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施瓦辛格拍過的所有電影名!!!
演員作品
1. (1970) 大力神在紐約
施瓦辛格的第一部電影,影片的反應非常一般。影片中,施瓦辛格的聲音是後來配進去的。片中主要用來展示他的肌肉(看名字就知道了)。說句實話,我也沒看過,不過應該不怎麼樣。本片DVD由Trimark發行,不過好像至今為止還沒有D出來,估計是影片知名度太小的緣故吧。
2. (1973) 揮手離別
3. (1976) 飢餓生存
4. (1977) 健美之路
5. (1979) 惡棍 此片DVD由哥倫比亞三星(Columbia/Tristar)發行。市面上曾經有VCD
6. (1979) 殘酷的獵殺
7. (1982) 野蠻人柯南
電影曾譯為,「王者神劍」、「霸王神劍」,是阿諾德成名之作。該片的成功之處就是塑造出了一位長發飄飄、手握長劍的游俠。阿諾德這種「銀幕大英雄」的基調從此片開始確定,並逐步走進了幹家萬戶。影片根據一部著名的傳奇小說改編。阿諾德依靠的還是自己一身雄健無比的肌肉,他飾演了一位遠古時期的勇士。無父無母,孤身長大,但上蒼賜予了他過人的天賦和無窮的力量。在漂泊生涯中遇上了一位來歷相當神秘的長者,這位智慧化身的人物帶領「科南」學習武藝。學藝出師後,這個貌似野人的勇士獨自闖盪江湖,戰勝了野獸、荒蠻部落和女巫的魔法。在一次與女巫的驚險相遇之後,「科南」奪得了一柄威力神奇的巨劍,這柄劍是古代英雄用來戰勝惡勢力的「王者之劍」。「科南」手持「王者之劍」走上了一條維持正義的俠客道…… 這個片子中央電視台以前播過,看下來還真有點熱血沸騰的感覺。
8. (1984) 毀滅者柯南
野蠻人柯南的續集,較上集平庸,續集的一貫作風。不過阿諾的表現相當賣力,這位他贏得了主演影片《終結者》的機會。該片DVD由環球(Universal)發行。
9. (1984) 終結者
施瓦辛格的代表作之一。這部電影被《時代》周刊評為1984年十部最佳影片之一。在影壇火爆並不在乎你是否一直在演好人,如果你能把一些反派角色演到家,像傑克·尼科爾森、德尼羅那樣出神入化,人們或許會更加熱愛你。以阿諾德此時尚未成熟的演技來講,去演一位主要以動作、兇殺為特徵的壞蛋的確是最佳選擇。果然,《終結者》里那個無堅不摧、窮凶極惡的魔鬼終結者令阿諾德·施瓦辛格大紅大紫,一躍成為好萊塢動作片演員中的佼佼者,聲威直逼當時如日中天的「蘭博」史泰龍。導演詹姆斯·卡梅隆的確找對了人。《終結者》在1984年的票房紀錄上排名第二、僅次於《第一滴血》。
10. (1985) 紅發女索妮婭
影片講的是獨裁的姬蕊為了在蠻荒世界稱王,殺死了桑妮婭的姐姐,桑妮婭決定以神劍推翻姬蕊,在凱利多的保護下,桑妮婭一路化險為夷……該片還未推出DVD。
11. (1985) 魔鬼司令
該片又譯為「獨闖龍潭」。這部電影是施瓦辛格第一次以現代戰士角色出鏡,並且奠定了他的這一現實人物形象。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肌肉,力量,打不死的特性在他身上再次體現。
劇情梗概:退役特種兵上校約翰·梅屈克與10歲的女兒詹妮住在山區的別墅里,過著平靜的隱居生活。阿里烏斯曾是南美某國的獨裁者,現在已經被趕出自己的國家。為了恢復自己的獨裁統治,阿里烏斯指使手下綁架了詹妮,脅迫約翰前往暗殺該國的現任總統。約翰除掉了監視自己的歹徒,跳下剛剛起飛的飛機,並從另一名歹徒的口中探知了阿里烏斯的老巢所在。全副武裝的約翰駕駛水上飛機獨闖龍潭,經過一番激烈的槍戰與肉搏,最終消滅了阿里烏斯一夥,救出了詹妮……
12. (1986) 不公平的待遇
又名《魔鬼殺陣》,影片由拍攝過《血肉戰場》的約翰·艾爾文執導。阿諾飾演一位前FBI特工,影片中充滿了肌肉和血腥,是典型的阿諾電影。
13. (1987) 鐵血戰士
也被稱為鐵血戰士2,因為前一部Commando被譯為鐵血戰士1(翻譯真是太亂了!)。該片DVD由時代(D9+D5),D自1區DTS特別版應屬當前最佳。
影片描述阿諾德·施瓦辛格飾演的軍方特種部隊首領,率領一群厲害的組員深入南美叢林中搜索一架墜毀的直升機,不料一頭身體透明的外太空怪物將組員逐一殺害,最後剩下阿諾一個人跟怪物展開鬥智斗的殊死戰。全片大部分篇幅只是拍攝一群人在森林中跟一個不可捉摸的神秘怪物互相纏斗,但看來相當緊張刺激,主要歸功於導演經營恐怖懸疑氣氛得法,而透明怪物的特技亦處理得出色,使這部科幻動作片在視覺效果上顯得別具有吸引力。(那星生物我怎麼看都是異形裡面hunter的原形)
14. (1987) 威龍猛將
這個電影在電視上放過無數遍了, 又名「過關斬將」,施瓦辛格成了一位未來世界的警察,因拒絕執行當局的命令向一群手無寸鐵的難民開槍而被捕。之後被迫參加了一個叫做「過關斬將」的游戲,他必須面對數位裝備精良的殺手的挑戰,最終只有一個人可以活下!阿諾給我的映像是極其深刻的,猛將!
15. (1988) 紅場特警
16. (1988) 龍兄鼠弟
阿諾在銀幕上總算站穩了根基,他的票房號召力直線上升。在影壇奮鬥了近10年,找到了一條安穩的戲路,既可以保證自己的明星地位,又能賺大錢。可是他根本就不安於現狀,對他來講,只有不斷進取,才有生活的樂趣。於是他開始游說電影公司讓他去演一部喜劇,因為他明顯地感覺到了自己演技在增長,完全有能力拓寬戲路。這種急驟的轉型有著很大的市場風險,公司當然不會輕易答應。但阿諾德毫不氣餒,主動提出不要片酬,只收分紅,電影公司才應允讓他主演《龍兄鼠弟》這部喜劇。
在導演伊萬·雷特曼與諧星丹尼·德維多幫助下,《龍兄鼠弟》 成為一九八八年暑期第一大片。恢諧生動的表演與妙趣橫生的劇情結合在一起,讓人們驚喜地發現了阿諾德的另一面,是阿諾很成功的作品之一。此外,劇中有一幕很有意思,即阿諾德站在史泰龍的一張海報前,很輕蔑地揮了揮手。雖然整個八十年代的動作片一直是史泰龍與施瓦辛格在鬥法,但在阿諾德戲路大開之後,史泰龍只能望塵莫及了。影片說的是研究遺傳學的科學家們「製造」出了一對孿生兄弟:一個集中了人類所有的優點,另一個集中了所有的缺點。二十多年後,兩兄弟在不同的地方長大成人。優秀的弟弟(施瓦辛格)來到紐約找哥哥(丹尼·德維多),發現哥哥陷入了被黑社會追殺的險境。這個從未接觸過都市文明的弟弟一邊幫兄長對抗黑社會,一邊積極地學習著各種在現代都市立足的技能:架車、電腦操作、信用卡使用等。最終骨肉親情感動了那個惡習多多但良知未泯的兄長,兩兄弟攜手戰勝了黑社會、並且還獲得了純真感人的愛情。
17. (1990) 宇宙威龍
施瓦辛格在動作片領域里佳作不斷,與荷蘭著名導演保羅·范霍文合作的科幻英雄片《宇宙威龍》不僅以場面宏壯、氣魄非凡著名,而且還捧紅了另一位演員——莎朗·斯通。影片講述了一個美國政府特工(施瓦辛格飾)喪失了記憶,經過一系列刺激才找回了自我。他發現已被人類開發的火星上生存著另一種「人類」:由於缺氧而發育不完整的人類。他來到了火星,與畸形人協力打敗了妄圖統治火星的霸權勢力。這部電影英文原意為「全面回憶」,拍的是這個英雄在與自我、與敵人的斗爭中怎樣找回自己的記憶。該片的特技在當時的好萊塢首屈一指,成功地將電腦影效和數碼音響引入電影製作,有極高的觀賞性。
18. (1990) 幼兒園警探
在《龍兄鼠弟》大獲全勝的基礎上,阿諾德趁熱打鐵,又拍了一部喜劇片《幼稚園特警》。飾演一位在幼稚園卧底的警察,在鬧出一大堆笑話之後終於讓案情大白,並且找到了愛情。阿諾德的喜劇天分與演技在該片中得到了完美發揮,其中「他被一群孩子困住,氣得咧嘴嗷嗷直叫」的形象,已成為了人們心中的經典鏡頭。從這部電影以後,再也不會有人說阿諾德·施瓦辛格演戲是靠肌肉賣座的了。此時的阿諾德·施瓦辛格走出了初期狹窄的空間,他在好萊塢主流影星中領頭羊的地位得到了確定。「史泰龍VS施瓦辛格」之爭的答案也就昭然若揭了。
19. (1991) 終結者2:審判日
科幻片的經典之作!許多人的最愛之一!影片投資超過1.2億美元。依然由上集導演詹姆斯·卡梅隆執導。影片對於人類的所作所為提出質疑,也是對於現實世界的一種反思,因此影片無論從人文和場面各個角度來說都是十分精彩的,影片共獲5億美元以上的票房收入。自此,好萊塢進入了「施瓦辛格時代」。他不僅在銀幕上顯露出了超人的力量,更讓每個觀眾感受到了他自身強烈的意志力。另外,出色的聲光效果也使得本片DVD成為發燒友試機的必備裝備之一。
20. (1993) 霧水總統
21. (1993) 幻影英雄
1993年,這個糟糕的一年來臨了。「演而優則導」的阿諾德自己擔任製片人,主演《最後的動作英雄》一片,沒想到這部投資巨大的影片成為了自己的滑鐵盧。盡管製片陣容強大,可是情節混亂,演員配合缺乏默契,而在細節上也處理不當,觀眾的反響非常冷淡。高高在上的阿諾德從半空中摔了下來,好萊塢噓聲四起。
22. (1994) 真實的謊言
真正的英雄是能夠從失敗中站立起來的,誰都想像不到在第二年,施瓦辛格就會重振旗鼓,再次和恩師演詹姆斯·卡梅隆合作,並以《真實的謊言》一片將自己的演藝生涯推向另一個高潮。這是施瓦辛格在中國的成名作。影片講述了一個隱姓埋名的特工Harry懷疑他老婆有外遇,便在暗地裡進行調查,無意中發現了一群恐怖分子的大陰謀,他們試圖用核彈來威脅政府;又逢愛女被綁架,於是Harry飛身奪救。片中驚險火爆場面比比皆是,特技令人眼花繚亂,情節一環接一環,一氣呵成,加之片中很多搞笑場面,此片可以說是好萊塢動作片的經典之作,也是施瓦辛格演技和力量的完美體現,我個人認為本片是阿諾的代表作,是他事業的頂峰!就阿諾個人來說,本片的演出超越了他其他任何一部影片。
23. (1994) 威龍二世
片名又稱「孕夫」。經歷過失敗的施瓦辛格在藝術道路上更加成熟了,他不再輕易去拍片了,而且盡可能地從製片、編導等重要的幕後工作去把握好每一影片的質量。因此他每演一部電影都在加重自己的砝碼。與奧斯卡影後湯普遜及丹尼·德維多合作拍攝了科幻喜劇片《威龍二世》,將生化科技的發展與傳統理論之間的矛盾擺到了人們面前。一個孔武有力的大男人居然懷孕了,這個故事聽起來荒誕不經,但是阿諾德在片中演繹得十分貼切自然,尤其是在他懷孕臨產過程中,那種母愛的天性流露得感人至深。這部電影讓人們對發展速度超常的生化科學有了一些新的認識。以戲劇化的方式反映現實社會中的問題,在世界各地得到觀眾的贊揚,同時,也標志著施瓦辛格的電影正在走向多樣化。
24. Eraser (1997) 蒸發密令
施瓦辛格這次在本片中扮演一位美國官方的秘密殺手保鏢,人稱"毀滅者",真名叫約翰·克魯格。他的職業就是保護證人,並幫助證人隱埋一切真實身份。該片中,"毀滅者"要保護一名女證人,並為她對一樁武器走私案的內幕很清楚。施瓦辛格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在屏幕上展示超級保鏢力挽狂瀾的英雄氣概。影片雖說也屬於動作片中不錯的作品,特別是鱷魚館那張戲。不過阿諾已經開始在走下坡路。
25. (1997) 聖誕老豆
1996年冬天推出的聖誕喜劇片《聖誕老豆》更是充滿了溫馨動人的節日氣氛,在兒童中大受歡迎。這是一部施瓦辛格式的喜劇片。粗心大意的父親成天忙於工作,為了要給兒子准備聖誕禮物,到了聖誕前夕,猛地記了起來,於是忽忙跑出去買禮物。誰知道一些陰錯陰差的故事發生了,在一連串令人捧腹的笑料發生後,父親終於如願以償,回到家裡,和兒子過上了一個幸福的聖誕節。 這部電影以美國聖誕民歌《一路響叮當》命名,是部典型的節日電影。但施瓦辛格在老套路劇情中,添加進去了許多新的笑料、頗有些推陳出新的效果。
26. (1998) 蝙蝠俠與羅賓
蝙蝠俠系列的第四集。永遠不安寂寞的阿諾德,在這部電影里重操舊業,扮演一個大壞蛋「急凍人」。這一次的造型又是那樣的恐怖,不僅僅是一個壞人,而且在角色的身上賦予了獨特的風格。影片中的冷凍人造型十分炫,可是為了這個造型,阿諾每次化妝時間長達3小時。影片商業性較重,所以並沒有得到任何好評,不過作為一部商業片還是相當成功的。
27. (1999) 魔鬼末日
該片講述了一個一個已退休的警察(施瓦辛格)在一次的工作上槍擊的意外後腦海中顯現出一名年輕女子頂耿侈際儂宦疇為川力——克莉斯汀,傑瑞克決定找到他。 而克莉斯汀從小就經常在惡夢中見到一名男子,卻不知該名男子與自己的關系。直到一天,有一群神父闖進家門,意圖刺殺克莉斯汀,而傑瑞克與夥伴實時搭救,他們才明白原來克莉斯汀是世界末日的關鍵。於是傑瑞克誓死解救克莉斯汀。故事並不復雜,又是英雄救美的故事,沒多大意思,此時阿諾已經沒落。
28. (2000) 第六日
《第六日》發生在不遠的將來,牛、魚甚至寵物都可以任意克隆,但克隆人類是非法的。但是有一天當亞當·吉布森(施瓦辛格飾)回到家,卻發現一個克隆人取代了自己。他被趕出了家門,更遭的是,陰謀的製造者為了掩蓋真相,派出殺手追殺亞當滅口。為了逃生同時也為了重新贏得自己的一切,亞當同神秘的幕後策劃者展開了機智的戰斗......影片有應景的嫌疑,當時好像正好第一頭克隆羊問世吧,不過影評人士對此不削一顧,濫評如潮。不過我認為還是值得一看。
29. (2002) 間接傷害
由於影片涉及到恐怖分子,受9·11事件的影響,原本定於2001年10月檔期推遲至2002年上映。影片講的是消防隊員高迪(施瓦辛格)的妻兒在哥倫比亞的一夥恐怖分子的襲擊中喪生,他毅然決定孤身一人去哥倫比亞討回公道。影片場面相當火爆,由《亡命天涯》導演安德魯·戴維斯執導。個人認為是阿諾《真實的謊言》相對來說較好的作品了。影片依然是個人英雄主義的體現,不過阿諾在畢竟已過半百,伸手不及當年啦。不過阿諾獨特的外形和長相,演這類影片依然是駕輕就熟。影片共得到6700萬美元的票房收入,比起前兩部作品強多了,我們似乎又看到了當年阿諾的影子。
30. (2003) 終結者3:機器的反叛
由阿諾·施瓦辛格主演的《終結者3:機器的反叛》於今年7月2日正式上映,由曾執導《U-571》的好萊塢新銳導演喬納森·莫托執導,成本高達1.7億美元。施瓦辛格更創下3000萬美元的片酬新高。雖然施瓦辛格今年已經步入55歲,但並未顯出老態,依然和從前一樣英勇彪悍,而且最終並未讓人太過失望,已經由公司將《終結者4》提上拍片議程。
31. (2004)環游世界80天 Around the World in Eighty Days
2. 2021綠皮書電影600字觀後感三篇
2021綠皮書電影600字 觀後感 三篇如果一部電影沒有炸裂的特效撐場亮枝面的話,真實的劇情和扎實的演技也能讓人眼前一亮,顯然《綠皮書》做到了。讓我們看到這個社會慢慢去改變,去接納,包容和保護有色人種,為幫助大家學習方便,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2021綠皮書電影600字觀後感三篇的內容,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綠皮書電影600字觀後感1
《綠皮書》無論從哪個角度說都是一部好電影。不像很多諾貝爾文學獎讓人看不懂,《綠皮書》獲獎在我看來名至實歸。電影的故事情節逼真寫實,節奏鬆弛有度,戲劇沖突自然又精彩,人物對話言之有物又妙趣橫生,人物個性鮮明又合情合理,演員表演更是功力深厚,無可挑剔。最重要的是,電影所表達的思想意識具有無可爭議的進步性。
先要講講什麼是綠皮書才能了解六十年代初的美國社會是何種樣子,這有助於很好地理解這部電影的歷史背景和思想性。綠皮書是一本旅行指南,不過這個旅行指南是專門針對黑人的,因為那個時候的黑人在美國大部分地區都不享有遷徙自由,住店自由,只有很少的酒店和飯館接納黑人顧客。這本綠皮書就是專為去南方旅行的黑人准備的可以接待黑人顧客的旅館和飯館的名錄。其實,僅僅這本綠皮書的存在就足以說明美國六十年代時的種族歧視有多嚴重。
雖然1962年距林肯總統發布《奴隸解放宣言》整整一百年了,可在美國南方和中部地區依然是種族隔離的地方。歧視黑人在美國更是司空見慣、習以為常的事,不僅在南方,即使在最為開明的紐約也一樣隨處可見。片中主人公托尼雖然並沒和黑人有過什麼交集,可因為社會的熏染,也極其輕蔑和歧視黑人,連黑人管道工喝過陵鍵宴水的杯子都要扔掉。最可笑的是,不僅白人和有色人種之間存在鄙視鏈,白人內部也存在著鄙視鏈。義大利裔的托尼就被南方警察罵為半個黑人,而托尼對把他誤認為警察的酒吧小姐說,我像愛爾蘭人嗎?讓我們知道,那時的美國警察大部分出自愛爾蘭裔美國人。電影中偶爾出現的幾句針對猶太人的話,也讓不熟悉那段歷史的人知道,猶太人在那時也是受歧視的二等公民。電影里的這些生動情節和對話,惟妙惟俏地展現了六十年初美國社會的眾生相和黑暗面。
革命的真正意義是觀念的改變,當然這個觀念是先進的觀念。就像歷史學家杜蘭特所言,真正的革命是心靈的革命,沒有思想的進步的所謂革命不過是改朝換代和街頭鬧事而已。從這個意義上說,美國六十年代的人權運動可以稱為真正的革命。美國的人權運動是與美國的思想文化革命同步進行的,如果沒有思想文化上的革命,黑人即使一時獲得了解放也是不長久的。雖然這個革命不以暴力為主要手段,而且也存在很多革命的濫觴,但因消除了種族隔離制度,破除了有色人種為劣等人的這個在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觀念,使得其進步意義顯而易見。
歧視來自於無知和傲慢。不僅種族之間有歧視,各種人群之間都有歧視,這是差別心帶給人類的共同智障。歧視就是鄙視鏈的極端化。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人與人之間不僅有膚色的不同,胖瘦的不同,高矮的不同,還有智商的不同,家庭出身的不同,學識學歷的不同,擁有財富的不同,社會身份的不同,所有這些不同構成了豐富多彩的社會,也建構了各種各樣的鄙視鏈。
對於歧尺銀視有不同的應對方式,雪利選擇的是非暴力抗爭方式。雪利的南方之旅並不是為了賺錢,而是有意去對抗種族歧視,為的是改造南方人的種族歧視觀念。所以,雪利的巡迴演出,也是一次革命之旅。作為弱勢群體的黑人,採取非暴力的抗爭方式與種族歧視作斗爭是非常理性的,比之暴力抗爭更容易取得真正的勝利。非暴力抗爭是攻心為上的策略,黑人只有爭取占人口絕大多數的白人的同情和支持才會取得真正的勝利。而黑人在自我解放的過程中也解放了白人,這一理想狀態幾乎是所有抗爭者最初的訴求,可真實的歷史是,人權運動中的黑人解放是非暴力和暴力抗爭相結合的產物。
一部好的電影都是多主題的,高容納性的,《綠皮書》也不例外。一部兩個小時的電影不僅表現了反對種族歧視的第一主題,還表現了不同背景的兩個人能夠相互影響,相互改造的主題,這其中又包含了自我救贖,自我解放的主題,也隱含了對身份社會的批判主題。
一個本真的人是沒有身份感的,因為身份感是外在的,是附加在我們身上的社會性。越是有身份感的人,越喜歡帶著面具生活,而且最容易出現歧視心態。一個有平等心的人,對那些有著強烈身份感的人有一種天然的反感。反之,則會有一種親近感。
法國有個電影叫《觸不可及》(The Intouchables),是根據一個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
講的是一個生活在社會最底層卻沒有什麼身份感的黑人小伙,與一個殘疾的超級富豪互動的故事。超級富豪在黑人小伙身上感受到了他們那個階層普遍缺乏的真誠,而喜歡上這個看似有點缺心眼的小伙。黑人小伙雖然震驚於富豪家的豪華和奢侈,但卻並沒因此覺得自己卑微,氣場依然十分強大。這個強大的氣場來自於他的平常心和平等心,也即一顆沒被污染的真心。他並不為自己的膚色,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而自卑,在他眼裡所有人都是一樣的,所以他喜歡那個面試他的女秘書就跟他調情,心理根本沒有什麼配不配的意識。
在現實社會中,身份感並不是只存在於有一定社會地位的精英人物身上,也存在於那些社會地位低下的人身上。見到比自己富的人就自卑;見到比自己權力大的人就巴結;見到洋人就點頭哈腰,滿臉堆笑,而對自己的同胞則是一臉的不屑;見到名人就去求簽名,好像簽個名就成了名人的朋友,自己的身價也高了。這也是一種身份感帶來的自我歧視,這種自我矮化的心態即來源於差別心。
身份感限制了人的心靈自由,使原本自由的心靈被身份給蒙蔽和扭曲了。《綠皮書》里的那個白人托尼雖然一開始也歧視黑人,但卻是個沒什麼身份感的人。他活得真實、自在、簡單,雖人在底層,也自得其樂。其實,快樂和幸福只是內心的感受,和財富、權力、地位統統沒有關系。就如中國老話說的,農家自有農家樂。高高在上的精英權貴雖然不為柴米油鹽發愁,可也一樣有他們發愁的事。身在底層的人,可能聽不懂,也去不起歌劇院,音樂廳享受那些高雅的音樂,但在街頭巷尾打麻將,玩撲克也一樣是快樂的。誰能分清那種快樂更快樂,那種快樂更高級呢?
托尼的社會身份很低微,當過垃圾車司機,酒吧保安領班,頭腦簡單,手比腦子來的快,甚至可以說是一個底層的混混。可在托尼身上,觀眾看到的是普通人的率真和仗義。恰如老話所說:仗義多在屠狗輩,負心盡是讀書人。
而那個黑人精英雪利,雖然擁有了財富,名聲和精英的身份,可因為膚色卻成為被歧視、被侮辱和被迫害的人。雪利其實是一個精神上的白人,他不吃黑人喜歡的食品,不聽黑人音樂,不了解黑人明星,他喜歡的一切都符合白人上流社會的標准,他的精神世界和白人完全一致。可即使如此,因為膚色的原因,他還是一個不被白人所接受的異類。正如雪利所說的,雖然他們(白人)接受我在台上的一切,喜歡我的音樂,可我下了台仍然是一個被歧視的黑人。在台上,雪利是明星,可下了台,連酒店的廁所都不讓他用。影片就是以這樣的矛盾和反差凸顯了種族歧視的荒唐和愚蠢。
影片的人設十分新穎,一反過去的老套路。白人不再是彬彬有禮,舉止文雅的紳士,黑人也不再是粗魯、野蠻的下層人形象。影片把這個套路掉了個。變成一個粗魯,野蠻,喜歡施暴的底層白人與一個舉止文雅,有著三個博士文憑的黑人精英的故事。
兩個人的故事最為感人的地方是雙方的相互改造,這種故事設計本身就充滿了戲劇沖突和張力。而這個改造過程也有明暗兩條線,明的是黑人雪利對托尼的教育和改造。而托尼從抗拒到順從的過程並不是懾於雪利的權勢和老闆的位置,而是一個觀念更新的自覺自悟的過程,表現了他良知的覺醒。影片的精彩之處是,並沒把這個改造表現為精英對下層人士的單向度改造,而是表現為雙向的改造。托尼對雪利的改造是一個暗線。托尼不會說教,沒有什麼道德理論,他有的只是一顆簡單無詐的心。是托尼的自然率真,赤子之心讓雪利走出自己孤僻的生活和孤獨的內心世界,擺脫了內心的糾結,不再把自己看作一個可憐的、無所適從的人。有時候,受迫害的一方,會因為長期的斗爭和抗拒變得自我封閉,這是受迫害者的心理疾病。
其實不管哪個階層都有好的一面和壞的一面。屠狗輩率真仗義,讀書人通情達理,所以改造在現實生活中就從來不是單方面的。國產電視劇《父母愛情》講的就是兩個出身不同的人相互改造的故事。有趣的是,無產階級的軍官後來變得像資產階級那麼講究了,而資產階級的大小姐卻變成了朴實的無產階級。其實這個改造過程正是人的成長過程。
取長補短,共同進步,是朋友和夫妻關系的最高境界。
雖然整部電影可以說很完美,但最精彩的還是人物對話和台詞。尤其是劇終前,當托尼妻子擁抱著雪利悄悄說出那句話後,讓我們全家笑噴的同時,一種感動也油然而生。
整部電影沒有一處提到革命這個詞,可托尼觀念的變化卻正是美國文化革命的成果。革命不一定非的轟轟烈烈,血腥暴力,革命也可以悄悄地進行,因為這個革命發生在心裡。
綠皮書電影600字觀後感2這個周末,我和爸爸媽媽去看了一場電影,名叫《綠皮書》。
電影的名字說來便有趣。美國許多酒店對黑人十分不友好,出了一本小冊子,封皮寫著《THEGREENBOOK》,冊子里列出了美國所有黑人能去的酒店。
維果。莫滕森和馬赫沙拉。阿里,用他們最出色的演技,展現了一個白人小混混--托尼與一個高貴、出入上流社會的黑人--唐。雪利之間發生的一段黑人和白人之間的友誼,演繹出了一本綠皮書,建立起一座堅固的、跨越種族的友誼橋梁。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發生於1962年的美國。義大利裔、美國籍白人保鏢托尼,因生活所迫,陰差陽錯成了非裔、美國籍黑人鋼琴家唐。雪利的司機。
兩個不同世界的男人、兩段原本平行的人生,因此要共度長達幾個月的時間。托尼一開始也對唐有著強烈的種族歧視,連幫他提行李箱都唾棄,但後來慢慢被他的才華與上流的氣質所折服。高貴古板的唐,也逐漸被不羈、幽默風趣的托尼所影響。刻板沉默的他,也逐漸變得開朗活潑,好動起來。到最後,二人成為了知心的朋友,他們互相依靠,友誼持續了幾十年。彼此愛上了,不曾熟悉的另一半世界。
有一段十分令我動容:當車子損壞時,旁邊有一個大農場,裡面有許多黑奴正干著活。當他們看見一個白人為一個黑人修車,並扶他上車,幫他關車門,並尊稱他為先生時,一個個手中的活兒都停了下來。他們是有多麼詫異呀。唐慢慢的搖上了車窗,車子發動了,唐的眼神十分復雜。他的心情一定也十分糾結。他好像說了什麼?他在呼喚:“種族平等!平等!平等!”
當我看到最後托尼家過聖誕節時,開門看到唐,他們緊緊擁抱在一起,我也感動的熱淚盈眶。
因為我們是中國人,這個故事離我們很遙遠,但是,人與人的心是連在一起的。那跨越黑白的美好動人的情誼,令整個影院的觀眾為之傾倒。那本綠皮書,連著兩個知心朋友,連著兩個種族,跨越了一切障礙,讓世界變得美好。人與人之間本該如此呀!
這個電影回家後我還細細品味了很久,也和爸爸媽媽一起查閱了美國那個時刻無處不在的種族歧視的背景。才能了解,這個唐的舉動,是有多麼偉大,托尼和他之間的友誼是有多珍貴。這個真實發生的故事真的打動了我,希望有機會你也能去看一看。
綠皮書電影600字觀後感3近來常聽人說起電影《綠皮書》,叫好的人很多。所以我也找了個時間去看了一次。看了以後有一些感想,其實看的時候就很受感動,所以來寫一寫觀後感。是否高大上不必管,能夠直抒胸意足已。
沒看電影之前,我見過幾次宣傳海報,我以為畫面上的兩個人是父子關系呢。真是的,我怎麼沒注意到一黑一白呢?我以為影片講的是父親如何開導孩子的故事。結果,看了才知道那兩個人之前是陌生人,兩個人是老闆與打工仔的關系,並且是黑人僱用了白人,而故事發生在種族歧視還很嚴重的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美國,發生在種族歧視相對嚴重的美國南方。美國歷史上唯一一次國內戰爭(American Civil War),就是南北戰爭(南方與北方的戰爭)。
19世紀工業革命傳到美國,美國經濟迅速發展,同時美國獲得了西部的大片領土,在西部接連成立新的州。每當新州成立之際,就在該州內發生容許或禁止奴隸制存在的斗爭。北方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迅速,要求在西部地區發展資本主義,限制甚至禁止奴隸制度的擴大,要求解放黑奴;南方實行的是種植園黑人奴隸制度,力圖在西部甚至全國擴展奴隸制度。這是美國南北戰爭的背景。
影片從男主角做保鏢的夜總會開始,那熱鬧、隨意的氣氛令我嚮往。後來男主角打工的夜總會要停業兩個月,男主角就需要另找工作,因為家裡下個星期要交的房租還沒著落。急迫的時候,男主角甚至要把手錶當掉。這也許就是真實的美國人的生活,他們沒有多少儲蓄。但是從影片上看,他們並不焦慮,他們不過是聊一聊、想一想再去哪裡掙錢而已。男主角後來經朋友介紹找到一份做司機的工作,幫一個三人組合的室內樂團開車,但要走很遠、要走很久,因為這個小樂團要從美國的北方到南方去做巡迴演出。
在他們出發之前,組織巡迴演出的唱片公司給了男主角一本“綠皮書”(Green Book)——美國黑人出行指南,上面列有黑人出行時可以吃飯睡覺的地方,因為那時的美國南方有很多旅館和餐廳是只限白人使用的。影片的名字由此而來。而他們使用的是兩輛綠色的凱迪拉克轎車,那綠色很鮮艷、很醒目,似乎是在述說著什麼,或是在抱怨著,或是在抗議著。這也是本片的高明處之一。它並不高聲的吼叫,它只是用藝術的手法述說。綠書(Green Book),是源頭,是罪惡,是該被指責和攻擊的,但它只是書那麼大的一個東西,從視覺上沒有綠車(Green Car)更有表現力。我很懷疑這部電影的原型故事中使用到的汽車不是綠色的,而影片中的綠車完全是編劇設計的。他們開著兩輛綠色的小車出發了,而影片的情節隨之一路展開。
那個雇男主角開車的黑人是個鋼琴家,他還有三個博士頭銜;而受雇開車的男主角是個粗魯率性的白人。黑人鋼琴家,雖然皮膚黑,但受過良好的教育,有修養、守規矩;白人司機,盡管窮,但很隨性、很快樂。兩個人要呆在一輛車里,要一起長途旅行,由此就有了很多文化上的沖突,產生了很好的故事。
當他們到了肯德雞的故鄉,男主角非常開心,因為可以吃上最新鮮、最正宗的炸雞。他買了一個全家桶帶上車,然後一邊開車一邊美美地吃起來。他不光自己吃,也勸鋼琴家吃,好東西要大家分享嘛,他就是這樣的大大咧咧、這樣的講義氣。而鋼琴家一臉嚴肅,他很拘謹,他要講究斯文,他又有些無助,因為他不知道在沒有餐桌、沒有盤子、沒有刀叉、沒有餐巾的情況下如何吃東西。在男主角的堅持下,鋼琴家不得不用手指接住一塊炸雞翼,小心翼翼地吃起來。他小口小口地吃,吃著吃著似乎也感受到了炸雞的美味。他吃完了,又不知怎樣處理剩下的雞骨頭。男主角就搖下車窗,把自已吃剩的雞骨頭扔出窗外,示範給他看。鋼琴家學著做了,讓自然的東西回歸自然。他沒想到生活還可以這樣隨意、這樣放肆、這樣開心。這時,電影院里發出了很多會心的笑聲(觀看這部影片,這種情況常有。這是一部喜劇,一部可愛的輕喜劇)。當然,向車窗外仍可樂杯還是不可以的,所以鋼琴家堅持讓男主角把車倒回去,把仍出去的可樂杯撿起來。
鋼琴家克制、努力、事業成功,他有成就、有錢、待人彬彬有禮,但並不快樂,也不幸福。他說:過著演奏家的生活,到處走,難以安定,難以成為好的丈夫。他沒有家人,沒有親人。他高傲、刻板,看上去也沒什麼朋友。而男主角雖然窮,雖然沒有大出息,但生活在他長大的地方,那裡有他的妻子和孩子,有他的長輩和親戚,有一起長大的夥伴,還有很多熟人和朋友。當聖誕節來到的時候,男主角的家裡(House)人頭涌涌、熱熱鬧鬧,充滿人間的溫馨的煙火氣。生活過得是否幸福,不是有錢沒錢所能決定的。人除了需要錢,也需要愛情、親情、友情……,需要人之間的關愛,需要溫暖。
影片以音樂家巡迴演出為線索,所以影片中有許多音樂表演的場景,其中的音樂都很棒,有的是低語,有的是傾述;有的是憤懣,有的是狂歡;有精湛的技巧,也有真摯的情感……;代入感極強,讓人感悟生活、感悟人生,讓人痛快。
影片的畫面也很美。美國有很美的自然風光,駕車長途旅行可以很自然地把它們攝入畫面。那秋天的樹林,色彩斑斕,讓我想起在吉林長白山腳下從南坡向北坡穿行時駛過的公路。當男主角去鋼琴家的住處應聘的時候,他誤入了鋼琴家樓下的音樂廳。畫面上沒有觀眾的音樂廳,在明亮、柔和的燈光的照映下,是那麼的寬敞、整潔、溫暖、寧靜、美好,那就是藝術的殿堂,是心靈的居所。
這部電影好,不在於高科技、大場面,它是一部簡單的2D片(在當前科技高度發達的情況下,它只是一部傳統的有聲彩色片),它只是在細膩地用情節、用語言、用動作和表情在講故事。它講得是那樣自然,講得入情入理。影片也不靠俊男靚女作招牌,男主角是個中年大叔,大腹便便;其他角色也像是生活中應有的樣子,絕不刻意誇張。所以讓人看著感覺親切和真實,就像身邊的人、身邊的事。
影片中的鋼琴家在面對白人的歧視時說:不要以貌取人。這個也是很重要的觀點。黑人與白人,膚色不同,很容易區分。但是否有教養,是善良還是邪惡,是正直還是詭詐,是溫和還是暴躁,是達觀還是乖戾,是樂天還是心胸狹小……,就很難一眼看得出來了。影片所述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幾十年了,美國的種族歧視狀況應該改善了很多了吧。黑人已經可以當選美國總統,可以領導一大幫白人,就是明證。但以貌取人的問題,應該依然是普遍存在的,在我們身邊也有這樣的現象。有些國人對白人總是高看一眼,其實白人也未必就高貴、就有教養、就優秀。我第一次出國去澳洲,飛機一落地,我跟著大家向外走。在過道邊,我看到十幾個白人等在那裡,手裡拿著什麼東西,眼睛望著我們,似乎在等著我們走完。我當時很納悶,她們在等什麼呢?後來想明白了,她們是清潔工,准備為客艙做清潔。澳洲當然也需要清潔工,像中國一樣;白人也可以做清潔工,像黃種人一樣。膚色並不能決定一切,外貌也是。
一個人的相貌當然也重要,賞心悅目總是好的;但更重要的是內在的東西。一個美女,可能空有其表;而長相怪異的馬雲,卻能幹得不得了。“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此言不逮。
走到哪裡都會有人要的。
電影給我最大的收獲是懂得了一些道理--要工資高,受點苦也願意。既然做了工作,我只做工作職責內的事,並盡力做好。
3. 《世界是平的》電影觀後感
看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增長不少見聞吧,讓我們好好寫份觀後感,把你的收獲感想寫下來吧。那要怎麼寫好觀後感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世界是平的》電影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剛剛看完了這個影片,再次感受到世界的快速變化。影片開始就談到一美國電話營銷主管托德收到公司消息,公司將要裁撤所在部門並將所有業務外包印度,好在公司沒有裁掉托德,反而將他派到印度提到外包公司的服務和效率。
托德到印度後首先感受到生活上的不適應,接著是文化上的沖擊,最後是員工素質不高導致本該在6分鍾就結束的電話業務平均要到14分鍾才能結束。
托德同學快速適應當地文化並採取有效措施,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就把原本不可能的任務變成了可能。他在美國的上司看到數據後親自到印度核實,事實也證明了托德的工作成績。影片穿插了托德和當地一名4歲就訂親的亞莎的愛情故事,本來影片到這里就應該是個完美的結局。結果在他們慶祝之前托德的上司告訴托德,公司在美國被另一公司收購,新公司決定撤掉印度的電話中心,並把新的電話中心轉移到上海。
電影通過美國一個電話中心從美國到印度,再從印度到中國的一個轉換反映了新時代的一個主題,就是速度加變化。
短短兩個世紀,世界強國經歷了中國、西班牙、英國、美國的四次轉移;而在短短的不到50年內,全球製造業也經歷了美國、亞洲四小龍、金磚四國以及未來很大可能掘起的的金鑽11國。去年匯率的提升及新勞動法實施導致廣東、山東、浙江大批小企業倒閉,大批公司轉向越南及政府部門提出的產業升級策略也再次證明了這種變化。
農業時代家族的財富要幾代人才能累積下來,工業時代大亨們也需要一輩子才能實現自己的億萬富翁夢,但在現代的信息時代短短幾年財富就可以倍增到位。
中國從改革開放到現在短短三十年的時間,就實現了從農業時候到工業時候再到信息時代的轉變。
世界在變,變化速度在加快,你的思維有在變嗎?你有沒有想過你哪些思想是屬於農業時代、哪些思想屬於工業時代、又有哪些思想可以歸屬於最新的信息時代呢?你有沒有想過通過怎麼樣才能適應瞬息萬變的新時代,實現快樂和成功的人生呢?
之前還不知道有這么好的一部電影,通過老師的介紹,我立即下了認真的看了一遍。影片開始就談到有一個客服主管陶德因為公司的客服外包至印度的政策,被迫要去印度孟買的客服中心去指導那邊的主管與成員,並達到客服處理效率為一通6分鍾解決客戶需求的目標。
陶德覺得除了公司實在很沒情沒義,要裁撤他帶的部門以外,還要派他來這個窮鄉僻壤的地方,重點是他還沒有拿到公司的股票選擇權,只好忍受一肚子苦水,想趕快來到這個地方,處理完事情以後走人。但是他一來印度,就受到兩邊文化差異的沖擊:左手不是拿來吃飯的、為什麼有女朋友不趕快結婚生小孩等。到了半完工的客服中心,他看到想要降下客服時間是不太可能的,因為太多奇怪的因素充斥著,服務品質低落是正常現象。
在一連串的客服訓練中,陶德一直要讓他們變成像在美國的客服人員,不管是口音、話術、客服方法等,甚至要他們假裝在美國本土一樣,卻引來客服人員Asha(阿耶莎達爾克飾演)指教:你應該多了解一下印度文化,而不是一昧的要我們說謊,做不對的事情。
陶德在一連串的印度體驗以後,漸漸感覺到印度的文化改變了他的行事作風,尤其是遇到荷麗節後,便改變他的'作法:一切皆按照各個客服人員的需要,去服務客戶:不管是上班時看照片、拜神像、甚至是要便宜買陶德覺得都很俗的自家產品,陶德拿來做提升客服效能的方式。結果在此一方法的執行之下,客服執行速率大幅提升。所有的客服人員都是有索求而努力提升效能,但是Asha卻沒有。陶德除了覺得他在客服處理事件中都處理的當,在指導其他客服人員也能駕輕就熟,於是拔擢他為副理,協助當地主管來管理客服單位。
在一次的事件里,陶德與Asha發展了情愫,但是礙於印度文化的關系,不能公開,連智慧與美貌如Asha的女人竟然也只能臣服於印度的文化之下。不過在客服業績蒸蒸日上的狀態下,陶德的老闆來印度視察,雖碰到許多危難,但是也終於完成了目標:客戶服務時間維持在平均6分鍾以下。
不過陶德的主管可不是只來看績效的,他是帶來一個壞消息的:公司被並購,而且要把在印度的客服部門整並到中國上海,因為中國的客服更便宜。雖然印度的客服人員沒有太傷心(因為他們擁有技術),但是心灰意冷的陶德除了把指導上海客服中心的重責大任交給印度的經理以外,就回美國去過他的,有著印度氣息的新生活了。
電影通過美國一個電話中心從美國到印度,再從印度到中國的一個轉換反映了新時代的一個主題,就是速度加變化,又再次讓我感受到世界的快速變化。
裡面有一個很讓我覺得值得玩味的對話,就是也是擔任被派駐在印度的客服主管,說到有個美國的工程師,年薪7萬美金,把自己的工作外包到印度,只要1萬多美金,所以那個工程師有錢又有閑,這是個趨勢。
不過我看到後面有一部分很氣憤,就是他們要把客服移到中國上海的原因是中國的廉價的勞動力,他們的一份工資,能僱傭20個中國人,比印度還便宜。我查看這個電影拍攝的年代,是兩千年後,兩千年後我們中國有那麼差嗎?會比印度還差?其中在印度的辦公環境真是太誇張了吧,誇張的都脫離實際,太傷我們中國人的自尊了。
世界是平的,意味著在今天這樣一個因信息技術而緊密、方便的互聯世界中,全球市場、勞動力和產品都可以被整個世界共享,一切都有可能以最有效率和最低成本的方式實現。全球化無可阻擋,美國的工人、財務人員、工程師和程序員現在必須與遠在中國和印度的那些同樣優秀或同樣差勁的勞動力競爭,他們中更有競爭力的將會勝出。
作者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中分析了21世紀初期全球化的過程。書中主要的論題是「世界正被抹平」,這是一段個人與公司行號透過全球化過程中得到權力的過程。作者分析這種快速的改變是如何透過科技進步與社會協定的交合,諸如手機、網路等。其引人注目的地方在於一個簡單但有強大沖擊力的概念:世界是平的,並在一定程度上切合了世界發展的潮流或趨勢,同時,該書敏銳地把握了互聯網最前沿的發展,尤其是互聯網的最新狀況和最新發展趨勢。
書中談到,全球化首先表現在經濟全球化和貿易的自由化。《世界是平的》講述全球化狀況及其給人們所帶來的影響,強調今天的全球經濟體讓人才的競爭和流動更加直接和快速,並出現了贏者更贏、輸者更輸的殘酷現實,直接沖擊了人們對價值的理解。使得很多人都感受到前途不確定,擔心自己隨時會失去工作,因此對未來產生恐懼。但《世界是平的》同時又啟發我們這樣一個道理:理解一個人,應該從社會和歷史發展的角度去看待;我們許多人身上的一些不理智或虛榮行為的出現,都是因為我們的知識欠缺。
鑒於人類的歷史首先是一部發展史。也就是說,人類的歷史是一部社會生產力在不斷提高、人們永無止境地追求物質財富以滿足其永遠不滿足的慾望的發展史。人類的這種跟動物並無二致的自然屬性或者說天性,也就決定了生產力會決定生產關系這個事實。
而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或者扮演著不同的歷史角色上,人們有不同的使命。你、我、他,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根據自己所處的社會環境和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所站的崗位,來創造不同的社會財富。
人類,乃至這個自然界每個存在的物體,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每個個體都有自己的相對長處,都有其現實存在的合理之處,都在為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做出貢獻。在我們從事的有著自己長處的領域,我們能更高效率地創造社會財富。因此,構建和諧社會以及真正和諧的社會,應該要且能夠讓每個人都能發揮自己的所長,都有為社會、為國家做出貢獻的機會,都有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勞動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
社會更幸福或者構建和諧社會,應該強調社會公義。社會、國家及其當權者在強調有著高智力人才的重要性的同時,也要看到同樣在為社會留下血汗的其他人。即便是最基層、處於社會最底層的人,同樣都是國家的人才,同樣是社會的精英。
也許現實中會因人才的難求,造成了某些「精英」自憐自愛、高高在上和無比優越的自我感覺。但我依然主張,社會是大家的,而不是只屬於少數成功的人或者一般人所理解的「精英」。一切為這個社會留過血汗的、為這個社會創造財富的人,都是「精英」。人類社會這么了不起、這么豐富多彩,其實都是因為有你,有我。那麼,整個社會的大機制該如何來做到這點的呢?一句話:經濟調控。經濟的調控,使得每個人的個人最優化選擇符合達到社會最優化的方向。當每個人都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情的時候,他就會得到社會更多的回報。社會當然也就和諧,這毫無疑問。
同樣,如果你所做的事情能夠真正地給人們帶來更多的價值,那麼社會就應該給你更高的回報,鼓勵你去做。更進一步地理解,無論社會再怎麼需要各種各樣的拔尖人才,但如果我們有意無意的忽略了組成這個社會基層的大眾,那麼社會都將要付出沉重的代價。基於這樣的認識,消除過分的貧富差距,是必要的。否則,多數人會覺得被社會忽略了甚至被排斥了,或者人們會感覺到所付出的努力與所得到的回報嚴重不相稱,於是就不大願意去做了,抱怨也多了,也自然會產生一種對國家和社會的疏離感,進而社會也就不和諧了。
但是,人本身是一種貪婪的動物,這和自然界其他動物並無本質區別,甚至有時候人類比動物表現得更殘忍、更貪婪。很多人為了自身利益會不顧忌整個社會的利益,很多人會為了自己的政績或個人升遷、或個人利益得失而去損害、去踐踏別人的利益、社會的利益,去破壞自然,甚至不惜挑戰自然法則。這時,人類就需要法律的手段來協調、來保證自己合法和與生俱來的權利不受侵犯。這是除了思想之外,人唯一優於動物的地方。所以,我們要更加善於利用好人類的這個智慧。
其實,自然界是由不得我們不去完善法律制度的。無錫水危機事件、全球范圍內的乾旱,已經給人類敲響了警鍾。任何不顧及別人的行為,終將得到報復。不管是自然還是人類。這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思想道德問題,而是自然規律。
再說說企業,合理的企業和組織機構一定要順應社會的發展趨勢,順應社會環境。每個人和組織機構都應該去做自己最擅長、同時又是對社會有益的事情。只有這樣,自己才有可能對社會作出最大貢獻的同時從社會得到回報。人和企業都是社會的一部分,自己的財富來源都是將自己的努力和社會來交換。因此,為了自己的長久發展,我們就必須要盡到自己的社會責任。
人類每個人身上都有很多潛力可挖,我們應該給其他人提供機會讓他們發揮他們的潛力去為社會創造財富。一個不能發揮人們的創造性和積極性的社會,不是一個和諧的社會,不和諧的社會自然也孕育不了成功的事業。作為企業的管理者和領導者,應該挖掘人們身上的創造性潛力,通過一些制度和政策,來鼓勵人們去發揮他們的創造性,這是企業進步的源泉。也只有這樣,企業才能真正的成功,社會才能真正的發展。
4. 好看的都市愛情電影推薦,最好寫一下影評,越多越好 (不要韓劇與美劇)
失戀33天,有點搞笑看著很輕松,記結局也是挺好的。單身男女,古天樂和吳吳彥祖兩個大帥哥啊,女主高圓圓我也很喜歡。故事就是兩男爭一女啊,看的時候還是有被那種愛感動的。結局我覺得也挺好的。泰國的你好,陌生人,過程有點搞笑,看著挺輕松的,講的就是兩個泰國陌生人在韓國相遇墜入愛河的簡單故事。結局也是好。還有一個法國的面紗,我真的很喜歡這個電影,真的讓我很感動很感動。男主是對女主一見鍾情的,而女主也很輕易的就答應了求婚只是因為想逃離她厭惡的家,結婚後的生活女主覺得很不幸福出軌了,男主知道了之後就算是故事開始了,去看吧....一下子不怎麼想得出來,這些我真心覺得都挺不錯的
5. 2020-06-19影評23
《伊麗莎白》 同歷史時期史詩+傳記片,又是天主教新教那檔子屁事,甚至也出現了安茹,但比流水賬前者的情節人物都豐富得多。大學看時覺得ia美呆了,vp也很帥,印象最深的反而是紅發侍女。如今再看ia覺得沒那麼驚艷,也許是見過她美人遲暮的樣子,但她這類無疑最符合中國審美:雪膚烏發且嬌柔秀氣的美。人設豐滿,懶得了解原型了但肯定美化太多。vp早有脫發跡象。嬌俏女刺客原來是aa。da又演老實人,tk還在打醬油。演美第奇的真是義大利人。結尾瑪戈的情夫死後,她獨自坐在馬車里遠行,很像《紅與黑》結尾,瑪德萊娜獨自坐在馬車里,但還抱著於連.索黑爾剛被砍下的頭。
電影: 《瑪戈皇後》
評: 8.0
又是最愛的現實主義電影,編劇導演演員(包括群演)都太鮮活太棒了。這類電影結尾都得靠一個片里世界最高層級的「好官」一言九鼎主持正義的大團圓,因而顯得虎頭蛇尾是固有弊端,但目前來看似乎也確實沒有其它解決方式,因為這也是最可能符合現實的。雖然現實尤其基層農村遠比電影里展現的復雜灰暗多少倍,但前半段能展現到如此程度已經難能可貴,可惜的是這種甩那些傻逼死太監雞鴨所謂「大製作」幾萬條街的片子只能是小眾的。
電影: 《土地誌》
評: 8.0
大學時看過但沒評,當年應該是膜拜著看的,如今就覺得太小兒科。論歷史和權謀,任何國家和我國都是被甩了幾萬條街的垃圾。二十四隨便哪一頁都震撼過幾萬倍。天主教和新教的屁事十幾歲時覺得高大上,現在只覺得智商低到難以置信得搞笑。jf直接從莎翁情史劇組過來啥都不用換。bc也還好吧,沒那麼神。
電影: 《伊麗莎白》
評: 7.0
2020-06-18 15:43
這種劇本居然能吸引這么多大牌也是醉,最老套的怪獸片套路不說,怪獸本身形象也很老套,劇情邏輯硬傷太太多,所有人都是從頭作到尾的作死傻逼。宇航員要都是這水平還宇個屁啊。還動不動開始談人生和理想我可去你的吧。也就結尾的反轉多給一分。瑞典女和南非美鑽氣質戲路很像,更粗獷英氣,應該是接班人了。
電影: 《異星覺醒》
評: 5.0
2020-06-18 15:29
把鬍子頭發渲染得神乎其神,當著宋朝皇帝堂而皇之地說蕭燕燕是鳳也是醉了。算了,全方位立體化地太low了,不知道那些說是童年回憶還真情實感甚至如痴如醉的都能辛辛苦苦上二本不?之後都懶得看了,還是配合已經聽了一半的田連元評書,第二遍看藝術經典水滸傳吧。等到重播前看了幾眼新版真是看不下去。3集才能講1集的事兒,更何況是全方位立體化地low。一句話,還是讓文盲去看吧。
電影: 《楊門女將之巧奪鳳發》
評: 5.0
2020-06-17 15:24
巔峰寧靜居然會演這么low的片子而且還是給個二流演古裝電視劇的作配,cp還是個彼時根本不入流的。不解之謎!只能想到澳門或者拉斯維加斯。low至極的服化道把巔峰美人畫得好醜黑,2年後的孝庄秘史簡直幀幀美呆、場場爆棚,高下立判。此系列實乃楊家將史上最low的形象。越文盲越能混也是近40年目睹之怪現象,目前基本已經完成以劣趨良。
電影: 《楊門女將之穆桂英掛帥》
評: 5.0
2020-06-17 15:02
c6按港式的 《冰海深寒》 很有道理——少見的不low且更能說明劇情的港譯。以為是美式災難片+個人英雄主義風格,沒想到是娓娓道來的「幸運的普通人」。這的確是個奇跡,但表述方法不刻意不煽情,有時甚至有點搞笑。在絕境時自白「我只希望能再活一天」的幻想畫面讓人動容——人類的通性就是在失去時才知道珍惜。當生命都將失去時哪怕苟延殘喘都成了最美的夢境。有些角度像肥胖可親版的約翰特拉沃爾塔的主角(非典型南歐和北歐人)為全球胖子爭光了。
電影: 《深淵》
評: 7.0
2020-06-17 14:53
被西北風情滿滿的開頭吸引,很快以為是老套年代劇,但電影放映員這個中心還是讓我看了下去。雖然情節編排稍流水賬,但還是看得出用心。一個電影放映員渺小而偉大的一生。曾經那些如此愛電影的普通人逝去的不僅是年華,還有熱情和純真。最佳場景是全村人熬夜坐地上等著放少林寺,人民雖然有時愚蠢,但總是最淳樸和容易滿足的。我媽說男主曾挺有名。長得沒特色但笑容很質朴可親,比如跑回來給大家放少林寺時疲勞滿足而欣慰的笑容。
電影: 《王長喜來了》
評: 7.0
2020-06-17 14:42
全系列最美王貴妃死了,開始就覺得這位像沒那麼獨特但更精緻的郭妃麗。無論片子多low,這種公主和騎士cp還是挺帶感。和楊排風的友誼也有點意思。小時候印象模糊地記得包青天里楊排風暗戀展昭,那時候覺得展昭好摔死,楊排風好醜,而展的那位忘了啥樣的cp很美。王欽這人物設計得算有點意思,尤其在本片里。每次都花20多分鍾快進,原來是打亂順序放的,還又臭又長。
電影: 《楊門女將之皇城驚變》
評: 5.0
2020-06-17 14:33
發型油膩的反派男出場,焦不離孟孟不離焦是唯一看點。全系列女主楊八妹就是個毫無特點的瑪麗蘇紙片人。鍋編導和演員三七開。特效場面五分錢都嫌多。缺的不是技術,而是用心態度和文化水平支撐起的審美水平,八十年代的如西遊記、八仙等大陸影視即是最好的例子。這40年很難說道德和文化水平哪個更low到馬里亞納海溝。
電影: 《楊門女將之昊天塔》
評: 4.0
2020-06-17 14:26
c6譯名暑假歷險,居然也是20年前的動畫了!畫風太紛亂,但馬上讀完 《穿黃色衣服的下等人》 的我立刻想到sek最愛的童年玩伴梗於是看了。電影點子很新穎,反派其實是感天動地嘔心瀝血的人民教師,奈何在資本控制的國度肯定只能快樂教育。泰德.布羅廷根之於鮑比,就像亞瑟.伯頓之於雷內,就像一顆流星,璀璨的一瞬,但之前之後的人生都顯得更加灰暗。因此鮑比不動聲色間的性情大變實在太有說服力。本想在網上找到電影奈何西藏衛視又開始播水滸傳。
電影: 《假期:放學之後》
評: 6.0
2020-06-17 14:13
居然是翻拍日本,真是老子學兒子、皇帝學村長,但當年的hk電影還能看出如此家國情懷(服化道和制度顯然更像明朝,角色們的精神更像先秦;而直到近40年,五千年的仁義禮智信乃至廉恥的真.禮儀之邦都漸漸餵了狗)。插曲很有意境。男主也是典型的中式美男子+英雄。反派居然是韓國人。這人設渣得剛烈,演得邪魅,不錯的反派,腦補出朱由崧之類。導演居然也是!來如風也是他作品。當年hk確實是東亞商業化文藝巔峰。而當時的韓國人無疑都會中文。
電影: 《六刺客》
評: 7.0
2020-06-17 13:48
看到起就能猜到承轉合。我相信這題材之前不是沒人想到,但全球也只有法國適合拍,在美國和其它任何國家都不可想像。這題材的尷尬之處在於文盲看不下去,而對懂的比如我這種從小就對跨文化研究熱愛至極的人來說只能是尷尬和溫吞,說隔靴搔癢都是抬舉。作為唯一有文明且是最強悍富麗文明和唯一有拿得出手祖國的中國人,在其中反而毫無疑問是最被弱化的,這才是西方真正的政治正確,當然更要怪帶頭跪的那批五千年最奸佞。笑點最多也就3個吧。
電影: 《岳父岳母真難當》
評: 6.0
2020-06-17 11:09
充滿說明像丹麥這種玩意兒為什麼只能當狗,也就想的這個用戰俘排雷的點子很不錯。他們還都是孩子,是未來的主人翁,我可qnmb!想像一下我國拍個和日本戰俘父慈子孝其樂融融展現「人性光輝」把自己感動得稀里嘩啦的玩意兒。當年教員是站在思想鏈的最頂端從精神上改造了幾乎一切反動派,而不是無節操的跪舔。面癱那些年還真有可能,所幸天佑中華。全片唯一正常的是英國人,當然是被黑成碳。快進看完。各已被忽悠瘸的傻逼影評人應該很喜歡。
電影: 《地雷區》
評: 5.0
2020-06-17 10:56
六七十年代艷麗風情+冷戰感,男主帥,女主換個現代造型會更好。刺殺故事核很像讀過快一年的 《男友》 中最精彩的狙殺墨西哥掃毒英雄並被探知橋段。每個金紅色頭發應召女都性感又聰明,男主偏偏選了個最笨的路人女亡命天涯。本片是很有想像力地玩陰的。那些書里故事和人物單看都不錯,但一和sk比就像紙板或嬰兒。昨晚 《穿黃色衣服的下等人》 看哭了。泰德也超過撒冷鎮的馬特、杜馬島的傑羅姆、長眠醫生的比爾成為我最愛的sk老人。我要是鮑比會殺了莉薩
電影: 《七海游俠破諜網》
評: 7.0
2020-06-15 11:02
幾年都沒看過這么精悍的科幻驚悚片,立刻想到上一個讓我驚艷的 《隔絕》 :也是一群人被怪咖收留在地下室的末日,女主小強(一直被壓迫,最後反殺;本片則一直挑事)獨自逃離卻更絕境,本片原劇本也是如此。基本只3人1場景的低成本模範,劇本更是大懸念下每一個小懸念就把觀眾調動另一方向,厲害。完全沒認出mew,剛看一般越看越好看,演技完全撐得住。男主更據劇情要求在好人壞人之間說服力滿滿又不著痕跡地來回橫跳。最大道理:末日最多隻能保父母
電影: 《科洛弗道10號》
評: 8.0
2020-06-12 12:43
純瑪麗蘇言情片,服化道審美基本low到底,男反派發型不忍直視。想想2000年以前的國產影視真為曾經嘔心瀝血的老藝術家們老淚縱橫,這世上居然有扔了自己的山珍海味去學狗吃屎的。這編劇導演水平能搞10集也是奇跡。sk不僅是我讀過筆力最nb的當代歐美作家,明明寫著最奇幻的事,每個人每個酒吧每杯啤酒都好像是真實的;明明就那麼三五個故事核(閃靈和童年是最核心)但能變成上百種眼花繚亂的把戲,還是最懂、也最會寫小孩尤其小男孩的作家。
電影: 《楊門女將之白馬賀壽》
評: 4.0
2020-06-12 11:12
武俠片里的cult片,小人物逆襲打敗大惡人的老掉牙大套路更突顯了故事「起」的新穎,確實倪匡風。快進看完,四人組很難分得清誰是誰,但立刻想起最近正聽和研究的水滸傳里「終日打磨筋骨」,訓練部分是最亮點。看1958炮擊金門第一天就覺奇怪:明明剛好兩周播完為何單出一天?結合這幾天的痕跡比如鈞正平微博,莫非明天真要見證歷史?會不會太急?修繕單位30層高樓的工人們正從我窗前經過,每次看到這些蜘蛛俠都真心祈禱他們平安,快點落地。
電影: 《殘缺》
評: 7.0
2020-06-11 16:23
比起好萊塢的高高在上和模式化,法國片展示亞非拉時還能看出沉靜誠摯、不獵奇不扭曲。宏觀來看,革命老區應該是西方世界在種族問題上最平等自由的,即使如此幾百年乃至幾十年前尤其在非洲也是畜生不如。學藝是亮點,感情戲就又落入俗套。一眼看出男主有北非血統,沒想到真是拳王。亞特蘭蒂斯之心:看來泰德是好人,而鮑比還是沒履行承諾,真捉急。突現的閃靈和sk另一篇小說名 《三張牌》 。在我看來sk的筆力在西方當代作家中相當於魯迅在我國現代作家
電影: 《幸運搏擊》
評: 7.0
2020-06-11 11:03
這集完全就是很low的言情片了,唯一亮點也就是我看過影視里最屌絲的皇帝,但演員演得挺討喜。 《夢想之翼》 我看過的所有伊朗電影都是兒童片,且幾乎都已兒童面臨輟學的問題。本片又出現了重要道具自行車。孩子尤其男孩主角演得都很真實又各有特色,本片人設雖善良盡責孝順,但大男子主義滿滿,也是特色。前晚的 《炮擊金門》 被犧牲的空軍們看哭了,這才是華夏男兒!對岸和我們是最血海深仇,如dog和鄧文儀、面癱和連戰的把酒言歡真應該滿門抄斬。
電影: 《楊門女將之八妹游春》
評: 4.0
2020-06-10 14:21
從色彩到運鏡都太過老道,深邃大氣冷冽舒緩而不刻意的大師范兒,處女作拍這樣太nb!題材故事更不是那種一眼就看透的獲獎套路片,而是相當獨特微妙:弒父的寓言當然是西方文化一大故事核,兄弟其實是一人;還隱喻了俄羅斯面臨「專制」回歸的愛恨交加歷程,那年沃洛佳剛上台,不知導演發展是否被影響。演員父親像鳥叔,哥哥太悲慘。上周讀完的《哈爾濱檔案》作者大力贊揚的英語流利民主開放的年輕市長鮑里斯.涅姆索夫原來就是幾年前在克宮外遇刺那位。
電影:《回歸》
評:8.0
2020-06-10 10:45
挺有名就快進看完,情節服化道配音都很尷尬,看在畢竟傳統文化上多給1分鼓勵。開始讀 《亞特蘭蒂斯之心》 開頭就發現大走向很像必需品專賣店和納粹高徒:天真爛漫的小男孩遇到看似善解人意實則不可告人的白發智者、不知不覺滑入深淵,只是本書是奇幻還是現實風還未知。細節和人設則是另一個 《它》 :想買腳踏車、愛玩溜溜球就像最終唯一犧牲的波蘭裔埃迪,卡羅爾則是不漂亮版的貝弗利。愛讀書和借書是本,在 《有時它們會回來》 也提及,無疑是sk本人映射
電影: 《楊門女將之女將初征》
評: 5.0
2020-06-09 15:13
c6又應景了。第一次知道此人是cuhk圖書館最後借的一撥書的《偷書賊》里(而之所以借內地也有的它是因為高二當當網賣書冊里印象深刻),從沙田到大芬村的地鐵來回都在讀。大牌雲集的最政治正確主旋律但平且拖,嘴上全是主義心裡全是生意的最佳闡釋美帝又一次扮演蒙了無數睜眼瞎的自由博愛的天使,順便又替猶太爹賣慘,後者烈火戰場里說得很詳細。黑人總需白人聖父導師。大二紀錄片課初識的萊尼·里芬施塔爾在《夜.上海》里為黑皮書般的女主而傾倒
電影:《黑色閃電》
評:7.0
2020-06-09 15:01
6. 100分求英文影評!至少800詞,要體現一些文化或種族差異對比的!
影片一舉打敗獲獎大熱門《斷臂山》,獲得第7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這是一個多線索共同進行的故事,單單看導演有條不紊的把這個紛繁的故事巧妙的串連在一起,就可以看出他深厚的功力了。不過看過他的前一部編劇的作品《百萬寶貝》的人應該不會有絲毫的驚奇,因為《撞車》所帶來的震撼與思考,與《百萬寶貝》敲擊人心的痛楚比起來,有過之而無不及。哈吉斯希望觀眾們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不要報著「逃避生活」的目的來度過這將近兩個小時的時間。他希望人們都能從自己的內心來檢測一下,看看自己有沒有類似影片中的心態。關種族以及人際交往的問題,現在仍然是爭論頗多。哈吉斯利用電影語言,向人們揭示了這種糟糕的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由來。選擇洛杉磯作為故事發生的背景,正是由於洛杉磯的城市特點所決定的。多民族文化在這個城市中相互碰撞著,更容易引發新的沖突。為了烘托影片中的思想氛圍,導演哈吉斯將鏡頭中的洛杉磯處理得象一座人間地獄。不過,在影片的結尾的地方,在文化碰撞的碎片當中,創作者還是給觀眾們留下了希望。
Crash是一部以人與人之間關系(或者說人性)為主,以多個同時發生的獨立故事穿插講述為手法,以各個獨立故事中看似毫無關系的角色們之間的聯系為基礎(每個角色都可以說代表一個階級/種族,諸如白人,黑人,墨西哥/中美洲裔,亞/華裔,中東裔等)來反映諸如像種族問題這樣的深刻問題。片名叫"Crash"(雖然有撞車的意思,但對將片名直接以為「撞車」持保留態度),是因為在現在這個社會每個人都只顧自己的事情,沒有時間關心/關注別人,更不要說另一個階級/種族,我們每天忙忙碌的奔波,很多時間是在汽車這個小鐵盒子里度過的(比較資本主義化的評論),唯一能夠讓我們有機會跟別人接觸的就是當出現交通事故的時候,結尾處大概也是為了應這個主題吧。
歧視到處都存在,尤其是反映在小人物和弱勢群體身上,但關鍵的是你是否歧視自己,有的歧視是表面上的,比如老警察對老黑的歧視,老黑對亞裔的歧視,但更要命的是發自內心的不自知的歧視,比如最後的新警察,表面上和主觀上反對歧視,但內心深處卻早已接受了對老黑的歧視。「歧視」可能帽子太大了,用「偏見」
《撞車》可能會更廣義一些,每個人都有偏見。每一個群體都有stereo type,stereo type在每個人的眼中形成了「偏見」,stereo type是有統計學基礎的,偏見是有道理的,盡管我們應該單獨的審視每一個個體。這部影片反映的人類的本性,不僅在美國,在哪個國家都有,不僅僅是膚色,而存在於不同的社會群體之間,用膚色只不過是更讓人易於理解,而且比衣冠更容易分辨。想一想我們身邊的 例子,都是黃皮膚,還不是有各種「偏見」。我認識個華裔小孩,才3歲不到,在美國上幼兒園,沒有人告訴他什麼叫歧視,但他就是覺得黑人小孩兒臟。
文化差異太大了:種族歧視的問題和生存環境是我們所不知道的。所以至少在理解電影的人物的動機上肯定會有影響。你不會真正理解那個老傢伙為什麼開槍;你不會理解為什麼要那個導演停車;你不會理解……很多。看這個片子我疼了2次——2次槍響。除此之外,我一無所知。
心靈的碰撞,其實有很多影片是不需要看懂的,被震撼被觸動已經足夠了,哪怕只是瞬間。
這片子最大的問題可能是,故事編得太圓了,太圓潤,以至不夠有力!巧合太多,意外太多,以至太像通俗劇,這些人為的編排痕跡太暴露,削弱了影片在思想上的提升空間。這個問題,在很多美國劇作家和一線導演身上都有,不僅僅保羅·哈吉斯。因為好萊塢的游戲法則是既定的,是要求導演迎合觀眾的,太多的導演習慣於從觀眾角度為出發點思考自己的作品,而恰恰矯枉過正,妥協過多。保羅·哈吉斯的問題在他今後的影片里還會再次暴露出來,作為一個出色的編劇和相當有水準的導演,我希望他在親近奧斯卡之餘,也能夠做些稍稍出軌的事,尤其是在改編《父輩的旗幟》的時候,不要太迎合好萊塢的製片商和一小部分影評人。
本片又是一個每個人都不快樂的故事,導演保羅•哈吉斯在讓觀眾感受到劇中人焦灼心態的同時,也希望觀眾能夠看到人際間沖突的路徑隱伏之處,導演並不激憤,在視覺上也沒有什麼野心,他有意識地平行處理著主人公們的行為,通過並不炫目的電影鏡頭映襯著普通人偶然間生活逆轉的故事,沖突步步鋪陳,矛盾點點累積,在揭示人際間交流和膚色偏見的問題時更注重於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和道德沖突的描寫。雖然生活中時常上演著宿命般的悲劇,但影片還是在努力傳遞給觀眾一種試圖看到陽光時費力掙扎的氣息。
《撞車》 精彩影評
之一:我們以為我們是誰?
GO壇上有人說,Crash是今年最好的電影「之一」,阿步說,Crash好悶,大悶片。XM說,如果說罪惡之城是形式主義的極端,那Crash就是內涵主義的極端,Crash的確是一個大雜燴,這部電影里讓我們震撼的不是撞車,而是種族,文化,尊嚴,人格,親情之間的撞擊,每一次撞擊都擊在我的心中,一下一下,讓人無言以對。
《撞車》電影里的人物,每個人都像一顆珍珠,不是那種光芒四射圓潤無暇的珍珠,而是有著一點瑕疵的不那麼完美的珍珠。隨著電影劇情的發展,一顆又一顆的珍珠被巧合和沖突連成一串,光鑒照人,掠人魂魄。雖然每顆珍珠都有一點瑕疵,但那瑕疵卻替華麗增添了一份真實。
真實,什麼樣的人生才是真實?這個社會,壓力太大,每個人都有說不出的苦,這苦被壓抑被扭曲,反射出來的就是暴躁,激進,叛逆。人性本惡或是是人性本善?這個命題,不會有答案。任何人都有善的一面和惡的一面,視於觀察角度的不同。在CRASH這部電影里更是如此,沒有哪個人是絕對的好人,也沒有哪個人是絕對的壞人,每個人都像我上面所說,有著不同的問題,都有著不同的罪惡,但每個人的罪惡都有其行成的原因,都能讓人在感到厭惡的同時在心裡的某個角落升起一絲的憐憫和同情。這就是這部電影的魅力所在,真實的反應了人性,反應了人性的兩面性,人性的掙扎。自我的掙扎與矛盾,是另一種crash,這種crash,也許傷害最深。
暴力的警察可以是一個有著拳子之心的孝子,他的暴力是他為父親所苦的發泄。他替父親的遭遇而憤怒,他為父親的結局而痛心,但是作為一個小警察,他沒有力量來改變這個結局,他的力量微弱的看著父親受苦卻無能為力。他痛恨這一切,他認為父親對黑人貢獻了許多,可是父親的貢獻卻沒有任何回報,所以他變成了激進分子,種族主義者。在電影的前面部分,這個警察是十分讓人討厭的,但是看到他與父親的故事後,我對他產生了憐憫之心。他並非沒有血肉,他只是需要發泄。第二天,他在車禍現場搶救前天晚上被他侮辱的女人,他幾乎是豁出命去救她,我想,這除了他的職業原因和人性本善之外,很大一方面也是為自己前一天晚上的行為贖罪。人的矛盾就在於善惡的掙扎,惡意的發泄過後,善的內疚和空虛也許就隨之而來。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人,在沖動、郁悶、憤怒中,做了傷害他人的事情,表面上看,好像這些人很威風,但事情過後,自我譴責、內疚和後悔,無法言語,無法補救,只留遺憾。
被侮辱感常常是自找的。比如那個每天抱怨種族歧視的少年,比如被洗劫一空的智利老頭,比如那個為了面子寧願受辱的電視導演。在少年眼中,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表明著對有色人種的歧視,他認為整個世界都帶著有色眼鏡,其實有色眼鏡在他的心裡。只見別人眼中有釘子,不見自己眼中有梁木。少年在埋怨的同時,忘記了自己正在做著引起人埋怨的一切。波斯老頭也是如此,懷疑周圍的一切,怒氣沖沖,不相信別人,最後害了自己。電視導演更是如此,為了自己在朋友前的面子,寧可妻子受辱,懦弱至極。他本意是保住面子,但結果卻失去了尊嚴,而且是在自己心愛的女人眼裡,他完全的失去了尊嚴。男人的尊嚴是很敏感的,尤其在心愛的女人面前,他妻子對他的指責對他是極大的打擊,但是我絲毫不同情他,我認為他是自取其辱。第二天他遇到警察時的反應,讓我有點想不通,忽然的勃發,為了什麼,是突然的覺醒,還是長久壓抑的崩潰,抑或是為了救車上的少年?我
《撞車》無法分析,只是覺得人是很難預料的,什麼都可能發生。
電影用很大一塊筆墨描寫了種族沖突和文化沖突,白人想做出平等尊重有色人種的姿態,但卻在心裡歧視黑人,黑人一面警惕著白人的歧視,另一面歧視著亞洲人,亞洲人同時也歧視著其他有色人種。頭尾兩次撞車的爭吵十分有意思,第一次撞車,是亞洲人販子的老婆和南美女偵探,兩個人都罵對方的族裔,歧視對方的種族。片尾的撞車,診所女接待遭遇保險公司理賠員,一個黑人一個亞洲人,兩人一樣的用對方的種族作為攻擊對象。這種現象十分可笑,也十分可悲。這樣的互相侮辱表現了他們的不自信,他們都努力的討好主流社會。只有白人是高高在上的主流,可以說著偽善的話,像個慈善家一樣有目的的施捨自己的平等,只是遇到利益,立馬鑒出真章。就象那個偽善的法官,打著平等的旗號,實際上做著骯臟的勾當。
探長說,人與人太疏遠了,我們都渴望撞擊,只有撞擊才能讓人感受到真實的接觸。平日風光無限的法官太太摟著女傭說,你才是我最好的朋友,辛酸畢露。人與人的溝通並為隨著溝通方式的越來越多越來越便捷而有所改善,相反,溝通變得越來越難,越來越復雜。夫妻的溝通,母子的溝通,同僚的溝通,不同族裔的溝通,都可能對你的生活產生重要影響。人都知道溝通重要,卻不知道,怎樣能處理好這重要的事情。人善於將簡單的事情變得復雜。復雜的社會讓人無法簡單的面對生活。人無法按照善惡標准來做事情,只能按照利益標准來行事。當探長對法官說出唯心的話,當年輕警察將男孩推出車子,他們都無奈的踐踏了自己的良心,我聽到他們心裡的嘆息。但是,又能如何,如果換成是我們,我們又能如何做?前幾日看到有人在談論,如果你是妻子被警察侮辱的那個電視導演,你在妻子受辱的當場會如何做,沒有男人表態,沒有男人正面回答這個問題。我想,答案就在這避而不答中,但是這種態度無可厚非也無可指責。
「你要幹上幾年才會明白過來。你以為你知道你是誰!」老警察對新警察如是說。我們以為我們是誰?
之二:人性的閃亮
撞車,人性的碰擦。是一部多個小故事聚集的電影。在兩個小時的時間里導演巧妙地故事插在一起。
西班牙裔的修鎖工,有一個五歲的女兒,可愛天真,由於以前的後遺症,害怕槍聲,子彈,躲在床底睡覺。爸爸
《撞車》給她講了一個故事:在他很小的時候遇見了一個仙女,給了他一件隱形的斗篷,使他什麼都穿不透。女孩天真地聽著這樣的故事。爸爸鄭重地對她說:現在要把他送給女兒。脫下一件隱形衣,交給女兒。從此女兒再也不怕任何子彈了。一個美好的故事,為了鼓勵女兒擺脫子彈的陰影。
——閃亮之一,父愛的偉大。童話是善良的。
一個阿拉伯裔的雜貨店老闆。門鎖壞了,找修鎖工過來修,換了新鎖,但沒有用,其實是門壞了。與修鎖工起了爭執。第二天雜貨店就被偷了。沒有保險公司能夠賠付。老闆很氣。於是他把所有的帳都算到修鎖工的頭上。於是他帶著一把槍來到了修鎖工的家門口。就在他拿著槍與修鎖工爭論時,他突然舉起槍。而小女兒沖出來:爸爸沒有隱形衣。她撲到爸爸的懷里幫他擋了那一槍。接著是父親撕心裂肺的哭聲,女孩勉強撐起微笑:爸爸,我可以保護你。很慶幸,女兒沒有死。而開槍的老闆也呆了,明明射中了,為什麼?
——閃亮之二,女兒的愛。愛的力量大到一切,包括阻止子彈。
一個人呆在雜貨店裡,女兒多莉回來都不知道。老闆對著女兒說:我碰到仙女了,她是天使。是啊,確實是個善良的小天使。其實他不知道,他的女兒才是他的天使,女兒在買槍的時候,就買了一盒空彈。
《撞車》——閃亮之三,女兒之愛,了解父親,深愛著父親。
黑人導演和妻子在回家的途中被一個白人警察找茬。白人警察借機侮辱妻子。作為丈夫,在面對這種情況下,他除了忍,沒有什麼能做的。然而妻子卻譏諷他沒有能力不能保護她。兩人產生矛盾。其實妻子不知道,丈夫比他承受了更多。
——閃亮之四,有時忍是需要承受很多的。
妻子遇到車禍,被卡在車內。白人警察去救她。妻子怎麼也不讓白人警察碰她。因為上次的事情,心中仍存恐懼。白人警察實在受不了,朝女人吼了。這是性命攸關的事情。於是女人妥協了。帶著不安,看著警察一步步幫著她把腿挪下來,把保險帶割斷。當人們把警察拉出車時,警察奮不顧身又回到車里把女人拉出來。女人出來第一件事就是抱著白人警察哭了。
——閃亮之五,不管以前的芥蒂,在生死之間,一切都沒有拯救生命來得重要。
之三:善惡一念間
不得不佩服《撞車》的編導保羅·哈吉斯,他十分准確的捕捉到人物微乎其微的心理活動,並使之成為推動這個多線索故事向前發展的強大動力。在洛杉磯這個多民族的大都市,人們的感情既脆弱又冷漠,他們時刻忍受著未知的恐懼,卻又肆意宣洩自己的憤怒。檢察官的妻子簡因為汽車遭兩名黑人青年搶奪,而對所有有色人種疑神疑鬼;警察瑞安因為父親無法得到及時診療,而遷怒於一對黑人夫婦;購槍時遭到侮辱的阿拉伯裔店主也將怒氣發泄到鎖匠丹尼爾身上……恐懼和憤怒就像瘟疫一樣在城市裡蔓延開來,每個人都生活在不安中,負面壓力愈積愈大,原本一次小小的口角也會演變為一場致命的事故。
本來,看到人們的命運因為些許微不足道的誤差而導向一個無可挽回的悲劇,就已經足夠令人扼腕,但更揪心的是,這些看似純屬意外的誤差背後,其實存在著一個掌控一切、所有人都難以違逆的幕後黑手,那就是人性固有的弱點:偏見、恐懼以及憤怒。這並非僅僅存在於美國這個多民族文化國家,而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比如以貌取人、恃強凌弱、遷怒他人、宣洩不滿等等。只是平時我們無法看到這些行為造成的後果,以為只是小事一樁,很快就忘了。而導演卻讓我們看到了它們的後續影響,看到它們如何像蝴蝶效應一樣最終掀起狂風巨浪。
影片的前半部分著重於細節的積累和情緒的醞釀,我一直以為它將會導向一個巨大的悲劇,以此給觀眾留下極具
《撞車》震撼力的道德警示。然而,當我看到導演為不同人物安排的巧妙結局時,我的心再次受到強烈的震動。警察瑞安處理一場車禍,竟發現受害者正是自己曾經非禮過的黑人女性克里斯汀,克里斯汀因害怕而拒絕瑞安的營救,而瑞安仍冒著生命危險救出了她。那一刻,兩人的心恐怕如同車禍一樣受到極大的沖擊,克里斯汀究竟該痛恨還是該感激?瑞安究竟是善還是惡?誰也說不清。唯一可以確定的是,瑞安稱得上幸運,遇到一個能夠彌補過錯的機會,並且珍惜了它。與之相反,一直以正面熱血形象出現的年輕警察湯米,最後竟因一次多疑而誤殺了黑人青年,並親手掩埋殺人證據……人物形象的一百八十度逆轉讓一直以為明辨是非的觀眾傻了眼,不得不推翻先前的成見,重新思考人性的復雜。
前半部分,導演讓我們看到了任意宣洩不良情緒的連鎖反應,後半部分又讓我們充分認識到人性的巨大振幅與彈性,以及由之產生的迥然不同的結果。其實,每個人都是天使與惡魔的合體,風雲際會,境遇逆轉,善惡輪回。有時候,作惡之人固然有其值得同情的緣由,但這卻不能成為他為惡的借口,因為,社會上的人看似孤立,實則彼此聯系,哪怕一點小小的惡意都有可能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不但會傷及無辜的人,甚至也會最終報應到自己身上。善與惡僅僅是一念之差,卻會造成截然不同的結局。也許我們無法解決深刻的民族問題、階級差異,但至少,我們可以在自己的恐懼或憤怒泛濫之前,冷靜幾秒鍾,盡量理智的做出正確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