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霍亂時期的愛情》電影內容是什麼
《霍亂時期的愛情》影片講述的是在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的哥倫比亞小鎮喀他基納,一個男人對騾商的女兒一見鍾情, 但在她父親的阻擾下未在一起,他藉助一個個的女人來麻醉自己。五十多年後,他依舊不舍追求自己的愛情的故事。
菲爾倫提諾·阿瑞扎是當地的一個電報職員同時他也是一個多產的詩人,帥氣的外表和浪漫的氣質讓他別具一種詩人的風雅魅力。和所有詩人一樣,多愁善感也是阿瑞扎最顯著的性格標簽。
當偶然透過一座別墅的小窗望到美麗的姑娘弗敏娜·達拉時,阿瑞扎知道自己邂逅了這一生的所愛。於是,他開始用書信向弗敏娜·達拉表達他心中的摯愛。弗敏娜·達拉也逐漸的被菲爾倫提諾·阿瑞扎的文字所打動。可就在兩人要墜入愛河的時候,弗敏娜·達拉的父親知道了他們兩人的關系並為之大為震怒。他發誓要永遠的讓他們分開。
許多年過去了,弗敏娜·達拉已經成為了貴族子弟鄂畢諾的妻子。當一場突如其來的霍亂襲擊喀他基納的時候,鄂畢諾成為了抵抗瘟疫的中堅力量,為城市帶來了大量的葯品。為躲避霍亂,鄂畢諾將弗敏娜·達拉送去了法國居住,幾年後又將她接回了喀他基納。這個時候,弗敏娜·達拉已經變成了一個擁有榮華富貴的貴婦人,至於她那場半路夭折的初戀早已被她拋在了腦後。
(1)法國貴婦人AV電影擴展閱讀
《霍亂時期的愛情》由邁克·內威爾執導,賈維爾·巴登、喬凡娜·梅索茲毆諾、本傑明·布拉特主演的愛情影片,影片改編自哥倫比亞作家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的同名小說。
角色介紹:
(1)菲爾倫提諾·阿瑞扎
一個電報職員,也是一個多產的詩人。外表帥氣,多愁善感。雖然一生中有過622個女人,但弗敏娜·達拉是他一生唯一的至愛。
(2)弗敏娜·達拉
騾子商人的女兒,被阿瑞扎追求並相許終生,但遭到父親的強烈反對。再次回到小鎮時,嫁給了醫生鄂畢諾。
(3)鄂畢諾
弗敏娜·達拉醫生,治療霍亂很有一套,被人們尊敬。被弗敏娜·達拉的父親請來為診治時愛上了她,並與其共結連理五十多年。
Ⅱ 想看阿道夫2002年上映的由伊莎貝爾·阿佳妮主演的免費高清資源
《阿道夫 》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AlURK2FmR5tCYsTLLGv5Jw
《阿道夫Adolphe》
導演:伯努瓦·雅克
編劇:BenjaminConstant、伯努瓦·雅克
主演:伊莎貝爾·阿佳妮、斯坦尼斯拉斯·莫哈、讓·雅南、羅曼·杜里斯、讓-路易·里夏爾、加布瑞爾-凱恩戴-劉易斯、伊希爾·勒·貝斯柯
類型:劇情
製片國家/地區:法國
語言:法語
上映日期:2002-10-30(法國)
片長:102分鍾、Canada:100分鍾()
又名:阿道爾夫
憂郁敏感的部長之子阿道夫(StanislasMerhar飾)在一次貴族宴會上邂逅美艷性感的貴婦人艾拉諾爾(IsabelleAdjani伊莎貝拉•阿佳妮飾)。艾拉諾爾是某伯爵的情婦,膝下育有兩個孩子,而且年齡比阿道夫長整整十歲。雖則如此,卻依然無法熄滅阿道夫心中的熊熊愛火。
經過一番試探和表白,這兩個內心孤寂空虛的人兒不顧萬千阻隔與艱險,毅然走到一起。但在現實面前,這份愛情能夠持續多久?
本片根據本傑明•貢斯當(BenjaminConstant)同名小說改編,並榮獲2003年卡布爾浪漫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IsabelleAdjani)。
Ⅲ 好看的電影推薦
愛情片:《這個殺手不太冷》很純潔感人的電影,實在是太催淚,我有近一個月的時間只要聽到結尾的歌《shape of my heart》都會哭,呂克貝松經典之作!!強烈推薦
《剪刀手愛德華》蒂姆伯頓的,他也導過《愛麗絲夢遊仙境》《查理和巧克力工廠》都有剪刀中的約翰尼德普扮演的,話說約翰尼德普實在是很帥。影片有一些喜劇部分,但還是有悲劇的情調。很感人!
要說經典就不得不提到《亂世佳人》雖然有近四個小時,淡一點也不令人厭煩,可以體會到斯嘉麗的成長,個人認為是費雯麗最優秀的作品,但建議看看原著《飄》非常好的作品!
科幻片:《第五元素》也是呂克貝松導的。科幻與愛情完美的結合啊!
《星球大戰》氣勢恢宏,極度震撼!
《人工智慧》不能完全算科幻吧,很感人!
Ⅳ 茶花女的電影版有幾部
截至2019年5月,茶花女電影版有13部。
1、《茶花女》1936
是米高梅公司出品,由喬治·庫克執導,葛麗泰·嘉寶、羅伯特·泰勒等主演的劇情片。該片根據法國著名作家小仲馬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講述了巴黎風塵女郎瑪格麗特約見華維爾男爵卻與青年亞芒相識、相戀。
2、《茶花女》1967
該片改編自法國作家亞歷山大·小仲馬的代表作,講述在19世紀40年代,一個叫阿爾豐西娜·普萊西的貧苦鄉下姑娘來到巴黎,走進了名利場,成了上流社會的一個社交明星,開始了賣笑生涯;並改名為瑪麗·杜普萊西,結識了小仲馬(小說中就是亞芒),於是兩人開始了一段交往的愛情故事。
3、《茶花女》1984
是德斯蒙·戴維斯執導,格列塔·斯卡奇、科林·費斯等主演的劇情片。影片講述了在19世紀40年代,一個叫阿爾豐西娜·普萊西的貧苦鄉下姑娘來到巴黎,成了上流社會的一個社交明星,結識了小仲馬並與之相戀的愛情故事。
4、《茶花女》1995
該片改編自法國作家亞歷山大·小仲馬的代表作,講述在19世紀40年代,一個叫阿爾豐西娜·普萊西的貧苦鄉下姑娘來到巴黎,走進了名利場,成了上流社會的一個社交明星,開始了賣笑生涯;並改名為瑪麗·杜普萊西,結識了小仲馬(小說中就是亞芒),於是兩人開始了一段交往的愛情故事。
5、《茶花女》1921
由Ray C. Smallwood執導,魯道夫·瓦倫蒂諾、艾拉·娜茲莫娃等主演。
《茶花女》改編自法國作家亞歷山大·小仲馬的代表作,講述在19世紀40年代,一個叫阿爾豐西娜·普萊西的貧苦鄉下姑娘來到巴黎,走進了名利場,成了上流社會的一個社交明星,開始了賣笑生涯;並改名為瑪麗·杜普萊西,結識了小仲馬(小說中就是阿爾芒),於是兩人開始了一段交往的愛情故事。
《茶花女》就是根據小仲馬親身經歷所寫的一部力作,這是是發生在他身邊的一個故事。小仲馬出生於法國巴黎,他的母親卡特琳娜·拉貝是一個貧窮的縫衣女工,他的父親大仲馬當時只是一個默默無聞的抄寫員,後來在戲劇創作和小說創作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就,成為法國十九世紀浪漫主義文學運動中的重要代表。
隨著社會地位和經濟條件的不斷改變,他的父親大仲馬越來越瞧不起縫衣女工卡特琳娜·拉貝。他混跡於巴黎的上流社會,整日與那些貴婦人、女演員廝混在一起,把小仲馬母子倆忘得一干二凈。可憐的縫衣女工只好一個人起早貪黑辛苦勞動,勉強維持母子兩人的生計。
小仲馬七歲的時候,父親大仲馬通過打官司從卡特琳娜·拉貝手中奪取了對兒子的監護權,而那位勤勞善良的縫衣女工則就此失去了自己一手養大的兒子,重新成為一個孤苦伶仃的人。這使小仲馬從小體驗到了人世間的殘酷和不平。
使得小仲馬熱切地期望著自己也能像父親一樣,揚名於文壇。於是,他也開始從現實中取材,從婦女、婚姻等問題中尋找創作素材。
Ⅳ 有一部外國片,小孩被人追殺,遇到了貴婦人,最後發現貴婦人是自己的母親,這部電影叫什麼名字
《苦兒流浪記》的主人公雷米本是英國貴族的孩子,但他被狠心的叔叔遺棄到法國鄉下,被一家農戶收養長大。八歲時,雷米被自私的養父賣給了一個流浪藝人維泰利斯,從此他被迫離開了深愛著自己的養母,跟著新的主人踏上了朝天大路。他長年和一隻猴子、三隻狗在一起,靠賣藝玩雜耍謀生。他們一路上風餐露宿,險象環生。在風雨的夜晚,雷米和師傅投宿不得,帶著滿身污泥躺在枯草上,安慰雷米的是一隻小狗。一次,他們在演出時遇到一個凶惡的警察,他強令師傅將狗戴上口罩,可是倔強的師傅由於頂撞警察被抓走了,並被判了兩個月的刑。飢餓無助的雷米在困境中遇到了乘遊艇旅行的米利根夫人,他被好心的夫人收留,在船上為夫人和她的兒子演奏,和他們在一起度過了一段幸福的日子。師傅出獄的日子到了,雷米也為即將離開遊艇而傷心。可是,為了教育雷米,師傅還是將雷米帶走了。雷米不得不重新開始了他的苦難生活。在一個風雪交加的夜裡,藝班的兩條狗慘遭狼口,猴子心裡美也因凍嚇而死。雷米和師傅賴以賣藝的支柱倒塌了,然而,更讓雷米傷心的是,在他與師傅感情日益深厚的時候,師傅由於連日的勞累、困厄倒地而亡了。暈倒在一家花農門口的雷米被好心的花農一家救起,並受到這一家人的撫愛與慰藉。但好景不長,花農的溫室遭遇冰雹襲擊,花農破產進了監獄,雷米無奈之下只好繼續流浪。為了生活雷米加入了井下。t 煤黑子」的行列,偏偏又陷入礦難,九死一生才又重見天日。從煤礦出來後,雷米十分想念養母,他用辛苦賺得的錢給自己的養母買了,一頭牛,母子重逢都十分高興。從養母處得知親身母親在找他,心情急切的雷米在尋找母親時誤入將他遺棄的假「爸爸」手中,幸好他的好朋友馬西亞看出了破綻,幫助雷米逃離了賊窩。雷米在朋友的幫助下終於與母親團聚。經歷無數磨難的雷米實現了美好的願望,同時,艱苦的生活也將他鍛煉成了一個堅毅勇敢的男子漢。
Ⅵ 白色情迷這部電影講的是什麼內容
這是《藍白紅》三部曲的第二部,白色象徵平等。影片有一種苦澀的自嘲精神,用人物大起大落的命運,取得情感的宣洩。由此,白色所象徵的平等成了男女之間對控制地位的你爭我奪。影片的風格是對傳統言情劇的一種反動,本片也是三部曲中惟一的喜劇。
希望採納
Ⅶ 格蕾斯·凱莉的演藝之路
1947年,格蕾絲因為數學成績不佳失去了進入佛蒙特州的本寧頓大學的機會,轉而申請美國戲劇藝術學院。對此,她的父母非常不高興,在格蕾絲的父親眼中,演員是妓女的一個別稱。盡管如此,格蕾絲還是說服了自己的家人,孤身前往紐約找尋自己的前途。那年秋天,在格蕾絲18歲生日之前,經過多輪面試,美國戲劇藝術學院終於接受了她的申請。在戲劇學院學習期間,格蕾絲為了在拒絕家庭贊助的同時還能付得起學費,她和很多女孩兒一樣在紐約找了份當模特的兼職工作。一開始,格蕾絲一小時只賺7.5美元,隨後猛增到一周400美元(相當於2009年的4000美元),她隨之成為全紐約最高薪的模特之一。格蕾絲參與拍攝過法國和百慕大的五分鍾流行電影,先後出現在《大都會》,《紅書》等雜志的封面上。她曾為蜜絲佛陀唇膏,光澤奶油洗發露,開司米鮮花,力士香皂,萊茵戈德啤酒,伊帕娜牙膏,塔爾伯特美容膏和流金歲月香煙等知名品牌代言。1949年夏天,格蕾絲從美國戲劇藝術學院正式畢業,並在6月25日作為專業演員第一次登台演出——在巴克士頓劇場表演她叔叔喬治·凱利的作品《火炬手》。同年夏天,她在希望鎮的另一部戲劇《千金小姐》中獲得了一個吸引人的小角色。從那時開始,格蕾絲·凱利在許多舞台劇和電視劇中頻繁出現,扮演各種角色。1949年~1951年近兩年中的表演經歷,為她日後輝煌的演繹事業奠定了基礎。1950年,20世紀福克斯公司的一名製片人索爾·席格,曾經在戲劇《父親》中看到過格蕾絲的表演。他聯系了那時正在紐約拍攝一部名為《14小時》的電影的導演亨利·哈撒韋。經過一系列測試後,格蕾絲得到一個小角色——一個名叫路易斯·安妮·富勒的貴婦人。在電影的演員表中格蕾絲排在第十位,整部電影里她總共出現2分14秒。1951年3月影片上映,與此同時,俄勒岡州的一個名叫吉恩·吉爾伯特的年輕人在看到《14小時》之後成立一家格蕾絲·凱利粉絲俱樂部,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這傢俱樂部像燎原之火一樣遍布全國。1951年6月,美國音樂公司的人才機構,在那裡工作的經紀人傑伊·坎特將格蕾絲的照片寄給製片人斯坦利·克雷默。當時,克雷默正在為一部叫做《正午》的電影做前期製作工作。他很快將格蕾絲簽了下來,並給她每周750美元的報酬,而格蕾絲也得到了一個和老戲骨加利·庫伯合作的機會。後者憑此電影獲得1952年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1952年10月的一天,好萊塢著名電影公司米高梅的高層們正在看一部名叫《計程車》的電影的試鏡剪輯(格蕾絲當時參加過《計程車》的試鏡,但遺憾落選),一個氣質優雅,有著愛爾蘭口音的女孩進入了他們的視線。轉天,傑伊·坎特給人在紐約的格蕾絲打電話,告訴她已經被選為一個主要角色的候選人,讓她來米高梅公司試鏡。隔天一早格蕾絲就出發了,整個試鏡過程非常順利,米高梅公司給她提供了一份長達七年的合同。這部名叫《紅塵》的電影的拍攝從1952年秋天一直持續到1953年冬天。在拍攝過程中,格蕾絲和片中的男主角,已經年過半百的『好萊塢之王』克拉克·蓋博傳出了緋聞。當時,蓋博正在和他的第四任妻子——名模西爾維婭·阿什利辦理離婚手續。後來,蓋博和格蕾絲被問到很多次關於緋聞的事情,但是他們都微笑著岔開話題。電影《紅塵》1953年上映後深受觀眾喜愛,第一天上映就獲得了500萬美元的票房收錄,格蕾絲·凱利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女配角提名和金球獎最佳女配角。另一方面,這部電影重新點燃了克拉克·蓋博的事業,在這之後直到1961年他去世,一直都是好萊塢最炙手可熱的明星。1953年6月8日,格蕾絲回到洛杉磯參加了與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的會面——那時,他正准備為他的電影物色新的女主角。1953年7月22日,好萊塢的媒體報道,格蕾絲將在希區柯克的新片《電話謀殺案》中扮演瑪格特·文德斯一角。拍攝時,由於技術上的困擾讓希區柯克感到十分惱火,他把憤怒發泄到女主角身上,格蕾絲受到他的訓斥,並在全體職員面前丟了臉。在拍攝進行到一半時,格蕾絲和她的搭檔雷·米蘭德被捲入一場緋聞中。一家報刊的閑話欄里寫道,在米蘭德的妻子來到英國期間,米蘭德和格蕾絲兩人時常一起吃晚餐。盡管報道的真假難以判斷,但是米蘭德的妻子馬爾維娜對於她48歲的丈夫和年齡不到他一半的格蕾絲的這段緋聞顯得異常敏感。無論如何,米蘭德從未和他妻子馬爾維娜離過婚,在他1986年死去的時候,他和馬爾維娜已經保持了54年的婚姻。跟希區柯克的第二次合作是同年拍攝的《後窗》,電影評論會和紐約影評人協會一致將她評為1954年最佳女演員,並對她當年參與的三部作品(《電話謀殺案》,《後窗》,《鄉下姑娘》)給予高度評價。 1955年3月30日,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上,威廉·霍爾登上台宣布最佳女主角獎的獲得者,打開信封之後,他微笑著宣布:「格蕾絲·凱利,《鄉下姑娘》!」。在獲得一次最佳女配角提名之後,格蕾絲終於拿到這項最高榮譽。當格蕾絲聽到自己名字的時候,她彎下腰問身旁的派拉蒙經理唐·哈特曼:「你確定嗎?你真的確定嗎?」爾後她上台接過獎杯,走到麥克風前面說出了她的獲獎感言:「我實在是太激動了,言語無法表達出我內心的感受,我只想真心的謝謝你們,是你們讓我有機會站在這里,謝謝。」1955年,戛納電影節負責人邀請格蕾絲出席電影節首映禮。與此同時,法國《巴黎競賽》雜志的編輯們正試圖為戛納電影節尋找一些有趣素材。編輯總管加斯特想到一個主意,安排格蕾絲·凱利與摩納哥公國的雷尼爾三世見面,題目就叫『當好萊塢女王遇到現實的王子』。5月6日下午四點,雷尼爾三世在摩納哥的宮殿里接待了剛在法國參加過戛納電影節的格蕾絲·凱利,他們在花園中散步,見面時間只有半個小時。最終,《巴黎競賽》雜志得到了他們夢寐以求的照片,雜志獲得大賣,而格蕾絲通過這一個偶然的事件,偶然的改變了她未來的命運。回到美國後,格蕾絲給雷尼爾王子寫了一封正式的感謝信,這是他們第一次互相通信。恰好這時,雷尼爾也給格蕾絲寫了一封感謝信,於是他們之間的聯絡就開始了。對於雷尼爾來說,他和格蕾絲開始在越來越多的信件中了解彼此,他們談論人生,談論世界,談論彼此的過去和如今的生活。雷尼爾不得不承認,在這種情況下,他逐漸發現自己找到了人生的伴侶。他們的通信長達七個月。.1955年12月27日,雷尼爾和格蕾絲出現在曼哈頓的人群中,有人看到雷尼爾在格蕾絲的公寓出沒,並和她在裡面呆了很長時間。第二天,雷尼爾終於說出了准備很久的話:「你願意嫁給我嗎?」格蕾絲回答道:「我願意。」1956年1月5日,這份婚約被公布於世。第二天,這場世紀婚禮成為美國各大報紙的頭版頭條。1月底,格蕾絲回到卡爾弗城,開始投入到《上流社會》的准備工作之中,在3月3日這部電影拍攝完成之前,雷尼爾一直在洛杉磯陪伴著格蕾絲。1956年4月18日,格蕾絲·凱利與雷尼爾三世的婚禮在摩納哥皇宮舉行,超過1600名記者和攝影師蜂擁而至,同時有600人擁進了只能容納400人的城堡,雖然他們只邀請了1500名客人。用格蕾絲自己的話來說,這場婚禮「是如此令人興奮,讓人根本無暇去回味和思考。」1957年,他們的大女兒卡洛琳出生,第二年,阿爾伯特也來到了這個世界上,1965年,她產下了他們的第三個孩子斯蒂芬妮。除了做一個稱職的母親之外,格蕾絲還積極投身與慈善事業,她重新振興了摩納哥的紅十字會,在她的主導下,這個小公國的醫療系統得到了重建,並且建立起堪稱一流的醫院。格蕾絲成為國際母乳協會的一名代表,同時,她加入摩納哥的園藝俱樂部,國際藝術基金會,並且建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格蕾絲王妃基金會,旨在鼓勵年輕人積極的參與到藝術事業中去。1982年9月13日,格蕾絲駕車載著小女兒斯蒂芬妮從羅卡角回摩納哥,路上發生一起嚴重車禍,車子沖出道路,徑直摔下懸崖。最終,斯蒂芬妮活了下來,而格蕾絲遭受了不可逆轉的重度腦損傷。9月14日,摩納哥雷尼爾三世的妻子、三個孩子的母親、摩納哥王妃格蕾絲·凱利因醫治無效被宣布死亡,享年52歲。1982年7月22日,格蕾絲人生中最後一次接受采訪,她被問到:「你希望以什麼方式被世人銘記?」她猶豫了一會,緩緩說道:「我希望世人在想起我的時候,能記得我的善良和忠誠,會說我這輩子有所成就,並且總是不求回報的對別人給予幫助。那麼我就可以驕傲的說,我此生沒有虛度。」
Ⅷ 求一部歐美宮廷類的影視劇,有講一個男人跟幾個貴婦人偷情的故事。
法國電視劇(紅與黑)
Ⅸ 艾曼紐是什麼什麼什麼什麼東西
其實就是一部電影中的主角的名字
資料: 更多中文片名:
艾曼妞
更多外文片名:
Emmanuelle .....(USA)
影片類型:
愛情 / 劇情
片長:
105 min / Argentina:98 min / USA:89 min (R-rated version) / USA:95 min
國家/地區:
法國
對白語言:
法語
色彩:
彩色
混音:
單聲道
級別:
Hong Kong:III Finland:K-18 Germany:16 Iceland:16 Sweden:15 USA:R Canada:R Ireland:18 Norway:18 Spain:18 UK:18 West Germany:18 Australia:R Canada:18+ South Korea:18 Italy:VM18 Ireland: Canada:16+ Argentina:18 Chile:18 France:-16 Netherlands:16 Denmark:15 USA:X Japan:R-18 Netherlands:18
製作成本:
$500,000 (esti導演:
賈斯特·傑克金 Just Jaeckin
編劇:
Emmanuelle Arsan .....(novel Emmanuelle: The Joys of a Woman)
Jean-Louis Richard
演員:
Alain Cuny .....Mario
Sylvia Kristel .....Emmanuelle
Marika Green .....Bee
Daniel Sarky .....Jean
Jeanne Colletin .....Ariane
克里斯蒂娜·布瓦松 Christine Boisson .....Marie-Ange
Samantha
Gabriel Briand .....(as Gaby Briand)
Gregory
製片:
Yves Rousset-Rouard .....procer
國家/地區 上映/發行日期 (細節)
法國
France
1974年6月26日
荷蘭
Netherlands
1974年10月3日
芬蘭
Finland
1974年11月15日
英國
UK
1974年11月15日
美國
USA
1974年12月3日
美國
USA
1974年12月15日 ..... (New York City, New York)
瑞典
Sweden
1975年1月20日
韓國
South Korea
1994年
香港
Hong Kong
2001年5月5日 ..... (Body and Desire in French Cinema)
主人翁艾曼妞原是忠於丈夫的純情妻子,跟外交官丈夫前往泰國,遇上一群法國老鄉。鴛鴦戀她赫然發現那些貴婦人在異國環境下因感生活沉悶而到處留情,她在別人慫恿下也邁出了偷腥的第一步。不料在她丈夫知悉後,不但未予責怪,竟然鼓勵她深入探索自己的內心情慾需求,於是她更加肆無忌憚地在曼谷的大街小巷展開「性之旅」。後來艾曼妞認識了一名當地的性愛大師,在他的引導下終於達到情慾解放的最高境界。
攝制格式:
35 mm
製作處理方法:
Spherical
洗印格式:
35 mm
幅面:
35毫米遮幅寬銀幕系統
製作公司:
Trinacra Films [法國]
Ⅹ 西方電影的發展史
一:電影的的發明
1895月12月28日,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卡鋪辛路十四號的「大咖啡館」地下室中第一次公開售票播放電影,標志著電影的正式誕生。
此後,電影影響愈大,被成為「機械文藝女神」。
其誕生和成長的歷 史,也即是連續攝影的機器、堅韌敏感的膠片和連續放映的機器這三種技術手段改進的過程。
(一)視覺殘留原理(0.1s~~0.4s)
比利時:普拉托
(二)照相技術
1.1824年,法國:尼艾浦斯——《餐桌》(世界第一張照片)
2.英國:穆布里奇——第一個將照相術用於活動攝影
3.法國:馬萊——1882年,第一次用一台攝影機拍攝電影
——1888年,第一架電影攝影機誕生
(三)動畫
1888年,法國:雷諾——光學影戲機
(四)膠片
1889年,愛迪生vs伊斯曼工廠合作創制
(五)放映機
1.1894年,迪克遜vs愛迪生——電影視鏡
2.法國:奧古莫斯
3.法國:盧米埃爾兄弟——活動電影放映機
二:電影美學思潮與流派
(一)寫實主義
1.樸素寫實主義(電影是「重現生活的機器」)
盧米埃爾兄弟——《工廠的大門》《嬰兒的午餐》《火車進站》
2.紀錄片派
(1)美國:弗拉哈迪(人類學紀錄流派)——《北方的納努克》
(2)維爾托夫(電影眼睛派)——《電影真理報》《電影眼睛》《前進吧,蘇維埃》《在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
(3)英國:約翰*格里爾遜
《飄網漁船》《從鄉村來到城市》《夜郵》
(4)荷蘭:尤里斯*伊文思——《橋》《雨》《四萬萬人民》《風》
3.德國新客觀派(即「街道電影」)
卡爾*格呂納——《街道》
喬治*派勃斯特——《沒有歡樂的街》
布魯諾*拉恩——《街頭慘劇》
4.法國詩意現實主義派
(1)先驅者
雷內*克萊爾 讓*維果
(2)代表人物
讓*雷諾阿——《母狗》《游戲規則》(最終確立世界電影寫實主義傳統並形成系統的寫實主義電影語法)
5.義大利新現實主義
(1)口號頌仔伍
「還我普通人」「把攝影機扛到大街上」
(2)誕生標志
1945年,羅西里尼——《羅馬,不設防的城市》
(3)代表人物
羅西里尼 維斯康蒂 德*西卡 西柴烈*柴伐梯尼 德*桑蒂斯
(4)代表作
《偷自行車的人》《羅馬11時》《艱辛的米》《溫別爾托*D》
6.心理式寫實主義
(二)現代主義
1.歐洲先鋒電影運動(以法國先鋒電影運動為主)
(1)創始人
法國:路易*德呂克
(2)代表作
《機械戚改舞蹈》《幕間休息》《一條安達魯狗》《卡里加里博士》
2.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
(1)代表人物
安德烈*巴贊(精神之父) 特呂弗 戈達爾 夏布羅爾 雅克*里維特
(2)代表作
《精疲力盡》《四百下》
(#)註:左岸派——《廣島之戀》《去年在馬里昂巴德》
3.義大利現代主義電影運動
(1)米*安東尼奧尼——《奇遇》《夜》《蝕》《紅色沙漠》《放大》
(2)費德里科*費里尼——《道路》《八部半》
(三)娛樂電影
1.重要人物
梅里愛 愛森斯坦 普多夫金
格里菲斯——《一個國家的誕生》
2.中心:好萊塢
(四)政治電影
1.法國
(1)代表人
雷內*阿利奧 卡蘭*卡爾茲 雷內*伏幾埃
(2)代表作
《 *** 中的鐵路員工》《這僅僅是開始》《溫德爾工廠的復工》
2.義大利
(1)代表人
塔維亞尼兄弟 弗朗西斯野或科*羅西
(2)代表作
《懷疑》《奎伊瑪達》《馬太伊事件》《一個警察局長的自白》《對一個不受懷疑的公民的調查》《工人階級上天堂》《希特勒的最後十天》《墨索里尼的最後行動》《我們曾如此相愛》三:好萊塢電影
(一)好萊塢影都簡史
1.1909年11月,「好萊塢之父」格里菲斯率領劇組至此拍攝影片
2.八大影片公司
米高梅(MGM) 派拉蒙 華納兄弟 20世紀福克斯
雷電華(RKO) 環球 聯美 哥倫比亞
3.好萊塢製片業五大基本特徵
高成本 高科技 高片酬 高收入 高利潤
(二)好萊塢電影發展史
1.默片時期(1896~~1923)
卓別林——《淘金記》《城市之光》《摩登時代》《大獨裁者》
勃斯特*基頓(喜劇電影奇才)(石面人)——《航海家》《將軍號》
哈洛德*蘇埃德
哈萊*蘭登
2.有聲電影時期(1923~~1932)
(1)1926年,華納:《唐璜》
(2)1927年,華納:《爵士歌王》
(3)1927年,《紐約之光》(標志有聲電影正式誕生)
3.蓬勃發展時期(1932~~1941)
(1)演員
MGM:葛麗泰*嘉寶 克拉克*蓋博 瑙瑪*希拉 費雯*麗
華納:卑蒂*戴維斯 亨弗萊*鮑嘉
派拉蒙:瑪琳*黛德麗 克勞黛*考爾白 賈利*古柏(英雄明星)
電影神童:奧遜*威爾斯
(2)代表作
《安娜*克里斯蒂》《瑞典女王》《茶花女》《亂世佳人》《一夜風流》
《告密者》《公民凱恩》《一個明星的誕生》《紅衫淚痕》
《綠野仙蹤》《呼嘯山莊》《關山飛渡》《費城故事》《蝴蝶夢》 《青山翠谷》
4.二戰時期(1939~~1945)
《血雨腥風》《大獨裁者》《納粹間諜的自白》《希特勒的子孫》
《納粹黨徒》《卡薩布蘭卡》
5.二戰後時期(1945~~20C70S末)
威廉*惠勒——《黃金時代》
約翰*休斯敦——《寶石嶺》
金*維多——《太陽浴血記》
賈利*古柏——《弗吉尼亞人》《永別了,武器》《戰地鍾聲》《正午》
亨弗萊*鮑嘉——《非洲皇後號》《馬耳它之鷹》《黑道》《夜長夢多》
奧黛麗*赫本——《羅馬假日》《戰爭與和平》《窈窕淑女》
瑪麗蓮*夢露
伊麗莎白*泰勒
凱瑟琳*赫本
6.20C70S末~~20C80S末
《克萊默夫婦》《普通人》《母女情深》《墜入情網》
《金色池塘》《雨人》《為黛西小姐開車》
喬治*盧卡斯《星球大戰》系列
斯蒂芬*斯皮爾伯格《E*T外星人》《第三類接觸》《大白鯊》《奪寶奇兵》
《紫色》《太陽帝國》
7.20C90S~~
《木乃伊》《駭客帝國》《第六感》《女巫布萊爾》《諾丁山》《落跑新娘》《間諜奧斯汀》《老爸向前沖》《將軍的女兒》《美國派》《泰山》《花木蘭》《獅子王》《沉默的羔羊》《阿甘正傳》《肖恩克的救贖》《勇敢的心》《楚門的世界》《泰坦尼克號》
斯蒂芬*斯皮爾伯格《辛德勒名單》《侏羅紀公園》《拯救大兵瑞恩》
(三)好萊塢電影業的特色
1.製片廠制度
2.明星制
3.獨立製片人制度
1977年,伍迪*艾倫《安女尼*霍爾》
斯派克*李
昆廷*塔倫蒂諾
斯蒂文*索德伯格
卡梅隆*克羅
科恩兄弟
4.類型片
(1)西部片
1903年,埃德溫*鮑特《火車大劫案》(奠定西部片基本特點)
1939年,約翰*福特《關山飛渡》(西部片特點全面形成)
《大地驚雷》《約克軍曹》《正午》
《不可饒恕》(20C90S西部片復甦標志之一)
《與狼共舞》(20C90S西部片復甦標志之一)
(2)科幻片
梅里愛《月球旅行記》
德國:弗里茨*朗格《大都市》(世界第一部現代科幻片)
英國:《侏儒》
1968年,斯坦利*庫布里克《2001:漫遊太空》(美國第一科幻片)
《第三類接觸》《星球大戰》《侏羅紀公園》《天地大沖撞》《駭客帝國》
(3)歌舞片
《爵士歌王》《百老匯旋律》
勃斯比*伯克萊《第42街》
弗雷德*艾斯蒂爾——《高帽》《巡迴演出》
金*凱利——《雨中曲》(第一歌舞片)
(4)犯罪片
1927年,《黑社會》
《疤面大盜》《教父》
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懸念大師)《三十九級台階》《失蹤的女人》《蝴蝶夢》《愛德華夫人》《美人計》《後窗》《暈眩》《西北偏北》《精神病患者》《群鳥》
(一)法國電影簡史
1.盧米埃爾兄弟
《工廠的大門》《嬰兒的午餐》《火車進站》《出港的船》《水澆園丁》
2.梅里愛
《貴婦人的失蹤》《橡皮頭人》《管弦樂隊指揮》《月球旅行記》
《太空旅行記》《愛德華七世加冕典禮》
3.拉菲特兄弟
《吉斯公爵的被刺》《俄狄浦斯王》《哈姆雷特》《麥克白》
4.印象派(20C20S)
路易·德呂克《狂熱》《沉默》《西班牙的節日》《流 *** 》
謝爾曼·杜拉克《微笑的布德夫人》
阿倍兒·岡斯《車輪》《拿破崙傳》
讓·愛浦斯坦《紅色旅店》
萊皮埃《黃金國》
5.抽象主義(20C20S)
費爾南多·萊謝爾《機械舞蹈》
雷內·克萊爾《幕間節目》
6.超現實主義(20C20S)
謝爾曼·杜拉克《僧侶與貝殼》
布努艾爾《一條安達魯狗》
7.詩意現實主義(20C30S)
雷內·克萊爾《巴黎屋檐下》《百萬法郎》《自由屬於我們》《七月十四日》
讓·維果《尼斯景象》《塔利斯》《操行零分》《駁船亞特蘭特號》
讓·雷諾阿《母狗》《幻滅》《游戲規則》《吾土吾民》
8.新浪潮運動(1958~~1962)
夏布羅爾《漂亮的塞爾其》
特呂弗《淘氣鬼》《四百下》
戈達爾《筋疲力盡》
9.左岸派
阿侖·雷乃《廣島之戀》《去年在馬里昂巴德》
亨利·科爾皮《長別離》
羅布·格里葉《橫跨歐洲的特快列車》
瑪格麗特·杜拉《印度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