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電影刮痧觀後感
電影《刮痧》是一部反映中美文化沖突的優秀影片。那麼在觀看電影刮痧之後都有怎樣的觀後感呢?下面是我分享給大家的《刮痧》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該片講述了一個移民家庭在美國生活時發生的故事:5歲的華裔孩子丹尼斯鬧肚子發燒,在家的爺爺因為看不懂葯品上的英文說明,便用中國民間流傳的刮痧療法給丹尼斯治病,而這就成了丹尼斯一次意外事故後父親許大同欺負孩子的證據,繼而在法庭上下引發了一系列的矛盾沖突,一個原來美好幸福的家庭轉眼間變得支離破碎。
看了這篇影片後感想頗深,我總體上感受到了影片中要表達的東西。
父子之愛,母子之愛,夫妻之愛,祖孫之愛,朋友之愛。
通過很多的細節描寫讓人感受到父愛溫暖博大。許大同與其父親的愛及許大同和丹尼斯的愛。許大同在法庭上的一段獨白最能代表所有父親的心聲。…現在我不這樣想了,我只希望他能平平安安,希望他幸福、健康、快樂。我為自己是一個父親而自豪,像所有的父親那樣,我愛我的兒子勝過一切。值得注意的是,許大同的父親在給大同的信中寫道:我如今別無他求,就是盼著你們一家三口,能平平安安的…均用了平安二字。恐怕這是父子之愛的最好表達,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
還有,影片中許大同在聽證會上表現的急躁沖動,與他作為一位工程師的性格完全不同,我認為是因為他對將要喪失孩子監護權的焦慮以及恐懼造成的。影片中許大同冒著觸法的威脅,偷偷帶走孩子。隨後警察發現他們。為了不讓孩子知道真相,他帶孩子玩起了警察捉小偷的。這個場面輕鬆快活,孩子在愉快中睡了。而影片結尾許大同攀爬9層樓,把他對孩子的愛推向頂峰。影片另一場父愛是許大同的父親對許大同的愛。如他找到檢查官說明刮痧的實情,如機場淚流滿面的父親,以及痛斥大同逃避的父親。這就是父親對孩子的愛啊!
《刮痧》中許大同夫婦在事情發展中的不同表現,很好的展現了父母對孩子的愛的不同表現,同時也表現出夫妻之愛的不同。許大同對妻子的愛是深沉的,簡寧對丈夫的愛是細致的。看過這部電影的人大概都不會忘記許大同夫妻二人喝酒的場面。在這之前,簡寧先做的是收拾大同的房間和阻止大同喝酒。當兩人喝醉之後,簡寧說大同是臭狗屎,大同表示了認同,這是對由於自己不冷靜失去兒子的最深的自責。但當簡寧說自己賤時,大同卻表現出無比的激動,阻止妻子這么說。在這里表現出男人的愛,不善措辭,卻又深沉如海。這里也表現出男人堅強背後的軟弱一面。
上周周末觀看了老師推薦的電影《刮痧》,感覺影片非常好看,有幾個出彩的看點,給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因此想跟大家在這分享一下。我認為《刮痧》是一部優秀的電影作品,適合不同文化程度的觀眾觀看,具有諸多的成功之處。
《刮痧》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個北京移民家庭在美國生活時發生的故事:5歲的華裔孩子丹尼斯鬧肚子發燒,他的爺爺由於剛從北京到美國,不懂得葯品上的英文說明,便用中國民間流傳已久的刮痧療法給丹尼斯治病,沒想到這卻成為了丹尼斯父親許大同欺負孩子的證據,鬧到了法庭上去。在法庭上,一連串的矛盾沖突更是接踵而來,一個原來幸福美好的家庭就這樣轉眼間變得支離破碎。
對中國人來說只是一件小小事情的刮痧,為什麼一到美國就變成了一件要打官司的麻煩事了呢?刮痧在中國經歷了幾百年甚至是幾千年的歷史,為什麼一到美國也變成了欺負兒童的違法行為了呢?這些問題都很自然而然地引起人們對它的思考。
在很多人看來,這些問題的出現是由於中西文化的差異,許大同一家的飛來橫禍歸根到底也是由於中西文化差異。但是,在我看來,與其說許大同一家飛來橫禍是由於中西文化差異所致,還不如說是由於法院沒有對違法證據進行正確認識與核實所致。因為中西文化差異對法院判案來說這本身就是一個客觀存在著的因素,它不可能會成為許大同一家飛來橫禍的直接製造者。只有當文化差異或者說文化盲區不被認識時,才可能造成法律的不公正,才可能給許大同一家帶來橫禍。
這部片子中的主要線索——刮痧來說。刮痧作為中國的一種醫學文化,在中國流傳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然而,在美國的文化里就沒有對刮痧進行「科學」的解釋。因而,刮痧不為美國人所知也不奇怪,丹尼斯背部所留下的刮痧的痕跡被美國人認為是一種欺負兒童的證據,這也是不足為奇的。但是,作為一個法治的國家,不能因為人們對刮痧的不了解或是不承認而沒有對刮痧這一證據進行認識和核實,也不能因為中國文化的與美國文化的不同而進行排斥不加以考慮。
因為法律講求的是正義,法院判案講求的是事實。然而,在這部影片中就出現了這樣的情況,在還沒有真正了解刮痧,還沒有真正了解文化差異或是文化盲區的情況下,法庭就作出了剝奪許大同對兒子扶養權的決定。這無疑就是對違法證據沒有進行正確認識與核實,從而造成法律與正義的背道而馳,最終造成許大同一家悲劇的產生。
設想下,如果法院能夠切實地去了解刮痧,去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對違法證據進行正確認識與核實。它還會作出如此荒唐的判決嗎?我想那絕對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見,許大同一家的不幸,與其說是中西文化的差異所致,還不如說是隱藏在中西文化差異背後的沒有對違法證據進行正確認識與核實所致。
另一方面,也可以清楚地看得出這是那位美國律師為了贏得這場官司所採取的一種手段。這一切的一切在中國人看來是多麼的不可思議,然而,在這部影片中,這些不可思議的做法卻成為了說明許大同有暴力傾向的證據,更不可思議的是這一證據還得到了法院的認同。這難道是中西文化的差異的錯?不,在我看來,這更多的是沒有對指控許大同有暴力傾向的證據進行正確認識與核實的錯。那位美國律師還能把它作為贏取官司勝利的手段嗎?我想這也是不可能的事情。一言以蔽之,這也說明了許大同一家的不幸,是由於沒有對違法證據進行正確認識與核實所致。
父愛,這是影片另一個閃光點。影片中許大同在聽證會上表現的急躁沖動,與他作為一位工程師的性格完全不同,我認為是因為他對將要喪失孩子監護權的焦慮以及恐懼造成的。影片中許大同冒著觸法的威脅,偷偷帶走孩子。隨後警察發現他們。為了不讓孩子知道真相,他帶孩子玩起了警察捉小偷的游戲。這個場面輕鬆快活,孩子在愉快中睡了。而影片結尾許大同攀爬9層樓,把他對孩子的愛推向頂峰。影片另一場父愛是許大同的父親對許大同的愛。如他找到檢查官說明刮痧的實情,如機場淚流滿面的父親,以及痛斥大同鄉逃避的父親。這就是父親對孩子的愛啊!
綜上可見,在《刮痧》這部影片中,許大同一家的不幸歸根到底是由於沒有對違法證據進行正確認識與核實,從而致使法律與正義背道而馳所致。具體來說,許大同一家的不幸是隱藏在中西文化差異背後的沒有對客觀存在的違法證據進行正確認識與核實,從而造成判決的不公證,法律與正義的背道而馳所致。
《刮痧》影片中許大同一家的不幸,就是由於沒有對違法證據進行正確的認識與核實從而造成判決不公正的結果。在這個時候,最容易讓我們想到的一句話,就是弗蘭西斯·培根曾所說的:「一次不公正的判決,其惡果相當於十次犯罪。」也許有人會說《刮痧》只不過是一部影片,只是一種藝術,不足以說明什麼。但是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藝術除了高於生活之外,它還是來自於生活。在我們的生活當中也不缺乏由於對違法犯罪證據沒有進行正確認識與核實而造成不公正判決的案例。
看完《刮痧》這部影片之後,再聯系我國當前的法治現實想想,真是感慨萬端。到底法律成為正義的代名詞還需要多長的時間呢?記得曾經我在班中做過這樣的一個調查,就是對法律的可信度的調查。但調查結果卻令人感傷,大部分的人都認為法律不可信,這不是因為法律的本身是惡法,而是因為司法的不公正從而導致法律不能代表正義的不可信。但願意在不久的將來,法律不會因為司法的不公正而與正義背道而馳,至少也不會由於沒有對違法犯罪的證據進行正確認識與核實而造成法律與正義背道而馳。那時,法律真的能夠成為正義的代名詞,在再一次對法律的可信度調查中,人們的回答都是這樣:「是的,我相信法律」。
《刮痧》是一部優秀的電影作品,適合不同文化程度的觀眾觀看,有諸多的成功之處,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當然,事情最後得到圓滿解決,法庭的起訴撤銷。這種結果的產生,除了人正常的良知以外,更多的是由於相互之間的溝通和理解。我想,《刮痧》中男主人公的名字叫「大同」,其目的或者其象徵也就在此吧!如果說這部電影是一個寓言,其寓意也正在與此。
《刮痧》這部電影雖然只有100多分鍾的片長,但是它所折射出來的精神內涵卻不容小覷。透過《刮痧》有助於我們更好理解中美文化差異,更好在全球化的今天走向世界。但是我們還需要更多好得作品來開拓我們的視野。
《刮痧》這部電影借一件小事反映了中美文化(或者說東西方文化)的沖突。電影中許大同的父親的一句話最能說明這個問題。他說,刮痧在中國已經幾千年了,怎麼一到美國就說不清楚了呢?其實說不清楚的何止是刮痧這種傳統的中醫療法。象許大同代替父親承認是自己給孩子「刮痧」,許大同對上司說的「我打孩子是對你的尊重」等等中國的傳統道德規范,在上司桑蘭那裡又何曾得到理解和認同。中國傳統文明古國,有著豐富的民族文化與民族傳統,兩千年儒家文化孕育下的華夏民族,忠孝禮儀深入人心。民族思想,愛國情操,是每一個公民,更加感性化。
美國現代文明國家,區區三百年歷史,但短暫的歷史恰恰使這個國家更容易接受新的思想,沒有思想的累贅。現代的國家,主要體現在他的法律之上。法理,深入到社會的各個部分,依法辦事,是這個國家更制度化,更規范化。
當兩個文明國家相撞時,又會發生怎樣的故事呢?
中國,兩千年的發展與延綿,社會每個方面,人們都擁有他們祖先的經驗,人們的行為准則,更多的是來自於社會的默許,也就是一套自己人公認的行為規范。美國,短暫的歷史,決定他必須有一套自己人必須承認的社會准則。而此要在短暫的時間里是實現,就必須依靠明文規定也就是法。
兩個文明各自獨立,沒有好與壞,中國,你不能說他不行,因為他的民族依靠這個幾千年就沒有走過滅亡的道路。美國,你不能說他不行,因為他的現代民主,是美國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望塵莫及。
美國,法律深入到社會每一個角度,每件事都將法律,涉及到人的就要講人權,孩子,一個敏感的話題,父母教育孩子,在中國人眼裡,天經地義,深入人心,對於美國人來說,他們要保護孩子的合法權利,不允許他受到不合理的待遇。在這個問題上的巨大分歧,就要求必須要交流,才能解決彼此的分歧,才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煩,才能避免一些重大的錯誤。
《刮痧》只是一滴水,而蘊藏在其中的卻是因種族,區域,傳統和文化不同而形成的激情澎湃的汪洋大海。在美國,尤其是在以保守和「居民頑固」著稱的密蘇里州,最能體現出這種對外來文化的排斥,因此影片把故事的發生地放在了這里。雖然影片是從「教子」這個角度去反映不同文化沖突的,但我們仍能從故事的一些其他側面加深對這種沖突的認識和了解。比如主人公許大同為了自己和洋人老闆的所謂「面子」,當著洋人老闆的面打了自己兒子一記耳光,非但沒有找回自己和洋人老闆的面子,還落得一個有嚴重暴力的惡名,連他的好朋友——就是那個洋人老闆都不能理解和原諒他。起因是因為許大同的兒子丹尼斯在和洋人老闆的兒子一起玩兒時,互相打鬧。洋人老闆的兒子來告狀,許大同讓丹尼斯給人家道歉。丹尼斯拒絕了,許大同怒了,就給了兒子一巴掌。
許大同的這一巴掌,第一是為了給自己找回面子。
父道尊嚴是古老中國千年儒家文化的典型特徵。君臣父子,天常地綱,不得僭越。君教臣死,臣不得不死;父教子亡,子不能不亡。按許大同看來,他叫丹尼斯給小朋友道歉,丹尼斯必須無條件執行。拒絕就是抗命,就是不給自己面子,就是挑戰尊嚴。於是他給了兒子一掌。
許大同的這一巴掌,第二是為了給自己的老闆一個面子。
許大同在美國混的小有成就,皆因有老闆大力提攜和扶助,因此他們也成了好朋友。老闆的兒子被自己的兒子打了,當著老闆的面讓兒子給對方道個歉,老闆一定覺得很有面子。兒子不聽話,挨了打,老闆的面子就找回來了。甚至許大同的父親都當面誇大同這一巴掌打得好,說:「當面教子,背後教妻,」一幅自詡的表情。
但許氏父子全都錯了。
從洋人老闆和妻子目睹許大同打兒子那一巴掌時錯愕的表情里,觀眾讀懂了,中美兩種文化的碰撞和摩擦開始了。
林語堂先生在《臉與法制》一文中說,中國人的臉不但可以洗,可以刮,並且可以丟,可以賞,可以爭,可以留。有時好像爭臉是人生第一要義,甚至傾家盪產而為之也不為過。
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既無財產也無地位,但卻有的是面子,一旦被人傷了面子,比父母死了還難受。面子幾乎統治了中國人的心靈,「人要臉,樹要皮」,「餓死事小,失節事大」,足見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之大之先。
而美國人則不同。美國人不是不講面子,只是不像中國人把面子擺在那麼重要的位置。他們在原則問題上,絕不講面子。比如在法庭調查時,許大同的老闆當著許大同的面,承認許大同打了自己的兒子。事後當許大同責備他「不夠朋友」出賣自己時,他囁嚅著說,「那我也不能撒謊啊」。
造成中美文化差異的原因是復雜的,表現在講面子問題上,更突出了這種差異的互不包容。中國人是一個非常看重集體主義原則的群體,人與人之間講究和諧,互相依存,互相幫助,這是幾千年農耕文明培育的一種生存法則。落後的農業生產方式實際上是一種非常脆弱的生存紐帶,維系在上面的人們,無法脫離它的束縛。沖突的'結果必然是毀滅現存的秩序,造成生產關系的又一次調整,使得苦難得以無休止的輪回。因此中國人願意忍讓,尊重別人,把和諧看得比天都大,把集體看的比天大,把面子看得比天大,不到萬不得已,絕不輕言戰端,絕不輕易得罪別人。這也是中華大一統歷經離亂,而中華民族一直統一不散的一個重要原因。
許大同想給自己的老闆面子,沒想到自己落得一個很沒面子的結局,他那關於面子的幾
乎全是來自中國的理論和做法,使他陷入絕望。兒子被兒童福利局監護;妻子分居;父親愴然回國,他只能自嘲自己為一堆「臭狗屎」。
《刮痧》所表現的沖突,只是中西文化全部沖突的一個縮影,這種沖突還將長久的繼續存在。重要的不是改變,因為無法改變——兩個民族幾千年形成的思維和認知,只能隨著交流的加深而逐漸融合。重要的是習慣和相互適應——當觀眾們看到影片結尾許大同一家人激情的相擁在一起接受包括公訴人在內的那麼多美國人的祝福時,誰能說這不是一種相互適應和融合呢。
刮痧,一個不能闡述自己想法的單純的6歲孩子,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已婚女人,一個想要述說卻因為文化的差異而變的「憤怒」和無力的所謂成功的男人,一個只想為孩子付出的老人。這樣的一個家庭,用殘酷到近乎殘酷的劇情述說了一段中國文化在美國環境下不能表述的「愛」。
許大同的一個巴掌,打開了故事,也把兒子打出了自己的身邊。這一個「巴掌」,在中國只是父親教育孩子或者是像他在劇情里說的那樣,是給自己朋友一份尊重;而在美國卻成為了欺負兒子,有暴力傾向的表達。劇情突出了許大同對兒子的愛,裡面有一段很讓我感動的獨白,是許大同在聽證會上面的那段:「丹丹是個早產兒,生下來的時候只有四榜,弱小的像只可憐的小猴子,他是我的兒子,是我生命的延續,他會長大成人,結婚生子,延續許家的血脈,每當我想到丹尼斯,想到他漫長的人生,變肅然意識到做父親的責任,我很高興承擔這個責任,當丹尼斯睜開天真的眼睛,看著充滿斗爭的世界時,我要他看到美好的事物,有力量去面對爭取,我要把希望給他……我曾經很高興我兒子出生在美國,我對他的未來有著各種夢想,希望他成為一個科學家、藝術家,一個百萬富翁、甚至總統。但現在我不這樣想了,我只希望他能平平安安,希望他幸福、降、快樂。法官大人,我為自己是個父親而自豪,像所有的父親一樣,我愛我的兒子勝過一切。」這樣的一段獨白,表述了一個父親在文化差異下的無奈和對自己兒子的那份偉大的愛。用著那些陳述和證據爭取著本就是「自己」的兒子。在這同時,也用一個男人的憤怒,保護這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或許我們現在生活的環境和我們國家的文化有著差異,但所有的一切,都不是你放棄原本的文化變成真真正正一個所謂外地人的理由。
隨著劇情的發展,中西文化的差異,更讓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女人變得那樣的脆弱。當居中事情告一段落,當許大同夫妻為了兒子像美國法律低頭,判決以後丹尼斯活動的周圍許大同不能出現後,一個女人對自己的丈夫說:「你是混蛋、臭狗屎,一堆臭狗屎……」這么無力的語言,這么軟弱的一個女人,卻像一塊石頭一樣砸在了我的心上。所謂的尊嚴在生活在美國的一對中國夫婦,像是一座高山腳下的一根小草,顯的那樣的弱不經風,但卻從不曾消逝。
這是一部我認為Very Good的影視作品,用一個普通的家庭把中西方的文化差異,突出的這么的鮮明。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規則,中國的文化傳統,美國的民主自由,都沒有錯。不過相對於一個生長在中國的我,我更喜歡中國的文化,劇中那位老先生的講述,更是突出了,中國父親對兒子那種不能描述的愛,記得當許大同的父親為了不給兒子一家帶來麻煩,放棄了一位年過古稀的老人最想要的天倫之樂回到國內,給許大同寫信,是這樣說的:「同兒,我已經平安到達了,我兒勿念。此行美國,看到你能遠在異國他鄉有所成就,我真是欣慰呀。我在北京買了基本刮痧的書,先給你們寄去,我還聽說一家電視台正在製作一部刮痧的資料片,我託人去復制了,不久也會寄去,也許對問題的解決會有幫助。我啊,一生坎坷,磋跎成翁,如今別無他求,就是盼著你們一家三口能平平安安的,平平安安……」,這是一位多麼單純的老人,多麼脆弱的父親。
一個家庭的愛,在他鄉的環境下,在龐大的規則面前顯的這樣的不堪一擊。也正是這樣的一部有點殘酷的電影,把中西文化的差異在我們的眼裡放大了這么多倍,讓我們更深刻和痛徹的了解了中西文化的差異。這是一部很好看的電影,不過我想最後如果能把平安夜改為除夕之夜,我們國內的人會更喜歡。
⑵ 關於電影《刮痧》的影評,這個用英文怎麼翻譯,英文中有書名號么
又名: Gua Sha Treatment / Gua Sha
2009年3月11日晚慕名觀看了鄭曉龍導演的《刮痧》。或許先前是在CCTV-6看過此片的影評,所以並沒有像小穎同學那樣感動的從頭哭到尾,不過不可否認這是一部成功的電影。
眾大家皆言這是一部反映中美文化差異的電影,我卻更傾向於將它理解為一部將中國文化、道德觀和價值觀傳承的作品。片中大同在功成名就之時將久居北京的知識分子老爹接至美國並准備為其申請綠卡,其間對美國的「聾啞」生活和升華的刮痧事件最終讓老人離開聖路易斯,還有裡面一些細節是反映兩國文化的巨大差異的,但我認為這不是主線。從一開始簡寧意欲為丹丹營造一個英語環境到片尾與大同一起教丹丹說普通話,這條草蛇灰線般一直潛伏的簡寧的心理變化,我認為它才能表現出這部電影的主旨。
先截取影片中的一些片斷來看這部電影吧。(以下並不全為支持我的觀點,僅是我對一些片斷的看法)
片斷一:
來看看許大同先生的獲獎感言:「八年前我還是一個新移民,站在街頭賣畫為生,不過我相信,只要努力,總有一天會成為你們中的一員,一個真正的、成功的美國人。今天,這個獎證明了,美國是個充滿機會的地方......我愛你們,我愛美國,這就是我的美國之夢...」這是一段真實的陳述,但這般的喜悅之下隱逸著的危機將在後面出現,這個真正的美國人卻不是已經完全美國化,這是先將故事提到一定的高度,隨著事件的發展再狠狠地砸下……
片斷二:
不得不說的是大同晚宴上對丹尼斯的教育,這點上,大同完全體現出來的是一個中國式父親,關掉電游,拍打丹尼斯腦袋,這一系列的動作正是我們在中國這大環境下所常看到的。我想作為美國人的昆蘭產生疑惑不解是很正常的,這一點被拿來作為文化差異的佐證。
片斷三:
老霍的出現到老霍的結束總共只出現了三件事:工作,生活,死亡。在晚宴上扮演兵馬俑說明老霍窮困潦倒,工作不穩定,經濟來源就是接一下這樣的活;生活中的消遣就是賭場賭博,賭博的規則是淺顯易懂的,這說明老霍的生活也就大眾的,淺層的,是未能融入美國社會中的。賺著微薄的工資,在賭場中揮霍,最後死於心臟病。老霍的出現到結束也就是給老爹的回國預留伏筆,在老爹心裡已經不能承受客死他鄉的沉痛。
片斷四:
大同在聽證會上的震怒應該給很多人驚訝,在法官面前怎麼可意氣用事?但是想一想,當一個潑皮般的人在你面前搬弄是非詆毀祖國的文化,你會怎麼樣?拍案而起,怒發沖冠...這個不是文化的差異,但是似乎不得不說,因為這段涉及了對文化的解讀。
片斷五:
對老霍墓碑的獨白,是對文化差異的總結,從此以後再沒有寫文化差異的片斷,這段給我很深的感觸,呼應前篇。對大同的一番話「你想逃跑嗎?......生活就是這樣,什麼事情都可能發生,你躲是躲不開的....」這便又是中國思想的衍生,這是老父親對兒子的教育,又是一次傳承。
片斷六:
開車回福利院,途中警察圍追堵截,而大同平穩駛車,「從容地」在逃亡中享受父子團聚的片刻快樂,這段便是本片中歡快的一段。注意到在孩子睡著後大同的表情了么?大同欣慰的微笑變成了緊皺的眉頭,這是大同的無奈,是只能在孩子背後流露出的無奈。
片斷七:
大同的生活出租屋裡一片狼藉。一個破碎的家庭,不是因為自己而是因為制度,這可笑的原因正是讓大同無奈的原因,生活失去了方向。簡寧與其一起飲酒,嘲諷自己也是出於同樣的原因,最後大同悲痛的說「不許這樣說」,這是對美國生活的吶喊。
一個很想說的人物----簡寧進門前的那個妓女,出現的鏡頭只有驚艷的回眸一瞥,那輕蔑的眼神不屑的看著簡寧經過。這是一個悲劇的角色,出來美國卻淪落為妓,而不是像大同所說的那樣成為一個成功的美國人,這也是一種無奈。
片斷八:
很明顯我要寫大結局了,最後「聖誕老人」爬水管上演驚險一幕...一家三口緊擁在一起享受團聚,導演選擇用聖誕節這樣的節日不僅僅是可以讓許大同有一個可以偽裝的形象,也是為了說明中國的團聚文化在西方的節日里也可以出現,這就涉及到了文化的廣義性,及一個大同世界。
當然簡寧的心理作為隱線我就不說了,這也是我無法敘述的,只可自己體會的。
在我結束這篇文章之前我還要寫一點有建設性的東西。個人認為此片電影的一些名字取得確實有些想表達中心旨意的意思,看。
刮痧,就是利用刮痧器具,刮試經絡穴位,通過良性刺激,充分發揮營衛之氣的作用,使經絡穴位處充血,改善局部微循環,起到祛除邪氣,疏通經絡,舒筋理氣,驅風散寒,清熱除濕,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以增強機體自身潛在的抗病能力和免疫機能,從而達到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作用。 文化差異在影片中算是一種瘀病,需要刮痧才能一個經脈的兩端連在一起,活血化瘀的作用,亦可以理解成祖一輩的文化受到阻隔,需要刮痧颳去隔閡才能有一個文化的傳承繼續下去。
另《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這就是為什麼給主人公起「大同」的原因吧------「世界大同」。
⑶ 《刮痧》觀後感
人在美國,身不由己
「人在美國,身不由己」。是我在看完被圈內人士看好的影片《刮痧》之後的最大感受。伴隨著畫面的推進,故事的演繹,一個美國社會的華人家庭遭遇躍然眼前。
以細節為支點
從藝術角度來看,不難看出。導演充分發揮的是電影的敘事潛能,而不是情節的著意安排。中美之間的文化差異,在一個個細節中被稜角分明地凸現出來。這些細節通過人物的面部表情、目光、對話、動作等來完成。支撐起整個影片的框架。
在影片開始,許大同設計的游戲軟體獲獎,他激動地告訴大家:「我愛美國,我的美國夢終於實現!」頒獎大廳外擠滿了指責電腦游戲過於暴力的示威群眾;昆蘭的兒子和許大同的兒子丹尼斯發生矛盾並且不肯道歉,許大同當眾打了丹尼斯一巴掌;在接父親從警察局回來時進入公寓,警衛懷疑地看了他們一眼。這一切,都在後來的聽證會上成為了對大同不利的證據。許大同在美國拼搏了八年,美國給了他成功和榮耀。然而,在中國很傳統的中醫刮痧療法卻迅速把他推向了美國的對立面。使他想和家人一起回國,去過「安寧平靜的生活。」這種改變看起來是中西方文化的沖突,實際上是反映出了一個更值得重視的問題:文化反省。中國人把孩子當成私有財產,可以通過打丹尼斯來表示對老闆昆蘭的尊重,而昆蘭卻不能理解中國人的這種「亂七八糟的邏輯。」而美國人,他們把孩子當成了社會財富,在誤以為刮痧是虐待行為之後,果斷地進行了孩子與父母的隔離,並不斷取證。其目的還是為了保證孩子免受傷害。
以親情為切入
美國人在看完這部影片後,討論最多的當數具有中國情調的父子之情。在大同和父親、大同和丹尼斯這兩對父子之間都刻畫出較為深刻的感情關系。
在法庭上,為了不妨礙父親辦綠卡,大同謊承刮痧乃自己所為;為了不讓父親擔心,他和妻子一起隱瞞真相;為了給兒子聖誕禮物,不惜冒著生命危險爬上九樓。片中機場那場戲頗為精彩,淚眼送別之際,想出去福利局「偷」來兒子一同回國的冒險行為。當祖孫三代激情相擁之時,其父卻冷靜地說服了兒子留下。在送丹尼斯回福利局的路上,大同和緊追而來警車玩起了游戲,只為了讓兒子多享受片刻的父愛。
而在租住的小屋,分居的簡寧和大同醉酒,罵自己是MOTHERFUCKER 這場戲,更是赤裸裸地揭露了他們內心的痛苦,而這種痛苦,僅僅是因為刮痧這一在中國極為普遍的中醫療法,在美國,卻導致了一個家庭的分崩離析。
我們不難感受到融於片中的濃濃親情,然而,大同的錯誤卻是虐待兒子。這個罪名簡直匪夷所思,它反映出美國不以事實說話的法律空擋。而那控方僱傭的美國律師在法庭上這樣描述《西遊記》中的孫悟空:「別人種了九千年的桃子,他不跟主人打一聲招呼摘來便吃,當人家制止時,他不但不聽勸阻,而且還大打出手毀了人家的桃園。別人辛辛苦苦煉好的丹丸,他拿來就吃,還把主人打得頭破血流,臨走還毀了人家的製作車間——象這樣一個野蠻頑劣的猴子,竟然被許大同在電子游戲中描繪成英雄 ......」,用以證明移民美國的許大同有暴力傾向。他的「敬業」使人們質疑:他的目的究竟是保護孩子,還是拆散別人家庭。
劇中貫穿始終的矛盾,時刻捶敲著觀眾的思緒。人在美國,真的身不由己?為什麼一個和諧的家庭無端被這一事件攪出如許紛爭?難道這就是所謂的美國精神的本質?還只是美國社會游戲的一個小小插曲?
以文化為指歸
鄭小龍導演說:「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文化,沒有好壞之分。甚至沒有高低之別。但是,一個民族的文化意識、文化寬容,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一位美國的觀眾對我說:『沒有文化、沒有文化傳承的民族,是一個恥辱。』」
本片從各個角度探討了人的品格,人的尊嚴,符合優秀影片關注人的准則。卓別林一貫認為「悲劇和喜劇實際上是不可分的。」而《刮痧》盡管採取了好萊塢式的大團圓的喜劇結局,但是,劇中洋溢的一直是帶淚的笑。美國文化中的關注人的元素,此時顯得異常蒼白,這從公寓保安:「早知道他會爬,我就讓他進去了」一語中得到詮釋,而簡寧對於昆蘭不解於大同為何替父承認刮痧時的回答:「因為他是中國人」也突顯了中國與美國之間的文化差異。
影片的動人之處,不僅在於它提示了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提醒人們進行文化反省,還在於它細膩感人的故事。在中國電影普遍迷離於商業價值和文化內涵的時候,它的出現,預示了兩者結合點的所在。
家裡有人喜愛體育節目,NBA是一定要看的。日子久了,我無知的老張便問我,姚明這人怎樣?老張常瞅見這位中國新富略顯笨拙的在球場上揮汗如雨。同樣不了解體育的我想了想,回答道,姚明是新一代中國人的代表吧,智商不知如何,情商一定不低。
這個判語來自於他接受媒體采訪(美國本土記者居多)的諸多片段。他看起來又沉穩又機智,不可褻玩卻不失友好,面對狗仔們刁鑽的提問,他迅速避開地雷,幽默而兇狠的把對手拋得遠遠的,妙語迭出的姚明深諳作為美國人在媒體前討好記者,討好觀眾又不落身份的策略。也許是長久的應付得到經驗,還有經紀人的訓練,姚明不但英語純熟,思維方式也已極本土化。
全球化正侵蝕每個角落,包括二十世紀驕傲富有的美國。姚明們要比上一代移民幸運。在開化的中國成長起來,浸淫著歐風美雨,他們無需身負太多傳統價值的行囊,也無需接受太多西方人訝異打量的目光洗禮,無緣品嘗在異鄉為了融入而蛻變的痛苦滋味。電影《刮痧》在我看來,密布著這種痛苦。
主人公許大同,新移民,來美國八年,懷揣美國夢埋頭苦幹,作為一個電子游戲程序的設計者終獲成功,並得到上司(象徵美國主流文化階層)的認可和友誼。電影開場便是大同在業界慶祝會上以典型的美國口吻發表獲獎感言。從他說話的內容,語氣,可以看出他對美國是愛慕感激的,對自己在美國的未來充滿信心。在美國,只要努力,一定會出頭。大同認為自己依然是這個國家的一份子,不再為異鄉異客。他和妻子簡寧,兒子丹尼斯在家也堅持說英文,即便一點不懂英文的老父在場也不例外,為的是讓下一代順利進入私立學校,早日成為美國社會的精英。他們言談接物也和普通美國中產階級一樣,彬彬有禮,說一樣的情話,開一樣的玩笑。然而考驗卻接踵而至。
大同把父親接來美國同住,丹尼斯卻因背上凸顯爺爺刮痧留下的醒目瘀紅。這些在美國人看來觸目驚心的「傷痕」,對中國人來說只是家喻戶曉的自我療法。許大同不幸背上虐子的罪名,不得與孩子相見。可他無法向法庭證明刮痧是合法的醫療手段,因為美國沒有時間和興趣去慢慢了解地球另一面的文化根源,它只按自己的判斷行事。
在向當局要回孩子的訟爭中,一個個矛盾像串鞭炮快速爆炸,留下的硝煙和紙屑,就是那些所謂的文化差異,還有美國式的自我中心,強硬的傲慢。它們逼得大同承認,骨子裡還是中國人。
比如,丹尼斯在游戲中興起打了上司的孩子,大同要求兒子道歉未果,出於教育孩子,也由於在老闆及其家人面前無法下台,便打了兒子。他認為這是給老闆面子,是尊重朋友,是教子有方。爺爺見了也很贊同:「當面教子,背後教妻」「打是親,罵是愛,不打不罵不成材」。而美國人(包括在美國長大的丹尼斯)斬釘截鐵的堅持:打孩子的父親是惡魔,為尊重他人卻要打罵孩子的父親更是不可理喻。
另外,作為技術精英的大同,也許沒太多機會充分接觸真實的社會,以至於在後來的訟爭中出於劣勢。他不熟悉法律程序(即游戲規則),不能提供有力證據,不肯請家庭法的專業律師而堅持請一個版權法律師,他信任的朋友來代理孩子的案件,為自己辯護。對方律師精於此道,指責大同有暴力傾向----大同設計的電玩英雄孫悟空,偷仙桃,毀丹爐,按照西方人的價值觀,就是無視職責,肆意侵犯私有財產,是典型的流氓行徑。這個精刮刮的律師為了贏官司,刻意對《西遊記》斷章取義,惡意誤讀,把反抗的英雄說成無賴。大同不知對方已設計好陷阱要激怒他,果然失去理智,同時也失去大好機會,落入下風……
盡管八個春秋能讓人學會很多,盡管電影的結局是雲開月明,翻盤大圓滿,異鄉遊子的血脈親情卻遭受他者的質疑,身份認同也大受打擊,我怎麼都覺得不是滋味。
《刮痧》一部優秀的電影作品,故事情節至真至純,讓人感念,催人淚下。影片演繹了人世間的親情、愛情、友情以及對社會和諧地渴求、嚮往,同時,由於文化的差異而導致的跨文化交際的失敗也表現得淋漓盡致。故事發生在聖路易斯——美國中部密西西比河畔的城市,男主角許大同來美八年,事業有成,家庭美滿,作為一位游戲開發人員,新研製開發游戲銷路暢通,在年度行業頒獎大會上,他激動地告訴大家:我愛美國,我的美國夢終於實現了。然而接下來的發生的一件事卻使他夢中驚醒,兒子丹尼斯發燒肚子疼,剛來美國的爺爺由於看不懂葯瓶上的英文說明而採用中國傳統的中醫療法「刮痧」給孫子治病,而這恰恰成了許大同一次小小意外事故後虐待孩子的證據,法庭上一個又一個意想不到的證人和證詞使他百口難辯,最終失去了對兒子的監護權。為了能讓即將回家的老父親見上孫子一面,許大同觸犯法律把兒子從兒童福利院「偷」了出來;為了讓兒子回到幸福的家而被迫與妻子分居;為了搶回給兒子的禮物而近乎瘋狂的與強盜大打出手;為了聖誕夜和家人團聚而冒著被摔死的危險毅然順著管道爬上位於九樓的家......一幕一幕,讓人心潮澎湃,久久回味,深深思索。
《刮痧》所表現的中國人和美國人的差異,不僅在中美兩國的法律、道德標准等方面,而且觸及法理、觀念,甚至中醫理論等諸多議題。由於時空上的差異,造成了中美—東西方文化、觀念上的不同,進而表現為行為上的沖突。差異性從時間上來說,主要表現為國家的傳統與現代之間的矛盾;從空間上來說,由於各國在地域、歷史、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了中西方的差異,表現為民族傳統精神背景、文化背景、哲學背景等方面。所以,在分析影片時,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具體的故事情節方面,而要從大的文化背景下,從歷史的傳統等方面進行分析。
我們先來從文化的淵源方面來看,首先,中西方在哲學觀上是不同的,西方崇尚理性主義的實證論,它的醫學——解剖學,也是建立在這種哲學思想上,所以對「刮痧」這種口耳相傳的經氣之學是不能理解的;而中國哲學的特點是「天人合一」,就是要探索自然與人類的關系問題。儒家重人文道德,教人如何做人;道家重宇宙的演化,教人適應自然。在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法庭上,當許大同給他們講述「刮痧」的原理時,在場的美國人的表現,法官聽不懂他的辯詞,以為他是在亂講,甚至於他的辯護律師都不能在這方面理解他。其次,在意識方面,中國看重的是群體意識,重視整體的價值,認為人應該為家庭社會做貢獻;而西方強調的是個人主義,追求個人自由、自由思考和選擇。影片中我們也能看出許大同為了不讓老父親擔心,如何和妻子痛苦地隱瞞事情的真相;為了讓即將回國的老父親見上孫子一面,如何艱苦的把丹尼斯從兒童福利院「偷」了出來。中國人是相當重視家庭倫理的,他們重視每個人在家庭社會中的位置,強調家的觀念與感情。西方文化由於一直尊重個人的觀念,他們從小就接受了「獨立精神」教育,和家庭的感情較為淡薄。美國父母相當尊重孩子的行動自由,在大原則的范圍內,任子女自由發展。再次,中國人的思維模式是綜合的,承認整體和事物間的普遍聯系,追求人與自然的完美統一。而西方的思維模式是分析式的,這種思維文化群體的形成較為正式,權利、責任及身份的分配井然有序。所以,對中國人來說,美國思維似乎冷漠、不講人情;而西方人認為中國人思維模糊不清。
我們再來看觀念文化方面的差異,它是深層次的文化差異,比如人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社會心態、審美觀念等。一個人可以在另一種文化中生活很長時間,掌握其語言,了解其習俗,但可能不理解其價值觀中的某些部分,許大同就是活生生的一個例子。因為在深層文化上,許大同代表的仍是中國的傳統文化,這具體體現在處事觀、家庭觀、朋友觀等方面。在處事觀方面,美國人喜歡面對事實,表明自己的觀點,,並掌握可靠的信息。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美國人處理問題以事實為基礎,就事論事。而中國人在事實面前,人情似乎顯得更重要些。在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法庭上兒童福利局所列出的一個個證據,請出的一個個證人是多麼的具有說服力,雖然在中國人看來覺得有些不可思議;而許大同所敘述的只是他如何如何愛自己的兒子,卻沒有有力的證據;影片中還有一個細節,就是兩個孩子打架,許大同當著昆蘭的面打了孩子一巴掌,後來他對昆蘭說:「我打孩子是為了表示對你的尊重,是給你面子。」這兒就牽扯著東西方對孩子的態度問題。中國人把孩子當作一個私有財產,是我生的就屬於我。雖然許大同認為打孩子是給朋友的尊重,但在昆蘭看來,打人是犯法的,無論打的是誰。美國人認為父母、子女是平等的,父母很少為孩子決定什麼事情,而是讓其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奮斗。在朋友觀方面,東西方文化中也包含著不同的意義。Edward Stewad&Milton Bennet這樣論述美國人的朋友關系:「雖然美國人保持許多友好的非正式關系,但是他們極少有那種很深而又維系多年的關系。理想的境界是美國式的友誼,建立在自然發生、相互吸引以及溫馨的個人感情的基礎上。人們選擇自己的朋友,同時,他們又把朋友關系與社會或工作義務分開。」 在中國,情形有所不同。交朋友講究的是時間愈長愈好,承擔的義務愈多愈好。理想的境界是為朋友兩肋插刀,赴湯蹈火在所不辭。中國人對於朋友的期望值很高,若有困難,應該傾囊相助。當昆蘭指證許大同打過孩子時,許大同指責昆蘭「我一直把你當朋友,但你卻在法庭上出賣我!」而昆蘭感到很委屈和不解:「我只是實話實說而已。」誠信是美國人最基本的美德之一,你讓一個美國人撒謊也相當於讓他放棄基本的價值觀。
影片在表現中美差異的同時,也表達了對文化趨同、文化融合的一種嚮往。從昆蘭走過唐人街的瓷器店,親身嘗試「刮痧」中;從許大同擺脫險情,樓下警察、居民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中,從他爬上九樓的家,昆蘭一家和兒童福利院的領導向他祝賀聖快樂,歡迎回家中,觀眾好象看到了西方人傳過了中西文化的壁壘,開始接近中國的傳統文化,最終還是人間的真情戰勝了一切。故事的結局固然完美,但是也決不能忽視文化差異性的一面,這就要求我們加強交流和溝通,希望在不久的將來,一個「大同」的世界真的會出現在我們面前!
⑷ 急! 求英語牛人幫忙翻譯幾段話 關於電影《刮痧》
《刮痧》以中醫刮痧療法產生的誤會為主線,講述了華人在國外由於東西方文化的沖突而陷入種種困境,最後又因人們的誠懇與愛心,困境最終被沖破的故事。
上述語句可以翻譯:Based on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Guasha therap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 Guasha tells the story of Chinese people who are in a lot of difficulties because of the conflict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⑸ 跪求電影《刮痧》的影評(語言淺顯易懂)謝謝!有重謝!
《刮痧》的文化分析
來源:清韻影視論壇 作者:黑饃 2001-05-25 14:21:47
《刮痧》在新春的電影市場和媒體上颳起了一場「沙塵暴」,據聞,它比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高明之處是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差異、沖突和融合的過程及移民者的精神困境。但是,這一表現過程中展示的裂隙、吊詭處值得深究、細思。
《刮痧》全部在美國實景拍攝,其製作及主題無不是全球化時代的表徵,而其消弭了文化誤讀的大團圓結局背後的民族身份、民族文化認同使這部影片表裡不一、言不由衷地參與到世紀之交中國民族主義文化思潮話語之中,以別一種言說暴露了這一文化思潮的窘境。
主創者在這部電影中預設了中國文化、人倫親情與西方文化、工具理性的對峙、碰撞,由此鋪陳情節、演繹故事、表現主題,而我們應注意到的一點是,美國控方凶神惡煞的背後和初始動機恰恰是對兒童(丹尼斯)人權的維護和人情、人道的體現,這一點隨著劇情的發展往往被觀眾淡忘,只覺得他們的可惡可恨,不可理喻。美國被認為是「兒童的天堂,青年的戰場,老年的地獄」,控方無法容忍丹尼斯長期受到忽視、傷害、虐待,生活在恐懼和痛苦中,在他們眼裡,許大同是個施虐者,小丹尼斯是受虐者,這個誤解源於他們對異質文化的隔膜,「此處」的不言自明成了「彼處」的無法言說,爺爺痛惜地自問:「刮痧在中國幾千年了,到了美國怎麼就說不清楚了呢?」許大同也沒想到舉行聽證會前向他的律師朋友昆蘭解釋兒子背上的傷痕、刮痧,正如他的第二任辯護律師馬林女士所言:「沒想到?這就是問題所在。」接踵而至的司法程序、妻離子散、失業、有家歸不得、遭追捕都使許大同處於一個受打擊迫害的孤苦無告的弱勢地位,美國社會權力機構、國家機器以正義的名義扮演了施虐者的角色,而許大同及其家人成了受虐者,他們越是受到「殘酷打擊」,越能賺取中國觀眾同情的淚水。從接受美學看,國內觀眾下意識的對許一家產生了民族身份認同感和毫無疑義的族群歸屬的認定,這里,沒有說出的潛台詞是:「他們是中國人,我們中的一員」,這正是主創者的討巧和手段高明之處,在預設的、先定的觀眾強大的情感心理接受場之中,《刮痧》的熱賣、暴炒也就毫不奇怪了,而觀眾情感心理接受場的形成又可歸因於時代語境的催發,民眾對美國在國際事務中的自以為是、打著美麗的幌子而事與願違之類行徑的反感,對復雜的中美關系下的文化應對策略的考慮,感應著國際政治文化霸權下的說「不」的文化民族主義氛圍,凡此種種是否蘊涵了更深一層的施/受關系?這是《刮痧》生產、消費及走向成功的強大的動力源。
但是,我們對許大同的「自家人」的認同是否太一廂情願?在影片開始的頒獎儀式上,許自豪地對在場的美國人說:「我是你們中的一員,我愛美國,這里是我的家,我實現了美國夢。」在上演了一番「家」的破碎的苦情戲之後,影片末尾,許向我們表白:「我愛中國」,畫面消失後傳出許教兒子學說中國話的聲音:「中國」、「北京」、「長城」,請注意這里訴說對象的不同,一句蒼白無力的表白和幾個民族語符的堆砌就折服、傾倒了國內觀眾,「升華」了影片主題和許大同的思想境界。其實這是主創者的乖巧獻媚而經不起敘述邏輯推演,悲劇的肇事者是許的老爸,而許的暴躁、沖動、喪失理智、越軌行為使事情更糟,他的過火表現甚至使觀眾對他稍稍起了反感,一定程度上,是他的性格脾氣導致了他的悲慘命運遭際,這和美國人的理性、冷靜形成鮮明對比,而恰恰是許的美國朋友昆蘭、控方女代表、法官的有情有義、一致努力,才使他得以合法地與家人在聖誕夜團聚,他又有什麼可怨恨的?盡管,美國對許大同而言,「想說愛你不容易」,但畢竟是他的安身立命之所,一個文化上尚未完全歸化的綠卡持有者、文化受虐者,只能「痛並快樂著」,這是新移民許大同的宿命。小丹尼斯(華裔美國人)肉體上的刮痧沒有任何痛苦,它會慢慢消失,他也不會有生活在文化夾縫中的痛苦,新移民許大同精神上情感上刮出的創痛需要多久會消失?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的子民許大同的老爸想入美國而不得,惹下大禍,黯然回國,自己親手刮出的感情上的痧痕或許至死不會消弭吧?
片名《刮痧》可以賦予多重的文化、藝術上的闡釋,片中的醫學解釋是:「利用熱脹冷縮原理,造成局部毛細血管擴張,增加血容量和流量,促進血液循環,改善人體自然生理環境。」如果把親子之愛看作是「痧」,許大同聽證會上的動情陳詞,冒生命危險爬樓送兒子聖誕禮物等情節就是撩撥觀眾情感的煽情刮法;如果把許一家遭受的痛苦看作「痧」,他們夫妻對飲醉酒、父子離別也是煽情之刮;如果把中國文化、價值觀和道德規范看作「痧」,影片中頻頻出場的玩具猴、孫悟空並不能真正代表中國文化精髓,這是主創者的一種側偏刮法;如果把這部影片看作「痧」,這一「熱脹」(電影藝術表現)之下「局部毛細血管」(許一家的遭際及主題)的「擴張」、強化、凸現,或許能夠起到「促進人體血液循環」(人類不同文化之間的溝通、融合)的作用。但是,據聞,中國觀眾從中看出了文化差異問題,美國人從中看到的是舔犢之情,這是否表明文化差異融合之難?或者說,《刮痧》在著力於表現文化間的融合之時卻又陷入了製造出新的文化差異上的不同認識的悖論之中?
⑹ 電影刮痧觀後感
電影刮痧觀後感
篇一:電影《刮痧》觀後感
鄭曉龍2001年的影視作品《刮痧》,由梁家輝和蔣雯麗主演,在以美國為背景的環境中,以中醫療法「刮痧」為線索,形象展示了中西文化的差異。刮痧在中國是一門醫學上傳統的手藝,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裡,一直穩穩健健地在中國大地上繁衍生息,然而有一天,它出現在美國社會中,便被人誤解,以至於上演了一場家庭的悲歡離合。
在這部影片中讓我看到了中西方文化差異之外,也看到了父愛的偉大。作為一個中國知識分子的老人隻身一人來到美國,一句抱怨也沒有,哪怕聽不懂,但是用自己的眼睛,慢慢觀察,細細相處。當他看明白了,也只是抽煙,也許這樣他可以沉默,他可以更加想清楚,想透徹。這樣的男人就是典型的中國父親,但是他也有缺點就是他的毛病--抽煙,抽煙的頻率太大,不論場合不論地點都抽。哪怕媳婦再不喜歡也要偷偷的抽,也許這是老一輩的通病吧!但他對子孫的愛確實是那樣的偉大,當他知道他給丹尼斯刮痧,沒想到會扯上這么多事,他主動兒子上司家裡解釋,他不懂英語,搭車過也只是一張紙片,但是他有他的聰明,最後他還是讓上司知道刮痧不是許大同做的,刮痧也不是件虐待兒童的事。因為自己的過失而使兒子吃上官司事,他選擇離開,在上飛機前他捧著兒子的臉,細細的看著。那一刻無不讓人感動。這就是秉承傳統的父親啊!
梁家輝所飾的許大同更把這個受過傳統教育的人表現得淋漓盡致!他的壞脾氣,他的愛,是一個沒有經過任何修飾的,絲毫不掩飾,有了很多美國的氣息,更多的直接和鮮明的'表達。但他內心深處仍保留著傳統的觀念。丹尼斯和保羅打架,他硬生生的給了丹尼斯一掌,他在用中國的方式表示了他對上司的尊重。兒子不能回家,他心力交瘁,他用中國的方式求上司,求朋友,但是美國是個講求原則和證據的地方,不是這樣就可以解決的。為了兒子他自己寫證詞,證明自己多麼多麼愛孩子,組織了無數次,但在聽證會上他是有感而發的,那是一個父親對兒子的愛,是真摯的善良的。他在公園里,迎著寒風,自己做了一個有孫悟空面相的熊仔,在公園被打劫,二話不說的把錢包給他,但是劫犯伸手搶走他的熊仔時,他奮力的撲上,好像什麼都不怕,差一點把他打死,這樣的勇猛也是愛的表現。最後他化身聖誕老人企圖進入家裡,但是被發現,他竟想著從外排水管爬上,幸好法院撤銷他的分居事宜,不然他這樣進又是違法。總的來說中國的父親都是這樣,為了孩子可以做很多很多他們以為做不到的事,父愛也許不及母愛那樣細膩。但他就像孫悟空,不管前途多麼艱辛,他依舊會對你笑,一眼嬉戲的帶著你千山萬水,不然你看出他的疲倦。父愛,深深感動每一個人。
最後就是那些不認識的人,對於別人的孩子護士發現小丹尼斯背上的刮痧所致的傷痕時馬上報案,其他人也為了小孩不生活在自己認為的虐待環境中而不惜出庭作證,連許大同的老闆兼朋友那個人同樣出席,因為他們認為這是為了對小孩好。這在今天的中國這些精神是非常重要的。
這部電影除了讓我感到到了中西方文化差異之外,也感受到了深深地父愛。
篇二:刮痧英文觀後感
..Louis.WhenhisfathervisitsfromChina,heperformsGuaSha(aChinesetraditionaltreatment)onhisgrandson,.Inthecourt,.-..,.Ithinkthepipeisnotonlyapipe,butalsoagap,-yearChineseculture.,.
It』,andnotassimilationinan「International」city,likeSForNYorLAorChicago,butSt.Louis,MO(actuallyshotthere).Reallygreatacting,interestingstory.
atedlyslidesacrossthepatient』..,andthestorybeginshere,-in-lawwereatwork.
Sadly,inUS,.GuaSha:Step-by-Step,byAryaNielsen.,,andforacuteorchronicillness.
⑺ 高分懸賞英語電影英語觀後感
After the appreciation of the film 「Titanic」, I have noticed some meaningful details behind the peoples』 general impression of simply an affectional film. The wreck of the Titanic occurred in 1912, in which the great recession started from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still hasn』t ended. Most critics pointed out that the sinking of the Titanic represents the collapse of the Capitalism in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However, I would like to say that, in this movie, the director had not only foreran the crisis of the Capitalism, but also showed some of the human nature, from both gloomy and brilliant aspects, like selfish, mammonish, vainglorious, and love, hope, bravery, faith, and so on. In this essay, I will first reveal this film』s indication of the social context of that age, then I will analyse the two contrary aspects of human nature indicated in this film through some impressive shots.
Under the development of instrial technology, the economy in the Capitalism countries took off. People lived a rich, luxury and expensive life, and thi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lasted for almost 20 years. People had got used to this kind of life. The huge development in machinery changed people』s life greatly. Innovations of transportation, such as vehicles and tankers, allowed people to travel around. The appearance of these modern transportations was an important milestone of the instrialization. People thus became very confident on human intellectual capabilities. They believed their power of conquering the nature is inapproachable. While the Titanic is also called 「The Ship of Dreamers」, in this film, when it bearing in with the ocean in the darkness, the mysterious ocean represents the unknown nature and the ship itself represents the advanced material capabilities people owned. In a shot that Mr Bruce explains his design of the Titanic, he said 「the ship possesses huge size, stability, luxury, and strength」, and that」 the supremacy will never be challenged」. In fact, all these words can be thought of the symbols of the Capitalism of that time in many people』s eyes. They thought the Capitalism is just like the Titanic, which should be 「unsinkable」. The wonderful way of developing economy would stay in good condition eternally. However, things do not always follow the way people wish to be. The economic recession suddenly attacked the Capitalism countries at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It was not until then that people did not realize the impracticality of their idealized 「unsinkable」 Capitalism. Capitalism will sink. And unfortunately it did sink. Just like the movie shows, when the ship broke into two parts and began to sink quicker and quicker, everybody knows the ship is going to sink, the priest kept reiterating to the disciples,」 the former would has passed away.」
As to the human nature uncovered in this film, can be thought of from both negative and positive aspects. I will first elucidate some gloomy characteristics revealed by the film. The first impressive characteristic may be that the fiancé of Rose, Karl would gain his ends by fair means or foul. When he noticed that Rose has obliquity with Jack, he took out the necklace with a diamond of 56 carats named 「the heart of the ocean」, to request Rose not to leave him. He knows that Rose doesn』t love him, but he chose to use money to keep Rose with him. When Titanic was sinking, both Jack and Karl were trying to trick Rose into getting on the accident boat. Since Karl had already bribed a sailor, he lied to Rose that he would ensure that Jack will also get on the boat. Nevertheless, when Karl himself was rejected to get on the accident boat, he again used an intrigue that he picked up an outcast child and pretended to be the father of the child, and managed to get on the accident boat. Another negative social mood of that time exposed by the film is vanity. Rose』s mother wanted to marry her daughter to Karl just because Karl is extremely rich, while she doesn』t care whether Rose loves him or not. When Jack wearing a suit borrowed from a woman to attend the dinner invited by Karl, he was respected by other guests. However, when he wore his own clothes maybe a little bit shabby, and tried to enter the ballroom to look for Rose, he was driven out by the two guards outside the ballroom. The two respondences depending on Jack』s appearance contrasted sharply, and really very shocking for us to imagine a society like that. Anyway, there are some brilliant aspects of human nature showed in this film. There is love, bravery, faith, and beliefs existing at the scene. The presence of love was impenetrated through the whole film. The love is not only expressed between Jack and Rose, but also exists among the families. When the water was poured into the ship, when men are forced to be obstructed from their wives and children, an old couple held each other tightly in the bed; a father comforted his daughter he will just leave her for a while, just a little while… When Titanic was sinking, some musicians were performing pieces of music, some disciples were praying to Virgin Mary around the priest on their knees…
In conclusion, the film of 「Titanic」 is not simply an affectional story between Jack and Rose. It shows more than love. The wreck of Titanic represents the collapse of the Capitalism, which is considered 「unsinkable」 by most people. The film also shows different aspects of human nature. Some people own strong vainglory, while some other possess much of love; still others are rich in firm faith and beliefs. We should always keep in mind that, no matter how enormous the calamity is, no matter how defective the people are, we should believe there are always more virtue than vice in the world…
=============================
我以前親手操刀幫一個高中同學寫的,拿了他們班級最高分,95分。。泰坦尼克的影評
⑻ 電影刮痧英文觀後感
總的覺得這是一部以西方手法拍攝的電影,電影刮痧英文觀後感。影片中隨處可見的「矯情」、「個人主義」、「敏感」、「歇斯底里」(許大同在聽證會上的爆發、妻子狂打游戲、影片最後許大同爬高樓等等)無不是好萊塢電影的代表元素。用西方的電影元素講述一個捍衛「中華文化」的命題本身就很滑稽,就像影片中唐人街的老中醫用英文把「氣」翻譯為某個中文意思是**(忘了什末詞了,不過確實是一個和「氣」毫無關系的詞語,呵呵)的詞語的場景,讓人發笑。
也有可能影片的作者想用西方的價值系統和詞語重新對其以「刮痧」借代的中華文化進行解釋(或者說用一個更專業點兒的詞,解構),但是我懷疑他是不是能表達清楚。反正我是看不明白的,當檢方的律師轉述許大同小說的細節的時候,誰會想到「一拳打碎腦袋,腦漿遍地」是許大同用英文描寫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中的主角孫悟空呢?當然,也有可能,影片的作者也是反對這種「解構」手法的。不過,我不明白,當許大同口口聲聲為中華文化辯護的時候,影片的作者的立場又在哪裡呢?反對?或者說他自己也從來沒有想清楚過。
我十分懷疑許大同「捍衛者」的身份,我在想,當他用英文對妻子、兒子說「i love you」的時候,當他用「一拳打碎腦袋,腦漿遍地」描述孫悟空時,各自對應的是「中華文化」的哪一種情感?或者說根本與文化無關?就像與趙燕被打案一樣,不過是駭人聽聞。
影片的作者所講的故事根本不能算作一種「文化沖突」,因為我覺得真正的文化沖突是不需要證據的,就像教皇理所當然的覺得中國教民不應該祭祖,而康熙也同樣理所當然的覺得中國人當然得祭祖。許大同的美國同事用自身的刮痧經歷最後說服法官「不是虐待」,表明這個在中國引起軒然大波的「事件」,不過是一場誤會。
影片中唯一的值得注意的是法官和那個作為檢方證人的許大同的女鄰居,當她喋喋不休的發表對「中華文化」和「中國人」的「宗教」般的感情時,是法官而不是「中華文化捍衛者」許大同阻止了她,而且不是用「宗教」般的手段。確實,法官只能判斷世俗爭議,文明(文化)的沖突不在他的受理范圍。
至於影片的作者的最終意圖,最有可能是在亨廷頓和一些中國人喧嚷「文明(文化)沖突」的.時代,以實踐的方式對各種文明進行甄別、選擇(就像那個法官),從而完成文明的融合,開除文明的新時代。
《刮痧》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個北京移民家庭正在美國生活時發生的故事:5歲的華裔孩子丹尼斯鬧肚子發熱,他的爺爺由於剛從北京到美國,不了解葯品上的英文闡明,便用中國官方流傳已久的刮痧療法給丹尼斯治病,沒想到這卻成為了丹尼斯父親許大同孩子的證據,鬧到了法庭上走。正在法庭上,一連串的辯論辯論更是相繼而來,一個本來僥幸美好的家庭就這樣轉眼間變得四分五裂。
對中國人來說只是一件小小事情的刮痧,為什麼一到美國就釀成了一件要打官司的麻煩事了呢?刮痧正在中國經歷了幾百年以致是幾千年的歷史,為什麼一到美國也釀成了兒童的違法行為了呢?這些標題都很自但是然地惹起人們對它的考慮。
正在很多人瞧來,這些題手法出現是由於中西文化的差別,許大一致家的飛來橫禍回根到底也是由於中西文化差別。但是,正在我瞧來,與其說許大一致家飛來橫禍是由於中西文化差別所致,還不如說是由於法院沒有對違法證據進行正確熟識與核實所致。由於中西文化差別對法院判案來說這自己就是一個客瞧存正在著的要素,它不可能會成為許大一致家飛來橫禍的直接製造者。只要賣文化差別或者說文化盲區不被熟識時,才可能形成執法的不雄正,才可能給許大一致家帶來橫禍。
⑼ 求一篇400字左右的電影《刮痧》英文觀後感,體現中西方文化差異,語法不用太准確,高中生水平即可
《刮痧》這部電影重點不是講怎麼刮痧,刮痧有什麼好處,而是講因為刮痧致使一個家庭經歷具體的苦難。電腦游戲設計師許大同與妻子簡寧在美國奮鬥了8年,事業有成。一次意外卻令美好的家庭變得愁雲慘霧:5歲的兒子生病了,老父親用傳統的中國民間刮痧幫孫子治病。大同夫妻繼而被控告虐待兒童,一個又一個物證人證令夫妻倆百口莫辯,西醫根本無法了解這種傳統中國療法。因為這件事,父子與夫妻都不得已的分開了。聖誕節那天,門衛不讓大同去家裡見簡寧和他兒子,無奈之下,他只好冒著生命危險爬水管爬上九樓,並在那晚法院撤銷了對撫養孩子的審判,最終皆大歡喜。
觀看這部電影時,給我最大的感觸就是中西文化的差異。老父親是愛他的孫子的,他孫子生病了老父親給他刮痧,在背上留下的痕跡卻被人認為是這孩子受了虐待,這是美國人不懂得刮痧是什麼造成的;對待孩子的問題上,中國人將孩子當做是自己的私人財產,可以隨時對孩子進行管教,但在美國,孩子卻被當成是社會財產,一旦孩子受了傷害,孩子的父母就會被剝奪撫養權,由兒童福利中心進行養育,在大同的頒獎會上,他的兒子打了他老闆的兒子,大同讓他兒子道歉,但他卻不道歉,大同打了一下他兒子的頭,大同認為這是對他老闆的尊重,當然,中國人大多都是這樣,在不分三七二十一先打了自己的孩子再說,這表示自己沒有教養好,打孩子是對別人的尊重,但美國人卻不這么認為,他的老闆看到大同打他兒子表示很驚訝,並且認為教養孩子跟尊重他人沒有關系。大同為了給他的父親辦綠卡,在聽證會上說了是他給他的兒子刮痧的,老父親知道了這件事後,他自己一個人到了大同老闆昆蘭的家裡,跟他講了是他刮痧的,而不是大同,昆蘭問簡寧為什麼大同要說是他刮痧的,簡寧回了他一句:因為他是中國人。這些都是中西文化碰撞後產生的火花!
原文地址:http://www.guanhougan.net/guanhougan/5599.html,轉載請保留地址,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