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外大片 > 從電影看法國社會文化

從電影看法國社會文化

發布時間:2023-08-17 04:22:40

㈠ 電影對人類文明的影響

1、記錄與傳播功能

電影在紀錄與傳播方面所具有的這種直觀性、完整性,是其區別於之前任何語言的特質,這一特質是偉大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

2、創新思維方式

電影的革命性意義還在於,電影開啟的是一種人類前所未有的完整思維方式,我們願意稱之為電影的「全思化」進程,雖然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一進程還沒有正式開始。

電影還可以採取意識流的方式,更深入地關注人的內心世界,與語言文字攜手,將所想所思完整地表現出來,這是一種既涵蓋又超越了與語言文字的全新表示方式,第一次用既深邃又直觀的方式實.現了人類「思的完整性」。

3、教育功能

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電影藝術業已成為人類文化的舉足輕重的組成部分,更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優越條件和發展可能。從教育的發展來看,電影作為教育手段,則特別體現在教育觀念和電影觀念在新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的更新上:即,教育從以效率為重的階段轉變到以人性化為重的階段。

電影化的教育將成為一般教育的核心內容和普遍模式,在人類知識和智慧的積累與傳播方面產生革命性的影響。課堂教學的電影化趨勢看似平常,卻可能引發整個教育機制的系統性巨變。盡管我們目前還不能對未來這一巨變進行全面預測,但大致的趨勢則是可以預料的。

中國電影發展史

1、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的任慶泰為了向著名京劇老生譚鑫培祝壽,拍攝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劇《定軍山》。中國電影一開始,就和中國傳統的戲曲和說唱藝術結合起來,發展出一套獨特的電影類型。

2、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的17年間,涌現出《白毛女》、《祝福》、《林家鋪子》等一大批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優秀作品,塑造了一大批具有濃郁民族風格的銀幕形象,形成了新中國電影發展的第一次高潮。

3、九十年代初,《開國大典》、《大決戰》等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和《焦裕祿》、《鳳凰琴》等現實題材影片,形成了第二次高潮。

4、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照實說,中國電影先後實施了影視合流改革、電影精品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電影股份制、集團化改革等主要措施,藝術質量和形式都有嶄新的突破和提高。

法國的新浪潮電影文化

法國是世界電影的誕生地,也是當今電影的高產國,幾乎已經成為歐洲電影的代名詞。60年代,法國電影新浪潮風起雲涌,這場電影運動為法國乃至世界留下了寶貴的電影文化遺產,影響波及許多國家。如六十年代的德國新電影、美國新電影、巴西新電影等等,甚至八十年代後期中國的第五代電影也是踏著法國新浪潮的餘波走向國際影壇的。

法國新浪潮電影始末

「新浪潮」既不是一場運動,也不是一個學派,又不是一個集團,它只是一定的量,是報界創造出來的統稱,為的是把兩年來崛起於本行業中的五十餘名新手統歸一類。"新浪潮"是個發射台,它把那些既不在助手的"跑道",也不在短片的"跑道"上的人引上了拍攝故事片的航路。

新浪潮的昨天和今天

新浪潮電影誕生的背景是基於歷史傳統的崩潰,主導基本認識的缺乏,對不確定的茫茫將來 的彷徨苦悶。這個背景與二戰以後人們的彷徨苦悶相關聯,所以在新浪潮的作品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對二戰的反思。同時也與後現代思潮緊密相關。後現代主義是對 現代主義的解構,是對現代主義的懷疑,是基於迷茫困惑後的發泄,在某種意義上來講是解放。

新浪潮運動的 流派,作家作品我們通常意義上劃分為三個部分。這場運動為法國乃至世界留下了寶貴的電影文化遺產,影響波及許多國家,如六十年代的德國新電影、美國新電影、巴西新電影等等,甚至八十年代後期中國的第五代電影也是踏著法國新浪潮的餘波走向國際影壇的。

「新浪潮」在創作上的主要特徵

「新浪潮」作者電影的風格,大都以專注的手法記錄或表現一個事件、一些人物。電影採用低成本製作:啟用非職業演員;不用攝影棚而用實景拍攝;不追求場面刺激和戲劇化沖突。影片消檔在表現方法上,廣泛使用能夠表達人的主觀感受和精神狀態 的長鏡頭、移動攝影、畫外音、內心獨白、自然音響,甚至使用違反常規的晃動鏡頭,打破時空統一性的「跳接」、「跳剪」等。還採用一些以人物為對象的使用輕 便攝像機完成的跟拍,搶拍以及長焦、變焦、定格、延續、同期錄音等「紀實」手法,將「主觀寫實」與「客觀寫實」相結合。電影帶有強烈個人傳記色彩。

新浪潮眼中的巴黎

游納1964年,正是法國電影新浪潮風起雲涌的年代。六位電影大師有了個念頭——要拍一拍發生在身邊巴黎的故事。在很多電影找不到贊助商的時候,他們想出了個便宜的辦法:先用16毫米的膠片拍,再放大到35毫米以作商業發行。

「新浪潮」對中國電影的影響

新浪潮的創作確實有很多新鮮玩意,但今天看來大多已是歷史的一部分。看目前中國的情況,現實意義烈的,莫過於新浪潮曾經帶來的體制變革。

「新浪潮之母」阿涅斯·瓦爾達

她長期以來享有「新浪潮之母」的美譽。1956年,瓦爾達以顧問的身份陪同法國導演克里斯·馬蓋來到中國拍攝紀錄片《北京的星期天》,拍了數千幅照片,2005年3月,她帶著其中的百餘幅照片到北京進行展覽,同時參加法國電影回顧展北京站的開幕式。

新浪潮之果

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是二十世紀世界電影規模最廣、影響最深、作用的電影運動。這場運動為法國乃至世界留下了寶貴的電影文化遺產,影響波及許多國家,這場運動被公認為是傳統電影與現代電影的分水嶺。

它是繼歐洲先鋒主義、義大利新現實主義以後的第三次具有世界影響的電影運動,它沒有固定的組織、統一的宣言、完整的藝術綱 領。這一運動的本質是一次要求以現代主義精神來徹底改造電影藝術的運動,它的出現將西歐的現代主義電影運動推向了高潮。

狂野的青春

新浪潮電影運動的出現,很大拿磨亂程度上是「青年電影」反對「爸爸電影」的結果,也可以說是兒子反對老子的結果。

代表作家作品

特呂弗《四百下》(1958)

戈達爾《精疲力竭》(1959)

㈢ 為什麼說,法國詩意現實主義時期的電影對現當代電影的影響巨大,分別表現在哪些

主要表現在把時代背景移到現代,以縮短影片與觀眾間的距離。

談起法國電影史上的重要電影運動,詩意現實主義是絕對不可或缺的。作為影響了整個世界的電影運動,詩意現實主義以其獨有的美學風格和詩意表達,為電影藝術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上世紀三十年代,當世界性的大蕭條席捲全球的時候,法國也受到了影響。法國電影也因此受到了沉重的打擊。相比美國工業化的製片廠制度,法國電影工業規模更小,也更加零散。因此,受到經濟的沖擊也更加嚴重。但是,這一零散的電影模式卻從另一方面推動了法國電影工業的發展。由於法國製片廠的隨意和分散,使得電影工作者的工作也更加靈活多變,所以有很大的自由度和隨意性。

自法國先鋒派起,法國電影中對於超現實主義和幻想的表達便一直在延續。盡管沒有20年代的如此明顯,但是法國電影工作者對超現實等的熱愛依舊。雷內·克萊爾,皮埃爾·普萊衛,讓·維果等人尤其明顯。

雷內·克萊爾早期的歌舞片《巴黎屋檐下》和《自由屬於我們》,是他有聲時期的代表作。但是作為從先鋒派過度來的重要的導演,雷內·克萊爾最初時期對聲音並非是全盤接受的。

和卓別林一樣,雷內·克萊爾對於聲音的發展也出現了不適。

他早期曾是先鋒派電影的主將,他的代表作《幕間休息》富有獨特的幻想,手法的新穎使得影片成為「先鋒派」的代表作。

他對於無聲的贊嘆有一種抑制不住的熱情,認為無聲電影保留了電影的獨特的特色,保留了電影的原始性。所以,當聲音在1927年突然出現的時候,克萊爾感到了慌亂和不安,甚至於表達出一定程度上的憤怒。

後來,雷內·克萊爾才逐漸接受了聲音的存在,並且創作出自己電影史上的代表作。從1930到1933年,他相繼創作出四部有聲電影,除了《巴黎屋檐下》,《自由屬於我們》,《七月十四日》和《百萬法郎》也是他優秀的「四部曲」的代表。

《百萬法郎》是雷內·克萊爾的一部比較具有想像力的歌舞片,故事圍繞一件輾轉多人的外套,展開敘述。在影片中,不僅有強烈的音樂效果,還有大量的攝影機運動。除此之外,導演還穿插了豐富的追逐戲。所以使得整個故事看起來極其富有動感。

在這之後不久,雷內·克萊爾便去了英國,之後去了好萊塢,但是,後來的他再也沒有創作出能和詩意現實主義時期相媲美的作品。從某種程度上看,也是好萊塢對於人才創造力束縛的表現。

皮埃爾·普萊衛對於超現實主義的繼承也很明顯。他在1932年執導了一部標準的超現實主義作品《穩操勝券》。這部影片除了具有誇張的情節之外,還充斥了無政府主義的喜劇感。但是並沒有獲得想像中的成功。

讓·維果是另一個著名的超現實主義的繼承者,也是三十年代的一位比較具有前途的電影工作者。三十年代初,他首先拍攝了兩部紀錄短片。

1930年的《尼斯景象》,是一部極其具有諷刺意味的作品。電影通過對當時社會狀況的描寫,辛辣的諷刺了資產階級的驕奢淫逸,以及當時的貧富懸殊的社會問題。影片充滿了對立的場景,通過有閑階級悠閑的生活和貧苦百姓生活的對比,讓·維果表達了社會的不平等的主題,同時呈現出鮮明的社會傾向。因此,這部影片也成為當時法國社會最有意義的社會記錄片。

193年,讓·維果導演了一部超現實主義特徵更為明顯的——《操行零分》,這部影片從孩子的視角展示了當時的寄宿學校的生活。這是導演根據自己兒時的記憶進行展現,因此也是一部典型的自傳體影片。

導演通過對於童年生活的再現,突出表達了悲慘的童年給自己的心靈留下的時代創傷,與此同時對於當時的寄宿學校進行控訴。學校對於讓·維果來說,與其說是用來學習的地方,不如說是一個禁錮學生的牢籠,它瘋狂的扼殺了學生的個性,限制了學生的自由,使人窒息。

因此,導演以詩意化的手法,諷刺了寄宿學校的虛偽,殘忍,卑劣的壓抑,同時熱情的贊揚了學生們的活力和激情。也正因此,這部影片遭到了當時監管者的禁映,但是,導演通過影片所體現出的時代精神和對自由獨立的贊頌,卻深刻影響了後人。

㈣ 以浪漫著稱的法國,有哪些現實主義題材的電影

《放牛班的春天》,這是一部關於教育的電影,也是關於心靈與愛的電影。馬修,一個落魄的音樂家,失業的代課老師,卻感動了無數人。電影裡面有我們在現實中得不到的東西,比如一個能為你人生指引的老師或者是一個伯樂。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在自己的人生路上遇見這樣一位老師,這樣一位給自己最多幫助的人。

《東方男孩》,很棒的電影,用很溫情的手段,點亮了一個人的人生。

《法國姑娘》,講述索菲亞八歲時跟著父母回到摩洛哥,現在想重新返回法國。

《無福之地》,該片講述了一個偷渡去英國的庫爾德人、一個拿著攝像機穿梭在歐洲的女大學生、一個監督工廠從法國向匈牙利布達佩斯整體搬遷的工程師三個獨立的故事。

㈤ 電影中的東西文化差異有什麼

一般來說(普遍性,不絕對),要闡明一個觀點,中國電影重視電影情節,在情節中能體現出電影的內涵(也就是說大眾化,大家都看的懂),國外電影,尤其是歐洲電影,情節不是十分重要,看起來覺得很亂,但最終還是講出了這部電影的想表達的意思。比如說,我上個月看的電影《穆赫蘭道》,如果是中國拍的,不太可能把電影情節拍的很亂,叫人看了一頭霧水,這就是中西在處理情節上的差異,我個人認為,這絕對是由文化背景不同引起的。再說說正常情節的電影,比方說:法國電影《理發師的情人》,第一次見面,男主角就向女主角求婚,女的沒回答他,第二次見面,女主角主動說話並答應了求婚,然後雙方才開始介紹自己。看似荒唐,但這個愛情確實又是真實而感人的愛情。在中國,這是不可能的,雖然在法國,我個人覺得這樣的事也不太可能發生,也許只能出現在電影里,但是電影里出現了,它基礎現實,說明現實中還是有這樣的事,不過沒這么誇張,在中國,現實中沒有,連電影里也不會有。

㈥ 急!!!!《我眼中的法國文化》200~500字

法國文化包羅萬象。作為一個中國人,能輕而易舉接觸到最多的法國文化,就是法國電影了。我喜歡法國電影。

喜歡法國電影,因為有文化上的認同感。法國和中國有很多相似之處,中國是歐亞大陸東部最大的內陸國家,而法國是歐亞大陸西部最大的內陸國家;中國有淵源流長的文化傳統,而法國是歐洲啟蒙思想的發源地也產生了眾多的思想家和藝術家;中國人天性自由散漫愛好和平,法國人也同樣以浪漫和灑脫著稱於世;二戰時期中國和法國都同樣受到法西斯的侵略,二戰後法國是第一個同中國建交的西方大國;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而法國是西方社會中最具有社會主義思潮的國家。所有這些都表明中法兩國在民族習性和文化上最容易產生認同和共鳴。

法國前總統希拉克說:「法蘭西民族是一個美和實用結合的民族」,法國文化具有突出的唯美色彩。對法國充滿著憧憬和夢想,不僅是因為有浪漫之都的巴黎,更因為有底蘊深厚的法國文化,作為法國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法國電影深深地打上了注重藝術、強調唯美的烙印,法國電影是世界藝術電影的集大成者,以其藝術、唯美、精緻的風格,在世界電影之林獨樹一幟,法國電影如一杯研磨精緻的咖啡,需要你慢慢品味,細細咀嚼,錯失一點,你就會不知身在何處,難以領略其中之妙。

法國電影往往更加關注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注重情感世界和人物內心的表達,法國電影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另類的,另類的電影大師,另類的電影作品。在觀看《游戲規則》時深刻體驗法國式的生活狀態;在《虎口脫險》中領略法國式的幽默詼諧;在《巴黎野玫瑰》中品嘗法國情調的瘋狂愛情;在《碧海情》中感受人與自然的渾然天成。法國電影的藝術性體現了電影獨特的美感,美得純真,美得舒暢,美得深情。

㈦ 法國電影為什麼不好理解

電影的解讀,觀眾因為自己的社會經歷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觀影體驗也會不同。

先不說東西方的文化差異,宗教信仰,價值觀什麼的?各自普通人的生活習慣就不相同。電影作為了解世界的一個窗口,認知不同的社會形態,也豐富我們的視野,拓展了興趣。

法國的電影生產體制就與美國和其他許多國家的逐漸形成的片場制不同,導演有更大的權力創作符合自己理念的作品。畢竟體制之外往往能創作出與眾不同的,在眾多體制內類似的影片中往往能脫穎而出。法國低成本電影有相當一部分有政府投資吧,這對於創作者們不用對票房之類的問題過於擔憂,也有更大的空間。反傳統的現代文化也大多從法國起源,對電影的影響最顯著的無疑是超現實影片和印象派電影,深厚而獨特的文化積淀無時無刻不在發生影響。

法國人總是熱愛生活的,總是把生活中的細節推向熒幕.所以法國電影總是敏感的,敏感到傷痛,卻依舊沉澱出一種不能自拔的快樂。法國電影好像是現磨的咖啡,美國商業大片好像是速溶咖啡。你願意自己甘於生活的平淡苦澀,還是快捷耀目呢?如果為了某一種需要,美國電影是可以跳過去看的,如果你去一趟廁所回來,情節發展也不會出乎你的意料,但是法國電影不行,法國電影你要耐心地看,漏掉其中一段對話,就不知道它妙在何處,特別是那種表現人的狀態的片子。
美國電影往往直陳現實種種的不純凈,簡單明了。法國電影有點東方式的隱晦表達,或者主要是語言對白的影響吧,因為他們很自豪法語的優美,電影中大段不停歇的對白,看似毫無關系,裡面卻夾雜一絲優越感。

另外,電影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文學的影響,出自法蘭西的大文豪數不勝舉,到後來新浪潮文學的影響。法國國內的圖書獎項,種類繁多,讓人難以想像~字里行間流淌於指尖的墨跡,時常會引人思考,思考不是虛無的,而是快樂的。這因為這點,很多電影的敘事不是簡單鋪陳,而是凝結著浪漫主義的娓娓道來。

㈧ 法國的電影有什麼風格或者特色形成這種風格或者特色的原因是什麼

文藝片風格是憂郁,凄涼,片中常有大段的沉默。再加上法國人特有的憂郁的眼神,沉默時會給你感覺無限感傷與抑鬱。代表片蘇菲瑪索的《我的夜晚比你的白天更美》,還有其他的你在網上搜法國文藝片即可。
如果說文藝片體現了法國人浪漫多情的一面,喜劇片則體現了他們幽默樂觀的一面。在喜劇片中他們通常喜歡誇張,喜歡戲謔,善意的嘲諷。讓你看到他們傻傻的一面。法國人有時很天真,很沖動。在他們的喜劇片里體現出來就是他們因為沖動卻做出一些傻事,總是把事情弄糟,卻能讓你笑的不停,無法自抑的喜歡上他們。代表片《的士速遞》系列片(四部),讓·雷諾《你丫閉嘴》
另外,法國的QS電影也是出了名的。但他們和我們普通低層次的SQ片是截然不同的。他們的那些鏡頭包含在他們的文藝片中,格調很高,大都是通過X來表達某種哲學的深層次的思想。代表作蘇菲瑪索的一些電影,你在網上可以搜到。他們的特色是讓你帶著憂郁的心情去看那些SQ鏡頭,你感到的卻不是那方面,而是滿腔的悲涼和傷感。典型的就是前面說的《我的夜晚比你的白天更美》。
總之法國人有些兩面性,可以很搞笑很樂觀,也可以很憂郁很凄傷。總體來說他們是很感性感情沖動的民族。這些可以算作原因之一。
我對法國比較感興趣,所以幾年來看他們的電影,歷史,文化什麼的比較多。這些算是我的一些體會心得吧

㈨ 從電影中看中西方放文化差異

從電影中看得出哪些中西方文化差異

盡管現實中的迷信意識早已在唯物主義面前敗北,但至少在藝術和電影中,富有靈性的東方文化還是不時地顯現出優勢。超現實主義電影,最能突顯東西方文化的這種差異和差距。在楊德洛維斯基的《聖山》中,我們便可見墨西哥大師是如何不惜一切地賣弄奇幻同時又小心翼翼地為自己的「超現實包裝」尋找科學的解說和理由。其實,西方此類電影很多時候都局限在以超現實主義現象驗證著現實,而此時東方電影卻能灑脫地以現實主義原則解構超現實主義現象。比較《雨月物語》,我們就會發現溝口健二是如何自信並理所當然地讓鬼魂隨心所欲地出入銀幕。然而也正是他這種天經地義的自信,才使影片始終籠罩著一層虛實結合的快慰和朦朧幽哀的凄美意境。

一.內陸型文化和海洋型文化

以各自文化生成所依賴的地理環境基礎的差異為依據,我們可以把中西文化雙方分別歸結為內陸型文化和海洋型文化,也即所謂的「黃色文明」與「藍色文明」。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這是造化之功,同時也說明自然環境對人格塑造影響的巨大。「人的個性是先天組織和人在自己的一生中、特別是在發育時期所處的環境這兩個方面的產物。」
這里的環境不僅包括社會環境,而且也包括自然環境。自然環境對人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使人自覺不自覺地得到某種熏陶和影響。馬克思指出,「不同的公社在各自的自然環境中,找到了不同的生產資料和不同的生活資料。因此,他們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產品也就各不相同。」
中華民族文明起源於黃河流域,三面連陸一面靠海的地理環境使中國幾乎處於與世隔絕的狀態,從而使自身文化保持很強的穩定性和歷史延續性。這種獨特的自然環境造就了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化傳統和社會心理。誕生於半封閉大陸自然環境的儒家倫理,教誨人們重土輕遷,安貧樂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使人們在久遠的傳統中沉澱了一種封閉的惰性心理和慣性思維方法,保守,缺乏開放的意識;眷戀家園故土,提倡清靜無為;安於現狀,墨守成規,因循守舊,風險意識和競爭精神不強,時間觀念和進取意識淡漠。所謂的「山性使人塞,水性使人通」,便是這個道理。「東方人並不具有西方人的忙碌和競爭意識,他們總是顯得嚴肅、執重,從不著急,時間觀念淡漠。就象『效率』一詞代表著西方社會中支配人們思想的基調那樣,中國人常說的『馬馬虎虎』一詞也表明了他們對生活所持的態度。」生活圈子的狹隘與封閉,人與人之間接觸的固定性和長久性,為了能夠和睦相處,國人非常注重人情世故,「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既文章」,這也培養成國人謙虛、謹慎、忍讓、含蓄的傳統美德。中國的這種自然環境以及在這種環境影響下的文化傳統養成中華民族內傾型人格。而作為西方文化源頭的古希臘與古羅馬均處在半島之上,多面臨海,海上交通發達,航海貿易繁榮,這就使這些國家形成了打破血緣關系的開放式的社會。激烈的社會動盪、頻繁的人員往來和波濤洶涌、變幻莫測的海洋形成其開放變易的文化品格,鑄就了其靈活、開放、勇敢、進取、協作的民族精神,倡導艱苦奮斗和自強不息。所以,西方人喜歡標新立異、革故鼎新,富有冒險精神和挑戰勇氣。在西方,也正是這種自然環境下形成的文化傳統養成西方人那種外向型人格。 「在馬克思看來,地理環境是通過在一定地方、在一定生產力的基礎上所產生的生產關系來影響人的……」
因此,對於對形成的文化觀念影響巨大的自然環境對人格的影響,我們既不能加於誇大,也不能過於縮小,既不能過於強調,也不能隨意忽視,而應該客觀、公正。正如羅素所說的「目前的科學不能完整地說明國民性問題。氣候和經濟環境雖說明了一部分,但不是全部。」

二 .倫理型文化與功利型文化

按照中西雙方的價值取向的差異,我們可以把中西文化分別概括為倫理型文化與功利型文化。
中國傳統倫理總體取向是重義輕利。「利義之辨」是貫穿中國文明史的一個基本問題。主張義利兼顧的墨家由於失去生存的土壤而中道而忘,而主張絕仁棄義,絕巧棄利,義利皆無的道家則把把功績和名利完全剔除在人格標准之外,這種主張盡管一度與儒家義利觀並駕齊驅,但由於不合當時社會需要而不為統治階級所用。作為支配幾千年中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的儒家思想,其基本主張是「重義輕利」、「見利思義」、 「以義制利」,提倡義利發生矛盾時,應當捨生取義。泛道德主義的中國傳統,用道德解釋一切,導致國民樂於言義恥於談利,重道德修養,輕外在事功的價值取向,從而導致科學在古代中國失去獨立的人格價值和社會地位。人專注於自身的內心世界,喪失對理性和自然的興趣,缺乏西方文化的理性傳統和對科學的探索熱情。道德與理性的分離,使中國傳統出現反理性的傾向,從而阻礙了中國科學精神的發育。這就是為什麼中國古代空論玄談盛行,科學衰微和商業不發達的深層原因之所在。科學技術被視為淫技奇巧,商人被貶為四民之末,從而也導致中國古代科學盡管發達卻難於付諸施用,商業發展緩慢,國家積貧積弱的嚴重後果,到了近代更成了西方殖民者侵略的對象。
在西方,盡管我們說,在漫長的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其社會價值觀念復雜多樣,但是西方社會是以個人為本位,所追求的價值目標是個人的權益的實現,並且認為它們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是與生既來的,是天賦的。趨利避苦是個體的本能,事功求利是生存的目的,在追求自身的權利和利益的過程中不須負任何道德責任,可以不擇手段。故此,功利主義始終在西方社會中占據主流地位,起主導作用。毫無疑問,這種功利主義對於催生後世資本主義萌芽取著催化劑地作用,但也使得資本主義原始積累變得非常地殘酷和血腥。正如馬克思所說:「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7]西方社會這種重義輕利的價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調動個體追求物質利益的積極性,從而推動了西方社會經濟與科學的發展,但對義的鄙視和貶低又容易導致西方社會片面追逐物質利益而損人利己、惟利是圖,導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異化變質,成了赤裸裸的金錢物質利益關系。在西方歷史上,功利主義、實用主義盛行不衰,構成了西方主流價值取向,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成了社會亘古不變的信條。在最大限度地謀求自身的利益觀念的驅動下,科學與技術在西方尤為受到重視,理性主義、科學主義在西方非常發達。在現實生活中,西方人表現出求新奇、好創新、重功利的人格精神。科學觀念和技術意識深入人心,成為構成人格的重要因素。這也導致西方社會重理性而輕情感,長於說理而短於談情,善於邏輯思維而疏於直觀感受。

閱讀全文

與從電影看法國社會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音樂在電影里轉場 瀏覽:40
金剛電影演員表 瀏覽:868
周星馳哪部電影沒用石班瑜配音 瀏覽:874
綁架電影名字大全 瀏覽:410
同性的男的電影有哪些泰國的 瀏覽:284
主角下場很慘的電影 瀏覽:895
芭比公主美人魚大電影中文版愛奇藝 瀏覽:293
電影血戰到底演員 瀏覽:595
曾志偉導演的電影大全集 瀏覽:289
這部電影告訴我們朋友的重要英文 瀏覽:147
第46號密室電影結局 瀏覽:770
長江七號電影音樂 瀏覽:936
汶川地震電影完整版名字 瀏覽:805
電影結束後一會兒了英文 瀏覽:233
電視電影的圖片 瀏覽:639
英文版小熊帕丁頓電影 瀏覽:739
怎樣一部電影同步看兩台手機 瀏覽:173
電影折磨主角 瀏覽:455
危獄驚情電影完整版在線免費 瀏覽:19
下載長虹電影院 瀏覽: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