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外大片 > 法國電影聾啞家庭唱歌天才

法國電影聾啞家庭唱歌天才

發布時間:2023-05-27 08:41:55

❶ 人情淡漠 親情疏離(2017年第8部電影《巴黎浮世繪》)

上周六來到洛陽電影資料館主持了哈內克作品回顧展的第一場電影《巴黎浮世繪》,時隔一周,未能撰文,實屬不該,今日得閑,靜坐書房,淺談些許感悟。

關於奧地利導演邁克爾·哈內克,在此不再贅述,請閱讀《 四年兩奪金棕櫚——邁克爾·哈內克 》一文。

影片開始,一個小姑娘站在一面白牆之前進行肢體表演,小夥伴們猜測是什麼意思,這是一所聾啞學校,孩子們眉頭緊蹙,冥思喚喊苦想,紛紛用啞語表達,「孤獨」、「捉迷藏」、「壞人」、「居心不良」、「悲哀」、「囚禁」,小姑娘輕輕搖頭,隨即片名《CODE INCONNU》出現,直譯是《未知密碼》,中文翻譯的影片名字《巴和茄野黎浮世繪》很文藝也很貼切主題,講述的便是巴黎的日常生活。

安娜從公寓走出,一名男孩喊住了她,一看是男友喬治的弟弟讓,她告訴讓,他的哥哥三周前去了科索沃,至今尚未返回巴黎,讓抱怨公寓大門的密碼鎖無法打開,安娜表示歉意,兩人邊走邊聊,讓告訴安娜他已經受夠了他的父親,不願意返回農場,不願意子繼父業當一個農民,希望在巴黎長期待下去,安娜去買了麵包,兩人邊走邊吃邊聊,安娜有急事兒需要處理,將公寓鑰匙和密碼告訴讓,讓獨自返回公寓,路上遇見一個街頭賣唱的藝人組合,聽了會兒音樂,將納沖麵包吃完,離開之時,隨手將麵包紙包裝揉成一團扔向街邊的女乞丐瑪麗亞,這一幕正巧被一位正直的黑人男青年阿瑪杜看見,路見不平,挺身而出,拽著讓理論,兩人發生爭執,安娜也趕了過來,隨後警察抵達,驗明了各自的身份證,發現女乞丐是羅馬尼亞非法移民,並將阿瑪杜扣留,阿瑪杜不堪忍受其辱,要求自己去警局,無需押解,兩名警察將其摁下,隨即黑屏,戛然而止。

一組科索沃戰爭的戰地照片如同幻燈片般切換,配有男聲畫外音,估計是喬治的聲音,最後一句話提到了弟弟讓的名字。

黑人計程車司機正在駕駛途中,接到電話,得知兒子阿瑪杜被抓,心情焦慮,心急如焚,不知不覺地加快了車速,乘客不願意,於是將車停下,乘客下車改乘其他計程車,司機表示不收取費用,乘客起身之時罵了一句關門揚長而去,黑人計程車司機啟動車輛,匆匆趕往警察局。

在一個空曠的房間,安娜站在攝像機鏡頭之中,導演一直在要求安娜流露出真情實意,而非虛情假意,安娜不堪忍受,淚水沿著臉頰留下。

一個餐桌前,讓和他的父親用餐,空間逼仄,情緒壓抑,話語不多,父親吃完之後端盤起身離開,來到洗手間,馬桶沖水聲音響起。

羅馬尼亞籍女乞丐瑪麗亞被兩名法國警察押解至飛機上,遣返回國,機艙門關閉,兩名法國警察離開。

黑人男青年阿瑪杜的母親哭訴警察的罪行,毆打、羞辱、入家搜查,卻未能找到把柄,只得無罪釋放,作為虔誠的天主教徒,抱怨未能獲得回報,提及自己的女兒天生啞巴,應該是場景1中那位黑人小姑娘。

瑪麗亞回到家鄉羅馬尼亞,和一個男孩走在路上,風沙四起,空氣中彌漫著鄉愁,來到一處好似礦場的地兒,在風中與丈夫緊緊相擁。

安娜在家中熨衣服,看電視,喝紅酒,聽見凄慘的兒童叫喊聲,心中充滿了憂慮。

瑪麗亞回到自己家中,在丈夫、子女的陪伴下參觀新居,這是她在巴黎街頭乞討的成果,可是家人們之間仍然存在隔閡。

在一名黑人教師的指導下,孩子們刻苦練習敲擊鼓樂。

喬治從科索沃歸來,早上在家裡打電話,不久之後,安娜抵達,兩人久別重逢,四目對對,相視而笑。

父親開了一輛貨車抵達農場,將一輛摩托車推下車,停在門口,進入倉庫,不久之後,讓從倉庫里走出,見到嶄新的摩托車,迫不及待地啟動摩托,騎行離開。

安娜拍戲的現場,未達到導演的要求,進行重拍。

讓幫助父親在農場里幹活,餵食乾草給牛吃。

安娜、喬治和朋友們小聚,談到科索沃戰場的感受時,喬治說:「在那兒很簡單,在這兒生活很復雜!」這時,阿瑪杜帶著白人女友進入餐廳,談笑風生,入座之後,兩人談到手錶話題,女人將手錶扔進煙灰缸,阿瑪杜深情地吻著女友的手腕,這時安娜進入鏡頭,鏡頭隨之移動,重返喬治與朋友們的聚會,安娜指著阿瑪杜告知喬治,這位就是找讓麻煩的那個人。

羅馬尼亞,一個男人開車行駛在鄉村小道上,遇見瑪麗亞,手拎著一個大包,於是順路送她回家,路上男人詢問她在巴黎從事什麼職業,瑪麗亞恥於談論自己的乞討職業,於是搪塞道在一所學校當女教師,抵達家門口,告辭離開。

安娜進入公寓,發現地上放著一封信,安娜讀完之後,打了個電話,喝了杯紅酒,敲開鄰居家的門,詢問信件事宜。

兩個黑人對話,應該是阿瑪杜的家人。

讓的父親正在讀信:「親愛的爸爸,我走了,求你別找我。讓」

安娜和喬治超市裡購物,因為信件的事情開始爭吵,安娜認為喬治對她不關心,每次遇見事情,喬治總是躲得遠遠的。兩人之間此時已經出現隔閡,親密關系已出現裂紋。

瑪麗亞和家人一起參加婚禮,眾人開心地跳著羅馬尼亞特色的舞蹈,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

黑人家庭的客廳里,父親正在教訓孩子,家人亂作一團麻,彼此之間指責抱怨,埋怨阿瑪杜與一個白人女友交往,無暇管教弟弟,父親嫌客廳太吵,帶著兒子來到餐廳,仔細詢問細節,得知兒子被一名叫佛朗索的白人孩子敲詐勒索。

喬治獨自在家鼓搗相機。

喬治和讓的父親在自己的農場將牛全部殺掉,鎖上牛舍大門,點支煙,遠眺遠方,悵然若失。

舞台上個人表演試鏡,觀眾席上的評委們湊在一起商量試鏡結果。

黑人家庭,繼續發生爭吵,從對話里得知他們那個開計程車的父親已經離開巴黎,返回非洲開始了新的生活。

地鐵上,喬治脖子上掛著相機,坐在座位上,鏡頭對面的人感覺很不自然,好似鏡頭在記錄著她的一舉一動。

羅馬尼亞陽光明媚的一天,瑪麗亞、女兒站在院子里,朋友告訴瑪麗亞一個信息,不久之後,有蛇頭安排偷渡,目前已經湊夠五人,瑪麗亞又萌發了重返巴黎乞討的念頭。

喬治和安娜回鄉下探望父親,討論讓的事情,父親埋怨喬治給弟弟帶的好頭,不願意在鄉下吃苦,喜歡城市的生活。

瑪麗亞按照蛇頭的安排,偷渡返回巴黎。

安娜參加小佛朗索的葬禮,猜測是阿瑪杜的父親殺害了小佛朗索,從而逃離巴黎,前往非洲避難。

喬治播放了照片,如同幻燈片一般展示,這是地鐵上偷拍的眾生相,此處方知場景25中,喬治在安裝拍攝裝置,而場景29中實施了偷拍行為。

藍天白雲之下的農田,一輛播種機從遠方駛來,美景如畫。

偷渡途中,大家歡快唱歌喝酒,而瑪麗亞正在為今後巴黎的生存發愁,原來一個朋友答應瑪麗亞離開巴黎時,將賣報紙的證件交給她,可惜,此時那個朋友已經離開巴黎,證件交給了他人,瑪麗亞就此錯過了賣報紙的機會,同時因為自己的乞討行為而懷有極大的恥辱感,不禁掩面而泣。

安娜和一名男同事在錄音棚里給電影配音,心情舒暢,樂得不能自抑。

阿瑪杜的父親在非洲開啟了新的人生。

地鐵車廂內,一名北非男青年言語騷擾安娜,安娜對其愛答不理,刻意保持距離,臨走前北非男青年朝著安娜的臉上吐口水,一名北非成年人挺身而出,替安娜解了圍,安娜道謝之後,委屈地掩面痛哭。

孩子們在黑人老師的指揮下,開心地在廣場上敲鼓,阿瑪杜和白人女友也在旁邊跟隨節拍搖擺。鼓聲的節奏貫穿場景41、42、43之中,將影片推向高潮。

瑪麗亞抵達巴黎准備重操舊業,發現以前的乞討位置已被人占據,只得另尋他處,找尋許久,來到一處商店門口,剛坐下不久,兩個成年人來到瑪麗亞身邊,瑪麗亞被迫離開,茫然地游盪在巴黎街頭。

安娜從地鐵口離開,神情嚴峻,好似下定了決心,抵達公寓門口,站在密碼鎖前,輸入密碼,進入公寓。

喬治乘車抵達公寓門口,拎著大包小包準備進入公寓,卻無法進門,估計安娜已經將密碼更換了,無奈之下,喬治來到馬路對面的電話亭撥打電話,無人接聽,喬治茫然地站在巴黎街道旁。

鼓聲戛然而止,一個黑發聾啞小男孩進行肢體表演,仍然不知到底表達什麼意思,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如同密碼般神秘莫測。

哈內克用了44個鏡頭完成了這部電影,其中不乏幾個精彩的長鏡頭,其中難度最大的是場景2、場景17、場景39,例如場景2位於巴黎鬧市區,需要提前布景,多次練習走位,一切需要精確計算,准確調配攝影機的拍攝路線,重復拍攝了二十八遍,場景17構思巧妙,從喬治、安娜和幾位朋友小聚,鏡頭毫無違和感地隨著阿瑪杜和白人女友的進入而切換,之後又再次隨著安娜的身影再次切換,令人驚喜,雖然不像場景2一樣在室外拍攝那麼大費周章,演員需要准確把握走位以及進入畫面時間非常講究,沒有數十遍的拍攝估計難以獲得如此好的效果,場景39採用固定機位,一鏡到底,當年拍攝時,巴黎的地鐵公司只允許凌晨兩點到五點拍攝,飾演北非男青年的演員為非職業演員,表演難度極大。

朱麗葉·比諾什的演技自不必說,開頭一群聾啞孩子玩猜字游戲,孩子們演的極其自然,也巧妙地將本部電影的主題點了出來,接下來的場景均為延展之前被提及的詞語,片尾之處,鏡頭再次拉回片頭的那一群聾啞孩子身上,一個男孩替代了那個小女孩,進行肢體表演,向大家解釋一件看似美好的事物,可惜遺憾的是沒有看到其他孩子們的猜測,需要我們自己去解讀其中的涵義。長鏡頭特別考驗演員的演技以及眾多演員表演的場面調度,沒有好的演技便無法拍出好的長鏡頭作品。

這部電影中的音樂亮點是擊鼓音樂,從開始的練習,到最後的高潮,極具節奏感的鼓點賦予了電影十足的感染力,聾啞孩子們在黑人老師的指導下,形成了統一的節奏,孩子們是歡快的、沉浸於音樂之中的,雖然無法用言語交流,卻通過音樂的形式得以溝通,然後鼓點作為場景41、42、43之中的背景音樂,令人極度焦慮和緊張,分別渲染出瑪麗亞的無助、安娜的傷心、喬治的無奈之情,突出了電影的主題——人與人之間的疏離。

巴黎作為藝術之都聞名世界,卻因為這部電影暴露出這么多問題,種族歧視、非法移民、治安混亂等,《巴黎浮世繪》上映之後,法國媒體批評這部電影只是純粹的外國人想像中的產物,然而這部電影是哈內克唯一一部先做了研究調查的片子,對巴黎的非洲裔和羅馬尼亞裔進行仔細探察,因此得以公正地、客觀地、精確地、真實地描述了當時法國巴黎的日常生活。

法國警察對非洲裔、羅馬尼亞裔的歧視,黑人家庭成員之間的指責、抱怨,讓、喬治與父親之間的隔閡、疏離,喬治與安娜之間感情的脆弱,巴黎街頭的人情淡漠,瑪麗亞的女兒催促母親偷渡去巴黎賺大錢,等等,通過幾個家庭的不完整故事,彼此交叉卻又不相識,彼此相識卻又難以溝通、無法彼此理解,哈內克用冷酷的鏡頭記錄了在巴黎生活的眾生相,人情淡漠、親情疏離。

從頭到尾的四十四個場景,真正的溝通寥寥無幾,從中我們也能發現閃光點,一個是聾啞兒童們之間的溝通,孩子們通過猜謎語的方式進行交流,未能彼此理解,後來練習敲鼓,通過音樂的形式彼此交流、心靈相通,最終營造出一個恢弘的音樂篇章,還有一個真正的溝通便是黑人男青年阿瑪杜和白人女友之間的深厚感情,跨越兩個族裔的愛情需要很大的勇氣,阿瑪杜的家人仇視白人,看不慣阿瑪杜和白人女孩交往,白人女孩的家人雖然沒有出現,通過影片應該能夠看出來白人與黑人之間的隔閡極深,而兩個人卻能不顧世俗的偏見勇敢地相愛,這是非常難得的,為了表現出對阿瑪杜的在乎,女友聽到阿瑪杜評價自己的手錶還好時,毫不猶豫地將手錶扔掉,阿瑪杜感動得深吻女友的手腕,戲份雖少,不乏愛意濃濃。真正的溝通難得可貴,面對至親、摯愛、知己,切莫辜負,且行且珍惜!

❷ 法國有個電影叫什麼一家啊布希一家還是什麼

樓主你好

符合你描述的電影

是《貝利葉一家》

聾啞家庭就女兒會說話

有圖有真相求採納

❸ 《健聽女孩》贏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這部電影怎麼樣

這部電影很棒。

幸運的是,露比優秀的音樂天賦得到了一些人的看到和支持。最後,在家人和維老師等的支持下,露比考上了伯克利音樂學院,成功地開始了自己的追夢之路。家人也理解露比追求夢想的願望,看到了露比對音樂的熱愛,從孤獨的世界進入了美妙的音樂世界。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

❹ 2022奧斯卡入圍最佳影片名單出爐,誰笑到了最後

奧斯卡的獎項是代表著世界電影界的最高榮譽,所以能在這上面拿到獎項是非常光榮的,我認為能笑到最後的是導演肯尼思·布拉納 指導的貝爾法斯特,影片講述了20世紀60年代以一個小男孩的視角重現了那個戰火紛飛的時代,影片沒有用大量的筆墨來渲染戰爭,而是用一個小男孩天真爛漫的形態來做對比,影片很值得大家深思, 也給我們帶來很多啟發。

❺ 《健聽女孩》獲第94屆奧斯卡最佳影片,這部電影靠什麼獲得該榮譽

這部電影靠的是演員精湛的演技和感人的故事情節。

電影中的主角露比的爸爸、媽媽和哥哥都是聾啞人,但現實中,他們確實都是聾啞人。露比喜歡在電影中唱歌,她在這方面很有天賦。拍電影的時候,露比自己唱了所有的歌。露比在拍電影的時候,把返敗團青春期少女的漏橘叛逆和少女的個性表現的淋漓盡致,非常真實自然。而且,當露比唱歌時,扮演她父親的演員說“我願意做任何事情,只為了聽你現在唱歌”,這真的很讓人破防。

❻ 2022奧斯卡最佳電影

2022奧斯卡最佳電影是《健聽女孩》。

《健聽女孩》是由夏安·海德執導,艾米莉亞·瓊斯、Troy Kotsur、丹尼爾·杜蘭特、瑪麗·瑪特琳、歐赫尼奧·德爾維斯等主演的劇情片,於2021年1月29日在聖丹斯電影節首映,於2021年8月13日在AppleTV+上線。

該片翻拍自法國電影《貝利葉一家》,講述了一個在聾啞人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女孩,釐清原生家庭羈絆,經過一番掙扎與成長,最終考上伯克利音樂學院,並與家人和解的故事。

在高中畢業時,她卻面臨幫助父親經營漁業還是追逐夢想的兩難選擇。最後,露比在伯克利音樂學院技驚四座,追夢之旅以如願以償飢畝的方式畫上句。

❼ 法國有哪些經典的家庭片值得一看

法國有值得一看的經典家庭片有

童話色彩的運用,令《少年斯派維的奇異旅行》這段奇異的旅行始終充斥著夢幻的基色,而法國電影獨具匠心的浪漫更為電影增添了一份唯美,其最為巧妙的是當電影主題在最後的演講中為之一轉,這個本自科學少年奇妙旅途的故事,化作了治癒系暖人與心的故事。文/夢里詩書

❽ 海倫凱勒的資料

生平簡介:海倫·亞當斯·凱勒(Helen Adams 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美國殘障教育家。她幼年因意外疾病而引致失明及失聰。後來憑借著她的導師安妮·莎莉文(Anne Sullivan)的努力,她學會了說話,並開始和其他人溝通並接受教育。她畢業於哈佛大學。1880年6月27日出生於亞拉巴馬州北部一個小城鎮——塔斯喀姆比亞。她在19個月的時候被猩紅熱奪去了視力和聽力。因為她聽不到別人說話,所以她也不可以學習說話。但腔隱禪是在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裡,她並沒有放棄,而是自強不息,並在安妮·莎莉文(Annie Sullivan)的努力下,用頑強的毅力克服生理缺陷所造成的精神痛苦。她熱愛生活並從中得到知識,學會了讀書和說話,並開始和其他人溝通。而且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美國拉德克利夫學院,成為一個學識淵博的人,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臘五種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走遍美國和世界各地,為盲人學校募集資金,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業。她贏得了世界各國人民的贊揚,並得到許多國家政府的嘉獎。
海倫認為視力和聽力喪失的悲劇往往發生在那些因貧困而無法給予孩子及時治療的家庭。為了消除社會不平等引發的罪惡現象,海倫加入了美國國家社會黨(Socialist Party of America)和國際產業工人協會IWW(Instrial Workers of the World),成為一名激進的社會主義者。曾著有《我是怎樣成為一名社會主義者的》[1]和《我為什麼要加入 IWW》[2]兩篇文章解釋自己的行為動機。但西方歷史教科書往往褒揚海倫·凱勒早年與疾病抗爭的故事,而其成年後作為一名社會主義者的伍塵事實被故意忽略了。在《老師告訴我的那些謊言-美國歷史教科書犯下的錯誤》[3]一書中曾提到這一點。
海倫·凱勒一生一共寫了14部著作。《我的生活》是她的處女作。作品一發表;立即在美國引起了轟動,被稱為「世界文學史上無與倫比的傑作」,出版的版本超過百餘種,在世界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本書由海倫·凱勒的《我的生活》《走出黑暗》《老師》三本書以及發表在美國《大西洋月刊》上的著名散文《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編譯而成,完整系統地介紹了海倫·凱勒豐富、生動、真實而偉大的一生,許多文字還是第一次與中國讀者見面。《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為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第8課,也是試用本六年級下冊第九課。《我的老師》選入北師大版初一教材,《再塑生命》選入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五課。
20世紀,一個獨特的生命個體以其勇敢的方式震撼了世界,她——海倫·凱勒,一個生活在黑暗中卻又給人類帶來光明的女性,一共度過了生命的88個春秋,卻熬過了87年無光、無聲、無語的孤絕歲月的弱女子。
然而,正是這么一個幽閉在盲聾啞世界裡的人,竟然畢業於哈佛大學德克利夫學院;並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四處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機構,為殘疾人造福,被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為20世紀美國十大英雄偶像。
創造這一奇跡,全靠一顆不屈不撓的心。海倫接受了生命的挑戰,用愛心去擁抱世界,以驚人的毅力面對困境,終於在黑暗中找到了人生的光明面,最後又把慈愛的雙手伸向全世界。海倫·凱勒(Helen 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美國20世紀著名的盲聾女作家和演講者,她憑借堅強的意志考入哈佛大學的拉德克里夫學院,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大學教育的盲聾人,曾入選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的「人類十大偶像」之一,被授予「總統自由獎章」。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是海倫·凱勒的散文代表作,她以一個身殘志堅的柔弱女子的視角,告誡身體健全的人們應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賜予的一切。此外,本書中收錄的《我的人生故事》
莎利文老師跟海倫凱勒很投緣,她們認識沒有幾天就相處融洽,而且海倫凱勒還從莎利文老師那裡學會了認字。
一天,老師在海倫凱勒的手心寫了'water'「水」這個字,海倫凱勒不知怎麼搞的,總是沒法子記下來。老師知道海倫凱勒的困難處在哪兒,她帶著海倫凱勒走到噴水池邊,要海倫凱勒把小手放在噴水孔下,讓攜灶清涼的泉水濺溢在海倫凱勒的手上。接著,莎利文老師又在海倫凱勒的手心,寫下'water'「水」這個字,從此海倫凱勒就牢牢記住了,再也不會搞不清楚。海倫後來回憶說:「不知怎的,語言的秘密突然被揭開了,我終於知道水就是流過我手心的一種物質。這個喝的字喚醒了我的靈魂,給我以光明、希望、快樂。
不過,莎利文老師認為,光是懂得認字而說不出話來,仍然不方便溝通。可是,從小又聾又瞎的海倫凱勒,一來聽不見別人說話的聲音,二來看不見別人說話的嘴型,所以,盡管她不是不能說話的啞巴,卻也沒法子說話。
為了克服這個困難,莎利文老師替海倫凱勒找了一位專家,教導她利用雙手去感受別人說話時嘴型的變化,以及鼻腔吸氣、吐氣的不同,來學習發音。當然,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不過,海倫凱勒還是做到了。 盲人作家海倫凱勒,除了突破功能障礙學會說話,更奉獻自己的一生,四處為殘障人士演講,鼓勵他們肯定自己,立志做一個殘而不廢的人。海倫凱勒這份愛心,不但給予殘障人士十足的信心,更激起各國人士正視殘障福利,紛紛設立服務機構,輔助他們健康快樂的過生活。
海倫·凱勒的散文代表作《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她以一個身殘志堅的柔弱女子的視角,告誡身體健全的人們應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賜予的一切。此外,本書中收錄的《我的人生故事》是海倫·凱勒的本自傳性作品,被譽為「世界文學史上無與倫比的傑作」。
1968年,海倫89歲去世,她把所有終生致力服務殘障人士的事跡,傳遍全世界。她寫了很多書,她的故事還拍成了電影。莎利文老師把最珍貴的愛給了她,她又把愛散播給所有不幸的人,帶給他們希望。死後,因為她堅強的意志和卓越的貢獻感動了全世界.並且各地人民都開展了紀念她的活動。
海倫.凱勒,自幼因病成為盲聾啞人,但她自強不息,克服巨大的困難讀完大學。一生寫了十幾部作品,同時致力於救助傷殘兒童、保護婦女權益和爭取種族平等的社會活動。1964年獲總統自由勛章。她的事跡曾兩次被拍成電影。
海倫·凱勒生平
1880年6月27出生在美國亞拉巴馬州塔斯喀姆比亞。
1882年1月因患猩紅熱致盲致聾。
1887年3月安妮·莎莉文·梅西成為凱勒的老師。
189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女子學院。
1902–1903撰寫出版《我的一生》(有的譯作《我生活的故事》)。
1904年6月以優等成績大學畢業。
1908–1913 著《我的天地》(又譯作《我生活中的世界》)、《石牆之歌》、《沖出黑暗》。
1916年遭受婚姻不幸。
1919年應邀去好萊塢主演電影。
1924年成為美國盲人基金會的主要領導人。
1929年著《我的後半生》(也譯作《中流——我以後的生活》)。
1930年旅遊英國。
1931–1933年榮獲坦普爾大學榮譽學位。訪問法國、南斯拉夫、英國。
1936年10月20日老師安妮·莎莉文去世。
1942–1952年出訪歐、亞、非、澳各大洲十三國。
1953年美國上映凱勒生活和工作的記錄片《不可征服的人》。
1955年著《老師:安妮·沙利文·梅西》 榮獲哈佛大學榮譽學位
1959年聯合國發起「海倫·凱勒」世界運動。
1960年美國海外盲人基金會頒布「海倫·凱勒」獎金。
1964年榮獲總統自由勛章。
1968年6月1日與世長辭。
海倫·凱勒好像註定要為人類創造奇跡,或者說,上帝讓她來到人間,是向常人昭示著殘疾人的尊嚴和偉大。她一歲半時突患急性腦充血病,連日的高燒使她昏迷不醒。當她蘇醒過來,眼睛燒瞎了,耳朵燒聾了,那一張靈巧的小嘴也不會說話了。從此,她墜入了一個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進了痛苦的深淵。
1887年3月3日,對海倫來說這是個極重要的日子。這一天,家裡為她請來了一位教師——安妮·莎莉文小姐。安妮教會她寫字、手語。當波金斯盲人學校的亞納格諾先生以驚訝的神情讀到一封海倫完整地道的法文信後,這樣寫道:「誰都難以想像我是多麼地驚奇和喜悅。對於她的能力我素來深信不疑,可也難以相信,她3個月的學習就取得這么好的成績,在美國,別的人要達到這程度,就得花一年工夫。」這時,海倫才9歲。然而,一個人在無聲、無光的世界裡,要想與他人進行有聲語言的交流幾乎不可能,因為每一條出口都已向她緊緊關閉。但是,海倫是個奇跡。她竟然一步步從地獄走上天堂,不過,這段歷程的艱難程度超出任何人的想像。她學發聲,要用觸覺來領會發音時喉嚨的顫動和嘴的運動,而這往往是不準確的。為此,海倫不得不反復練習發音,有時為發一個音一練就是幾個小時。失敗和疲勞使她心力憔悴,一個堅強的人竟為此流下過絕望的淚水。可是她始終沒有退縮,夜以繼日地刻苦努力,終於可以流利地說出「爸爸」「媽媽」「妹妹」了,全家人驚喜地擁抱了她,連她喜愛的那隻小狗也似乎聽懂了她的呼喚,跑到跟前直舔她的手。
1894年夏天,海倫出席了美國聾人語言教學促進會,並被安排到紐約赫馬森聾人學校上學,學習數學、自然、法語、德語。沒過幾個月,她便可以自如地用德語交談;不到一年,她便讀完了德文作品《威廉·退爾》。教法語的教師不懂手語字母,不得不進行口授;盡管這樣,海倫還是很快掌握了法語,並把小說《被強迫的醫生》讀了兩遍。在紐約期間,海倫結識了文學界的許多朋友。馬克·吐溫為她朗讀自己的精彩短篇小說,他們建立了真摯友誼。霍姆斯博士在梅里邁克河邊幽靜的家裡為她讀《勞斯·豆》詩集,當讀到最後兩頁時,霍姆斯把一個奴隸塑像放在她手中。這個蹲著的奴隸身上的鎖鏈正好掉落下來,霍姆斯對海倫說:「她是你思想的解放者。」博士指的是安妮小姐。海倫的心中一陣激動,人世間美好的思想情操,雋永深沉的愛心,以及踏踏實實的追求,都像春天的種子深深植入心田。海倫從小便自信地說:「有朝一日,我要上大學讀書!我要去哈佛大學!」這一天終於來了。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女子學院以特殊方式安排她入學考試。只見她用手在凸起的盲文上熟練地摸來摸去,然後用打字機回答問題。前後9個小時,各科全部通過,英文和德文還得了優等成績,海倫懷著熱切的心情開始了大學生活。
1904年6月,海倫以優異的成績從拉德克里夫學院畢業。兩年後,她被任命為馬薩諸塞州盲人委員會主席,開始了為盲人服務的社會工作。她每天都接待來訪的盲人,還要回復雪片一樣飛來的信件。後來,她又在全美巡迴演講,為促進實施聾盲人教育計劃和治療計劃而奔波。到了1921年,終於成立了美國盲人基金會民間組織。海倫是這個組織的領導人之一,她一直為加強基金會的工作而努力。在繁忙的工作中,她始終沒有放下手中的筆,先後完成了14部著作。《我生活的故事》《石牆之歌》《走出黑暗》《樂觀》等,都產生了世界范圍的影響。海倫的最後一部作品是《老師》,她曾為這本書搜集了20年的筆記和信件,而這一切和四分之三的文稿卻都在一場火災中燒毀,連同它們一起燒掉的還有布萊葉文圖書室、各國贈送的精巧工藝禮品。如果換一個人也許心灰意冷,可海倫痛定思痛,更加堅定了完成它的決心,她不聲不響地坐到了打字機前,開始了又一次艱難的跋涉。10年之後,海倫完成了書稿。她很欣慰,這本書是獻給安妮老師的一份厚禮,老師安妮也為此而感到無比驕傲。
1956年11月15日,豎立在美國波金斯盲童學校入口處的一塊匾額上的幕布,由海倫用顫抖的手揭開了,上面寫著:紀念海倫·凱勒和安妮·莎莉文·麥西。這不是一塊普通的匾額,而是為那些在人類文明史上寫下了突出篇章的人們所設立的。的確,海倫把一生獻給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業,贏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尊敬,聯合國還曾發起「海倫·凱勒」世界運動。1968年6月1日,海倫·凱勒——這位譜寫出人類文明史上輝煌生命贊歌的聾啞盲學者、作家、教育家,在鮮花包圍中告別了人世。然而,她那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她那帶有傳奇色彩的一生,卻永遠載入了史冊,正如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所言:「19世紀出現了兩個了不起的人物,一個是拿破崙,一個就是海倫·凱勒。」《我黑暗中的光明》是關於人類精神升華的一本書。生來既聾又盲的海倫·凱勒早年生活在與常人隔離的孤寂境況中,而這對一個人精神的發展是如此重要。
在全人類的神的愛護下,她得以同他人接觸。 精神上的發展帶領她走上了寫作生涯。
海倫.凱勒被視為本世紀最富感召力的作家之一。

❾ 飛翔的貝利葉——電影《貝利葉一家》

很久沒看到好電影了。昨晚無意間看了一部法國電影《貝利葉一家》,在看到電影快結尾時,被女主在巴黎參加唱歌考試的歌曲深深感動,淚水不知何時模糊了雙眼,心裡暖乎乎的,像被冬日正午艷陽普照,感覺世界如此美好。

這是一部反映殘疾人家庭生活和關於成長與奮斗的喜劇電影,畫面唯美,歌曲經典,音樂動聽,故事情節充滿了法國人的浪漫和陽光。影片雖然反映的是殘疾人的生活,但卻不賣弄傷痛,法國人用浪漫的情調,用對生活的熱愛和家人之間的親情打動你,你總會被不經意的細節打動,或笑或淚。

寶拉•貝利葉生在一個殘疾家庭中,是家中的長女,除她之外,父母、弟弟都是聾啞人。貝利葉一家人生活在風景優美的法國郊區,經營著自家的牧場。

因為家中只有寶拉是個正常人,她在家中扮演著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承擔著家庭與外界溝通的重任,地位舉足輕重。雖然她在殘疾家庭中長大,但卻是個幸福的、快樂的高中生。

該影片取材與殘疾人有關,似乎是個沉重的話題,因為殘疾人在社會上的生存遠比正常人要艱難,但是這個影片的賣點卻不是傷痛,而是成長和選擇。這個影片中的殘疾人毫無酸楚感,他們是一群快樂的殘疾人,他們生活態度積極、陽光向上,絲毫不自卑,充滿了樂觀主義的精神,生活中處處是笑聲,那是他們發自內心的歡笑,自自然然,不偽裝不做作,感覺他們倒是「正常人」,那些怨天尤人的『』正常人『』卻像是『』殘疾人『』,他們所表現的快樂和堅強,很具有感染力,很溫暖,充滿了正能量。

殘疾人生活中有很多無奈和困難,貝利葉一家卻不怨天尤人,只是自然的面對,自力更生,從容不迫,讓人為之動容。

這個聾啞人家庭為經營好自家的小牧場,家庭每個成員都很能幹。爸爸是個多面手,會開車、會耕地、會養牛、能擠奶、還會給牛接生……,正常人都比不了;媽媽苗條漂亮,操持家務、洗衣、做飯、收拾屋間,還做乳酪、賣乳酪……;弟弟是個電腦能手,負責家庭產品的網上宣傳與廣告。

寶拉是家中唯一的正常人,她很壯實,穿著也不像其他學生那樣講究,她承擔了家庭牧場的很多勞動,杈草、喂牛、擠奶、賣奶製品、對外交流……是家裡的壯勞力。雖然每天很累,但她愛自己的家庭,愛她的聾啞父母和弟弟,喜歡聽音樂,快樂時就哼著歌。

特別喜歡一組寶拉騎自行車的鏡頭,她戴著紅色的耳機,哼著曲兒,在悠揚的音樂聲中,飛快地騎著單車,金色的頭發被風吹起,笑容洋溢。

貝利葉一家是個溫暖歡樂的家庭,寶拉倚賴家人的愛,她的家人也倚賴於她。她是家中與外界交流的橋梁,相當於翻譯官。這讓我想起那場寶拉陪父母看病的電影情節,特別逗。寶拉父母雖然聽不見也說不出話,但可以通過肢體語言交流,表情和動作誇張而豐富。

那次看病時,寶拉就是充當父母與醫生間的翻譯,中文字幕相當搞笑。

醫生:『』你的病情沒有好多少,堅持用葯了嗎?『』

媽媽:『』我每晚都給「妹妹」擦葯膏了。『』(是那種妹妹,你懂的)

醫生問寶拉:『』你媽感染擴散了,你爸擦葯了嗎?『』

爸爸:『』我不擦,擦了就軟趴趴。『』

媽媽聽後很生氣說道:「你讓我妹妹發炎,到處都是!」

爸爸:『』我讓你爽歪歪。『』

這台詞,差點讓我笑彎了腰。

醫生:『』必須分居和擦葯,否則以後就不能同啪了。『』

後果太嚴重,居然不能啪了。

媽媽聽後很著急,急忙問道:『』要多久?『』

醫生:『』三個星期。『』

爸媽在這個事上倒很默契,表示強烈反對,同時說:『』我不同意。『』

寶拉一臉嫌棄的說:『』你們又不是禽獸。『』

而此時媽媽正跟爸爸悄悄說:『』我可以幫你吹。『』

看到這的時候,簡直笑噴了。

真是一對可愛而搞笑的恩愛夫妻啊!

寶拉在學校里不是個優等生,因為工作勞累,有時還在課上打盹,有次老師提問答不出,被轟出教室。她在學校里朋友不多,校園生活並不如意。

學校音樂老師是個有才華、但鬱郁不得志的人。在一次合唱團選人的活動中,音樂老師看出了寶拉的聲音天賦,把她選中。就這樣,寶拉陰差陽錯的進了合唱團。

因為寶拉的音樂天賦,音樂老師希望她好好練習,能去巴黎參加比賽,並鼓勵她報考法國國家電台,將來去巴黎學習音樂。在朋友的鼓動下,她接受了老師的建議,定時去老師家練習唱歌。寶拉沉浸在唱歌的樂趣中。

一天,貝利葉一家在市場上賣乳酪時,聽說市長要換屆了,舊市長繼續參選,表示將放棄郊區小鎮的畜牧業要建設工業園區,這觸及了寶拉家牧場的利益。寶拉他爹一聽,當然不願意啦,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他說:我也要競選市長。

這時的寶拉爸爸,表現的特別可愛和大無畏。他雖患殘疾,卻不在意自己的缺陷,是個樂觀開朗的人,並執著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為了保護家園,敢於競選市長,勇敢面對困難和所有人的質疑。

聾啞人競選市長,聞所未聞,小鎮熱鬧了。爸爸要拉票,要發表競爭演說,必須有翻譯,寶拉責任重大。可寶拉每天要去練歌,沖突就產生啦。一次寶拉不在,爸爸回答選民的問題,只好找到腦袋不清楚的大叔當翻譯,現場當然笑話百出,充滿了喜感。

丈夫競選受挫,兒子過敏倒下,女兒要去巴黎,媽媽終於爆發了,責怪自己不能留住寶拉,不是好媽媽。

爸爸也不舒服。一家有三口人生活在無聲世界,可女兒居然要去巴黎學唱歌,他不知道怎麼辦?爸爸心裡其實情願寶拉是一個聾啞的孩子。這樣他們交流就會簡單很多,爸爸就可以幫助寶拉完成學業,幫助解答難題。他多麼希望寶拉能夠傳承家庭事業,他也能夠幫寶拉做人生規劃,能夠全力支持她。可是面對一個正常的孩子,當爹的什麼都做不到。這時寶拉爸第一次產生了挫敗感。這種想做但是做不到,無能為力的感覺好心酸。

其實天下父母大部分都如此,想盡自己一切為子女做些什麼,可自己的能力終究是有限的。

寶拉漸漸懂得了父母的艱難,也慢慢接受了生活中的不公平。天生耳聾並非父母所願,最重要的是他們是最愛自己的人。

寶拉退縮了,想在小鎮陪父母一輩子。於是勇敢的跑去跟音樂老師說:我不學了。

音樂老師卻講了肺腑之言:你以為不學就算了,但是你在替自己挖墳墓,躺進去還自己覆土。我怎知是一個墳墓?因為是很清楚,我也曾因為任性葬送了自己。

女主不為所動,對曰:這是我自己的人生。

音樂老師顯然是過來人,滿臉寫著遺憾,懟了一句:你確定這是你想要的人生?

其實寶拉真心喜歡音樂,不想在小鎮待一輩子。寶拉房間張貼的海報泄露了她的心事和秘密,海報張貼在書桌前,這是一張「廣闊天地煉紅心」中文海報:M  偉人思想光芒萬丈,女只情下鄉駕駛著紅色拖拉機。(可見偉人的思想真的很偉大,早已走向世界。)她早就想飛向更廣闊的天地。

小鎮溫馨而平靜 ,但寶拉似乎不喜歡這樣的生活。當她的音樂天賦被老師發現,她可以去巴黎唱歌時,一下子面臨著人生抉擇。

合唱團在小鎮表演的日子到了,小鎮居民都去觀看錶演,演出獲得巨大成功。寶拉全家也都去「聽」演唱,為表現聾啞人的狀態,導演細膩地把聲音消掉,出現了一段無聲畫面,畫面中只有寶拉陶醉於音樂的表情。

爸爸明白了,覺得自己做錯了什麼。

那天晚上,爸爸用手聽了寶拉在演唱會上的對唱歌曲(用手聽歌,第一次見到的神奇技能),暗暗下了決心。

第二天清晨,他叫醒了全家人,決定親自開車送女兒去巴黎考試。

一路狂奔。

寶拉麵試唱的歌叫《展翅高飛》,非常詮釋我要說的主題,寶拉唱歌時,還給觀看的家人打著手語,完美表達寶拉內心,頓時情感升華,聽著歌,我的眼淚幾乎掉下來。女兒大了,要展翅高飛了……

歌詞是這樣的:

我最愛的父母

我要離開了

我深愛著你們   

但我得離開了

今晚你們的孩子要啟程遠航

我不是逃避

而是飛翔

請理解我

我要飛翔

沒有煙塵

沒有酒精

飛翔 飛翔........

女兒最終唱著「親愛的父母,我將離開你們,不是逃避,而是飛翔」,奔向了自己的前程,守住了夢想。每個家庭,都有各自的煩惱,很多時候,是孩子自己把與父母的隔閡看得過於可怕。就像影片中的聾啞父母,雖然永遠聽不到女兒的歌聲,也不能夠完全理解寶拉,但父母永遠是最愛孩子的人。無論成長中有多少不如意,家人始終是最溫暖的陪伴。寶拉也在家人的支持和關愛中,學會如何去愛,如何挺立於世上,完美綻放。

我看完電影又網路了一下小說概況,後來寶拉卻更難得地也守住了父母,完成一項艱難的使命。因為父母最大的遺憾是聽不到音樂,寶拉就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讓他們感受到。她把法國歌曲翻譯成啞語,在唱歌的同時,用手勢、用臉和身體表達歌曲中的情感,讓自己的父母「聽」到了音樂。後來,寶拉把手語戲劇表演,當成了她的終生職業。把父母和這個世界連接起來。

❿ 作為第94屆奧斯卡最佳影片,《健聽女孩》講的是個什麼故事

第94屆奧斯卡頒獎典禮完美落幕,影片《健聽女孩》獲得了最佳影片,最佳男配角,最佳改編劇本等大獎,這部影片改編自《貝利葉一家》,講述的是一個以捕魚為生的聾啞家庭中唯一一個聽力正常的女孩,她努力追逐音樂夢想的故事。女主角露比是一個特別喜歡唱歌的女孩,因為出生在聾啞家庭中,她一直受到很多同學的嘲笑,在她的心裡她特別喜歡那個帥氣的男孩邁爾斯,為了接近這個男孩,露比參加了學校的合唱團。她是一個唱歌很有天賦的人,音樂指導老師也看到了她的天賦。

閱讀全文

與法國電影聾啞家庭唱歌天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分析一部電影的蒙太奇手法 瀏覽:462
蜘蛛俠英文版電影免費觀看完整 瀏覽:751
皮膚電影文字圖片 瀏覽:989
馮小剛的解放年代的電影名字 瀏覽:547
好看的女性英文電影 瀏覽:259
2021年寒假有什麼好看電影 瀏覽:381
中華名人電影及觀後感 瀏覽:940
寫出美國電影公司的英文簡稱環球影業 瀏覽:884
越南龍人變異電影大全 瀏覽:145
我的長征電影主要演員 瀏覽:697
想做一個電影網站資源哪裡弄 瀏覽:31
有客到電影粵語百度雲 瀏覽:621
五年級英語電影 瀏覽:697
電影票通票去哪裡買 瀏覽:752
作飯老鼠大電影 瀏覽:315
懲罰渣男電影大全 瀏覽:353
2016年的整容電影大全 瀏覽:227
美式幽默喜劇電影大全集 瀏覽:711
孫悟空有什麼電影 瀏覽:360
電影電視劇音樂三棲 瀏覽: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