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模仿游戲》是一部怎樣的電影
先前看過《模仿游戲》超贊預告片時,就曾為工整復古的英倫精美製作折服過,加上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和凱拉·奈特莉兩大實力派紅星壓陣,自然提早成為個人年度必看。目睹廬山真面目後,我發現《模仿游戲》雖然改編自Andrew Hodges所寫的傳記《艾倫·圖靈》,更像《暗算》和《美麗心靈》混合體。誰曾想到堂堂的二戰解碼英雄與電腦之父,卻是一個心靈脆弱的同性戀,等待他不是功勛表彰,而是殘酷非人道迫害,因此是被閹割英雄且聽風吟!
以前看麥家編寫《暗算》《風聲》時,我為黃依依與顧曉夢而嘆息,盡管她們都是天賦異稟的解碼奇才,擁有「一種精神,一種信仰」,反遭命運戲弄,落得身首異處、香消玉殞。同樣在《模仿游戲》中,艾倫·圖靈依舊是這樣悲劇天才,破解過納粹最牛的密碼,研製出人工智慧機器,卻逃不過恐怖的宿命。影片聰明地用三線敘事,將被敘述者的傳奇人生一段段呈現出來,然後加入導演本人主觀看法,渾然天成地完美展現驚世奇才的悲劇人生。
片中,由於二戰中破解密碼的故事成為了主幹,因此如何破解納粹密碼,如何查到英蘇雙重卧底間諜,如何解決困擾主人翁的情慾糾葛,都讓《模仿游戲》更像一部驚心動魄的偵破情節戲。而憑借《福爾摩斯》被國人叫成為「卷福」的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無論是阿蘭的傲慢、激情、智慧,還是避世、痛苦、失落,都生動表現精準。他那雙睿智憂郁眼睛,讓人猜不透角色心靈想什麼。這是一個很難把握角色,因為他是數學與物理天才,還是戰爭背後無名英雄,還是曾被萬眾唾棄的爭議「基佬」,我們看到圖靈幼年時就萌生同性戀情結,還有他深情對女主角說道自己曾和男人上過床,進而想方設法轟走對方,那種眼神與舉止是有震撼力的。
當圖靈在酒吧里閑談,無意聽到一個微不足道的信息,瞬間腦洞大開,領悟到了解碼真諦,卻不願立即告訴軍方。大家望到的是一個犧牲。因為不能暴露目標,必須犧牲小吾成全大我,而在戰爭歷史歲月里,這樣殘忍又有多少呢?當他發現雙重間諜是誰後,不想領導居然以一個自私的政治理由,就這樣掩蓋了過去,那麼身處水深火熱的戰爭中,又有多少人貪婪為自己留下後路呢?當阿蘭·圖靈為了保住自己設計的機器被命名為戀人的名字(這與史實不符),選擇化學閹割而非監獄生活,我們彷彿望到了他另類而孤獨的脆弱心靈。這就是一個曠世奇才、戰爭英雄的悲劇傳奇,盡管有些杜撰,卻足夠給力。從《我愛貝克漢姆》到《加勒比海盜》,英倫女孩凱拉·奈特莉成為全球當紅偶像。接著,她在《贖罪》《傲慢與偏見》《愛的邊緣》等片中展現了極富激情的精湛表演,甚至提名過奧斯卡影後,卻是命運多坎,每每同各大重要獎項無緣。我至今難以容忍與相信的是《別讓我走》得到小影後是凱瑞·穆里根,反而表演最精彩的凱拉卻顆粒無收,還有濫殺無辜的《老無所依》莫名其妙並「眾望所歸」擊敗了《贖罪》。在90後女生詹妮弗·勞倫斯隨便奧斯卡封後的時代里,在斯嘉麗·約翰遜、娜塔莉·波特曼、安妮·海瑟薇等好萊塢女星豐收的時代里,凱拉·奈特莉選擇了《歌曲改變人生》《模仿游戲》,堅韌不拔走向文藝道路。其實她某些張揚的表演方式,很像前輩凱特·溫斯萊特,但平胸身材,讓她難以達到那個境界。閑話了那麼多,回到《模仿游戲》結尾,我又一次望見凱拉·奈特莉對著鏡頭,聲淚俱下念著「無人所念之人,方能成就無人感想之事」的煽情台詞,還有眾人燒毀文件的狂歡鏡頭,依舊有種巨大的感動!聽說奧斯卡獎早被各大公關公司壟斷霸佔了,因此《霸王別姬》《喜宴》稀里糊塗輸給了《四千金的情人》,因此斯皮爾伯格巔峰力作《拯救大兵瑞恩》掛給了《莎翁情史》,因此《肖申克救贖》《對話尼克松》《無敵破壞王》註定在奧斯卡全軍覆沒,因此《英雄》才會比《寶萊塢生死戀》《太極旗飄揚》《歲月神偷》更有機會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因此《少年時代》《布達佩斯大飯店》《鳥人》才更有機會問鼎奧斯卡最佳影片......那些傳聞是否都是真?大概只有局內人才知曉,一場游戲勝負何必太在乎?感謝莫滕·泰杜姆、卷福、凱拉等《模仿游戲》主創,無論拿不拿得到任何一座奧斯卡獎,你們都貢獻了一部令人心碎的傳世經典!
⑵ 模仿游戲,社交網路,我的左腳,這三部電影觀後感還有影評,拜託了,急用懸賞100
模仿游戲
這是一個講述二戰初期英國的故事,最開始的20分鍾,我給它下了一個定義,卷福版的聽風者。後來,忽然發現,這是講述程序員祖師爺的故事啊! 對於康伯巴奇,我印象最深的還是他那版卷福。我想喜歡福爾摩斯原著的人都應該和我有一樣的感觸,那就是無論誰演福爾摩斯都會覺得差點意思,這其中也包括小羅伯特唐尼。可是卷福的出現徹底顛覆了我的想法,他的那種略帶神經質的偏執.........
社交網路
這對雙胞胎,口音狂喜歡,太有范兒,帥,怎麼感覺像英國人呢
朋友極力推薦電影《社交網路》,英文名《The Social Network》》,這部電影如果不出意外,明年應該會角逐奧斯卡獎。這部電影從頭到尾都是一場facebook的官司,對,這是一部講述facebook的發家史。這個一頭金色卷發的猶太男孩,如何從一個被女朋友甩掉的宅男一步步發展Facebook的規模,成為史上最年輕的億萬富翁。
電影《社交網路》講述facebook創業史,Mark Zuckerberg,facebook的創始人,「這是一個非常吸引人的故事,內容涉及背叛和大筆財富——講兩個好朋友如何革命性地改變了全人類的溝通模式,最終卻反目成仇。」 。誰能想到風靡歐美全球最火facebook,是因為一個荷爾蒙旺盛猶太男孩被女朋友甩掉後泄憤後建立的呢?
電影《社交網路》它似乎在模仿著主人公的成功之路。讓人喘不過氣來的急速上升之後,Mark Zuckerberg,facebook的創始人,史上最年輕的億萬富翁,不過是個住在租來的房子里的26歲年輕人。但這位新時代史上最年輕的億萬富翁Zuckerberg擁有五百萬個「好友」,他最好的朋友卻在起訴他——這部電影隨處可見這樣的黑色幽默。
「《社交網路》一方面似乎在反省,可在某種程度上,它與它試圖呈現的對象如出一轍,終將成為一個巨大的影響製造機器的一部分,超高速地記錄、展示人類的歷史。」
電影《社交網路》,音樂和色調很喜歡。帥哥很多。從馬克和其商業夥伴及對手的恩怨糾葛可以得出這樣的教訓:
1.這世道,紳士做不了。海盜才是王。
2. 簽任何協議之前至少看3遍以上。
3. 出賣你的往往是你最好的朋友。
一個「混蛋」與他周圍人的關系始終是這部電影的中心。其實,讓Zuckerbeg的故事變得引人入勝的不僅僅是那些爭端,而是那些爭端在Facebook編織的巨大社交網路的籠罩下形成的反諷意味。
Facebook之所以比Google更能引起話題,是因為Google旨在改變我們接觸事物的方式,Facebook卻直接插入了我們的人際關系。不論科技的發展達到了怎樣的程度,人與人之間如何共處都是一個社會所要解決的最基本的問題。Facebook的橫空出世似乎擾亂了很多東西。當一個人動不動就能擁有幾百一千個「好友」時,朋友到底意味著什麼?當人際交往越來越變成單方面的展示與觀看時,我們是不再孤獨還是越發孤獨?
什麼叫原罪?mark要創造一個新的社交方式,是因為對已有的社交方式的厭惡和逃避。但是所有美國對於「新」這個概念的實現似乎都是虛假的,自欺欺人的。也許這就是原罪的定義。
影片結尾看著宅男富翁猶豫要不要加自己喜歡已久的女孩,一個人在曲終人散的辦公室里一遍遍的刷新等待對方確認請求。這一切太諷刺了!一個本來就沒幾個朋友的宅男卻被自己所有的朋友起訴對簿法庭,而這種官司的開始10分鍾宅男就已經露出了誠信、人心盡失。他破財免災了,真相也就不言而喻了,最終結果除了錢,他什麼都沒剩下。
我的左腳
http://wenku..com/link?url=_XcZbj6LZOBpLqaZ-TjJq2sFRr3pd-93rczAPozNKvbp7eu6cVnOTu5dMC
我的左腳觀後感
這是一部改編自愛爾蘭畫家、作家克里斯蒂.布朗自傳體小說《我的左腳》的同名電影。
克里斯蒂.布朗出身於一個貧困的大家庭(21個子女,其中13人活了下來),父親是個脾氣暴躁的建築工人。
克里斯第一生下來就患有腦癱,致使全身只有左腳可以自由活動。在用左腳撿起了一支粉筆前,他一直被視作智障兒,母親堅持教他讀和寫,即使父親放棄了希望而借酒澆愁。克里斯蒂19歲時,母親為他請來了腦科醫生愛琳.科爾,愛琳通過腦部按摩和發音訓練使克里斯蒂的情況得到極大改善,使他可以用語言和母親之外的人交流。同時克里斯蒂愛上了愛琳醫生,然而在得知愛琳即將結婚的消息後,他接受不了現實而自暴自棄,還是母親的鼓勵將他拉出困境。最終,他成為了著名的畫家和作家,而且還和常人一樣,找到了意中人並與之成婚。
應該說,這不是個快樂的故事,雖然結局幸福。但是電影刻意抹去了悲慘的色彩,電影中的克里斯蒂不僅擁有常人的權利,要求,而且頑強好勝,沒有絲毫殘疾人常見的自卑,在自己所愛的人面前,毫不退縮,極力爭取,還有些咄咄逼人。我想,這種性格和他的家庭有很大關系,母親從未放棄他,即使丈夫失業、無米下炊,她還是保存著為克里斯蒂買輪椅的積蓄;兄弟姐妹從未嘲笑鄙視他,男孩們踢足球,讓他做守門員,甚至因為聰明,他成了男孩們的中心;最初父親曾嫌棄他,但當克里斯蒂掙扎著用左腳寫出「MOTHER」這個詞後,父親驕傲的向酒館的眾人宣布他是布郎家的天才。就是因為這個溫暖的大家庭,克里斯蒂非但沒有自卑消沉,反而活躍張揚,充分的發揮了自己的天才。
確實,必須得承認,克里斯蒂.布朗是個天才,這讓我在尊敬他的同時,產生了些許困惑。他是個只有左腳可以動的殘疾人,即便畫家生涯不那麼成功,人們也會為其十倍於常人的努力而嘆服,但他的自傳和電影極力淡化殘疾人身份,他將自己視為常人,更將藝術視為與肉體無關的行為,所以突破肉體的藝術被一個殘疾人或所謂的正常人表達出來沒有區別。從這個意義上說,這部電影表現的是克里斯蒂的精神世界,而不是他的奮斗歷程。所以,這不是一部殘疾人的電影,沒有歧視,不是因為人人平等,恰恰是因為克里斯蒂高高在上,克里斯蒂非但有繪畫的天賦,而且極為聰慧,算出姐姐不懂的算術題;受不了寒冷而帶領兄弟用狡猾的辦法偷煤 ;成人後肆無忌憚的和眾人談論藝術及哲學,他始終是布朗家鶴立雞群的天才。那麼,他的奮斗具有普遍意義嗎?姑且不談社會對殘疾人的歧視,單論他的成功,是否會給大家帶來不切實際的幻想?退一步講,社會的每一個成員都有爭取平等的權利,無論正常人還是殘疾人,無論強勢集團還是弱勢集團。
⑶ 《模仿游戲》是一部怎樣的影片
營造了「Turing是個偉大天才卻備受社會卑劣對待」的悲慘命運式煽情效果,模糊掉了推動密碼破解過程中其他unsung
heroes...
電腦的發明,至今沒有給任何一個人頒發專利。科學技術發展的成就取得,都是很多人互相助力、互相啟發的結果。我們每天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進行學習生活,謝謝了,偉大的巨人們!
⑷ 閱讀與推薦12|影評·《模仿游戲》
《模仿游戲》(The Imitation Game),莫騰·泰杜姆執導,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凱拉·奈特莉主演的傳記電影。
影片改編於安德魯·霍奇斯編著的傳記《艾倫·圖靈傳》,是「計算機科學之父」艾倫·圖靈的傳奇人生。
電影的故事主要聚焦於圖靈協助盟軍破譯德國密碼系統「英格瑪」,從而扭轉二戰戰局的經歷。
該片是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改編劇本獎,以及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在內的7項提名。
我同是卷福和Keira 的粉絲,但這部電影居然沒看過,可能是片名讓我誤解了是其他類電影。
我迫不及待找片源。昨天,看了兩遍。
後來,圖靈因為自己的同性戀行為而遭到迫害,這摧毀了他的職業生涯。他被控以「明顯的猥褻和性顛倒行為」,即同性戀罪。在著名的公審後,他被給予了兩個選擇:坐牢失去他的克里斯托弗計算機或女性荷爾蒙(雌激素)注射的化學閹割。他選了保留「愛人」。注射激素!
最後,圖靈還是不堪靈魂屈辱吃下有氰化物的蘋果,自殺,那一年,距他42歲還剩幾天。
計算機、人工智慧、復雜系統……圖靈為人類開創了一系列全新的科學方向。
在他離世60年後的今天,這些方向仍是人類最先鋒、最前沿的研究領域。
而且,他真的是個帥哥。
蘋果之父喬布斯,是阿蘭圖靈的死忠黨。為了紀念他,蘋果公司使用了咬掉一口蘋果的標志。
我第一隻蘋果手機是iPhone3。
這部電影讓我知道:
1、戰爭殘酷,分分秒秒是死亡。
2、Sometimes it 』s the very people who no one imagines anything of who do the things that no one can imagine.
3、任何純粹的情感都是應該被尊崇的,因為純粹!
另外,憑借 《丹麥女孩》和《布達佩斯大飯店》、《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獲得最佳配樂獎的法國配樂大師,亞歷山大·德斯普拉(Alexandre Desplat)煽情的學院派配樂,使電影更加文藝。
【伯樂推薦語】:
我承認,在我拿到稿件,看到是圖靈,迫不及待讀起時,滿心是激動!如同當年拿到手機蘋果3,看到那被咬了一口的蘋果。
致敬艾倫·圖靈!
很慚愧,我同是卷福和Keira 的粉絲,但這部電影居然沒看過,我迫不及待找片源。
影片改編自安德魯·霍奇斯的傳記《艾倫·圖靈傳》,講述了計算機的「祖師爺」,人工智慧之父,艾倫·圖靈的傳奇人生。
電影故事聚焦在圖靈協助盟軍破譯德國著名密碼系統Enigma期間,成功扭轉戰局,使盟軍取得二戰勝利的主動權。
作者通過對三個場景的認知,闡述影片人物主、副線呈現的內涵。語言飽富情感,文筆細膩,精準,觀點獨到。
顯然,作者非常熟知圖靈、更是對他的情感認同與理解,指出「他的最終目的,是藉助外力,用機器的方式,重塑克里斯托弗,讓他的愛人重生。」
多年以後,他擁有了一台叫做克里斯托弗的計算機,卻在悲涼中結束一生 。
這篇影評也告訴我們,這世界應該包容不一樣的煙火,願每一種愛都不被傷害。
潛藏在電影華麗的敘事體下的,是關乎愛的神聖肉身。
游戲可以模仿,但生活不可以。
2013年,英國女王向圖靈頒發了「嚴重猥褻」罪名的皇家赦免。此時,他已離世49年。
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模仿游戲》獲7項提名,並獲得最佳改編劇本獎。卷福又上了一個台階。
⑸ 模仿游戲的影片評價
《模仿游戲》是一部傳記電影,應圍繞作品的歷史背景、真實性等方面評價。
例評:
1、倫敦國際電影節主席克萊爾·斯圖爾特評
《模仿游戲》真實地再現了艾倫·圖靈,表現了他對英國歷史的貢獻和短暫的一生。無論是圖靈的人物視角、心理活動及生活經歷,還是圖靈對英國歷史和當代社會的持久影響力,《模仿游戲》都正確地塑造出了這兩個方面的人物形象。
2、騰訊網評
不論是道德、性向還是社會,影片所呈現出的這一系列密碼都有些波瀾不驚,好在「缺爺」極為精彩的表演能讓人在字幕出現後仍久久不能忘懷。
(5)模仿游戲英文電影欣賞擴展閱讀:
劇情:
影片改編自安德魯·霍奇斯編著的傳記《艾倫·圖靈傳》,講述了「計算機科學之父」艾倫·圖靈的傳奇人生,故事主要聚焦於圖靈協助盟軍破譯德國密碼系統「英格瑪」,從而扭轉二戰戰局的經歷。
二戰期間,盟軍苦於德國的密碼系統「英格瑪」無法破譯,政府召集了一批數學家、邏輯學家進行秘密破解工作,艾倫·圖靈(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飾)就是其中之一。
破解計劃剛開始,圖靈遭到了以休·亞歷山大(馬修·古迪飾)為首的組員和領導的排斥,幸而軍情六局局長斯圖爾特·孟席斯(馬克·斯特朗飾)幫助他立項研究破譯密碼的機器,而圖靈則變成了負責人,並招收了新的成員瓊·克拉克(凱拉·奈特莉飾)開始艱難的工作。
瓊很快就迷上了圖靈,由於她的幫助所有組員空前的團結,並於兩年後成功破解了德軍密碼。
⑹ 如何評價莫滕·泰杜姆執導的電影《模仿游戲》
非常好,屬於內功很深的那種,隱藏鋒芒。我看了五六遍。感覺卷福演的結尾哭泣的那段非常揪心,把那種他寧可研究電腦,接受化學閹割,也不願意坐牢的,對自己事業的熱愛給表現出來了。女主雖然不是第一眼美女(在我看來)但演技也是沒得說,用隱忍的情感,隱忍的演技,詮釋角色。其他配角也非常棒。總體的服飾,場景都非常考究。有一種紳士感。我認為這一劇本才是精華,用看似平靜的故事情節,通過倒敘,插敘,補敘,來更好地塑造天才人物。最感動於片尾的一段話;卷福認為沒有人(包括女王)有權利赦免艾倫 圖靈,除了他自己。一個偉大的靈魂,有自己獨到的思想。
⑺ 模仿游戲的影片評價
影片出現了一些史實錯誤。
當年英國二戰期間的Enigma破譯工作是整個Bletchley Park兩百餘人集體智慧和團隊努力的成果,而影片則讓圖靈所在的「四人組」獨臂擎天,甚至賦予他們生殺予奪的權力。
在破譯Enigma的初期工作中,居功至偉的是波蘭密碼學家Marian Rejewski,、Jerzy Różycki 和 Henryk Zygalski,而電影中,波蘭人只是幫忙「走私」了密碼機。
一部由人物傳記改編的商業電影,總要允許它為主角加點光環,為故事添些佐料。畢竟這部電影的劇情主線,是Bletchley Park破譯德軍Enigma的過程;作為一部英美「主旋律」,它和《國王的演講》一樣,重在表現英國在反法西斯事業中做出的偉大貢獻。
(7)模仿游戲英文電影欣賞擴展閱讀
《模仿游戲》由三層敘事空間構成。一是戰後,圖靈的住所遭遇搶劫,警察上門查詢,圖靈卻企圖息事寧人,引發警方懷疑,調查其檔案發現其歷史竟然是空白,引出第二層故事。
破譯密碼的第二層敘事是影片的重頭戲:二戰期間,以圖靈為首的精英團隊破解德國的密碼,圖靈製造了大概相當於計算機雛形的「克里斯多夫機」。
這個克里斯多夫又帶出第三層敘事:圖靈少年時期一段朦朧的初戀,對象是一個叫克里斯多夫的少年,克里斯多夫啟發了圖靈對於編碼和破解密碼的興趣,克里斯多夫又少年夭折,讓圖靈本來敞開的心扉再度關閉。
⑻ 《模仿游戲》:計算機科學之父圖靈的傳奇一生
《模仿游戲》(The Imitation Game),是由莫騰·泰杜姆執導,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凱拉·奈特莉等主演的傳記電影,影片主要講述了「計算機科學之父」艾倫·圖靈破譯德國密碼系統Enigma,從而扭轉二戰戰局的經歷。
艾倫·麥席森·圖靈(1912—1954)是英國數學家、邏輯學家,被稱為計算機科學之父,人工智慧之父。圖靈提出的著名的圖靈機模型為現代計算機的邏輯工作方式奠定了基礎,圖靈對於人工智慧的發展也有諸多貢獻,提出了一種用於判定機器是否具有智能的試驗方法。
圖靈的一生簡述如下:1931年圖靈進入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畢業後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回到劍橋,協助軍方破解德國的著名密碼系統,幫助盟軍取得了二戰的勝利。 1952年,英國政府對圖靈的同性戀取向定罪,隨後圖靈接受化學閹割(雌激素注射)。1954年6月7日,圖靈吃下含有氰化物的蘋果中毒身亡,享年41歲。2013年12月24日,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向圖靈頒發了皇家赦免。《模仿游戲》於2014年上映。
《模仿游戲》作為傳記電影,和《美麗心靈》(2001)有許多類似的地方 ,可以說是英國版的《美麗心靈》。相同的地方有:男主都是數學天才,都取得了偉大的成就;男主都不善言辭和處理人際關系,被同學、同事嘲笑、抵制和欺負;男主都被認為有病,被強制葯物治療;男主時刻都在想著破解難題,靈感都來自於酒吧的閑聊,圖靈想到了破解英格瑪的關鍵,即利用重復出現的詞語來減少運算量,而納什(《美麗心靈》男主)想到了博弈論。
圖靈和納什都有一個漂亮的女主的陪伴,不同的是納什和女主結婚生子,一起度過了漫長的一生;而圖靈沒有和女主在一起,即便女主不介意圖靈是同性戀,她覺得他們的相互理解和精神交流,已經好過了大部分婚姻,可是圖靈還是選擇了放棄,為了讓女主可以擁有普通人的生活和愛情,這種放棄也是愛吧。
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德國是輸給了一段同性愛情。圖靈命名自己創造的破解英格瑪的機器為克里斯托弗,正是這台傾注了愛的機器,成功破解了德國的密碼系統。愛情沒有性別的差異,同性之間也存在愛情,就如圖靈和克里斯托弗(圖靈的中學男同學)之間,可悲的是時代不允許,最終導致了圖靈英年早逝。由於研究結果在二戰後還保密了五十年,他的檔案是空的, 所以圖靈是在默默無聞中死去的,死的時候還背負著同性戀的污名,忍受著化學閹割的痛苦,實在太慘了 。
由於與眾不同,天才其實非常孤獨和痛苦,因此天才也需要鼓勵和支持。整部電影多次重現的名句是: 有時候,被世人遺棄的人,才能成就別人想像不到的大事(Sometimes its the very people who no one imagines anything of who do the things no one can imagine) 。
天才其實非常羨慕普通人的幸福。圖靈摸著女主手上的鑽石戒指,無限羨慕,這時女主已經結婚,過上了普通人的生活,而孤身一人的圖靈因為葯物治療,連筆都抓不穩。圖靈的成就歸全人類,他自己得到的並不多,付出的代價卻是實實在在的。這就是天才偉大之處,圖靈值得我們永遠尊重和懷念。
正如周國平所說,我沒有尼採的天才,也沒有尼採的痛苦。 我們無法選擇自己是天才還是平庸,但 上帝的分配很公平,天才有高貴的痛苦,凡人有平庸的幸福, 因此我們無需抱怨,珍惜現在的一切,盡力而為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