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電影字幕翻譯參考論文
電影字幕翻譯是多媒體翻譯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翻譯領域中佔有重要的位置。下文是我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關於電影字幕翻譯參考論文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電影字幕翻譯參考論文篇1淺析電影字幕翻譯中的差額翻譯
一、引言
電影自誕生之日起,就以它獨具魅力的藝術表現力贏得了廣大觀眾的青睞。在信息全球化發展的今天,影視作品更是以直觀與便捷的優勢成為了解異域 文化 與學習外語的重要途徑之一。影視翻譯因此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字幕翻譯(subtitling)較之譯制(bbing),以其製作成本低、周期短的特點成為影視翻譯最為常用的 方法 之一。
然而,正如Birgit Nedergaard-Larsen所言,字幕翻譯是一種特殊的語言轉換,並非單一地從源語言到目 標語 言的轉換過程,期間涉及諸多文本以外因素的處理,如聲音、圖像、畫面的融合等因素[1]。由於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電影字幕翻譯通常採用濃縮、刪減、添加等方法來盡可能保持畫面、聲音與字幕的統一,超額與欠額翻譯在所難免。同時,超額與欠額翻譯一直以來是翻譯學術界討論的 熱點 錯誤類型。因此,如何看待字幕翻譯中的超額、欠額翻譯便迫在眉睫且具有現實意義。
二、超額翻譯與欠額翻譯
彼得·紐馬克在《翻譯問題探討》(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提出了交際翻譯(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和語義翻譯(semantic translation)的概念。交際翻譯傾向於流暢、簡單、清晰、直接的翻譯方法,遵守某一特定的語域,是一種「欠額翻譯」;語義翻譯則傾向於細致、繁復、晦澀難懂的翻譯方法,較之譯者的意圖,翻譯更側重思維過程的再現,因而是一種「超額翻譯」[2]。超額翻譯是對所譯材料進行補充加工,進行超出翻譯范圍的改造,而欠額翻譯則是在某些方面不符合翻譯規范的語言中介類型,是縮寫或節譯。簡言之,超額翻譯是指譯語文本承載了比源語文本更多的信息量,表述方式相對具體;而欠額翻譯是指譯語文本承載的信息量小於源語文本,譯語文本更加概括[3]。超額與欠額翻譯都是在翻譯過程中的信息增減,因此可以統稱為差額翻譯。
三、字幕翻譯中的超額與欠額翻譯
Georg-Michael Luyken在Overcoming Language Barriers in Television:Dubbing and Subtitling for the European Audience一書中提出,區別於文學翻譯與口譯,影視製作的特點使字幕翻譯受到來自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字幕所佔用的屏幕空間;字幕顯示時間;字幕間切換的時間及字幕的顯示與形式。同時,受文化因素的制約,文化預設(cultural vacancy)也經常是翻譯過程中的攔路虎。譯者為了避免以上限制而進行的濃縮、刪減和添加等翻譯方法,將不可避免地引起差額翻譯。請看以下三則示例:
例1.I supervised 5 officers.That’s 5 personalities,5 sets of problems.You could be number 6 if you act right.But I ain’t holding no hand,you understand?I ain’t babysitting you.
我有五個手下,性格南轅北轍。你表現得好就是第六個。但我不會特別照顧你,懂嗎?(《訓練日》)
例2.Mail has come today and a friend writes this to me:...
今天收到一位朋友的來信,信上說:……(《走出非洲》)
在以上示例中,原文 句子 較長,如果逐字翻譯,勢必會影響畫面、聲音與字幕的融合。因此,譯者對整句進行了改譯,刪減了斜體部分。
例3.What about your staying longer?
怎麼回事?你還要再待幾天嗎?(《爵士歌手》)
例4.Terrified.Mortified,petrified,stupefied...by you.
怕極了。怕得發抖,怕得發呆,怕得發神經!但不是怕你!(《美麗心靈》)
例3中,原文語速很慢,因此譯者加入「怎麼回事?」配合聲音的行進。例4中,原文是肯定語氣,使用了尾韻「ied」。譯者將尾韻「ied」翻譯為頭韻「怕」,並且直接將否定語氣譯出。
從以上示例不難看出,信息在翻譯的過程中有所增加或刪減。例1的翻譯雖然保證了畫面與字幕的一致,也基本保留了原文的信息,但將主角試圖示威的氣勢削弱了。例4中譯者對尾韻的處理可謂是絞盡腦汁,但是如果將原文中隱含的否定語氣直接翻譯出來,觀眾也無法體會到源語文字的精妙之處,那麼觀眾對字幕片的反應與源語觀眾對源語影片的反應也會略顯不同。
字幕翻譯時常受到畫面、聲音等非文學因素的影響,如果說文學翻譯是「戴著腳鐐跳舞」,那麼字幕翻譯就是「戴著手鐐與腳鐐跳舞」。譯者只能在不影響畫面、聲音與字幕呼應的前提下,盡可能保留影片所要傳達的信息和思想,翻譯的超額與欠額也就在所難免。
四、如何看待字幕翻譯中的差額翻譯
由於不同的語言結構和文化差異,翻譯始終無法做到絕對的等值。字幕翻譯既是文學翻譯,又是多媒體翻譯:一方面要處理台詞文本中所涉及的文化因素,另一方面還要兼顧技術層面的限制因素,信息的增加和刪減已是必然,等值也就無從談起。我國著名翻譯家傅雷指出:「即使最優秀的譯文,其韻味較之原文仍不免過或不及。翻譯時只能盡量縮短這個距離,過則求其勿太過,不及則求其勿過於不及。」傅雷所說的「過」與「不及」就是本文所探討的超額與欠額翻譯。然而,超額與欠額雖是翻譯中不可避免地普遍存在,但是只要將「過」與「不及」的度降至最低,盡可能地將原文的韻味貼切地表達出來,字幕翻譯又何嘗不是對「一箭雙雕」之美差?我提出以下兩點看法,旨在字幕翻譯過程中幫助譯者從新的角度看待超額與欠額翻譯。
1.無論是文學翻譯,還是字幕翻譯,超額與欠額翻譯都無可避免。譯語文本與源語文本的鴻溝自譯事產生之時已然存在,加之字幕翻譯又時常受到技術等非文學因素的影響,因此我認為,在不影響正常欣賞影片的前提下,適當的超額與欠額翻譯是可以接受的。許崇信教授有過這樣一個比喻:在列車行進的過程中,幾乎無法避免車體的上下抖動和左右搖擺,但這種搖擺和抖動只要在一定的范圍內都不會影響列車的順利運行,超出了一定的范圍才會發生事故。翻譯就是列車的運行,「抖動」和「搖擺」不可避免。如在《成長的煩惱》中的這段對話:
例5.Teacher:ahhhh Mike.Can you explain for u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ea,in Moby Dick?
Mike:Ah,sure,sure.It’s the letter between the I and the K.
這段對話的幽默之處在於「sea」和「c」這對同音異義的雙關語,但是中文中沒有與之對應的雙關語,因此譯者必須使用變通的差額譯法,保證「列車」的順利「運行」。以下為可行的中文譯本: 老師:啊……邁克,你能否給我們解釋一下,《白鯨》這本書里的大海有什麼意義。
邁克:哦,當然,當然,就是大海不同於大河。
譯者將原文中的雙關語轉換成中 文的頭韻實屬無奈之舉,但原文的幽默感卻保留了下來。如果要忠實地將原文譯出,注釋和加註必不可少,非但幽默盡失,字幕的空間和時間因素也不容許。相對於注釋和加註,同類屬性之間,如修辭手法的轉換可能更為有效地降低「抖動」和「搖擺」的度。
例5的譯本對所譯材料進行補充加工,進行超出翻譯范圍的改造,屬於超額翻譯。但正是這樣的處理達到了源語影片的預期目的,因此,此處的超額翻譯是可以接受且行之有效的處理方式。例1中由於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不得不進行縮譯,源語文本所傳達的信息量減少在所難免。但如果將例1的信息完整譯出,勢必會影響字幕的可讀性與連貫性。所以,由於受到 文學因素和非文學因素的影響時而進行的適度的超額與欠額翻譯是可以接受的。
2.字幕翻譯中度的掌握應以電影類型為依據。電影類型不同,目的觀眾不同,預期效果也不同。便於本文的分析,我將電影分為嚴肅型和娛樂型兩種。嚴肅型電影包括紀錄片、科教片等用於提供和傳達專業知識信息的電影;娛樂型電影供觀眾娛樂消遣,陶冶情操,諸如喜劇片、驚悚片、動作片、文藝片等。針對不同電影類型而進行的字幕翻譯,所採取的翻譯方法也不同。比如上述例5中,《成長的煩惱》是一部喜劇,它的目的就是使觀眾發笑,雙關語就是笑料之一,如果採取直譯的方法,觀眾反倒不知其所然,喜劇效果大打折扣。又如驚悚片和恐怖片,觀眾會將重點放在畫面、聲音和劇情的 發展上,如果採取意譯的方法,將台詞翻譯的頗具文采,那麼觀眾也會因為與劇情的格格不入而哭笑不得。
嚴肅型電影既然是以信息傳遞為目的,清晰明了才是關鍵,因此也就傾向於簡單、清晰、直接的翻譯方法,傾向於欠額翻譯;娛樂型電影可以根據上下文進行適當的「加工」和「改造」,即超額翻譯。但是,兩種翻譯不是以差額為出發點,試圖不忠實於源語文本。在不與技術限制相沖突的情況下,依然盡可能與源語文本保持「零度」差額。
五、結語
綜上所述,字幕翻譯是一項繁復的 工作,受到來自文學因素與技術因素兩方面的限制,超額與欠額翻譯不可避免。翻譯學術界一直將超額與欠額翻譯認定為典型的錯誤類型而爭論不休。我認為,在與時間、空間等技術因素相沖突的情況下,適度的超額或是欠額翻譯不失為一種折中的處理方法。針對不同的電影類型而採取的適度超額或欠額翻譯不僅擺脫了來自技術層面的限制,而且達到了影片的預期目的。
<<<下頁帶來更多的電影字幕翻譯參考論文
B. 關於英語電影片名的翻譯問題
理論的話,現在比較統一的是目的論(Skopos Theory 或 Skopstheorie)。目的論主要包含四個基本規則The Skopos rule, The Coherence rule, The Fidelity rule, 以及The Loyalty principle。 結合電影片名的英譯來講,就是將電影固有英文片名以及電影內容相結合來進行翻譯,也可以看作是直譯和意譯的結合。其中主要運用的翻譯方式是歸化和異化,英文就是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最後補充一點,畢竟理論是通過實踐總結出來的,所以也不好說現在片名的翻譯有什麼通用理論,只能說根據翻譯成品,翻譯過程等等來講,大部分片名翻譯與某個理論相符合。
如果你對目的論指導下的電影片名英譯感興趣的話可以參考
代榮. 2004. 從目的論的角度看商標翻譯[J]. 商場現代化 學術版 12:182.
賀鶯. 2001. 電影片名的翻譯理論和方法[J]. 外語教學 1: 56-60.
或者隨便去網上找幾篇相關的碩士論文,就能有個大概了解了
C. 跪求資料
電影片名往往以突顯影片內容,傳達主題信息,確立全片感情基調,提供審美愉悅,吸引觀眾,增加票房為其終極目標。片名佳譯妙趣橫生而又發人深省,因其深邃的文化內涵和生動可人的語言而倍受中國影迷和英語愛好者的關注和青睞。在電影片名翻譯跨文化、跨語言的轉換過程中,往往體現了四項最為基本翻譯原則和價值取向。
1. 信息價值原則
片名翻譯要忠實傳遞與原片內容相關的信息,做到翻譯標題形式與原片內容的統一,也就是所謂實現信息價值的等值。捕風捉影,離題萬里,背離信息價值的翻譯是片名翻譯的大忌。台灣曾經將the Sound of Music 譯為「仙樂飄飄何處聞」,這種標題簡直適用於各類音樂片。更有甚者,將True Lies(大陸譯為:真實的謊言),Anna Karenina(大陸譯為:安娜?卡列尼娜)譯為「魔鬼大帝」「愛比戀更冷」,與影片內容風馬牛不相及,令人費解不說,還誤導觀眾,引起對影片錯誤的心理預期。值得一提的是台灣譯界曾出現過一股「魔鬼」浪潮,即凡是施瓦辛格(Arnold Schwarzenegger)的主演的影片,無論內容,全部翻譯為魔鬼??, 如:Terminator (台譯:魔鬼終結者,大陸:終結者), Kindergarten Cop(台譯:魔鬼孩子王, 大陸:幼稚園特警),Eraser(台譯:魔鬼毀滅者,港譯:蒸發密令),Total Recall (台譯:魔鬼總動員,大陸:全面回憶,港譯:宇宙威龍),可以說嚴重影響了觀眾通過片名了解影片內容,使片名大同小異,喪失了其標志性功能和信息功能。目前充斥電影市場的各種「總動員」命名的影片, 比如:超人總動員The Incredibles,海底總動員Finding Nemo,玩具總動員Toy Story, 怪獸總動員Monster等等不一而足,恐怕也有同樣的弊端吧!
2. 文化價值原則
翻譯不單純是語言轉換的過程,同時也是兩種文化交流的社會現象。在片名翻譯中體現文化價值,促進文化交流和理解,是電影片名翻譯的重要任務。
由於中西方在社會發展歷程,地理氣候、歷史政經、價值觀念、風俗習慣、倫理道德等方面存在著很大差異和不同,文化價值的實現首先表現在充分理解、准確傳遞原片名所負載的文化信息、情感,避免出現誤譯這一方面。
讓我們來看看1995年的一部著名心理驚悚片「seven」。這部影片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和晦暗的背景敘述了一個極富哲學意味的犯罪故事:一個瘋狂的兇手自認上帝,圍繞天主教七大死罪的懲戒逐條殺人。這七條死罪指七項世人常犯的過錯,即:饕餮gluttony 、貪婪greed、懶惰sloth、淫慾lust、驕傲pride、嫉妒envy和暴怒wrath.Seven這個在宗教上非常神秘的數字(這一點在《舊約》中有最充分的表現: 上帝用七天造亞當,取出亞當的第七根肋骨造了夏娃,撒旦的原身是有七個頭的火龍)在這部電影里可謂無處不在,七罪、七罰、七次下雨、故事發生在七天,甚至結局也由罪犯定在第七天的下午七時,無處不在的「7」暗示宿命的罪與罰。但是,可以想像,如果漢譯為簡單的一個「七」字,中國觀眾絕不會產生同樣的文化聯想和認同,所以影片公映時譯為《七宗罪》,點明故事主線和seven最為主要的宗教寓意。可謂文化價值體現的經典範例。
電影American Beauty的中文翻譯大費周章也根源在於此。目前流行的譯文 –「美國麗人」,和早先俗氣一點的「美國美人」其實並不準確,簡直可以說是望文生義。American beauty指的是美國產四季開花的紅薔薇。薔薇花美麗、聖潔,表示崇高神聖的愛情,尤其是紅色的薔薇,更是初戀者贈送的佳品。據神話傳說,有一位愛神要親手採摘薔薇花去送給自己的戀人,由於心情過於急切,動作有些慌亂,一不小心手指被花枝刺破,鮮血灑在了薔薇花的花瓣上,把本來是雪白的花瓣染成了紅色。愛神拿著用自己的鮮血染紅的薔薇花去送給戀人,戀人見到後十分激動,以百倍的感激之情回報了愛神的忠貞。以後紅色的薔薇花就表示愛情的純真和堅定,尤為戀人們所鍾愛。電影以花喻人,以花表情,名花和美人,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了。熟知此中花語的台灣翻譯將之改譯為「美國心?玫瑰情」,以中國玫瑰代替美國薔薇,揭示出了影片的精神內涵,倒是別有意境。不過這部片子目前也有了一個更直接而准確的文化翻譯「美國薔薇」。還有一個譯本叫做「美麗有罪」,也許是譯者根據劇情發出的慨嘆吧!
此外,由於語言文化差異,形式類似的中英兩個詞彙,也有可能會指代截然不同的內容,這種貌合神離往往會造成災難性的誤譯。比如:First Wives Club曾被人譯作「大老婆俱樂部」,殊不知英文中的first wives 指的是男士的第一任夫人,與中國文化中的大小老婆妃嬪小妾一概毫不相關。這部妙趣橫生的喜劇片,其實講述一群糟糠之妻怎樣報復讓自己下堂另娶新歡的陳世美老公。現譯為「原配夫人俱樂部」「發妻俱樂部」就准確得多了。再如:美國百部經典名片之一的「the Third Man」起初譯為「第三者」,結果被中國觀眾誤以為是婚姻倫理片。其實「the Third Man」指的是片中車禍事件的第三個目擊證人,現在該片改譯為「第三個人」或根據劇情轉譯為「黑獄亡魂」,筆者曾無意中發現還有DVD將片名譯為「第三類男人」!撅倒!
同樣,由於文化認同的差異,詞彙所附帶的聯想意義也就會失之毫釐,繆以千里。以動物詞為例,大多象徵豐富,寓意迭出。要想譯筆傳神就要正確理解它們獨特的含義。這樣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電影Dragon Heart 沒有直譯為「龍的心」。考慮到「dragon」在英語中的負面聯想意義(使人聯想到殘忍、魔鬼),以及中國文化對龍的推崇(中華民族、帝王、成功的象徵),該片加上一個「魔」字譯為「魔龍傳奇」。
另外,片名中的習語、典故負載大量文化信息,常常不能從字面意義理解,馬虎從事,率爾操刀,勢必會錯誤百出,貽笑大方。比如,「Rambo:First Blood」 一直被譯為 「第一滴血」。殊不知「first blood」是英語習語,意為「首戰告捷」。台灣將「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譯為 「飛越杜鵑窩」,其實「Cuckoo』s Nest」在英語里是 「精神病院」的意思!這部電影改編自肯?克西(Ken Kesey, 1935-2001)根據自己親身經歷在一九六二年出版的同名小說,描述了精神病院對病人人性和基本人權的殘酷摧殘,強烈抨擊了枷鎖式的社會制度,影片中最後印地安人撼動並舉起沉重無比的石台而水花四濺的鏡頭,以及他勇敢的沖出了鐵窗把守的牢籠,正是影片所要體現的真諦:看似不可撼動的制度的基石,只要反抗的意識凝聚到一定的時刻而爆發出令人振奮的力量,終將突破一切束縛,而達到新生。大陸譯名「飛越瘋人院」因而更為准確傳神地體現了原片名和影片本身的真諦。
在影片文化價值的傳譯中,我們應該有以下的共識。一方面,應該看到片名翻譯受制於譯入語的文化。譯入文化必然對源文化進行選擇、規范、強化、排斥、貶低,同時附加自身文化色彩。如英文電影「Love with My Father」 「the Wedding Night」的漢譯為「天倫樂」「洞房花燭夜」,就明顯夾雜了漢語文化色彩。另一方面,應當認識到翻譯是一個文化交流的動態過程,因而對譯文評判應該以歷史的眼光去衡量。在某一地區、某一時代被認為通順可讀的譯作在另外一些地區、時代則不一定是好的譯作。如港譯「太空也入樽(Space Jim)」「走佬俏佳人(the Runaway Bride)」在香港頗受歡迎,但內陸觀眾就很費解。「入樽」在粵語里其實是「打籃球」的意思,而「走佬」則意為「逃跑」。
從歷時角度講,我國當前寬松、開朗的社會環境、雙向交流的文化心態,隨著人民對外部世界的進一步關注和社會文化條件的成熟,也無疑會促使更多更貼近原片風貌的優秀譯作呈現在觀眾面前。比如「卡薩布蘭卡」(Casablanca)早已取代「北非諜影」成為國內流行的譯名。而「真人Show」(Trueman Show又譯:戲劇人生,特魯門節目等)一類的中英夾雜的片名也已日益為部分中國觀眾所接受。
3.審美價值原則
片名的翻譯講求擺脫原文詞語束縛,深入把握作品的思想美學內容,以藝術家的匠心對待原片,進行新的藝術創造。用本族語言的藝術形式傳達原作的形象、情感和語言的藝術美,從而將美感經驗傳導於觀眾。
實現審美價值首先要講求煉字。選詞時應力求音意俱美,達意傳神。正如毛姆所說,「詞有其力、其音、其形;唯有考慮這些,方能寫出醒目入耳之句」。
煉字講求傳神。用語言創造一種意境,氣氛,濃縮源語觀眾的感受,並將之傳導於目的語觀眾。比較以下三組英語片名的漢譯,不難發現第二種譯法能夠充分發揮漢語優勢,選詞精當,意境深遠,切中原片主題,因而更勝一籌:
Ex1: You Can『t Take It With You[譯一]你無法帶走 ;[譯二]浮生若夢
Ex2:A Man from Snowy River[譯一]來自雪河的人 ;[譯二]雪河男子漢
Ex3:Ordinary People[譯一]普通人 ;[譯二]凡夫俗子
煉字講求音美。譯者通過節奏、音調、韻律,使片名讀起來琅琅上口,優美動聽,既傳達了情感意義,又增強了審美效果。漢語是聲調語,以音調的高低、輕重、長短、快慢構成抑揚頓挫、高昂洪亮的音樂美,准確地表達豐富細膩的感情。比如將Outland譯為「天外天」(抑揚、押韻),Courage Under Fire 譯為「生死豪情」(抑揚),Singing in the Rain 譯為「雨中曲」(押韻),都充分體現了漢語的音韻美。英語作為語調語言,則以其不同的語調,重音、輕音,次重音的排列構成其連綿不斷、行雲流水般的旋律美。比如將「芳草碧連天(1987)」譯為the Green Green Grass of Home,「大輪回」譯為the Wheel of Life,都成功地體現了英語的旋律美。
頭韻和押韻也是英語片名中常用以達到音美的方法。在片名創作和翻譯中屢見不鮮。如英語片名:Picture Perfect(現譯:純屬虛構),Rock and Rule(現譯:萬世魔星),Limelight(現譯:舞台生涯);英譯片名:City Under Siege (漢語原名:兵臨城下),Fight South and North (漢語原名:南征北戰)等。
煉字講求精當,言簡意賅。唯有簡潔明確,片名方能吸引觀眾。我國許多翻譯家的譯作在這方面可謂登峰造極。如將A Puzzlement of Love 譯為「情惑」,the Strange Tale 譯為「奇談」,Intolerance 譯為「黨同伐異」,令人拍案叫絕。
由於四字短語常常言簡意賅,鏗鏘動聽,富於表現力,在片名漢譯中使用率極高,占漢譯片名百分之六十以上。如:「與狼共舞」(Dances with Wolves),「小鬼當家」(Home Alone),「阿甘正傳」(Forest Gump)「偷天陷阱」 (Entrapment),亡命天涯(the Fugitive),護花傾情(the Bodyguard), 翻譯風波(The Interpreter)等。
實現審美價值的另一個方面是修辭手段的使用。譯者通過復制或創造性地使用修辭方法給觀眾造成審美愉悅。如用明喻將Gaslight 譯為「郎心如鐵」,反復法將A Few Good Man 譯為「好人寥寥」,反義法將True Lies 譯為「真實的謊言」,對照法將the Great Gatsby,Old Wives for New,Love Me Tenderly 分別譯為「大亨小傳」「舊寵新歡」「鐵漢柔腸」等,都值得我們學習。
4.商業價值原則
電影是一門文化性和商業性兼具的藝術,在片名翻譯時當然需要考慮到商業因素。這首先要求譯者充分把握譯語文化特徵和審美情趣,創造出的語觀眾所喜聞樂見的電影標題,引起其心理認同,激發審美愉悅而產生觀看慾望。比如根據加拿大作家邁克爾?翁達捷(Michael Ondaatje)的同名暢銷小說改編而成的the English Patient,講述的是以二戰為時代背景下男女主角一段超越道德界限,浪漫凄美的愛情故事。小說榮獲英國布克文學獎,在國際上享有盛譽,保留小說原題對歐美觀眾很有吸引力。而香港當地觀眾對小說知之甚少,若直譯為「英國病人」,反而顯得索然無味,譯者因此將之另譯為「別問我是誰」,抒情意味濃厚,又扣住了全片追尋英國病人身世的情節,深受當地觀眾喜愛。而台灣譯名「英倫情人」,VCD譯名「亂世情天」也都扣住了影片凄婉的愛情主題,詩意濃厚,不失為佳作。
商業價值的另一體現是片名強調新穎醒目,善於製造懸念,渲染氣氛。比如將It Happens One Night譯為「一夜風流」,Sister Act譯為「修女也瘋狂」,the Net「網路驚魂」,就十分新穎別致,引人入勝。而驚險片The Rock 的大陸譯名「勇闖奪命島」,港譯「石破天驚」,台譯「絕地任務」也都雅俗共賞,自然貼切,懸念十足,成功地體現了藝術性和商業性的結合。
為達到以上兩方面目的,商業價值體現在翻譯過程中要求大膽創新,「得意忘形」,甚至可以以改變片名形式為代價,最大限度地保存原片名之內容。在具體操作中,譯者經常運用增詞、減詞、轉類、擴展等方法進行翻譯,從而起到深入傳達原片內容,增強片名感染力的作用。
請觀察以下譯例:
Blood and Sand 用加詞法譯作「碧血黃沙」,
Piano 加詞譯為「鋼琴別戀」,
the Independence Day 增詞譯為「獨立日烽火」,
the Three Musketeers 增詞譯「豪情三劍客」
She is So Lovely 減譯為「可人兒」,
In the heat of the Night 減為「炎夜」。
意譯後都形神兼備,自然貼切。
有時會出現直譯、意譯都難以恰如其分地體現原片內容,激發觀眾審美愉悅的情況:有些翻譯後晦澀難懂,不倫不類;另一些則平淡無奇,了無意趣。此時就需要拋開原片名的形式和內容,以原片內容為基礎,另起爐灶,把譯語觀眾眼中平淡無奇的源語片名,用人們喜聞樂見的語言形式生動形象地再現出來。我國片名譯者這方面有很多上乘之作,選詞優美,恰到好處,生動地再現了原片內容。
如Of Mice and Men這部電影,改編自現實主義作家約翰?斯坦貝克(John Steinbeck 1902-2002)的同名名著《人鼠之間》,比喻農民的一切抵抗努力都是徒勞,都逃不脫約翰?鄧恩((John Donne)詩歌里描寫的鼴鼠的命運———辛勤造好的房子終不免毀於人的犁耙。電影片名沒有照搬書名直譯,而是改譯為「芸芸眾生」,暗含「人鼠之間」的寓意,激發豐富的中國文化聯想(如佛學中芸芸眾生之苦),又體現了商業價值,可謂不可多得的佳譯。
此外,Volcano 譯為「地火危城」,Ghost 譯為「人鬼情未了」,Patch Adams 譯為「妙手真情」;If Looks Could Kill譯為「後窗艷影」;Shark Tale 「鯊魚黑幫」「 黃飛鴻」譯為Once Upon a Time in China,「省港旗兵」譯為Long Arm of the Law,「縱橫四海」譯作Once a Thief 等,都是上上之品。
通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到,片名翻譯不是簡單機械地照搬原片名的內容和形式,而是切實保留原作的信息價值、文化價值、美學價值,適當強調其商業價值,達到功能上的對等。具體而言,就是說電影片名既要忠實於原片內容,又要符合語言文化特徵、審美情趣;達到文字優美、言簡意賅,富於強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引人入勝,提高票房收益。
D. 英語專業畢業論文題目,翻譯方向
提供一些英語專業翻譯方向的論文題目,供參考。
商務合同英漢互譯技巧
英文品牌漢譯
知識對於翻譯的重要性
中英文化差異及其對英漢互譯的消極影響
英語廣告中修辭手法的應用及其翻譯
<<紅樓夢>>金陵判詞兩種譯文的比較及評析
從紅樓夢詩詞翻譯看翻譯中的文化補償
關於李後主「虞美人」的3種英譯本的鑒賞
跨文化交際與商標翻譯
中式菜餚的命名與翻譯
淺談英語電影片名的翻譯
英文電影片名的翻譯策略
英文化妝品廣告之美學翻譯
數字在中西文化中的內涵差異及數字習語翻譯初探
淺析原語文本在目標語文本中文體的適應性
英語慣用語翻譯中的等效性研究
論語境在英漢翻譯中的作用
淺析英語動畫片翻譯的基本原則
中英服飾廣告的翻譯
論英漢翻譯中語篇連貫的重要性
論譯者的風格與譯風
經濟英語中的隱喻及其翻譯
從翻譯的美學角度淺析旅遊資料的中英譯
E. 淺談西方電影名的翻譯技巧
摘要:電影片名的翻譯對於國外電影在中國的傳播來說意義重大,不僅要言簡意賅地揭示劇情內涵,也要給人以美感,激發觀眾的豐富聯想,希望能一睹為快。好的譯名既要有藝術性,又要有實用性;既要符合語言規范,又要富有藝術魅力。除了要體現原片名的語言特色,達到與影片內容的完美統一,也不能忽視其 廣告 促銷功能。翻譯片名是一項重要的且富有創造性的工作,講究一定的 方法 與技巧。
關鍵詞:英文電影;名字;翻譯技巧
一、 文化 差異
文化是語言活動的背景,而語言又是翻譯的手段。當我們與他人交流時,僅僅關注的是語言本身就很難有效地交流,因而譯者在翻譯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如果我們對文化差異不了解或對於背景知識所知甚微就會導致很多問題。
1.不同的風俗習慣。在社會生活和文化交流中,不同國家會在這個過程中形成其特有的風俗習慣。所以在翻譯過程中,應盡量解釋出與本國文化存在差異的風俗習慣,盡量忠於原文表達出的 文章 的實際含義。
2.不同的宗教信仰。宗教文化是由人們宗教信仰的不同在宗教活動中隨之產生的一系列文化,有很多 諺語 習語是與宗教有關的。在中國,儒家、道家和佛教是對文化影響最深遠的三大宗教。與之不同的是,__在西方的宗教文化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就需要翻譯者補充與宗教相關的知識,在這兩種文化中架起一座橋梁。
3.不同的 思維方式 。思維是語言的組成部分,而語言又是思維的表現形式。不同國家的思維方式表現為不同的語言體系。當表達時間空間概念的時候這種差異極為明顯。
二、翻譯的原則
電影片名往往以突顯影片內容,傳達主題信息,確立全片感情基調,提供審美愉悅,吸引觀眾,增加票房為其終極目標。片名佳譯、妙趣橫生而又發人深省,因其深邃的文化內涵和生動可人的語言而倍受中國影迷和英語 愛好 者的關注和青睞。在電影片名翻譯跨文化、跨語言的轉換過程中,往往體現了它的信息價值原則、文化價值原則、審美價值原則和商業價值原則。
三、翻譯的方法和技巧
1.音譯法。音譯就是根據發音將片名譯成另一種語言。如獲得第16屆奧斯卡獎最佳影片獎並被譽為「影史最偉大的愛情電影」的Casablanca譯作《卡薩布蘭卡》,就是採用了音譯的方法。片名採用音譯的例子還有很多,如羅曼·波蘭斯基執導的1979年版的電影Tess譯為《苔絲》以及HarryPotter《哈利波特》,採用的都是音譯,這些片名都通過音譯保留了一些「洋味」。
2.直譯法。直譯,倒並非一定是「字對字」「一個不多,一個不少」。因為中西文字組織的不同,這樣「字對字」「一個不多,一個不少」的翻譯在實際上是不可能的。恰當的直譯不僅能帶來很高的原語文化信息傳遞的信息度,而且能產生較高的文化信息傳遞的有效度。片名的直譯是比較簡單且 保險 的方法,由於是按照原片名直接譯出對應的漢語片名,它的好處在於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原片名的味道。如:日本偷襲珍珠港是美國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以這個世人皆知的地方命名的影片The Pearl Harbor直譯為《珍珠港》。根據文學名著改編而成的影片也往往採用該名著中譯本的直譯書名,如:Jane Eye《簡愛》,Pride and Prejudice《傲慢與偏見》。
3.意譯法。英語和漢語畢竟是兩種不同的語言,有不同的文化內涵和表達方式,當形式成為翻譯的障礙時就要採取意譯法。意譯,也就是紐馬克所稱的交際翻譯。這種方法旨在保留譯語的「達」「雅」,喪失了原語的形式,但與此同時並未改變原語主要的文化信息,從而使譯語優美明了。另外由於東西方民族的價值取向、審美心理、文化背景等存在著諸多不同之處,在某些情況下,如果把片名直譯過來,也可能會失去原片名的本來意義,甚至可能產生一些錯誤的聯想,影響影片在觀眾心目中的形象,在這種情況下,可以採用意譯法,以凸顯影片的特徵,激發觀眾的欣賞慾望。意譯無法傳遞原語的全部文化信息(尤其是無法傳遞原語的形式特徵),但卻能產生很高的文化信息傳遞的有效度。片名意譯前需要先對影片內容、背景有深刻透徹的了解,這樣才有助於理解原名,使譯出來的片名與影片內容相吻合,並盡量再現原名的信息。意譯不但給了譯者創造的天地,也給了觀眾想像的空間。需要注意的是,譯者應使片名意譯得通順上口,讓中國觀眾明白。
總之,英文片名雖然很短,翻譯起來卻沒有看上去那麼簡單。不同的影片名側重點不同:有的是以人名或地名命名,有的是以時間或地點命名,還有的是通過影片名來描述整個事件的發展過程。因此,很難找到一個統一的公式將其套用在影片名的翻譯當中,也很難找到一種權威的翻譯理論專門用於指導影片名的翻譯,只有將不同的翻譯理論結合起來,在不同場合,用某種理論的某一點配合相應的方法進行翻譯,才能貼切地翻譯出合適的譯文。因此可以說,影片名的翻譯是一個艱難的再創造過程,每一種譯法都有其不同的遵循原則以及與此方法相適應的片名。總而言之,靈活運用這幾種方法,可以為各種各樣的影片名找到合適的翻譯方法,翻譯出合適的影片名。
參考文獻:
[1]郭建中.實用性文章的翻譯(下)[M].上海:上海科技翻譯,2001.
[2]劉學雲.翻譯新論[M].武漢:湖北 教育 出版社,1996.
[3]孫迎春.翻譯學語林[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3.
[4]孫致禮.文化與翻譯[J].外語與外語教學.大連外國語學院學報,1999,(11).
[5]楊自儉.英漢語比較與翻譯[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6]柳耀輝.影視文化論文集[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F. 著名英文電影片名翻譯 論文
一個電影有很多不同版本的翻譯的嘛。而且不同時期的譯法不一樣。
如Gone
with
the
wind,有《飄》,也有《亂世佳人》。
你可以從知曉度以及意譯/直譯等方面做對比。
如果覺得素材不夠,可以找一找港譯、台譯做對比。
同是中文使用圈對語言的理解以及運用。
我認為50-90年代有很多作品的翻譯是比現在好的。
G. 淺談目的論視角下的英文電影片名的翻譯
【摘要】 本文積極探討目的論視角下的英文電影片名的翻譯策略,以實現電影的商業價值。 【關鍵詞】 英語電影片名翻譯;目的論;翻譯策略 一、引言 20世紀80年代德國兩位著名理論家賴斯***Katherina Reiss***和弗米爾***Hans J.Vermeer***提出了"目的論",擺脫傳統的"等效"理論的束縛,提出了 "目的論",這就使電影名的翻譯擺脫了"對等"的束縛,豐富了影視翻譯理論,有利於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充分發揮更有利於譯者在電影名的翻譯過程中發揮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揮目的語的優勢。電影名的翻譯的目的就是為了在實現電影名一般價值的基礎上更好的發揮其商業價值,這就使得電影名的翻譯方法趨向多樣化。翻譯方法不限於直譯、意譯、音譯等方法,甚至可以完全脫離原電影名,根據觀眾的數茄者心理、文化和語言習慣等等進行有創造性的翻譯。 二、目的論 行為理論和跨文化交際理論是目的論的理論基礎論,目的論認為翻譯並不是簡單地以原文字為基礎的符號轉換,而是一種為實現資訊的跨文化、跨語言交際而進行的復雜行為。弗米爾認為"翻譯意味著在特定環境里,由於特定的目的,為特定的接受者進行翻譯" [1](p12)。在翻譯原則方面,目的論認為翻譯應遵循三個原則:首要法則是目的法則,即翻譯行為所要達到的目的決定整個翻譯行為的過程和翻譯所採取的手段,這個目的決定了譯者需要採用何種翻譯方法和策略,才能產生功能上可滿足需要的結果,這項結果就是譯文,因此,在目的論中,為什麼要翻譯原文,以及目的語文字的功能就是什麼,是譯者必須知道的。第二個原則是連貫性法則 ,第三個原則是忠實性法則。目的論認為"目的決定手段","源語文字已不是譯者的首要依據,源語文字只是譯者在翻譯前需獲得的諸多資訊的一種"[1]***p25,p29***。 三、目的論對電影名翻譯的指導意義 目的論認為翻譯所遵循的首要法則是目的法則,目的法則不僅擺脫了"等效原則"對電影名的指導,降低了原電影名在翻譯過程中的指導與支配地位,更有利於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發揮自身的能動性,發揮目的語的優勢,使譯文達到更理想的效果。以電影名Waterloo Bridge兩個翻譯版本《滑鐵盧橋》和《魂斷藍橋》為例,同為一個電影名的翻譯,前者雖完全遵循了"對等"原則,第一次看到這個電影名,觀眾的第一反應可能是講述一個關於滑鐵路橋的平淡故事;後者充分發揮了譯者的能動性和創造性,《魂斷藍橋》緊緊地抓住了觀眾的心理,引起觀眾的好奇心,這一翻譯不僅提高了影名的概括性、藝術性等一般價值,而且給觀眾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從而提高了它的票房價值。類似的佳譯還有很多,例如將Ghost譯為《人鬼情未了》, 將Piano譯為《鋼琴別戀》,將 Pretty Woman譯為《風月俏佳人》等。 四、目的論使電影名的翻譯方法更加多樣化 目的論認為翻譯是一種行為,任何一種行為都有其自身的目的,翻譯行為所要達到的目的決定了翻譯所應採取的方法策略。目的論認為,一項具體翻譯任務的目的決定了翻譯一個文字所採用的方法。這就解決了電影名的翻譯方法問題。電影名翻譯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吸引觀眾所以,所以在傳達原語片名的資訊價值,文化價值,審美薯薯價值前提下並實現其商業價值的前提下,任何一種能達到此目的的翻譯方法都可以被採納,這就使得電影名的翻譯方法趨向多樣化。 1.音譯 音譯是用發音近似的漢字將外來語翻譯過納碰來,這種用於譯音的漢字不再有其自身的原意,只保留其語音和書寫形式。在電影名的翻譯過程中,一般涉及到及到人名、地名的需要用音譯。如:《泰坦尼克號》***Titanic***、《卡薩布蘭卡》***Casablanca***、《羅密歐與朱麗葉》***Romeo and Juliet***、《簡愛》***Jane Eyre*** 等。 2.直譯 直譯法需要忠實於原電影名的內容,當一部電影名能體現它的主要內容和主題時,就需要直譯,這種翻譯方法在電影名的翻譯過程中比較常見。例如《勇敢的心》***the Brave Heart***、《戀愛中的女人》(Women in Love)、《佐羅的面具》(The Mask of Zorro)、《傲慢與偏見》(Pride and Prejudice)、《雲中漫步》***A Walk in the clouds***等。 3.意譯 為使譯語觀眾能真正領會原片名的內蘊,理解原語片名的資訊價值,文化價值,審美價值,就需要放棄對原語的機械的翻譯,而需要採用意譯法進行翻譯,但同時要最大限度地儲存原片名的內容,不能天馬行空般的翻譯。在翻譯過程中,譯者經常運用增詞、減詞、轉類、擴充套件等方法進行翻譯,從而起到深入傳達原片內容.增強片名感染力的作用。以《小鹿班比》為例,如果Banbi直譯為班比,觀眾不可能知道這是一部適合兒童的電影,一旦根據電影情節在"班比"前加上"小鹿",劇中小鹿可愛的形象一下子就給觀眾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另外,在"班比"前加上"小鹿",不僅提供了電影的資訊,而且具有美學價值,並且增加其商業價值。像這樣的佳作還有很多,例如:《廊橋遺夢》(Madison County Bridge)《玩具總動員》***Toy Story***、《出水芙蓉》(Bathing Beauty)等。 4.創造性翻譯 有時候,在電影片名翻譯中經常會出現直譯、意譯都不能完整的體現原片內容,激發觀眾審美愉悅的情況,這種情況下,譯者需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拋開原片名的形式和內容,以原片內容為基礎,進行創造性翻譯。我國片名譯者這方面有很多上乘之作,選詞優美.恰到好處,生動地再現了原片內容。如將Volcano譯為《地火危城》,Ghost譯為《人鬼情未了》、Mission Impossible譯為《碟中諜》,Sabrina《情歸巴黎》,Airport譯為《九霄驚魂》等。 電影片名的創造性翻譯,更多的是重視原語的內容,而不是電影名原語,使語言能夠在傳達原片資訊的同時,溝通觀眾感情。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審美價值。 五、結語 總之,片名翻譯不是簡單機械地照搬原片名的內容和形式,而是在充分研究分析原片內容、片名來源、語言功能、風格特徵的基礎之上,根據目的論,以音譯、直譯、意譯為手段,同時根據受眾的不同心理、不同文化背景和語言習慣等等進行電影名的再創造。 參考文獻: [1]Nord, Christiane. 2001. 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on. Foreign Language Ecation Press [2]賀鶯.電影片名的翻譯理論與方法【J】外語與教學2001***1***。 [3]王惠玲、張碧航.目的論在電影名翻譯中的運用【J】西北大學學報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