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廣島事件》作者寫本文的目的是什麼什麼
1945年8月6日,美軍在日本廣島投下了第一顆原子彈,加快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用原子彈去殺傷大量和平人民,這是大家反對的,但是,倘然不先後投下了兩顆原子彈,日本帝國主義還不會立即投降,戰爭還可能拖下去,各國人民和日本人民將承受更大的損失
第一部分
一部關於和平的影片
一九五七年夏天,八月,廣島。
一個三十歲左右的法國女子在這座城市裡。她是來參加拍攝一部關於和平的影片,她在影片中扮演一個角色。
故事發生在這個法國女人回國的前夕。她在其中扮演角色的這部影片實際上已近完成。只剩下一組鏡頭要拍攝。
就在她回法國的前夕,這個在影片中始終未提及名字的法國女人——這個無名婦女——將遇到一個日本人(工程師或建築師),他們之間產生了一段過眼雲煙的戀情。
影片中,他們如何相遇並不清楚明了。因為問題不在這兒。世界上到處都有萍水相逢的事。重要的是,這些常有的相遇之後所發生的事。
影片開始時,觀眾見不到這對邂逅的人。看不見她。也看不見他。見到的是一些殘缺不全的軀體——被齊頭齊腰截去的部分——在蠕動著——在慾海情焰或在臨終掙扎中蠕動著——上面相繼蓋滿了灰燼、露珠、原子彈的死亡陰霾——和情慾得到滿足後的汗水。
他們的身體只是漸漸地從這些未定型的、朦朦朧朧的軀體中展現出來。
他們雙雙躺在一家旅館的房間里。他們一絲不掛。光滑的身體,完好無損。
他們在談論什麼?正是在談論廣島。
她對他說,她在廣島看見了一切。觀眾看到了她所見的景象。這些景象可怕至極。然而,他的意見是否定的,認為這些景象是騙人的,他客觀地、令人難堪地重復說,她在廣島什麼也沒見到。
他們初次交談的話題是富有寓意的。總之,這是一種歌劇對白式的談話。談論廣島是不可能的。人們所能做的就是談談不可能談論廣島這件事。對於廣島的了解,在影片一開始便作為類似頭腦中的幻覺提出來。
這個開端,這一系列在一張旅館的床上被回憶起來的、已經在廣島舉行過的紀念那樁慘劇的官方活動,這褻瀆的追憶,都是故意安排的。人們到處都可以談論廣島,甚至在偶然相遇而一見鍾情的男女之間,在他們發生私情的旅館的床上。影片中這兩位真正熱戀的男女主人公的身軀,使我們想到了這一點。如果說有什麼褻瀆的事,真正的褻瀆行為,就是廣島本身。沒有必要虛偽和迴避問題的實質。
盡管向觀眾展示的廣島的歷史遺跡很少,只是一個虛無空洞的遺跡所具有的少得可憐的殘余,然而,觀眾想必能從這追憶中解脫出來,消除偏見,做好准備來聆聽那將要向他們講述的有關我們兩位主人公的故事。
好,就這樣回到他們的故事上來。
一個平淡無奇的故事。這種故事每天都會發生,成千上萬,層出不窮。日本男人已經結婚成家,有了孩子。法國女人也是有夫之婦,也有了兩個孩子。他們一夜風流。
但是,在哪兒呢?在廣島。
這種擁抱是如此尋常,如此普通,卻發生在世界上一座最難以想像得到的城市:廣島。在廣島,一切都不是「已知的」。一種特殊的光暈映照於每個手勢,每句話,使其具有超出字面意義的弦外之音。這是影片的主要意圖之一,它打破了用恐怖來描繪恐怖的手法,因為,這種手法已被日本人用過,而是使這種恐怖在劫後的灰燼中獲得新生,並與一種必須是獨特的而又「令人贊嘆」的愛情揉合在一起。然而,如果影片是在世上任何別的地方,是在某個沒有經受過這種慘絕人寰的死亡的地方拍攝,那效果就不同,觀眾將會更信服這部在廣島拍攝的影片。
第一部分正直善良又虛偽無禮
這兩個來自不同國度的人,他們在哲學理念、歷史背景、經濟狀況和人種等方面都大相徑庭,廣島卻是他們共有的場所(也許是世界上惟一的場所?)。在那兒,性慾、愛情、不幸,這些人類普遍具有的東西都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廣島以外的任何別的地方都能容忍虛假。而在廣島卻不然,「虛假」是無法存身、被拒之門外的。
在朦朧的睡意中,他們還在談論廣島。以不同的方式。他們慾火中燒,也許正懷著不知不覺滋生的愛情。
他們的對話既涉及他們自己,也涉及到廣島。他們的話題相互融合,縱橫交錯,因此,從那時起,在關於廣島的歌劇對白式談話之後,這些渾然一體的話題已難以辨別。
盡管他們個人的故事如此簡短,但總是占著優勢而壓倒廣島的故事。
如果不堅持這個前提條件,那麼,這部影片只能又是一部「遵命」電影,索然寡味,不過是一部小說化的記錄片罷了。如果堅持了這個前提,那就將攝製成一部類似杜撰的記錄片,而在吸取廣島事件歷史教訓方面卻要比一般的新聞記錄片更具有說服力。
他們睡醒了。在她穿衣時,他們又談論起來。他們談東說西,也談起了廣島。為什麼不呢?這是自然而然的。我們正是在廣島嘛。
突然,她穿著一身紅十字會護士服出現在眼前。
見她這身打扮,這簡直是一套表現傳統美德的制服,他重又渴望得到她。他希望再見到她。他同所有的人一樣,確切地說,同所有的男人一樣。這類喬裝正經的打扮含有一種對所有男人都會產生誘惑力的色情因素。(一次永恆戰爭中的永恆護士……)
那麼,為什麼她同樣需要他,卻又不願再見到他呢?她並沒有講清理由。
醒來後,他們也談到了她的過去。
在內韋爾,她的家鄉,在她長大成人的涅夫勒省究竟發生過什麼?在她的生活中究竟發生過什麼使她變成現在這樣:既放盪不羈又拘謹不安,既正直善良又虛偽無禮,態度既如此曖昧又如此明朗?為什麼如此渴望經歷萍水相逢的戀情?而面對愛情卻又如此懦弱膽怯呢?
她告訴他,有一天,她曾在內韋爾發瘋。她兇狠得發瘋了。她敘述這件事如同敘述她從前在內韋爾聰明果斷一樣。完全一個腔調。
她隻字未提這內韋爾「事件」是否就能解釋眼前她在廣島的行為。她宛如在講別的事情那樣敘述內韋爾「事件」。並不說明原因。
她走了。她決定不再見他。
但是,他們將再見面。
下午四點鍾。廣島的和平廣場(或在醫院門口)。
攝影師們正離開現場(影片中,我們總是只看見他們帶著器材離去)。有人在拆卸看台,摘掉懸掛的小旗。
法國女人(也許)在被人拆卸的看台陰涼處呼呼入睡。
人們剛拍完一部頗有教益的有關和平的影片。這絕不是一部荒謬可笑的電影,而是又一部電影罷了。如此而已。
第一部分一段個人的不幸經歷
一群人再次順著為剛拍完的那部影片而設置的布景涌過來,一個日本男人穿過人群。這個男人就是我們上午在旅館的房間里見到的那位。他看見法國女人便收住腳步,然後,向她走去,瞧著她熟睡。他的目光驚醒了她。他們四目相視,彼此都強烈地渴望得到對方。他並非偶然來到此地。他是為了再見到她而來的。
幾乎在他們剛剛重逢時,就開始了遊行。這是影片的最後一組鏡頭。孩子們的隊伍,學生的隊伍。狗。貓。逛馬路的人。整個廣島都出動了,其盛況就像歷次舉行有利於世界和平的活動時一樣。遊行隊伍已變得光怪陸離。
天氣非常炎熱。天空烏雲密布,暴風雨即將來臨。他們等待遊行隊伍走過。就在這等待的時候,他告訴她,他認為自己愛上了她。
他把她帶到他家。他們簡要地談一下各自的生活。
他們的婚姻都很美滿,無需尋求什麼別的東西來彌補夫妻生活的不幸。
就是在他家,在做愛時,她對他談起了內韋爾。
她還是離開了他家。「為了消磨她動身前的那段時光」,他們到一家臨水而立的咖啡館去。夜色已濃。
他們在那兒又逗留數小時。離翌晨她搭乘的班機起飛時間越來越近,他們的愛卻越來越深。
就是在這座咖啡館里,她告訴他自己曾在內韋爾發瘋的原因。
一九四四年,正值她二十歲,在內韋爾,她被剃成光頭。她初戀的情人是德國人。在法國將解放時被殺死。
她光著頭待在內韋爾的一個地下室里。就在廣島事件發生時,她才變得像樣些,能走出地下室,來到街上,混入興高采烈的人群中。
為什麼選擇了這么一段個人的不幸經歷呢?無疑,因為它本身同樣是一種絕對。就因為一個姑娘愛上了國家的法定敵人而把她剃成光頭,這是件絕對可怕而愚蠢的事。 我們看見了內韋爾,就像在他房間里已經見到的那樣。他們又談起他們自己。又一次交錯重疊地出現內韋爾及其愛情場面和廣島及其愛情場面。一切都揉合在一起,並沒有什麼預想的原則,而是以一種隨時隨地都會發生這類混合的方式進行,在這些場面中,初戀的情人總是喁喁情話,說個不休。
她又走了。她又一次避開他。
她試圖回到旅館穩定一下情緒,但是,她做不到;她又走出旅館,返回那已經打烊的咖啡館。她待在那兒。回憶起內韋爾(內心獨白),也就是回憶起愛情本身。
那個男人跟隨在她身後。她意識到了。她盯著他。他們懷著深深的愛戀互相凝視著。這場短命的愛情就像內韋爾的愛情那樣,也將被扼殺。因此,它已經註定要被遺忘。因此,它是永恆的(因為它被遺忘本身所維護)。
第一部分她沒有同他再敘戀情
她沒有同他再敘戀情。
她漫步穿過大街小巷。而他尾隨在後,猶如在跟隨一位素昧平生的女子。到了一定的時候,他追上她,像在說旁白似的要求她留在廣島。她說「不」。如同所有的人那樣拒絕了。她有著一切人所共有的怯懦 。
的確,對他們來說,大局已定。
他不再堅持。
她信步走向車站。他追上她。他們倆像幽靈般四目相視。
從那時起,他們不再交談片言只語。她動身在即,這使他們陷入凄涼陰郁的沉默中。
這就是愛情。他們只能緘默不語。最後一場戲發生在一個咖啡館里。觀眾將看到她同另一個日本男人在一起。
我們看到她所愛的那個男人坐在一張桌子旁,紋絲不動,除了感到深深的絕望,他沒有任何其他的反應。這種絕望的情緒在肉體上已超出他所能承受的,而他也只能逆來順受。就彷彿她已「另有所屬」。而他卻只能對此表示理解。
黎明時分,她回到自己的房間。過了幾分鍾,他來敲門。他不能自持,不能避而不來,他抱歉地說:「我不可能不來。」
在房間里,什麼也沒有發生。他們倆都陷入束手無策的可怕境地。「世俗秩序」的成規還存在著,他們再也不去擾亂他們周圍的正常秩序。
他們沒有互訴衷腸。再也沒有任何舉動。
他們只是又一次互相呼喚。呼喚什麼呢?內韋爾,廣島。事實上,在彼此心目中,他們仍然誰也不是。他們只擁有地名,這些不是姓名的名字。就好像一個在內韋爾被剃了光頭的女子的災難與廣島的災難准確地互相映襯。
她對他說:「廣島,這就是你的名字。」
第二部分
闡明最初的設想
我力求盡可能最忠實地陳述我為阿蘭?雷奈導演的《廣島之戀》所做的工作。
但願讀者不要對阿蘭?雷奈設計的畫面在這項工作中沒有被如實描繪出來而感到驚訝。
我的職責只限於把雷奈作為出發點來導演影片的那些因素加以闡述。
不屬於原始腳本(五八年七月)的有關內韋爾的那些段落,是影片在法國攝制(五八年十二月)前加上注釋的。所以,那是獨立於腳本的工作(請看附錄:靜夜闡釋)。
我認為保留一部分在影片中摒棄不用的東西是有必要的,它們能有效地闡明最初的設想。
我把這項工作交給出版社,很遺憾沒能用上我們——一方面是雷奈和我,另一方面是熱拉爾?雅爾洛 和我,還有雷奈、雅爾洛和我三人一起——幾乎每天分析腳本的談話內容來充實它。
我從來不能沒有他們倆的忠告,每當我寫完一段情節,總要請他們過目,聽取他們嚴厲同時又是清晰的、卓有見識的批評,然後再著手撰寫另一個情節。
瑪格麗特?杜拉斯
第二部分原子彈轟炸的種種物證
影片開始時,比基尼 核試驗基地上臭名昭著的「蘑菇」雲在翻滾升騰。
應該讓觀眾既有初次看到,又有再度看到這股「蘑菇」雲的感覺。
「蘑菇」雲應該非常雄渾、碩大,成長得十分緩慢,並由喬萬尼?菲斯哥的樂曲的開頭幾個節拍伴奏,烘托出它的翻滾升騰。
隨著這股「蘑菇」雲在銀幕上升騰而起,煙雲下面] ,漸漸呈現出兩個赤露的肩膀。
觀眾只看見這兩個肩膀,是被齊頭齊腰截去的部分軀體。
這兩個肩膀緊緊摟著,上面沾滿了灰燼、雨水、露珠或汗水,任人隨意想像。
關鍵在於讓人感到這露水或汗水是由[比基尼核試驗基地上的]「蘑菇」雲在升騰飄逝的過程中灑下的。
這一畫面勢必造成一種非常強烈、非常矛盾的感覺,既感到清新,又陡生慾念。
兩個緊摟的肩膀膚色各異,一深一淺。
菲斯哥的音樂伴隨著這一幾乎令人反感的緊摟動作。
兩只不同的手的差異應該十分明顯。
菲斯哥的音樂由強到弱,漸漸隱去,一隻[經特寫鏡頭而顯得很大的]女人的手放在黃皮膚肩膀上,不再動彈,所謂「放」只是一種說法而已,「抓」似乎更確切些。
一個沉濁而又平靜的男人的嗓音誦讀般地響起:
他
你在廣島什麼也不曾看見。一無所見。
這句話可以隨意運用。
一個十分沙啞,也很沉濁的女人的嗓音,似背誦那樣沒有抑揚頓挫地回答:
她
我都看見了。毫無遺漏。
菲斯哥的音樂重又響起,此時,女人白皙的手正好又在肩膀上捏緊,松開,愛撫著,並在這黃色肩膀上留下了幾個指甲印。
彷彿這指甲的印痕能暗示出,它是對「不,你在廣島什麼也不曾看見」這句話的一種懲罰。
然後,女人的聲音重又響起,這聲音依然平靜,毫無生氣,像背誦似的:
她
我連醫院也看到了。對此,我確信無疑。廣島有醫院。我怎麼能對此避而不見呢?
醫院、走廊、樓梯、病人,在攝影機無情的拍攝下逐一展現在畫面上 。(觀眾在銀幕上始終看不到正在觀看這一切的她。)
現在鏡頭又回到那隻在黃色肩膀上不停地抓掐的手。
他
你在廣島並沒有看到過醫院。你在廣島什麼也不曾看見。
然後女人的聲音變得更加客觀。(含義深奧地)強調每一個字。
此時,博物館的畫面一一展現 。光線刺眼而令人討厭,同打在醫院上的燈光一樣。
資料解說牌接連閃出。
原子彈轟炸的種種物證。
支離破碎的各式模型。
一根根扭曲的鋼筋。
[遊客在那裡駐足沉思。我們想必可以說,凡能發人深思的種種機會總是精心炮製的,這么說並無絲毫諷刺的意思。然而,那些紀念性建築,盡管人們有時會對它們一笑了之,卻是這些機會的最好借口……]
她
第二部分的溫度將高達一萬度
慘劇還將重演。
成蔭的樹木。
教堂。
馴死亡。
大田川的河口灣呈三角形,河口灣的七條分支在慣常的時刻里時而水枯,時而水漲;它們剛好在慣常的漲潮時間貯滿了多魚的清水;隨著不同的時辰和季節,這河水時而灰混,時而清澄。此
我怎麼會懷疑這座城市生來就適合戀愛呢?
我怎麼會懷疑你天生就適合我的肉體呢?
你中我的意。多了不起的事情。你使我高興。
突然,何等的緩慢。
何等的溫柔。
你不可能明白。
你害了我。
你對我真好。
你害了我。
你對我真好。
我有時間。
我求你了。
吞噬我吧。
把我弄得變形,直至醜陋不堪。
你為什麼不這樣?
在這座城市裡,在今夜這個與別的夜晚何其相似的良宵,你為什麼不這樣?
我求你了……
猛然間,畫面上出現一張十分溫柔的女人的臉,這張臉向男人的臉伸去。
她
你的皮膚真是太好了。
男人發出一聲幸福的呻吟。
她
你……
日本男人的臉在欣喜若狂的笑聲中隨著女人的臉出現在銀幕上,他笑得讓人無法形容。他轉過身來。
他
我,是的,你會把我看得一清二楚。
兩個裸露的身軀呈現出來。與剛才相同的女人的聲音響起,十分低沉,但這一次並不帶有朗誦似的誇張腔調。
她
你是地地道道的日本人,或並不完全是日本人?
他
我是地地道道的日本人。
他
你有一雙綠眼睛。是嗎?
她
哦,我想……是的……我想我的眼睛是綠色的。
他注視她。輕聲說:
他
你彷彿集一千名女子於一身……
她
那是因為你不了解我。就是這個緣故。
他
也許並不盡然。
她
為了你而集一千名女子於一身,這倒並不使我不樂意。
她吻他的肩膀,把腦袋靠在他的肩窩里。她的腦袋側向敞開的窗戶,側向廣島,側向茫茫黑夜。一個男人從街上走過,在咳嗽(畫面上看不見他,只聽見聲響)。她站起身來。
她
你聽……四點鍾了……
他
怎麼啦?
她
我不知道這個人是誰。他每天清晨四點鍾從這兒經過,而且,他還咳嗽。
靜默。他們四目相視。
她
你,你當初在這里,在廣島……
他笑了起來,彷彿在笑她孩子氣。
他
不……當然不在。
第三部分又一次撫摸他赤裸的肩膀
她又一次撫摸他赤裸的肩膀。這肩膀確實很美,從未受過損傷。
她
哦。真是……我真愚蠢。
她幾乎面帶微笑。
他突然盯著她,神情嚴肅,猶豫不決,然後,他終於對她說了:
他
我的家,當時就在廣島。我去打仗了。
她停止撫摸他肩膀的動作。
這一次,她微笑著怯生生地問他:
她
算你走運,是嗎?
他收起注視的目光,在斟酌著究竟回答「是」或「不是」:
他
是的。
她非常懇切而又確定無疑地補充一句:
她
我也很走運。
稍停片刻。
他
你為什麼來廣島?她
拍一部影片。
他
什麼,一部影片?
她
我在一部影片里扮演一個角色。
他
那麼,來廣島之前,你在哪兒?
她
在巴黎。
再稍停片刻,停頓的時間更長些。
他
在巴黎之前呢?……
她
在巴黎之前嗎?……我在內韋爾。內——韋——爾。
他
內韋爾?
她
在涅夫勒省。你並不熟悉。
稍停。他彷彿剛剛發現廣島-內韋爾的某種關聯,問道:
他
你為什麼要到廣島來看這一切呢?
她盡力真誠地回答:
她
我對它感興趣。在這方面,我有我的想法。譬如,想好好看看。我認為那是頗有教益的。
第三部分相關評述
什麼也看不見,什麼也寫不出,什麼也說不了。真的,正是因為無能為力,才有了這部電影。
——杜拉斯
如果一定要為西方電影從古典時期轉為現代時期尋找一部電影作為劃時代的里程碑的話,那麼這部電影無疑應當是《廣島之戀》。《廣島之戀》以其現代意義的題材,曖昧多義的主題,令人震驚的表現手法,與新小說派的緊密聯結,在多重意義上,啟發和開創了現代電影。
一九五九年的五月,阿倫?雷乃攜他於去年拍攝完成的新片《廣島之戀》來到法國戛納參加在這里舉辦的第十二屆電影節,影片如一枚重磅炸彈,立即轟動了整個西方影壇。有人認為這是一部「空前偉大的作品」、是「古典主義的末日」、「超前了十年,使所有的評論家都失去了勇氣。」
《廣島之戀》講述在日本拍戲的法國女演員與日本建築師的異國戀情,穿插遭遇原子彈的廣島和二戰時期女演員少女時代在法國小城納韋爾與德國士兵的愛情悲劇。人們說《廣島之戀》是電影的轉折點,影片中首次出現大膽而新穎的敘事技巧,電影將早已為文學把持的地盤奪了過來,超現實主義和意識流介入,影片同傳統的、以設置一個無所不知的講述者為基礎的現實主義表演實行了決裂。一個或多個人物的獨白取代了講述者。世界不再是被描繪的了,而是反映在人的腦海中,觀眾也不得不以新的方式去感受這些影片。
五十年代末期,法國一批新進導演掀起反傳統的電影運動,被稱為「新浪潮」,以戈達爾為首的年輕導演蔑視一切傳統的電影敘事方法,拍攝的電影具有明顯的現代主義色彩。 同時期崛起的「左岸派」電影集團通常被視為「新浪潮」的一個分支,阿倫?雷乃既是這一集團的代表,他們拍攝的影片注重探索人的內心意識,更使用大量現代色彩十分濃郁的時空倒錯的「意識流」手法。
左岸派與文學的聯系十分緊密,當時盛行的「新小說」派作家其一大部分即是「左岸派」的成員。如「新小說」派的代表人物瑪格麗特?杜拉斯。「新小說」派作家給「左岸派」電影帶來了強烈的文學風格,因而「左岸派」電影又被稱為「作家電影」。「作家電影」一詞廣義上具有雙重含義,其一它意味著影片的導演即是影片的創作者,影片必須具有強烈的個人風格;其二影片的劇本屏棄改編名著,而是只拍為電影原創的劇本,其中一大部分是文學家為電影創作的劇本,影片中許多表現手法因而來源於對文學表現手法的借鑒。《廣島之戀》由瑪格麗特?杜拉斯編劇,阿倫?雷乃導演,無疑成為左岸派作家電影的代表作。
《廣島之戀》的愛情與反戰反軍國主義題材的相互交織得益於瑪格麗特?杜拉斯的劇本原創,但是縱觀阿倫?雷乃的創作歷程,當代歷史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戰後事件)以及戰爭對人類命運的影響,始終是他選材的重心所在。創作於1950年的《格爾尼卡》藉助畢加索的同名繪畫,對在1937年德國法西斯對西班牙這個著名的古城所進行的滅絕人性的轟炸進行強烈的抗議。1955年阿倫?雷乃又拍攝了《夜與霧》,重新剪輯檔案館得來的黑白照片,新聞片以期重現納粹集中營殘酷情景。而《廣島之戀》正是這兩部作品的合乎邏輯的延續和歸宿。
❷ <法國中尉的女人》電影觀後感 1400字
一千四百字……把我累死也寫不出來啊……你把下面這篇改改,估計能用……
法國中尉的女人:作者:(英)約翰·福爾斯。類型:言情哲理。本文作者:願咸與恆。這是我看過的印象最深的一本書了。原因,沒太看懂……
記得在書的背面梗概中寫著「這是一個發人深省的愛情故事」,的確,太費腦子了……好像提到愛情故事,一般會想到的詞語應該是諸如「催人淚下,凄美動人,感人至深」之類的,天底下還會有「發人深省」的愛情故事嗎?
另外,這本書和其他名著不同的是,它沒有序言,我看過的其它書都有。當時就覺得很奇怪,為什麼沒有呢。不過還是很喜歡它的這種每一章前面的都有引言的格式。
一個三十二歲的貴族青年查爾斯(其實就是現在的富二代)是書中的主人公(實質上是一個超級大綠葉),雖然書名叫「法國中尉的女人」。當時心裡覺得挺失望的,看過的愛情故事的主角年紀一般都在二十歲左右,這男主角的年齡也太大了吧。不僅如此,查爾斯長得還很一般(也不是帥哥啊),性格也沒有什麼特點,最讓人難以接受的是,他還有過不清白的歷史(二十一歲的時候偷吃禁果,之後雖然懺悔了很久,但在以後漫長的歲月里,還是偶爾會逛逛窯子,發泄一下生理慾望),另外書中還寫到,查爾斯只要一跟女性有點肢體上的接觸,就往那方面想,然後再譴責自己。覺得這樣寫,真的是……太真實了點吧。
因為一開頭就是這樣,所以對男主角實在沒有什麼好感。雖然倒過來想想,如果查爾斯到了這個年紀還沒有碰過女人,倒是更讓人懷疑他是不是一個正常男人了(難道有心理或者生理問題),尤其是他還很有錢。
查爾斯的父母都已經不在了,孤身一人。這樣也好,省得又上演富家子愛上灰姑娘,富家子的父母拚命阻撓的戲碼,都讓人看吐了。
看開頭的時候,以為這就是《簡·愛》加《苔絲》。
女主角就是「法國中尉的女人」薩拉(她給人的印象太深了),第一章就寫她一個人孤獨地站在岸邊,眺望地平線……
遠處,從穿著上看很有錢的一男一女在看著她,議論她,男的問那個黑衣女子是誰,女的說她是一個犯過錯誤的女人(男女關系方面,被人誘騙失身)。
那個男的就是查爾斯,女的是他的未婚妻歐內斯蒂娜。
歐內斯蒂娜只有二十三歲而已,典型的老牛吃嫩草,真替她不值。一位標準的大家閨秀,長得比較好看,一位商人的女兒,文化水平不高,很天真單純。就是個子矮點(好像寫她和查爾斯接吻的時候查爾斯得低著頭,她得踮著腳,查爾斯也不高)。
然後就寫他倆談戀愛,還有很多其他的事情發生……
薩拉不慌不忙地出場。查爾斯是一個古生物學家,每到一個地方喜歡去收集當地的昆蟲標本,他用捕蟲網追逐一隻蝴蝶,追到一片沒有人的森林,發現一個女人藏在一個角落裡睡覺,他覺得她真是夠出格的,但也正是因此,她才在他心裡留下了烙印。
薩拉長得並不好看,也很一般,就是個子比較高,受過很好的教育,但家境貧寒,沒有親人。性格非常有特點,心理素質很好(站在海邊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表面上看很受氣,但其實比較地……有城府。
與此同時,查爾斯雖然有錢,但他父親並不是家中的長子,沒有能夠繼承世襲的爵位和庄園,然而,查爾斯的伯父偏偏一直沒結婚,所以查爾斯也就理所應當地成為了他伯父的繼承人。
不過,他的伯父突然間結婚了,而他已經67歲了(晚節不保啊)。既然結婚,就有可能生子嗣,查爾斯就失去繼承權了。本來歐內斯蒂娜的父親還覺得高攀了一位貴族,結果此事一出,態度立刻有所怠慢(世態炎涼)。
薩拉對查爾斯訴說了自己當年與瓦格納的經歷,查爾斯原諒了她的不貞(反正查爾斯也不幹凈,不過比起《苔絲》中的安琪,查爾斯已經不錯了)。
隨便說一句,查爾斯看過那個時代很有名的一本「淫書」,叫《包法利夫人》(我也看過,覺得沒有什麼啊)。
查爾斯對她非常有興趣,他的朋友,一位心理醫生覺得薩拉是自虐狂(我也曾經覺得薩拉精神不太正常),查爾斯希望自己可以幫助這個不幸的女人。同情,總是容易發展成為愛情的。
查爾斯還有一位僕人薩姆,他和歐內斯蒂娜的女僕瑪麗有私情(和咱們農村鑽玉米地是一個意思),查爾斯曾經答應過他,等自己一結婚,就給薩姆一筆錢,讓他建立一個自己的小家,然而……
隨著和薩拉一步步地深入交往,查爾斯發現自己越來越渴望見到她(愛上薩拉了),可是他又要壓抑自己的感情,畢竟薩拉已經不清白了,畢竟他已經訂婚了,而且要他放棄自己的名譽地位,和這樣的一個女人結合,又缺乏勇氣。歐內斯蒂娜沒有任何讓人不滿意的地方,他們一開始的交往,查爾斯對歐內斯蒂娜只是覺得她是一個很適合結婚的對象,而不是對薩拉那樣愛著她。
他們的地下戀沒有任何人知道,除了薩姆之外。薩姆預感到查爾斯的婚約會出變故,一旦查爾斯和歐內斯蒂娜決裂,那麼他和瑪麗也沒戲了,所以,他只能出賣查爾斯了。
因為薩拉總是干一些不被常人理解的事情,所以最終被她的僱主掃地出門。第二天,查爾斯在一座廢棄的谷倉里找到了她(很可憐)。薩拉看到他,一番對話之後,撲上去就吻(真有激情)。盡管查爾斯內心深愛著她,但還是極其痛苦地把她推開,選擇了逃離,卻撞見了正在偷情的薩姆和瑪麗(真是尷尬)。平靜之後,查爾斯讓薩拉去愛塞特,他會替她安排好一切,因為小鎮的人想把薩拉送進精神病院。
薩拉走了,也把查爾斯的心帶走了。我總覺得查爾斯既然那麼愛她,干嗎當時不把她領回家呢?當然,在那樣一個封建的時代,他不可能這樣做。
因為愛著她,查爾斯很糾結,也不願意再去看歐內斯蒂娜了,而婚期也一天天臨近。
這個時候,查爾斯要去倫敦辦理一些財產上面的事。他就去倫敦了。和一幫有錢的富家子弟逛高級妓院。本來查爾斯就打算這次為了轉移自己的注意力,找個女人上床。
但他還是離開了,一個人漫無目的地在街上徘徊。因為那個時代暗娼很多,所以,一個妓女就主動上前搭訕,結果查爾斯就跟她走了(什麼人啊,心裡愛著薩拉還要跟別人女人發生關系)。
到了妓女家中,妓女有一個私生女。查爾斯問妓女,孩子的父親為什麼不跟她結婚呢,妓女搖搖頭,笑他太天真(是夠天真的,查爾斯幾歲了,我很懷疑他的心理年齡恐怕沒有三十二吧),妓女說,他帶她上床的時候已經付過錢了(冰冷的現實)。
然後就……其實查爾斯對她實在沒有什麼慾望,他只是為什麼的痛苦尋找一個發泄的渠道。最後他們還是什麼也沒有發生,因為在關鍵的時候他問了他一句你叫什麼名字,結果那個妓女回答,我叫薩拉。結果,查爾斯吐了……
第二天兩人分別的時候,查爾斯給了她很多錢,並衷心地謝謝她。因為她,查爾斯明白了自己有多麼忘不了那個謎一樣的女人。
薩拉到了愛塞特,在一個小旅館住下,寫了一封信,然後,吃飯,睡覺。
查爾斯看完那封信後就把它扔進了壁爐里,化為了灰燼。
查爾斯最終沒有去找薩拉。薩拉從此再有沒有出現在他的人生中。他和歐內斯蒂娜如期結婚,婚後生了六七個孩子。而查爾斯的伯父在婚後不僅生了兒子,而且還是雙胞胎。查爾斯後來從商,過著平淡乏味的生活。薩姆和瑪麗也如願在一起了。
看到這兒的時候,我失望極了。寫了這么長最後就是這么一個結局,有意思嗎,感覺前面的簡直都白看了,太平庸了,總覺得查爾斯還得跟薩拉有些糾葛。而且後面還有大概三分之一的樣子。
這就是第一個結局。這本書有三個結局(很有創意,也是最大的亮點)。
查爾斯在收到薩拉的信以後,飯吃不下,覺睡不著。無時無刻不在想著她(餡得夠深的)。結果經過了一番內心的掙扎,還是坐上了去愛塞特的火車,第一個結局就是來自他在路上的幻想。
他讓旅館的老闆上樓把薩拉叫下來,但老闆說她的腳扭傷了,只能查爾斯上去見她。查爾斯隱隱約約有種不好的預感(要悲劇),因為當初薩拉和法國中尉就是在這種孤男寡女共處一室的情況下發生了不好的事情。可是他已經來到了這里,就去見她吧。
一開始兩人還很客氣,但薩拉坐著的身影實在太美麗(比那位妓女對查爾斯的誘惑強過千百倍),很快查爾斯就控制不住了(慾火中燒),碰巧這個時候因為壁爐里飛出了火星,燒到了薩拉的身上,查爾斯就趕緊去當消防員去了,火很快就撲滅了,但兩人心裡的火卻越燒越旺了,對視了很久(其實也就幾秒鍾),然後就抱在一起了,糾纏了一會兒,查爾斯把她抱到了卧室,扔在了床上。然後自己跑到客廳里脫衣服(真三級,用得著寫這么細致嗎),值得注意的是,在查爾斯脫衣服的時候,薩拉給自己枕了個枕頭(我無語了……)。
我想他如果放手的話,他和薩拉這輩子也就沒戲了吧,可能正是想明白了這一點,他才會不顧一切。
完事以後,查爾斯覺得很幸福(真不要臉)。薩拉說自己配不上他,但他執意要解除婚約。於是就准備走,這件事不可以再拖。但是,他很快就發現了一件讓他覺得五雷轟頂的事情,薩拉從沒有和法國中尉發生過關系,查爾斯不理解她為什麼要這么做,他覺得自己受了欺騙,而且薩拉根本就沒有扭傷腳,自始至終就是一個圈套,他不能理解,薩拉簡直就是在對他進行道德綁架(得了便宜還賣乖)。薩拉把他轟走了。
之後,查爾斯去了教堂懺悔,經過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爭,他還是決定和薩拉在一起,與歐內斯蒂娜解除婚約。不管薩拉有沒有出現,其實他從沒有真正愛過歐內斯蒂娜。更重要的是,他必須為自己做過的事情負責,不管是不是受了欺騙,畢竟他愛她。
然後他還給薩拉寫了一封信,就算是情書吧,裡面沒有什麼甜言蜜語(這本書里也沒有),大意就是說讓薩拉等著他,他要和她永遠在一起。只有一句話給我的印象比較深,就是查爾斯說自己忽然才發現自己原來不是二十二歲,而是三十二歲(也是,查爾斯的心理年齡給人感覺也就二十二歲)。讓薩姆去送,怎麼可能送得出去呢(當然,送出去也沒用)。
解約的理由不能是自己婚前出軌,只能說我配不上你(薩拉也是這么對他說的,典型的抄襲)。歐內斯蒂娜說我有什麼做得不好的地方,我可以改啊(可憐的孩子,整本書里只有她是最無辜的人,莫名其妙地,自己深愛崇拜的未婚夫就被別的女人搶走了),查爾斯很心痛,但為了另一個人,他不得不如此地傷害她。歐內斯蒂娜終於明白了,她問了一句她是誰(傻子也能猜出來有第三者啊),查爾斯只說,你不認識她(其實認識,一開頭就是她告訴他是誰的,但歐內斯蒂娜做夢也不會想到是她)。
薩姆向查爾斯提出辭職,並向查爾斯索要了一大筆錢(因為他知道他和薩拉的那些事情)。
歐內斯蒂娜的父親要查爾斯錢一份不平等條約,具體內容記不清楚了,反正很侮辱人。但是查爾斯沒有猶豫,簽完就走了(縱觀全書,查爾斯也就這個時候比較帥)。
可是,當他再回到愛塞特的時候,薩拉已經走了,不知去向。
從此,查爾斯開始了長達兩年的尋找,他登過啟事,但一直沒有消息。他去過那些妓女聚居的地方尋找(即便薩拉為生計當了妓女,他也絕不會嫌棄她),但只有失望,盡管在肉體上還是不檢點(很同情查爾斯,不過還是想批評一下),但在精神上卻始終只有一個人,他覺得自己此生不會再愛上其他人了。後來,他去了美國,一邊旅行,一邊漫無目的的尋找。在他開始流亡生活的第13個月,查爾斯的伯父終於還是有了一個兒子,查爾斯已經對這一切,沒有什麼觸動了(難道已經麻木了?好心痛)。
和當時的英國不同,美國已經很自由開放了。那裡的女子都很開朗活潑。查爾斯不禁幻想,如果有一天他找到薩拉,那麼他一定要帶她來美國生活(這個想法還比較成熟,如果兩人在一起之後還留在英國,那麼肯定會是這樣的結果,薩拉在路上走,旁邊的人說,看見沒有,這就是那個不要臉的狐狸精,先跟野男人睡過,後來又不知道用了什麼手段勾引了別人的未婚夫……),看一看薩拉唱歌跳舞會是什麼樣子,他從來沒有看見她笑過……可是,這只是幻想,想著想著,查爾斯的心又痛了(我的心也痛了),只要能找到她,他不會再讓她受苦,睡在稻草堆上,不會再讓任何人鄙視她,只要能跟她在一起,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太痴情了,現在終於不討厭這個男主角了,不管他最終能不能和薩拉在一起,快點做個了結吧)。
因為成功地實行了自己的計劃,薩姆和瑪麗終於如願地幸福生活在一起,並很快有了自己的孩子,瑪麗無意間撞見一個女人。因為在心裡同情查爾斯的遭遇,所以……
查爾斯在美國突然收到他的律師的來信,讓他趕緊回去。
這是一封匿名信,因為查爾斯以前也收到過只寫一個地址的信,所以他以為這封信也是薩拉寫的(其實不是啊……),謹慎起見,他還作了一番調查,在得知了她還是單身以後,他去找她了,於是,真正的結局開始了。
那是一個著名的畫家的家裡,其中的幾幅裸體畫讓查爾斯不禁想到了薩拉,很吃醋(自己都沒有見過薩拉的裸體,怎麼別的男人可以呢),不過也有可能不是。當他再見到她的時候,他已經不敢相信她是她了。薩拉不僅活得更自信,也更年輕了。因為她蛻變得太華麗,以至於查爾斯都感到自卑了,他之前都以為薩拉一定會在某個火坑裡面受苦受難,自己是拯救她的英雄。
現在才發現,一切都只是自己的一廂情願而已,查爾斯說,只要他愛她,那麼他所擁有的一切再犧牲千百次他也是心甘情願的(悲傷……)。自己只不過薩拉在孤獨無助的時候一個玩偶罷了,現在她不需要他了,就把他忘得乾乾凈凈了(查爾斯這么想的,不過我覺得這么說太重了些,雖然我也不能夠理解女主角,但總覺得她不是一個壞人)。
似乎這一幕,重現了當年他和歐內斯蒂娜解除婚約的一幕,也許這就是輪回。
薩拉追求的是自由,所以她說自己不可能成為任何人的妻子,薩拉說自己現在很幸福,不想改變。查爾斯氣壞了(如果一開始就註定沒有結果,那麼何苦要一次次的誘惑呢),他說,如果老天有眼,那麼總有一天,你會受到最嚴厲的懲罰!薩拉無言以對。
這是第二個結局和第三個結局的分叉點。
看到這里,我覺得兩人基本上是只能分手了。雖然對女主角實在沒有什麼好感,甚至覺得她人格上有些問題,盡管質疑可能他們在一起查爾斯也不會幸福,但還是衷心地希望他們兩個能在一起,否則,讓人對愛情實在都沒有信心了。付出了那麼多,到頭來還是失落。
查爾斯轉身要離開,他覺得自己真的很多餘。他只想找一個沒人的地方,大哭一場(唉~)。但是,薩拉從他後面跑過來,攔住了他(每次都是這樣,在他愛她的時候,她拒絕;在他想要放棄的時候,她又追求),說,我不能讓你帶這樣的想法走掉!查爾斯沖她擺擺手,讓她躲開,但她就是杵在那兒不肯走。查爾斯火了,此生中唯一一次,他想打薩拉,不過還是忍住了(估計還是捨不得吧)。薩拉說,有一個女人,她很想見查爾斯,她可以向查爾說明,自己沒有那麼可恨。他說,我憑什麼還要再聽你的?(憤恨),她說,她比世上任何人,甚至她自己都更了解自己,他說,我又不認識她,即便是女王來了我也懶得見。她說,她非常想見你,你要是不見她,你會後悔一輩子的(厲害!)。結果,查爾斯還是妥協了。
隨後,查爾斯被帶到了一間房子里,應該是兒童房,空無一人。又過了一會兒,一個女僕抱進來一個小女孩兒,放在屋子裡。小女孩大概有一歲多一點,長了一頭黑發(和薩拉的金發迥然不同)。
查爾斯不理解薩拉葫蘆里賣的什麼葯,反正閑著也沒事兒,就哄小孩唄(也許他心裡也想當父親了,畢竟也三十四了,要是當年沒有薩拉插一杠子,他和歐內斯蒂娜也應該有自己的孩子了吧)。
查爾斯一邊等待著,一邊猜想著,一個女人,還非常了解薩拉,又非常想見他,會是誰呢?不會是……那個人吧,那個人指的是當時一個非常有名的人,就是薩拉的僱主的妹妹,一個非常進步的女性。不過他還是想岔了。等了很久,還是沒有人來,查爾斯就問一個路過的女僕,結果那個女僕說,她已經在這兒了呀。
這下查爾斯更迷惑了。女孩有些煩了,查爾斯不知該怎麼辦,然後這個時候,孩子的母親進來了,查爾斯都沒用正眼看她。孩子的母親一邊哄孩子,一邊用一種做了虧心事的眼光偷看他。然後就是一段無言的沉默。查爾斯覺得自己怎麼又受到了奚落呢,然而這一次,他千里迢迢地從美國跑來受這次奚落,他心甘情願(怎麼回事,查爾斯怎麼這么賤呢)。
然後,很尷尬。查爾斯沒話找話,問她叫什麼名字,孩子的母親說,叫拉拉治,是那個畫家起的。見查爾斯沒反應(其實他都不知道自己該說些什麼),她又說,難道你不喜歡這個名字嗎,我知道這個名字很奇怪(是挺奇怪的,看了那麼多外國的小說,第一次聽到這個名字)。
查爾斯忙說,喜歡,喜歡(他還能說些什麼呢)。
後來重新看的時候,覺得自己當時的智商怎麼那麼低呢,看到這兒都沒反應過來這個孩子的母親是誰。
當然查爾斯還是有很多疑惑,不知不覺眼淚就流下來了(五味雜陳)。他問,為什麼,如果我永遠都不……,孩子的母親打斷他說,不得不如此。
好不容易有句台詞,還寫得這么朦朧。後來才明白查爾斯想說的是「為什麼,如果我永遠都不來找你,你怎麼辦呢?」
之後,兩個人相擁而泣。查爾斯覺得他和薩拉之間什麼都沒有了,只有愛(嚇死我了)。他最後問了一句,我到底能不能弄懂你的謎呢,薩拉默默地搖頭(應該是不知道吧)。兩人抱起來沒完沒了,這時,拉拉治為了提醒他們倆,就用手裡的布娃娃打在她父親的臉頰上(總算挑明了,原來她父親就是查爾斯,因為房間里沒有別的男人,害得我都用上推理了,呵呵)。
雖然一夜情之後有孩子的情節有些不合常理,不過畢竟也還是有可能發生的(誰讓那時候沒有什麼避孕措施呢),不過我還是有一點疑問,查爾斯怎麼知道拉拉治就是他的孩子呢,薩拉可不是頭一次欺騙他了,雖然薩拉並不是一個水性楊花的女人(其實她很自重),不過為生活所迫還是有可能背叛自己,這也是查爾斯所擔憂的地方。直到再看開頭的時候,才發現原來查爾斯也是黑頭發。而且個人認為以薩拉不走尋常路的性格,有了孩子她是一定會生的。
雖然第二個結局有些牽強,不過還是有很現實的意義:你們兩個人可以不為對方負責,但是逍遙快活之後,必須為這個無辜的生命負責。何況現實中有無數因為孩子而維系的婚姻,誰都希望有完美的愛情,但現實就是有很多無可奈何,苛求只能帶來傷痛,差不多就行了吧。
第三個結局,在查爾斯轉身離去之時,薩拉把一隻手放在了他的肩膀上(是留戀,還是傷害呢)。查爾斯這個恨啊,只是一隻手而已,卻讓自己停下了腳步,恨自己為什麼這么愛她(痛苦死了)。當他轉身面對她的時候,薩拉的眼睛隱含著一絲笑意(為什麼,我也只能問為什麼了)。薩拉說自己不可能跟他結婚,但可以跟他保持曖昧的關系。但是查爾斯無法接受,他想要的只是一個妻子,又不是一個情人(以他的條件,想找情人的話還會愁找不到嗎)。他最終還是滿含憤恨地離開了她。
查爾斯走在河邊,思索著,也許薩拉的性格的確值得心理學家去研究,但作為他,實在已經厭倦了這種猜謎的游戲(恐怕不是游戲吧),他把她比作斯芬克斯(唉~誰讓你不是俄狄浦斯呢)。是回美國,還是去別的什麼地方,他不知道,只是一個人順著河邊走著,覺得自己三十四年來生活的一點意義也沒有,不過他還是對未來的生活有了一絲信心,盡管眼淚一次次的讓人不敢相信這種信心。生活終究要繼續。
作者說第三個結局更真實一些,我也這么認為,雖然心裡很希望大團圓,不過如果沒有第三個結局,這本書就不發人深省了。當然作者設置了三種結局,就是讓讀者有自己選擇的餘地,讀者希望是哪個結局,它就是哪個結局(我希望是第二種)。
盡管這裡面查爾斯從戲份上來說是真正的主人公,薩拉出現的並不多,但薩拉給人的印象實在太深,我對她有著太多的不解。如果愛,為什麼要殘忍的離開;如果不愛,為什麼又要一次次的追求,並獻身給他呢。也許她知道自己和查爾斯真的不合適,也許是為了要追求她的自由。在我的心裡她應該愛查爾斯,因為她曾經說過,和她在一起他不會幸福。因為他們兩個追求的始終不一樣,一個要生命的自由,一個要婚姻的幸福(為什麼不可以兼得呢)。
關於薩拉的性格實在是太過見仁見智,書里並沒有關於她的心理描寫,查爾斯的倒是很多。也許正像查爾斯最後想的那樣,她正像一個斯芬克斯。一個永遠讓人不解的謎。我始終不願相信,薩拉會是一個居心叵測的人。像查爾斯所說「你不僅毀了我的一生,還以此為樂」「不僅把匕首插進我的胸膛,還轉動它取樂」,這樣的結論,或許太過冷酷了一些,薩拉只是在以自己的一種方式活著,然而她的思想卻不能被自己最愛的人理解。她也很矛盾,喜歡孩子,又不願改變單身的現狀。追求愛情,又決絕地拒絕了查爾斯的求婚。只是,薩拉為何不願為查爾斯作一些改變呢,畢竟,他也算是為她付出了一個男人所能給的一切了。幸好,不論是何種結局,他從未後悔過。
如果以最惡意的思想去揣度薩拉的話,那她也夠可恨的。先是勾引,再是拋棄,明明知道查爾斯有多麼痛苦,還刻意逃避。但我卻不願意這樣去想。唯有她拒絕查爾斯,她所追求的自由才得以實現,她的個性才得以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
就連作者都說,他很清楚男主角心裡想要什麼,但不知道女主角心裡想要什麼。
因為心裡不願接受第三個結局,所以我曾經有過一個想法:假如查爾斯出點什麼事情的話……是不是薩拉就願意和他在一塊了?原諒我把《簡·愛》的情節移花接木,果真如此的話那樣就太離奇了,也不因人深思了。
我倒是寧願相信,薩拉明白他們倆不適合在一起,所以只能裝出一幅冷酷的樣子,只有這樣,查爾斯才能死心,才能開始新的生活。
關於男主角,感覺上就是一個普通人,應該是我看過的所有書中感覺最真實的一個了。也曾懦弱,也曾自私。在反反復復的痛苦糾結中,最後還是找到了自己的勇氣,追求了自己以前永遠也不會去想像的愛情。不管他和薩拉能否最終在一起,他都已經把握了自己的命運,反抗了那個虛偽的時代,反抗了原本的「應該如何如何」。第三個結尾,他也變成了開篇的薩拉,不被人理解,一個「法國中尉的女人的男人」。
也許以後他會結婚,也許會單身。但不論如何,他會不再因薩拉而痛苦了嗎?
從某種程度上說,查爾斯是一個讀者的代言人。他對薩拉的疑惑,往往也是讀者心裡的疑惑。盡管他覺得自己比其它的所有人都理解她,但還是不能夠完全理解。
雖然薩拉塑造得更成功,但從真實的角度講,無疑查爾斯更出眾一些。一開始對這個人並無好感,後來想想才發現這才是作者優秀的地方,生活中又痴情、又有錢、又英俊、又有才的人,存在嗎?因為看了太多偶像式的男女主角,即便是在《基督山伯爵》、《悲慘世界》這樣的世界名著中,男主角也往往是無所不能。有魅力的人往往更吸引讀者,不過這也脫離了生活。男人的缺點,人性當中的陰暗面在查爾斯的身上表露無遺,可他終究是一個心地善良的好人。讓人有些反感,又同情,感覺這才是一個活生生的人。
個人覺得書中最精彩的那段是教堂獨白那章,查爾斯的矛盾、痛苦、糾結、懦弱表現得淋漓盡致。然而這畢竟是他自己的選擇,他可以選擇和歐內斯蒂娜結婚,但他沒有這樣做,所有的後果,自然也應該承受,包括那個悲劇的結局。生活中最容易出現的就是第一個幻想的結局,因為大多數人是沒有勇氣突破種種束縛的。從這個角度上說,不論結果如何,能夠做出選擇,這個決定本身都不會沒有意義。
從寫作技巧上說,這本書可是相當有創意了。看了那麼多書,有開放式結局,從沒有看過三個結局。而且其中作者總是經常出來,評論評論。更是在臨近結尾時「穿越」到了一百年前,與查爾斯同坐一列火車。
至於主題呢,我也思考了很久。這本書很像一本寓言,真實與虛構相互交錯。我想每個人都會從中找到不同的主題,無疑這是一本適合深入探討的書。也許生活的本質就是不懈的追求,追求一個永遠都無法解開的謎。又或者生活就是無論遇到什麼事情,哪怕你真心實意的付出,也不一定可以收獲回報(像查爾斯那樣)。不過,生活總是有希望的。因為它有無限種可能。
生活並不是鋼琴,除了黑白分明,灰色地帶之外,真正帶給人希望的,是那七色彩虹。
❸ 電影名字是什麼
又叫少婦的誘惑。克勞迪婭科爾1965年出生於義大利,有義大利和羅馬尼亞的血統。
電影概述
黛安娜,出生在威尼斯著名的華倫天奴家族,現在羅馬一個服裝店做售貨員。她今年24歲,但結婚卻已5年了,夫妻感情很好,但丈夫帕羅卻有點變態。
只有聽黛安娜敘述被人調戲或與其他男子調情才能激發起他的性慾,這很令小戴苦惱。這不,昨晚在家族的一次舞會上,一個威尼斯老鄉阿風斯過來勾引小戴,二人開始熱舞,帕羅就在不遠處死死地盯著。在回家的車上,小戴轉播了調情的實況,惹的帕羅慾火中燒。
❹ 克勞迪亞·科爾主演的奇跡電影
克勞迪亞·科爾主演的奇跡電影介紹。
《奇跡男孩》是由美國獅門影業出品,由斯蒂芬·卓博斯基執導,朱莉婭·羅伯茨、歐文·威爾遜、雅各布·特瑞布雷聯合主演的家庭劇情片。改編自全球暢銷小說《奇跡》,講述了一個溫暖千萬家庭的成長故事。該片於2017年11月17日在美國上映,2018年1月19日在中國上映。
奇跡電影劇情簡介:
天生面部缺陷的小男孩奧吉(雅各布·特瑞布雷飾),從小由母親在家裡教導,五年級時,他終於有機會進入普通的學校學習。初進學校的奧吉因為自己的長相受到同學們的嘲笑和欺負。
但是在父親(歐文·威爾遜飾)、母親(朱莉婭·羅伯茨飾)、姐姐(伊扎貝拉·維多維奇飾)、老師以及好友的幫助下,他最終找到了自信,並用自己的行動改變了其他人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