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外大片 > 電影戰爭與和平觀後感英文版

電影戰爭與和平觀後感英文版

發布時間:2023-05-23 20:30:29

『壹』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戰爭與和平》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1

《戰爭與和平》是俄國文學史上第一步長篇巨著,它生動描寫了19世紀前十五年俄國社會的重大歷史事件和各個生活領域,展示了一幅廣闊的生活畫卷。

名著的主要內容是:在1805年,法國和俄國之間的關系惡化,即將發生戰爭。然而在俄國上層社會,人們的生活依舊恬靜悠閑,社交舞會照常舉行。

青年公爵安德烈·保爾康斯基決心干一番事業,就提任庫圖佐夫將軍的副官,向前線出發去了,他期望這次戰爭能為自己帶來輝煌與榮耀。在奧斯特里,他參加聯軍與法軍的會戰並受傷。斯托夫伯爵家,他愛上了充滿青春活力的那塔。愛情使他振作起來重新投入生活和事業。俄法戰爭爆發,安德烈奔赴沙場院,在波羅金塔會戰中受重傷。他忽然體會出死亡就是人生的清醒過程。從那一刻開始他的生命慢慢退潮,平靜地走到終點。

與安德烈的故事平行發展的另一主人公彼埃爾是個熱血沖動、善良真誠的年青人,憑著繼承一筆可觀的遺產,他成了上流社會矚目人物。勢利庫拉金公爵便把放盪墮落的女兒愛倫嫁給了他。意志薄弱但又嚮往理想的道德生活的彼埃爾在荒淫的貴族群中屢次受挫。衛戰爭中,彼埃爾組織民團並經受了戰火考驗。後被法軍逮捕。在戰俘營,士兵中的宿命論和不抗惡思想使他深受感動。在俄國人民打擊下,法軍潰敗。彼埃爾被游擊隊救出,返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婚後,他參加了十二月黨人的秘密組織,而娜塔莎則成為一個賢妻良母。

這部名著再現了當時史詩般壯闊的社會風貌。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2

我早就聽說過列夫.托爾斯泰寫的這本巨著《戰爭與和平》,於是,我懷著崇敬的心情去閱讀這本書 ,讀完這本書我的腦海思緒萬千,這本書真實的反映了19世紀俄國社會的一切矛盾與變動。

本書主要向我們介紹了保爾康斯基、別祖霍夫、羅斯托夫、華西里四大貴族家庭與和平年代裡的生活為情節線索,充分展現了1805~1820年間,俄奧聯軍同法國抗爭到底的感人故事,法軍入侵俄國境地,莫斯科大火,所有的俄國人民都很憤怒,他們為了法軍不再侵略自己的國土,全國人民團結一致齊心協力,一起努力,所有的戰士們在戰場上奮勇殺敵,雖然不少人死於戰場上,但是他們沒有一句怨言,因為他們深愛著自己的祖國,為了國家的名譽,他們甘願自己犧牲,從這里我體會到了寬物隱戰士們的愛國主義精神,歌頌了俄國人偉大的英雄主義精神,正是有了這種精神,聰明的拿破崙也拿俄軍沒有辦法,俄軍勢不可擋,拿破崙只好帶領著自己的軍隊,倉皇而逃。

這本書中的幾位主人公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安德烈公爵性格內向,意志堅定,為了這場戰爭付出了自己年輕寶貴的生命;彼埃爾心直口快,他並沒有被父親的財產所迷惑,而是決定去參軍;庫圖佐夫是個優秀的大帥,帶領戰士們奮勇殺敵,取得了最後的勝利;女主人公娜塔莎是個情感豐螞猛富、熱愛大自然的人。

讀完了這本書,我知道了和平是多麼的重要,我們不要讓戰爭破壞我們的幸福,要讓和諧籠罩著這個快樂的世界。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3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是19世紀俄國最偉大的作家之一。

他的那句「幸福不表現為造成別人哪怕是極小的一點痛苦,而表現為直接促成別人的快樂和幸福。照我看來,它在這一方面可以最為簡明的表達為:幸福在於勿惡、寬恕和熱愛他人。」一直是我的座右銘。

戰爭與和平是一部以19世紀初俄法戰爭為背景的宏篇巨著。這本書猶如一面鏡子,把當時的俄羅斯社會的一切矛盾和巨大社會變動描寫得淋漓盡致。

戰爭與和平以保爾康斯基、別祖霍夫、羅斯托夫、華西里四大貴族家庭在戰爭與和平年代裡的生活為情節線索,生動地展現了1805年至1820年間,俄奧聯軍同法軍在奧斯特里茨的會戰、法軍入侵俄國、莫斯科大火、拿破崙軍隊潰退等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表現了戰士們的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精神,歌頌了俄國人同仇敵愾精神和人民力量的偉大勝利。場面壯觀,結構清晰,具有強烈的時代感。

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稱這部小說為「更加直接和更加准確地了解俄羅斯人民的性格和氣質以及慎廳整個俄國生活」,讀它「勝過讀幾百部有關民族學和歷史學的著作」。作者巧妙地將戰爭與愛情結合起來,以細膩的筆觸塑造了眾多豐滿生動的人物形象。

品讀戰爭與和平,感受託爾斯泰,感受那份永恆。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4

這本書是俄國偉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寫的,記載了1805年至1820年拿破崙統治的法國與亞歷山大統治下的俄國之間發生的戰爭。從書中我看到了高大肥胖,為人正直善良,喜歡思考的彼埃爾;博學多識,英俊嚴肅的安德烈;天真、率直,但又容易沖動的女主人公娜塔莎;有雖然熱情,但又目光短淺,不善思考的尼古拉;還有外表不招人喜歡,在作戰時卻非常勇敢的大英雄圖申。

當然,還有些像庫拉金這樣的個性:貪婪和墮落,也被刻畫了出來,讓讀者所看見,和那些無謂的大英雄們進行了鮮明的對比。

讀了這本書,我看出了列夫·托爾斯泰是個關心他人,關心底層人,同情農民的人。也知道了一種人:他在獲得遺產後貪圖享受,後來又要上戰場打仗。可以看出他的性格變化有多快,他就是彼埃爾。

《戰爭與和平》是要讓我們知道:生命、和平都是非常寶貴、重要的。想想現在的我們,過著「小皇帝」的生活,有吃有穿,有上課的課桌;再看看書中的人們,全是因戰爭而過不了現在的生活,整天在廢墟中生活,而我們是幸福的,所有難道我們不應該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嗎?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5

最近我看了一本書,書中講的是十九世紀初,歷史在俄羅斯掀起了滔天巨浪;在歐洲所向無敵的拿破倫,開始把他征服的目標指向這里,於是一場殘酷的戰爭爆發了。

這個時代,俄國還在沙皇主政的社會,雖然整個國家並沒有太大的自然災害,但是拿破崙的入侵使得這塊美麗得土地到處布滿戰火。

我讀的這本書就是列夫·托爾斯泰利用這樣的歷史背景些出的最偉大的作品-《戰爭與和平》。這本書全書內容浩大,前後花了托爾斯泰七八年的時間才完成的。故事僅出場人物就有五百多個,而且個個人物性格鮮明;而從血戰、國王會議、貴族生日、葬禮、舞會、狩獵到農民生活等種種場面的描寫,則幾乎把十九世紀初俄國的政治、社會事件包羅其中。

這本書拿破崙的戰爭是全書的中心。但是托爾斯泰想寫的並不是戰爭本身,而是戰爭給災民帶來的苦難。

雖然在書里有拿破崙、亞歷山大等許多歷史人物,但他們並不是主人公;那些年輕人如娜塔紗、尼古拉、安德烈等人才是主角

這些年輕人都還很年輕但他們為祖國挺身而出,在十幾年的戰爭中慢慢成長,成為知識豐富的大人這是書中最令我最感動的。

從這本書讓我學到了許多東西,例如寫作時要給人物鮮明的個性和生命把人物寫活。還有寫作要,突出文章中心。最重要的是如果國難當前,要像那些年輕人一樣挺身而出。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6

《戰爭與和平》被稱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說」,是一部人民戰爭的英雄史詩。小說的主要情節是圍繞著保爾康斯基、別組霍夫、羅斯托夫、華西里四大貴族家庭的生活展開的。場面壯闊、結構清晰、人物形象鮮明,有一種大海般恢弘開闊的美;同時,小說時代感強烈,雖是一部歷史題材的小說,卻反映了農奴制後俄國前途和人民作用的問題。因此,《戰爭與和平》當之無愧地是一部「了不起的巨著」 !書中包括俄奧聯軍同法軍在奧斯特里茨的會戰、法軍入侵俄國、莫斯科大火、拿破崙軍隊潰退等。描寫了歷史上的真實人物拿破崙、庫圖佐夫以及沙皇亞歷山大一世,表現了戰士們的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精神,歌頌了俄國人同仇敵愾的抗敵精神和震驚世界的偉大勝利。

戰爭是殘酷的,但在戰爭時期卻會讓我們更加盼望和平。現身在一個和平的年代,我們是否應該珍惜現在溫馨的生活呢?難道非要等到失去後才追悔莫及?不,應該從現在開始把握!

我們反對戰爭,但是,我們絕不懼怕戰爭。當戰爭來臨時,我們也同樣會拿起武器,去保衛自己的家園!去保衛自己的安靜、和平的生活!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7

在這個九月我看了一本列夫。托爾斯泰寫的書,這本書的名字相信大家一定耳熟能詳,那就是《戰爭與和平》。

書中寫了許多人物,其中有很多大家肯定都不太知道,不過有一個人物大家一定十分熟悉,那就是波拿巴。大家肯定會說,這個人是誰?聽都沒聽說過,其實這就是拿破崙。托爾斯泰在書中塑造的許多人物形象,個個色彩鮮明,個性突出。他們多屬於鮑爾康斯基公爵、羅斯托夫伯爵、別祖霍夫伯爵、庫拉金公爵這四大家族。別祖霍夫伯爵死後,在新一代中,最值得關注的是安德烈公爵和皮埃爾伯爵。安德烈公爵身材不高,面貌英俊,表情嚴肅冷漠,對上流社會生活感到厭倦,在這一點上與普希金筆下的奧涅夫有些相似。皮埃爾伯爵是老別祖霍夫伯爵的私生子,他為人正直、善良,喜歡進行思考,可是意志薄弱,缺乏辦事能力。通過對他們的生活經歷,一個危機四伏的舊俄羅斯上流社會清晰地展現在我的面前,比如為了老別祖霍夫伯爵的財產,有許多人千方百計地想害皮埃爾。

之所以說它是哲學之經典,是因為它同時具有歷史小說、社會心理小說、家庭紀事小說和哲理小說的特點,是全面反映了俄國一個特定時期的社會面貌和人民生活的具有史詩性的歷史小說,這個看法大多俄羅斯學者都認同的。作為一名小學生,我雖然也貌似通讀了這本恢弘巨著,但所獲得的感受與體會必定是很淺薄的,以後隨著年齡及學識的增長能再多看幾遍得的話,那體會與認識一定會逐漸深刻。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8

今天我要像大家推薦的一本書叫做《戰爭與和平》,讀完這本書,你就會被裡面那細膩的描寫所吸引,還有書裡面體現的那種關於民族魅力的東西所吸引。

即使托爾斯泰有一些基督教思想,但我認為那是他體現人道主義和博愛精神的載體。

現在凡是看到帶有旁白的影片像看過的《柏林蒼穹下》和《細紅線》所擁有的那種難以言說的氣質都會讓我回想起《戰爭與和平》。

影片由前蘇聯莫斯科電影製片廠出品 獲得1969年41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導演謝爾蓋邦達爾丘克也是主演之一。

影片分四集,共六個多小時。

影片充分調動了電影的特殊表現手段,以恢宏的氣勢和細膩的心理刻畫,再現了十九世紀初俄法戰爭的宏大畫面,不僅表現了遙遠的過去,每個時代的人都能從這些故事和這些畫面里獲得關於生命的意義和愛情的價值等永恆命題的不同感悟。

演員的外形和氣質都很符合原著特別是裡面的娜塔莎,溫潤美麗,活潑善良,我認為比美國版里奧黛麗赫本飾演的娜塔莎更有說服力。

影片的戰爭場面壯觀,特別是「莫斯科大火」一場大中見小,小寓於大,結構完美。「鮑羅季諾戰役」一場有3萬多名群眾演員參與演出,攝像機架在上千米長的鋼纜上滑動,在沒有什麼特效的時代,拍攝工程的浩大可見一斑。

《戰爭與和平》,這是一本非常偉大的作品,有機會大家一定要去看看。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9

《戰爭與和平》是俄國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創作的長篇小說,也是其代表作,創作於1863—1869年。

該作以1812年的衛國戰爭為中心,反映從1805到1820年間的重大歷史事件。以鮑爾康斯、別祖霍夫、羅斯托夫和庫拉金四大貴族的經歷為主線,在戰爭與和平的交替描寫中把眾多的事件和人物串聯起來。

「至高無上的智慧和真理,正如我們想要汲取的最潔凈的甘露,我能用不潔凈的器皿盛這種甘露,而評論它是否潔凈嗎?只有把內心洗凈,我才可能使所汲取的甘露保持一定程度的潔凈。」

而當皮埃爾成為俘虜,過上了最為艱難困苦的生活之時,我卻像皮埃爾一樣感到這個世間一切都充滿陽光與幸福,我的心也隨著埃爾的靈魂在這苦難之中的改變而變得潔凈並且充滿感動,我幾乎帶著一種嫉妒的心態羨慕地望著皮埃爾自身所發生的改變,看著他受到啟示找到真諦並且最終獲得超脫。就像娜塔莎所說的「他像剛從浴室里走出來一樣」,他心中最終獲得的那份潔凈與信仰,是這美麗心靈的永恆陽光。

讀完戰爭與和平,我深深的感受到戰爭的殘酷與和平的寶貴,我們要珍惜現在的和平時光,盡量不讓戰爭再次來襲。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10

如果說當我手捧《戰爭與和平》這本書時,是懷著崇敬的心情的話,那麼,當我讀完《戰爭與和平》這本書時,我的心卻久久不能平靜。因為,在此之前,關於俄羅斯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我已經聽說不少,今天,當我完整地學習了《戰爭與和平》這部小說後,對小說及其作者有了更深的認識.《戰爭與和平》以保爾康斯基、別祖霍夫、羅斯托夫、華西里四大貴族家庭在戰爭與和平年代裡的生活為情節線索,生動地展現了1805年至1820年間,俄奧聯軍同法軍在奧斯特里茨的會戰、法軍入侵俄國、莫斯科大火、拿破崙軍隊潰退等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表現了戰士們的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精神,歌頌了俄國人同仇敵愾精神和人民力量的偉大勝利。場面壯觀,結構清晰,具有強烈時代感。 體會最深的是,這部小說人物形象非常鮮明、富有個性。如安得烈性格內向,意志堅定,有較強的社會活動能力;彼埃爾心直口快,易動感情,缺少實際活動能力,更側重於道德理想的追求;女主人公娜塔莎則是個情感豐富,生機勃勃,熱愛大自然,接近人民,具有民族氣質的女人。他們在保衛祖國的戰爭中得到了鍛煉和成長,這幾個主要人物形象都具有較高的認識價值和審美價值。而以庫拉金為代表的宮廷貴族的貪婪、虛偽和墮落的個性,也被赤裸裸地刻畫出來,並進行了無情的鞭笞。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11

文章摘要: 作文沒有在深夜痛哭過的人,沒有資格談人生?350字作文可以像顧城般肆意。也不知道天什麼時候黑了,可能是因為燈光的原因吧,也有可能是真的晚了------ 唉,難道美好的東西真的如此的短暫,經不起時間的侵蝕吧。當時我就覺得老媽好可愛,連聽歌都有這么多的樂事?你是我最愛的人,你一定要很幸福。

世紀法國和俄國的戰爭為背景,通過重點描寫青年公爵和他的好友在戰爭中的活動,再現了那個時代俄國的歷史,被譽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說。

讀了這本小說後,我有很多感想:

首先,我覺得俄國的青年具有忠心愛國的良好情操,無論是安德烈,以及其它許多女性,他們都義無返顧地投入到抗擊法國侵略者的行動中去,他們這種愛國主義精神真是值得我們學習啊!

其次,我覺得和平真可貴啊!戰爭結束以後,彼埃爾回到莫斯科,他和娜達沙結婚,生活幸福,有了

個孩子,他們發現他們都實現了他們過去的夢想。只有經歷過戰爭的人才懂得和平生活的珍貴和幸福啊!

第三,我覺得托爾斯泰真是一位天才的小說家。他寫作的最可貴之處就是真實,寫的每個人都那麼令你相信。他寫的好人也有不少缺點,寫的壞人也可以發現他的偉大,每個人都是那麼飽滿、真實、復雜,我們要學習他的這種寫作手法。

大家有空都來讀下這本小說吧,相信你會有不少收獲的!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12

今天,我讀了一本書,那就是著名的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寫的——《戰爭與和平》。

《戰爭與和平》這本書主要寫清了人道主義與博愛精神。作者將「戰爭」與和平兩種生活、兩條線交叉描寫,構成一部網路全書式的'闊宏詩,《戰爭與和平》的基柱是肯定這次戰爭中俄國人民正義的抵抗行動,贊揚俄國人民在戰爭中所表現出來的愛國熱情和英雄主義。但作品的基調是宗教仁愛思想和人道主義,作家反對戰爭,對戰爭各方的受難都給予了深切的同情。

和平是怎麼來的,是那麼多不怕死、不怕難,勇於拼搏的戰士們為我們搏的,用什麼去搏的?那就是他們的鮮血、他們的生命。

我願是一名使者,使各國消戰爭,願是一隻和平鴿,帶著和平的飛向四面八方!在我看來作者的一些思想,我還不懂,不過,我知道,我們要擁有一顆心,一顆愛國的心,一顆和平的心。

看完了這本書,我知道了戰爭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敢拼搏,不敢去奪取和平,失敗的不要緊,受傷了也不要緊,重要的是千千萬萬的人對你期望啊。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13

《戰爭與和平》#看到停不下來,中午沒去走路,終於看完了,只想說托爾斯泰太偉大,每一個人物都是立體的。

我的視角很不同,最喜歡那十五六歲的少年軍官彼嘉,他熱情真摯,為了去前線,跟大人們磨,遇到戰俘還想著給他吃東西,溫柔地照顧他,彼嘉死了,傑尼索夫耳邊回盪著彼嘉的一句話:「我吃慣甜東西。非常出色的葡萄乾,你們全拿去吧!」

我也喜歡庫圖佐夫,歷史上真實的獨眼將軍,托爾斯泰說「他的目標只有三方面:第一,竭盡全力打擊法國人,第二,把他們打敗,第三,把他們趕出俄國,盡可能減輕人民和軍隊的苦難。(最終,人民愛戴他,皇帝討厭他)

娜塔莎和安德烈公爵的愛情悲劇讓人動容,但托爾斯泰又是溫柔的,最終又有了皮埃爾,而皮埃爾對自己的懷疑,也因為妻子娜塔莎得到了好的映證,在妻子身上只反映他身上真正善的一面,他們彼此得到了救贖。

尼古拉和瑪麗雅這一對完全不同的人走在一起,一樣得到了幸福。

一個個豐富的人物,恢宏的戰爭場面,讓我欲罷不能。草嬰先生的譯文真好,讀起來很流暢。

今晚開始看《生存與命運》,據說是現代版《戰爭與和平》。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14

在這個九月我看了一本列夫。托爾斯泰寫的書,這本書的名字相信大家必須耳熟能詳,那就是《戰爭與和平》。書中寫了許多人物,其中有很多大家肯定都不太明白,可是有一個人物大家必須十分熟悉,那就是波拿巴。大家肯定會說,這個人是誰?聽都沒聽說過,其實這就是拿破崙。托爾斯泰在書中塑造的許多人物形象,個個色彩鮮明,個性突出。他們多屬於鮑爾康斯基公爵、羅斯托夫伯爵、別祖霍夫伯爵、庫拉金公爵這四大家族。別祖霍夫伯爵死後,在新一代中,最值得關注的是安德烈公爵和皮埃爾伯爵。安德烈公爵身材不高,面貌英俊,表情嚴肅冷漠,對上流社會生活感到厭倦,在這一點上與普希金筆下的奧涅夫有些相似。皮埃爾伯爵是老別祖霍夫伯爵的私生子,他為人正直、善良,喜歡進行思考,可是意志薄弱,缺乏辦事本事。經過對他們的生活經歷,一個危機四伏的舊俄羅斯上流社會清晰地展此刻我的面前,比如為了老別祖霍夫伯爵的財產,有許多人千方百計地想害皮埃爾。

之所以說它是哲學之經典,是因為它同時具有歷史小說、社會心理小說、家庭紀事小說和哲理小說的特點,是全面反映了俄國一個特定時期的社會面貌和人民生活的具有史詩性的歷史小說,這個看法大多俄羅斯學者都認同的。作為一名小學生,我雖然也貌似通讀了這本恢弘巨著,但所獲得的感受與體會必定是很淺薄的,以後隨著年齡及學識的增長能再多看幾遍得的話,那體會與認識必須會逐漸深刻。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15

讀完覺得有點糟心啊,不可否認是一部偉大的小說,但是歷史觀和價值觀我真的不認同。

三位主角裡面我也就比較喜歡安德烈公爵吧,娜塔莎和彼埃爾實在喜歡不起來。先說彼埃爾,作為被劇透的男主,實在是最讓我失望的男主了,他在我心目中就是一個軟蛋,干到最後一事無成,唯一雄起的一次就是去火場救了一個小女孩,看完後了解了一下,貌似彼埃爾是托爾斯泰以自己為原型寫的。唯一的優點好像也就是那「金子一般的心」了吧,但是我反正沒看出來金子在哪,倒是安德烈公爵的心比他更金子。說他大徹大悟了,最後好像也沒有做些什麼變化。還有娜塔莎,就是個傻白甜的女孩啊,前期還是蠻好的,生機活力、光彩照人,後邊怎麼那麼容易被誘惑,婚後還成了死魚眼?!倒是有些小角色,還是很生動很討喜,比如多洛霍夫、傑尼索夫、圖申、彼佳還有羅斯托夫伯爵。至於尼古拉、索尼婭、瑪利亞給我感覺很復雜,可能是無法理解他們的選擇吧。開始覺得尼古拉萌萌噠,瑪麗亞可憐巴巴卻很堅毅,最後把索尼婭拋棄了居然!!

所有的原因可能就是不認同托爾斯泰的觀點吧,畢竟人家是貴族。不理解,也許是我讀書少的關系,待以後再看。

『貳』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總結呢?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戰爭與和平》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非洲大陸的夜幕落下來了,我坐在房間里,眼睛不想再看電子屏幕,拿出Kindle正思索著再讀點檔慎什麼好的時候,看到了首頁顯示《戰爭與和平》已經讀完了。有些不敢相信,也有些悵然若失,一下子真的不知道該讀些什麼好了。

想到自己當初下載這本小說,圖的只是做一個了斷。《戰爭與和平》,聽名字就能感覺到這部小說的恢宏,而我一向缺乏理解與欣賞那些恢宏作品的格局。我總是更偏愛門羅這樣的作家,簡單得難以想像的語言,卻把普通人的生活與困境刻畫地無比真實,就像我總是擔心在宏大的敘事里,每一個個體會不會就失去了鮮活,成了時代的犧牲品。何況那位作家還是列夫·托爾斯泰,這位巨匠的名字現在聽起來是那麼遙遠又陌生,加上他沙俄的背景,我總覺得他的文字會像《鋼鐵是怎樣煉成》似的,帶著共產主義色彩。

可是這部小說的大名出現在太多的地方了:報刊列出的偉大小說排行榜上、文學在線課程上、別的作家的小說里。所有人都無一例外地形容它是偉大的、經典的、屬於全人類的。好像如果沒有讀過它,就沒有資格說自己喜歡文學一樣。

大誇張了,真有這么好嗎?一直借口先再讀點別的我,終於懶得再拖延下去。把資源搗騰進Kindle的那點時間里,我又看到一些關於此書的評價,其中赫胥黎拜讀的時候嘴裡不停念叨著「是莎士比亞!是莎士比亞!」的這段把我逗笑了。至於嗎?

剛打開書的時候我也曾被左下角長達50個小時的預計閱讀時間震驚到,當時我幾乎確信自己會半途而廢。神奇的是,磕磕絆絆、斷斷續續地,我還是把它讀完了,連我自己也沒想到,對於戰爭與軍事一竅不通甚至全無興趣的我,竟然內心也一路和書里的主角們浮浮沉沉。真是慶幸。

讀畢全篇,對這部小說的偉大才能有一種更深的認識,對這位作家也才能有更深的敬佩。他歌頌了一種偉大,也諷刺了另一種偉大。前一種偉大是人民的偉大,後一種偉大是許多歷史學家、政治學家眼裡窮兵黷武的統治者的偉大,也正是我一直懼怕的那一種偉大。

正因為托爾斯泰內心裝著從貴族到農奴上上下下各個階層的眾生,他才會堅定地支持前一種偉大,也正因他持著這樣一種立場,他的小說背景與故事不論多麼宏大,其中形形色色的每一個人物才未失作為人的個體的鮮活。這樣悲天憫人的情懷,是整個作品的基調培蠢陵,我想也是他作為一個作家最珍貴的品質所在。

令人嘆服的除了這種珍貴的品質,還有他無與倫比的寫作才華,這份才華是語言貧瘠的我完全無法形容的。我只能在每一次他對人物的刻畫上,每一個巧妙又順理成章的情節上,每一回他鞭辟入裡的分析中感受到,並被這種才華深深地折服。

雖然自己的閱讀水平並不能支撐自己進入足夠深入的地步,但即使只停留在一個粗淺的層面上,我也感受到它的磅礴氣勢、深刻洞察、溫柔關懷。更重要的,我感受到一種單純的閱讀的快樂。快樂到我會和朋友說,我像追劇般地把一部偉大的經典小說糟蹋成了一本網路小說。

不過就算在追劇這個淺薄的閱讀層次上,我也應該好好地感謝托翁,感謝他在一系列的大風大浪、生離死別和人類災難的最後,給了讀者一個童話般的幸福結局。這算不算他作為作家的溫柔。只是在達到這溫柔的盡頭前,人們走過了太長的殘忍的戰爭之路。

戰爭背後的原因總是錯綜復雜,種種因素相互作用並最終導致戰爭的過程常常也令處於這個過程中的每個人感到面對這股強大的洪流,作為一個個體,我們無力阻擋,無法避免,只能被裹挾著向前。如今自己身處非洲,大多數工作之外的時間,只是呆在酒店的房間里閉門不出,曾經上外交口譯時,老師做過好幾個非洲國家的'前大使,她總和我們說非洲是她走過的最美的大陸,然後我如今身在此處,卻難有機會感受這片大陸的自然之美。從新聞上看,外面的局勢越來越不太平,在這樣一個沒有太多安全感的地方更能感受到和平的可貴,感受到祖國和平繁榮的今天背後,是過去怎樣帶血的歷史,和現在怎樣巨大的付出。在民族聲音浪潮越來越高昂的今天,我自豪的同時心裡也暗暗地害怕,害怕真的狂熱、真的開戰、真的有人流血犧牲,那時會因此產生多少半死不活的母親、支離破碎的家庭。可在當下這樣的國際環境中,這樣的趨勢也是同樣地那麼無法阻擋、無可奈何配戚。

他的書里寫了那麼多人的人生,我暗想這其中也有我的,至少在那些五光十色的角色身上,我偶爾看見自己生命里某段歲月的投射。對於人生意義的迷茫恐懼,被幸福拒之門外的傷心難過,以及身為異鄉人的漂泊無根。遺憾的是,我共鳴的無非都是矯情又個人的那些煩惱,戰場上保家衛國的勇猛、官場上一心為民的思慮、甚至大家庭中為全家幸福操心的那份無私與自我犧牲,我都沒有。我還是一味沉陷於自己那窄小世界的得失之中。

沒人因此責備我。托翁慈悲的雨露還是降下來,落在每個人的頭上,也包括我的。回顧閱讀小說這一路,心裡經歷的那些起起落落的情緒,有揪心、有同情、有感嘆、有不忍、有傷悲、有喜悅、有滿足。這些情緒不止針對在戰爭中身不由己的書中人,或是因戰爭分崩離析的家庭,也針對我自己,有時甚至還針對整個國家、整個人類。誠然,中間的某些片段也喚起自己不好的回憶,彷彿傷口又被扯開,令我感覺到鮮明的痛楚。可最後,它還是選擇治癒了我,就像世界歷劫無數災難後,上天的甘霖最終還是降落在這一片焦黑開裂的土地上,滲透進心靈乾裂的縫隙之中,滋潤了它們,癒合了它們,給心靈又加入了新的生命力,就像又給生命一次重新開始的機會。

還是那個托翁迷弟赫胥黎說過的話,他說「一個人讀過《戰爭與和平》後,他就不再是原來那個人了。」至少在我的身上,我覺得他說對了。所以即使自己文筆拙劣,也還是想把感想記錄下來,分享給願意傾聽的人。

『叄』 求 戰爭與和平 的英語作文

Now,most of the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are enjoying the peace which everybody longs for.When we are reading a novel describing the war,no matter it is the First or the Second World War,we can imagine the bitterness, sadness and hopelessness that the war brought us.Nobody would like to forget it.So that is why most people are striving for a much more beautiful and peaceful world,although they are not famous ones.Meanwhile,people will regret that there are still some regional wars and confrontations in different places of the world.There are still hurt,tears,and deaths on the same earth with us.Let's work harder to get rid of any kind of fights and conflicts.Wish that the different nations unite together,no matter what colour they are and what religions they believe in.

『肆』 求戰爭與和平美國版觀後感

十二歲的時候我開始讀它,到現在已經整整七年,我讀了一遍又一遍,最終才發現,這本書是我永遠也讀不完的。
有人說,托爾斯泰寫《戰爭與和平》的契機是為了探尋俄國社會的出路,我卻始終覺得這種觀點過於片面。我認為,一部真正偉大的小說,應該是包羅萬象的,而不僅僅局限於一個小小的目的。從《戰爭與和平》裡面,我們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包括哲學、歷史學、政治學、經濟學、軍事學甚至宗教學等等,這一切綜合起來,就構成了一個龐大的思想體系。這個體系既是主觀的,同時又是客觀的。說它主觀,是因為他來源於托爾斯泰的思考與總結,很多地方都打上了「托氏烙印」;說它客觀,則是因為他並不強加於人,而是對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使人在「托化」的同時又逐漸凸顯出自己的個性來。
另一方面,我又認為,以托爾斯泰的眼界之高、目光之遠,他未必會把人類的所謂政治放在眼裡。從根本上講,托爾斯泰所關心的,應該是更廣闊的精神與永恆。《戰爭與和平》裡面,托爾斯泰曾不止一次地借皮埃爾、安德烈的大腦來探討這個問題,探討的最終結果,他沒有告訴我們,這也正是其客觀之處。他似乎希望我們去獨立思考,並找出答案來。然而,人的思想是不同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與見解,所以,凡是讀過《戰爭與和平》的人,都在心裡構造了一部屬於自己的《戰爭與和平》。
應該說,《戰爭與和平》這部書最大的成就在於其思想性,那是無與倫比的。但是,在其它方面,它的成就也同樣不凡。
結構安排方面,要處理好這樣一部浩瀚的作品原本是非常困難的,托爾斯泰卻能夠憑借自己的藝術天才,在戰爭與和平之間穿來插去,井然有序,分毫不亂。而且,托爾斯泰似乎特別擅長描繪那種高難度的大場面,戰爭、舞會、宴席,他可以用極簡短的話把每個人的性格及心理和盤托出,卻從無顧此失彼雜亂無章的感覺,這是其他任何作家都望塵莫及的。
語言方面,《戰爭與和平》始終保持一種質朴大氣且與眾不同的風格,它並不旗幟鮮明,但內蘊深邃,使人一看便知是托氏文字,比起莎士比亞的雕章琢句來,要強出許多。
人物性格方面,《戰爭與和平》也有其高超過人之處。首先,書中幾乎每一個人物,包括那些並不重要的配角,如伊波利特、莫特瑪、小尼古拉等,都有他們自己的性格(要做到這一點是比較困難的,其它小說如《紅樓夢》、《水滸傳》也有類似成就)。其次,書中許多人物的性格,都在不斷變化。如皮埃爾,從單身到結婚、從私生子到繼承人、從海倫到娜塔莎、從雅各賓派到共濟會、從戰爭前到戰中到戰後、從貴族老爺到俘虜再到釋放、從初出道時的年輕氣盛到後來的好學深思,他的性格一直處於一種無法停止的狀態,每經歷一件事情,他都會產生一些新的想法,並在不知不覺中完成自身的轉變。再如安德烈,他的一生經歷過很多大的變故,從軍、負傷、喪妻、對娜塔莎的愛情及娜塔莎的變心、還有死亡。相比皮埃爾而言,他的性格的變化是比較突然的,這與他所處的環境及自身特點有關。娜塔莎的變化最大,尤其是與皮埃爾結婚後,她由原來那個活潑、快樂、愛唱愛跳的小姑娘變成了一位不修邊幅、甚至有點吝嗇的母親,以至傑尼索夫再次見到她時,竟會大吃一驚。但,無論這些人物的變化多麼不可思議,我們都會覺得它合情合理,提不出任何異議,似乎一切事情就應該這樣。而且,無論他們怎樣變化,皮埃爾還是皮埃爾、娜塔莎還是娜塔莎、安德烈還是安德烈,他們天生具有的根本性特點是永遠不會改變的。這就是托爾斯泰的高明之處,他總是能夠站在一個客觀的高度,從客觀上描述並觀察人物的性格,而不因為任何主觀因素來刻意創造。表面上看,這種旁觀者的白描手法似乎缺乏情感,太過冷峻,但如果往深處挖掘,你便會發現,托爾斯泰其實在他筆下的人物身上寄寓了很多東西,包括這個世界上最為深沉的感情和悲憫。也正是這種最深沉的感情,才使得托爾斯泰與他所熱愛的東西始終保持著一定距離,他可以客觀地評判,卻很難一廂情願地投入。記得高爾基在致契可夫的一封信中說:「您可知道,在您的戲中,我覺得您處理人物比魔鬼還要冷酷,您對待他們像雪,像風雪一樣的冷。」可就是《萬尼亞舅舅》這部戲卻使高爾基感動得哭了。讀《戰爭與和平》也讓我有類似的感受。
《戰爭與和平》給了我許多東西,包括宇宙萬物運行的道理、人生的啟發以及心靈上的慰籍。一直以來,我都很喜歡皮埃爾這個人物,並在精神上把他當作一個知心朋友來對待。他隨和、善良、落拓不羈、貪享受卻又沒有貴族老爺的架子,常常沉浸在精神世界裡以至於顯得魂不守舍,這些特點都讓我感到親切。娜塔莎很可愛,不過略顯輕浮了些,所以一經阿納托里誘惑便放棄了對安德烈的愛情。經歷了戰火洗禮後的娜塔莎沉穩多了,成熟多了,但同時她又失去了以往的活潑與快樂。安德烈則是另一種性格,他冷峻、聰明、善良、敏感,但遇事往往缺乏皮埃爾的那種寬容氣度,所以常常後悔。安德烈的死很可惜,但除此以外,我們找不到一個更好的結局來安排他,畢竟在臨死時他徹悟了。
《戰爭與和平》裡面有很多精彩的片段,值得我們咀嚼回味,如羅斯托夫一家因戰亂遷出莫斯科時娜塔莎與皮埃爾告別的場景。娜塔莎從車窗里探出頭來,看到穿著邋遢匆匆走過的皮埃爾,就向他打招呼。他們簡單聊了幾句,皮埃爾因為痴戀娜塔莎又考慮到自身的處境而顯得漫不經心,最後他向娜塔莎揮手道別:「明天,不!再見,再見了。」隨即停下腳步落在了馬車後面。娜塔莎則好一陣子還把頭伸出窗外,對漸漸遠去的皮埃爾露出親切、快樂的微笑。
這一段特別使我感動,雖然他們之間的談話非常平淡,幾乎沒有什麼出奇的地方,但我仍然可以感覺到戰爭陰影下人與人之間的依依真情。尤其是皮埃爾那句:「明天,不!再見,再見了。」更加可貴。他似乎覺得這一分別,與娜塔莎將永無再見之日,戰爭逐漸臨近,明天風雨不定,所以說出這么看似不經意卻沉痛之極的話來。
有人說,托爾斯泰那種僧侶式的不抵抗主義使得他像個可笑的懦夫;又有人說,托爾斯泰屬於農民階級,他所提倡的農民宗法制觀點帶有很大局限性。對此,我要說,我們這個世界所缺乏的正是托爾斯泰的不抵抗主義。因為人類太好勝了,他們不但要超過自己的同胞,還想進一步征服那生養自己的大自然。很明顯,人類是不可能征服自然的,他們將為自己的好勝付出代價,酸雨、臭氧層空洞、大氣變暖,這一系列的事實難道不正說明了這一點嗎?至於所謂的農民階級局限性,那是不值一哂的,如果拿階級來劃分托爾斯泰這樣一個偉大而超前的人物,就好比用米尺丈量地球,可笑透頂。
不管怎麼說,托爾斯泰都是一位偉大的人物,他的思想是很多人無法理解的,所以,我們沒有資格站在這么一個偉人面前指手畫腳。盡管他不抵抗,偏向農民,但這畢竟是他自己的個性,像很多其他人的個性一樣,我們沒有理由不尊重。而且,我更認為,正是因為這種獨特的個性,托爾斯泰才成其為托爾斯泰,否則他只是一介庸夫罷了。
《戰爭與和平》究竟是一部什麼樣的作品呢?托爾斯泰曾經說過:「它不是傳奇,不是長詩,尤其不是歷史記事。《戰爭與和平》只是作者想藉以表達和能夠在其中表達他所要表達內容的那種形式。」他說的是實話。孟子也曾有過類似的言語:「吾辭達而已矣。」辭能達意,就這么簡單。托爾斯泰認為,文學只是表現思想的一種形式,作為形式,它遠不如內在的靈魂重要。後人讀《戰爭與和平》,往往呼為史詩,那樣其實正好違背了托翁的意願。真正讀懂《戰爭與和平》的人,最終會發現,這是一部思想的結晶,卻非文學。而小說的作者托爾斯泰,則純然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了

『伍』 《戰爭與和平》觀後感

當品味完一部影視作品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觀後感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收集的《戰爭與和平》觀後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該電影是改編列夫·托爾斯泰長編巨著小說《戰爭與和平》,共有四個版本,一是美國版的;二是蘇聯版的;三是多國合拍;四是英國BBC六集連續劇。我選擇的是美國版本奧黛麗·赫本主演,該版本的故事內容比較充滿趣味性。

該部影片主要圍繞著發生俄法兩次戰爭,主人公皮埃爾、尼古拉和娜塔莎兄妹、安德烈和瑪麗亞兄妹等五個人的家庭、信仰、感情而展開。

皮埃爾是別祖霍夫伯爵的私生子,父親去世後,他繼承了所有的財產,成為當時莫斯科最有錢的資本家之一,而他的監護人庫拉金公爵看中了皮埃爾繼承的財產,從中撮合將美貌的女兒愛倫嫁給了他,而婚後發現了妻子與勃赫夫之間有曖昧關系,並最終與勃赫夫決斗與愛倫分居。

安德烈在參加奧斯特里茨戰役時,將懷有身孕的妻子送給父親和妹妹照顧,在這場戰役中他帶著軍旗獨自沖入敵陣,不幸受了重傷,後來回到家中的當晚妻子產下一名男嬰後去世,安德烈感到痛苦萬分、鬱郁寡歡,直到碰到充滿活力的娜塔沙,又重燃了希望與愛。

娜塔莎天真浪漫充滿生命力,遇上安德烈後墜入愛河,但安德烈父親覺得娜塔沙家族一般,同時年齡較小,要求安德烈在一年後才能娶她,安德烈再次加入第二次俄法戰爭,而年輕的娜達莎無法忍受寂寞,且經不起阿納托爾的誘惑,而擅自約定私奔,皮埃爾知道後進行阻止,而娜塔沙也解除了與安德烈的婚約。

安德烈因二次戰爭而重傷,娜塔莎在傷員中發現了安德烈,並一直細心照料和守護,彼此舊情重燃,但不久後安德烈因傷勢過重而離世;而皮埃爾想伺機刺殺拿破崙,但卻被法軍逮捕而成為俘虜,後來碰到了淘洛霍夫,知道了愛倫的消息,俄國人民團結一氣,最後擊垮了拿破崙軍隊取得勝利,娜塔莎一家重回莫斯科,與皮埃爾相遇相擁,而安德烈妹妹瑪莉亞也與娜塔莎之兄尼克拉結婚,而組成一個幸福的家庭。

影片展現了當時俄國在面對戰爭時,人民生活的狀態和精神層面的社會風貌,在硝煙彌漫的戰場外以庫拉金家族為首的上流貴族的貪婪虛偽墮落;羅斯托夫家族的熱情淳樸好客,為保衛國土而貢獻自己的崇高品質;保爾康斯基家族正直愛國情懷,體現了軍人的的榮譽感和愛國責任感;別祖霍夫家族雖是最富有的家族,但面對外敵侵略,皮埃爾一改柔軟個性想刺殺拿破崙,體現當時各階層人民在外敵侵略時的'正義抵抗;通過對這幾大家族的感情生活,家庭倫理與愛國情懷的描寫,雖然寫的是戰爭與和平,卻涵蓋著權利與慾望、感性與理性、背判與寬容等思想內容。戰爭如同一面鏡子,人性中的美與丑、善與惡都能照見,所有人無論是富貴還是貧窮、在戰場和炮彈面前身軀都是平等的,充分體現了作者的主題思想"人道主義與博愛精神"。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無法體會戰爭年代時水深火熱的人民群眾的恐懼和絕望,戰爭是殘酷的,所以我們更應該珍惜先輩們用流血和犧牲換來的和平生活。

『陸』 《戰爭與和平》英語讀後感_2000字

If we say that when I was holding "War and Peace" This book is, with respect mood , then, when I read "War and Peace" this book, I heart it can not be quiet for a long time. Because, before that, on the Russian writer Lev? Tolstoy "War and Peace", I have heard a lot of that today, when I plete the study of "War and Peace" after the novel of the novel and its author had a deeper understand .Russian writer Lev Tolstoy is one of the world no one can almost anywhere else in the a great writer. He literary creation, not only numerous, but the rich genre known as the 19th century social life of Russia encyclopedia as a mirror reflection of the real Russian social life ring that period all the contradictions and the great social change."War and Peace" by Paul, Bezuhov, Rostov, Huaxi in the four noble family in the years of war and peace life for plot clues, vividly demonstrated from 1805 to 1820 inter - Russia Austrian coalition with the French army in Austerlitz battle, the French invasion of Russia, Moscow fire rout the army of Napoleon and a series of important historical events, showing the soldiers patrioti *** and heroi *** spirit, extolling the spirit of the Russian people and the people of enemy forces a great victory. Spectacular scenes, structural clarity, with a strong sense of the times. Experience the deepest is that the novel is very vivid characters, rich character.Andrew personality as introverted, strong-willed, strong social activities; Pierreemotional, lack of practical activities, more emphasis on moral ideals pursuit; heroine Natasha is Emotion is a rich, vibrant, loving nature, closer to the people, with national temperament a woman. They defend the homeland, war has been tempered and the growth of the main characters in the image of these have a higher recognize the value and aesthetic value. By Kula payments on behalf of court nobles greed, hypocrisy and degradation personality, has been portrayed by the naked, and carried out a ruthless whipping.I think, "War and Peace" This novels, for me, though a bit esoteric but fresh, but through this study, I do the world's masterpiece of the initial understanding and the desire to learn.【參考譯文】如果說當我捧著《戰爭與和平》這本書時,懷著一種心情,那麼,當我讀《戰爭與和平》這本書時,我的心早已沉寂不可。因為,在那之前,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我今天聽了很多,當我完成小說《戰爭與和平》的研究後,作者對小說有了更深的了解。俄國作家Lev Tolstoy是世界上幾乎沒有人可以在任何其他地方的偉大作家。他創作的文學作品,不僅數量眾多,而且豐富的體裁被稱為第十九世紀俄羅斯社會生活網路全書,反映了當時俄羅斯社會生活的真實矛盾和社會大變革。「戰爭與和平」的保羅,Bezuhov,Rostov,花溪四個貴族家庭在戰爭與和平的生活情節線索來,生動地展示了從1805到1820間俄羅斯Austrian聯盟與法國軍隊在奧斯特利茨戰役中,法國入侵俄羅斯,莫斯科消防擊潰拿破崙軍隊和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展示了戰士們的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精神,歌頌了俄羅斯人民的精神和人民軍隊的偉大勝利,敵人。場面壯觀,結構清晰,具有強烈的時代感。體驗最深的是,小說人物性格十分生動,人物性格豐富。安得烈性格內向,意志堅強,社會活動強烈;彼埃爾情感豐富,缺乏實踐活動,更加註重道德理想的追求;女主人公娜塔莎是一個富有感情、充滿活力、熱愛自然、親近人、具有民族氣質的女人。他們保衛家園,戰爭得到了鍛煉和成長,在這些人物的形象中有了更高的認識價值和審美價值。由庫拉支付法院代表貴族的貪婪、虛偽和墮落的個性,被 *** 裸的描繪,並進行了無情的鞭打。我認為,《戰爭與和平》這部小說,對我來說雖然有些深奧但新鮮,但通過這項研究,我對世界名著的初步了解和學習的願望。

『柒』 幫忙找個《丑小鴨》或者《戰爭與和平》的英文讀書心得、1000字左右、謝謝。

The Ugly Duckling 丑小鴨 英語讀後感

The author pays homage to Hans Christian Andersen's compassionate tale with this faithful adaptation. Kids can relate to the ckling's dilemma; part of the growing-up process is pulling away from those around you and developing a strong sense of self. Children have also witnessed or experienced the teasing that is part and parcel of childhood.

This ageless story speaks across generations with its reaffirming message. In this age of instant gratification, Andersen's tale reminds readers that some things are worth waiting for and that a pleasure deferred (whether by choice or necessity) is often the sweetest one of all.

Pinkney's descriptive passages resonate with the splendor of nature's beauty. The glowing watercolors, filled with intricate details, make each blade of grass visible, and the delicately drawn, nearly transparent mosquitoes are as ethereal as they are in life. The subtle details incorporated into the scenes--a frog catching a passing fly at the pond and a tiny mouse perched by a crate in the old woman's cottage--make children take another look.

One day he heard a sound of whirring wings, and up in the air he saw a flock of birds flying high. They were as bright as the snow that had fallen ring the night, and their long necks were stretched southward. Oh, if only he could go with them! But what sort of companion could he be to those beautiful beings?

'I am too ugly even for a dog to eat,' the ckling thought. Jerry Pinkney's poignant text and rich artwork convey the timeless appeal of this tale of hardship and redemption. Anyone who has suffered the sting of ostracism can sympathize with the ugly ckling's plight and will relish the uplifting conclusion.

『捌』 戰爭與和平英語讀後感

這個寫得還不錯,中英對照,可作參考 War and Peace「戰爭與和平」 Generally, war is repugnant, but peace is wele. While peace is the ultimate goal of all of our undertaking in this world, war has been inevitable in the course of human civilization. Does man have an innate taste for war? Or is it just an acquired scheme learned from human society? We only know that there hasn't been any period in the history ring which the world was really at peace. Human beings pursue peace and prosperity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families, munities, and nations. Why should we let all these be destroyed by wars? To rece the possibility of war to the lowest extent, I have o suggestions. First of all, ecation should be consolidated to eliminate the brutality and beastliness in human nature. Knowledge derives from ecation and is a surer road to wisdom. Wisdom enables us to distinguish right from wrong. I also teaches us restraint and tolerance, o effective means of preventing wayward killing and destruction. Another cure is religion. Most religions in the world advocate philanthropi *** and fiveness, which dissolve hatred and revenge. Consequently, ecation and religion working side by side can transform a barbarian into a civilized person. With wisdom and love, the human race as a whole will detest war and embrace peace. 一般而言,戰爭令人憎惡而和平受人歡迎,雖然和平是吾人在世界上一切作為的終極目標,戰爭在人類文明的過程中,始終無法避免。人類是天生喜好戰爭,還是後天在人類社會中習得技倆?我們行搭只知道,在歷史上從來沒有一段時期世界是真正處於和平狀態。人類透過家庭、社會,以及國家的建構來追求和平與繁榮,又怎麼能讓弊孫這一切被戰爭所摧毀呢? 要將戰爭的可能性降至最低程度,個人有兩點建議。租帶鏈首先,必須落實教育,以去除人性中的殘酷與 *** ;知識源於教育,同時也是通往智能較穩當的一條路。智能使吾人明辨是非,亦教導吾人自製與容忍,自製與容忍乃防止任意殺戮和破壞的兩條有效途徑。另一帖良方是宗教;世界上大部分的宗教主張博愛與寬恕,而博愛與寬恕可化解仇恨和報復。因此,教育和宗教相輔相成,能夠將野蠻人蛻變為文明人。有了智能和愛,全體人類定當厭惡戰爭、擁抱和平。 這個寫得還不錯,中英對照,可作參考,你自己也模仿下,別完全抄 War and Peace「戰爭與和平」 Generally, war is repugnant, but peace is wele. While peace is the ultimate goal of all of our undertaking in this world, war has been inevitable in the course of human civilization. Does man have an innate taste for war? Or is it just an acquired scheme learned from human society? We only know that there hasn't been any period in the history ring which the world was really at peace. Human beings pursue peace and prosperity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families, munities, and nations. Why should we let all these be destroyed by wars? To rece the possibility of war to the lowest extent, I have o suggestions. First of all, ecation should be consolidated to eliminate the brutality and beastliness in human nature. Knowledge derives from ecation and is a surer road to wisdom. Wisdom enables us to distinguish right from wrong. I also teaches us restraint and tolerance, o effective means of preventing wayward killing and destruction. Another cure is religion. Most religions in the world advocate philanthropi *** and fiveness, which dissolve hatred and revenge. Consequently, ecation and religion working side by side can transform a barbarian into a civilized person. With wisdom and love, the human race as a whole will detest war and embrace peace. 一般而言,戰爭令人憎惡而和平受人歡迎,雖然和平是吾人在世界上一切作為的終極目標,戰爭在人類文明的過程中,始終無法避免。人類是天生喜好戰爭,還是後天在人類社會中習得技倆?我們只知道,在歷史上從來沒有一段時期世界是真正處於和平狀態。人類透過家庭、社會,以及國家的建構來追求和平與繁榮,又怎麼能讓這一切被戰爭所摧毀呢? 要將戰爭的可能性降至最低程度,個人有兩點建議。首先,必須落實教育,以去除人性中的殘酷與 *** ;知識源於教育,同時也是通往智能較穩當的一條路。智能使吾人明辨是非,亦教導吾人自製與容忍,自製與容忍乃防止任意殺戮和破壞的兩條有效途徑。另一帖良方是宗教;世界上大部分的宗教主張博愛與寬恕,而博愛與寬恕可化解仇恨和報復。因此,教育和宗教相輔相成,能夠將野蠻人蛻變為文明人。有了智能和愛,全體人類定當厭惡戰爭、擁抱和平。 看我的吧,找了許久的,謝了啊...

『玖』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戰爭與和平》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1

《戰爭與和平》是一部宏偉巨著,它以戰爭問題為中心,以庫拉金、保爾康斯基、勞斯托夫、別竺豪夫四家貴族的生活為線索,展示了19世紀最初15年的俄國歷史,描繪了各個階級的生活,是一部再現當時社會風貌的恢弘史詩。作品中的各色人物刻畫精準細膩,景物如臨眼前,雖是19世紀的作品,但流傳至今,卻沒有任何隔閡感,其中流露出來對人性的悲憫情懷,穿越時空背景,仍舊撼動人心。以保爾康斯基、別祖霍夫、羅斯托夫、華西里四大貴族家庭在戰爭與和平年代裡的生活為情節線索,生動地展現了1805年至1820年間,俄奧聯軍同法軍在奧斯特里茨的會戰、法軍入侵俄國、莫斯科大火、拿破崙軍隊潰退等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表現了戰士們的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精神,歌頌了俄國人同仇敵愾精神和人民力量的偉大勝利。場面壯觀,結構清晰,具有強烈時代感。體會最深的是,這部小說人物形象非常鮮明、富有個性。如安得烈性格內向,意志堅定,有較強的社會活動能力;彼埃爾心直口快,易動感情,缺少實際活動能力,更側重於道德理想的追求;女主人公娜塔莎則是個情感豐富,生機勃勃,熱愛大自然,接近人民,具有民族氣質的女人。他們在保衛祖國的戰爭中得到了鍛煉和成長,這幾個主要人物形象都具有較高的認識價值和審美價值。而以庫拉金為代表的宮廷貴族的貪婪、虛偽和墮落的個性,也被赤裸裸地刻畫出來,並進行了無情的鞭笞。

我認為,以托爾斯泰的眼界之高、目光之遠,他未必會把人類的所謂政治放在眼裡。從根本上講,托爾斯泰所關心的,應該是更廣闊的精神與永恆。《戰爭與和平》裡面,托爾斯泰曾不止一次地借皮埃爾、安德烈的大腦來探討這個問題,探討的最終結果,他沒有告訴我們,這也正是其客觀之處。他似乎希望我們去獨立思考,並找出答案來。然而,人的思想是不同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與見解,所以,凡是讀過《戰爭與和平》的人,都在心裡構造了一部屬於自己的《戰爭與和平》。

《戰爭與和平》給了我許多東西,包括宇宙萬物運行的道理、人生的啟發以及心靈上的慰籍。一直以來,我都很喜歡皮埃爾這個人物,並在精神上把他當作一個知心朋友來對待。他隨和、善良、落拓不羈、貪享受卻又沒有貴族老爺的架子,常常沉浸在精神世界裡以至於顯得魂不守舍,這些特點都讓我感到親切。娜塔莎很可愛,不過略顯輕浮了些,所以一經阿納托里誘惑便放棄了對安德烈的愛情。經歷了戰火洗禮後的娜塔莎沉穩多了,成熟多了,但同時她又失去了以往的活潑與快樂。安德烈則是另一種性格,他冷峻、聰明、善良、敏感,但遇事往往缺乏皮埃爾的那種寬容氣度,所以常常後悔。安德烈的死很可惜,但除此以外,我們找不到一個更好的結局來安排他,畢竟在臨死時他徹悟了。《戰爭與和平》裡面有很多精彩的片段,值得我們咀嚼回味,如羅斯托夫一家因戰亂遷出莫斯科時娜塔莎與皮埃爾告別的場景。娜塔莎從車窗里探出頭來,看到穿著邋遢匆匆走過的皮埃爾,就向他打招呼。他們簡單聊了幾句,皮埃爾因為痴戀娜塔莎又考慮到自身的處境而顯得漫不經心,最後他向娜塔莎揮手道別:「明天,不!再見,再見了。」隨即停下腳步落在了馬車後面。娜塔莎則好一陣子還把頭伸出窗外,對漸漸遠去的皮埃爾露出親切、快樂的微笑。這一段特別使我感動,雖然他們之間的談話非常平淡,幾乎沒有什麼出奇的地方,但我仍然可以感覺到戰爭陰影下人與人之間的依依真情。尤其是皮埃爾那句:「明天,不!再見,再見了。」更加可貴。他似乎覺得這一分別,與娜塔莎將永無再見之日,戰爭逐漸臨近,明天風雨不定,所以說出這么看似不經意卻沉痛之極的話來。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2

對於《戰爭與和平》我設想這樣一個結局;娜塔莎因為與阿納托利私奔弄得身敗名裂,羅斯托夫家面臨破產,瑪麗婭與尼古拉結合可財產卻給了她的侄子,小尼古拉公爵。最後瑪麗婭因患重病,在丈夫的懷抱里安詳的去世了。皮埃爾將自己的錢財施給農民,將土地歸於農民,與海倫離婚,最後,跟娜塔莎,與她結合。在上層社會看來,這是一對墮落人的結合,事實上卻是兩位天使的結合。索尼婭因怕再給這家庭添麻煩,便離去了,在某一庄園做家庭教師。安德烈公爵去世了,他所留下的只是一個模糊的印象------。

媽媽說這個結局悲慘,對我說;你為什麼都希望他們不好呢?我認為媽媽這次錯了。在我看來這是十分美好的結局。娜塔莎與皮埃爾,他們將會幸福(雖然以後說不準,說不定他們抵抗不了社會的偏見)。瑪麗婭雖然去世,但她已經得到家庭的溫暖,在丈夫的懷抱中去世,她將十分幸福,她可以不再去經受全家的貧困和飢寒。索尼婭的結局完全是依照我的意願。我同情她,她身無分文又無父母兄弟。

母親同情娜塔莎,瑪麗婭,可我覺得索尼婭更可憐,從來沒得到片刻的溫暖,其餘兩位有財產,有地位,可她什麼也沒有。索尼婭是那麼高尚,那麼溫順(我最恨這一點),我希望她能獨立,可我明知道她不可能離開羅斯托夫家的。對於尼古拉,姥姥說他是個本本分分,忠於職守的青年,媽媽說他有責任心,我也同樣這么想,可是我覺得他缺乏勇氣和膽量。他與娜塔莎都是蜜水裡長大的,我對他們有財產與地位的人是十分怨恨的,正如媽媽所說的,我拿錢財來衡量一個人,我是有點,這我承認。

下面再談我所喜愛的唯一人物(是暫時的),多洛霍夫,他聰明,勇敢,活潑,具有一顆高尚的心(我認為),可就有一點,太浪盪。說實在的,他若是不浪盪,那還叫什麼多洛霍夫?他豈不和尼古拉一樣了嗎?在上層正派社會,容不得他的這些高貴品質,他對她母親,姐姐那麼好,孝順,他鄙視一切,除了那些他認為高尚的人外。他若是和索尼婭結婚,那該多麼美妙呀!可索尼婭拒絕了他。其實他們並不配,可我始終相信多洛霍夫結婚後會對索尼婭非常好,因為索尼婭具有一顆高尚的心靈。

另外我一直不理解娜塔莎,並不喜歡她。大概是因為她的結局太好,但更重要的是她是女主人公,我並不感興趣。特別是當娜塔莎上當受騙以後,她覺得她的美好的青春生活已經過去,她的大好年華在虛度,她的精神好似進一步升華,對上帝的誠意,對她的仇敵禱告,這又似乎與瑪麗婭公爵小姐相似。我十分不清楚,娜塔莎怎麼會覺得美妙的青春生活遠去了呢?她心目中的完美形象已經讓她失望了,應該萬分悲痛才是嘛!我曾經問過媽媽,她說是因為我的年齡還小不能理解,等我再大一點的。可我已經13歲了,也不過比娜塔莎小3歲而已。媽媽說一個年齡一個想法,以後你會理解的。但願如此,我現在暫時不去想。原先我以為娜塔莎對安德烈,完全是一個少女初開情懷,不甘寂寞,對外界充滿好奇而成的。當安德烈離開她時,她便因此失去了所有樂趣,為他空守感情而苦惱。而後遇到了阿納托利,自然便為他著迷,當阿納托利使她失望時,她為自己的行為感到羞愧,這幾點讓我理解了點。但後來便使我有些迷茫了。

再談多洛霍夫,媽媽說,他像叔叔,樣樣好,就是不能有家。我聽了有些氣憤,但表面還是笑了笑。媽媽的這幾句話使我對他的好感減了大半,似乎覺得媽媽是對的,我好像對整本書都失去了興趣,我不再指望看下去會使我有何高興的。現在我是在勉強的看,唯一想看的只是關於戰事方面的,這確實是全書的精華,它比另一部分有意思多了,至少在看了托爾斯泰關於戰事的介紹和描寫後,我腦子里便出現一幅作戰圖;「左翼……右翼……散兵線……」使我腦子里有些可想的東西,實在是件好事。

在我寫這篇讀感的時候,有同學以為我在寫歌詞,我也並沒有告訴他們我在寫什麼,以後我不將這些告訴任何人,這是我的想法。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3

喜歡某本書,多半是因為在這裡面的人物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喜歡娜塔莎。她是小時候的我想成為的那種女孩兒。但是現實中的我,更像是瑪麗亞公爵小姐與索尼婭的綜合體。

瑪麗亞公爵小姐,好像曾經的自己。膽小、自卑,尤其是第一次要見到阿納托利,像個木偶一樣任由小公爵夫人和布里安娜小姐擺布,打扮得完全不是自己卻無能為力,那種挫敗感讓她悲傷至極。那段精彩的描寫,完全就是曾經自己的內心寫照:我的人生為什麼不能自己做主,難道就是因為我所呈現出來的一切在別人眼裡實在是太糟糕了嗎?他們覺得我實在是太差勁了,看不過眼,才對我指手畫腳,以期按照他們的樣子來過活。就是那種極度的自卑,讓我對瑪麗亞公爵小姐第一次產生了共鳴。還有見到阿納托利後的種種幻想:僅僅被外在迷惑,而不是去思考兩個人的性格和品質是否真的合適。這種事情也曾經發生在自己身上,讀過後覺得很害臊和愧疚。

隨著之後她豐富的精神世界的逐漸展現,虔誠、善良、仁愛、責任與擔當,讓我開始越來越喜歡這個角色。如果說對娜塔莎的喜歡是一種羨慕和嚮往的話,對瑪利亞公爵小姐則是更多的認同。托爾斯泰給了她一個幸福的結局。她值得擁有。

喜歡索尼婭,是因為她很漂亮。托爾斯泰沒有吝惜自己的筆墨,在大段贊譽娜塔莎的美貌之外,也多次提到美麗動人的索尼婭,而且很多細致入微的描寫也讓這個人物的形象躍然紙上。在我心裡,索尼婭就是一個梳著兩條烏黑長辮子、有一雙烏黑大眼睛,為了羅斯托夫一家、她愛的尼古拉,可以犧牲一切的乖巧姑娘。她習慣於和喜歡犧牲自己,因為她覺得只有作出犧牲才能顯示出自己的尊嚴。在這一點上,我和她是多麼的相像!但是托爾斯泰毫不客氣地指出了這樣做的愚蠢:尼古拉心裡對她有一種無法報答的感激,贊賞她的耐性和忠誠,但是卻竭力疏遠她。尼古拉在心裡因為她過於完美、因為她無可指責而責備她。她身上有人們所珍愛的品質,但是能使他愛她的東西卻很少。有時,覺得犧牲自己、委曲求全很偉大,但是除了父母,有多少人是真正在意你的呢?從小沒有父母、寄人籬下的索尼婭的那種犧牲精神更早已被家人習慣了。所以,我很同情索尼婭,與她產生共鳴的同時,也點醒了我,尊嚴和信心不是靠無謂的犧牲換來的'。

男主人公里,安德烈公爵英氣逼人、有才幹、家境顯赫,各方面條件都很優越堪稱完美;尼古拉帥氣瀟灑,有男子漢的責任與擔當,能和瑪麗亞公爵小姐最後走到一起,也是我所希望看到的;但是相比於上述兩位鑽石王老五級別的優質男,我更喜歡大高個、胖且壯、一開始沉溺於聲色犬馬的上流生活、有些膽小又懦弱的皮埃爾。不知道為什麼,一看到這三個字,我腦海中就浮現出高曉松老師的形象。後來,看BBC版的《戰爭與和平》,皮埃爾儼然是長大版的哈利·波特,一副金絲邊兒的小圓眼鏡兒戴出了幾份親切和溫柔,更俘獲了我的芳心。他在心底對娜塔莎的愛和默默保護,應該是每個女人都渴望的吧!

另一位令我印象深刻的男主人公是老鮑爾康斯基公爵。那個脾氣暴躁、倔強固執、說話刻薄的犟老頭,從來都沒有好好地和自己的女兒說過話;甚至還故意借布里安娜小姐來羞辱瑪麗亞公爵小姐。每次讀到這樣的描寫,都會被氣得讓人懷疑公爵小姐究竟是不是他的親生女兒。作者大段諸如此類的描寫,以至於我都要相信老公爵確實厭惡自己的女兒。但是,哪怕稍微動一下自己愚蠢的腦子,也會想到,這樣是違背人性的:有誰不愛自己的孩子呢?在老公爵臨終時,他抓住瑪麗亞公爵小姐的手,痛哭流涕,一個勁兒地重復「好閨女……謝謝你……謝謝你的一切……原諒我……」,父愛毫無保留地釋放出來。這一段我看了很多遍,每一遍都和父女倆兒一起淚如雨下。我想,最難過的悲傷,莫過於曾經狠狠傷害過深愛自己的人,卻再沒有機會補償的那種無力回天。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4

用人間的愛去愛,我們可以由愛轉為恨;但神聖的愛不能改變。無論是死還是什麼東西都不能夠破壞它,它是心靈的體質。——題記

在拜讀完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一部著作——《戰爭與和平》,我覺得列夫·托爾斯泰不僅僅只是一位作家,從書中我彷彿也看到他對軍事、哲學、歷史等也有高度的透徹,對他的喜愛與崇拜使我對這本家喻戶曉的著作有點感想。

小說從1805年奧斯特利茨戰役寫到1821年俄國專制加強潛伏危機的時刻,以法國和俄國之間關系惡化,戰爭一觸即發為主線。但內容並不全是以戰爭為話題。故事的主人公青年公爵安德烈為了心中的信仰投身到「硝煙四起」的戰爭中去,把懷孕的妻子交給父親與妹妹瑪麗亞照顧,在軍中擔任庫圖佐夫將軍的副官,他期望這次戰爭能為自己帶來輝煌與榮耀。而主人公二彼埃爾,他是安德烈留學歸來的好友,身份高貴,由於繼承了伯爵身後的全部遺產,也是莫斯科數一數二的資本家。

居心叵測的監護人拉金公爵看上了彼埃爾的這一點,便計劃把相貌美麗但品行不端的小姐愛侖嫁給了他。而同一時間在奧斯特里茨戰役中戰敗的安德烈不幸受了重傷,身心也受到重創的他只好靜靜養傷。另一邊的新婚後的彼埃爾,在不久後就發現妻子愛侖與好友多勃赫夫之間若有若無的曖昧關系,他為了衛護自己的名譽最終與愛侖分居,內心陷入了糾結當中,直到認識了互助會的領導後慢慢開始找到了新的信仰。

而在戰場上的安德烈回到家的那一晚,妻子正好產下一名男嬰後逝世,這讓安德烈頓時感到人生已走到盡頭,直到遇到活潑漂亮,充滿生命力的年輕小姐娜塔莎,可父親的強烈反對,使得安德烈出國和娜塔莎無奈分開一年,娜塔莎最終奈不住寂寞與愛侖的哥哥阿那托爾私奔。後直到1812年的一次戰爭,娜塔看到了將死的安德烈,她向他謝罪並熱誠地照顧他,可安德烈最終還是和死亡一起走了。彼埃爾化為農夫刺殺拿破崙卻反被俘虜,其妻愛侖在這戰火連連的環境下依舊放盪行為,最後因誤服墮胎葯而死。幾番奮戰後,俄國最取得勝利。像每個故事完美結局一樣,大家過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戰爭,充滿著殺戮,為了所信仰的去戰爭,不去管生命的高貴。的確,戰爭本就是喪失人性的最野蠻的行為,我記得書中有這么一句話:「我倒下了么……我只知道,我再也不用舉著旗子奔跑……再也不用為戰爭而煩惱了……」安德烈公爵靜靜地躺在地上。這就是戰爭,我想大概沒有人喜歡戰爭吧,它不能與一切美好的事物相提,戰場不過是灑滿鮮血的修羅場。帝王永遠是冷漠無情的,戰爭在他們眼中不過是事關國家利益和榮辱的「打架」。

我厭惡戰爭,帝王永遠是歷史的奴隸。但在戰爭中我看到了俄國人民同仇敵愾,戰爭,必定會有犧牲者,為了和平,他們甘願為保衛國家、人民流血。書中也有多處描寫在戰爭這樣的環境下,人醜陋的慾望是多麼令人厭惡,像放盪的愛侖,示財權如命的拉金公爵,他們的時代終將過去,迎來的只會是和平。

和平的到來,是用鋪滿鮮血的花朵迎接,戰爭不會永遠,因為正義存在。在這本書中,人間的一切慘劇,各種情慾,人從生下的啼哭嬰兒到白發老人的一生階段,這本書中都應有盡有,斯特拉霍夫曾這樣評價。我喜歡安德烈的單純堅忍,娜塔莎的活潑善良,彼埃爾的溫和並不懦弱……他們都不完美,各有各的人性慾望,但上帝說,每個人都會有缺陷,就像被上帝咬過的蘋果,有的人缺陷比較大,正是因為上帝特別喜歡他的芬芳,也許他是被上帝咬得特別多的蘋果,所以,他是最被上帝所最愛的人。

結局,和平的年代真正來臨,婚禮,生育,就像小尼古拉說的:我所能做的,只不過是令愛的人都感到幸福。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5

20xx年末看完了這部百萬余字的鴻篇巨著《戰爭與和平》,書中包羅萬象,涉及的內容太多,包括歷史、宗教、哲學、軍事、社會經濟、政治、外交各個方面,一時也說不完,所以僅就自己感受比較深刻的歷史和生命意義的探討兩個方面來說一下自己看完這部書後的感想。

先說歷史,書中主要寫了俄國在十九世紀初的那一段歷史,與拿破崙的兩次戰爭是主要內容。作者在書中論述了自己的觀點,對歷史是由偉人創造這種歷史觀進行了批判,作者認為,偉人只是歷史的奴隸罷了,真正的歷史,是由參與其中的每一個人創造的。如果把每一個人的意志和行為比作微分,那麼歷史就是對所有這些微分做積分,反映了人們的集體意志和行為。其實從古至今,人類從來都沒有真正掌握過歷史發展的規律,不然人類歷史上也就不會有那麼多戰爭和災難了。

再說對生命意義的探討,書中有兩位主人公,皮埃爾和安德烈。皮埃爾是俄國第一富豪的私生子,因為富豪只有這么一個兒子,所以他死後就把所有的財產和爵位傳給了皮埃爾。皮埃爾得到了巨額財富,馬上就成了待嫁小姐們垂涎的對象,最終皮埃爾被美色和虛榮蒙蔽了雙眼,娶了自己內心並不愛的俄國第一美女海倫做妻子。可以想到,婚後生活並不幸福,個性不合的倆人越走越遠。海倫本就是社交界的寵兒,嫁給皮埃爾後在社交界的地位越來越高,很受歡迎。皮埃爾因為不幸的婚姻感到痛苦,用奢靡放盪的生活來麻痹自己。後來他加入了共濟會,企圖用宗教來拯救自己的靈魂。他用他的巨額財產開展慈善事業,解放農奴,建立學校,但是這些對他內心的安慰並不多。直到第二次對拿破崙的戰爭,莫斯科淪陷,皮埃爾被法軍俘虜,那段做俘虜的日子使皮埃爾改變很多,因為沒有無休止的社交活動,皮埃爾有更多的時間對自己之前的生活進行反思。他覺得以前自己之所以不幸福,正是因為得到的東西太多了,而那些並不是自己想要的。幸福就在於滿足人的自然需要,過剩只會帶來不幸。後來拿破崙戰爭失敗,皮埃爾獲救,他覺得自己的精神受到了洗禮,完全換了一個人。對待別人不在像以前那樣刻薄,而是充滿愛意;對待事情也不像以前那樣摸不著頭腦,而有了自己的主見。

安德烈生來就是俄國大貴族,有很高的社會地位,也很有能力,是一個有為青年。他在第一次對拿破崙的戰爭中受了重傷,被俘,大家都以為他殉國了,但是他卻奇跡般的活了過來,回到了俄國。回國後自己的妻子在生產後死亡,這使得安德烈心灰意冷,對自己的生活沒了希望。在一次舞會中,安德烈公爵和娜塔莎的重逢,又燃起了他心中的愛情之火,他對生活又充滿了希望,對自己之前的生活態度感到可笑。倆人約定以一年為期限,如果心中都還愛戀著對方,就結婚。但是娜塔莎年少無知,受了紈絝子弟阿納托利的拐騙,斷絕了與安德烈的婚約,事後後悔不已。安德烈得知消息後,內心痛苦,在第二次對拿破崙戰爭中中彈,命在旦夕。莫斯科大火後,娜塔莎一家准備搬遷,接待的傷兵中居然有安德烈公爵,於是娜塔莎帶著心中的愧疚,一路照顧安德烈。安德烈知道自己命不久矣,能在死前接受自己心愛女人的照料,感到很欣慰。他並沒有表現出對生命的留戀和對死亡的恐懼,因為他在中彈的時候,就悟到了生命的真諦——愛人。人活著,就應該用心去愛自己身邊的每一個人。他在死前內心充滿了寧靜,把死亡看做自己的歸宿。安德烈的一生讓我想起了一句話——朝聞道,夕死可矣。人要是真的活明白了,死也就不算什麼了。

以上就是看這部書的主要感想。其實看這本書一共花了一個月的時間,書真的很長,越往後看,覺得自己的收獲越多,越能體會到那種閱讀帶來的愉悅,也就是加深自己對世界和內心認知的愉悅,收獲的愉悅。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6

利用寒假的空閑,我讀完了世界名著《戰爭與和平》,如果說當我手捧《戰爭與和平》這本書時,是懷著崇敬的心情的話,那麼,當我讀完《戰爭與和平》這本書時,我的心卻久久不能平靜。因為,在此之前,關於俄羅斯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我已經聽說不少,今天,當我完整地學習了《戰爭與和平》這部小說後,對小說及其作者有了更深的認識。

《戰爭與和平》以保爾康斯基、別祖霍夫、羅斯托夫、華西里四大貴族家庭在戰爭與和平年代裡的生活為情節線索,生動地展現了1805年至1820年間,俄奧聯軍同法軍在奧斯特里茨的會戰、法軍入侵俄國、莫斯科大火、拿破崙軍隊潰退等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表現了戰士們的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精神,歌頌了俄國人同仇敵愾精神和人民力量的偉大勝利。場面壯觀,結構清晰,具有強烈時代感。體會最深的是,這部小說人物形象非常鮮明、富有個性。如安得烈性格內向,意志堅定,有較強的社會活動能力;彼埃爾心直口快,易動感情,缺少實際活動能力,更側重於道德理想的追求;女主人公娜塔莎則是個情感豐富,生機勃勃,熱愛大自然,接近人民,具有民族氣質的女人。他們在保衛祖國的戰爭中得到了鍛煉和成長,這幾個主要人物形象都具有較高的認識價值和審美價值。而以庫拉金為代表的宮廷貴族的貪婪、虛偽和墮落的個性,也被赤裸裸地刻畫出來,並進行了無情的鞭笞。我覺得,《戰爭與和平》這樣的小說,對我來說,雖然有點深奧而新鮮,但通過這次學習,我對這樣的世界名著有了初步的認識和學習慾望。這部帶有濃郁的俄羅斯民族風格的恢宏巨制的主要情節是圍繞著保爾康斯基、別祖霍夫、羅斯托夫、華西里四大貴族家庭的生活展開,並以一八一二年的俄國衛國戰爭為中心,反映了當時一系列的大事件。不僅如此,我們還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包括哲學、歷史學、政治學、經濟學、軍事學甚至宗教學等等,這一切綜合起來,就構成了一個龐大的思想體系。

在這部作品裡表現俄國人民在戰爭中體現出來的愛國精神,還有貴族家庭的帶頭充軍和捐錢給俄國,使軍民們士氣大增和老百姓同仇敵氣,浴血奮戰。我讀了這本書以後,才知道武裝的強大是可以打敗的,打不敗全國人們同仇敵氣,團結不屈的精神。這本書中給我影響最大的人是別祖霍夫—彼埃爾,他心直口快,易動感情,見義勇為,出手大方,他在一夜之間成了百萬富翁,但他卻不重視錢財,在最後他為了幫助俄國的勝利變賣了自己的所有的家產,並鼓勵人民投入到戰爭中去,還帶頭參軍,為俄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最後世界名城——莫斯科落入拿破崙手中時,他堅持不走,准備為了國家的勝敗,犧牲自我去刺殺拿破崙,我對他十分敬佩,我要學習他這種犧牲自我,完成大我的犧牲精神!!!!!!

看完整本書,腦海里卻只有那麼少數的幾位如此真實和鮮活角色讓我無法忘懷。這幾個人物貫穿整本書的情節,他們各自擁有不同的思想和性格,在他們各自不同的人生軌跡中,都經歷了一場身心戰爭與和平的洗禮。

我忍不住想說說皮埃爾這個人,他留給我的印象太深了。

以前,我曾很天真的想,戰爭多好呀!戰爭既可以掠奪國土,又可以增加威名,真是一舉兩得!《戰爭與和平》使我明白了戰爭的殘酷,和平的美好,和平是最可貴的,當和平的土地上硝煙裊裊升起時,也就意味著戰爭的開始——人們紛紛背井離鄉,妻離子散,孩子眼中也都流露出了驚恐的神色,人們斷水斷糧,食不裹腹,一切都是那麼的觸目驚心,慘不忍睹,和平,多麼神聖的名詞!

我願是一名和平使者,使各國都建立起友誼和信任;我願是一隻潔白無暇的和平鴿,帶著和平的使命飛向四面八方!

『拾』 有關戰爭與和平讀後感

有關戰爭與和平讀後感5篇

看完一本戰爭與和平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這時最關鍵的戰爭與和平讀後感不能忘了哦。下面是我為大家精心整理的有關戰爭與和平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有關戰爭與和平讀後感(精選篇1)

喜歡某本書,多半是因為在這裡面的人物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喜歡娜塔莎。她是小時候的我想成為的那種女孩兒。但是現實中的我,更像是瑪麗亞公爵小姐與索尼婭的綜合體。

瑪麗亞公爵小姐,好像曾經的自己。膽小、自卑,尤其是第一次要見到阿納托利,像個木偶一樣任由小公爵夫人和布里安娜小姐擺布,打扮得完全不是自己卻無能為力,那種挫敗感讓她悲傷至極。那段精彩的描寫,完全就是曾經自己的內心寫照:我的人生為什麼不能自己做主,難道就是因為我所呈現出來的一切在別人眼裡實在是太糟糕了嗎?他們覺得我實在是太差勁了,看不過眼,才對我指手畫腳,以期按照他們的樣子來過活。就是那種極度的自卑,讓我對瑪麗亞公爵小姐第一次產生了共鳴。還有見到阿納托利後的種種幻想:僅僅被外在迷惑,而不是去思考兩個人的性格和品質是否真的合適。這種事情也曾經發生在自己身上,讀過後覺得很害臊和愧疚。

隨著之後她豐富的精神世界的逐漸展現,虔誠、善良、仁愛、責任與擔當,讓我開始越來越喜歡這個角色。如果說對娜塔莎的喜歡是一種羨慕和嚮往的話,對瑪利亞公爵小姐則是更多的認同。托爾斯泰給了她一個幸福的結局。她值得擁有。

喜歡索尼婭,是因為她很漂亮。托爾斯泰沒有吝惜自己的筆墨,在大段贊譽娜塔莎的美貌之外,也多次提到美麗動人的索尼婭,而且很多細致入微的描寫也讓這個豎攜行人物的形象躍然紙上。在我心裡,索尼婭就是一個梳著兩條烏黑長辮子、有一雙烏黑大眼睛,為了羅斯托夫一家、她愛的尼古拉,可以犧牲一切的乖巧姑娘。她習慣於和喜歡犧牲自己,因為她覺得只有作出犧牲才能顯示出自己的尊嚴。在這一點上,我和她是多麼的相像!但是托爾斯泰毫不客氣地指出了這樣做的愚蠢:尼古拉心裡對她有一種無法報答的感激,贊賞她的耐性和忠誠,但是卻竭力疏遠她。尼古拉在心裡因為她過於完美、因為她無可指責而責備她。她身上有人們所珍愛的品質,但是能使他愛她的東西卻很少。有時,覺得犧牲自己、委曲求全很偉大,但是除了父母,有多少人是真正在意你的呢?從小沒有父母、寄人籬下的索尼婭的那種犧牲精神更早已被家人習慣了。所以,我很同情索尼婭,與她產生共鳴的同時,也點醒了我,尊嚴和信心不是靠無謂的犧牲換余嘩來的。

男主人公里,安德烈公爵英氣逼人、有才幹、家境顯赫,各方面條件都很優越堪稱完美;尼古拉帥氣瀟灑,有男子漢的責任與擔當,能和瑪麗亞公爵小姐最後走到一起,也是我所希望看到的;但是相比於上述兩位鑽石王老五級別的優質男,我更喜歡大高個、胖且壯、一開始沉溺於聲色犬馬的上流生活、有些膽小又懦弱的皮埃爾。不知道為什麼,一看到這三個字,我腦海中就浮現出高曉松老師的形象。後來,看BBC版的《戰爭與和平》,皮埃爾儼然是長大版的哈利·波特,一副金絲邊兒的小圓眼鏡兒戴出了幾份親切和溫柔,更俘獲了我的芳心。他在心底對娜塔莎的愛和默默保護,應該是每個女人都渴望的吧!

另一位令我印象深刻的男主人公是老鮑爾康斯基公爵。那個脾氣暴躁、倔強固執、說話刻薄的犟老頭,從來都沒有好好地和自己的女兒說過話;甚至還故意借布里安娜小姐來羞辱瑪麗亞公爵小姐。每次讀到這樣的描寫,都會被氣得讓人懷疑公爵小姐究竟是不是他的親生女兒。作者大隱首段諸如此類的描寫,以至於我都要相信老公爵確實厭惡自己的女兒。但是,哪怕稍微動一下自己愚蠢的腦子,也會想到,這樣是違背人性的:有誰不愛自己的孩子呢?在老公爵臨終時,他抓住瑪麗亞公爵小姐的手,痛哭流涕,一個勁兒地重復「好閨女……謝謝你……謝謝你的一切……原諒我……」,父愛毫無保留地釋放出來。這一段我看了很多遍,每一遍都和父女倆兒一起淚如雨下。我想,最難過的悲傷,莫過於曾經狠狠傷害過深愛自己的人,卻再沒有機會補償的那種無力回天。

有關戰爭與和平讀後感(精選篇2)

《戰爭與和平》是俄國文學泰斗列夫托爾斯泰(1828—1910)的代表作,創作於1863—1869年間。

小說以1805—1820年的歐洲大陸為背景,在戰爭與和平的交錯中描述了博爾孔斯基、別祖霍夫、羅斯托夫和庫拉金等四個貴族家庭的愛恨情仇。幾個主人公在經歷了一番轟轟烈烈的人生起伏之後,最終安德烈博爾孔斯基在戰場上犧牲,皮埃爾別祖霍夫和娜塔莎羅斯托娃終成眷屬,而尼古拉羅斯托夫和瑪利亞博爾孔斯卡婭也組成了美滿的家庭,小說的敘事部分以兩個家庭的幸福家常收尾,令人倍感溫馨。

主人公們生活在動盪期的歐洲,拿破崙治下的法國與亞歷山大一世治下的俄國是19世紀初決定歐洲命運的主要力量。托爾斯泰不僅以恢弘的場景描述真實的歷史事件,而且在行文中穿插了大量的評述。可以說,對歷史的探討是小說的一大基幹,其重要性甚至不亞於幾位主人公的命運沉浮,歷史如何被描述?推動歷史的決定性因素又是什麼?這些問題貫穿著小說的始終。

托爾斯泰以非常寫實的手段還原了眾多歷史場景,1805年的奧斯特里茨戰役和1812年拿破崙攻佔莫斯科是其中的核心事件。盡管托爾斯泰站在俄國人的立場上描述歷史,但如果你想從這部小說里挖掘俄國的「愛國主義」,那恐怕就要略感失望了。在小說中,我們看不到「智慧」的俄國軍隊,也看不到「英勇」的俄國人民。盡管後人認為拿破崙進軍莫斯科是俄國軍民故意「誘敵深入」的結果,但托爾斯泰卻認為法軍得以長驅直入只不過是俄軍的內部矛盾和指揮紊亂造成的,而所謂「誘敵深入」之戰術只是後人的歌功頌德而已。恰恰是俄軍的作戰失敗在客觀上導致了拿破崙孤軍深入,並最終使他走向滅亡。歷史就是這樣,後人根據自己的利益和偏好刪減了很多東西,同時也捏造了很多並不存在的「輝煌」和「丑惡」。

在感情色彩上,我們看不到作為侵略者的法國人有多麼「可惡」,也看不出抗擊侵略的俄國人有多麼「崇高」。托爾斯泰的對整個戰爭過程的描述是中立的,也是真實的。「侵略」和「反侵略」,「正義」與「非正義」之分不能說完全不存在,但這種區分更多時候只是「政治產物」,是人類為自己的可怕行為尋找正當理由的遮羞布罷了。當這些事件的政治意義被剝離,當一個個平凡的人走上戰場去殘殺同類的時候,不管你是進攻的一方還是防守的'一方,都是罪惡的、也是值得憐憫的。

尼古拉在追擊一個法國軍官的時候,因為他的「狼狽相」而心生憐憫。皮埃爾本來打算留在莫斯科刺殺拿破崙,卻陰差陽錯地救了一個法國軍官的命,他還懷著「負罪感」和那位法國軍官徹夜暢談。俄國人是他們的同胞,這沒有錯,但種族和國別的區分畢竟是人為的、相對的。一個天然且絕對的事實是,同樣作為人類的一員,法國人更是他們的同胞。盡管人類總是給戰爭冠以「正義」、「反侵略」等名號,但這些政治意義難道能改變同類相殘的悲劇本質嗎?

時至今日,我們依然在紀念某一場戰爭或戰爭中的某個事件。但是,我們要紀念戰爭里的什麼呢?在中國,「9。18」、「7。7」、「南京大屠殺」每年都要被紀念,可是大家除了「日本鬼子侵略過中國」之外又記住了什麼呢?戰爭對普通士兵意味著什麼,對一個個普通民眾又意味著什麼(包括日本人),這些基本上被我們忽略了,大家不去從人性的角度去反思每一個珍貴的人類個體在戰爭中的遭遇,而是都去關注政治意義了。於是,人們一邊高呼南京大屠殺的真相,卻除了「30萬」這個注了水的統計數字之外一無所知。

在史書和歷史教材中,平凡的個人只不過是政治巨浪中的一滴水,或者是一大串統計數字中的分子或分母,人性近乎被泯滅了。歷史題材的文學作品正是在這一方面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它還原了那些被所謂的政治意義泯滅了的最朴實的個體生活,而恰恰是那些個體生活才能反映人類最真實的一面。托爾斯泰在評價拿破崙是否偉大時說到:「哪兒沒有純朴、善良和真實,那兒就沒有偉大。」是的,脫離了善惡標準的「偉大」不過是另一種「渺小」罷了。我們的史書和教材可能是為了「普及常識」,有意無意地誇大了那些渺小的「偉大」,卻恰恰忽略了「偉大」的立足之本——人性與善惡。

有關戰爭與和平讀後感(精選篇3)

《戰爭與和平》這本書主要以抵抗拿破崙侵略的衛國戰爭為中心,通過對幾個貴族家庭的詳細描寫,反映了從1805年到十二月黨人起義前夕這段歷史時期的俄國生活。

1805年,拿破崙集結軍隊繼續向西挺進。俄國受到了威脅,遂與奧地利簽訂盟約,共同抵抗法軍。 雖然到處都是人心惶惶,但人們的生活並沒有被打亂,貴族們依舊舉行盛大的舞會接待客人,依舊和朋友們聊天玩樂。在莫斯科,人們生活平靜,在另一邊庫圖佐夫卻在帶領軍隊抵抗法軍的入侵。皮埃爾的父親去世了,他從一無所有變成了俄國首富,姑娘們都對他另眼相看;安德烈公爵參軍了,公爵夫人為他生了一個胖小子,但公爵夫人死去了;尼古拉還一直在追求著索麗婭。沒過多久,安德烈向娜塔莎求婚,可娜塔莎同時愛上了阿納托里。過了一段時間,戰爭打到莫斯科來了,人們紛紛離開,逃往別處。戰爭進行得很激烈,雙方傷亡慘重,安德烈也在戰役中犧牲。拿破崙似乎很有勝算。1812年,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俄軍勝利了。從那以後,生活恢復了平靜。娜塔莎與皮埃爾結婚生子,瑪麗亞和尼古拉也結婚了,人們都生活得很幸福。

從文章中我體會到衛國戰爭中,俄羅斯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偉大的力量。人民都願意參軍為國犧牲做出自己的貢獻,他們不怕死亡,隨時隨地做好准備戰斗,只要國家用得上他們,他們哪怕是死也要完成任務。文章中許多平民出身的士兵和軍官就擁有這種精神:朴實英勇、藐視死亡,他們都很有英雄氣慨。文章中的庫圖佐夫遇事沉著冷靜,腦子很靈活,每一步都思考得很詳細、很周到,是人民智慧的體現者。在戰爭中俄羅斯能以少勝多,他的功勞是不可磨滅的。

小說中的三位貴族優秀青年安德烈公爵、皮埃爾和尼古拉公爵,都曾英勇地投身到衛國戰爭的最前線。安德烈公爵不僅是庫圖佐夫的好助手,還是人民心目中的勇士。他為國捐軀,人們永遠都不會忘記他。現在人們的好日子都是用那些英勇獻身的勇士們的鮮血換來的,我們要珍惜他們為我們所做的一切,他們是多麼的不容易呀!在戰場上的每一分每一秒,士兵們都是冒著生命危險在戰斗。他們從來沒有想過退縮,只想著怎樣才能勝利,才能讓子子孫孫們幸福地生活,他們從來沒有為自己想過。那些被法軍抓走的俘虜們,他們就算死也不屈服,也不出賣國家和人民,與膽小怕死、傲慢自負的拿破崙相比較,他們顯得多麼偉大、多麼高尚。雖然他們很平凡,但是他們所做出的是令人尊重、敬愛的事,我們要向他們致敬,也要向英勇的將軍、士兵、統帥等等一些人致敬,感謝他們所付出的一切!

有關戰爭與和平讀後感(精選篇4)

書籍是在時代的波濤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帶領我們從狹隘的地方,駛向生活的無限廣闊的海洋。——凱勒

讀書不僅可以增長我們的學識,更能夠塑造我們的品質和性格。它可以成為我們的一種生活方式,我們也完全可以把讀書當成一種心靈義務對待。在諸多文學作品中,我最為喜愛《戰爭與和平》,它的場面極為開闊,人物形象鮮明,有一種大海般恢弘開闊的美。

世界的歷史可說是一部戰爭史。自十字軍東征,第一、二次世界大戰,至近代亞洲的泰緬戰爭、中日戰爭,哪一次不是死傷慘重、民不聊生?列夫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便是以四個豪族作主線,在戰爭年代與和平時期的交替描寫中,為我們展現了1895至1820年俄國歷史的生動畫面。從中,我深深體會到了和平,是人性光明的表現。而戰爭,只能造成國破家亡、亡命傷身、人們流離失所的悲劇。

記得小說主人公安德烈曾說過:「假使每個人只為他自己的信念去打仗,就沒有戰爭了。」留給我的印象十分深刻。戰爭中,硝煙彌漫,耳畔是聽不盡的嘶喊聲。但在士兵們的內心深處,他們是在呻吟、在流血,他們在企盼下一個消亡的肉體不屬於自己!而戰爭始終具有其殘酷性、現實性,那些士兵中,大多是從老百姓中抽出來的壯丁,他們來自各個地區、各個行業。為了戰爭,他們身份統一為士兵,也許有的人從彼此仇恨卻站到了同一戰壕里,因為目前他們共同的敵人是對面的機槍和炮火!

有史以來,各種戰爭不勝枚舉,我們真是避之惟恐不及。當世界人民一致期盼新世紀和平安定之際,隨著3月20日那場流彈的侵襲、警報的驟鳴,卻將一切願望打碎!

戰爭可以說是解決國際糾紛問題的最糟糕、最危險的選擇。使用戰爭手段既不符合世界人民追求和平、安定與發展的願望,也無助於從根本上消除引發紛爭的固有矛盾;既會造成生命和財產的重大損失,也會播撒新的仇恨與敵對的種子,甚至加劇不同文明之間的誤解和對抗,使部分地區乃至全球局勢陷入新的動盪和混亂。20日那隆隆的轟炸聲,破碎的已遠不止一個春光明媚的早晨!

伊拉克戰爭的爆發,己使得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們都為之憤慨。立即停止對伊戰爭,已成為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心聲。在《戰爭與和平》這部卷帙浩繁的巨著,作者以史詩般廣闊與雄渾的氣勢,呼籲我們「愛好和平的人們,聯合起來吧,讓我們只有一個旗幟——和平!」這個口號,應成為我們世界人民永恆的追求!「戰爭與和平」,我們渴望和平、擯棄戰爭!讓我們乘著《戰爭與和平》這艘思想之船,共同祈盼和平,驅散戰爭的陰霾,還海灣地區一片祥和寧靜的晴空!我們一定會生活在世界各國人民共享和平、共同發展的美好世界!

有關戰爭與和平讀後感(精選篇5)

作為一位讀者,愛一本書是多麼自然的事。

《戰爭與和平》帶給人無邊的理想和希望,帶給人信仰。是的,我想我是陷入了另外一種狀態,不僅僅因為托爾斯泰那高超的藝術,而且因為他在書里所描述的那種廣闊博大的情感世界與深遠浩瀚的精神境界。它征服了我,影響著我,使我幻想自己也能夠拋卻卑微的塵世生活,融入到那樣的世界——愛的世界,融入到永遠明亮,永遠純潔,永遠跳動著愛的溫暖的火焰的世界。

剛開始閱讀這本書,猶如在一個巨大的陰影里徘徊。良久,視覺范圍閃現出一個模糊又清晰的印象,後來便豁然開朗了。其中描寫了歷史上真實的人物拿破崙、庫圖佐夫以及沙皇亞歷山大一世,也寫了人們的理想和鼓舞人心的目標,歌頌了俄國人同仇敵愾的抗敵精神和震驚世界的偉大勝利。我感覺到,托爾斯泰不只想訴說這些,更重要的是要告訴我們一個真理:這個世界本是一個整體,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無論托爾斯泰自己,還是他的國度。他所描繪的戰爭,他筆下的人物,無論善的、惡的,甚至所有的一切,一切的一切,都是這個完整整體的一部分,都銘刻著這個整體的烙印。這個整體在他看來就是真理,就是愛。正如他在書中寫到「是的,愛,但是,不是對某種東西,為了某種目的或者出於什麼原因的愛,而是初次——就是我要死的時候,看見我的敵人,我依然愛他的那種我所體會到的愛。我體會到那作為靈魂本質的不需要對象的愛。我現在體會到這種幸福。愛鄰人,愛自己的敵人。愛一切——愛上帝所體現的一切。」

這句話使我感受到愛彌散天宇,遍及四海。世界上沒有比它更加有力的事物了,因為只有它,可以消除一切差別,包容一切苦難,消滅一切惡的根源。它使這個世界再沒有個體的界限,再沒有彼與此的分別,沒有仇恨,互相平等。是的,我們都在里頭,每個人,每個動物、植物,還有那些沒有生命的事物。

托爾斯泰有一句名言:「人同河一樣,每條河有時窄,流得急;有時寬,流得平穩;有時混濁,有時澄清;有時涼,有時暖。」人也是如此雖都有人類品性的根苗,但表現出的卻各不相同,書中的各種人物也是因為愛而融合的。

由此不由使我想到戰爭的意義是什麼呢?戰爭從來不能贏得它們想贏得的東西——真正的對於一切的佔領,因為對於人的精神世界的佔領和統治,無法通過戰爭這種方式來完成。

雖然戰爭能夠使我們收獲一點什麼,但對於人民來說更嚮往的是和平、充滿愛的境界。從這本書中我獲得了很多,最令我感動的是托爾斯泰所帶給我們的廣闊博大的愛,他深深愛著這世間的一切。即使無法達到這樣一種愛的極至、超脫、完美,但他使我們學著去擁有一顆博愛的心,我想這便是此書所賜予我們的寶貴財富。

閱讀全文

與電影戰爭與和平觀後感英文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販母案考是台灣電影嗎 瀏覽:95
南寧萬象城電影票 瀏覽:981
小矮人第一部電影 瀏覽:167
愛情公寓電影百度雲鏈接下載 瀏覽:816
英語電影英語簡介 瀏覽:108
妙探雙雄電影粵語 瀏覽:461
一對夫妻給兒子報仇什麼電影 瀏覽:902
去哪了電影觀後感 瀏覽:559
電影票圖片真實 瀏覽:103
蘄州老電影院 瀏覽:831
白雪女王電影圖片 瀏覽:581
日本電影什麼鼓的 瀏覽:678
手機免費看3d電影網站 瀏覽:532
洛陽有5D電影院 瀏覽:194
周星馳電影國語完整版高清百度視頻 瀏覽:46
法國電影展電影 瀏覽:60
冰雪奇緣英文版80s電影 瀏覽:413
恐懼島電影圖片 瀏覽:958
大蝌蚪電影解說 瀏覽:550
王牌電影女主角 瀏覽: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