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找部愛情小語種電影(據說是法國的),男女參加一個活動 合租一個免費房子,女孩誤診得了艾滋病
烏克蘭電影《愛情公寓》,不是法國的
傾盆大雨那天,他和她跳上這班電車。他,年輕帥氣的攝影師,頭發凌亂,穿著一件沾血外套。她,紅發美女,肩背沉重大提琴,音樂學校里的夢幻樂手。兩人同樣赤腳,深受彼此吸引,立刻墜入情網…就像尋常愛情故事的開頭,然而不尋常的才正要開始。
愛得火熱的倆人決定開始同居生活,首要的就是找個舒適的小窩,他們在報紙上發現一則出租廣告,上面這么寫著:『市中心公寓免費出租,限真心相愛者。規則一,不準與外界聯絡,沒有電視、電話、呼叫器,完全與世隔絕;規則二、你們要一起住,游戲只限真正需要彼此的人。』
B. 為什麼《每分鍾120擊》,被稱為本屆戛納最虐的電影
今年共有七部長片和六部短片將角逐2017年酷兒棕櫚獎,目前口碑爆棚的《每分鍾120擊》,在此競賽單元處於領先地位。
與同樣講述艾滋抗爭的美國電影《平常心》不同,《每分鍾120擊》並沒有平鋪直敘地表達政治訴求,而是通過群像清晰地展現出90年代法國艾滋以及性少數群體的真實境況。
《每分鍾120擊》講述了上世紀90年代,艾滋風暴席捲資本主義世界。年輕人不滿制葯公司壟斷科研成果,他們組建了激進組織Act Up,轟轟烈烈的走上街頭對抗社會冷漠。兩個年輕同志一起投身抗艾事業,最終卻因為理念沖突而分道揚鑣。
在這部影片中,男主角Sean是個艾滋病毒攜帶者,即便身患不治之症,但Sean卻絲毫沒有表現出對死亡的擔憂,他忙於在社群中出謀劃策,積極沖向抗爭活動的第一線,面對恐同人群他更是敢於大膽親吻同伴回應對方的挑釁,並因此收獲了一段愛情。
然而,愛情並不能阻止艾滋病魔的侵襲,死亡就像幽靈一樣等待隨時降臨。但是,雖然鬥士Sean走了,他所追尋的目標還在,他的靈魂還在追尋。
羅賓·坎皮略
本片由法國著名編劇羅賓·坎皮略執導,他的編劇作品《課室風雲》獲得了第61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他執導的處女作《東方男孩》(Eastern Boys)獲得了威尼斯電影節地平線單元大獎。
在戛納電影節的新聞發布會上,導演羅賓·坎皮略就創作動機、對巴黎激進組織Act Up的理解以及電影所反映的關於艾滋病真實痛苦的刻畫等表達了自己的想法。
巴黎Act Up組織對你意味著什麼?
坎皮略:我1992年4月加入該組織,也就是艾滋病爆發的10來年後。作為一名男同性戀者,整個80年代我都是在恐懼中度過的。
在90年代早期,我在電視上看到了該組織創立者之一Didier Lestrade的采訪,他談到了一個已經建成的「艾滋病社區」,在那裡住著飽受艾滋病折磨的人,病人之間的親密關系以及抗擊艾滋病的醫護人員。在當時整個社會都缺乏關注的情況下,這些醫護人員得到的支持是最少的。他的采訪打破了長達十多年的沉默,也就是在那時,我決定加入巴黎Act Up。
我第一次參加該組織的會議,就被它散發出來的活力所震撼,考慮到當時我們處在艾滋病最肆掠的時期,人們這樣自由地談論艾滋病是相當難得的。在80年代感染上艾滋病而身陷絕望的男同性戀者們,公開集中地成為了抗擊艾滋病的主要鬥士。
他們積極影響著身邊的人,向大眾普及艾滋病相關知識,教他們艾滋病醫學表述上的技術特點以及爭取集體權利斗爭中的政治闡述。
但是,歸根到底,Act Up是由一個個擁有堅強個性的個體組成,換成別的環境,他們似乎沒有什麼理由能聚合在一起。抗擊艾滋病運動的力量很有可能來自這群試著求同存異、達成共同訴求的人之間碰撞出來的巨大火花。
我雖然在組織中只是個普通成員,但我相當活躍。我加入了醫療委員會,參加了許多次的行動,這其中的一些行動給這部電影帶了靈感。在那個時候,需要明白的是,在高中談論安全套以及問毒品使用者交換針頭都是不合乎標準的。那時,恐同才是標准。確實,我們忘記了從那時到現在社會是怎麼演化的。關於事物以前是什麼樣的,人們似乎趨向於選擇集體失憶。
電影中多次出現的會議場景
你是怎麼定義這部電影的,是重構還是自傳呢?
坎皮略:這部電影當然是虛構的,就算我試圖在電影中重建當時發生的許多次大討論以及開展的行動,我都是很自如地把它們嵌入在敘事裡面,而不是生硬突兀地如實反映它們本來的面目。
我非常希望年輕人能直面這個故事,同時,與年輕的演員合作也讓我完全避免了去模模擬實人物的沖動,盡管我認為把當時討論的強度以及人物聲音的音樂性帶入電影是十分重要的。一旦我找到了那個平衡,人物的個性就突破了模仿的限制,從而自然而然不加拘束地散發出來。
那麼,對公開會議的展現,讓你將政治敘述轉化成一部電影的主題?
坎皮略:對公開會議的展現是這部電影的主要方面之一,同時也超越了會議本身。Act Up組織的中心策略是在對抗中去具體展現艾滋病這個疾病,也就是被艾滋病摧殘的滿目瘡痍的軀體。
在針對醫葯公司Melton-Pharm的行動中,Sean對醫葯公司的總監說,「這就是艾滋病人的樣子,要是你們從沒看過拖著疾病的軀體的話,你眼前的就是。」艾滋病人總是被忽視,人們似乎看不見,但通過有血有肉的體現本身就是一個很重要的政治主題。在這部電影里,體現既是一種政治態度,也是一種電影選擇。
電影主創人員亮相本屆戛納電影節
電影的最後執行了安樂死,你認為Sean是死於艾滋病嗎?
坎皮略:電影對Sean的艾滋病發展階段留下了一個開放式的問題。一般來說,Sean的情況應該是隨著電影的進程而不斷惡化的。但是,我認為重要的是去展現他在隧道里的一切:一切都再也回不去了,當與外面的世界相連時,這就達到了脆弱的極點。
對Sean來說,問題就是承受這一切,等待生命結束。在艾滋病爆發的時期有許多秘密進行的安樂死,也許現在人們才開口說罷了。
「每分鍾跳動」意味著音樂節拍或是心臟跳動,就從電影的名字來講,你似乎更多在強調音樂的作用?
坎皮略:老實說,並不是所有人都喜歡浩室音樂,也並不是每次行動結束後所有人都去夜場尋歡作樂。但這種音樂吸引能讓我及時地觸及一個具體的瞬間。
我不禁會想,這音樂,不管是歡快的還是不祥的,都可以作為這段時期的背景音樂。因此,在我看來,這音樂更能讓人聯想到艾滋病爆發時初期的日子。
今天來說,拍這樣一部電影有緊迫性嗎?
坎皮略:在這個特別的時刻,選擇拍這部電影而不是其他的片子,在我看來,顯然是有原因的,因為我需要這樣做。我想要講述這個故事,因為我覺得還沒有人講過這個故事,比起懷舊,它需要被更廣泛地傳播。
我不認為電影能對政治造成直接的影響,也不是訴諸於一些現在已經不起作用的解葯。在我看來,這與懷舊無關,因為不可能想像我們會忘記那些年的暴力。
C. 法國 艾滋病 電影 叫什麼[有劇情- -]
野獸之夜/瘋狂夜
愛滋味
D. 法國電影
善良的盧卡斯!一部優秀的電影
看一部好電影就像吃一口好茶,余韻裊裊,總有點什麼讓你不斷回味。《L'homme que j'aime》給我留下的是馬丁那支口哨——《Bandiera rossa》。片子結束了,口哨聲猶在耳邊盤旋,輕快自由卻又帶著點努力忘記悲傷的悲傷。這個片子並沒讓我覺得有多同志,反而不停地想起那句話:「我愛你,但我不是GAY。」
《L'homme que j'aime》中大概就是馬丁追著有點不耐煩的盧卡斯問他是否經常這樣低頭走路,然後坦率得有點發傻地說自己是GAY,還一副無比單純無比CJ的表情問他是不是,才發現這個原本很容易就被寫成悲劇的悲劇並不會走煽情索淚的韓國電影套路,果然,看到馬丁給「表演跳水」後的盧卡斯身邊扔小魚時幾乎笑噴。
就是這樣一個男人,不得不讓從小喪母活得有些迷茫有些孤獨有些拎不清自己的盧卡斯一點一滴地被他吸引蠱惑。盧卡斯不是GAY,他會在同性戀酒吧里不自在地找彈球機玩,他只是愛馬丁,並在馬丁想拒絕給他傷害的時候一步步向他走近過來。他對他說:「我愛你,就像我從未愛過一樣。」這句話的催淚效果遠遠大過任何聲嘶力竭海誓山盟,是你為我刷新了對愛情的印象,是你為我心靈詞典中的愛情下出標準的定義,我不是GAY,我的這種愛只依你而存在,這已經不再是同性異性的問題,這是一種特定的愛情方式,無關乎性別。
整部片子馬丁都在用他出其不意的孩童行為輕松著盧卡斯和媽媽,也輕松著我們的心,以至於在他臨死的時候我居然還會因他的可愛舉動而微笑出來,可心裡那種沉重和惋惜是無法迴避的。眼淚在最悲傷的瞬間反而缺席,當然馬丁本來也不想把他一個人的死變成所有他所愛之人的悲劇。謝謝盧卡斯,他完全按照馬丁的心願選擇了自己今後的生活,他穿上帶著馬丁古龍水氣味的橫條上衣,騎上了馬丁那台破舊的黑色自行車,輕快地吹起了馬丁最喜歡的口哨……
「那天,你將明了。」
「那天, 我們也將明了。」
「你是生命。」
「你是虛無。」
「死神將會來臨, 取走你的雙眼。」
那時,盧卡斯背對馬丁安靜地蜷著,兩人輕輕吟出這首詩。
死神終於取走了馬丁的雙眼,但盧卡斯卻把他活進了他的心裡,這種懷念不是用眼淚和香燭來進行,而是一種氣場的籠罩,只要他的氣場圍繞在他周圍,死神永遠取不走他對他的懷念。
有人問盧卡斯今後會跟男人還是女人在一起,我堅定地認為是女人。再羅嗦一次,因為盧卡斯不是GAY,他只是愛上了馬丁,而馬丁恰好是個男人,如此而已。
E.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裡面的亞倫格林死於什麼
亞倫格林是導演的經紀人,拍攝前夕死於艾滋病的並發症
F. 艾滋病的電影
關於艾滋病,我們需要了解相關知識,更有必要積極預防。艾滋病相關的電影:
1.費城故事(8.6)——艾滋病歧視案
年份:1993
因為艾滋病歧視,尋求法律途徑討公道。
上個世紀90年代,社會對同性戀以及艾滋病患者的歧視非常巨大。片中男主雖然是一個年輕有為的律師,卻因為同性戀與身患艾滋病的原因,被無端老闆解僱了。
他不得不尋找律師為自己討回公道,但由於社會對這類人群的偏見,沒有律師敢接這樣的案子......
可以說,影片很好地詮釋了當時美國社會對同性戀以及艾滋病人的歧視,而這種歧視在今天的許多地方也依然存在。
2.地久天長(8.0)——催淚母子情
年份:2001
地區:香港
真實事件,香港作家子鶩的抗病人生。
一個男孩,自小患有先天性血友病,更大的不幸發生是,他的血液還遭到了艾滋病毒感染。
病魔面前,所有人都是脆弱的,但這個男孩和母親,卻讓人看到生命另一種堅強。母親把自己變成兒子的私人醫生,兒子身患重病卻努力進入了大學。生命最後依舊還在抗爭......
生老病死,人有太多的無能為力,但以什麼態度面對,以何種姿態赴死,或許才是生命的意義吧。
這是一個與艾滋病魔頑強抗爭的勵志催淚故事。
3.最愛(7.3)——「艾滋病村」
年份:2011
影片啟發於上世紀中國的艾滋病村事件。
聚焦上個世紀90年代,中國一個偏遠落後村莊,村民們通過賣血賺錢卻不慎感染艾滋病。
這是新聞里真實報道過的,但影片使更多人關注到艾滋病村這一事件。而這背後更大的意義是,社會各界對艾滋病病人有了更多理解以及寬容的態度。
G. 費城故事電影觀後感
影片《費城故事》觀後感講述的是一個遭人歧視的艾滋病患者通過法律途徑尋求幫助,最終獲得勝利的故事。這不僅是一部簡單的法律訴求案件,隱藏其中的還有對公平、道德的追求,它顛覆了人們對艾滋病患者的原有思維,呼籲不歧視,完善了法律,使社會更加公平。
影片主人公安德魯本身是一個出色的律師,但因是一個同性戀者,並因此而染上了艾滋病,遭到一些同事及上司的歧視。他的boss因對艾滋病患者存在固有的厭惡感,故安排使安德魯在工作上出現失誤,藉此辭去他的職務。
本片的開頭這一部分反映出了艾滋病患者沒有公平的人身權利,遭到大部分人的歧視的社會現實,也是一個根深蒂固的社會問題。
有助於人們理解、同情艾滋者人。人們應該給予艾滋病人關懷,讓他們感受世界的溫暖與寬容,讓他們欣慰地離開人世。在安德魯最艱難的時候,他的家人愛人朋友一直陪伴著他,給予他理解、愛護和鼓勵。
最終贏了官司的安德魯帶著滿滿的祝福無憾地走到生命終點。假如我的家人或朋友得了艾滋病,雖然我無法從使對方從身體痛苦中解脫出來,但起碼要讓對方盡可能得到心理上的安慰與支持。
H. 達拉斯買傢俱樂部觀後感
最近我看了電影《達拉斯買傢俱樂部》,電影講述了男主角羅恩祥含在被確證為艾滋病晚期,並被告知只剩下30天的生命後,為了能夠活下去,在羅恩的醫生艾芙以及一個變性異裝癖病友雷恩的幫助下,一直堅持不懈的與病魔、與FDA及制葯商進行異常艱苦的抗爭的故事。
羅恩被逼上絕境後對生存的奮力一搏讓人欽佩,但在這里我想談談羅恩的朋友,那個令我記憶猶新的,有著變性異裝癖的同性戀病友雷恩。在病房初遇羅恩的他是隨性的,不在乎所有人冷眼與唾棄的;渣輪在街道上跟羅恩要求拉客提成的他是大膽精明的。
在超市受到了羞辱,卻得到了羅恩的尊重與認同的無助的他是令人憐惜的;在他徹底淪為一個癮君子,無力到需要羅恩幫忙注射葯物的他是令人同情心痛的;在生命的最後,放棄了認同自己,選擇換上男裝向父親尋求幫助,向命運妥協的他是可憐又可悲的。
在我一度以為雷恩的人生會像男主角那樣走向正軌的時候,他卻逐漸走向了墮落,向死亡加速靠近。此時的他所顯露出的對死亡的恐懼不禁讓人唏噓,生命就是這么的脆弱,令人無可奈何。
雷恩的死讓曾經恐同的男主角流下了眼淚,他們兩個之間那種超友誼的情愫證明了雷恩的存在並不是微不足道的。誠然,雷恩的毀滅影射了大多數人的結局,但這也使得達拉斯買傢俱樂部承載的精神價值更加厚重。讓我們銘記,生存從來都不是一種狀態,而是一種態度。
影片評價
《達拉斯買傢俱樂部》以美國醫葯產業體系的荒唐為背景,再以南謹梁笑部男人的不屈鬥志打底,鏡頭流利,配合好主角好配角,若仍票房和獎項上落空失手,便真太對不起。幸好沒有。
《達拉斯買傢俱樂部》的一頭一尾相互照應,片首一名牛仔在牛背上搏鬥之時,羅恩正躲在賽場的陰暗角落與兩名女子行苟且之事,而在片尾,瘦骨嶙峋的他終於騎上了牛背,這時從他身上,我們才真正嗅到了一絲「活著」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