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問一個關於法國末代皇後的電影
《絕代艷後》,更多中文片名:《瑪麗·安托萬》、《豆蔻風華》、《瑪麗·安托奈》
Ⅱ 關於英國法國王室的電影
親,我覺得比較好看的也就這幾部了~~希望能滿意!❤
《鳩占鵲巢》
亨利八世(艾瑞克·巴納飾),也就是歷史上稱之的都鐸王朝統治下的英國,處處充滿了陰暗、背叛、霸權甚至是荒淫無度。尤其是在亨利八世的皇宮里,更是如此。
當外界傳聞,都鐸曾經的愛妻已經無法為其生育後代的時候,亨利八世便開始將其打入「冷宮」,另尋新歡去了。得知此事的托馬斯·波琳爵士(馬克·萊倫斯飾)也同時開始秘密謀劃著如何讓自己的家族成員重新回到英國最高的統治階層當中。性格外向的大女兒安妮·波琳(娜塔莉·波特曼飾)成了老頭子最大的籌碼。然而,老波琳的計劃並未能按部就班地實施。因為,此時的亨利·都鐸已然將愛慕的目光投向了波琳家族中另一位更為成熟柔美的女人身上——她就是安妮·波琳的妹妹——已經嫁為人婦的瑪麗·波琳(斯嘉麗·約翰遜飾)。 事實上,國王亨利八世對她的美色已然垂涎許久了。被逼無奈之下,瑪麗不得不作為國王的「地下情人」入宮服侍國王。然而當瑪麗懷上國王的骨肉時,她姐姐安妮(娜塔莉·波特曼)突然進入皇宮。與瑪麗不同,安妮的野心極大,主動勾引國王並得以國王的寵幸。不久,安妮如願被亨利八世冊封為皇後,而曾經得到國王恩寵的瑪麗,卻只能以皇後的同姓妹妹的身份居住宮內,被蔑稱為「另一位波琳家的女孩」。
安妮生下公主伊麗莎白(以後的英國女皇伊麗莎白一世), 使她的處境尷尬且危險。不久,安妮又一次懷孕,可遭遇流產。安妮並沒有告訴亨利八世自己流產的消息,因為那意味著她再也無法生育。安妮為了自己的王後寶座,竟萌生了與其他男人發生關系的念頭。不幸的是她選擇了自己的弟弟,更加不幸的是被弟弟的夫人看到,告訴了亨利。可是實際上,安妮與弟弟並沒有做出大逆不道的事情。
最後,安妮與弟弟被砍頭,家族隨之敗落,只有瑪麗過著幸福的生活。
《女王》
1997年,黛安娜王妃在巴黎因為車禍意外身故的消息傳出後,舉世震驚,英國國內更是哀聲一片。悲痛欲絕的民眾對以伊麗莎白女王為首的英國王室表現出來的冷漠和迴避態度十分不滿,一時間群情激憤,反王室的情緒高漲不下,戴妃之死讓英國王室陷入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中。而首相托尼·布萊爾剛剛走馬上任就面臨這樣一個棘手的局面,一面是哀痛憤怒的英國民眾,另一方面是竭力維護傳統、避而不出的英國王室。身處峰頭浪尖、壓力重重的「平民首相」布萊爾必須盡快找到解決辦法,撫平民眾的不滿與怨氣,讓女王與人民的關系恢復往日的和睦,同時確立起自己的聲望和威信。
《茜茜公主》
第一部《茜茜公主》Sissi - Kaiser Franz Joseph II (1955) 講的是美麗活潑的巴伐利亞伊麗莎白公主茜茜,在奧地利度假時邂逅年輕英俊的奧地利國王弗蘭茨·約瑟夫,兩人一見鍾情,而此時國王已經與茜茜的姐姐海倫公主定下婚約,海倫公主是專制的皇太後蘇菲指定的皇後人選,但國王已經無可救葯的愛上了天真的茜茜,並最終違背母親的旨意,在生日晚宴上宣布茜茜為自己未來的皇後,在維也納舉行了隆重的國家婚禮。
《年輕的皇後》
第二部《年輕的皇後》Sissi - Die junge Kaiserin (1956) 講述了茜茜開始了她的皇後生活,倔強的茜茜和專制的皇太後蘇菲之間的矛盾,在茜茜的女兒出生後到達了頂點。蘇菲援引皇家的傳統不讓茜茜撫養自己的女兒,而弗蘭茨卻順從了母親的旨意,茜茜一氣之下回到了娘家巴伐利亞,弗蘭茨也追隨而至,他們和好如初。回到奧地利以後發現蘇菲也改變了主意,同意茜茜撫養自己的女兒,之後,年輕的國王夫婦訪問了匈牙利,他們在匈牙利人民的歡呼聲中成為了奧匈帝國的國王與皇後。
《皇後的命運》
第三部《皇後的命運》Sissi - Schicksalsjahre einer Kaiserin (1957)講述的是茜茜證明了自己不僅能出色的處理國家大事,也能妥善處理與婆婆的關系。但是,當她和安德拉西伯爵前往匈牙利安撫不原俯首稱臣的貴族時,蘇菲卻在散布茜茜與伯爵關系不尋常的謠言。茜茜出遊時染上了嚴重的肺病。在母親的幫助下茜茜才得以康復,病癒後,她陪同弗蘭茨訪問奧地利統治下的義大利,盡管那裡的人民強烈的反對奧地利的統治,茜茜還是贏得了那裡人民的心
最後結局是人民與皇室的積怨最終引發了法國大革命的爆發。秋天來臨的時候,王後11月大的女兒夭折。民眾攻入凡爾賽宮,路易十六和王後被送上了斷頭台。
該片根據安東尼婭·弗雷澤的書作改編,講述了風華絕代的法國王後瑪麗·安托瓦內特的傳奇一生。
(3)法國最後一個王後電影擴展閱讀
影片評價:
《絕代艷後》的時代背景雖然是法國大革命的前夜,但除去結尾憤怒的民眾闖進王宮外,一點「百姓疾苦」也沒有。影片中導演索菲亞·科波拉採取淡化敘事、洛可可風格乃至搖滾配樂,這些元素越是花枝招展,王後乃至整個法國王室的空虛無助就越明顯。
從式樣繁復的摺扇和鞋子,到紋飾浮華的深宮牆壁,影片極盡華麗之能事,其中建築、室內裝飾、服裝與繪畫,路易十五時期風靡法國的洛可可風格是影片在視覺上的最大特色。
Ⅳ 《瑪戈皇後》是怎樣一部電影故事背景是什麼
《瑪戈王後》電影背景是發生在法國1572年胡格諾戰爭中“聖巴托羅繆大屠殺”前後。當時的整個歐洲的資產階級崛起,主要的歐洲國家國內,新教和天主教派系基本都在干架。法國當時內部天主教徒和新教徒已經進行了幾十年的宗教戰爭,史稱“胡格諾戰爭”。
瑪戈是清楚皇室權利爭奪的殘酷和在其中生存之道的,她當時還教她的丈夫怎麼在人前偽裝、藏起仇恨,甚至可以說她對人性的通透是在一個相當高的層次上的。此外,在電影中表現出了一個被困在權利漩渦中的女性在絕望中對生活的熱愛和探索,而當她遇見了她的真愛的時候,她不顧一切的去愛他。只可惜她的命運已經被套住了,因此留給我們的也只能是感嘆和哀婉。
Ⅳ 多推薦幾部關於法國大革命的影片
Les Mariés De L'an Deux.1971
影片名稱: 亂世冤家
主要演員: 讓.保羅.貝爾蒙多 瑪萊妮.約伯特
影片簡介:
1786年的某一天,在大西洋洋面上,航行著一艘印地安人的貨船。貨船的底艙躲藏著一個名叫尼古拉.菲利貝的法國人。他從小由南特市一家酒店老闆戈斯蘭收養,並和戈斯蘭的女兒夏洛特結為夫婦。有位男爵瘋狂地愛上了夏洛特,憤怒的尼古拉將男爵殺死,畏罪出逃。1787年春,尼古拉輾轉來到了美國南卡羅萊納州的查爾斯頓,憑著他的聰明才幹,僅在五年之內就成為該公司老闆阿瑟達維松身邊的紅人。達維松又將自己女兒瑪格麗特許配給他。尼古拉和瑪格麗特舉行婚禮時,有人揭露尼古拉早已結婚,這違背美國的教規,婚禮中斷。兩星期後,達維松派尼古拉去法國銷售小麥。這時的法國剛剛建立了共和制的新政權,國內局勢動盪。尼古拉銷售小麥,雖遭市政府議員的非難,但他是雪中送炭,受到當地市民的歡迎。尼古拉得知妻子夏洛特因愛上蓋朗德侯爵而逃往鄉下,為了找到夏洛特,他毅然救出了因謀反而被捕的侯爵的妹妹波麗娜,自己卻?鐺入獄被判處死刑。後來,在他兒時的夥伴西蒙的幫助下,尼古拉越獄逃到了偏僻的鄉村,與蓋朗德侯爵等保皇黨人不期而遇,一場混戰,隨尼古拉一同越獄的另一囚犯當場被打死,尼古拉倖免一死。爾後他又作為波麗娜的救命恩人被奉為上賓。尼古拉幾經周折終於找到了夏洛特。他勸她回家去,但夏洛特不願離開。蓋朗德怕美女被別人奪去,決定和夏洛特結婚。波麗娜得知哥哥要結婚,她也執意要嫁給尼古拉,這就引起另一貴族青年聖奧班的妒意,便撥劍要與尼古拉決斗。聖奧班邊斗邊大聲叫嚷:「尼古拉是共和國派來的密探。」於是許多貴族紛紛拔劍助陣。尼古拉寡不敵眾,束手就擒。夏洛特意識到保皇黨不會輕易放過尼古拉,她當場言明:「他是尼古拉.菲利貝,是我丈夫」,在場的人目瞪口呆,夏洛特立即挽著尼古拉離開了大本營。途中夏洛特發現尼古拉的項鏈盒裡有瑪格麗特的照片,又聽說他回國是為了和自己離婚,不禁醋意大發。這時正巧法國親王路過,夏洛特忿然坐上了親王的馬車。親王令手下人給尼古拉強行灌入迷魂葯,並在他昏睡中辦了離婚手續。親王帶著夏洛特離去。被留下的尼古拉被人抬回了他自己的貨輪。戈斯蘭已破產,他意外地找到了生財之道:他將酒窖里囤積的酒全部裝上尼古拉的貨船返航了。尼古拉昏睡了幾個晝夜後,漸漸蘇醒。守在一旁的戈斯蘭拿出離婚證交給尼古拉說:「你回美國就和那姑娘結婚吧,你可要發大財了!」尼古拉聽後如夢初醒,縱身跳進大海游向岸邊。一陣海風把離婚證書也吹進了大海里。他去追尋夏洛特,途中加入了共和國軍隊,立了戰功。夏洛特坐在疾馳的親王馬車內。心裡一直思念著尼古拉,當馬車快要接近邊境時,夏洛特跳下馬車,奔向共和國軍隊……尼古拉和夏洛特再度重逢,和好如初。
簡體中文名: 雪琳娘
編劇: 丹尼爾 布朗熱 (Daniel Boulanger) / Jérôme Tonnerre / 菲利普 德 普勞加 (Philippe de Broca)
導演: 菲利普 德 普勞加 (Philippe de Broca)
主演: 索菲·瑪索 Sophie Marceau
製片國家/地區: 法國
上映年度: 1988
又名: 朱安黨人 / 痛苦的抉擇
《痛苦的選擇》,由巴爾扎克小說《朱安黨人》改編,反映法國大革命時期的人們的精神狀態和歷程。主要人物是一個深沉的知識分子革命青年(後成為地方軍事政權領袖),一個樂觀熱烈的貴族青年,一個左右為難的女青年(蘇菲主演),一個擁護共和的老貴族。電影場景宏大,人物形象俊朗,服裝道具豪華,畫面層次豐富精美,主題深刻,情節曲折,感情熾烈,真正堪稱經典。
簡體中文名: 法國大革命
導演: Robert Enrico / Richard T. Heffron
主演: Klaus Maria Brandauer / Jane Seymour
製片國家/地區: 法國 / 義大利 / 西德 / 加拿大 / 英國
上映年度: 1989-10
語言: 英語
又名: The French Revolution
簡體中文名: 丹東
編劇: 艾格尼依斯扎 霍蘭 (Agnieszka Holland) / 安德烈 瓦依達 (Andrzej Wajda) / Boleslaw Michalek
導演: 安德烈 瓦依達 (Andrzej Wajda)
官方網站: http://www.douban.com/lpic/s1603683.jpg
上映年度: 1982
製片國家/地區: 法國 / 波蘭 / 原西德
法國大革命中,當革命政府公安委員會主席丹東意識到個體倫理的重要性後,也開始了自己和曾經的戰友、集體公義信仰者羅伯斯庇爾走向決裂。掌握國民議會的丹東號召結束恐怖,並在人民中樹立重塑地位,他不願再看到「斷頭台成為禮拜堂」,而掌握羅伯斯庇爾則在革命委員會壓力下,誓將「以革命的恐怖主義對付反革命的恐怖主義」進行到底。波蘭大......
簡體中文名: 絕代艷後
導演: Sofia Coppola
主演: Kirsten Dunst / Jason Schwartzman / Asia Argento
官方網站: http://www.sonypictures.com/movies/marieantoinette/
上映年度: 2006
語言: English
製片國家/地區: USA
又名: 瑪麗皇後 / 瑪麗皇後 / 豆蔻風華
這部電影講述了一位法蘭西王後的一生,講述了那個年代,法國大革命前貴族們奢華迷亂的生活。奧地利公主瑪麗(克爾斯滕•鄧斯特 Kirsten Dunst飾)非常聰明,生性活潑,14歲的時候,在一場政治婚姻中,從奧地利公主變成法國的太子妃。由於某些原因,王子對瑪麗非常的縱容,婚後,瑪麗一直過著極其奢華的生活,同樣,瑪麗也一直無法與內心的寂寞徹底脫離。這部電影將給我們帶來關於18世紀法國宮廷和社會的各種震撼,匪夷所思的奢侈,慾望交織的愛情,以及最後法國人民的怒吼。
簡體中文名: 亂世美人
導演: 查爾斯 舒耶 (Charles Shyer)
編劇: John Sweet
主演: Hilary.Swank
官方網站: www.AffairoftheNecklace.com
上映年度: 2001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又名: 揚眉女子 / 項鏈事件
Ⅵ 這部電影的名字感激!!
《絕代艷後》原名《Marie Antoinette》,由索菲亞·科波拉指導拍攝,主演克爾斯滕·鄧斯特。迅雷里有高清DVD版的
劇情介紹及故事背景:
索菲亞·科波拉執導的新片《絕代艷後》(Marie-Antoinette),根據安東尼婭·弗雷澤的書作改編,講述了一位風華絕代的女性——法國王後瑪麗·安托瓦內特的傳奇一生。雖然出生於奧地利皇室,貴為法國王後,錦衣玉食,但她卻是歷史上受非議、誤解和謾罵最多的女性之一。
瑪麗·安托瓦內特是奧地利皇帝弗蘭茨一世的女兒,14歲就入主法國凡爾賽宮,19歲成為了法國國王路易十六的王後。影片展現了法國大革命前凡爾賽宮內種種的頹廢、奢靡與陰謀。揮霍無度、放盪不羈的瑪麗王後,導致法國在18世紀七八十年代債台高築,從而最終導致法國大革命的爆發和君主制的推翻,而瑪麗王後本人也於1793年10月被送上了斷頭台。
凡爾賽宮水晶燈閃耀,衣香鬢影,上流社會的貴族們常在這里舉行宴會。但是在今天則有所不同。它將決定瑪麗·安托瓦內特的一生,今夜是法國太子迎娶瑪麗·安托瓦內特為妻的大婚日子。
瑪麗·安托瓦內特為奧地利公主。出生於1755年11月2日,擁有一頭金色波浪卷秀發,嫣紅的雙唇,吹彈可破的雪肌,迷人的雙眼,被譽為奧地利最美的公主。年僅14歲的她,美麗迷人的她,成了奧地利與法國險惡政治之間的犧牲品。1770年,嫁給了年僅16歲的法國波龐王室的太子,也就是將來的路易十六,成為了路易十六的太子妃。
14歲的她哪裡能想到自己的未來將在這動盪不安的亂世和自己的感情之間浮浮沉沉。 14歲就當了太子妃,19歲成了法國皇後,有著太重太重的責任和壓力在瑪麗的肩膀上面,這些責任都等著她去面對,要與比她年長的貴族夫人們應對,懂得在這奢華浮靡的凡爾賽宮生存,要適應奧地利與法國政治間的勾心鬥角,的確對直率熱情的她的確是一個重大的考驗。
路易十六是個木訥的男人,溫文儒雅但是卻不善語言,整天只關在鐵匠房,冶鐵是他的最大興趣,溫吞的他無法博得瑪麗的歡心。瑪麗未嘗過戀愛的滋味,她知道自己不愛這男人,在瑪麗心裡,他只是自己的丈夫,這是她對路易十六唯一的感覺。
16歲那年,一個男人在瑪麗的生命之間掀起了大波瀾,這男人的名字叫做菲爾遜,一個瑞典的貴族。據說他們倆在扮裝舞會中相識,依照規定,太子妃不可隨便外出,但是就是在這場宴會讓她認識了菲爾遜伯爵,菲爾遜有著幽默風趣的特性,機智迷人的又同時兼具政治長才,還可以帶兵打仗,多才多藝又深具領導能力讓瑪麗深深著迷。對於整天面對不善於說話而且木訥的路易十六的瑪麗而言,菲爾遜的出現在她的生命點燃一道光。於是,她終於知道戀愛的滋味是怎樣,她喜歡菲爾遜,為他著迷,也和他之間發展出一段戀曲。
皇宮的苦悶讓瑪麗想找個宣洩的出口,除了與菲爾遜的戀曲之外,她積極尋找娛樂,所以她參加很多皇室外的宴會,喬裝偷偷摸摸讓她享樂其中;與生俱來的美貌和貴族優越感,讓她對服裝鞋子珠寶需索無度,因為從小生長在皇宮之內,不懂人間疾苦,國庫都讓她拿去做衣服,買珠寶,還有賭博,因此有了歷史上著名的「項鏈事件」,法國人稱這個奧地利籍的皇後為「赤字皇後」。雖然後來證明「項鏈事件」的瑪麗皇後是無辜的,卻讓她聲望下跌,而且這時候法國的民間正在醞釀一股反皇室的氣氛,瑪麗這時就成了眾矢之的。
法國大革命的期間,一堆人說「把那個奧地利的女人趕出去」「殺死她,她是魔女」「都是她,害的我們這么窮」,皇室這時又不肯召開三級會議,民怨越來越高漲,這時路易十六與瑪麗打算逃出法國境內去避風頭,菲爾遜幫助逃亡,但是卻在法國邊境維洛那被逮個正著,被押回巴黎囚禁,在路易十六被處斬之後,她也被交付審判而且送上斷頭台。她在被處刑之前,不小心踩到了劊子手的腳,還因此跟劊子手說聲抱歉。
http://kankan.xunlei.com/vod/movie/35/35739.shtml
這是觀看地址
追加點分吧............
Ⅶ 想找電影《瑪戈皇後》的影評或者歷史背景~
《瑪戈皇後》是一部史詩級的電影,無論從影像風格、歷史深度還是思想內涵方面。
它猶如一幅幅精美凝重的油畫,將我們帶回到1572年的法國。
在歷史的血腥、政治的陰謀中滲透愛情的狂野,在宏大的場面、驚俗的故事中觸摸人性的張揚,讓我們在兩小時二十三分中內恍如做了一場華麗的噩夢。
本文從歷史背景、人物塑造、影像風格三個方面分析《瑪戈皇後》的美學風格及意義。
背景:
1572年,法國國王亨利二世和美第奇家族的凱瑟琳的美麗的女兒瑪歌年方18,被母親-瓦盧瓦王室真正的掌權者,嫁給了19歲的那瓦拉的亨利.
這個亨利說起來還是瑪歌的雙料表兄,首先亨利二世的父親弗朗西斯一世(就是瑪歌的祖父)的親妹妹是那瓦拉的亨利的外婆,並且亨利所屬的波旁家族和瓦路瓦王室同出於法國國王路易九世.瑪歌的父親亨利二世是個美男子,他的妻子凱瑟琳相貌平平,他們四個兒子都是孱弱醜陋,並且短命,據說這四個兒子有一種遺傳怪病,就是流血汗.但是他們的女兒都艷名遠播.瑪歌很漂亮甚至比他的姐姐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的王後伊麗莎白更美,伊麗莎白本來是王太子卡爾洛的未婚妻但是被公公腓力二世(也是英格蘭血腥瑪麗的丈夫)取來為王後,威爾第的歌劇《唐卡洛爾》就是說的這回事.
婚禮定於八月在巴黎舉行,這個婚禮對於當時得法國意義非常重大.因為十六世紀路德在德國的宗教改革運動傳到了法國,當時執政的弗朗西斯一世是個思想相當開放的君主,當時已經可以控制天主教會.剛開始對這個運動還是比較寬容.但是後來由於新教徒把發對天主教的傳單貼到了王宮,惹火了這位國王,認為這些人危害了國家統一.於是大肆殺戮了新教徒,鎮壓反對天主教的運動。
等到1559年,亨利二世死後法國的宗教改革基本成形,於是法國的新教稱為胡格諾教.這時弗朗西斯二世為法國國王,他是亨利二世和凱瑟琳的長子,繼位時年僅十五歲.他的未婚妻是蘇格蘭的瑪麗·斯徒亞特(後來被英格蘭女王伊麗莎白一世殺死),年輕而孱弱的君主,他手下那些如狼似虎的大貴族枯做自是不肯乖乖就範,於是最有實力的三個家族相互角逐,覬覦統治法蘭西的權利,他們分別是吉斯家族,位於法國西部的大貴族 , 位於法國和西班牙間的法國南部地區的波旁家族,位於法國中部的 Montmorency-Chatillons . 在這三個家族中,吉斯家族勢力最為強大的而且是極其狂熱的天主教徒.他們逐漸控制了年輕的弗朗西斯二世,從而成為法國真正的統治者.
其餘兩個家族雖然也有人信天主教,但是由於政治原因支持胡格諾教派,尤其是那瓦拉的亨利的媽媽珍妮.亞爾培.而她的丈夫-亨利的父親那瓦拉國王,法國國王的將軍則是個天主教徒.據說珍妮信新教起初並不完全是政治的原因,因為亨利的爸爸長期不在那瓦拉,所以有很多"天主教的"情婦,於是珍妮向負心的丈夫及宮廷里一切妨礙她的人挑戰而改信新教.珍妮是個自負的女人,認為自己出身高貴,是弗朗西斯一世的親外甥女,而凱瑟琳·美第奇不過是義大利商人的後代,因此實際上心裡很鄙視她。
實際上就算是那兩個家族的很多主要領導者是雨格諾教,全法國的的胡格諾教教徒不過只佔不到百分之十.但是由於他們在國家政治生活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所以對於吉斯家族來說這兩個家族實在是不可小覷的敵人.所以說這幾個家族間的矛盾純粹是政治上的競賽所引起的,而外在表現為天主教會和新教教會的沖突.
弗朗西斯二世是個短命鬼,繼位一年就死了,年僅十六歲,而後凱瑟琳的第二個兒子繼位這就是查理九世,是年十歲,這時凱瑟琳開始攝政.這個傢伙小時候倒還健康可愛,樣子也不錯,但是後來很是肥胖,凱瑟琳太後頗為討厭這個面目可憎,軟弱無能的兒子,而比較鍾愛三子亨利.瓦路瓦,他就是後來的波蘭國王和法蘭西國王亨利三世.
雖然凱瑟琳是個相貌平庸的女人但是卻是一個聰枝歷明和鐵腕的政治家.她知道吉斯家族強大的勢猛敗搜力對她和他的兒子絕對是個威脅,於是她在政治上開始扶持其他的兩個家族用以和吉斯家抗衡,但是由於那兩個家族和胡格諾教已經融為一體,所以客觀上支持了它的發展,所以胡格諾教派在那時期得到迅速壯大.但是凱瑟琳本人是個虔誠的天主教徒,她不想讓任何一個貴族控制國家,更不想要法國成為一個新教國家.於是經過一番斗爭,凱瑟琳還是決定了幫助吉斯家族打擊新教徒,她先是協助他們刺傷了海軍上將柯里尼(重要的新教領袖之一)在這之前,她已經毒死了珍妮,並使這個謀殺看起來像珍妮死於肺病)並且協助吉斯家族策劃了以天主教的瑪歌同新教的亨利婚禮為誘餌來消滅前來參加婚禮的新教首領及各地的新教教眾,這就是著名的聖巴托羅繆之夜屠殺。
[編輯本段]事件經過
8月18日婚禮舉行,從那天開始全巴黎的人開始慶祝婚禮,無論天主教徒還是全國各地趕來的新教徒,無論宮廷,貴族,還是老百姓,全城狂歡,大家受到一場隆重的婚禮影響都幾乎陷入癲狂,並且新教徒們想,這樣的結合可能會使新教合法化,所以格外的興奮,無數其他的方的新教徒都趕到巴黎參加這場婚禮,22日海軍上將遇刺的消息傳出,無疑又給人們脆弱而興奮的神經重重一擊.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互相憎恨漫罵,23日,情勢似乎對天主教徒很不利,新教徒群情激昂,發誓要找到刺殺柯里尼的兇手及策劃者.吉斯手下的人被逮捕,法院開始審判,國王也發出狠話,有罪的人決不輕饒,所以亨利.吉斯(瑪戈的情人之一)帶著他的人暫時離開巴黎,一切好像對凱瑟琳來說好像很糟糕.然而她沉穩而自信,她先允許他的兒子查理九世派遣新教士兵把守海軍上將柯里尼的官邸,並且派新教徒們的新王後瑪歌去探望病情.這時的瑪戈從心眼裡是同情新教徒的,在她看來新教徒們雖然粗魯,但是但是他們現在沒有防備,象羊羔一樣,而且他們還有良心.在此期間凱瑟琳秘密接見安汝公爵就是亨利.瓦個瓦(查理九世的弟弟,她的寶貝兒子),法國人,還有一些義大利人,最後連同他們脅迫查理九世同意處死柯里尼.
於是24日凌晨,亨利.吉斯已經悄悄返回巴黎,他首先來到柯里尼家,當即殺死了柯里尼,於是以教堂的鍾聲為信號,全城的武裝的天主教徒保衛團出動了,這事先都是准備好的,他們帶著白臂章和帶有白十字的帽子,向尚在熟睡的新教徒們發動了襲擊.當夜巴黎血流成河,死掉的新教徒的數量是有爭議的.各個立場得人都有他們自己的數字,有人說當晚死了2000,有的說3000,還有說6000的.以後的幾周,這種屠殺擴散到法國各地,死亡人數一般來說歷史學家們認為是70,000人.這次大屠殺之後,法國陷入了分崩離析的狀態,上升中的王權遭到了削弱.因為新教徒怎麼會善罷甘休,因此建立自己的政權和中央對抗.從而導致了法國第二次宗教戰爭.
[編輯本段]事件後續
按照大多數歐洲史書的描述,最開始查理九世和皇太後都是真心想把女兒嫁給波旁的亨利的。
但後來發生了一些事:
1、新教首領柯里尼唆使查理九世對西班牙開戰,這個與皇太後穩定國內的政策是矛盾的
2、柯里尼對查理九世的影響力越來越大,這個是皇太後無法容忍的
這兩個個條件加到一塊,使皇太後認為法國朝政有可能落到新教徒手中,而他們的政策將會導致災難。
皇後的三兒子安茹公爵以及吉斯公爵利用了這一點,使得皇太後倒向他們一邊,但說服查理九世還是一個問題,於是他們傾向於刺殺柯里尼。
但是,這次刺殺失敗了,柯里尼只受了重傷,巴黎的新教徒很不滿,開始騷動,查理九世也聲稱一定要查處兇手。
這時皇太後秘密告訴國王,她就是那個兇手,而且現在新教徒已經蠢蠢欲動,如果不先下手為強,新教徒會在巴黎發動叛亂。
在這種情況下,懦弱、無主見的查理九世崩潰了,下達了屠殺新教徒的命令,而實際執行屠殺的是吉斯公爵、安茹公爵以及他們手下的天主教極端分子。
亨利與瑪格麗特的婚禮事先就是一個圈套的說法現在看來是不太可靠的。
這次屠殺全法國大約有五萬新教徒被殺,幾乎所有的新教徒領袖都遇難,只有波旁的亨利以及孔代親王因為宣布改信天主教而躲過一劫。
但是新教下層民眾沒有屈服,他們據守拉羅舍爾,天主教軍久攻不下。
後來波旁的亨利以及孔代親王都逃出巴黎,於是宗教戰爭再度爆發,查理九世病死後,局勢變得更加復雜。
天主教一方分為三派:
國王亨利三世一派,天主教極端派吉斯公爵一派,天主教溫和派阿朗松公爵(也是國王的弟弟)一派, 再加上波旁的亨利帶領的新教徒,於是又是一場混戰。
[編輯本段]伏爾泰與聖巴托羅繆之夜
伏爾泰激烈的發表抨擊天主教反天主教,認為天主教虛偽、愚昧、庸俗、罪惡。
他養了一隻猴子,並給猴子帶上牧師的帽子,沒有一天不捉弄它,捏它,用針戳它鼻子,甚至賞它一頓皮鞭。
伏爾泰一直在大笑,別人問他要笑到什麼時候?他說:笑到死。
一年之中他都在笑,但是只有一天不笑,那就是聖巴托羅繆之夜。
只一天他不僅不笑,還痛哭流涕,甚至口吐白沫在地上抽搐。
那次大屠殺是多少人心中永遠的噩夢!
伏爾泰處處跟天主教作對,他曾經為以為一位被法國法院殘害致死的新教徒卡拉鳴不平,並最終迫使法國政府為卡拉平反。
在一片文章中說出了他最為人知的名言Ecrasez L』infame(踩死敗類)。
這「敗類」究竟何指,歷來爭論不休,有的說指基督教,有的說天主教,有的說一切宗教狂熱者。
我較贊成後一種說法。
為紀念聖巴托羅繆之夜大屠殺 200 周年,他還寫了《1772 年 8 月 24 日之詩》,抨擊宗教狂熱給新教徒帶來的災難。
Ⅷ 歐美電影絕代皇後講述的是哪位皇後
瑪麗·安托瓦內特
法國路易十六的王後
瑪麗·安托瓦內特(Marie Antoinette 1755年11月2日~1793年10月16日),法國國王路易十六的妻子,死於法國*大*革✘命,原奧地利公主,生於維也納,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弗蘭茨一世與皇後兼奧地利大公、波西米亞及匈牙利女王瑪麗亞·特蕾西亞的第十五個孩子(最小的女兒,她還有一個弟弟)。1755年11月2日出生在維也納霍夫堡皇宮。她被取名為瑪麗亞·安東尼亞·約瑟芬·約翰娜(Maria-Antonia-Josepha-Johanna)。 瑪麗亞是以紀念聖母瑪麗亞, 安托瓦內特是紀念帕多瓦的聖安東尼, 約瑟芬是紀念她的哥哥約瑟夫大公,約翰娜是紀念傳教士聖約翰。 一位大臣是這樣描述這個新生兒的:「一個嬌小但完全健康的女大公。」
Ⅸ 描述西方宮廷皇後的電影
絕代艷後Marie Antoinette (2006)
索菲亞科波拉執導的美國電影《絕代艷後》,根據安東尼婭?弗雷澤的書作改編。這部電影講述了一位法蘭西王後的一生。奧地利公主瑪麗非常聰明,生性活潑,14歲的時候,在一場政治婚姻中,從奧地利公主變成法國的太子妃。由於某些原因,王子對瑪麗非常的縱容,婚後,瑪麗一直過著極其奢華的生活,同樣,瑪麗也一直無法與內心的寂寞徹底脫離。這部電影將給我們帶來關於18世紀法國宮廷和社會的各種震撼,匪夷所思的奢侈,慾望交織的愛情,以及最後法國人民的怒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