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戈王後》電影背景是發生在法國1572年胡格諾戰爭中“聖巴托羅繆大屠殺”前後。當時的整個歐洲的資產階級崛起,主要的歐洲國家國內,新教和天主教派系基本都在干架。法國當時內部天主教徒和新教徒已經進行了幾十年的宗教戰爭,史稱“胡格諾戰爭”。
瑪戈是清楚皇室權利爭奪的殘酷和在其中生存之道的,她當時還教她的丈夫怎麼在人前偽裝、藏起仇恨,甚至可以說她對人性的通透是在一個相當高的層次上的。此外,在電影中表現出了一個被困在權利漩渦中的女性在絕望中對生活的熱愛和探索,而當她遇見了她的真愛的時候,她不顧一切的去愛他。只可惜她的命運已經被套住了,因此留給我們的也只能是感嘆和哀婉。
㈡ 電影《瑪戈王後》到底講了什麼故事
瑪戈王後的劇情簡介 · · · · · ·
十六世紀後半葉,法國處於「胡格諾戰爭」時期,天主教和新教殘酷戰爭不斷。而宮廷內部也奢華淫靡,腐敗不堪。為了平息連年內戰,信仰天主教的法國宮廷決定將瑪格麗特公主(Isabelle Adjani 伊莎貝爾·阿佳妮 飾)嫁給新教徒的首領納瓦爾國王亨利(Daniel Auteu il 丹尼爾·奧德耶 飾)。
1572年8月24日,婚禮在巴黎隆重舉行。正當人們沉浸在歡樂的氣氛中時。凱瑟琳皇後(Virna Lisi 飾)卻下達命令,發動了一場針對新教徒的血腥大屠殺,即西方歷史上著名的慘案——「聖巴托羅繆之夜」……
影片改編自大仲馬的名著,榮獲1994年戛納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維爾娜·麗絲)和評審團大獎,1995年凱撒電影節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劇本和最佳服裝設計等多項大獎。
㈢ <<絕代艷後>>最後的結局是什麼
最後結局是人民與皇室的積怨最終引發了法國大革命的爆發。秋天來臨的時候,王後11月大的女兒夭折。民眾攻入凡爾賽宮,路易十六和王後被送上了斷頭台。
該片根據安東尼婭·弗雷澤的書作改編,講述了風華絕代的法國王後瑪麗·安托瓦內特的傳奇一生。
(3)法國皇後變英國皇後的電影擴展閱讀
影片評價:
《絕代艷後》的時代背景雖然是法國大革命的前夜,但除去結尾憤怒的民眾闖進王宮外,一點「百姓疾苦」也沒有。影片中導演索菲亞·科波拉採取淡化敘事、洛可可風格乃至搖滾配樂,這些元素越是花枝招展,王後乃至整個法國王室的空虛無助就越明顯。
從式樣繁復的摺扇和鞋子,到紋飾浮華的深宮牆壁,影片極盡華麗之能事,其中建築、室內裝飾、服裝與繪畫,路易十五時期風靡法國的洛可可風格是影片在視覺上的最大特色。
㈣ 求一部講女王的電影名字
黃金時代》,凱特·布蘭切特Cate Blanchett飾演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
《女王》,反映戴妃時期英國女王的電影
《埃及艷後》
《尼伯龍根的指環》
女王(關於伊麗莎白二世)
伊麗莎白女王(1998美國片 導演:夏克哈卡帕(Shekhar Kapur)
)
憨豆特工
埃及艷後
埃及艷後的任務傳
公主日記 系列
絕代艷後 (法國王後瑪麗·安托瓦內特的傳奇一生)
伊莎貝爾·阿佳妮主演的《馬爾戈皇後》
《葉卡捷琳娜女皇》1995 又譯:凱瑟琳大帝/偉大的凱瑟琳
茜茜公主/年輕的皇後/皇後的命運 三部曲
大城武士
暹羅王後
歷史電影:
另一個波琳家的女孩The Other Boleyn Girl (2008)(英國王後)
輝煌年代Elizabeth: The Golden Age (2007)(英國女皇)
伊麗莎白Elizabeth (1998)
伊麗莎白一世Elizabeth I (2005)
維多利亞與艾伯特Victoria & Albert (2001)
一個女王的少女時代Mädchenjahre einer Königin (1954)
簡公主Lady Jane (1986)
蘇格蘭王後Mary, Queen of Scots (1971)
安妮的千日Anne of the Thousand Days (1969)(法國王後)
絕代艷後Marie Antoinette (1938)
絕代艷後Marie Antoinette (2006)
茜茜公主I、II、III(1956)(奧地利王後)
羅馬假日Roman Holiday (1953)(公主)
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2004)(馬其頓王後)
凱瑟琳大帝Katharina die Große (1995)(沙俄女皇)
凱薩與克麗奧佩拉Caesar and Cleopatra (1945)(埃及女王)
看看哪個是吧
㈤ 關於英國法國王室的電影
親,我覺得比較好看的也就這幾部了~~希望能滿意!
《鳩占鵲巢》
亨利八世(艾瑞克·巴納飾),也就是歷史上稱之的都鐸王朝統治下的英國,處處充滿了陰暗、背叛、霸權甚至是荒淫無度。
尤其是在亨利八世的皇宮沖改液里,更是如此。
當外界傳聞,都鐸曾經的愛妻已經無法為其生育後代的時候,亨利八世便開始將其打入「冷宮」,另尋新歡去了。
得知此事的托馬斯·波琳爵士(馬克·萊倫斯飾)也同時開始秘密謀劃著如何讓自己的家族成員重新回到英國最高的統治階層當中。
性格外向的大女兒安妮·波琳(娜塔莉·波特曼飾)成了老頭子最大的籌碼。
然而,老波琳的計劃並未能按部就班地實施。
因為,此時的亨利·都鐸已然將愛慕的目光投向了波琳家族中另一位更為成熟柔美的女人身上——她就是安妮·波琳的妹妹——已經嫁為人婦的瑪麗·波琳(斯嘉麗·約翰遜飾)。
事實上,國王亨利八世對她的美色已然垂涎許久了。
被逼無奈之下,瑪麗不得不作為國王的「地下情人」入宮服侍國王。
然而當瑪麗懷上國王的骨肉時,她姐姐安妮(娜塔莉·波特曼)突然進入皇宮。
與瑪麗不同,安妮的野心極大,主動勾引國王並得以國王的寵幸。
不久,安妮如願被亨利八世冊封為皇後,而曾經得到國王恩寵的瑪麗,卻只能以皇後的同姓妹妹的身份居住宮內,被蔑稱為「另一位波琳家的女孩」。
安妮生下公主伊麗莎白(以後的英國女皇伊麗莎白一世), 使她的處境尷尬且危險。
不久,安妮又一次懷孕,可遭遇流產。
安妮並沒有告訴亨利八世自己流產的消息,因為那意味著她再也無法生育。
安妮為了自己的王後寶座,竟萌生了與其他男人 *** 的念頭。
不幸的是她選擇了自己的弟弟,更加不幸的是被弟弟的夫人看到,告訴了亨利。
可是實際上,安妮與弟弟並沒有做出大逆不道的事情。
最後,安妮與弟弟被砍頭,家族殲氏隨之敗落,只有瑪麗過著幸福的生活。
《女王》
1997年,黛安娜王妃在巴黎因為車禍意外身故的消息傳出後,舉世震驚,英國國內更是哀聲一片。
悲痛欲絕的民眾對以伊麗莎白女王為首的英國王室表現出來的冷漠和迴避態度十分不滿,一時間群情激憤,反王室的情緒高漲不下,戴妃之死讓英國王室陷入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中。
而首相托尼·布萊爾剛剛走馬上任就面臨這樣一個棘手的局面,一面是哀痛憤怒的英國民眾,另一方面是竭力維護傳統、避而不出的英國王室。
身處峰頭浪尖、壓力重重的「平民首相」布萊爾必須盡快找到解決辦法,撫平民眾的不滿與怨氣,讓女王與人民的關系恢復往日的和睦,同時確立起自己的聲望和威信。
《茜茜公主》
第一部《茜茜公主》Sissi - Kaiser Franz Joseph II (1955) 講的是美麗活潑的巴伐利亞伊麗莎白公主茜茜,在奧地利度假時邂逅年輕英俊的奧地利國王弗蘭茨·約瑟夫,兩人一見鍾情,而此時國王已經與茜茜的姐姐海倫公主定下婚約,海倫公主是專制的皇太後蘇菲指定的皇後人選,但國王已經無可救葯的愛上了天真的茜茜,並最終違背母親的旨意,在生日晚宴上宣布茜茜為自己未來的皇後,在維也納舉行了隆重的國家婚禮。
《年輕的皇後》
第二部《年輕的皇後》Sissi - Die junge Kaiserin (1956) 講述了茜茜開始了她的皇後生活,倔強的茜茜和專制的皇太後蘇菲之間的矛盾,在茜茜的女兒出生後到達了頂點。
蘇菲援引皇家的傳統不讓茜茜撫養自己的女兒,而弗蘭茨卻順從了母親的旨意,茜茜一氣之下回到了娘家巴伐利亞,弗蘭茨也追隨而至,他們和好如初。
回到奧地利以後發現蘇菲也改變了主意,同意茜茜撫養自己的女兒,之後,年輕的國王夫婦訪問了匈牙利,他們在匈牙散物利人民的歡呼聲中成為了奧匈帝國的國王與皇後。
《皇後的命運》
第三部《皇後的命運》Sissi - Schicksalsjahre einer Kaiserin (1957)講述的是茜茜證明了自己不僅能出色的處理國家大事,也能妥善處理與婆婆的關系。
但是,當她和安德拉西伯爵前往匈牙利安撫不原俯首稱臣的貴族時,蘇菲卻在散布茜茜與伯爵關系不尋常的謠言。
茜茜出遊時染上了嚴重的肺病。
在母親的幫助下茜茜才得以康復,病癒後,她陪同弗蘭茨訪問奧地利統治下的義大利,盡管那裡的人民強烈的反對奧地利的統治,茜茜還是贏得了那裡人民的心
㈥ 想找電影《瑪戈皇後》的影評或者歷史背景~
《瑪戈皇後》是一部史詩級的電影,無論從影像風格、歷史深度還是思想內涵方面。
它猶如一幅幅精美凝重的油畫,將我們帶回到1572年的法國。
在歷史的血腥、政治的陰謀中滲透愛情的狂野,在宏大的場面、驚俗的故事中觸摸人性的張揚,讓我們在兩小時二十三分中內恍如做了一場華麗的噩夢。
本文從歷史背景、人物塑造、影像風格三個方面分析《瑪戈皇後》的美學風格及意義。
背景:
1572年,法國國王亨利二世和美第奇家族的凱瑟琳的美麗的女兒瑪歌年方18,被母親-瓦盧瓦王室真正的掌權者,嫁給了19歲的那瓦拉的亨利.
這個亨利說起來還是瑪歌的雙料表兄,首先亨利二世的父親弗朗西斯一世(就是瑪歌的祖父)的親妹妹是那瓦拉的亨利的外婆,並且亨利所屬的波旁家族和瓦路瓦王室同出於法國國王路易九世.瑪歌的父親亨利二世是個美男子,他的妻子凱瑟琳相貌平平,他們四個兒子都是孱弱醜陋,並且短命,據說這四個兒子有一種遺傳怪病,就是流血汗.但是他們的女兒都艷名遠播.瑪歌很漂亮甚至比他的姐姐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的王後伊麗莎白更美,伊麗莎白本來是王太子卡爾洛的未婚妻但是被公公腓力二世(也是英格蘭血腥瑪麗的丈夫)取來為王後,威爾第的歌劇《唐卡洛爾》就是說的這回事.
婚禮定於八月在巴黎舉行,這個婚禮對於當時得法國意義非常重大.因為十六世紀路德在德國的宗教改革運動傳到了法國,當時執政的弗朗西斯一世是個思想相當開放的君主,當時已經可以控制天主教會.剛開始對這個運動還是比較寬容.但是後來由於新教徒把發對天主教的傳單貼到了王宮,惹火了這位國王,認為這些人危害了國家統一.於是大肆殺戮了新教徒,鎮壓反對天主教的運動。
等到1559年,亨利二世死後法國的宗教改革基本成形,於是法國的新教稱為胡格諾教.這時弗朗西斯二世為法國國王,他是亨利二世和凱瑟琳的長子,繼位時年僅十五歲.他的未婚妻是蘇格蘭的瑪麗·斯徒亞特(後來被英格蘭女王伊麗莎白一世殺死),年輕而孱弱的君主,他手下那些如狼似虎的大貴族枯做自是不肯乖乖就範,於是最有實力的三個家族相互角逐,覬覦統治法蘭西的權利,他們分別是吉斯家族,位於法國西部的大貴族 , 位於法國和西班牙間的法國南部地區的波旁家族,位於法國中部的 Montmorency-Chatillons . 在這三個家族中,吉斯家族勢力最為強大的而且是極其狂熱的天主教徒.他們逐漸控制了年輕的弗朗西斯二世,從而成為法國真正的統治者.
其餘兩個家族雖然也有人信天主教,但是由於政治原因支持胡格諾教派,尤其是那瓦拉的亨利的媽媽珍妮.亞爾培.而她的丈夫-亨利的父親那瓦拉國王,法國國王的將軍則是個天主教徒.據說珍妮信新教起初並不完全是政治的原因,因為亨利的爸爸長期不在那瓦拉,所以有很多"天主教的"情婦,於是珍妮向負心的丈夫及宮廷里一切妨礙她的人挑戰而改信新教.珍妮是個自負的女人,認為自己出身高貴,是弗朗西斯一世的親外甥女,而凱瑟琳·美第奇不過是義大利商人的後代,因此實際上心裡很鄙視她。
實際上就算是那兩個家族的很多主要領導者是雨格諾教,全法國的的胡格諾教教徒不過只佔不到百分之十.但是由於他們在國家政治生活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所以對於吉斯家族來說這兩個家族實在是不可小覷的敵人.所以說這幾個家族間的矛盾純粹是政治上的競賽所引起的,而外在表現為天主教會和新教教會的沖突.
弗朗西斯二世是個短命鬼,繼位一年就死了,年僅十六歲,而後凱瑟琳的第二個兒子繼位這就是查理九世,是年十歲,這時凱瑟琳開始攝政.這個傢伙小時候倒還健康可愛,樣子也不錯,但是後來很是肥胖,凱瑟琳太後頗為討厭這個面目可憎,軟弱無能的兒子,而比較鍾愛三子亨利.瓦路瓦,他就是後來的波蘭國王和法蘭西國王亨利三世.
雖然凱瑟琳是個相貌平庸的女人但是卻是一個聰枝歷明和鐵腕的政治家.她知道吉斯家族強大的勢猛敗搜力對她和他的兒子絕對是個威脅,於是她在政治上開始扶持其他的兩個家族用以和吉斯家抗衡,但是由於那兩個家族和胡格諾教已經融為一體,所以客觀上支持了它的發展,所以胡格諾教派在那時期得到迅速壯大.但是凱瑟琳本人是個虔誠的天主教徒,她不想讓任何一個貴族控制國家,更不想要法國成為一個新教國家.於是經過一番斗爭,凱瑟琳還是決定了幫助吉斯家族打擊新教徒,她先是協助他們刺傷了海軍上將柯里尼(重要的新教領袖之一)在這之前,她已經毒死了珍妮,並使這個謀殺看起來像珍妮死於肺病)並且協助吉斯家族策劃了以天主教的瑪歌同新教的亨利婚禮為誘餌來消滅前來參加婚禮的新教首領及各地的新教教眾,這就是著名的聖巴托羅繆之夜屠殺。
[編輯本段]事件經過
8月18日婚禮舉行,從那天開始全巴黎的人開始慶祝婚禮,無論天主教徒還是全國各地趕來的新教徒,無論宮廷,貴族,還是老百姓,全城狂歡,大家受到一場隆重的婚禮影響都幾乎陷入癲狂,並且新教徒們想,這樣的結合可能會使新教合法化,所以格外的興奮,無數其他的方的新教徒都趕到巴黎參加這場婚禮,22日海軍上將遇刺的消息傳出,無疑又給人們脆弱而興奮的神經重重一擊.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互相憎恨漫罵,23日,情勢似乎對天主教徒很不利,新教徒群情激昂,發誓要找到刺殺柯里尼的兇手及策劃者.吉斯手下的人被逮捕,法院開始審判,國王也發出狠話,有罪的人決不輕饒,所以亨利.吉斯(瑪戈的情人之一)帶著他的人暫時離開巴黎,一切好像對凱瑟琳來說好像很糟糕.然而她沉穩而自信,她先允許他的兒子查理九世派遣新教士兵把守海軍上將柯里尼的官邸,並且派新教徒們的新王後瑪歌去探望病情.這時的瑪戈從心眼裡是同情新教徒的,在她看來新教徒們雖然粗魯,但是但是他們現在沒有防備,象羊羔一樣,而且他們還有良心.在此期間凱瑟琳秘密接見安汝公爵就是亨利.瓦個瓦(查理九世的弟弟,她的寶貝兒子),法國人,還有一些義大利人,最後連同他們脅迫查理九世同意處死柯里尼.
於是24日凌晨,亨利.吉斯已經悄悄返回巴黎,他首先來到柯里尼家,當即殺死了柯里尼,於是以教堂的鍾聲為信號,全城的武裝的天主教徒保衛團出動了,這事先都是准備好的,他們帶著白臂章和帶有白十字的帽子,向尚在熟睡的新教徒們發動了襲擊.當夜巴黎血流成河,死掉的新教徒的數量是有爭議的.各個立場得人都有他們自己的數字,有人說當晚死了2000,有的說3000,還有說6000的.以後的幾周,這種屠殺擴散到法國各地,死亡人數一般來說歷史學家們認為是70,000人.這次大屠殺之後,法國陷入了分崩離析的狀態,上升中的王權遭到了削弱.因為新教徒怎麼會善罷甘休,因此建立自己的政權和中央對抗.從而導致了法國第二次宗教戰爭.
[編輯本段]事件後續
按照大多數歐洲史書的描述,最開始查理九世和皇太後都是真心想把女兒嫁給波旁的亨利的。
但後來發生了一些事:
1、新教首領柯里尼唆使查理九世對西班牙開戰,這個與皇太後穩定國內的政策是矛盾的
2、柯里尼對查理九世的影響力越來越大,這個是皇太後無法容忍的
這兩個個條件加到一塊,使皇太後認為法國朝政有可能落到新教徒手中,而他們的政策將會導致災難。
皇後的三兒子安茹公爵以及吉斯公爵利用了這一點,使得皇太後倒向他們一邊,但說服查理九世還是一個問題,於是他們傾向於刺殺柯里尼。
但是,這次刺殺失敗了,柯里尼只受了重傷,巴黎的新教徒很不滿,開始騷動,查理九世也聲稱一定要查處兇手。
這時皇太後秘密告訴國王,她就是那個兇手,而且現在新教徒已經蠢蠢欲動,如果不先下手為強,新教徒會在巴黎發動叛亂。
在這種情況下,懦弱、無主見的查理九世崩潰了,下達了屠殺新教徒的命令,而實際執行屠殺的是吉斯公爵、安茹公爵以及他們手下的天主教極端分子。
亨利與瑪格麗特的婚禮事先就是一個圈套的說法現在看來是不太可靠的。
這次屠殺全法國大約有五萬新教徒被殺,幾乎所有的新教徒領袖都遇難,只有波旁的亨利以及孔代親王因為宣布改信天主教而躲過一劫。
但是新教下層民眾沒有屈服,他們據守拉羅舍爾,天主教軍久攻不下。
後來波旁的亨利以及孔代親王都逃出巴黎,於是宗教戰爭再度爆發,查理九世病死後,局勢變得更加復雜。
天主教一方分為三派:
國王亨利三世一派,天主教極端派吉斯公爵一派,天主教溫和派阿朗松公爵(也是國王的弟弟)一派, 再加上波旁的亨利帶領的新教徒,於是又是一場混戰。
[編輯本段]伏爾泰與聖巴托羅繆之夜
伏爾泰激烈的發表抨擊天主教反天主教,認為天主教虛偽、愚昧、庸俗、罪惡。
他養了一隻猴子,並給猴子帶上牧師的帽子,沒有一天不捉弄它,捏它,用針戳它鼻子,甚至賞它一頓皮鞭。
伏爾泰一直在大笑,別人問他要笑到什麼時候?他說:笑到死。
一年之中他都在笑,但是只有一天不笑,那就是聖巴托羅繆之夜。
只一天他不僅不笑,還痛哭流涕,甚至口吐白沫在地上抽搐。
那次大屠殺是多少人心中永遠的噩夢!
伏爾泰處處跟天主教作對,他曾經為以為一位被法國法院殘害致死的新教徒卡拉鳴不平,並最終迫使法國政府為卡拉平反。
在一片文章中說出了他最為人知的名言Ecrasez L』infame(踩死敗類)。
這「敗類」究竟何指,歷來爭論不休,有的說指基督教,有的說天主教,有的說一切宗教狂熱者。
我較贊成後一種說法。
為紀念聖巴托羅繆之夜大屠殺 200 周年,他還寫了《1772 年 8 月 24 日之詩》,抨擊宗教狂熱給新教徒帶來的災難。
㈦ 跪求《絕代艷後》百度網盤無刪減完整版在線觀看,索菲亞·科波拉導演的
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