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何以為家電影深度解析
《何以為家》這部影片並沒有十分復雜的劇情,劇中的主人公扎恩因為家庭極其貧困,父母的思想也是極其落後。
對於扎恩的悲劇,歸根結底便是因為扎恩擁有一個不負責任,自私的父母。劇中的父母在根本養活不下那麼多孩子的情況下依然選擇再生孩子,在自己沒有能力養活那麼多孩子時,他們便會選擇將自己的孩子嫁給他人以換取自己家庭中的一些必需品。
有著這樣的一幕場景,扎恩為模特脫下衣服,露出私密位置,而這也正是導演的深意所在。
一層含義向人們表達了扎恩對母愛的渴望,而另一方面更寓意著成人的事情應該更多地去追求真實,而並非偽裝的去生活。
『貳』 求電影何以為家的高清百度雲
夫婦二人正
『叄』 《何以為家》電影的最新觀看評價,描寫出人物性格和形象
影評|《何以為家》:幸福並非理所當然
一個12歲的男孩將生身父母告上法庭,罪名是:他們生下了我!
這是一種怎樣的絕望與悲傷?!
黎巴嫩、法國、美國聯合拍攝的影片《何以為家》,講述的就是這樣一個壓抑的故事。
拋棄與守護
男主角贊恩的父母都是沒有身份的難民,因此而無法找到正常的工作,生活困頓混亂。然而在社會底層掙扎的他們,卻一個又一個地生孩子。孩子們和他們的父母一樣沒有身份,從小擠在破舊、逼仄、雜亂、陰暗的租房中。
《何以為家》的英文原名是《迦百農》。之所以改成現在的名字。竊以為一是因為「迦百農」宗教色彩過於濃烈,二來中國觀眾也多半不了解其含義。而對於素來重視家庭觀念和親情中國人而言,「何以為家」四個字顯然更能打動人心。
不過,英文原名「迦百農」也有一層現在這個譯名未曾承載的含義。
「迦百農」是《聖經》中的一個地名。在加利利海附近,如今已成廢墟。據稱耶穌開始傳道時,即遷居此地。耶穌在自己家鄉拿撒勒不受歡迎,就下到迦百農去,這里是他傳道的一個中心,有不少神跡和重要的事情在這地方發生。
影片以此為名,似乎也有企盼救贖之意?
然而,究竟誰能拯救芸芸眾生於苦難煎熬之中?
願每個人都被溫柔以待!
走出影院,初夏的天氣,陽光明媚,暖暖地灑在身上。眼前的一切,與影片中截然兩個世界。
忽然覺得,我們國家、我們的生活多麼美好,要好好珍惜。
畢竟,幸福並非理所當然。
『肆』 何以為家
《何以為家》是由黎巴嫩、法國、美國製作的劇情片,由黎巴嫩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贊恩·阿爾·拉菲亞、約丹諾斯·希費羅聯合主演。該片於2019年4月29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內容簡介:法庭上,十二歲的男孩贊恩向法官狀告他的親生父母,原因是,他們給了他生命。是什麼樣的經歷讓一個孩子做出如此不可思議的舉動?故事中,贊恩的父母在無力撫養和教育的狀況下依然不停生育,作為家中的長子贊恩,弱小的肩膀承擔了無數生活的重壓。
當妹妹被強行賣給商販為妻時,贊恩憤怒離家,之後遇到一對沒有合法身份的母子,相互扶持勉強生活。然而生活並沒有眷顧贊恩,重重磨難迫使他做出了令人震驚的舉動……
(4)何以為家電影有沒有英文字幕擴展閱讀:
何以為家獲獎情況:
91屆奧斯卡金像獎 (2019):最佳外語片(提名) 娜丁·拉巴基。
第71屆戛納電影節 (2018):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提名) 娜丁·拉巴基、主競賽單元評審團獎。
第76屆金球獎 (2019):電影類最佳外語片(提名) 。
第72屆英國電影學院獎 (2019):電影獎最佳非英語片(提名) 娜丁·拉巴基 / 哈立德·穆扎納。
第44屆法國凱撒電影獎 (2019):最佳外語片(提名) 。
第48屆鹿特丹國際電影節 (2019):觀眾獎娜丁·拉巴基。
第66屆美國音效剪輯協會獎 (2019):金卷軸獎最佳外語片音效剪輯(提名) 。
第24屆美國評論家選擇電影獎 (2019):最佳外語片(提名) 。
第21屆英國獨立電影獎 (2018):最佳外國獨立電影(提名) 娜丁·拉巴基。
第17屆華盛頓影評人協會獎 (2018):最佳外語片(提名) 。
第31屆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 (2018):最佳外語片(提名) 。
第30屆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 (2017):最佳外語片(提名) 。
第6屆豆瓣電影年度榜單 (2019):評分最高的外語電影、最受關注的院線電影(提名) 。
網路-何以為家
『伍』 求何以為家電影百度網盤鏈接
鏈接:
《何以為家》是由黎巴嫩、法國、美國製作的劇情片,由黎巴嫩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贊恩·阿爾·拉菲亞、約丹諾斯·希費羅聯合主演。該片於2019年4月29日在中國內地上映。該片講述了一個12歲的黎巴嫩男孩扎因悲慘的生活經歷,他控告自己的父母,原因是父母生下了他,卻沒有能夠好好的撫養他。
『陸』 為什麼很多人推薦《何以為家》
因為這部影片意在告訴我們:生而為人,不必抱歉;努力成長,安以成家!
1)我們先來看看本文的主要內容:本片講述了一個關於孩子將父母告上法庭的故事。該故事發生在黎巴嫩的敘利亞難民區中,贊恩和他的弟弟妹妹們隨父母從小生活在環境混亂的難民區中。家裡不同意12歲的贊恩去上學,需要他在小小年紀打工賺錢補貼家用,贊恩的妹妹之一薩哈在11歲時因為家裡貧窮被父母送給了一個30多的男人。因為種種的原因,贊恩在一次次的失望後,將父母告上了法庭。
『柒』 《何以為家》:去年那個感動千萬人的小男孩,他的家現在怎麼樣了
2019年的五一檔,超過千萬的中國觀眾被大熒幕上這個小男孩的笑容惹哭了。
電影的中文譯名《何以為家》,它以非常直觀的方式將中東地區的許多問題展現在了中國觀眾面前。至少,看過電影的觀眾,再提到敘利亞、黎巴嫩等中東國家時,會有布滿彈孔的街區、挨餓的流浪人、早熟的孩子、難民的面孔這些具體的影像浮現在腦海,而不再只是一個籠統的「亂」字概括。
可最近的地球上,急需解決的問題實在太多。2020年剛開始50天,就被幾只「黑天鵝」、「綠天鵝」攪的昏天黑地、手忙腳亂。千里之外的貧窮、戰亂和不公帶來的憐憫,可能連一絲漣漪都不見了。
1、中東小巴黎為何淪為「重建」中的城市
1943黎巴嫩獨立,是中東地區最西化的國家,首都貝魯特曾有「中東小巴黎」之稱,可見其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1975年黎巴嫩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爆發沖突,歷時15年的內戰使國家滿目瘡痍。
1990年內戰結束後開始重建,但限於經濟能力和效率,現在城市中還可見很多廢棄的樓房,以及建築物上的彈坑。《何以為家》開始的鏡頭,贊恩和許多孩子一起抽煙,拿木槍互相追打時,就是在類似的地方。
作為敘利亞與以色列的鄰國,黎巴嫩也一直有復雜的宗教爭端,也曾幾度成為戰場。黎巴嫩國內有許多的敘利亞難民,和以色列的關系時常陷入緊張。一個本來就不甚安定、國情復雜的國家,卻仍是許多難民想盡辦法要留下的地方——曾與贊恩相依為命的衣索比亞難民拉希爾就為一張身份證明入了獄。
2019年10月17日晚,就在電影上映後的半年,黎巴嫩國民抗議加稅政策,多地發生示威遊行,部分示威者焚燒輪胎、垃圾阻斷交通。
2020年1月,持續了3個多月的黎巴嫩大罷工,暫時止於哈桑·迪亞卜組建的新內閣政府。新政府宣稱將盡快採取緊急措施,帶黎巴嫩走出當前危機,並會通過行動重新獲得民眾信任。
黎巴嫩只是中東地區國家的一個縮影,貧富差距、階級固化、失業率高……但還是相對富裕和開放的。而周邊的以色列、敘利亞、伊拉克等國,情況更糟。
中東地區聯系著亞、歐、非三大洲,溝通大西洋和印度洋,許多國家富有礦產資源,戰略位置也非常重要,又是三大宗教的發源地,在世界政治、經濟和軍事上都有重要地位,成為了資本主義列強的必爭之地,多年混亂的統治,利益爭奪,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2、文化差異仍有情感共鳴
《何以為家》以一個兒童的視角,展開敘述。
但和普通以兒童視角拍攝的電影不同,贊恩是一個因為生活的苦難和命運的不公,過早成熟的孩子。他七八歲的單薄身體實際上已經十二歲,卻裝著幾近成年人的心智,這種反差和電影的現實主義風格十分契合。
贊恩警惕著陌生人給予的可疑幫助和親昵(這不是來自於天生的敏感,而是經歷過太多),竭盡全力賺錢貼補家用,照顧弟妹,卻對自己的生活狀態無能為力。每天在他打工的商店門前停留的那輛校車,成了他抬頭可見卻遙不可及的夢想。
贊恩痛恨父母對生活現狀的麻木,而他能做出的抗爭也只限於幫助妹妹隱瞞初潮和離家出走,如果他不做點什麼,牢里的哥哥就是贊恩的未來(諷刺的是即使贊恩盡力做了許多事,他還是進了監獄)。
而贊恩生活的環境如同泥潭,大部分都是處於社會底層的弱勢群體。即便如此,同一個階層中的人們仍存在剝削者和被剝削者。娶了贊恩妹妹的阿薩德愚昧地認為童婚是正常的社會行為,人販子美化自己的犯罪能給孩子們帶來更好的生活。
這個群體沒有統一有效的歷史思考,也沒有對未來系統的想像,贊恩個體的反抗連螳臂擋車都算不上,只不過是一個孩子對他所生活的黑暗世界的抵死一搏,讓人既心疼又遺憾。
導演給了電影一個似乎圓滿的結局——贊恩得到了合法身份,被人販子倒賣的約納斯終於回到了母親的懷抱。而這一結局顯然成為眾多影評人批判的「敗筆」。畢竟,無數的「贊恩」還沒有學可上,許多的「約納斯」不知被送往何處……但這種環境中,電影最後留有的這一絲希望,可能更是觸動人們改變的動力——通過個人的微弱努力,可以讓生活變得更好。
在去年10月開始的大罷工當中,黎巴嫩一位老師給他的學生們寫了一封信。他告訴學生們積極地去參加罷工,不要擔心考試的事情,並希望他們成為國家歷史的創造者。
民眾一番「傷筋動骨」的罷工,使黎巴嫩經濟雪上加霜,但哪怕換取了一點點公平和進步,也是值得的。他們太需要有理想的領導者。
電影中有一個片段,引起了我的思考。為了哄約納斯開心,贊恩把鏡子放在窗口,把鄰居電視里的圖像反射出來,給約納斯看。這讓我想到了《我和我的祖國》中「奪冠」的那個故事。1984年,當時的中國,也只有少數人家才有電視機。為了看女排比賽,電視機被擺在弄堂里,全弄堂的人擠在一起看,一起緊張一起歡呼。在那台電視機前,我們看到的是團結和希望,而贊恩看的電視,卻是防備和隔閡。
《何以為家》是一部成功的現實主義電影,大部分鏡頭,導演都做到了冷靜客觀的處理,把她所要表達的想法展現了出來。無論是街頭孤獨的孩子,還是監獄中麻木的臉龐,都帶給了觀眾極大震撼。
感謝有電影這樣的媒介,帶給我們對外部世界更多直觀的認知和感受,能產生多一些的敬畏、思考,擁有更加開放的心。
『捌』 觀影《何以為家》‖貧民窟里的掙扎
這部電影不僅給我帶來了震撼,還引發了我一些思考。與其說《何以為家》是電影,倒不如說是一部紀錄片,因為電影中的大部分故事都是主人公贊恩的親身經歷,讓我們一起跟隨電影的腳步來了解貧窮的世界。
他們生活在破舊又狹小的空間里,臟亂差是我看見的最直觀的感受,貧窮讓他們嚴重營養不良,瘦小的身軀承擔了不屬於他們的責任。他們不能上學,在商店中幫忙、在街上賣甜菜汁以解決溫飽。
主人公贊恩真的是懂事得讓人心疼,每次看見他提著比他還重的全家生活用品回家時,看見他拖著比他還重的煤氣罐時,我的心總會變得無比沉重。他每次看見其他小孩上學自己卻在工作時眼神中的羨慕和憂愁總能引發我的同情。他渴望上學,他知道上學才能改變他的命運,可父親的一句「沒事上什麼學」讓他的求學只能是一個夢。
12歲的他,本該享受家庭和教育的快樂,卻承受了我們常人一生都可能不會遇到的世界。稚嫩的臉上有著他不該有的憂郁眼神,瘦弱的身軀承受著他不該承受的勞力,沒有溫飽和關愛更沒有美好的童年,他努力抗爭過卻拗不過那些自以為完全沒有過錯的家長。
他雖然一直用自己心底的善良指引著自己的行動,但是很多時候結果卻很不堪。11歲的妹妹被賣給中年男子作妻子後,他絕望的離開了他所謂的家。他終於坐上了摩天輪,但沒有其他孩子一樣那麼開心,他來到外面的世界,這里的東西貴得讓他無法生活,沒有足夠的錢又沒有食物的他遇到好心人的幫助時,也許出自戒心也許出自自尊,他並沒有接受。
所幸,他遇見了一個善良的母親拉希爾,她的生活雖然也艱辛困苦,不僅要養活自己還要年幼的兒子和年邁的母親,更需要花高額價錢購買假證,才能得以生存,但她依舊熱愛生活,依舊把所有的愛給自己的孩子,也願意收留無家可歸的贊恩。
她一個人帶著孩子工作,一直用一個小推車藏著自己一歲的兒子,利用上班的間隙來到廁所里偷偷給兒子餵奶。因為她沒有身份在這個世界生活,所以她只能每天偽裝自己,用一張假證生活。因為這是她未婚先孕生下的孩子,所以只有她一個人照顧,孩子也是黑戶,並沒有戶口。
當她與主人公贊恩相遇後,她的善良收留了他,他的懂事和聰明能很好的幫她照顧孩子。相比贊恩的父母,拉希爾真的是一個盡職盡責的母親,她撿客人留下來的蛋糕帶回家,給自己的兒子過生日,讓贊恩一起享受蛋糕的美好。當贊恩吹蠟燭,吃著蛋糕,淺淺一笑時,我卻哭了。
他們這樣艱苦平靜但又和諧美好的生活一直持續下去,好像也很不錯。但誰也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個先到來,拉希爾因為沒有證件被抓捕了。贊恩帶著1歲的約納斯拚命生活的那一段更是把劇情推到了高潮,他還是一個孩子,卻不得不照顧起了另一個孩子。
他用他的智慧和勇敢堅強的生活,用冰塊拌白糖充飢,到市場撿剩飯剩菜,假扮敘利亞人去救濟站,並編謊言讓人相信與自己膚色相差太多的約納斯是他的弟弟而成功領取救濟食物。在救濟站人們問他想要什麼時,那一刻他最想要的是給約納斯的奶粉和尿布,其次才是給自己的方便麵。他的堅強勇敢和善良真的感動了無數人。
這部電影讓我看到了世界的另一個角落難民們的一個小小縮影,他們的生活,他們的世界都是我想不到的,更是我不敢想的。世界之大,何以為家,他們的生活都很艱難,但他們依舊在努力的活著。
為什麼越貧窮越想生小孩,這個問題一直都是我想不通的,上課時老師也提到了這個問題,好像越是有錢的人越注重憂生,越是沒錢的人越注重多生。或許是他們認為所為的孩子多勞動力就多,或許是所謂的多子多福,又或許是所謂的重男輕女的觀念深入骨髓,為了要一個男孩而不斷的生孩子。
然而,殊不知在這樣環境長大的孩子只是一個又一個的悲劇,生而不養,養而不愛,何以為家。電影中贊恩的家庭就是一個典型的貧困家庭的縮影,物質生活沒有保障,更別提本該有的愛與關心了。
贊恩發現妹妹初來月經時,驚慌失措地幫她清洗內褲,脫掉自己唯一的背心,疊好塞給妹妹,充當衛生巾,並叮囑她千萬不要告訴任何人。因為他知道,這里的女孩一旦出現生理期,就意味著成人,接著必須嫁人,被賣掉不會得到任何幸福,只會淪為和母親一樣的「生育機器」。
他極力隱藏,極力保護妹妹,但妹妹還是在不知道月經是什麼的時候就嫁給了一個大他十多二十歲的中年男子,沒過多久就因懷孕大出血而亡。妹妹的死,父母好像並沒有多大的愧疚,因為讓11歲的小女孩嫁人,在他們的世界中是一個常見的現象。
深陷黑暗中的贊恩,12歲學會了抽煙,打架和臟話。在這樣的環境驅使下,贊恩成熟的像一個飽經滄桑的成年人,完全褪卻了孩子的稚氣。在他得知妹妹因懷孕大出血來不及搶救而亡後,他失去了一切,他拿著刀沖向了妹妹丈夫的家中,他也因此犯罪進了監獄。
屬於人們人生黑暗污點的監獄,反而是他通往光明的大門,他在這里第一次吃到了新鮮的水果,在這里第一次看見了電視,也正是因為看了電視,他才能開啟他的反抗,他撥通了電話把藏在內心深處多年的痛說了出來,他的話語讓人引發深思,他也獲得了廣泛的關注:
贊恩決定反抗是因為妹妹去世沒多久,母親又懷孕了,還很欣慰的說:「上帝帶走一樣東西,就會用另一樣東西補償你。」母親還想用他死去妹妹的名字給肚子里的孩子取名。聽到這里時,他徹底對父母失望了,因為他知道,這個孩子生出後也會是一個悲劇。
於是他對法官堅定地說:「我要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我希望養不起孩子的大人不要生孩子。」他以一個嫌犯的身份對父母說:「你的孩子會跟我一樣。」一樣地命運坎坷,一樣地作為工具而存在,一樣地深陷在墮落的泥潭中無計可施。
為什麼越貧窮大人越想生小孩,為什麼12歲的孩子都能明白,在極度貧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大多都會有一個悲劇的命運,而見多識廣的大人們卻不懂呢?
貧窮者大多都會為了生計,為了生存所需,在以合法手段不能保障溫飽時,他們只好鋌而走險,以非法的手段去獲取財富。貧困並不會產生犯罪,但是因貧困而不能滿足需求時很容易產生犯罪。
電影中贊恩因為貧困,小偷小摸的行為已是常態,甚至在父母的影響下早早地開始了販毒行為。由於贊恩的父母身無一技之長,又沒有黎巴嫩的公民身份,所以無法找到正當工作,只能靠做一些違法甚至是犯罪的事情謀生,比如販賣毒品。
首先,贊恩用假處方從葯店購買鎮痛葯品鹽酸曲馬多。接下來,在媽媽的指揮下,贊恩和妹妹一起將鹽酸曲馬多搗成粉末,融入水中,然後用曲馬多水溶液把衣服浸濕又晾乾,最終將附著曲馬多葯物的衣服送到監獄,讓正在服刑的哥哥設法提取出曲馬多水溶液後,出售給同監的犯人。這種販賣毒品的行為,按照我國的法律已經構成犯罪了。
鹽酸曲馬多是一種中樞性鎮痛葯,適用於急、慢性疼痛和中、輕度癌症疼痛等症狀,如果過量、長期服用可以令人成癮。毒品是指能夠使人形成癮癖的麻醉葯品和精神葯品。
像曲馬多這樣的葯,適當使用是良葯,濫用就成了毒品。在司法實務中,已經有不少關於販賣復方曲馬多給吸毒人員定性為販賣毒品罪的生效判例。
試想,在這樣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整天遊走在灰黑色地帶,他們是染上毒品的高危人員,他們一直在犯罪的邊緣徘徊,犯罪離他們還會遠么?
後來贊恩為了小約納和自己能活下去,被生存壓力逼到絕路他,重蹈了父母的舊轍,去販賣鹽酸曲馬多水溶液。這一切的一切既可悲又可嘆。
我們不能把犯罪的原因歸根於貧窮,貧窮也不是犯罪的借口,而貧窮帶來的不滿足確實容易讓人走上犯罪。就像電影中的他們,為了活著而犯罪,因為他們的犯罪,又會有更多的人被推進深淵。
11歲的新娘,12歲的囚犯,的背後藏的究竟是什麼?是貧窮還是父母的失職?這一系列的悲劇又是如何產生的?好在最後贊恩勇敢地為自己發聲,為天下無數個和他有類似經歷的孩子發聲。
因為他的勇敢,他成功了,引發了無數人對他們的關注,他的生活得到了改善,影片最後一幕,贊恩留下了全片唯一的燦爛微笑。最後願所有人都能被溫柔相待,願所有人都敢於拿起法律武器為自己發聲。
『玖』 何以為家,以何為家
看完《何以為家》這部電影,我滿心陰郁,電影最後,贊恩的扮演者得到了救助,開啟了嶄新的人生。影片從頭到尾,贊恩幾乎沒有露出過笑容,最後的鏡頭,是贊恩要拍護照,而他彷彿是忘記了如何去微笑,滿面愁容,工作人員對他說「贊恩,你不是在拍遺照,而是護照」贊恩笑了,笑的那樣無憂無慮,我知道,此刻的他對未來充滿期待,因為他終於可以逃離那個令他窒息的地方,那個讓他的童年充滿絕望的地方。
他笑了,我哭了。因為那個笑經歷了痛苦、流盡了眼淚,度過了黑夜,終於出現在贊恩消瘦的臉龐上。贊恩是不幸的,他又是幸運的,因為他懂的反抗,不甘於現狀,所以他值得擁有更好的人生。他的童年就像是一場磨難,給予了他所有的痛苦與絕望,但在這些無情的現實面前,他迅速成長,努力變強大,與殘酷的社會作斗爭,爭取活下去的權利,最後他也如願以償。
贊恩的童年不幸,可能需要他花費時間去撫平那些傷口,好在他在成年之前學會了反抗,有充足的時間去治癒傷痕累累的童年,但是,電影中那些深受環境所迫,被父母拋棄,被社會隔離的孩子,需要多久,又得花費多少精力才能治癒自己不幸的童年?
對於贊恩所處的生活環境,我雖滿懷憐憫,但無法感同身受,因為我生長在一個和平的年代,出生於一個沒有戰亂的國家。在如此安穩的環境中成長,我們又有何不滿呢?然,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因為有自己的思想,有數不盡的慾望。
影片的名字,被翻譯成了《何以為家》,我很佩服這個翻譯的人,抓住了電影的主題,也抓住了觀眾的心。「家」是什麼?家是一種付出,是一份責任;家是親人的真誠以待,是親人的相互扶持……歸根結底,「家」是自己可以撒嬌,可以蠻橫,可以哭泣,可以大笑……肆無忌憚的地方。可是對於不幸的人來說,「何以為家,以何為家」?
贊恩狀告自己的父母「生下了他,卻沒有盡到做父母的義務」,父母反駁「因為被政府拋棄,被社會隔離,如果可以寧願不生下他」。無論哪一方,都有各自的委屈。有很多人,一輩子都擺脫不了原生家庭所帶給的不幸,用一生去治癒這種不幸,可是最後發現,這種不幸,就像是牛皮膏葯,怎麼也甩不掉。幸運的人,「家」就像是城堡,而自己就是城堡里的公主或王子,擁有無憂無慮的童年,憧憬無限好的未來;不幸的人,「家」就像是煉獄,而自己就是被惡魔折磨的奴隸,擁有凄風苦雨的童年,拼盡全力擺脫枷鎖。所以,不幸的人「何以為家」?又「以何為家」?
人,生來就是不公平的,難道不是嗎?有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而有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童年,多麼單純的年華,對於不幸的人,只渴求快點長大,逃脫黑暗的童年,以為長大了,就不用再經歷那些不幸。可是,不幸的人啊,你不知道,那些不幸不會隨著你的成長而消失,它也在變大,會一直跟著你,隱藏在黑暗中,一旦有機會就會沖出來,將你拉回黑暗。所以,我們要像贊恩一樣,敢於反抗,不要逃避,更不能屈服。不幸的童年,原生家庭帶來的枷鎖等等是我們不能選擇的,我們要做的就是,去改變自己的現狀,不要安於現狀,我們是「有慾望」的人類,哪怕用一生去治癒,也不能放棄,因為我們值得擁有幸福!
『拾』 電影《何以為家》主要講述了什麼看完你有什麼想法呢
《何以為家》是一部特別感人的電影。影片講述了一個12歲的男孩因為父母貧窮而帶著妹妹離家出走,因為他的父母想把妹妹賣給別人做妻子。在離家出走的過程中遇到了一樣生活困難的黑人女性,然後她被剛生完孩子的女人收養了。然而,這個女人因入獄不得不拋棄了自己的孩子和這個男孩,因為沒有戶口,經濟實力低下,後來,這個男孩和黑人女性的孩子一起流浪。男孩也和女人成了朋友,在發生了一些事情,這個男孩把他的父母告上了法庭。
贊恩是那麼強壯,勇敢,肩膀瘦弱卻承受著所有的痛苦。但除了痛苦,除了可憐,贊恩心裡還有一個作為哥哥的愛和責任,讓我的感嘆。所以我希望世界是和平的; 沒有戰爭,沒有殺戮,所以我希望每個孩子,能得到家庭的溫暖,能像我一樣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