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外大片 > 法國電影學院紀錄片

法國電影學院紀錄片

發布時間:2023-06-19 11:55:50

A. 有哪些國際性的紀錄片大獎急求!!!

好多知名電影節都有最佳紀錄片的獎項。像奧斯卡, 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德國柏林電影節,威尼斯,西班牙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等等都有紀錄片可以拿的獎
另外想了解去著看吧http://space.tv.cctv.com/article/ARTI1201955771371679

B. 安哲羅普洛斯丨一生都在執迷地在拍著同一部電影

文 / 東方早報

希臘詩人導演:西奧·安哲羅普洛斯

安哲羅普洛斯:如果可以選擇自己的死亡,我願死在電影的拍攝中。

「希臘電影泰斗」安哲羅普洛斯在拍攝最後一部電影時遭遇車禍身亡,留下未完成的「希臘三部曲」。

「我就在這里,在旅程的途中。我的大半虛度的年月,介於戰爭狂亂的年月依舊試著學會使用影像語言。每一次嘗試都是一次全新的開始,也是一次性質不同的失敗。」 西奧·安哲羅普洛斯。

《霧中風景》劇照,片尾姐弟倆終於超越生死,獲得重生。

《養蜂人》劇照,習慣漂泊的孤獨養蜂人在暮年與愛情相遇。

《永恆和一日》劇照,年邁詩人在生命中最後一天追憶似水流年。

1995年,台北金馬影展舉行了一次安哲羅普洛斯的電影回顧展,西奧·安哲羅普洛斯(Theo Angelopoulos)與台灣詩人、導演鴻鴻做了一次訪談。談話最後鴻鴻問及:你喜歡作為一個導演的生活么?這位希臘導演這么回答:「有首詩說,上帝給予人各自的死亡,每個死亡都有其必然性,有其節奏,有其感覺。如果有幸能選擇自己的死亡,我願意死在電影拍攝的過程當中。」

誰也不會料到,這句對電影熾熱的告白會一語成讖地成為一個充滿宿命感的預言。2012年1月25日,正值中國的農歷新年,人們沉浸在熱鬧的團聚氛圍中,或許還漫不經心地開著關於「末世」的玩笑。一大早,遙遠的巴爾干半島卻傳來安哲羅普洛斯意外去世的噩耗。當地時間上周二(1月24日),在靠近雅典的比雷埃夫斯港口城市,安哲羅普洛斯被一名下班的警察騎摩托車撞倒,導致腦部大量出血,送往醫院的幾個小時後宣告不治離世。而就在事故發生地的不遠處,便是他正在拍攝的電影《另一片海洋》的取景地。彼時,他正興沖沖地趕往電影製作的旅途中……

這一天,無疑成為當代電影界的「日全食」日,這種戲劇性的、略帶荒誕甚至諷刺的離開方式,對於全世界正期待著安哲羅普洛斯即將完成「希臘三部曲」的影迷來說,顯然很難接受。

在不幸發生的第二天,為國家救助中心工作的急診工作人員透露這樣一個消息給一私立電視台,表示車禍後趕往事發現場的急救車剎車出了問題,被迫當場更換,因此耽誤了送病人去醫院的時間;但隨即希臘健康署發布的公告駁斥道,當時安哲羅普洛斯根據自己的意願找的私人救護車送院,救助中心的救護車只是到現場提供急救而已。這蹊蹺的質疑與蒼白的解釋無疑又為大師的死蒙上了一層迷霧。

1月27日下午,雅典的天空陰沉,希臘人為安哲羅普洛斯舉行了國葬。數千人自發前來為這位偉大的導演送行,其中大部分是崇敬他的影迷,以及來自文藝界和政界的重要人士。希臘國有電視網出資對葬禮進行了直播,曾出演《永恆和一日》的女演員Helene Gérassimidou在現場致辭:「他是一位時間與歷史的詩人」。在傳統的希臘東正教儀式中,安哲羅普洛斯下葬,從此真的「一日永恆」地與時間長眠。

「我是戰爭的兒童」

在安哲羅普洛斯76年的生命和40多年的電影生涯里,除去早期一部未完成的故事片和最後拍攝了一半的遺作之外,一共創作了13部劇情長片和2部紀錄片。行雲流水般的長鏡頭、迷人的場面調度、希臘北部陰霾的冬日、濃得化不開的霧中風景、永遠處在旅途中的主人公、靜如止水的時間和詩畫疊加的空間、沉重的希臘歷史與深邃的自我放逐,甚至一段空白的膠片、一隻從海上升起的巨大雕塑的手、轟隆向前的火車,這些都可以成為解讀安氏電影的關鍵詞。

然而,了解這位導演的成長經歷始終是解開他電影之謎的最有效的密鑰。正如安哲羅普洛斯本人所言:「一個人不可能不受到生長環境和文化的影響,在成長時期尤其如此。」深受古希臘哲學、神話、詩歌與文學熏陶的安哲羅普洛斯,始終將他的電影美學根基深埋在這片生養他的廣袤土地里。他的憂悒、痛苦、沉思與希冀都源於構建「另一個希臘」的烏托邦式的願景。

西奧·安哲羅普洛斯1935年4月27日生於希臘雅典一個中產家庭。父親是一個安分守己的商人,母親則是一個盡職的家庭主婦,一心只想照顧好他們兄弟姐妹。童年時期,家庭並沒有給安哲羅普洛斯太多的文藝啟蒙。同那一代希臘人的命運一樣,動盪的戰爭歲月成為他兒時揮之不去的夢魘,而這些關於苦難的支離破碎的回憶,也成為日後電影創作中隨處可見的魅影。

安哲羅普洛斯出生的第二年,梅達薩斯將軍發動政變,建立獨裁專政。安哲羅普洛斯曾經自稱是「戰爭的孩子,記憶中的第一個聲音就是戰爭警報聲,而第一個畫面則是納粹軍隊侵佔雅典的場景」。1940年,墨索里尼的爪牙深入希臘境內;1941年,德軍開始了對希臘的瘋狂侵襲。這一幕後來成為《塞瑟島之旅》(1984)的開場戲:在哈德良拱門邊指揮交通的年輕德國士兵,被一個路過的孩子碰了一下肩膀,這個小孩隨即跑入縱橫交錯的窄道深處,士兵在後面追趕……「從某種角度說,我們總是陷入殘存的回憶之中,試圖挖掘與重溫我們親身經歷的某些特定時刻。我的作品中盡是童年與青年時的生活片段,還有我那時的情感與夢想。我相信這唯一的源泉,我們的全部所作所為都在這里。」

1944年希臘內戰爆發,許多家庭因黨派紛爭而分崩離析,安哲羅普洛斯一家也難以倖免。在被稱為「紅色十二月」的某一天,極左激進組織「解放希臘人民軍」以莫須有的罪名逮捕了安哲羅普洛斯的父親,而舉報者即是他父親的堂兄弟。安哲羅普洛斯在後來諸多的作品中對這種政治斗爭而導致的家庭悲劇進行了反思:《獵人》(1977)里的激進分子伊亞尼斯與身為企業家的同名表兄因為不同陣營而反目;《哭泣的草原》中的雙胞胎兄弟因隸屬不同軍隊,竟在同一個戰壕里互相廝殺。《流浪藝人》中的劇團和《塞瑟島之旅》中的村民亦因為類似的緣由而分裂。

重建「另一個希臘」

父親被帶走之後,絕望的母親甚至一度帶著孩子們在屍橫遍野中尋找丈夫的屍體。對於安哲羅普洛斯來說,9歲那年失去至親的恐慌是童年時期內心深處最深刻的烙印。父親失蹤幾個月後,又突然回歸。安哲羅普洛斯這樣描述和父親的重聚:「我和其他孩子們一起在街上玩耍,看到一個熟悉的身影向我們走來。我知道那是父親,於是立刻跑去家裡通知母親。她走出去迎接他,兩人緊緊擁抱在一起。然後我們一起回家,我母親對父親開口說的幾句話讓我震驚,她問他是不是想吃點東西。於是大家圍桌而坐,父親在靜默中緩緩地喝著湯,我們互相對視,強忍著眼淚,什麼話也沒說。後來我才知道,原來他被關在希臘中部的某處。當他被釋放後,徒步穿越了半個國家的旅程才回到家裡。」這段難以磨滅的記憶後來成為了安哲羅普洛斯第一部長片《重建》的第一幕。父親斯皮羅的名字也成為多部作品男主人公的名字。

《重建》用冷峻的黑白影調講述了發生在位於希臘北部最貧窮、落後的伊庇魯斯地區的一件情殺案。故事來自於真實的新聞報道:一個村婦夥同她的情人,謀殺了從聯邦德國回鄉探親的丈夫。不同於好萊塢20世紀四五十年代常見的犯罪類型片的表現手法,安哲羅普洛斯並沒有停留在製造懸念的表面,而是把它看做阿伽門農悲劇的現代版本,兇手是誰一開始便十分明了,但是在情節的推動中,觀眾和主人公一起接受著內心焦灼的拷問:究竟是什麼導致了謀殺,背後的動機到底是什麼?為了深入故事背後剖析整個事件的社會起因,安哲羅普洛斯曾經親自到事發地和村民交談,與嫌犯的家屬交談,甚至在開庭前和被告的律師交談。

《重建》里這個軍事專制土地上被遺忘的角落,成為「迷失的希臘」所有村莊的縮影。北方濃密的雲和陰冷的雨,古老的民謠,這些影像好像嵌入了作者的潛意識,奠定了安哲羅普洛斯日後所有影像的基調。這部片子里初見端倪的對於現實問題和歷史背景的關切與沉思,也從此埋下了一顆追問的種子:瑣碎的小故事反映出宏大的歷史,同時歷史也決定了這些故事的命運。安哲羅普洛斯自己也曾表示:「《重建》囊括了日後所深化的所有題材,後來所有一切都是在此基礎上的變奏。」像他鍾愛的瑞典大師伯格曼一樣,安哲羅普洛斯一生都在執迷地在拍著同一部電影。

文藝實踐始於詩歌

安哲羅普洛斯最早的文藝實踐始於9歲那年,父親被帶走之後,他第一次開始寫詩。16歲時就已經在報紙和雜志上發表作品。希臘詩人賽菲里斯和卡瓦菲的詩歌都對他有莫大(博客,微博)的影響。除此之外,他幾乎看遍了當時市面上能找到的所有翻譯過來的國外小說,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他最鍾愛的作家,年少時的安哲羅普洛斯曾經謊稱生病逃學在家,就是為了讀《卡拉馬佐夫兄弟》。同時,他也喜愛法國作家司湯達,即便成年後,《紅與黑》與《巴馬修道院》仍然是他最愛的小說之選。後來,他也深受薩特和加繆的存在主義思潮的影響。

音樂方面,和許多愛樂者一樣,從莫扎特開始入門,最後鍾情於巴赫和維瓦爾第。古典樂之外,希臘的民族音樂也是他的心之所系,手風琴則是最愛的樂器。安哲羅普洛斯的音樂修養體現在他對電影配樂的把控,在與御用配樂師艾連妮·卡蘭德若長達22年的合作中,音樂的重要性從不亞於影片的任何環節。兩個人從電影拍攝初期便開始配樂的創作,卡蘭德若不看劇本,而是用錄音機錄下安哲羅普洛斯對故事的想法,根據導演講話時選用的詞彙、停頓的方式、沉默的空間來體會安哲羅普洛斯本人對主題的理解。

在電影《霧中風景》原聲帶的前言中有這么幾句希臘田園詩:「你在水邊慟哭,低吟著悲歌苦調。蔚藍海面上的海鳥呻吟,也沒有你悲涼。」因此,凝練了巴爾干民謠曲風而顯得更為內斂深沉的慢板式的輓歌,幾乎成為安氏電影原聲的主要風格,好像他的電影一樣承載著歷史的滄桑。然而,並非所有的創作都只有悲情的涌動,在《永恆和一日》的合作中,卡蘭德若剛剛經歷了喪父之痛,因此創作顯得尤為憂悒。安哲羅普洛斯說:你的曲子很美,但不是我想要的。這部電影完全是對生活的邀請。隨後,卡蘭德若開始彈奏一些原先准備放棄的曲子,安哲羅普洛斯立刻決定就要那首,這也就是後來廣為流傳的,安慰了無數觀眾的影片的主題曲。在《尤利西斯的凝視》中,安哲羅普洛斯選用了他最熱愛的手風琴作為主要的樂器,即是片中「當巨大的列寧石像在多瑙河上駛去時聽到的音樂」。

曾因「過於成熟」被勸退

雖然安哲羅普洛斯8歲時第一次看了邁克爾·柯蒂斯的《一世之雄》,但是真正對電影產生興趣是高中畢業之後,他開始經常流連於電影院里,看了大量當時風靡一時的偵探電影。1953年到1957年間,他遵循父母的意志在雅典大學學習法律,全家都期望他畢業後能接管律師叔叔的家族公司。大學期間的安哲羅普洛斯接觸了當時朝氣蓬勃的法國新浪潮運動,聽到了阿倫·雷乃和戈達爾的名字。在一家只有男性觀眾的商業影院,他觀看了戈達爾的新浪潮開山之作《精疲力盡》,並且為之深深著迷。同時他也開始閱讀大量電影書籍,包括電影史家薩杜爾的電影辭典。

但即便如此,大學畢業後的安哲羅普洛斯仍在前程的選擇中徘徊猶豫,直到11歲的妹妹烏拉突然患病去世,這個來自家庭的打擊讓他真正為自己的人生做出了決定:毅然放棄了法律,投身電影。為了紀念早夭的妹妹,《霧中風景》里的主人公小女孩便取名為烏拉。

1959到1961年,安哲羅普洛斯從大學退學,開始兩年的兵役生活。在此期間,一方面他利用空閑准備出國求學;一方面,他參加了一個為訓練新兵而環游希臘的流動任務,藉此機會第一次走出雅典,從祖國的一頭行走到了那一頭。退伍後,「拍電影」的念頭已經迫不及待,朋友們左拼右湊地捐贈了他一張火車票,這個除了滿腔熱情其他一無所有的青年就此踏上了尋夢之旅。

到達法國之後,安哲羅普洛斯做過夜間搬運工,賣過地毯,甚至在希臘人夜總會里做過歌手。他一邊勤工儉學一邊學習法語,先後學習了人類學和文學研究。之後,他報考了世界著名的法國高等電影學院,雖然物理、化學成績都不及格,但是卻以歷史、文學和藝術學科的最高分被錄取。在學校里,安哲羅普洛斯也認識了任教的薩杜爾,並且深受其賞識。憑借多年對電影的積累,很快,安哲羅普洛斯在學生中出了名,被同伴贊譽為「新的雷乃」或「羅西里尼第二」 。

不過,這位鋒芒畢露的青年人和因循守舊的傳統電影教學卻始終格格不入,在一次課堂教學中,教授讓學生交一個短片的鏡頭腳本,遲到的安哲羅普洛斯走進教室,問同學要了一根煙後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圈。教授問:這是什麼?安哲羅普洛斯答:這就是我的腳本,一個360°的全景鏡頭。教授極為不滿地說:你不是來學習這個的。安哲羅普洛斯回答:我來這里的目的就是實驗,如果學校里都不能實驗,那還要去哪裡?教授最後怒不可歇:滾回你的希臘去販賣你的才華吧。這場沖突後,安哲羅普洛斯被學校以「過於成熟,無法適應教學」而勸退。雖然薩杜爾和欣賞他的同學為此抗議,仍然沒有改變學校的決定。

1995年《尤利西斯的凝視》在巴黎上映時,當年的那群老同學一起回來與安哲羅普洛斯重聚,一群人一起喝酒,去戲院重溫當年年輕時看過的電影。「不幸的是,在那麼多同學當中,只有我成為一直堅持拍電影的人。」安哲羅普洛斯回憶道。

獨樹一幟的長鏡頭美學

1962年,安哲羅普洛斯參加了法國「真實電影」鼻祖讓·魯什在夏約宮人類學博物館的電影課程,學會了如何手持攝像機,拍攝時如何調整呼吸,並且創作了一系列紀錄片。其間,他還和原來高等電影學院的朋友們一起拍攝了一部16毫米的黑白短片,講述一個被追殺的男子四處逃逸的故事,名字就叫《黑與白》,但因資金問題並沒沖洗。多年後,他從當初合作的攝影師朋友那裡得知,電影底片後來得到了沖洗和修復,一直存放在法國LTC研究室里。類似的「尋找底片」的情節多次出現在安氏電影里,《尤利西斯的凝視》中,哈維·凱特爾扮演的主人公導演長途跋涉尋找丟失的馬納基兄弟拍攝的電影底片;《霧中風景》里,小男孩從暗夜的雪地里撿到一段不知名的膠片;《時間微塵》中, 威廉·達福扮演的導演同樣是從資料館里保存的斯大林時期的舊電影底片中探尋歷史的真相。

在法國的日子裡,安哲羅普洛斯一邊打工一邊繼續海量地觀看電影。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在瀏覽了眾多風格流派的電影之後,很早就在內心自動形成自己的風格偏愛,他並沒有沿著愛森斯坦那套蒙太奇理論走下去,而是一頭陷入對長鏡頭運動的美學里。安哲羅普洛斯深受溝口健二、安東尼奧尼、茂瑙的影響。對橫移鏡頭,固定鏡頭和360°全景鏡頭,及鏡頭內切、景深手法和平行敘事極為迷戀。

與古典好萊塢傳統里將電影高潮依賴於與時鍾的競賽不同,安哲羅普洛斯反對將真實的時間壓縮成一堆碎片,僅僅關注每塊碎片的高潮,將每個鏡頭開始與結束時的呼吸消除。他講究在完美的場面調度中獲得迷人的敘事效果:「我喜歡安東尼奧尼對長鏡頭的控制,比預期稍長一點的長鏡頭攫住了呼吸。我所拍攝的第一個鏡頭就已經是全景鏡頭了。」 1975年執導的第三部電影《流浪藝人》標志著安氏獨樹一幟的長鏡頭美學的成熟,片長230分鍾的《流浪藝人》全片只用了80多個鏡頭。長鏡頭由此成為安氏影像的標志之一,也為其在國際上贏得了大師級的贊譽。

1976年,美國影評人皮特·帕帕斯評價:希臘電影史將以它作為分水嶺劃分為「前《流浪藝人》」和「後《流浪藝人》」兩個時代。安哲羅普洛斯本人曾表示:在頭兩部的《重建》和《36年的歲月》中,自己深受「布萊希特間離化」敘事風格的表達技巧,學著用一種帶有距離感的審視、低吟甚至迂迴的方式來講述軍事專制下的政治化題材。而《流浪藝人》帶來了他個人「布萊希特時代」的終結。

踏上心靈放逐之旅

早期的「希臘近代史三部曲」(《36年的歲月》、《流浪藝人》和《獵人》)回望了從1935年梅達薩斯專政前後混亂無序的社會動盪,到1952年內戰結束,右翼凱旋,以及1970年代末,右派勢力專制,民主卻仍未實現的一段希臘近代史。在此之前,人們幾乎都認為安哲羅普洛斯的政治傾向無疑站在左翼的陣營,即便安哲羅普洛斯自己也說過《流浪藝人》是他個人「最馬克思主義」的作品。

然而,1980年的《亞歷山大大帝》上映後,正式宣告了安哲羅普洛斯早期明顯左傾立場以及革命懷舊情緒的結束。在這部史詩電影里,安哲羅普洛斯以冷靜的理智反思和解析了左翼的政治實踐,彷彿預見了蘇聯共產主義的瓦解。在完成了對斯大林主義的清算之後,懷著一顆正視人類苦難的良心,藝術家重新踏上了心靈的放逐之旅。1980年代,他接連拍攝了「沉默三部曲」:《塞瑟島之旅》、《養蜂人》 、《霧中風景》,將目光落在了歷史風雨下的個人際遇上。「漂泊、尋父」成為旅途的關鍵詞。其中尤以講述兩個小孩尋找父親的《霧中風景》承上啟下地開啟了對於「邊界」的探討。這篇影片是安哲羅普洛斯為自己孩子拍攝的電影,因此盡顯溫情,甚至因為女兒的建議而改動了原定的故事結局:旅途終點,兩個孩子穿過迷霧看到了一棵蔥郁的樹,超越了死亡獲得重生。如果說,之前的安氏電影因為復雜的政治歷史背景而多少顯得晦澀難解,那《霧中風景》則無疑是把觀眾帶進他內心世界的橋梁之作。

進入1990年代後,安哲羅普洛斯拍攝了《鸛鳥踟躕》、《尤里西斯的凝視》和《永恆和一日》(被稱為巴爾干三部曲)從探討國土意義上的邊界問題過度到對生死界限的追思。最後一部《永恆和一日》講述年邁的詩人在生命最後一天里的「追憶似水年華」。該片被看做是安哲羅普洛斯一生電影生涯的總結。影片中主人公不停在追問:明天是什麼?妻子給出了一個簡潔而雋永的回答:是永遠再加一天。

不肯消失的電影幽靈

《永恆和一日》之後,安哲羅普洛斯一度宣布息影。這段時間,他忙於接受來世界各地的「終身成就」的嘉獎,他曾自嘲說這些榮譽是給死者的安慰。正當人們以為他就此告別影壇時,暌違四年,安哲羅普洛斯又帶著「希臘三部曲」的宏偉構圖回歸。接受采訪時他說:「這幾年來,我逐漸成為展示自己的博物館,到處是我的回顧展和各種錦上添花的榮譽。電影在我的生活中一點一滴失去了重要性。但我希望提醒新一代人重新發掘電影,我要像一個不肯消失的靈魂,站在電影院不肯消失的銀幕前面,吶喊著提醒人們:電影仍然存在。」

在已公映的三部曲之《哭泣的草原》、《時光之塵》兩部影片中,安哲羅普洛斯將原定第三部的故事跨度也已講完,他說,第三部《永恆回歸》將是留給未來的一部電影。最終,安哲羅普洛斯彷彿以這種神秘的告別兌現了他的諾言。雖然沒有陪伴我們走完旅程的最後,但我們仍要感謝他「將時間的流逝變得如此甜美」,他將對未來無限的沉思留給了我們。

在1月27日這位大師的葬禮上,影片《重建》里那首古老的民謠再次響起,令人想起安哲羅普洛斯生前改寫艾略特的詩句描述自己的一生:「每一次在一團模糊的感覺中開始新的冒險,向無法言說的事物發動襲擊,去尋找那已經失去的東西,一旦找到又重新失去,循環往復……結束,就是我的開始。」

《霧中風景》劇照

推薦書目: 《尤利西斯的凝視》,諸葛沂著; 《發現安哲羅普洛斯》 Michel Ciment/Helene Tierchant合著; 《西奧·安哲羅普洛斯:訪談》,Dan Fainaru編著

《時間的灰燼》海報

《霧中風景》電影海報

《永恆和一日》電影海報

安哲羅普洛斯作品年表

1965年 《福爾曼故事》

(Forminx Story)(未完成)

1970年 《重建》

(Reconstruction)(首部長片)

1972年 《1936年的歲月》

(Days of 36)

1974年 《流浪藝人》

(The Travelling Players)

1977年 《獵人》

(The Hunters)

1980年 《亞歷山大大帝》

(Megaleksandros)

1981年 《一村,一村民》

(Chorio ena, katikos enas)(紀錄片)

1983年 《雅典,重返衛城》

(Athens, Return to the Acropolis )(紀錄片)

1984年 《塞瑟島之旅》

(Voyage to Cythera)

1986年 《養蜂人》

(The Beekeeper)

1988年 《霧中風景》

(Landscape in the Mist)

1991年 《鸛鳥踟躇》

(The Suspended Step of the Stork)

1995年 《尤里西斯的凝視》

(Ulysses" Gaze)

1995年 《盧米埃爾與四十大導》

(Lumière and Company)中的一段(短片)

1998年 《一日永恆》

(Eternity and a Day)

2004年 《哭泣的草原》

(Trilogy: The Weeping Meadow)

2007年 《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電影》

(To Each His Cinema) 中的一段 (短片)

2008年 《時間微塵》

(The Dust of Time)

2012年 《另一片海洋》

(The Other Sea)(未完成)

C. 求一個法國電影,採用紀錄片的模式拍的,拍的是一畫家畫模特的故事

《不羈的美女》

Bellenoiseuse,La(1991)

導演:雅克里維特(JacquesRivette)

年份:1991年9月4日

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審團大獎、普通評審團特別關注獎。雅克·里維特油畫一樣的畫面和故事。

……影片的整個故事也能被看作是一幅油畫。兩個家庭各自的矛盾,還有相互間的矛盾,都被導演用對話和場景精細地表達出來。創作與人生,人對生活的態度等等問題都通過一幅油畫的創作展現在銀幕之上。

女主演是EmmanuelleBéart(艾曼妞爾貝阿特)《天使在人間》《冬天情未了》《娜塔麗》《八美圖》《一個法國女人的故事》……

(不知道你找的是不是這部……)

D. 法國藝術院校介紹之電影類

法國巴黎國際電影學院
學校概況
巴黎國際電影學院脊枝缺是一所享譽世界的專業電影學院。總部坐落在巴黎,校區位於美麗的瑟堡海邊,由世界的導演兼製片人VULIN先生創建,至今已有30年的歷史了,是一所整合所有電影及電視專業的學校。它為法國電影電視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作為一所專業的電影教育學院,它為法國培養了許多優秀的電影人才,而法國悠久燦爛的電影文化則給這座學院提供了發展的動力和機遇。
巴黎國際電影學院不僅是法國電影教育領域的驕傲,也日益成為歐洲乃至整個世界最為的電影學院。

優勢及教育特色
坐落在巴黎,一個有著悠久電影傳統的歐洲重鎮,期許能充分促進發展其藝術敏感度,及技術水平之競爭力。
具備豐富的教程,結集了電影製作個階段的專業人士,從「故事發想」到「戲院播映」, 全面教學。
從管理、編劇、導演、演員、到幕後的剪接、動畫特效、攝影及錄音,獨立的課程設計及系所緊密的合作,為學生在各自專業的領域上,提供了一個實現個人作品的空間。
由於堅信「一部好電影是建立在一個好故事之上」,電影學院亦設立了創意寫作系,來培養一個優秀說故事者。
「沒有演員即戲劇不存在」。學院亦堅持演員培訓班之學員,必須要藉由持續參與本校學生短片的試鏡,來強化專業能力。

專業設置
EICAR教學部由四個系組成:導演、編劇、製片系;表演系;新聞系;技術科學系。

專業 學習時間 錄取條件 學歷 發展方向
電影電視導演 3年 高中畢業通過入學考試 學士(歐洲學位) 導演、編劇、剪接、特技、助導
聲音及數字化技術製作 3年 高中畢業生 通過入學考試 學士(歐洲學位) 作曲家、繪圖員、混音、錄音師、聲音監管、多媒體導演
影視新聞 3年 高中畢業生
通過入學考試 學士(歐洲學位) 播報記者、我、主編、場記
影視生產及演出管理 2年 高中畢業生
通過入學考試 BTS高級技術證書(國家文憑) 生產經理、主管、生產助理、戲劇主管
影像(攝影) 2年 高中畢業(S或STI)
通過入學考試 BTS高級技術證書(國家文憑) 攝影經理、電影攝影師、技師
剪接 2年 高中畢業
通過入學考試 BTS高級技術證書(國家文憑) 剪接、特技剪接、剪接導演、
聲音 2年 高中搭蘆畢業生(S或STI)
通過入學考試 BTS高級技術證書(國家文憑) 聲音技師、聲音放映、聲音剪接、音頻混合
技術工程與設備開發 2年 高中畢業(S或STI)
通過入學考試 高級技術證書(
國家文憑) 音像技術設備維護、業務管理
專業化課程 1年 BTS 畢業 學士(歐洲文憑) 根據專業選擇:導演、記者或技術
動畫片製作 3年 高中畢業
通過入學考試 學士(歐洲文憑) 卡通電影製作、卡通繪畫、主題管理、膠片
法國自由電影學院
CONSERVATOIRE LIBRE DU CHINEMA FRANCAIS
學院簡介
法國自由電影學院(CONSERVATOIRE LIBRE DU CHINEMA FRANCAIS) 是一所創立於1959年, 1963年由法國政府教育部授權,承認其文憑的一所私立電影學院, 現有院長: 文藝騎士勛章獲得者MONSIEUR PATRICK ZAMPA 先生。

學院位於巴黎市東北部環境極其優美的運河上,交通便利,有許多地鐵及其公共汽車相通, 從學院到市區只需15分鍾左右。本院師資力量雄厚,設備先進齊全。 全院專業教師均在電櫻辯視台, 電影公司及各劇團兼職。

教學的成功, CLCF 為法國影視工業協會(FICAM)評為具有頒發正式學歷的私人電影學院。 同時本院也是國際文藝電影發行委員會的成員。(CIDALC)

畢業生的前景, 40年以來CLCF為全球影視界培養出眾多出色的人員。 他們出現在全世界電影,電視行業中,從事著他們所愛的職業。

學制: 三年

專業: 導演助理, 場記,剪輯, 表演等專業。

硬體設施:
MARCEL CARNE電影製片廠供本院學生拍攝影片使用。
JEAN RENOIR 剪輯室專為二年級學生所設, 在專業老師指導下, 用16MM,35MM的膠片學習剪輯技術。
LOUIS LUMIERE 電影放映室供二年級學生放映所拍攝的電影。(有60個座位)
FRANCOIS TRUFFAUT 會議中心STUDIO 攝影棚供二年級學生使用機器設備, 拍攝短劇。(88平方米,有化妝間和休息室)供學生進行學習交流和會見朋友之用。(每天開放)
BIBLIOTHEQUE 圖書館供全體師生及老師學習之用, 藏書豐富, 擁有各時期有關於電影藝術的書籍。

第一年各專業的學生,均接受基礎課程設置(編劇, 演出及攝制的基礎訓練, 製作基礎訓練, 電影技術基礎, 電影歷史, 電影剪輯基礎, 影視觀摩等。)
第二年主要課程設置(導演助理, 編劇, 表演專業, 影視觀摩, 實踐課, 包括用16毫米膠片練習拍攝, 自行剪輯,化妝, 美術設計及電影中的周邊行業。)
第三年專業課程設置, 已獲第二年的畢業文憑, 可繼續深造高級剪輯專業課程(用AVID和FINAL CUT 非線形我研究)

招生條件: 18歲以上, 高中畢業以上學歷。
報名時間:
全年均可報名,如欲10月入學,則最晚的報名時間為7月底之前(每年9月開始集中補習專業語言。)

法國國立高等路易盧密耶學校

學校概況
校址在巴黎郊區的NOISY LE GRAND。學校主要培養電影電視攝影師、音響師、圖像處理技師等專業人才。學生錄取也是通過會考進行,會考報名一般在3月中下旬結束。考生必須具備大學二年級的水平,年齡須27歲以下。
高等自由電影研究學院(法文慣用縮寫"ESEC")
學院簡介
高等自由電影研究學院(法文慣用縮寫"ESEC")培養電影與電視專業人才已有三十多年歷史。學院每年通過競考招收100名學生。課程學制2年;但可向部分候選人推薦一年預科課程。

高等自由電影研究學院課程的培養目標是"創作輔助"人才。它可使學生以扎實的本領和專業資格,加入視聽職業行業,並能很快晉升到職位。

為達到這一目的,學院為學生提供一種以多學科知識為依託的專業教學。只要認真修習,這一課程能保證學生獲得在藝術設計和/或導演領域發展的能力。

學院的教學受一個教學委員會指導;教學委員會成員包括:嘎納電影節主席、法國電影資料館主任、 UGC電影公司人力資源部經理、《世界報外交版》主任、導演讓-皮埃爾?熱內(Jean-Pierre JEUNET) (《艾梅麗?布蘭》[AmElie Poulain],中文又譯《天使愛美麗》導演)、國立電影學院(FEMIS)前院長暨現任法國國營電視集團節目部主任以及高等商學研究學院(HEC)資深教授等。
高等自由電影研究學院按職業分設3個系:
電影系:導演與製片
電視系:紀錄片導演、電視編劇
剪輯系:數碼剪輯及數碼特技製作
課程設置
第1階段課程,也即一年級課程:
提供一項綜合而實用的基礎教學,期末須進行拍片實踐。
第2階段為二年級職業專業化課程,提供以下專門課程:
電影製片工作間、電影導演工作間、紀錄片攝制工作間、電視編劇工作間、剪輯與特技效果工作間。

課程以實踐和美學為主,並在學院專業攝影棚完成拍片實踐。畢業影片由學院製片公司完成。該製片公司也幫助校友從事電影創作。
文憑
在由學校推薦的專業公司完成實習後,即可授予學院文憑。
高等自由電影研究學院的文憑受國家認可,並可與其它國家進行文憑學歷對等承認。
其他
高等自由電影研究學院被普遍認為是歐洲視聽專業學院之一,學院的學生常在國際電影節中獲獎。
高等自由電影研究學院位於巴黎市巴斯底獄歌劇院(OpEra-Bastille)文化新區,交通方便,乘公共汽車、地鐵、火車(里昂車站)和RER城郊快線均可抵達。

E. 請推薦經典影片(要求獲過獎的,越多越好)

電影:001 西線無戰事
奧斯卡授獎以來第一部具有強烈思想性的作品
電影世上「最偉大的反戰電影」之一
揭示了慘絕人寰的戰爭實況,擊潰了所謂的「愛國」夢想
002 馬路天使
中國早期社會問題片的集大成者
海派城市市井生活的經典寫照
20世紀30年代中國電影的壓軸之作
003 亂世佳人 ★
好萊塢「第一巨片」
展現著曠世愛情的絕世佳作
奧斯卡史上一個不可逾越的「至高點」
004 魂斷藍橋 ★
鏡花水月痴人淚,藍橋愁斷離人腸
戰爭時期一首催人淚下的愛情絕唱
電影史上三大凄美不朽的愛情悲劇之一
005 公民凱恩
世界電影史上的一次重要實驗
反映一個浮士德式的人物在物質世界中的生存狀態
一部純粹的「電影的詩」
006 卡薩布蘭卡 ★
世界電影殿堂中的經典之作
以愛情故事貫穿起來的驚險偵探片
蘊涵著愛國主義的主題和反法西斯激情
007 小城之春
一部典型的心理抒情片
世界電影史上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開創了中國電影史上詩化電影的先河
008 羅生門
挖掘人性丑惡的顛峰之作
在國際影壇上產生重大影響的第一部日本影片
標志著日本電影藝術進入了一個新紀元
009 羅馬假日 ★★
流芳百世的浪漫經典
電影史上愛情文藝片的典範
溫馨浪漫中充滿了藝術的美感
010 後窗
「永遠的驚悚大師」的傑出代表作
一則「看電影」的寓言
一首直指陰暗人心的詩
011 賓虛
一部名垂青史的史詩巨片
奧斯卡歷史上一個突破性的記錄
滿含著對神的謙恭之感和敬畏之情
012 西區故事
百年經典的主題與現代藝術的融會貫通
美國「街頭歌舞片」的經典之作
一幕「羅密歐與朱麗葉」式的現代愛情悲劇
013 音樂之聲 ★
人類記憶中最值得珍惜和細細回味的藝術佳作
好萊塢音樂歌舞片中的經典
電影史上絕妙的神來之筆
014 教父 ★
一部令人拍案叫絕的成功之作
一部最具史詩氣魄的揭露黑社會明爭暗鬥內幕的影片
一幅氣勢恢弘的「社會圖卷」
015 星球大戰
20世紀最為重要的文化事件之一
科幻電影史上最為經典的作品
影響了整整一代人
016 人證
一部探討人性、人情、人倫的傑作
世界偵探推理片中的精品
開拓了懸疑片的社會深度
017 城南舊事
滿含人間煙火味,卻無半分名利心
近乎一幅寧靜、淡泊、簡約的中國水墨畫
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詩
018 莫扎特
展現一位「並非完人的樂聖」的坎坷人生
反映人生道路上善與惡的沖突
深刻洞悉人性的經典之作
019 芙蓉鎮
「電影泰斗」謝晉的抗鼎之作
表現樂各式人物在歷史面前的真實面目
發出對人性的呼喚和對美好感情的謳歌
020 紅高粱
中國新時期電影創作的新篇章
中國電影走向世界的新開始
猶如一聲霹靂,驚醒樂西方人對中國電影所持的蔑視和迷幻
021 十戒
歐洲「道德焦慮電影」的代表作
以探討當代人的道德困惑為主旨的鴻篇巨制
透過世界上最偉大的人生契約引出滿含悲憫和質疑的精神命題
022 悲情城市
當代台灣誰會的灰色寓言
都會浮士風景中暗喻的安魂曲
一部時代轉換與個人命運緊緊相扣的台灣史詩
023 人鬼情未了 ★
好萊塢道德復興運動的代表作
一幕傑出的愛情悲劇
體現樂超越生死的浪漫柔情
024 與狼共舞 ★
多元化文化在電影史上的成功折射
對美國西進運動的深刻反思
好萊塢歷史上一部永垂不朽的西部傳奇
025 情人 ★
一段讓人痛徹心扉的異國之戀
一段大膽、熾烈、郁悶而又無奈的叛逆戀情
一堵無法逾越的經典嘆息之牆
026 沉默的羔羊 ★
美國社會問題片的經典之作
一部令人緊張得透不過氣來的心理分析片
好萊塢最令人激動的恐怖片之一
027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銳利的現代感和青春化特徵得真實結合
一曲青春的悲歌、一幕夾雜了少年初始的懵懂之美的戲劇
展現與夜色、血腥和貓王的歌聲聯系在一起的別樣的青春
028 霸王別姬 ★
中國電影史上的曠世之作
通俗中見斑斕,曲高而和者眾
一部絢爛、令人陶醉的史詩
029 辛德勒名單 ★
探尋和謳歌在特殊環境中的人性發展軌跡
具有巨大影響的震撼力和深沉而令人痛苦的藝術魅力
深具史詩的格局和撼人心魄的情緒力量
030 真實的謊言
美國20世紀90年代動作片經典中的經典
特技電影的典範
大陸市場進口好萊塢大片的開始
031 阿甘正傳 ★
美國「反智電影」的代表作
充滿著好萊塢電影回歸的保守主義精神
以小人物的經歷透視著美國的政治和社會史
032 燃情歲月 ★★
一幅波瀾壯闊的美國西部畫卷
一部經典的唯美派電影
恍如隔世的成人童話
033 鋼琴課
一個凄美感人而又令人迷醉的愛情故事
細膩地展現了維多利亞時代一個啞女深邃的情感世界
反映女性意識覺醒的佳作
034 陽光燦爛地日子
20世紀90年代中國電影的「意外之喜」
對「文革」時期青少年的生活狀態和青春期困惑的真實描繪
標志著中國電影跨入了一個新的時代
035 肖申克的救贖 ★★
一部揭露美國司法黑幕的巨片
一幅用友誼和希望描繪的生命畫卷
蘊涵人生哲理的喻世之作
036 獅子王 ★
動物界中「哈姆雷特」
歷史上最受歡迎的英語影片
迪斯尼公司的顛峰之作
037 這個殺手不太冷
一部偏重於暴力美學的動作巨片
令人心碎的問題少女與中年殺手的悲劇之戀
滿含繞指柔情的都市寓言
038 七宗罪
電影史上最成功的心理驚悚片
一幕讓人發狂的人生戲劇
一部具有濃厚哲學意味的警世錄
039 勇敢的心 ★
一部具有深刻民族主義和政治內涵的史詩巨片
一段纏綿而令人盪氣回腸的鐵血柔情
一部悲壯的血淚傳奇
040 廊橋遺夢 ★
一部內涵深刻的社會倫理片
一段柏拉圖式的經典愛情
一部本地化思維極強的力作
041 猜火車
一部著眼於社會現實的「問題電影」
另類影片的經典之作
以寫實主義的基調展示了青年自我放逐的生活狀態
042 泰坦尼克號
電影史上第一昂貴的電影
沉沒之船上永不沉沒的愛情絕唱
一部人類應時時審視自己劣根性的警世箴言
043 美麗人生
一部超越常規的黑色喜劇片
一服醫治戰爭創傷的最佳良葯
擁有溫暖的質感,清新、達觀,而又生機盎然
044 中央車站
全世界最好看的電影之一
一部具有現實主義風范的溫情小品
一段悲憫旋律下的自我救贖之路
045 楚門的世界
一則荒誕無稽的人生寓言
對惟利是圖、踐踏人權的社會現象的強烈諷刺
有力地批判了「媒體萬能」的價值觀
046 搏擊俱樂部
一則極具顛覆性質的社會生活寓言
一部真正意義上的世紀末的現代啟示錄
一部以死亡為主題的黑色喜劇
047 花樣年華 ★
無法抗拒而又綺麗無比的東方之美
一個有關於人生的命題、一段互為交織的愛情
一種緊張、神秘、情慾的調子,一場苦了參半的夢
048 一一
一部高水準的社會學寶典
世界現狀的縮影,充滿牧人的奧秘與美感
在冷靜觀世之餘不乏對人的關懷與尊重
049 黑暗中的舞者 ★
北歐電影史上耗資最大的一部影片
一部同現實激烈碰撞的質朴而偉大的音樂劇
一首關於執著信念的贊美詩
050 千與千尋 ★
自我救贖的英雄史詩
重新審視人類生命力的力作
在人與自然的對決中探尋世人活著的力量與理由

F. 《梵·高》免費在線觀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網盤資源

《梵高》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https://pan..com/s/1LJK8V3YOPjCcsi-hAG1JHA

?pwd=h5br 提取碼:h5br
《梵高 Van Gogh》
導演: 莫里斯·皮亞拉
編劇: 莫里斯·皮亞拉
主演: 雅克·迪特隆、亞歷山德拉·倫敦、迪迪埃·巴比爾、貝爾納·勒科克、尚塔爾·巴爾巴里、艾爾莎·澤貝斯坦、Edith Vesperini、Gérard Séty、Lise Lamétrie、Leslie Azzoulai、Corinne Bourdon、Jacques Vidal、Claudine Ducret、Frédéric Bonpart、Maurice Coussonneau、Gilbert Pignol、André Bernot
類型: 劇情、傳記
製片國家/地區: 法國
語言: 法語
上映日期: 1991-10-30
片長: 158 分鍾
又名: 梵高傳、梵谷
《梵高》(Van Gogh,莫里斯-皮亞拉,1991年/158分鍾/彩色。一部關於繪畫創作的激動人心的影片,表現了著名畫家梵高生命中最後67天的非常經歷,也剖析了畫面自傷自殺的異常行為,正是在精神疾病的嚴重困擾中他完成了《向日葵》等驚世之作)

G. 她曾橫掃三大電影節,演過的70部電影,35部裸露,35部瘋癲

話說在法國,有家游戲公司的女高管,年過40卻韻味十足,身材緊致——

用努力換取了優渥的物質生活,進出高級餐廳,開奧迪,穿黑絲——

勾引隔壁老王如探囊取物——

辦公室調情也玩兒的一愣一愣——

離婚多年,過著獨居生活,社交往來,人情淡薄,獨立的甚至有些高冷。

不僅與兒子關系冷若冰霜,氣死母親後把骨灰隨意丟掉——

直到有一天,這位女主遭遇QJ——

性情乖戾卻絕對獨立的她並沒有報警,在對朋友略微訴苦之後,備足武器,准備迎接罪犯的「造訪」。

在盤根錯節的職場中逢場作戲,在風雲突變的人際里備戰思敵,在罪犯第二次偷襲中,她成功保護了自己並狠狠地刺穿了敵人爬滿精蟲的大腦——

ok,以上就是今年戛納最熱的驚悚電影《她》的簡要劇情,導演是78歲高齡的保羅范霍文。

保羅范霍文,被稱為最懂女人的電影大師——

他的電影,如果只看劇情你就輸了,但我們今天聊的並非范霍文的藝術成就,而是電影中的她——

法國國寶級演員—— 伊莎貝爾·於佩爾

拿獎拿到手軟

兩屆戛納影後、兩屆威尼斯影後

兩屆法國法國凱撒影後

先來看於佩爾出道以來,在歐洲三大電影節的表現——

1978 第31屆 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 維奧萊特·諾齊埃爾

1988 第45屆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 女人韻事

1995 第52屆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 儀式

2001 第54屆 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 鋼琴教師

2002 第52屆 柏林國際電影節集體演出獎 八美圖

2005 第62屆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特別金獅獎 加布里埃爾

2009 第22屆 歐洲電影獎終身成就獎

2009 第62屆 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委會主席

不僅如此,今年初,於佩爾在第41屆法國電影學院凱撒獎,憑借《愛之谷》獲得了第15次提名,打破了凱撒獎表演提名紀錄。

拿獎拿到手軟,每年都有電影進入三大電影節主競賽單元,人送外號:電影節毒瘤。今年於佩爾攜手保羅范霍文打造的《她》,敗給了一位菲律賓女演員賈克林·喬斯,而眾影迷推測:本屆評委會推出這樣一位爆冷影後,能想到唯一理由就是「不能讓伊莎貝爾·於佩爾第三次獲獎」。

至於為什麼爆冷,用腳趾也能想到戛納這是在秀存在感。

法國都選送它來代表本國角逐第89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於阿姨也終於要沖奧了。

影後不是瞎掰的,於佩爾在電影中究竟有怎樣的戲路,毒葯君這就一一揭開。

《鋼琴教師》是毒葯君看過的首部於佩爾的作品。最初,是沖著戛納的名號來看的,但在那個哥特流行傷痕至上的年紀,這部電影給了毒葯君前所未有的觀感。簡單的說,兩個字:病態;復雜的說,一句話:西方人的痛苦果然很高級!

中年婦女,生活衣食無憂,事業小有所成,本該風生水起的日子被亂七八糟的腦迴路撕扯的七零八落,用刀片切割私處——

跟自己的學生調情,卻只喜歡「被凌辱」——

被打成豬頭後享受疼痛——

她在全片中總是這樣,溫柔背後隱藏著機警,柔弱之間藏匿著強勢——

自此,毒葯君腦海中的歐洲貴族婦女們,便是於佩爾這般:消瘦、清冽、病態。

但於佩爾在片中的表現,並非程式化地表情堆砌,一個表情將我們從夢中拉回現實,這確實是我們生活中的某位寂寞婦人——

在於佩爾之前,靈氣派演員毒葯君只願承認周迅,但看完《鋼琴教師》之後,毒葯君認為於佩爾更勝一籌。

因為「變」是於佩爾的拿手好戲,將表演技巧化於無形,幽默、冷幽默、冷酷、強勢隨時轉換。於佩爾在其中的表演堪稱角色附體,其角色的壓抑、痛苦、渴望、失望,讓人不寒而慄。

《鋼琴教師》讓於佩爾獲得戛納歷史上第一次全票通過的影後。

而她的首部戛納影後作品《維奧萊特·諾齊埃爾》,則加深的毒葯君對她的第一印象——

1978年出演電影《維奧萊特·諾奇埃爾》時,於佩爾還年紀輕輕,她飾演一個殺父弒母的放盪少女。

來自網友涼水點評:

有人做過統計, 在她早前出演的70個角色里,有35個是裸露的,另外35個是精神不正常的。 表演對她而言,就是「發泄內心的瘋狂」。

這種說法或許有水分,但熒幕上的於佩爾,看來看去總是一副大家欠她錢的樣子——

因為什麼呢?她塑造的這些經典角色大部分都充滿了性格缺失。

她是《編織女孩》中安靜害羞的花邊女工,《勃朗特姐妹》中嫻靜文雅的安妮·勃朗特,《情人奴奴》中的放浪妻子,《茶花女》中純真美麗的瑪格麗特,《鋼琴教師》中的變態鋼琴家,《八美圖》中的刻板神經質老處女,《我的母親》中愛上兒子難以自拔的母親……

所以,她在戲中看起來總是半昂著頭,一副扯高氣昂的面孔,也可以算作歐洲的「冰美女」了吧。

她曾這樣評價自己的戲路:

「如果我們都住在精神病醫院,我在分裂症病房,阿佳妮在狂想症病房。」

盡管她的角色大都冷漠、瘋狂、歇斯底里,但有些時候當角色和於佩爾性格毫無重合點的時候,她選擇了放棄、忘卻自己的個性。她沒有堅持已然被觀眾接受的個人風格,她深知一點:「電影是一門很積極的藝術,甚至於角色能在一定程度上造就演員,並且改變了他這也是可能的。」所以在2002年的作品《淚海》中,我們又看到了全新的於佩爾。

她在影片中把頭發染成了金色,置身於色彩濃烈的風景中,玫紅色的夕陽,深藍色的夜晚,金黃色的清晨,她也在采訪中提到,這個角色幫她自己找到了自從十五歲就遺忘的一些東西。

從演員到評委

一直很強勢

我是評委聽我的

第62屆戛納電影節上,於佩爾以史上第四位女評委主席的身份,親自將金棕櫚大獎授予邁克爾·哈內克飽受爭議的新片《白絲帶》。

圖.2009年擔任評審團主席開閉幕式

於佩爾的強悍作風甚至曾導致評委會內部表達了對其行事風格的不滿。媒體瞬間炸開了鍋,無論是坊間還是官方,都支支吾吾地敢怒不敢言——

對此,毒葯君找到了當年新京報對於佩爾的專訪,個中滋味,諸君自品——

盡管飽受外界非議,於佩爾用毋庸置疑的口氣表示:我是主席聽我的。從此事不難看出,於佩爾的行事風格與其電影中呈現出的形象特別吻合。

其實出演過百部有餘電影的於佩爾,早已形成自己的電影觀:

文藝創意都在「東邊」

當於佩爾被問到選片標准時,她給出了令人驚詫的回答——

我沒有特別嚴格的選擇標准,只不過沒多少美國導演來找我拍有意思的片子。

你們應該知道,對於歐洲的女演員來說,去美國拍片沒什麼吸引力。我沒有看不起美國電影的意思,而是近15年來出現在各大影展的最有創意的新電影,全都「發生」在東邊。我現在最感興趣的是想到亞洲來拍電影。

實際上,於佩爾話中的「東方」是賈樟柯、是婁燁、也是阿巴斯——

賈樟柯、婁燁我都喜歡。《春風沉醉的夜晚》中,在描述城市化的現實,相當真實,我沒有想到中國導演的電影語匯會那麼直接,很有意思。我覺得,一部電影中,個人成分越濃,越有原創性和藝術感覺,越是有可能為國外觀眾所關注。至少現在的法國就是這樣,大家最關注的都是有個性的電影。反而越是商業的電影,越難「出口」。

氣度不凡的於佩爾,將王小帥誇獎一番。

「雖然我看過的中國電影並不多,但我知道在中國有優秀的文藝電影,」於佩爾淡淡地說道,「當年,《十七歲的單車》曾在巴黎上映過,我非常喜歡。我的兩個兒子也特別喜歡。」

今年春天,於佩爾在與阿巴斯的一次對談中,再次誇贊了東方美的神秘。

相比在美國拍電影,到了亞洲,到了一個語言不通的國家,一個我過去從沒到過的地方,反而陌生感要少很多。今年夏天我在美國演了部所謂的「獨立電影」,即便如此,仍感覺處處受限,束手束腳。我的英語說得很好,也去過美國許多次,但每次在美國拍電影,總有強烈的異鄉感。或許是因為拍美國電影時,各環節都會給人一種凡事力求清晰明了的感覺,本該微妙的地方變得不再細膩,本該曖昧不清的東西也無法給人模稜兩可的感覺,總想把什麼都解釋清楚。與美國演員合作時,我也無法完全融入,雖然我得承認,有些演員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相比之下,韓國演員的社會地位與美國演員截然不同,洪尚秀那部電影里的演員其實都很有名,但相比美國演員,他們的生活要過得更加簡單,十分平靜。

好的導演基本不會給演員導戲

眾所周知,邁克爾·哈內克、邁克爾·西米諾、克勞德·夏布洛爾和克萊爾·德尼這幾位導演在幫助她成為女演員的過程中居功至偉,當被問到好導演有哪些技巧時,於佩爾回答很簡單——

「跟導演合作就像是建立緊密的友誼。這過程中有慾望,也有愛,對我來講,還有現實和信任,我們非常信任彼此,但我們很少語言的交流。有時候整場戲他只給我一句話的指導。」

在於佩爾眼中,攝影機的位置不難找,因為只有一個位置,只需要一個准確的位置來表達特定的情感,在電影中一個特定的時刻。導演只需告訴她要拍一部怎樣怎樣的電影,寄給她劇本,然後就開始拍。要知道,在於夏布洛爾合作的6部影片中,導演跟演員從沒說過關於指導角色的一言一語。

對於老戲骨於佩爾來說,這些大師導演所謂的方法論也都相似起來——

片場工作之前你可能有一連串問題,這些問題被場面調度回答,被演出和與導演進化的對話回答。從來不是語言表達的東西——或者說不需言語表達。這是你和攝像機之間靜默的對話,你和導演通過鏡頭運動的對話。執導和調度就是有關節奏和運動,因為運動明確告訴你距離,是特寫還是遠景,亦或是側拍等等。這是你的角色被闡釋的方式。你擺布自己的角色,如果調度明白如何接受,你就完全清除怎樣表達最細微的感受。你就知道誰才是好導演。

把熱情留給私生活

從不自定義明星,簡單平凡到不可思議

於佩爾的私人生活似乎從不曾向外人打開,從零星的報道里只能知道她1982年嫁給羅納德·夏馬,一個法國導演,然後生了三個孩子,大女兒為了紀念納博科夫取名「洛麗塔」。

盡管丈夫在事業上取得的成就遠不及她,卻絲毫不影響他們的恩愛,1988年兩人還曾合作過電影《黑色米蘭》。

於佩爾與女兒合演了幾部電影,默默地保駕護航背後是她堅持許多年的信條: 「孩子,是我身為女人最大的成功。」

幾十年如一日的婚姻,在演員這行里實在是比獲得金棕櫚、金獅、金熊大滿貫還要罕有的成績。或許就是這樣平穩的日常生活,才能讓於佩爾全心全意地「表演就是放棄理性,在瘋癲中生活」的原因?

於佩爾笑了:「誰說我的日常生活平穩了?這是你說的,我可沒這么說。誰都不可能這樣每天平平穩穩地過日子,生活絕對不是一帆風順的。只是相比起來,我的比較穩定,如此說來,我的演員角色對我的生活確實有彌補,能讓我表達一些更狂熱的感情。」

除了工作方面,她這樣評價自己: 「我是世界上最真誠和朴實的女人。」

電影中的於佩爾一貫高冷,因為她把所有的熱情都給了私生活——

熱情這個詞根本不在我的詞典里!我有熱情,但我既不想販賣它,也不想把它擺在首位。「溫柔」、「熱情」都是會令我懷疑的詞,因為它們被人利用了。我一向寧願擺出一副冷臉孔,把熱情留給我的私生活。

最後的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正直」。不僅僅是作為一位演員的良知,也是作為一個人所應有的優良品行。她的私生活絲毫不像一些演員那樣混亂,更沒有一些女演員那樣凄涼的命運。面對這個工作所要經受的很多誘惑,她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甚至過於小心謹慎,懷有諸多疑慮。她說把女演員置於死地的並非電影,而是生活本身。

伊莎貝爾·於佩爾,從不將自己定義成為明星、傳奇。她說有時候作為演員,是因為不具備做其它事情的能力,當然這是一種謙虛地說法。作為演員,她不斷在尋找「自我」,肯定「自我」,挖掘自己的本質,塑造角色,同時也被角色塑造。

讓我們一起祝福這位女神!

H. 《三峽好人》之前,有一部關於三峽的紀錄片在國際上很受歡迎,那位大俠知道

《三峽好人》是賈樟柯記錄片《東》的一個「衍生產品」。

《東》:賈樟柯和劉曉東聯合的藝術行動
Dong
片名:東
出品人:淡 勃 周 強
監制:餘力為 朱 炯
策劃:劉小東 宋 靖
藝術顧問:林旭東 淡 勃
導演:賈樟柯
攝像:賈樟柯 餘力為 周智生 田 荔
錄音指導:張 陽
作曲:林 強
剪輯:孔勁蕾
製片主任:王 彧 張 冬
類型:紀錄片 片長:70分鍾
首映時間:2006年9月5日(威尼斯電影節)

劇情簡介

2005年,中國奉節。

畫家劉小東前往三峽地區創作油畫《溫床》,十二名拆遷工人成為他寫生的模特,這座有兩千年歷史的城市因三峽工程的建設而即將消逝,畫家也在與模特的相處中被現實征服。

2006年,泰國曼谷。

《溫床》的第二部分在曼谷進行,劉小東請來十二位熱帶女性為她們寫生, 炎熱的城市讓女人們昏昏欲睡,唯有地上的水果鮮艷依舊。畫家因體力的付出而漸感勞累,女人們卻掙開眼合唱一曲歡快的歌。

兩個城市都有河流經過,奔騰向前絕不回頭。

製作簡介

2002年年底,劉小東去三峽旅遊,看到正在搬遷的三峽縣城,即萌發了創作的想法。 直到2003年SARS爆發的時候,劉小東創作了第一幅關於三峽的油畫作品——《三峽大移民》(200cm×800cm)。

2005年下半年,劉小東和賈樟柯相約共赴三峽,分別創作了油畫《溫床》和以劉小東為主角的紀錄片《東》。

賈樟柯談《東》

一、為何拍《東》

拍這個片子首先不是因為三峽,而是小東要去畫畫,於是邀我去拍紀錄片。本來我就好奇他工作狀態是怎樣的,他到那裡是如何展開工作的,他是如何面對他畫里的人的。我從來沒有去過三峽,但是第一次看到他關於三峽的畫的時候就特別喜歡。對那個地方也產生了興趣,於是就與他一起去了。這個紀錄片就是圍繞他畫畫這一事件來表達對這個地方的感受的。小東選擇這個地方有他的理由,它正在消失,一切都是變化著的,今天這個人在,明天這個人可能就不在了,他可能就離開了,或者去世了。所有這些都在流動變化著。小東創作的時候基本上是在奔跑,比如說與光線比賽,他選擇畫畫的地方的後面有一個樓,如果不快畫,陽光很快就被遮擋住了。在工作現場的時候,我逐漸地進入到所謂畫家的世界裡了。

他讓我感動的不是他選擇三峽這樣一個巨變的地方,而是對生命本身、對人本身的愛。在小東那裡,他所面對的,是同一個身份的人——搬遷工人。他表達的,是一種只可以在這個特定人群身上呈現的美感。你會感覺到他心裡裝滿了對自己畫筆下人物的感情。這是這次三峽之行最令我感動的地方。

二、為何以《東》為片名

我也算一個美術的發燒友吧,我一直想發現他繪畫世界裡的「秘密」。現在回過頭來看他以前的一些畫,會發現他有一個延續不變的閃光點,那就是每一個畫面里的人都有著只屬於自己的生命之美。用「寫實」啊、「現實主義」啊等等這些詞彙都不能概括他作品的意義。他有著一份最直接的對對象本身和對生命的愛在裡面,非常自然,非常原始。在今天這樣一個被包裝得失去本色的社會里是非常難得的。我的紀錄片叫《東》,用的是他名字里的一個字。也暗喻我們所處的一個位置,一種態度。

三、為何和劉小東合作

非常自然就合作了,基礎也就是所謂藝術觀點,所謂對作品的感受相當一致。我電影中的人,都是走在街上的普通人,小東畫里的人也都是最平凡的普通人。但是他們有他們的美,那是一種人與生俱來的美。為什麼喜歡這些人?面對這些人應該用怎麼樣的方式去表現他們的生活狀態,這都是我們要想的問題。生活在三峽的人們,經濟、生活條件都比較差。人們依靠那條江生活,搬遷後,以後的生活也許就沒有著落了,但是具體到每一個人,他們會讓我們發現幸福不能完全用錢來衡量。我們接觸一些人,他們生活還是很主動,他們沒有太多的憂郁、痛苦、彷徨,人家活得也好,掙一塊錢高興,掙兩塊錢也高興,真的挺好。

我們整個攝制組回來以後,很很多人非常懷念在三峽時的感覺。找到最初始的快樂,這個過程最重要。比如將來這個片子發行如何,多少人喜歡它,能在多大范圍里傳播,我不會最在意。因為主要的快樂已經過去,就像生孩子,一個生命你很珍惜,你看著他自己長大很高興,但是最初的愛情,生產過程是最懷念的。我回來以後,發現自己變得很穩健,覺得生活其實對你夠好的了!

劉小東談《東》

一、為何畫三峽

我總是害怕——自己覺得好像成了點事兒,然後就變得嬌氣起來。所以我總是願意往下面跑一跑,讓自己變得不重要一點,不那麼自以為是一點。藝術家只有跟當地的生活發生某種關聯,創作出來的東西才可能更新鮮,更有力量。假如不去三峽,我也許會去其他類似的地方。在北京被很多人關注著,身為畫家,自己感覺還有點用,展覽、采訪、出書……而當我面對三峽,面對那些即將被淹沒的小縣城時,你會感覺自己一點兒用都沒有,虛榮的東西沒有一點意義。這個時候你就會重新思考許多問題。如果藝術總是被當成神聖殿堂裡面的供品一樣被奉著,那人就會變得空虛。而在三峽那裡,藝術品還沒有一個床墊值錢呢!還不比一個床墊對人家更有用呢!我們改變不了任何事情,對人家形成不了任何影響。我想把自己往低處降一降,不要把自己太當回事了。我幾次去三峽創作,表達的無一不是我對三峽人命運的關注和感受,而不僅僅是對現實的描繪和記錄。

二、與賈樟柯合作的感受

我覺得從事影視藝術的人都比較有趣。他們的思路普遍很活躍,總是會有一些新奇而且生動的想法,所以我喜歡和他們在一起。但是真正去拍電影實在是太辛苦了。賈樟柯拍電影從早上5點一直拍到凌晨3點。他確實是太喜歡這個職業了,換了是我早就崩潰了。因為他要處理的不僅僅是藝術的問題,有太多的主意需要他來決斷。

主創簡介

賈樟柯與紀錄片

2006年紀錄片《東》入圍第6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地平線單元競賽片

2005年出任法國真實電影節評委

出任日本山形國際紀錄片電影節評委

2002年 紀錄片《公共場所》獲法國馬賽國際紀錄片電影節最佳影片獎

紀錄片《狗的狀況》入選嘎納電影節導演雙周

賈樟柯與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2000年 《站台》第57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正式競賽片-最佳亞洲電影獎

2004年 《世界》第61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正式競賽片

2006年 《東》第6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地平線單元競賽片

劉小東與電影

1992年出演王小帥的首部電影《冬春的日子》

1992年擔任張元的電影《北京雜種》的美術指導

1995年他的畫作《兒子》取材於張元的同名電影

2000年他的畫作《自古英雄出少年》取材自王小帥的電影《十七歲的單車》

2004年他與王小帥一起在賈樟柯的電影《世界》中客串兩個新富人物

2006年紀錄片《東》

賈樟柯:

出生於1970年,山西省汾陽人。1997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從1995年起開始電影編導工作,現居北京。法國《電影手冊》評論他的首部長片《小武》擺脫了中國電影的常規,是標志著中國電影復興與活力的影片。德電影評論家烏利希·格雷格爾稱他為「亞洲電影閃電般耀眼的希望之光」。賈樟柯還參與了大量的國際文化活動,成為當今亞洲最為活躍的電影導演之一。

2004年獲法蘭西共和國文學藝術騎士勛章。

主要作品:

小武(1998,107分鍾,故事片)

站台(2000,193分鍾/154分鍾,故事片)

公共場所(2001,31分鍾,紀錄片)

狗的狀況(2001,5分鍾,紀錄片)

任逍遙(2002,113分鍾,故事片)

世界(2004,108分鍾,故事片)

劉小東

1963 生於遼寧

1988 獲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學士學位

1995 獲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碩士學位

1994 今在中央美術學院任教至今

個展

1990 劉小東,中國 北京 中央美術學院畫廊

2000 劉小東1990-2000,中國 北京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

劉小東,美國 舊金山LIMN畫廊

2001 劉小東,法國 巴黎LOFT畫廊

2002 劉小東在東海,台灣 東海大學藝術中心

2003 生存狀態,台灣 誠品畫廊

2004 金門碉堡藝術展---18個個展,台灣 金門

三峽大移民和三峽新移民,環碧堂畫廊 藝術文件倉庫 北京 中國

2006 悉尼雙年展

公共收藏

1993 福岡美術館,日本

1995 中國美術館,中國

1997 舊金山現代美術館,美國

上河美術館,中國

1998 東寧美術館,中國

1999 上海美術館,中國

昆士蘭美術館,澳大利亞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中國

2001 新加坡美術館,新加坡

劉小東畫作《溫床》介紹

《溫床》是藝術家劉小東2005年到2006年完成的一個繪畫項目。該項目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已經於2005年9月在三峽的夔山周圍完成。期間劉小東對從當地請來的12個農民模特進行現場鋪地寫生。第二部分將於2006年在泰國曼谷的唐人畫廊完成。期間藝術家將請12名泰國女性,在泰國唐人畫廊現場寫生並展覽。第三部分,兩件作品及其現場將參加悉尼雙年展。

《溫床》項目關注的是正在亞洲發生的都市化進程與移民浪潮。世界人口爆炸性的增長以及來自農村的數以億計的移民,正在大地上創造著一個個超級大城市。在全球范圍內,城市化,也就是農村移民城市的過程有著深刻的經濟原因,同時也造就了奇特的文化景觀。在中國自1993年開始計劃實施的三峽庫區移民,不僅屬於這一世界性移民浪潮,而且以其移民非主動的遷移方式區別於其他。並且,在移民庫區故土被淹的同時,一個全新的三峽水庫將誕生。這個21世紀的超級英雄不僅是中國這場跨世紀移民的直接受益者,同時它也將不遺餘力的捍衛正在都市化進程中快速發展的中國。和中國不同,泰國發生移民狀況是以經濟利益為驅動的主動性遷移。在這個項目中,劉小東以繪畫的方式一直延續他對於現代化進程中亞洲現實的人文關懷。藝術家試圖通過對稱的圖像來形成對於亞洲范圍內移民浪潮的思考。

《溫床》項目的作品總共2組,以每組5件,分成2組展示,尺寸均為250cm×250cm。作品的內容也由兩部分組成,一組是藝術家在三峽夔門對當地農民的現場寫生;另一組是藝術家在泰國曼谷對當地女性的現場寫生。這些作品和劉小東以前的作品最大的不同是它們的完成將不藉助任何攝影、攝像等圖像復制手段,而是完全的現場寫生。除了對移民浪潮的人文思考以外,《溫床》項目還將是一次手工繪畫與機械復制之間的較量。按藝術家自己的話來說,之所以會選擇這樣的創作方式來關注都市化進程和移民浪潮,是為了「讓僵死的繪畫變得鮮活起來,拒絕攝影、錄像等科技手段,企圖回到過去用手工繪畫記錄世界的快樂時光。」

I. 法國電影的公司經歷

以後盧米埃爾派他的學生和助手到世界各地去﹐一方面放映影片招徠觀眾﹐一方面就地拍一些街頭風光和官方慶祝典禮的影片。由於「活動電影機」在世界各地進行廣泛的放映﹐由cinematographe簡化的cinema一字從此成了「電影」的國際名詞。活動電影的放映時間只有兩三分鍾。因此觀眾的新奇感很快消失。尤其是在1897年 5月巴黎義賣市場放映電影時的一場大火﹐燒死了許多貴夫人以後﹐電影被看作是危險的娛樂﹐更加速了它的危機。要擺脫這一危機﹐就必須把電影從單純的紀錄工具引向戲劇的道路﹐用戲劇的藝術來表現故事。法國電影先驅梅里愛﹐G.在這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梅里愛原是一位魔術師和戲劇導演兼演員。1897年﹐他在巴黎附近的蒙特勒伊建造了一個攝影棚﹐開始拍攝一系列的幻景片和神話片。他的攝影棚四壁和棚頂都用玻璃鑲成。棚里有一個可移動的舞台﹐演員在舞台上演出﹐攝影機固定在舞台正面﹐靠日光拍攝。從1897年到1913年﹐梅里愛拍了許多神話故事片﹐如《灰姑娘》﹑《小紅帽》﹑《聖誕節之夢》﹑《格利弗游記》﹑《仙女國》﹑《月球旅行記》﹑《北極征服記》等。此外還有一些排演的新聞片﹐如《德雷福斯案件》﹑《戰艦緬因號的爆炸》。在拍攝幻影片時﹐他除了使用舞台上的機械裝置﹐還採用了幻燈﹑照相技術(如疊印﹑疊化﹑合成照相﹑多次曝光等)和他自己發明的特技(慢速度攝影﹑調換的特技攝影﹑應用模型和通過玻璃魚缸的攝影來表現海底景象等)。梅里愛的故事片深受大眾的歡迎﹐他的事業在20世紀初達到頂峰。但由於他固步自封﹐固守舞台劇的格式﹐用手工方式製作影片﹐終於在激烈的競爭中成為一個失敗者﹐直至破產。1901年﹐經營留聲機起家的C.百代在巴黎萬塞納建立了一個攝影棚﹐委託出身於游藝場演員的F.齊卡來監制影片。齊卡效仿英國G.A.斯密士﹑J.威廉遜和W.R.保羅的影片﹐以群眾感興趣的社會新聞和暢銷小說為題材﹐拍了一些迎合觀眾口味的故事片﹐其中最獲成功的有《一個罪犯的故事》(1901年)和《酗酒的犧牲者》(1902年)。在他領導下集合了L.農居埃﹑G.威爾﹑L.加斯尼埃﹑G.蒙卡﹑A.卡普拉尼等導演﹐形成了一個萬塞納製片集團。從1907年起﹐百代又在全國建立放映網﹐用租片制度代替出售影片﹐由此建立了一個從製片到發行﹑放映影片的全面壟斷組織──「百代兄弟公司」。
經營照相器材的L.高蒙在1897年也製成了一種連續放映機﹐並從1899年起由A.居伊拍了一批故事片﹐但質量遠不如梅里愛的作品。 二戰後法國有兩個半官方的電影領導機構﹐即法國全國電影中心和法國電影對外傳播協會。電影中心的職責主要是指導電影生產﹑發行﹑放映以及與外國在電影方面的合作。經費來源主要是依靠徵收全國電影發行收入稅。傳播協會的主要活動為對外宣傳法國電影﹐推動其在世界的傳播。該協會在義大利﹑西班牙﹑日本﹑美國等國和拉丁美洲設有常駐代表處﹐活動經費的 98%靠全國電影中心提供。
法國全國約有 150家製片公司﹐絕大部分屬中小製片商﹐各製片商資本登記一般在30萬法郎左右。只要經過全國電影中心注冊批准﹐即可進行拍片活動。
法國80年代以後主要通過5大發行網來發行影片﹐它們是高蒙公司﹑百代公司﹑UGC公司﹑巴拉弗朗茲公司和AMLF公司。這些公司各擁有100~200家影院﹐尤其是首都巴黎一些主要的大影院﹐是最大的幾條發行系統﹐控制著全國的電影發行。
法國共有4個保存電影文化遺產的機構﹐按影片收藏量計依次為﹕法國全國電影中心電影檔案處﹑法國電影資料館﹑圖盧茲電影資料館﹑大學電影資料館。法國電影資料館是法國歷史最長﹑世界最著名的電影資料館。該館收藏有5萬多部影片﹑2.5萬部電影史上有價值的原版紀錄片﹐100多萬幅劇照﹐1萬冊電影書籍以及大量海報﹑廣告﹑布景﹑劇本和各種刊物。
法國最著名的電影教育機構為巴黎高等電影學院﹐創立於1943年﹐其資金由國家提供﹐學制為四年﹐一般每年招收150名學生。
1982年﹐法國又成立了法國國立視聽傳播研究所﹐其任務為收集與發行視聽資料﹑培訓專業人員﹑從事研究工作。除此之外﹐法國電影界還有著眾多的工會﹑同業公會﹑電影俱樂部﹐它們都為促進法國電影的發展起著一定的作用。 Dec 23rd 2007newlight電影觀感
OSS 117: Le Caire nid d』espions (2006)/OSS117: Cairo, Nest of Spies (2006)
導演:Michel Hazanavicius
主演:Jean Dujardin
Mon meilleur ami (2006)/My Best Friend (2006)
導演:Patrice Leconte
主演:Daniel Auteuil, Dany Boon
Prête-moi ta main (2006)/I Do (2006)
導演:Eric Lartigau
主演:Alain Chabat, Charlotte Gainsbourg
OSS 117: Le Caire nid d』espions (2006) 原以為是去看一部「法國的007」電影,結果是「法國的 Austin Powers」。OSS 117 是一個法國喜劇系列,主角是一個魯莽無知卻又總能矇混過關的間諜。這部電影繼承了法國喜鬧片的傳統,與 Austin Powers 系列的差別是,有更多「政治不正確」的敏感政治笑料,比如 OSS 117 在開羅因為嫌吵把窗外清真寺呼喚祈禱的人暴打一頓,這種笑話恐怕難以在英語喜劇片中看到。當然免不了的當然還是性、性別、性取向的玩笑。我覺得比 Austin Powers 玩得更開放。
My Best Friend 和 I Do 是比較常規的喜劇片。My Best Friend 的主角(Daniel Auteuil)是一個事業成功,交遊廣闊的古董商,有一次被同事指出他的所謂朋友其實都是有著利害關系的,於是決定找出一個真正的朋友來證明自己還是有朋友的,發現自己還真是沒有朋友。在偶遇一個與人見面熟的出租汽車司機(Dany Boon)後,決定拜他為師,學習結交朋友。這是一部情節非常主流化,更象是美國片的喜劇,Daniel Auteuil 和 Dany Boon 的搭配倒是不錯,可惜情節無驚喜,笑料一般,屬於不過不失,還看得下去片子。
My Best Friend (2006)
在 I Do 中,男主角(Alain Chabat)同樣是一個事業成功、享受自由的中年獨居人士,不過他有著一個大家庭,有母親和眾多姐妹替他的婚姻大事著急,於是想到了一個借假女朋友 (Charlotte Gainsbourg)的妙計,計劃在讓假女友贏得全家歡心後,再上演逃跑新娘,然後自己做遭受打擊狀,讓家人再不敢提讓自己結婚。這部有著喜鬧劇的風格,人物性格更加卡通化,還有點法國電影 Amelie 式的快速情節切換。故事仍然過於落入俗套,最大敗筆是 Gharlotte Gainsbourg,總是作漫不經心狀。
I Do (2006)
如果說 My Best Friend 對於花錢可以買到友情還有些保留,I Do 則是全盤接受了花錢買假女友服務的正當性,已經不再是對於人際關系即金錢關系的諷刺,而是贊美金錢可以買到愛情的兩全其美。
無法觸碰
影片改編自真實的故事。在一次跳傘運動事故後,菲利普,一位富有的貴族下肢癱瘓,只能坐在輪
椅上,生活無法自理,因此他找了黑人青年Driss來家裡幫佣。這是一位郊區的年輕人,剛從監獄出來。簡單來說這是最不適合這份工作的人選。兩個世界相互碰撞,融合,於是一段不可思議的、奇妙的友情誕生了。這是獨一無二的關系,碰撞出許多火花。而這段關系也使他們變得……無堅不摧

閱讀全文

與法國電影學院紀錄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解析網站犯法 瀏覽:268
二戰德國的小孩子電影大全 瀏覽:885
2021年大年初一上映的電影票房 瀏覽:201
電影類似愛情插曲 瀏覽:956
帶著娃娃在廣場電影真實圖片 瀏覽:550
周星馳18年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297
寫音樂的電影推薦 瀏覽:535
女巫電影大片大全 瀏覽:187
一家航海愛情的電影 瀏覽:451
台灣女老大爆笑電影 瀏覽:572
台灣新出的喪屍電影 瀏覽:609
屍人庄殺人案電影演員 瀏覽:244
二戰帶兒子什麼電影 瀏覽:133
戰斗片電影完整版高清 瀏覽:442
關於潛艇的中文電影大全 瀏覽:682
電影免費觀看完整版超清 瀏覽:977
海外電影音樂 瀏覽:506
2厘米小人叫什麼電影 瀏覽:426
微電影網站打不開網頁代理伺服器 瀏覽:307
免費老電影mp4下載網站 瀏覽: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