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教授與瘋子》
站在書籍之上,飛躍圍牆
文/耶律律
1
一個牛津,一個耶魯;一個天才,一個瘋子。
詹姆斯·默里用勤奮追求夢想,威廉·切斯特·邁納用詩書化解罪惡。兩人境遇完全不同,卻因為一份宏偉事業成了莫逆之交。他們正是《牛津英語詞典》編纂初期的重要人物。
《牛津英語詞典》被視為最全面和權威的英語詞典。截至2005年,該詞典收錄了301100個主詞彙。詞典成書,莎士比亞是被引用得最多的作家;喬治·艾略特是被引用得最多的女作家;不同版本的《聖經》加起來,成了被引用得最多的作品。
詞典每年都會選出年度風雲單字,例如2013年的自拍(Selfie)。2015年選出的甚至不是一個詞,而是個「喜極而泣」(Face with Tears of Joy)的emoji表情,就是我們常用的「笑哭」。
威廉·切斯特·邁納醫生是詞典最熱心的貢獻者之一,他當時因為殺人而被關在瘋人院,他與主編詹姆斯· 默里的一段交往,被美國作家西蒙·溫切斯特寫了成暢銷書《教授與瘋子》。而當作者西蒙·溫切斯特著筆之時,這段故事已經保密封存了一百多年。
同名影片《教授與瘋子》,於2019年上映。導演法爾哈德·撒夫尼亞,此前擔綱過《啟示》的編劇,這部影片描述了瑪雅文明不為人知的血腥與思索,震撼到觀眾只有拍手稱快的份兒。這一次《啟示》導演梅爾·吉布森轉換角色,來為他的編劇做了回主演,飾演主編詹姆斯· 默里。
2
電影開篇,詹姆斯·默里參加語言學會的會議,意在爭取牛津字典主編一職。飽含熱情的默里教授,彷彿維基網路一般博學,同時又兼具謙恭的紳士風度,人格魅力頓時躍然眼前,他顯然是一位合格的主編人選。
編纂工作走上正軌,默里提出一個全民參與的辦法,呼籲英國、美國和殖民地每一位使用英語的人,為新詞典提供詞彙和引語。
「如果一個人要做一百輩子,那麼一百個人做一輩子,就必定能完成」。
很快,他們便收到眾多志願者的來信。但由於編輯人手不足、信息量過大、志願者閱讀斷層、出版社質疑等等問題,一時間讓默里失去了方向。
威廉·切斯特·邁納醫生,本是美國內戰時期一名軍醫。由於戰爭創傷,他患有嚴重的被害妄想症,及精神分裂症。
他因病發而失手殺人,而被關進精神病院。每當他獨處時就會產生幻想,看到那些被他傷害的人來尋仇。直到警衛們送他一本夾著「牛津字典編纂邀請函」的《項狄傳》,這才為他帶來希望,因為那是他能夠輕松勝任的工作。
邁納醫生寄給默里教授的大量信件里,不僅提供了詞彙和引文,還發明了一種檢索方法,被稱為字典的字典,這無疑幫默里教授解決了燃眉之急。
1884年2月,詞典樣版頁面正式出版。默里帶著一本字典樣書,來到精神病醫院,這才發現,原來邁納是人們眼中的瘋子。
影片最後,默里為了幫助邁納醫生,動用了他為數不多的社會關系,甚至找到丘吉爾才獲特批:讓美國人管理自己的公民。換言之邁納醫生在英國以外的地方,重獲自由了。
3
《教授與瘋子》並沒有局限於大歷史和字典的編纂過程,而是側重於人物的刻畫,試圖讓觀眾產生共情。
默里教授是蘇格蘭布店商人的長子,出身寒微,14歲便輟學謀生。當他爭取主編職位的時候,會員們坦言,有資質和文憑的人才能勝任這份工作。此時他毫不掩飾自學成才的事實,並滔滔不絕地闡述那些他精通的語言,引得在場學者紛紛目瞪口呆。
除了勤奮博學,默里作為丈夫和父親,也總是充滿同理心和安全感。
他陪太太看大兒子打曲棍球,兒子因為輸球爆粗口被裁判警告,默里並沒有責備,而是喊來兒子,貓著腰同他一起喘氣,並傳授比賽技巧,末了才提醒不要說臟話。
瘋子邁納的故事則更為傳奇,探討得也足夠深入。
影片一開始,他便槍殺了一位路人,而這一幕正好被路人的太太伊莉莎看在眼裡。起初,邁納用軍隊退役時的撫恤金來補償伊莉莎和她的六個孩子。幾經交流後,伊莉莎的仇恨已然化解,但她說不清懲罰是否該繼續,只是想單方面停止補償。
邁納和默里一樣,彬彬有禮修養出眾,同時又具有敏銳的洞察力。當他發現伊莉莎不識字的時候,希望能夠教她認字,再讓她回家教給孩子們。
「站在書籍上,我飛躍著圍牆,借文字之翼,我抵達世界之巔。只有閱讀時,後無追兵,只有閱讀時,是我在追逐,追逐上帝的腳步」。
當他說這些話的時候,眼睛不再躲閃,而是滿懷希望地盯著伊莉莎。我在屏幕前熱淚盈眶,因為我知道,在追尋自由的時候,一切怨恨都煙消雲散了。
默里輾轉於家庭和事業之間,邁納遊走在罪惡與救贖邊緣。二人在歷史上合作長達20年之久。
他們通過信件成為摯友,心照不宣。影片一個場景中,兩人在長椅上對詞,頗有些伯牙子期知音難覓之感,尤其讓人動容。
4
伊莉莎希望幫邁納治癒疾病,於是帶孩子們和他交朋友。然而,大女兒還記得他是槍殺父親的兇手。於是一記耳光,又將邁納重新打入深淵。
再次見面,伊莉莎深深親吻了邁納,並塞了個紙條給他,上寫道:If love……then what?如果愛,那又怎樣?
邁納深知自己偷走了她的心,但這無疑是又一次殺死了她的丈夫。於是他用鐵條自殘下體,在持續的瘋癲和治療後,他變得形神離體,僅剩肉身還在喘氣。
痛苦之中,邁納曾告訴默里一個詞,Assythment,補償:對所造成傷害的補償表示滿意。但在法律上,受害者的妻子和家庭仍有權利獲得賠償,這意味著償還一切。邁納當然明白這個詞的意思,而他在那張紙條上的回復則寫道:不可救贖。
這里不得不佩服編劇,把對於罪惡的懲罰,等同於愛情中的給予,就像詞語間的通感,優雅而高級。
仔細想想,愛,不就是心存愧疚的感覺;愛,不就在奉獻餘生的瞬間。
「大腦比天空遼闊,因為,把它們放在一起,前者能輕松地包容後者,還有你。 大腦和上帝重量一致,因為,把它們稱一稱,磅對磅,它們如果有區別,就像音節不同於音響。」
這是艾米莉·迪金森的詩句,當邁納讀給伊莉莎的時候,他們或許已經產生情愫。影片最後伊莉莎見到魂飛魄散的邁納,她只用了一句話,便將他拉回到現實:
If love,then love. 如果愛,就請深愛。
5
字典出版後,默里贏得了語言學會的贊揚,但銷量並不理想,僅印行了4000本。一本滯銷字典,致謝名單里還有個殺人犯,這深刻詮釋了什麼叫茲事體大。太太艾達因此和默里爭執。這一場景中,教授第一次發火,隨後又曉之以情動之以理,敘說著「求知路上、眾生平等」的道理。我想這也是創作者的觀點,每個犯錯撒謊的人,都應該得到救贖。
艾達在語言學會會議召開時,衣著華麗地前來替丈夫發言,一番訴苦後總結道「人性不該被懲罰 」。她不僅幫丈夫爭取了機會,還為邁納挽回了尊嚴。我有時真的懷疑,這個世界上可能只有女性,才懂得如何高傲地低頭。
影片《教授與瘋子》,除了配樂動聽之外,台詞和翻譯也極其講究。它就像送給觀眾的禮物,溫和又不失通達。
往常我都會言辭刻薄,總結些觀點與人分享,但影片似乎就在告訴我們:生而為人,就該懂得寬恕。
最後,感謝那些不計報酬的字幕組,將諸多影片翻譯得如此華麗,讓觀眾有機會,站在書籍之上,飛躍圍牆,假借文字之翼,抵達世界之巔。
七月你好
想你想我還是想我 2019.07.01 20:09
站在書籍上,飛躍著圍牆,借著文字之翼,抵達世界之巔。只有閱讀時,後無追兵。只有閱讀時,是我在追逐,追逐上帝的腳步。
Ⅱ 被關在精神病院48年的他,用20年參與創建了一項偉大的世界性學術工程
1
1872年2月17日凌晨,
泰晤士河邊突然傳來幾聲驚心動魄的槍聲。
一分鍾後,巡警沖到了現場,
受害者,一個去上夜班的鍋爐工人倒在了血泊中,
而罪犯還靜靜地站在那裡。
十五年後,在人們漸漸遺忘了這起槍殺案的時候,
那名罪犯卻震驚了《牛津英語詞典》(當時叫《新英語詞典》,以下簡稱詞典)的編輯部。
那天,
哈佛大學圖書館館長賈斯汀·溫莎在與詞典主編詹姆斯·默里聊天時,
他無意間說道:
「你在詞典序言中提到了可憐的邁納醫生,這使美國人高興。
他的事情很令人傷心。」
默里驚愕了:「您這話是什麼意思?」
他和威廉·徹斯特·邁納醫生,
詞典編纂中貢獻最大的志願者之一通信多年,
竟不知他是美國人,不知他有令人傷心的故事。
2
1891年,
默里終於見到了身處布羅德莫刑事精神病院的邁納,
這對同樣瘦高身材、禿腦門、留著長長的白鬍子的朋友,
一起吃了午飯並在病房聊了好幾個小時。
始於1857年的詞典編纂工程,
是人類歷史上最浩大的智力工程之一,
它不僅說明了每個單詞的含義和用法,
還梳理了它們的來源和歷史演變,
它解釋字母「a」就佔用了四頁,
編寫字母t開頭的單詞就花費了5年時間,
以至後來的很多英文辭典都是建立這部恢弘巨制的基礎上,
成千上萬的人為此付出心血,
為人類知識的傳播做出了貢獻。
1879年,
倫敦語文學會的默里當選為編委會第三任主編。
他上任後不久就印發了一份呼籲書,
「面向說英語和讀英語的公眾」徵求志願者,
閱讀尚未讀完的書籍,摘出所需材料。
這份呼籲書被送到了雜志社、書店、圖書館、
商店等所有能快速傳播信息的地方。
很快,志願者的紙條便堆積如山,
編輯們夜以繼日地重復著枯燥、乏味的工作。
在參差不齊的志願者中,
一位名叫邁納的志願者就像一股清流,
他總能寄來編輯部需要的東西,
他的紙條永遠那麼整潔有序,
他的藏書、學識之豐富,
讓編輯在需要某個詞語時能立即想到求助於他。
在一封封的書信來往中,
默里和邁納因為共同的學術追求成為朋友,
但也對這位博學、嚴格的神秘怪咖有過疑問:
他從不談及工作以外的個人情況,
他看起來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
但從沒興趣來一線看看詞典的編寫工作。
即使只相隔40英里,
默里也因為繁重的工作、對朋友的尊重,
從未提出信紙以外的相見。
得知了邁納的真實情況後,
默里更是注意自己的話語。
後來還是在邁納精神萎靡不振,
並且知道個人情況已被外界知曉的情況下,
默里才張羅了第一次見面,去安慰、鼓勵老朋友。
1885年,在無數人努力了27年之後,
詞典第一分冊終於出版了,
默里在序言中寫道:
W.C.邁納醫生不知疲倦地工作,每個星期都提供許多引語,
在提高我們對各個詞語、片語、結構發展歷史的解說方面他的貢獻極多。
就是這段稱贊,
引發了哈佛大學溫莎館長的話題。
3
雖然人在英國,
但邁納更被家鄉人熟知。
邁納家族是新英格蘭的名門望族,
出生在錫蘭(今斯里蘭卡)的邁納14歲回到美國,
後來進入耶魯大學醫學院學習。
1863年,美國內戰正在激烈地進行時,
大學畢業的邁納申請加入了聯邦軍當外科軍醫。
然而,戰場上的殘酷情景,
令初出校門的他始料不及。
那裡臟亂不堪、疾病流行、壞疽和截肢隨處可見,
慘叫聲和嗚咽聲不絕於耳,
一具具屍體不斷地出現在眼前。
這對溫文爾雅、生性敏感的他來說太恐怖了。
當然,不止邁納一人感覺可怕,
每月都有數千人試圖逃離戰場。
按軍規,犯了逃亡罪是要被打上烙印的,
邁納醫生便被迫執行了這樣的任務:
從煤炭中取出燒紅的烙鐵壓在罪犯的臉上,
一陣滋滋聲和尖叫聲之後,
再遞過去一塊破酒精布。
當邁納舉著烙鐵壓向那張臉的時候,
他的身心也許在顫抖。
後來,邁納離開了戰地醫院到別處執行任務,
勤奮、學識淵博的他還被晉升為上尉。
但就在這時,
邁納開始出現一些異常行為:
他懷疑被暴徒跟蹤,違背軍規把執勤手槍帶在身上,
他覺得同事們在議論他、策劃陰謀詭計要整他,
他開始光顧酒吧和妓院,整夜和妓女混在一起。
當然,
他也開始失去一個精英青年應有的光明前途。
4
1871年秋天,邁納來到了倫敦,
他希望在歐洲重振紊亂的精神。
但情況如舊,
他依然放縱行樂,
他好幾次到警局申訴,
一些人在夜裡闖入房間想要毒害他。
直到1872年2月17日凌晨,
突然驚醒的邁納覺得有人站在床頭,
他伸手去摸槍,那人拔腿跑了,
邁納追了出來,
他看見一個人在路上奔跑,
他朝那個人怒喊著開了幾槍。
邁納成了布羅德莫精神病院的742號病人,
住進了2號樓兩間相連的屋子裡。
此時布羅德莫的院長是一位和善、寬容的管理者。
所以,
邁納以美國退役軍人的身份和每年1200美元的退休金,
在這里過著相對自由和舒適的生活:
他可以和任何人通信,可以接見來訪者,
他布置了一間書房,讓家人把留在美國的書全部寄來,
又在倫敦各大書店訂購了多批書籍,
他讀書、畫畫、教病友吹笛子,
感覺累了便到院子里散散步,
這時,他僱傭的病友就會來為他收拾房間。
白天,他就是那個理智、儒雅的邁納,
但到了晚上,他就用傢具頂住門,
第二天早上,他就報告自己的遭遇:
有人用鐵器撬開他的牙齒灌毒葯;
有人麻醉他,強迫他做下流事;
有人從地板里鑽出來刺穿他的脊椎;
……
後來,他的妄想還緊跟新科技的腳步,
1878年,他的前額被安上了一隻電鈕,
不知哪裡來的電流通過他的全身;
1903年,萊特兄弟第一次飛行之後,
他被一架飛機帶到君士坦丁堡的妓院,
被迫與那裡的女人做淫盪的事。
5
被囚禁在精神病院8年後,
邁納在某本書中讀到了默里的呼籲書,
在這間堆滿書籍的病房裡,
他激動地拿出了紙和筆寫信報名,
並寫下通信地址:伯克郡克羅索恩村,布羅德莫。
當時的布羅德莫只是一所不知名的新建精神病院,
所以,它對居住在40英里外的默里來說,
只不過是克羅索恩村的一所普通房子。
邁納與英國學術界這項偉大的事業聯系在了一起,
他為自己的工作感到興奮。
他立即開始閱讀自己的藏書,
和編輯部寄來的指定書籍。
邁納還獨創了一套工作方法:
他先在閱讀中按字母順序製成帶頁碼的詞彙表,
再寫信詢問編輯部在做哪些字母區間的工作,
然後查自己的索引紙頁,
再找出包含在所有書中的這個詞,
選出這個詞的不同語境、不同含義,
並把最佳例句抄寫在對應的紙條上,
並一一標注出處。
大多志願者只是在閱讀中找出或有趣、或罕見的引語,
再由編輯從這些重復、混亂、甚至潦草的紙條中分類、挑選,
這不是一項簡單的工作。
而邁納的工作則完全迎合了編輯的需要。
所以,有的志願者寄來一千條引語,
可能只有一兩條能夠被採納,
但邁納寄去的幾乎都能派上用場。
後人手繪邁納工作圖
在封閉、陰暗的精神病院里,
邁納的精神完全靠讀書來支撐,
作為大詞典志願者的工作,
更是給他帶來了精神上的自由和滿足 。
邁納以巨大的熱情超負荷地工作著,
他的病情曾因為智力工作的刺激有過輕微好轉,
但同時也承受著巨大的身心負擔。
隨著年歲增長,
長期壓抑的環境影響,
邁納身體日漸虛弱,病情變得嚴重了,
但他不再尋求人身保護,
他總是報告有人要偷走、破壞他的書籍。
在布羅德莫醫院的檔案中,
有這樣一份關於742號病人的記錄:
上午十點五十五分,邁納醫生來到鎖住的底層門口大喊:
「你們趕快把醫生請來!我把自己弄傷了!」
這不是邁納的妄想,
他的確把自己弄傷了:
他用一把裁書頁的小刀割掉了自己的陰莖。
作為外科醫生,
邁納知道如何避免切割時的大出血,
知道要在可能出現的休克前叫來醫生。
當邁納13歲時在錫蘭海灘上看到在白浪中嬉戲的裸女,
他第一次感受到情慾的顫抖。
伴隨著後來的精神失常,
他走向了無休止的情慾和瘋狂。
雖然生在清教徒家庭,是傳教士的兒子,
但年輕時的邁納是無神論者,
在長期的精神病院生活中,
他開始接受上帝,
他為自己多年來的瘋狂情慾感到悔恨,
他為自己嚴重的手淫惡習感到羞恥和罪惡。
最終在1902年,
被囚禁在布羅德莫30年後,
68歲的邁納決定與自己的淫慾一刀兩斷。
6
默里仍然來看他,
但他的撫慰、鼓勵不再起作用了:
「邁納顯得十分消瘦,當年為詞典工作時表現的精力和智力,
現在已經看不見了。」
邁納在英國的生活只剩下衰老、死亡。
而且,
布羅德莫的新任院長是個毫無悲憫心的殘暴型領導,
他取消了邁納享受的優待,
使他失去了書籍、書桌、畫筆和笛子等心愛的東西。
對此,邁納僅存的幾位好友,包括默里夫婦紛紛抗議。
默里希望邁納能逃離這個瘋人院,終老於家鄉,
邁納的弟弟也在這時來到倫敦。
多方努力下,
當時的英國內政大臣溫斯頓·丘吉爾,
終於在1910年4月6日簽署了釋放令。
之前,
美國陸軍總部已同意邁納轉入華盛頓一所官辦精神病院。
10天後,
被囚禁38年的邁納第一次走出了布羅德莫,
並與默里夫婦握手告別,
他的箱子里裝著已經出版的六個分冊的詞典。
1920年,
85歲的邁納在睡眠中安靜離世。
他的老朋友默里,則在1915年先他而去了。
而他們曾共同為之奮斗的《牛津英語詞典》,
又過了八年,
共歷時70年終於宣告完成(後來多次增補),
它為414,825個詞下了定義,
一共有1827,306條引語被採用,
其中邁納一人就貢獻了一萬多條。
為此,默里在1899年稱贊道:
「 邁納醫生在過去十七八年中的貢獻真是太大了。
單靠他提供的引語,我們便能夠闡述詞語在近四百年間的發展。 」
雖然邁納被懷疑有精神病遺傳基因,
但百年後的今天,
一些精神病研究專家認為,
邁納當初的精神疾病只是「創傷後應激障礙」,
經歷過戰爭、綁架、交通事故等死亡威脅的人都有可能出現,
大多數患者在接受心理干預後都能恢復正常。
但邁納在發病後經歷了降職、調離、進精神病院乃至被退役,
所有的事情都在向他強調:「你,是一個瘋子!」
他希望到歐洲去自我拯救,但事與願違,
一樁命案讓他至死都呆在了精神病院。
唏噓也好,遺憾也罷,
歷史已成煙雲,
所幸,
命運之神安排邁納和《牛津英語詞典》產生聯系,
讓我們能夠以這樣的方式見證一段不平凡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