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外大片 > 法國電影燃燒女子28頁的肖像

法國電影燃燒女子28頁的肖像

發布時間:2023-06-27 18:00:15

A. 如何評價《燃燒女子的肖像》這部電影

我於電影的形象:起先我的腦袋裡冒出這樣的句子:古典主義的藍湖之愛只屬於活在湖底的人。

分析

在物質越來越豐富,精力卻越來越貧乏的今日,一次大膽的真愛在人間似乎節節敗退的資產變得越來越少,古典主義的愛情真理在當今這個世界終究都化身成一個故事,一副油畫,一部電影,一本小說,人們只能從中窺探、刺探它的相貌。《燃燒女子的肖像》這個關於愛情的故事,它被賦予的現實願望與神話空間讓它終局的遺落具備了詩歌一般的品質,美麗而憂傷。瑪莉安與埃洛伊茲是兩個各自隱埋著自己內心願望的女性,長期受老式品德禁忌的封塵總算由一次肖像繪畫而解禁,她們相遇,相知,相愛。雖然終究二人分離,但兩個人之間的糾纏故事終究化作了書本的第28頁以及五張肖像畫以超越時空禁錮的方式在二人之外又寰宇二人之間以永世連續著。

感覺

在婚姻被包辦,將同性戀視為淪喪的社會品德語境下,瑪莉安與埃洛伊茲是兩個沉入情感湖底的人。在平靜與微波的外表之下是深重的湖底,其暗涌無人知曉。她們一個外表平靜,一個外表沉鬱,都長期活在壓抑沉溺的愛情世界中,因為本我情感的訴求被限制,她們逆式掙扎地活在愛情湖底。愛情氧氣的注入給予兩個年輕人獲得短暫挽救的機會卻也終究一步步被領向神話預言式的結局,而這個悲傷情史在她們訴說著俄耳甫斯前往冥界營救歐律狄克的故事的時候就似乎就因果已定。

但成果並不意味著結束,在瑪莉安與埃洛伊茲短暫在一起又殘暴分開的那次劇院里終究一次的「一半的相遇」里,瑪莉安全神注釋著愛人的雙眼並沒有得到埃洛伊茲的厚意回望;已為人母的埃洛伊茲卻經過聽交響樂而不由緬懷全神陷入無限的哀傷之中,至此之後兩個人又回將到各自曾經深深困牢她們的憂郁的愛情湖底之中。但不論劇幕表裡都還保存有一絲安慰,至少藍湖底的女孩們曾經浮出水面全力感受過愛的呼吸。因為肉體終歸毀滅,永恆則取決於人們記住了多少事物。

神話里救妻失敗的結局在影片中幾次都起到了穿針引線的冷艷作用。關於引進神話的精妙設置和與人物身上解讀的神話寓意或許對劇本創作者而言本意便是製作一個精心的偶然。透過表象看本質,或許這便是對人物認知的一筆准確的描繪,而從人物故事的認知能夠在合理的邏輯范圍推測出人物的結局。

B. 《燃燒女子的肖像》| 年度最佳les電影,你看過了嗎

《燃燒女子的肖像》(2019戛納電影節編劇金棕櫚)是瑟琳·席安瑪導演的第四部長篇,講述了一位年輕而富有才華的女畫師瑪麗安為富家女子埃洛伊斯畫出肖像的故事。

導演在講述兩位年輕女子之間的愛情故事的同時也討論了其他女性議題:十八世紀法國女性熱愛藝術,渴望自由,但卻受困於婚嫁、墮胎、就業不平等等問題,如同今日之女性。

下面我將帶大家從三個方面解讀《燃燒女子的肖像》。

「你有書嗎?」

」有」

這富家女埃洛伊斯與畫家瑪麗安初識之時的談話。十八世紀貴族女性從小就要接受宗教、文化、藝術、騎馬、禮儀等教育,在德智體美方面都得到很大的開發,這樣的社會文化背景也註定了二人之間的共鳴,對美、對文學、對藝術乃至對自由的追求。

這位年輕而富有才華的女畫家瑪麗安,為了說明她的社會地位,我這里不得不提到勒布倫-——18世紀最偉大的女畫家——勒布倫。

她是法國貴族文化的化身,1778年因畫瑪麗·安托瓦內特女王的第一幅肖像顯揚於世,那幅迷人肖像描繪了年輕女王的所有華麗服飾,這使她和女王之間建立了持久的關系。勒布倫在接下來的十年裡畫了30幅有記錄的瑪麗·安托瓦內特及其子女肖像。幾乎成了女王肖像的代理人,由此奠定了她畫壇天後的地位。

由此可見,畫家,准確來說是女性畫家,在當時並不是我們想像的處於鄙視鏈底端職業,她們充分地學習色彩、光線、調色、構圖,開設培訓班,四處尋求創作的機遇。即使如此,她們在主流社會認可度方面依舊無法與男性匹敵,影片之末,瑪麗安借父親的名字讓自己的畫作《俄耳浦斯》得以於畫展展出,這巧妙地說明,與富家女埃洛伊斯相比,她看似更加有支配自己命運的權力,卻依舊不得不依舊匍匐於慘淡而不公的社會輿論之下,由之可以想到,本身缺乏支配能力的埃洛伊斯,遠嫁他鄉的人生是又是何等蒼涼呢?

的確,十八世紀,凱瑟琳·特羅特·科克伯妮以劇本創作和哲學著作聞名;伊麗莎白·辛格·羅以宗教詩和散文而出名;伊麗莎白·蒙塔古作為有名氣的女才子成為文化沙龍的中心人物;卡特·米爾斯·查波妮有說教氣較濃的散文;漢納·莫爾有劇本和詩歌;安娜·利蒂希婭·巴巴伍爾德擅長小品文……但是不要忘了,十八世紀的簡·奧斯丁還告訴過我們,在現實之中,晚嫁並不一定是恥辱,但是早嫁惹人羨慕;有人追逐愛情,但女孩子們主流仍是通過婚姻找一個依靠。

總而言之,此時大多數女性在文學和藝術方面的造詣充當的是愛情的加分選項,而不是現實意義上的認知覺醒。影片中這對女主人公看似已經勇敢地躍出現實桎梏,但最終還是逃離不了剋制隱忍的悲劇結局,難怪有人評論,這部電影比《卡羅爾》更殘忍,比《call me by your name》更凄絕。

盧梭作為啟蒙運動著名的思想家,在1753年致友人的信中寫道:「事實上,除絕少例外,音樂家的藝術絕不在於對象的直接摹仿, 而是在於能夠使人們的心靈接近於對象存在本身所造成的意境。」在這里,「意境」一詞顯然指的是一種心靈感受到的東西。

在盧梭那裡,對人性中感情因素的重視程度要超過道德、理性。影片就表現了這樣一種美學精神。

瑪麗安在畫完第一幅肖像畫後與埃洛伊斯發生了爭執,隨即自毀畫作,此時的埃洛伊斯也是受傷憤怒的:我拼盡一切向你展示我的非凡,我的不甘,而你卻只視我為千萬人眼中的埃洛伊斯,而不是你的埃洛伊斯,那些技法、光線、色彩與你的情感相比,於我來說不值一提。而此後面對二人心意相通之後完成的畫作,埃洛伊斯坦言「This time, I like it.」 「Perhaps because I know you better.」,情不知何起,一往而深,我要的不是一幅冷冰冰的畫,我要能在畫作里看見你的影子,我要的只有你。

當然這部豆瓣評分高達8.6分的電影也自然不會僅僅拘泥於狹隘的個人感情。對於影片中女僕索菲亞意外懷孕後的人工墮胎,很多人一定感到不解,為什麼在同性的愛情主線之中要穿插這么一段殘忍的情節。

這其實是本劇很出彩的地方,在女僕墮胎成功的當晚,埃洛伊斯要求畫家把白日所見的墮胎場景畫下來,這就把電影推向一種帶有社會性質的女性共鳴,墮胎者並不是埃洛伊斯,而她卻要求這件事被銘記,她具有一種情懷,即使自己無也法掌控的自己命運,她也會悲天憫人,始終懷揣善良和同情。「在拉丁語派生的所有語言里,compassion(同情)一詞都由前綴com和詞根passion組成,該詞根原本表示「苦」的意思。在其他語言中,如捷克語、波蘭語,這個詞用作名詞,由相類似的前綴加「情感」一片語成。」米蘭·昆德拉認為,在情感的各個境界中,同感是最高級的情感。墮胎的苦難讓埃洛伊斯感受到了生為女人的痛苦和無助,也讓觀眾感受到了在叢林之中,一個弱者面對更弱者時的良知。

首先不得不說的是電影里的服裝設計。提到17世紀的歐洲女性,我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漂亮的宮廷裙子,精緻的妝容,繁瑣復雜的發飾發型,想一想《絕代艷後》吧,大概就是那個樣子。

而十八世紀,歐洲女性服飾時尚與審美更是一步步走向誇張,繁復華麗。但是在《燃燒女子的肖像》中,主打的色調即為紅、黃、籃,並且也並不是誇張華麗的洛可可風。

這樣的搭配在電影前期佔了大多數,與影片末尾無論是出現在畫展上、劇院里身著華服的瑪麗安,還是油畫上、劇院里的珠光寶氣的埃洛伊斯都大相徑庭。我想導演想表現的就是一種青澀的初戀情懷吧,雖然那時候我們都不富裕,但你有你宏大的夢想,我也有我小小的慾望,我不在乎你是什麼身份,也不在乎那份感情是否能夠日夜廝守,即使我知道結局只能是離別的那一回首,我依然要在此刻拚命地記住你,以我所能做到的各種方式,記住你。

細心的觀眾不難發現,埃洛伊斯在劇中的出場處了最後那一套雪白的嫁衣,主打的顏色就是綠色與青藍色。如果說綠色的裙擺是唯一一套可以畫肖像畫的道具,那青藍色的衣服則可以被理解為一種隱蔽的諷刺。

青藍色是西方油畫中最代表「聖潔」的顏色,基督教畫中聖母的裝扮的永遠都是穿著青藍色的衣服,而埃洛伊斯作為十八世紀的les,導演刻意讓她穿著青藍色,一方面突出了眾人眼中她典雅端莊富的一面,另一方面則是微妙無言的諷刺,每當她穿上那套象徵貞潔的衣物,觀眾便彷彿可以聽埃洛伊斯內心的獨白:我們肉體的無能並不能阻礙我們的靈魂終將掙脫世俗的鐐銬,融為一體。

當她站在篝火旁,任憑跳躍的火苗吞噬自己青藍色的裙擺,那一刻,她不再想什麼倫理操守、道德法則,萬物寂然,那一刻她想要的,是站立在愛情頂峰從頭至腳慾火焚身的觸感,是愛,是原罪,是死亡。

「生活的藝術在於及時行樂,而最強烈的快樂不是智識上的,也並不總是道德的。」

世間所有的法則與你相比,都不值一提。

C. 燃燒女子的肖像最後為什麼哭

因為一個不可逆的現實,互相埋怨對方沒有對抗現實的勇氣,其實她們也不是埋怨對方沒有對抗現實的勇氣,她們也在埋怨自己,表達了當時女性的束縛,女性被控制的婚姻。她們想擺脫當時的束縛,卻無能為力,在現實無奈下,互相留有彼此的肖像,以撫慰日後思念的傷痛。最後的哭是對感情的不舍,是對當時控制婚姻的不甘,是最後的妥協。她們為自己做出斗爭,但最終誰也沒能 抵擋當時時代對他們的壓迫只能將愛永遠的藏在28頁。她們做出了詩人的選擇,在記憶中回響,留住最美的瞬間,讓它成為永恆。

D. 影評《燃燒女子的畫像》

一個好故事不是看它講了什麼,而是要看它沒講什麼。

《燃燒女子的畫像》整部電影的鏡頭語言非常克制,很多的隱喻和暗示,相對於電影時長來說,對話不多,用沉默、眼神、表情、動作來表達細膩的情感,而這比任何一種對話更加精準和豐富。其中最讓我著迷的地方,就是相愛的洛伊斯和瑪麗安如何選擇了回憶。

1.誰先選擇了回憶

影片剛開始,就通過一段沒有對話的場景表現了一種壓抑的氛圍。畫家瑪麗安坐在船上,畫板掉進海里,她的表情充滿了焦慮,她猶豫了一下便跳海里,而船上的男士們無動於衷,獃獃地看著這一切。

她重新上船,披上了外套,船慢慢靠岸,一位男士把她的東西往地上一扔,頭也不回地離開。直到她喊:我往哪裡走,那位男士才肯說一句話。

影片前半部分主要是在打基礎:製造氛圍,描述兩個女生之間形成愛情,三個女生(畫家瑪麗安、僕人索菲、富家小姐洛伊斯)之間形成友誼的過程,交代人物性格、社會背景和家庭背景。

18世紀末,中世紀的法國,富家小姐們結婚的方式就是畫自己的肖像,如果肖像被哪位男士選中了就可以立馬結婚。洛伊斯的姐姐因為不願意接受這樣的婚事而選擇跳崖自殺,所以結婚的任務就落到了洛伊斯身上,洛伊斯的母親叫來畫家給洛伊斯畫肖像。洛伊斯為了反抗,根本不讓畫家看到自己。但她的母親很快請來了另一個畫家瑪麗安,讓畫家隱藏身份,偷偷地畫洛伊斯。

電影是從三個女生坐在一起討論古希臘神話故事—奧休斯和尤利迪斯(Orpheus and Eurydice)開始,變得活潑有趣,整個影片的故事和神話故事相互呼應。

奧休斯擁有一把能讓世間萬物為之傾倒的里拉琴Lyra,小鳥、野獸、蛇、樹木、石頭,都能被他的琴聲感化。他的琴聲也打動了仙女尤利迪斯,二人約定終生。但有一天,尤利迪斯被毒蛇咬死,被帶到冥界。奧休斯悲痛欲絕,到冥界用他的琴聲唱哭了復仇三女神,被感動的冥王最終答應放他們回到人間,但條件是,在走出冥界之前絕對不能回頭。他們接近地面,快要到達出口時,奧休斯害怕失去尤利迪斯,又急著見她,他轉了身。尤利迪斯立刻被拉了回去,她伸手想要抱住他,但她可憐的雙手只抓到空氣......

三個人對故事的解讀都不同:僕人索菲無法理解,而且很生氣,不相信奧休斯的深情,這可以從她要一個人面對墮胎的場景中能猜出原因;洛伊斯對索菲的想法感到驚訝,因為她從來沒有這樣想過,她相信奧修斯轉身是因為他愛得痴狂,忍不住而轉了身;畫家瑪麗安則認為,奧休斯選擇了回憶尤利迪斯,所以轉了身。但可能覺得這樣的解讀太冷酷,又添了一句:這是詩人的選擇,不是他們的。

洛伊斯聽到畫家的解讀,改變了想法:「也許是她說了,『轉過來』」。

洛伊斯只是在修道院聽過風琴,優美卻單調,像她的生活一樣。當她聽到瑪麗安用羽管鍵琴彈出維瓦爾第《四季》中《夏》時,她感受到了琴鍵上跳動的生命力,生動的交響樂似乎也能想像得到。那一瞬間她愛上了瑪麗安,就像尤利迪斯被奧休斯的里拉琴感動而愛上他。

而當洛伊斯改變想法,重新解讀神話的那一刻,或許已經選擇了回憶瑪麗安。因為令人心碎的不止有離別,還有凋零的愛情。選擇了回憶,至少能讓愛情永恆。

2. 選擇回憶後的恐懼

在篝火旁邊,女人們圍在一起唱歌。洛伊斯脫下了外套,在遠處雙手交叉在身前,凝視著瑪麗安,露出微笑,很像一個標準的肖像模特,似乎是想讓瑪麗安記住自己這一時刻的樣子。

瑪麗安的眼睛也時刻在洛伊斯身上,當二人四目相對時,洛伊斯的裙子突然著火,音樂戛然而止。

洛伊斯低頭看了一眼正在燃燒的裙子,抬頭繼續看著瑪麗安。瑪麗安的瞳孔變大,更加入神地看著洛伊斯,音樂響起。

當瑪麗安向洛伊斯坦白自己的身份和拜訪目的時,瑪麗安對洛伊斯動心了,而讓她徹底愛上洛伊斯的時刻,就是在這一時刻。因此,和洛伊斯的選擇不同,瑪麗安此刻希望二人能逃出「冥界」。下一個鏡頭就暗示了這一點:瑪麗安伸手去拉起洛伊斯,一次就在篝火旁,另一次在海邊的陡崖邊,就像奧休斯想要解救尤利迪斯。

但洛伊斯害怕了。兩個人在海邊接吻後,洛伊斯自己跑回了家裡,晚飯也不吃,迴避瑪麗安。瑪麗安回到家裡,看到了穿著婚紗的洛伊斯的幻象,意味著瑪麗安對離別的恐懼。愛讓人怯懦,又讓人勇敢。兩顆因愛而怯懦的心貼在一起,又因確認了怯懦而變得勇敢,反反復復。

3. 兩種選擇的沖突

畫肖像的工作進行得順利,即將完成。瑪麗安的不安和恐懼通過慍怒體現出來,洛伊斯太了解瑪麗安,兩個人爆發沖突。

兩個人都因為對方沒有想像中「勇敢」而失望。勇敢和魯莽是一線之隔。如果勇敢是為了保護自己應該保護的和想要保護的人而面對恐懼,那勇敢的前提應該是先有能力保護自己。

瑪麗安曾在書的空白處畫畫而被修道院懲罰;女性畫家不允許畫裸體男模,而如果對男體構造沒有概念,很難畫出傑作;多年後辦畫展的瑪麗安也只能用自己父親的名字參展......

作為一個女性畫家,在那個年代受到的差別和阻礙已經很多,如果她真的能夠「勇敢」,帶著瑪麗安離開法國,二人就能擺脫束縛嗎?離開家庭的幫助,瑪麗安自由自在地畫畫的日子過得還能那麼順利嗎?生活本身和對兩個人種種的偏見會讓她們失去更多的自由。

以愛的名義,讓對方改變所有,放下一切,本身是一種束縛。而愛,是要讓對方勇敢地做自己,是互相成全。愛不需要通過犧牲什麼來證明,因為愛一個人意味著毫無防備地給對方傷害自己的機會。不顧一切地愛,已經是最大的勇敢。

4. 當兩個人都選擇了回憶

離別將近時的情侶,來不及任何怨恨和爭執,兩個人都原諒了對方的「不勇敢」。當她們都選擇了回憶,那就只剩好好離別。

兩個人都用自己的方式認真地准備著離別。瑪麗安給自己留了一個洛伊斯的迷你畫像,洛伊斯則和瑪麗安要了她的裸體自畫像,瑪麗安把自己裸體像畫在她們曾一起討論過奧休斯和尤利迪斯的那本書第28頁里。

它在描述一種花期非常短的紅花:「同樣的風能讓它盛開,也能讓它凋謝。」

就像她們的愛,短暫而濃烈。愛讓她們彼此靠近,也讓她們選擇離別。

這本書的作者是古羅馬詩人奧維德,他一生寫過很多關於愛的詩,卻被奧古斯都認為是淫穢詩篇而被流放到托彌。他在流放期間曾熱切希望得到奧古斯都的寬恕,讓他回到羅馬,卻始終未能如願,最後病死在異鄉。

洛伊斯也像奧維德一樣後悔過。最後一個夜晚,她們躺在床上,看著對方的眼睛,洛伊斯有了後悔的感覺。瑪麗安說不要後悔,要記住。

離別那一天,瑪麗安和洛伊斯擁抱之後,逃似的走開,當她打開門的那一剎那,洛伊斯跟上來,說「轉過來」,她們做了最後的道別。

愛有很多種。選擇了回憶,並不代表會停止愛一個人。多年後的畫展上瑪麗安偶然看到了洛伊斯的肖像,她的手裡拿著瑪麗安給她的書,書被打開一個角,顯示第28頁。

瑪麗安畫了另一幅洛伊斯的畫像,她的裙子在燃燒,而她站在黑暗中望著月亮。她們帶著各自美好的回憶來實現對世界的抵抗。

或許在愛情里根本不存在誰拯救誰,誰背叛了誰,都只是一種選擇。「兩個人從此幸福地在一起了」不一定是喜劇,「兩個人互相祝福,選擇了離別」也不一定是悲劇。因為電影的結尾不是瑪麗安和洛伊斯的的選擇,而是編劇的。

閱讀全文

與法國電影燃燒女子28頁的肖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大人物電影包貝爾英文 瀏覽:842
大頭兒子小頭爸爸2020大電影 瀏覽:803
法國電影大飯店關於酒店服務 瀏覽:152
原始森林全集電影大全 瀏覽:965
一部泰國電影男子出軌妻子閨蜜 瀏覽:89
克隆人電影在線觀看完整版 瀏覽:370
搞笑國產大陸電影大全 瀏覽:170
怦然心動中文在線電影 瀏覽:137
電影備案是什麼 瀏覽:467
音樂夢想微電影劇本 瀏覽:83
新仙鶴神針電影國語完整版在線觀看帶字暮 瀏覽:378
主角穿越演潛意識電影 瀏覽:454
電影英雄開頭的英文 瀏覽:784
友蘭達是一部電影的人物名字 瀏覽:766
中國最新越戰電影大全 瀏覽:864
電影的世界小說人物圖片 瀏覽:540
荷香電影哺乳圖片 瀏覽:710
如果雲知道電影完整版在哪裡看 瀏覽:61
泰國家暴妻子電影 瀏覽:155
同名電影純音樂 瀏覽: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