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電影《巴黎聖母院》主要表達的意思是什麼
《巴黎聖母院》藝術地再現了四百多年前法王路易十一統治時期的歷史真實,宮廷與教會如何狼狽為奸壓迫人民群眾,人民群眾怎樣同兩股勢力英勇斗爭。小說中的反叛者吉卜賽女郎愛斯梅拉達和面容醜陋的殘疾人加西莫多是作為真正的美的化身展現在讀者面前的,而人們在副主教富洛婁和貴族軍人弗比思身上看到的則是殘酷、空虛的心靈和罪惡的情慾。作者將可歌可泣的故事和生動豐富的戲劇性場面有機地連綴起來,使這部小說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小說浪漫主義色彩濃烈,且運用了對比的寫作手法,它是運用浪漫主義對照原則的藝術範本。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蛇蠍心腸,先愛後恨,迫害吉卜賽女郎愛絲美拉達。面目醜陋、心地善良的敲鍾人卡西莫多為救女郎捨身。小說揭露了宗教的虛偽,宣告禁慾主義的破產,歌頌了下層勞動人民的善良、友愛、舍己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
Ⅱ 誰看過法國的電影《蝴蝶》對這部片子你們有什麼看法
該片由3屆愷撒獎影帝Michel Serrault(飾演嚴肅的爺爺)和法國天才童星Claire Bouanich(飾演活潑好問的埃麗莎)共同主演。
故事主角叫埃麗莎,今年8歲,沒有爸爸。她不怕陌生人,她的好奇心比大象還要大。一天中午放學,媽媽又忘了接她回家,她來到鄰居爺爺的家,還打開爺爺的密室。脾氣怪怪的爺爺,說他要去找「伊莎貝拉(Isabellae)」,那是全歐洲最稀有的蝴蝶。埃麗莎怕被送到孤兒院,於是粘著爺爺一起上山找蝴蝶。這趟遠足好辛苦,她半路賴皮、後悔了……可是,她卻看到滿天飛舞的蝴蝶,和媽媽的愛!蝴蝶的故事 伊莎貝拉蝶(Isabellae),1898年被一個西班牙獵人發現,便被賜予了西班牙皇後的名字,它是現存歐洲大陸最美麗的蝴蝶之一。 爺爺胡利安尋找伊莎貝拉蝶的緣由非常簡單。老人的兒子原本有著健壯的身體和積極的精神狀況,可是突然間,毫無徵兆地像掉進了一個黑洞里那樣,變得神經過敏和憂鬱症。他的身體一天天孱弱下去,精神也一天天逐漸崩潰,他在臨死前想見一種蝴蝶,那就是伊莎貝拉蝶。老人承諾一定找回這樣的蝴蝶,然而兒子卻永遠找不回來了。心中的惡魔困擾著他,一天,在毫無徵兆地情況下兒子撒手人寰,留下了孤苦的胡利安。 老人為了履行自己對死去兒子的諾言,於是開始大量地搜集蝴蝶標本,然而這么多年來他都未曾實現這個願望。伊莎貝爾,成為老人永遠的痛! 胡利安自然也不會輕易氣餒,生死的許諾重若泰山,他寧願用秘魯的稀有蝴蝶標本換得昆蟲館中僅存的雄性伊莎貝拉標本,寧願遠離巴黎跋山涉水來到這個渺無人煙的高原之巔。夜晚,他和埃麗莎守在篝火旁,他們談論著兒子,談論著母親,談論著蝴蝶伊莎貝拉。胡利安和埃麗莎之間似乎氤氳了一種默契,女孩找尋到了企盼的親情、溫暖,老人找尋到了蝴蝶、解開了心結。 正是這場不同尋常的旅行讓兩個人結下了無法割捨的親情,也正是這場旅行讓庸碌於生活瑣碎的母親明白什麼才是最重要的,她終於在埃麗莎耳旁吟出三個簡單的字。人們習慣在最親近的人面前表現出若無其事的惘然,習慣讓平淡稀釋掉生活最彌彩的樂章。這些惘然與稀釋讓人與人之間平添了更多的疏離與隔閡,它會若隱若現、揮之不去。影片中的蝴蝶擁有了一種橋梁的氣質,它不僅是老人與故去兒子之間溝通的橋梁,也是撮合老人與女孩,女兒與母親之間交流的橋梁。 故事的結尾多少富有詩意,伊莎貝拉幼蟲在蝶蛹中蠕動,慢慢掙脫掉外殼的束縛,爬上枝頭,展開彩色的雙翼完成了生命最激動人心的轉變。放飛的伊莎貝拉寄託了老人與兒子的思念,埃麗莎向天空揮揮手,「飛吧」,它也是女孩走向嶄新生活的希冀。三個故事 采蝶的路途中老少兩人遇到三個故事,老人用平實語言看似波瀾不驚地將人生的況味傳達給女孩,在她幼小的心靈深處激盪起了一層層的漣漪。雖然對她來說,可能還有些懵懂,但那已然褪去了天真、膚淺。 愛情的證據 一對戀人在山坡上嘗試跳傘,男人說這是愛情的證據,於是兩個靈魂被散亂的風揪起飛向了遠處。胡利安並不認同這種行為,他說,「他們的愛也只有條線牽著」,「如果存在所謂愛的證據,那就說明人們缺乏信心」,「當人們沒有信心的時候,愛也就不存在了」。的確,人們為什麼要用懸掛在一條繩子上作為愛的證據?我們信誓旦旦、我們海誓山盟,一切都是由謊言建起,又被謊言摧毀。世間兩情相悅的男男女女,我們為什麼要用一時的激動去承諾一世的生死相許? 該死的盜獵人 叢林中兩條麋鹿悠然自得尋覓著食物,一老一少觀察著自然的幽靜和祥和。突然一聲獵槍聲轟鳴而過,埃麗薩與胡利安不約而同地微微一噤,「該死的盜獵人」從老人口中脫口而出。隨後老人用棉花和氰化物悶死了孩子捉來的阿波羅蝶,孩子喃喃語道「盜獵人」,老人尷尬一笑,淡然認可。孩子的言語雖然有些吹毛求疵,小題大做,但這樣質朴的語言出自埃麗莎之口又顯得多了些真摯與虔誠。為什麼我們喋喋不休、我們強人所難,而對自身的行為卻視而不見,堂而皇之呢?胡利安的沉默似乎也是在追悔自己對兒子的愧疚,生命的奔涌是在這樣的追悔與冥想中才生生不息。我們也會銘記下這樣一句話,警世警人! 富人與窮人 在山腰的小木屋裡,他們偶遇一隊登山愛好者。他們談論著「賺錢」、「財富」與「幸福」。埃麗莎不解地問:「人怎樣才能富有?」老人耐人尋味地回答道: 「最好就是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或許我們對富有這個概念缺乏認知,或許我們會把富有等同於財富的充裕,然而老人用這段頗為精闢而朴實的話道出了財富的意義,那是動物那般追求財富的極大滿足,縝密的算計、阿諛與奉承、前仆後繼地爾虞我詐?還是把生活當作一種藝術,微妙地截取其中的奧妙,在禁慾與縱欲之間尋求美與精神,品咂、陶冶、享受
Ⅲ 電影《輓歌》/《禁慾》帶給你怎樣的感動和思考
禁慾拍的太好了,我是閑的沒事,本著看那些低俗的情慾片的初衷去看的,可看完後,開始的那些私慾早已煙消雲散了,自己卻不自覺的陷入了對情,對性,以及在人生中交織起來的意義的深思著。當然,我知道歐洲拍出來的這種倫理情慾片,能看見的很少有低俗的。這片子,對人物的心裡描寫可以說是入木三分啊,個人覺得配樂也真是太好了,加上演員傳神的內心活動表演,沒的說!以前我對慾望的看法比較單一,不是對就是錯,不是壞就是好,是這部片子改變了我的想法,引我對這些問題進行著不自覺地深思!呵呵,就像片子里的那兩老頭頭一樣,常常在咖啡館,在網球室里進行著性,情,人生的探究!強烈推薦
Ⅳ 尺度比較大的電影(推薦7部尺度較大的唯美電影)
1.《辣身舞》美國,1987年。導演艾米麗·阿朵李諾,主演詹妮弗·格雷等。
一個少女學習舞蹈的故事。男女主角半裸貼身舞足以撩到你。
2.《風流老闆俏秘書》美國,2002年。導演史蒂芬·西恩博格,主演詹姆斯·斯派德等。
比《五十度灰》燃爆了的電影。女子找到一份秘書的工作,老闆經常以掌臀來懲罰她……
3.《禁慾40天》法國,2002年。導演麥克·勒曼,主演艾曼紐·沃吉亞等。
男子發誓40天不近女色,不料完美女孩這時進入他的生活……
4.《匪幫傳奇》美國,2013年。導演魯本·弗雷斯徹,主演喬什·布洛林等。
黑幫傳奇人物等崛起過程。
5.《野東西》美國,1998年。導演約翰·麥克諾頓,主演馬特·狄龍等。
老師受到兩起性侵指控,在警探和律師調查下,秘密浮出水面……
6.《大開眼戒》美國,1999年。導演斯坦利·庫布里克,主演湯姆·克魯斯等。
丈夫參加了一個秘密舞會,展開了一次如夢如幻的冒險之旅……
7.《伴娘》美國,2011年。導演保羅·費格,主演克里斯汀·韋格等。
婚禮上,幾個有著各種問題的伴娘的故事。
Ⅳ 《破浪》劇情簡介|鑒賞|觀後感
《破浪》劇情簡介|鑒賞|觀後感
1995 彩色片 158分鍾
丹麥/瑞典/法國/荷蘭/挪威聯合攝制
導演:拉爾斯·馮·特里恩 編劇:皮特·阿斯木森 拉爾斯·馮·特里恩 攝影:羅比·穆雷 主要演員:愛米莉·沃特森(飾貝絲·麥克奈伊) 施泰朗·斯卡斯加德(飾簡) 卡特琳娜·卡爾特麗吉(飾陶陶) 亞德里安·羅林斯(飾醫生) 桑德拉·沃(飾母親)
本片獲1996年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1996年費里克斯歐洲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1997年法國愷撒電影獎最佳外語片獎
【劇情簡介】
故事發生在蘇格蘭艾布里群島一個偏僻而封閉的小村鎮,村民們都自視為上帝的選民,以及自身道德漏拍尤其是鄰居們的道德的衛道士。該村鎮的最高宗教權力機構是長老會,它對世俗社會生活的影響無所不在。雖然時光已經進入20世紀70年代,但依照當地的教規,教堂上沒有鍾,教民們自然也就聽不到教堂的鍾聲。婦女們在教堂里不能說話,被禁止參加葬禮,甚至連家庭成員的葬禮也不能參加。如果她們犯了通姦罪,將會被驅逐出教堂,實際上也等於被驅逐出這個山村,她們死後還會被長老會判處下地獄。
女主角貝絲·麥克奈伊就生長在這樣的環境中,她年輕漂亮,純真善良中透著幾分幼稚,熱情活潑中又略有些神經質,在這個充滿嚴格的清規戒律、宗教氣氛令人窒息的小社團中,她的存在就顯得格外引人注目。與海上石油工人簡的相遇打破了她寧靜的生活,簡是在海上鑽井平台工作的石油工人,他們一見鍾情,傾心相愛,很快結為夫妻。但是,此事引起了長老會及絕大多數村民們的反感,因為簡對他們來說是外鄉人,是入侵者,是對他們與世隔絕的生活的挑戰和威脅。當時,北海石油鑽探業剛剛開始,這個與外界隔絕的、宗教氣氛濃厚的村莊被不同國家的小夥子組成的國際鑽探隊「入侵」,他們喝著啤酒,收聽令當地人反感的音樂。
影片是從熱鬧的婚禮場面開始的。貝絲和嫂子陶陶以及一些親朋好友在村邊的廣場等待新郎的到來,新郎官居然在婚禮之際姍姍來遲,貝絲不免有些著急和氣憤。突然,一架直升機出現在村邊海面的上返慶羨空,繼而徐徐降落在村頭的海邊廣場,看到自己的心上人從天而降,貝絲欣喜若狂,飛機的艙門剛剛打開,她就撲到簡的懷里。陪伴簡到來的是他的一些在海上鑽井平台工作的朋友,一行人直奔教堂。婚禮是由教堂的一位牧師主持的,在某種程度上說,他也是能夠傾聽貝絲吐訴心聲的人。教堂里的結婚儀式結束,人們紛紛走出教堂,簡的朋友泰里看到教堂上沒有鍾,感到奇怪,覺得好笑,就問長老會的人這是為什麼,沒有人給他以滿意的答復。就在這時,剛才還是晴朗的天空,突然下起雨來,人們急忙跑向村中的婚禮宴會廳參加婚宴。
這對新婚夫婦生活十分幸福,簡是個見過世面的人,他見識頗多,閱歷豐富,自然也包括愛情方面的經歷。貝絲痴情地愛著簡,對長期生活在令人窒息的宗教禁慾環境中的貝絲來說,這愛是使她獲得身體和心靈解放的根源;簡也深深地愛著貝絲,對於常年漂泊在外的簡來說,這愛是他疲憊的身心得以歇息的港灣。新婚燕爾,初嘗愛情甘露的貝絲沉浸在幸福的喜悅之中,盡情體味著心靈交融的快樂和男女情愛之歡。
由於簡是在海上鑽井平台工作,短暫的蜜月剛過,他就要出海作業了,新婚離別,貝絲自然非常傷心。簡不在身邊的日子裡,貝絲感到度日如年。簡曾經約定日期給貝絲打電話,貝絲如約來到村邊的電話亭等候,由於簡加班加點,一時不得脫身,沒能及時給她打電話,可是貝絲相信簡一定會打電話來,依然在電話亭等候,差茄後來竟不知不覺地在電話亭里睡著了,最終她還是等到了簡的電話,倆人通過電話互訴思念之情。等待的日子是難熬的,離簡回來的日子越近,貝絲越感到焦躁不安,母親和陶陶看到她茶飯不思的樣子,也為她感到著急。母親勸她說,這個村子裡的女人就是這么過的,由於男人大多都在出海作業,女人家應該習慣在家獨守的日子。陶陶是貝絲的嫂子,也是她最要好的朋友,自從貝絲的哥哥死後,陶陶沒有改嫁,而是一直生活在他們家裡,看到貝絲的焦慮,她也只能勸慰她。與心愛的人不得相見,貝絲只能祈禱上帝保佑丈夫平安歸來,有時她甚至半夜裡到教堂為簡祈禱。
簡終於回來了,但不幸的是他在一次事故中嚴重受傷,腦部受到嚴重震盪,醫生診斷後認為,簡的生命危在旦夕,即使能活下來,也有可能終生癱瘓不起,貝絲極度悲傷,神情抑鬱。簡被安置在鎮醫院住院治療,陶陶在這家醫院當護士,對簡倍加照顧,簡的病情漸漸好轉,並離開醫院回到家裡養傷,但他依然無法行走,只能終日卧在床上打發時日。簡的病情也使得貝絲焦躁不安,本來就有些神經質的貝絲現在變得更加憂郁,陶陶建議貝絲去看鎮醫院的理查德森大夫,但此舉對貝絲無濟於事。
日子一天天過去,看到年輕漂亮的妻子像守活寡一樣地陪伴著自己這樣一個癱瘓不起的殘廢,簡覺得不應該因為自己的病情而影響妻子的幸福,就勸妻子去找情人,可是,本性善良忠誠的貝絲怎麼能肯這樣做呢?不久,簡的病情有所加重,又被迫住進醫院治療。一天,他對貝絲說,她應該去找情人,去 *** ,在與其他男人 *** 的時候,只要想著是在跟他 *** 就行了,之後,再向他講述 *** 的經歷,這樣就像是他們倆在 *** 。簡還告訴貝絲,他需要愛,一旦失去對愛的感覺,他的生命就會停止。貝絲起初並不願意,但出於對簡忠誠的愛,後來還是勉強投入了其他男人的懷抱。貝絲的行為遭到了教堂和家庭的蔑視,可是,想到自己這樣做對簡恢復健康有利,她就義無返顧地這樣做下去了。
理查德森大夫其實是愛貝絲的,看到貝絲在外邊跟其他男人交往,他心裡也不是滋味。在一次公開向貝絲表白自己的愛遭到拒絕之後,他以貝絲和病中的簡在一起生活對貝絲的精神健康不利為由行使自己當醫生的權力,向陶陶建議將貝絲送到格拉斯哥的一家精神病醫院進行治療,簡從內心裡不同意理查德森的建議,可是後來還是被迫在診斷書上簽字「同意」。但是,貝絲還沒有被送到那家精神病醫院,就設法偷偷跑了回來。
簡的病情時輕時重,反復無常,由理查德森大夫主持的對簡施行的治療方案也顯得無能為力。可是,貝絲相信愛的力量能夠拯救簡的生命,就越來越忠誠地按照簡的請求去跟其他男人 *** 。一天,她來到鎮子附近的港口,上了一條大船,遇到一個 *** 待狂的虐待,身上都被刀子劃破了,由於她的機智才得以逃脫。當她回到村子裡,遭到一群少年的欺負,那位牧師看到她遭受欺辱,至多也只是將那些孩子趕走,看著昏倒在地的貝絲一走了之。後來,筋疲力盡的貝絲回到家裡,苦苦哀求母親為她開門,竟遭到母親的拒絕。
盡管貝絲百般努力,簡的病情還是越來越加重,醫院方面漸漸感到對簡的治療無能為力,陶陶也勸貝絲不要再為簡做徒勞之事。但是,貝絲認為簡的疾病沒有好轉是因為自己對他的忠誠還不夠。一天,她請求陶陶到醫院為簡祈禱,自己又去了港口。醫院里,陶陶對著奄奄一息的簡祈禱,遭到理查德森大夫的一通嘲笑。貝絲又來到那天來過的大船上,任憑那個虐待狂對自己施虐。結果,貝絲被搞得遍體鱗傷,身上鮮血直流,被送到鎮醫院。在進行手術之前,她請求看看簡,看到簡還是沒有好轉的跡象,她感到有些被騙的感覺。進入手術室不久,貝絲的母親聞訊趕來看女兒,沒過多大一會兒,貝絲就離開了人世。
然而,上帝沒有欺騙貝絲,由於她的忠誠,簡終於恢復了健康,從死神那裡掙脫了回來。當地法院對理查德森醫生進行了審判,他被控告對貝絲的死負有醫療責任。最終的結果是理查德森被判無罪。長老會不僅可以決定當地教堂可不可以有鍾,還可以判定死者是升天堂還是下地獄。村子裡有兩塊墓地,一個是長老會判處升天堂者的墓地,另一個是被他們判入地獄者的墓地。貝絲自然屬於後者。可是,在貝絲的棺材被埋入墓穴的前一天,簡帶領幾個好友來到海邊,往一隻口袋裡裝沙子,理查德森大夫也來幫忙。夜裡,他們來到停放貝絲的棺材的地方,將貝絲的屍體從棺材裡抬了出來,在棺材裡裝進了沙子。
長老會的成員及教堂的神職人員在為貝絲舉行葬禮,葬禮冷冷清清,除了那些神職人員,只有陶陶和理查德森大夫在離墓穴較遠的地方來向貝絲做最後的告別。牧師宣讀對貝絲的判決:「貝絲·麥克奈伊,你是一個犯有罪孽的人,由於你的罪孽,你被判處下地獄。」在墓地附近的陶陶終於忍不住看到這一幕,跑到墓穴旁,憤怒地斥責這幫人:「你們當中誰也無權判處貝絲下地獄!」
就在那些神職人員為貝絲舉行葬禮的同時,簡和他的幾個朋友正在乘一艘貨輪前往海上工地。貝絲的屍體被包裹在一隻簡易的口袋裡,放在貨船的甲板上,簡拄著雙拐,吃力地來到甲板上,看著貝絲的屍體,不禁潸然淚下。夜裡,簡將幾位好朋友叫起來,准備將貝絲的屍體投入海中,簡打開裝有貝絲屍體的口袋,最後吻別妻子,悲痛欲絕。貨船依然在茫茫大海中航行,穿過黑夜,迎來了黎明。簡還沉浸在悲哀之中,他的好朋友泰里高興地來到船艙里將他叫起來,扶著他走上甲板,甲板上早已站滿了人,他們在聆聽清脆悅耳的鍾聲,起初人們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以為這鍾聲來自無線電收音機,不,這鍾聲分明來自天堂。影片以這樣一個鏡頭結束:在遙遠的天堂,兩只碩大的鍾來回擺動,發出悠揚的鍾聲,透過五彩雲霞,依稀可見海面上的船,海邊的村莊,田野山巒……
【鑒賞】
法國著名作家安德烈·馬爾洛曾經斷言: 20世紀要麼是宗教的世紀,要麼就是毀滅的世紀。此話乍聽起來頗為駭人聽聞,但至少表明宗教在西方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盡管上個世紀末尼采煞有介事地宣稱「上帝死了」,可是,自由遨遊在浩瀚宇宙中的上帝的死活,豈是生活在猶如宇宙中一粒塵埃的地球上的區區哲人能夠判定的。
宗教對人類社會生活具有深刻影響,有關上帝存在與否的爭論幾乎跟人類的歷史一樣久遠,電影中有關這個問題的爭論則伴隨著第七藝術的始終。從卡爾·德萊葉的《聖女貞德的受難》到英格瑪·伯格曼的《第七封印》,從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十戒》到彼亞拉的《撒旦的陽光下》,從讓·雅克·阿諾的《玫瑰的名字》到馬丁·斯科西斯的《基督的最後誘惑》,幾乎每一位西方電影大師都觸及過宗教問題,而且這類題材的影片創作自80年代以來呈現出越來越繁盛的趨勢,越來越引起人們關注。
在歐美影壇引起廣泛關注的丹麥、法國、瑞典、荷蘭與挪威等歐洲五國聯合出品、由丹麥電影導演拉爾斯·馮·特里恩執導的新作《破浪》又是一部宗教題材影片。該片在1996年的戛納電影節上引起極大轟動,雖未摘取金棕櫚桂冠,卻得到評委會和影評家們的青睞,被授予評委會大獎。此後,它在歐美乃至國際影壇上的影響越來越大: 1996年,被菲利克斯電影節授予歐洲最佳影片獎和評委會大獎; 1997年度的法國愷撒電影獎授予它最佳外語片獎,並在該年度美國金球獎和奧斯卡獎的角逐中獲得最佳女主角提名。法國拉魯斯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世界電影關鍵影片辭典》所收1996年度世界范圍內的關鍵影片只有一部,那就是《破浪》; 著名的《製片場》雜志發動法國影評人和觀眾評選十年來的十部世界電影佳作,此片亦是名列前茅。美國著名影評家裡克·馬爾克姆說: 「1996年,在我所看過的所有影片中沒有一部比《破浪》更加驚心動魄,扣人心弦。」歐美影評界普遍認為:如果不去影院觀看此片,你就錯過了1996年電影界的一件大事。
《破浪》是特里恩的第五部影片,是一部充分運用數碼技術手段對畫面進行改造以營造浪漫和神秘氣氛、在電影語言方面進行大膽探索和實驗的影片。特里恩這位喜歡批評與責難的導演曾以充滿神奇色彩的偵探片 《犯罪因素》(1984),尤其是隱喻德國政治事件的《歐羅巴》(1991)等作品引人注目,他是繼卡爾·德萊葉之後丹麥影壇最重要的導演,其作品深受斯堪的納維亞學派大師德萊葉、伯格曼的影響,在諸多方面都繼承和發展該學派的傳統,尤其是德萊葉對「歐陸電影」 風格的探索。
這部影片講述的是一個充滿 *** 、具有強烈感染力、彌漫著神秘色彩的關於宗教、愛情與性的故事,表現了上帝對蘇格蘭的一個社團的觀察和評判。這是一出感情強烈的情節劇:在獨斷專行、令人窒息的宗教氛圍中燃起強烈的愛欲之火,充滿活力和具有治療作用的 *** 之歡與教會的清規戒律形成鮮明對照。影片彷彿將人帶到了19世紀浪漫主義時期的英國,帶到了勃朗蒂姐妹筆下超感覺的、令人震撼的、晦澀的故事裡。促使特里恩創作此片的兩個決定性靈感來源,一個是丹麥籍美國人道格拉斯·斯克在50年代創作的一出表現死灰復燃的情節劇,另一個是德萊葉的影片《奧爾戴》,此片也觸及在一個拒絕接受不可解釋的事物的宗教團體里發生的奇跡。《破浪》宣揚了犧牲生命以獲得拯救的天主教教義,但是,特里恩將罪孽、懲罰和感恩匯聚在一個儀式般的愛情咒語中,似乎在告訴人們, *** 之歡就等於修行,他的這一做法也招致不少非議。
特里恩喜歡拍攝創意成熟的影片,《破浪》從開始醞釀到完成總共花費5年時間,但此片的最初創意可以追溯到作者的童年時期。特里恩談到此片的創作過程時說:「我希望拍攝一部表現善良的影片。我記得小時候曾經讀過一本名為《金心》的畫冊,它給我留下了強烈而深刻的印象。這本畫冊講述了一個小姑娘獨自穿越大森林的故事,她衣袋裡僅裝著幾塊麵包。在穿越森林之後,她發現自己赤身裸體一無所有。那本畫冊的最後一句話是: 『可是我還能應付』。這句話表達了任何一位殉道者都可能經歷的嚴峻考驗。那本畫冊我讀了好多遍,盡管我父親將它看做一本最沒有價值的畫冊。《破浪》的故事肯定是在這本書里找到了最初的創意,《金心》中的主人公就是影片《破浪》中的貝絲。我還想將它拍攝成一部宗教題材的影片,一部關於奇跡的影片,同時也是一部完全自然主義的影片。」
《破浪》的內容明顯具有強烈的宗教色彩,這當然與特里恩本人是宗教信徒有關。特里恩的父母都是堅定的無神論者,特里恩本人年輕時也對宗教持玩世不恭態度。後來,他感到有必要歸屬一個信仰忠誠的社團,就皈依了天主教,此後他一直想拍一部對宗教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質疑的影片。拍攝這部影片的過程也是特里恩對宗教進行思考的過程,並將對這個問題的思考融入了影片中。
說到宗教,就不能不談到上帝,談到上帝,數千年來令人類困惑不已的問題便是「上帝究竟存在不存在?」,這個問題幾乎在各種宗教創立不久就被提出來,而且困惑著一代又一代人。有關這個問題,每人都可以給出自己的回答,無非兩個:上帝存在或上帝不存在。或言還有第三個,那就是「信則有,不信則無」。從這個角度來出發,可將人劃分成兩大類:相信上帝存在的人和不相信上帝存在的人(還應包括懷疑上帝存在的人)。拍攝宗教題材影片的導演也可劃分成與此相對應的兩大類,有些導演否認或懷疑上帝的存在,有些則對上帝的存在堅信不疑,特里恩顯然屬於後者。
有意思的是,特里恩說「我是天主教徒,但不欣賞天主教教義本身」,他對待宗教的這種態度與丹麥早期電影大師德萊葉頗為相似。德萊葉在拍攝的所有影片中都攻擊宗教,但從來不攻擊上帝,特里恩創作《破浪》時情況也是這樣,德萊葉的《聖女貞德的受難》和《日特魯德》肯定對他創作《破浪》產生了影響。在《破浪》中,特里恩思考的不是上帝存不存在的問題,而是探索了究竟由誰來敲響天堂鍾聲的問題。那些形形 *** 的各級教會是否能夠代表上帝的旨意?他們是否就是上帝的化身?他們有沒有權利對自己的教民進行道德審判?
影片中有關教堂鍾聲的隱喻是深刻的。美國影評人肖恩·羅森漢姆在評論關於英國科學家史蒂芬·霍金的傳記片 《時間簡史》 時談到過這樣一個觀點:文藝復興時期,人們曾經將上帝比作造鍾者,而懸掛在聳立的教堂尖頂上的鍾聲自然也就被隱喻為來自天國、來自上帝的聲音。可是,在那個偏僻的蘇格蘭小山村,那些自以為是的長老會神甫們居然阻斷了這聲音。宗教的教義往往在各級教會和神職人員的闡釋中走了樣,他們或者是由於能力有限而解釋不清,或者是因為個人利益關系而有意作歪曲的闡釋。
特里恩在許多影片中都表現了權力機制及其存在的問題,在《破浪》中,他同樣將宗教機構描寫成了一個權力機制,比如那個蘇格蘭小社團。特里恩沒有批評這樣一個誠實的社團,取而代之的是對它的同情與憐憫。影片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是真誠的,包括貝絲的母親和爺爺,長老會成員,那位忠於職守的牧師,他們都對自己的信仰無比忠誠,可悲的是他們從來不去思考自己的信仰是否合理。特里恩認為人們常常為宗教問題困惑,往往以過分的方式理解和對待宗教問題。但是,如果想創作一出情節劇,就必須設置某種障礙,對創作《破浪》來說,宗教問題便是一個合適的障礙。
特里恩以往拍攝的大部分影片都具有諷刺的特點,但在《破浪》中人們看不到這種特點。他對此作了這樣的解釋:「當我在電影學院學習的時候,人們常說所有好的影片都具有某種形式的幽默,所有的影片,除了德萊葉的影片。在德萊葉的大部分影片中,我們都看不到幽默的痕跡。我們可以說,當幽默被引入一部作品之後,人們就會對作品產生某種距離感。在《破浪》中,我不想遠離敘事和人物的強烈情感。」他認為,這種強烈的情感介入對拍攝這部影片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由於特里恩在自己的生長環境中強烈的 *** 是被禁止的,他或許只有在藝術創作中才能體驗和表達強烈的情感。他的家人在看過這部感情強烈的影片後都批評他,他的一位做紀錄電影導演的叔叔認為這部影片從頭到尾都是一個完全的失敗,同樣在電影圈工作的哥哥則認為這部影片枯燥乏味,沒有什麼意思,但這不妨礙他們對此片的拍攝給予大力支持。
影片中表現貝絲與上帝對話的場面單純而充滿張力,給這部宗教題材的影片增添了人道主義的共鳴。在這一點上,特里恩也保持著對德萊葉的繼承關系,因為德萊葉對宗教的態度歸根結底也是人道主義的。同時,特里恩這樣做也是由於電影表現手法的需要,否則貝絲與上帝進行溝通與交流的心理活動無法得到更好表現。貝絲這個人物是她信仰的宗教的產物,她處在幾種不同權力機制的沖突中,其中包括由醫院和醫生行使的權力。她本性善良,只能以對上帝的忠誠堅守陣地,以堅強的意志和純潔的心靈抵禦來自塵世的所有打擊,承受難以承受的愛情之痛。
盡管特里恩與德萊葉所處的時代不同,盡管他們的電影表現手法各異,但他們在探索「歐陸電影」(Continent Cinema)風格方面都傾注了相同的熱情。與人們過分強調電影藝術的「形象化」的觀點相反,德萊葉認為,電影為革新藝術表現帶來了一種重要的可能性,這就是「抽象化」。他曾經在一篇文章中這樣定義「抽象化」的含義:「藝術家為彰顯影片的精神內涵而遠離現實的意願」。
談及影片造型方面的特色,《破浪》的畫面構圖簡潔明了,色調清新統一,尤其是連接故事各個章節之間的風景畫面,就像是一幅幅古典油畫,將人們帶到了19世紀浪漫主義時期的英國。《破浪》的外景是在蘇格蘭西北部的斯卡恩島上進行的,這里風景別致,既有大面積的荒原,又有陡峭的岩石,壯麗優美,冷峻古樸,透著幾分原始氣息。特里恩說:「起初我是想在丹麥居特蘭的西海岸拍攝這部影片的,後來又想到去挪威,愛爾蘭,再後來又是比利時的奧斯坦德,最後才決定去蘇格蘭拍攝。大部分戲選在斯卡恩島上拍攝絕對不是一種巧合,在英國的浪漫主義時期,這個島是很多畫家和作家居住的地方。」在拍攝外景時,攝制組已經對景物進行了加工改造,但這仍顯不夠,特里恩及其創作班底在後期製作時又動用了計算機手段對畫面進行了加工處理,以使景物最大限度地符合導演心目中的藝術理想。另一方面,由於處理手法十分高明,令人很難看出人為加工的痕跡。從完成的影片來看,幾乎看不出數碼處理的痕跡。
說到運用計算機參與影片的創作,特里恩向人們講述了這樣一段趣事:在為影片籌集資金的過程中,「我們得到了一筆寫作劇本的資助,是從一個好像叫什麼『歐洲劇本基金會』的組織那裡得到的。那些審閱和選擇劇本的人的工作受到了嚴肅的批評。為了改進他們的工作,負責人藉助計算機對寄來的十幾個劇本進行分析。他們聲稱計算機能夠判斷一個影片製作計劃的藝術品位和商業利益。《破浪》的劇本得分很高。它的配方可能很不錯:一個水手和一個處女的故事,浪漫的風景,這些因素應該是計算機十分賞識的。」
在攝影藝術方面,影片的絕大多數場面都是由攝影師肩扛攝影機拍攝的,全憑攝影師當場捕捉事件的進程,猶如對一樁突發事件的如實報道,《破浪》的紀錄片風格十分明顯。其實,特里恩在拍攝《歐羅巴》時就已經對復雜的技術手段進行了實驗,在拍攝《破浪》時,他在探索電影語言方面對自己又提出了新的挑戰,以肩扛攝影機的方法拍攝寬銀幕影片。這一做法產生的效果是,便於將鏡頭始終聚焦在演員身上,同時,每一個鏡頭都與上一個鏡頭不同。這要求攝影師最大限度地發揮靈活性抓拍演員稍縱即逝的即興表演,而演員在不斷變換的攝影角度和情景中也不斷激發出新的靈感。在表演過程中,即使演員的台詞與劇本有出入也沒有關系,在拍攝過程中,哪怕攝影機跳軸也沒有關系。攝影機運動與演員之間的相互激發、融為一體的拍攝方法對攝影師和演員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特里恩十分懂得調動各部門的積極性,敢於大膽起用並指導演員,最終成功地完成了頗具挑戰性的藝術探索。攝影師羅比·穆雷曾經是德國著名導演威姆·文德斯的老搭檔,起初他並不適應這種拍法,但是最終還是克服了重重困難,較好地完成了攝影方面的探索。
技術的運用主要是在製作景物方面。「拍攝方面的技巧來自我創作《王國》的經歷」,特里恩說,「我幾乎是採取了跟那部影片相同的拍攝方法,由於這樣做顯得有些落入俗套,因此,我才覺得應該盡可能地賦予影片以現實主義的形式,一種更加富有紀錄片風格的形式。假如我們用某種程式化的技巧拍攝《破浪》,我認為是無法支撐這個故事的。通常,人們是為了強調敘事才選擇影片的風格的,而我們的做法恰恰相反,我們選擇了與一般的敘事相反的風格,消除了強調敘事的一切可能性。我們所做的是採用一種風格,將風格像濾色鏡一樣放在敘事前面。這會讓人想到加密電視,必須解密才能收看電視上播放的影片。這里是我們在給影片加密碼,然後再由觀眾去解碼。我將影片賦予強烈的紀錄片風格,實際上又是對紀錄片風格的解除和背道而馳,這說明我們接受的還是故事本身」。
影片的剪輯非常豪放,不墨守任何既定成規。「因為我們拍攝的場面鏡頭一般都很長,每一個場面都跟另一個場面不同。演員的表演非常自由,非常隨意,沒有必要按照精確的指導表演。」
演員的表演在這部影片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演員們以忠誠和純真的情感在引導著劇情和人物命運的發展。人們一看到這部影片,就會立即進入它所營造的情感世界,為它的極大限度的張力所吸引。扮演貝絲的嫂子也是她的好朋友的女演員卡特琳·卡爾蒂吉在談及跟特里恩的合作時說:「拉爾斯身上有一種家長式的作風,但他是一個想讓他的『孩子們』得到解放、而不是讓他們對他產生附屬關系的好家長。對拉爾斯來說,拍攝《破浪》的過程好像就是一個獲得解放、獲得自由的過程。拍攝工作是非常艱苦的,可是拉爾斯的信任對我們來說是最好的興奮劑,他最根本的願望就是為所有人創造一種安全的氣氛。然後,他就不再多管什麼,而是讓大家順其自然地拍攝影片。對我來說,這是惟一表演經歷」。
愛米莉·沃特森扮演貝絲這個角色,對於一個從未有過電影表演經歷的演員來說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機會。為了選擇飾演貝絲的演員,特里恩作過很多嘗試,後來他在觀看了試鏡頭的錄像後,認為應該將這個角色交給愛米莉·沃特森,他被愛米莉感情非常投入的表演深深感動,愛米莉在表演中非常純真,非常本色。
在拍攝現場,特里恩是個經常不在場的參與者。助理導演莫頓·安爾弗萊德擔負著現場管理和執行導演指令的任務。他們的合作幾乎沒有任何沖突,配合非常默契。莫頓本人也導演過不少當代丹麥影片,當特里恩呆在監控室里的時候,他能夠非常自如地擔負起指揮現場拍攝的任務。嚴肅的宗教主題,心地善良的主人公,歷經磨難、不該忠誠之心終於創造出奇跡的故事,自然主義的敘事方式,構成了《破浪》的基本特徵。特里恩既繼承又超越了德萊葉對「歐陸電影」的探索。
Ⅵ 電影鋼琴教師結局什麼意思
她從層層格格的幾扇門中沖出,好像過了好久才從裡面走出來。扭曲的心理在掙扎,高潮與快感已經過去,最終她走出了這棟壓抑的大樓,從畫面的角落裡倉皇離開。
這是她第一次遇到的人,第一次如此接近自己薄片玻璃樣的內心,而崩潰過後還是要穿上冷硬的大衣走向未知的明天,最後一刀的慾望釋放後她繼續保持著冷峻的面孔,日後會發生什麼誰都不知道,導演只是呈現了她這次的這一過程。
(6)法國一部禁慾的電影擴展閱讀
影片評價
《鋼琴教師》狠狠地剖析一位女鋼琴家的心與腦的陰暗面,冷靜又不失悲憫的刻劃女主角以及她周遭人物各自的心理變態(尤其是性方面的明瘡暗疤),奇詭辛辣生動非凡。片中令人心悸的母女關系,因為編劇、導演掌握觀眾心理的技巧老練,而更顯挑釁,使觀者在倫理道德的天平上失衡摔跤,彷彿劇情害他們掉入人性齷齪的深淵;但正是人人心中都有齷齪的深淵,才會跟影片所剖開的齷齪人性連結。
而《鋼琴教師》最令人驚懾的莫過於種種變態的性狂想。導演顯然將愛莉卡極端的性格歸咎於母親高壓的控制與過分的期望,也因此愛莉卡對於那位資質聰穎的女學生,心裡賞識,但口頭上仍以貶抑辱罵的方式教導,最後竟因妒火燃燒毀滅其鋼琴生命;這種對下一代兼具認同與嫉妒的微妙情結,亦為角色深度的來源。
在場面調度上,更是導演與演員結合下的傑作。白色的布景基調充分象徵女主角內心世界的荒蕪與蒼涼,也對比出在聖潔的形象下隱藏著狂亂荒唐的畸想。除了愛莉卡的家中,諸如琴室、演奏廳,皆以鏡頭創造出空曠的景深,布景也力求簡約,將注意力集中在人物身上。構圖式的景框設計尤為一絕,中景或全景的平視鏡頭固定不動,在同一個鏡頭裡面,無論距離鏡頭深淺每個人的表情反應都充滿敘事張力。
「冷」是《鋼琴教師》給人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導演對題材對拍攝手法的「冷」、愛莉卡對情人對母親對學生對自己的「冷」、於佩爾演技的「冷」。冷透了人心,讓人不知應該給予憐憫還是給予鄙夷。結尾教師想刺殺少年,卻因為少年的回眸一笑而下不了手,只好刺自己一刀,這再次的自殘向觀眾證明了她在受到打擊和侮辱的同時仍有女性最溫柔的一面 。(《南方都市報》評)
Ⅶ 巴黎聖母院電影觀後感
在個人在觀看關於巴黎聖母院的內容時應該如何寫好觀後感呢?那麼觀後感的內容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我分享給大家的巴黎聖母院的觀後感,歡迎閱讀。
我在周日看了一場電影名叫巴黎聖母院,裡面講的是18世紀法國一場偉大的悲劇性愛情。它的女主角名叫愛絲梅拉達,在這個可憐的以賣藝為生的她竟被黑心的教堂副教主弗羅洛給盯上了,而最後卻被醜陋的敲鍾人卡西莫相救。最後的結果卻是那麼的悲慘。還好,弗羅洛最終遭到了報應,被卡莫西親手推下高樓而死!我真為她感到可憐。看電影時我不禁留下了傷心的眼淚。
這部偉大的中世紀愛情悲劇,是由吉卜賽姑娘愛絲梅拉達引起的,當她在街邊賣藝了來維持生活時,正好被有一顆惡毒心腸的教堂副教主弗羅洛給發現了。於是接下來便發生了一系列蜿蜒曲折的故事。愛絲梅拉達錯誤的愛上了弓手隊隊長弗比斯。弗羅洛卻千方百計地想把愛絲梅拉達占為己有。為了正義,卡西莫毅然被背叛了他一直信奉入神的副教主。這是一種反抗,一種對當時殘暴統治的反抗!
愛絲梅拉達斯死後,卡莫西抱著她的屍體死去,也算是得償夙願了。
電影中總是有太多讓我們感動的東西,少女的熱情和純美,殘疾的身體和善良的心靈。看完這部電影,我反復回想著那美麗壯觀的場面,我要把卡西莫德美永遠印在腦海中,以填補我那時對美膚淺的認識。
在那美麗而神聖的教堂中,竟影藏著如此丑惡的故事,更體現了當時社會歪斜扭曲的一面。巴黎聖母院是一部經典之作,它所蘊含的道理是無窮的,它的價值更是無窮的…………
巴黎,尤其是那時的巴黎,在夏日黎明時分得清新霞光得映照下,從聖母院的鍾樓頂上眺望,景色真是燦爛多彩,絢麗迷人。讓我們閉上雙眼,默默為卡莫西與愛絲梅拉達祈禱吧!愛情是美好的,即使最後留下的僅僅是一縷塵土。人的慾望如果永無休止的發展,只會製造悲劇,毀掉美,毀掉一切!
一個丑大王愛上一個沒有底子的靈慧的女子,這註定是場卑微的愛!
那個白衣裙子帶著可愛的小山羊的快樂渲染了他,她的一顰一笑讓他痴迷,她的杯水之恩讓他銘記,她撇嘴的小動作讓他心動。啊!多美好的女子,而他呢?丑得讓她無法正視,他甚至還沒有正常人的體格。他卑微呀!無論在她落難時他怎樣盡心盡力地照顧她,她的心裡一直想的是那英俊的隊長,那個拋棄她的負心漢!他太卑微了,但他又勇敢地愛了。為了心上人的安全。他逆了既便自己是丑大王時也俯首稱臣的恩人教士的意,他不再與心愛的大鍾瑪麗親昵,他甘願為伊消得人憔悴!我不可憐起他來,快放棄吧,她不是屬於你的,我在心裡喊道。
而丑大王卻讓我震驚萬分,美麗的姑娘被殘忍地絞死,屍體被扔到了地穴里,而卡西魔多竟隨她而去,他抱得那麼緊,他愛得那麼深,那麼執著,他想和她化作塵埃,不再分離了!作者說卡西魔多成親了,是啊!我心裡突讓很難受,這是愛嗎?是的是的,比起那假教士的自私佔有欲,比起那負心漢隊長的花心,我想這更是真正的愛情,那麼卑微,那麼高尚。
容我在此感懷那為愛的勇氣。
電影講述了在1428年「愚人節」,巴黎聖母院門前廣場上「奇跡王朝」的窮人們正簇擁者吉普賽女郎埃斯梅拉達載歌載舞,氣氛歡快。姑娘出眾的外貌與優美的舞姿使躲在教堂窗戶後窺視的神甫弗羅洛慾念橫生。入夜,姑娘美妙的歌聲讓神父魂不守舍,他叫敲鍾人卡西莫多把姑娘搶來。宮廷衛士菲比斯巡視至此,救下了埃斯梅拉達,兩人因此相愛。這使神甫更加嫉妒,趁兩人去約會時刺傷了衛隊長,並嫁禍於埃斯梅拉達,以至於埃斯梅拉達被判絞刑。
卡西莫多因劫持埃斯梅拉達被處於鞭示眾,埃斯梅拉達挺身而出,送水給他解渴,埃斯梅拉達臨刑時,卡西莫多出於對姑娘感激和愛慕把她搶回聖母院里保護起來,並用他心中最美好的聲音-聖母院的鍾聲來表達自己的愛意。弗羅洛得知埃斯梅拉達來到聖母院以後就一直企圖迫害埃斯梅拉達。但被卡西莫多趕走,他因此懷恨在心,煽動國王不顧教堂的「避難權」派兵把埃斯梅拉達抓走。最後被殺害。
卡西莫多四處找不到埃斯梅拉達發現神父躲藏在教堂一個角落,憤怒的他將這個罪魁禍首摔下鍾樓。然後他趕赴埃斯梅拉達的墓地,靜靜地躺在她的身邊守護她到永遠。
《巴黎聖母院》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義小說。《巴黎聖母院》成功地將「美與丑」這兩件人類始終關注的事情放在一個充滿戲劇化的故事裡進行強烈對比,讓觀眾從新的角度審視究竟何為「美與丑」,在震撼人的同時使審美觀得到一次提升。巴黎聖母院神甫弗羅洛道貌岸然、心狠手辣、因愛生恨,迫害吉普賽女郎埃斯梅拉達而面目醜陋,心地善良的敲鍾人卡西莫多為救女郎捨身。電影描繪出了巴黎聖母院的凝重和古老,只有幾只鴿子反映出了生命的活力。
電影從視聽語言上來說,色調灰暗無光、聲音微弱,營造出一種由死亡帶來的恐懼與悲涼,震人心魄,久久難忘。從中揭露了中世紀以來宗教的虛偽,宣告籠罩人類已久的「禁慾主義」的破產,歌頌了下層勞動人民的善良、友愛、舍己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電影的音樂對觀眾具有最佳的心裡穿透力,令人難以忘懷。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浪漫主義的經典之作。
《巴黎聖母院》是一部由法國19世紀偉大的詩人、小說家、戲劇家和社會活動家雨果雨果所寫的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改編而來的浪漫電影。主要的情節是丑聾人卡利摩多被巴黎聖母院的神父克羅德收養,做撞鍾人,外貌正經的克羅德神父自從遇見美麗的吉普賽少女愛斯梅拉達後,被其美色所誘而神魂顛倒,指使卡利摩多強行擄走愛斯梅拉達,途中被非必斯騎兵上尉隊長所救,愛斯梅拉達因而愛上了非必斯。但非必斯生性風流,被懷恨在心的克羅德刺殺。並嫁禍於愛斯梅拉達,令她被判死刑,行刑時,卡利摩多將愛斯梅拉達救走並藏身於聖母院中,乞丐群眾為救愛斯梅拉達而沖入教堂,誤與卡利摩多大戰,愛斯梅拉達被由克羅德帶領的軍隊沖入聖母院所殺,最後卡利摩多憤然將克羅德從教堂頂樓摔落地下,最後卡利摩多撫著愛斯梅拉達的屍體殉情。這部影片的主題詞主要有:巴黎聖母院、鍾、乞丐。
劇中人物的對白以卡西莫多最為少而且簡單,當然這個主要的原因是這個悲劇的角色本來就是一個不善於言辭的人。劇中給我印象深刻的對白當然莫過於他所說的「人家要殺了你,我也死」,語言之簡單,根本沒有任何的修飾,但直白的一句話讓觀眾都可以深深地感受到卡西莫多的善良也真情,他由一個生活毫無追求的敲鍾人變成了一個發現愛的人,可惜正由於這份愛,他受到了太多太多的辛苦與痛苦。最令人心酸的對白我想就是卡西莫多的一句自卑的話:「我總之臭的,總是讓人害怕。被人家丟石頭不算什麼,不過讓你覺得害怕,叫我好難過」,這是在大鍾旁邊的一句對白,我也從這里看到了卡西莫多似乎可悲的一生將會在這大鍾旁結束,而留給世人的,他只是一個相貌嚇人的敲鍾人,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卡西莫多這番話既突出了自己對於自己相貌醜陋的無奈,也再次透漏出自己對艾絲美拉達的愛慕。這里我覺得完全突出了《巴黎聖母院》里一大主題,就是愛。
菲比斯算是這部電影裡面的美男子吧,他是皇家衛隊隊長,長得又一表人才,英俊瀟灑,整天周旋在上流社會之間,是富家小姐理想的白馬王子。聰明的弗比斯非常善於利用他的有效資源,他選擇了擁有豐富嫁妝的表妹百合花做未婚妻,同時又去追逐愛斯美拉達的美色。從他的身上,我們非常清楚地看到了當今社會的那些聰明的男人的身影。「我要是有妹妹,我愛你而不愛她;我要有全世界的黃金,我全部都給你;如果我妻妾成群,你是我最寵愛的。」這句經典的對白完全就是菲比斯形象的一個很好的概括。一個玩弄愛情的花花公子,為愛這個主題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反面教材。
剛果瓦在劇中的對白應該是這么多男角色的最多的一個,雖然他的對白很多都對劇情的發展影響不大,但卻在刻畫他這個潦倒詩人的形象上非常有力。「六歲成了孤兒,長大了什麼都沒干過。我還當過兵,可我不夠勇敢,我還當過修士,可又不夠虔誠,我和上了酒,我就下了決心當詩人。」這段話是剛果瓦自己說的,是他人生目前為止最好的概括,同時也說明了他是一個怎樣的人,一個有想法,但缺始終缺少做好一件事的那種堅毅的決心,在愛情方面更是空白,雖然與艾絲美拉達成為了夫妻,但卻是一段不會有結果的婚姻。這算是愛的一種襯托吧。
神父可以說是戲裡面性格最極端的一個人,是罪與惡的化身,是魔鬼的使者。刻薄的他,簡直就是一個愛情上的偽君子,愛情上的惡魔!「在人間我只有痛苦,這是別人的節日,不是我的」這句話可以體現出神父的一種冷漠與孤立,這不說明他沒感情,相反,他對艾絲美拉達的感情是強烈的,難以抑制的愛慕。「活該她倒霉,我倒霉她跳舞跳得這么動人難道是她的錯?她聲音發狂難道是我的錯?」神父身為一個神職人員,明知道自己對艾絲美拉達的愛是不可能的,但似乎是出於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心態,神父對於情敵們固然心狠手辣,在艾絲美拉達面對死刑時,神父沒有出手相救,相反還落井下石,陷這個弱女子於不義。黑色的長袍裡面藏著的也是狼一般的惡毒心靈。這般邪惡完全是《巴黎聖母院》一劇中罪惡的代表,是善良的對比。在愛的表達方面,神父與卡西莫多也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
《巴黎聖母院劇》一劇中用了許多的蒙太奇手法,都起到了很多重要的作用,其中當艾絲美拉達死後,仍不知情的卡西莫多跑會聖母院樓頂尋找自己一直在保護的艾絲美拉達。這時的鏡頭一直都是跟著卡西莫多移動,可以看出卡西莫多此時心急尋找著卡西莫多,直到卡西莫多看到已經死了的艾絲美拉達被拖過廣場的時候顯示出那悲痛欲絕的神情的時候,鏡頭換成了聖母院門前,廣場上的場景,此時艾絲美拉達的屍體正被拖過刑場,白色的囚衣襯托出一片純潔,與旁邊灰濛蒙的建築與人群形成鮮明的色彩對比。而鏡頭馬上又回到聖母院樓上的卡西莫多這里,卡西莫多正被愛人離去的痛苦折磨得聲嘶力竭。一生一死,一個在樓上無奈地看著死去的愛人,一個在樓下已與世長辭,感受不到別人對自己的愛,也再無力去給予別人更多的愛。
電影到了尾聲,女主人公艾絲美拉達受了箭傷,倒在巴黎聖母院的門口中,只差那麼一步,她就可以回到那可以暫時供她「避難」的建築物里。善良單薄的艾絲美拉達,就這樣命喪於箭下,當一位乞丐扶起她時,她看了看天空,看了看這所曾經未她生命撐起保護傘的聖母院,說出了一句「生活多美」。
面對死亡,絕大部分人都不可能感覺到生活的美,更別說能發出生活多美的感慨。但對於美麗善良的艾絲美拉達,也許死亡並不影響她對這個世界美的看法。生活在神權的世界裡,受奸人受別人的嫉妒所害,艾絲美拉達的雙眼所看到,腦裡面所想到卻是所有的美好,她熱愛生活,熱愛舞蹈,在有生之年她遇到了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一個曾經救過她的英俊男子菲比斯,她為他而著迷,關心他的生死勝於關心身陷險境的自己。同時她想到的是卡西莫多,一個奇醜無比卻和自己一樣心地善良的男人,一個冒死保護自己的好人。自己落難,叛的是死刑,本來是走投無路,只能眼睜睜看著刑具把自己絞死,但卻被卡西莫多救了一命,讓自己多了幾天留在世上感受美的時間,多了一個再次看到愛人的機會。最後,艾絲美拉達想到的.就是隊伍壯大的「乞丐軍團」,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人,都紛紛來到了聖母院營救自己,為了正義,為了善良,大家不怕神權和皇權的殘暴,勇敢樂觀地過著自己的人生。生活之美,一個重要的方面也在於助人,死前的艾絲美拉達也許也想起了自己可以用自己的舞蹈賺錢幫助那麼多人,甚至還在乞丐王國里拯救了快被絞死的剛果瓦,助人為樂使善良的艾絲美拉達覺得無悔與滿足。
電影《巴黎聖母院》很清晰地描繪了三個階層的人群:
一、權力階層:一個人物是代表神權的主教克洛德,他是一個道貌岸然,過著清苦禁慾的修行生活,但其內心卻渴求淫樂,對世俗的享受充滿妒羨,內外充滿矛盾的人。另外一個是代表著統治階級的皇家衛隊長弗比斯,他一表人才、英俊瀟灑,但卻是一個趨炎附勢、沒有責任感、整天周旋於富家小姐之間的花-花-公-子。這個階層的人時刻以正義、法律為化身,他們制定法律,同時又作為審判者,而自己卻在肆意地踐踏著法律。他們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運用他們制定的法律,顛倒黑白、編造事實,殘酷地殘害著處於弱勢群體的貧民百姓。當他們因違法而造成無法掩蓋的後果時,往往會拿弱勢的貧民百姓做替罪羊。
二、貧民階層:代表人之一是美麗、富於同情心的吉普賽女郎艾斯梅拉達,為了拯救素不相識的落魄詩人甘果瓦的性命,她願意與他結為名義上的夫妻;當看到曾經劫持自己的敲鍾人卡西莫多慘遭鞭刑,被綁在酷日下暴曬而口渴難忍時,善良的艾斯梅拉達不計前嫌,不顧眾人的反對與譏笑,把甘甜的清水送到了卡西莫多乾裂的嘴裡……,這樣一個善良的姑娘最後的結局是無辜地被送上了絞刑架。另一位代表人是醜陋、智障、失聰、正直的敲鍾人卡西莫多,他因為愚昧而做過惡勢力的打手,因為正直而又能在最後明辨是非,在他認清了惡勢力的本來面目的時候,義無反顧地舉起惡勢力的代表人物主教克洛德,把他扔下了高高的聖母院城牆……。這個階層朴實善良,但時時被蒙蔽,處處被欺壓,他們為了生活不得不忍受著一切的不公,但到他們忍無可忍的時候,隨時就可以爆發出毀滅性的反抗。
三、無賴階層:代表人物是出鏡率不高的那一對侏儒,他們為了一己私利而編造謊言,在他們眼裡沒有正義,只要對自己有利,他們隨時可以充當惡勢力的幫凶。
個體貧民沒有任何勢力,起不了太大的作用,但他們卻往往在很多重大事件中被當作主要責任人——殘害了無數嬰幼兒的「三聚氰胺事件」,個體奶農是責任人;毒害了成百上千萬人的「瘦肉精事件」,個體養豬戶是責任人;燒死了幾十人的上海靜安區大火,無照電焊工是責任人;損失幾十億的央視大樓火災,運輸花炮的司機被追究刑事責任。最後套一句電影《建國大業》中的台詞吧——「只打蒼蠅不打老虎」,這就是現實。
《巴黎聖母院》是雨果的著作,以15世紀路易十一統治下的巴黎為背景,反映了七月革命前後資產階級民主派和廣大人民對波旁王朝復辟及其精神幫凶天主教會的憎恨情緒和革命形勢,同時為我們描述了一段偉大的愛情。雨果的得意之筆,就是以鮮明的反襯和對比來刻畫人物形象,揭露社會風氣。影片中,堂吉洛德和卡西莫多,這一主一仆,各從一個極端,向我們呈現一個錯綜復雜的社會,善良的人偏偏形態面貌可憎,邪惡的人卻道貌岸然,雨果這別具匠心地刻畫,不僅僅使人深感扣人心弦,同時其主題也得到了進一步地升華。還是梗概下故事吧。純潔、美麗的吉普賽姑娘愛斯美拉達,和「乞丐王國」的人一起,到處賣藝行乞。一次,為救流浪詩人甘果瓦,她被迫嫁給了他。
國王的衛隊長菲比斯是個花花公子,他騙取了愛斯美拉達的愛情,就在他們幽會時,一個黑衣人將菲比斯刺傷,愛斯美拉達被作為嫌疑犯送上法庭,並被判處絞刑,而真正的兇手堂吉洛德神父不但逍遙法外而且成了審判者。就在愛斯美拉達將被絞死時,巴黎聖母院的敲鍾人,奇醜無比的卡西莫多將她救下,並帶入教堂避難。卡西莫雖然醜陋,但忠厚善良,他真心實意的愛著愛斯美拉達。國王的衛隊要沖進聖母院抓住愛斯美拉達,卡西莫多雖盡力阻止,但寡不敵眾。乞求群眾為救出愛斯美拉達,反與一心保護愛斯美拉達的加西莫多大戰。愛斯美拉達為「乞丐王國」的朋友們開聖母院大門時,被國王衛隊的亂箭射死。卡西莫多看見愛斯美拉達的屍體,悲痛欲絕,他轉身將真正的殺人兇手堂吉洛德神父從聖母院的頂樓扔了下去,隨後找到愛斯美拉達的屍體,並與其緊緊擁抱在一起,多年之後一起化為塵土。
影片看完後,我有點傷感,不過不像看了《泰坦尼克號》後那麼強烈。在現代社會中,更能騙得人們同情的,是那些凄美的愛情,而不是這些包含了太多悲苦的愛情。一個人,去愛另一個人,這是絕對沒有錯的,也是他的自由,但不是任何愛情,都是可以通過努力達到的,就像在影片中,在通常的狀況下,愛斯美拉達絕對不會選卡西莫多當她的情人,卡西莫多對愛斯美拉達的愛戀,只能是一份藏在心中的苦戀,永遠不會開花結果,就算有朝一日,卡西莫多將愛斯美拉達抱在了懷里,得到的也只是愛斯美拉達對他的同情和感激。也許我們不願意承認,但現實就是如此,世界上並不是任何兩個人都可以產生愛情的。我們可能無法得到所愛的人的心,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去追求愛情,因為這過程,本身就是一種享受,甚至是你生命的寄託。卡西莫多有什麼呢?他有的只是一顆追求愛的心,和一顆肯為此付出一切的靈魂。不一定要擁有,只要去追求了,就無怨無悔。
愛斯美拉達是幸運的,上帝賜予了她美貌和智慧,又有許多像卡西莫多這樣的人默默地愛護她,維護她,她快樂得像個天使;愛斯美拉達又是不幸的,生在那樣一個社會,有那麼多人暗中覬覦她,甚至毀滅她,就像一隻美麗的楓葉,在風中飄搖,自己都不知道將飄向何方。善良的人們啊,有愛就去追逐,不管結局如何,重要的是過程,同時也應該回頭看看,是不是有痴心不改的人跟著,如果差不多,就答應下來吧,被追畢竟比追人容易,接受也遠比被拒絕甜蜜。
Ⅷ 求一部電影說的是一男一女打賭禁慾100天
會不會是《禁慾》是2008年上映的中國愛情電影,由伊莎貝爾·科賽特執導,佩內洛普·克魯茲、本·金斯利等主演。
《禁慾》講述了大衛是一位頗有聲望的文化評論家,同時在紐約一所大學里兼任講師
Ⅸ 《巴黎聖母院》觀後感
《巴黎聖母院》讀後感
偉大的小說不僅僅在於它情節的曲折驚險刺激;更在於它塑造的人物,它揭露的事實,它反映出的人性,給人的巨大震撼。
巴黎聖母院做到了這一點。
這本小說其實很復雜。看過了那麼多遍,我貌似始終只能停留在簡單的情節和人物行動上面。但我似乎隱隱約約看到人物內心斗爭的激烈。
有種莫名的震撼。
這是一部寫人的小說。沒有神,也沒有神性。沒有人是完美的,所有人都帶著缺陷。沒有人是完全理智的,都帶著或多或少人類本身的瘋狂。這是一場正義和邪惡,美麗和醜陋,純潔和骯臟的較量,是一幅光怪陸離又鮮血淋淋的愛情悲劇畫卷,又是一部上至法王路易十一下至乞丐賤民的史書。在《巴黎聖母院》中,作者以極大的同情心描寫了巴黎最下層的人民、流浪者和乞丐。他們衣衫襤褸、舉止粗野,卻擁有遠遠勝過那個所謂有教養、文明的世界裡的人的美德。互助友愛,正直勇敢和舍己為人的美德。小說中巴黎流浪人為救出愛斯梅拉達攻打聖母院的場面,悲壯、激烈、慷慨、驚心動魄,顯然是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七月革命中巴黎人民顯示的英勇精神和巴黎人民搗毀聖日爾曼教堂和巴黎大主教府的事件。小說寫到這里,還通過書中人物之口預言人民將起來搗毀巴士底獄,暗示了一七八九年大革命的爆發。
高聳威嚴的巴黎聖母院。路易王朝的暴動和流血。醜八怪和吉普賽女郎。卑微而悲慘的愛情。翻開《巴黎聖母院》,我彷彿走進了一個夢幻般宏偉的時代,這里聖潔的教堂和齷齪的乞丐街並存,位高權重的主教和招搖過街的醜八怪之王並存,驚人的美麗和恐怖的醜陋並存。法國大文豪雨果的筆下源源不斷流出的,不僅是一個搖搖欲墜的王朝,不僅是一位堅強而多難的女子,不僅是愛與恨的交織,更是人性中,美與丑不朽的碰撞。
1482年,法王路易十一統治下的巴黎城沉浸在「愚人節」的狂歡的氣氛中。巴黎聖母院前面的廣場上,來自埃及的吉卜賽少女愛斯梅拉達以動人的美貌和婀娜的舞姿博得了人們熱烈的喝彩。她把人們給她的賞錢,分給窮苦的孩子們,並對他們說:「把這些錢全部拿去,你們去過節吧!」孩子們問她:「那你怎麼辦?」她說:「別管我,我天天都在過節。」 是的,這就是她——愛斯梅拉達。但是,命運之神卻在這個時候把一切都定格了。在眾多的觀眾中,一個面色蒼白的中年人,穿著黑色的教袍,躲在玻璃窗後面,也在偷看愛斯梅拉達翩翩起舞。他就是巴黎聖母院的副主教、煉金術士弗羅洛。當他看到色藝雙全的吉卜賽女郎邊唱邊跳,她那輕快的舞步,絕妙的舞姿,把他埋藏在心底十多年的慾念突然喚醒了。他無法自控,無法把俘虜了他的靈魂的魔鬼趕走。為了排遣心中的煩悶,他到廣場上驅趕正在叫賣的攤販,聲言不準在教堂前面胡鬧。而這一切只為了他那無私的心理........這些小販哪裡把他放在眼裡,群起而攻之。正在這時,從教堂內沖出來一個相貌奇醜、身材高大、力大無比的男子,他推開眾人,救回了神甫。他就是卡西莫多。原來他是一個被父母遺棄在巴黎聖母院門前的畸形兒,弗羅洛出於憐憫把他撫養成人,因終日敲鍾而震聾了耳朵。為了(奉獻),這不是他的錯. 歡樂的人們正在物色「愚人教皇」,愛斯梅拉達一眼看中了又聾又丑的鍾樓怪人卡西莫多。人們給他戴上王冠,披上袍子,還給了他一支口哨,讓他坐在高高的轎子上沿街遊行。卡西莫多正高興地吹著哨子,忽然看見臉色陰沉的弗羅洛站在轎前。神甫打掉他的王冠,把他拉回聖母院。為什麼?也許只為了那無法忍受的卑微吧!
她長得那麼美,難道是我的過錯?她舞跳得那麼好,難道是我的過錯?她能夠使人發瘋,難道是我的過錯?」他實在無法自製,「去!」然而這一聲的命令卻改變了她的命運.....卡西莫多,「去把她抓來!」鍾樓怪人快步跑向愛斯梅拉達,把她抱起來就向聖母院跑去......無法擺脫的宿命......
一聲」救命」,讓她流浪於「奇跡王朝」。而當時在那「奇跡王朝」統治下的「黑話王國」里,乞丐王克勞班正在審理不懂切口而誤入「奇跡宮」的窮詩人甘果瓦。而按照王朝的規矩,他只有兩種選擇:要麼跟絞索配對,要麼跟王國中的女人攀親。可是幾個老女人都嫌他過於單薄,沒一個人肯要他。這樣,甘果瓦只能被弔死。在這千鈞一發之際,愛斯梅拉達挺身而出,高喊「我要他」。這樣,兩人當場舉行婚禮。善良的少女同意與他結為夫妻,只是為了救他一命,把他帶回家中,供以食宿,但不與他同房。此時,如果是我們,試問有多少人肯願意這樣做? 試問又有多少人有這樣的勇氣和膽量?
而當我們看到犯了強搶民女罪的卡西莫多,在被草草審理後,被帶到廣場上當眾鞭笞。跪在烈日下代人受過的鍾樓怪人口渴難熬,他向士兵和圍觀的人群高喊要水,回答他的卻是一片戲弄和辱罵。這時,美麗的愛斯梅拉達撥開眾人,把水送到卡西莫多的嘴邊。心中充滿感激之情的卡西莫多飽含熱淚,不住地說:「美……美……美」 ,而在這一刻他許下了終身的諾言。
看到這里,我應該是喜還是悲?
廣場上,窮詩人甘果瓦幫助愛斯梅拉達上演山羊認字的節目。山羊在一堆拉丁字母中,叼出了太陽神弗比斯的名字。這時弗比斯正在廣場旁邊的王宮中向王後和她的女兒獻媚取寵。公主百合花讓弗比斯到廣場上,趕走愛斯梅拉達,以證實他對她的愛情。弗比斯騎馬來到廣場,大聲轟趕著正在演出的藝人,小聲和姑娘訂下了今晚在老地方見面的幽會。 然而這一次的幽會,誰又知道帶給她的是無盡的黑暗.......
心神不寧的弗羅洛聽說甘果瓦和姑娘已結為夫婦,怒火中燒十分生氣,當得知他們只是名義夫妻,又轉憂為喜。他在街上遇見喝得爛醉的侍衛隊長弗比斯,聽他說要去和姑娘幽會,立即正言勸阻,聲言姑娘已是有夫之婦,但弗比斯反駁說:「你何必把愛情和婚姻混為一談。」誰又該勸誰?自私難道真的是人類的靈魂?邪惡?黑暗?齒輪仍在悄悄的轉動著.........不料弗比斯被人刺傷,她也被當作女巫捉了起來。
為了什麼?卡西莫多把姑娘藏在自己的住房裡,像守護神一樣睡在房門口?而當突然醒來的愛斯梅拉達看到加西莫多的臉時,她被嚇壞了。卡西莫多急忙逃走,跑到鍾樓上用自己的頭拚命地撞擊著大鍾,低沉的鍾鳴如泣如訴。愛斯梅拉達來到他身邊,卡西莫多用手蒙住臉,喃喃地說:「我的臉很醜,總讓人害怕。」為了安慰他,姑娘為他跳起了節奏歡快的舞蹈。興奮異常的卡西莫多,像打鞦韆一樣,用身體的重量為姑娘敲響了聖母院的大鍾。他爽朗的笑聲充滿整個鍾樓。卡西莫多在鍾樓上牽著繩子飛來飛去,為愛斯梅拉達採摘盛開的鮮花。愛在冰封的季節。
突然姑娘發現了在廣場上的衛隊長,她叫他的名字,但他頭也不抬看她一眼。她讓卡西莫多去找他,可是他為了得到公主豐厚的陪嫁和位於聖保羅的領地,對姑娘的請求不屑一聽,策馬而去。善良的卡西莫多發覺自己辱沒了姑娘的使命。而深深的自責........
兩個永遠不會誕生的人物——弗羅洛和卡西莫多,和愛斯梅拉達間,畸形的愛。
弗羅洛是不幸的。他是個可憐的,可鄙的,無知的,副主教。他善,因為教會的禁慾主義,因此收養了人人唾棄的卡西莫多。然而,他不是神,是人,擁有人性,需要情愛。人性越是壓抑越是反彈的厲害。沒有享受過世俗之情的弗羅洛在艾斯梅拉達婀娜多姿的舞姿刺激下勃然爆發。可憐的是他完全不懂得怎麼去愛。壓抑的人性折磨著這個可憐的,被教會扭曲的靈魂,終於變成了畸形,終於撕破了臉皮,無恥地說:「在我和它間選擇一個」。他是時代的產物,只有當時那個畸形的社會才會造就這樣畸形的人——確切地說,時代造就不了如此極端的人,但是也說明,人性永遠不該如此壓抑。然而哪怕現在,學生的人性得到足夠的尊重了么?
教堂裡面是那麼的陰森恐怖,這讓人聯想到在宗教的遮攔下,當時社會是怎樣的骯臟和敗壞,真善美的宗教和利用宗教製造血腥事件,形成了強烈的感官刺激。通篇都是在這樣的對照下進行的,讓人的心靈深刻的體會出迷茫,困惑,和不安,如果有一把利劍,你會盡你的全力去刺破那層蒙在社會上空的陰雲,那陰雲是邪惡的,你對它充滿了憤怒和鄙視,就像書裡面的那些流浪漢們對待社會的瘋狂的報復。可是你不能,因為如果你想刺痛那些邪惡,你就先要將代表著真善美的上帝打倒在地,那是多麼殘酷的事情啊!還有比人喪失本性更悲哀的么!
卡西莫多也是不幸的。自卑,把他的愛造就成只會奉獻不會索取的愛——這種愛,完全享受不到愛的快樂,是痛苦的愛。愛斯梅拉達的水壺,滴水之恩,卡西莫多乾枯了的心靈便剎那間綠芽遍生。然而他是個......是個,除了心靈,其它都不屬於人的人。極度畸形,形狀,就像魔獸爭霸中低多邊形造型的人物般粗糙。因此他自卑,只能說:「如果你願意我從那兒掉下去,你甚至不須講一個字,只要一眨眼就夠了。」他的醜陋畸形的外表,始終是橫貫在他和愛斯美拉達之間永遠無法跨越的鴻溝。最後只能通過死亡的方式跨越了這條鴻溝,有人說這是一對最美的情侶,我想那可能就是唯一的方法了。 感動於這一幕,不禁想到巴金家中投湖殉情的丫頭鳴鳳,難到愛情的終極奧義是為愛殉情?這兩個主人公有著糾結在一起的不幸身世,外貌上的巨大反差無法掩蓋他們共有的純真善良的天性,在他們這種至善至美的天性的照耀下,小說中的其他人物皆露出了卑劣的本質。
然而也有兩個真實的人物,甘果瓦和弗比斯,對愛斯梅拉達沒有愛的兩個人。
甘果瓦完全是個普通人。既不代表著善,也不代表惡,只是一類,盲目的,無知的,麻木的,看客般的,普通人。一個為了生存可以拋棄愛情、尊嚴、責任的傢伙,既談不上冷酷也談不上熱情。他的一切行動,都是例行公事,或者是執行任務。這樣的人,很多。
然而弗比斯是個混蛋。多虧雨果把他描寫成一個典型的花花公子模樣——年輕、英俊、漂亮,定了婚還在外面找女人,多麼具有諷刺意味。他和愛斯梅拉達幽會,完全不是因為愛上了愛斯梅拉達,而是為了,泡,愛斯梅拉達。一個玩弄女人的老手在此可窺一斑。愛斯美拉達是一位能歌善舞的十六歲美女,由於從小被吉普塞人從家中偷走,在流浪藝人中長大,所以不被當時等級森嚴的上流社會所認同和接受。當她在深夜被人打劫時,被英俊瀟灑的皇家衛隊隊長弗比斯英雄救美,便一見鍾情地陷入愛河,而他也被她的美貌所俘虜。
愛斯美拉達像所有瓊瑤小說中的女主角一樣,只要遇到了自己所愛的人,便不顧一切地無怨無悔地愛上了對方。不管這種愛情是否有結果,不管對方是否真的愛自己,甚至明明知道這種愛情不可能有結果,甚至明明知道對方並不真心愛自己,也依然一往情深地愛著對方,依然對這樣虛幻的愛情忠貞不渝。 愛斯梅拉達落難,善良單純的她以為弗比斯見她一面,會幫助她脫離困境,但她永遠想不到她在弗比斯眼中僅僅是個尤物而已,可有可無——最後還是弗比斯搜捕的她。
弗比斯,不是法律所能約束的——因為法律不能對人的感情進行約束。唯有道德的力量。然而,弗比斯,哪怕完全沒有道德,又能把他怎麼樣呢——他畢竟的確只是例行公事,執行任務而已。戴了這么一頂帽子,弗比斯逍遙到今天。
雨果用他辛辣又渾厚的筆,表達了對在教會壓榨下苦苦掙扎的聖母院副主教弗羅洛的悲天憫人,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弗比斯隊長的嘲諷,對苟且偷生的潦倒詩人甘果瓦的鄙夷,對虛偽狡猾又殘酷的路易十一的憎惡,和對卡西莫多和愛斯美拉達,這一對外表有天壤之別,內心卻如一善良純潔的悲劇人物的褒揚與惋惜,把美與丑的對比推倒了及至。讓我們重新審視究竟什麼是美,什麼是丑?醜陋的外表下,可能藏著一顆火熱純真的心靈;英俊美麗的面容下,也可能深埋了齷齪可恥、卑鄙扭曲的心。所以,人不必為了自己先天的不足而自暴自棄,更不要過分地追求外表美,擁有一顆善待他人、無私奉獻、珍惜生命、熱愛生活、充滿責任的心靈才是每一個人應該具備的。同時,我們要學會珍惜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親情、友情、愛情……尊重身邊每個人,不要等這些讓生命精彩的亮點逝去後才後悔不已。
河水永恆的嗚咽,清風無休止的嘆息,悲劇曾留的記錄--《巴黎聖母院》不愧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佼佼者,雨果不愧為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的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