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人生大事》救活暑期檔,暑期檔還會有哪些影片上映呢
《人生大事》這部電影會在暑假期間上映,是非常有教育意義的,影片當中的劇情內容也非常的感人,除了這部電影以外,在暑期檔還會有《外太空的莫扎特》,《新神榜:楊戩》等影視作品上映。可以看得出來,《人生大事》這部電影的熱度是非常高的,影片當中會有很多感人的場景。主要講述的就是殯葬師和一個小孩之間的故事,受到了很多觀眾的期待,而且臘如薯這部電影的話題度也是非常高的。 本來應該是在清明節上映,但是因為疫情的影響,所以也錯過了最佳上映時期。作為一部小眾電影,在暑假檔當中想要脫穎而出也是有一定難度的。
這部電影就是在告訴所有觀眾,應該認真生活,珍惜眼前,而這部電影的監制也表示希望《人生大事》可以給觀眾帶來更多的溫暖,影片當中不僅有笑點也有淚點,很多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也是一邊哭一邊笑,影片的整體表現還輪者是比較出色的。
Ⅱ 電影《人生大事》已定檔4月2日清明假期上映,這部電影講述了哪些內容
這部電影講的是兩個孤獨的人共同經歷人生的故事。
《人生大事》中,講述了三哥是一名殯儀業者,出獄後在一次葬禮上遇到了孤兒武小文,武小文的出現,意外地改變了了三哥對事業和人生的態度。與三哥糾纏不清的武小文,給他帶來了一系列的生活問題,他已經深陷困境。很多觀眾都表示鎖定了該電影,期待被它治癒。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
Ⅲ 安娜,保羅,殯儀師是什麼電影
身後事 After.Life (2009)
導雀蔽源老演:阿格尼茲卡·沃特維茲·沃斯頃裂州洛
Ⅳ 推薦第72屆戛納電影節必看的五部獲獎影片
1.《年輕女孩的肖像畫》
法國編劇兼導演瑟琳·席安瑪憑借成長題材電影三部曲而揚名天下:《貪得無厭的人們》(2007年)、《假小子》(2011年)和前幾年廣受好評的《女孩幫》(2014年)。《女孩幫》是當年戛納電影節導演雙周單元的開幕影片,被《觀察家報》的馬克·科莫德描述為「誠實、賦予人力量、令人振奮」。
年代片《年輕女孩的肖像畫》標志著席安瑪告別舊題材的一次啟程。這部電影的背景設定在18世紀的布列塔尼,曾出演過《貪得無厭的人們》的阿黛拉·哈內爾飾演「不願出嫁的準新娘」愛洛依絲,諾米·梅蘭特飾演受人之託暗中幫她繪制肖像畫的藝術家。《年輕女孩的肖像畫》是席安瑪第一部參與金棕櫚獎角逐的影片。
2.《寄生蟲》
奉俊昊導演的這部新片是一部悲喜劇, 探索 處於截然不同的 社會 環境中的兩個家庭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力。曾導演過反烏托邦主題的氣候變化科幻片《雪國列車》(2013年)的奉俊昊表示,電影《寄生蟲》本土氣息濃厚,可能無法被外國觀眾完全理解。但是這兩個家庭之間的差異「折射出貧富人口之間普遍存在的鴻溝」。
3.《喪屍未逝》
《喪屍樂園》續集、《活死人之夜》前傳和《行屍走肉》新番都在製作中,僵屍題材的熱度絲毫不減,就連戛納電影節也加入了這一行列。本屆戛納電影節上映的《喪屍未逝》由備受喜愛的美國獨立導演吉姆·賈木許執導,多位明星參演。
比爾·默瑞、科洛·塞維尼和亞當·德賴弗飾演小鎮的冷麵警察三人組,面對食腦者的入侵,三個警察一頭霧水。蒂爾達·斯文頓飾演嚴肅干練、帶有蘇格蘭口音的殯葬師。演員陣容十分強大且多樣化,包括多位吉姆·賈木許的御用演員。
4.《小小喬》
在奧地利導演傑茜卡·豪絲娜導演的這部講述轉基因植物的驚悚科幻片中,「小小喬」是一種鮮紅色的花,培育目的是給主人帶來快樂。當愛麗絲(艾米麗·比查姆飾演)將花帶回家送給兒子時,他們開始意識到這種植物也許並沒有看上去的那麼善良。本·衛肖、 琳賽· 鄧肯和凱瑞·福克斯參演了本片,這部英國奧地利合作電影也是豪絲娜首部亮相戛納正式評選環節的電影。
不過豪絲娜早已是戛納常客:她先前憑借《任性天使》(2001年)贏得戛納電影節「一種關注」單元的一等獎,她的電影《鬼飯店》(2004年)和《瘋狂的愛》(2014年)也曾入選「一種關注」競賽單元。
5.《好萊塢往事》
昆汀·塔倫蒂諾將這部電影的背景設定在上世紀60年代末的好萊塢,曼森家族崛起的年代。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飾演過氣演員里克·達爾頓,布拉德·皮特飾演他的特技替身克里夫·布斯,這是小李子和皮特首次同台飆戲。參演本片的還有阿爾·帕西諾、昆汀的御用演員蒂姆·羅斯和達科塔·范寧。戴米恩·劉易斯飾演史蒂夫·麥奎因,瑪格特·羅比飾演達爾頓的鄰居,紅顏薄命的莎朗·塔特。
Ⅳ 2022年7月總票房破30億,《人生大事》為什麼能獨佔11億
引言:因為電影《人生大事》講的是社會中比較敏感的話題:關於殯葬師的故事。電影中不僅敘述了殯葬師在這個社會上的卑微,工作中的艱難。也向世人淋漓盡致的展現了殯葬師這個職業的偉大,它還細致地刻畫了朱一龍所飾演的名叫莫三妹的殯葬師與他所收養的女兒之間令人感動的情感。
當然,一部電影的成功,必不可少的原因就是這部電影中演員的演技。朱一龍就不用多說了吧,是娛樂圈公認的實力派代表。朱一龍的演技在多部作品中都可以的體現出來,另外,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劇中飾演朱一龍女兒的小演員。可能經驗沒有劇中的前輩們多,但小演員肢裂晌的天賦是遠遠超越尋常人的。小演員在劇中的哭戲更是令無數網友深受感動。
Ⅵ 殯葬師的介紹
《殯葬師》是2010年上映的英國電影,由蓋瑞斯·馬克西維爾·羅伯茨導演。Method Man ,Edward Furlong主演。《殯葬師》講述正在假釋期的諾亞成了他的助手,一天,一名年輕女人的屍體被送到,這意外地引起了諾亞的恐迅隱慌。the mortician注意到女人的身上晌臘紋有波提切利宴昌滑《維納斯誕生》的紋身,這勾起了他對於母親的童年的回憶 。
Ⅶ 《人生大事》定檔,你覺得這回事值得令人期待的影片嗎
我非常期待這部影片的上映,這部影片是由朱一龍主演的,我非常期待他在劇中有什麼表現。
Ⅷ 《人生大事》票房破8億元,這部電影講述了一段怎樣的故事
暑期檔的電影也是比較多的,而在眾多電影當中《人生大事》也算得上是一匹黑馬了,在上映之後票房也突破了8個億,這部電影是由楊恩,朱一龍等人主演的,以殯葬師為題材的電影,在國內也是比較少見的。這部電影講述的是莫三妹在釋放出來之後做起了殯葬行業,在工作的過程中遇到了一個孤兒,從此生活態度以及對於職業的態度也發生了改變。不得不說,楊恩在這部電影當中的表現也是非常驚艷的,出演的武小文角色也是深入人心,他影片當中也會有很多哭戲,而楊恩的表演也有著很強的代入感。
這部電影的主題就是珍惜眼前,朱一龍在這部電影當中的扮相也給觀眾眼前一亮的感覺,因為朱一龍以前的形象都是比較溫文爾雅的,所以出演這個角色也有著很大的挑戰性,而朱一龍也用自己的演技征服了觀眾和導演,朱一龍的形象也讓故事變得更豐滿了。
Ⅸ 《人生大事》應該帶小孩去看嗎他票房火的原因是什麼
我覺得《人生大事》不適合帶著孩子去看,這部電影其實就是給大人看的,孩子其實不適合看這種沉重題材的電影,這部電影票房爆紅的原因應該是因為劇情屬於救贖類型,而且整部影片重新定義了死亡,所以才會被人關注。具體如下細說:
最後:
朱一龍真的是太帥了,明明那麼邋遢的造型,但是在他的身上還是那麼的帥氣,真的是太好看了。
Ⅹ 入殮師電影觀後感1200字
導語:《入殮師》電影里的人們對於死亡並沒有太多的恐懼,可能是宗教信仰和文化習俗的原因。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關於《入殮師》的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很多人的評論都只是局限於談論生死的意義,這的確是電影的主題之一,不過這樣理解電影就太狹隘了。可能很多人的思維都過分的被電影的名字限制了,入殮師這個職業是電影主人公小林的職業背景,只是這個職業特殊而已。入殮師,一個專門為死去的人化妝整儀、納入棺中的職業,一個讓人有些害怕,讓人瞧不起的職業,這部電影正是通過在這樣一個背景之下展開故事,講述一個男人經歷生活起伏,最後成熟的故事,這才是電影的真正要表述的內容。
電影中的主人公小林大悟,是一個年輕的男人,憑著自己的決心娶到一個美麗的妻子,建立一個家庭,並努力實現自己的音樂夢想。他滿懷信心,背著妻子借債購買了一個專業的大提琴,希望自己能夠在樂隊里成功,由此實現求婚時許下的諾言。可是就如電影中所說,但現實是嚴峻的,樂隊解散,為了還錢,小林不得不向妻子坦白自己獨自買琴的行為,心中不免羞愧萬分,接下來電影出現了和章魚有關的情節,章魚是深海動物,被捕到海面由於壓力的缺失,章魚早晚都會死,也許是為了保鮮,妻子買回來的章魚才是半死的,而小林卻不知道這個道理。不能實現諾言,不能幫助養家,不能幫助妻子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這些加起來小林這個年輕的男人萬分沮喪,於是在妻子的同意下,小林賣掉大提琴,兩人回到鄉下。小林說:“我打算迎來人生最大的轉折點,但賣掉大提琴時,很不可思議,覺得很輕松。覺得被一直以來的束縛解放了。自己以前堅信不移的夢想,可能根本不是夢想。”這里電影通過小林的話語告訴我們第一個哲理,生活是現實冷酷的。
急需要工作的小林誤打誤撞的進入了入殮師行業。小林自己起初對這個職業是有誤解的,所以並不是十分願意加入,但優厚的報酬恰好可以緩解自己對妻子的愧疚,雖然擔心妻子反對,但還是又欺騙了妻子,先勉強做下來了。在惴惴不安中,工作任務就來了,當模特裝死人時出醜,參與處理的第一個屍體高度腐爛。開始的過程並不順利。再次欺騙妻子的不安任然回盪在心中,加上工作的不順利,小林有些打退堂鼓,於是第二天曠工來到河邊看魚,小林看到了魚類的洄遊現象,因為有些海洋魚類的受精卵對水不能適應海水,所以每一代魚類在繁殖季節從海水中洄遊到淡水河上游出生地處產卵繁殖,由於在洄遊過程中,魚類是不進食的,且路程長達幾千公里,由於體力消耗,產卵後的魚類會立即死亡。觸景生情的小林發出了疑問“為了死而努力,總歸是一死,不那麼辛苦也可以吧”。加上之前女社員和小林的對白“(棺材的)材料和裝飾不同,雖然燒起來也一樣,躺在裡面也一樣,人一輩子買的最後一樣東西也是由他人決定的。”這里導演提出了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社長這時開車過來找到小林,並告訴小林這工作是他的天職。從電影後半部分女社員交代道社長是一個感性的人,社長在招聘小林時,看到仙人球開花,仙人球開花頻率很低,一般很難見到,社長因此認定小林是他命中註定的。這也是社長堅持讓要來找小林回去工作的原因。
接下來這段突出表現了人們對這個職業的誤解。因為小林的曠工,導致了工作的遲到。被別人毫不留情的奚落為靠死人吃飯的人,隨後顧客和小林還有觀眾一起見證了整個入殮過程,社長面對依據冰冷的屍體,冷靜、耐心,用准確溫柔的動作,讓已經冰冷的人重新煥發生機,顧客看到生前的妻子從來沒有像死後被他們打扮的那麼漂亮,非常悔恨自己沒有好好照顧妻子,顧客非常感謝社長能讓妻子這么漂亮的離開,在設在離開時送了一點東西。這次經歷也讓小林也開始漸漸體味這個職業的真正含義。電影在這里通過顧客前後對待他們一行人態度的反差來說明入殮師的遭到的誤解,並同時起到改變公眾對入殮師的態度,增加公眾對入殮師的了解程度的作用。
奪得了當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電影《殯葬師》是這幾年來最為人熟知的日本電影,雖然這部電影沒能打破日本電影總體相對低迷的情況,雖然其拍攝手法仍然充滿著傳統日本現代派的寫實風格,但是毫無疑問,這部電影無論是內容,情節,畫面都安排得非常合理,這也是日本電影雖然不盛,但是從來不衰的客觀原因。
《殯葬師》(為什麼要叫《殯葬師》而不叫《入殮師》呢?因為中國現在已經沒有入殮師了,也沒有入殮儀式了,只有國營火葬場的告別儀式,你去的時候人已經躺棺材裡了,當然,入殮儀式本來也是中國的,這也是一個本來是中國但是被日本人繼承的一種傳統儀式。而中國只有殯葬師,也就是俗稱的火葬場內部工作人員,而現代漢語詞典里,入殮師也已經是一個歷史詞彙,而不是實際詞彙,根據翻譯,我們只能同等叫“殯葬師”而不能叫“入殮師”因為現代漢語有這個詞,但是不能用。不過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入殮本來就是殯葬的一部分,傳統入殮師也要負責下葬,所以入殮師和殯葬師也是可以等同的)
《殯葬師》毫無疑問是近年來最成功的日本電影,但是和很多人的印象不同,這部電影並不是一部小成本文藝片,熟悉日本電影的人會發現這其實是一部大製作。
其中男演員本木雅弘本來是戲劇演員,也是新星。而女主角廣末涼子本來就是國際級別的女星,你可以把她理解成日本的范冰冰這樣級別的影星,但是人家可是正牌早稻田大學的,正宗考進去的(雖然肄業了)但是你能想像范爺考進清華大學(並且肄業)嗎?至於配角絕對不差,其中就有山崎努,他是我上部影評《利休》的主角,是日本經典影星,和仲代達矢,三國連太郎,高倉健齊名的重要影星。
除了這三大主力外,這部電影還有一枚重磅炸彈,那就是久石讓。久石頭自從跟了宮崎駿發了家以後,就發了家,成了著名的音樂人,先後為北野武,姜文的多部電影配樂,可以說幾乎沒有不好聽的。
我們回到這部電影本身。
這部電影的故事情節其實非常老套,就是一個矛盾產生,矛盾解決的過程,而且這部電影還沒有法國電影那種環環相扣的多重矛盾(比如《通往絞刑架的電梯》)其實只有一個次生矛盾以因果關系衍生出一個主要矛盾,然後通過和解這個矛盾來感動大眾。當然,故事裡還有一個隱藏矛盾在最後展示,並且在高潮處結束。
故事的劇情其實非常簡單,就是在城裡的青年音樂家混不下去了,回到老家卻找不到工作,無意之中干起了殯葬行業,受到了家人,鄰里的誤會,但是後來得到了家人和鄰里的誤解,並且擺脫了自己的父親拋棄自己的陰影,完成了人性的自我救贖的故事。
這樣的電影在愛情劇和立志劇中比較常見。但是這部片子有著和以往這些簡單劇情的劇完全不同的思路設計,這就使形式上雖然仍然老套,但是在精神內涵上卻更勝一籌的效果。
以往的愛情劇和立志劇,一般都會在解決矛盾的過程中形成一個特別美好的結局,比如男主角最終還是和女主角好了,過上了幸福的生活,或者主角最後擺脫了人生的低谷,迎來了事業的成功。這樣的先抑後揚的傳統文學敘事手法。但是,《殯葬師》雖然也擁有一個非常美好的結局,最後誤解消除了,大家對殯葬這個行業有了正面的理解,但是實際上,《殯葬師》最後並不是以一種物質上的,形式上的,表面的成功來結束的,而是以一種精神的自我救贖來完成的,最後並不是誰和誰好了,誰成功了,而是主角最後想通了,頓時有煙消雲散的感覺,而電影也就在這里結束,這也是這部片子精妙的地方,因為全日本這么多單身漢,其他他們都在期待男女最後分手,所以雖然在看電影時,人總是處在矛盾中,為了不讓矛盾感產生,電影選擇在高潮結束。
在我討厭的事情中排到前三位的有一條是:談人生感悟。這倒並不是我的閱歷多麼豐富,智慧多麼出眾,只是因為我覺得人唯一沒有區別的是出生和死亡,至於中間的過程,我相信沒有兩個完全一樣的人生,而正是因為這點差別,人才之所以為人,才有所謂的人生意義。相對於沒有可復制性的空洞的人生感悟而言,我更願意討論那個大家都將走向的終點。
在看《入殮師》之前,我並不知道它獲得過那麼多大獎,只是對這個名字感興趣而已。看過之後的感覺,就好像在路邊書攤上淘到求之若渴卻不得的絕版舊書一樣,在安靜的感動中,還有清醒的思考,要知道在這個商業大片泛濫的時代,能做到這兩樣中的一樣就已經很了不起了。
故事是極普通的故事,人亦是極普通的人,只因為他做了一項極不普通的工作,所有的一切就變得不一樣了。人從生下來就是有偏見的,群居的人把這種偏見會固定下來,這就是禁忌。死亡對於人來說,盡管是無法逃避的終點,但幾乎所有的人都忌諱談論它,更別說親自擔任這項工作了。從失敗的'大提琴手轉行做入殮師的大悟也毫無例外的受到人們的歧視和不理解,昔日的好友、相濡以沫的妻子、甚至連死者的親屬都覺得這是一件讓人覺得羞恥的工作,他們毫無例外的選擇了遠離他。這正是人性的可悲之處,對不了解的事情就習慣性的選擇順從傳統的看法,從來不願意換個位置來感受別人,而當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時候才恍然大悟。
一直以來,我都認為宗教遠勝過唯物主義信仰的地方就是對人的終極關懷。唯物主義只會教我們在活著的時候如何認識世界、如何斗爭,它從來不談人死了之後會怎樣,而恰恰這個問題對人是至關重要的,宗教完美的彌補了這一點,這就是它的迷人之處。《入殮師》在這一點上做到了極致,作為人在有生世界最後一程,入殮的過程就是這生死之交的終極關懷。入殮師擦面、更衣、梳頭、化妝每一步都做得盡善盡美,用大悟的話講就是:要溫柔。把死者最美好的容顏留在最後一刻,有尊嚴的離開。導演對細節的把握和處理令人驚嘆,片頭描述的是入殮師收殮一位年輕的姑娘,擦拭身體的時候,因為不能暴露逝者的皮膚,所以要蓋上白布,結果入殮師摸到姑娘的下身竟然是男性,短暫的驚愕之後,他很嚴肅的低聲告訴師傅,然後師傅很慎重的讓家屬借一步說話,因為遺容的妝分男女,必須要徵求家屬的意見。後來按照逝者生前的喜好完成了入殮,這種事死如生的態度讓死者的父親感動萬分,也讓銀幕外的觀眾敬畏。
影片不僅僅是表現入殮師的職業藝術,更貫穿著濃濃的親情。大悟的父親早年棄家出走,給他的心靈造成了很大的創傷,盡管在拉起大提琴的時候常常懷念父親,但也一直不願意原諒他,父親則因為愧對他們母子,孑然一身在外游盪。直到最後父親去世,闊別三十年的父子倆陰陽兩隔,大悟收殮父親的時候,用手暖開父親緊握的雙拳,看到小時候送給父親的石頭,終於完成了父子隔膜的最後溝通,忍不住熱淚盈眶。這種生與死之間的交流,又怎能不讓人感動?
值得一提還有影片的音樂,盡管大悟是個失敗的大提琴手,但是影片的音樂卻是絕對的大師級作品,厚重的大提琴聲瞬間觸摸到你心靈最柔軟的部分,那是屬於男人的憂傷,帶你回到無邊的回憶中。當你看到在河邊堤岸上忘情的拉琴的大悟,當你看到如此近距離體驗死亡的大悟,也許才知道什麼叫透徹的領悟生命。
妻子再次勸丈夫改行,這時又來了一個電話。丈夫再次外出“幹活”。
男主角經歷了“入殮”人生中的又一個高潮。
他趕去澡堂為老闆娘化妝。更令人驚訝的是:澡堂看門老頭竟然是個焚屍工,下日本象棋是他的“業余愛好”。
男主角的下一個“活”,竟然是為三十年音訊全無的父親“入殮”。
兒子用嫻熟的手法,讓父親安詳、莊重地走完人生的最後一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