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影片觀後感【一】
記憶里的那個春天
Les choristes(2004年),中文譯名《放牛班的春天》,又譯《歌聲伴我心》、《唱詩班男孩》。它是一個關於愛與教化的故事。整個電影都像沐浴在春光里一樣,柔和恬淡。沒有美女帥哥,沒有動作暴力,不悲情,不煽情,甚至於連色彩都很節省——沒有很明亮的色彩,即使是春天裡常見的黃色和綠色都不明晰,像是摻入了淡淡的灰色。在這樣的色調里,卻又讓人感覺到法國農田裡緩和的春風,不可思議的溫暖。背景的音樂也是同樣的色調,無論是純音樂還是童聲,總是帶著些傷感,回憶,還有夾雜著二者的歡樂伴隨著電影的節奏緩緩前行。
“我們是池塘畔底輔育院的精英,正因如此我們才讓人傷透腦筋……”
1949年春天,法國鄉村,過氣音樂家克萊蒙·馬修來到了池塘畔底輔育院,成為一名代課老師。
池塘畔底輔育院是一所問題男子寄宿學校,問題兒童——孤僻,偏激,叛逆;冷酷的校長——把學校比作監牢,只想升遷,自己是失敗者,卻把孩子們當做失敗的根源;麻木的老師——整天都處在緊張之中,防範著學生們,奉行著“犯錯——處罰”的原則,禁閉、體罰司空見慣,悲劇不斷上演。學校里整天死氣沉沉,能打破這沉寂的,只有從校長室里傳來的慘叫聲。
第一節課,對於孩子們的捉弄,他沒有向校長打小報告,而是選擇了掩飾;莫翰奇在黑板上畫他的禿頭畫像,他沒有發火,卻在黑板上畫了莫翰奇的側臉,還加了小丑的紅鼻頭……最不同的是,當麥神父被學生的惡作劇傷了眼睛,馬修查明了事實,卻請求校長不予處罰,他讓犯錯的蓋赫克去照顧受傷的神父。面對學校里唯一溫和的麥神父,蓋赫克悔恨地說不出話來。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馬修在學校里所扮演的,就是父親。
“感受著午夜的激情,希望的波動,生命的熱力,感受著路途的榮耀……”
午夜電燈下譜曲的身影,白天陽光里孩子們歡樂的歌聲,莫翰奇的聲音是上天賦予的奇跡。孩子們真的成了一個集體,高音部、低音部,五音不全的郭和頌是樂譜架,年齡過小的貝比諾擔任團長助理——一個也不能少。孩子們在變,就像馬修所說:“從孩子們的眼神里,我忽然領略出了很多東西,有著驕傲,被寬恕的喜悅和一種新的東西,人們對他們的肯定。”
“冬天稍縱即逝的風,總算遠離你的氣息,也遠離了高山,在風中盤旋展開雙翼,在灰暗晨曦破曉時分,尋找奔向彩虹的道路,發現生命里的春天和浩瀚海洋的寧靜……”
馬修被開除時說:“不是你趕我走,是我辭職了。”
被禁止去看馬修的孩子們,把自己反鎖在教室里,唱著歌,為馬修灑下紙飛機。當馬修孤零零地走在院里,看著紙飛機載著祝福漫天飛下,是一種怎樣的喜悅。
貝比諾每個星期六的等待是值得的,因為他和馬修一起離開的時候,就是星期六。
馬修和孩子們,在春天裡相遇,在春天裡分離,他們的故事,彌漫在春天裡……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二】
這是一部關於教育的電影,也是關於心靈與愛的電影。“教育到底是什麼?我們要怎麼教育好學生們?我們現在要怎麼做?”影片中,現實中,每個人的心中都在尋找著這個問題。《放牛班的春天》中的馬修手裡拿的是一把愛心和理想的鑰匙,開啟了學生們的心靈之門。
這是法國偏僻的郊外一所被稱作“池塘底”的教養院。裡面的孩子,或者每每倚靠在鐵柵欄前,企盼著已去的父親,或者用毫無奢求的眼神,不屑地看著這個世界……他們的父母或是在戰爭中死亡,他們的母親或是未婚媽媽,他們擁有太多太多別人不曾擁有的冰冷和無助。
將這群問題少年集中強制關在這樣一個與世隔絕的環境中,一道道鐵門禁錮著他們的心靈世界,只能看到高牆圍著的四角的天空。感受不到愛和尊重,更不許對愛有所依戀。犯了事,只能用皮鞭和囚禁處理。
塵封的心靈就這樣開始慢慢變得扭曲,在這里有以李基度為代表的攻擊性強的兒童,他把學監老麥砸得住進了醫院;還有以皮比諾為代表的,由於失去雙親,缺少依戀而孤僻,甚至變得抑鬱的兒童;最值得關注的就是讓單親媽媽頭痛,對音樂極有天賦,但又自尊心十足,相當敏感的莫朗。
這樣我們看到了《放牛班的春天》中學生們的叛逆、反抗和疑問:在影片里學生對老師的不尊重顯露無疑,他們在拿老師做笑料,暗算老師……學生們對老師的輕蔑無視,老師們對學生的不滿和強硬,他們只是把學生的這種行為看成叛逆、墮落的表現。老師和學生選擇了對抗,而不是通過真心交流,互相理解來解決問題。
在這樣充斥著邪惡和暴力的氛圍中,許多老師都是採取了妥協、默認、忍耐或同流等消極的態度,而馬修的態度是積極的。初來乍到的馬修,面對孩子們一貫的惡作劇,並沒有像其他教員那樣過激的反應,盡管他也需要嚇唬孩子,但他的心中充滿了愛。他相信不管是什麼人,他的心靈深處都深埋著善良的種子,尤其是孩子,教育者就是善於將之揮之而出的那個人。
等爸爸的佩皮諾的眼神只有讓人更加憐愛;“樂譜是不是間諜的密碼?”,孩子還是那麼的天真、好奇……每個孩子都有一顆豐富的內心,我們不要苛求孩子都成為我們心中的那個孩子,他們是大千世界中的葉子,從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
真正尊重孩子原有的特質,讓孩子原有的特質更加閃亮。於是,當孩子嘻笑著罵他禿頭的時候,當孩子將他用半生的心血創作的樂譜散落在廁所里隨意玩弄的時候,當孩子將墨水瓶砸在他的臉上的時候,他從來也沒有惱羞成怒。
反而一次又一次地幫助這些孩子掩飾他們的過失,使他們不至於遭到冰冷的懲罰。他為什麼這樣做?想討好這些孩子嗎?不是。不嚴格要求他們嗎?不是。想表現自己的寬容嗎?不是。因為他親眼目睹了”池塘底”教養院的非人道的刻板的教育的霸道粗魯和蒼白無力。
校長的”犯規—處罰”的行為主義派的管教方式忽略了學生的人性的一面,將改造學生的過程單純的簡化為”刺激—反應”的過程。
他對人性的看法過於簡化,完全忽視了人的行為異常發生的內在認識、情感、動機、和態度等主觀的心理原因。同樣,也忽視了認知、情感和意志等過程在行為矯治中的作用。以為簡單而粗暴的處罰就可以阻止學生們繼續搗亂。而他這樣做的後果是,招致了學生的怨恨和更多的惡作劇。
每個人都是一個完整的世界,都應該得到尊重,存在就是有價值的”。他意識到了校長”犯錯—處罰”的方法是不能解決問題的,他開始用一些更加人性化的方法來對學生進行管理,同時也注意給學生多一些自尊心。
我們不能自欺欺人地認為是受人尊重的,雖然我們有金錢,有朋友,或是處於權威的地位。如果無法滿足自尊和被人尊重的需要,我們就會產生自卑、無助、沮喪的情緒。
比如像皮埃爾這樣的人,他雖然沒有直接將這些情緒表現出來,但他帶頭鬧事等行為正是為了掩飾他的自卑和無助。在頑劣的外表下,隱藏的其實是一顆受傷的心。馬修老師讓皮埃爾知道,他的媽媽是關心他愛他的,也讓他知道不是所有的老師都是和校長一樣死板的。
馬修老師還發掘了他在唱歌方面的天賦,最重要的是馬修老師給了他自尊,把他當作平等的人來看待,讓他懂得了自尊的需要和尊重他人的需要。
他認為這種需要是必須達到的。在一片和諧的童音中,馬修向皮埃爾揮揮手,那是一個邀請的姿勢,恭敬而慈愛;那是皮埃爾熟悉而渴望的旋律;那裡有許多雙眼睛都含著笑意在等待著。冷著面孔的少年,逐漸將身體從石柱上慢慢抬起,調整自己不羈的站姿,他變得恭謹而又充滿了喜悅。
那一刻,他突然就明白了一切。他領悟到了被人尊重的感覺,更懂得了要獲得別人的尊重,必須先尊重別人的道理。
那一刻,什麼是“春風化雨”,什麼叫“潤物無聲”,全明白了。
克萊蒙·馬修,這個落魄的音樂家,失業的代課老師,卻是個有血有肉的人,身上處處散發著人性的光輝。他用自己的方式做著微不足道的事情,溫暖了冷漠的學生,喚醒了明哲保身的同事,改變了囚籠般的學校。這一切都在不經意間,平凡、自然、真實。
“好好先生”馬修也有自己不可侵犯的原則和立場。他不會對自己喜愛的學生有任何的偏袒,不會無原則地放任一個學生胡作非為,但同樣也不對經常得罪自己的壞孩子懷有絲毫的偏見。
老師就應當這樣,正確運用教育者的權威,合理掌握師生之間的距離。既不能淡化教育者的身份,也不能任意擴大師生之間的距離,寬容、理解、接納、欣賞、並感受著每一個學生,熱愛學生,給學生以尊重,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馬修就像是一個集所有優秀老師所應具有的特點於一身的學監,而屬於他本身特色的當屬他借音樂完成了對孩子們受傷心靈的撫慰與洗禮。就教書這點來看他並沒有做什麼,他也沒有刻意去培養學生有什麼遠大的理想。
他們似乎整天在做著游戲——唱歌。馬修沒有擺出一副老師的模樣,似乎自己是一個引導者,帶著孩子們通過他們自己發聲高唱,逐漸打開了他們的心靈之門。
孩子們逐漸的找到了真正的'自我:“我是這樣的;我喜歡和大家一起合唱;我也能做好一件事的;我不是沒有用的人!
至少我能歌唱……”孩子們逐漸的在自我肯定著,他們找回了信心、美好、人格、價值、道路、愛心和理想!最關鍵的是孩子們重新找回了自己的人生,他們了解到自己應該做什麼,怎樣選擇,怎樣面對外面的世界。
馬修沒有做什麼實質的事,他用自己的愛心和游戲(音樂)就打開了孩子們的內心,因為他至誠的愛心和理想。他不是在教導,而是在引導和影響——學生們是在引導中自醒的。
馬修用音樂感召孩子們冷漠已久的心,喚起他們對生活的渴望與熱愛。當公爵夫人欣賞孩子們的演唱時,他們的表現無疑達到了一個高潮。
無論是配合默契的合唱部分甘冽純凈、完美融合的歌聲,還是領唱莫杭治清亮的宛若天籟般的聲線,都給人以“美”的享受。他們的歌聲之所以如此深入人心,是馬修給予他們信心與愛的結果。
從小受到“行動——反應”的強制性規定的他們,生活在這里實際上毫無自由與快樂可言,而馬修的出現,為他們帶來了音樂,為他們帶來了關愛,因為長期受到壓迫而麻木不仁的心靈漸漸有了復甦的跡象,他們所不曾擁有的信任,此刻全部傾注在馬修的身上。
讓一群頑固惡劣的問題少年們彼此相互信任,相互契合,簡直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奇跡。這個奇跡之所以會發生,是因為馬修面對孩子們,並不像其他學監那樣選擇了強硬的手段,或者選擇了放棄,而是把他所有的心血傾注在孩子們的身上,以“愛”作為連接彼此心靈的橋梁。孩子們的歌聲,與其說是為公爵夫人演唱的,更不如說是他們為馬修獻上的最崇高的敬意。
孩子們在音樂中找到了自我的價值,學會了欣賞美好的事物,懂得了相互尊重,信任和友愛。音樂結開了束縛他們心靈的繩索,重建了被炎涼事態損毀的是非觀,激起了一顆顆幼小心靈中對於美好未來的嚮往。
影片從頑皮的孩子的嘻笑怒罵間折射出一顆身為教育者的馬圖的“善良、寬容、耐心”的心,他以跳動的音符馴服了一群如小野牛般的桀驁不遜的心靈,讓他們感受到陽光的溫暖,春天的氣息……
然而,春天來了,春天又要走了。
馬修最終還是被趕出了學校,一直到處去給別人教音樂維持生計,直到去世。馬修走得很無奈。就像他來到這里的時候一樣,穿著他的破西裝,提著小行李,緩緩地離開了。
這個結果讓人平添了一份心酸,從而使溫暖的“春天”中多少包含著悲劇的味道,就藝術效果而言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也使作品更具有現實感和可信度。
馬修不是天使,不過矮胖、禿頂的平凡的音樂教師——甚至有時候他的教師形象並不那麼明顯,他給別人打開了通往另一個世界的窗口,卻沒有能力給自己一個好的生活;馬修也不是聖人,在這樣的制度下他無力堅持自我的真理,他只是一個不成功的小人物,做著力所能及的一切。當他矮小的背影轉身離去,我們何嘗沒有一份無奈的蒼涼?
結尾時,從教室窗口飛出了幾十隻雪白的飛機,在歌聲中,駕著清風,飛向了馬修,飛到了他腳邊。人性一旦復甦,“囚籠”關不住這群天使般的孩子。孩子們放飛了自己的愛心和理想,馬修成功了。就是這樣一個被世俗所公認的卑微的“失意的樂者,失業的教師,”給“放牛班”帶來了生機勃勃的“春意”。
春天走了,溫暖卻永留心間,可以讓人在白發蒼蒼的時候還念念不忘。
用愛心可以試著感化迷失的羔羊,否則只能驅使迷失的羔羊步入極端。電影中有個叫蒙丹的孩子雖然出現的頻率不高,但始終會縈繞在你的頭腦。
出現在你面前的是一副被扭曲的面龐,他給人一種近乎於威脅的眼神。但透過這種眼神的背後,我們又可以發現這個孩子是多麼的脆弱。後來,蒙丹被冤枉了,被重新抓進了監獄。
突然有一天他逃了出來,並最終用同樣極端的方式來回贈給寄宿學校——放火燒掉了學校的宿舍。
毀損的不止是校舍,還有那個孩子早已殘缺的心靈,這便是以暴制暴的結果。這是一個教育失敗的例子。因為被誤認為偷了錢而交給了警察,盡管被發現是冤案也沒有平反,最後他一把火燒了學校。蒙丹被帶走時,馬修高喊:“你帶走了我惟一的低音。”
沒想到,他的合唱團里從此永遠失去了低音。英俊少年莫朗成為著名音樂家,蒙丹燒毀了學校之後獰笑著轉身離去,他的路在何方呢?
教育是需要真誠和愛的事業。教育不是簡單的知識技能的移植,而是生命與生命的交觸,需要教師和學生雙方完整的投入。人們曾說,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自己必須有一桶水,這是主知主義教育思想指導下的教師定位。教育確實需要教師有淵博的知識,但教育更需要教師具有對人的生命的真切關懷和熱愛!
真正有效的教育是有信仰和愛的教育,教師對教育工作信仰和熱愛的態度是最能影響學生成長的教育因素,所謂“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
教師自身人格對學生的影響所產生的教育力量,是任何教科書和獎懲條例所不能代替的,學生從教師情感態度中所學到的東西,也遠比教師所教的知識更多。因為學生的價值觀念、情感態度和行為習慣,不是通過認知教學過程來完成,而是學生無意識地向教師模仿、認同,在潛移默化中接受著教師的影響。
《放牛班的春天》感動了大多數人,因為電影裡面有我們在現實中得不到的東西,比如一個能為你人生指引的老師或者是一個伯樂。
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在自己的人生路上遇見這樣一位老師,這樣一位給自己最多幫助的人。
伯樂不是每個人都遇得到的,老師也不是每一個都是偉大的。因為能夠遇上便是一種幸福,盡管這種幸福在現實中顯得這樣的奢侈,但是我們仍然會渴求得到。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但願每個老師都能牢記教育家陶行知這句話,像馬修老師那樣,用愛心和理想的鑰匙開啟並溫暖每一個學生的心靈。
觀《放牛班的春天》有感【三】
《放牛班的春天》所講述的是一本馬修老師的特別日記,其貌不揚,人過中年的失業音樂家,在“池塘之底”少年教養院成了代課的馬修老師,人生的不得意似乎在這個陰森如同監牢的地方更加沒了希望,暴戾的校長,冷漠的老師,調皮得無可救葯如同魔鬼的少年„„似乎永遠不斷的犯錯與懲罰。
馬修老師用它的善良,用它的音樂,一點一滴的改變了這個地獄般的“池塘之底”,這群幾乎被人們放棄的壞孩子,居然唱出了天籟的歌聲,重新拾回了童年的歡樂與希望。
可是當馬修老師被辭退,學生們從石堡中揮動著小手、紙飛機夾著合唱聲向老師送別、可愛的小佩比諾拎著行李奔過來要和老師一起走時,我仍然禁不住眼濕。雖然這只是一部普通的文藝電影,但它卻引發了我對我所從事的教育工作的思考:
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在教育工作當中,一切是以教師的人格為依據的,因為我們的教育力量,它只能從教師的活的人格當中來,這是特殊的教育力量!
不管教育行政機關有多麼精細的周密的規章制度,但是都不及教師自身人格的力量、人格的作用。確實,教師承擔著“人師”的責任,這不僅需要扎實的學科專業知識,更需要對教育事業的堅定信仰和對學生的教育愛。這種教育信仰和教育愛是構成教師人格最重要的因素。
教育是需要真誠和愛的事業。教育不是簡單的知識技能的移植,而是生命與生命的交觸,需要教師和學生雙方完整的投入。教育愛不同於基於親緣關繫上的母愛,教育愛源自教師對教育事業本身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責任感,是教師基於教育信仰之上對學生真誠的尊重、信任、欣賞和期待。教師是和鮮活的人打交道,教育目標的實現最終要靠師生之間情感關系。
學生需要教師的關注,學生對教師的情感很容易轉化成對教師所教學科的情感,這種情感紐帶能促使學生對整個學校生活都抱一種積極投入的態度。
做為老師要尊重、關愛每一位學生。雖然一個班級幾十個孩子,他們的家庭環境、先天素質與自身努力程度都不同,但一定要做到一視同仁,尊重,信任,理解,熱愛每一個學生。
關心他們的身體,關心他們的生活,關心他們的學習,關心他們的思想。誰都知道,老師一句鼓勵,可以讓學生感到無比的激動和自豪,那麼老師應該讓學生看到自己點滴的進步,體驗進步成長的快樂,增強繼續進步的信心。
要像母親一樣善於發現孩子們的長處,充分肯定他的點滴進步,永遠不說“你不行”,而是毫不吝嗇地說:“嗨,你真棒。”讓孩子在充滿鼓勵與期待的沃土中成長,決不能因為一點過失而讓孩子在指責聲中自卑地抬不起頭來。對於所謂的“差生”,更要給一點偏愛,傾注愛心、熱情和期望,對他們取得的點滴成績,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讓每個學生都能自豪地說出“我能行”。
教育的平等不只是孩子之間的平等,更應是教育者和孩子間的平等,教育者和孩子之間的平等是平等教育、民主化教育的基礎。在教育學生時,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在融洽的師生情感中,學生才會把老師的批評看作是對自己的愛護,把表揚看作是對自己的鼓勵。
從而引起情感的共鳴,自覺把道德要求和行為規范轉化為自己的心理定勢和良好的習慣,收到“親其師,信其道,受其術”的效果。用真誠的情感去熱愛學生,就能溝通師生之間的心靈,學生就會親近教師,從而在師生之間架起一座信任的橋梁。
教師自身人格對學生的影響所產生的教育力量,是任何教科書和獎懲條例所不能代替的,學生從教師情感態度中所學到的東西,也遠比教師所教的知識更多。因為學生的價值觀念、情感態度和行為習慣,不是通過認知教學過程來完成,而是學生無意識地向教師模仿、認同,在潛移默化中接受著教師的影響。
愛因斯坦曾說,學校教育的成功與否,在於學生將書本知識遺忘之後,還剩下什麼樣的素質,精神生活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我們面對的是幾十顆純真、無瑕的心靈,面對的是幾十個復雜多變的內心世界,只有深切的關愛,真心的尊重,身正為范,才能使孩子的心靈與教師的心靈相融。
❷ 總有一句英文電影台詞讓你念念不忘
看電影時,很多時候,不僅僅是劇情引人入勝或是演員吸引眼球,更多時候,我會被裡面的台詞牢牢地套住。好的電影裡面的台詞可以說幾乎句句都深入人心,彷彿作者淋漓盡致地描述出我們內心的真實想法,讓人念念不忘。我看的最多的是英文電影,其中,有些英語台詞值得我們反復斟酌,低吟淺唱。
This one moment when you know you're not a sad story
這一瞬間,你知道自己不是悲劇的主角
You're alive
你充滿生命力
And you stand up and see the lights on buildings
你站起來,欣賞著浮光掠影中的建築
And everything that makes you wonder
看看眼前讓你驚嘆的一切
And you are listening to that song on that drive
聽著音樂,兜著風
With the people you love most in this world
和最愛的人在一起
And in this moment, I swear
我敢說,在這一刻
We are infinite.
我們擁有無限。
來自電影〈壁花少年The Perks of Being A wallflower〉
以上的台詞來自電影中Charlie, Sam 以及Patric三個人第一次開車兜風經過隧道時,Charlie的旁白。站起來,迎著風,被包圍在真實世界的浮光掠影之中。張開雙手,無可救葯地渴望著自由和無限。彷彿剎那間,青春綻放出一朵美麗耀眼的壁花。
But every once in a while you find someone who's iridescent, and when you do, nothing will compare.
世人萬千種,浮雲莫去求,斯人如彩虹,遇上方知有。
來自電影〈怦然心動flipped〉,或許我們更多人更喜歡中文翻譯。
I've been waiting for a lover like you my whole life, you haven't show up until now, and I'm scared shitless that I'm gonna do something to fuck it up.
窮極一生,我都在等待我的愛人出現,終於現在你出現了,我害怕的要命,就怕我搞砸了這一切。
來自電影〈平常的心 The Normal Heart〉,這是一部講述美國80年代的紐約同性戀人群以及艾滋病人的生活以及感悟。兩位男主角都是帥的如夢如幻,無數個日夜都為著彼此瘋狂,生怕搞砸。他們的愛情恰好驗證了以上的那句英文台詞,真真是想要擁有你,卻怕擁有你。
Carpe diem. Seize the day, boys, make your life extraordinary.
及時行樂,珍惜時間,孩子們,讓你們的生命與眾不同。
來自電影〈死亡詩社Dead Poets Society〉,Robin Williams飾演的文學教師是那個封閉時代的叛逆者,也是學生記憶中的靈魂拯救者。哪怕最後他無法被世俗接納,哪怕被學校開除,他也成功地讓自由之花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
And one day, the sun will come out you might not even notice. And you'll catch yourself thinking about something or someone who has no connection with the past. Someone who's only yours. And you'll realize that this is where your life is.
總有一天,太陽會升起。你或許都從未注意到,就這么悄無聲息的,你會思考其他事情,會掛念一個和你過去毫無交集的人,一個只屬於你的人。這就是你的安生之地。
來自電影〈布魯克林Brooklyn〉,女主角Eilis從愛爾蘭飄洋過海來到了美國紐約,開始了在布魯克林的生活。我只能說,努力生活的Eilis,認真地愛著一座城,愛著一個人,也有那麼一個真誠笑容燦爛的義大利青年愛著她。
You may not get hurt or make an ass of yourself that way, but you don't fall in love that way either.
這樣你或許不會傷害到你自己或是讓自己出醜,但同時你也不會嘗到愛上一個人的滋味。
來自電影〈他沒那麼喜歡你He's just Not That Into You〉,簡簡單單的一句話道出無數個愛情故事兜兜轉轉的結局。
You want a player who doesn't have the guts to fight back?--I want a player who's got the guts not to fight back.
你要一個沒膽還擊的球員?--我要一個有膽不還擊的球員。
來自電影〈42號傳奇The True Story of American Legend 42〉,這部電影是根據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史上第一位黑人球員Jackie Robinson的真實事跡改編。當年的他,在球場上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和難以忍受的種族歧視,最後用自己的努力和能力,證明了自己,美國棒球的黑白球員隔離歷史也由此結束。
Do you wanna stay with your brother?-Yeah.
你想和你弟弟住在一起嗎?-是的。
來自電影〈雨人Rain Man〉,很多人會疑惑這部是什麼電影,怎麼會有雨人呢?其實,它跟雨啊跟雨人一點關系都沒有。英語中的rain man和Raymond音似,所以男主角Charlie小時候會讀錯,在Charlie小時候害怕時,「雨人」都會唱歌給他聽,安慰他。一直以來,Charlie以為「雨人」只是自己兒時幻想中的朋友,最後他發現原來「雨人」是自己的親哥哥。
再來介紹一下這部電影,男主角Charlie發現父親將遺產留給了患有自閉症的哥哥Raymond,便計劃騙取這筆財富,但在拐走哥哥的過程中,重拾了真摯動人的手足之情。
當初看著這部電影時,一開始是被年輕帥氣的Tom Cruise吸引住了,後面卻被兩位男主角的親情感動了,哭的厲害。
It's not our abilities that show what we truly are, it is our choices.
決定我們成為什麼樣人的,不是我們的能力,而是我們的選擇。
來自電影〈哈利波特Harry Potter〉,這部電影太經典了,不需要什麼介紹了。對很多人來說,這就是10年的青春,10年的陪伴,正如Lily Potter所說,我們一直在你身邊從未走遠,直到永遠。
一部好的電影,就如同一次令人難忘的旅程。裡面無論是經典台詞,還是無聲的畫面都是彷彿能夠讓我們身臨其境體驗到那些或喜或悲或哀或愁的感覺,希望國產電影能走點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