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雙面嬌娃的法國電影
【地區】法國
【類型】 劇情 愛情 驚悚
【語言】 法語
【導演】克勞德·夏布洛爾Claude Chabrol
【編劇】 塞西爾·梅斯特 Cécile Maistre 克勞德·夏布洛爾 Claude Chabrol
【監制】
【發行】 Pan Européenne Distribution
【級別】
【片長】 115 分鍾
【色彩】 彩色
【製作成本】
【首映】歐洲2007-08-08
【票房】
【原著】
【原聲碟】
【演員】 露德溫·塞尼耶Ludivine Sagnier 飾演加布里埃爾/ 瑪蒂爾達·梅Mathilda May 飾演 /伯努瓦·馬吉梅Benoît Magimel 飾演 /弗朗西斯·貝爾蘭德飾演 查里·聖-德尼 年輕女孩加布里埃爾是一名天氣預報員,她一直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夠成功。有一次在攝影棚與著名作家查里·聖-德尼邂逅,漸漸愛上了這個比她年長30多歲、已經結婚但崇尚性自由的老男人。
事實上,加布里耶爾的身體和心靈屬於兩個不同的男人,她同時還和一位年輕的百萬富翁交往,並且最終選擇嫁給了他。只不過,隨之而來意想不到的犯罪事件發生了…… 1小時55分鍾,夏布洛爾與聯合編劇塞西爾·梅斯特在這部扣人心弦的影片中成功塑造了人物百態。
——《20分鍾報》
對於克勞德·夏布洛爾而言,在其漫長的執導生涯中,毫無疑問這又是一部優秀之作,一部大師的作品。至少我們可以從中管窺到他的一貫作風:一切都無關緊要,什麼也沒有落下。
——《星期日報》
圍繞著中產階級的價值觀和原始情慾的沖突,作品始終游移於藝術片和商業片之間:這就是新的夏布洛爾所要呈現給我們的。一部2007年製造的電影,既黑暗又有趣。
——《新觀察家》
通過一個老套的三角戀情故事......(夏布洛爾)漸漸把我們帶到這個懸念重重、嘻笑怒罵的多彩銀幕世界中。於是這個美麗的故事仍然值得一看,演員們的表演也很精彩。
——《巴黎人》
一部機智靈巧又充滿苦澀的電影,露德溫·塞尼耶和伯努瓦·馬吉梅的精彩表現又以往進步了不少。
——《首映》(法國版) 《雙面嬌娃》 改編自歷史上一個真實的案件:1906年著名的紐約建築師斯坦福·懷特被人謀殺。當時這位麥迪遜廣場的設計者(52歲)正與一名年輕女孩一同出席某個展覽。兇手是年輕浪盪的百萬富翁哈利·肖,其妻子伊夫林·納斯比曾與斯坦福·懷特有過一段感情。22歲的伊夫林·納斯比此前是一位服裝模特和演員。在第一次審判中,法官無法對肖的過失行為定罪,終於在第二次審判中判定他的行為屬於「精神錯亂」從而無罪釋放。
1955年理查德·弗萊徹執導的影片《The Girl in the Red Velvet Swing》(紅色絲絨鞦韆架上的少女)同樣也是根據這起案件而來的,由雷·米蘭德扮演懷特的角色,瓊·柯琳斯扮演納斯比,法利·格蘭傑則扮演了肖。這起案件同樣為米洛斯·福爾曼的影片《拉格泰姆舞曲》Ragtime(1981)帶來了創作靈感。 在談到所選擇的三位主要演員時,克勞德·夏布洛爾是這么說的:「弗朗西斯·貝爾蘭德飾演的角色是一個養尊處優的上層名流,我非常想把這個角色放到自己的劇本中,因為我知道實際上他就是一個玩弄女性的色情騙子,我想展現出這個角色真實的一面。很多年以前我就想和露德溫·塞尼耶合作了,但真正促使我把加布里埃爾這個角色交給她,還是在我看過她在《彼得·潘》Peter Pan(2003)中的表現。在電影《心碎之花》La Fleur Mal(2003)和《榮譽小姐》The Bridesmaid(2004)中,我已經執導過伯努瓦·馬吉梅,他是一個可以扮演不同角色的多面手。在《雙面嬌娃》中,不僅僅是要講述精神分裂者的故事,除此之外還會關注於人物所處的位置面臨的困境,以及整個社會階層有可能作出的回應。」
本片的核心人物就是女孩加布里埃爾,由法國新生代女星露德溫·塞尼耶扮演。按照夏布洛爾的設想,她的戲份最重,既要在兩個男人之間周旋、充分展示出「雙面」的性格,又要讓觀眾認可她看起來天真和無辜的樣子,容易輕信上當。能得到夏布洛爾的點撥,對於剛剛憑借《八美圖》8 femmes(2002)和《情歌》Chansons d'amour, Les(2007)逐漸走紅的塞尼耶來說,無疑是個絕佳的學習機會。 克勞德·夏布洛爾作為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中的首要人物之一,如今仍在持續積極拍片的不多的幾位導演之一,而且仍然維持當年水準而不墜聲名,已經是難能可貴。在他的影片中經常可以看到啟用家族成員。例如本片的配樂,繼續交給兒子馬修·夏布洛爾(Matthieu Chabrol)全權負責。至於編劇塞西爾·梅斯特,是他的繼女——現任妻子奧羅·夏布洛爾(同樣也是一名演員)的女兒,在《雙面嬌娃》中她除了第一次擔任編劇之外,還是第一次擔任助理導演,協助挑選演員,同時還是一名女演員化身為女招待。
此外,製作班底中還有不少人,他們並沒有與克勞德·夏布洛爾成為家庭成員,但彼此的合作關系勝似家人。《雙面嬌娃》意味著克勞德·夏布洛爾與攝影師依杜爾度·薩若(Eardo Serra)的第五次攜手合作,與美工設計師Francoise Benoit-Fresco第九次、與剪輯師Monique Fardoulis的第二十五次合作(如果不把那些難以計數的電視電影計算在內的話)。 一部與夏布洛爾「有關」的電影。在成為電影編劇之前,克勞德·夏布洛爾為《電影手冊》撰寫影評,此前還曾經在20世紀福克斯的法國分公司工作。當時這家電影公司製作過的一部電影正就是《紅色絲絨鞦韆架上的少女》(The Girl in the Red Velvet Swing)。
·一對跨越世紀的銀幕搭檔。伯努瓦·馬吉梅與露德溫·塞尼耶在上個世紀末,也就是八年一起拍攝過迪阿尼·庫瑞絲的《戀戀紅塵》Enfants siècle, Les(1999),在這部描寫19世紀法國小說家喬治桑和繆塞的暴風驟雨戀愛史的影片中,馬吉梅扮演了著名詩人繆塞,而女演員則扮演詩人的妹妹。
② 雙面情人法語是什麼
L'amant double。
《雙 面 情 人 Sliding Doors 1998》網路網盤高清免費資源在線觀看
鏈接:https://pan..com/s/1QJfmg2_bDk-HdSih7i_Wqw
身為公關經理的海倫(Gwyneth Paltrow 飾)卻在某天早上遭遇了失業的打擊,她滿懷失落地走向地鐵,命運就在滑動門的左右發生變化。
③ 跪求雙面勞倫斯2012年上映的由 梅爾維爾·珀波主演的在線免費播放資源
《雙面勞倫斯LaurenceAnyways》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
鏈接:
導演:澤維爾·多蘭
編劇:澤維爾·多蘭
主演:梅爾維爾·珀波、蘇珊娜·克萊蒙、納塔莉·貝伊、莫妮亞·肖克里
類型:劇情、愛情
製片國家/地區:加拿大
語言:法語
上映日期:2012-07-18(法國)
片長:168分鍾
又名:永遠的勞倫斯、愈傷愈愛(港)
「天空是我們的邊界。」弗蕾德(蘇珊·克萊門特SuzanneClément飾)這樣告訴那些好奇打探她對男友勞倫斯(梅爾維爾·珀波MelvilPoupaud飾)變性有什麼看法的人。那是1989年,她相信她們這代人已可以接納變性人了。只是無論弗蕾德還是勞倫斯,都要用近十年時間發現,真正手足無措的是他們自己。電影以閃回倒敘的手法講述一個女人同她的變性男友之間跨越世紀的情緣。對勞倫斯來說,變性是生存的前提,是令他在水底閉氣30年終於呼吸的第一口氧氣。然而勞倫斯只是決定了自己的性別,他沒想過變性後的人生,他更沒有想過,要用十年來驗證和生命中最重要的朋友/戀人——弗蕾德的感情。
《雙面勞倫斯》是加拿大年輕導演澤維爾·多蘭的第三部劇情長片,也是多蘭從影以來最富野心和史詩風格的作品。與前作相比,本片不再帶有那麼強烈的自傳色彩。然而多蘭巧妙的從特異邊緣角色...
④ 法國電影《不要回頭》
喜歡法國著名女影星蘇菲·瑪索的電影,一看到她主演的《不要回頭》碟片,不管三七二十一就立馬買來。和大家一樣看了一遍沒太看懂,但被片中充滿消魂奪魄的懸念,揪住人心的變臉、變形,令人驚嚇的幻覺、閃回,情緒張力的牽引我又看了兩遍。明白了這是一個創傷後應激障礙失去自我身份的女人,致力於找回自己而掙扎於內心的怪異變態、害怕恐懼、痛苦焦灼、碎片記憶,豐富奇麗、合並分裂、投射向外的心路歷程。
可以說這是一部女人的電影,由法國女導演瑪麗娜·德范,一個被稱為有精神病心理的瘋狂導演;法國著名女演員蘇菲·瑪索,美麗性感、聰明智慧,演什麼是什麼的國際影星;還有就是義大利著名女演員莫尼卡·貝魯奇,三個女人合成一台戲,以二人共飾一角,即內在的我與外顯的你、內在的真實與外在的虛幻、我的心與你的身融合一體,演繹了一場細膩、奇想、顛狂、合乎情感線索發展的內在精神世界心理片。影片以此獨特的手法,藉以女主角的心理視角,向外展開一場自我迷失和修復的掙扎呈現,引領觀眾也經歷一場她的心路和身份演變過程。
故事發生的順序大概是這樣的:瑪麗亞(成年,由莫尼卡·貝魯奇飾,對瑪麗亞的身世,影片沒有過多的描寫)出生義大利,童年時被送給一個法國女人。一天,養母一家攜瑪麗亞驅車回法國,途中遭遇車禍,養母的親生女兒珍妮(成年,由蘇菲·瑪索飾)在車禍中喪身,而小瑪麗亞失去了記憶,之後養母將瑪麗亞當做珍妮對待,瑪麗亞也認同自己就是珍妮,身份在此時轉換完成。成年的「珍妮」是一個小說家,有一個愛自己的丈夫和一男一女兩個孩子,「珍妮」對自己失去童年的記憶一直很困惑,常有一個童年的綠衣女孩閃現在她的腦海里揮之不去。在接手一篇小說的寫作時,她寫了自己想表達的東西而被編輯給否了。否定了什麼,也許是童年的記憶……在回家的路上,再次看到綠衣女孩被車撞倒,這場臆想的車禍激活了瑪麗亞的記憶,那綠衣女孩是誰?我又是誰?瑪麗亞開始走上了找回自我身份的心路歷程。
電影故事向我們提供了一個罕有的機會,瞥見了無意識的心靈在驅動人們行為中的神秘力量,並闡述了無意識心靈在創造力方面所起的作用,揭示記憶和忘卻之間的悖論關系,使我們看到過去和現在可以同時共存。它還提出了一些哲學問題,如:「我是誰?」,現實與虛幻之間的微妙關系,以及「我」的涵義。
⑤ 雙面薇若妮卡的特色影評 之二
by More l 劇情介紹
「你說冥冥之中會不會有另一個人和你一模一樣,我們在這個世界上不是孤單的?」
波蘭的她在茫茫似霧繁星中指點出某一顆命定之星時,巴黎的她在樹葉的縫隙間輕輕微笑。兩個有著同樣姓名的女孩,同樣執著的唱歌與微笑,同樣因心臟病而脆弱。兩個生命,掩藏於同一幅面容之下,她的名字,叫做薇若尼卡。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電影常常透露著宿命與巧合,《雙面薇若尼卡》也不例外。
在相同的時間、不同的空間,生活著兩位容貌和名字相同、但互不相識的姑娘,她們只是不斷地在心靈深處感受到另一個自我的存在。她也曾在恍惚中瞥見另一個自己的影像,但兩個薇若尼卡從未真正相遇過。波蘭的薇若尼卡身體條件並不適合唱歌,尤其是她所鍾愛的女高音,可她還是固執地唱著,直到一天唱到最高音,心臟病發作,在自己心愛的舞台上倒下,死去;而那一瞬間,巴黎的薇若尼卡則感受到了無限的莫名悲傷,她望著緩緩流轉的光線,忽而就傷心的不能自已,落下淚來,彷彿有一個人在自己的生命里從此消失不見了。
巴黎的薇若尼卡是小學音樂教師,她帶學生去看一個木偶藝人的表演,被劇中因摔斷腿不能再跳舞而悲傷致死的舞娘深深打動。從此她陷入了一個神秘陌生人的追逐之中,不斷收到對方暗示般的禮物,她感到自己生命里那個能夠真正以靈魂相愛的人出現了。根據陌生人的寄來的一卷錄音帶的提示,薇若尼卡來到火車站旁的咖啡店,發現等待自己的卻是那位木偶藝人。藝人想要在她身上挖掘創作的靈感,看到了她在波蘭旅遊時無意拍到的一張照片,另一個薇若尼卡在慌亂逃竄的人群中安靜的停立,默默的望向鏡頭,滿眼期待卻欲言又止。注視著另一個和自己一模一樣的影像,她忽然明白了什麼,一時間忍不住失聲痛哭起來。
那一夜,薇若尼卡看到木偶藝人新制的和她一個模樣的木偶,她驚奇地發現,他製作了兩個完全一樣的木偶。「為什麼是兩個?」她問。
「我在表演的時候總是很輕易就把它弄壞了——一個壞了另一個可以替換。」
兩個生命即是如此的相互延續,薇若尼卡神情恍惚。
木偶藝人要寫一部關於兩個女孩的書,他耐心地念給她聽:
「兩歲時,一個女孩的手指被火灼傷,此後,另一個則見火自動縮手……」 l 溫暖中的蒼涼
基耶斯洛夫斯基在《雙面薇若尼卡》全片使用了金黃色的濾鏡。使得整片畫面具有一種淡淡的懷舊與溫暖。然而影片的主題卻是一種對宿命無能為力的孤單與無助,所以我更願意把這種金黃的色調理解為一種巴洛克式的神秘與低暗。雖然,這部影片顯然不是巴洛克風格的作品,但導演對光與影的運用卻極為豐富和嫻熟。
如影片剛開始幾分鍾,有一個鏡頭是波蘭的薇若尼卡的男友問及她手上的傷,在這場戲中,雨水淋濕的玻璃在光的照射下,淅淅瀝瀝流動的影子投射到掛有薇若尼卡相片的牆上。薇若尼卡躺在床上望著照片,照片中的她在微笑,任憑雨水在眼前沖刷,也只是靜靜的微笑。她望著她,心中充實而安逸。她的生命中他在靜靜的微笑與凝視。此段雨水的影子柔軟而密集,投射在照片上,形成一種神秘卻略帶傷感的氣氛。此時觀眾並不知另一個薇若尼卡,也不知她們的生命在今後將怎樣的重合與交錯,然而這種氣氛卻潛移默化的滲入觀眾的腦中,為之後的情節做了鋪墊。導演在對光影處理的小細節上微妙的把握使得影片靈動而有層次感。
基耶斯洛夫斯基金黃濾鏡中的神秘巧合,讓我們的眼睛感到溫暖平靜,心中卻是無助的蒼涼與悲傷。
l 流動中的憂傷
這部影片雖然講述了一個安靜而傷感的故事,畫面卻不是一概的壓抑與沉悶。其中許多流暢的運動鏡頭不但沒有打破整片的氣氛,還為影片增添了一種靈氣。
如此的鏡頭在前半小時跟隨波蘭薇若尼卡就多次出現。如薇若尼卡在水窪中奔跑時的逆光鏡頭,美妙而充滿生氣;再如她抱著一疊譜子在長長的走廊中快樂的大步前行,鏡頭在她的斜前方流暢的跟拍展現出她未言表的心情,也與後面被人忽然撞到時的戛然而止形成對比,一種無形的憂傷之感悠然浮出……此類的鏡頭還有波蘭薇若尼卡在音樂會上倒地後,屋頂上急速運動的大俯拍鏡頭,法國的薇若尼卡在長長走廊流動的圍巾等。鏡頭在運動,卻在整體上給觀眾一種安靜的感覺—靜靜的注視與等待,靜靜的憶及曾經的淡忘。
在這些鏡頭中,我尤其喜歡波蘭的薇若尼卡在音樂會上倒地後的大俯拍鏡頭。這個鏡頭長度有六秒左右,初見的時候覺得極為震驚。這彷彿是死去的薇若尼卡的靈魂的一個主觀鏡頭,她在心愛的舞台上倒下,靈魂從人們的頭上緩緩的一飄而過,自此浮光掠影一眼後,與塵世隔絕,再無牽連。那樣的憂傷,而又那樣的決絕。這樣驚世駭俗的主觀鏡頭還有下葬薇若尼卡時,一圈人圍著墓穴灑土的鏡頭,同樣從薇若尼卡的視點出發,顯得新穎獨特而又震撼人心。
l 宿命中的方向
影片中唯美動人的故事讓我們幾乎忘記注意影片中人物所處的社會政治背景。這是一個超越時間與空間的故事,使得它的架構與所闡釋的東西超脫於現實的束縛之上。然而已經有這樣一個基礎,導演為何依然將其安置在了一個極具戲劇性的社會背景下呢?波蘭的故事發生時,波蘭的社會動盪不安,社會主義幾近崩潰,匆忙的人群四處奔跑,想要尋找一種內心下意識的安定感。然而在這樣的一個社會,所有的安定也都是不安定的因素。假象迭起,人們被一重又一重的迷惑,追尋著他們自以為奮斗目標的自由與民主,因而很容易便迷失在政治的迷霧中。不確定和恐慌感充斥著人們的內心。安穩的歸宿看起來是如此的渺茫。人們有熱情卻沒有理想,有動力卻沒有方向。一些都在混沌之中兀自發酵和蒸騰。薇若尼卡在這樣的時代以這樣的一種姿態出現,就顯得格外的超脫於世俗。當眾生依然在霧中迷茫不知所措的時候,薇若尼卡卻莫名的有一種安然而溫暖的安定感深植於心底。她自己無法解釋這樣一種安定的依屬感由何而生,有時恍惚有時又有無由來的焦慮----來自於心底的一種本能。
個體與群體的鮮明對比,使得薇若尼卡這樣一個細膩敏感的女性形象更易被觀眾所認同和接受,同時被深深打動。
l 偶然中的閃光
影片中多次出現符號似的人或物,若不仔細觀察和思考,很有可能就會錯過。如片子開頭部分一輛載著雕像的卡車駛過的鏡頭和在波蘭卡拉科夫街心廣場兩個薇若尼卡唯一一次相遇的鏡頭,曾在一篇評論中看到過這樣的解讀:「開始波蘭的薇羅尼卡唱完歌後在雨中街巷奔跑,載在卡車上迎面而來的巨大列寧塑像絕非偶然,應是基耶斯洛夫斯基精心為之的結果,人物在背景中凸現出來。也許於人物性格本身並無干係,只是讓薇羅尼卡有皈依的土地,不至孤伶伶單薄無依。兩薇羅尼卡在克拉科夫街心廣場相遇時背景的學潮混亂也有此意。經歷過政治禁錮的基耶斯洛夫斯基已不願去表現這些東西,不願去拍所謂的政治電影,但處身的那個時代在他的電影里留下了淡淡的痕跡。」
《雙面薇若尼卡》中符號化的事物還有在全片各處多次出現的貌似線索的「鞋帶」。片中薇羅尼卡的心臟病用鞋帶來具象化。如我們所之:如果心跳監測器熒幕上那條線成為直線,則意味著生命結束。所以薇若尼卡在老師身旁試音時,唱到力不從心處不自覺地用力將鞋帶拉直,當她忽然意識到,便趕緊松開。所以病發作時她不是捂胸口而是去松鞋帶。而「鞋帶」在法國薇若尼卡這里則成了類似信物之類的愛情線索。法國薇若尼卡與木偶藝人亞歷山大的最後相遇便是由亞歷山大匿名給薇若尼卡寄鞋帶引起的。
諸如此類的還有影片中出現的一個瘦骨伶仃的駝背老太太。兩個薇若尼卡在不同的時間分別見到過她。波蘭的薇若尼卡在演出前換衣時犯心絞痛,臨窗望見過她;法國的薇若尼卡則在聽亞歷山大寄來的磁帶前在窗前望見她。老太太的出現或許是一種命運的隱喻與預兆。因為老太太出現以後,兩人的命運都有潛在的變化,丟掉垃圾,丟掉過去。波蘭的薇若尼卡之後將在演唱中與人世間遠離;法國的薇若尼卡則要開始與亞歷山大進行真正意義上的交往。
上述幾個符號性的人物和事物中無一不透露著濃重的宿命感。 基耶斯洛夫斯基如此闡述他的這部影片:「《薇若尼卡的雙重生命》是一部典型的女性電影,因為女人對事物的感覺比較清晰,有比較多的預感和直覺,比較敏銳,同時她們也把這些東西看得比較重要」。
事實上也的確如此,這部影片的情節推動幾乎均是依靠兩個薇若尼卡的直覺,全片透露出的氣息極為感性和細膩。而這幾點正是女性感知的特點,即日常所說的「第六感」。在片中有幾處表現的很明顯的「第六感」感知:
第一次是波蘭的薇若尼卡對父親說:我有種奇怪的感覺,我並不孤獨,世界上不止我一個。但她並不理解這種感覺從何而來,父親同樣也無法解釋。
第二次是在波蘭的薇若尼卡下葬時刻,法國的薇若尼卡在床上忽然莫名哭泣起來,她感覺到生命中有什麼東西忽然消失了,不能反抗,無法挽回,她莫名傷心的掉下哀悼的眼淚,但她亦並不知道這種感覺源起何處。而此後的她似乎潛意識中避免了重蹈波蘭薇若尼卡為了唱歌殞命舞台之覆轍,忽而就決然的放棄自己一直以來深愛的歌唱事業去作小學音樂教師,過起渴望愛情的尋常生活。
第三次則是與第一次相互照映,即波蘭的薇若尼卡已香消玉殞後,法國的薇若尼卡對父親說:「我有種奇特的感覺,覺得自己孤伶伶的。」這時,父親說:有人從你生命中消失了。
正是由於神秘敏感的女性感知,她們才隱隱約約的下意識感受到彼此的存在。微笑,流淚,靜靜生活,抑或永遠離開。在波蘭克拉科夫街心廣場上,她們擦肩而過,若有所悟卻自以為渾然不覺。這一次宿命的巧合,亦為某一日一切明了埋下伏筆。
這部影片用「女權主義分析」似乎講不通,基耶斯洛夫斯基表現出的是對女性的關愛與真誠的關注而非將女性僅僅作為一種典型化了的符號供觀眾主動觀看以獲得視覺上快感,這一點由兩個薇若尼卡的父親對女兒的熟諳與關切即可得知。 女性的視角,女性的感知,在這部影片中女性成為了敏銳的主體。 關於這部影片,基耶斯洛夫斯基說,它適合給對片中所述那類情感敏感的人看。其實多數人還是對人生的不確定性有所領悟,迷信的、預感的、直覺的、夢境的東西讓我們敏感。人們喜歡基耶斯洛夫斯基影片中淡淡籠罩著確又無處不在的宿命的情調,在虛幻的時空面前,它總是這般的讓人感動。
你說冥冥之中會不會有另一個人和你一模一樣,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從來都不是孤單的?我們未曾相見卻彼此深深依戀,她的傷痕會在你的生命中烙下清晰的印記。她在微笑,於是你感到溫暖。她將哭泣,於是你會有莫名傷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