑坡的明顯趨向。我們絕對需要鮮明的政治傾向,但必須以出色的藝術表現來實現打動人心的目的,實現真正感化功能。模式化不破除,中國電影對世紀的挑戰就難以獲得成功。
電視的模式化並非是指欄目的一般規則和類型節目的固有格式,而是指普遍盛行的浮躁模仿的風氣。過去的幾年,電視彷彿進入了競相模仿的魔洞中,在試圖改版的良善動機下,上演的確實多是拾人牙慧的模仿劇,從無聊的侃戲,到遍地開花的情景喜劇,從千篇一律的扭捏獨唱加伴舞到無所不用其極的耍弄游戲節目,一潮接續一潮。曾經創造過中國電視輝煌的電視人在收視率的桿杠面前,忽然變得莫名所以手足無措。舉目所見,電視中充斥著模仿克隆之風,恍如商業行為的「你方唱罷我登場」,一個節目或欄目的好評引發的是四面八方的仿造,缺少文化見識和獨立品格的弊病暴露無疑。一個以文化創造為本的事業不應當讓投機取巧的商業劣質支配,充斥熒屏的雷同會導致藝術的衰敗,即或從傳播性質看,抄襲成風也將敗壞事業。可惜,迅猛發展的電視在許多方面似乎陷入了黔驢技窮的境地,從最初對中央台綜藝節目的仿造,產生出一個模子的晚會和其它綜藝節目;到對港台的追風,大量引入、拍攝「戲說」的片子,造就屏幕矯情戲耍之風亂舞;再到對地

『叄』 當美國電影在世界上大行其道時,法國為什麼要抑制美國電影

當美國電影在世界上大行其道時,法國為什麼要抑制美國電影

這個題目可以寫論文了。要從歷史、經濟、文化、政治等各方面分析。
從表面看的話,那就是藝術電影和商業電影的對立關系。
法國是電影的發源地。從電影上升到藝術高度開始(一開始電影是無法和歌劇油畫一樣被當成藝術的),法國電影一直堅持走藝術路線。
其實好萊塢也不乏藝術大師,大衛格里菲斯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的《一個國家的誕生》和《黨同伐異》是世界電影的里程碑。但是從上個世紀中開始,電影的商業價值逐漸凸顯,好萊塢成為各大財團眼中的搖錢樹。對於美國這樣一個沒有太多歷史的國家來說,藝術顯然沒有金錢更吸引人。在各大財團的入侵下,好萊塢逐漸成為了電影的商業中心,好萊塢的藝術家們失去了話語權。
與此同時,法國電影一直沒有規模化的走上商業路線,這和法國的歷史以及歐洲歷史文化有關。在藝術方面,法國是高傲的,他們有理由高傲,因為他們有深厚的藝術文化底蘊。這方面就不好說了,再說就要講文藝復興了。總之,法國的 藝術家們並不認可商業電影。
那麼我們做個階段總結:
法國有豐厚的歷史和文化底蘊。
美國是移民國家。
執掌好萊塢話語權的是財團,他們認為電影是商品。
執掌戛納的是藝術家,他們認為電影是藝術品。
這就是矛盾了。
那麼,在現今的世界環境下,美國是經濟中心,掌握世界話語權,而掌握美國的是財胡升團。我們可以預見到,在很長很長很長的未來,好萊塢依舊會是世界商業電影中心,以流水線的方式生產一部部的電影商品,控制整個世界的主流價值觀。這是除了美國以外的任何人都不想看到的事情。都想抵制,但是都無法抵制。在商業浪潮中,藝術電影是很難生存的。文藝片只有在歐洲有市場。
我們再拿中國和中國電影做個類比。我們國家和我們的電影和法國電影的處境是如此相似。我們有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但是我們在國際文化界的聲音很小。因為在藝術上,我們不是主流,注意,不是我們沒有藝術,是因為我們不是主流。而在商業上,我們也不是主流。不是我們沒錢,是不被認可。我們不是沒有電影,但是我們的電影,無論是商業電影還是藝術電影,都不是主流。
再回到法國電影和美國電影。 好萊塢已經走上了良性發展路線,商業電影被主流價值觀所接受,又不斷影響著主流價值觀。主流價值觀認可奧斯卡,不知道戛納。而法國電影正在艱難生存,做商業片做不過好萊塢,做藝術片很難賺錢,很難持續發展。在這樣的情況下,法國電影想要繼續生存,抵制好萊塢也就不足為奇了。
其實我覺得,在當今環境下,走商業化路線更靠譜一些。畢竟電影拍出來是給人看的。一部電影,或者說一件藝術品,其內涵再深,沒人看也就沒有任何價值,你拍了一部能凈化靈魂的電影也得有人看得懂才行啊。應該是在迎合主流價值觀的前提下,再考慮藝術性。這樣拍出來電影,有人看,賺到錢,才能持續發展,才能影響主流價值觀啊。 其實張藝謀就在走這條路,不過我覺得走得不好。《紅高粱》中有一種力量,《活著》有一種無奈,《秋菊打官司》有一種執著,《十面埋伏》就只看到顏色和畫面了。
絮絮叨叨說了這么多,我都覺得亂了,不知道我說明白了沒有。不過無論如何,這也是我一家之言,是我個人對電影的理解。建議您還是查下法國電影史,法國歷史(從文藝復興看就足夠了),再看下世界電影史,注意一下公認的幾褲彎老十部里程碑式的電影出現的時間,在結合下歷史背景,當有所得。

美國電影在世界電影中的地位

老大。。。要不然各國導演為什麼去美國拼奧斯卡獎。。。 連拿個奧斯卡外語片獎的導演都興奮的睡不著。。 唉。。。 美國不管從電影的製作,投資,發行,出版都專業的。是各個國家都比不了的。美國 *** 把電影當成一項產業在做。哪個國家能比的了?無論哪一方面都是第一。 中國電影動不動這個不給放,那個不給拍的。

美國電影文化在世界上是怎樣傳播的

長期以來,美國十分重視通過電影向其他國家的人民傳播其生活方式、通俗文化、價值觀念甚至思維方式。美國電影生產總量只佔世界生產總量的6%—7%,卻占據了世界總放映時間的一半以上,成為美國對外宣傳其價值觀和文化理念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個人主義是美國價值觀中的核心組成部分,它重視個人成就、崇拜個人奮斗,講究個人價值最大程度的實現。美國電影是灌輸個人主義的主要工鬧知具,從《蜘蛛俠》、《超人》再到《2012》,「救世主們」一次次讓美國扮演拯救世界的角色,英雄來到地球是「為了美國式的真理和正義」,讓觀眾在不知不覺中認同美國具有拯救並主導世界強權地位的天然能力。《當幸福來敲門》是一部反映個人自由主義與美國夢的經典勵志片,該片敘說了20世紀80年代平凡小人物在美國成長為股票投資家的奮斗故事,影片主人公執著於自己的夢想,為實現目標不放棄任何機會,體現了美國人相信並崇拜個人奮斗,追求自由平等,依靠自身力量實現自我價值的價值觀。影片意在告訴觀眾,每個生活在美國的人只要足夠勤奮,都可能取得事業成功。電影建構出的理想化社會圖景激發了人們對「美國夢」式成功的渴望,也起到了宣傳美國的作用。

美國憑借好萊塢強大的媒體宣傳力量不斷向世界傾瀉所謂的「美國文化」 美國中產階級的價值觀,情感觀,民族國家觀等等潛移默化的傳入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國家。 美國式的民主無處不在 美國實行兩黨制,民主共和兩黨輪流執政。換界選舉時總免不了互相漫罵揭短,以展現所謂的民主與自由。這種貌似民主的觀念已經深入到美國的文化之中(如《總統接招》)。它的矛盾之處就在於,完全是壟斷階級的政權卻要擺著民主的招牌:無論是誰當權,都是代表控制美國經濟的幾個財團罷了。電影中出現的遊行示威,民主辯論其根本上毫無作用。這種披著民主外衣的制度迷惑了不少中國人。 美國中產階級的富貴炫耀。 俗話說魔鬼的誘惑總是最難擋的。電影中的美國很大程度上都是獨立別墅,私家汽車,錦衣玉食。就連一個窮困失業的人事都有看似舒服的標准間以棲身,一輛老爺車可開。社會學家分析,就是耗盡地球上的所有資源,中國也普遍達不到美國中產階級的生活水平。這就造成了中國人盲目的幻想與樂觀。 電影中的美國大兵。 他們雖然出口成臟,漫罵總統,但關鍵時刻無不英勇果敢,悍不畏死。電影中盡管表明美國以維和之名,行侵略之實的觀點。但實際上還是為美國的霸權歌功頌德。像《黑鷹墜落》《士兵宣言》。電影從來不說,美國人如何殘殺當地平民,如何將人家的國寶據為己有。都只表示自己的戰士如何勇敢,如何將敵人消滅或者如何在被敵人消滅時的英勇。給我們的印象是美國雖然有錯,但當地的人民,政權錯誤卻更大(如《深入敵後》),我們美國人是真心誠意的來幫助你們的等等。 美國文化是多元的,它本來就是一個由世界各國人士組成的新國家。沒有多少歷史的沉澱,短短二百多年,美國的經濟是發達的,但文化卻稀少的可憐。本土文化大部分來源於歐洲。卻妄想建立自己的文化體系。表面上說要博覽眾長,集思廣益。實際卻在宣揚精英白人主義,美國人崇尚個人英雄主義,仔細看美國的娛樂大片,不難發現,絕大部分都是英俊瀟灑的小白臉(如《超人》《蜘蛛俠》《黑客帝國》中的救世主尼奧)。這種種族偏見是久已有之,根深蒂固的。美國的所謂民族主義其本質也是建立在白人至上的基礎之上。種族歧視的劣根與文化的缺失聯絡緊密。

為什麼美國電影風靡世界?

與其說美國文化在努力全球化,還不如講全球文化在被動美國化!
觀眾在尋求感官 *** 和理想的寄託,現代人愛聽愛情故事,驚悚故事,科幻故事,電影人們講個故事.而大家都覺得,每年最吸引人的似乎大多數是美國人講的故事!!
我們聽的看的,成功的大片相對較多.
而在一個相對開放的環境中迸發的創作 *** ,以及支撐金字塔塔尖的眾多電影從業人員,才是美國電影的法寶.

我國電影在世界上獲獎的影片

霸王別姬,陽光燦爛的日子 一個都不能少 黃土地
紅高粱 十七歲的單車 洗澡 青紅 暖 斷臂山
卧虎藏龍,春光乍瀉 孔雀 鬼子來了 小武

美國電影中的反派為什麼要統治世界

通常反派的理想不是統治世界就是毀滅世界,理想太小了容易實現,理想太大了實現不了,可能統治世界這個理想剛剛好吧,反派也是要人生目標的啊。

中國電影在世界上的分量?

地位不高,現在的爛片都獲獎了你想想啊```張大導演都說拉`中國電影悲哀啊

美國電影與法國電影新潮流

美國電影與法國電影新潮流
下雪天,是冬天賜予大地的一道美景,那片片雪花,隨風飛舞

世界上最黃的美國電影是什麼

美國西歐猛片

『肆』 國際電影業現狀

1902年
1、梅里愛的《登月旅行記》(法國)問世。該片使他獲得了國際性名聲。
2、埃德溫· S·鮑特的《郵遞員的羅曼史》(美國)表明對於電影敘述方式的基本因素逐漸增長的意識。
3、查爾斯·百代(法國)建立起自己的製片廠--百代電影公司。

1903年
1、鮑特的《美國消防隊員的生活》(美國)顯示了通過電影的剪輯創造出戲劇性和象徵意義的可能性。
2、鮑特的《火車大劫案》(美國)展示出平行剪輯的效果和西部的魅力。

1905年
1、鎳幣影院在匹茲堡開張。這是美國第一家裝備齊全的電影院
2、第一本行業刊物《觀看與影片目錄》在美國出版。此時,標準的影片長度為一本。
3、塞西爾·赫普沃斯的《被流浪漢所拯救》(英國)使用了一種連續的銀幕運動的方式作為保持故事連續的方法。
4、中國拍攝了自己的第一部影片《定軍山》。該片由北京豐泰照相館攝制,記錄了京劇《定軍山》的幾個演出片斷。

1906年
在美國,已經發展到近1000家鎳幣影院。

1907年
1、"藝術電影公司"在法國建立。該公司旨在生產具有文化價值的影片。
2、芝加哥建立了第一個城市電影審查委員會。

1908年
1、埃米爾·科爾在法國拍攝了他的第一部動畫片,與此同時,小斯圖爾特·布萊克頓在美國開創了動畫事業。
2、百代電影公司(法國)已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電影帝國,它每年出口到美國的影片是美國本土生產影片的兩倍。

1909年
1、35毫米膠片成為國際影片的標准。
2、美國電影工業建立了全國電影審查委員會以對抗州和市政當局干涉電影的企圖。
3、「電影技巧之父」 D.W.格里菲斯拍出了《囤積小麥》(美國)。該片代表了早期拍攝"辯證電影"的努力。
4、溫莎·麥凱拍了《恐龍格蒂耶》,這是美國第一部重要的動畫片。
5、全美已有了1萬家鎳幣影院。
6、以第一位女演員弗洛倫斯·勞倫斯(《傳記女郎》)在銀幕上使用真實姓名為標志,明星制開始在美國出現。

1911年
1、森圖爾影片公司在好萊塢建立了第一家製片廠。
2、賓西法尼亞建立了第一個州立評判委員會,以檢查電影的道德質量。
3、第一個影迷雜志《電影故事雜志》在美國創刊。
4、格里菲斯的影片《戰爭》(美國)問世。這部紀錄片式的故事影片顯示了導演對電影這一媒介日漸成熟的把握。

1912年
1、卡爾·拉莫爾建立了環球影片公司(美國)。
2、阿道夫·朱克爾建立了名演員製片公司(美國)。
3、思里科·瓜佐尼拍攝了《你往何處去?》(義大利)。這部精心攝制的大場面影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井奠定了義大利 電影在史詩性影片上的重要地位。
4、路易斯·梅爾坎頓拍攝了《伊麗莎白女王》(法國)。薩拉·貝納爾出演了這部根據舞台劇拍攝的長50分鍾的影片。

1913年
1、斯特蘭·拉伊拍攝了《布拉哥的學生》(德國)。這部表現主義的幻想片成為神秘恐怖電影的雛形。
2、中國生產第一部短故事片《難夫難妻》,導演張石川、鄭正秋。電影描寫了一對青年男女在封建包辦婚姻中所經歷的 一系列繁文褥節。

juncc 2007-3-10 07:17
成長時期之一(1914--1920)

成長時期之一(1914--1920)

1914
1、故事片開始成為電影工業的標准產品。
2、第一座大型影院「濱河劇院」在美國紐約開業。
3、W·W·霍金森建立了派拉蒙影片公司(美國)。
4、查爾斯·卓別林在啟斯東的影片中出現。他在一年中拍攝了35部喜劇片,並創造了"小流浪漢"的形象。
5、著名系列片《保琳歷險記》(法國)問世。蹈爾·懷特在片中擔任女主角。
6、喬瓦尼,帕斯德隆納拍攝了《卡比利亞》(義大利)。這部巨片中華美的服裝引起了全世界的喝彩。
7、弗蘭克·鮑威爾的《那兒有一個傻瓜》(美國)問世。西達·巴拉第一次扮演了「盪婦」的角色,從此,「妖婦」一詞開始進入人們的語言中。
8、麥克·塞納特拍攝了第一部故事片長度的喜劇片《蒂利耶被揭穿了的羅曼史》(美國)。

1915年
1、美國最高法院在互助影片公司與俄亥俄州的法律訴訟中判定:電影媒介不享受憲法「第一修正案」中關於保護言論自由的條款。
2、美國「全國電影審查委員會」改名為「全國電影審議委員會」。
3、威廉姆·福克斯建立了福克斯影片公司(美國)。
4、托馬斯·英斯在美國開創了「製片廠制度」。
5、西席· B·第密爾拍攝了《欺騙》(美國)。這是一部精緻的關於犯罪、性和犧牲的影片,並用高調攝影表現了心理 的潛流。
6、格里菲斯拍攝了《一個國家的誕生》(美國),這部紀念碑式的、同時引起激烈爭論的影片長達近3個小時,它使用了許多以前影片所沒有使用過的方法。

1916年
1、塞繆爾·戈德菲斯和艾德茄·塞爾溫共同建立了戈德溫影片公司(美國)。
2、格里菲斯拍攝了《黨同伐異》(美國)。這部片長超過3小時的影片把四條故事的線索交織在一起,通過復雜的敘事呼 吁著世界的和平與友愛。
3、維克多·斯約斯特洛姆拍攝了《死之吻》(瑞典)。他在戲劇性的素材中使用了現代的方法,通過一系列的閃回來敘 述事情的經過。

1917年
1、在政府的支持下,德國建立了烏發(UFA)製片廠。
2、卓別林的《安逸街》和《移民》(均為美國)問世。在這兩部影片中,小流浪漢已從最初的漫畫式的形象發展為一個有著悲喜劇效果的富於人性和社會批判色彩的角色。

1918年
1、格里菲斯拍攝了《世界之心》(英國)。影片在對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幾位主人公的表現中,對德國待一種否定態度,獲得了成功的宣傳效果,歐內斯特· 劉別謙拍攝了《卡門》(德國)。這部由"歐洲豪華電影的大師"攝制的影片以異國絢麗奢華的服裝和對性關系的暗示引起了國際影壇的關注。
2、美國的第一部動畫故事片,由麥凱執導的《路西塔尼亞的沉沒》問世。
3、上海商務印書館成立"活動影戲部"(後更名為"影片部"),中國開始建立起自己的民族電影事業。

1919年
1、蘇聯電影工業國有化。
2、由瑪莉·壁克馥、查爾斯·卓別林、道格拉斯·范朋克和D.W.格里菲斯聯合創辦的聯美公司成立。
3、成套供片法逐漸推廣。
4、阿貝爾·岡斯於-「歐洲的格里菲斯」拍攝了長達3小時的大型巨片《戰爭與和平》。他在影片中把特技、隱喻性的並形象和紀錄片片斷結合在一起,表達了反戰的主題。
5、格里菲斯的《被摧殘的花》(美國)成功地利用製片廠的環境創造出一種動人的氣氛。
6、莫里茲·斯蒂勒拍攝了《阿爾納先生的寶藏》(瑞典)。這部史詩般的影片真實地再現了16世紀瑞典的歷史風貌。
7、埃里希·馮·施特羅海姆拍攝了《愚昧的丈夫》(美國)。影片精妙而又坦率地表現了富人之間的三角愛情關系,它 也標志著他導演生涯的開始。
8、羅伯特·維納的《卡里加里博士》問世(德國)。這部恐怖的幻想片以一個瘋醫生的故事探索了表現主義的技巧。

1920年
1、喬·布羅姆特和亨利與傑克·科恩共同建立了 CBC影片銷售公司(哥倫比亞公司的前身)(美國)。
2、列夫·庫里肖夫(蘇聯)在莫斯科建立了他的工作室,並開始探索剪輯技巧。
3、卡爾·鮑澤斯和保爾·威格納拍攝了《泥人哥連》(德國)。影片描寫一個被注入了生命的泥人反對他的創造者的故事,是有重要影響的表現主義影片。
4、西席·第密爾拍攝《為什麼改變了你的妻子》(美國),一部精緻的關於兩性沖突的影片。

juncc 2007-3-10 07:18
成長時期之二(1921--1925)

1921年
1、卓別林的《尋子遇仙記》(美國)問世。這是他導演的第一部故事片。該片成為他在商業上最成功的影片。
2、雷克斯·英格拉姆拍攝了《啟示錄四騎士》(美國)。在這部反對戰爭的寓言中,魯道夫·瓦倫蒂諾塑造了一個新型的浪漫偶像,這在當時為他獲得了極高的聲譽。
3、斯特羅海姆拍攝了《愚蠢的竊賊》(美國)。影片以一種現實主義風格的細節描寫,表現了一名美國婦女捲入歐洲上流社會的腐敗和墮落的故事。
4、中國第一批長故事片《閻瑞生》、《紅粉骷髏》和《海誓》問世。

1922年
1、美國有三分之二的州已經或正在制定有關法規,以對電影進行管理。
2、美國電影工業組成了「美國電影製片和發行人組織」,並聘請威爾· H·海斯為主席,以改善好萊塢的形象。
3、羅伯特·弗拉哈迪的《北方的納努克》(美國)問世。這部產生了重要影響的非故事片捕捉了一個愛斯基摩人家庭的生活。
4、弗立茨·朗拍攝了《賭博者馬布斯博士》(德國)。影片描繪出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社會的圖景。
5、弗利德里希·茂瑙拍攝了《諾斯費拉杜》(德國)。影片在實景中拍攝。這部改編自布萊姆·斯托克的《德拉庫拉》的故事的影片雖然並不忠實於原著,但卻第一次把吸血鬼的形象帶給了電影觀眾。
6、中國第一家較有規模的影業公司「明星影業公司」在上海成立。它標志著中國民族電影開始進入發展階段。
7、吉加·維爾托夫拍攝了紀錄片《電影真理報》(蘇聯)。影片通過剪輯把新拍攝的畫面和影片資料結合在一起,分為23個標題,描繪出蘇聯人民生活的真實景象。

1923年
1、華納兄弟影片公司(美國)正式注冊。
2、卓別林完成了《巴黎一婦人》(美國)。影片通過一年輕婦女在被人供養的奢侈生活和真正的愛情之間的選擇,顯示出對於愛情題材出色的處理技巧。
3、雷內·克萊爾拍攝了《瘋狂的雷伊》(法國)。這部短片充分利用了電影這一媒介特技的可能性。
4、詹姆斯·克魯茲的《大篷車》(美國)問世。這部描繪美國西部邊境開拓者生活的史詩性影片引起了眾多的模仿者。
5、西席·第密爾拍攝了《十戒》(美國)。這部賣弄視覺技巧和特技的歷史巨片為導演贏得了好萊塢「第一流人物」的名聲。
6、弗立茨·朗拍攝了《尼伯龍根》(德國)。這部分成兩集的風格鋪張的影片強調了這個德國傳奇中的宿命的色彩。

1924年
1、米特一高德溫一梅耶三家電影公司聯合組成了米高梅電影公司(美國)。
2、CBC影片銷售公司變成哥倫比亞影片公司(美國)。
3、雷內·克萊爾拍攝了《幕間休息》(法國)。影片運用特技和荒誕的動作對現實進行了嘲諷。
4、約翰·福特拍攝了《鐵騎》(美國)。影片以激動人心的動作場面積令人懷戀的環境描繪在西部史詩片中獨樹一幟。 5、費爾南德·萊熱的《機械的芭蕾》(法國)問世。這部先鋒派短片把機械運動的物體與現實生活的片斷並列在一起。 6、保羅·萊尼拍攝了《蠟像館》(德國)。這部表現主義的幻想片把歷史上三個罪惡人物的故事和一位詩人的夢魘聯在一起。
7、弗利德里希·茂瑙拍攝了《最卑賤的人》(德國)。這是一部富於創造性並產生重要影響的影片。它利用想像性畫面的技巧展示了人物的主觀心態。
8、斯特爾海姆拍攝了《貪婪》(美國)。影片通過對物慾橫流世界直率的描繪為美國銀幕帶來一種新的現實主義之風。

1925年
1、卓別林的《淘金者》(美國)問世。當片中的小流浪漢最終找到了愛情、幸福和財富而喪失了自己的個性時,導演所創造的那個悲喜劇的世界獲得了實現。
2、E· A·杜邦拍攝了《雜耍場》(德國)。影片講述了一個嫉妒和謀殺的故事。它以出色的鏡頭運動使主人公痛苦的內心世界得到戲劇化的表現。
3、謝爾蓋·愛森斯坦拍攝了《戰艦波將金號》(蘇聯)。導演所創造的「沖突蒙太奇」理論在這部表現1905年俄國革命的影片中得到了運用。該片對全世界的電影製作者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4、羅伯特·朱利安拍攝了《歌劇院里的幻影》(美國)。朗·錢尼通過這部近10年來最成功的恐怖片爬上了明星寶座。 5、喬治。威廉·帕布斯特拍攝了《沒有歡樂的街》(德國)。這部最沒有浪漫色彩的"街道片"展現了戰後經濟混亂的環境里物質的匱乏和社會的絕望。
6、金·維多拍攝了《大閱兵》(美國)。這部在國際上獲得成功的影片,描繪了一名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年輕人的成熟。

juncc 2007-3-10 07:18
有聲時代之一 (1926-1929)

1926年
1、約翰·格里爾遜在對弗拉哈迪的《莫阿納--一部黃金時代的羅曼史》(美國)的評論中創造了「紀錄片」一詞。
2、艾倫·克羅斯蘭拍攝了《唐磺》(美國)。影片率先使用了維它風音響系統為影片配製了背景音樂。
3、巴斯特·基頓拍攝了《將軍》(美國)。這位「偉大的冷麵人」在影片中把插科打渾與對社會的諷刺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4、阿爾伯特·帕克拍攝了《黑海盜》(美國)。該片是第一部全部使用兩色彩色染印法工藝的故事片。
5、弗謝沃洛德·普多夫金的《母親》(蘇聯)問世。影片把個人命運與群眾運動結合起來,並突出表現了在政治背景中人物性格的發展。

1927年
1、美國電影藝術和科學學院第一次推出了"學院獎"(奧斯卡獎)。
2、由影片發聲的"有聲電影"第一次在故事片長度的影片序幕中出現。
3、艾倫·克羅斯蘭的《爵士歌王》(美國)問世。第一部帶有音樂和部分對話場面的故事片和觀眾見面。它促使整個電影工業向有聲電影沖擊。
4、阿貝爾·岡斯拍攝了《拿破崙》(法國)。這部長度超過4小時的史詩片由於其技藝的精良而受到高度的贊譽--其中包括使用三塊連接在一起的銀幕同時展示四個場面。
5、弗立茨·朗拍攝了《大都會》(德國)。這部在對建築的描繪上充滿生氣的表現主義影片考察了未來的技術社會。在那裡,科學、工業和勞動者互相沖突的目標導致人類走向毀滅的邊緣。
6、茂瑙拍攝了《日出》(德國)。導演運用運動的鏡頭給予這個三角愛情故事以一種抒情的表現。
7、普多夫金拍攝了《聖彼得堡的末日》(蘇聯)。影片表現了主人公在歷史中的成長和加入革命的經歷。
8、沃爾特·魯特曼拍攝了《柏林--一個大城市的交響曲》(德國)。它通過對物體的形狀和運動的剪輯捕捉住了柏林的「本質」。
9、約瑟夫·馮·斯登堡拍攝了《底層世界》(美國)。它標志著強盜電影的開始。
10、威廉姆·威爾曼拍出了《翼》(美國)。這部描寫第一次世界大戰壯觀的空戰場面的影片獲得了第一個奧斯卡最佳影片獎,並為其增添了光彩。

1928年
1、雷電華公司成立(美國)。
2、薩爾瓦多·達利和路易斯·布努艾爾拍攝了《一條叫安達魯的狗》(法國)。這是法國超現實主義運動中最著名的影片。
3、瓦爾特·迪斯尼拍攝了《汽船威利號》(美國)。這是第一部配有同步音響的動畫片。
4、卡爾·德萊葉完成了《聖女貞德的受難》(法國)。這部影片主要是用特寫拍攝的。它的碎片式的形象的並列拼貼引起了激烈的爭論。
5、布賴恩·富瓦拍攝了《紐約之光》(美國)。這是第一部全部有對白的故事片。
6、普多夫金拍攝了《亞洲風暴》(蘇聯)。影片描繪了在一場革命風暴中,一位蒙古牧民領導人民反抗帝國主義統治的斗爭。
7、斯約斯特洛姆拍攝了《風》(美國)。影片描寫了一位拓荒的婦女在新的環境中為生存而奮力掙扎,幾乎被風拖人了瘋狂之中。

1929年
1、電影放映的速度標准被規定為每秒24格。
2、隨著向有聲電影轉變的完成,全美共生產了300多部有聲片。
3、在格里爾遜的領導下,英國的電影工作者開始了一個拍攝與社會密切相關的紀錄片運動的10年。這一運動獲得了國際的名聲,並激發了世界各地的導演們。
4、哈里·博蒙特拍攝了《百老匯歌舞》(美國)。這部「百分之百的全歌、全舞、全對白」影片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並在好萊塢掀起了歌舞片熱潮。
5、亞歷山大·杜甫仁科拍攝了《兵工廠》(蘇聯)。影片以充滿詩意的情調對烏克蘭人民不可摧毀的革命精神進行了歌頌。
6、阿爾弗萊德·希區柯克拍攝了《訛詐》(英國)。這部英國的第一部有聲片在創造銀幕的懸念中,展示出對音響與畫面的關系敏銳的認識。
7、約瑟夫·桑特利和羅伯特。弗洛里拍攝了《椰子》(美國)。這第一部馬克斯兄弟的影片為銀幕喜劇增添了一種新的荒誕色彩。
8、維爾托夫拍攝了《帶著攝影機的人》(蘇聯)。這是一部生動的關於俄國城市生活的影片,它以對鏡頭和剪輯富於活力的運用表現出具有哲理的主題。
9、金·維多拍攝了《哈利路亞!》(美國)。第一部全部由黑人演出的有聲片。

juncc 2007-3-10 07:19
有聲時代之二 (1930-1933)

1930年
1、布努艾爾拍攝了《黃金時代》(法國)。這部超現實主義的影片在引起騷亂後在巴黎被禁映。
2、讓·谷克多拍攝了《詩人之血》(法國)。這部導演的處女作把超現實主義和印象主義的經驗結合起來,揭示了一個詩人的精神世界。
3、杜甫仁科拍攝了《土地》(蘇聯)。影片對走上集體化的烏克蘭農民為聯合起來而斗爭進行了富於詩意的表現。
4、默文·萊洛埃拍攝了《小愷撒》(美國)。愛德華· G·羅賓遜因在這部對野蠻的暴力進行了非道德的描寫的影片中扮演了一名殘忍的強盜而步人明星的行列。
5、帕布斯特拍攝了《1918年的西部前線》(德國)。這部高度現實主義的反戰影片追蹤描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幾名在前線的德國士兵的生活。
6、斯登堡拍攝了《藍天使》(德國)。瑪琳·黛德麗在片中扮演了一個把一位老教授引向墮落與死亡的酒吧歌女,並從此進入了明星行列。

1931年
1、一次上演兩部影片的節目安排法開始出現。
2、托德·布朗寧拍攝了《德拉庫拉》(美國)。貝拉·呂格西在這部經典影片中扮演了他最著名的角色,並引來了眾多的模仿者。
3、克萊爾拍攝了《自由屬於我們》(法國)。影片對剝奪了個人自由和把人變成機器的現代社會進行了嘲諷。
4、弗立茲·朗拍攝了《M》(德國)。他在這部表現精神變態的兒童殺人犯的影片中出色地運用了聲音和畫面的交互作用5、威爾曼拍攝了《公敵》(美國)。這部紀錄片風格的影片描寫了一個出身於下層社會的男孩變成為一個邪惡的殺手的經歷,並使詹姆斯·卡格尼成為明星。
6、詹姆斯·惠爾拍攝了《弗蘭肯斯坦》(美國)。這部改編自瑪麗·謝莉小說的影片藉助於鮑里斯·卡洛夫的表演和傑克·皮爾西的化妝技巧成為一部經典之作。

1932年
1、後期配音技術開始應用。
2、威尼斯電影節開始舉辦。這是這一類型的國際電影節中的第一個。
3、布朗寧拍攝了《畸形人》(美國)。這部引起爭議的離奇的影片講述的是馬戲團里的一群畸形人由於受到那些「正常」人的欺騙,而對他們進行復仇的故事。
4、迪斯尼拍攝了《花與樹》(美國)。它在動畫片中第一次運用了三色染印法工藝。
5、霍華德·霍克斯拍攝了《疤臉大盜》(美國)。這部充滿暴力的強盜片引起了對其殘暴場景的抗議。
6、萊洛埃拍攝了《我是一個越獄犯》(美國)。這部以喬治亞州為背景拍攝的影片揭露了美國司法制度的不公正,並導致了喬治亞州在此方面的改革。
7、劉別謙拍攝了《天堂里的煩惱》(美國)。該片以著名的「劉別謙方式」在優美和文雅的風格中結束了一個愛情和游戲式的喜劇。

1933年
1、英國電影學院建立。
2、德國電影業被置於納粹的控制之下。
3、勞埃德,培根拍攝了《第42街》(美國)。影片描寫了為一出新歌劇的上演,演、職員們在舞台後做出的巨大努力。由此,巴斯比·伯克利和他整齊劃一、高度風格化的音樂小組把一種新的生活注入了這一類型片之中。
4、梅里安· G·庫伯和厄內斯特· B·舍德塞克拍攝了《金鋼》(美國)。威利斯· O·布萊恩驚人的特技使這部「美人與野獸」的故事片成為一部經典之作。
5、桑頓·弗里蘭拍攝了《飛向格蘭德》(美國)。弗萊德·阿斯泰爾和金格·羅傑斯開始作為搭檔出現,並由此把舞蹈片推向了一個新鈉、優美的境界。
6、亞力山大·柯爾達拍攝了《亨利八世的私人生活》(《英富艷史》,英國)。這部在國際上獲得成功的浪漫歷史片為對這一時期人物的塑造樹立了一個典範。
7、古斯塔夫·馬切蒂拍攝了《 EXTASE》(捷克)。這部早期的色情片經典之作描寫的是一個私通的故事。片中-個裸體游泳的場景引起了觀眾的轟動。
8、讓·維果拍攝了《零分的操行》(法國)。影片通過對聲音自由的運用,把現實的和一種象徵化的意象結合起來,對法國電影產生了重要影響。
9、弗蘭克·卡普拉的《一夜風流》(美國)問世。這部"怪僻喜劇"囊括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以及最佳男女演員獎,並成為類似影片的開端。
10、弗拉哈迪拍攝了《來自阿蘭島的人》(英國)。該片對於遠離愛爾蘭的一個島嶼上居民的日常生活和為生存進行的斗爭所做的評價引起了爭論。
11、范·戴克拍攝了《瘦人》(美國)。這部深受大眾歡迎的喜劇-神秘片描繪了一對隨緣自適、幽默恢諧、傾心相愛的夫婦,它為電影中的情侶又增加了一個新的層面。
12、維里拍攝了《駁船亞特蘭特號》(法國)。在這部描寫感受和愛情在一艘駁船上覺醒的影片中,現實主義被融化在一種詩意的影像之中。

juncc 2007-3-10 07:19
有聲時代之三 (1935-1939)
1935年
1、美國現代藝術博物館影片圖書館開館。
2、福克斯影片公司與20世紀影片公司合並建立了29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美國)。
3、福特拍攝了《告密者》(美國)。這部"反英雄"的影片是最早把聲音的運用與場面的調度精確d地結合在一起的影片之一。
4、羅伯特·馬摩里安拍攝了《浮華世家》(美國)。這是第一部採用了三色染色工藝的長故事片。
5、1935一1951年,新聞片《時代日誌》開始按月攝制上映。該片對新聞電影的攝制和觀眾都具有重大的影響。
6、蔡楚生導演的《漁光曲》(中國)在莫斯科國際電影展上獲得榮譽獎。這是第一部在國際上獲獎的中國故事影片。

1936年
1、世界上最大的電影資料館——法國電影資料館建立。
2、卡普拉拍攝了《第茲先生進城》(美國)。這部最受歡迎的夢幻式影片,描寫了一個普通人對於腐敗和犬儒主義的勝利。
3、卓別林拍攝了《摩登時代》(美國)。影片對於技術對人類生存條件的影響進行了諷刺。
4、溝口健二拍攝了《青樓姐妹》(日本)。這部經典影片通過對生活在一個變化的社會中的婦女的描繪,對傳統與現代價值觀念之間的沖突進行了探討。
5、萊尼·尼佐古奇拍攝了《意志的勝利》(德國)。這部由納粹資助的巨型宣傳片表現了1934年在紐倫堡為納粹分子打氣而舉行的集會。它以有意排演的畫面渲染希特勒的號召力和聲望,並把自己偽裝成一部真實的紀錄報道片。
這是一部分
可看
http://forum.etgo.cn/archiver/?tid-94396.html

閱讀全文

與法國電影視貿易現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建軍大業電影導演回應 瀏覽:638
講愛情歧視的電影 瀏覽:675
香港電影最經典鏡頭粵語 瀏覽:829
粵語高清電影手機在線電影 瀏覽:450
去哪裡看導演剪輯電影資源 瀏覽:591
讓利電影院 瀏覽:985
119電影院 瀏覽:499
賭神電影全集完整版 瀏覽:737
電影導演高一功 瀏覽:327
英文電影中有餐桌禮儀的 瀏覽:176
法國蘿莉電影網站 瀏覽:977
泰國生吃腹中胎兒的電影名字 瀏覽:173
窒息中的高潮快感什麼電影 瀏覽:907
黃河謠完整版電影播放 瀏覽:147
台灣劇情電影醫生 瀏覽:426
一部蒙面搶劫的電影 瀏覽:839
粵語電影輝煌不再 瀏覽:25
失獨黃律師電影失獨演員表簡歷 瀏覽:595
沒有新上映的電影 瀏覽:803
審判泰國電影資源 瀏覽: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