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喜劇之王電影觀後感
喜劇之王經典電影個人觀後感5篇
《喜劇之王》這部電影講的是一個小人物的自我修養的故事。電影以喜劇的方式告訴人們怎樣度過逆境、低谷,怎樣面對委屈,怎樣維護自己的尊嚴。那麼你知道《喜劇之王》的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有關於喜劇之王電影觀後感,希望你喜歡。
喜劇之王電影觀後感1
正月初一,和家人一起觀了場片子《新喜劇之王》。影片保持了周星馳慣有的搞笑作風,相較客歲的《美人魚》,少了些低俗的無厘頭,多了些深條理的喜劇元素。
影片講述的是一個勵志故事。「丑小鴨」如夢想當一名演員,盡管不乏表演能力,卻因長相醜陋,模沖只能耐久低聲下氣在片場跑龍套,飽受辱罵挖苦和擊打,但憑借對表演的酷愛最終成名夢想成真。如夢的閱歷散正或許是許多名演員的真實寫照。故事情節對照老套,題材與《我是路人甲》相似,但藝術後果和細節照樣很到位的。觀完片子,有些感觸整理如下:
人生照樣要有夢想,哪怕夢想觀起來不切實際。追逐夢想的歷程有時會讓你失望到狐疑人生和否定本身。但有夢的人是幸福的。有夢想同時堅持夢想並為之盡力的人生是寶貴的。
有些夢想並不是你盡力就必旦掘殲然能實現的。如果實現不了,遠遠地觀著它,也很美好。如果做一個普通人更得當本身,又何必迷失在別人的勝利和勵志故事裡。
夢想一時不能實現要學會轉彎,把夢想雪藏,積貯力量,畢竟生存才是第一位的。如果連生存都成問題,又何談夢想和遠方。
人生閱歷一些痛苦並不都是壞事,有時恰恰是這些閱歷成績了你。所以你不必怨恨。如果沒有閱歷那場痛徹心扉的情感欺騙,如夢表演的《一個騙子》又怎能打動評委得到晉級的機會,贏來命運的轉機?
還要感謝那些以各類方法默默支持和勉勵你的人。有些人只是不期而遇,卻樂意不計得失伸出援手拉你一把,這些人照亮了你的夜空,富厚了你的生命。有些人觀似冷酷甚至絕情,卻在居心血和生命陰郁為你遮風擋雨。
人生如戲,端賴演技。路人也好,主角也好,居心演繹好各自的角色就好。在以貌取人的觀臉時代,長得欠好身材欠好的人註定要靠實力上位。
小人物的勝利之路,觀似勵志,實則是一條艱辛波折充溢悲劇色彩的泣血之路。周星馳說,我拍了那麼多悲劇,看眾卻都說是喜劇。
人生如夢,別太在意,更要珍惜。如夢最終站在最佳女主角的頒獎舞台,舞台大屏幕播放她成名前的種.種鏡頭,無論是她,她的父母,照樣現場看眾,以及看影者,想必都是百感交集,這不正是對人生最好的詮釋么?在別人的故事裡觀到本身的影子,認清生活的樣子,吸取生命的養料,從而引發感情的共鳴,正是所有好的片子作品的共性。
喜劇之王電影觀後感2
如果說什麼電影最打動人,我想應該是抒寫真實人生的電影,因為這類電影最真誠,所以最動人,《喜劇之王》無疑是其中的經典之作。
1999年,世紀之末,周星馳推出了他自導自演的電影《喜劇之王》,記得我上初中時就看過,當時覺得一般。但隨著我的成長,越來越認識到電影里的人生蘊含著一種可貴的精神。正巧學校舉辦讀書觀影徵文活動,我就以觀後感的形式與大家分享一下對這部影片的理解。
記得影片一開頭,主人公走到海邊沖著茫茫大海喊出「努力,奮斗」,然後輕輕轉過身走出鏡頭。當看到這樣的開頭,我就隱隱覺得這部影片與周星馳以往的無厘頭風格不同。影片的主人公叫尹天仇,是一個跑龍套的臨時演員,平時多數時間在社區福利院做雜務。他熱愛表演,一心想成為一名演員,卻屢遭別人的冷眼和嘲笑,但仍堅持理想。影片主要表現的就是社會底層小人物的艱辛奮斗歷程。雖然延續了周星馳一貫的喜劇路線,但觀眾的笑中往往帶著唏噓與悲傷。
執著與單純
影片中多次出現這樣的鏡頭:跑龍套的尹天仇總是懷揣著一本俄國喜劇大師斯坦尼福拉夫斯基的《演員的自身修養》。這種戲劇性的反差時常令我發笑,但這笑中帶著感動。誠然,天仇未必能看懂這本書,但是他之所以時常手不釋卷的將它帶在身邊,就是因為他對表演的執著。
天仇對表演執著的例子在電影里舉不勝舉。
看過的朋友,還記得那兩場橋段嗎,當天仇第二次去找那個片場助理sunny,說演什麼都行,不要錢都行,只要有個便當;另一場,娟姐告訴他讓他做男主角,問他有沒有問題,他說:「是不是每天都可以有便當吃?」多麼單純的想法。天仇是真的喜歡表演,只要有口飯吃,就要堅持表演,執著夢想。
其實執著往往是伴著單純的,之所以執著是因為單純的喜歡。
卑微與自尊
「屎,我是一坨屎。命比蚊便宜,你開賓士,我挖鼻屎。自知死也再難移。」當聽到這首影片插曲的時候感覺真的很心酸,尤其是那句「自知死也再難移。」尹天仇是個勇敢的人,很少有人敢用本就少的可憐的底本,來搏自己那看來幾乎不可能的夢想。但其實無論天仇怎麼執著於表演,甚至於他的演技多麼出神入化,他都是個卑微的小人物,總是被人任意的奚落與踐踏,這彷彿是他的宿命。記得影片開頭部分,天仇為爭取一個跑龍套的機會,給助理sunny表演緊張的表情。說實話天仇的表演很到位,但最後sunny還是不屑地一扒拉天仇的頭讓他滾一邊去。其實sunny一開始就不準備給天仇機會,只是帶著調侃的心態愚弄一下這個卑微的小人物。天仇幾乎每次表演都被「不厭其煩」的這樣奚落。
記得天仇第一次見到坐台小姐柳飄飄時,被飄飄露骨的嘲笑為「死跑龍套的」,但天仇卻總是正經的回應說:「其實我是一名演員。」在多次遭飄飄嘲笑後,他也有他的情緒,他說了一句:「其實你們出來賣的,如果懂得尊重一下別人,那別人……」但這話還沒說完,就被飄飄打斷了。其實小人物就是這樣,他們渴望獲得別人的尊重,在自尊受到傷害時,他們往往會選擇以傷害別人的方式尋求心態上的平衡。「其實我是一名演員」,天仇的這句口頭禪乍一聽很有喜感,而誰又能體會天仇這句話背後因為別人嘲笑自己夢想的心碎呢?這句口頭禪是天仇在屢遭侮辱後,變成了天仇維護自尊的最後防線。當然,天仇始終是善良的,當飄飄憤怒的站起來說:「你說什麼?」時,他立即說:「對不起。」
理想與人生
人們可以嘲笑一切,但你不能嘲笑你自己,更不能嘲笑夢想。
在天仇心中,表演不是工作,而是實現生命價值的理想。天仇視表演為生命,「其實我是一個演員」,其實也是一種對自我的追問:面對殘酷的現實,我能否堅持理想。正是這樣的叩問,是天仇堅守表演的信念。記得這樣一個場景:天仇和飄飄並肩坐在沙灘上看海。夜已經很深了,四周漆黑一片。飄飄嘆了一口氣說:「你瞧,多黑啊,什麼也看不到……」。天仇頓了一下說:「也不是啊,天亮了就會很美!」影片中的這段話隱喻了天仇對理想頑石般的信念以及對未來的樂觀。天仇的堅持、信念讓人感動,人生往往是因為有了這樣的選擇才成就了不一樣的結局。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當娟姐告訴天仇他不能出演男主角時,他極為沮喪,甚至連劇本也差點扯破,看著失落的天仇坐在大雨中迷茫無助叫人好不難過。但是隨之戲劇性的一幕出現了,在片場當場務的達叔其實是卧底警察,達叔要天仇協助破案,於是天仇得到了一個在現實中表演的機會,並且這一次不是跑龍套而是男主角。至今記得卧底警察達叔自曝身份時說的話:我其實是卧底,不信啊。我比那些所謂的演員更加專業、更加高尚、更有技巧。因為我每天的生活都在演戲,雖然我沒有劇本,但我絕不會NG,因為我一NG就可能連命都丟了,我才應該贏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是啊,世界上真正的演員往往不是學院派的,而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人,因為每一天我們都在表演我們自己的人生。多年之後,我似乎才有些懂了,其實尹天仇的理想不一定是成為演員,而是去抒寫自己忠於表演的人生。
有人說真正的喜劇就是悲劇,一部喜劇如果能讓人笑著流淚,那麼他就是喜劇之王。之前對這句話有些懵懂,但當我看過《喜劇之王》的海報時,我懂了。海報上的尹天仇面對著太陽,微笑著,流著淚。
《喜劇之王》是一部無論是周星馳本人還是觀眾都很感動的電影,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導演拍了他自己、演員表演了他自己。人們總是看到影星表面的光鮮,試問周星馳曾經跑龍套多年的往事又有誰知曉。周星馳在這部電影里把小人物尹天仇為夢想奮斗的辛酸,以及對「我是一個演員」信念的執著塑造得淋漓盡致。
看過影片的我不由沉思,問問自己,大二的我是否還走在為理想而奮斗的路上?是否還記得入學時的激昂鬥志?
最後,我似乎明白了任何偉大都是從執著的追求、單純的喜歡中誕生的,任何成功都是經歷了漫長的默默無聞甚至卑微的歲月。
也許哪一天,或者就是明早,我要站在宿舍的陽台上,面對著清晨第一縷陽光,喊出我的心聲:努力、奮斗!
喜劇之王電影觀後感3
昨晚看完了星爺的《喜劇之王》,也看了一些影評,有點感觸,直到現在,心情仍不能平復,總感覺到一股激流在動盪,是生活的激流,通過亂山碎石中間,在創造著它自己的道路,在攪動著我內心的平靜。我要發泄出來,我要寫些什麼!
這部電影講的是一個小人物的自我修養的故事,是他的故事,其中自強和樂觀的精神喚起了我的共鳴。電影以喜劇的方式告訴人們怎樣度過逆境、低谷,怎樣面對委屈,怎樣維護自己的尊嚴,怎樣對待愛情……
雖然這是喜劇,但我是帶著嚴肅認真的心情看完的。因為關於社會底層人物的故事總有著更深層的意義,不管藝術如何高於生活,它都是來源於生活,這些故事反映著一些社會現實,一些現在過著幸福生活的學生們想像不到的生活。
電影一開頭,就是主角天仇面朝大海,高喊:努力!奮斗!奠定了小人物的勵志故事這一基調。主角是個跑龍套的,全副身家只不過幾百塊加塊表加本書。他只是跑龍套的,但他每次出入片場都是西裝打tie ,他不妄自菲薄,他一次次地強調「其實我是一個演員」,他以演員的自我修養要求自己,認真對待每一個角色;他窮,一百塊相當於他幾分之一的身家,但他補償那位被敲竹杠的老婆婆時沒有絲毫猶豫,人性內在的善良從來與外在的身份、物質無關;他卑微、低賤,但是屬於他的東西他一定會拿回來,即使有刀架在脖子上,那三份盒飯他也要拿回來,這是一個人的尊嚴;他孤傲清高,他無視那些看不懂他的人,依舊按照他的方式去表演,他相信會有懂他的人,於是回家默默拿起《演員的自我修養》。他臉皮厚到我望塵莫及,在他身上看不到一絲虛榮心,沒有比較,沒有名利,他只是追求一個演員的夢。
這部電影講的是個辛酸故事,周星馳想說的也許是《蝙蝠俠:the dark knight 》里小丑的那句台詞:do you wanna know how i got these scars ?本是悲劇,但他卻拍成了一部喜劇,而觀眾也混然不覺。周星馳說過,我搞笑是因為我內心憂郁,我要拚命讓自己開心起來。
愛默生舉過一個例子:正當喜劇演員卡里尼使整個城的人笑痛肚子的時候,有一個病人去找城裡的醫生,治療他致命的憂鬱症。醫生勸他到戲院去看卡里尼的表演,他回答:「我就是卡里尼。」
周星馳在戲里和戲外判若兩人,他的眼神和每部電影背後都有一絲憂郁,他是一個深沉的人,甚少有人看懂他的幽默,理解他的深刻。雖然他總有負面新聞,我相信裡面肯定有誤會有炒作有誹謗,但不見他出來澄清過一次,因為他不屑,正如天仇一樣不屑讓看不懂他的人理解他。
可能生活本身就是一場悲劇,生命本身就是無意義的,但我並不願意承認。生活不是悲劇,它是一場「搏鬥」。我們生活來做什麼?或者說我們為什麼要有這生命?羅曼羅蘭的回答是「為的是來征服它」。魯迅的回答是「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可能這也是周星馳把它拍成喜劇的原因吧,嗯,「努力!奮斗!」
喜劇之王電影觀後感4
喜歡《喜劇之王》是從尹天仇教柳飄飄演戲的那幅劇照開始,柳飄飄背靠在大樹上,尹天仇穿著藍色的西裝,擺著奇怪的相當搞笑的僵直姿勢,左手插兜,右手托著柳的下巴.背景是門與門外淺藍色的大海.兩人默默的對視了幾秒鍾,然後鏡頭定格在這一瞬間,彷彿像一副畫。而這副畫似乎在預示著一個跑龍套的和一個舞女的愛情的悄然開始.
和大多數人一樣,從《大話西遊》開始看周星馳。隨著時間的推移,當一次次的品讀周星馳之後,卻越來越喜歡《喜劇之王》。同樣是一部喜劇,是一部小人物的奮斗史,《喜劇之王》更深刻,更真實,感情更細膩,搞笑之餘又讓回味,並為之深深感動,大受啟發。
喜歡《喜劇之王》,最喜歡其中的兩句台詞。
我是一個演員
「我是一個演員。」尹天仇說道。
當有人譏笑他時,當有人鄙視他時,當有人把他當做一個跑龍套的並且在前面加了個死字的時候,尹天仇始終保持著自己所特有的平靜然後反復的向大家強調著,我是一個演員。一句話,一個理想,一份誓言.一開始,尹天仇便立於磅礴的大海前大喊著,努力,奮斗!波濤洶涌的大海正如他心中翻騰著的理想:成為一個優秀的演員,一個明星.他不斷努力著,即使只是在演跑龍套這種無關緊要的角色時,他也把自己當作一個真正的主演,因此希望把角色演得「調皮而又帶有矛盾」。有對白的,無對白的,看不清樣子的,完全看不到的,他在試圖爭取著每一次可以出演的機會,即使一次次被無情的拒絕仍然沒有放棄。實在沒有演出機會,尹天仇開始搭建舞台,演雷雨,但是卻沒有觀眾.似乎,尹天仇的每一次努力都以失敗告終.在他巴掌大的卧室里,貼著很多明星的照片,在最中央掛著面鏡子,每當失意時,每當處於困境時,尹天仇總要照照鏡子,看著鏡中的自己被圍在各個明星的中央,然後心中對自己說道,我是一個演員。
尹天仇的執著是單純的,導演沒有喊「卡」 ,便要繼續演下去.因此當他去做卧底時,在那麼危險的情況下,仍然沒有退縮,能夠堅持演出, 最終化險為夷.尹天仇的堅持是簡單的,他看到弱小的大學生因為堅持可以從彪形大漢手裡收到保護費,他相信只要堅持,心中的夢想就可以實現。當柳飄飄與尹天仇同時看到黑漆漆的大海時,兩人的態度是不同的,柳飄飄只覺得前面漆黑一片什麼也看不到 .而尹天仇所看到的是「天亮後就會很漂亮!」如此積極樂觀的態度正是尹天仇得以堅持永不放棄的的原因。「我是一個演員。」成為他心中無窮的動力,支持著他前進。不要放棄理想,永遠保持樂觀和希望,這正是這句台詞以及《喜劇之王》最想告訴大家的.但是,堅持所要付出的代價便是巨大的痛苦.當杜鵑兒請尹天仇排練時,尹天仇拖著十分滑稽的鼻涕,動情的說道,「鵑兒,我這輩子已經經歷了太多的挫折。」一句戲中之言,卻是他生活的真實寫照.尹天仇的境遇是悲苦的,沒有錢,沒有家庭,得不到人們的尊重,成天為著一盒盒飯而奔波。就像歌中所唱的:
屎,我是一灘屎。
命比蟻便宜。
你坐賓士,我挖鼻屎。
自知死也再難移。
他確實是如此的可憐,一無所有。可笑的是,這樣一個落魄的人,卻心比天高,仍然堅持著自己的理想。
因此這便構成了《喜劇之王》中最搞笑的喜劇成分,主人公的不自量力,與他現實中的窘態,引發了大家的陣陣笑聲。而我們大笑之餘,卻總會感覺到一絲絲人生的悲苦。《喜劇之王》成功之處,在於它把一出悲劇,用喜劇的方式表達出來,尹天仇在用自己流著淚的笑臉引大家發笑。於是當我們笑著處於落魄中的尹天仇時,不由的想起了正處於某種困境中而難於前行的自己。然後我們會對自己說,其實我遠沒想像中的那樣慘,我還沒到為盒飯而奔波的地步,一個「死 跑龍套的」從沒有放棄過自己的理想,我們又有何由輕言放棄。這時,我們可以坦然面對自己的困境,像看電影一樣付之一笑,然後堅持著自己的理想,繼續努力奮斗。
執著的尹天仇最後的結局並不像大家所想的那樣成為大明星,只是成功的演出了雷雨。不過尹天仇協助警方卧底,做了一回真正的「演員」。這樣的結局似乎有些生硬,因此受到很多批評。其實這是部帶有自傳性質的電影,當年的周星馳似乎要告訴大家,他日後所取得的成就便是《喜劇之王》的最好結局,他就是片名所說的……喜劇之王。
這個解釋對於星迷來說是最合適不過的了。
我養你啊
一個難以糊口的跑龍套的和一個整天陪著「老闆」的舞女,兩個人的愛情是被世人所不屑的。兩個處於社會最低層的人,甚至不敢去追求所謂的愛情。當柳飄飄很投入的閉上了雙眼,而尹天仇兩眼沉醉,似有沉思。其實兩人都沉浸在幻想當中,在享受著現實中所不敢想的愛情,雖然只是短暫的一刻,他們也覺得無比幸福。兩個人最大的相似之處,就是都有著強烈的自尊心和由此而生的自卑感。柳飄飄極其敏感別人叫她舞女,甚至為此而無法自控的「大開殺戒」。而尹天仇更是處處表現出其自尊和自卑。
兩個人以塗唇膏為由過了一夜。第二天早晨,當尹天仇起來時看到坐在窗前的美麗無比的柳飄飄時,他想想現在的自己,感覺到了卑微。對於柳飄飄,尹天仇的自卑在於生活的窮困,於是他根本不敢去承擔這份愛情。他拿出了僅有的錢,發現不夠,又拿出了表和儲蓄,最終只留下那本《演員的自我修養》。善良的尹天仇此時真的除了理想便一無所有了。然後尹天仇裝著繼續睡覺。一句「謝謝老闆!」,柳飄飄拿錢走了。尹天仇沒有去送她,而是躲在牆後。此時的他心裡是無比矛盾的,當柳飄飄回頭看他的那一刻,他動搖了。此時,他忘記了在他前面正有一面鏡子,而這面鏡子使得兩人的感情有了第一次「親密接觸」,於是尹天仇下定了決心,他立刻叫住了柳飄飄:
尹:去哪裡啊?
柳:回家。
尹:然後呢?
柳:上班。
尹:不上班行不行?
柳: 不上班你養我啊?
尹天仇無奈的笑笑,退回去了。而兩個人的故事也會因此而畫上句號。可偏偏不自量力的尹天仇卻最終又沖了出去,大喊到,「我養你啊」。
我養你啊
這無疑是《喜劇之王》中最感人的一句話。尹天仇是那樣落魄,穿著破舊的襯衣,立於蕭瑟的風中。柳飄飄美麗動人,長發飄飄,沉默半晌,最終回頭道,你先照顧好你自己吧,傻瓜.
柳飄飄走了,帶著對傻瓜的不屑和嘲笑,可坐上計程車的她,卻無法控制的哭得一塌糊塗。
我養你啊。一句簡單的承諾,是那樣單純卻又難於實現。然而它對於一個漂泊已久的舞女來說,卻真實而充滿溫暖。是啊,多年的逢場作戲讓她無法聽到這樣一句真誠的諾言。柳飄飄 飄了太久了,太需要一個可以依靠的肩膀了。但是一個卑微的舞女,有什麼理由得到別人的愛。她無法抗拒眼中的淚水,更無法抗拒在內心深處沖擊著的感動。
這時,柳飄飄取出從尹天仇那裡拿來的《演員的自我修養》。那是尹天仇所有財產中唯一沒有給她的,然而這也是她最想要的。對於尹天仇,柳飄飄也是卑微的,她的自卑在於理想的喪失。是的,她不需要錢,她也有過美好的曾經,但卻因愛情給她的心裡留下了不可磨滅的陰影。她成為舞女是因為過去男友的逼迫,當落魄的她遇到一個為理想而努力的尹天仇時,卑微的內心終於湧起了強烈的自尊,於是,她放棄了有錢的龍少爺,選擇了這個為生計而擔憂的尹天仇。
就這樣,自卑與自尊不斷交織於兩個人的愛情當中,感動著彼此,感動著我們。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里,我們是多麼渴望看到純潔的愛情。《喜劇之王》里沒有王子,也沒有公主,它講的只是處於社會底層的人們的故事,於是《喜劇之王》中的愛情更加真摯,更加感動人心。
「要不要塗點唇膏。」也許哪一天,你的女友也會這樣對你說。
那你會不會對她承諾說:「我養你啊。」
喜劇之王電影觀後感5
這是我十幾年前看的電影,影評卻寫在十幾年後;你十幾年前的夢想,總要在十幾年後才能實現,正如周星馳,自我奮斗是成長為喜劇之王最必不可少的要件。愛情也好,事業也罷,唾手可得是意外,漸漸斬獲才更令人喜悅,而這一切都需要過程。
漸漸褪去周氏喜劇略顯癲狂的色彩,《喜劇之王》用一種笑中帶淚的方式將觀眾的視角帶入對生活本質的分解,是對人生哲學的探討,也是暗自思量下對愈發躁動俗世的冷靜思考。少了一些《美人魚》的商業性因素,十幾年前的《喜劇之王》更接地氣,在潤物無聲中把周星馳的成長過程娓娓道來。在我還沒有開始叫他星爺的時候,誇張的表情和誇張的笑聲是我對他喜劇風格的最初印象,而且每部片子的劇情都處理得很到位。雖然這部片子的結局部分略顯牽強,但瑕不掩瑜,用觀賞喜劇之王的逆襲之旅來反思自己的奮斗軌跡,波瀾不驚的劇情中,是對每個人生存狀態和明日可期的自我會意。
屌絲之地,富帥之巔,無論哪一種層面,都有喜有悲,有笑有淚。尹天仇,一個在底層用力掙扎的夢想青年,幻想著有一日將演員的自我修養拋灑在銀幕里,滿腔熱血之下的卑微,是因為夢想一次次被擊的粉身碎骨。劇場的盒飯大叔從未用正眼瞧過他,「命比蟻賤」的侮辱是對他無法掌控人生的鞭撻。夢想從未被鼓勵,甚至連人格都要被侮辱,人生為何如此的艱難?還好他從未放棄,因緣際會,事業上的突破竟然是從一個坐台小姐開始。
她叫柳飄飄,濃妝艷抹卻裝扮成學生妹混跡於夜總會,為了勾引大老闆,陰差陽錯前來「拜師學藝」,「不打不相識」這種最俗套的路子在這里卻讓人忍俊不禁。「死跑龍套的」成為尹天仇的第一個人生標簽,對於這個稱號,他用無可奈何的苦笑來回應,一如你用無可奈何來回應人生路上一次次的心力交瘁。
一夜翻雲覆雨後,兩個人再次燃起愛的沖動,尹天仇的住所外面,兩個人的幾句對話將影片的劇情拉向高潮。愛情在最渾然不覺的時候到來,而男主角卻處在尷尬的境地,無能為力是因為尹天仇無法給予柳飄飄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一個劇場龍套,一個坐台小姐,當生存還是需要用力去爭取的未知數時,愛情這種飄渺虛無的奢侈品只能在夢境與幻想中搖擺不定。
一句「我養你啊」讓觀眾瞬間淚崩,也讓我明白了男人在最愛的女人面前的責任和義務,絕不只是花前月下的蜜語甜言。一個屌絲用盡全力撐起的尊嚴和倔強在這一刻淋淋盡致地釋放,雖然活得苟且如螻蟻,但是我在努力,在奮斗。
給不了你最好的,卻可以把我最好的給你。
「我養你」是比「我愛你」更動聽、更煽情的愛情宣言,「我愛你」是得到,「我養你」是給予,當一個屌絲突破自我囹圄和萬般糾結說出這三個字時,他內心深處原始的卑微也被暫時撕碎,不是故作慷慨,只是愛你愛的恰到好處,無法自已。計程車里,柳飄飄哭的令人動容,前任的背叛讓自己再不相信愛情,而此時,她卻不自覺的更加愛上一個人,最愛的人在最想愛的時候出現。
你會不會突然想起笑著哭的時候最撕心裂肺?
如果人生是喜劇,你會不會在悲傷的時候用強顏歡笑來抹去奪眶而出的眼淚,然而這樣卻不算是最純粹的喜劇,其實,亦喜亦悲才是人生最自然的存在狀態。《喜劇之王》將這種情節穿插在全片的細枝末節,劇場被劇務和盒飯大叔痛罵,家裡教學被柳飄飄暴打,但是轉而又獲得跟杜娟兒同台演出的機會,又再次失去這樣的機會,有起有落,有笑有淚,這都是成長之路上的必然吧。尹天仇做到了最重要的一點,在自我奮斗中從未放棄,看得起自己的夢想,才能握的住隨時可能出現的機遇。
在喜劇之王的成長之路上,演技要靠自我修養,愛情要靠自我領悟。當然在劇情的安排里,情感戲更多是點綴,劇場龍套如何逆襲為喜劇之王是主線,影片開頭尹天仇站在海邊大喊:努力,奮斗。在今天看來,是不是可笑的略顯荒誕?二代們在敞篷中摟著木耳吆五喝六時,你還在辦公室吃著泡麵加班,並且沒有加班費。當你向生活索要公平和正義時,滿目蒼夷的殘酷將你拉回不能在痴人說夢的現實中。但是請不要自我放棄,別人嘲笑,你需贊同。一個演員,到底要經歷多少次冷嘲熱諷才能成為喜劇之王?如果成功之路註定布滿荊棘,那麼沿途的針刺卻能更加凸顯你的從容不迫。
淡定、篤行,用真才實學撐起堅守心中不滅希望的烈火,終有一日,這團火焰將燃燒在你成名、成功的路途上,不是為了炫耀,只是你要相信自我奮斗加上好的機遇總會讓你離自己的既定目標更近一點,再近一點。
沒有任何一種自我奮斗應當被嘲笑,沒有任何一種用自我堅守撐起的尋夢之旅應當被阻攔,即使荊棘密布,即使質疑遍地,唯一要做的,是將你心中的信念,舒展在腳踏實地的征程上。
前方路遠,用力起飛,做你自己,不亢不卑。
㈡ 我女友的男朋友的幕後花絮
新都市男女情感浪漫曲
撥動青春男女蠢蠢欲動的情慾之弦的性感桃色片《我女友的男朋友》和前幾部《甜性澀愛》、《色即是空》、《誰和她睡覺了?》等類似是性感浪漫喜劇片。影片中企業界成功人士也是最風流成性的花花公子石浩(崔源永飾)在酒吧里遇見了女大學生雲彩英(金富倫飾),而彩英的男朋友善洙(李正雨飾)又和比他大的智燕(高多美飾)是床上情侶,本就復雜的關系等到石浩在酒吧看上彩英的時候就更亂了。石浩用嫻熟的手段成功的把彩英帶到了夜總會,可是想進一步求愛共度良宵時卻遭到了拒絕。片中色心滿滿的石浩和彩英機智的謊言兩人的感情游戲使影片內容和對白津津有味,可是出人意料的是看起來清純無敵的彩英事實上卻是比石浩手段還高的情感高手。隨著真相的一步步揭開,幾位主人公所形成的四角關系、五角關系甚至是六角關系使影片情節達到了高潮並能刺激著觀眾可憐的感情底線。
男人中的性感神話「金聖洙第二」
新人導演朴晟范的第部長篇處女作《我女友的男朋友》整個風格像兩個親近的朋友午夜後的聊天真實而且親近,毫無拘束坦率直白卻又有著無比的情感騷動。一樣的故事換了一個視角來看就會有全新的感覺,本片採用的綜合電影形式,加上導演拍攝手法特有的熟練完美處理,使影片獨樹一幟。另外主演演員崔源永、李正雨、高多美、金富倫以及特別出演的GAGMAN(笑星)高慧成共同打造的精彩床戲和出格的對白也是本首的一大看點。特別是在KBS電視台熱播劇《比天高比地厚》中扮演熱戀韓孝珠所在電影公司代表的崔源永完美的出演了《我女友的男朋友》中性感可愛的花花公子的角色,業界預感他會像《甜性澀愛》的男主角金聖洙那般一舉成名、進入明星的行列。另外在韓國版《性與城市》的tvN電視劇《浪漫獵手》里出任主角的人高多美2006年在接近兩千人參加的試鏡當中包括她在內的三位女演員、三位男演員最終被CAST進入影片《我女友的男朋友》劇組,在其中高多美將扮演一位性感尤物,她以漂亮面孔、完美S身材曲線以及自信率真的演技吸引著觀眾的視線。
相關資訊
07年以桃色喜劇片《我女友的男朋友》出道的韓國導演朴晟范因脊髓癌去世,得年41歲。
據韓國媒體報道,就因脊髓癌而住院治療的朴晟范導演,於2007年8月15日凌晨0時15分在京畿道新川聯合醫院病逝。
朴晟范導演生前最後一部作品《死前要做的事情》於06年拍攝完畢,在准備他的第三部作品之時,朴晟范被查出患有6個月的脊髓癌,此後的一年間都在醫院接受治療。
1969生於大田的朴晟范導演曾在西江大學言論學院研究生院攻讀戲劇電影,他還曾經擔任《幸福的張醫生》、《求偶一隻公》等影片的助理導演,此後以廣告形式拍攝的短片《she is》可謂開創了廣告電影(Advertisement Movie)這一嶄新的電影種類,展現了他在商業電影創作方面的敏銳感覺。
在2007年憑借《我女友的男友》一片出道之後,在06年他拍攝的第二部長篇電影《死前要做的事情》中,朴晟范以獨特的視角和表現方式剖析了自殺人群的心理,影片在上映後也贏得了影評人的青睞。
㈢ 藍白紅三部曲的影評啊
藍白紅三部曲DVD中,「艾妮茵斯托夫」做的影評字幕(簡體中文),花了兩天時間整理上傳的。
藍:
http://e-card.51.net/temp/blue-cd1.dc.txt
http://e-card.51.net/temp/blue-cd2.dc.txt
白:
http://e-card.51.net/temp/white-cd1.dc.txt
http://e-card.51.net/temp/white-cd2.dc.txt
紅:
http://e-card.51.net/temp/red-cd1.dc.txt
http://e-card.51.net/temp/red-cd2.dc.txt
************
至於這位「艾妮茵斯托夫」是何許人,在《藍》片評論開始是這樣介紹的:「我是克斯洛夫斯基的影片《雙面人生》《第二次機遇》作者,我很幸運從1980年到1996年克斯洛夫斯基逝世做他的翻譯」。
這套DVD我手上沒有,只有評論的字幕,沒有評論音軌,所以,這個評論音軌是法語還是英語不得而知。
我個人估計是克斯洛夫斯基的法語或英語翻譯(克斯洛夫斯基出生在波蘭)。由於是私人翻譯,名字沒有出現在影片的職員表裡面。
㈣ 《三色:紅色篇》劇情簡介|鑒賞|觀後感
《三色:紅色篇》劇情簡介|鑒賞|觀後感
1994 彩色片 99分鍾
法國MK2/瑞士卡伯/波蘭托爾等4家公司聯合攝制
導演:克日什托夫·基斯洛夫斯基 編劇:克日什托夫·皮謝維奇 克日什托夫·基斯洛夫斯基 攝影: 皮奧特爾·索波辛斯基 主要演員:伊萊娜·雅各布(飾瓦倫蒂·迪索) 讓一路易·特蘭梯尼昂(飾約瑟夫·凱恩) 弗雷德麗克·弗德爾(飾卡倫)讓一皮埃爾·洛里 (飾奧古斯特)
本片獲1994年溫哥 *** 際電影節最受歡迎影片獎
【劇情簡介】
日內瓦大學生兼女模特瓦倫蒂獨自一人生活在日內瓦,而她的男友米切爾卻遠在倫敦。兩人一直通過電茄敗話保持聯系。一天早上,米切爾來電話,瓦倫蒂正在吃早飯,沒有及時接聽,引起男友懷疑。這種情況過去時有發生,造成兩人關系的緊張。瓦倫蒂告訴男友,自己感到孤獨,很想念他,每晚都抱著他的夾克入睡。男友聽後甚感欣慰,並寬慰了她幾句。
瓦倫蒂的鄰居奧古斯特是法律系的學生,兩人住的公寓樓離得很近,但兩人並不相識。奧古斯特的女友卡倫通過電話提供私人天氣預報服務。兩人也是用電話保持聯系。
作為服裝模特,瓦倫蒂經常應約拍廣告和登台表演。一天晚上,表演結束後她開車回家,途中不慎撞傷了一條狗。她在狗的脖套上發現了狗主人的地址。這條名叫「希妲」的德國牧羊犬傷勢不輕,瓦倫蒂決定找到狗主人當面表示歉意。狗主人約瑟夫·凱恩激納拿是一名退休老法官,獨身一人住在一座頗大的宅第里。當瓦倫蒂找到他時,他的冷漠令瓦倫蒂大惑不解。他並不關心狗的死活。瓦倫蒂問:「要我送它到獸醫院嗎?」他冷冷地回答:「隨你的便。」瓦倫蒂生氣地說:「假如撞傷的是你的女兒,你的反應就不一樣了。」他還是冷冷地回答;「小姐,我沒女兒。」無奈,瓦倫蒂只好將受傷的狗送到獸醫院治療。經過縫合、包紮,一切順利。獸醫告訴瓦倫蒂,狗已懷孕,即將生產。瓦倫蒂決定將狗帶回家中。但是她萬萬沒有想到,因為收養了一條狗,又跟男友產生了矛盾。
一天,她從明搭報上得知弟弟馬克吸毒。她馬上打電話給弟弟的女友瑪麗,叫她轉告馬克,每晚給她打電話,以免弟弟越陷越深。收養一段時間以後,瓦倫蒂對希妲已有了感情。她經常牽著它散步溜街。一天她解開狗脖套上的繩索,讓它輕松一下。不料繩索剛一解開狗就跑走了,她開車追趕,又來到了狗主人的家。約瑟夫認為瓦倫蒂為狗醫好了傷又收養了它,狗應該歸她。瓦倫蒂問約瑟夫,不久前一位無名氏寄來一筆錢,是不是他寄的。約瑟夫說是付給獸醫的費用。瓦倫蒂說:「你太不了解行情了。」原來他寄了600法郎,而醫療費才130法郎。她把餘下的錢還給了他。約瑟夫將希妲留給瓦倫蒂後,轉身走進屋裡,再也沒出來。瓦倫蒂等得不耐煩,朝房子走去。門沒有關,她猶豫了一下,打開門,走了進去,將希妲留在台階上。
瓦倫蒂進屋後,聽到裡面傳出說話的聲音。她輕輕地走過兩個房間,男人的說話聲更清楚了。她走進客廳,發現法官正在裡面。屋裡除了法官外沒有其他人。說話聲是從開著的收錄機里傳出來的,那是兩個男人通電話時的談話。從談話內容不難判斷兩人是同性戀者。法官發現瓦倫蒂吃驚地站在那裡。她關掉收錄機,問:「你在干什麼?」法官冷靜地回答:「偷聽鄰居的電話交談。」瓦倫蒂憤憤地說:「真卑鄙!」法官答:「說得好,而且違法。」瓦倫蒂轉身離開。法官叫住她說:「你為什麼不去告訴那個男人,我偷聽了他的電話。」瓦倫蒂說:「我這就去。」法官用拐杖指著窗外的一戶人家說:「就是那家。」瓦倫蒂找到那戶人家,開門的是一位中年婦女,非常客氣地請她進屋,說她丈夫正在樓上打電話,很快就會下來。她見屋裡還有個小女孩正通過電話分機偷聽父親的談話,顯然妻子對丈夫的不軌行為一無所知。瓦倫蒂見此情景,不願破壞別人家庭的幸福,找了個借口就離開了。瓦倫蒂回到約瑟夫家,求他不要再干這種缺德事,他說他一輩子都干這種事。瓦倫蒂認為他是警察,但約瑟夫回答說:「更糟,是法官。」於是兩人坐下來進行了一番推心置腹的長談,瓦倫蒂終於明白了法官搞竊聽是因為他想弄清真相,探究人們的行為動機,而這些作為坐在法庭上的法官是很難體察到的。通過交談法官意識到瓦倫蒂也有自己的憂慮,如與男友的關系,弟弟的吸毒問題等。瓦倫蒂有自己的道德觀,盡管她對法官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仍不同意他偷聽別人隱私的不道德行為。
瓦倫蒂心情鬱悒,開車回家後馬上給母親打電話,得知母親不知道弟弟吸毒一事。她心裡踏實了一些。這時她迫切希望米切爾能來電話安慰她。電話鈴響了。電話不是米切爾打來的,而是她的攝影師告訴她照片已經沖洗出來,漂亮極了。他約她到保齡球館去輕松一下。從保齡球館回到家裡,瓦倫蒂意外發現鑰匙孔里塞進了口香糖。屋裡電話鈴直響,她卻進不去。鄰居幫她打開房門後,她急忙拿起電話,原來是米切爾打來的。由於她未能及時接聽電話,又引起米切爾的懷疑,甚至認為她另外有了朋友。她解釋說可能是因為自己拍了口香糖廣告才惹來麻煩的。米切爾一聽火氣就來了,責備她不該拍廣告。瓦倫蒂說她想安靜地生活。米切爾卻說:「你跟我在一起,不會得到安寧。」瓦倫蒂無可奈何地放下電話嘟囔了一句:「又來了。」
一天瓦倫蒂在健身房裡鍛煉身體,無意間看見報上的一行大標題:退休法官因違法竊聽被起訴。她馬上趕到法官家裡向他解釋不是自己告的密。法官說是他自己檢舉了自己。她看見希妲已經生了七隻小狗崽。法官取出一瓶好酒與瓦倫蒂共飲。他說他想知道她看到報紙後的反應。他告訴她,上次她走後,他為自己的行為感到羞愧。當晚他便給所有的鄰居和警察局寫信自首,第二天就寄出了。法官告訴瓦倫蒂,他曾錯判過一個案子,結果卻救了被告。他說:「對與錯的惟一分野就在一念之間。」突然一扇窗的玻璃被飛來的石頭打碎了。法官說:「這已經是第6扇被打破的窗子了。」瓦倫蒂關心地問他:「你有過夫人嗎?」他說:「沒有。」瓦倫蒂又問:「你曾經愛過嗎?」他回答說:「昨天我做夢夢見你。你大概有40~50歲,很幸福。」 瓦倫蒂會心地笑了。
瓦倫蒂回到家給男友打電話,告訴他准備乘船到倫敦去,途中順路看看母親。
瓦倫蒂邀請法官看她的服裝表演,散場後法官給她講了自己失戀的故事。在學校時,他深深地愛上了一位比他高兩屆的學姐,她美艷迷人,出身名門,且總是衣著華貴。可是她背叛了他,另有所愛。他受盡了痛苦的折磨。直到有一天她死於意外。他試圖忘掉這一切。後來他接了一個案子,被告正巧是他原來的情敵。被告蓋的一座大樓倒塌,造成不少傷亡,被判有罪,判決是公正的、合法的。隨後,他就申請提前退休了。
瓦倫蒂的鄰居奧古斯特通過了法學院的考試,成為新法官。但在個人生活上卻遇到不幸:他深深愛著的姑娘卡倫與另一個男人發生了曖昧關系,使他十分痛苦。在法官的巧妙安排下,瓦倫蒂與奧古斯特搭乘同一條渡船橫穿英吉利海峽。卡倫氣象台預報天氣晴好。可是突然遇到暴風雨,輪渡沉沒,船上1400名乘客中只有7位乘客生還。他們當中包括朱麗和奧里維亞(《藍色篇》男女主角)、卡羅爾和多米妮 ( 《白色篇》男女主角) 以及瓦倫蒂和奧古斯特。
【鑒賞】
《紅色篇》是波蘭著名電影導演克日什托夫·基斯洛夫斯基的傑作「顏色三部曲」的第三部。影片中主色調紅色幾乎無處不在:紅色吉普車、紅色小轎車、紅色夾克、芭蕾舞訓練廳里的紅色把桿、紅色交通燈、保齡球館的紅色坐椅、紅色緞帶花結、法官家中的紅色牆壁、救生員的紅色服裝……特別是影片中多次出現以瓦倫蒂為模特的巨型紅色口香糖廣告。
色調是導演和攝影師表現情緒、創造意境的手段。在這里,紅色作為主色調當然象徵著「博愛」。但是,縱觀全片,紅色的內涵則是見仁見智,是象徵熱情、愛情、憤怒、警告,還是象徵別的什麼,觀眾根據自己的文化背景和生活體驗會有自己的理解和解釋。
如果說音樂是《藍色篇》 的 「主角」,那麼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電話是《紅色篇》的「主角」。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離不開音樂,現代人在日常生活中更離不開電話。導演善於從生活中最普通、最常見、最不起眼的事物中汲取靈感,賦予其生命力,來深化影片的主題。電影作為一門獨立的綜合藝術,敘事性是其重要特徵。在一般情況下,人物當然是敘事的主體,但在這部影片里,「電話」幾乎取代人物,成為敘事主體。
影片中有三條情節線,主線是瓦倫蒂與老法官間微妙的關系。三條情節線上的人物都與電話關系密切。第一條情節線是圍繞著女主角瓦倫蒂與她那「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男友之間的緊張關系展開的。住在日內瓦的瓦倫蒂與遠在倫敦的男友之間聯系感情的惟一工具是電話,而電話又是造成兩人感情隔閡的原因。影片的起始鏡頭令人吃驚:電話線路飛快地閃動,從日內瓦湖下面穿過,橫越英吉利海峽,各種線路縱橫交錯,夾雜著人們的說話聲音,最後到達目的地,我們聽到的卻是忙音。接著,一個特寫鏡頭,我們看到一隻男人的手在撥電話鍵盤。導演在這里想告訴我們,電話只是人際間保持聯系的工具,而不是進行感情交流的手段。正因為如此,瓦倫蒂很難通過電話與男友在感情上溝通,消除他思想上的疑慮。結果,她與男友每通一次電話,加深的不是感情而是誤解與隔閡。
第二條情節線是圍繞著法律系學生奧古斯特與他的女友卡倫之間的關系展開的。奧古斯特深深愛著卡倫。兩人生活在同一座城市,不時見面,還通過電話聯系。卡倫經營著一家私人氣象台,提供天氣預報服務,整天與電話打交道。後來,卡倫另有所愛,奧古斯特十分痛苦。原來這是老法官竊聽和密告的結果,完全出乎觀眾的預料。
第三條情節線,也就是主線,是圍繞著瓦倫蒂與老法官之間微妙關系展開的。兩人原來並不相識。瓦倫蒂開車撞傷了法官的牧羊犬後,這條狗就成為兩人關系的紐帶。兩人從未通過電話進行聯系或交談。電話在兩人關系中同樣起著關鍵作用。牧羊犬傷愈後跑回主人家,瓦倫蒂跟蹤而至,無意間發現了老法官竊聽鄰居電話的秘密。這是兩人關系的轉折點。瓦倫蒂是一個作風正派富有同情心和正義感的姑娘。她無法接受法官知法犯法的不道德行為。但在法官向她袒露心聲後,兩人進行了推心置腹的交談。這時法官說:「待會兒亮麗的光線會射進來。」接著一縷陽光射入書房。這是導演精心安排的一個極具象徵性的鏡頭。由於老法官的陰暗心裡,導演對他的住所一直做暗調處理。隨著法官心情的轉變,影調的處理也做了調整,開始有了亮點。當然,陽光也象徵著美麗、純潔、善良的瓦倫蒂。法官在與瓦倫蒂交往的過程中,由冷漠到熱情,甚至產生愛意。在瓦倫蒂道德力量的感召下,他主動向警察局自首,在法庭審訊中成了被告,而這一民事訴訟案的法官,不是別人,正是剛畢業不久的年輕法官奧古斯特。法官犯法看似荒謬,其實道出了人際關系的復雜。
三條情節線平行發展,又互相關聯。盡管第一條情節線中的瓦倫蒂與第二條情節線中的奧古斯特並不相識,從未說過話,也未打過招呼,但是攝影機的鏡頭卻巧妙地通過兩人公寓房間里的窗戶不斷地將對方在下面街道上的活動收入畫面,預示著兩人未來關系的發展。老法官暗戀著瓦倫蒂,但由於年齡上的巨大差距,結合已不可能。他在奧古斯特身上看到了自己的青年時代。奧古斯特在交通路口,一不小心讓法律書籍掉在地上,打開的一頁正好是畢業考試的考題,而30多年前老法官在畢業考試前也發生過同樣一件事。奧古斯特畢業後成為法官,而30多年前老法官也是畢業考試合格後當上的法官。奧古斯特被他所愛的姑娘拋棄,而老法官年輕時也有同樣的遭遇。奧古斯特已成為老法官的化身。老法官經常通過電話收聽卡倫的氣象預報,而卡倫正是拋棄奧古斯特的姑娘。老法官有意撮合瓦倫蒂和奧古斯特這兩個年輕人來圓自己未能實現的夢想。在他的巧妙安排下,失戀的奧古斯特和備受男友精神折磨的瓦倫蒂在橫越英吉利海峽的輪渡上相遇。但是由於卡倫天氣預報失實,渡輪途中突遇風暴,在海峽中沉沒,老法官的善意差一點兒釀成悲劇。關心瓦倫蒂與奧古斯特命運的老法官坐在家中客廳里,通過電視目睹了海難現場。這時,電視台報導了倖存者的姓名,觀眾已經非常熟悉的三部曲中的男女主角在電視屏幕上一一閃現。
影片的最後結局耐人尋味。導演原來的意圖是讓船上所有的乘客全部遇難,無一生還。這與導演的悲觀主義人生觀相吻合。但到最後拍攝時導演卻一改初衷,讓「三色」中的男女主角成為海難中的倖存者。這一結局看似不合情理,但卻更具戲劇性,融殘酷的現實與美好的願望於一體。在諸多三部曲的最後結局中,這一構思尚屬罕見。同時,這一結局也表明,盡管導演對人生持悲觀態度,但在他的內心深處仍然閃現出愛與愛情的曙光。
本片在1994年戛納電影節期間大受歡迎,不僅得到影評家的贊美,還獲得影迷的青睞。輿論普遍認為,金棕櫚獎非《紅色篇》莫屬。但出乎人們的預料,評委會決定將大獎授予美國影片《低俗小說》。這一決定像一顆定時炸彈,讓濱海小城戛納震驚,召來一片噓聲。接著在1995年奧斯卡獎的評選過程中,本片雖獲三項提名,結果卻名落孫山,一無所獲。應該說,兩次評獎結果對這部製作精美、內含深刻、極其溫馨的影片是很不公正的,對這位要「以電影拍出生命靈魂」的波蘭大師級導演來說不能不是一次極大的打擊。此後,基斯洛夫斯基息影返歸故里,雖然沒有直接證據說明與這次打擊有關,但恐怕也不無聯系。他曾對戛納及其他競爭性很強的電影節作過如下的評價:「它們像個馬戲團。」
本片女主角伊萊娜·雅各布於1966年出生在日內瓦一個知識階層的家庭里,從小受到良好教育,並具有藝術潛質。1987年她拍攝了第一部影片,在路易· *** 導演的故事片中扮演一個小角色。後來她在基斯洛夫斯基執導的影片《維羅尼卡的雙重生活》中有出色表演,榮獲1991年戛納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紅色篇》是她與基斯洛夫斯基的再次合作,並且再次展現了她那獨具魅力的表演風格。由於在她安詳的外表下透露出一種迷人的美,有的影評家稱她為「年輕的英格麗·褒曼」。
本片男主角讓一路易·特蘭梯尼昂是法國著名演員,於1930年生於法國聖·埃斯皮里港,20歲時學習法律,後轉學表演。1951年開始登台表演,1955年拍攝了第一部影片,1972年首次執導影片。1968年榮獲柏林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1969年榮獲戛納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
關於「三色」的主題以及他所拍攝的一系列故事的主題,基斯洛夫斯基的回答簡單明了:「我的影片主題就是一個字『愛』。缺乏愛。需要愛。這是我拍片的惟一主題。」
關於選「三色」為片名的問題:導演對「自由、平等、博愛」感興趣的理由與對「十誡」(導演所拍的10集電視劇)產生興趣的理由是一樣的。他說:「十誡表達了人生的真諦。三色也同樣表達了人生的真諦。成百萬的人為了實現這些理想而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我們決心看一看這些理想是如何在實踐中實現的,以及今天它們又意味著什麼。」導演進一步闡述說:「我們仔細地考察了這些思想,以及從個人角度觀察它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發揮作用。這些思想是與人性相違背的。……難道人們真正想要自由、平等、博愛嗎?難道這不是一種空談嗎?」
關於「三色」的拍攝時間:《藍色篇》攝制於1992年的9月到11月。完成《藍色篇》的當天,開始拍攝《白色篇》。導演說:「要想在巴黎拍攝法庭的場景非常困難。既然已經得到批准,我們乘機拍攝了《白色篇》中約30%的法庭場景,然後奔赴波蘭去完成這部影片。」這就是為什麼在《藍色篇》的法庭場景中,我們看到兩部影片中的角色(如《白色篇》中的多米妮)同時出現。完成《白色篇》後,攝制組只休息了十天就趕赴日內瓦開拍《紅色篇》。1993年3月開始,5月完成。
關於「三色」的首映時間:《藍色篇》於1993年9月在威尼斯電影節首映,《白色篇》於1994年2月在柏林電影節首映,《紅色篇》於同年5月在戛納電影節首映。
波蘭著名導演克·基斯洛夫斯基(1941~1996)生於華沙,1969年畢業於波蘭著名的羅茲電影學校。從1970年開始,他製作了一系列紀錄片,在國內外的電影節上榮獲許多獎項。由於這些影片真實地反映了客觀社會現實,又對個人作了深刻的心理剖析,得到影評家的一致好評。
1975年他導演了第一部電視劇《人員》,1976年他執導了第一部故事片《傷疤》,1979年他導演了一部獲獎影片《攝影迷》,1982年他拍攝的故事片《機遇》,遭禁映達6年之久,1984年他拍攝了一部政治影片《沒有終結》。80年代末,他執導了電視系列片《十誡》,共10集,探討了基督教十誡在當代生活中的具體體現,重新審視「十誡」的含義,其中第五誡和第六誡經重新剪輯後,擴展為故事片分別以《關於愛情的短片》和《關於殺人的短片》的片名在國際上公映。後者在多個電影節上榮獲無數獎項,包括1988年戛納電影節評委會大獎和歐洲電影獎(歐洲的奧斯卡獎)的最佳影片獎。他導演的《維羅尼卡的雙重生活》榮獲1991年戛納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他所執導的《顏色三部曲》獲得威尼斯電影節、柏林電影節等的主要獎項。
基斯洛夫斯基的《顏色三部曲》像皇冠上的三顆珍珠,顯示出他作為著名導演的深厚功力,並且證明他對電影媒體的每個方面都了如指掌。他拍攝的所有作品都有一個共同點:人的生活受命運支配,生活中的偶發事件,如《白色篇》中的車禍、《紅色篇》中的交通事故等,往往導致揭示出人們內心深處的隱私。
基斯洛夫斯基是繼波蘭學派瓦依達、孟克、扎努西等代表人物之後,於80年代崛起的又一代表人物。他的影片多次在主要國際電影節上獲獎,被譽為歐洲近十多年來最有獨創性和最有才華的導演。有些影評家認為,由於他對藝術電影的重大貢獻,他在電影藝術大師的殿堂里應與伯格曼和費里尼齊名。
《世界電影》1996年第4期第38頁上的「編者按」對基斯洛夫斯基影片的藝術成就作了很好的概括:「基斯洛夫斯基的影片反映了當代波蘭和歐洲的現實生活,富有哲理性。他經常從人們熟視無睹的社會現象或道德准則出發,選取獨特的視角,講述一個幾近黑色幽默的故事,引發人們對現實的思考,從而形成新的概念和意識。他把精湛的攝影技巧、紀實的手法、思辨的哲理和冷峻的筆觸融入影片的敘事之中,使觀眾既能感受到他充滿智慧的洞察力,又能體味到他那浪漫與神秘的風格。在影片中,他不斷探索著當代人內心的孤獨和焦慮,並希冀著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聯系。」
基斯洛夫斯基聲稱,他成為電影導演純屬偶然。他說:「我不喜歡拍片,但也不知道如何干其他工作。」在他逝世前幾年,他經常說他對電影業的幻想已經破滅。因此他決定要息影,使《顏色三部曲》成為他的「天鵝臨死之前」的最後作品。他宣稱,「沒有下一部作品了,《紅色篇》是我最後一部影片。」不幸被他言中,他英年早逝,《三色》果然成為他的絕響。
㈤ 電影《藍白紅三部曲之藍》精彩影評
電影《藍白紅三部曲之藍》精彩影評
電影是導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代表作一,講述的是女主角朱麗在遭遇車禍後的悲慘生活。這部電影的特點是情節沉重壓抑、進程緩慢,對白極少但精彩。電影從開始到完結,一直籠罩在一層濃重的悲傷中,壓抑的人無法輕松,甚至發泄。導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通過電影,展現出關於人性的思考和探索,引人深思。
藍色,讓人聯想到天空或者是海洋,它給人一種靜謐.、純粹的感覺,同時也帶著理智和憂郁。電影《藍》,這是一部法語電影,導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是波蘭人,這部電影是導演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曲,另兩部是《白》和《紅》。藍白紅是法國國旗的顏色,藍色代表的是自由。在影片中出現了很多的藍色背景和物品,我印象最深的是藍的泳池和藍色的風鈴。
電影講述的是女主角朱麗在一場車禍中受傷,醒來後得知丈夫和年僅5的女兒在車禍中同時喪生。朱麗痛不欲生,在醫院就企圖吞服安眠葯自殺。出院後,朱麗決定告別過去的生活,委託律師賣掉房子、立遺囑、搬家,和親友斷絕聯系,甚至把作曲家丈夫珍貴的作曲手稿扔掉。朱麗離開過去優渥的生活,她搬進了一處普通的公寓,開始了與世隔絕的生活。可是現實闖入朱麗的生活:深夜被暴打的年輕人,逃進朱麗的房間,卻將朱麗鎖在屋外;鄰居要求朱麗簽名同意書,為了要趕走樓下的妓女;街頭的吹笛手,睡卧街頭;車禍發現人歸還項鏈等等。 在車禍發生後,朱麗的生活似乎只剩下絕望,過去的回憶無法擺脫,令朱麗痛苦、掙扎。在這樣的生活中,一個偶然的機會,改變了這種絕望等死的生活。她從電視上看到丈夫助手同時也是他的男友奧利弗 ,公開了丈夫的手稿,助手要完成這部名叫《歐盟協奏曲》的作品。同時,電視上還公布一些照片,上面有個和丈夫顯得非常親密的女人,朱麗懷疑她是丈夫的情人。看完電視後朱麗做了兩件事:第一件事是她找到助手,她不同意助手完成丈夫的作品,被助手拒絕,助手認為它們是屬於公眾的;第二件事,朱麗找到了照片中的女人,那個女人是個律師,朱麗看到她已經懷孕。
電影中,朱麗和女律師第一次見面時,對話非常精彩。朱麗告訴女律師她剛知道她丈夫情婦這件事,女律師苦笑說:“真丟人,你現在會恨他,也會恨我:”朱麗回答:“我不知道。”接著,女律師問她:“你想知道和你丈夫約會的時間和地點嗎?每個月多少次?”朱麗回答:“不用了。”女律師又問:“你要知道他愛不愛我嗎?”朱麗回答:“是的,我就是要知道這個。”說完看到了女律師脖子上的項鏈,朱麗接著說道:“但還問什麼,我知道他愛你。”女律師問:“你現在會恨我嗎?”朱麗沒有回答。
朱麗離開後,停止了賣房子,把房子贈送給了女律師和她未出世的兒子。後來,朱麗開始和助手共同完成她丈夫的作品,同時和助手的感情也有了新的發展。電影最後,是那無盡的藍。
縱觀整部電影,對白很少,開始近5分鍾,才有第一句話,劇情舒緩壓抑。因為對白少,大量的鏡頭都是靠女主角細微的面部表情完成。女主角朱麗葉·比諾什算不上是最漂亮的,但是演技非常棒,氣質也很好,讓人感覺美麗又充滿智慧。電影中有一幕,朱麗在車禍後,收拾物品,從藍色的房間中扯下了一串藍色的風鈴,然後坐在樓梯上拿著藍色的風鈴手中把玩的時候,反射在她臉上的藍色的光,再配和朱麗悲傷至麻木的神情,悲傷的讓人無力。朱麗表情的到位,我覺得是這部電影成功的一個關鍵,也為朱麗的扮演者朱麗葉·比諾什拿下了威尼斯、法國凱薩獎兩獎後座。
而《藍》的導演是波蘭籍的大導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他被譽為“當代歐洲最具獨創性、最有才華和最無所顧忌的”電影大師,被哲學家劉小楓稱為“深紫色的敘事思想家”。 基耶斯洛夫斯基在這部電影中關注和探討的是個體精神世界的問題,導演本人似乎有一種哲人的氣質,更讓這部電影有些哲學的意味。
在西諺中曾說:“我在世上走著,記憶是唯一的行李。”記憶是每人最重要的東西,可是在電影中,過去的記憶成了女主角朱麗最想擺脫的東西,記憶是朱麗悲傷的源頭。她沒有去墓地,拒絕看照片,甚至拒絕哭泣。朱麗想從愛的束縛中解脫,得到自由,想從過去中解脫出來,得到自由。其中有一幕是:朱麗去看望母親,她的母親已經忘記了她是誰,把她當成了自己的妹妹,她的母親只是看著電視節目,電視畫面中有一個顫顫巍巍的老頭正在蹦極。這樣的畫面,讓人印象非常深刻。蹦極這樣的運動,應該是多麼刺激昂揚的,甚至是可以是浪漫的,充滿了生命力的,但是當老人哆嗦移動,最後慢慢落下的時候,只讓人的新也跟著墜落,心裡沉重壓抑萬分。
在電影中,還有一個讓我更壓抑甚至可以說是難受的畫面是,朱麗用拳頭在牆上一路劃過的時候,拳頭上滿是血跡。讓我想到小時候,調皮的孩子故意用尖銳的東西在粗糙的牆壁上劃來劃去,尖銳的聲音,讓心臟都顫抖緊縮起來。
在這部電影的一個關鍵是音樂。音樂能使我們心中顯現出現實生活中隱藏的情緒,因而也更豐富了音樂感受的內容。那些穿插在整部電影中的音樂,更像是朱麗痛苦的回憶。音樂響起的時候,正是朱麗痛苦萬分的時候。無法抑制的悲傷,無處發泄,無法醫治。音樂在這里起到了療傷的作用。電影中,丈夫遺留的未完成的作品也像是一個紐帶,連接著過去的幸福和現實的痛苦,連接著朱麗和他丈夫,也連接著朱麗和她的男友。
在電影中,每當朱麗陷入矛盾掙扎、痛苦的時候就會跳進藍色的泳池。有一次,朱麗在廚房發現了一窩剛出生的老鼠,她感到惡心和害怕,掙扎幾天後,向鄰居借來了一隻貓。她剛將貓關在屋內,自己狂奔離開去了游泳池,跳入泳池。朱麗內心也在憐憫那些老鼠。車禍後,沒有朱麗痛哭流涕的畫面。到了電影的尾聲,朱麗開始和男友共同完成丈夫的遺留的作品,也開始接受男友的愛情,終於在電影的最後朱麗留下平靜的眼淚。
羅曼·羅蘭說:“累累的創傷就是生命給你的最好的東西”,活著就總能慢慢治癒傷口,發現人生的意義。那些創傷,悲傷的過去,總能將內心打造的更加堅強。電影中,朱麗轉變的契機是因為那個公寓里的妓女。朱麗沒有簽趕走妓女的'同意書,妓女感覺而和朱麗開始了交往。似乎也暗示了在現實生活中,那些轉折和轉變就來自我們身邊陌生的被忽視的人。
《藍》中還描繪的親情、愛情和友情。朱麗車禍,打算賣掉一切,用那些錢來支付供養母親和女僕。電影中也兩次朱麗去探望她母親的情節,雖然她母親已經完全認不出她來了。關於愛情和婚姻,她和男友的再雨夜的那次做愛,更像是一種儀式,之後朱麗完全告別了過去的生活。而後來朱麗知道了丈夫的情婦後,朱麗不知道她是不是恨丈夫恨情婦,最後她選擇將房子留給情婦和她的孩子。朱麗是“大方的值得信賴的”,情婦口中,轉述了朱麗丈夫對她的描述,也是朱麗性格的描述。似乎也暗示,大度智慧的朱麗,必然也會慢慢走出過去的陰影。
藍色,在電影中還代表出了自由。女主角朱麗在失去親人,同時她身上的作為妻子和母氣的責任也消失,似乎得到了某種程度的自由,她可以選擇可以繼續優渥的生活,開始新的美好的愛情。人們遇到這樣的悲痛,該怎樣活下去。電影中朱麗的表白是:“現在我唯一還要做的事情就是:無所事事。我不想要任何的遺產,任何的記憶。沒有朋友,沒有愛情。那些都是身外之物。”朱麗只是在孤獨等死而已,朱麗選擇停止的生活狀態。但是隨著電影慢慢展開,新的任何事物交織開了。
電影似乎也表達著人不可能脫離社會而生活的意思,即使你可以選擇暫時的離群寡居,最後也是慢慢融入到正軌之中。人與人之間似乎有無形的絲線連接在一起,交織糾纏,無法割裂。個人是沒有所謂自由,只有不斷融入他人的生活,被他人需要和肯定,個人似乎才能找到人生的意義。
電影《藍白紅三部曲之藍》精彩影評——我對《藍》的解釋
一場車禍,朱麗失去了丈夫和五歲的孩子,自己也差點命歸西天。她能下床走動的第一件事,就是砸碎醫院葯房玻璃,打算吞葯自殺。出院後,她賣房子、立遺囑,提前料理後事,准備去過與世隔絕的隱居生活。動身前夜,請來追求她多年的男友,主動和他作愛,算是給他的報答,也是她告別過去一切的最後一個儀式。
她和過去斷得那麼決絕,走的時候連著名音樂家丈夫的手稿也不要了。從前的物品,她只帶了一個蘭色的風鈴。對她來說,家庭毀滅了,一切都沒意義了。她只有一個念頭:等待死亡到來。
盡管她想與世隔絕,可是現實生活卻總是防不勝防地侵入:深夜街頭暴力受害者,逃進她的屋,卻把她關在門外;鄰居要求她簽字同意驅逐一妓女出樓;還有,丈夫的音樂不時在耳邊響起,等等。她想起母親。母親過等死的生活已經很多年了,不知她是怎麼過來的。她去看望。她母親整天守在電視機前,連女兒也不認識了,以為是自己的妹妹。這等死的日子是可怕無聊的。
因絕望而等死的生命是那樣沉重。
每當她陷入矛盾、痛苦、掙扎,她就跳進藍色的水池游泳。在這里,水是生命的象徵,藍色代表了自由和靈魂的寧靜。生命沒有意義,也就不可能有生命的自由和靈魂的寧靜。
她的男友終於找到了她,可是別人的愛,並不能喚起她回歸生活的熱情。
一個偶然的契機,改變了她等死的態度。她從電視節目中看到她的男友公布了她丈夫的手稿。這部名為《歐盟協奏曲》的手稿,原打算歐盟成立時,在歐盟十二個國家的交響樂團同時演出。她的男友宣布要續完這部作品。從電視中,朱麗還看到她丈夫生前的照片,身邊挨著一個親密的女友。
她不同意男友完成她丈夫的作品,說這是私人的。但她的男友卻說這是公眾的,堅持要完成它。她打聽她丈夫照片中的女人是誰?她和丈夫的情人見面時,這位女律師問她:“你恨我嗎?”她回答:“我不知道。”當她發現女律師懷著她丈夫的孩子已經九個月了,回家後立即停止出售房子,把它送給丈夫的女友。朱麗改變了在絕望中等死的態度,重新喚起了生活的熱情,她看到丈夫的生命並沒有因為死亡而消失,無論是精神還是肉體,都在延續。因此變得積極昂揚起來,不但主動幫助男友完成她丈夫的遺作,而且投入新的愛情中。
導演奇斯洛夫斯基似乎想告訴我們,孤立的生命是沒有意義而痛苦不堪的。生命只有納入到他人生命的鏈條中,才能獲得價值和意義,也才有自由可言。由此,他也回答了歐盟團結以至人類的團結問題。
朱麗發生這轉變的契機是她偶然從電視中看到她男友公布她丈夫的遺作和照片,而這偶然又正是她去色情場所幫助同樓的妓女撞上的。導演似乎在暗示:善良是她得以改變的根基。正如她丈夫的女友在接受她贈送的房子時說:“你丈夫生前老在我面前誇獎你,說你善良得誰都可以依靠你。”
《藍》的思考是深刻的,但是傳遞這思考的故事結構卻是脆弱的。因為我們難免要問:假如她沒有遭遇這變故,她的家庭完整存在,她還有可能將生命的熱情、對人的愛,擴展到家庭之外嗎?她還能做到不妒忌她丈夫的情人嗎?在這疑問面前,《藍》的思想就懸空了。
怎樣才能將人的善良和愛心擴展到家庭之外,中國儒家文化幾千年來沒解決好,《藍》也沒真正解決。
;㈥ 兒子的房間觀後感
《兒子的房間》是一部意法合拍的電影,下面就是我為您收集整理的兒子的房間觀後感的相關文章,希望可以幫到您,如果你覺得不錯的話可以分享給更多小夥伴哦!
我知道,生活中有許多事,都是要感知的,看電影也是如此,當你的感知與編寫者的感知相撞到一起,剎那間,靈光乍現,靈魂便舞進了銀幕,同人物一起喜怒哀樂。
《兒子的房間》很能沉得住氣,在它的前半期,為我們不厭其煩的鋪墊,像是在孜孜不倦的絮叨,味同嚼蠟。兒子的調皮和犯錯,父親的工作使其總是需傾聽一些精神病患者怨艾的瑣事,女兒在大學有了男友,並幸福美滿,母親也有自己舒心的工作。然而就在下半截,噩耗降臨這個家庭,真正的情感紐帶總會在危機時顯現,這個家庭陷入喪子的巨大悲痛,每個人都在哀號,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挽住那一刻。
突然降臨的打擊,母親撕心裂肺的痛苦,父親在家庭成員面前強撐,卻在工作中會隨時掩面痛哭,以至於無法關懷自己的病人,姐姐也與男友分手,並一直為弟弟的意外離世悲傷憂郁。生活在此時陷入停頓,陰霾籠罩著這個家庭,籠罩著每個人的心。
後來,電影告訴我們,伴隨著對兒子的懷念,無法釋懷的母親抱著那個女孩子大哭——兒子出事前愛過的姑娘——家裡的每一個人都需要這么一個人來寄託並融解他們的哀思,我知道,可憐的母親在床上埋頭痛哭,卻抓不住兒子逝的身影,所以緊握床單——總需要有那麼個東西來寄託——而不是令精神漂浮。一家人載著兒子喜歡過的姑娘和他的朋友,穿越義大利的美麗國土,只是在一旁看著姑娘與朋友吃飯聊天便覺得安心。
結尾,一家三口將兒子曾經的女友送上離開的大巴,他們在夕陽下的淺灘上踱著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事,鏡頭搖搖晃晃,慢慢遠離他們,就像一步一步離他們遠的兒子,我們知道,今天的陰霾已經過,伴隨著留藏心底的愛人,明天的生活還要繼續。
誠然,有時候我們很需要這一類的影片,不是當作安慰劑,也不是心靈雞湯,只因為我們很多時候,忙碌的生活讓我們無法感知到它的美,而它們卻能將記憶倒流,為我們重現一幕幕被潛藏入深的畫面,它們是那麼的迷人。
《兒子的房間》就是這樣一部影片,沒有尖銳的沖突,沒有曲折的劇情,它寫實生活,為我們最大程度的還原生活,影片優雅婉轉的音樂為之添色,喜、怒、哀、樂,每一寸情緒都在畫面底下,沒有偽作,並充滿了力度。
平和的傍晚,突然瓢潑大雨,然後一切又風歸浪靜,這時的大地更加清潔,空氣更加新鮮,安穩不定的內心,終於還是沉靜下來,有的人在責難,有的人在神遊。
結果,一切就像做了個夢,噩夢也好,好夢也罷,總之,好的會過 ,不好的也會過,唯一不變的是心與心之間的距離,多難少難或是一帆風順,這些又有何意義呢?不管今天如何,明天的生活還是要繼續,太陽還會照常升起。
還記得高二那個柳絮飛揚的午後,你捧著小說問我,生命不能承受的為什麼是「輕」而不是「重」呢?我含含糊糊的試圖解釋:「因為把生命看得重的是我們自己,其實她是很輕飄的東西,比如那些交通意外,人說沒就沒了,不管別人對他的愛有多深多重,就那麼沒了,輕的像一陣風。」
你好像懂了,又好像沒懂,其實我也一樣。
那時生活單純的幾乎等於還沒有開始,我們習慣從電影,小說里尋找答案。就是從電影里看到,死亡可以戰勝時間,拯救英雄暮年,美人垂老的失落。可以把生命定格在最美的瞬間。
「我要像櫻花一樣,死在生命最絢爛的一刻。」
「告別青春,否則死於含苞待放的時候。」
「她死了,她永遠17歲。當我們老去,苟延殘喘的活著,她永遠年輕,美麗。」
這樣的獨白讓我一度心跳過速。對死的意象產生了一種說不清的迷戀。
時間到了大一,一次夜談會上,不知怎麼說到了死,大家調侃著計劃各自理想的死法,有人說大笑而亡,有人說吃完全世界的美食倒地撐死。就在幾個人胡說得不亦樂乎的時候,一直沉默的阿樂忽然一字一句的說:你們現在能這樣談論死是因為你們認為死離你們很遙遠。(我清楚的記的每一個字)。說完阿樂放聲大哭。接下來的寂靜我永遠難忘。
後來我們得知阿樂的父親是修理電器時不慎觸電亡故的,就在阿樂高考前不久。
大二,我經歷了長大後第一次親人的離去。
然後是第二次。
死亡在我的生活中顯現了它的力量。
許多想法變了。生活不同與電影,電影中的死亡經常是為了烘托別的事物:殘酷的青春,永恆的愛情,男人的友誼,野蠻的政治,命運的無常,如此種種。藉助死亡的升華,這些主題得以圓滿的詮釋,讓你激動感傷熱血沸騰唏噓不止念念不忘。然而,生活中,更多的是普通的死亡。
就像電影兒子的房間里描述的。普通的死亡,不是要證明青春的殘酷,或是為愛情犧牲。就是死了,潛水事故。除了終止一個生命,讓家人陷入無盡悲哀,沒有別的意義。
這個片子甚至談不上一個故事。只是平靜的描述了一個家庭經歷小兒子的意外死亡的前後生活,他們所陷入和走出的悲哀。
看影片的前半部時有些疑惑,導演為何不厭其煩的表現父親為病人做咨詢的情節,後來明白,一是突出心理醫生的身份,因為按照一般的邏輯,心理醫生應該比普通人容易面對死亡,調節自己、引導妻子女兒走出悲傷。事實上,他反而是最固執的一個,事後到潛水用品櫃台詢問設備的使用方法;不停假設自己如果沒有出診而是陪著兒子會怎樣;小孩子一樣天真的期待時光倒流......
二是與兒子死後的`對比。以前飛快記錄的鋼筆現在靜靜的握在手裡成了道具,以前仔細傾聽又置身事外的職業表情現在變得游離茫然而感傷,有一次因為病人提到孩子,父親更是禁不住失聲痛哭。
正如挪威森林裡所寫:「當你真的面對死亡,無論諳熟怎樣的真理,也無以解除所愛之人的死帶來的悲哀。無論怎樣的哲理,怎樣的真誠,怎樣的堅韌,怎樣的柔情,也無以排遣這種悲哀。」
死亡絕對不像我從前所想的那樣簡單——類似終曲的儀式,輝煌,凄美。字幕升起的時候,生活還要繼續。對於生者,這僅僅是痛苦的開始。也別指望擁有回憶能緩解悲傷,彼時的追憶只會突顯此時的空白。
福克納在他的小說里寫,男人女人互相深愛,女人死了,有人給監獄里的男人送來毒葯,男人思索了很久,沒有吃,他想,她已經死了,一半的記憶也沒有了,如果我也死,所有記憶都將不復存在,在悲傷與虛無之間,我選擇悲傷。
小說在這里結束。我們為此感動,因為男人選擇了在回憶里悲傷的活著,那綿長隱忍的悲傷之重會像雨水滲入土地一樣滲入他的生活,每一分,每一秒;浸透他的身體,血液和骨髓。隱隱作痛,直到永遠。
人啊,你當自救。羅曼羅蘭這樣說。
如果不願悲傷的活著,自救的方法不是忘卻。是敞開的心靈與給予愛的能力。
兒子死前不久邂逅的女孩子,一個失去可能的未知女友,寄來一封情書,給哀痛的父母心裡掀起波瀾。父親想給女孩回信又不知如何下筆,母親忍不住打電話說明一切。
當女孩子突然造訪,她帶來了兒子寄給她的照片,還有新的男友。父親和母親心中酸澀但仍然充滿愛意的接待了她。女孩子計劃搭順風車去法國旅行,一家人於是開車送他們到邊境,是深夜,半天沒有車經過,父親決定再送他們一程。就這樣,睡夢中的孩子們一直被送到法國。清晨的時候,他們微笑道別。
邊境,自己的女兒醒來後大叫,我被你們帶到了什麼鬼地方?我今天還有籃球訓練!父親用法語說了句早安,一家人都笑了。在異國的海濱,兒子死後,他們第一次露出笑容。生活在明朗的清晨中繼續,海鷗在不遠處飛翔。
「面對死亡,我們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從這片悲哀中掙脫出來,並從中領悟某種哲理......」我試圖總結這部影片帶給我的東西:死亡對生者的影響如此之大,生命之輕、悲傷之重,無法承受,又必須承受。敞開心靈無私的施與愛,也許是掙脫悲哀的唯一方法。然而,那句話還沒完:「......而領悟後的任何哲理,在繼之而來的意外悲哀面前,又是那樣的軟弱無力。」
......
這是一部簡單的電影。而且成功的把簡單轉化成力量。
印象極深的是片中敘述親人與遺體告別時整個釘棺木的過程,詳盡的展示了第一層棺蓋電焊,第二層敲入釘子的每一個動作,細節。最可以煽情的地方卻沒有鮮花,沒有音樂。只有冰冷的敲擊和哀痛的哭泣。從此生死隔絕兩茫茫。生活就是這樣。
接近尾聲時,父親到唱片店尋找兒子喜歡的CD,一隻憂傷純美的英文歌響起,結尾處海鷗飛翔時歌聲重現。雖然算是明亮的結尾,那音樂卻讓你感覺,關於死者的悲傷在空氣里潛伏著,永不會逝去。
過了一個黑夜,電影里的畫面和音樂仍在我的腦海里閃現。我忽然想起了那個遙遠的午後,你的問題。於是想要寫點什麼。
還好此時窗外的陽光如此耀眼,一些沉重的字眼被晃到了視線之外,就好像離我們的生活還很遙遠......
義大利電影有現實主義的傳統,二戰後那一大批寫實之作影響了世界上許多電影人的觀念。我以前看過的義大利電影完全寫實的卻不多,或抒情或夢囈,都帶有導演很強烈的個人特徵。最近終於看到了兩部樸素的作品,70年代的《木鞋樹》和去年的新作《兒子的房間》。《木鞋樹》的沉鬱氣質和悲憫情懷讓我聯想到侯孝賢的作品,《兒子的房間》是我近來看過的最感人的關於當代普通人生活的電影,它們都獲得了戛納電影節的大獎。去年的戛納,在電影技術上一直給人新鮮感覺和活力的科恩兄弟和大衛·林奇共獲最佳導演獎,那片金棕櫚則給了朴實無華的《兒子的房間》,它在鼓勵藝術創新的同時始終不忘關注人類的情感和心靈,這也是我一直對戛納頗有好感的原因。
《兒子的房間》在技術方面沒有特別之處,色彩飽滿,光線柔和,基本上是線性敘事,很容易理解,前半部分一些生活氣息濃郁的畫面和細節,徐徐展開了一卷和睦溫暖的家庭生活畫卷,一家四口夫妻情篤,子女可愛,沒有代溝隔膜,生活穩定舒適,似乎有地中海那讓人幸福的熏風和陽光從屏幕上溢出來,覆蓋在我的身上。
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父親接到電話要臨時出診,吻別妻子,給女兒、兒子道了再見後,他開車上路了。一切和平時的出診沒有什麼不同,他平靜地駕車行駛在鄉間的路上,平行蒙太奇分別展現了一家人的活動:妻子在露天市場閑逛,忽然有人從她身邊沖過,撞了她一下,她回頭去看,那人已跑遠;兒子和好友正在上船,准備出海潛水;女兒騎上摩托車和同伴出遊,年輕人邊騎車邊興奮地說笑,甚至伸出腳來互相踢兩下。這一組突然出現的快切鏡頭,讓我生出一絲隱憂,直覺告訴我,接下來一定要有什麼事情發生了。果然,無人接聽的電話,兒子的朋友等在家門口,父親卻看不到和他一起出海的愛子。
十七歲的生命,生活剛剛為他掀開多彩的一角,突然就中斷、星散,對深愛他的人意味著什麼?不僅僅是這一個生命的消失,一段物理的空白,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仍然活著的人內在的生命也悄悄地、殘酷地斷裂,那不堪一擊的脆弱和支持著他們戰勝這種脆弱頑強生活下去的深情都足以令人淚下。
母親終日以淚洗面,關於兒子的每個細微的舉動每句小心翼翼的話語都會使她潸然落淚。姐姐把痛苦發泄到球場,失去控制被罰下場,她掩面長哭,無論她怎麼努力都不會再聽見場外弟弟的喝彩。女孩和父母去做彌撒,她擔當母親的角色學習照顧失去兒子的父母。整個家庭籠罩在沉沉的憂傷里,同樣柔和的色彩和光線,同樣的屋檐下父母和女兒做著各自的事情,同樣的安靜,但似乎每一束光線和每一分寂靜都有讓人窒息的力量。丈夫和妻子第一次分床而眠。
一貫理性內向的父親在醫院里打電話,泣不成聲,不能言語。獨自去游樂場坐在旋轉的吊倉里上下顛簸,眼神空洞,痛恨自己為什麼愈要忘記痛苦卻愈是這般清醒。夜闌人靜,沿著空曠的長街跑步,身邊卻沒有了兒子青春的氣息,只有孤獨的影子和沉重的喘息與他相伴。
父親的職業在電影里是個受人尊敬的心理醫生,他每天微笑著聆聽病人的心聲,讓懼怕疾病的人得到勇氣,讓偏執懷疑的人敞開心扉。兒子死了,他再也不能凝聚起精神傾聽,聽著老婦回憶往事,這個克制的男人終致失聲痛哭。最後,他不得不放棄這份工作。我想,這職業肯定不是隨意的安排,但導演的目的也並不是為了有什麼形而上的意義,而僅僅是為了讓觀眾反觀主人公和我們自己在感情上的渴望與無依,普通如你我,在這紛擾的世界上,拚命想抓住的只是那份不會讓自己感到絕望的親情。
兒子的房間熄了燈,靜靜的,就在走廊的那端。對於每個愛他的親人,這是個始終無法繞道而過的空白,唯一的方法就是用愛來漸漸填充,勇敢地正視,然後讓兒子的生命在愛里和他們一起繼續。
幸好,出現了那個曾愛過兒子的女孩。她讓母親和父親的痛苦與追思落到了實處,母親經由她重新進入了生活,盡管這種方式看得我心酸,可是畢竟,一家人藉她以兒子的名義重新聚到了一起。
我最愛結尾,全家人連夜送女孩和她的朋友到了法國邊境,女孩坐在大巴上向他們揮手告別,這時候電影沒有故作姿態和刻意拔高,依舊用一個平實、淡然的鬆散構圖作為結束,父親、妻子和女兒在海邊各自零落地走著,妻子和女兒向著大海,父親低頭在沙灘上踱步,地中海的潮水輕盪,陽光溫柔地瀉在他們身上,傾聽他們的心事,晾曬他們的憂傷。空白永不會消失,裂痕永遠會在,但愛總會執著而溫存地從心底泛起;不會有持久的歡樂,也不會有不變的痛苦,創痛被潮水輕輕抹去,沉澱下來的淚與笑都讓人深深地懷戀和感動。就是這樣的電影,質朴,寧靜;就是這樣的生活,執拗的傷痛和淺淡的歡樂,讓人流連,駐足,全情地投入。
註定是一篇難寫的觀影記。因為如果我不把故事好好寫清楚,是無法寫好影評的。
片子丟在家裡一年之久,對於嘎納金棕櫚的作品一向有所敬畏。怕不「好看「,生生地毀了我一個好好的周末之夜。看完片子也很久了,一直沒寫。但是心心念念著想寫。昨天整整花了一個晚上寫了。
名字的譯音全用片子的翻譯吧。雖然我曉得那不夠正確。
故事發生在義大利的一個瀕海小城。
佐拉是一名心理醫生,診所就開在家裡。每天病人們躺在舒適的躺椅上,對他講自己的病症。幾個有特色的病人:強迫症的家庭婦女,不停的想自殺的奧斯卡,還有極度自卑,有犯罪傾向的病人。。。 佐拉有著一個美滿的家庭。美麗的妻子保拉是一名出版商(片中沒有明確交待),一對兒女。兒子17歲,女兒也在讀中學。父母與兒女之間沒有代溝與隔閡,母女二人能夠饒有興致地討論最喜歡聽到的運動聲音,父親與兒子也常常一起慢跑。每天一家四口最快樂的時光莫過於在飯桌上。一個和諧,美滿的義大利中產階級家庭。
偶爾也會有一點生活的煩惱。比如兒子安德烈被懷疑偷了學校實驗室的珍貴海螺化石;安德列似乎缺乏現代社會的必需的競爭精神,心不在焉的輸掉了網球比賽;女兒的男朋友似乎吸食葯物。然而這一切都不過是任何一個家庭可能遇到的煩惱。
沒有任何預兆的,所有的平靜,幸福被兒子安德烈的意外亡故所撕裂!
一個平靜愉快地周日早晨,一家人一邊用早餐一邊討論各自的周末計劃。爸爸想叫兒子一起去跑步,兒子似乎和幾個朋友有別的計劃,女兒和朋友們騎摩托。。。這個時候電話響了。那名總有自殺慾望的病人奧斯卡打電話給佐拉,要求他盡快趕去。雖然有些猶豫,佐拉去了。妻子去了露天市場,女兒騎車,兒子安德烈和幾個同學一起去潛水。
病人奧斯卡告訴佐拉,他被檢查出患有肺癌,可是他生活健康,不吸煙,住在郊外。佐拉從病人家出來後,在海邊坐了好一會兒,然後打電話回家給妻子。沒有人接聽,佐拉留言道:我馬上就回家了。(我想,佐拉聽到奧斯卡的消息,心中最想的一定是家人,於是他打了電話回家)。
等待他的是安德烈的同學和同學的父親,安德烈永遠也不能回來了。因為潛水入了岩洞,迷路了,而用光了氧氣。
前面將近半小時平靜的敘述。沒有任何預兆。整個兒家庭的生活被打碎了。
接下來,影片描述的則是家庭里的另三個人面對如此大的災難,和各自的處理方式。
爸爸佐拉試圖以理智控制自己,試圖以其他的方式轉移自己的注意力。他跑步,去游樂場,他並不停止工作。但是,他作為一名心理醫生無能了。他無法以一名聽者的心態繼續傾聽並冷靜的分析病人的談話,他甚至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以至於在一名病人說到自己如何愛孩子的時候,佐拉掩面失聲痛哭! 他再也不能幫助他的病人,因為他自己都是那麼的需要幫助。
他試圖尋找兒子突然死去的原因,他責備自己為何那天要出診。他在腦子里想像了好多種可能,好多種如果:如果那天他不出診,而是和安德烈一起去慢跑,事故就不會發生;如果。。。 如果。。。。;他甚至無法繼續為奧斯卡看病,因為就是為奧斯卡,他才沒有和兒子一起跑步; 他甚至去賣潛水用品的商店詢問儀器如何會發生故障。佐拉做著一切,都是試圖為兒子的突然離去找到理性的理由。
媽媽保拉則以自己的方式,情緒的宣洩悲傷。她不去上班,她抱著兒子的紅色運動服哭泣。
女兒則在籃球賽中與裁判爭執,與對手打架。在這樣的打擊面前,家庭里的每個忍都在找一個出口,一個出口,而他們的出口是那樣的各個不同。兒子的房間不過是個比喻:兒子的房間在家裡有著它的位置,突然房間空了,主人不在了;兒子在家庭里每個人心中有著自己的位置。因為安德烈的突然死去,每個人都要面對這樣的巨大的失落。
因為方式的不同,佐拉與妻子產生了分歧,女兒也生疏了。第一次,佐拉與妻子分床而眠。一家人在晚餐時分也不聚在一處了。女兒和朋友在酒吧,妻子在辦公室,佐拉在家做飯,卻等不到她們回家。交流中斷了,也沒有了出口。
突然,兒子的女朋友寫來了一封信。他們是在一次露營中結識。女孩兒並不知道安德烈出事了,而安德烈的家人也不知道兒子有女朋友。妻子保拉似乎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她希望能從一切渠道得到有關於兒子的新消息。保拉給安妮電話,哭著告訴她噩耗,並說希望能見到她。安妮拒絕了。
然而,有一天安妮突然來了。她有一雙明亮,純潔,熱情的眼睛。她的朋友在樓下等她,他們准備搭順風車一起去法國。 佐拉和妻子,女兒一起開車送他們二人,整整開了一夜,天明時分到達法國邊境。他們一起完成了一項任務,一項與兒子有關的任務。
安妮和男朋友在大巴里向佐拉三人揮手道別。爸爸,媽媽,女兒,三人各自的,鬆散的走在沙灘上,鏡頭隨著車子的移動而移動,那首「by the river」 響起,海水舔著沙灘,爸爸,媽媽,女兒三人各自舔著自己的傷口。
片子結束了。
片子說的是家人在面對家庭成員突然離開人世的時候,如何面對。爸爸,媽媽,女兒各自方式不同,但是都很痛苦。片子毫不煽情,很多的時候,我覺得導演並不是要讓觀眾掉淚。似乎導演總站在影片之外,那樣冷靜地觀察,並拍攝每一個角色,每一個階段的表演,他始終不為所動。
片中兩段一家人在車里鏡頭:前面半小時中,一個晴朗的清晨,一家四口一起開車去看安德烈的網球比賽。爸爸高聲跟著收音機唱著歌兒,接著女兒也唱了,兒子也唱了,媽媽也微笑著唱了,一家人唱著歌兒開著車;
另一次是在安德烈死後, 爸爸媽媽女兒開著車送安妮和安妮的朋友去意法邊境,沒有音樂,沉沉的黑夜,黑黑的路面,燈光中的隧道,後排熟睡的三個孩子。這樣的路程似乎隱喻著爸爸媽媽女兒三人度過的痛苦過程,經過這樣的黑夜!而天明的海灘似乎帶給他們和觀眾一線希望。
演員的演出極為出色。主角佐拉由導演(nanni moretti)自己扮演。他留著大鬍子,主要表達感情的是眼睛和眉毛。但是幾場戲的確令人難忘:比如他去訓練場通知女兒噩耗時候的神情;他在游樂場被鎖在升降機里上上下下,臉上的恐怖神情。。。; 女兒在試衣間里的哭泣。。;夫妻二人在餐館討論兒子的死因;
雖然是這樣的主題,影片仍然拍的「漂亮」。柔和,明亮的光線,美麗的海灘,導演不刻意追求某種效果。正是我喜歡的。片子有很多的細節值得回味,但是沒有絲毫的匠氣。似乎是一部含蓄的文學作品。
其實,我真正想說的是下面的:
導演表達的遠遠不止更多是關於生與死的思索,這個思索以及思索的答案其實非常明顯又含蓄的表達了出來:生與死我們都無法控制,我們只能以強大的信念活著。
當佐拉參加兒子的葬禮時,牧師說道:我們不是註定命運的人,但是剩下的這些人,特別是家人會問:為什麼?答案只有一個:命運由上帝決定。即使我們不明白原因,我們只有用信念對待。超越我們不能理解的事物。聖經說:如果主人知道小偷會來,便不會出門。。。。
當佐拉聽到牧師的這番話時,神情是極為不以為然的,繼之以沮喪,憤怒。這不能回答他的問題,不能滿足他理性的思索,他的邏輯。不!其實是沒有邏輯的。沒有邏輯。不然為什麼奧斯卡會患肺癌?
一日奧斯卡來了,奧斯卡不再想自殺了,而是想竭力挽救並延長自己的生命。他開始變得樂觀了,並相信樂觀的精神有利於疾病的治療。佐拉卻說道:命中註定的就逃不掉,即使努力戰斗,為生存不惜任何代價。
導演不斷安排佐拉回憶那個周日清晨的情形,不斷的讓佐拉想:如果。。。 如果。。。。 沒有如果。。。 如果他那日真的和安德烈去跑步,安德烈也有能拒絕,也有可能跑步後和同學仍去潛水。。。沒有如果。
「如果主人知道小偷要來,便不會出門。。。「
關於生與死的思索,人類永恆的思索。我們從哪裡來並不清楚,我們往哪裡去,什麼時候去,為什麼去,我們更不清楚。如同被鎖在游樂場里的升降機里,我們由命運的擺布。如同片中「by this river」 唱道:
「Here we are,
stuck by this river,
You and I,
Underneath the sky that』s ever falling down , down ,down, ever falling down」
Through the day, as if on an ocean
Waiting here, always failing to remember
Why we came, came, came,
I wonder why we came…」
可是並不想以這樣的調子結束影評。用另一個人的一段話結束吧:
「 生,來於天命,我們抗不了,於是順;順之暇,我們邁出幾步,返身張目,看看它的臉色,總比渾渾噩噩,交臂失之,或瑟瑟縮縮,不敢仰視,好一些吧?「
「兒子的房間「算不算Nanni Moretti對命運的「返身張目「「看看臉色「?
㈦ 魂斷藍橋觀後感五篇
魂斷藍橋觀後感
以前表演課的時候老師講過杯具分為兩種,一種是性格杯具,一種是命運杯具。
命運杯具有俄狄浦斯王弒父娶母,性格杯具有哈姆雷特永恆的疑問:“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是否應默默的忍受坎坷命運之無情打擊,還是應與深如大海之無涯苦難奮然為敵,並將其克服。此二抉擇,究竟是哪個較崇高”
有人說如果沒有戰爭,就不會有羅伊和瑪拉的杯具。而我卻覺得,魂斷藍橋是典型的性格杯具。
羅伊和瑪拉一樣重情重義。瑪拉是一名芭蕾舞演員,她年輕,漂亮,氣質出眾,惹人喜愛。羅伊是英軍上校,他高大,英俊,專一,家境殷實,地位顯赫。兩人在滑鐵盧大橋偶遇,一見鍾情之下私定終身。瑪拉如果跟他在一齊,將會生活無憂,是絕佳的一對璧人。因為戰爭,羅伊不得不立刻調回前線,於是他們未能趕在羅伊離開之前舉行婚禮。為了去車站見羅伊最後一面,瑪拉不惜錯過了當晚的演出,而她明知這樣的舉動會讓自己丟了工作。她的好友凱蒂也因替她辯護而遭受同樣的命運。
失業後的瑪拉和凱蒂生活窘迫,到處流浪,無處棲身。但是她與羅伊通信的時候卻對自己的境遇隻字不提。如果她能向羅伊坦白自己的遭遇,羅伊對她絕對不會坐視不理,幫忙她對羅伊來說簡直易如反掌,但她卻說無論是出自自尊還是出於愛,她都不想讓羅伊為自己擔心。
羅伊送花給她,她寧肯餓著肚子也不願意把花退回給花店,去換一頓飽飯。她以為自己是堅守著一份最純潔的感情,卻根本連身邊好友的死活都沒有在意。
羅伊寫信說要自己的母親來到倫敦與她碰面。如果這個時候瑪拉能向羅伊的母親坦白自己的境遇,一樣也會得到羅伊母親的援助。但是瑪拉在餐廳等待見面的時候無意看到了報紙上傷亡者的名單裡面有羅伊的名字。她在羅伊母親面前語無倫次,顛三倒四,弄得羅伊母親莫名其妙。如果這個時候她能說出實情也不至於使得後面的命運變得如此凄慘。最後,應對不知所雲的瑪拉,羅伊的母親憤然離開了。而瑪拉大病一場,凱蒂不得不淪落為妓女為瑪拉治病。瑪拉以為羅伊已死,於是放下了一切期望,也加入了凱蒂成為了妓女。就在某一天她在車站准備接客的時候,羅伊回來了。
命運再次將他們拉到了一齊。羅伊帶瑪拉回到庄園,向所有的親人介紹自己的未婚妻。羅伊仍然深深的愛著瑪拉,他一心一意要娶她成為自己的妻子。瑪拉心中卻藏著深深的恐懼,如果這個橘鍵時候,她願意搏一下,向羅伊傾吐出實情,求得羅伊的理解,至少還有百分之五十翻盤的可能。以羅伊對瑪拉的愛,原諒她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然而,瑪拉還是逃離了庄園,遠遠地逃開了羅伊。她獨自在滑鐵盧大橋上徘徊游盪,孤獨絕望的她萬念俱灰,最後走向了急馳而來的軍用卡車。
一個女人性格杯具的故事,到此OVER。
是單純的讓人心疼,還是愚蠢得令人痛心,這是凳伍擾一個問題。
所以,魂斷藍橋經典之餘,也能夠給人以警醒。命運杯具不可抗,性格杯具更可悲。這讓我想起了身邊的很多棗旦女人,其實她們的杯具和遭遇,很多時候是自己造成的。但是自己卻毫無意識。
魂斷藍橋電影觀後感
這是一部感情與戰爭完美結合的電影。
女主人公是一位專業舞蹈演員,給一家高檔次劇院當演員,在那個戰爭年代也算的上吃喝無憂。男主人公是一位高級軍官,家庭富裕,且是屬於貴族家庭。男、女主人公在那個戰爭年代一見鍾情。
戰爭調度需要,男主人公不得不離開女主人公。而那家高檔劇院不允許演員私自談婚論嫁,女主人公因違反規定也被開除了。接下來的生活可想而知,女主人公長期處於縮衣減食的狀態。無收入來源的女主人公一次偶然的機會看到報紙上報道男主人戰死沙場後痛苦欲絕,但是生活還得繼續。女人嗎,走投無路了,在那種特殊環境下,很容易就吃“青春飯”了。
天公最喜歡愚弄貧窮且善良的人們!男主人被搶救過來了。戰爭結束後,他去尋找女主人公。雖然找到了,但是女主人公因自己已經不是“處女”,她無法理解男主人公給他的愛,最後自殺了。
改革開放以後,中國原有的一些很封建的價值觀受到了西方國家的價值觀的沖擊,此刻變得很“開放”,這種“開放”不僅僅體此刻思想上,更體此刻行為上,尤其是中國大學生把那些西方價值觀實踐得更是淋漓盡致,不信你能夠到高校附近的賓館看看去。我不明白那些目前成雙成對的大學生最終走到一塊兒的會有多少人,如果那些女孩子將來不能跟目前的男友走到一塊兒,如果她們跟電影中女主人公有同樣的思想的話,恐怕中國將會失去很多高成本培養出來的有知識的人啊!
2016關於魂斷藍橋觀後感
一部風靡全球近半個世紀的美國故事片,一部盪氣回腸的愛情經典之作,一段美麗而憂傷的愛情故事,一首催人淚下的愛情絕唱,電影史上三大凄美不朽的愛情悲劇之一。它就是1940年出品的由茂文·勒洛依導演,費雯麗·羅伯特·泰勒主演的好萊塢戰爭體裁的愛情故事片《魂斷藍橋》。
——開篇語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英國上校羅依·克勞寧(羅伯特·泰勒飾)在滑鐵盧橋上獨自憑欄凝視,他從口袋中拿出一個象牙雕的吉祥物,20年前的一段戀情如在眼前……
那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回國度假的羅依假期已滿,即將奔赴法國,在滑鐵盧橋上他救了趕往劇院演出的芭蕾舞演員瑪拉一命,臨分別時,瑪拉將她心愛的象牙雕的吉祥符送給了羅依,兩人自此成就了一段美麗的邂逅。瑪拉不顧劇團女經理笛爾娃夫人的嚴厲反對,與羅伊約會,在蘇格蘭民歌《一路平安》的華爾茲舞曲中兩人翩翩起舞,含情相望。因羅伊行期推遲之故,他找到瑪拉,要和她馬上結婚。可因為當天已經錯過了教堂規定的結婚時間,兩人只好決定第二天再去。可就在當晚,羅依被召回軍營。第二天一大早,羅依便離開了。瑪拉放棄了演出去送羅伊,羅依安排了克勞寧夫人與瑪拉見面,讓瑪拉入住克勞寧家,。回到劇院,笛爾娃夫人已經決定開除瑪拉,好友凱蒂為她求情也一同被開除了。就在瑪拉將與克勞寧夫人見面時,她無意間在報紙上看到陣亡士兵名單中赫然寫著:羅依·克勞寧。她倍受打擊,因為失去了愛情,她拒絕了克勞寧夫人的幫助,並且因為深受打擊大病一場。期間好友凱蒂為了讓兩人很好的活下去而成為了妓女。病癒後的瑪拉也淪為了妓女,可是一次在車站拉客的時候,她卻見到了羅伊。兩人重逢讓她悲喜交加。面對羅依的愛,如己無力承擔,在到克勞寧家之後,善良的她最終向克勞寧夫人說出了實情,最後留了一封信給羅依後便離開了。羅依找到了凱蒂,並知道了一切,羅依決心要找到瑪拉,但未如願。絕望的瑪拉獨立在滑鐵盧橋上,面對一隊軍用卡車,她迎上前去……在人群的驚叫聲中,一個年輕的生命結束了,地上散落著手提包和一個象牙雕的吉祥符。
看完這個影片,早已滿面淚留。如眾多影評人所言:“女主人公不僅把生命留在了這座橋上,還把自己的愛情、信念和靈魂一同埋葬在這座橋上……”在淚光中,回憶著電影中的一幕幕,我突然想到,這一切的結局,只因為女主人公做錯了一件事情。在我看來,就是這一件事改變了她的一生,就是這樣的一個決定讓她親手葬送了自己的愛情,埋葬了自己的幸福,成就了故事的悲劇。
當她無意間在報紙上得知了羅依陣亡的消息時,她的愛是那麼的脆弱,她拒絕接受克寧勞夫人的幫助,違背了羅依走之前的叮囑。她的愛沒能戰勝感性,戰勝死亡。要知道一個心中強烈牽掛和愛的人是不會輕易死在戰場上的。即使羅依死了,她該做的不是逃避,不是離開羅依的一切,相反的,羅依是克寧勞家獨子,羅依死了,作為羅依准妻子的瑪拉應該去安慰和照顧羅依的家人,共同期待也相互扶持。而就是瑪拉這個“拒絕”的決定,讓一切都不對了。當在車站招攬生意的瑪拉,見到“已死”的羅依時,一切都已經晚了。當兩人緊緊相擁時,瑪拉滑落的晶瑩的淚滴中,所包含的不僅僅是喜悅、激動,摻雜的還有悔恨、無奈。正因為如此,自此至影片終,這淚都未曾離開瑪拉的雙眸。面對羅依的再一次求婚,瑪拉的心中比喜悅更多的卻是撕心裂肺的痛,而一切又錯在那一時。假如瑪拉能夠愛得更加堅定,她能夠聽從羅依的,放下包袱與克勞寧夫人一起生活,那麼當羅依“死而復生”時,那麼一切都會是美好的,結局也就成了另一個美好的開始。
無論悲喜,電影,是源於現實而又高於現實,在這高於現實的電影中,卻也不乏值得我們深思的現實。
2016關於魂斷藍橋觀後感
這也直接讓筆者感受到這部電影所要帶出的意思及畫面。一個上尉與一位舞蹈員的傾城之戀。不幸的是,他倆的愛情卻萌芽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導演通過了悲情戰爭,刻畫一出愛情悲劇。故事的策劃及安排可說是賺了觀眾不少同情之淚。當然,當中也傳播了一種意識,那就是反對戰爭。導演兼顧了情感部分及反戰的教育思想,稱得上經典之作。
故事劇情通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英軍上校羅依·克勞寧在滑鐵盧橋上獨自憑欄凝視,通過吉祥符讓他回憶起20年前與女主角瑪拉的一段戀情,本劇導演通過了一些場地細節加強了羅依對已故女友瑪拉的思念之情。略為黑暗的場景、稀疏的背景人群、他從口袋裡拿出瑪拉送給他吉祥符,凝視著遠方等的表現手法,羅依的思念之情就這樣在故事的開頭慢慢被導演給帶了出來。
故事人物羅依的矛盾之處就在劇情開頭的5分鍾裡面,觀眾不難發現,20年後的羅依是一個站在盧溝橋上緬懷的白發上尉,但是相比20年前站在盧溝橋上的上尉可說是天淵之別,此時的他可說是一個放浪不羈的青年,透過羅依的不削表情及拋煙頭的舉動就可知道。導演透過了這兩個電影細節分別介紹了20年前及後男主角的性格特徵。可說是流暢之極,毫無做作的帶出了此劇的開頭部分。
20年前的故事展開後,在盧溝橋上,由於德國戰機的突然來襲,在逃命的過程中羅依結識了女主角瑪拉。通過防空壕里的避難,他倆對對方產生了良好的第一印象。瑪拉是一位芭蕾舞演員,急著趕往劇院演出,臨走時,瑪拉將心愛的象牙雕成的吉祥符送給羅依。二人一見鍾情,瑪拉不顧劇團女經理笛爾娃夫人的嚴厲反對,依然與羅依立下了海誓山盟,決定步入教堂。劇團女經理笛爾娃夫人的表現反映了第一世界大戰時期西方國家依然處在一種極其封建的思想上,那時候的愛情是沒有所謂的戀愛自由,婚姻觀念或戀愛等都不是盡如人意的,束縛依舊還是束縛,他們不能決定自己所願,他們必須向他們的上級徵求同意,否則不能結婚,生活條件下的考量也必不可少。瑪拉就是在選擇婚姻的情況下而放棄了歌舞劇團,最後導致她陷入生活的困境。
這場戰爭也反映了身在那個時代的男人的身不由己,他們必須因為為國效力,而馬上隨軍征戰,戰爭是殘酷的,隨軍人員也可能隨時送上寶貴生命。就在同克勞寧夫人會面前,瑪拉無意間在報紙上得知羅依陣亡的消息,雖然陣亡的消息是假的,但這也間接表示了當時的愛情故事是極其不穩定的。瑪拉在火車站送別羅依的一幕就可反映當時女人的無奈,丈夫男友的離去是沒有預知性的。“再見”一詞對於當時的他們是可貴的,因為這也許就是最後一次的見面。
觀眾不難發現,在火車站那一幕,車站里的部分人士、士兵及他們的家人或愛人等,士兵們都從車窗里探出頭來表示了不舍之情。擁抱,吻別,揮手道別等都是他們離開家鄉前的最後肢體語言。在火車開動的剎那,主題曲《一路平安》慢慢的想起,不禁讓人潸然淚下。導演也通過了音效表達了當時人們的心理感受,人的心理表現利用音樂來襯托可說是天衣無縫。
之後,誤以為自己失去愛人的瑪拉為了生存,她和凱蒂只好淪為妓女。尋找工作卻處處碰釘,論樣貌、才藝及態度,在現今社會她們是不可能要去淪為妓女的。可是在當時的生活條件下,戰爭的洗禮奪走了他們的寶貴青春及愛情,並且經濟環境逼他們必須從事下賤的工作。最後,在羅依安全歸來後,她因無法將自己的職業告訴羅依及為了捍衛其家族的聲譽,最終被戰爭逼上了絕路,用死亡結束屈辱,瑪拉來到滑鐵盧橋上,一隊軍用卡車隆隆開來,瑪拉平靜地迎著卡車走去,任憑車燈在臉上照耀,在人群的驚叫聲中,一個年輕的生命結束了,地上散落著手提包和一隻象牙雕的吉祥符。
導演將鏡頭特寫鎖定在吉祥符上,透過循序漸進的拍攝方式將吉祥符對於他倆的意義給表達出來。從他倆相識、相愛,分離,再度相遇直到女主角自殺的那一刻,吉祥符就是他倆愛情的一個證明,雖然到最後他們都沒有一張結婚證書,但是吉祥符已經明顯是他們愛情故事裡的一個佐證。瑪拉自殺之前,白色的大霧、瑪拉的黑色連身裙,落寞的表情,稀疏的背景人群等電影語言,都刻畫了瑪拉當時的心情,導演將鏡頭鎖定在來往的汽車,卡車及馬車的急速上等的表現手法,都表示了瑪拉愈自殺前的忐忑心理表現。
女主角最初在盧溝橋與男主角相遇到淪為妓女及在這里結束自己的生命,最後,老年時的羅依又在這里憶起往事,可以說,這座大橋就是男女主角愛情故事的見證場景。導演將盧溝橋及戰爭還有他倆的愛情結合在一起,無論發生什麼重大事故似乎都與盧溝橋擺脫不了關系,可說是該劇非常“重點“的場景語言,在這部電影里佔了很重的戲份。最後,此片最吸引筆者視線的畫面就是盧溝橋上的一個諷刺畫面,馬車及汽車同時出現在左右車道的一個矛盾畫面,這也間接表達了當時的貧富懸殊極其嚴重,導演通過這個矛盾沖突來訴說當時的經濟環境及人民的生活概況。
導演以其獨特的視角、純熟的技藝向世人展現了一個色彩斑斕的歷史畫面,沒有氣勢磅礴的場景,沒有撲朔迷離的懸念,有的只是近似回憶般朦朧的視覺享受,《魂斷藍橋》堪稱一部盪氣回腸、催人淚下的愛情絕唱。看完整部片子,不由產生一種造化弄人的感嘆。兩次戰爭的先後呼應,讓筆者更加明白和平的可貴,同時也烙下了那個時代道德觀的印記。
2016關於魂斷藍橋觀後感
愛情,是一種美妙的感覺,他可以讓人興奮,讓人忘我,讓人憂傷。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對愛情有了更深的了解,愛情還包括生命和信念。
魂斷藍橋是風靡全球半個世紀的美國故事,一部盪氣回腸的經典之作。他是1940年出品的由茂文·勒羅伊導演,費雯麗·羅伯特·泰勒主演的好萊塢戰爭題材的愛情故事片,我對,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英國上校洛依在滑鐵盧橋上獨自凝視,回想著他那場刻骨銘心的愛情。在一次躲避空襲的行動中,羅伊和馬拉相遇了,他們一見鍾情,在其後的約會中確定了對彼此的感情,戰爭是殘酷的,他們和還沒來得及結婚,洛依就被遣去了戰場。最後的離別也只是遠遠的望上了一眼,不幸的是,這還導致了瑪拉失去了工作。生活的窘迫逼得她不得不背叛自己,為了生存而迫不得已。他回來了,他們回家了,她受不了內心的愧疚和自責,自殺了。
這是一場悲劇的愛情,他們愛得轟轟烈烈,卻又分的急急忙忙。戰爭讓他們陰陽相隔,活人在流淚,逝人在流血。
印象比較深的一個情節是在鄉下的洛依家,瑪拉已經向羅依的母親說明情況並決定離開羅依,出門後,她可以遠離羅伊,她可能是怕無法承受洛依那愛慕的目光吧,那目光對她來說就像是一把利劍,對視無疑是一種嚴刑拷打,相擁時,她不舍的眼神深深地刺痛著我,為什麼老天這么不公平?他心中有她,把那個幸運符又送給了瑪依,這是多麼溫馨而美好的畫面。不幸的是,她自殺了,她逃避了,但他仍然愛著她。
全劇以幸運符為線索展開了悲劇的愛情,這愛情讓觀眾看了不時地心痛,對他們的愛情懷有一顆悲憫之心',這是多麼美好而又憂傷的愛情,漫入心頭,浸入心底。究其悲的原因,還是因為戰爭,所以,為了不再有如此“憂美”的愛情再現,請捍衛和平,為人類的愛情創造一片祥和的凈土!
㈧ 電影《一條狗的使命》觀後感5篇範文影評
《一條狗的使命》是一部暖心的電影,電影中的幾個小故事總會有一個可以讓你的眼淚掉下來。我為大家帶來幾篇《一條狗的使命》觀後感供大家閱讀。
《一條狗的使命》觀後感一
最近我看了一部感動人心的電影,名叫《一條狗的使命》。
這部電影主要講了一條狗的靈魂做了四輩子的狗。第一輩子講了一個叫伊森的男孩和媽媽在逛街時撿到了一條奄奄一息的狗,把它帶了回家幷給它取名叫貝利。伊森和貝利十分要好。伊森長大後,在一次偶然中被別人燒掉了房子,失去了女友,而伊森也離開它去做生意了,貝利十分孤單,過了第一輩子。,第二輩子,貝利做了一條警犬,在一次行動中犧牲。第三輩子,貝利在偶然的機會中,促成了一次結合。第四輩子,貝利回到伊森的世界,促成了伊森和前女友的重新生活。
在這部電影中,最讓我感動的就是貝利的第二輩子。它撲倒了想殺害他主人的槍手,而自己卻犧牲的場面。那時,搶手悄悄摸到了警察背後,正在瞄準。而准備槍響的那一刻,貝利就如離弦的箭從旁邊竄出,撲倒了搶手,而自己英勇犧牲。貝利在撲之前會想自己會犧牲嗎?一定沒有。他一定在不假思索地想:我的主人就要犧牲了,我必須得救他!是多麼堅定!
這部電影在片尾說:活在當下,給予別人快樂,是狗的使命。為別人服務,助人為樂,以別人為核心,這是多麼高尚的品德啊!就像北宋初年的政治家范仲淹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還記得最近新聞聯播上說的嗎?某地又有一人不慎落入水中,附近一位會水的小夥子,想也不想就跳入了水中,知道吧落水者就起來為止。然後,他為了逃避別人的贊賞離開了此地。這些可愛的人,正像蠟燭一樣,照亮了別人,卻燃燒了自己。正是因為這種精神,才能讓這個世界溫暖、幸福。
活在當下,給予別人快樂,是狗的使命;但我覺得,這同時也是人類的使命。
《一條狗的使命》觀後感二
前幾天去看了《一條狗的使命》,想寫個觀後感,今天終於要寫寫了。以下簡稱《一條狗》咯~
早年看的《忠犬八公》,鼻涕一把淚一把的。乍看這個《一條狗》的時候,以為是一樣的敘事手法,狗狗和主人之間感人肺腑的感情故事。可是……這居然是一部《狗狗的「三生三世」》……而且從狗狗的角度和人類的角度,兩個角度去展現故事的……那句「這個小男孩我養定了」狗狗說,讓人印象深刻……
《一條狗的使命》—知道一點蒙太奇的吃瓜群眾的觀後感《一條狗的使命》—知道一點蒙太奇的吃瓜群眾的觀後感《一條狗的使命》—知道一點蒙太奇的吃瓜群眾的觀後感
從狗狗短暫的第一世開始(第一世太快了,我沒注意看到)。第二世時,認認真真的看,感情成功被帶入了……狗狗的生離死別讓人簡直不能再難受啊……更是不說愛狗之人,我想大多數現場觀眾都哽咽的不行,狗狗陪伴小男孩長大的美好生活,搞笑場景,到最後的生離死別,(雖然感覺中間一些突發性的故事轉折……額……有些過於突然和不合邏輯外),以為就這樣結束了,講述了狗狗的忠誠陪伴,人類的愛心呵護……
《一條狗的使命》—知道一點蒙太奇的吃瓜群眾的觀後感《一條狗的使命》—知道一點蒙太奇的吃瓜群眾的觀後感《一條狗的使命》—知道一點蒙太奇的吃瓜群眾的觀後感《一條狗的使命》—知道一點蒙太奇的吃瓜群眾的觀後感
結果……這神剪輯把我嚇到了……哦……原來是穿越劇和情感劇和搞笑劇揉合在一起的啊……內容現在可以用的說,就是一隻狗,去世了,又轉成別的狗,記憶還在,發生了好多故事,短命的流浪狗,被人疼愛的金毛,衷心伶俐的警犬,陪伴主人到結婚生子的柯基犬,再到後面的不被人愛的流浪狗(確實道出了現實生活中很多這樣不負責任的主人,出於一時興起,又不對他負責任……)一直到回到第二世的那個曾經的小男孩現在的孤獨老男人主人身邊……
《一條狗的使命》—知道一點蒙太奇的吃瓜群眾的觀後感《一條狗的使命》—知道一點蒙太奇的吃瓜群眾的觀後感《一條狗的使命》—知道一點蒙太奇的吃瓜群眾的觀後感
這不得不說……轉折的很明顯,沒有用什麼很好的過度。我不是專業的,這中專業方面的知識,也只能用課上學過的那點皮毛來想想了,說不上來好與壞,要是說這種剪輯方式不好,可是確實讓觀眾們印象深刻的記住了呀,也戲稱了它為「狗狗的三生三世」,若說好,可能從剪輯方面就不那麼多的過渡自然?我看過一些影評,有一些人覺得不是特別好,劇情什麼的,感覺是拼湊式的,各種手法用的也不好。
站在一個非專業的觀影者角度來談,這樣的技法讓人們記住了(可能由於見識短淺,沒看過太多電影什麼的吧,第一次見這樣的狗的轉世,一個片段一個片段……)
《一條狗的使命》—知道一點蒙太奇的吃瓜群眾的觀後感《一條狗的使命》—知道一點蒙太奇的吃瓜群眾的觀後感《一條狗的使命》—知道一點蒙太奇的吃瓜群眾的觀後感
雖說是一個短片一個片段的,但故事用「轉世」這樣的同一隻狗的口吻去串聯故事的……至少感覺也算是一個整體吧……可能有點生硬哈……當然某些地方的不足,作為外行人,也能看到一點。同樣,作為外行人,被感動了,就行了。
《一條狗的使命》—知道一點蒙太奇的吃瓜群眾的觀後感《一條狗的使命》—知道一點蒙太奇的吃瓜群眾的觀後感《一條狗的使命》—知道一點蒙太奇的吃瓜群眾的觀後感
它可能用了「迷信」「相信轉世」這樣的故事情節。對於人們來說,作用到了就好。狗狗是有感情的,狗狗是會記住我們的,狗狗會報答恩情的。愛護別的生命,這就夠了。
《一條狗的使命》—知道一點蒙太奇的吃瓜群眾的觀後感《一條狗的使命》—知道一點蒙太奇的吃瓜群眾的觀後感
這讓我想起了從學齡前兒童時期就一直鍾愛至今的《101忠狗》,陪伴我,給我回憶,讓我知道應該去愛護其他的生命。
我想,這就是電影的意義吧……至少對我而言……
《一條狗的使命》觀後感三
第一次走進電影院就被牆上的熒幕吸引,經常聽大家說:書籍會給人留下更多可以想像的空間,但對於我來講,真切的呈現,演員的眼神和動作更讓我融入自己,把自己的情感帶進一步好的作品裡,讓我的靈魂與大熒幕碰撞出火花,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分享的是一部關於寵物的電影《一條狗的使命》,相信大家對這個電影都不會陌生,是2017年上映的一部電影,導演是萊塞·霍爾斯道姆,瑞典電影導演。曾因電影《狗臉的歲月》和《蘋果酒屋的法則》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提名。本片該片根據小說《忠犬八公》改編的,講述了一條叫貝利狗狗在一次次生命的輪回中尋找自己的使命,最後回到了最初主人身邊的故事。其實與其說他是在講述一條狗狗的四次輪回,不如說是講我們人生的四段經歷,劇情新穎獨特,溫情無限,感人肺腑,值得一看。與眾不同的是,電影是第一人稱的形式表現的主人公狗狗內心世界的。看完後甚至有一種養只狗狗的沖動。
第一世一條金毛狗狗在逃脫管制時被一個叫伊森的小孩收養,伊森因崇拜球王貝利而給它起名為「貝利」,成長過程中,「貝利」對伊森無限忠誠,幫了伊森很多忙,甚至從火場中救出了伊森母子,還抓住了縱火犯。後來伊森離開家去讀大學,而孤獨的「貝利」卻患上了抑鬱症,再加上年老體弱,最終以悲劇的方式告別了世界,令人難過不已。
轉世後的「貝利」成了一條黑貝警犬,名字叫「艾莉」,這一世的主人是一個不苟言笑的刑警,「艾莉」盡忠職守,對主人也是不離不棄。後來在一次抓捕犯人的過程中,「艾莉」替刑警擋下了犯人的子彈,命歸黃泉,而這時刑警才終於流露出自己對「艾莉」的真情實感來,場面十分感人。
「貝利」第三次轉世成一條柯基犬,名字叫「提諾」,主人是一個有些自卑、有些宅的黑人女學生,「提諾」成了她最好的朋友,通過「提諾」的幫忙,她成功收獲了自己的愛情與幸福。可好景不長,「提諾」最終離開了她,盡管有不舍,但這次似乎沒有太多的惆悵。
最後一次,狗狗被一個女孩收養,取名「巴迪」,女孩的男友不喜歡它,悄悄地將它遺棄到路邊,後來「巴迪」穿過森林,鬼使神差地來到一處農場,農場的主人正是暮年的伊森,它成功引起了伊森的注意,並讓伊森收獲了年少時的愛情。最後,它以自己和伊森獨特的相處方式讓伊森認出了自己的狗狗「貝利」,不得不說這是整部電影的高潮情節,感人至深,而「貝利」也明白了自己的使命為何,結局皆大歡喜。令人欣慰。
網路上對這個題材的電影褒貶不一,有人說《一條狗的使命》是一部催淚的影片,讓人難以抗拒,在悲傷之中都飽含溫情。尤其是當貝利要走到了生命的盡頭,透視鏡下那絕望無助的眼神,動人而又真實的細微情感變化,在銀幕上體現得淋漓盡致。對於生離死別的痛苦,影片選擇了不迴避,而是用特寫鏡頭捕捉從生到死,狗與人之間情感的真情流露,可謂用心良苦。也有人說這個電影沒有激烈的感情沖突,很平淡,但我覺得人和寵物之間的感情是不言而喻的,往往最平淡中的真實情感才最打動人心。身為一個愛狗人士,基本從頭哭到尾。
5.17號一條狗的使命2也上映了,大家如果感興趣,可以一起走進電影院。
最後,用電影《一條狗的使命》中的一句話與大家共勉:「生活的意義,首先要開心,力所能及的事情要竭盡全力的去幫助別人,舔你愛的人,對過去的事不要一副苦瓜臉,對未來也不要愁眉苦臉,要活在當下。」
《一條狗的使命》觀後感四
說起《一條狗的使命》的導演拉斯·霍爾斯道姆,資深點的影迷相信都不會陌生,他曾執導過大名鼎鼎的《忠犬八公》,賺取了無數人的熱淚。
進入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後,霍爾斯道姆告別寵物電影,開始自己愛情文藝之旅,《分手信》、《到葉門釣鮭魚》對愛情電影迷來說也是耳熟能詳。這次回歸寵物題材,從本質上來說,當然是因為好賺錢,無數次的市場實踐告訴我們,寵物題材基本是只賺不賠。
坦白說《一條狗的使命》拍的並不多走心,只是霍爾斯道姆在商業流水線上的一個命題作文。單從製作上來講,不但談不上精良,甚至有些過時。
電影在北美上映時爛番茄新鮮度只有34%,25人投出新鮮番,48人投出爛番茄,北美主流媒體大多給出的是中差評:「煽情太過刻意,很多地方讓人尷尬不已,背景設定更是難以接受」,「尷尬、粗俗和不必要的殘忍,這是一部毫無意義的影片」,「本片引出了一個話題:‘生命的意義是什麼?’但可惜的是,我並不想知道,也絕不會從這部影片中得到答案」。
有意思的是,代表觀眾評分的CinemaScore評分卻達到了A,與媒體評分形成了鮮明對比,票房也輕松突破了5000萬美刀(成本2200萬美刀)。
為什麼一部製作上缺少亮點、故事橋段老套、煽情又顯得刻意的電影能讓觀眾淚目,拿到觀眾心中的高分呢?
不是故事(單就故事而言,第一段父親因為狗狗喪失了上升的機會而從此沉迷於酒精,但是母親和男孩卻選擇了狗狗放棄了父親也是非常的狗血和不那麼討喜),不是拍攝手法,甚至也不是狗狗們,是我們自己的寂寞和多情。
工業高度發達的社會,人的寂寞可能是與工業發達的程度成正比的。但在人前,我們從不輕易顯露,寧可選擇夜生活也不敢去付出一段感情。因為寂寞,我們也不看太多王家衛,畢竟心裡的寂寞挖一次修補起來太累。更多時候,我們願意選擇《一條狗的使命》這種隔靴搔癢式的觸摸,緩解了內心的寂寞,又正好借著這個緩解來濫下情,證明自己依然真實的活著。
所以全片最淚目的片段是狗狗轉生為警犬,默默的走近寂寞的警察後,又為警察犧牲的片段。筆者觀影時眼淚也是流得一塌糊塗,這就是寂寞的我們不敢讓人走近的寫照啊。
觀影結束後回想起來又覺得挺老套的套路,但是想自己如果二刷這個點還是會流淚。沒辦法,人都是寂寞而多情的動物。我們的寂寞和多情,其實不需要《海邊的曼徹斯特》那樣陰冷的絕望,我們只是要發泄一下就好。
所以電影為長大後的男人安排了未娶,契合了寂寞和陪伴的主題,也契合了我們寂寞需要陪伴的心。管他深不深刻、刻不刻意呢,有一點點溫暖度過這個夜晚也好。
《一條狗的使命》觀後感五
我不知是否有輪回,但我相信因果,相信以愛遇見愛。
——題記
「影評人夢見烏鴉說道:‘每一隻寵物,都是命中註定的精靈。導演太會拍狗狗了,穿越生死只為遇見你,每一次經歷都是那麼感動。’有網友表示:‘影片逗趣得讓人捧腹,感動得讓人落淚,結束時影院里響起了掌聲,這還是頭一次遇到。’更有觀眾用‘治癒系神作’來形容該片。時光網記者感慨本片‘能一下子觸及人內心最柔軟的情感’,更有媒體犀利點評‘影片看似在說狗生,不如說是講人生。孤獨始終是常態,很慶幸此生遇見你’------」
先生忙完事情回到家已經是晚上八點。但他沒有忘記今天是周末,一邊翻看網頁,一邊向我讀著影評。從他那抑揚頓挫的朗誦中可聽出對這部片子的鍾情。見我不置可否,最後,他清了清嗓子,提高了音調:「《一條狗的使命》暖心而不虐心,溫情而不煽情,可說是同檔期惟一一部真正直擊人心並且治癒靈魂的電影——」
雖然十點半場已經太晚,雖然天雨夜寒,但我還是忍不住說:「好吧,影片推薦成功,我們去和狗狗約會吧!」
果然,好影評不是吹出來的。溫暖而詩意的畫面,感人而曲折的情節,溫情四溢的人文關懷,令人時而歡笑時而黯然——但,心一直很溫暖。
早聽奶奶說「人的十年,狗的一生」,狗的生命何其短暫!何況還會有意外。技藝嫻熟的導演採用穿越的意識流手法,深情演繹了狗的多次輪回,展示了狗生命的酸甜苦辣。雖然時空在變,但貝利對生命意義的思索沒有改變,對伊森的愛沒有改變。他一路行善一路尋找,最終回到了伊森身邊,並幫他找回初戀女友,找回遺失了幾十年的幸福。影片最終以歡喜結束,回應溫暖的主題,令每個走出影院的人心懷感動:「生命的意義在於讓自己快樂。只有自己快樂,愛的人才會快樂,才能給別人快樂;狗的使命應該是盡力幫助別人,讓身邊的人幸福。生命無常,活在當下------」
一路行善一路溫暖。這是一部播種愛的影片,凡是認真的觀影人,都能收獲到「陪伴、忠誠、關愛、互助」的珍寶。影片以汪星人的視角展現狗狗和人類的微妙情感,狗狗貝利陪伴小主人伊森長大成人:童年的夥伴,青年時的陪練、情竇初開時的紅娘——貝利早已經成為伊森生命里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成了他的親人------後來它年邁死去又轉世投胎變成其他性別和類型的汪:第二次輪回狗狗變成了威風凜凜警犬,她恪盡職守,勇往直前,幫助主破獲了無數的大案,最後在冒險救助落水人質後趕回主人身邊,在千鈞一發的時刻與罪犯殊死搏鬥,搶救回警官一命,自己卻倒在血泊之中------後再次轉輪回,又成了陪伴一位單身女青年的小柯基犬,因遛狗與命中男神相遇,終結幸福連理,孤獨不再;第四次的輪回中,雖受女主人疼愛,但最終被遺棄。但「禍兮,福之所倚」,正是這次經歷,讓他循著記憶中「伊森歲月」的氣息,重回伊森身邊,並幫助伊森找回初戀女友,贏得幸福美滿的團圓------
父親的使命。伊森的父親原本是一個非常出色的外派高級銷售。但後來嗜酒成性,淪為破壞家庭幸福的禍首。伊森看不起酒鬼父親,看待父親的眼光也就有了冷漠與輕蔑。最終,在一次父親酒後發瘋毆打母親時,伊森和父親扭打在一起,並警告「不許再打我的母親!」他說服母親放手,任由父親離家出走。可是,酒滅心智的父親走進了伊森球隊的慶功宴,受到不懷好意的隊友的羞辱與威脅,伊森與隊友反目,並引來一場熊熊大火。在這場大火中,是機警的貝利叫醒了熟睡的伊森(後來,還勇猛地抓住了肇事者),使他們免遭不幸。但尹森卻被燒毀的樑柱砸斷了強壯的腿,失去了因「優秀橄欖球員」保送名牌大學的機會------這是不爭氣的父親給予兒子的「不幸饋贈」,他改寫了兒子原本可以幸福的一生 。影片開頭的畫外音是貝利對狗的使命的不住叩問,那麼,每一個父親,每一個人,也應該時時記得自己的使命,以高尚的人格和積極向上的品行給予孩子生命的引領,建設家庭的幸福。
當然,沖動是魔鬼。遇到事情要冷靜,不要大打出手。友愛別人就是保護自己。這應該是尹森命運陡轉給年輕人的啟示吧!
總之,《一條狗的使命》既是一首具有詩情畫意的抒情詩,又是一部令人深思的哲理文。她讓我們在唏噓中感恩,在反省中成長。友愛動物,關愛家人,溫暖世界,這或許就是電影導演的初衷吧!
還有,如果真愛,那麼,一路行善,就一定會在時間的輪回里再見。
㈨ 2022《我是真的討厭異地戀》觀後感心得
國內首部異地戀話題電影《我是真的討厭異地戀》發布驚喜預告,任敏周雨彤首演「怨種閨蜜」爆笑日常,以「輕喜劇」畫風展現異地戀情侶相處模式。下面是我整理的關於《我是真的討厭異地戀》 觀後感 心得,歡迎閱讀!
《我是真的討厭異地戀》觀後感心得1
內地娛樂圈的年輕演員,終究是青黃不接,任敏是其中的一個例外,演技派的佼佼者。演技扎實質朴,有角色深度,形有觀眾緣,氣質透著容易讓人接受的老實巴交。她主演的影視劇作品,整體質量都不錯,角色無論火還是溫,任敏的表演態度都自成一派,是青春題材劇的質量擔當。與辛雲來主演的電影《我真的很討厭異地戀》即將上映,預告片有料。
任敏大多數角色都帶有懂事的悲情感,不是傲嬌小公主,輕浮耍寶的花瓶女郎,古裝劇也好現代劇也好,任敏都在盡力而為,塑造百變而又類似的樣子。這次和辛雲來主演的《我真的很討厭異地戀》絕知鬧中的女主,有了改並罩變。當代大學生,家庭條件不錯,性格更明朗,有點兒虎有點兒憨,可可愛愛的一個深受異地戀之苦女生。
九九年的任敏,沒有關曉彤的伶牙俐齒,大大咧咧的大妞感覺,又比楊紫和張子楓身上透露出來的乖乖女形象更堅定和更烈,總之能將一個角色塑造得非常清晰,有區別於平庸角色的能力。面對異地戀中產生的想念,多疑和沖動,這個角色會帶來不一樣的關於異地戀女孩子狀態的表達,應該會代入很多人關於第異地戀的快樂和痛。
異地戀在該影片中被比喻成:無糖汽水。雖然對著屏幕感受著手機里男朋友帶來的自我營造出來的幸福和甜蜜,卻抵不過現實中一個擁抱來得更有感覺。當干擾信號一般的第三個人出現在男友身邊,遠在異地的女生,即使像任敏這樣憨墩墩的不像經常遇到渣男體制的女生也會因為多想,無法求證又特別在意等等的情緒不可避免的產生懷疑。
異地戀是一個人的內心硝煙滾滾,一面因敏感而保證自己懂事的分寸感,一面又不得不從男友的反應中尋找蛛絲馬跡的破壞因子。像一個精分,勸慰自己,表演沒有關系,又無盡深陷於好奇和懷疑。是敏感的,也是乖巧的,還是多疑的,同時也是委屈的。預告雖短,卻通過異地戀幾個常見問題和任敏的表演,散發出來吸引力。
男友的消息越來越少,身邊還出現了室友都認為很善良的女生,不敢表現出自己的多疑,卻又從男友的反饋中坐立不安。於是,她決定不玩猜測和冷戰,奔赴山海,穿越距離障礙,為她而去。過程應該不夠順利,以至於闖了禍,直接進了派出所。因為要給猛掘男友驚喜,會有一番苦中作樂的自我折騰吧。
初嘗異地戀的女孩子身上都有一股天真的倔強,都願意為了愛情千山萬水,受盡委屈的堅持最後,無論愛情結果如何,折騰到自己願意停下來為止。任敏的哭戲一直都特別有感染力,各種情緒下的眼淚不同,她都可以。青春戀愛,異地兩端,少不得會出現哭戲。這次看任敏會把異地戀中的角色演出什麼樣的效果,代表異地戀的女孩子的眼淚會怎麼流。是討厭異地戀,不過如果真的相愛,也沒有關系。
《我是真的討厭異地戀》觀後感心得2
國內首部聚焦異地戀題材的話題電影《我是真的討厭異地戀》定檔520後發布先導概念預告,打破傳統預告形式,徵集真實異地戀情侶戀愛日常,首次替異地情侶的愛情發聲,朴實真摯,讓人動容。「我是真的討厭異地戀,也是真的喜歡你」道出了無數異地戀情侶的真實心境,全民痛點,直擊人心,代入感極強,成為今年520觀影的最佳選擇。5月20日,我們見面吧,用跑的!
電影《我是真的討厭異地戀》由任敏、辛雲來領銜主演,李孝謙主演,周雨彤、陳宥維特別出演,相愛卻備受距離考驗的真實「異地戀」 故事 。在高考之後,趙一一向暗戀多年的許嘉樹表白,卻命運弄人般的開啟一段異地戀。他們堅信熬過異地,就是一生,只要相愛,距離不是問題。可遠距離戀愛的天然阻礙考驗著他們,賽赫(陳宥維 飾)的出現以及閨蜜喬喬(周雨彤 飾)和李唐(李孝謙 飾)一波三折的愛情也讓他們對「異地戀」有了新的認識,更加篤定地迎接未來的挑戰。真切自然的情感流露,貼近生活的話題故事。
有的人說異地戀是一種很美的戀愛,有的人會認為異地戀是一場很痛苦的戀愛,有的人願意嘗試一段異地戀,但是有的人表示永遠不會嘗試異地戀,其實我個人認為這些表示或者是認為,在遇到正確的那個人之前都是空想、其實我認為每個人都不會願意去接觸一段異地戀,因為用一段很精準的描述,就是過著單身狗的生活,但是要宣稱自己是戀愛狀態,在自己最無助的時候也要主動的去拒絕別的異性的好意,因為要自己堅信自己是心有所屬的。
但是到異地戀真的來的時候,如果真的愛,是沒辦法拒絕的,因為只有堅信距離不是問題,堅信兩個人的心在一起,這樣才能接受異地戀的事實,然後及時調整狀態,所愛隔山海,山海皆可平,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心中有愛,到處都是愛!
對於異地戀的情侶來說,手機簡直就是命,所有的聯系都是從手機輸出輸出,所有的思念愛慕都是從手機編輯發出,所有的不滿只能自己一個人默默的內化,因為是異地戀,因為自己哭的時候沒有擁抱。異地戀的情侶會感覺見面的時候是異常興奮的,提前准備要用到的東西,因為見面機會少,所以一定要把最精緻的自己展現給ta,一定要把自己美美噠的形象展現給ta的身邊的朋友,當然這也是比較心機的了。
《我是真的討厭異地戀》觀後感心得3
由任敏、辛雲來主演,吳洋、周男燊執導的電影《我是真的討厭異地戀》發布定檔海報,正式宣布將於2022年5月20日全國上映。該片聚焦當下情侶最怕面對但也最常面對的「異地」問題。12月的第一天,讓我們許下約定,明年5月20日,不管分隔多遠,都要和最愛的TA一起牽手走進影院。
不論是「學生情侶」因考入不同大學而開始遠程戀愛,還是「社會情侶」因工作而被迫兩地分居,「異地戀」無疑正成為當下社會一個繞不開的戀愛現狀。近日,有媒體對近3000人展開了一次調查,結果顯示有89.2%的人表示有過異地戀經歷,還有3.1%受訪者即將步入異地,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之下,電影《我是真的討厭異地戀》聚焦當下情侶們最怕面對但也最常面對的「異地」問題,引發全網共鳴。影片故事圍繞趙一一(任敏飾)和許嘉樹(辛雲來飾)展開,18歲那年,趙一一終於向許嘉樹表白成功,卻陰差陽錯開啟一場異地戀。青春的愛總是義無反顧,距離並沒有讓兩人退縮,「熬過異地,就是一生」的勇氣給兩人帶來了對未來的無限憧憬,可遙遠的距離卻讓兩人對彼此的現在頻頻缺席。
在最新曝光的定檔海報中,兩輛交錯駛過的火車,分隔開任敏和辛雲來這對依依不捨的戀人。緊握著手機不想掛斷電話,貼窗張望不願彼此分離,這一幕,是多少經歷過或正經歷著異地戀的情侶們,關於愛情最「討厭」卻也最「難忘」的記憶。如果相愛卻不能相守,如果承諾都遙遙無期,如果關心會有時差,如果陪伴隔著手機,那麼「異地戀」到底能否堅持到底,不在你身邊的我,又該如何好好愛你?這樣的相戀命題和共同回憶,令無數網友展開熱議,也讓情侶們想起了自己青春里那段無法逾越的距離和那場奮不顧身地為愛跋涉。「我是真的很討厭異地戀,比任何事都討厭。也是很喜歡和你在一起,比任何人都喜歡。」自 立夏 當天「立下約定」之後,電影《我是真的討厭異地戀》再次深情「告白」,宣布定檔2022年5月20日這個浪漫日期,眾多情侶紛紛表示「不管相隔多遠距離,這一天,我都想要用這部電影約你見面,去你身邊」。
2022年5月20日,即使身處異地,也不要放棄對愛的信仰、不要忽略生命中最愛的人,牽起TA的手走進影院,一起許下「這一年、每一年、再一次、每一次,我都愛你」的誓言!
《我是真的討厭異地戀》觀後感心得4
由任敏、辛雲來主演,吳洋、周男燊執導的電影《我是真的討厭異地戀》今日宣布將於2022年5月20日全國上映。
該片作為青春光線繼電影《你的婚禮》和《以年為單位的戀愛》後又一關注當下現實情感的愛情題材電影,聚焦當下情侶最怕面對但也最常面對的「異地」問題。
不論是「學生情侶」因考入不同大學而開始遠程戀愛,還是「社會情侶」因工作而被迫兩地分居,「異地戀」無疑正成為當下社會一個繞不開的戀愛現狀。
有媒體最近對近3000人展開了一次調查,結果顯示有89.2%的人表示有過異地戀經歷,還有3.1%受訪者即將步入異地,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之下,電影《我是真的討厭異地戀》聚焦當下情侶們最怕面對但也最常面對的「異地」問題。
影片故事圍繞趙一一(任敏飾)和許嘉樹(辛雲來飾)展開,18歲那年,趙一一終於向許嘉樹表白成功,卻陰差陽錯開啟一場異地戀。
青春的愛總是義無反顧,距離並沒有讓兩人退縮,「熬過異地,就是一生」的勇氣給兩人帶來了對未來的無限憧憬,可遙遠的距離。
主演陣容上,任敏因《清平樂》中徽柔公主一角為大眾熟知,辛雲來則主演過今年國慶檔的《五個撲水的少年》,兩人還曾經共同出演過電影《悲傷逆流成河》。
在最新曝光的定檔海報中,兩輛交錯駛過的火車,分隔開任敏和辛雲來這對依依不捨的戀人。
卻讓兩人對彼此的現在頻頻缺席。
緊握著手機不想掛斷電話,貼窗張望不願彼此分離,這一幕,是多少經歷過或正經歷著異地戀的情侶們,關於愛情最「討厭」卻也最「難忘」的記憶。
如果相愛卻不能相守,如果承諾都遙遙無期,如果關心會有時差,如果陪伴隔著手機,那麼「異地戀」到底能否堅持到底,不在你身邊的我,又該如何好好愛你?
這樣的相戀命題和共同回憶也令網友很有感觸,讓情侶們想起了自己青春里那段無法逾越的距離和那場奮不顧身地為愛跋涉。「我是真的很討厭異地戀,比任何事都討厭。也是很喜歡和你在一起,比任何人都喜歡。」
明年5月20日,即使身處異地,也不要放棄對愛的信仰、不要忽略生命中最愛的人,牽起TA的手走進影院,一起許下「這一年、每一年、再一次、每一次,我都愛你」的誓言。
《我是真的討厭異地戀》觀後感心得5
此時此刻,我的舍友正在和幾千公里以外的男朋友煲著每天常規三次的電話粥,講著甜絲絲的情話,樂得花枝招展。
假期前,她拉著我說,「誒呀好開心!終於要放假了,我能見到他了!」每到節假日,他們兩個,不是到對方求學的城市,就是相約旅行,雷打不動的慣例。
每天的第一通電話開始於清晨,陽光透過窗簾照在臉上的時候,從一句慵懶的「早安」開始,接著從天氣、早飯、課程、待辦事宜到昨晚看的視頻、新的微博熱搜,直到踏進教室前的最後一秒,才戀戀不舍地道一聲「下課再聊,拜拜。」
下了課一分鍾不到,視頻電話絕對准時響起來,「你下課了嘛,今天都講什麼有意思的事兒了」,一路從教室聊到食堂,連吃飯都一手舉著手機,一手拿著筷子。回了宿舍,電話粥一定要煲到熄燈,手機發燙沒電,才在幾番晚安之後,心滿意足地睡去。
期末,她復習累了,在窗邊打完一通電話,原地滿血復活。很多時候,他們兩個人誰也不講話,各自忙自己手頭的事,光是聽著對方的呼吸聲,都感到心安和滿足。
最讓人舒服的異地戀應該是,雖然很久才能見上一次,但每次見面,既不會感到鞭長莫及的疏離和乏味,也不需耗費時力去解釋彼此不在時發生的那些前因後果,就好像,昨天才剛剛一起喝茶聊天過。就好像,我們一直並肩站在一起。
我有位直系學長,女友在大連讀會記學,本科的時候,每逢周五便要訂好北京到大連的機票或高鐵票,你來我往,周周如此,生生地把異地戀變成了同校戀。本科 畢業 後,學姐放棄了國企的工作,在家備考一年,硬是跨專業 考研 成了男友的直系學妹。
現在,他們在離學校不到兩公里的小區里租了個四五十平米的房子。重裝修、鋪地板、貼牆紙、買廚具,用情侶漱口杯、牙刷、拖鞋。冰箱貼的圖案是學長最喜歡的變形金剛,還專門為熱愛 烘焙 小點心的女友買了烤箱。小小的一室一廳,一盞香薰燈,水汽氤氳的寧靜感讓人心安,也讓這間屋子活潑了起來。
經歷過山水相隔,沿途風景看遍,相聚時,我們要恩愛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不是說回家真好,而是回家身邊有你真好。
韓寒說:談戀愛就該經歷一下異地戀,體會一下欣喜憂愁無從分享,歡笑落淚不能擁抱,隔著屏幕隔著電話隔著書信聯系直到你發瘋,學會拒絕誘惑,學會處理一個人的時間,學會照顧自己。也只有這樣,在下一個擁抱,乃至白頭偕老,你才會感恩異地戀不只考驗著對方的耐心,更是考驗了自己的認真。
2022《我是真的討厭異地戀》觀後感心得相關 文章 :
★ 2022年元旦晚會心得體會及感想5篇
★ 餘生請多指教觀後感
★ 愛情公寓第五季觀後感
★ 感動中國蘇炳添觀後感通用十篇
★ 蘇炳添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觀後感(精選)
★ 《你的名字》觀後感心得結尾
★ 觀看愛情公寓第五季首播觀後感5篇
★ 2019《大約在冬季》觀後感以及電影影評5篇
★ 《大約在冬季》電影觀後感以及影評5篇【最新】
★ 最新《大約在冬季》觀後感心得5篇
㈩ 《女朋友男朋友》中張孝全演的是同性戀么桂綸鎂到底喜歡誰
是。桂綸鎂飾演的美寶開始是喜歡張孝全飾演的陳忠良的,但陳忠良一直沒有什麼行動,他性格內斂而且十分糾結自己的性取向,這時鳳小岳飾演的王心仁像美寶表白,美寶苦於不能跟陳忠良在一起而答應。我覺得後來她還是喜歡上了王心仁的,從她從獨立有自尊而到屈尊做情人就可以看出來,還有後來不想因為自己而破壞了王心仁的家庭也看的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