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外大片 > 電影理論中作者論的英文

電影理論中作者論的英文

發布時間:2023-08-19 16:53:13

⑴ 英語翻譯(電影專業術語)

1、cross-cutting 原意是「跨領域的」,在電影中指「交叉剪接」

parallel action原意是「並行的XXX訴訟、動作等」,電影中指「平行情節」

2、常用的還有重疊動作(Overlapping Action)

3、平行剪輯又可以稱為平行式蒙太奇,是指同時並列地敘述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事件。首先這兩個事件一般是同時發生的,但又在不同地點,剪輯時分別穿插兩個事件的鏡頭,主要表現跨越空間的特性。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在兩地,在兩個事件之間又有緊密的關系。 交叉剪輯的開始部分與平行剪輯類似,但交叉剪輯更注重刻畫即將交叉的趨向性,例如拍攝一對要赴約的戀人,在各自赴約的途中遇到了各種阻礙。

⑵ 談談美國的作者電影理論

1、「電影理論是一個令人沮喪的話題。中國基本上只有電影評論,從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電影理論。」

2、電影評論:指普通觀眾對一部影片觀看後的感受。

3、本體論:本體論是形而上學的一個基本分支,英語詞ontology是來源於希臘語單詞ον(存在)和λόγος(學問)的組合。本體論主要探討存在的本身,即一切現實事物的基本特徵。

4、方法論:A、(引用自「雅虎知識」)《方法論》(Discours de la méthode)是笛卡兒在1637年出版的著名哲學論著,對西方人的思維方式,思想觀念和科學研究方
法有極大的影響,有人曾說:歐洲人在某種意義上都是笛卡兒主義者,就是指的受《方法論》的影響,而不是指笛卡兒的二元論哲學。

笛卡兒在《方法論》中指出,研究問題的方法分四個步驟:

(1)永遠不接受任何我自己不清楚的真理,就是說要盡量避免魯莽和偏見,只能是根據自己的判斷非常清楚和確定,沒有任何值得懷疑的地方的真理。
就是說只要沒有經過自己切身體會的問題,不管有什麼權威的結論,都可以懷疑。這就是著名的「懷疑一切」理論。例如亞里士多德曾下結論說,女人比
男人少兩顆牙齒。但事實並非如此。
(2)可以將要研究的復雜問題,盡量分解為多個比較簡單的小問題,一個一個地分開解決。
(3)將這些小問題從簡單到復雜排列,先從容易解決的問題著手。
(4)將所有問題解決後,再綜合起來檢驗,看是否完全,是否將問題徹底解決了。

在1960年代以前,西方科學研究的方法,從機械到人體解剖的研究,基本是按照笛卡兒的方法論進行的,對西方近代科學的飛速發展,起了相當大的促進
作用。但也有其一定的缺陷,如人體功能,只是各部位機械的綜合,而對其互相之間的作用則研究不透。直到阿波羅號登月工程的出現,科學家們才發
現,有的復雜問題無法分解,必須以復雜的方法來對待,因此導致系統工程的出現,《方法論》的方法才第一次被綜合性的方法所取代。系統工程的出現
對許多大規模的西方傳統科學起了相當大的促進作用,如環境科學,氣象學,生物學,人工智慧等等。

笛卡兒在方法論中還第一次提出「我思,故我在」的名言,第一次引入笛卡兒坐標系。對牛頓和萊布尼茨發明微積分理論有很大的作用。

B、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

5、米特里:法國電影理論家,被認為是經典電影理論的集大成者。他在其名著《電影美學與心理學》一書中指出:「電影美學就歸結為確定一種形式由於某種內容和某種意圖的關系,怎樣和為什麼優於另一種形式,換句話說,它要在特定情況下為這些形式確立其心理學的依據。」

6、戈達爾:著名導演,法國電影新浪潮運動旗手。

7、塔倫蒂諾:依上下文看應該是指被稱為「鬼才」的美國導演昆汀.塔倫蒂諾。

8、電影批評(film criticism):指對一部影片從鏡頭、構圖、劇本、攝影等方面提出專業性的意見和建議,它是電影理論的一種方式。

9、中國電影人不曾參與電影理論從經典到現代、從本體論到方法論的這一嬗變過程,

10、邵牧君先生並不喜歡所謂電影符號學、性別論、鏡像理論,就好像布努埃爾不喜歡「間代性痙攣影像記號學(The Semiology Of Clonic Image)」一樣。

第一章 被禁忌的電影

本章主要講述美國、歐洲、中國的電檢制度,從古到今、由外及中,對中國本土電檢制度提出討論。個人認為作者倡導用商業方法代替政冶手段對電影進行審查。

1、「......電影,這一相比起其他藝術形式來顯得頗為輕浮的一種寫作......」此句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或者是我多想了,作者只是打一個比方而已。因為電影不是一種寫作,電影就是電影。就像一位音樂家在譜曲,你說他在寫作就不大說的過去,譜曲就是譜曲。

2、電影史上的第一個裸露鏡頭出現在電影《舞會結束後的洗澡》。

3、電影審查制度主要依據四個方面對電影作出分級:性、暴力和恐怖、吸毒、非常態生活展示。

4、美國的電檢制度:

在1915年,美國各州和地方政府就開始成立審查委員會,刪剪和禁映他們認為不好的電影。

出現這種情況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地方政府得到了聯邦法律系統的認可和支持。一家電影公司的一部影片被俄亥俄州政府禁映,該公司於1918年對俄亥俄州政府提出訴訟,將州政府告上聯邦法院。這個案子經過一系列的辯論之後,最後最高法院作了一個裁決,說電影作為一個娛樂產業是不受憲法第一修正案的表達自由(free speech)限制,電影放映「純屬商業行為」,不能被視為「新聞媒體的一部分或公共輿論之工具」。電影因此無權享受憲法第一修正案對「言論自由」的保護,而須接受州、市政府的預先審查。從而肯定了對於電影進行審查和引導是合法的。這是對美國電影審查制度產生至關重要影響的一個判例。

由於美國整個法律系統是一個案例法系統。其成文法非常簡單,但是每一個案例都具有法律的效力。所以你第一個這么判了,第二個我也就這么判。這個判例一直到1956年關於義大利著名導演羅西里尼的一部影片進口美國受到限制的另外一個判例才基本推翻這個限制。

1922年,為了保證票房收入、「純潔」電影畫面及內容,電影審查委員會開始籌建。這一機構由威爾·海斯(長老會教友、共和黨人,曾任郵政總局局長)領導。1930年,天主教教士丹尼爾.勞德公開宣稱電影正在敗壞人們的道德觀,並起草了一部電影審查法典,這部法典很快被電影工業的巨頭們接受並交由美國製片人和發行人協會(1945年更名為美國電影協會The Montion Picture Association of America,簡稱MPAA)主席即威爾.海斯執行,所以史稱《海斯法典》(《Hays Code》)。

Hays Code.rar (12.31 KB)

1934年,海斯又成立了具有強制權力的自律機構法典執行局,即海斯委員會(the Hays Commission)。1930年至1968年間的每一部電影都受到《海斯法典》的影響,這部法典絕對倫理化,凡是和性、暴力、非常態生活相關的鏡頭統統封殺,生孩子?NO!裸體?NO!接吻鏡頭不可超過3秒鍾,我想這和美國後來產生的什麼接吻比賽有點關系。再舉一個小小例子,當年瑪麗蓮.夢露在通風口的相片被無數人捧為經典:

《七年之癢》看掉了當時無數男人的眼睛,它就主動或被動的充分利用了《海斯法典》的限制。下面我們看看現行的美國電影分級制:

[ 本帖最後由 124959272 於 2007-4-26 11:29 AM 編輯 ] 1.jpg (7.29 KB)
書影
2007-1-29 11:40 AM Hays Code.rar (12.31 KB)
海斯法典英文
下載次數: 54
2007-2-9 12:56 PM 1.jpg (27.58 KB)
相片
2007-2-9 01:19 PM 1.jpg (109.9 KB)
美國電影分級制
2007-4-26 11:29 AM

⑶ 電影劇本里的英文術語都是什麼意思

電影劇本正文里,
首頁左上角會出現FADE IN (淡入),
末頁右下角會出現FADE OUT (淡出)。
中間的轉場,常用的有CUT TO/ DISSOLVE TO/ FADE TO,根據不同轉場方式決定寫哪一個。

場景標題(scene heading/slugline)中,
EXT.表示Exterior(外景),INT.表示Interior(內景),EXT./INT.後面寫的是某個具體地點。
DAY表示白天,NIGHT表示夜晚。
INTERCUT表示某場景的情節在兩個不同的地點同時發生,需要進行鏡頭交切。
FLASHBACK表示閃回,閃回段落結束後會有END FLASHBACK.

角色對話中,出現在括弧里的詞屬於對話的輔助性描寫(parenthetical instructions)。

常用的有(beat),表示故事節奏上的變化,通常是對話中的停頓;(pause),表示對話中的停頓。
(in French/German/Chinese...)表示該角色說的是某一種外語,但劇本里用英文寫出來;
(English subtitles)表示這段外語對話會加上英文字幕。

出現在頁尾的(MORE),表示本頁最後一個角色的話沒講完,到下一頁繼續;
(CONT'D),即Continued,用於該角色上一頁的話沒講完時,或者同一頁中該角色的話被某個動作/狀況打斷時,表示對話繼續。
(O.S.),即Off Screen,表示角色在該場景中出現,但觀眾看不到他/她,只能聽見他/她的聲音。
(V.O.),即Voiceover,表示角色在該場景中並沒有實際出現,但觀眾可以從場景中的電話/收音機等設備里聽見他/她的聲音;(V.O.)也同樣用於角色的內心獨白/解說。
(into phone)和(hangs up),用於電話對白。

SERIES OF SHOTS:
A) ...
B) ...
C) ...

MONTAGE:
A) ...
B) ...
C) ...

SERIES OF SHOTS和MONTAGE都表示把一系列鏡頭/畫面排列組合起來,從而避免使用過多的場景標題。
SERIES OF SHOTS通常用於同一時間同一地點發生的事情,注重邏輯順序;
MONTAGE則是把不同時空內的場景進行組接,用來渲染情緒或製造氛圍。
A) ... B) ... C) ... 每一條表示一個鏡頭/畫面。

⑷ 求電影職位的中英文對照表

film instry 電影工業
cinematograph 電影攝影機, 電影放映機
cinema, pictures 電影院 (美作movie theater)
first-run cinema 首輪影院
second-run cinema 二輪影院
art theatre 藝術影院
continuous performance cinema 循環場電影院
film society 電影協會,電影俱樂部 (美作film club)
film library 電影資料館
premiere 首映式
film festival 電影節
distributor 發行人
Board of Censors 審查署
shooting schele 攝制計劃
censor's certificate 審查級別
release 准予上映
banned film 禁映影片
A-certificate A級(兒童不宜)
U-certificate U級
X-certificate X級(成人級)
direction 導演
proction 製片
adaptation 改編
scenario, screenplay, script 編劇
scene 場景
exterior 外景
lighting 燈光
shooting 攝制
to shoot 拍攝
dissolve 漸隱,化入,化出
fade-out 淡出
fade-in 淡入
special effects 特技
slow motion 慢鏡頭
editing, cutting 剪接
montage 剪輯
recording, sound recording 錄音
sound effects 音響效果
mix, mixing 混錄
bbing 配音
postsynchronization 後期錄音合成
studio 製片廠,攝影棚
(motion)film studio 電影製片廠
set, stage, floor 場地
properties, props 道具
dolly 移動式攝影小車
spotlight 聚光燈
clapper boards 拍板
microphone 麥克風,話筒
boom 長桿話筒
scenery 布景
camera 攝影機
shooting angle 拍攝角度
high angle shot 俯拍
long shot 遠景
full shot 全景
close-up, close shot 特寫,近景
medium shot 中景
background 背景
three-quarter shot 雙人近景
pan 搖鏡頭
frame, picture 鏡頭
still 靜止
double exposure 兩次曝光
superimposition 疊印
exposure meter 曝光表
printing 洗印

film, motion picture 影片,電影 (美作movie)
newsreel 新聞片,紀錄片
documentary (film) 記錄片,文獻片
filmdom 電影界
literary film 文藝片
musicals 音樂片
comedy 喜劇片
tragedy 悲劇片
dracula movie 恐怖片
sowordsmen film 武俠片
detective film 偵探片
ethical film 倫理片
affectional film 愛情片
erotic film 黃色片
western movies 西部片
film d'avant-garde 前衛片
serial 系列片
trailer 預告片
cartoon (film) 卡通片,動畫片
footage 影片長度
full-length film, feature film 長片
short(film) 短片
colour film 彩色片 (美作color film)
silent film 默片,無聲片
bbed film 配音復制的影片,譯製片
silent cinema, silent films 無聲電影
sound motion picture, talkie 有聲電影
cinemascope, CinemaScope 西涅瑪斯科普型立體聲寬銀幕電影,變形鏡頭式寬銀幕電影
cinerama, Cinerama 西涅拉瑪型立體聲寬銀幕電影,全景電影
title 片名
original version 原著
dialogue 對白
subtitles, subtitling 字幕
credits, credit titles 對原作者及其他有貢獻者的謝啟和姓名
telefilm 電視片

cast 陣容
film star, movie star 電影明星
star, lead 主角
double, stand-in 替身演員
stunt man 特技替身演員
extra, walker-on 臨時演員
character actor 性格演員
regular player 基本演員
extra 特別客串
film star 電影明星
film actor 男電影明星
film actress 女電影明星
support 配角
util 跑龍套

adapter 改編
scenarist, scriptwriter 腳本作者
dialogue writer 對白作者
proction manager 製片人
procer 製片主任
film director 導演
assistant director 副導演,助理導演
cameraman, set photographer 攝影師
assistant cameraman 攝影助理
property manager, propsman 道具員
art director 布景師 (美作set decorator)
stagehand 化裝師
lighting engineer 燈光師
film cutter 剪輯師
sound engineer, recording director 錄音師
script girl, continuity girl 場記員
scenario writer, scenarist 劇作家

都給你,還問什麼?簡訊我
分也給我點吧哈哈多謝!

⑸ 什麼是電影理論,什麼又是電影文學

一、 電影理論發展概況
80年代總結觀點:經典和現代理論(20年代~75年左右);
經典:傳統美學來表述電影,作品與社會背景分離。研究的主題都是——電影是藝術?電影與其它藝術的關系;
現代:符號學、精神分析學、馬克思主義等的混合;研究的主題都是——電影是不是語言?觀眾和影像的關系是什麼;
※ 邵牧君的概括:
1、 30年代以前稱為早期電影理論;
2、 30年代~二戰前;
3、 二戰後~60年代前;
4、 60年以後;
(其實就是60年以前是經典,60年以後是現代)
※ 96年 鮑德威爾和卡羅爾提出把現代理論分為兩種:(見《後理論——重建電影研究》)
1、 60年~70年 主體位置理論;主要內容是結構主義、精神分析、符號學、女性主義、意識形態批評;
2、 80年~至今 文化主義理論;主要內容是法蘭克福文化主義、後現代主義、文化研究等;
以上兩種理論共稱為宏大理論(Grand Theory)。他們認為真正的電影理論研究只開始了30年,即從60年到90年。
80年以後,他們又開始了一種「中間層面的研究」(middle level),反對宏大理論。即在主體位置理論和文化主義理論崛起時,另一種中間層面理論出現,堅持既要對理論從經驗出發的研究,又不排除理論性。
※ 結論:
1、 60年前,是小(低)理論,經驗性強;
2、 60年~70年,宏大理論;
3、 80年~至今 中理論;
形成多姿多彩的別具一格的電影研究,如敘事電影研究、文體電影研究、文類電影研究、民族電影研究、後殖民電影等研究等。

二、 經典電影理論
在一戰前後,對電影的藝術地位、特徵、規律的研究;
著作:
1、 1911年,卡努杜《第七藝術宣言》 第一次論證了電影作為藝術,是在時空之間填補鴻溝的藝術;《第七藝術美學》「光與影的交響樂」。
2、 1915年,美國的林賽《活動畫面的藝術》,他把「活動畫面」看作電影的根本特徵。
3、 1916年,美國的雨果·明斯特貝格《電影:一次心理學研究》探討了電影手段的心理根源、藝術特徵、美學特徵。
概念:
1、「上鏡頭性」——
是20年代法國流行的時髦詞眼兒,卡努杜創造,先鋒派重要用語。1920年,路易·德呂克在《上鏡頭性》一文中探討電影的藝術特徵,闡述其涵義:指適宜於用電影這一新表現手段所獨有的方法來表現人或物的詩意狀態;
視覺表現:布景、照明、節奏、化妝;通過照相來表現神采——上鏡頭性,通過上面四個手段。是早期電影特徵概念。
2、 早期蒙太奇——
愛森斯坦指出:電影與舞台不同,電影導演更主觀,能選擇不同時空的重點現實片段。
電影選擇和組合這些片段,集中表現劇情。
把現實壓縮具有特徵的東西,展現經過壓縮、重整、剪裁的電影的時空。
3、 愛森斯坦(1898~1948)和普多夫金在早期的不同——
愛森斯坦講究沖突,如「雜耍」、「理性蒙太奇」等手法;普多夫金強調連接作用。
愛森斯坦認為沖突是蒙太奇的特性,沖突後產生新的表象和概念。普多夫金強調連貫性,他認為蒙太奇意味著多個鏡頭組成一個場面,多個場面組成一個段落,多個段落組成一個部分,一個個片段間具有顯而易見的聯系。人們不覺得中斷和跳躍,得到一種無意的刺激。
愛森斯坦在晚期對蒙太奇有新的理解:
他認為蒙太奇應該表達一種連貫的、有條理的主題、情節、動作、行為,以及一種最大限度賦予感情的敘述。研究涉及到了聲畫蒙太奇和色彩的問題。
4、 庫里肖夫效應——
為控制蒙太奇表現力所做的試驗。
5、 雜耍蒙太奇——
愛森斯坦在1923年,從戲劇創作中總結的一個原則,「雜耍」構成一場演出獨立的原始因素,是戲劇效果和任何戲劇的分子單位。雜耍和噱頭沒有任何共同之處,雜耍更注重表現主題和思想。
~ 是把一切因素匯到一起傳達和表現思想的一種感染手段。不合乎劇情發展,甚至脫離劇情發展,實際是有內在聯系的。
自由剪輯一起造成有目的的主題效果。產生奇跡性、超越敘事,展現真正要表達的主題。
6、 理性電影——
愛森斯坦在20年代後期提出的概念。他認為電影的藝術目的不僅在於形象表現之實,還要能表現概念,增加電影手段表現力,增加認識現實手段可能性。但在具體的創作中,這種想法與創作過於超前,結果不能成功,受到理論家的否定。
如匈牙利批評家巴拉茲指出這種「電影藝術征服純觀念」的想法是行不通的。
愛森斯坦在這種思想指導下的代表作是1927年的《十月》和1929年的《總路線》(《新與舊》)。
愛森斯坦試圖用蒙太奇表達從視覺形象達到理性認識的過程,他曾在30年在一所大學講課時提出要把《資本論》拍成電影的想法,來實現他想像的又一步驟。
他認為理性電影是克服邏輯語言與形象活動不協調的唯一手段。在電影辨證法基礎上,理性電影不是故事的、軼聞的電影,而是概念的電影,是思想體系、概念體系的直覺體現。
7、 電影眼睛派——
由蘇聯記錄片導演維爾托夫提出。
在1922年,列寧發表了《所有藝術中,電影對我們最重要》《反映蘇聯現實,必須從新聞電影開始》的文章,維爾托夫響應創辦了《電影真理報》雜志片。
他的主要觀點:要出其不意的抓取生活,不讓被拍者知道,運用蒙太奇技巧,將這些抓取的素材在意識形態上從新組接。
他於1924年的《電影——眼睛》中應用這一理論。
他認為攝影機是比人眼更完美、可靠的電影眼睛,反對劇本、演員、照明、布景、化妝等一切手段。
「電影眼睛」是電影中一種運動,畫下來而不用演技,直面生活和真實,用偷拍記錄各個生活事件,在現實中發掘戲劇性。
維爾托夫注重剪輯,他認為電影是解釋客觀世界的工具。
8、《電影作為藝術》愛因漢姆——
此書分別在1932、1957年分兩部分完成。書中觀點是技術主義傾向,或畫面至上主義。
愛因漢姆認為電影在技術上的局限性是電影作為藝術的根源,這與他研究的格式塔心理學背景有關。(《藝術與視知覺》)
格式塔:視覺過程不是機械的攝錄外在世界,而是用簡單、規則、平衡等原則創造的組織感官材料。
電影不能完美再現現實的特性,成為它作為藝術的必要手段。
愛因漢姆認為電影的局限性包括:
⑴ 立體在平面上的投影;
⑵ 深度感減弱;
⑶ 照明與無色;
⑷ 畫面界限與物體的距離;
⑸ 時空連續性不存在;
⑹ 沒有聲音,視覺以外其它感覺失去作用。
9、《電影美學》巴拉茲——
1945年出德語版,也稱《電影理論:新藝術特性與成長》,是《可見的人:電影文化》(24年出版)和《電影精神》(30年出版)兩本書的合集。
1952年出英文版。
書中分析電影和戲劇在形式表現原則上的差別,分析電影藝術特徵。
他認為戲劇表現原則:
⑴ 看到整個演出劇場;
⑵ 觀眾視距不發生變化;
⑶ 觀眾的視角不發生變化;
電影表現原則:
⑴ 被拍場景可被分割;
⑵ 被記錄場景視距可變;
⑶ 觀眾視角縱深可變,觀眾與銀幕的想像距離是可改變的。
他認為上面電影的表現原則是電影藝術的革命性創新。
10、攝影機自來水筆——
由法國的阿斯特里克在1948年文章《新先鋒派的誕生——攝影筆》中提出。
他認為電影迅速成為一種思想表達工具,保存時代形象的好方法,電影漸漸成為一種語言。藝術家掌握了這種語言後,表達自己的思想、抽象的概念就像寫隨筆、小說一樣流暢自然。
讓攝影機像筆一樣自由可以表達自己個人思想,現代電影已成為一種同書面語言一樣精細的思想表達方法。為50年代法國《電影手冊》電影作者論提供了理論基礎。
11、電影作者論——
特呂弗等人提出,認為不是所有導演都能稱為「作者」。具備電影作者論資格所拍的電影才是「作者電影」。
法國新浪潮主要人物:特呂弗、戈達爾、夏布洛爾。
作者政策要求電影像小說、音樂、繪畫一樣是一個人的作品,電影作家的作品——即導演個人的作品。
此理論產生廣泛的影響。其作者資格條件如下:
⑴ 在一批影片中體現出導演個性和個人風格特徵,把個人的東西帶入題材,導演不是一個執行者。
⑵ 影片應具有某種內在涵義,是後天形成而非先前存在的。
⑶ 電影作者是對電影製作全面控制的人,無導演、編劇的區分。
戈達爾、特呂弗、安東尼奧尼、費里尼、希區柯克等人是電影作者代表人物。
此理論確定美國一批導演的作者地位,其電影為作者電影。
作者論的實質:強調電影導演是主要創作人和最終定稿人。判定依據是導演對作品的控制。
作者電影與類型電影相對,也稱藝術片。
12、巴贊、克拉考爾的寫實主義和物象至上主義——
(與愛因漢姆的技術主義、畫面至上相反)
※ 巴贊理論:
巴贊的長鏡頭理論,是美國理論界對巴贊觀點的非嚴格的概括(主要指巴贊對景深鏡頭的贊賞)。
# 長鏡頭:
單個鏡頭達到一定長度,也叫單長鏡頭。包括變焦、景深長鏡頭。
長鏡頭理論與蒙太奇理論是相對的理論。長鏡頭理論強調單個鏡頭內部的表現力(連接表現力),運動、景深、變焦。
# 蒙太奇禁用原則(屬巴贊的影像本體論):
若一個事件主要內容要求兩個和多個動作元素同時存在,蒙太奇被禁用。否則,蒙太奇遠非電影的本性,而是對其的否定。
# 長鏡頭的本體論立場(客觀的)、美學立場(傾向性)提出此理論的社會背景是因為:
⑴ 電影在技術上的一系列發展,膠片、鏡頭的改變,提高了單個鏡頭的內容質量和容量;
⑵ 移動攝影更加靈巧多變,大大豐富了單個鏡頭的鏡頭內變化。
長鏡頭理論貢獻:開掘了一種新的審美表現手段,提高了人們對電影鏡頭內部空間的復雜構成的自覺性。
# 影像本體論:
由巴贊在1945年《攝影影像本體論》中提出。
他提出影像基本特徵:
由機械作用產生的攝影影像與客觀中的被攝物等同。攝影影像獨特性在於其本質上的客觀性,它產生了被攝物體的本體,它就是被攝物的原形。
理論根據:
⑴ 攝影有不讓人介入的特權;
⑵ 人具有用逼真模擬物代替外部世界的願望,即排除人在外,單靠機械再現原物的需要。
影像具有令人信服的力量。
# 木乃伊情節:
巴贊提出,藉助精神分析,分析電影起源的嘗試,雕刻、繪畫藝術的起源,人具有永久保存自己軀體的沖動。最早的雕像是木乃伊,雕刻、繪畫成了後來的替代品。同樣起源於上面的沖動和願望。用形式的永恆克服歲月的流逝的原始需求,但雕刻、繪畫不能滿足人的願望。
攝影真正滿足人們再現原物的需要。「攝影是對事件塗上香料,是自然造物的補充,而不是替代」。
影像的產生第一次映現了事物時間的延續——可變的木乃伊。
完整電影:
巴贊表達電影起源用語。
根本原因是心理的需要,稱為「完整電影的神話」。再現一個聲音色彩立體感等外部世界的幻景。
※ 克拉考爾理論:
# 《電影的本性——物質現實的復原》
1960年出版
美學是一種實體的美,不是形式的美。克拉考爾闡述了「電影化的」這一概念。
電影,就其本性來說是照相的一次外延,它跟周圍的世界有明顯的近親性。影片記錄和揭示物質現實的時候,才是名副其實的影片。
近親性:
⑴ 電影對於未經扮演的事物有一種近親性。扮演能引起現實幻覺就是合理的。如果違反電影特性,任何扮演都是非電影化的。
⑵ 喜歡偶然的事物(意外:相對於必然)。美國無聲戲劇中,意外的事件代替了命運,強大的決定性的力量出現。一切不是註定而是恰好碰上。
⑶ 喜歡再現外部世界的連續性(與巴贊相似)進入攝影機視野內一切都拍下來,無窮盡程度。要求我們承認這是我們生活的世界的一部分。
⑷ 偏愛含義模糊的事物。自然界現象多含義,這與無限心理和精神上的無限性相對應。銀幕傾向反映這些含義模糊的東西,含義不能太確定。
⑸ 生活流。指具體情境和世界,是指物質現象而非精神現象。經常提到街道,因為在街道上生活的原生形態經常出現、不是扮演,是偶然事件薈萃之所,任何斷面都是不完整的。
# 電影不適合表現悲劇
這是克拉考爾對電影藝術特性的理解,是他基本觀點的引申,指出悲劇是「非電影化的」。
他認為悲劇主題與舞台故事具有天然的近親性:
⑴ 悲劇主題必然要求一個有目的的、整體的故事形式來展現,與電影特性相違背。
⑵ 悲劇只關心人物之間的相互影響,無生命物體只能是道具,對發展戲劇起支撐、調節作用。
⑶ 悲劇要求對外部的東西進行安排,舞台劇的環境反映心境,舞台劇一定要有暴風雨。
⑷ 悲劇要求有限、次序井然的世界。電影是以廣闊世界為中心的藝術,電影中沒有宇宙,只有一片土地、天空、街道。總之是廣袤的物質,死亡的結局與這物質現實的廣袤無相同點。
在悲劇世界中,命運排斥意外、偶然。
⑸ 悲劇性內容在物質世界總無所表現。因為悲劇內容是純精神世界。
悲劇可以出現在電影中,但電影的悲劇就不完全是電影化的了。
※ 克拉考爾與巴贊理論觀點異同
相同點:都強調電影對現實的記錄功能;
不同點:
⑴ 身份不同。克拉考爾是理論家身份,巴贊是批評家身份。
⑵ 體系不同。克拉考爾是演繹體系(理論化的),巴贊是批評體系、史學體系。
⑶ 影響不同。克拉考爾對電影實踐無多大影響,巴贊對電影實踐產生重大世界性影響。
⑷ 出發點不同。克拉考爾出發點單一(理論),巴贊出發點較復雜(精神分析、木乃伊等)。
⑸ 克拉考爾缺乏歷史意識,巴贊有強烈的歷史意識。
13、《電影美學和心理學》米特里——
分兩卷,分別在53年和65年出版,是經典電影理論的總結和集大成之作。
米特里在經典理論的兩大流派——蒙太奇學派和長鏡頭學派——中取中間立場。關於對電影的表述、立場表現在三種模式:電影是畫框(愛因漢姆)、窗戶(巴贊)、鏡子(克拉考爾)。
米特里被稱作電影中的黑格爾,他的理論被稱為經典電影理論的終結。
克拉考爾、巴贊對電影表現現實手段的肯定,但忽略了虛構。
麥茨在《想像的能指》中,不排斥復制現實,構造復制現實假象的能力。
14、《電影理論的兩種類型》【美】漢德遜——
經典理論研究材料豐富、系統完整,但電影材料缺乏、不充分、不完整。主要電影理論有兩大類:
愛森斯坦和愛因漢姆一類,研究電影局部和整體的關系的理論;代表是愛森斯坦和普多夫金。
克拉考爾和巴贊一類:研究電影與真實的關系的理論。代表是巴贊和克拉考爾。
代表人物四人中最有影響的是愛森斯坦和巴贊。
書中評價這兩種理論共同的局限:只是對電影形式的研究,極限是段落,缺乏整體,整部影片是不存在的。
只有麥茨是以電影整體為研究對象,從句法到話語的進步。

電影文學是一個多層次的復合概念。其藝術學的概念內涵,指在電影發展過程中發展起來的與戲劇文學等傳統文學類型並列的一種新興文學類型。在電影藝術的發展道路上,作為綜合藝術的電影在汲取諸種藝術養料豐富自身綜合特質方面,獲得與文學的密切融合關系。文學各種樣式對電影的滲透,電影對文學的敘事手法、抒情手法和塑造人物性格的豐富藝術手段的借鑒,使電影藝術在增強自身的表現能力,形成新的綜合藝術特質方面,發揮作用。電影文學作為電影的文學基礎構成,是以電影的獨特視聽思維方式來構思和寫作的文學形式,兼有電影和文學的雙重屬性。電影文學,集中表現為電影的劇作基礎,即電影劇本。電影劇本包括文學劇本、分鏡頭本和台本(工作台本、完成台本)三個部分。電影文學又指電影作品的文學性含義,包括電影劇作的文學價值、電影創作借鑒與融合的文學形式因素、電影劇作的文學個性等等。電影文學,還直接和經常反映在電影對文學作品的改編方面。

⑹ 球一些電影術語,類似於「第四堵牆」的,要配解釋~多多益善

ACADEMIC EDITING 學院式剪接
一種仔細依循電影劇情發展過程的剪接方式。其目的是在於重建一個事件的全部過程,維持電影劇情發展的流暢性。因這種剪接方式不會引起觀眾對剪接本身的注意,有時也被稱為「無痕跡剪接」,是好萊塢最常用的剪接方式之一。

ACADEMY APERTURE 影藝學院片門
由美國影藝學院推行的一種電影片門規格,主要是用於35毫米電影攝影機和放映機。此種規格寬高比例為1.33:1。亦稱ACADEMY FRAME。

ACADEMY AWARDS 奧斯卡金像獎
美國影藝學院於1972年設立的獎項,每年頒給表現傑出的電影工作者。每一個獎項最多有五個提名。個人項目獎,可以提高演員或電影工作者的身價。

ACADEMY LEADER 影藝學院導片
依據影藝學院所設定的標准,連接在放映拷貝首尾的一段膠片。導片中含有一系列倒數的數字、放映記錄和其他信息,便於放映師裝片和換片。導片不僅有保護影片的功能,同時可使放映機從起動到第一格畫面到達放映機片門之前,達到正常的放映速度。

ACADEMY MASK 影藝學院遮片
由影藝學院規畫出來的一種遮掩攝影機部分片門的裝置。

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 SCIENCE 美國影藝學院(台)美國電影藝術和科學學院(大陸)
成立於1927年,宗旨是「提升電影媒體的藝術品質,提供電影工業不同部門及技術的普遍交流,促進動技術研究與文化發展的代表作,追求其既定的多元化目標」。該學院最知名的是一年一度的奧斯卡金像獎。

ACADEMY STANDARDS 影藝學院標准
指美國影藝學院所訂立的技術規格,以在電影工業界推行標准化的作業方式。包括:影藝學院畫面(ACADEMY FRAME),影藝學院導片(ACADEMY LEADER),影藝學院遮片(ACADEMY MASK)

ACCELERATED MONTAGE 加速蒙太奇
一種剪接的技巧,目的在於增強動作在影片中的加速度效果。在電影剪接中,常常是用加速蒙太奇的手法來處理追逐場面的高潮。原理是將發生過和的每一個連續動作的畫面予以減短,或跳過去不用,造成節奏加快的視覺效果。

ACE 美國電影電視剪接師協會 AMERICAN CINEMA EDITORS的簡稱。
美國一個專業的電影電視剪接師組織,每年為評選的最佳影片剪接頒發EDDIE獎。

ACTION 開拍
在拍片現場,導演用來命令演員開始表演的口頭用語。

ACTION CUTTING 表演場次
為了便於影片的拍攝,通常將影片分成獨立的場景進行拍攝,上一個場景常包括下一個場景的開頭,以保持劇情的連續。

ACTION FIELD 表演區
攝影機鏡頭所能攝入的區域。

ACTION FILM 動作片
泛指以快節奏動作製造趣味的電影,如西部片、功夫片、警匪片,但某些強調動作的鬧劇也可包括在內。第一部廣受歡迎的動作片是1903年的《火車大劫案》。

ACTORS STUDIO 演員工作室
1947年,由伊力.卡山、勞勃.路易斯和雪莉.史勞復在紐約成立的職業演員訓練場所。曾對1950年代的美國戲劇和電影產生相當大的影響。著名演員如:馬龍.白蘭度、保羅.紐曼等均出於此。

ACTUAL SOUND 真實聲音
在一場戲中,聲音的來源由演出實況而產生,例如演員的念白、街上的環境聲音,都是真實聲音。

ACTUALITE 紀實片
一種紀錄片式的影片,起源於法國盧卡埃兄弟的早期作品,如《工廠下班》(1895)。

AD LIB 即興台詞
未寫在劇本中,由演員隨興表達的對白或妙語。
ADAPTATION 改編
將故事、小說、戲劇或其它適合透過電影媒體來處理的作品搬上銀幕。

AERIAL SHOT 高空鏡頭
從飛機或直升機上拍攝的鏡頭。

AGENT 經紀人
在授權下,代理他人發言和做決定的人。在好萊塢,經紀人通常可抽取百分之十的傭金,甚至分享影片利潤。

AGIT-PROP 政治教育電影
俄文AGITATSIYA-PROPGANDA一詞的縮寫,原意為鼓動、宣傳,是一種教育群眾,宣揚政治理論和政治理想的工具。

ALEATORY TECHNIQUE 即興技巧
指影片的全盤或部分內容透過即興狀況來發展,沒有事先架構的意念與形式。如羅勃.阿特曼的《婚禮》(1978)。

AMAMORPHIC LENS 變形鏡頭
一種可以使寬幅度的場面,被壓縮入標準的畫面區域的光學透鏡。1927年由亨利.克瑞雄根據中國的哈哈鏡而發明。二十世紀福克斯公司在1953年拍攝《聖袍千秋》時,第一次使用這種鏡頭。

AMBIGUITY 曖昧性
電影在表達意念時,自覺或不自覺地產生雙重或多重意義,造成不定向的指涉和更為復雜、矛盾的結果,就叫曖昧。由於這種曖昧性是以多重意義為基礎,有時亦譯作「多義性」。在電影中,曖昧性的產生可來自影像、劇情、剪輯、聲音和表演等元素,有時也建立在這些元素的對比關繫上。劇作家路易吉.皮藍德婁是戲劇曖昧手法的先驅,代表作為《六個尋找作家的劇中人》。

AMERICAN FILM INSTITUTE 美國電影學院
創立於1967年,總部設在華盛頓特區。宗旨是「保護美國電影的傳統,並促進其藝術發展」。

AMERICAN MONTAGE 美國式蒙太奇
一種表達時間飛逝,或故事發展摘要的剪接技巧,始於1930年代的美國好萊塢。此技巧的特點,在於利用一連串短促的報紙標題鏡頭告訴觀眾事情發展。如影片《教父》(1972)。

AMERICAN SOCIETY OF CINEMATOGRAPHERS 美國電影攝影師協會
成立於1919年,由好萊塢主要電影攝影師成立的同業協會,簡稱「A.S.C.」宗旨是「促進電影攝影的藝術」,會員採用邀請制。

AMERICAN STANDARDS ASSOCIATION 美國標准協會
簡稱「A.S.A」,該協會於1930年開始為電影、攝影及電視,建立技術的標准,即「ASA標准」。該協會於1966年改名為美國標准學會(USA STANDARDS INSTITUTE)

AMERICAN STUDIO YEARS 美國片廠時代
盛行於1925年到1960年,片廠時代的影片,都以高品質的技術來增進其吸引力,吸引廣大的觀眾。電影製作高度分工,攝制過程的每階段都以生產裝配線的方式處理。典型做法是一窩蜂跟拍受歡迎的類型電影,且敘述的慣例和公式不斷重復,產生許多受歡迎的電影類型:歌舞片、警匪片、西部片、愛情片、喜劇片和劇集。

ANAGLYPH 立體電影
將兩影像重合,產生三維立體效果,當觀眾戴上立體眼鏡觀看時,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亦稱「3D立體電影」。ANIMATION 動畫
逐格拍攝平面圖畫或立體物體,使它產生運動幻覺的一種電影。卡通片是最常見的一種動畫,還包括木偶動畫、剪影動畫、實體動畫等。拍攝時,一個動作往往被分解成數十幅圖畫,然後再以每格1/24秒的速度逐一拍攝。
動畫最早可追溯到古埃及有關摔角的連續性壁畫,以及古希臘陶器上的運動員連續動作。中國的皮影戲則是最早用光影反映在布暮上的動畫雛形。

ANIMATION CAMERA 動畫攝影機
一種裝有停頓馬達的攝影機,可單格拍攝,拍攝時裝在動畫攝影台上,可垂直移動,以改變被攝影的影像大小,或產生變焦的效果。

ANIMATION SCHOOL OF VIOLENCE 暴力派動畫
以鬧劇或極端暴力的動作為主要喜劇要素的卡通片流派。這種卡通片以德克斯.艾佛瑞的作品為典型。

ANIMATION STAND 動畫攝影台
泛指動畫攝影師所使用的基本工作器材,包含一架動畫攝影機,攝影機支架,以及一個精細構造的平台,以供拍攝動畫作品。

ANIMATOR 動畫設計
動畫影片中負責繪制原畫的工作人員。

ANSWER PRINT 校正拷貝
從剪輯完成的原底片印出的第一道有聲拷貝,用於解答製片對影片的最後面貌所持的疑惑。

ANTAGONIST 反派角色;
反面力量電影或戲劇中與主角對立,使劇情產生戲劇性沖突的角色或力量。如《星球大戰》(1977)中的黑武士,《北方的南努克》(1922)中的原始環境。 ANTI-ABRASION COATION 保護膠片
製片時用於保護影片的薄膠片,以防止影片被劃傷或其它損壞。

ANTICLIMAX 反高潮
在電影最後解決沖突時,沒有出現觀眾所期待的情節,使觀眾感到失望的情節設計效果。如偵探經典作品《大沉睡》(1946)中,自始至終無人了解兇手是誰,就是反高潮的一種手法。

ANTIHERO 反英雄
電影、戲劇或小說中的一種角色類型。他們富有同情心,但以非英雄的形象出現,通常對社會、政治和道德採取冷漠、憤怒和不在乎的態度。《畢業生》(1967)中的達斯汀.霍夫曼和《安妮霍爾》(1975)中的伍迪.艾倫,是現代喜劇中反英雄典型。

APERTURE 片門
攝影機或放映機鏡頭後的一個與底片規格相符合的框口,拍攝或放映時,每一個畫格經過這個地方要停一下再走,完整地接受曝光或投影出去。亦稱 PICTURE GATE。

A-PICTURE A級片
源自美國1930年代的術語,用來指兩部同時上映的影片中,品質較佳的那部電影,或是預期有大量觀眾群的電影。A級片中多半由大明星主演,而且相當講究豪華的美術布景。

APPLE BOXES 墊腳箱
因在早期電影製作中,常用裝蘋果的木箱來解決演員或物體高度的問題,故將墊腳箱叫作蘋果箱。

ARCHETYPE 原型
源自心理學學卡爾容格的名詞,指神話、宗教、夢境、幻想、文學中不斷重復出現的意象,它源自民族記憶和原始經驗的集體潛意識。這種意象可以是描述性的細節、劇情模式,或角色典型,它能喚起觀眾或讀者潛意識中的原始經驗,使其產生深刻、強烈、非理性的情緒反應。

ARCHIVE 電影資料館
電影資料館是基於學術研究、歷史研究或社會教育的目的,而收集各種影片、書籍等相關資料,加以歸檔保存的一種機構。電影資料館還有一個國際性組織,「國際電影資料館聯盟」(FIAF)

ATMOSPHERE 氣氛
一部電影的主導氣氛或情調,能使觀眾透過電影的動作或背景產生聯想,引起心理反應。造成氣氛的要素有很多,包括場地、布景、燈光、節奏、攝影機運動和背景音樂等。

AUDIO 聲音
原為拉丁文「聽」的意思,電影的構成因素之一。電影的聲音在體分為對白、音樂和音效三個部分。

AUTEUR THEORY 作者論
西文從文藝評論移植過來的一種電影批評理論。根據這一理論,一個導演如果說在其一系列作品中表現出題材和風格上的某種一貫的特徵,就可算其為自己作品的作者。

ARC LAMP 弧光燈
一種強光燈,由於色溫與日光的色溫相當接近,常被用來當作室外彩色攝影的照明。

ARC SHOT 弧形運動鏡頭
攝影機以圓形或半圓形的運動所攝得的鏡面。此類鏡頭可以為一個場面提供多變化的視覺層次。克勞德.李洛許在《男歡女愛》(1966)的結尾,便使用了此類鏡頭來捕捉重逢戀人的熱烈擁抱。

AROMARAMA 香味電影
在電影放映時,為配合影片中的情節,可散發出香味的一種電影放映系統。最早的香味電影是《百老匯之歌》(1929)。

ART DIRECTION 美術設計
為影片造型進行設計和製作。通過布景、道具、服裝等的設計,來創造畫面造型、地方色彩、時代精神、民族色彩及人物造型等具有藝術感染力的銀幕形象,是電影藝術中重要組成部門,在電影的分工上由美術指導負責。

ART DIRECTOR 美術指導;
藝術指導原指負責影片中布景設計的人。近來常被稱為「製作設計」(PRODUCTION DESIGNER),負責協調燈光、攝影、特效、服裝、道具、剪接各組人員的工作設計整體的視覺風格。

ART HOUSE 藝術電影院
指放映不屬於商業主流電影的電影院。藝術電影院放映的影片,重視電影本身的品質,較不注重商業吸引力,如當代重要導演的影片、獨立製片影片、影史的經典作品,及發行有限的前衛及實驗電影。亦稱 ART THEATER。

ARTIFICIAL LIGHT 人工光
相對於自然光的燈光照明。

ASPECT RATIO 畫面比例影像放映在銀幕上的寬高比例。國際標准規格為1.33:1,遮幅寬銀幕影片為1.85:1。

ASSEMBLE 順片
剪接的第一道手續,剪接人員根據拍攝進度將每場景的待用鏡頭,依劇情順序接成一條帶子。接好的帶子被稱為粗剪拷貝,它可供精剪做基礎。

ASSOCIATE PRODUCER 聯合製片人;
策劃,協助電影製片人製作影片的人。

ASTIGMATISM 像散性
攝影機鏡頭的一種缺陷,使入射光不能一致地集中焦點,導致影像變形。這種現象在畫面的邊緣特別明顯。

ASYNCHRONISM 音畫分立
指影片上的聲音和影像不相符。主要是由於音畫合成做得不精確而致,如演員的口形與所講的話不相符(不對嘴)。但有時是為了特別的表現意圖而刻意為之。

ASYNCHRONOUS SOUND 非同步聲
與影像不同步的聲音。非同步聲可以在聲音和影像之間創造反諷,可以對情況進行嘲諷,更可以把不同的時空用種種有表現力的手法聯結起來,使觀眾情緒更加投入。

AUDIENCE RATIING 賣座率
一種判斷影片受不受觀眾歡迎的標准。

AUDIENCE SHARE 收視率
在某一地區范圍內,收看某一電視節目家庭所佔的比率。
AUDIMETER 自動播音記錄器
用於1250個家庭中,調查家庭收視習慣的一種裝置。AUDITION 試鏡
用拍攝一段影片的方式,來決定某人是否適合當演員,或某演員是否適合於演出一部影片中的某個角色。

AVANT-GARDE 前衛電影
指在形式與內容皆超脫既有形態,帶有實驗色彩的電影流派。抽象電影、絕對電影、純粹電影、地下電影等等都屬於前衛電影。

【B】BABY 寶貝
電影攝影機的昵稱。

BABY DROP 小布景
一種小型的布景,通常置於一些布景的後面,例如在窗子外放一幅風景畫或一張建築物照片,而造成窗外別有天地的效果。

BABY SPOT 小型聚光燈
只有500-750瓦的聚光燈。

BACK LOT 露天片廠
片廠的露天區域,用來拍攝外景。

BACK PROJECTION 背面放映合成
以放映在銀幕上的影像為背景,配合前景中的真人實物來攝制一個場面的方法之一,拍攝時,背景影像是從銀幕後面放映出來的。

BACKGROUND MUSIC 背景音樂
電影聲帶上,伴隨場景的音樂。可以是另外附加上去的配樂,也可以來自收音機等現場的音源,後者亦稱「現場音樂」(SOURCE MUSIC)。 BACKGROUND NOISE 環境音
為增加場景的真實程度,在聲帶上添加的不清晰人聲和其它聲音,如:街道雜聲、人群擾叫聲和交通噪音等。

BACKSTAGE MUSICAL 後台歌舞片
指將情節擺在以舞台維生的人物身上的一種歌舞影片。如《四十二街》(1933)。

BAFFLE 1.隔音牆
錄音間或攝影棚內使用的活動牆板,通常一面為吸音材料,另一面為隔音及反射材料。其作用是減少錄音間內各音源之串音,或利用牆板兩面不同的吸音特性,調整音源的音質。

2.羽形擋光板
裝在燈具前的氣窗式擋光板,用於在不改變色溫的情況下調整光線的方向、控制光線的強度。

BARNEY 軟式隔音罩
一種軟性覆蓋物,由數層絕緣材料製成,包在攝影機上,可降低錄音時的噪音,並具有隔絕高溫或低溫的作用。

BASHER 手燈
一種小型多用途的攝影棚燈光,發光強度介於250到500瓦,可用為散光燈,也可用作聚光燈。

BELASCO TENDENCY 貝拉斯柯風格
歷史上用來形容舞台藝術中外觀擬真的術語,引申指電影、戲劇的場景外觀設計十分逼真。

BENSHI 辯士
無聲電影時期,在日本電影里當場為觀眾講解劇情的人。早期台灣電影院亦有此職。

BERLIN FILM FSETIVAL 柏林電影節
成立於1951年,每年仲夏舉行,所頒發的最佳影片獎項為金熊獎。是全球四大國際電影節之一。

BICYCLING 跑片
指在電影拷貝有限的情況下,為了使幾家戲院能同時放映同一部影片,經電影製片商授權,各戲院將放映時間錯開,由跑片員騎自行車或摩托車來回運送單卷拷貝。如今也有人將備用拷貝稱為跑片拷貝(BICYCLE PRINT)。

BIN 掛片桶
剪接室中的大開容器,用於剪接及看片時盛放未捲起的影片,通常由纖維材料製成,或在內層附上布袋,以減少影片磨損,上端懸有加釘子的木條或鐵絲,在剪接時用來垂掛影片。

BIOGRAPHICAL FILM 傳記影片
根據公眾人物生平事跡而拍攝的影

BIRD』S EYE VIEW SHOT 鳥瞰鏡頭
從被攝物的正上方直接攝下的鏡頭。

BIT PART 小配角
電影中的小角色,通常只有幾句台詞,或在電影中具有某一片刻的戲劇意義。亦稱「特約演員」。

BLACK COMEDY 黑色喜劇
從悲觀、恐怖、失望和痛苦的世界觀顯現幽默趣味的電影類型。如《奇愛博士》(1963),《二十二支隊》(1970),《小姐撞到鬼》(1981)

BLACK MARIA 黑囚車攝影棚
世界上第一座電影攝影棚,1893年愛迪生建於新澤西實驗室附近。

BLAXPLOITATION FILM 黑人剝削電影
美國1970年代針對黑人觀眾品味所拍攝的商業影片。這類影片在設計上多以黑人演員和高度煸情的故事,以及聳動強烈的犯罪情節和超人式的主角為主,代表作《黑豹》(1971)。

BLEACHING 漂白
指彩色片在沖洗階段,顯影後,將彩色底片上的顯影葯膜轉為鹵化物的過程。

BLEEDING 滲色
指影片上影像之間反差過大的區域產生色粒子擴散的一種現象。

BLIMP 隔音罩
一種消音裝置,攝影機置於其中,可防止其發出的機械噪音在錄音時被麥克風錄進去。

BLIND-BIDDING 盲目投標

指在看不到影片試映的情況下,為一部影片的放映權進行買賣交易的行為。亦稱「買片花」(BLOCK-BOOKING)。

BLOCK BUSTER 超級強片
指一種大製作影片,這種影片的特色是:投資大,明星多,場面壯觀,製作水準高。

BLOCK-BOOKING 買片花
指好萊塢製片公司在開始投資和發展自己院線時,所採用的一種影片發行和租映的方式,放映商要購買某家製片公司的影片,就必須連帶買下這家公司該年計劃完成的其它影片。

BLOCKING 布局
電影畫面構圖中,對環境的布置、人物地位的調度、人物之間的關系、人物和景物的關系等的安排。

BLOOM 噴霧減光在鏡頭或任何玻璃表面噴上特殊的透明劑,以減少光線的反射。

BLOOP 消音片
位於聲帶接合處的小塊不透明膠片,以消除聲帶經過聲音磁頭時所發出的卟嚕聲。

BLUE COATING 藍衣鏡頭
一層位於鏡頭表面的薄膜,呈藍色,用於改善鏡頭傳送光線的能力,並防止不必要的偏光和散光。

BLUE SCREEN PROCESS 藍幕遮片合成
在攝影時,前景動作作襯空白的藍色布幕,布幕的顏色和亮度必須足以使它在彩色底片上所產生的顆粒密度大於前景部分。拍攝完後,利用濾色的技術在暗房做出兩條遮片,然後再與分開拍攝的背景動作進行合成。是運用十分普遍的一種特技攝影方式。

BODY MAKE-UP ARTIST 身體化妝師
負責除頭、頸、手等部位化妝的化妝師。

BOMB 票房慘敗
指賣座極差的大製作電影。如《埃及艷後》(1962)、《天國之門》(1980)。

BOOKING 買片排擋
電影發行商與戲院之間為一部影片的放映事宜而達成的合約協議,約明影片放映地點、放映次數、租借費用或票房收入扣除多少百分比等等條件。

BOOM 攝影機托架
一種類似起重機的活動裝置,可讓攝影機移入或越過場景,由不同的高度或角度連續拍攝單一動作或整段影片,使畫面顯得流暢而富於變化。

BOOSTER 1.增壓器
用來提高攝影燈光電壓伏數的一種發電機。
2.增感劑
一種特別強性的顯影劑。

BOX OFFICE 票房
一部電影放映期間累計之總收入,亦稱「GROSS」。

B-PICTURE B級片
指美國1930到1950年代,兩部同時上映的影片中較差的影片。現一般指低成本或低品質的影片。

BREAKDOWN 支配表 依場景和天次列出影片拍攝時所需事物的明細表。

BRIDGING SHOT 銜接鏡頭
用來掩飾時空跳躍或其它不連戲情形(與劇情不連續)的鏡頭。

BRIGHTON SCHOOL 布萊頓學派
成立於1900年英國的電影先驅團體,首創特技攝影和簡單的蒙太奇,並實驗各種彩色技術。

BRITISH FILM INSTITUTE 英國電影學院
1933年在英國政府和學院會員的贊助下成立,目前的經費由教育部列入預算。學院既是政府機構,也是私人會員的俱樂部。每年仿效奧斯卡頒發「英國電影金像獎」。

BRUTE 布魯特燈
一種高強度的弧光燈,是攝影棚最常見的一種聚光燈。

B/W,BLACK-AND-WHITE FILM 黑白片
指在葯膜上呈現不同層次的灰色影像的底片所製作的影片。黑白片為表現主義式的光影運用提供了很大的發揮空間,心理意涵往往也可以透過灰色層次的巧妙變化來傳達,場面的氣氛也可以經由影調的處理來加以創造。

⑺ 英文翻譯

Sergei at R26; M. Eisenstein (1898-1948) Film Theory and the rich literature is very difficult to find one of the most prominent or the most complete idea of his theory of self-cinema, and its richness and perfection of the other film directors difficult to challenge (at the end of this chapter we will refer to). However, in this system to extract the idea of a cross-cutting is not always so easy. The author would like to briefly address the "rational montage" (montage intellectuel) the concept, although the concept has worn-out cliches, it provides a comparison with the former two possibilities, because it provides the same question of another solution.

The first difference lies in the fact that Bresson and維爾托夫first consider the movies are filming process, and consider Eisenstein put focus on editing steps, that is, images of organizational processes. The last century 20's, his montage theory of the basic shape, the period of the theoretical writings he rarely talked about filming movies. His thinking and we are talking about two different directors, put him in film shooting as the author (or artist) to maximize the master and the proction of images, rather than shooting the scene, the scene scheling (he does not believe that movies are being video down the drama), in accordance with his own argument, are the framework of the art of cinema that has created a meaningful picture. His theory applies to some of the clip bearing the subjective meaning of the screen, and on his description of the activities of the clip view, Eisenstein's idea and we have previously introced the theory of several home movies The biggest difference is, he consider movies to be revealed are not the true significance.

The author at Eisenstein's theoretical system to extract the idea of him in 1929 appeared in a series of articles in [1] the main article include: published in the "beyond the stars" (Au � dela 'des e'toiles) on the " Prospects "(Perspectives, translated into French)," Movie Guide "(Cahiers cine'ma) No. 215 on the" outside the framework of meaning "(Hors � cadre, translated into French)," Movie Manual, "section 273 and 274 on the "movie of the fourth dimension of space" (La Quatrie'me dimensionau cine'ma translated into French), published in Lausanne in 1989, "Eisenstein and Russian structures to send" (Eisenstein et le constructivisme russe, F. albay pull (F. Albe 'ra) a) to include the "movie theater forms of study" (Dramaturgie de la forme filmique, translated into French). [1], which runs through the article and he summed up the five-year movie creation and theory (shortly after he left Moscow for Paris and Hollywood, from where he brought back a new idea). Montage, as he will make the fourth dimension of space, namely the time activities. At this as the title of an article, a montage of Eisenstein and classification methodology, based on different relationships and different levels from simple to complex is divided into five categories:

Metrical montage: purel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ecise length of time editing the lens, which is one of the most easy way to handle this is just a passing Eisenstein;

Rhythm of montage: the former is more advanced, it is not easy in the time interval as the standard, but consider the audience to experience the length of time, such as a close-up lens and a panoramic camera and so long gives the feeling on the length of time that is not the same as of; Eisenstein consider the rhythm of the clip should be the actual feeling of the people for the criteria for the classification, rather than in accordance with a stopwatch to calculate the abstract;

Rhythmic montage: more complex, in addition to the original tempo has increased (or replaced, this author did not explicitly) the nature of another kind, but also with music terminology analogy: continuous lens (Eisenstein called Movie the "fragment") at a clip after "emotional quality", these lenses have a unity, are presented in the same mood, with a "mood";

Tune montage: the same style are refined. Eisenstein continue to use music to describe, a very complex way of editing, need to consider the mobilization of all the emotional factors, even the most minimal visual details. This is like our music section of the feeling not only from its tempo and rhythm, there are hardly aware of but for the color contrast of the "overtone" and "chord."

Rational Montage: This is a way to harmonize the transfer from the emotional to the rational line, a combination of the above-mentioned construction of the way, considering all levels of a number of conditions: the length of time, rhythm, emotional delivery, tone and color details, as long as it is a variety of subtle meaning.

⑻ 英文影評怎麼寫有人幫忙嗎

在國外大學中,要想寫好電影影評,首先要了解電影影評作業分裂有哪些,一般被分為下面四種:
電影報告(Screening Report)
為discussion或者exam而准備的一篇小essay,主要是在一般描述性的文章里集中分析與題目相關的幾個論點。它的寫作目的主要是在視覺和聽覺兩個方面盡可能的客觀和詳盡一些。
電影評論(Movie Review)
movie review是我們大部分留學生都比較熟悉、常見於報刊雜志的一種電影分析論文作業形式。它的主要寫作目的是介紹或推薦大家要不要去看某部電影,在前面的文章我們也給大傢具體分析過如何去寫movie review。
理論文章(Theoretical Essay)
這類論文作業並不常見,如果你的老師足夠奇葩的話可能你會遇到。它的寫作目標受眾常常是對具體的類型電影、電影歷史和其他與電影有關的知識有足夠了解的相關專業領域的人士,其寫作目的是解釋電影中更大和更復雜的結構,以及我們該怎麼去理解它。看完是不是覺得有點難寫?沒事趕緊交給我們meeloun為您搞定吧!
評論文章(Critical Essay)
介於理論文章和影評之間,此類文章作者預設他的讀者可能並沒有認真思考過這部電影,但已經看過或者至少很熟悉將要討論的電影。作者盡可能地揭示一些觀眾有可能在觀看時忽略的細節或復雜點。
當你在評論電影時,你的個人意見和品位必定成為你的論述的一部分,評寫電影的大部分文章都包含個人意見和評價。但是,沒有一個讀者會對一個以自己的個人意見來避免或者掩飾其批判立場的作者感到滿意,作者必須找到個人經驗和客觀觀察之間的平衡點。
想:理解觀影經歷
留學生們在寫影評的過程中常見的一個問題就是怎樣理解觀影經歷的多個層面。簡單地說,就是你應該選擇什麼角度來分析和評寫,在開始一部影評之前,你要思考更多並盡可能多地為寫做准備。
看:與電影的交談
開始時,需要注意電影中的哪些元素使你產生了陌生或困惑的感覺,注意哪些元素一直在重復強調某一個觀點。每部電影都有其重復的模式,這些重復與電影中某些激動人心的非凡時刻形成了強烈對比。找出這些模式並且解釋它們是分析電影意義的第一步。
寫:記筆記
如果你想要寫出一篇讓自己也讓老師滿意的影評,首先要做的看電影,可能看一遍是不行的,同時還要做好筆記。
電影與傳統藝術聯系
這里,我們討論三個電影研究與其他文學及視覺藝術相關的術語:敘事、角色和視點。
敘事(Narrative):敘事電影可以被分為以下三個部分
故事(story)是所有呈現給我們的事件或我們可以推斷出的事件。
情節(plot)是以某種形式或結構對一些列事件的安排或建構。
敘事(narration)是指根據某個特定情感的、身體的,或智力的觀點來組織情節的視角。
角色(Character):角色集中了人物的行為和電影的主題。記住,在分析影片角色的時候,如果你混淆了真實人物、演員和角色三者之間的區別,或者你認為他們僅僅是真實人物的反映,那麼這樣的分析一定會非常枯燥而且淺薄。但是如果你一直關注角色類型和建構的不同,你將會看到不用電影間的角色功能及其意味等細微復雜之處。
視點(Point of View):廣義地說,它指看的位置,及暗示視點決定你所見之事的方式。狹義地說,視點是有形的,更深入一層,視點可以是心理的和文化的。通常,電影使用客觀的視點,它所呈現的事件並不局限於任何人的視角。視點是評寫電影的一個核心詞彙,基本上電影都是以某種特定的方式來看待世界的。
評寫電影的六種方法
分析一部影片時,了解你所要使用的分析方法將會幫助你察覺該方法的局限性、觀眾的需要和文章的意義。
1.歷史方法
是使用最廣泛的方法之一。使用此種方法組織和研究電影時,會依據它們在電影史中的地位而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出發。在使用歷史方法來闡釋一部電影時,要避免事先假定在任何一部電影里,甚至是紀錄片里,關於一個社會或某個歷史時期的畫面是未經媒介處理的。歷史是一件精緻的工具,使用的時候要多加鑒別。
2.民族電影
從文化和民族性格的角度來討論電影。這種方法背後的假設是,電影文化通過相當數量的個體性來演化和獲得理解。根據這種方法,電影中看待世界和描繪世界的方式依國家和文化的不同而不同。
3.類型
類型(Genre)源於法語詞,是「種類」的意思,根據其形式和內容的模式對電影進行分類。如:西部片、歌舞片、公路電影、科幻電影等。
4.作者論
「作者批評」是接受程度最廣而且最容易在無意間被運用的電影批評的一種方法,它是通過將電影和導演或片中主人公聯系起來,以此來定義和檢視一部電影。
5.形式主義
形式主義是電影批評中的一個詞彙,主要是關於一部電影的風格和結構、或是如敘事或場面調度等技巧是如何在電影中以某種方式組織起來的。探討形式主義的文章其焦點是關於模式或鏡頭和片段相互之間的關系。但目前已經很少有純粹的形式主義討論文章了。
6.意識形態
在一篇訴諸意識形態的評論文章中,任何文化產物或創作,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傳達出:這是一個怎樣世界,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它……
意識形態批評家認為,電影從來不是一些無意義的人間影像,而且,電影中那些看起來自然的社會和個人價值觀都應當加以分析。
寫作風格與結構
對電影的宏觀構想和執行那個計劃的細節之間存在著不可避免的差別。評寫電影也是相似的,我們最後表達出來的觀點或許已經改變初衷,或許最終表現平平。當作者遵循一定的規則或參考關鍵詞彙來反思一部電影時,一篇文章的實際寫作過程可能會變得相對容易。

使用具體的語言,因為文章是通過語言來重塑電影或者觀感的,因此,用詞的敏銳和准確極為重要。「具體化」是一些有些電影評論的核心,最主要是因為讀者相當依賴於對某一場景或片段的具象化。同樣,作者准確地描述他的觀影得以證明一個觀點,常常是最具說服力的一種方式。

使用有力的句子,追求兩個主要的風格目標:簡潔、有趣。刪除那些言之無物或沒有風格的詞語及句子。

段落要有條理,段落最重要的是有突出的主題句,且段與段之間的過渡要有轉承。要特別注重抓住讀者興趣的首段和畫龍點睛的結尾段落。

閱讀全文

與電影理論中作者論的英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度電影新年行動音樂 瀏覽:283
愛你羅茜英文中文電影 瀏覽:913
英語經典勵志電影 瀏覽:739
勵志英文電影適合初中生的 瀏覽:181
電影合家歡小演員 瀏覽:372
三闖少林電影完整 瀏覽:287
80後電影導演和編劇 瀏覽:271
心碎了愛情傷感電影片段 瀏覽:281
抖音電影票50元兌換券怎麼用 瀏覽:170
我這首歌是什麼電影 瀏覽:165
關於貓動漫電影大全 瀏覽:139
新神榜有電影嗎 瀏覽:633
法國大富翁電影 瀏覽:903
張敏有哪些大尺度電影 瀏覽:510
成龍電影變形汽車 瀏覽:881
成龍五福星電影免費看 瀏覽:771
范偉張嘉譯的電影大全 瀏覽:583
成龍搞笑視頻電影 瀏覽:976
歐美電影原聲純音樂推薦博客 瀏覽:38
哪個網站是類似南瓜電影 瀏覽: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