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忠誠》劇情簡介|鑒賞|觀後感
《忠誠》劇情簡介|鑒賞|觀後感
1953 黑白片 135分鍾
埃及蓮花影業公司攝制
編導:伊茲丁·佐勒菲卡爾 攝影:艾哈邁德·赫魯西德 主要演員:伊馬德·哈姆迪(飾哈米德) 麥娣哈·耶斯麗(飾艾米娜)
【劇情簡介】
故事發生在40年代埃及的一個中等城市裡。一位家境較富有的青年醫生哈米德,在從外面出診回來的路上,於風雨交加之中,遇到一位貧苦的年輕姑娘艾米娜。出於同情心,他將這位姑娘帶回自己的診所,精心醫治她的病,並給她端飯送水,盡心地照料,使她很快恢復了健康。這樣兩人之間產生了深厚的感情。
哈米德向父母提出要娶艾米娜為妻,但是由於封建的門戶之見,遭到嚴厲的父親的拒絕。這一對情人抱在一起痛哭流涕。
一天晚上,哈米德和艾米娜商定,決定離家出走,私奔外鄉,倆人來到另外一座小城鎮。哈米德在這里開了一家私人診所,租下一套房子,舉行了一個簡單的婚禮,建立了一個美滿的小家庭。不久,艾米娜為他生下一個女孩,成了哈米德的掌上明珠,一家三口,享受著天倫之樂。
後來,哈米德在出診路上,不慎將大腿跌傷。他住院治療,花了一大筆錢。出院後銀談,診所停業,家庭生活日趨拮據。
妻子艾米娜為生活所迫,瞞著丈夫在外邊給一個富有的青年瞎子當私人護理。出於正常的感激之心,這個瞎子雙倍地給她開工錢,並送給她衣服等禮物。
慣於搬弄是非的女鄰居,發現艾米娜同這個瞎子之間關系「不正常」,便向在家養傷的哈米德,對艾米鋒鄭碰娜說三道四,使他對妻子的忠貞產生了懷疑。不明真相的哈米德在自尊心的驅使下將妻子趕出家門。
艾米娜在街頭流浪,可憐萬般。她露宿在一家商場門外,被老闆發現。出於同情心,他將艾米娜接納為商場售貨員。後因其「不好的名聲」傳出,又被老闆解僱,再次進入流浪者行列。最後被一位慈善的老奶奶收留。
後來,那瞎子治好了眼疾從國外回來,得知艾米娜的下落,便幾經周折找到了她,對她所經受的苦難和處境深表同情,並要給她物質幫助,但艾米娜謝絕了。為了不再見到這個 「瞎子」,艾米娜忍痛離開了老奶奶,再一次流浪。
哈米德養好傷後,繼續開診所行醫,同女兒相依為命。女兒想念媽媽,經常於夢里慟哭喊叫。診所中一位年輕漂亮的護士乘虛而入,百般追求哈米德。兩人相愛,並准備結婚。
「瞎子」聞訊趕到哈米德家,不顧哈米德對他的羞辱,當面向哈米德坦陳了他過去和艾米娜那段關系的真相,講述了她的遭遇,並為她的清白和她對哈米德愛情的忠誠做了見證。
哈米德開始悔悟,女兒也急著要見媽媽,他便決定取消重新結婚的計劃。並在 「瞎子」 的幫助下,四處打聽、尋找艾米娜。
艾米娜多年失去丈夫和女兒,無家可歸。她飽嘗了人世間的艱辛,失去了對生活的希望。一天夜裡,她神經失常地在馬路上游盪。突然,前面馳來一輛汽車,她發瘋似的往前猛跑過去,企圖撞死在汽車上。司機急煞住車,艾米娜被撞成輕傷,倒在馬路上。正巧從車上下來的是哈米德和「瞎子」。艾米娜被救起,送回到她原來的家中。哈米德為艾米娜精心治療和調養。已經成人的愛女,盡心伺候苦命的母親。「瞎子」給艾米娜送來補品。他同哈米德成了好朋友。
艾米娜歷盡苦難,苦盡甘來,終又同丈夫破鏡重圓。
【鑒賞】
這是一部曲折感人的家庭 *** ,由導演本人編劇。故事通過一位醫生和妻子的愛情波折,反映了埃及人對待愛情和家庭的道德准則與價值觀。
40年代的埃及城市社會,由於西方殖民主義文化的侵蝕和腐朽生活方式的影響,人們的愛情和婚姻價值觀發生了很大變化。離異、再婚和同居現象司空見慣叢卜。但這種現象與埃及阿拉伯人的傳統道德相悖,受到社會輿論的鄙視和正直人們的譴責,並對於受害者給予深切的同情。這就是《忠誠》一片的立意所在。
這部電影的戲劇結構雖然曲折復雜,但具有邏輯層次的連續性。它以女主人公艾米娜為主線,一步步,一層層描寫她的境遇變化發展,謳歌了她對愛情的忠貞不渝,善良的心靈和堅忍正直的品格。
影片具有濃厚的情節劇色彩。導演用細膩深情的電影語言,表達了女主人公的感情世界。艾米娜對丈夫和女兒的鍾愛,對殘疾人瞎子的同情和照顧,在流落街頭中被老奶奶的收留,被丈夫誤解而趕出家門後的痛苦,在無家可歸時對生活的絕望等情節場面,被導演用深沉濃重的電影語言盡情地加以渲染,加上環境和音樂的烘托,催人淚下。
導演運用流暢的電影手法,成功地刻畫了不同的人物形象,並對人物進行一定深度的心理分析。如瞎子憑著艾米娜的聲音和盲人的獨特感受,而發出的心理自白;老奶奶看到艾米娜的可憐狀而產生的神情變化等,歌頌了人心靈中的善和美,在觀眾心中引起了共鳴。
導演巧妙地藉助燈光效果,運用象徵隱喻的手法,表現人物的心理和感情變化。寒冬深夜,艾米娜如叫花子一般,披著一件破棉衣,縮卧在街頭屋檐下。燈光灰暗而陰冷,一隻瘦弱的小花貓趴在垃圾堆邊,「喵喵」直叫。冷風吹起落葉,在馬路上刷刷作響。艾米娜望著小貓,發出悲楚的嘆息。此情此景,令人心碎。
這部電影的節奏比較明快。如對哈米德在大街上尋找妻子和發生撞車搶救的場面,拍得比較緊湊,不拖泥帶水。
另外,影片中對男女間 *** 場面的描寫,不像過去的埃及情節片中那樣富有 *** 性,處理得較為溫柔和含蓄。
在埃及電影百花園中,情節片佔有很大的比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情節片在埃及電影中異軍突起,大量涌現。埃及的情節片受法國、英國的情節片模式影響較大,大多以反映愛情、婚姻、家庭和社會倫理問題為題材,有著曲折動人的故事情節,充滿著人道主義色彩和濃厚的人情味,經常催人淚下。
40年代,埃及情節片電影大師之一是本片的導演伊茲丁·佐勒菲卡爾。佐勒菲卡爾30年代末在法國學習電影,1947年拍出第一部情節片《黑暗的俘虜》。故事描寫一位雙目失明的大夫同他的女護士之間的愛情悲歡。在拍這部影片時,他發現了倩麗的話劇演員麥娣哈·耶斯麗的表演天才,讓她在影片中成功地扮演了女主角。在1950年~1951年中間,佐勒菲卡爾又拍出兩部情節片《我是過來的人》和《讓我的心得以安慰》。
到了50年代,埃及情節片的生產相對下降,但藝術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其進步主要表現在佐勒菲卡爾等人的電影作品中。佐勒菲卡爾50年代的情節片創作,仍離不開愛情和 *** 這兩個因素,即既具有感人的愛情主題,又有緊張的電影節奏。而與過去不同的是,他開始大膽運用象徵隱喻手法來表現電影的立意。他的電影作品中,包含著對人道主義的追求,把觀眾帶進一個充滿詩意和象徵的藝術世界。其代表作之一就是《忠誠》。
埃及話劇和電影明星伊馬德·哈姆迪和麥娣哈·耶斯麗,在這部影片中分別扮演醫生和她的妻子,以其真切、質朴的表演和豐富的感情變化,成功地塑造了具有不同個性和氣質的一對年輕夫婦的銀幕形象。
《忠誠》一片,曾於60年代初在我國投入商業放映。當時的那一代人都不會忘記影片中的男女主人公。他們通過這部影片,領略了埃及和埃及電影的特色。
伊茲丁·佐勒菲卡爾在50年代阿拉伯世界民族解放和進步思想浪潮的推動下,在他的情節片電影創作中,注入了愛國主義的思想內涵。其代表作是於1957年拍成的以埃及七月革命為題材的《回來吧,我的心》。它通過參加七月革命的一位年輕軍官同一位舊官僚家的小姐之間的曲折動人的愛情故事,反映了這場大革命對社會各階層人們的深刻影響。導演在這部影片中,進一步運用象徵手法和詩意語匯,表現人物性格的變化,在藝術上取得了新的成功。1958年,這部影片代表埃及參加了布魯塞爾國際電影節,受到與會者的好評。
另外,佐勒菲卡爾還先後在1959年和1960年拍出了兩部情節片《廢墟之間》和《愛河》。《廢墟之間》以兩代人的愛情悲歡為主線,刻畫了集仁愛、母愛和情愛於一身的善良女性,謳歌了她為高潔的愛情而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愛河》是導演根據俄國作家托爾斯泰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改編而拍成的具有埃及風格的情節片。在這兩部影片中,佐勒菲卡爾用細膩動情的電影語言和詩意般的畫面,精心刻畫人物及人物內心世界的感情變化,取得了藝術上的成功。
⑵ 她是一部沒有人能觀賞到的電影女主角,忠誠地守衛自己的秘密
法國前總統弗朗索瓦·密特朗素有美男之稱,在他步入政壇初期,有人送他一個雅號:「英俊的費朗索瓦」,其含義有褒有貶。這個雅號給他打上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1 /
那時的密特朗活躍、熱情、充滿朝氣。他那雙濃眉大眼威嚴而炯炯有神,在女性面前又不時地顯露出溫柔的目光,不知征服了多少崇拜他的女子。
雖然他終日忙碌,為自己的政治前途不停地奔波,但為了女人,他總有時間。他常對周圍的人說,政治在他的生活中並不佔第一位。
60年代初的某一天,著名實業家皮埃爾·潘若先生和密特朗打高爾夫球。當晚,密特朗應邀出席了潘若府上的招待會,認識了潘若先生的愛女安妮。
安娜小姐當時18歲,是巴黎羅浮藝術學校的高材生。她那迷霧般的輕盈體態,雲彩般的面容,深深地把密特朗吸引住了,他目不轉睛地盯著安妮。
年輕的女學生為有這樣英俊瀟灑的男士注意她而感到得意,臉上洋溢起羞澀的微笑。在她身上有一種藝術家的氣質,這同密特朗的文學素養很合拍。
安妮和密特朗的私情遭到家人的強烈反對。他們年齡相差懸殊,密特朗又是有婦之夫。但不管家人如何反對,安娜在密特朗的身邊感到無比安全和踏實。
密特朗也真心誠意地愛著她,每當離開家中那位倔強的夫人,躲到安妮的庇護所時,他就感到舒坦、輕松。
/2 /
1974年,瑪麗扎娜·瑪麗·潘若出生,密特朗秘密地組織起他的「第二家庭」。
他們的婚外戀對外是絕對保密的。對密特朗的家人,特別是夫人達尼埃爾更是諱莫如深。密特朗結識的朋友和他身邊的親信都知道內情,但誰也不提這件事。
密特朗的婚外戀情就這樣維系下來。安娜在藝術學校畢業後,進入奧爾賽博物館工作,研究19世紀的雕塑藝術。她聰慧、謹慎、朴實無華,每天騎自行車上班,中午在職工食堂就餐。
她從不涉足社交活動,把全部的業余時間都獻給了她最心愛的女兒。在館內,她從不對她的同事們談她的女兒。
長期以來,「英俊的弗朗索瓦」就在秘密狀態下過著他的雙重生活。
夫人達尼埃爾是思想深刻的左派,一位出色的女戰士。情人安娜屬於藝術界,是一位極具天賦的審美藝術家。
在整整30年期間,密特朗一直在這兩個女人中間搞平衡。如果有一天他同達尼埃爾呆在一起,那是為了換取同安妮相聚。
/3 /
隨著歲月的流逝,「第二家庭」的地位越來越呈上升趨勢。
密特朗就任總統後不久,便把安妮母女倆接到了布朗利碼頭11號住宅樓,那裡附屬於愛麗舍宮。樓里裝修了幾套豪華住房,像總統府一樣戒備森嚴。
在密特朗的整個總統任期內,他常借口有公務活動,躲到布朗利碼頭11號,同安娜共度良宵和周末。他們一起騎馬、散步、打高爾夫球。
密特朗對女兒寵愛有加,他甚至一反常態,趴在地上讓女兒在他背上騎馬。安娜在一旁,喜滋滋地欣賞著父女相聚的熱鬧場面。
瑪麗扎娜是密特朗最後的愛。他的兩個兒子無法給予他的東西,他在女兒身上找到了。她長得酷似父親,目光也是那樣深邃而狡黠,連在光線下眯眼的神情也一樣。
她美得純真,氣質高雅、端莊、沉穩,引人注目。她母親培養了她對藝術的愛好,她父親又讓她分享了對文學的激情。
密特朗為他的女兒驕傲,她是密特朗的未來和希望,沒有這個孩子在他眼中投下的光輝,世界可能只是一座墳墓。
盡管安娜和瑪麗扎娜的存在在總統的私人圈子裡和深宮內是公開的秘密,但他們寧可保持沉默,因為這畢竟屬於私生活范圍內的事。
作為總統,他既然過著雙重生活,就想過的安穩,不出差錯,更不能造成丑聞。因此,密特朗像保護「國家機密」那樣,竭盡全力保護他的「私人秘密」,甚至不擇手段。
/4 /
1981年,密特朗上台前後,國際恐怖活動猖獗,世界各國元首的安全都受到嚴重威脅。面對如此局勢,密特朗成立了反恐怖主義小組。
這支安全衛隊本來是為對付最危險的恐怖分子而成立的,但其主要任務之一是保護一位小姑娘–密特朗的私生女瑪麗扎娜。
從1981年起,雖然瑪麗扎娜當時無正式身份,但她就這樣享受到由幾名憲兵組成的個人保護,其中一名憲兵在整整10年中從未離開過她。
記者阿耶曾經支持過密特朗,為他競選總統效盡犬馬之勞。但沒有得到任何回報,因此一直懷恨在心。
他廣泛搜集材料,涉及到密特朗的過去,只要有一點線索,便刨根問底。很快,他把這些分散的線索編成一本書。
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他正式宣布,書即將出版。阿耶立刻變成了頭號公敵。阿耶先後聯系了巴黎幾家主要出版社,均被拒絕接受。
難平心頭之氣,他把列印稿寄給了總統夫人達尼埃爾,並在信中告訴她:「我把這本不能出版的書稿寄給您,希望您能了解發生的一切……」
總統夫人達尼埃爾是一位寬宏大量的女人,她一直採取高姿態。但與丈夫相反,她無懈可擊,在法國民眾的眼裡,她是聖母。
因此,密特朗怕她發怒,始終不敢在她面前道出實情。其實,從瑪麗扎娜出生的那一天起,她就知道這個女孩的存在。就是從密特朗有了女兒那天起,達尼埃爾就寬恕了丈夫。
/5 /
瑪麗扎娜長期過著隱蔽的生活。她雖貴為總統的親生女兒,卻只能喝她母親在那棟豪宅里過著默默無聞的生活。
1974年,她誕生,1994年,世界真正認識了她,她第二次誕生。
當年,《巴黎競賽畫報》周刊上,一副聖女般的面孔映入法國人的眼簾,法國人這才知道,她就是瑪麗扎娜·潘若 – 密特朗的私生女。
很明顯,密特朗決定在死神悄悄來臨的時候,把他的事情安排妥當。在那期畫報發行的頭一天,達尼埃爾在醫院里准備做心臟手術。
密特朗打電話給達尼埃爾德姐姐,急促地對她說:「你快去看看達尼埃爾,別讓她為這事受刺激。我知道她清楚這事,但我不知道這事公開以後她會怎樣。請你呆在她身邊,我求您了。」
密特朗被廉恥困擾著,無力去對抗,但又怕傷害別人。實際上,他的所作所為早已傷害了別人。
/6 /
1996年1月11日上午,法國巴黎聖母院為法國前總統密特朗舉行了下葬儀式。下葬前,法國人從電視屏幕里第一次看到密特朗的夫人、兒子、孫女與安娜·潘若女士和瑪麗扎娜站在一起。
密特朗逝世前,遺囑中表達了讓瑪麗扎娜和安娜與「第一家庭」一起出席他的葬禮的願望。他的遺願得以實現,「兩個家庭」終於走在了一起,密特朗的夫人流著眼淚擁抱了瑪麗扎娜。之後,她寫了一本自傳《我終於可以說出一切》。
2005年,瑪麗扎娜也出版了一本書《守口如瓶》,書中寫道:
「我的母親因為愛情拋棄了一切,沒有人能吸引她,也沒有社交生活能使她感興趣。我的母親是一部沒有人能觀賞到的電影女主角,她忠誠地守衛自己的秘密。對她來說,否認自己的存在就是她的生活。」
崇拜一個人人都愛戴的人,是一種巨大的幸福。但是,與此相伴的是同樣強烈的不幸,因為這段路走得太艱難。
⑶ 關於法國電影
這個殺手不太冷,暗流,你丫閉嘴,蝴蝶,香水,墮落花,第五元素,盧浮魅影,不可撤銷,中國佔領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