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外大片 > 法國nino電影

法國nino電影

發布時間:2023-05-28 20:12:23

Ⅰ 請問天使愛美麗里的男女主角還一起演過什麼電影嗎

Nino 由馬修·卡索維茨 Mathieu Kassovitz飾演,愛美麗由奧黛麗·塔圖 Audrey Tautou 飾演,兩人在《天使》之後沒有合作過。

馬修·卡索維茨更多的是以他的導演天分而著稱,即使演電影也多是些小角色,戲份少,所以不值得專去找他參演的電影看,他導演的電影也不被咱們中國觀眾熟知,畢竟法國電影沒有hollywood流行。

愛美麗由奧黛麗·塔圖 也不是很有名的演員,除了《天使》,她還出演過的有《巴黎拜金女》,《達芬奇密碼 I》,以及2009年4月在法國上映的《時尚先鋒香奈兒》。這些都是稍有名氣的電影,不過她在《達芬奇》里的表現並沒有給我留下多少印象。

Ⅱ 保拉的誘惑是哪個電影裡面的

《保拉的誘惑》

年輕的畫家納波萊奧內作為1個園丁來到厄爾巴島度假。房東太太10幾歲的女孝乎猛兒保拉是個涉世不深且玩世不恭的女孩,她取笑他,誘惑他,挑逗他,令他失魂落魄。

1天,保拉赤身裸體地引得納波萊奧內......但是,裸體日光浴的保拉也引來了另外1個人。終究,自衛的保拉用石頭砸死了意欲強奸她的西班牙漁民。而房東太太和納波萊奧內企圖掩匿事實

保拉的誘惑》(Quella età maliziosa)是由Silvio Amadio導演並編劇的電影,Nino Castelnuovo、Gloria Guida(葛洛瑞巧橋亞·古頃譽衣達)主演,1975年上映。

類型: 劇情

1、製片國家/地區:義大利

2、語言: 義大利語

3、上映日期: 1975

4、演職員表

5、編輯語音

6、職員表

導演: Silvio Amadio

編劇: Silvio Amadio / Piero Regnoli

7、演員表

主演: Nino Castelnuovo / Gloria Guida / Anita Sanders / Andrea Aureli / Mario Garriba /

Ⅲ 尼諾·羅塔的主要作品

參與配樂的電影
捍衛正義/颶風 Hurricane ------- (1979)
Kontakt ------- (1978)
尼羅河上的慘案/尼羅河謀殺案 Death on the Nile ------- (1978)
管弦樂隊的綵排/樂隊排練 Prova d'orchestra ------- (1978)
卡薩諾瓦/美男子 Casanova di Federico Fellini, Il ------- (1976)
親愛的米歇爾 Caro Michele ------- (1976)
Ragazzo di Borgata ------- (1976)
E il Casanova di Fellini? ------- (1975)
遜位 The Abdication ------- (1974)
教困畝讓父II/教父續集/教父2 The Godfather: Part II ------- (1974)
阿瑪珂德/我記得/想當年/當年事 Amarcord ------- (1973)
愛與無政府/愛與虛無/愛情無政府 Film d'amore e d'anarchia, ovvero 'stamattina alle 10 in via dei Fiori nella nota casa di ------- (1973)
教父 The Godfather ------- (1972)
羅馬風情畫 Roma ------- (1972)
小丑 Clowns, I ------- (1971)
滑鐵盧戰役 Waterloo ------- (1970)
Paranoia ------- (1970)
Block-notes di un regista ------- (1969)
愛情神話 Fellini - Satyricon ------- (1969)
面對死亡/勾魂攝魄 Histoires extraordinaires ------- (1968)
羅密歐汪局與朱麗葉/殉情記 Romeo and Juliet ------- (1968)
馴悍記 The Taming of the Shrew ------- (1967)
Spara forte, più forte, non capisco ------- (1966)
朱麗葉與魔鬼/神遊茱麗葉 Giulietta degli spiriti ------- (1965)
Oggi, domani, dopodomani ------- (1965)
Giornalino di Gian Burrasca, Il ------- (1964)
八部半/八又二分之一 8 ------- (1963)
浩氣蓋山河/豹/氣蓋山河 Gattopardo, Il ------- (1963)
Maestro di Vigevano, Il ------- (1963)
三艷嬉春/薄伽丘70/博迦丘70年/誘惑 Boccaccio '70 ------- (1962)
最佳敵人/醉卧沙場君莫耐做笑 The Best of Enemies ------- (1962)
The Reluctant Saint ------- (1962)
Isola di Arturo, L' ------- (1962)
怒海沉屍/陽光普照 Plein soleil ------- (1960)
甜蜜的生活/露滴牡丹開 Dolce vita, La ------- (1960)
四面楚歌 Sotto dieci bandiere ------- (1960)
洛可兄弟/羅科和他的兄弟們 Rocco e i suoi fratelli ------- (1960)
Grande guerra, La ------- (1959)
Fortunella ------- (1958)
El Alamein ------- (1958)
This Angry Age ------- (1958)
Legge è legge, La ------- (1958)
Giovani mariti ------- (1958)
Momento più bello, Il ------- (1957)
Medico e lo stregone, Il ------- (1957)
卡比利亞之夜/花街春夢 Notti di Cabiria, Le ------- (1957)
白夜 Notti bianche, Le ------- (1957)
Londra chiama Polo Nord ------- (1956)
戰爭與和平 War and Peace ------- (1956)
Accadde al penitenziario ------- (1955)
騙子 Bidone, Il ------- (1955)
Eroe dei nostri tempi, Un ------- (1955)
Bella di Roma, La ------- (1955)
Amici per la pelle ------- (1955)
The Stranger's Hand ------- (1954)
Star of India ------- (1954)
潛艇出擊 Grande speranza, La ------- (1954)
大路 Strada, La ------- (1954)
Divisione Folgore ------- (1954)
Amante di Paride, L' ------- (1954)
曼波 Mambo ------- (1954)
Via Padova 46 ------- (1954)
Ennemi public no 1, L' ------- (1953)
Domenica della buona gente, La ------- (1953)
流浪漢/浪盪兒/青春群像 Vitelloni, I ------- (1953)
Boulanger de Valorgue, Le ------- (1953)
Anni facili ------- (1953)
Something Money Can't Buy ------- (1952)
夜夜行凶 Venetian Bird ------- (1952)
Regina di Saba, La ------- (1952)
白酋長 Sceicco bianco, Lo ------- (1952)
Valley of Eagles ------- (1951)
Totò e i re di Roma ------- (1951)
慾海慈航 Anna ------- (1951)
The Small Miracle ------- (1951)
Filumena Marturano ------- (1951)
Vita da cani ------- (1950)
Napoli milionaria ------- (1950)
Donne e briganti ------- (1950)
著魔 Obsession ------- (1949)
惆悵雪山空遺恨 The Glass Mountain ------- (1949)
Pirati di Capri, I ------- (1949)
在羅馬的陽光下 Sotto il sole di Roma ------- (1948)
Totò al giro d'Italia ------- (1948)
Senza pietà ------- (1948)
Molti sogni per le strade ------- (1948)
Fuga in Francia ------- (1948)
Anni difficili ------- (1948)
Come persi la guerra ------- (1947)
Delitto di Giovanni Episcopo, Il ------- (1947)
和平生活 Vivere in pace ------- (1947)
羅馬,自由的城市 Roma città libera ------- (1946)
Mio figlio professore ------- (1946)
Americano in vacanza, Un ------- (1946)

Ⅳ 電影《教父》真正讓人記住的不是劇情,而是尼諾·羅塔的音樂

「先生,這是科波拉導演送來的劇本。」助理把一摞厚厚的紙遞給馬龍·白蘭度。白蘭度打開劇本,隨便翻了幾頁,突然臉色一變,把劇本狠狠地朝助手扔了過去,咆哮道:「告訴科波拉,我絕不扮演黑手黨!」助理被嚇得戰戰兢兢,不敢說話,匆忙將地上散落的紙張撿起來,放在桌上,便離開了。

幾天後,情緒平復下來的白蘭度又打開劇本,仔仔細細看了一遍。助理進來時,他正用眉筆給自己畫鬍子,「我看上去怎麼樣?」白蘭度得意地問。助理眼見這情形,傻眼了,隨即緩過神來,明白了白蘭度的用意。他沒想到,才過了幾天,白蘭度就徹底改變了主意。「先生,您看上去就是黑幫大佬。」白蘭度聽後,哈哈一笑,說道:「拉夫特這小子演得不錯。」

助理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自己跟了白蘭度這么多年,還從未聽過他誇誰。而他剛才誇的竟然是喬治·拉夫特,一個在銀幕上演過很多黑幫角色的傢伙。助理意識到,這位大明星徹底愛上了這個劇本。

不久後,白蘭度成功塑造了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鏡頭下的第一代教父——唐·科里昂。《教父》(The Godfather)也成為白蘭度從影生涯中最經典的作品。整個「教父三部曲」亦成就了許多電影人,除了科波拉和白蘭度以外,還有阿爾·帕西諾、羅伯特·德尼羅,以及尼諾·羅塔(Nino Rota)。

為了更加貼近影片的背景和主題,科波拉特意請來義大利著名導演費里尼的御用搭檔尼諾·羅塔擔綱配樂。羅塔以典型的西西里旋律為架構,譜寫出了充滿懷舊感的動人樂章。

《教父》配樂中令人印象最深的有兩個主題,一個是電影開場和結束時出現的主題旋律,這段旋律一直貫穿於三部電影中,羅塔為其創作了不同的變奏樂段,以配合影片的情節發展。

而另一個主題則是擁有無數改編版本的西西里愛情主題,這首曲子傳遍了全球許多城市的大街小巷,堪稱世界電影音樂史上流傳度最廣的主題旋律之一。

這首美麗的西西里旋律透著濃郁的義大利風情,當熟悉的旋律一響起,溫暖的音符便直抵內心深處。聽者隨之強烈感受到一種純真無瑕的柔美 情感 ,和永世難忘的歲月情懷。

《教父》的配樂幾乎完美地印證了一個事實:優秀的電影音樂,在離開電影畫面後,將會散發出更為持久的魅力,多年後的今天,許多人也許根本沒有看過這部電影,但一定聽過尼諾·羅塔譜寫的音樂。

兩年後,羅塔以同樣的主題音樂為《教父》續集譜曲,同時為影片創作了一首新的音樂片段,在劇中不時出現,以預告悲劇的發生。這一次,奧斯卡評委會再也無法忽視這部傑作了,於是順理成章地把金像獎頒給了他。那些年裡,《教父》在全球各大電影節都顯示出咄咄逼人的姿態。

1990年,當第三部影片誕生時,羅塔已經逝世,參與了前兩部配樂的卡邁·柯波拉接替了羅塔的工作,但因為羅塔的旋律實在太深入人心,卡邁·柯波拉也不得不繼續沿用羅塔的舊作。

實際上,《教父》不過是羅塔晚年的代表作,遠遠不能涵蓋這位義大利國寶級配樂大師的藝術生涯。

羅塔出身於音樂世家,他的母親是一位鋼琴家,祖父則是十九世紀義大利一位著名作曲家。羅塔繼承了家族的音樂才華,從小就顯示出非凡的天分。11歲那年,他創作出一部清唱劇《施洗者約翰的童年時代》,於1923年首演。這部作品受到大指揮家托斯卡尼尼的贊賞,後者亦成為羅塔早年音樂道路的資助人。

即便與好萊塢黃金時代的配樂名家相比,羅塔的學院派背景也毫不遜色。他曾就讀於義大利著名音樂學府——羅馬聖切契里亞音樂學院,這所音樂學院培養出了羅塔和莫里康內這兩位義大利電影音樂的旗幟性人物。

此外,他也曾在大名鼎鼎的米蘭音樂學院和美國柯蒂斯音樂學院深造過。指揮大師弗里茲·萊納、作曲家羅薩里奧·斯卡列羅以及阿爾弗雷多·卡塞拉都曾是羅塔的導師。

在柯蒂斯音樂學院學習期間,羅塔還遇到了另一位亦師亦友的作曲家:阿蘭·柯普蘭。正是柯普蘭激發出羅塔在電影配樂領域的興趣和創造力,同時,他也給予了羅塔一些善意的忠告,比如在為電影配樂時,不要有先入為主的成見,以及投機取巧的心態。在一些作曲家眼裡,從事電影配樂工作似乎不需要像譜寫交響曲那般一絲不苟和全心投入。

雖然受到柯普蘭的啟發,青年時代的羅塔便對電影音樂產生了濃厚興趣,但整個三十年代,他只為一部電影創作過配樂——義大利導演拉法洛·馬塔拉佐的《旅行列車》(Treno Popolare)。然而該片卻遭遇了滑鐵盧,這對一心想要投身電影配樂事業的羅塔打擊很大。

隨後,羅塔不得不暫時離開電影界,後來的幾年時間里,他決心成為一名「嚴肅的」作曲家,於是把精力放在了室內樂上,並在巴黎音樂學院開始了教師生涯。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以後,身處好萊塢的同輩作曲家們已集體迎來了創作高峰期,而羅塔也決定再次投身電影音樂,他加盟了名不見經傳的盧克斯電影公司(Lux Films),並成為公司的重要作曲家。

這一時期的羅塔依舊只能為一些粗製濫造的電影服務,不過,他已經開始嘗試運用主導動機與交響化的音樂風格,並將美妙的旋律融入到人物和情節當中。事實上,羅塔並沒有受到這些劣質影片的干擾,反而在這十年中磨煉出了日益成熟的配樂技巧。

1952年,羅塔遇到了他一生最重要的搭檔——費里尼,職業生涯就此改變。

這一年,他為費里尼的《白酋長》(The White Sheik)擔綱配樂,從此開啟了兩人漫長的合作歷程。

不久後,法國「新浪潮」運動席捲歐洲,其鄰國義大利的電影藝術也開始迅速發展,費德里科·費里尼成為了其中的代表人物。他與英格瑪·伯格曼、安德烈·塔爾科夫斯基並稱為世界現代藝術電影的「聖三位一體」,代表了自六十年代以來歐洲藝術電影難以逾越的高峰。

費里尼一生共拍攝了24部電影,其中有19部影片的配樂都出自羅塔之手。費里尼與羅塔,正如法國的特呂弗和德勒呂一樣,堪稱戰後歐洲電影界的最佳組合。

《大路》(La Strada)、《甜蜜的生活》(La Dolce Vita)、《八部半》(8½)、《阿瑪柯德》(Amarcord)、《卡薩諾瓦》(Fellini's Casanova)、《羅馬風情畫》(Fellini's Roma)、《小丑》(The Clowns)、《卡比里亞之夜》(Nights of Cabiria),這些影片代表了費里尼藝術生涯最精華的部分,其音樂均出自羅塔之手。

在這些作品中,羅塔以管弦樂為基礎,廣泛運用義大利傳統曲調,偶爾融入爵士、電子、流行等風格元素,用音樂繪制出了一幅包羅萬象的亞平寧畫卷。

《大路》中華美優雅的古典樂章,《卡薩諾瓦》里晶瑩剔透的電子音效,《羅馬風情畫》和《甜蜜的生活》中略帶神秘感的爵士曲調,《阿瑪柯德》(Amarcord)中閃亮的進行曲、悠揚的華爾茲和民間小調,以及《小丑》里歡快的小軍鼓和銅管樂……在這些配樂作品裡,人們總能聽到一些耳熟能詳的著名片段。

由於費里尼電影所特有的碎片化風格,羅塔的音樂便成為將情節畫面串聯起來的關鍵因素,給這些夢幻般的影像帶來了連續性的力量。為了配合費里尼的藝術精神,羅塔從不為某個情節創作純粹的伴奏樂段,他的音樂只表現特定的 情感 或者某個戲劇性的瞬間。

費里尼那充滿個人風格的電影藝術非常依賴羅塔的音樂,他對羅塔的才華十分欣賞,這也使得羅塔在創作過程中享有充分的自由度。通常情況下,費里尼會簡單地提出一個想法或者建議,然後羅塔會很自然地創作一些樂曲來反映和表達費里尼的意圖。

在兩人長達28年的合作歷程中,已然形成了心有靈犀般的默契,費里尼曾經這樣回憶道:

然而,盡管費里尼時期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但羅塔最著名的兩部作品卻與費里尼無關。除了《教父》以外,另一部則來自弗朗哥·澤菲雷里於1968年拍攝的《羅密歐與朱麗葉》。

以莎翁戲劇題材創作的同名電影, 歷史 上有四個版本,澤菲雷里的這部影片被公認為是最經典的版本。

澤菲雷里是一名擅長執導歌劇的電影導演,在拍攝這部由偉大悲劇作品改編的電影時,澤菲雷里與羅塔共同確定了歌劇音樂的創作手法,澤菲雷里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觀眾感受到英國戲劇的偉大篇章與義大利歌劇的美妙旋律碰撞出的獨特美感。

羅塔為影片譜寫的主題音樂堪稱電影音樂史上最膾炙人口的一段旋律,而澤菲雷里對這段音樂的使用方式也十分巧妙:影片進行到中段的時候,一位民間的「游吟詩人」站在舞會院子中間的空地上,滿懷深情地吟唱出了這首曲子。其情形就好像《蒂凡尼的早餐》中,奧黛麗·赫本坐在窗前唱出那首《月亮河》一樣。影史上最經典的兩首歌曲都是通過片中角色之口傳唱出來的。

隨著情節的推進,這首原本出現在畫面中的主題旋律開始變成畫面外的背景音樂,而後又在兩種形態間來回切換,讓這段旋律與主人公的內心活動以及情節發展緊密貼合。

《教父》和《羅密歐與朱麗葉》中的經典樂段,如今早已傳遍全世界,它們不斷被後人改編和演繹,並出現在了各種唱片里。而許多費里尼時期的配樂作品卻只有粗糙的錄音版本留傳下來。

義大利人從來不缺少旋律天賦,而尼諾·羅塔毫無疑問是電影音樂界最頂尖的旋律大師。因此,要想找到一個迅速愛上電影音樂的方法,聆聽尼諾·羅塔也許是最好的選擇。

Ⅳ 天使愛美麗中尼諾的扮演者是誰

Mathieu Kassovitz 馬修·卡索維茨

1968年出生在法國巴黎一個演藝世家。
其父彼得·卡索維茲Peter Kassovitz1956年從匈牙利移居到巴黎從事電影導演工作。
母親是出身貧民的法國人,是電影剪輯師。
馬修·卡索維茨受家庭影響及熏陶,從10歲起就在其父導演的影片中演出,12歲時就開始用超8毫米攝影機拍短片。他沒有接受過正規的電影學校的教育,是自學成才的(所以有人將其與昆汀·塔倫蒂諾比?他們相隔一年同樣一鳴驚人)。
1990年馬修·卡索維茨Mathieu Kassovitz22歲時開始正式拍片。
1990年的短片他編導並主演的《虱子菲埃羅》(Fierrot le Pou)獲電影節兩項獎。
1991年短片《白色的惡夢》(或譯《白色夢魘》)(Cauchemar Blanc)參加了戛納電影節會外展,獲「前景獎」。
1992年拍攝了短片《殺人犯》(Assassin)。
1993年編導並主演了第一部長篇《混血兒》(Métisse )( 又譯《牛奶巧克力 》)並與其後的《恨》(La Haine)和《接班人》(Assassins)合稱「叛逆三部曲」。該片得到巴黎電影節評委會特別獎,同時入選威尼斯電影節參賽。1994年該片獲愷撒最佳處女作品獎提名。作為演員,他還因此片獲得巴黎電影節最佳年輕男演員獎。1994年他同時還獲得愷撒最佳希望男星獎的提名。
影片《牛奶巧克力 》起源於Mathieu Kassovitz 1990年拍攝的一段7分鍾的黑白短片。Mathieu Kassovitz演一個青年在籃球場打球,球技自不敢恭維,這時對面來了名打球的黑人女孩,「Mathieu Kassovitz」極欲表現,可球總投不進籃,他滿頭大汗的看女孩打球,運足了氣,似有大作為,這時場上來了名黑人青年,身手矯健,投球輕松命中,可憐「Mathieu Kassovitz」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總算把球擲出去了--卡在籃筐邊上了。
《牛奶巧克力 》中Mathieu Kassovitz飾演的Felix 居住在生活空間狹小的猶太家庭,他個子矮小,戴著副大鏡片的眼鏡,飛快的騎著自行車,穿著Nike鞋子衣帽,帶著耳機聽著搖滾,背著挎包給祖母帶菜回家,有時在酒吧也賣給人些毒品。一天他的混血兒女友 Lola 叫了他和黑人Jamal(富有的外交官子弟)去告訴他們她懷孕了,因為她愛他們兩個人,她不知孩子的父親是誰。Felix一時不知如何是好,他的朋友們很快就知道了這件事,並拿他打趣,他的心情很不好,跟黑人沖突還進了警局,後來Lola 走了,Jamal到Felix家找Lola,告訴他化驗結果,孩子是Felix的,等到Lola回來,兩個男人一起捧著鮮花去機場接她,他們一起照顧她,分工合作,撇開情感不說,Felix在現實情況中漸漸學會了不迴避自己的責任。Mathieu Kassovitz的這部影片的確會使人聯想起伍迪·艾倫,充滿喜劇自嘲色彩的小男人。你可以看到他打架、罵人,「種族歧視」,象所有年青人一樣,生活中充滿問題、困惑與發泄。
1994年馬蒂厄·卡索維茨參演了Jacques Audiard(《唇語驚魂》的導演)編導的《Regarde les hommes tomber》 ( 《看男人們墮落/看這些摔倒的男人們》)的演出。於次年獲愷撒最佳希望男星獎和讓·加班獎。
1995年27歲的馬蒂厄卡索維茨編導了第二部長篇《仇恨La Haine》(《怒火青春》或《恨》),該片獲得了第48屆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和1996年愷撒最佳影片和最佳剪輯獎。讓他橫空出世,聲震影壇,名留影史。有人說這部黑白影像的影片是「是沉暴黑暗的種族仇恨與青年壓抑無所措的命運指針」。我想正是他的這兩部長片使他被稱為「法國的斯派克·李」。
1995年Mathieu Kassovitz還在呂克·貝松(Luc Besson)導演的《第五元素》中扮演了一個小毛賊,在布魯斯·威利斯出場不久,他戴著頂可笑的帽子,端著把奇怪的槍,敲開 「布魯斯·威利斯」家的門說要打劫,結果被「布魯斯·威利斯」輕易就擺平了。
1996年在伯特蘭·布里爾編導的《Mon homme 浪得過火/我的男人》中跑龍套。
1997年的《殺人犯Assassin(s)》 (又名《接班人》或《血殺狂徒》《刺客》)是他導演的第三部長片。
Mathieu Kassovitz在片中飾演25歲的青年馬克斯。他對自己平凡的工作感到厭倦,晚上到超市裡偷竊色情錄象帶,卻不料意外地目睹了一起兇殺案。出於好奇,馬克斯MAX一直跟蹤到了殺手韋納的家裡。經過一番接觸,有40年職業生涯的老殺手韋納決定培養MAX為他的接班人,但MAX卻不成氣候,還是一名十四、五歲的叫Mehdi的街頭男孩更有成為殺手的天賦。
1998年馬蒂厄·卡索維茨出演了跟他一起編劇《接班人》的尼古拉斯·布赫里夫Nicolas Boukhrief導演的小成本獨立製作的影片《Le Plaisir (et ses petits tracas)快感,或小小的麻煩》。在其中飾一個演員,發現相交多年的未婚妻丟失了他高中時送的戒指,正巧未婚妻一家人要他表演,他就站在桌上,伸開雙臂,直挺挺的向後倒了下去,有幾秒,看著他一動不動的躺在那兒,讓人目瞪口呆之餘,以為他摔死了。這就是他的風格?夠狠,總讓人大吃一驚。後來他在地鐵站安慰一個想自殺的女人時喋喋不休的勸導,展現的又是性格的另一面了。
1999年他在其父彼得·卡索維茲Peter Kassovitz導演的《Jakob the Liar 善意的謊言》中客串角色。
2000年編導了《Rivières pourpres, Les 暗流 》( 《赤色追緝令》/《紅河》)。
2001年他出演了兩部影片。
《Birthday Girl 生日女郎》講的是:平凡老實的銀行職員約翰(本·卓別林Ben Chaplin),雖衣食不愁,可惜為人無趣,所以一直未找到合適伴侶。尼科爾·基德曼Nicole Kidman飾的娜迪亞是他通過英特網徵婚來的俄國新娘。娜迪亞不會說英語,他原想把她退回去,但是她主動滿足他的「性趣」,令他對她日漸著迷。一夜當約翰給娜迪亞慶祝生日時,她的兩個俄國「親戚」表哥尤金(Mathieu Kassovitz飾 )和其朋友阿歷克斯(Vincent Cassel飾)突然出現,他們肆無忌憚,還有些喧賓奪主,弄得約翰不知所措,但娜迪亞通過尤金充當翻譯對約翰說的那番話令他頗感動。次日他們一起游泳,約翰發現阿歷克斯對娜迪亞行為失檢,便下了逐客令。阿歷克斯大怒,挾持娜迪亞逼約翰自盜銀行巨款,事成後三人方向約翰顯現他們本就是一夥的,婚姻是騙局--
據說當日該片的女主角妮可爾·基德曼聽說將與Mathieu Kassovitz和Vincent Cassel合作時「在電話中不停尖叫,興奮得難以形容」,還讓她又羨又妒的是Mathieu Kassovitz頗有語言天份,學起俄語輕輕鬆鬆,大部份的俄語對話練習,都是和Vincent Cassel在從法國到雪梨22個小時的飛行中完成的。Mathieu Kassovitz在片中飾Nicole Kidman的表哥,相對於片中Vincent Cassel的強悍粗暴,充滿挑釁與危險性,鬍子拉碴的Mathieu Kassovitz對被他們騙的約翰就客氣溫和多了,拿著他們和被騙的各國男人的合影給約翰看,告訴他那些人不象他那麼好,順便還把約翰手上的戒指擼下占為已有。平心而論《生日女郎》里本·卓別林的表演最到位,馬修·卡索維茨和文森特·卡索就象是玩票,而且兩位法國帥哥怎麼看也不象俄國騙子,《離開拉斯維加斯》中的朱力安·桑茲演的皮條客可能更好些。只是出道十多年,還能看到馬修·卡索維茨和文森特·卡索一如既往的合作,實在讓人欣喜。

《Le Fabuleux destin d'Amélie Poulain 天使艾米麗》中Mathieu Kassovitz飾演的尼諾Nino是個奇怪的男孩,他有著與艾米麗一樣孤寂的童年,上學時受人欺負,長大後從未談過戀愛,有些奇怪的嗜好,如收集腳印、叫聲,現在他是紅燈區色情錄像帶兼差店員,每周三在游樂場的鬼屋列車裝鬼嚇人,他喜歡騎機車跑遍巴黎各大車站,專撿快照亭下拍壞的大頭照,回家後仔細拼湊分類,粘貼成一本相冊。當艾米麗第一眼看見尼諾,她遇見了同類,第二次看見尼諾她的心臟撲通撲通跳,她知道:她戀愛了…… 她撿到尼諾失落的相冊,打聽他是怎樣的人,投其所好,做出種種懸念,引他尋找她的真面目,解開他心中的謎團……
Mathieu Kassovitz在影片最令人心動的當屬片尾艾米麗輕吻他的面頰時他眼中的純真與面上的羞澀,一種介乎男孩與男人間的恰到好處的可愛與魅力。那一刻讓人有一種難得的自然輕松健康快樂。你甚至不希望Mathieu Kassovitz象索德伯格般少年老成,有朝一日成為大師級的電影人。因為此刻他讓你感覺到青春的自由無羈,怪異的時尚新奇,熱情的不懈追求,才智的恣意揮灑,他讓你遠離了麻木,枯萎、消磨殆盡,這難道還不夠嗎?

Ⅵ nino是什麼意思

二宮和也(Ninomiya Kazunari)簡稱nino。



二宮和也罩弊(悶脊Ninomiya Kazunari),1983年6月17日出生於東京,日本演員、歌手、藝人,傑尼斯事務所旗下組合嵐的成員。

1998年初登電視熒屏,次年在電視劇《危險放課後》中第一次擔任主角。2003年首度主演電影《青之炎》,這部作品也成為他的代表作之一。

2005年出演「富良野三部曲」中的《溫柔時刻》,兩年後與編劇倉本聰再度合作,主演以神樂坂為舞台的電視劇《敬啟,父親大人》。2006年在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執導的好萊塢影片《硫磺島的來信》中螞悶滲出演主要角色。

2007年憑借在《算是報恩了吧》《馬拉松》里對絕症、自閉症患者的感人詮釋,先後獲得橋田賞和文化廳藝術祭賞。2009年以電視劇《流星之絆》和《Door to Door》中的精彩演技成為首位獲得銀河賞個人賞的20代男藝人。

2010年主演溫情勵志的社會題材日劇《打工仔買房記》,獲得東京電視劇大獎最佳男主角。

2016年憑電影《如果和母親一起生活》獲得日本電影旬報獎和日本電影學院獎的最佳男主角。

Ⅶ 黑色電影的電影詳解

黑色電影(Film noir,noir在法語是黑色的意思)即好萊塢偵探片,特別是強調善惡劃分不明確的道德觀與來自於性的動機的題材。好萊塢經典黑色電影時期被廣泛認為從1940年代至1950年代末。這個時期的黑色電影帶有壓抑黑白片的視覺風格,源自德國表現主義電影,同時很多典型的情節以及對經典黑色電影普遍看法來自於美國大蕭條時期的犯罪小說。Film noir這個詞來自法語,1946年第一次被法國評論家Nino Frank使用,但當時大部分美國電影業界人士並不了解這個概念。影史學家和評論界在事後才定義黑色電影;很多後來被認為是拍攝黑色電影的電影人聲稱當時並沒有意識到在製作一個新類型的影片。 最早經典黑色電影的五點定義包括夢幻般的,奇怪的,性慾的,愛恨或善惡交織發生予盾的,以及殘酷的,但是這種定義又被認為太簡化了,不能定義黑色電影。
城市背景、黑夜、低光源照明、陰影、尤其是經由百葉窗或是緩慢的電扇投射所造成的陰影、下雨、私家偵探、俱有致命吸引力的(美麗又危險)女主角、煙霧彌漫、攝影機的位置較低,男主角的獨白等等皆是古典黑色電影的特徵,這些手法產生一種虛無、悲觀、與頹廢的氣氛。
黑色電影中有許多電影類型,如黑幫電影,警察電影,社會問題電影等,並且運用許多傳統與非傳統的視覺效果。有許多影評人認為黑色電影本身是一種電影類型,也有許多人認為根本沒這回事。黑色電影常常是發生在都市裡的,但是有時黑色電影以小城、市郊、荒野、甚至公路為背景,就好像西部片不一定發生在西部一樣。同樣的,傳統上黑色電影以私家偵探為男主角,配上俱有致命吸引力(美麗又危險)的女主角,但大部分的黑色電影並沒有這兩個角色,所以黑色電影又不像黑道電影那樣可以用角色來定義。
黑色電影也不像有怪物或是靈異事件的恐怖片、時光飛進或倒流的科幻片、或是唱歌跳舞的歌舞片容易定義。 黑色電影比較像是已經被廣泛接受成為電影類型 的脫線喜劇(Screwball Comedy),其定義只是一種概括的特質,但有一些組成的要素。這類型的電影中一定可以發現一些要素,但往往不是全部的要素都會出現在同一部電影中。
但是比起脫線喜劇,黑色電影有更廣泛的題材與內容,因而更難定義。有一些電影學者,比如湯馬仕‧夏茲(Thomas Schatz),將黑色電影看作是一種風格,而不當作是一種類型。另一位黑色電影主題著作最多的亞連‧施爾佛(Alain Silver)雖然認為黑色電影像一般電影類型一樣,有一定的視覺效果與主題密碼,但他仍將黑色電影當作一種循環與現象。其他的影評家把黑色電影當作「情緒」,「運動」或「序列」,或將某一些電影歸入一個「時期」,至今尚無共同的定論。 黑色電影不只受到早期電影的影響,也受到巴羅克藝術與風格主義中一些具有黑白對比與「低光照明」的畫風(如 chiaroscuro與 tenebrism)的畫作的影響。在電影藝術中,黑色電影源自1910年代與1920年代德國表現主義電影。
黑色電影受到犯罪小說與推理小說文學的影響。早期達許·漢密特和詹姆士·肯恩的小說作品以及《黑面具》雜志領導這個潮流。1929年的《紅色收獲》(Red Harvest)推理小說是漢密特的第一部小說作品。黑色電影中1941年《梟巢喋血戰》與1942年《玻璃鑰匙》皆是是漢密特的作品。《雙重保險》、《郵差總按兩次鈴》則是改編自肯恩的小說。雷蒙·錢德勒以小說《大眠》快速成名,並成為最有名的冷硬派推理小說作家。他不但小說作品〈如《大眠》〉被改編為黑色電影,他也成為黑色電影〈如《雙重保險》〉的編劇。漢密特與錢德勒兩人皆以私家偵探為重心,肯恩則偏重探討不是那麼有英雄氣概的主人翁的心理,肯恩的這種風格被稱為黑色小說。 1、起源(1941-1945)大家通常認為從JOHN HUSTON的影片《馬爾他之鷹》(The Maltese Falcon,1941)開始
2、黃金時期(1946-1951)也有人認為是(1946-1956)
3、衰落時期(1951-1958) 下列僅為最有名的黑色電影。
經典黑色電影(1940年至1959年)
美國 《梟巢喋血戰》、《雙重保險》、《玻璃鑰匙》、《郵差總按兩次鈴》、《北非諜影》、《煤氣燈下》、《日落大道》、《尼加拉》、《迷魂記》、《死吻》等。
其他 日本黑澤明的《野良犬(走失的狗)》 等。
經典西部武打黑色電影
《日正當中》
後經典黑色電影
美國 《緊急追捕令》、《霹靂神探》、《唐人街(電影)》、《計程車司機》、《美國舞男》、《蠻牛》、《流氓警察(Internal Affairs)》、《郵差總按兩次鈴》、《鐵面特警隊》、《第六感追緝令》、《黑色追緝令》、《冷血悍將 (電影)》、《七宗罪(電影)》、《刺激驚爆點(The Usual Suspects)》、《斗陣俱樂部》、《吻兩下打兩槍》等
其他 《天國與地獄》、《旺角卡門》、《墮落天使》、《扁擔·姑娘》、《尋槍》、《無間道》、《盲井》、《色,戒》 等
後經典西部武打黑色電影
《殺無赦》
後經典心理黑色電影
《斗陣俱樂部》、《記憶拼圖》
後經典科幻黑色電影
《魔鬼終結者》、《妙想天開》、《銀翼殺手》、《駭客任務》、《少數派報告》、《未來總動員》
後經典混合黑色電影
《蝙蝠俠(1989 電影)》《蝙蝠俠歸來》《蝙蝠俠:開戰時刻》《V字仇殺隊》
後經典黑色電影風味電視影集
《法網恢恢》、《邁阿密風雲》、《警察故事(電視劇)》、《黑道家族》、《六尺風雲》、《盾牌 (電視劇)》、《星際大爭霸2005》
黑色電影回顧
黑色電影回顧 : 詭譎六十年
「黑色電影」(film noir) 這個名詞作為電影類型的起源,最早出現於1946年坎城影展,敏銳的法國影評人看到一個新類型的冒現,並以心目中這個新類型的特色來命名。此後「黑色電影」 這個術語十分通行,被評論界廣泛採用。本文即是「黑色電影」六十周年的回顧。
「黑色電影」,主要指兩方面,其一是電影題材大多來自社會黑暗面;其二是電影的整體觀點較為灰暗,主角對人生悲觀。但最關鍵還是電影的形式,內容與形式要互相結合、而且都「黑色」,才可歸類為黑色電影,並非純由主題界定。黑色電影在形式方面的特點是攝影與燈光皆有鮮明的光暗對比,往往利用陰影切割畫面或演員的部份臉孔,也用光暗反差扭曲視覺效果,製造特殊,明顯受到德國表現主義的影響。這些拍攝形式上的特點,再配合反映社會和道德黑暗面的主題,即所謂「黑色電影」。此外,黑色電影的置景和場地都經常是室內景和夜景,更為加強陰暗的效果。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淪陷,造成好萊塢電影有六、七年沒有在法國上映。直到戰後1946年,法國人才再次看到美國好萊塢電影。當時美國送了四套片往『坎』城影展參展,法國影評人Nino Frank發表文章,認為美國影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出現了新的電影類型──「黑色電影」;這類電影有很多下雨、煙霧、陰影的場面,燈光灰暗,因而稱之為黑色電影,主要是指其陰暗的整體視覺效果。另一位法國影評人 Pierre Chertier隨之也撰文點明美國電影新片種「黑色電影」的出現。這兩篇文章同樣用了「黑色電影」(film noir)這個名詞,於是四套電影的共同印象便被固定下來。
這四部電影分別是:「馬爾他的鷹」(The Maltese Falcon)1941,導演約翰休士頓(John Huston)。「愛人.謀殺」(Murder, My Sweet)1944,導演艾德華狄耶屈克(Edward D my try k)。「雙重保險」(Double Indemnity)1944,導演比利懷德(Billy Wilder)。「綠窗艷影」(The Woman in the Window)1944,導演佛列茲朗(Fritz Lang)。
上述四部電影皆以夜景、內景為主,攝影燈光幽暗,電影所表現的人性及社會建制都陰沉腐敗,無論視覺效果或內容均灰暗深沉。當時好萊塢偵探片的主角大體有三類:警探、私家偵探及保險調查員。
黑色電影中的偵探形象也類似西部片的個人英雄,可視為繼承自西部片的新變奏。都市是文明地,經過長時期都市化的洗禮,黑色電影中的偵探不用再為「開拓蠻荒」而戰,大多隻為個人生活而與罪惡對抗;明知道不能力挽狂瀾,惟有勉力保持個人生存及個人榮譽,有濃重的挫折感和頹喪感。這些偵探往往表現出世故的消極,彌漫一股悲觀情緒,不無單槍匹馬的孤獨感。
先驅
黑色電影的先驅,是內容環繞美國幫派、三十年代初期的黑幫片(gangsters)。美國清教徒建國之初期立法禁酒,可是人們嗜酒如昔,生活中無酒不行。於是,地下經營釀酒、賣酒等非法生意應運而生,黑幫因厚利而經常策劃販賣私酒等有組織的嚴重罪行。黑幫片主要有兩套代表作,一是「全民公敵」(Public Enemy)1931,由威廉·惠曼(William Wellman)導演,其二是「疤冷麵煞星」(Scarface)1932,由霍華德·霍克斯(Howard Hawks)導演。
「Public Enemy」是黑幫片的經典和原型,主題接近美國自然主義小說,認為社會條件與人性有直接、有機的聯系,電影把罪犯犯罪心理動機的形成,與當時社會的貧窮狀況直接掛鉤,電影間接地譴責美國社會的不公義。「疤冷麵煞星」的題材頗為特別,主角黑幫頭子專營私酒生意,電影把私酒與罪惡結合,而且刻意把背景置於美國三十年代經濟大衰退時期。那時全美人民都幾乎都掙扎於貧窮與飢餓邊緣,遊民與乞丐大量涌現。電影背靠真實的歷史時代,再利用外景或類似紀錄片的內景營造實感。「疤冷麵煞星」的結局並沒有把主角黑幫頭子繩之於法,因而最初未能通過電影審查,不能上映。擾攘兩年,電影公司修改了影片結局,把黑幫頭子弔死,並在片頭片尾加上譴責罪惡的內容才獲批上映。現今的復修本則恢復原貌,可以清楚看到導演的原意。影評人Manny Farber早在三十年代已注意到這些電影,但當時只能看到修改後的版本,與現今的復修版並不相同;從這個例子可見,導演的原意很重要。
原意與電影文本(text)、文本實體(artifact)的關系十分密切,以往好萊塢片廠制時期,導演都沒有最後剪接權(final cut),有時電影的最後面貌可能與導演的藝術本意相去甚遠。這種情況並不罕見,因為電影既是藝術,也是工業和商業產品,必須顧及觀眾和上映情況,不免多方妥協。(PS:想起《B社會》鳥~~~~~~~~~~~~~)
「全民公敵」與「疤冷麵煞星」的題材都集中反映社會的黑暗面,可視為黑色電影的先驅。黑色電影處理罪惡問題的方式不同於黑幫片,黑幫片內的犯罪份子都顯得「形勢比人強」,黑幫不但有組織有規模,而且所干犯的都是大型犯罪活動。黑色電影內的罪行則只屬小規模,多是偵探調查的小型案件,電影會在抽絲剝繭的偵查過程中觸及罪惡及人性的墮落。黑幫片及黑色電影雖然都以罪案為題材,但處理手法及態度上有分別,令黑色電影的故事往往最終都能突破電影審查處的禁忌及一般觀眾的預期。
硬漢派偵探推理小說的影響
硬漢派偵探推理小說(hard-boiled detective fiction)在美國的興起,既扭轉了整個英國偵探小說的傳統,也對黑色電影造成重大影響。以往偵探小說的主角,從愛倫坡開始,多出身優越,不通世務,憑一己好奇而查案,靠線索推理,並不需要深入社會搜索材料,也不依靠查案賺取生活費。其繼承者有柯南.道爾的 「福爾摩斯」系列,主角福爾摩斯出身英國上流社會。而較通俗的有『畢格斯』(Earl Derry Bingers)的『陳查理』探案,他也總是衣著光鮮、梳裝扮整齊。另一作家克麗絲蒂(Agatha Christie)筆下的偵探也大多出身上流社會,小說結構類近拼圖游戲,在追尋過程中一直賣關子,製造懸疑吸引讀者,直到最後才發現真凶。
到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硬漢派偵探小說在美國興起,徹底扭轉了英國偵探小說的傳統。代表作家是戴許·漢密特(Dash ell Hammett)和雷蒙·錢德勒(Raymond Chandler),他們的小說多以大都會為背景,以洛杉磯等大都會中的罪惡為題材,並非單純追查兇手的懸疑游戲,人物多屬被踐踏的低下階層,不同於以往英國偵探小說以上流社會為背景。硬漢派偵探小說的主角表面上大多性格冷酷,內心充滿挫折,沉鬱頹喪。他們對案件保持抽離,因看透世情而顯得犬儒、世故、無奈,總是過度抽煙,衣著絕不光鮮,辦公室一團糟。這些偵探某程度上近似地帶點存在主義色彩的英雄,他們洞悉建制中的罪惡,知道個人能力微渺茫有限,也無法改變或推翻整個建制。主角的人生觀相當悲觀消極,惟有依然良知未泯滅。不過,這類消極中仍帶良知的偵探,到最後總又再次發現人性的黑暗面,令他更受沖擊;然而為了生活,又不得不繼續偵探生涯。漢密特與錢德勒的作品把過往英國拼圖游戲式的偵探小說,轉化為描寫都市黑暗面的黑幕小說。
三十年代西方文壇推崇現代主義的內心化寫法,漸漸排除外在現實環境。『漢密特』寫「馬爾他的鷹」(1930),錢德勒寫「夜長夢多」(The Big Sleep)1939,卻繼承了十九世紀現實主義的傳統,以大都會為背景,觸及社會問題。漢密特一直堅持左翼自由立場,批判美國資本主義制度,因此曾經在五十年代初被極右派批判,甚至無法工作。漢密特三十年代的小說雖無強烈的左翼色彩,但取材多是社會黑暗面,主角大多憤世嫉俗但又無能為力,其實反映了作者個人的立場。
漢密特和錢德勒三十年代的作品幾乎全在三、四十年代拍成電影。如漢密特的「玻璃鑰匙」(The Glass Key)1931、「瘦男」(Thin Man)1932,錢德勒的「愛人.謀殺」(1940)、「湖中女子」(Lady in the Lake)1943、「永遠再見」(The Long Goodbye)1953。文首提及的1946年坎城影展的四套美國電影,三套即改編自硬漢派偵探小說。錢德勒在「Farewell, My Lovely」(電影名Murder, My Sweet)中塑造了美國二十世紀著名私家偵探Marlowe(菲力普·馬羅)的形象。漢密特在 「馬爾他的鷹」則塑造了私家偵探Sam Spade(山姆·史貝德);「Spade」是「鏟」的意思,表示私家偵探要「鏟」(挖掘)秘密。「雙重保險」的原著作者凱恩(James M. Cain)也是硬漢派偵探小說作家,編劇是錢德勒。凱恩最著名的作品是「郵差總按兩次鈴」1946,曾被三度改編成電影。可見當時有不少黑色電影改編自硬漢偵探小說,兩者關系密切。
意外出現
黑色電影在四十年代興起的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是片廠制的文化物質生產基礎(cultural-material base of studio system)。當時主要是大片廠以流水線生產方式拍攝黑色電影,片廠必須不斷生產電影來維持經營,有時需要製作一些規模較小、時間較短的二線電影填塞生產線的空隙。當時好萊塢由八大片廠壟斷,所有電影工作者都必須與片廠簽約,片廠之間可以互相交換演員或製作人員。片廠除了壟斷電影生產,更壟斷了全美電影發行,也經營電影院線播映自己製作的電影。直至美國聯邦government以「反壟斷法」要求好萊塢把生產和發行脫鉤,大片廠的壟斷局面才告打破,終於形成舊好萊塢片廠制在七十年代初全面沒落。在片廠制尚未沒落之前,無人能脫離片廠制的「天羅地網」。
電影院只播放自己片廠製作的電影實行起來有難度,而且一家影院只播放一套電影似乎並不足夠,於是便配映一套較短的劇情片。當時稱為 「一晚兩場」 或 「一晚兩套」(double feature or double bill),其中一套便屬於二線電影(second feature)。片廠老闆、監制、製片,甚至觀眾都會把注意力集中在「正片」,令二線片的導演或編劇享有更大的空間。由於干預較少,有時二線片更能表現導演的個人風格、編劇的個人觀點、甚至奇特的攝影藝術。它們大多成本便宜、內景為主、演員不多。
二線偵探推理片便全部在片廠完成。「殺人兇手」(The Killers)的導演羅勃·席歐麥(Robert Stomach)曾導演大量二線電影,但這並不表示所有黑色電影都是二線片,有些也屬於片廠的重點製作。以偵探小說為例,雖一向被視為流行通俗作品,難登大雅之堂,但片廠也購買一些偵探小說的版權改編成電影,當時漢密特與錢德勒的小說風行美國,片商認為流行作品能吸引觀眾。假如這些偵探小說落在優秀的導演手上,往往拍出黑色電影的特質,甚至滲入個人觀點和視野。霍克斯導演的「夜長夢多」便是一例,此片改編自錢德勒的原著,由 William Faulkner 編劇,亨佛利·鮑嘉(Humphrey Bogart) 飾演私家偵探Marlowe,他曾飾演「馬爾他的鷹」中的主角Sam Spade,也是私家偵探。其後人們更是往往把漢密特與錢德勒小說中的私家偵探與亨佛利.鮑嘉套模,他的演出方式與造型幾乎成為黑色電影中偵探的基本範式。
到五十年代,電視興起。電視屬免費娛樂,電影界面臨重大威脅,電影不再是唯一選擇。五十年代的電視未能播映電影,但能夠現場直播話劇或綜藝節目,於是觀眾情願留在家中看電視,令電影觀眾流失。仍然進場的,也只花時間看「正片」 而不看二線片。隨著上述歷史環境的遷變,電影經營者不再播放二線片,令二線電影漸趨式微。
電視興起以後,電影業者曾以「大銀幕」(big screen)力挽狂瀾,五十年代便出現了構圖相當奇特的新藝綜合體弧形闊銀幕。此外,又以大場面(spectacle)作號召,二十世紀福斯公司甚至因為拍攝「埃及豔後」(Cleopatra)投資過『鉅』而破產。大銀幕大場面只能收一時之效,片廠難以恆常以此招徠。而黑色電影夜場內景多,人物少,以查案為主,銀幕所能展示的非常有限,加上又以黑白拍攝,沒有彩色吸引力,並不適合彩色「大銀幕」潮流。黑色電影無法配合當時的文化消費模式,於五十年代後期式微,最終以奧森.威爾斯(Orson Welles)導演的「歷劫佳人」(Touch of Evil)1958,標志一個類型的結束。
黑色電影與城市罪惡
美國早期是叢林資本主義制度,在弱肉強食的經濟模式下,對勞動力極度剝削,沒有任何社會福利可言。在完全放任的資本主義制度下,三十年代經濟大衰退,流民在都市大量涌現,失業人口暴漲,幾乎達到社會人口的一半。當時整體社會結構幾近崩潰,似乎每人都參與了貪污賄賂,城市彌漫著動盪不安的氣氛,充滿焦慮感。總統羅斯福上台後厲行新政,以government干預來挽救資本主義危機。新上台的government製造就業機會之餘,又廢除禁酒法律,一方面打擊私酒犯罪活動,另一方面又令government有販酒稅可抽。黑幫組織販賣私酒的犯罪率雖然因而降低,但犯罪組織向其他方面滲透,大都會的犯罪率依然高企,成為罪惡淵藪。大都市人口集中,而且是不同的族群的聚居地,雜處愛爾蘭、義大利、東歐、德國、北歐等地的移民。以「殺人兇手」為例,戲中主角來自北歐,police是義大利人,遺產繼承人則是歐洲移民;可見城市是不同的族群、階級、宗教信仰的混處地。
都市既是罪惡的集中點,同時也表現了美國大熔爐的特性。都市是大量、而且重要的生產活動的集中地;不少失業人口湧入都市;government也以大都市作為權力的核心。因此,都市最適宜作為偵探小說的背景,探討官商勾結、社會腐敗、利益交換,以及不同階層的復雜性。
與西部電影的淵源
西部拓荒開辟了新天地、新邊疆。其後開拓完畢,都市便儼然成為另一個新邊疆(urban landscape as the new frontier)。私家偵探把法律帶到這些「新邊疆」,就如西部片中白人與原住民對抗,被視為文明與野蠻的二元對立,私家偵探彷佛代表文明的一面,成為文明與野蠻的中介者,在城市這個「蠻荒」中,與「野蠻」的罪犯對抗。
黑色電影和西部片都出現個人英雄,西部片「原野奇俠」(Shane)1952,主角亞蘭.拉德(Alan Ladd)飾演單槍匹馬的英雄,「雙虎屠龍」(The Man Who Shot Liberty Valance)1962,及「日落狂沙/搜索者」(The Searchers)1956,約翰.韋恩也飾演孤獨英雄,這些英雄最後都被家庭和社群排拒。
新派黑色電影
隨著歷史文化環境的轉變,黑色電影在1958年終於暫時告一段落。六十年代學運、民運、平權、反越戰、嬉皮士運動風起雲涌,對美國建製造成極大沖擊,七十年代初更爆發水門案,民眾發覺government並不可靠,對government懷疑及幻滅,形成黑色電影的復興。黑色電影本來就具有強烈的懷疑精神,主角偵探往往世故地洞悉世情,於是有導演想以彩色拍攝黑色電影。這類電影可稱為「新黑色電影」(neo-noir),使用彩色拍攝,卻不求亮麗,畫面燈光昏暗,以內景夜景為主,導演大多是外國人,如波蘭導演波蘭斯基的「唐人街」(Chinatown)1974,便成功令黑色電影復甦。
此片重新編排過往黑色電影的原素,發揮得相當成功。黑色電影的偵探主角作為個人英雄,往往要面對模糊的道德世界;而傳統西部片的個人英雄所面對的,卻是黑白分明、道德價值判斷清晰的世界,個人判斷與黑色電影截然而得多。以現代犯罪都市為背景的黑色電影,主角個人在倫理上的抉擇不但顯得模糊不清,模稜兩可,最後甚至未能真正解決問題。
八十年代的代表作是德國電影導演溫德斯的「漢密特」(Hammett)1982,故事寫硬漢派偵探小說作家漢密特如何被捲入自己創作的世界,是「新黑色電影」中的獨特之作,把四十年代黑色電影的重要原著作家作為電影主角,結合了小說作家的時代及黑色電影的世界加以探討。「漢密特」在歐洲頗受注意,反映了從四十至六十年代,法德電影評論界及學界對美國黑色電影的重視。法國電影評論界發現了黑色電影後,五十年代的電影筆記派的相當推崇,隨後則更傳入德國,溫德斯作為德國電影新浪潮的中堅份子,所導演的「漢密特」便很有代表性。
九十年代美國導演『寇特斯』·韓森(Curtis Hanson)終於拍出可與當年經典黑色電影媲美的「鐵面特警隊」(L.A. Confidential)1997。此片穿插了一些改編自漢密特小說的電影片段,舊片片段都以維洛妮卡·萊可(Veronica Lake)做女主角。Veronica Lake在那些電影中形象突出,幾乎成為美國電影的其中一個代表形象(icon)。「鐵面特警隊」刻意安排金貝辛格飾演一個近似萊蕪可的角色,甚至在香閨播放萊蕪可的電影片段,這種文本互涉的情況很有趣,兩人的角色也有呼應之處。金貝辛格的角色個性世故,到好萊塢尋夢卻落得做高級應召女郎的下場,當不再成像萊蕪可以般的電影明星,別人卻把她當作萊蕪可。「鐵面特警隊」可視作九十年代「新黑色電影」的代表作。

Ⅷ 天使愛美麗 沒看明白,愛美麗到底是怎麼喜歡上了尼諾

一見鍾情型!第一次在車站看到他的時候就小鹿亂撞啦~至於你說桐野是怎麼祥大喜歡上的,那織女為什麼愛牛郎?朱麗葉有怎麼愛羅密歐呢?哈哈,情人眼裡出西施唄! 硬要給個理由的話,我覺得是兩顆最謹輪豎純真善良的心結合在一起了,這也是這部電影給我的感受啊~

Ⅸ 哪位大神有《阿里與尼諾(2016)》百度網盤高清資源在線觀看,亞當·巴克里主演的

鏈接: https://pan..com/s/1Hp0nlhQc89X_Rau6SE1Lkg

提取碼: yd8k
《阿里與尼諾 Ali and Nino》
導演: 阿斯弗·卡帕迪爾
編劇: 克里斯托弗·漢普頓、庫爾班·塞德
主演: 亞當·巴克里、瑪利亞·瓦沃德、曼迪·帕廷金、康妮·尼爾森、赫瑪永·厄沙迪、哈里特·爾根赤、法爾哈德·瑪納佛、紐曼·阿卡、阿薩德·包伯
類型: 劇情、愛情、戰爭
製片國家/地區: 英國、亞塞拜然
語言: 英語、亞塞拜然語、俄語
上映日期: 2016-01-27(聖丹斯電影節)、2016-10-06(亞塞拜然)
片長: 100分鍾
又名: Ali & Nino
故事發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後,滿目瘡痍的大地正在緩慢的恢復之中。穆斯林學生阿里(亞當·巴克里 Adam Bakri 飾)有著尊貴的出身,家族裡洋溢著濃厚的宗教氣氛。一次偶然中,他邂逅了名為尼諾(瑪利亞·瓦沃德 María Valverde 飾)的女孩,尼諾是信仰東正教的基督徒,雖然兩人的宗教信仰截然不同,但之間還是碰撞出的愛情的火花。
和阿里不同,尼諾從小接受的是歐式的文化教育,傾向於多元和開放,因此這段跨越了種族和宗教的愛情並沒有給她帶來太大的困擾。阿里和尼諾一起度過了許多美好的歲月,游盪在廣袤的天地之間,然而,他們仍然需要面對來自現實的問題。


Ⅹ 保拉的誘惑為什麼沒有結局

有辯碰哪結局攜碼。結局是保拉前去質問譚夫人這一切都是怎麼回事,吵哪譚夫人不想要將這些都告訴保拉,保拉的誘惑有結局,《保拉的誘惑》(Quellaetàmaliziosa)是由SilvioAmadio導演並編劇的電影,NinoCastelnuovo主演,1975年上映。

閱讀全文

與法國nino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演員電影排行榜前十名 瀏覽:270
就要玩電影院手機版 瀏覽:49
周潤發主演賭神一電影大全 瀏覽:122
關於太陽的電影名字 瀏覽:476
國產愛情電影有哪些好看 瀏覽:368
青蛙王子全集中文版電影 瀏覽:685
沈騰新電影叫什麼首富 瀏覽:115
孤傲愛情電影 瀏覽:758
王晶導演客串電影 瀏覽:818
哪個導演的電影音樂用得最好 瀏覽:689
國產海盜電影大全 瀏覽:905
軍旅電影男演員 瀏覽:910
一部吃了魚後變異的電影 瀏覽:418
遼寧汽車電影院有幾家 瀏覽:715
男主角叫燒餅的電影 瀏覽:143
情侶視頻大全愛情電影 瀏覽:313
把房子縮小變大是什麼電影 瀏覽:485
電影為愛判逆2完整版 瀏覽:202
哪個電影網站不卡頓 瀏覽:559
不能說的游戲法國電影迅雷下載 瀏覽: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