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誰是第一位將電影戲劇結合起來的電影大師
喬治梅里埃 他還是電影美術的創始人 電影布景是他發明的
喬治·梅里愛(Georges Méliès),1861年12月8日生於巴黎,1938年1月21日卒於巴黎,羅培·烏坦劇院的經理。 法國演員、導演、攝影師。
作品有《聖女貞德》、《地獄的土風舞》、《音樂狂》、《仙女國》等。
折疊電影技術
停機再拍
一次,梅里愛放映拍成的影片時發現一輛行駛的公共馬車忽然變成了運棺材的馬車,感到驚惑不解,原來那天拍攝時,膠卷因機器故障被掛住了,再拍時,一輛運棺材的馬車恰好行駛在原來馬車的位置上。這次偶然的事故使身為魔術師的梅里愛茅塞頓開,明白了"停機再拍"的奧妙。
他在1899年拍攝的《灰姑娘》中,巧妙地用了停機再拍技術,創造出了南瓜變成馬車、灰姑娘身上那套破舊衣服一下子變成絢麗的晚禮服。
折疊銀幕工藝
他在1902年拍攝的《印度橡皮頭》中,首次使用了分裂銀幕工藝,用分次曝光的方法,在同一個畫面中拍攝了他自己扮演的兩個不同角色,取得了令人捧腹的視覺效果。
折疊魔術手法
另外,他採用"魔術照相"的手法,創造了慢動作、快動作、倒拍、多次曝光、疊化等一系列特技手法,在《灰姑娘》中他就運用了慢動作攝影使小仙女的舞蹈像在空中飛翔。他還首次透過玻璃魚缸拍攝水下的情景。梅里愛是對當時各種電影表現手法予以創造性應用的人。他拍攝的大量短片中既有仙境般的鏡頭又有令人恐怖的場景。他因此被譽為是魔幻大師。
他在1902年拍攝的世界第一部神化片《月球旅行記(英語:Trip to the Moon,法語:Le Voyage à la Lun)》是根據儒勒·凡爾納和威爾斯的兩部小說改編的。梅里愛讓一群身穿星相家服裝的天文學家去月球旅行,他們坐在美麗女海員搬來的炮彈里,被發射到浩渺的太空,在明亮的月球上幸會了金星、火星、土星和月亮諸神,並且目睹了許多梅里愛自己想像中的奇異景象。這部只放映15分鍾的影片投資了1500金路易,被電影發行商視若珍寶。
2. 特別策劃 | 飛向月球
月球,是距離地球最近的天體,自古便是人類仰望星空、 探索 宇宙的起點。四百多年前,伽利略從望遠鏡中觀測到月球崎嶇不平的表面。從此,它除了為文學家帶來永恆皎潔的意象外,也啟發了藝術家們天馬行空的幻想。
前太空時代,人類對月球的好奇在科幻小說中盡顯。最早可追溯至公元二世紀,古羅馬作家筆下的冒險家們乘坐風力驅動的帆船抵達月球。而後,在儒勒·凡爾納、愛倫·坡等人的描繪中,月球成了大炮和熱氣球最遙遠的旅行目的地。電影誕生後,這些奇思妙想在流動的影像中煥發新生。
1969年,「阿波羅11號」實現載人登月,標志著人類第一次踏上月球。2019年1月,「嫦娥四號」在月球背面軟著陸成功,實現了人類探測器首次月背軟著陸,開啟了人類月球探測新篇章。
特此,第2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推出特別策劃「飛向月球」單元,為觀眾呈現電影史上最令人難忘的月球電影。本次策劃,既試圖推出前太空時代浪漫奇趣的狂想,也努力囊括現代太空 探索 以來種種刺激緊張的事件。今天先為大家介紹月球單元的首批展映影片:
比《月球旅行記》還要早4年
法國電影大師喬治·梅里愛1898年執導作品,這部片長3分鍾的科幻片,通過天文學家的一個夢,展現了天文學家與撒旦以及月亮的奇妙互動,具有梅里愛典型的天馬行空風格。影片不乏想像力非凡的影像和特效,月亮在片中的造型採用了卡通化處理,而突然變成動畫的小黑板、上躥下跳的仙子等,也都是梅里愛的拿手好戲。影片由梅里愛和他第二任妻子珍妮·D·阿希主演。此片於1899年被大片商西格蒙德·盧賓買下版權後在美國發行,更名為《月球旅行記》,與梅里愛1902年名作的片名不謀而合。
月球旅行記
A Trip to the Moon
- 1902 -
失而復得的傳世科幻經典
科幻電影史上最重要的先驅、法國電影大師喬治·梅里愛最著名的默片作品。靈感來自於儒勒·凡爾納1865年的同名科幻小說,講述人類登月後的奇遇。影片雖然只有14分鍾,但卻充滿了奇思妙想,當時,最讓觀眾嘆為觀止的特效場麵包括飛船飛入月亮眼球、星星仙子在晚上升起來等。梅里愛耗費三個月和一萬法郎拍攝,發行採用了黑白版和著色版兩個版本,後者長期以來被視為遺失,直到1993年在加泰羅尼亞電影資料館被發現。2011年,為紀念梅里愛誕辰150周年,特藝彩色基金會對影片進行了修復,著色版還特別邀請了法國樂隊Air製作全新配樂。
傳世科幻經典的修復秘辛
法國電影大師喬治·梅里愛執導的科幻片《月球旅行記》著色版拷貝於1993年被重新發現,但因為拷貝破損太過嚴重,修復工作直到2010年數字技術相對成熟時才展開。特藝彩色基金會耗資40萬歐元對影片進行了2K掃描修復,破損過於嚴重的部分使用了一個黑白版拷貝做補充,並按照著色版色譜進行手工上色和電腦調色。這部紀錄片不僅記錄了這次電影修復史上的非凡之旅,同時也向觀眾介紹了梅里愛這位偉大的電影先驅以及拍攝此片的精彩幕後故事。除了幕後修復專家出鏡之外,影片還邀請到讓-皮埃爾·熱內、米歇爾·貢德里、湯姆·漢克斯等多位名導明星助陣暢談。
月里嫦娥
Woman in the Moon
- 1929 -
導演如何憑此片成為「火箭之父」
德國表現主義電影大師弗里茨·朗的最後一部默片,根據其他當時的妻子西雅·馮·哈珀的小說改編。影片圍繞著上月球採金展開劇情,前半部幾乎像是諜戰劇,智斗、易容術、美人計等奇招源源不斷,後半部分是升空登月的蠻荒冒險愛情片。影片最讓人贊嘆的是採用了較為寫實的手法表現火箭登月的場面,弗里茨·朗更在片中首創火箭升空前「5、4、3、2、1」的倒計時命令,這個做法後來被沿用到所有現實中的宇航項目上,因此到了上世紀六十年代,還有學者稱弗里茨·朗為「火箭之父」。
波蘭電影大師的先鋒動畫經典
瓦萊里安·博羅夫奇克是波蘭電影大師,早期以極富想像力的動畫短片一鳴驚人,而後獲得在法國工作的機會,《宇航員》便是他在法國執導的首部動畫短片。該片通過宇航員乘坐自製火箭飛向太空的故事,對冷戰做了適時且帶有預言性的諷刺。影片將傳統手繪動畫和靜物攝影結合在一起,還加入了手工上色,充滿奇思,妙趣橫生。
另外,本片的導演署名,除博羅夫奇克,還有法國左岸派電影大師克里斯·馬克,但馬克在日後說,自己當時是為了要幫影片造勢而署的名,他也投桃報李地為博羅夫奇克的妻子在自己的傑作《堤》中安排了一個角色。
奧斯卡級別的獨角戲
搖滾巨星大衛·鮑伊之子鄧肯·瓊斯28歲時執導的長片處女作,講述未來世界進行月球能源開發的合同工山姆,在月球上與機器人相伴三年,返回地球前發現一宗陰謀的故事。影片在劇本創作階段就已為演員山姆·洛克威爾(《三塊廣告牌》主演之一)而量身定做,讓他的獨角戲表演有充分的發揮空間,奧斯卡影帝凱文·史派西也為片中的機器人擔任了幕後配音。瓊斯將自己童年最愛的科幻片《宇宙靜悄悄》《九霄雲外》等元素融入片中,並邀請《異形》的模型製作總監比爾·皮爾森參與片中道具設計,打造了一部將月球的寂幽空間與懸疑氣氛完美結合的科幻佳作。影片配樂也讓人留下深刻印象,由金球獎和格萊美獎提名音樂家克林·曼瑟擔綱作曲,他也是達倫·阿倫諾夫斯基的御用配樂師。
註:如遇片目變動,以實際排片為准。
3. 電影大師戈達爾去世,他有哪些經典影視作品
電影大師戈達爾拍攝的影視作品有上百部,裡面經典的影片有:阿爾伐城 、芳名卡門 、精疲力盡 、狂人皮埃羅。
還有戈達爾慢慢在電影界站住腳步,創作越來越多的電影,質量方面把控是杠杠的,從而變成一代電影大師。而且大家都記住他提出“電影就是每秒24格的真實” 口號,學習他對電影的求真精神。畢竟好的電影大師是可以把現實和虛假結合讓觀眾看不出來,這就是假的,導演編好鬧出來的。
03、總結一下。
電影大師戈達爾的經典作品還有很多,這里就不一一介紹,希望電影大師戈達爾一路走好,在天堂創作更加優秀的作品。
4. 法國電影大師特呂弗代表作有那些
綠屋 Chambre verte, La (1978)
第三類接觸 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 (1977)
日以作夜 La Nuit américaine (1973)
野孩子 Enfant sauvage, L' (1970)
導演作品
情殺案中案 Vivement dimanche! (1983)
隔牆花 Femme d'à côté, La (1981)
最後一班地鐵 Dernier métro, Le (1980)
愛情狂奔 Amour en fuite, L' (1979)
綠屋 Chambre verte, La (1978)
痴男怨女 The Man Who Loved Women (1977)
零用錢 Argent de poche, L' (1976)
阿黛爾·雨果的故事 The Story of Adele H (1975)
日以作夜 La Nuit américaine (1973)
美女如我 Une belle fille comme moi (1972)
兩個英國女孩與歐陸 Deux anglaises et le continent, Les (1971)
床地風雲 Domicile conjugal (1970)
野孩子 Enfant sauvage, L' (1970)
騙婚記 Sirène Mississipi, La (1969)
黑衣新娘 Mariée était en noir, La (1968)
偷吻 Baisers volés (1968)
華氏451度 Fahrenheit 451 (1966)
柔膚 Peau douce, La (1964)
朱爾與吉姆 Jules et Jim (1962)
二十歲之戀 Hatachi no koi (1962)
Tire-au-flanc 62 (1960)
射殺鋼琴師 Tirez sur le pianiste (1960)
四百擊 The Four Hundred Blows (1959)
搗蛋鬼與戀人 Les Mistons (1958)
編劇作品
米雪的告白 Petite voleuse, La (1988)
斷了氣 Breathless (1983)
情殺案中案 Vivement dimanche! (1983)
隔牆花 Femme d'à côté, La (1981)
最後一班地鐵 Dernier métro, Le (1980)
愛情狂奔 Amour en fuite, L' (1979)
綠屋 Chambre verte, La (1978)
痴男怨女 The Man Who Loved Women (1977)
零用錢 Argent de poche, L' (1976)
日以作夜 La Nuit américaine (1973)
兩個英國女孩與歐陸 Deux anglaises et le continent, Les (1971)
床地風雲 Domicile conjugal (1970)
野孩子 Enfant sauvage, L' (1970)
騙婚記 Sirène Mississipi, La (1969)
黑衣新娘 Mariée était en noir, La (1968)
偷吻 Baisers volés (1968)
柔膚 Peau douce, La (1964)
朱爾與吉姆 Jules et Jim (1962)
筋疲力盡 À bout de souffle (1960)
Tire-au-flanc 62 (1960)
四百擊 The Four Hundred Blows (1959)
搗蛋鬼與戀人 Les Mistons (1958)
5. 求很牛的電影大師
羅曼·波蘭斯基,他的新版《霧都孤兒》還有2003年的《鋼琴師》都是非常棒的電影
法國呂克.貝松《這個殺手不太冷》《碧海情》、《第五元素》等
斯皮爾伯格 導演作品
奪寶奇兵4 Indiana Jones and the Kingdom of the Crystal Skull(2008)
慕尼黑 Munich (2005)
世界大戰 War of the Worlds (2005)
幸福終點站 The Terminal (2004)
少數派報告 Minority Report (2002)
神鬼交鋒 Catch Me If You Can (2002)
人工智慧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2001)
拯救大兵瑞恩 Saving Private Ryan (1998)
失落的世界:侏羅紀公園 Lost World Jurassic Park (1997)
斷鎖怒潮 Amistad (1997)
辛德勒的名單 Schindler's List (1993)
侏羅紀公園 Jurassic Park (1993)
霍克船長 Hook (1991)
直到永遠 Always (1989)
奪寶奇兵3:聖戰奇兵 Indiana Jones and the Last Crusade (1989)
太陽帝國 Empire of the Sun (1987)
紫色 Color Purple, The (1985)
奪寶奇兵2:魔宮傳奇 Indiana.Jones.and.the.Temple.of.Doom(1984)
陰陽魔界(交易地點TradingPlaces(1983)) Twilight Zone: The Movie (1983)
外星人 E.T.the Extra-Terrestrial (1982)
奪寶奇兵1:法櫃奇兵 Raiders of the Lost Ark (1981)
一九四一 1941 (1979)
第三類接觸 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 (1977)
大白鯊 Jaws (1975)
橫沖直撞大逃亡 Sugarland Express, The (1974)
飛輪喋血Duel(1971
6. 電影大師讓-呂克戈達爾逝世,享年91歲,對世界電影的發展帶來哪些影響
對推動世界電影藝術發展有很大影響。作為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的發起者之一,戈達爾憑借其故事片處女作《筋疲力盡》在電影界聲名鵲起。他畢生致力於拍攝寫實作品,他不僅革新了法國電影語言,掀起了新一波電影運動,而且以他的創作理念影響了許多年輕導演。從他愛上這部電影的那一刻起,他就註定要和這部電影在一起一輩子。在當時拍攝《筋疲力盡》的方式非常有創意。這部電影是在沒有完整劇本的情況下拍攝的,戈達爾通常會在當天早上給演員一天的劇本內容。
要知道的是戈達爾是法國電影新浪潮的奠基人之一。代表作有《筋疲力盡》等。根據法國《解放報》的說法,讓-呂克·戈達爾沒有生病,他只是感到筋疲力盡,轉而協助自殺身亡。戈達爾獲得了安樂死的授權,並於周二選擇離開這個世界,在他位於瑞士日內瓦湖畔羅爾的家中,被親屬包圍並接受安樂死的監督。
7. 希區柯克是電影導演中的大師嗎
當地時間1974年2月4日,英國著名導演、編劇、製片人希區柯克(Alfred Hitchcock)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上講話。
圖片來源:akg-images / IC photo
阿爾弗萊德·希區柯克,世界公認的懸念大師。在長達六十年的藝術生涯中,希區柯克共拍攝了超過五十部電影,至今仍有很多經典橋段,為人們所追捧。
希區柯克不僅是一位偉大的電影導演,更是一名電影藝術大師。他用獨特的表達方式,將自己的美學思想、對真實世界的洞察和理解,全部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開辟了屬於「希區柯克式「的電影新天地。
也許你對希區柯克的作品如數家珍,但你見過這位名導演在片場指點江山的樣子嗎?你看過這位才華橫溢的大師在現實生活中猶如「戲精」般的生活照片嗎?IC photo將為你呈現珍貴的歷史檔案。
8. 法國電影大師特呂佛的代表作之一
最後一班地鐵
又名: The Last Metro
(特呂弗經典作品,法國80年代最佳影片,愷撒十項大獎)
1980年由特呂弗參與編劇並導演的影片《最後一班地鐵》,創下了法國電影的空前記錄--它囊括了1981年法國電影愷撒獎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導演,最佳攝影,最佳美工,最佳音樂,最佳音響,最佳編劇和最佳剪接十項大獎。特呂弗辭世後,1990年法國影評界將《最後一班地鐵》評為法國80年代最佳影片。
導演: 弗朗科依斯·特呂弗
演員: 凱瑟琳·德諾芙 傑拉爾·德帕迪約 Jean Poiret Andréa Ferréol Paulette Dubost Jean-Louis Richard Maurice Risch Sabine Haudepin Heinz Bennent Christian Baltauss Pierre Belot René Dupré Aude Loring Alain Tasma Rose Thiéry
編劇: 弗朗科依斯·特呂弗 Jean-Claude Grumberg Suzanne
所屬地域: 法國
出品時間: 1980年
1942年9月,德軍佔領了法國北部大部分地區,猶太人紛紛逃離法國。蒙瑪特劇院經理卡斯由於來不及逃跑,只得讓妻子瑪瑞恩謊稱他已去美洲工作,實際上他躲在家裡的地下室里。貝爾納是愛國的青年演員,他進入蒙瑪特劇院後,多次與瑪瑞恩合作,萌生了愛情。然而,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發現瑪瑞恩的丈夫並未出走。貝爾納毅然離開劇院,參加了抵抗運動組織。1944年6月,德軍大敗,路卡斯才走出地窯,重見光明。此時,貝爾納也再次回到劇院。
9. 法國喜劇大師路易斯·德·菲奈斯除了「虎口脫險」外還出演過哪些電影
分類: 娛樂休閑 >> 電影
解析:
1946年,《巴比松的誘惑》(La Tentation de Barbizon),菲奈斯的第一部電影。
1956年,《穿虛團越巴黎》(La Traversée de Paris),菲奈斯的成名作,在影片中他與法國老牌影星讓·迦本(Jean Gabin)和布爾維爾(Bourvil) 共同合作,使法國觀眾發現了這個32歲的喜劇天才。
1964年,《芳托馬斯》(Fantocircmas),菲奈斯與讓·馬雷重新演繹芳托馬斯電影。
1964年,《聖特羅佩的警察》(Le Gendarme de Saint- Tropez),第一部也是最好的「警察系列」電影,旅悄該系列前後共拍攝了6部。
1966年,《虎口脫險》(La Grande Vadrouille),菲奈斯的代表作,是法國歷史上最成功的喜劇電影,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優秀的喜劇電影。
1967年,《長長的假期》(Les Grandes Vacances)拆譽渣,與克勞德·讓莎(Claude Gensac)第一次在電影中扮演夫妻,之後他們先後在10部電影中扮演夫妻。
1967年,《奧斯卡》(Oscar),根據菲奈斯主演的同名戲劇改編的諷刺喜劇。
1973年,《雅各布教士歷險記》(Les Aventures de rabbi Jacob),菲奈斯本人最滿意的作品。
1980年,《吝嗇鬼》(L』Avare),菲奈斯自導自演了夢寐以求的莫里哀著名諷刺喜劇。
1982年,《警察與女警察》(Le Gendarme et les gendarmetees),菲奈斯最後一部電影作品。
10. 法國的一位喜劇大師
中文姓名:路易斯.德.費耐斯
英文姓名:Louis De Funès
昵 稱:Fufu (菲菲)
國 籍:法國
生 日:1914年7月31日
星 座:獅子座
職 業:導演,演員,劇作家
成 名 作:《穿越巴黎》
代 表 作: 《虎口脫險》
妻 子: 戈爾曼·艾洛蒂(1936-1942)
( 一 )
1914年7月31日,路易·德·菲奈斯(Louis De Funès )生於一個西班牙裔中產階級家庭。菲奈斯出生時,戲劇家莫里哀逝世271年,電影之父路易斯·盧米埃爾50歲,列寧44歲,卓別林和希特勒都是25歲,希區柯克15歲,法國喜劇演員讓·迦本和塔蒂分別只有10歲和6歲,奧地利的費迪南大公剛剛被刺,而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的領袖戈達爾和特呂弗都還沒有出生。
菲奈斯成長在歐洲歷史上最乾燥、惶恐的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當二戰結束時,菲奈斯已到而立之年。在這期間,菲奈斯想在戲劇上有所發展,但他沒能在動盪的歲月找到合適的起點。而是在皮貨店裡撿別針,照相館里當小工,最討厭數字的他還當過會計。1936年,戈爾曼·艾洛蒂(Germaine Elodie)嫁給了在巴黎一間又一間酒吧跑來跑去彈鋼琴的菲奈斯,這是一場歷經6年的失敗的婚姻。酒吧的生活雖然苦,至少在餓的時候可以吃飯店剩下來的東西,爵士樂自由輕松的風格排遣掉了彌漫在被佔領的巴黎夜空中的陰雲。
離婚之後,菲奈斯在朋友的勸說之下決定演戲。他用一幕莫里哀的戲劇通過了當時著名的雷米·西蒙的表演學校的考試。菲奈斯沒有錢支付學費,雷米找他談了一次話,允許他免費學習。在那裡他結識了達尼埃爾·格蘭(Daniel Gélin),這個演藝成績平平的演員最早介紹菲奈斯出演了第一部電影《巴比松的誘惑》,從此他開始了10年跑龍套和小角色的生涯。
如果說顛沛流離的生活環境、煩惱的婚姻以及在追求戲劇和音樂的道路上懷才不遇,算是人生必修課,那麼,與菲奈斯同時代涌現的傑出電影人之多,風格之多樣,發展之迅速則顯得難以預料了。
菲奈斯的年代是法國電影界風起雲涌、人才輩出的年代。與菲奈斯同齡兩位著名的喜劇明星讓·迦本和塔蒂都比他成明早,迦本曾經在40年代因成功地扮演了法國著名偵探小說家西默農筆下的「法國版福爾摩斯」梅格雷探長而成名,塔蒂則因他輕松滑稽的生活輕喜劇而成為法國人心中的偶像,還有菲奈斯最崇拜的喜劇明星費南代爾(Fernandel),加上當時年輕有為喜劇新秀安德烈·布爾維爾(André Bourvil),50年代成了法國電影院里笑聲最多的年代。60年代初,世界電影史上最重要的電影運動「新浪潮」湧起一批法國新導演,戈達爾,雷諾阿,特呂弗和馬勒,這是一批才華橫溢的電影天才,在菲奈斯演藝生涯最重要的時期,他們都拿出了自己在電影史上叫得響的代表作,法國電影也因而進入了繼「默片時代」後的第二個黃金時期。而新浪潮運動倡導的嚴肅、簡約和寫實的電影風格,恰恰與菲奈斯的誇張諷刺喜劇格格不入。
無論怎麼看,這樣一個時代,對一個腦袋已經謝頂的靠跑龍套出身的喜劇演員來說,都是生不逢時的,但菲奈斯用自己的不懈的努力和獨特的喜劇天賦在這樣的時代脫穎而出。1965年,菲奈斯與導演烏里和同伴布爾維爾合作的《虎口脫險》,在法國新浪潮電影沉重的現實主題與左岸派晦澀模糊的影像中灼灼而立,成為歷史上最好看、最受觀眾歡迎的戰爭喜劇,影片中那個自私尖酸的指揮家和老實愚笨的油漆匠給這個世界帶來了無以計數的笑聲。
( 二 )
從影40年的菲奈斯,因為跑過太多龍套以致於無法統計他到底演過多少部電影,在第一部電影中他演一個天堂的看門人,接著是酒吧服務生,銀行職員……,他在成名前60多部電影中演了無數令人難忘的配角,最終他在最輝煌的六七十年代以一種「激進的諷刺」風格彌補了喜劇青黃不接的電影空白,塑造了一系列「費奈斯式人物譜」。
芳托馬斯是法國最有名的江洋大盜,他在電影中的出鏡率比「法國版福爾摩斯」梅格雷探長都高,默片時代著名導演路易·菲亞德(Louis Feuillade)在1913到1914年間,用5部電影講述了記者方道爾(Fandor)和警察局長吉弗(Juve)共同追捕大盜芳托馬斯的故事。在影片中,芳托馬斯是一個善於喬裝改扮殘忍狡猾的罪犯,從事暗殺、詐騙和搶劫,警官吉弗(Juve)則是芳托馬斯的剋星,他冷靜,足智多謀,幾次將芳托馬斯送進監獄。後來有很多人先後翻拍芳托馬斯故事,但都不成功。直到導演安德烈·胡奈貝爾(André Hunebelle)決定讓菲奈斯出演警官吉弗,芳托馬斯的故事甩掉了「驚悚現實主義」的陳舊路數,重新給這個傳奇故事點燃了爆笑的喜劇氣息。「菲奈斯版本」的芳托馬斯故事裡,他把吉弗演成了一個自負刁蠻的小老頭,使他比傳說的更生活化,更具有現實的諷刺意義,這個願意打口哨招呼下屬,絲毫不具備當警察的身體素質的局長,對芳托馬斯憎恨不已,卻總成為芳托馬斯耍來耍去的活寶。
與芳托馬斯中那個傻里傻氣的警官相比,菲奈斯在「警察系列」電影中塑造的那個陰奉陽違、鬼頭鬼腦的警察局副局長路德維克就更加自私怪戾,這是一套先後拍攝了6部的法國喜劇電影史上最成功的系列喜劇:《聖特羅佩的警察》、《警察在紐約》、《警察結婚記》、《散步的警察》、《警察與外星人》和《警察與女警察》,這一群法國富翁度假別墅最多的小城聖特羅佩的圍繞在菲奈斯的身邊不折不扣的鴕鳥警察,他們彼此吹吹拍拍,在各種奇遇中笑料百出,遇事相互推卸責任,領功封賞卻爭先恐後,經常糾纏在一些與破案無關的小事上逞口舌之能。似乎從此打下了一個「搞笑警察」的模子,一直到德斯利·尼爾森的美國「白頭神探」和後來的「的士速逮三部曲」。
如果沒有《虎口脫險》如此風光的國際聲譽,菲奈斯本人最喜歡的電影《雅各布教士歷險記》則是他名至實歸的代表作,使菲奈斯的演藝生涯達到了個高潮,上座率高達到7百萬。據說烏里在拍攝時經常因為笑得太厲害,致使攝影機劇烈抖動不得不重拍。影片講述菲奈斯的女兒即將嫁給將軍的兒子,他無意間捲入了一場「政治陰謀」,同時一個著名的猶太教士來法國參加宗教活動,結果從機場開始,警察、恐怖份子、年輕的總統、知名教士和菲奈斯女兒的婚禮就攪在了一起,該劇劇情緊湊,線索復雜,笑料百出,人物眾多且性格鮮明,不僅有許多的菲奈斯的拿手好戲,還緊扣當時法國社會重要的宗教分歧和種族主義,給以往菲奈斯誇張喜劇注入了浪漫的溫馨。至今劇中在口香糖加工廠那段戲仍然是許多喜劇效仿的經典橋段。
菲奈斯還演過用一根小棒指揮芭蕾舞女演員的指揮家(《指揮家》),對雇員吝嗇粗暴卻對客人百般諂媚的飯店老闆(《總統失蹤記》),嫌貧愛富阻止女兒自由戀愛的大資本家(《奧斯卡》)和西班牙國王的貪婪使臣(《瘋狂的貴族》),最後他終於如願以償地自導自演了夢寐以求的莫里哀名劇《吝嗇鬼》,塑造了法國電影史上唯一的阿拉貢。
( 三 )
今天的喜劇已經容納了很多表演之外的因素,比如戲仿,特效和漫畫,菲奈斯喜劇中雖然也有懸疑情節和動作場景做陪襯,但主要還還是在於演員的表演。他把舞台戲劇的喜劇手段搬上了銀幕:誇張的手勢,各種身體語言和聲音語言的運用以及對白的表情化。
與過去那些喜劇演員的重要區別在於,他成功地表現了喜劇中被諷刺的對象,並使一群可氣、可恨的人物成為喜劇主角,抓住了這些人的本質特徵挖掘了人性的可笑之處,因而他的諷刺是激進的,從市儈到名人,從小氣鬼到大資本家,從知識分子到小丈夫,人最卑微的品質套上了菲奈斯的外套竟然起到了前所未有的哈哈鏡效果,人們在看到那些自私、蠻橫、驕傲、獨斷和格格不入的角色而反思日常生活,他的表演後來變成了巴黎一些戲劇學校入學考試的一道測試題。
菲奈斯平時非常謙遜,也經常在反思自己的表演方向和喜劇風格,他說:「在剛開始時,從未,我從不敢相信我能如此挑剔的觀眾笑了這么多年。我問我自己還能繼續讓人開心多長時間。它讓我害怕,就像腦袋上懸了一把劍。我讀過和聽過一些關於我的東西,我知道我不能永遠都只停留在一個地方,只有走得更遠。」
當他剛剛導演過自己的第一部影片後,1983年1月27日,他因心臟病發逝世,他給這個世界帶來太多太多的歡樂了,以致於上帝不捨得讓這個善良人在離去之前承受太多痛苦。斯人一去20載,我們卻還對著屏幕愣愣地以為他仍活著。今年1月各大雜志的封面以及書店電影專架上都刊登這個人的笑臉,算是對一種永恆笑聲的紀念,從法國國慶之夜開始,每周六在法國電視6台輪回播放菲奈斯電影,我們發現與菲奈斯同活躍銀屏上的還有別的知名喜劇演員,布爾維爾,考呂什,他們也同樣的優秀,但是被菲奈斯的笑臉給淹沒了,菲奈斯製造了一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