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外大片 > 法國人類學電影節

法國人類學電影節

發布時間:2023-02-07 07:10:34

❶ 小武的獲獎記錄

小武的獲獎記錄:

獲第4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青年論壇首獎:沃爾夫岡斯道獎。

獲第4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亞洲電影促進聯盟獎。

獲第20屆法國南特三大洲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熱氣球獎。

獲第17屆溫哥華國際電影節:龍虎獎。

獲第3屆釜山國際電影節:新潮流獎。

獲第42屆舊金山國際電影節首獎:SKYY獎。

獲1999義大利亞的里亞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

影片評價

《小武》的影片在柏林取得了傳奇般的成功,它使其導演作為中國新電影的代表人物獲得了國際電影界的矚目,格雷戈爾稱譽賈樟柯為「亞洲電影閃電般耀眼的希望之光」。

更重要的是,一塊標記中國電影的昨天與今天的界碑樹立起來了,多年來,甚至可以說自中國電影有史以來,還沒有一部電影這樣誠實的表達了正在活著的中國人的氣息。

《小武》的開頭和結尾都是對集市上來往人群的掃描,賈樟柯後來很喜歡這種方式:大量的長鏡頭、中景、遠景和群像。

這也使得《小武》成為一部特殊的作品,它集中塑造了一個立體的人,和其他作品的野心相比,它稱得上心無旁騖;它經常停下來捕捉人物呆滯、尷尬、麻木的表情,彷彿一部人類學研究之作。

❷ 《冰膚傳說》是法國推理電影,法國還有哪些不錯推理電影值得一看

1《冰膚傳說》
電影一開始就用西班牙語擺出了尼採在《善惡之彼岸》中的第146條格言,一個英文表述是「He who fights with monsters should be careful lest he thereby become a monster. And if thou gaze long into an abyss, the abyss will also gaze into thee.」與怪物搏鬥的人要警惕自己成為怪物,凝視深淵者也將被深淵所凝視。借著男主角的話為這個主旨提供了描述:所恨的人離我們總是不遠,所愛的人也不能親密無間。
這部改編自同名的小說,小說是由西班牙的一個人類學家用一門西班牙語寫成的。這不是單純的志怪故事,而是融入了明確的人類學觀念的故事。
2《調音師 L'accordeur》 (2010)
豆瓣評分:9.2
Adrien 是一位天才鋼琴家,他以鋼琴調音作為謀生手段。為此,他想出一個非常特別的工作方法,就是裝成盲人去為他的客戶服務,這樣客戶會對他有更多的優待。
由於看到了不應該看到的東西,Adrien 成為一樁謀殺案的目擊證人……

❸ 澳大利亞悉尼國際電影節的影屆歷史

悉尼國際電影節標志
1896年8月在墨爾本的歌劇院首次放映了英國人R.W.保羅攝制的關於倫敦威斯敏斯特橋的紀錄短片。法國盧米埃爾兄弟派出的攝影師在墨爾本拍攝了一部紀錄片,反映盛大
的墨爾本杯賽馬活動。這部影片在墨爾本和悉尼上映達3個月之久,是外國人在澳大利亞拍攝的最早的一部影片。 20世紀初,英國人類學家C.斯潘塞來澳拍攝了關於土著居民的風俗習尚的紀錄片,開創了以研究土著居民文化生活為目的的人類學紀錄片之先河,救世軍也在這個時候開始拍攝宣傳宗教的短故事片,如《早期的基督教殉難者》(1899年)。第一部澳大利亞人攝制的影片《凱利幫的故事》是1906年上映的,它標志著澳大利亞電影的誕生。從70年代開始,澳大利亞電影進入了復興時期。
澳大利亞每年約舉辦10餘個電影節,其中較有影響的是:悉尼國際電影節和墨爾本國際電影節。

❹ 金華青的執導作品

《奔跑的黃昏》
第9屆墨西哥城國際紀錄片電影節最佳電視紀錄片獎
第2屆東京國際綠色電影節評審團特別獎
第19屆蒙特尼哥羅國際電視節生態影片金橄欖獎&最佳視覺獎
2015年印度尼西亞國際電影獎最佳短紀錄片獎
第19屆聖彼得堡國際綠色電影節最佳創作勇氣獎及10個國際獎項
第5屆英國華語視像藝術節最受觀眾歡迎獎
第4屆中國紀錄片學院獎最佳短紀錄片獎
第20屆香港ifva亞洲新力量特別表揚獎 《花朵》
2012年度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大獎
第27屆愛沙尼亞帕努人類學電影節最佳兒童影片獎
第20屆法國沃蘇勒亞洲國際電影節青年評委會獎
2013墨西哥蒙特雷國際電影節最佳紀錄片獎
第7屆摩洛哥丹吉爾國際電影節評審團特別獎
2013烏克蘭國際電影節評審團特別獎及8個國際獎項
首屆鳳凰紀錄片大獎最佳微紀錄片獎
《孤城》
第6屆伊朗國際紀錄片電影節評審團特別獎
第14屆巴西FICA國際電影節最佳短片獎
第8屆歐洲環境藝術節評委會特別獎
第2屆華盛頓華語電影節紀錄短片金獎
首屆華語短片傳媒大獎最佳紀錄短片獎
入圍第8屆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
《呼嘯的金屬》
第12屆巴西FICA國際電影節最高獎
第7屆首爾綠色國際電影節最佳長片獎
第37屆捷克Ekofilm國際電影節最佳新聞報道獎
第16屆葡萄牙國際環境電影節榮譽獎
2010香港華語紀錄片節短片組亞軍
入圍第2屆韓國ZDM國際紀錄片電影節

《瓦全》
第4屆歐洲環境藝術節最高獎—鸛巢獎
第13屆黑山國際電視節最佳導演獎
2008廣州國際紀錄片大會評委獎
2009東京CON-CAN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
2009加那利群島國際生態電影節最佳紀錄片獎及8個國際獎項
入圍第41屆坦佩雷電影節

其他作品:
《盛夏的別離》
《長湖的渴望》

❺ 求尚雯婕的簡介

☆個人簡介☆
尚雯婕畢業於復旦大學法語系,曾是上海排名前列的法語同聲翻譯,2006年在上海國際電影節法國電影周中擔任主要翻譯,並多次在重要會議中擔任翻譯工作。
2006年在全民選秀節目「超級女聲」中,尚雯婕以史上最高票數500餘萬奪冠,其後開始歌手生涯。 進入娛樂圈之後,由於與經紀公司理念不合,尚雯婕曾蟄伏半年。這期間,她將兩年前的法國之行的心情分享,寫成了一本散文游記,題為《與夢平行——小三兒在法蘭西》。書中記述她游歷法國的種種經歷趣聞和隨感隨想,文字清新,配合她在法國期間拍攝的照片集結而成。該書為當當網的半年銷售冠軍。
2007年6月,尚雯婕終於解決了與原經紀公司的合約糾紛,簽約華誼兄弟音樂,同時發行了首張個人EP大碟《夢之浮橋》。該EP名稱源自尚雯婕為好萊塢電影《面紗》配唱的中文主題曲。四首歌曲品質精良,著重表現細膩溫暖的都市情感,問世不足一月銷量卓著,為卓越網年度冠軍EP。同月,尚雯婕與帝亞吉歐洋酒集團旗下的世界第一奶油力嬌酒品牌「百利」合作,成為該品牌有史以來第一位「四葉草女孩」形象代言人。同年8月,尚雯婕受愛爾蘭大使及愛爾蘭旅遊局之邀,聯手百利與華誼,赴英國倫敦和愛爾蘭都柏林拍攝首張個人專輯歌曲的MV以及百利廣告。
2007年10月22日,尚雯婕發行個人首張專輯《在梵高的星空下》。整張唱片彌漫著樸素真誠文藝氣質,將浪漫藝術氣質與朴實生活感動融為一體。上市不足三個月,最終登上卓越網2007年度銷售排行榜亞軍。而華誼音樂與百利甜酒在整體戰略合作上的第二次聯手——由新加坡音樂人李偲菘、李偉菘兄弟製作的聖誕主題專輯——《關於·我們》亦於2007年聖誕節正式對外發行。這樣一張詮釋上佳分享精神的節日概念專輯,在內地樂壇中也頗為少見。而華誼音樂與百利甜酒業已展開一系列大型活動,其中包括尚雯婕在2008.3.1於北京展覽館舉行的尚佳分享·尚雯婕2008北京演唱會,以及2008.10.18在深圳體育館舉行的百利·唇感受·心聆聽深圳演唱會。2009年1月9日,她的第三場個人演唱會也將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上演。
2008年底,尚雯婕與羽泉合作演唱了馮小剛賀歲電影《非誠勿擾》的主題曲《信以為真》。在同期推出的電影原聲大碟中,尚雯婕不僅擔當了主題曲的演繹重任,還在原聲大碟中翻唱了六首以愛情為主題的歌曲。這幾首翻唱歌曲的挑選同樣倚靠電影原聲的方向及情緒脈絡。這些歌曲多為尚雯婕出道之初,在比賽中就讓大家耳熟能詳的旋律。經過重新編曲加以尚雯婕特有的尚式唱腔,以全新的方式重新演繹。在原聲大碟中,尚雯婕還首次嘗試歌詞創作,為自己演唱的插曲《Quand je me regarde》(對鏡思)填寫法文詞,亦為原曲中文版中擔當詞創作。可謂是首次獨挑大樑。這張2008年末的「誠意」之作得到了廣大影迷和歌迷的一致好評。
應譯林出版社的邀請,尚雯婕在2008年年底出版了首部法文譯著《林先生的小孫女》。本書作者為菲力普?克洛岱爾(著名文學獎龔古爾獎得主),南錫第二大學文化人類學和文學教授,是法國備受矚目的中生代作家和劇作家,《林先生的小孫女》獲2005年法國書店獎,出版半年踞法國各大排行榜前10名。繁體版也登上台灣誠品文學排行榜。
[編輯本段]☆詳細檔案☆

尚雯婕 華誼兄弟音樂公司旗下女歌手
法語名:Laure
昵稱:三兒;老何(法語名音譯);尚獃獃
生日: 1982年12月22日
籍貫:上海
出生地:上海:漢族
星座:摩羯座
身高:167cm
體重:47.5kg
高中:上海市進才中學
大學:上海市復旦大學法語系
能說語言:中文;法語;英文;德文
喜歡的歌手:Michael Jackson;Lara Fabian
喜歡的樂隊/組合:Hanson;Linkin Park
喜歡的舞蹈:hip-hop(參加過復旦現代舞協)
喜歡的飲料:咖啡
喜歡的食物:乳酪;辣的東西;巧克力;橙子
喜歡的運動:短繩(屢屢獲獎);走路(暴走型的)
粉絲名稱:「芝麻」,取意「芝麻開花節節(婕婕)高」

❻ 孫曾田的作品

主要作品:
1984年《小靈通》30集電視劇 攝像
1990年《讓我們走到一起來》專題片 導演
1992年 獲廣電部專題片二等獎
1991年《生命的風景——吳冠中傳》傳記片 導演、攝影
1992年《最後的山神》(請點擊視頻:片段一、片段二)紀錄片 導演、攝影。
1993年獲亞洲太平洋地區廣播聯盟(「亞廣聯」ABU)大獎,是中央電視台第一個國際獎項;
1995年獲第九屆「帕爾努」影視人類學電影節特別紀錄片獎;
1998年參展義大利「波波利影視節」。
1995年《黃河一日》30 集系列紀錄片 總導演
1996年獲中國紀錄片學術三等獎
1997年《神鹿呀,我們的神鹿》(請點擊視頻:片段一、片段二、片段三)電影紀錄片 導演、攝影
1997年獲十一屆「帕爾努」傳記片電影節評委會獎;
1998年獲德國柏林人類學電影節評委會獎;
1998年獲第七屆上海國際電視節評委會特別獎;
1998年獲國際紀錄片協會「勞倫斯」提名獎;
1998年獲中國紀錄片學會長片一等獎。
1998年參展(芬蘭)北歐人類學電影節;
德國哥廷根電影節:
法國人類學電影節;
1998年《三峽白龍舟》紀錄片 導演
2000年《祖屋》紀錄片 導演
2001年獲第34屆美國國際影視節「銀屏獎」
2000年《家住荷花澱》紀錄片 導演、攝影
2001年《點擊黃河》大型文化系列片 總導演

什麼是人類學紀錄片

「人類學紀錄片」顧名思義,它顯然包括兩個方面——人類學和紀錄片,兩者密不可分。但它既不等於人類學的傳統文字表達方式,也不等同於人們日常熟悉的紀錄片。就內容而言,人類學紀錄片是人類學的、理性的,屬學術成果,在這個意義上,與人類學書面著作等同,而與一般紀錄片有異。

❽ 郝躍駿的參展作品

作品參展獲獎記錄:
1992-1994《甫吉和他的情人們》(110分鍾,與范志平合導)
德國「格廷根 『94國際民族學電影」
瑞典「第十五屆北歐影視人類學年會暨國際民族學電影節」
英國皇家人類學協會電影節 『94
葡萄牙第七屆國際民族學紀錄片電影節 『96
1995-1996《山洞裡的村莊》(104分鍾)
獲法國「1996 FIPA」長篇社會報道「評委會特別提名」
挪威「第17屆NAFA國際民族學電影節」
德國「格廷根 『96國際民族學電影節」
英國「第五屆皇家人類學協會電影獎提名」
義大利「39屆波波里國際電影節」(『 99)
荷蘭「影像中的影像」影視人類學電影節『2002(BEELD VOOR BEELD)
1996-1998《甲次卓瑪和她的母系大家庭》(120分鍾,與范志平合導)
德國「格廷根 『98國際民族學電影節」
1997《春節故事:回家》(36分鍾)
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 『98
『99「中國金橋獎」紀錄片一等獎、最佳錄音獎
2000《最後的馬幫》(160分鍾)
德國「格廷根 『2000國際民族學電影節」
德國萊比錫國際紀錄片電影節『2001
荷蘭「影像中的影像」影視人類學電影節『2002(BEELD VOOR BEELD)
第18屆中國電視金鷹獎優秀紀錄片、紀錄片最佳攝影獎
第8屆「駿馬獎」紀錄片一等獎、最佳攝影獎
第6屆中國電視紀錄片學術獎長片二等獎、最佳錄音獎
第6屆「金熊貓」獎國際紀錄片評選人文即社會類評委特別獎
最佳長紀錄片獎提名
最佳創意獎提名
2001系列紀錄片《盤龍江故事》(160分鍾)
雲南省廣播電視政府獎紀錄片一等獎

❾ 王海兵的人物簡介

1956年12月出生,天津人,1982年畢業於北京廣播學院電視系攝影專業,在四川電視台先後從事電視新聞報道和紀錄片創作,曾任新聞部編輯、記者、記者科長、專題部副主任;現任國際部副主任,高級記者職稱;中國電視紀錄片學術委員會理事;四川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廣播學院特聘碩士生導師;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兼職教授。 王海兵同志創作的電視紀錄片曾多次獲國際獎,其紀錄片代表作「三家」(《藏北人家》、《深山船家》、《回家》)曾連續三屆獲四川國際電視節「金熊貓」大獎(兩次)和「提名獎」(一次);並三次入圍法國國際音像節,獲一項「評委特別提名獎」(《回家》);還入圍蒙特卡洛電影節、英國自然銀幕電影節、法國環境電影節、葡萄牙電影節、巴西里約電影節並在美國風城紀錄片電影節和義大利波波里電影節上展播;長篇紀錄片《山裡的日子》入圍日本山形紀錄片電影節和羅馬尼亞阿斯特拉人類學電影節,獲「中國廣播電視新聞獎」系列片一等獎;王海兵同志從業以來,計有60多件作品80多次獲省級以上獎勵,其中全國以上獎勵50多項,曾兩次獲「中國新聞獎」;兩次獲全國電視新聞特等獎;三次獲全國電視專題節目一等獎;獲一項全國「五個一工程」獎;獲中國電視「金鷹獎」和少數民族題材「駿馬獎」;獲全省電視節目一等獎26項。在大型系列片《飛越四川》和《三州行》中擔任總編導,兩片均獲四川省「五個一工程」獎。 王海兵同志個人獲全國文聯首屆「德藝雙馨」稱號;獲第二屆「范長江新聞獎提名獎」稱號;獲全國「百佳電視藝術工作者」稱號;獲四川省「十佳電視藝術工作者」稱號;獲四川省「十佳新聞工作者」稱號;1993年起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1996年破格晉升為高級記者職稱。

❿ 十三顆泡桐 具體的故事情節

片名:《十三棵泡桐》

國家:中國

導演:呂樂

編劇:呂樂

主演:劉欣 段博文

片長:100分

【劇情介紹】
本片根據何大草創作的小說《刀子和刀子》改編而成,該小說是何大草所著的「殘酷青春系列」作品中最被年輕讀者推崇的一部。故事描寫小鎮女孩何鳳與幾個男孩子之間難以言述的情感,和發生在她18歲夏天的一段青春故事。
何鳳是中學里一個遭人白眼的「問題學生」:她留著「板寸」頭,穿著皮衣和陸戰靴,吉祥物是兩把冷冰冰的刀子。刀子和刀子,把青春染成了深色。她所在的高二·一班表面的平靜,隨著轉學學生包京生和金貴的到來而被破壞。富家子弟阿利成了被爭奪的羔羊,就像群雄逐鹿,充滿了緊張和對抗。何鳳和身邊的夥伴,嬌媚而神秘的朱朱,混血而天才的伊娃,還有強悍而陰沉的陶陶,魁梧而粗野的包京生,以及像印地安人一樣樸拙的金貴,都在那個汗膩膩的夏天,歡樂著、疼痛著。
【一句話評論】
中學生的故事,幾個小演員都十六七歲,都第一次演戲,都演得好,這是近期最好看的電影!—— 徐靜蕾
25萬字的小說被改編成為100分鍾的電影,刪減是一定的,但影片與小說的精神脈絡是一致的。—— 何大草
【幕後製作】
■關於導演
本片導演呂樂攝影師出身,曾和侯詠合作擔任影片《獵場札撒》的攝影。拍完《獵場札撒》後,呂樂有幸被荷蘭藉世界著名紀錄片大師伊文思選中,擔任《風(紀錄片)》的其中一組攝影工作。1985年以後,呂樂先後擔任《凈土》、《天菩薩》等影片的攝影,並擔任紀錄片《怒江,一條丟失的峽谷》的導演和攝影,該片曾獲巴黎人類學電影節大獎。
1992年,呂樂擔任影片《畫魂》的攝影,該片在造型用光方面都有新的追求和突破。1993年與1995年,呂樂分別擔任張藝謀的兩部影片《活著》和《搖啊搖,搖到外婆橋》的攝影。在戛納國際電影節上獲得最佳技術獎,並闖入好萊塢,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攝影獎提名。
1996年呂樂三度和張藝謀合作擔任影片《有話好好說》的攝影,在該片中呂樂延續了自己一貫的鏡頭跟著故事走的攝影風格,鏡頭的變換使用可以說已達到極致,在社會上引起強烈爭議。在拍攝他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地上電影」《美人草》之前,呂樂曾獨立執導過影片《趙先生》,這部影片雖然無緣與國內觀眾見面,但為呂樂的導演道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泡桐物語
《十三棵泡桐》改編於小說家何大草的小說《刀子和刀子》。該小說被評論界譽為「中國版的《麥田裡的守望者》」。
故事講述的是上個世紀80年代出生的一群中學生的生活狀態和精神世界。
電影以女主角「風子」的第一視角,展開對「80後」一代的感性自述。整部影片都是通過一個中學生的眼光展開,「我」是一個18歲的女孩子,不是一個好學生,刀子是「我」的生日禮物,也是「我」的吉祥物。「我」看沙漠英雄麥麥德的連環畫長大。「我」的父親不夠強大所以母親跟別人跑了,單親家庭的自卑使 「我」變本加厲地扮酷……
導演呂樂表示,由劉欣扮演的女主角「風子」是個特立獨行的高中女生,她從穿著到言行,都和一個女孩子的形象格格不入,另類十足,在今天的中學校園中不乏現實比照。然而她的內心非常干凈。對阿拉伯勇士麥麥德的嚮往,使她為自己的內心永遠保留了一個干凈、明亮的地方。
呂樂在他的導演闡述中這樣寫道,當我們在揮手之間朗誦出「青春」這個字眼時,它可能真是一個很陽光很美麗的字眼。但與強烈的陽光同時到來的,正是最深色的陰影。好好回想我們有過的青春,青春的近義詞其實是迷惘和叛逆。甚至清楚地記得在某一個冬天起風的下午,獨自走過校園時的苦悶和無助……
■原著作者何大草稱贊主創人員
原小說作者何大草並未參與《十三棵泡桐》的編劇,但他並不介意:「我的原著是以一個女孩的第一人稱來寫的,但我是一個男性作家,是從男性角度寫女性視角。呂樂請上海戲劇學院畢業的編劇劉穎操刀。劉穎作為一個女性來進行電影劇本的改編,這是一種互補。」何大草感慨說,一部25萬字的小說被改編成一部 100分鍾的電影,有改動、刪減、增加,是非常正常的,雖然電影比原著改動很多,但我看片時感覺小說的精神、氣質、脈絡都保留了。看的時候,我有很多感動和很多復雜的心緒,記憶中2002年那個炎熱的夏天又回來了。呂樂是個非常優秀的導演,他很內斂很低調,但一旦有所動作就會非常有力量,他對演員很自然的啟發也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談及此次東京電影節獲獎,何大草認為除了歸功於導演呂樂,還有片中那群非職業演員,尤其是女主角何鳳的飾演者、湖南女孩劉欣。何大草十分欣賞劉欣:「她不像人們印象中80後女孩那樣天真浪漫,她是一個聰明、有故事、有天份的女孩,將給觀眾帶來驚喜。」
【花絮】
·該片在第19屆東京電影節獲得評委會特別獎。導演呂樂獲獎後說,孩子們的世界和成年人的世界密不可分卻又彼此隔離,這就是他們成長的秘密。本屆電影節評委會成員對這部來自中國的反映當代青春生活的影片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原著作者何大草透露,當初該片以《刀子和刀子》的名字送審,但未通過審查,因片中主人公都是在泡桐樹下約會,所以改名為《十三棵泡桐》。
·呂樂:電影院看到的版本和最初的剪輯版相比,一共調整了16個地方。我覺得後來做出的調整也不是往差了調整,而是讓影片更適合大眾觀看。調整的包括:家庭暴力的部分。七八十年代家庭暴力都很直白的,家長扇孩子嘴巴,審查時認為打得太厲害了要刪改;另一個就是學校裡面師生之間的性傾向和性關系,調整的最多。其實很多女生在學校里都碰到過來自男老師的暗示,強烈的或者隱諱的,拉拉手,摟摟腰,或者更親昵的,這些都被拿掉了;還有一個就是表現社會暴力的內容。

閱讀全文

與法國人類學電影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大學生安全教育的電影觀後感1000字 瀏覽:863
泰國電影同志異 瀏覽:359
十大最強哥斯拉電影完整版 瀏覽:351
廈門電影節開幕式 瀏覽:574
電影院現金崗位的崗位職責 瀏覽:20
電影院電影片盤多少錢 瀏覽:204
特洛伊愛情電影 瀏覽:232
熱播電影英語怎麼說 瀏覽:26
周星馳電影鹿鼎記國語集 瀏覽:707
老人與海電影英文雙字幕 瀏覽:157
最近新的歐美電影好看的 瀏覽:709
法國殖民解放電影 瀏覽:992
地獄貓行動電影完整版 瀏覽:273
新精武門電影下載 瀏覽:639
死待電影在線電影院 瀏覽:478
心理學電影觀後感2500 瀏覽:228
沃爾瑪有什麼電影 瀏覽:858
歐美尺度大無法上映S的電影 瀏覽:236
曼谷泰國的王寶強電影里的歌 瀏覽:869
電影男主角的名字是潘爺 瀏覽: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