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Adrien Brody (阿德里安·布洛迪)
生日:1973年4月14日
身高:186cm
出生地:紐約州紐約市
國籍:美國
父親:畫家 退休教師
母親:攝影師
奧斯卡歷史中最年輕的影帝,而立之年以《鋼琴家》摘得桂冠。高超的表達能力和藝術氣質造就了這樣一個高品位的魅力男人。演戲之外,他還代言著名義大利男裝品牌,寡言、冰冷、低調、神秘,使他顯得尤其性感。
——————————————————————————————
阿德里安-布洛迪,1973年4月14日出生於紐約州紐約市,自小就立志長大當演員。阿德里安的母親、著名攝影家西爾維亞-普萊奇(Sylvia Plachy)從家庭照片中看出他的表演天賦,鼓勵他去參加各種表演班。他在美國戲劇藝術學院學習期間,很快發現了自己已進入了戲劇界的大門。後來,阿德里安進入非百老匯戲劇界進行舞台表演。
1988年,阿德里安第一次出鏡是參加美國公共廣播公司的電視劇《終於回家》。1993年,阿德里安在描寫20世紀30年代美國經濟崩潰時期貧民生活的劇情片《山丘之王》中的出色表演贏得了一片的贊譽聲,也得到了許多新的機會。包括:1994年的《棒球天使》,1996年的《黑街殺手》,1996年的《甜衫》,該片在1996年美國聖丹斯電影節(Sundance)上首映,得到了評論家們的一致好評。
1997年,阿德里安與基努-里維斯等合演了《意氣風發》。同年,他還在《婚姻的責任》和《在各方面》二片中擔綱主角,有著不俗的演出。1998年,他因在《餐館》中的出色表現於2001年獲獨立精神獎最佳男演員提名。1999年這一年他的重頭戲是主演了奧斯卡金牌導演巴里-萊文森(Barry Levinson)反映種族問題的劇情片《飛揚的年代》。此時,阿德里安已完全躋身於一流演技演員的行列。
2002年,阿德里安主演了著名波蘭導演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執導的歷史傳記片《鋼琴家》("The Pianist")。該片根據波蘭猶太鋼琴家瓦拉迪斯勞-斯皮爾曼(Wladyslaw Szpilman)的自傳體小說《一個城市的毀滅》("Death of a City")改編。描寫二戰期間,一位天才的波蘭猶太鋼琴家,整日處在死亡的威脅下棗卜。但他的琴聲打動了一位德國軍官,在這位軍官的冒死保護下,終於迎來了自由。阿德里安扎實的表演,將溫文而雅的斯皮爾曼憂郁之情演繹得感人至深。他甚至為了拍攝此片"放棄了一切",每天要練4個小時的鋼琴,體重也下降了30磅。當然,阿德里安的努力也取得了豐厚的回報,模漏先後獲得了法國愷撒、波士頓影評協會、美國影評人協會最佳男演員獎,第56屆英國學院獎、第60屆金球獎、第75屆奧斯卡獎最佳男演員提名。作為演技派的代表人物,阿德里安-布洛迪在本片中令人贊嘆的表現,將他的演藝事業推到了頂峰。
獲獎紀錄:
2003年因《鋼琴家》獲第75屆奧斯卡獎最佳男演員
2003年因《鋼琴家》獲第60屆金球獎最佳男演員提名
2003年因《鋼琴家》獲第56屆英國學院旦岩爛獎(BAFTA)最佳男演員提名
2003年因《鋼琴家》獲美國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演員獎
2003年因《鋼琴家》獲法國愷撒獎最佳男演員獎
2001年因《餐館》獲獨立精神獎最佳男演員提名
主要作品:
2003年《歌唱偵探》("The Singing Detective")
2002年《鋼琴家》又名《戰地琴人》("The Pianist")
2002年《啞巴》("Dummy")
2001年《項鏈事件》("The Affair of the Necklace")
2001年《愛得辛苦》("Love the Hard Way")
2000年《危機密布》("Harrison's Flowers")
2000年《麵包與玫瑰》("Bread and Roses")
1999年《飛揚的年代》("Liberty Heights")
1999年《極速殺陣》("Oxygen")
1999年《山姆的夏天》("Summer of Sam")
1998年《紅色警戒》("The Thin Red Line")
1998年《餐館》("Restaurant")
1998年《Nothing to Lose》(「Ten Benny」)
1997年《在各方面》("Six Ways to Sunday")
1997年《婚姻的責任》("The Undertaker's Wedding")
1997年《意氣風發》("The Last Time I Committed Suicide")
1996年《甜衫》("Sweet Jersey")
1996年《黑街殺手》("Bullet")
1996年《機器戰士》("Solo")
1994年《棒球天使》("Angels in the Outfield")
1993年《山丘之王》("King of the Hill")
1989年《紐約故事》("New York Stories")
『貳』 調音師結局分析 調音師結局揭示了什麼意思
《調音師》是由奧利維耶·特雷內執導,格雷戈瓦·勒普蘭斯-林蓋、格萊高利·嘉德波瓦主演的法語驚悚片。於2010年2月在法國上映。該片講述了假裝盲人的鋼琴調音師阿德里安目擊了一樁謀殺案後發生的故事。那具體結果是什麼呢?我們接著往下看。
電影調音師結局是什麼?調音師結局所要表達什麼意思?
故事講述一個鋼琴師,假裝雙目失明只為藝術之名,遇到女孩遭遇愛情,餐館演奏好評如潮,卻無意中捲入女主謀殺親夫的案件之中。於是展開一段無巧不成書的離奇經歷,一段將溫暖與信任一點點剝離的經歷,最後用謊言來掩飾一切的人生。
劇情多次反轉,不斷拆解前面展現的事實;而最後一個則把故事推向高潮,讓你以為的真實的事實,又再一次被撥開,原來那也不是真的。謊言,是故事裡每一個主要人物的拿手好戲,對家人,對伴侶,對同伴,對公眾,對媒體,大家都在或多或少地說謊。就連最誠實的女主老公,那個被殺的前電影明星,也為了給老婆一個結婚紀念日驚喜而說了一個善意的謊言,多麼諷刺啊!
調音師結局意義在哪?
導演算是把細節把握到了極致。沒有浪費一個人物,一個場景,性格和心理的刻畫,一步一步將每個人推向各自的結局,基本上算是合理的結汪巧局。
電影剛開始男主的聲音,「說來話長,咖啡?」和兩年後男主偶遇前女友的第一句話呼應,換句話說,女友一直對事情真相一無所知,對事件得知全程依賴於男主的敘述。換句話說,主流解讀是,男主編造了最後自己堅持善良,被兔子救了的部分,那麼有沒有一種可能,前面的部分男主也在撒謊。
首先,觀眾就在兩年後的歐洲,在前女友的角度聽男主講故事。那麼,只有前女友在場的情景,和電視新聞上的事情,例如男星死亡,是真實的。其餘的都來自於男主的敘述,是有待推敲的。看過非常嫌疑犯和無雙的朋友知道,一切來自於主角第一人稱敘述的故事情節不能輕易相信。
那麼,問題來了。第一,男主中途真的瞎了嗎?第二,真的存在警察局長這個人嗎?
首先分析第一個問題,男主的敘述,自己吃了壞女人摻了毒葯的貢品,被毒瞎了。這個看的時候就覺得站不住腳,以男主反應能力,以及當時對於壞女人的警惕程度,會輕易接受壞女人的東西嗎?
其次,在壞女人毒瞎男主後,被女友上門撞見,壞女人偽裝在和男主偷情。試問,壞女人在毒槐明完男主後為何不離開?女主的造訪實屬偶然,短時間內壞女人如何做到抬男主上床,扒光男衣服等動作。
第二個問題,警察局長並未出現在電視新聞,也沒有與女友見過面。換句話說,我們觀眾站在女友角度對警察局長這號人物得知完全來自於男主的敘述。
那麼有沒有一種可能性,男主在其實在和壞女人偷情,並且一起殺掉了明星呢?
試想在男主得到明星的上門彈琴演奏邀請時,女友問男主咋了,男主卻並沒有回答。為何上門彈琴服務要對女友保密呢?
其次,當壞女人事後特地造訪了咖啡廳,彷彿是特地過來驗證一下男主是不是真瞎。
但請注意,女主在咖啡廳獨自坐了很久,彷彿在等男主彈琴結束。同時在男主快彈完的時候,給了男主一個眼神。
然後兩人就不約而同地同時離開了假設壞女人是來驗男主是不是真瞎的,那麼為何兩人會同時悄悄的離開呢?女主是來找男主悄悄聊事情的!會聊什麼呢?記得電影里嗎,第二天就是兩人同時在警察局,做出了完全相同的筆供。
真相呼之欲出了,男主自始至終都沒有瞎,男主去壞女人家另有目的。
那麼捋一捋,我們可以這樣解讀。
為了攢錢去歐洲,男主有意討好壞女人,去家裡偷情,被明星撞見,兩人有意或失手殺了明星。處理完屍體後,兩人又在媒體和警局作假證。對面鄰居老太婆是知情者,避免其告發,又殺了老太婆。後來壞女人又來到男主住處,兩人上了床被女友撞見,女友憤憤鉛陵告離去。男主覺得感情難以挽回,不再聯系女主。女主從未再見男主,直到片尾兩年後在歐洲。男主去歐洲的錢,可能真的來自於販賣壞女人的肝臟,可能來自於別人的資助。總之,這段情節並不是女友視角真實所見,單純從男主的敘述無法辨真偽,不深究。
男主再見到女主,萌發挽回感情的念頭,編造全片的故事掩蓋自己的黑歷史。但在最後女友也慫恿他拿走壞女人的眼角膜,男主發現女主並不像之前那麼善良,失去期待,轉頭離去。一棍子敲走了易拉罐,也打走了最後一點留念。
『叄』 還沒有去看《鋼琴家》,可以幫忙介紹一下這部電影嗎
中文名稱:鋼琴家
英文名稱:The Pianist
別名:戰地琴人/鋼琴戰曲/鋼琴戀曲
資源類型:HDTVRip
發行時間:2002年05月24日
電影導演:羅曼·波蘭斯基 Roman Polanski
電影演員:阿德烈·布魯迪 Adrien Brody
Joachim Paul Assböck
Katarzyna Bargielowska
Adam Bauman
John Bennett
Andrzej Blumenfeld
Paul Bradley
Joanna Brodzik
地區:法國,英國,德國,荷蘭
語言:英語
上 映: 2002年05月24日 ( 法國 )
地 區: 荷蘭 英國 法國 德國 ( 拍攝地 )
對 白: 英語
評 分: 8.5/10( 31548票 )
顏 色: 彩色
聲 音: DTS Dolby Digital
時 長: 150 分鍾
類 型: 劇情 戰爭 音樂
分 級: 瑞典:15 英國:15 西班牙:13 德國:12 智利:TE 法國:U 阿根廷:16 香港:IIA 瑞士:12 加拿大:14A
劇情簡介
二戰期間,一位天才的波蘭猶太鋼琴家,四處躲藏以免落入納粹的魔爪。他在華沙的猶太區里飽受著飢餓的折磨和各種羞辱,整日處在死亡的威脅下。他躲過了地毯式的搜查,藏身於城市的廢墟中。幸運的是他的音樂才華感動了一名德國軍官,在軍官的冒死保護下,鋼琴家終於捱到了戰爭結束,迎來了自由的曙光。
主創人員
導演羅曼·波蘭斯基
波蘭導演羅曼·波蘭斯基以他對黑暗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其本人傳奇式的經歷在世界電影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雖然他的影片經常被用來和希區柯克作比較,如兩人共有的苦澀乖戾的幽默,強烈的戲劇張力,驚悚元素,關於普通人在一個充滿敵意和荒謬的世界中掙扎的超道德故事等。但他涉獵的電影類型卻比希區柯克廣泛得多。他視自己為「電影界的花花公子」,決心探索各種電影種類的表達可能性。但他的所有作品都離不開一種極度悲觀陰郁的基調,這種情緒可追溯到他童年的創傷經驗。
作為波蘭猶太人和俄國移民的兒子,波蘭斯基1933年生於巴黎,3歲時父母帶他遷回克拉科夫,這個不明智的決定導致了1940年德國入侵波蘭後全家被送往集中營,幸運的是父親被捕前想盡辦法使年幼的兒子得以逃生。戰爭歲月里,波蘭斯基在鄉村流浪,在善良的天主教徒幫助下頑強地逃離了一次次搜捕。也是在這段時間里,他變成了狂熱的電影迷,雖然電影院放的大部分是德國電影,但只有在那些夢幻般的光影中才能夠得到一點安慰和庇護。戰後,波蘭斯基得知母親喪生奧斯維辛集中營,父親則死裡逃生。
影片工作照
在勞倫斯·奧利弗的《哈姆雷特》和卡羅爾·里德的《Odd Man Out》影響下,波蘭斯基決定投身於他熱愛的電影中。十六歲時他差點成為一名連環殺手的下一個犧牲品,父親為了使他擺脫混亂的個人生活,把他送進一所技術學校。但波蘭斯基毅然參加電影訓練,並成為了舞台演員。1954年,他以安傑伊·瓦爾達的《這一代》登上銀幕並考入了洛茲電影學校。他學生時代的短片顯露出過人的才華和黑色幽默的個人風格以及對古怪的人類關系的偏好。1962年,波蘭斯基的長片處女作《水中刀》以象徵化的心理分析劇成為戰後第一部不涉及二戰題材的波蘭電影,令他在國際影壇聲名鵲起。
波蘭斯基隨後前往英國發展,以票房慘敗的《厭惡》奠定了當代心理驚悚片的基礎。《卡特巴赫到來時》則贏得了柏林電影節金熊獎。1967年,他來到好萊塢,拍攝《吸血鬼之舞》認識了女演員莎朗·泰特並與之結婚。次年經典恐怖片《羅斯瑪麗的嬰兒》問世,較之其前作,該片以心理上的恐懼代替廉價的震懾,在看似平凡的場景中成功地營造出一種不祥的懸疑氣氛和潛在的威脅感。然而這部可怕的電影似乎真的成了某種不祥之兆,一年之後其妻泰特在震驚世界的慘案中喪生,這給波蘭斯基的經歷更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兩年後他才逐漸從悲痛中恢復過來,改編了莎翁的《麥克白》,盡管他的改編是忠實於原著的,但影片中圖解的殘忍暴力場面還是引起了爭議,似乎折射出他內心的憤怒。頗令人意外的是,他之後突然調轉方向,在義大利執導了一部輕松的性喜劇《禁忌之夢的日記》。
1974年,他返回好萊塢,憑借《唐人街》達到了創作的一個高峰。這部影片使瀕臨死亡的黑色電影重新煥發了生機,但在波蘭斯基黑暗的宿命論世界觀中,主人公無法再維系他天真的理想,而成為最終的受害者。隨後具有超現實主義色彩的懸疑劇《房客》延續了成功。就在他走出個人生活的陰影,電影事業日漸得意時,波蘭斯基因誘奸未成年少女被起訴,為躲避司法制裁逃往歐洲。這一次的波折使他直到三年之後才導演了耗資巨大的《苔絲姑娘》,但這似乎是他最後一次取得成功。
此後他的作品基本上水平明顯下滑,1999年依舊沉鬱的《第九門》幾乎遭到了一片惡評。但自80年代起,他開始對戲劇產生興趣,不斷在歐洲各國執導和演出戲劇並得到了好評。時至90年代,他仍然被各種流言所包圍,甚至連多年前的「泰特慘案」也被翻出來大做文章,或許他註定要做一個話題人物。
影片的男主角波蘭斯基原屬意約瑟夫·費因斯,但他為了一部戲劇推掉了片約。於是波蘭斯基在英國報紙上刊登廣告公開徵召主演,想找一位新人來擔任這一角色。不過他最終還是選擇了美國演員艾德林恩·布洛迪,他參加過《細細的紅線》、《山姆的夏天》、《麵包與玫瑰》等影片的演出。
關於影片
童年從納粹的追捕下逃生的經歷是波蘭斯基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他的整個價值觀念。但是長期以來他一直逃避著這段不堪回首的記憶,他曾經拒絕了《辛德勒的名單》,因為他認為影片的題材和他的經歷過於接近。而十年後波蘭斯基終於有了勇氣直面那段痛苦的往事並將其通過自己的電影創作表達出來。「這是我創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情感上,它不能與我過去的任何作品相比較,因為它把我帶回了那個我仍然銘記的時代。」 鋼琴家二戰期間顛沛流離的生活映射出了他本人的成長體驗,可以肯定的說這部電影融入了他個人的感悟。
影片根據波蘭鋼琴家瓦拉迪斯羅·斯皮曼(Wladyslaw Szpilman)的自傳體小說改編。斯皮曼生於1911年,從小就顯露出鋼琴天賦,幾年後被保送到柏林深造,1933年他的第一場個人演奏會在歐洲音樂界得到高度評價。回國後成為波蘭最年輕的鋼琴家之一。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作為猶太人,斯皮曼的生命受到嚴重威脅。他的父母、親戚相繼被送到集中營。他被迫開始逃亡的生活,在朋友的幫助下四處躲避,等待救援,死亡的陰影時刻相伴。直到一位熱愛音樂的德國軍官被他的鋼琴曲打動,決定冒險保護年輕的音樂家。在他的庇護下,斯皮曼苦撐到二戰結束。他將這段經歷寫成小說《死亡的城市》,於1946年出版。但由於書中描寫了波蘭猶太人對當時蘇聯的不信任,遭到蘇聯查禁。直到90年代,這本書才得以重見天日,改名為《鋼琴家》在美國重新發行,一舉登上了《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
影片是投資3500萬美元的大製作,在捷克、柏林取景。148分鍾的長度也是參賽片中最長的一部。可以說這是波蘭斯基的雄心之作,不僅寄託了他自己的生命體驗,也成為他能否擺脫最近幾年低迷狀態的一個考驗。
『肆』 法國微電影《調音師》結局是什麼
開放式的結局,可以認為主角死了,也可以認為他沒有死。對主人公的個人偏見已不復存在。如果女主人認為他是盲人,想放他走,她怎麼能拿著槍站在他後面呢?電影開頭的砰砰聲應該是扣動扳機的聲音。
所以結局應該是女主人檢查主要人物的衣服,找到筆記本,知道自己是偽裝的瞎子,為了不被報道,所以殺了人。
(4)法國電影男主叫阿德里安擴展閱讀
《調音師》是由奧利維耶·特雷內執導,格雷戈瓦·勒普蘭斯-林蓋、格萊高利·嘉德波瓦主演的法語驚悚片。於2011年上映。
阿德里安(格雷戈瓦·勒普蘭斯-林蓋飾)是一個學習鋼琴已有15年之久的天才鋼琴家,可是在夢寐以求的伯恩斯坦鋼琴大賽上他功敗垂成,人生跌落谷底。經過一段時間調整,阿德里安重新振作,成為了一名盲人鋼琴調音師。
事實上他只是帶上了隱形眼鏡,這會讓別人認為他聽覺方面更加敏銳,並由此得到更多的同情和消費,甚至還會窺視到別人的生活與隱私,他兀自沉浸在這種雖處鬧市又彷彿置身世外的超然之中。某天,他來到一戶人家工作,殊不知這里剛剛發生一起兇案……
『伍』 阿德里安·布羅迪
今年34歲,擁有猶太裔血統的阿德里安·布羅迪(Adrien Brody),本來只是一名寂寂無聞的演員,但03年只有29歲的他憑《鋼培肆琴家》(The Pianist)成為史上最年輕的奧斯卡影帝,從此聲名大噪,更拍過大製作《King Kong》。成名後的阿德里安緋聞也不少,曾被傳與法國模特兒兼局戚演員Monet Mazur及影後妮可基曼(Nicole Kidman)玩地下情,04年傳出跟拍攝電影《靈幻夾克》(The Jacket)的凱拉·奈特利(Keira Knightley)戲假情真。去年在拍攝鬥牛勇士片《Manolete》配臘轎其間則傳與佩勒洛普·克魯茲(Penelope Cruz)過從甚密,但年底時他又高調與正印西班牙裔演員女友Elsa Pataky現身有份參演的《好萊塢庄園》Hollywoodland)首映。 參考http://www.laonanren.com/news/2009-09/16753p3.htm
『陸』 推薦幾部好看的法國電影
蝴蝶!!!!!!!!
放牛班的春天!!!!!!!
『柒』 鋼琴家電影簡介
《鋼琴家》是2002年上映的一部電影,該片根據波蘭猶太作曲家和鋼琴家席皮爾曼的自傳改編,描寫了一個波蘭猶太鋼琴家在二戰期間艱難生存的故事。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鋼琴家電影簡介,供大家參閱!
《鋼琴家》是2002年上映的一部電影,該片是由羅曼·波蘭斯基執導,阿德里安·布洛迪、艾米麗雅·福克斯、米喬·贊布羅斯基、愛德·斯托帕德等主演。
該片根據波蘭猶太作曲家和鋼琴家席皮爾曼的自傳改編,描寫了一個波蘭猶太鋼琴家在二戰期間艱難生存的故事。
劇情簡介
一個波蘭猶太鋼琴家在二戰期間艱難生存的故事。作為一名天才的作曲家兼鋼琴家,瓦拉迪斯勞在納粹佔領前還堅持在電台做現場演奏。然而在那段白色恐怖的日子裡,他整日處在死亡的威脅下,不得不四處躲藏以免落入納粹的魔爪。他在華沙的猶太區里飽受著飢餓的折磨和各種羞辱。在這里,即便所有熱愛的東西都不得不放棄的時候,他仍舊頑強的活著。他躲過了地毯式的搜查,藏身於城市的廢墟中。幸運的是他的音樂才華感動了一名德國軍官,在軍官的冒死保護下,鋼琴家終於撐到了戰爭結束,迎來了自由的曙光。他的勇氣為他贏得了豐厚的回報,在大家的幫助下他又找到了自己衷心熱愛的藝術。
布洛迪影片獲金棕櫚獎後接受采訪時說,這個故事有導演波蘭斯基親身受納粹迫害的體驗,他拍片時很清楚自己要表現什麼,拍攝手法寫實又纖細,很高興和導演一起合作。拍片當時完全沒有想到得獎。
阿德里安談到自己揣摩鋼琴師一角的經過時說,自己是在倫敦的報紙上看到此片的廣告去應征,選角的條件是要會彈鋼琴,安得烈本來就會彈琴,在大學還上過鋼琴課,沒想到居然有機會擔任此片的主角。
阿德里安為了演這個角色,將房子、車子都賣掉,隻身到法國拍片,在拍片的七八周內,每天要練四個小時的鋼琴,而且為了符合角色形象還要節食,身高一百八十三公分的他,減去三十公斤,體重最後只剩六十一公斤。
有個男人在街上等候過馬路的時候,抱怨在猶太區竟然建了一條非猶太人街道,這個聲音正是羅曼·波蘭斯基的。
在倫敦超過一千四百位男演員為瓦拉迪斯勞·席皮爾曼的角色試鏡,導演都很不滿意,最終羅曼·波蘭斯基找到了演員阿德里安,就在巴黎他們兩人第一次會面的時候,波蘭斯基就認為他是最佳人選。
瓦拉迪斯勞·斯皮爾曼從集中營里逃出來並被告之“不要跑!”這段場景,來源於導演羅曼·波蘭斯基的一段類似的真實經歷。
這是第一部獲得愷撒最佳電影大獎(法國國家電影獎項)而沒有任何一句法語在其中的電影 。
關於故事
《鋼琴家》根據符瓦迪斯瓦夫·席皮爾曼(Wladyslaw Szpilman)1946年出版的回憶錄改編,它是波蘭斯基26年拍片生涯中,首度藉以折桂戛納“金棕櫚獎”的作品。席皮爾曼是上世紀30年代納粹佔領期,在波蘭電台和咖啡廳圈子中非常著名的鋼琴家。1939年9月,當華沙遭受野蠻轟炸時,波蘭電台沒有了播音員的聲音,只有一個年輕鋼琴家彈奏著肖邦的夜曲。六年之後,廣播恢復,演奏的是同一曲目,表演者是同一位鋼琴家——席皮爾曼。其間席皮爾曼逃脫了去奧斯威辛集中營的命運,而是流落在華沙街頭,在猶太人聚居區掙扎求存,用琴聲撫慰每天生活在恐懼中的同胞。在一名富有同情心的德國軍官的幫助下,席皮爾曼終於等到了納粹被趕走的那一天,而那個軍官自己卻死於戰俘營。
關於電影
《鋼琴家》再現了原作的簡明冷靜。沒有哀歌,沒有顫抖,卻拍出了那個時代深刻的荒謬。被納粹處死的女人奇怪扭曲的身體,曾是波蘭斯基親眼所見;猶太人藏身之處的黑色窗戶,是波蘭斯基的親身經歷;席皮爾曼的生存箴言“走路,不要跑”(Walk,don'trun)是當年波蘭斯基的父親親口告誡兒子的話。表面上電影是在說另一個人的故事,裡面卻處處透露出波蘭斯基的個人回憶與感情——69歲的波蘭斯基有過類似的經歷,他的父母也均被抓入納粹集中營,母親不幸死於其中。少年時期的波蘭斯基即是在影片所描述的環境中到處流浪成長起來的。
關於演員
《紅色警戒》的主演29歲美國男演員阿德里安·布洛蒂(AdrienBrody)是影片成功的關鍵。按照他的說法,自己是勒緊了褲帶來扮演茨皮爾曼的。“這部電影的本性讓我覺得有巨大的責任要演好他。導演讓我餓一段時間,堅持要我減掉大量的體重,那樣我們就可以從那幾場餓肚子的戲開始拍。用了六個星期,我才減掉了30磅,”布洛蒂補充說,這還不是他為了這部電影放棄的惟一東西——為了拍這部電影,他失去了曼哈頓的一套公寓、車,還有戀人,因為他從來沒有那樣充滿激情地投入扮演過一個角色 。
《鋼琴師》的人物眾多,在戰爭中表現出各種行為,深刻表現了人性在戰爭中的復雜表現。戰爭摧毀了世界,但人性的復雜和變化都在這種絕境中凸顯出來。(搜狐網評 )
《鋼琴家》是在沒有人性的年代尋找人性光芒。《鋼琴家》在二戰中華沙的廢墟上徘徊了兩個半小時,全是悲劇,沒有喜劇。羅曼·波蘭斯基使用一種殘酷的方式製造節奏,甚至直到結尾,波蘭斯基也不肯溫暖一下。(京華時報 )
羅曼·波蘭斯基使用一種殘酷的方式製造節奏。他先來一點悲慘的東西,跟著再展示一點惡劣環境中的人性,然後再來點更慘的。甚至直到結尾,波蘭斯基也不肯溫暖一下。在波蘭斯基看來,我們這個世界,就是一個滅絕人性的地方,所謂人性,只是天知道什麼時候靈光一現,當不得真的。(網易網評 )
《鋼琴家》了不起的地方在於,它把所有這些都遠遠地放到了布景深處,只留下一個卑微的生命在前面的舞台上獨自彳亍。尤其是當這個生命還被賦予“鋼琴家”的身份時,整部電影就更具深意了。波蘭斯基太急於把自己的感覺傳達給觀眾了,從而忽視了必要的鋪墊和氣氛。觀眾還沒有進入狀態,銀幕上的災難已經一幕幕呈現。我們不知道陷入災難的是誰,因此對他們的同情,最多隻能限於一般意義上的人道。(人民網評 )
『捌』 這是阿德里安哪部電影
《超脫》是由托尼·凱耶執導,艾德里安·布洛迪、克里斯蒂娜·亨德里克斯主演的美國劇情片。該片講述某些人群一種渴望自我救贖和被拯救的精神牢籠困擾。該電影於2012年2月1日在法國上映。 >>>
『玖』 電影不忠的男主是誤殺嗎
是。影片講轎孫述的是很容易被人理解的庸俗故事,美麗的家庭主婦出軌了年輕浪漫的法國男閉缺鏈人,男主為了家庭容忍並原諒妻子的不忠,卻沒想失手殺人,所以是扮陵誤殺的。《不忠》是由阿德里安·萊恩執導,理查·基爾、黛安·萊恩、奧利維·馬丁內茲主演的劇情片,於2002年5月10日在美國上映。
『拾』 關於電影《鋼琴師 》主人公
主 演:阿德里安·布勞迪(Adrien Brody) ...... Wladyslaw Szpilman
托馬斯克萊徹曼 (Thomas Kretschmann) ...... Captain Wilm Hosenfeld
弗蘭克芬利(Frank Finlay) ...... Father
是不是你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