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一部關於 棄嬰 的電影名字,好久沒看了,想找出來看看
李心潔的《鬼域》
劇情:
女作家徐尋(李心潔)在處女小說獲得空前成功後陷入創作困境。在創作新的定名為《鬼域》的小說時,她期望向讀者呈現一個如幻似真的「詭異空間」,無奈反反復復幾次構想出來的故事情節都差強人意,而昔日情人的再一次現身,更令她心緒紛亂,一怒之下,她刪除了電腦里的《鬼域》初稿,卻自此進入自己虛構出來的「鬼域」。
一番驚險之旅之後,徐尋在鬼域里遇見一小女孩(曾雅琪),得知鬼域意為「被遺棄的空間」,現實生活中人們所遺棄的一切(包括打掉的胎兒),都能在這里找到。在該女孩的幫助下,徐尋開始了更加恐怖的逃亡旅程,後來兩人在鬼域老伯(劉兆銘)的指點下,朝鬼域的出口奔去,小女孩的身世之謎逐漸被揭開。
2. 《海上鋼琴師》:一個時代的棄嬰,一場被命運擺弄的「生死訣別」
《海上鋼琴師》影片於1998年10月28日於義大利上映,在2019年11月15日4K修復面貌重新回到大眾的視野,上映以來好評不斷,豆瓣評分9.3。好的電影即使歷經多年,依然能夠給人心靈上的觸動。
《海上鋼琴師》是義大利著名導演朱塞佩·托納多雷於1998年推出的一部文藝巨作,這部電影與他的另外兩部經典作品《天堂電影院》《西西里的美麗傳說》合稱為"時空三部曲"。
影片講述主角1900降生於豪華郵輪上,後被遺棄在頭等艙,1900在一次偶然間闖入頭等艙,從而與鋼琴結下不解之緣,這個被命運拋棄的鋼琴天才1900最終隨郵輪逝去的故事。
1900憑借自己的天賦成為這艘郵輪上的鋼琴師,每個聽他演奏的人都被深深打動。他原本有很多回可以走下郵輪開啟新生活的機會,可他屢屢放棄,這個本可以享受榮華富貴的鋼琴天才一次次拒絕金錢的誘惑,原因或許只有他自己真正明白。那麼這部電影到底在講述什麼,正好借著這次重映的機會,讓我們一起再來好好品味這部電影。
1孤獨,才是人生常態
人生是一場修行,我們終要修得於孤獨中尋找樂趣。而1900是一個被孤獨牽絆住的人,他於孤獨中誕生,也於孤獨中死去。
享受孤獨,是一種人生境界。而孤獨,不代表寂寞。當1900坐在頭等艙,為那些「上流社會」的人演奏時,所有人都被他的琴聲打動,為他歡呼鼓舞。
鋼琴上的1900,享受著人們敬仰的目光,熱烈的掌聲和崇高的榮譽。場上的每一個人都沉醉於這場鶯歌燕舞,當郵輪靠岸的鳴笛聲響起,人們高呼著「美國」時,他激動的跑了出去。熱鬧隨著人們來到艙外,鏡頭慢慢轉回船艙內的1900,熱鬧退去,他依然享受著,彈奏著,而此刻船艙里只剩回盪的琴聲,仿若剛剛那場熱鬧從沒出現過。
1900的人生也不算枯燥,當水手收養他時,給了他父愛;當他遇到愛情時,體驗過心動;當他結識吹小號的麥克斯時,收獲了友情;而這世間,沒有永恆,一切都會被改變,一切都終將消散,只剩孤獨。
有人說,天才都是難以被理解的,所以他們註定孤獨。但其實不是,此時此刻的1900不再是一個鋼琴天才,他成了一群孤獨人類的縮影,他也時常感覺自己和這個世界格格不入,那是一種精神上的巨大孤獨感。
《柔軟》里有一句很好的台詞:「在我們的一生中,遇到愛,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理解」。
越長大越知道,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孤獨是偉大的,而偉大也於孤獨中誕生。這個世界上總有一些特立獨行的人,他們賦予了自己的生命別樣的意義,同時也忍受著這份自由所帶來的孤獨。
2曾以夢為馬,卻負了韶華
麥克斯,1900唯一的摯友。麥克斯是一個有遠大追求的人,他和其他人一樣,有著一個「美國夢」。即使他在郵輪上吹了6年的小號,卻依然沒有忘記自己的「夢」。麥克斯夢想將自己的小號吹到家喻戶曉,夢想當一名著名的音樂家,夢想著通過演奏而收獲財富,安身立命,娶妻生子。
因此,當郵輪再次靠岸,麥克斯選擇下船,去實現自己的夢想。他與昔日的夥伴們一一告別,笑臉相送,此時,背景音樂響起:
我們笑著說再見,卻深知再見遙遙無期。麥克斯下船後生活並沒有讓他如願,而是惡狠狠的鞭打著他的夢想,最終在生活窘迫之時,麥克斯賣掉了小號,也賣掉了自己的夢想。苦難之下,很多人面對窘迫的生活只能丟盔棄甲,只為活著而活著。
每個人都曾覺得自己是獨特的,而每個人卻都只是時代的復製品。學生時代,我們不敢舉手回答問題,害怕被嘲笑。生活中,我們推掉社交,拒絕溝通,莫名的心生厭倦。工作上,我們像一台機器,以青春為燃油消耗著年華,在同一條軌道上盤旋。朋友圈裡,我們漸漸收起自己分享生活,記錄生活的慾望,莫名的在乎別人的眼光。
我們都曾覺得自己與眾不同,鮮活跳躍;我們都曾懷著一腔熱血,想站到人生舞台上贏取掌聲和榮譽;我們都曾活得孤傲而灑脫。可終究敵不過社會突如其來的教育,我們被糾偏著,被放入各自的軌道;我們被磨平稜角,忘了夢想,只為生存而活。
但我們必須承認,這個世上總會有人可以活得像1900一樣純粹,灑脫,不被世俗所污染,不被功利所誘惑。總有一些人,會給這個渾濁不堪的江湖帶去光明,他們就像暗夜裡的燈塔,默默照亮你來時的路,時刻提醒著你不要迷失自己,不要忘記初心。
3一場被命運擺弄的「生死訣別」
在影片中,1900說:「陸地上的人喜歡尋根問底,虛度了大好光陰。冬天憂慮夏天的姍姍來遲,夏天則擔心冬天的將至。所以他們不停四處遊走,追求一個遙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我,並不羨慕。」
巴金說過:「為了追求光和熱,人寧願捨去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愛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卻不如轟轟烈烈的死。」
是的,無論我們是悲傷還是歡樂,都阻止不了時光的流逝,所以我們沒必要多愁善感。有人對1900的不願下船困惑不解,1900一直在躲避,躲著最後與生於斯,長於斯的郵輪一起消亡也不願意下船。
其實,影片里已經說明,在人們眼中,走下輪船代表著走向希望,走向繁華,走向功名。而在1900眼裡,他看到陸地上彌漫著人們無窮無盡的慾望,陸地對他來說,太過陌生,一切都是未知的。
「我沒法舍棄這艘船,我寧可舍棄自己的生命。」對於1900來說,生命的意義在於活得充實,而不在於活得長久。所以他最終選擇純粹的離開這個世界,正如他當初純粹的降生於這艘郵輪之上。
這部電影之所以能夠成為被很多人反復回味的經典是因為他涵蓋了太多的浪漫和虛幻的情懷,其中包括對於堅守內心的執著,遠離喧囂的安寧,單純的人性和自由的靈魂。這些「烏托邦」式的情懷是置身於現實生活中的我們可望而不可及的,也正因此,它守護了每個人心中對於最質朴的願望的嚮往。真正的救贖,並不是廝殺後的勝利,而是能在苦難之中找到生的力量和心的安寧。
生活中我們大多數人,可能無法像1900那樣決絕,和不屬於自己的時代說再見。即使我們討厭這個虛假偽善的世界,也沒有足夠的勇氣說出來,只能在人海中沉浮,平平淡淡,終其一生。感謝1900沒有下船,他保留了我們對美好的嚮往,也希望我們每個人都守住自己的內心。
3. 看過一部電影,泰國的,講打胎的,然後棄嬰被丟在一個廟里是驚悚片吧
你說的是鬼嬰廟吧!我也看過!感覺還不錯
4. 無人知曉的真實故事是什麼 以西巢鴨棄嬰事件為原型改編
很多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上映之後也最容易能夠引起人們的共鳴。不知道大家是否看過日本的一部電影,名為《無人知曉》。那電影《無人知曉》背後的真實故事是什麼?據了解,電影《無人知曉》是以西巢鴨棄嬰事件為原型改編的,這個案子在當時受到了很大的關注,如果案子當中的那幾個孩子都還活著的話,現在應該都已經長大成人了。
孩子的母親拋棄了孩子,跟情人私奔了。孩子的母親也因此被判處有期徒刑,但是念在她還要照顧另外幾個孩子的份兒上,緩期執行。十四歲的大兒子因為傷害致死罪,被送到少年機構進行看管。
5. 一個女人養兒子在碼頭上什麼電影
叫《流星語》 《流星語》的影片背景是眾所周知的亞洲金融危機,張國榮飾演的「阿榮」原來是一個成功的股票經紀人,在危機中由於判斷失誤而導致事業一敗塗地,女友也離他而去。在徹底的疲倦中阿榮回到了自己的遊艇,卻意外地發現了一個棄嬰,原來嬰兒的母親已經喪失生活的勇氣,希望孩子能夠被有錢人所收養。阿榮開始並不想收養孩子,因為他已經是一個徹底的失敗者,因此他把孩子放到了碼頭上。但當半夜被雨聲驚醒時,他驚覺地奔了出去,把雨中哭泣的孩子緊緊抱在懷里。也就是在這一刻,兩個生命從此密切地聯系在一起,而流露著市井溫情、體現著清淡散漫的平民生活的一段影片也開始展現在我們面前。 阿榮是一個失敗的男人,但是他卻成為一名稱職的未婚爸爸。他開始帶著棄嬰「明仔」混跡於市井之間,一方面打零工維持生活,另一方面與明仔享受著父子之間的濃濃情意,直到最終明仔的親生母親出現。影片整體表達的是一種男人的父愛,一種在當今浮躁的社會中少有的溫情,在終於剝去了金錢與世俗的面具之後,我們終於看到人與人之間還有另外一種真正的愛。由此,那種在不經意之間、在阿榮哼著兒歌讓明仔入睡、在二人一起嬉戲中所表現出的淡淡溫情,使觀眾不由得為之心悸,也看到了市民生活的可愛一面。 最後,明仔終於回到了母親身邊,而龍sir也最終沒有能夠向明姐表白,因為明姐因為急病而離開了人世。到這里,我已經分不清楚這究竟是一出人生喜劇還是悲劇,我所能夠感受的只是一群小人物的悲歡離合。 看完了這部影片,有一種悵然若失的感覺,就象是品嘗了一顆青澀的橄欖,帶著絲絲的甜意。我必須承認,這是近年來我看到的較好的文藝片,尤其是與有些台灣電影的無聊煽情與大陸情影片的近乎白描的情感表現手法相比較。 對於導演張之亮來說,這部作品誕生於1995年亞洲金融風暴過後香港市道低迷、影業嚴重滑坡的社會背景,也是他參與挽救香港電影的一項嘗試。影片體現出了張之亮在《籠民》,《飛越黃昏》中一貫的文藝片風格,也總使我想起幾十年前《馬路天使》那樣的藝術表現技巧。 狄龍、吳家麗憑借出色的表演,雙雙獲得2001年度香港金像獎最佳男、女配角獎,而張國榮也並因此獲日本亞洲電影影迷會「最佳男演員」獎,為其巨星生涯增添了厚重的一筆。應當說最使我感到驚訝的,還是張國榮居然能夠把一個未婚父親演繹得這么逼真、感人,正如有人評論說:《流星語》向我們解釋了一個不可能是父親形象的男星被導演脫胎換骨的過程。」所以我認為,該影片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張國榮的藝術轉型。 張國榮,這樣一個名字已經和我們這代人的生命聯系在一起,無論你是喜歡還是討厭他。從音樂角度來看,我是比較喜歡他的,陳百強與他兩人的歌一直是我年少時的最愛。如果僅有1978-1989,張國榮還只是《音像世界》所稱「八十年代香港樂壇三巨子」之一,如同七十年代的許冠傑。而在九十年代
6. 說泰語的有一個婦女因為家裡太窮而去給老頭餵奶的是什麼電影
穿白絲綢的女人
丹是總督府里卑微的僕人,生活上唯一的寄託就是同樣在這里當下人的駝背仔。駝背仔小時候是個棄嬰,當總督大人發現他時,他是被一件白絲衫包裹住的,而這件白絲衫也成了駝背仔唯一有紀念價值的東西。烽火漫天,總督大人被人殺害,駝背仔帶著他僅有的白絲衫來找丹,希望丹能披上這件白絲衫,當他的新娘,隨他到南方展開新生活。 >>>
評 分 7.2
類 型 劇情
7. 10部哭到崩潰的電影分別是
1、尋夢環游記
該部電影上映之時許多人觀看,主要講述的是一個小男孩為了追逐自己的音樂夢想,無意中去到另外一個世界與太爺爺相遇的故事,劇情中關於死亡的三種境界論調令人耳目一新,故事走向非常的煽情。
8. 高中生撿棄嬰電影叫什麼名字
《渴望》。
《渴望》是1990年出品的50集電視連續劇,由魯曉威、趙寶剛執導,張凱麗、李雪健、黃梅瑩、孫松、藍天野主演。
該劇講述了年輕漂亮的女工劉慧芳面對兩個追求者遲疑不決。一個是車間副主任宋大成,一個是來廠勞動的大學畢業生王滬生。她渴望愛情,但是,前者有恩於她,後者身處困境,需要幫助,這使她左右為難。1990年12月在中央電視台播出。
分集劇情
第1集
故事發生在60年代後期。王滬生在工廠結識了年輕的師傅劉慧芳,劉同情王滬生的處境,在工作和生活上常常幫助他。王滬生的姐姐王亞茹是外科醫生,在未婚夫羅岡去幹校不久便發現自己身懷有孕,孩子是她的希望和寄託,為了羅岡她決定請女友、產科醫生田莉幫助生下孩子。
劉慧芳與同車間的工人宋大成一起長大,宋老實憨厚,經常幫助劉家,很得劉母的歡心。在王家,劉慧芳看到體弱多病的王母,憐憫心油然而生,她決定留下來照顧王滬生。劉慧芳渴望愛情嚮往美好的生活,然而面對王、宋兩個同時出現的追求者,她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
劇集評價
「舉國皆哀劉慧芳,舉國皆罵王滬生,萬眾皆嘆宋大成」,成為當年的一道獨特風景。一部轟動全國感動千萬人的電視劇,被稱為中國電視劇發展的歷史性轉折的里程碑,它創下的巔峰效應成為一個時代的神話。
該劇開創性地以寫實的視角直面那個社會動盪、是非顛倒的年代,講述了幾個年輕人復雜的愛情經歷,揭示了人們對愛情、親情、友情以及美好生活的渴望。
9. 《嬰屍》影評
泰國恐怖片《嬰屍》題材甚好,之前的預告片一推出就馬上引起我的極度期待,期待這部片子的恐怖程度,不過還是失望了!故事形式是不錯的,泰國的廟宇都香火鼎盛,但是你所膜拜的是神?還是棄嬰?嬰兒被墮胎,棄嬰全數被放置在廟宇的倉庫內,嬰兒的冤魂要找到解脫並向活人報復以及投胎。
多線條的人物敘述,以及個別案件的方式來進行,開始從小女孩一直聲稱看到的小弟弟開始,女明星墮胎事件,未成年少女墮胎,非法幫人墮胎的阿姨,以及 管理 廟宇的廟祝,全部的故事線分散且不連貫,最期待的恐怖氣氛根本就達不到層次,嬰兒的冤魂出現都是聲音以及影子來帶過,男女主角表現不突出,小女孩一直看見的弟弟的過程也沒深入觸碰,可惜,其他分散了的個別事件,也可以似有似無,無關痛癢。
導演真的失手,既然題材選擇是廟宇跟墮胎,理應兩邊都能兼顧,但是導演只是多著墨於墮胎的恐怖後果上,並沒有嬰屍在廟宇內的作用,真的搞不懂!到了最後,預告片跟海報的嬰屍集體畫面也沒有出現,那些嬰屍的冤魂出現時,利用 電腦 特技帶出的畫面也十分生硬不真實。來到結尾的故事總結時,全部事件竟然被牽強地可以有個連貫,哈。
全片下來都是失望兩個字,不恐怖之餘,也製作得粗糙,預告片確實是欺騙了我。或許唯一可取的地方就是 教育 性,戲中最重要的信息還是奉勸年輕人對性愛上的保險跟安全,別光是用下半身思考,非要不可時,就安全措施要充足,不然搞不好來了個生命,就要負上責任了。又一次對泰國恐怖片失望了,虎頭蛇尾的宣傳方式,下次還是不信才好。
10. 看過一部電影,泰國的,講打胎的,然後棄嬰被丟在一個廟里是驚悚片吧
樓主,這是亂倫片。
後來那個棄嬰長大了就去和他媽搞,搞了又和他爸搞。然後自己自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