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外大片 > 懺悔錄法國電影

懺悔錄法國電影

發布時間:2023-02-09 13:20:25

① 誰來教教我歷史!

法國真正的崛起之迷
任何一個偉大的思想就像一個美麗的火焰,是否能夠產生巨大的能量還要看有沒有所需要的乾柴。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最主要的「乾柴」就是國民的素質和教育。依法國為例:
受文藝復興影響的16世紀宗教改革產生的新教教派與舊教分庭抗禮,他們爭奪兒童和群眾的手段就是教育。通過這場爭奪戰,各方在教育方法上重視數學、地理、歷史,注意採用實物教學和進行練習,著意發展學生的智力。這使得法國新一代的素質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創辦於1684年的訓練初等學校教師的講習所是歐洲最早出現的師范教育設施,對確保教師的質量起到關鍵性的作用。19世紀以前,法國高等教育享有桂冠的榮譽,其學術水平在西歐是很高的。
盧梭是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的著名思想家,他出生於瑞士日內瓦。10歲時,父親因受人陷害逃離瑞士。盧梭13歲即開始自謀生計。他當過學徒、雜役,為人抄寫過樂譜,做過家庭教師。寄人籬下所遭受的屈辱和冷遇,長期漂泊不定的貧困生活,培育了盧梭對於"殘暴和不正義"的反抗意識。1762年,盧梭的長篇教育哲理小說《愛彌兒》問世。盧梭在這部構思20年,撰寫3年,精思熟慮的傑作中,對當時法國腐朽的政治、宗教特別是教育進行了猛烈抨擊。他提出培養真正符合社會需要的新人的構想,描繪了一幅培養新人的藍圖。這部長篇檄文剛一發表,就轟動了整個法國和西歐。法國政府下令逮捕盧梭,焚毀《愛彌兒》。盧梭被迫逃到瑞士,翌年又出走英國。1767年,盧梭返回法國,避居於巴黎市郊。1772年完成了自我評傳性的最後一部著作--《懺悔錄》。1778年與世長辭。
盧梭的教育方法被他的同胞,瑞士人裴斯塔洛齊所繼承。瑞士政府首先他的按年齡分組來發展兒童的不同能力的教育方法實行教育。後德、法、英、意、俄、美等國政府,也紛紛派遣專家和官員前來學習。裴斯塔洛齊所創建的伊佛東學校成了蜚聲歐美的「國際學園」。有趣的是,瑞士政府首先採用這種教學方法,美國政府發起了聲勢浩大的《盧梭、裴斯塔洛齊教育思想》的運動。前者成為今天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後者成為今天世界上的霸主之一。
1789-1794年法國革命是繼17世紀英國革命和18世紀美國獨立戰爭後的一次更徹底、更深刻的資產階級革命。在教育方面,資產階級執政的各派力量都擬訂過方案,其中著名者有康多塞、雷佩爾提和拉瓦錫等人所擬的教育方案。這些方案雖然在當時都未來得及付諸實行,但對法國教育產生了影響。尤其是康多塞1792年向立法大會提出的方案,不僅給法國而且也給其他國家提供了討論19世紀教育發展的基礎。
由此可見,法國曾在19世紀初有拿破崙這樣的人物並產生過巨大的能量決非偶然,是整個民族素質急速提高後的能量的一次爆發式發泄。但法國的教育在拿破崙期間和之後屈服於宗教勢力變得越來越保守,宗教勢力重新掌握了教育大權。直到進入20世紀後,宗教思想和教會對教育的影響進一步有所削弱,50多個從事教育等方面活動的教會組織被解散,3000多所教會學校被封閉,1905年法國政府明確宣布廢止"法盧法案"。但此時的法國已經喪失了在國民素質上的優勢,尤其是與宗教沖突較大的科學被毀於一旦,終於沒有能再次平地而起。
功虧一簣,令人惋惜!

德國真正的崛起之迷
從17世紀到18世紀中期的德國,在政治上和經濟上比英國和法國都要落後,長期處於分裂狀態,300多個封建邦國各據一方。這些邦國,尤其是普魯士、奧地利等大的邦國,為了強化統治和擴大軍事實力,企圖通過教育造就忠順的臣民和得心應手的兵士,所以急於把國民學校管理權從教會轉到國家手中並大力提倡強迫義務教育。早在16世紀後半期,就有威登堡和薩克森等邦國頒布了強迫教育法令;從17世紀開始,大多數邦國都競相頒布這種法令。其中以1763年普魯士王腓特烈二世頒布的法令最為著名,它進一步規定5~12歲的兒童必須到學校受教育,否則對家長要課以罰金。
實科中學在德國產生於18世紀初,較英法等國早一個世紀,使得德國人具備了自然科學索要求的嚴謹和內涵!1708年虔信派信徒席姆勒(Zemmler)在哈勒創辦了"數學、力學、經濟學實科中學",以教授數學、物理、力學、自然、天文學、地理、法律為主,並輔之以繪畫、制圖。此後,德國各城市陸續有人創辦這類學校,有的實科中學則增設建築、商業製造、貿易、經濟等科目。這是一種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質,又具有職業教育性質的新型學校。它排除了教學科目、課程內容的純古典主義的傾向,適應了德國資本主義經濟逐漸發展起來的需要。但由於它的畢業生不被允許進入高等教育,所以地位很低,所以學生也不多,很快被沒有門第觀念的美國超過,在科學應用方面輸給了美國。
受到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影響,它在教育上的突出表現是泛愛主義和洪堡德改革。泛愛主義是受到法國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尤其是盧梭思想和德國新人文主義的深刻影響而產生的。泛愛主義教育家如巴斯多(J.Basedow)、薩耳士曼、堪比等認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養掌握實際知識、具有泛愛思想、健康、樂觀的人,因此德育、體育、勞動教育、現代語和自然科學知識受到重視,採用讓兒童自由發展的教育方式,注重實物教學。他們熱愛兒童、肯定兒童的天性是善良的,反對經院主義、古典主義教育,禁絕體罰,這種方法後來傳入美國,俄國和日本等國。
1807-1815年普魯士施太因-哈登堡改革期間,新人文主義的代表人物,歷史學家、政治活動家洪堡德(K.W.Humboldt)曾出任教育部長,他根據新人文主義的精神對各級學校教育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初等教育和師范教育方面,積極貫徹裴斯塔洛齊的教育思想,教學內容有所擴充、教學方法有所改進,出現了第斯多惠等著名的教育家。此後的美國發展的杜威教育方式也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中等教育方面,實科中學進一步得到發展,增加歷史、地理和自然科學的科目,通過考試選擇教師,打破了只由教士充任教師的局面。在高等教育方面,洪堡德較早明確地提出大學的任務一方面是要向學生傳授各科知識,一方面是要發展科學(即辦成教學中心和科研中心),他創辦和領導的柏林大學就是這方面的典型。
由於德國較早地抓教育,國家強大也是來源於方法的更為先進、合理。這是素質教育的又一明例,和有的人吹噓的基因、染色體毫無關系!

日本真正的崛起之迷
戰後日本崛起,得益於重視教育和重視人才的培養。日本前文部大臣荒木萬夫曾經指出:「從明治以來,一直到今天,我國社會和經濟的發展,特別是戰後經濟的發展非常驚人,為世界所重視,造成比情況的重要原因,可歸結為教育的普及和發展。」美國著名發展經濟學家舒爾茨說:「戰後日本物質資本存量幾乎盪然無存,但其國家財富中的重要部分——具有知識水平的人還大量存在。」 日本重視教育的歷史可上溯到明治維新時代。早在1872年明治政府頒布《學法令》時,就在《學制布告》中提出了一個非常明確的口號,要在全國做到"邑無不學之戶,家務不學之人",接著,1886年明治政府宣布在全國實施義務教育,大約經過30年的努力,終於在全國范圍內普及了初等教育,其速度之快在世界教育史上是首屈一指的。而且從年代上看,日本也是世界上最早在全國范圍內普及義務教育的國家,比美國早4年,比法國早10年。正如日本前內閣總理大臣福田赳夫在一次施政演說中所說的:"人是我國的財富,教育是國政的根本。"這應該是日本崛起奇跡的根源。
戰後日本崛起,得益於追求至善、精益求精。吉田茂是日本戰後最負盛名的首相,晚年以充滿激情的語言寫就《激盪的百年史》,總結日本民族如何戰勝困難、目光遠大、勇猛進取、善於學習、追求完美。他說日本民族具有一種止於至善的專業精神。除非不做,做什麼就要做到最好,深深植根於日本民族之血液,此乃日本歷經明治維新和戰後經濟奇跡,得以雄踞世界第二經濟強國之主因。管理大師德魯克說,戰後日本經濟起飛有三位導師。第一位導師是道奇,他教導日本人要發展經濟,首先是穩定貨幣金融,將日元與美元匯率固定於360日元。第二位導師是戴明,全面質量管理之父也。德魯克說,質量管理是美國人發明的,但完美運用、臻於化境的卻是日本人。第三位導師就是德魯克自己。他教會了日本人如何思考戰略和實施目標管理。德魯克對日本文化精神亦有湛深研究。七十歲時被榮聘為東京大學研究日本藝術文化的教授,引以為傲。德魯克與吉田茂英雄所見略同。二師皆以為日本民族真正利害之處,便是那種追求至善、追求完美的專業精神。無論做什麼,皆力求最好,心無旁騖,精益求精。此種精神之背後是異常謙遜的學習態度,永遠不懈吸取他人長處之開放胸懷。盛田昭夫說:"日本企業之所以能在短期內取得飛躍進步,奧妙就在於企業經營者始終認為日本在一切領域中都落後於他人,從而產生一種緊迫感。他們情願以歐美各國的學生自居,堅持交學費,學習經營手法,吸引新技術。""在日本,人們始終不懈地追求效率和生產率的提高,即使是對螺絲刀這樣簡單的工具也毫不例外。從設計到加工,無不精心考慮,仔細研究。"
而中國人弄虛作假、投機取巧、坑蒙拐騙。。。是當今中國社會之普遍心理。與日本人追求至善、精益求精的敬業精神相比是不是還有很大的差距?!

美國真正的崛起之迷
美國早在是英國殖民地時就對教育非常重視,到1775年,英屬13個殖民地人口不過260萬,但已仿效英國牛津、劍橋等大學創辦了哈佛、耶魯等9所學院,教育環境甚至都強過今天的北京市。 殖民地時期的初等教育相當發達。北部幾個殖民地以麻省(Massachusetts)為代表,特別重視普及教育,當局曾於1647年發布法令,規定市鎮中只要有50戶居民就應設立一所小學,於是市鎮學校在北部興起。這種由地方當局辦理、干預教育的做法,超過了其宗主國--英國的教會辦學的方針,一舉奠定國民素質的優勢!
在這個世界,凡是受過教育的人幾乎沒有人不知道美國的《獨立宣言》:「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一些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當我們熱血沸騰地聽著這人類史上最偉大的聲音的時候,請不要忘了美國還有一個偉大之處,那就是《憲法》所標榜的以教育培養國家公民。為了普及教育,他們先是採用了英國的蘭卡斯特導生制。1818年蘭卡斯特本人還應邀到美國宣講導生制。英國式的教育不能滿足這個新國家對教育的要求。1843年,賀拉斯• 曼(Horace Mann,當時任麻省教育廳長)考察德國,才引進了當時普魯士的教學制度,同時大力宣傳盧梭、裴斯塔洛齊等歐洲教育家的思想,美國各地的小學遂開始採用西歐最先進的教學制度。
南北戰爭以後,美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步伐邁得更快,這期間新成立的大專院校就有二百餘所! 它一面學習當時歐洲重視學術的樣板——柏林大學,於1876年創設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建立大學研究院,致力高深的學術研究;一面根據國會於1861年、1890年所通過的二個《摩雷爾法》,由國會撥地、撥款資助各州大辦農(業)工(藝)學院,很快培養出大批適合工農業發展需要的專門人才,當今舉世聞名的麻省理工學院、康奈爾大學由此而來。工農學院初辦時,由於眾多貧苦學生求學其中,曾被譏為"牧牛娃學院",在高等教育的"平民化"方面大大領先於歐洲。事實證明,窮人的對財富的渴望遠遠高過富人子弟!這就為美國造就了一批敢於冒險和創新的高知識人才,當他們對財富的渴望的慾火被點起,那就是火山,那就是海嘯,那就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高潮!
南北戰爭以後,公立中學本來是兼顧學生升學與就業兩方面要求的4年制綜合中學,由於此時學生逐年猛增,准備升學者日少而准備就業的日眾,所以逐漸以職業准備為主要職責,課程隨之發生變化,加強自然科學和實用科目,這是美國中學的顯著特點。公立中學逐漸以職業准備為主要職責,課程隨之發生變化,加強自然科學和實用科目,這是美國中學的顯著特點。不僅如此,1880年麻省理工學院創辦了工業中學,1888年明尼蘇達州首創農業中學,此後各種職業中學不斷大量涌現。歐洲人由於世俗觀念而不喜歡職業中學,以"生來平等"為信念的美國人則沒有這種歷史包袱。職業中學造就了一批實業家和發明家,第一架飛機的發明家萊特兄弟就是他們中的一員。
據統計,1870-1940年,美國人口增加了3倍,而中學生則增加了90倍。當時的口號是:"中等教育為所有適齡青年敞開大門",到1918年時美國高中已發展到2萬多所,而12億人口大國的中國到1998年才有1萬多一點的高中。由此可見,美國的高效率、高技術、高產出靠的是科技,靠的是先進的教育。今天,美國基礎教育的方法在杜威式教育法的基礎上幾經改進,教育的口號是:"不讓一個孩子掉隊",各州都將40%的稅收用於教育。上世紀80年代壟斷著大約70%左右的專利發明,70%以上的諾貝爾自然科學獎,奧運會獎牌總數第一。
「2061計劃"是美國促進科學協會聯合美國科學院、聯邦教育部等12個機構於1985年啟動的一項面向21世紀、致力於科學知識普及的中小學課程改革工程,它代表著美國基礎教育課程和教學改革的趨勢。為此計劃,美國動員了800多位科學家、企業家、大中小學教師和教育工作者參與了這項再造青少年智慧的宏大工程。他們總結戰後科學、數學和技術領域的深刻變革和未來發展趨勢,汲取美國80年代以來教育改革的成果,打造21世紀新的美國人。
一個居安思危的國家才有資格談論誰是第一!

結論
大國的崛起靠的是科技,國與國之間的較量說到底就是國民素質的較量,是人才的較量。不客氣地說,中國由於難以接受別人的教育思想,國民整體素質與發達國家的相比都不是一個等級。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研究過21種在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後來相繼消亡的文明。結論是這些文明死亡的原因,無一例外,都不是他殺,而是自殺。他們失去了創新的活力,被歷史淘汰出局。
1876年,美國慶祝獨立100周年的時候,在費城舉辦國際博覽會,有37個國家參展,當時清政府也派出了展覽團。在這次博覽會上,英國展出最新的蒸汽機車,美國展出大功率電動機和發電機,德國展出加工槍炮的精密機床,中國展出的是純銀打制的27套件耳挖勺和小腳綉花鞋。
這是就是時代的差距!
一個居安思危的國家才有資格談論誰是第一!

② 安娜卡列尼娜電影版哪一部最經典

蘇菲·瑪索主演的。

《安娜·卡列尼娜》是由伯納德·羅斯執導,蘇菲·瑪索、肖恩·賓等主演的愛情片。該片於1997年5月1日在德國上映。

該片中,蘇菲·瑪索的表演誠然出色,然而和嘉寶相比仍相形見絀。可能外形上就比較吃虧,具有東方特質的蘇菲看起來實在不像一個俄國人。

其次,劇本本身的一些局限,減輕了蘇菲塑造的安娜的悲劇性,著力在安娜的情慾上著墨,這樣一來,也限制了蘇菲挖掘角色的深度。不過,在眾多客觀原因之下,蘇菲的表演仍具可觀性。蘇菲在片中的表演,可謂不得不失。

影片場景宏大,19世紀俄羅斯上流社會奢華的生活場面以及美人靚衫,都給人以視覺上的直觀美感,讓令人心動的安娜被所有精美細節烘托著,講述一個凄美無限的動人愛情故事。

(2)懺悔錄法國電影擴展閱讀

幕後製作:

在拍攝貝多芬傳記片《永恆的愛人》期間,伯納德·羅斯對列夫·托爾斯泰的作品產生了濃厚興趣。在決定拍攝該片之後,羅斯開始觀看各種版本的電影改編作品,並決定親自創作劇本。

該片是蘇聯解體後第一部全部在俄羅斯拍攝的西方電影。劇組花了六個月的時間在聖彼得堡及其周圍鄉村拍攝《安娜·卡列尼娜》。

羅斯認為《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列文在本質上就是托爾斯泰本人,因此在片頭引用了托爾斯泰的自傳體作品《懺悔錄》,因為該書完美展現出這位文學巨匠的性格和觀點 。

③ 也許這只是一個有些暴烈的Love Story

再次想起了前一段時間在豆瓣看到的那個話題,你的前世文學情人是誰。這個問題字面上看是顏值與氣質並存,可我著實討厭文學那兩個字。每一個作家都可以是情人的存在,難道還要分個藝術情人搖滾情人之類的?是迷戀的不夠深沉還是關於情人這個名詞的大眾對其的限制。總有人要出來擺脫桎梏,帶著葯水氣息的身影追尋自己所要的一切,卻也背負著這個衰老又挑釁的世界所帶來的重重壓力。
至今沒有看過小李子顏值巔峰時期主演的《心之全蝕》,大學以後屏蔽掉了所有和血腥與擁有讓我膽戰心驚bgm的電影。知道魏爾倫開槍打傷了蘭波的手腕後決定不去看這個電影,在網上默默的翻了翻電影劇照,不得不說,小李子那時候長得真的很美很美,和現在不知道是個人原因還是為了拍電影增肥的他是超級美少年和終極槽大叔的區別。電影裡面,魏爾倫的禿頂和蘭波閃耀的金發混合在一起,似乎是殘缺和無限自由的象徵。用過剩的液體裝滿有些殘損的杯子,液體會瘋狂溢出,杯子會無力承接;這就是結局
非常不專業而且簡單的介紹一下這位顏值爆表的天才男神,讓·尼古拉·阿爾蒂爾·蘭波,法文原名是Jean Nicolas Arthur Rimbaud,19世紀法國著名詩人。生於1854年,在1891年逝世。
37年的短暫人生,可能的思想是:這么年輕可能死於自殺。「1891年二月,在亞丁(Aden),蘭波最初以為是他的右膝蓋關節炎。」「在抵達馬賽,一周後,5月27日,他的右腿被截肢。術後診斷為骨癌,可能為骨肉瘤。」在半癱瘓的一段時間中,他試圖回到非洲,但在路上他的健康惡化,他於是返回了在馬賽(Marseille)的醫院,巨大的疼痛在這段時間里一直伴隨著他,他的姐姐伊莎貝爾(Isabelle)一直在他的身側照顧著他。在1891年2月10日他離開了這個世界,遺體被送回他的家鄉隨後被葬在Charleville-Mézières。

「這是個男孩的經歷,他過於早熟,就已經耗盡了暴風雨般的恢弘能力,未及達到他應有的目標。」1875年,在魏爾倫從監獄中釋放後的一段時間後,蘭波因為贊成穩定的工作生活放棄了寫作,他選擇了漂泊,「當過荷蘭殖民軍軍人,好望角水手,北歐馬戲團翻譯,塞普勒斯菜市場監工,非洲沙漠商隊隊長和軍火商。」他的足跡遍布非洲,歐洲和亞洲。「我對所有事情感到恐怖。老闆,工人,所有的農民,都是那樣的鄙瑣不堪。」這是蘭波在他的名篇《地獄一季》寫下的話。一語成讖,漂泊的日子裡他當過商人,他痛恨的那類人。

有人說,蘭波退出文壇是因為他極度的傲慢,因為他相信他已經做了他能做的一切。《地獄一季》是蘭波作品篇幅中最長的一部,之前的作品大多以短詩為主,而這部作品繁復,感情尖銳濃烈,蘭波似乎用盡了全身的力氣去寫這部代表他巔峰時期的作品,危機中的他想要擺脫精神和肉體束縛,與自己的情感展開戰爭,他手中的武器在紙頁上劃下漆黑的文身,為自己此前的感情獻上濃烈沉重的祭禮。

他的這一切,他的癲狂與溫柔,全部繞不開另一個男人。保爾·魏爾倫(Paul Verlaine ),與蘭波同為法國著名詩人,被後人與馬拉美、蘭波並稱為象徵派詩人的「三駕馬車」(個人認為這種頭銜最為無足輕重),1867年,魏爾倫經朋友引薦他結識了詩人莫泰·德·弗爾維樂夫婦,在與他們的交往之中他深深的愛上他們的女兒瑪蒂爾德(Mathilde),兩人逐於1869年正式訂婚。1870年,他們正式結為夫妻。之後他因為和巴黎公社有關的一系列離開了法國一段時間。

1871年8月魏爾倫回到了巴黎。蘭波寫了一首詩寄出後並沒有收到回復,所以他的朋友辦公室查爾斯·奧古斯特·布列塔尼(Charles Auguste Bretagne)建議他寫信給魏爾倫。蘭波此後給魏爾倫寄去了兩封信,附上了幾首他所寫的詩,其中令人震驚的「Le Dormeur Val(在山谷中的睡眠者)」吸引了魏爾倫,他回信說「來吧,親愛的偉大的靈魂。」

「蘭波在這個月月底,16歲的蘭波用魏爾倫給他寄出的匯票買了一張三等火車的火車票,帶著剛剛寫成的《醉舟》的詩稿從家鄉夏勒維爾(Charleville)投奔巴黎,「魏爾倫清楚的記得第一次見到蘭波時他的樣子『一張名副其實的娃娃臉,胖乎乎的,面頰紅潤,身體顯得瘦高,像一個還在長身體的冒失少年,由於正在處在變聲年齡,他的嗓音忽高忽低,口音很重,有很強的阿登口音,聲音時而高時而低,就像是在進行著破壞』。」

之後的日子蘭波住在魏爾倫家,在不安分的青少年時代後,婚姻使得魏爾倫回歸了正常的生活,妻子也生下了孩子。「這個時候魏爾倫在法國文學界享有盛譽,帕爾納斯派(作為反對浪漫派的一種新潮流,是法國自然主義文學在詩歌方面的表現,因雜志《當代帕爾納斯》而得此名)也已經在法國詩歌圈立足。」魏爾倫答應蘭波要幫助他出名,便帶蘭波參加了「醜陋的傢伙」聚餐,亨利·方丹-拉圖爾( Henri Fantin-Latour)的畫作《醜陋的傢伙》便是為這次晚宴而作。此次宴會中,魏爾倫將蘭波介紹給眾多帕爾納斯派詩人和畫家,蘭波的詩作得到了認可,在蘭波的很多作品中都能看到魏爾倫的痕跡,魏爾倫給了他很大的幫助。

蘭波和魏爾倫開始他們了短暫而狂熱的故事。「從小鎮來的蘭波與巴黎格格不入,他著裝隨便,酗酒成性,諷刺挖苦,口無遮攔,也因此與很多巴黎的詩人交惡,他『瘋狂的迷戀著自由的自由』,不甘於在『在平庸,惡意與黑暗中沉淪,死亡』,對周圍的一切都不滿意,對詩歌界惱火,對魏爾倫總是照顧自己的家庭而生氣。」

蘭波發現了魏爾倫軟弱的性格和酗酒的習慣,充滿冒險精神和瘋癲的蘭波帶領魏爾倫開始了一種「野性的流浪者般的混合著苦艾酒與大麻的生活。」巴黎文藝圈被他們的行為震驚了。他們終日酗酒,為詩歌的未來所爭吵,蘭波這位鄉下少年的粗野和放肆無禮完全把魏爾倫迷倒了。他在給蘭波的信中寫到「告訴我該做什麼,你希望我們怎樣去生活。歡樂,痛苦,厚顏無恥,這些都需要,我所有的一切都是你的。」魏爾倫對蘭波言聽計從,叛逆醉心於追求自由的蘭波對魏爾倫口無遮攔,他喜怒無常,極度敏感,經常亂發脾氣,時常表現出自己的嫉妒(很明顯蘭波是攻,後來布魯塞爾的法醫對魏爾倫的檢查也證明了這點)。

魏爾倫一直供養著蘭波,這個鄉下孩子為他帶來不小的開支,「終於,在魏爾倫從親戚家要來姑媽給他的遺產後,他似乎想方設法毀壞自己的家庭。」他做了一系列試圖破壞和妻子關系的事情,他對妻子和兒子大吼大叫,用點燃的火柴威脅妻子,對妻子進行暴打,因為對蘭波的瘋狂迷戀,他對與妻子瑪蒂爾德的關系無比暴躁厭倦。

「在後來所寫的《懺悔錄》里,魏爾倫裝出不理解妻子的樣子,甚至指出她在嫉妒自己的朋友:『從道義上講,這並不是一種愛情,是一種好感,而是一種欽佩之情,一種極度的驚訝感,你所面對的是這個大男孩剛滿16歲,可是卻寫下了這么優美的文字……』」。魏爾倫背負著世俗,道德和倫理的心理在他們之後的關系中表現的更為顯著。蘭波因為瑪蒂爾德的介入而對與魏爾倫的關系越發煩躁,「他寫了一封絕交信,打算1872年7月7日送到魏爾倫的住處,很有可能是魏爾倫在門口遇到了送信的蘭波,魏爾倫做出了退步,決定和蘭波一起去旅行,離開巴黎這個讓他們飽受侮辱的地方。」「我們不動聲色,將所有累贅留在巴黎,他甩掉被嘲弄的蠢貨,我拋下某個少婦公主。」魏爾倫後來在《快樂與漂泊》中這樣描述到。

魏爾倫的雙重性格卻一直伴隨著他,蘭波放盪不羈追求自由,而魏爾倫內心的世俗尖刀一直在刺向他,他猶豫疑慮,在與母親的通信中他讓母親把信寫成兩部分,一部分可以讓蘭波看,另一部分則告訴自己妻兒的狀況。這種關系似乎是不平等的,兩個人似乎也毫無共同之處,對待世界的態度也截然不同,「魏爾倫追求肉體的完美,蘭波追求思想上的完美。」二人的性關系一直是他們感情紐帶的主要組成部分,這其中充滿疲憊,歡愉,恐懼,「這是憂郁的心醉神迷,這是相親相愛的疲憊。」魏爾倫用這樣的詩句描述了當時的心情。

後來,瑪蒂爾德帶著母親來布魯塞爾找魏爾倫,試圖挽回他,魏爾倫也不免被妻子打動了,但在開往巴黎的火車上蘭波再次挽回了魏爾倫。「綠水滲透了我的杉木船殼,洗去藍色的酒跡及嘔吐物,洗刷了我……」蘭波在詩作中洗刷著自己的罪惡感,繼續著燦爛瑰麗令人迷醉的逐夢之旅。1872年9月8日,兩人來到了巴黎,新的冒險開始了。

在屬於他們的霧都,他們寫下了大量的詩歌,兩個人對倫敦抱有不同的看法「魏爾倫將倫敦看成一個適於漂泊的城市,而蘭波卻從關聯和混合的角度提取素材,將倫敦各種文化和族群相融合的街區表現的淋漓盡致(真的是天才男神)。」在看似才情橫溢無憂無慮的生活中魏爾倫卻一直在受世俗道德的煎熬,那把尖刀似乎在他的內心刺入的更深,蘭波厭惡魏爾倫的這種心態,他們經常爆發爭吵,兩人一起喝醉,喝醉之後打架,蘭波對這種純真原始的精神狀態無比迷醉,然而魏爾倫無動於衷,那把尖刀一直插在他的內心,他的思想之上。

疼痛煎熬至極的魏爾倫在1873年7月3日突然離開了倫敦,前往布魯塞爾試圖挽回瑪蒂爾德,也許這次離別時,蘭波才真正愛上魏爾倫,他選擇了向布魯塞爾寄了一封自取信,他在信中對魏爾倫說著挽留的話。愛情的迅猛滋生就像一朵罌粟花綻開般綺麗無比又極度致命,在兩人幾次通信過後,魏爾倫致電給蘭波,讓他到布魯塞爾列日大飯店找他。之後蘭波選擇去布魯塞爾尋找自己的情人,在布魯塞爾等待情人但是他依舊在妻子和蘭波之間掙扎,在對蘭波的痛楚思念中又渴望挽回瑪蒂爾德的愛。

魏爾倫的矛盾思想是給剛到達布魯塞爾的蘭波的一枚鋼針,「他們整日出入咖啡館,整天商量這件事,」然而事情並沒有任何本質上的進展,決裂伴著血滴從天而降,7月10日,魏爾倫買了一把左輪手槍和彈葯,在兩人一上午的酗酒過後,「蘭波重申自己要離開的決心,午飯後他們去庫爾特雷城賓館取行李,蘭波打算趕下午的火車,在酒精的作用下,魏爾倫突然鎖住了房門,亢奮中掏出了手槍,『這是給你的,然後你就可以走了』,」兩顆子彈打了出去,一顆擊中隔牆,一顆擊中蘭波的左手腕,他們的愛情已經灼燒成仇恨,魏爾倫後來說自己在半路擋住了蘭波,讓他把自己打死,然而蘭波攔住了街上的警察,魏爾倫後來被控謀殺未遂,並且受到了法醫的帶有侮辱性質的檢查。1873年8月8日魏爾倫被判罪入獄,這時候的蘭波,剛剛十九歲。

蘭波離開了布魯塞爾,回到了自己家鄉,生活的動盪情感的刺痛就像是一股晶瑩剔透的浪拍碎在礁石上一般。他寫下了《地獄一季》,「一天夜裡,我把『美』抱來坐在我的膝頭。一一後來我發現她苦澀慘淡。——我對她又恨恨的咒罵。」愛情匆忙的凋謝,從熾熱沉寂到冷卻的男孩對她狠狠咒罵。1875年他和魏爾倫最後一次見面,他整理好自己的《彩畫集》交給魏爾倫,從此封筆,兩人告別。魏爾倫之後被迫信仰了天主教,他的詩作的風格趨於無限的痛楚,在剛出獄的一段坎坷過後他的晚年卻又如日中天,被法國的詩人推向了「詩人之王」的寶座。然而,寂寞,痛苦,精神的潦倒伴隨著他,直到他去世。

兩人分開後,蘭波的很多詩集出版,魏爾倫為他的作品作序,然而後來的蘭波極度厭惡詩歌,他過著疲憊的之前的自己深惡痛絕的生活,那個「自信已獲得通靈的神力」的男孩已經瞬間剝去所有光芒變成一個嚴峻的男人,讓生活壓迫他,碾壓他,最後帶著病痛死去。

「真正的生命已經不復存在」。

這是我至今唯一感官能受到強烈刺激的兩個男人的愛情故事,之前看過蘭波的詩,我記得剛拿到那本書的時候我坐在宿舍樓下的台階上翻那本封面是天藍色的書,天是稀薄的昏黃的顏色,涼風在空氣中滾動,美麗的男人和女人在幽谷與山泉之中穿行而過,很快那個畫面劇烈變形,發出瘋狂的嘲笑聲,聒噪的聲音伴著淡淡的清風和沾滿毒葯的花香將畫面擊碎。一切都將離開。波伏瓦寫下的那個故事,人都是要死的,男主人公接受條件得到永生,他試圖去改變世界,然而之後的一系列經歷讓他感覺回天乏術,生命應該以有限的長度散發最大的光芒和做出最英勇的犧牲。20歲的他已經耗完了他真正的生命,最開始的獵奇心理變成了最後無法復制的愛情,他和他,不可避免的血紅色的永恆。

閱讀全文

與懺悔錄法國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慾望愛人演員表 瀏覽:453
電影血書5完整版 瀏覽:891
外國電影結局女兒去世 瀏覽:945
趙麗穎的理論電影大全 瀏覽:752
很多音樂的動畫電影 瀏覽:34
八月未央電影開幕圖片 瀏覽:841
奪命蜂巢法國電影完整版 瀏覽:356
中村之惠中文電影 瀏覽:28
名偵探柯南電影的圖片大全 瀏覽:223
經典特種部隊電影大全 瀏覽:880
十大瘋狂高分復仇電影 瀏覽:659
成龍的一部老電影和蛇女的 瀏覽:198
警察穿越民國電影大全 瀏覽:477
看日韓電影的網站 瀏覽:138
上合國際電影節閉幕6 瀏覽:321
譚詠麟林子祥粵語電影 瀏覽:716
電影導演周曉文 瀏覽:483
勝者為王電影舒淇圖片 瀏覽:266
有秋秋小朋友電影叫什麼名字 瀏覽:189
十大電影最恐怖的角色 瀏覽: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