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電影《死亡詩社》觀後感
1959年,威爾頓預備學院以它凝重的風格受到了當時人們的尊敬。在那裡,教育的模式是固
定的,不僅單調而且束縛了思想。然而這一切在一個新教師的手中發生了改變。John Keating 反傳統
的教育方法給學院帶來了一絲生氣:在他的課堂里,他鼓勵學生站在課桌上,用一個嶄新的視角去觀
察周圍的世界;他向學生介紹了許多有思想的詩歌;他所提倡的自由發散式的思維哲學在學生中引起
了巨大的反響。漸漸地,一些人接受了他,開始勇敢地面對每一天,把握他們自己的人生。不幸也在
這時發生了……
【影評一】
勇敢的死亡,不顧一切――《死亡詩社》
《死亡詩社》要比《放牛班的春天》好看。其實最後故事可以有兩個結局。叛徒說,大家救
不了老師,但可以救自己。這句話頗有邏輯性。然後那個叫查理的富家子弟就把他打的流鼻血。按一
個影片的處理,這時候這個叛徒要很得意,就像片子中演的一樣,然後大家壓抑著心中的憤怒,做出
兩個眼睛要噴火的氣勢,攥緊了的拳頭又放下,好像渣滓洞里對反動派一樣。這在電影里叫調情緒,
然後當叛徒要離去的時候,再也抑止不住的情緒爆發,一個人沖上去打了第二拳,然後第三拳,第四
拳。各位看客這時心裡一定舒坦。當然配以前後的鋪墊和音樂,風味更加獨特。
而第二個結局就是電影這般,安德森好幾次要沖起來,可是還是平復了,我用腳晃了一下鼠
標,大概還有3分鍾的樣子。然後基丁老師回到教室,大抵也只有這最後一個可能了,所有的人站起來
,一個,又一個,音樂,結束。而且沒有像一般的美國片和美國廣告片一樣,在影片高潮之後再來一
小段。沒有,很乾脆的結束了。
片子好就好在他的循規蹈矩上,羅賓威廉斯演過好爸爸,好老師,他的臉好,表情多,跟金
凱瑞不是一個路線的,倒是那個自殺的孩子,方方的臉很像金凱瑞。他的死很突然,我以為他脫了衣
服是跳到雪裡,然後父母發現他,他已經昏迷,父母痛不欲生,然後他活過來,喊一句 「美國夢萬歲
」之類的話,然後大團圓結尾。最後他的死有些突兀,即便我們都知道不是基丁老師的錯,可是必定
自己的學生死了,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倒也難再輕松。
編劇不錯,攝影不錯,很多景色都拍的很美,可是片子還是有些悶,可能是文化詫異的原因
,那些詩讀起來讓我昏昏欲睡,也不知道就那幾句怎麼可以讓那個白凈的小子橫刀奪愛。這點上我倒
覺得沒有《放牛班的春天》自然。不過也可能是俺的俗氣。文學修養太差,梭羅的還湊合聽的懂,惠
特曼,雪萊就有點雲里霧里了。
影片的結尾有些像《聞香識女人》,勇敢正直的美國人民終於認識到忠於自己的靈魂是多麼
可貴,他們發揚1776年美利堅建國所秉承的執著精神。藐視權貴。最終獲得靈魂的救贖,可所不同的
是,《聞》中,將軍的話最終打動了董事會,這也是正義的勝利,而《死亡詩社》中,這些學生站起
來的代價是什麼,我想應該是很清楚的,而這跟電影的主題是背道而馳的。
所以,其實大抵半個小時之後我就有偏見,因為如果一個片子前半個小時很悶,結局即使激
動人心都很難說服我認為這是個好片子。前面提到的《聞香識女人》還有《放牛班的春天》,《肖申
克的救贖》都是一眼就看到的好片。不過,估計這個觀點的確是太過偏激,《悲情城市》因為畫面太
糊,我看了幾分鍾就刪了,可我決不敢說這是個濫片。不過同類的片子《你那邊幾點》我卻很喜歡。
【影評二】
在死亡中醒來——《死亡詩社》
看這部電影才知道,原來自己已經死去了好久,從某個不經意間被打破的清晨開始。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部電影講述的是太過純凈的故事。我說的太過是因為它沒有被商業化得很濫
情,所以也成就了它票房毒葯的性質。一群青春年少的男孩們,一個對生命有獨特理解的老師,還有
他們生活其中的一所刻板嚴格的名牌中學。
影片主要講了一群學生在基丁老師的指導下學會如何選擇自己的人生,反抗給予他們壓抑和束縛
的教學體制,但又以一個學生的自殺和基丁老師的被辭為結尾。 情節的安排行雲流水,沒有任何花哨
,只是在喜劇式的上半場走到沉鬱的結局時,多少讓人有點心情黯淡了,但正是這種被現實挫敗的感
覺,和著最後一個場景里抑鬱中的高潮,升華了該片的寓意。回過頭細細品味時,影片豐富的內涵甚
至會讓人分不清,究竟誰是該片的主角,基丁老師?學生?還是如鐵屋般禁錮人的心靈的體制或者說
是這個現實的世界?
在基丁的世界裡,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育人者如何在體制和教條下成為放逐者的故事。如果說,這
部片子里有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一個是象徵著束縛和壓抑的現實世界,另一個是體現了自由和激情
的夢想的世界,那麼,基丁就是這兩個世界的聯系點。他是現實世界裡的老師,是擁有現實世界裡諸
多光環的人,但他更是指引著學生發現並珍視內心夢想的舵手(船長?),幫助學生坦然面對自己,
面對生命的友人。他教會他們用不一樣的眼光看世界,做不一樣的自己,挑戰那些在別人眼裡是金科
玉律的教條,走真正自己想走的路。無論是讓學生撕掉權威關於詩歌的評價用自己的心去品讀,還是
讓他們看到自己是如何隨著別人的腳步改變自己的步伐的,基丁用他的人格魅力感染著這一群在禁錮
里壓抑太久的年輕人,讓他們恢復了飛翔的勇氣和嚮往飛翔的激情。但,屬於基丁自己的結局是被校
方因為「毒害」學生思想為名趕走了,似乎和遙遠切近的時空里,那些個挑戰者,背叛者的悲劇式命
運無奈地呼應了。
盜火者給人們光明,而自己卻永遠只能背負著盜者的惡名,默默走開。
在尼爾的世界裡,展現的是一個人如何從別人生命陰影里走出來,看看陽光灑在自己身上的光輝
,做在想要走的路。尼爾在基丁老師的課堂上被點燃尋覓生命意義的激情,重組了死亡詩社,瞞著父
母參與他夢寐於求的話劇的演出,他飛揚的生命在「仲夏夜之夢」里的精靈身上光芒萬丈。然而當帷
幕落下,他還得回到現實,面對父親嚴厲冰冷的目光。在父母和夢想之間,尼爾無路可逃,終於,在
一個飛雪的寒夜,他最後一次帶上精靈的荊冠,踏著冰涼如水的夜色,了結了自己短暫的生命以一個
自由而鮮活的生命的姿態發出他最後無言的憤懣。在他的身上既能看到一個尋夢者的浪漫和激越,也
能看到背負著現實生活壓力的被束縛者的無奈和呻吟。
而片中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角色,那就是托德。膽小,懦弱,發奮學習,沉默少語,看著他的時
候,總覺得自己體內有某些部分和他共鳴著。在他無能平凡的外表下依然是隱藏著激情的,但他的激
情總是默默流淌,直到影片的最後才有了一次無發抑制的爆發。基丁老師的走,他無能為力,甚至無
奈地充當著指責人,在基丁離開教室的瞬間,他站在了課桌上,呼喊著:「船長,我的船長!」這是
基丁教的方式,一種換種眼光看世界的方式。現在,這種方式成為公然嘲笑現實世界可悲束縛的武器
,雖然對於這個麻木了太久的世界沒有太大的殺傷力,但導演還是讓我們看到在托德的帶動下,班裡
的同學幾乎都陸續地站了起來,場面有點煽情,也不是很真實,但這確實給了我們每個人繼續前行的
希望。基丁走了,但沒有人會懷疑,青春張揚的烙印永遠留在了這些剛剛走上自己的人生道路的人心
靈深處。
整部電影充滿張力詩意和激情。其中有兩個場景意象讓我刻骨銘心。
一次是表現秋野上黑壓壓的鳥群驚飛的空鏡頭,從未見過這么多 鳥在一瞬間飛起,其漫天之
勢宛如一股掙扎著奮起的力量,渴望一次不計代價不計後果的飛騰,它們撲翅的聲響驚起秋野廣袤的
寧靜,即使是短暫的,但也讓這個世界聽到了它們自己的聲音。
還有就是黑夜裡穿行於迷霧間的那幾個嚮往自由的身影,寂寞的靈魂,向詩歌取暖,在詩歌的激
情里顫栗。看不清他們的樣子,只是覺得,不經意間,心隨著他們奔向某個山洞,在那裡傾泄所有的
憤懣,在亢奮的目光里尋覓生活的力量。
一片關於詩歌的電影,當然是俯仰皆是的如詩般的妙句警言,如
「只有在夢想中,人才能真正自由,從來如此,並將永遠如此。」
「兩條路在森林裡分叉,我選擇走的人少的那條。」
「假如我們不能改變這個世界,那我們至少應該改變我們的生活,自由自在地活著。」
遙遠的日子裡,米蘭昆德拉如是說。
而在這里,在托德稚嫩的臉頰上寫著,在尼爾紫荊冠上刻著,
在基丁悵然的微笑里流露著的是這樣的詩句:
我步入叢林,
因為我希望生活有意義
我希望活的深刻
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
以免當我生命終結
我發現自己從沒有活過。
同樣的勵人自勵的文字。
影片名為死亡詩社,也許正是借用了向死而生的含義,只有讓不屬於自己的那部分思想,那部分
靈魂死去,才能真正把握住屬於心靈的那部分生命。開始真實的生,清醒的生,有意義的生!而割捨
和死亡都是伴隨著痛苦的,所以有了月光下走向生命終結的尼爾,有了被迫離開學校的基丁,但,痛
苦的背後是新生的孕育,所以,影片讓我們看到了托德,看到滿教室的托德們,這就是延續和未來!
【影評三】
縱情聲色:死亡詩社
我步入叢林,
因為我希望生活有意義
我希望活的深刻
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
以免當我生命終結時
我發現自己從沒有活過。
一
很早注意到這部片名,大概是因為有個詩歌網站如此命名。對名字來源一無所知,只是憑了那些
天生對死亡、墳墓、女巫和鮮血此類詞彙偏執狂般的癖好,對文字後面隱藏的某些內容不由自主地傾
心。 以為影片該在講述普拉斯那樣的女人故事,故事中的人物會熱中於陰冷刺骨的文字,喜歡和
自己幻想的干屍舞蹈,美要到極致,那種審美,是以冰冷的墳墓為終結,如同普拉斯最終選擇的煤氣
爐盤。
然而,我看到了一個和自己預期完全相左的故事。你可以稱它是校園青春片,因為它講的正是校
園青春的故事。刻板的老師,青春懵懂的男孩們俊美如阿波羅,他們眼中好奇的光芒,對愛和異性的
憧憬,秋野上黑壓壓的鳥群驚飛,其漫天之勢宛如一種掙扎著奮起的力量,在嚮往一次不計代價的飛
翔。秋野寧靜而廣袤,那也是暫時的,暴風雨正在悄悄醞釀。
暴風雨來臨時,這些鳥兒又該怎樣?
二
也許我們都曾經暗暗盼望過生命中出現基丁這樣一位老師,他熱愛文學、人生,熱愛詩歌、夢想
,鼓勵年輕人張揚個性,告訴他們『Seizing the day』.(把握今天)。所以當那個男人哼著小曲在
教室里露面時,那些孩子的眼睛裡隱藏的光芒閃耀了。他在第一堂課上,就撕去了庄嚴的教科書上對
詩歌的規定,告訴孩子們青春的激情原可以和動人的詩句如蜜糖般從唇邊滑落。他讓孩子們稱他為『
船長』。
這個徹頭徹尾的詩人,不合時宜的船長,他的到來是為了從另外一個角度貫徹教育的目的:教育
是為了教會學生能夠獨立思考。詩歌無法以理性坐標的方式去度量,人類充滿著激情!醫學、法律、
經濟、工程,這些只是生存的手段,詩歌、美、浪漫和愛才是生活的精髓。他告訴他們不要墨守成規
,要學會站到桌子上,從另一個角度看不同的世界,告訴他們不要一味服從,因為,那對採摘真正的
生命的花蕾是有害的。
他的到來,是早春的第一滴雨水。
三
每一次地提到Neil Perry的名字,我都會隱隱疼痛。那樣一個可愛的少年,他學業優異,他
俊美、聰明、順從,寬容,他是每一個老師都會喜歡的標准好學生,父母的好兒子。在嚴厲的父親命
令下,他退出了校報編輯,他有一天會成為一名好的外科醫生,操著手術刀,精確地度量著病人腐爛
的軀體,他會生活無憂,成為一名受人尊敬,衣食豐祿的中產階級。這些早早設定好的路徑正擺在他
面前,鮮花和屍骨放在他的道路兩旁,一切都十全十美,他將是社會的棟梁,生活得平靜而絕望,在
某個午夜夢回之時,偶爾回望月色,想到青春時有過的夢想….然而,那樣的路中斷了。他遇見了
Keating。從第一堂課,撕碎了第一本教科書開始,就註定了他將與那樣的路分道揚鑣。他太過於早慧
,第一個明白了Keating提出的『卡配匹亞』。Keating帶領他們站在一百年前的校友照片前,看那樣
青春的軀殼,盛載著夢想和渴望,而如今,都已化為蛆蟲的食物。
他重組了Keating年輕時組織過的死亡詩社,帶領同伴,在夜裡奔行向那個印弟安山洞,夜的
迷霧間,蘇格蘭風笛響起,那些年輕的身影奔行的步伐如舞蹈,正奔向自由和幻想的世界。那種激情
飛越的時分,Neil真正體味到了幸福,他通過詩歌尋找到了人生的答案。他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浪漫主
義者,美麗、脆弱、高貴得一塌糊塗。
而這樣的浪漫註定走向死亡。在精神父親Keating與現實父親的較量中,精神在現實的蹂躪下
,不堪一擊。Neil的人生愈顯出其苦痛和孤獨,他的生活一直是一場演出,演出一個好學生,乖兒子
的角色,他演技高操,贏得一片贊許。所以,當有一天他要放棄父親為他劃定的軌道,選擇另一個不
可知的,可能充滿荊棘與艱難的道路時,父親震怒了。在強權的父親面前,他的靈與肉處於分裂的狀
態之中:是順從傳統父親的強勢?還是聽從自己內心的召喚。年輕的他無力承擔這種重負,他選擇了
死亡。把《仲夏夜之夢》的精靈花冠放在窗檯旁,他用那把父親長年希望他使用的外科手術刀打開通
向墳墓的道路。
他死得很美。在現實和理想的掙扎中,理想總成為祭品,庄嚴地放在了祭台上。他們非如此不可
,在嚴酷的成人世界裡,在一切以現世利益為准則來判斷是非對錯的社會中,理想主義者往往無力對
抗現實,他們的尖銳、脆弱與唯美都那麼觸目驚心,如煙花閃過,在夜空里刻下創痕。
Neil的死亡是一種永不消失的疼痛,讓我思考:怎樣在夢想與現實之中尋找一種合適的平衡?我
的這種思考屬於理性的那一半我,而另一半的我在想:其實這無可挽回的結局本身是一種必然,與其
看到多年後的Neil平靜而絕望地生活在庸常的世界裡,也許,在鮮花盛開時突然遭遇風雪而凋零,不
是最壞的事…
很多人,他們原可以不死的,如海子,普拉斯。柯本說,與其苟延殘喘,不如痛快燃燒!那
些邁向鐵軌或伸向煤氣盤的頭顱里盛放著怎樣的決絕,對現世的毫不留戀,剩下的,只有些溫暖而寂
寞的句子。
我只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四
Todd Anderson,另一個不容忽視的角色,更准確地說,他近乎於本片的主角。因為Neil那樣
的絕對理想主義者的故事畢竟太激烈,太悲壯,一個故事裡,更需要一些普通人物的故事。他們不一
定是那種人群中的領導者,最有天份,最引人注目,頭上戴滿花環。他們常常保持沉默,面色蒼白,
在現實世界中膽怯地行走,唯唯諾諾,惟命是從。然而,從他們偶爾投過的眼神里,你仍然能看見一
些光芒。只是,那樣的光芒太微弱,隱藏得太深了,需要有良師益友在旁,把它們如抽絲剝線般,一
點一點地引發出來,最終引發熊熊大火。
因為,那樣的靈魂,往往才最堅韌,最有力量。只是,它需要時間打造和證明。
Todd剛出場時,他的眼神羞怯不安,在第一堂課上,他寫下了Seizing the day,課後又把它撕去
了,表明他內心對傳統訓誡與新鮮的Keating老師灌溉的思想之間的沖突。在交那篇詩歌作文時,他苦
苦呤誦,如完成作業般抓耳撓腮,不得要領。在死亡詩社的幾次聚會上,他害怕當眾朗誦詩歌,都只
作為記錄者存在。
他也是幸運的。擁有了Neil這樣的良友和Keating老師。他們都同時注意到了他眼裡的光芒。Neil
鼓勵他扔掉生日的文具盒,Keating在那堂英文課上,看出了Todd的恐懼,讓他大聲喊叫,釋放自己壓
抑的情感。Keating蒙住Todd的眼睛,讓他緊閉雙眼,描繪惠特曼的形象:「這些景象浮現在我的周圍
,一個瘋子緊盯著我令我精神緊張。他伸出手掐著我。他一直在喃喃自語,好像說一條毯子總是會蓋
不住你的雙腳。無論你如何拉它,拽它,它永遠不夠大…….從我們開始哭泣到我們死去,它僅僅能夠
在我們悲痛,哭泣和尖叫時蓋住我們的臉。」安份守已的Todd把惠特曼描繪成了一個『牙齒流汗的瘋
子』。他腦中的熱情與想像力正一點一點被激發出來,閃閃發光。然而,與Neil的絕對的浪漫與激情
不同,Todd認識到僅有激情是不夠的,「無論你如何拉它,拽它,它永遠不夠大…….它只能在我們悲
痛,哭泣和尖叫時蓋住我們的臉。」激情是生命的精髓和花蕾,但它的力量有限,無力保護我們面對
嚴酷的現實世界,光靠它我們將無法生存。
在Neil死後,Todd一個人踉踉蹌蹌走向空寂的雪地,對Neil的死亡,他的父母有著血肉相親的疼
痛與不解,Keating老師也會有終身的內疚與自責,唯有Todd,只有他,才徹頭徹尾地明白他這種行為
的前因後果,所有的意義,明白那褪去了塵世衣物的年輕靈魂的決絕與非如此不可。如果說從前,
Todd的精神一直處於Neil和keating的籠罩之下,他也心甘情願地站在他們身後,而摯友逝去,
Keating老師被放逐,Todd一下子成長起來,他在雪地里的嘔吐讓人心碎,他從此是孤獨的,再沒有精
神上的支柱,他從此將獨自面對那個大雪紛飛的冰冷世界。
他和那兩個人是不同的。Keating和Neil都是骨子裡的詩人,對美,對激情有著天生的把握與熱愛
,並有著殉道者般,不計後果的浪漫。他是現實的,生活原本是需要歷練艱難和忍受平凡的乏味。他
眼含熱淚,一樣地和其他孩子一樣在那份給Keating老師定罪的文書上簽了字,將靈魂擲於火中,順從
於已定的命運。然而,他會小心呵護心靈和頭腦中如星閃耀的火花,那最後喊出的一聲『oh Captain,
My captain』,那站在桌子上與Keating告別的姿勢正是Todd面對成年世界做出的第一個發自內心,並
願意去承擔後果的選擇。
五
我不得不提這個人,Cameron(卡梅隆)。他的出現正是為了證明生活里確實存在著的這樣廣泛的
人群。從第一節課開始,在Keating老師在黑板上畫坐標時,他立刻一字不差地記錄了下來,撕教科書
時,他撕得工工整整,第一節課下課,他的第一個反應是:這些內容要考嗎?他參加死亡詩社,不過
是因為其他人都去參加。在最為桀驁不遜的Charlie和學校鬧惡作劇時,他面如土色。所有的這些表現
一點一滴地累加,所以,在Neil死後,他是第一個向學校簽字證明Keating老師罪過的人,他從內心裡
也相信那是Keating老師的罪過,毫不猶豫地出賣了他,以保全自己。在最後一幕里,他也是那幾個沒
在站上桌子,為Keating送行的人。他屬於人群中的不小的那部分:對權威無比順從,沒有個性,在利
益面前會很快放棄原則,犧牲別人,保全自己。他不具備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然而,他將來最大的
可能會上哈佛等名校,畢業後,成為一個銀行家,律師,或者其他。他將生活優越,頤養天年。
某種意義上,他已經是一個死人。他的心靈從出生那一刻就死去,在成長的過程中,在那些暗夜
朗讀詩歌的時刻,那心靈曾有一度的復活跡象,而隨著Neil逝去,他立刻回到現實狀態,毫不留情地
把心靈丟進了垃圾堆。他和很多其他的人一樣,行走在街道上,人群中,如死人群舞,面無表情。
我無權指責他,按照死人的邏輯,也許他是對的。心靈何用?夢想何用?詩歌何為?終究,人要
在現實的世界裡苟延殘喘,看浪漫化為齏粉。我也有過懷疑Keating的時刻,在5月14日夜,第三次看
完這部影片後,我走在校園里,反反復復地想:Keating他究竟錯了嗎?也許第一次和第二次的激情都
已冷卻,我開始用正常人的思維來考慮這問題。這種思維讓我痛苦,我走在朋友身旁,神思恍惚。
夜裡,朋友用衣服蒙住我眼睛,說:向前走。
我遲疑不敢前行。
朋友說:不怕,我看著呢。不會讓你掉溝里去的。
我仍然猶豫著,終於伸出了腳步,一點一點,十米的路程用了近十分鍾的時間來完成。在黑暗裡
,在我的目力失去力量的時刻,我害怕,害怕每一個未知的溝壑,害怕跌倒。我必須眼睛能看清楚前
方的路程,才能夠從容地去邁出腳步。那蒙在黑暗裡的時刻是一種折磨,我為恐懼折磨。也許,我正
在成為一個喪失勇氣的人,不再有年少時,那種一往無前,哪怕天塌下來又如何的莽撞與熱情。
這種認識讓我酸楚,生活需要的歷經艱難與忍受平淡乏味,這些我從前不屑一顧地屏棄的東西,
如今,正一步一步地走過來。心中的光芒正日益黯淡,日常的幸福正慢慢地屏蔽住感知的毛孔,在日
復一日的勞作中,我正在伸手,猶豫著,是否與生活妥協。
我在伸手、猶豫中,正一步一步變成一個死人。
六
兩條路在森林裡分叉,我選擇走人少的那條。
浪漫的詩人keating走了,被放逐,如普羅米修斯,盜火者承負了盜火的惡名,他是一個被放逐的
游吟詩人。浪漫的詩人Neil去了,走向死亡。他被點燃的生命激情無法再回到鐵屋般禁錮的體制,如
魯迅先生描繪過的那個沒有窗的大鐵屋子,他醒來,無法接受這現實,只能把自己骨骼捏碎,為維護
精神的自由選擇了毀滅。鬥士Charlie離開了,他的命運是一個未知數,他將始終是體制的一個反叛者
,蔑視傳統與成規。理性的Todd存留了下來,他是他們中最有人生智慧的人,會小心翼翼地珍藏起那
些夢想和詩意的火花,獨力承擔起自身的命運。
那是一條人少的路。
2. 英雄式的《印度暴徒》,亦歌亦舞,是反傳統的印度喜劇嗎
印度的喜劇可以說是很經典了,我看的喜劇除了國產就是印度喜劇最多了,一部印度喜劇冒險電影《印度暴徒》,以反傳統的模式,演繹出了一部一反常態的動作喜劇。雖然有一股英雄式的味道,但是依然有一股印度風的舞蹈。印度版的抗英神片,不知是不是借鑒了章西女王的故事,大量的原創音樂好感陡增,阿米爾汗的表演足夠撐起電影,這個角色設計也比較飽滿。
原創聲明:本文由得心電影編輯得心原創,感謝分享,文章未經允許嚴禁轉載抄襲,發現必究!在合適的時間,看一部合適的電影,你會收獲很多;人生太短,等不及茶涼,若是常駐,得心願奉上一篇最真實精彩的影評陪你走完這一場!
電影在娛樂性上頗為可觀,包含了動作、冒險、戰爭、喜劇以及史詩等類型片元素,恢宏大氣的海戰場面,跌宕起伏的故事加上史詩感頗強的配樂,尤其是在動作場面和視覺效果上下足了功夫,有一種加列比海盜的視覺效應,作為賀歲檔的賀歲電影,影院觀影效果很好,阿米爾汗的表演永遠能給人意外驚喜,阿米爾汗真是寶刀不老,輕松駕馭各種類型的電影。本片將印度人民受英國入侵壓迫的故事融入了喜劇元素,還有養眼的兩位大美女,加電腦特效,營造了震撼刺激的感官享受!
3. 頭腦特工隊英文觀後感,80詞左右,求大神幫助!
動畫《頭腦特工隊》影評(中英雙語)
皮克斯動畫力作《頭腦特工隊》終於在國內上映了。這部在北美口碑和票房齊飛的年度動畫顯然靠的不僅僅是賣萌。該片以成長為主題,從小女孩萊利腦袋中的五個情緒小人說起,一反傳統兒童電影非黑即白的套路,讓孩子看著看著笑了,讓人大人看著看著哭了。
Every time I saw the poster for the new animated film InsideOut, I cringed. I felt that the color palette was tacky, and thecharacters did not look attractive to me at all. But I went to seethe movie anyway, lured by its high score of 8.5 on the movie website IMDb. It was released inChina on Oct 6.
每次看到動畫新片《頭腦特工隊》的海報時就心生厭惡,我覺得它配色艷俗,人物形象也不夠吸引人。不過鑒於它在影評網IMDb上8.5的高分,我還是去電影院看了。《頭腦特工隊》10月6日在中國上映。
I knew I had chosen the right movie not long after the opening scene. The story follows an 11-year-old girl named Riley who is struggling to adapt after moving to a new place. But the maincharacters are actually five personified emotions: Joy, Sadness, Anger, Fear and Disgust. They liveinside Riley』s mind and help advise her through everyday life. This 「boldly abstract premise」, asThe Guardian puts it, got me intrigued almost immediately.
電影開場不久,我就意識到看這部電影是正確的。影片講述的是一位名叫萊利的11歲女孩搬家後如何努力適應陌生環境的故事。不過電影的主角卻是五個情緒小人:樂樂、憂憂、怒怒、怕怕和厭厭。它們住在萊利的大腦里,每天為她出謀劃策。正如英國《衛報》所言,這「大膽地抽象假設」讓我立刻著了迷。
Being a children』s movie, Inside Out does a great job illustrating complicated mental processes. Itguides viewers through Riley』s dreams, her subconscious, her imagination and the mechanics offorgetting. But beneath its traditional adventure-based storyline, its philosophy speaks to childrenand alts alike.
作為一部兒童電影,《頭腦特工隊》巧妙地闡釋了我們復雜的心理活動。它向觀眾展示了萊利的夢境、潛意識、想像和遺忘過程。不過在傳統的冒險為主線的電影外表下,它所傳遞的哲思適用於孩子,也給讓成年人深思。
Most of Inside Out』s audience members are no longer kids, but that doesn』t mean they』re mastersof their emotions either. Lashing out occasionally, and accidental bursts of melancholy, can befrustrating. Many of us face the question: why do negative emotions have to exist at all?
大部分看《頭腦特工隊》的觀眾並非孩子,而成年人也未必都能很好地掌控自己的情緒。間或受到打擊或是突然爆發的小憂郁都會讓人沮喪。很多人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負面情緒會存在?
Riley』s story gives us an answer. Human beings can be both strong and vulnerable. No twoindivials are identical, and no one is as straightforward as a math equation.
萊利的故事給了我們答案。人類是堅強的也是脆弱的。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也沒有一個人像數學公式一樣簡單、直白。
Inside Out doesn』t feature a single villain – a rarity in the realm of children』s movies, wheremorality is simple and good always triumphs. Yet, there is plenty of conflict in Inside Out, andthat』s a testament to how complex our inside worlds are.
兒童電影的道德觀十分簡單——邪不勝正。而《頭腦特工隊》里沒有這樣一個通常設定里的反派,這是十分少見的。 但是它卻充滿了戲劇沖突,也證明了我們的內心世界是如何的復雜。
The film』s protagonist, Joy, confronts the complexity of human experience, when her reign asdominant emotion is threatened by Sadness. Joy used to believe that only positive feelings count,and she tried to keep Sadness out of the way. But Joy comes to understand that life』s bittersweetmoments help Riley grow up. No single emotion is better than another.
電影的主人公樂樂面臨著復雜的人生體驗,特別是當她在情緒管理中的主導地位受到憂憂威脅的時候。樂樂曾一度以為只有積極的情緒才是最重要的,她努力趕走憂憂。不過她慢慢意識到生活中苦樂參半的瞬間才能幫助萊利成長。沒有哪種情緒是更好的。
When I walked out of the cinema and saw the poster again at the gate, somehow I started to likethe 「tacky」 rainbow-colored imps, representing Joy and her four colleagues. Don』t we all havethese little people inside our heads?
當我走出電影院,再次看到門口的海報時,我莫名地喜歡上了這些「艷俗」的彩虹色小淘氣(樂樂和她的四個小夥伴)。我們的腦袋裡不也都住著這樣的小人么?
4. 求關於頹廢的電影
英文名: Trainspotting
中文名: 猜火車
本片描述了蘇格蘭愛丁堡一群吸毒青年垃圾式的生活現狀,被認為是1996年英國最具時代活力的影片。馬克瑞頓是個隱君子,和他住在一起的三個人亦屬同類,「病孩」西蒙,弱智人「土豆」丹尼爾;叫愛麗森的少女,她小小的女兒多恩是她和這三人當中的一個所生,但他們誰也搞不清到底誰是這孩子的父親。同他們常來常往的朋友還有湯米和貝格比;另外活潑健康不吸毒的湯米,他正在和麗茲熱戀,以及暴力狂的貝格比。
馬克和丹尼爾巧妙地讓自己在面試中淘汰,因而免停發失業津貼。事後他們到酒吧慶祝,貝格比隨意施暴打傷了人,酒吧陷入一片混亂。馬克在迪斯科舞廳結識了年輕性感的戴安,她把馬克帶回家過夜。不料戴安才14歲。麗茲懷疑湯米把兩人做愛的錄象帶賣給了別人,決定與湯米分手,但實際上是馬克偷的。
馬克曾嘗試戒毒,但最終還是抵不住誘惑,惡習依舊。他和丹尼爾等搶劫遊客,用得來的錢買毒品。湯米由於女友麗茲的離去一蹶不振,也沉湎於毒品之中,身心俱毀。愛麗森的小女兒突然暴斃在床上。馬克和丹尼爾在超市偷東西是被抓獲。為忘卻這一連串的煩惱事,馬克吸食了過量的海洛因而昏迷不醒,被送進醫院搶救。父母把馬克帶回家鎖在房間里,強迫他戒毒,這時他體會出安定也才是生活的真諦。於是戒毒後馬克離開愛丁堡,到倫敦的一家房地產公司找到了工作。
誰知馬克的新生活剛開始就被打斷了,貝格比和西蒙接踵而至。馬克對他們忍無可忍了。這時傳來湯米死於愛滋病的噩耗,他們一同返回愛丁堡參加葬禮。貝格比從俄國海員那兒弄來價值4000英鎊的海洛因,然後同馬克等人(包括已出獄的丹尼爾)一起到倫敦倒賣,以16000英鎊的價格出手,賺了一大筆。當天夜裡,馬克趁大家熟睡之機拿走了所有的錢,准備到國外去開始他的新生活,不過他把丹尼爾的那份留在了他的衣箱里……
《猜火車》又名《迷幻列車》, 僅用了49天就拍攝完成,是一部成本為250萬美金的小製作影片。本片描述了蘇格蘭愛丁堡一群吸毒青年垃圾式的生活現狀,其冷靜的喻諷口吻,真實的敘述態度,貫穿始終的黑色幽默感及充滿現代感的聲畫處理使之成為另類影片中的經典。影片對吸食海洛因而產生的快感進行了極為細致的描述,同時片中所充斥的墮落情緒及所表現出的價值觀和自我意識引起了社會的極大關注和爭論,因而影片一出爐便成為輿論的焦點。「猜火車」本是一種游戲,指無所事事的人在火車經過的地方,即興打賭猜測下一班火車經過的時刻和目的地,藉此打發時間。影片以此為名意義深遠,當火車狂嘯過站時,不知要將主人公們的命運載往何方。影片呈現給觀眾的是蘇格蘭愛丁堡文化的一個最真實的面貌,青少年們或許會在其中獲得共鳴,並能從中確定自己存在的位置。影片所反映的社會現實,以及它所流露出的冷漠、無政府狀態、非主流群落對主流社會的抵制與反抗,給了在常態社會中生活的人們極強的沖擊。
繼六七十年代的「憤怒青年」之後,世紀末的英國、歐洲乃至全世界再次出現了年輕一代的精神塌陷,《猜火車》即為表現這種題材的代表影片,它被視為「1996年最令青少年感動,甚至讓放浪形骸、孤苦無依的那一部分痛哭流涕的一部電影」,較之他們的前輩,當今的迷途青年們更為頹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更為理性。他們天良未泯,但卻自甘墮落。在《猜火車》中,吸食毒品作為一種無可選擇的選擇成為了片中人物的生活方式,使之沉迷又痛苦。馬克的夥伴在空寂無聲的鐵道邊大喊著:「蘇格蘭,蘇格蘭,這是全世界最醜陋的地方。」其他人則對他大肆嘲笑——這就是後現代的「憤怒青年」們,他們在夢魘般的生活中自我放逐,不再樹立任何意義上的精神之父。影片明顯地運用了反傳統拍攝手法來突出其叛逆精神,很極端地提出了年輕人如何選擇生活的問題,被評為對當代青年產生巨大影響的十大影片之一。
5. 用英語介紹一部電影(帶翻譯)
《阿甘正傳》影評
在影片中,帶著美國南方口音、智力有障礙的阿甘凝視著充滿野性的珍妮,彷彿和美國小說大師福克納的名著《喧囂與騷動》中的傻子班吉是遠親。但二者顯然有著根本的區別:班吉只是一個家庭衰亡的象徵,是個真正的低能兒;而阿甘這個「傻子」卻幾乎代表了這個時代所缺少的所有美德:誠實守信,做事認真,勇敢無畏,重情輕財,反過來說則是具備這些美德便成了愚蠢,這真是對當今某些社會狀況的一個莫大諷刺。
而阿甘所摯愛的珍妮則是墮落的象徵,她染上了幾乎所有的惡習,如吸毒、性解放等,最後她死於一種病毒——其實影射的是艾滋病毒。而阿甘卻不計一切,始終如一地愛著她,影片在對他構成一種似是而非的責備的同時,更體現了他的純真和善良。
阿甘如同一個戰士,以他貌似簡單,實則更為簡單的頭腦和特殊的才能以及強大的體魄為武器,一次又一次地贏得了生存和發展。這是一種對上帝獎勵善良的希望,同時,它更包含了一種基調:向前,跑。有人說,這樣奔跑會給人帶來希望。事實上,希望確實存在,這部獨特的影片贏得了如此眾多的觀眾,吸引了甚至只喜歡輕松的娛樂片的觀眾,便說明了希望本身和希望的魁力。
阿甘形象的塑造顛覆了正常世界中的英雄形象,與傳統觀念背道而馳,具有強烈的反傳統、反主流性。阿甘的經歷讓許多「聰明人」相形見絀,我想導演就是想通過阿甘形象的塑造來反諷社會,反映社會現狀,比如對人的異化、墮落的揭露等
6. 有誰看過電影《WALLE》
作為皮克斯首次嘗試的太空科幻片,《WALL-E》將勾畫出一幅前人沒描繪過的全新人類未來圖景,影片的前三分之一沒有對話和音樂,只有WALL-E發出的機器聲和反復播放的《你好,多莉》電影里的聲音。這些音效將由曾負責《星球大戰》(Star Wars)和《ET外星人》(E.T. the Extra-Terrestrial)的奧斯卡獲獎音效師本·伯特(Ben Burtt)操刀。
一次冒險的嘗試
將一個反傳統的故事概念融入到一部傳統的電影當中,這就是由迪斯尼和皮克斯聯手製作的最新動畫片《機器人總動員》所遵循的理念,講述了一個與寂寞和孤獨為伴的科幻故事,主角是當人類遺棄了地球之後、生活在地球上的最後一個機器人WALL·E。然而,製作這樣一部非常規的科幻影片,卻讓皮克斯承擔了前所未有的風險,因為WALL·E不僅不會說話,也沒有辦法做出任何明顯的面部表情,也就是說觀眾只能通過他的行為或發出來的電子聲響,來猜測他到底在想些什麼——這樣的設定,不知道會不會讓觀眾產生一種正在觀看默片的無聊感,不過影片的編劇兼導演安德魯·斯坦頓卻認為,這可以讓整個觀影過程具備更多的潛在樂趣。
早在安德魯·斯坦頓還在製作《海底總動員》的時候,就已經在腦海里初步構思出了《機器人總動員》的故事雛形,但是到了具體搭建結構的這一個步驟,卻花去了非常長的時間,斯坦頓覺得在打電話把自己的想法告訴製片人之前,應該再豐富一下影片的內容,這樣才能更具有說服力,畢竟他想講述的這個故事,對於任何一家電影公司來說,都是百分之百的風險投資,因為影片中的主角WALL·E就像《星球大戰》系列中的R2-D2一樣,擁有著自己的電子語言——可問題是,咱們聽不懂這種電子語言,斯坦頓說:「對於一部傳統的電影作品來說,這個想法足夠驚世駭俗了,早就已經超出了製片人所能承受的范圍。」作為地球上的最後一個機器人,WALL·E在一種孤獨的環境中獨自清理著垃圾,這種寂寞讓他開始質疑自己的存在是否合理……這對於一部將受眾群體主要對焦在兒童身上的動畫片來說,無疑是一個太過沉重的話題,但皮克斯卻堅持認為,他們製作的任何一部動畫片,都沒有什麼特定的觀眾類型,斯坦頓說:「我們從來不假設走進電影院的到底是什麼年齡段的人,我們只確保拍出讓自己滿意的作品。」
確實,看看皮克斯公司之前的作品,你就會發現他們所追求的藝術風格的自由化完美地促進了動畫工業的發展,幾乎每一部影片都會拿回來一堆電影獎項或提名,這無疑給他們在自信的天平上增加了更多的砝碼,在特別而又意義非凡的CG動畫領域里獨領風騷……至少從表面上看,《機器人總動員》似乎正在以一種獨有的離奇方式,再一次幫助皮克斯獲得更大范圍的成功,安德魯·斯坦頓說:「這里的每一個人,包括我在內,都為拍攝這部影片承擔了一定的風險和壓力,因為我們將故事中的主角WALL·E首先定位成一台機器,其次才是一個角色。」他期待著觀眾能夠在觀景的過程中為WALL·E設計出性格和人物特徵,就像對待自己的寵物一樣。即使沒有任何面部表情和語言做幫襯,我們仍然可以從預告片中窺探一二,切身感受到WALL·E比皮克斯所創造的任何一個動畫角色都更加可愛、更招人喜愛。
皮克斯幾乎每年都會有一部動畫長片上映,每一部都會立刻成為那一年的經典之作,被人爭先效仿,穩坐好萊塢動畫領域的頭把交椅,所以《機器人總動員》從製作之初,就受到了萬眾期待,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當成功變成了家常便飯的時候,壓力自然也在成倍地累積,尤其是要拍攝這樣一個風險過大的故事,安德魯·斯坦頓說:「說沒有壓力那是騙人的,只能自己去調整心態……通常情況下,我就把它當成是一年一次的足球聯賽,而我能做的就是,找到自己的位置,認真踢球。」
將語言抽象化
如果說WALL·E與《星球大戰》系列中的機器人R2-D2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那麼他的戀人伊芙,在設計上則很大程度借鑒了「蘋果」系列的產品,安德魯·斯坦頓表示:「我們一直用類似的比喻去形容《機器人總動員》的兩個機器人角色——WALL·E是一台臟兮兮的拖拉機,而伊芙則是賓士中的梅賽德斯……所以,伊芙在形象上代表的是電子產品最先進的科技,我們在她身上使用了目前世界上最平滑、無縫、能夠隱藏所有運動部件的銜接技術。而『蘋果』作為這個世界上最尖端的科技品牌之一,出現一些與伊芙相似的形態,屬於沒辦法避免的『共享』,並非有意抄襲。」
製作《機器人總動員》時所面對的最大挑戰,自然是如何在沒有對白的情況下清晰地表述整個故事的發展,安德魯·斯坦頓認為:「首先,我覺得『無對白』這種說法本來就是一種錯誤的認知,因為這里始終都有對白貫穿著影片的始終,只是他們使用的是一種你所不知道的語言而已……我希望這里講述的故事具備相應的邏輯性,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讓人們確信,這個機器人真的在地球上獨自生活了幾百年的時間了,他擁有獨立的思考體系以及交流方式,雖然我們聽不懂他在說些什麼,但並不代表他就不能表達自己。」
安德魯·斯坦頓的上一部作品《海底總動員》,是從他和兒子的相處模式中獲得的創作靈感,沒想到隨後他就拿出了這個與人類生活沒有一點相乾的科幻故事……其實斯坦頓一直秉承著一個信念,那就是電影不僅僅來源於生活,還與浩渺的宇宙有關,他說:「不同的作品,擁有不同的支撐,《機器人總動員》中所講述的關於一個機器人孤獨地生活在地球上的故事,則有點像『魯賓遜漂流記』中所突出的環境氛圍。我還記得和我製片人彼特·道格特曾就這個想法爭論了好長一段時間,即使到了飯桌上也沒有停歇過,最終,我們一致認為,影片中應該出現的是一個真正的機器人,而不是那種過於擬人化的實體——說實話,這個決定著時讓我們興奮了好長一段時間。」
另外,《機器人總動員》還首開皮克斯作品的先河,在內容里加進了一段由真人出演的電影膠片,安德魯·斯坦頓解釋道:「這種做法完全出於非常符合邏輯、經過了精細地計算的結果,從一開始,我就知道我要為影片加入一段與音樂有關的片斷,內容則是從一部真人電影中節選出來的。好在這部影片所展現的人類的未來,本來就是一種有點奢華的進化,所以我們並不擔心,在影片中穿插真人畫面,會不會有突兀的感覺……而這部分內容的出處,就是1969年的歌舞影片《你好,多莉!》。」
至於為什麼在眾多歌舞片中獨獨選中了《你好,多莉!》,原因遠沒有外界猜測得那般復雜,安德魯·斯坦頓表示:「估計這樣的回答要令好奇心重的人大失所望了,這樣的選擇確實沒有什麼特別的意思,只因為《你好,多莉!》是我最喜歡的一部作品,所以當《機器人總動員》需要被安插進一段真實的電影片斷時,我第一個想起來的就是它……我相信這可能是我一生中產生的最古怪的想法了,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其實影片中的WALL·E在音樂品味方面簡直可以用糟糕透頂來形容,雖然他的內心是非常浪漫的,可是他沒有足夠的信息去辨別旋律的好壞。《海底總動員》正式公映那會兒,《機器人總動員》早就已經進入製作流程了,尤其是開頭部分,幾乎接近於完工的狀態了。我還記得我特別為影片安排了差不多30秒鍾的擺舞音樂場景,然而與《海底總動員》在同一年上映的一部法國動畫片《瘋狂約會美麗都》卻打亂了我的計劃。當然,我很喜歡這部作品,可不幸的是,它也使用了搖擺舞場景,為了不引起不必要的誤會或抄襲之嫌,我只好忍痛去掉了那30秒已經做好的音樂片斷。」
為了能夠從科幻當中捕捉到強有力的現實主義,安德魯·斯坦頓以及和他一起製作影片的工作人員,都付出了前所未有的努力,斯坦頓說:「《機器人總動員》是繼《怪獸電力公司》之後製作工序最為繁雜的一部作品,從《玩具總動員》開始,我們就已經建立了動畫領域的一個電影流派,然而會有這樣的結果,並非因為我們是那類知識淵博、很有見識的電影人,而是採用了一種『蠢人有笨招』的土方法,有的時候同一樣東西不得不嘗試幾千遍甚至幾萬遍,然後再找出其中最完美的方式。我們的進步,來源於不停地學習和努力,比如說,在製作《海底總動員》的時候,我對於攝影還不甚了解,所以我們特別請來了著名攝影師羅傑·迪根斯,就攝影技術給我們辦了一個速成班……知識,就是在不斷地學習當中積累起來的,正是因為如此,我們製作的雖然是動畫作品,可給人的感覺卻好像真的是由攝像機拍攝出來的,從角度到燈光都非常地講究
7. 一部電影,故事的結尾是學生們都站在桌子上對老師說" 我的船長"這部電影叫什麼
經典電影《死亡詩社/春風化雨》,英文名:Dead Poets Society (1989)
劇情:威爾頓預備學院以其沉穩凝重的教學風格和較高的升學率聞名,作為其畢業班的學生,理想就是升入名校。新學期文學老師John Keating(Robin Williams)的到來如同一陣春風,一反傳統名校的嚴肅刻板。Keating帶學生們在校史樓內聆聽死亡的聲音,反思生的意義;讓男生們在綠茵場上宣讀自己的理想;鼓勵學生站在課桌上,用新的視角俯瞰世界。老師自由發散式的哲學思維讓學生內心產生強烈的共鳴,他們漸漸學會自己思考與求索,勇敢的追問人生的路途,甚至違反門禁,成立死亡詩社,在山洞裡擊節而歌!Professor Keating, Mr. Keating, Captain Keating, 他的教育宛若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留在每個人心裡…
8. 一個光頭的殺手,到了外星球,他有野獸一樣的眼睛,能夜視,老戴個眼鏡,這是什麼電影,好像是好萊塢的。
《星際傳奇》 總共3部
英文名
Pitch Black
譯名
漆黑一片 | 超世紀戰警
主演
范·迪塞爾 Vin Diesel
萊阿·米歇爾 Radha Mitchell
科爾·豪瑟 Cole Hauser
基思·大衛 Keith David
劉易斯·菲爾茲-吉爾德 Lewis Fitz-Gerald
克羅埃西亞·布萊克 Claudia Black
編劇:
Jim Wheat ....(story) &
Ken Wheat ....(story)
Jim Wheat ....(screenplay) &
Ken Wheat ....(screenplay) and
David Twohy ....(screenplay)
劇情
在不遠將來的一天,太空宇航員福瑞駕駛的太空船在外太空發生事故,不得不降落在一顆遙遠的行星上。福瑞的夥伴們大部分死於這場事故,只有一小部分人得以逃生。其中包括執法官強斯和他押送的犯人——兇狠殘忍的雷迪克,當生還者們一起去探索這個熱得使人喘不過氣的陌生星球時,這兩個勢不兩立的死對頭也必須結合起來,因為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活著離開這個星球。
這個星球白天看起來可怕、荒蕪、死氣沉沉,但是當夕陽西下,整個星球完全被黑暗籠罩時,這個星球上的另一些「居民」才會悄悄浮現......
滿載乘客及貴重貨品的獵人號,在離開星際港口19個星期之後消失,而最後收到求救訊息位置是在附近,船上傳送著微弱訊息顯示至少有10名生還者,希望總部趕緊派搜救隊來支援,但是訊息過於微弱,因此無法得知正確座標位置。
同盟貨運公司正在尋求代理商的許可,針對乘客及貨品進行搜救及調查。因為船上載著數十萬被保險的貨物,並且搭載著一位正送往史蘭市監獄含有武裝的危險犯人:理察·迪瑞克(有多項重大刑案及逃脫紀錄)所以可能是人為破壞或者綁架行動,但是一切都還無法證實。
被迫降臨的10名生還者,發現這星球上竟然有著三顆太陽!這無疑對這十名船員更是雪上加霜的考驗,除了面對缺乏食物和水之外,還有氣候上殘酷的折磨,於是他們開始四處尋找有無地方可供過夜,想不到這個荒涼的星球上有著他們想像不到的危機,只要入夜之後……
幕後
《星際傳奇》(又譯《漆黑一片》Pitch Black)中,范·迪塞爾在片中飾演一位桀驁不遜的犯人,在那時每一個人都會記住他那彪漢的肌肉和那不羈的眼神,此後憑借《速度與激情》的激情出演,使更多觀眾熟悉了他,從而也取得了「美國一號酷男」的稱號。在前兩部電影取得成功之後,迪塞爾憑借《XXX》風靡影壇。將於2004年夏天推出的《星際傳奇》續集The Chronicles of Riddick將繼續范·迪塞爾的反傳統形象,這位力圖推翻施瓦辛格、007統治時代的新新人類,值得關注。
[編輯本段]星際傳奇II:天域戰士
星際傳奇II:天域戰士【英文名】The Chronicles of Riddick
【導演】大衛·杜西 David Twohy
【編劇】吉姆·維特 Jim Wheat
肯·維特 Ken Wheat
【主演】范·迪塞爾 Vin Diesel
朱迪·丹奇 Judi Dench
科姆·菲爾 Colm Feore
艾莉莎·黛娃洛絲 Alexa Davalos
卡爾·俄本 Karl Urban
【影片類型】動作/冒險/科幻/驚悚
【發行】環球影業 Universal
【地區】 歐美
【上映時間】2004年6月3日 (美國)
【劇情】
整整5年的時間里,瑞迪(范·迪塞爾飾)一直在銀河系的邊緣地帶一些被遺忘的星球之間來回遊盪,躲避著那些只為錢眼紅的雇傭兵的追捕,因為他的項上人頭現在值一大筆錢。後來,瑞迪來到一個名叫「Helion」的星球上,發現這里是一個融合了多種文化且非常進步的地方,可惜已經被馬歇爾王(柯姆·菲爾飾)大肆侵略進而統治,他是一個專制的暴君,其終極目標就是通過自己那支強大的「死亡使者」軍隊來征服整個人類文明社會。 瑞迪最終被流放至一座地下監獄,從極地般寒冷的黑夜到火山岩漿般炎熱的白天,這里有著過於極端的溫差浮動。瑞迪遇到了凱拉(艾莉克莎·黛沃洛斯飾),哦,她是第一集為數不多的倖存者之一,瑞迪第一次看到她時不過是一個不到13歲的小女娃,現在已經長成一名標致的大姑娘了。瑞迪想盡辦法使自己和凱拉重獲自由,卻被帶入了「死亡使者」的指揮戰艦,這直接導致了瑞迪和馬歇爾王之間的戰斗,那是一場關乎世界命運的大戰,牽連著所有人類的生死與生態平衡。當然,「獨行俠」瑞迪其實並不孤單,至少艾爾倫(朱迪·丹奇飾)是站在他這一邊的,她是另一個銀河系種族的大使,幫助瑞迪挖掘出那令人難解的身世之謎。
【幕後】
《星際傳奇》當年拍的時候是一次嘗試,把電視劇改編成B級小製作的科幻片,成片只有2500萬,雖然爛點但看著解解悶也無妨。現在出來的這部續集,從導演到主演班底幾乎不變,但製作預算卻飈升到了1億2000 萬美元。很顯然,環球電影公司是想把本片打造成一部暑期大片,才如此不惜血本投入巨資。
多場景和戲分都是實地拍攝,功夫和情節都將會成為影片的主打。好萊塢導演大衛·杜西的野心是將「星際傳奇」系列打造成21世紀的科幻電影代表,在拍攝完這部續集後,還將不遺餘力地進行第三集的製作,看來是務必要把「星際傳奇」系列變成當年的「星球大戰」。
環球能夠拍攝這部電影,有兩個因素保證了他們的票房信心,一個是科幻,一個是明星,類型本身就是一種吸引力,而文-迪塞爾的名氣對影片的成功似乎更加重要。李迪克並非完美,他是一個帶有無政府主義傾向的殺手,同時又是一個拯救世界的英雄,這個反英雄主義的邊緣角色似乎是為其量身定造……
特別的是本片採用的所謂綠屏技術,即是在一個同一顏色的場景中拍攝,再由電腦特效將周圍的環境填入其中。許多演員,這些人中不乏大明星,他們都聲明自己並不介意在綠屏技術下進行表演,但范-迪塞爾卻有所不滿:「在綠屏技術下根本沒辦法突顯出角色本身所具有的強大,所以作為一名演員,我羞於在綠屏技術下表演,而且盡量避免。在我內心深處的那個演員自我本能地抗拒自己周圍的表演環境都是虛假的。所以,我們就需要建造更多真實比例的場景,而且一定要精緻,因為這些場景都將在影片中扮演不可或缺的部分。真實的場景可以幫助演員培養更為直觀的歸屬感,在綠屏技術下就不可能會出現這種情況,那是一種非常微妙的感覺。」
【關於導演】
能編能導的大衛·杜西(David Twohy)一直在致力於驚險片、奇幻片、恐怖片和科幻片領域,憑借出色的業績,杜西當選了《娛樂周刊》評選的「好萊塢最有創造力的100人」。
杜西第一次贏得影壇關注的作品是為《亡命天涯》改編的劇本,隨後的劇本作品如《終極速度》、《未來水世界》、《魔鬼女大兵》和《強殖入侵》也都不同凡響。1994年,杜西拍攝了自己的導演處女作《Grand Tour: Disaster in Time》,影片獲得了布魯塞爾國際奇幻電影節的最佳影片獎。1996年,杜西執導的第二部影片《天襲》贏得美國科幻奇幻及恐怖電影協會的土星獎。之後,杜西自編自導了《星際傳奇》,該片是2000年最讓人出乎意料的影片之一,以區區2300萬美元的投入震驚了觀眾和評論界,同時也讓范·迪塞爾首次博得了世人的關注。
【延續傳奇】
「《星際傳奇》是一部設置和背景都不新奇的商業電影,」大衛·杜西說:「但故事中人物的深度是同類影片中少見的。我希望顛倒常理,最終讓壞人去救贖自己,從而在這部商業科幻恐怖片的核心展開一出道德戲。」於是,在《星際傳奇》中,杜西和迪塞爾塑造出了一位反英雄(anti-hero)角色里迪克。
執行製片喬治·扎克(George Zakk)回憶說:「當我們舉辦影片的宣傳活動時,總是有一大群人在等待,這魅力完全來自於里迪克這個人物。在人們看來,這傢伙很酷,他不按規矩辦事,也不指責任何人和任何事。但在結尾,里迪克不再是壞蛋,人物的這種模稜兩可正是吸引觀眾的地方。」
「續集的開頭部分繼續保持了里迪克的反英雄身份,而且他將不再是宇宙中的小角色,他的孤獨畫上了句號,」杜西說。拍攝續集的想法是在《星際傳奇》的後期製作期間產生的,杜西知道以往續集電影的弊病,他說:「無非是重復相同的東西,我認為續集的關鍵是讓人出乎意料,不要回到相同的星球,不要遇到同一種生物,我們甚至將影片類型從原來的恐怖片變為科幻動作驚險片。」
【關於演員】
在出演本片的所有演員中,級別最高的莫過於英國著名女演員朱迪·丹奇,和這位女爵士同台演出一直是迪塞爾的夢想,他要說服她加盟本片,他說:「如果你問我最喜歡的演員是誰,我不假思索立即回答的肯定是朱迪·丹奇,她不但演技精湛,而且會吸引更多的優秀演員加盟。」為了讓丹奇同意簽約,迪塞爾趕赴倫敦去觀看她的舞台劇,並將她的化妝間堆滿鮮花。最終,看過劇本的丹奇答應出演,而且因有迪塞爾這樣的年輕演員向她提出邀請而感到榮幸萬分。
不出所料,朱迪·丹奇的加盟就像無形中的廣告,一些著名演員慕名而來。柯姆·菲爾(Colm Feore)曾出演過多部熱門電影和電視作品,隨後轉道戲劇舞台。他說:「在我看來,這不是一部苞米花電影,我敬佩大衛將劇本寫得很勇敢,片中描述的世界與我們現實的歷史有相似之處,馬歇爾希望將文明帶到星際深處的黑暗區域,而態度卻是『如果你不加入我們,我們將完全消滅你』。」
曾出演《魔戒二部曲:雙塔奇兵》和《魔戒三部曲:國王歸來》的卡爾·厄本是《星際傳奇》的影迷,當他得知導演杜西正在著手續集的拍攝時,便迫不及待、想方設法的希望加入。厄本說:「劇本給我印象最深的地方在於故事中沒有好人,只是處在不同陣營,然而即便是壞人,也會贏得觀眾的喜愛。」
[編輯本段]【小說-星際傳奇】
神奇的宇宙射線誕生了很多奇形怪狀的生物,得到意外奇遇的無須樹,獲得了神奇的智能,它偷走了可以提升智能的神龍珠,給和平寧靜的宇宙埋下了隱患。物物總是相生相剋,在邪惡的無須樹出世後,正義的力量也正隨其後一一現身。他們帶有傳奇色彩的身世,給神秘的宇宙披上一層更神秘的色彩。他們是邪惡的剋星,他們得到神秘力量的幫助,和無須樹進行一場跨越星空的正與邪角斗,至於是正戰勝邪還是邪消滅正,於是懸念就懸在一線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