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布拉格之戀的劇情簡介
使用網路網盤免費分享給你,鏈接:
《布拉格之戀》是由菲利普·考夫曼執導,丹尼爾·戴-劉易斯、朱麗葉·比諾什等主演的愛情片,於1988年2月5日在美國上映。該片改編自米蘭·昆德拉編著的小說《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講述了風流成性的腦外科醫生托馬斯和女招待特麗莎、畫家薩賓娜之間錯綜復雜的愛情糾葛。1989年,該片獲得第46屆美國金球獎最佳影片提名。
② 請介紹一下電影《布拉格之戀》
布拉格之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輕與重,靈與肉,性與愛的思考
整個八月,除了看台風刮過所住的樓房和村莊和看街道上的積水,就是在電腦前看朋友寄過來的電影。其中,對《布拉格之戀》印象最深刻,也許是看第四遍的緣故。
第一次看的時候,只是因為喜歡米蘭.昆德拉。
再看,是因為菲利浦.考夫曼出色的編導,和片子里的各個思考主題的探索和鏡頭特具的美感。
《布拉格之戀》改編於《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原著裡面的描述:
一個作者企圖讓讀者相信他的主人公們都曾經實有其人,是毫無意義的。--米蘭.昆德拉
就象米蘭.昆德拉說的一樣,要讓影迷們相信這部電影《布拉格之戀》和原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是完全相符的,那是毫無意義的。
巴門尼德於公元前六世紀提出一個問題:面對生活,我們選擇什麼呢,是沉重,還是輕松。並把看到的世界分成對立的兩半:光明,黑暗;優雅,粗俗;溫暖,寒冷;存在,非存在。而且把其中一半稱為積極的,另一半是消極的。那一方是沉重,還是輕松呢?
巴門德尼回答:輕為積極,重為消極。
他對嗎?這是個疑問。唯一可以確定的是:輕重的對立最神秘,也最模稜兩可。
在原著裡面,「托馬斯突然想起柏拉圖《對話錄》中的著名的假說:原來的人都是兩性人,從上帝把人一劈為二,所有的這一半都在世界上漫遊著尋找那另一半。愛情,就是我們渴求著失去了的那一半自己。」,或許這就是這部電影的主題了。但托馬斯似乎並不在乎他的另一半是誰,而特瑞沙卻希望完全擁有他的愛,並把自己的所有一切都獻給了托馬斯。
托馬斯與特麗莎,特麗莎與薩賓娜,托馬斯與薩賓娜,薩賓娜與弗蘭茨,托馬斯與無數女人,特麗莎與偶遇的男子……雙雙對對或者孤孤單單,都掙扎在愛和情慾里。
---------------------------------
三個主角的個性:
托馬斯:莎賓娜的情人,麗莎的愛人,一個永遠在捕獵異性的男人,丹尼爾.戴.劉易斯那淺藍色而近乎透明的眼睛永遠處於捕獵狀態。雖然是技術高超的腦科醫生,但他的主管卻說他了解女人比了解腦部結構更專業。他獨特的個性:永遠不媚俗,生命對他來說是很輕很輕的,性愛的經歷是他一直都在追求的部分。他有獨特的口頭禪:把衣服都脫掉。
特麗莎:嬌小,執著,單純,有一點小女人的自私和狹隘,是一個傳統的女人(在愛這一方面而言)。敢於嘗試新事物,卻無法接受現實的殘酷,所以她說:生命對她來說是很沉重的。嚴密地守護自己的丈夫,卻仍不能阻止他在外拈花惹草,她不能接受:她希望完全是屬於他的,包括他的所有。
莎賓娜:崇尚個性,追求自由自在,忠於自己心靈的一個女人。永不放棄追求生命中的快樂!她的規條就是:不能媚俗。也許,這就是她喜歡托馬斯的根本原因。
--------------------------------
電影是這樣開頭的:「布拉格有位醫生。。。」
電影的第一部分:托馬斯在小鎮遇到特麗莎
對所有機緣的召喚:那本書(《安娜.卡列尼娜》),貝多芬(那時候放的音樂),數字六(他住在 № 6的房間,她在六點下班,她故意湊上的),黃色的公園長凳(他坐在她經常坐的那個位置),使她愛情萌動,跑到布拉格去找托馬斯。從此,開始兩兒女甜蜜而又痛苦的愛情。
電影的第二部分:托馬斯與薩賓娜
似乎是托馬斯那迷人的眼睛和個性把薩賓娜迷住。托馬斯在對特麗莎的愛之外依然擁有很多情人關系。並導致特麗莎的精神負擔加重。特麗莎每天幾乎都在做惡夢,夢見他去找他的情人。但他依然沒有改變,他說:性對他來說,很輕,他在乎的是愛。(似乎這是他的借口)
電影的第三部分:布拉格政變
在托馬斯和特麗莎的愛情將要走向毀滅的時候,布拉格發生了政變,俄羅斯入侵。引出了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的話題。
俄狄浦斯故事是眾所周知的:他是一個被遺棄的嬰兒,被波里斯國王收養,長大成人。一天,他遇見一位顯貴官員在山路騎馬而來,一場口角,他竟把那人殺害了。後來,他成了依俄卡斯達皇後的丈夫,當了底比斯的國王。他一點也不知道他在山裡殺害的人就是他自己的父親,而與他同床的竟然是他的母親。正在這時候,命運之神降災於他的臣民,瘟疫蔓延,人們痛苦不堪。俄狄浦斯得知自己正是災禍之源,便自刺雙目,離開底比斯流浪而去。
托馬斯指責政府當局「不知道」國家失去了自由。不過他馬上就遭到了審查。
特麗也似乎受到外界的變化的強烈沖擊。
電影的第四部分:在瑞士的特麗莎與薩賓娜
在這里有點看不明白特麗莎與薩賓娜在拍攝對方裸體的時候所發生的心理變化。不過記住了一個鏡頭,就是當薩賓娜的愛慕者破門進來的時候,特麗莎的驚慌,和他說的話,他跟他自己的妻子離婚了,要跟薩賓娜在一起,當他放下行李走後,薩賓娜對特麗莎說了一句話:sorry,要請你走了,因為,我要做一件事情。也許誰都沒有猜准她是要馬上搬出這個地方,只是要躲避她的情人弗蘭茨,但我想不明白當她聽到他跟他妻子離婚的時候,她上去擁抱了他,並流下了淚水。為什麼?也許,她覺得他沒有托馬斯那樣不羈的性格,也許是她覺得他不喜歡她那黑色帽子的原因。但誰知道呢,反正,她就這樣離開了,當他回到這個房子的時候,當他熱情的打開門後,想擁抱他的情人的時候,面對他的是一個冷冷清清的空房子,讓他在那一刻目瞪口呆。這樣的情況,又有誰接受的了呢?!
電影的第五部分:托馬斯與特麗莎回歸鄉村
他們返回布拉格後,發現那裡已經不能呆下去了,但又不能再出國外去了,所以,他們想到了到向下去。
我只想說:他們到了伊凡-阿列克謝耶維奇-蒲寧所描寫的鄉村去了。下面是有關蒲寧的資料:
----------------------------
伊凡-阿列克謝耶維奇-蒲寧,是俄羅斯最後一個古典作家、詩人,俄羅斯批判現實的重要代表,1933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他的作品可以說是寫鄉村美境的經典。
蒲寧的鄉村所彌漫的神秘氣息,只要在於他描繪的「晦暝之境」中的鄉村。一寫鄉村,他就著意地將鄉村置於黃昏和夜晚。他自己簡直就是那鄉村最敏感的神經,可以將出鄉村的神秘、活脫、勃鬱感測到讀者的心中去。
在他的一篇小說《新年》中,一對感情冷漠的夫妻,為了挽救將要崩潰的感情生活,回到了男人幼時生活過的庄園。那個庄園極為寂靜,寂靜得有如一團厚厚的莫名的溫情。女人躺在那張古老寬大的床上,不知為什麼,感到很愉快,一種對自己男人的眷戀之情悄悄生起,竟自己被自己感動得嚶嚶低泣起來。
神秘的鄉村氣息,復活了將要熄滅的愛情火焰,讓人怦然心動。
他還寫過:
一對鄉下的小情人,在傍晚的荊花叢中倘徉,夜嵐花把他們都陶醉了,男孩有了親吻女孩的沖動——
「親親你行么?」
「不讓。」
「那就親眉毛?」
「眉毛會掉。」
「那就親眼睛?」
「眼睛會瞎。」
「那就親鼻子?」
「鼻子會塌。」
「。。。。。。」
這樣質朴與純情,好象只存在鄉土之上。
-------------------------
托馬斯與特麗莎回歸鄉村後,就象《新年》里的夫妻一樣,愛情的火焰復燃。
不過這時候又發生了一件事情,就是小狗卡林漢病逝。小狗卡林漢一直伴隨著特麗莎,並且小狗卡林漢與她的小夥伴摩非斯特(是他們農戶朋友的一條心愛的小豬)在這個鄉村愉快的生活著,現在,小狗卡林漢離開了特麗莎。
電影的第四部分:輕與重在生命介紹後留住疑問
當托馬斯與特麗莎和他們的朋友來到小店喝酒跳舞的時候,他們並不知道他們的生命將在第二天的早上就要結束,他們在最後狂歡著,喝著酒,跳著舞。導演故意地設計了一個場景,讓托馬斯與特麗莎來到一個「№ 6」房門前,對應了前面他們一開始在小鎮見面的時候的機緣。
片子在他們開車的時候,特麗莎甜蜜的看著托馬斯,托馬斯微笑的看了一下特麗莎,落後看著前方......
片子所有探索的主題都伴隨著音樂結束。
--------------------
片子有三組鏡頭是特具美感的:
一是在托馬斯在特麗莎走後,他在河邊看著白鵝游過來的畫面。
二是托馬斯與特麗莎在鄉村裡的畫面,安靜的土地,神秘的黃昏,樸素的生活。
三是在片子將完的時候,托馬斯與特麗莎在小酒店裡,特麗莎似乎的有點帶醉的舞步走向托馬斯的時候,她那充滿愛意的眼神......
③ 美國好看的電影
、《愛情故事》Love Story 叫《愛情故事》的電影很多,但是我們記下的就只有這一部。最簡單的愛就是最真實的。愛,就是永遠不要說對不起。
2、《卡薩布蘭卡》Casablanca 有人說這是上個世紀最偉大的愛情。愛情,因為插上了正義的翅膀而變得堅強而偉大。
3、《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 一切都恰到好處。沒有那部首先攻陷心靈的原著,或者沒有費雯麗或是蓋博這樣天才的演員,這部經典之作都將留下不可彌補的遺憾。
4、《羅馬假日》Roman Holiday 我們習慣稱赫本為公主是有原因的。即使平民的衣裝也絲毫不能遮掩她公主高貴的氣質。
5、《人鬼情未了》Ghost 每對相愛的人都希望能像影片中的男女主人公那樣產生一心同體的感覺。當兩顆心合二為一,愛人成為你的骨肉,成為你身體的一部分,才是愛的極致。
6、 《當哈里遇見薩莉時》When Harry Met Sally 這部電影讓我們有幸認識了梅格萊恩。雖然最近發生的事情已經大大損壞了我們心中"甜姐兒"的形象。但我還是願意一次又一次到電影里去找她率性天真的笑臉。
7、《卡薩布蘭卡》Casablanca 有人說這是上個世紀最偉大的愛情。愛情,因為插上了正義的翅膀而變得堅強而偉大。
8、《魂斷藍橋》Waterloo Bridge 悲劇總是能達到震憾人心的效果,尤其當銀幕上再適時地響起那首耳熟能詳的《友誼地久天才》,任你是第幾遍也照樣能攻陷你的眼淚防線。
9、《看得見風景的房子》A Room With A View 記得有本書上稱這部電影為完整的愛情,它向人們展示了戀愛的七個必經階段:相識、接近、萌芽、迸發、冷靜、矛盾、解惑。
10、《布拉格之戀》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電影原著的名字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米蘭•昆德拉)。不能承受的,也許正是那種無根的飄泊之輕吧? 與原著相比有別樣精彩.
11、 《泰坦尼克號》Titanic 關於這部電影實在不想多說了。不管是那艘倒霉的沉船,還是那段不沉的愛情,都是世紀末的又一個一切剛剛好的機緣巧合。當然,這不妨礙它成為經典。
12、《四個婚禮和一個葬禮》Four Weddings And A Funeral 請相信緣份。當命運在兩個人的生活中一再安排交叉點時,或許,這真的是某種暗示。
13、 《甜蜜蜜》 這是中國的愛情經典。兩個到香港圓夢的年輕人,在奮斗與失落中苦苦掙扎的愛情。
14、 《情書》Love Letter 淡淡的愛情,輕輕走過以後,才發現身後留下的腳印,連歲月也沖不走。
15、 《緣份的天空》Sleepless In Seattle "有緣千里來相會"。是的,在緣份的天空下,一切,早已註定。就像,就像是一種魔力。
16、 《走出非洲》Out Of Africa 太多痛苦回憶的愛情總是沉重的。你當然可以試著放下痛苦,多去想想那些美好的經歷;如若不然,只有像女主人公一樣,遠離那塊傷心之地。問題是,真的連回憶也能遺留在那兒嗎?
17、《新橋戀人》The Lovers On The Bridge 她一直被愛情拋棄,當終於有天遇到了真正的愛情,她卻不能好好地看清他。為什麼世間的愛情總是要經過如此多的磨難?
18、《秋天的童話》 另一部經典愛情片。船頭尺的名字和他的愛情一樣,在每個被他感動過的人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19、《郵差》The Postman 地中海有風掠過。而你的芳心,請允許我用我的詩歌掠過。
20、《風月俏佳人》Pretty Woman 我總是相信演員有時是一部電影真正的靈魂。正如這個再簡單不過的灰姑娘的故事,因為有了茱莉婭羅伯茨而變得熠熠生輝。
④ 誰有看後特別感動的愛情電影
在這種電影中作的最好的要數韓國和日本了!韓國我看過感人的有《愛有天意》(哭了好長時間!)《腦中的橡皮擦》《八月的照相館》《美人心》(也哭了)《白蘭》《我的野蠻女友》(看了N遍了!!)《愛的蹦極》(絕對棒) 日本我看過感人的有《在世界中心呼喚愛》《情書》《菊次郎的春天》
⑤ 歐美經典愛情電影如泰坦尼克號等等的英文名字怎麼寫
《泰坦尼克號》 《Titanic》 / 人鬼情未了 Ghost / 羅密歐與朱麗葉 Romeo and Juliet / 廊橋遺夢 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莎翁情史 Shakespeare in Love/教父 The Godfather/羅馬假日 Roman Holiday/天使之城 City of Angels /布拉格之戀 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簡愛 Jane eyre/亂世佳人 Gone With The Wind/鋼琴別戀 The Piano/英國病人 The English Patient/漂亮女人 Pretty Woman/美國麗人 American Beauty/與狼共舞 Dances with Wolves 都是很經典的愛情電影
⑥ 請介紹一下電影演員朱麗葉比偌什
茱麗葉·比諾什
生於首都巴黎一個演藝家庭,父親是舞台劇導演,母親為戲劇講師,在雙親熏陶下,她的表演天份逐漸開啟。因父母離異造成她生活的轉變,16歲便離家半工半讀,又到法國公立戲劇學校念了一年,其後參加電視劇和舞台劇演出。
1982年開始涉足銀幕,在《美國的自由》(Liberty Belle)等一些影片中擔任小配角,到1985年出演《向瑪麗致敬》引起注意,同年在《激情密約》中躍登為主角,獲凱撒獎最佳女主角獎。接著以《布拉格的春天》打開國際知名度。曾與前導演男友里歐卡霍合作過《壞痞子》及《新橋戀人》。
1993年她以《藍色情挑》一片獲得威尼斯影後及凱撒獎最佳女主角獎。1995年以《屋頂上的騎兵》在法國成為賣座巨星,旋又以《別問我是誰》提名金像獎最佳女配角,成為一流女星。2000年主演喜劇愛情片《情迷朱古力》以及《雪地里的情人》等,都成績不俗。
出生地:法國 出生日期: 1964-3-9
得獎記錄:
第四十七屆柏林電影節最佳女演員 (1997)
第十九屆凱撒電影節最佳女演員 (1994)
第五十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女演員 (1993)
第六十九屆奧斯卡最佳女配角 (1997)
第十屆歐洲電影獎最佳女演員 (1997)
第五屆歐洲電影獎最佳女演員 (1992)
第五十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女配角 (1997)
《巴黎我愛你 Paris, je t'aime 》 (2006) ...Suzanne - segment 'Place des Victoires'
《非法入侵 Breaking and Entering 》 (2006) ...Amira
《拼字大賽/蜂王季 Bee Season 》 (2005) ...Miriam Naumann
《躲避 Caché 》 (2005) ...Anne
《顱骨國家/心靈夢土 Country of My Skull 》 (2004) ...Anna Malan
《第73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 The 73rd Annual Academy Awards 》 (2001) ...Herself - Nominee: Best Actress in a Leading Role & Co-Presenter: Best Foreign Languag
《巧克力 Chocolat 》 (2000) ...Vianne Rocher
《巴黎怨曲 Code inconnu: Récit incomplet de divers voyages 》 (2000) ...Anne Laurent
《雪地里的情人 Veuve de Saint-Pierre, La 》 (2000) ...Pauline (Madame La)
《世紀之愛 Enfants siècle, Les 》 (1999) ...poster designer
《世紀之愛 Enfants siècle, Les 》 (1999) ...George Sand/Baroness Aurore Dudevant
《綠寶機密 Lulu on the Bridge 》 (1998) ...thanks
《甜蜜愛麗絲 Alice et Martin 》 (1998) ...Alice
《第69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 69th Annual Academy Awards, The 》 (1997) ...Herself - Best Supporting Actress Winner/Presenter: Best Costume Design
《英國病人 English Patient, The 》 (1996) ...Hana
《巴黎情人,紐約沙發 Un divan à New York 》 (1996) ...Beatrice Saulnier
《屋頂上的騎兵 Hussard sur le toit, Le 》 (1995) ...Pauline de Théus
《紅色情深 Trois couleurs: Rouge 》 (1994) ...Julie Vignon (de Courcy)
《白色情迷 Trzy kolory: Bialy 》 (1994) ...Julie Vignon (de Courcy)
《藍色情挑 Trois couleurs: Bleu 》 (1993) ...Julie Vignon (de Courcy)
《毀滅 Fatale 》 (1992) ...Anna Barton
《新咆哮山莊 Wuthering Heights 》 (1992) ...Cathy Linton/Catherine Earnshaw
《新橋戀人 Amants Pont-Neuf, Les 》 (1991) ...paintings
《新橋戀人 Amants Pont-Neuf, Les 》 (1991) ...poster designer
《新橋戀人 Amants Pont-Neuf, Les 》 (1991) ...Michèle Stalens
《布拉格之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沉重浮生/布拉格之春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The 》 (1988) ...Tereza
《家庭慘劇 Mon beau-frère a tué ma soeur 》 (1986) ...Esther Bouloire
《壞痞子 Mauvais sang 》 (1986) ...Anna
《女人女人 Nanas, Les 》 (1985) ...Antoinette
《凡人再見 Adieu blaireau 》 (1985) ...Brigitte B.
《激情密約 Rendez-vous 》 (1985) ...Nina/Anne Larrieux
《向瑪麗致敬 'Je vous salue, Marie' 》 (1985) ...Juliette
《美國的自由 Liberty belle 》 (1983) ...La fille rallye
⑦ 布拉格之戀的介紹
《布拉格之戀》是由菲利普·考夫曼執導,丹尼爾·戴-劉易斯、朱拍慎麗葉·比諾什等主演的愛情電影。影片改編自《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講述了一對男女的愛情故事。本片談賀蠢被評含陪為1988年美國十佳影片之一,獲戛納電影獎。
⑧ 茱莉葉畢諾許
由於翻譯的原因,一些外國人的名字會有好幾個中文名,最好直接輸入外文人名找,結果就多了很多了,順便說一下,我也很喜歡她的說^-^
朱麗葉·比諾什 Juliette Binoche
個人簡介
姓名:朱麗葉·比諾什
英文名:Juliette Binoche
生日:1964年3月9日
星座:雙魚座
籍貫:法國巴黎
身高:171cm
作品
1
Irrésistible 【2007】
2
Quelques jours en septembre 九月的日子 【2006】
3
Paris, je t'aime 巴黎我愛你 【2006】
巴黎戀曲
4
Disparus, Les 【2006】
5
Breaking and Entering 【2006】
6
Cache 躲避 【2005】
隱藏攝影機
7
Bee Season 集會季節 【2005】
蜂王季
8
Mary 瑪麗 【2005】
9
Toyer 【2005】
10
Country of My Skull 顱骨國度 【2004】
頭骨國度/頭顱國度/顱骨國度/心靈夢土/顱骨國家
11
Jet Lag 時差 【2002】
有緣千里/緣來有轉機/巴黎一夜
12
Code Unknown 未知密碼 【2000】
巴黎浮世繪(台)/巴黎怨曲(港)/奔跑吧(其他)/
13
The Widow of Saint-Pierre 雪地里的情人 【2000】
雪地里的情人(台)/聖皮埃爾的寡婦
14
Chocolat 濃情巧克力 【2000】
濃情巧克力(台)/情迷朱古力(港)/濃情朱古力
15
The Children of the Century 世紀之愛 【1999】
世紀之愛(台)/戀戀紅塵/世紀兒女/法國愛情故事/史詩情人
16
Alice and Martin 甜蜜愛麗絲 【1998】
甜蜜愛麗絲(台)
17
Histoire(s) cinéma: Une vague nouvelle 電影史-4A 控制宇宙 【1998】
18
The English Patient 英國病人 【1996】
英國病人(中)/英倫情人(台)/別問我是誰(港)
19
A Couch in New York 巴黎情人,紐約沙發 【1996】
巴黎情人,紐約沙發(台)
20
The Horseman On The Roof 屋頂上的騎兵 【1995】
屋頂上的輕騎兵(中)/屋頂上的騎兵(台)
21
Red 三色:紅色情深 【1994】
紅色情深(台)/紅色/三色:紅
22
White 三色:白色情迷 【1994】
白色情迷(台)/白色/三色:白
23
Blue 三色:藍色情挑 【1993】
藍色情挑(台)/藍色/三色:藍
24
Damage 愛情重傷 【1992】
毀滅(中)/烈火情人(台)/愛情重傷(港)
25
Wuthering Heights 新呼嘯山莊 【1992】
新咆哮山莊(台)/篇篇情意結(港)/新呼嘯山莊(其他)
26
The Lovers On The Bridge 新橋戀人 【1991】
新橋戀人(中)/新橋戀人(台)
27
Women & Men 2: In Love There Are No Rules 藝術的魅力 【1991】
28
Un tour de manège 【1989】
29
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布拉格之戀 【1988】
布拉格之春(台)/布拉格之戀(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沉重浮生(其他)
30
Bad Blood 壞血 【1986】
卑賤的血統/一生所愛/壞血/壞痞子
31
Farewell blaireau 別了,布萊歐 【1985】
凡人再見(台)
32
They've Killed Her! 家庭慘劇 【1985】
家庭慘劇(台)
33
Rendez-vous 激情密約 【1985】
激情密約(台)/火山(其他)/約會
34
Hail Mary 向瑪麗致敬 【1985】
向瑪麗致敬(台)
35
Family Life 家庭生活 【1985】
36
Meilleur de la vie, Le 【1985】
37
Fort bloqué 【1985】
38
The Chicks 女人女人 【1984】
女人女人(台)
39
Liberty Belle 美國的自由 【1983】
美國的自由(台)
40
Dorothée, danseuse de corde 【1983】
個人經歷
朱麗葉比諾什1963年3月9日生於法國巴黎,她的母親是個演員,父親是個雕刻家。
曾主演影片《卑賤的血統》《布拉格之戀》《新橋戀人》《藍色》《英國病人》《屋頂上的輕騎兵》《雪地里的情人》等。在這四位法國麗人中,朱麗葉比諾什算不上最漂亮的,也不是作品最多的,卻是演技最棒,最富智慧,最具國際影響的法國女演員,有人稱其為法國的梅麗爾·斯特利普。
朱麗葉比諾什雖然出生於藝術世家,但是由於父母離異,她在一個天主教寄宿學校度過了寂寞的童年,這段經歷似乎與她後來神秘的氣質和冷靜的表演不無關系。1986年,比諾什在法國年輕導演卡拉卡斯《卑賤的血統》中嶄露頭角,1988年,25歲的比諾什以影片《布拉格之戀》一舉成名。
1988年她因出演影片《布拉格之春》(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第一次受到國際電影界的關注,時年23歲。在《布拉格之戀》中,朱麗葉比諾什扮演了丹尼爾·劉易斯美麗而純潔的妻子,這位被命運捉弄而又富有個性的小女人,深深地打動了觀眾的心靈,並贏得了評論界的一致好評。芝加哥「太陽時代」的著名電影評論員羅傑-埃伯特在他有關電影電視回顧的專著中這樣評價朱麗葉-比諾什:她的「美麗和清純就像清新的空氣一樣透明。」
世界電影的大門向她敞開了,兩位電影大師幾乎同時向她伸出了友誼的大手,那就是基耶洛夫斯基的《藍色》和斯皮爾伯格的《侏羅紀公園》。日漸成熟的比諾什憑著對角色的藝術直覺,她選擇了《藍色》。
《藍色》是一部關於愛情、信念與自由的影片,朱麗葉比諾什飾演了一位慘遭車禍,痛失丈夫與女兒的年輕女子。影片中,她忍受著極大的痛苦,走出了絕望與封閉,重獲愛情和自由。基耶洛夫斯基對於人生的獨特感受和比諾什細膩、精湛的表演,使得這部影片榮獲1994年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而比諾什則摘取了最佳女主角的桂冠。
朱麗葉比諾什有一雙堅定專注的眼睛,她沉默寡言,很少大笑,她那緊閉的雙唇和意味深長的微笑,讓人永遠無法體會她的內心是怎樣一個神秘莫測的世界。導演卡拉卡斯對她的評價是:「她把一種高雅的氣質和影星那種神秘的氣質有機的結合在一起。」迄今為止,她主演的所有影片都是有關愛情的,她在表達燃燒在心靈深處的愛情時,不是通過強烈的外部動作,而是通過脈脈含情的眼神、含蓄雋永的語言在不經意的瞬間完成的,這種富有節制的表演往往比完全外露的情感更強烈、更深刻、更耐人尋味。在法國電影圈的麗人中,朱麗葉·比諾什算不上是最漂亮的,也不是作品最多的,卻是演技最棒,最富智慧,最具國際影響的法國 女演員,有人稱其為法國的梅麗爾·斯特利普。
在影片《英國病人》中,朱麗葉比諾什成功地扮演了女護士漢娜,展示了一個遭受戰爭創傷的女人豐富多彩的內心世界。雖然是配角,卻掩飾不住朱麗葉比諾什的個人魅力,她因此而獲得1997年柏林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69屆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在今年3月25日揭曉的73屆奧斯卡頒獎晚會上,她又以影片《巧克力》獲得了最佳女主角獎的提名。
1992年朱麗葉完成了路易斯-馬勒的影片《Fatale》後,她的清純似乎一去不復返了。影片放映後,比諾什說:「馬勒正試圖改變我的形象,他認為角色需要更多的久經世故的成份。」一年後,在1993年的《Bleu》一片中,比諾什又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全新的角色,這次埃伯特說:「比諾什有一張適合這個角色的臉龐,因為她能讓人相信,她是個既有思想又有感情的人,她不需要做任何事就能充分地表達這些。」拍攝完這部影片,她稍作調整,1994年,比諾什做了一位母親。
此後,她再次出山,在法國電影製作史上一部最為昂貴的影片(耗資達3500萬美元)《Hussard sur let toit, Le》中擔任女主角。「紐約時代」電影評論員斯蒂芬-霍爾登寫道:「比諾什在這部影片中傳達了一種熾熱精神情感,人們看到的是一個神秘且魅力四射的女性。」舊金山「主考官」雜志電影評論員巴巴拉-舒爾加瑟甚至對比諾什的喜愛程度超過了電影本身及片中的男主角奧立佛-馬西尼斯,他認為比諾什的眼睛「晶瑩閃亮,性感的嘴唇使她的面容生動無比。」代表作:《布拉格之戀》1988、《新橋戀人》1991、《藍色》1993、《英國病人》1996、《屋頂上的輕騎兵》1995 所獲獎項:1994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女主角;1997柏林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第69屆奧斯卡最佳女配角。
事業 如日中天的朱麗葉·比諾什,個人生活卻似乎不那麼一帆風順。1986年的冬天,比諾什帶著大圍巾,只露出兩隻眼睛,獨自走過巴黎的街頭,被 迎面走來的年輕導演卡拉卡斯一眼相中,成為《卑賤的血統》的女主角,兩人也成為戀人。隨後她又在卡拉卡斯耗時三年的大製作影片《新橋 戀人》中擔任主角。1991年當影片面世的時候,這對令世人羨慕的戀人也宣告分手。
此後朱麗葉·比諾什和一位潛水員共同生活了三年 ,兒子出生不久,兩人又各奔東西。1995年在拍攝《屋頂上的輕騎兵》時,她與男主角奧里威·馬蒂內墜入愛河,而後者最終不能忍受比諾什的 成功帶給自己的巨大壓力,主動提出分手。後來傳聞她在拍《世紀兒女》時與比自己小12歲的男演員貝努瓦·馬奇梅假戲真做結情緣 ,可如今的比諾什與兒子獨自住在巴黎郊外。
⑨ 布拉格之戀講的什麼意思啊
[檔案]英文名: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港台譯名:沉重浮生/布拉格小姐的戀人改編自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的小說《生命中難以承受之輕》導演:菲力普。考夫曼攝影:斯文。尼克維斯特主演:丹尼爾。戴。劉易斯、朱麗葉。比諾什、莉娜。奧林、德里克。德林特獲獎紀錄:1988年美國十佳影片之一禁級:XXX [劇情]故事發生在1968年,當時正值捷克在思想、文藝方面都開放的「布拉格之春」時期。托馬斯是一個年輕有為的腦外科醫生,他的私生活放盪不羈,與他有染的女人不計其數。但是,只有畫家薩賓娜被他引為知己。一次,托馬斯在某療養勝地認識了純情少女特麗莎,並把她介紹給了薩賓娜。在薩賓娜的幫助下,特麗莎掌握了攝影技術,後來,特麗莎嫁給了托馬斯。
這天,托馬斯夫婦、薩賓娜與幾位友人到飯店用餐,遇見一些政府官員。托馬斯發表了一番抨擊這些官員的議論,並友人慫恿寫成文章投到報紙發表。
蘇軍入侵布拉格,薩賓娜、托馬斯夫婦移居瑞士。為了謀生,特麗莎與薩賓娜互相當模特,拍了許多裸體照片。不久,薩賓娜為了擺脫瑞士人弗蘭茨帶給她的感情困擾,隻身前往美國,托馬斯夫婦則返回了布拉格。
托馬斯寫的文章給他惹來了不小的麻煩,但他拒絕為那篇文章寫悔過書,於是被醫院開除,夫婦倆不得已去投奔托馬斯過去的一個病人——一個住在鄉下的老人,過起了與世隔絕的生活。
一天晚上,托馬斯夫婦與一夥鄉親駕車去鄰鎮喝酒作樂,回程途中不幸死於車禍。
[焦點]在表現「性」的題材方面,歐洲影片往往比好萊塢更少約束。從歐洲的藝術片中,觀眾既能在精神上受到啟迪,又能得到感官刺激,本片即是這樣一部模仿歐洲電影風格的作品。在這部影片中,性場面的表現潑辣大膽,一反美國電影隱晦含蓄的手法。為了使3位主角在展現自己的肉體時沒有負擔,導演特意起用了沒有好萊塢明星背景的歐洲演員。由於影片風格酷似歐洲的藝術電影,以至於很多人誤認為菲力普。考夫曼是一位歐洲導演。
[背景] 1988年,「布拉格之春」20周年。本片即是一部以「布拉格之春」為背景的史詩式愛情影片。它對於重新審視捷克那段慘痛的歷史具有一定意義。本片改編自捷克流亡作家米蘭。昆德拉的著名小說《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米蘭。昆德拉1929年出生於布拉格,年輕時當過工人、爵士樂手,後來致力於文學和電影。昆德拉曾任教於布拉格高等電影學院,這期間,他帶領學生們倡導捷克的電影探索。1968年,蘇軍入侵布拉格後,曾是共產黨員的米蘭。昆德拉受盡迫害,作品也橫遭查禁。1975年,昆德拉被迫逃亡法國,由於他文學聲譽日益增高,法國總統特別授予他法國公民權。昆德拉從此潛心創作,多次獲得包括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在內的國際文學大獎。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是米蘭。昆德拉的代表作。歐美文壇對這部小說極為推崇。《新聞周刊》載文說:「昆德拉把哲理小說提高到了夢幻抒情和感情濃烈的一個新水平。」《華盛頓時報》則評價:「《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是20世紀最偉大的小說之一,昆德拉藉此堅定地奠定了他作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在世作家的地位。」我國上世紀80年代也曾興起過一股「米蘭。昆德拉熱」。
米蘭。昆德拉的著名小說還有《為了告別的聚會》、《生活在別處》、《玩笑》、《笑忘錄》、《不朽》、《被背叛的遺囑》等。在這些小說中,昆德拉尖銳地批判了人類的理性思維。他說:「人類一思索,上帝就發笑。」他的小說滲透了對個體困境的體驗和關懷,散發著非理性和存在主義的強烈氣息。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中,體現為對抽象原則壓倒具體事物的媚俗的反對。
本片成本為1700萬美元,原計劃在南斯拉夫拍外景,但是,由於「軍方不願意在南斯拉夫拍攝坦克入侵的鏡頭,因為他們不願意得罪俄國人」,因此,許多外景後來只好在法國里昂及日內瓦等城市拍攝。
瑞典演員莉娜。奧林曾參加過伯格曼的影片《排練之後》的演出。本片中,莉娜。奧林飾演拚命追求獨立性的薩比娜,她的表演頗富戲劇性。23歲的法國著名女星朱麗葉。比諾什亦飾演片中特麗莎一角脫穎而出,她是考夫曼從上百位候選者中挑選出來的。對於丹尼爾。戴。劉易斯來說,本片也是他表演生涯中值得紀念的一部,雖然當時他已因出演《看得見風景的房間》和《我美麗的洗衣店》等英國電影而在影壇嶄露頭角,本片使他打入了好萊塢,從而拓寬了他演藝事業的空間。
[欣賞]米蘭。昆德拉的原著小說飽含著對人生的省思,巧妙地探討了兩性間十分微妙而又錯綜復雜的關系。《生命中難以承受之輕》可說是昆德拉在生活回歸平靜後,對當年影響他一生的重大歷史時刻的回顧,其歷史感及社會意義發人深省。在這部凝聚著他深入思考結晶的作品中,昆德拉由政治走向了哲學,由強權批判走向了人性批判,從捷克走向了人類,從現實走向了永恆。韓少功評論說:「面對著像玫瑰花一樣開放的癌細胞,面對著像百合花一樣升起的抽水馬桶,面對著善與惡兩極的同位合一。這種沉重的抗擊在有所著落的同時就無所著落,變成了不能承受的輕。」本片以1968年蘇聯入侵捷克為政治背景,講述了一個風流成性的醫生和兩個女人之間的情愛糾葛,通過這種游移不定的愛情,向觀眾揭示了在動盪的政治環境中,人對於情感和慾望的狀態,富有哲理性地探討了「靈」與「肉」、「輕」與「重」等永恆的生命主題。在這部影片中,情愛雖然是主線,但卻絕不是中心,而僅僅是在動盪的體制和政治環境下人對於自身的某種證明和宣洩。通過性的表現,我們看到的是深不可及的對生命的悲觀和對慾望不可辯駁的屈服。
米蘭。昆德拉本身就有著較高的電影文化修養,又曾做過爵士樂手,這使他的電影和音樂的因素滲透在他的小說里。有人評論他的這部小說的結構就像是一首弦樂四重奏,書中的四個主要人物可視為四種樂器。小說的情節推進和主題再現就如同演繹一首樂曲。這種思維風格也鮮明地體現在由小說改編而成的影片里。
本片出現在美國電影表現尺度逐漸轉變的年代,它的誕生標志著美國電影重返過去的成熟階段,因此在美國燃起了成年人性愛的火花。影片講的是生與死、愛情與責任、道德與權勢。考夫曼用歐洲電影的風格向觀眾講述了一個關於愛情的簡單故事,他打破了昆德拉小說原有的嚴謹先鋒的結構和深刻的思想論述,卻沒有將它草率地改編成一部膚淺的愛情劇,而是將政治寓意與情愛故事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以滿足不同層次觀眾的口味,為他奠定了好萊塢文藝片大師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