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外大片 > 法國歌舞康康舞電影

法國歌舞康康舞電影

發布時間:2023-01-17 04:22:45

㈠ 夢斷花都是由紅磨坊改編的么

美國電影《夢斷花都》和《紅磨坊》,可以理解是同一本電影。
該電影英文名《Moulin Rouge》。Moulin Rouge,就是紅磨坊的意思。紅磨坊是法國巴黎兩個著名的歌舞表演廳之一,一個是位於市中心香榭麗舍大道的麗都,另一個是位於城北蒙馬特高地腳下白色廣場附近的紅磨坊。
印象派大師奧古斯特·雷諾阿的名作《紅磨坊》使這個歌舞廳蜚聲世界,還先後誕生了三部以紅磨坊為主題的電影,一部是法國大導演讓·雷諾阿的《法國康康舞》,此外還有兩個不同時期的同名電影《紅磨坊》。一本是1952年版《紅磨坊》(Moulin Rouge),中譯又名《魂斷花都》或《青樓情孽》;另一部是2001版《紅磨坊》(Moulin Rouge)。
可以說這兩部不同時期的同名電影成績都十分輝煌。
1952年版《紅磨坊》在1953年第25屆奧斯卡金像獎獲最佳影片、最佳男演員(José Ferrer)、最佳女配角(Colette Marchand)、最佳導演(約翰.休斯頓 (John Huston)、最佳剪輯等提名,並獲最佳藝術指導布景、最佳服裝設計等大獎。
2001年版《紅磨坊》在2002年第74屆奧斯卡金像獎獲最佳藝術指導、最佳服裝設計獎,並獲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最佳剪輯、最佳化妝、最佳音效剪輯提名;在2001年戛納國際電影節獲金棕櫚獎提名;在2002年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獲最佳音樂、最佳音樂或喜劇類電影、音樂或喜劇類電影最佳女主角及最佳導演提名、音樂或喜劇類電影最佳男主角提名。
人們常把2001年版《紅磨坊》也叫做《夢斷花都》,其實是一種誤解,但也未嘗不可。但需要明白的是:兩個版本的《Moulin Rouge》(《紅磨坊》),其故事、內容完全不同,更不是從《夢斷花都》改編過來的。

㈡ 聲色犬馬又何妨依然清晰記得那張驚艷了時光的臉

1899年,在巴黎蒙馬特,一間酒吧正式開業了。誰也沒想到,半年後,這間酒吧便紅動歐洲。更讓人意料不到的是,一百多年來,這間酒吧不僅成了蒙馬特地標性建築之一,也孕育了無比豐富的藝術瑰寶。

它,就是享譽世界的 紅磨坊 。

無論過去還是現在,法國都在世界文化藝術上擁有一席之地。且不論每年的巴黎時裝周,單說法國女人留給世人優雅美麗的印象,就比法國的知名奢侈品更令人心曠神怡,甚至可謂是男人愛慕,女人嫉妒。

談及法蘭西奔放的歌舞表演,香榭麗舍的麗都和蒙馬特的紅磨坊便不在話下。兩家歌舞表演各有千秋——麗都和美國百老匯更相近,服裝考究、演員專業,用它專業級的藝術魅力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觀賞者。而蒙馬特的紅磨坊,則為觀眾們呈現地地道道的法國原生態歌舞——艷飾、艷麗、艷情。

熱辣的音樂、蓬翹的裙擺、扭動的臀部、高抬的大腿是紅磨坊歌舞的精髓, 以至於當年的英國人將這種舞蹈命名為 Kankan(康康舞),認為這種舞蹈低俗下流,一度禁止在英國表演。

可幾十年後,這種熱辣奔放的舞蹈卻被如法炮製,不遠萬里來到中國上海,夜總會成了另一個銷金窟。

民國一代妖姬歌手白光曾用她極富個人魅力的嗓音慵懶地唱道——

英國人就是假正經。

可法國人浪漫啊!

歷史學家如此解釋康康舞在蒙馬特高地的盛行——

法國人選擇用熱辣的歌舞融化一切郁結難解的心情。

二戰德佔期間,紅磨坊內依然熱鬧非凡,這也成了後來紅磨坊被詬病的理由之一。縱外界戰火紛飛,廳內歌舞昇平的情景絕非個例。唐朝詩人杜牧曾寫下『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的句子警示當權者莫要步了南唐李煜的後塵。同樣的,日據時期,上海作為『租界』享有特殊地位,十里洋場的熱鬧絕非浪得虛名,自然少不了不愁吃穿的社會名流殺時間的娛樂場所。

今天的老上海歌廳已不復存在,但紅磨坊仍堅定地屹立在蒙馬特腳下,用她獨有的風情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一睹熱辣的法蘭西藝術。

紅磨坊吸收著歲月的精華,在創造藝術的同時,也成為偉大的電影靈感取材地。到現在為止,不同的導演已經拍過四個不同版本的《紅磨坊》(這里僅指電影名字取為Moulin Rouge的,和紅磨坊有關的電影還有很多),他們各有特色——1928年德國導演埃瓦德·杜邦拍的最後一部無聲電影;1934年美國導演西德尼·蘭菲爾德的喜劇電影;以及為中國觀眾比較熟知的1952年約翰·哈斯頓導演的《青樓孽緣》和2001年巴茲·魯赫曼執導,妮可·基德曼與伊萬·麥克格雷戈主演的大型歌舞片《紅磨坊》。

無論口碑怎樣,票房幾何,這幾部以紅磨坊為背景的電影無一例外地,都格外強調舞廳紙醉金迷的質感,服飾妝發極度華美,激發著觀眾的熱情,其中1952年版的《青樓孽緣》還獲得第25屆奧斯卡最佳藝術指導布景、最佳服裝設計等大獎,由此可見一斑。

過去紅磨坊里的舞女,是被人不齒的工作。她們做出性感撩人的動作,只為取悅看台上的男人們,滿心期待著釣到一個金龜婿,下半生便吃穿不愁。時至今日, 紅磨坊儼然成了一個光輝熠熠的舞台,演員們不再低賤,而是由來自世界各地的演員們組成,這些年輕人有著共同的藝術追求,他們願在這方天地發光發熱,把青春撒向全世界。

2001年版的《紅磨坊》,妮可·基德曼飾演的舞蹈演員Satine的身份界於兩者之間,成為新時代舞女形象的代言人。她一方面希望『勾搭』一個鑽石王老五實現自己『鯉魚躍龍門』舞女變演員之路,另一方面又渴求真正的愛情充盈人生。

的確,現代的紅磨坊更像一個窗口 ——許多在紅磨坊跳過舞的女孩,後來成功地進入影視界。在紅磨坊跳了15年的舞蹈演員瑪麗莎曾如此評價妮可的舞蹈:『還行吧,她盡力而為了』。彷彿帶著一絲戲謔(可見其舞蹈演員的專業度),這可不能算多高的評價,畢竟拍攝中妮可為了練舞一度摔斷肋骨,只能坐輪椅拍上半身戲,全組一度停拍等妮可養傷。

可能這就叫做攝人心魂的美吧,甫一抬眼,明亮的眸子里映著動人的光芒。

導演大人發現藍光下的妮可美得發光(原話哦~ the director found that the blue light made her almost "glow" and therefore stood out ring the scene.),所以妮可鞦韆出場處使用藍光拍攝。一首《Diamonds Are a Girl's Best Friend》唱的人心都酥了,哪個老爺還不乖乖跪倒石榴裙下,為女王一擲千金。

在流俗痞子和多情才子之間游刃有餘的伊萬,原來還有一副唱歌的好嗓子,他的歌聲要你不得不信『My gift is my song』,開口跪的最佳詮釋。原來刻在時光長河上的,不只有美好的面龐,還有動人的聲音。

電影,作為第七藝術,恰好是其他六種藝術的完美結合。只要資源夠高清,音軌夠明朗,多年後你還是能欣賞到起碼70%以上原汁原味的藝術(刨除心情、時代性等藝差異)。

My gift is my song.

被那雙清澈的眸子盯著,被那款款深情的歌聲繞著,此情此景,如何讓人不動情?也難怪妮可說『每當伊萬開口唱歌的時候,我都愛上他了』,假如妮可曾有過精神出軌,也一定在伊萬對著妮可散發迷人的音浪攻擊時。

2001版《紅磨坊》是繼91年動畫版《美女與野獸》後,10年內唯一一部獲得奧斯卡提名的音樂電影。

音樂劇電影較之傳統敘事電影,票房吸引力的確沒那麼強(尤其在中國,21年的《悲慘世界》就是典例),就像不是人人都聽得懂歌劇一樣。 每個時代,百老匯都能找到屬於音樂劇的標志——30年代是《萬事皆空》,40年代有《俄克拉荷馬》,60年代《芝加哥》,80年代有《貓》,90年代有《為你瘋狂》,到了21世紀,則是《媽媽咪呀》。

難怪休叔擔任主持的第81屆奧斯卡頒獎禮上,激動地感嘆《媽媽咪呀》象徵著音樂劇的復興。

《紅磨坊》夾在90年代和21世紀的千禧年開端,卻沒達到劃時代的標志。

究其原因,大概因為誠意不夠。

千萬別誤會,劇組製作砸錢多並不能算是十足誠意。畢竟中國電影不景氣的一大原因就是近年來『資本無節制地介入藝術市場』,《紅磨坊》也給人相同的感覺。畫面漂亮、服飾華美、演員養眼,但也掩飾不了故事落入俗套、歌曲大雜燴的堆砌等明顯瑕疵,太華麗反而更容易凸顯內在空虛。

總的來說,《紅磨坊》到位地詮釋了歌舞風月場紙醉金迷的奢靡生活——一部菲茨傑拉德筆下蓋茨比式的生活。但仔細想來,它的浮誇風格很容易讓你有種亂入寶萊塢風格的歌舞片,事實上被問及創作靈感來源時,導演 Baz Luhrmann 明確表示來源於印度——

說到底,《紅磨坊》作為一部音樂劇電影(musical),演員演唱歌曲卻多為現成翻唱,最諷刺的莫過於妮可開場那首華麗惹眼的《Diamonds Are a Girl's Best Friend》。

Sparkling Diamonds

原曲歌詞中提到的四種珠寶——Tiffany, Cartier, Black Starr & Frost - Gorham and Harry Winston,但電影背景時代中,Winston還未登場, Black Starr & Frost也並未和 Gorham合並。因此電影中的歌曲進行了改編,Harry Winston被換成Jim Broadbent飾演的角色 Harold (Harry) Zidler,歷史上的原型是Charles Zidler。

當然,和某些連拼帶湊的製作相比,《紅磨坊》已經做了相當專業的校對。可要成為經典之作,只有校對顯然是不夠的,創造性永遠是擺在第一位的評價標准。

連很多敘事電影都請來作曲家在OST上暗暗較勁,以音樂為主打的音樂劇電影卻大肆『借鑒』實在是說不過去。

反觀2012年的音樂劇電影《悲慘世界》,你就能看出來什麼叫走心的作品。任何時代,只有用心的作品,才能走上巔峰,創造神話。

可以說,《紅磨坊》是高端玩家的游戲。不談在音樂劇上的劃時代意義,沖著畫面的精美程度和顏值&演技巔峰時期的妮可和深情帥氣兼有好嗓的伊萬,依然值得一看。

不過記得,影片結束要回歸現實哦。電影越美,生活越累,華麗的泡沫之所以透著繽紛的彩虹,是因為它已經膨脹到爆炸的邊緣了,那是崩潰前夕的瑰麗。

才子佳人的愛情一向很美,只是這段佳話,恐怕在大多數人眼裡過於遙不可及。但,誰又能說這何嘗不是藝術巴黎的另一種韻味呢?詩人和歌女註定不是平凡人,用普通人的愛情來評價他們也太死板。

那,就在我們記憶中的一個光亮角落,為他們絕世獨立的愛情,贊頌高歌吧!

㈢ 請介紹一下法國電影導演讓雷諾阿

讓.雷諾阿(Jean Renoir)
法國電影大師讓·雷諾阿(Jean Renoir)有一句話:"許多導演想在每一部影片中說太多的道理,可是他們並不成功,而有一些導演想以自己的一生的所有電影只講述一個道理,我是屬於後者的……"
「我認為這個世界,尤其是電影,為一些假神(false gods)所負累。我的任務就是推翻他們。手持利劍,我本准備為完成這樣任務祭奠出我的生命。但這些假神還在那裡。我持續半個世紀的電影生涯也許幫助瓦解了其中一些。同樣這也幫助我發現其中的一些神是真的,也沒有必要摧毀它們。」

他的作品充滿詩意,題材廣泛且具獨特風格,卻又平易近人,尚·雷諾阿(Jean Renoir)不單是一位具有開闖及實驗精神的法國電影大師,他的電影深深影響了多位電影工作者,新浪潮導演如杜魯福及高達等更是對他贊譽有嘉。
生於巴黎蒙馬特,年青時期愛看差利·卓別林的喜劇、格里菲斯的默片,更為法國女演員嘉寶的大特寫而神迷。雷諾阿承繼了印象派畫家父親的風范,為藝術而忠於自己,不斷投入冒險精神,敢於實驗新電影文法。他的作品題材圍繞反戰、階級、人性、民族精神、俊男美女,但總脫不離愛情,他投資兼當製片完成首作《嘉芙蓮》(一九四二),便是為了要替太太留下倩影。美術出身的他,在場面調度及攝影手法上,力於創新,電影往往給人如詩如畫的感覺,雖是隱藏吁值得深思的哲理,卻原是看透世情,有著寬宏的看法,作品平易近人。他不單極受新浪潮導演愛戴,多部作品更被其他大師及好萊塢重新拍攝。他的人生,他的電影,活脫脫就是一本由默片時代到開啟新浪潮的電影發展史。
電影《大幻影》獨特之處,是沒有透過戰爭的慘烈,提出血腥的控訴,而以細致刻劃人性的手法,宣揚和平主義的訊息。此片為電影和雷諾阿贏得偉大的名譽,並獲得一九三七威尼斯影展最佳藝術貢獻獎。

《游戲規則》是雷諾阿人生中一部重大轉捩點的電影。透過各階層彼此間的對話和試探,揭露人性的傲慢、背信、欺詐、猜疑及分化,幽默諷刺悲劇收場。此片曾備受爭議,拷貝亦曾被刪剪及在戰火中受破壞,一九六六年丹麥坡迪爾大獎最佳外語片。是次將放映完整導演版本。影片《高斯福大宅謀殺案》便是向雷諾阿致敬的電影。
史詩格局的《馬賽曲》是《大幻影》的兄弟作,高度歌頌了法國歷史最偉大的時刻—法國大革命。雷諾阿動用了五百名臨時演員,串演人民力量由馬賽行軍至巴黎,場面之浩大,猶如親身經歷這段歷史的重要時刻,杜魯福指影片猶如新聞片段,為歷史塗上新鮮感覺,此片亦同時向導演格里菲斯的《國家的誕生》致敬。
改編自左拉小說的《衣冠禽獸》,是另一暴露了上流社會權力與慾望斗爭的影片。懸疑情殺片格局,雷諾阿的心理分析引人入勝,尚·嘉賓(Jean Gabin)的演出入木三分,被喻為最佳演出。費立茲·朗於一九五四年在荷李活改編拍成《人性的慾望》。
《在底層》描寫貴族男爵為世所迫放棄榮華,遷進貧民窟。尚·嘉賓片中扮演的小偷神采更令人動容。而片中一場蝸牛在男爵手上爬行亦成為經典的一幕。一九五七年日本導演黑澤明再改編拍成《低下層》,與本片互相輝映。
《跳河的人》表面像是滑稽喜劇,背後原來卻是貧富階級轉移的悲歌。本是一個平庸的故事,雷諾阿卻拍得一點也不平凡,演員化身為戲中人物的角色,動人的演出當然功不可歿。一九八六年荷李活重拍為處境喜劇《荒唐暴發戶》。《朗先生有罪》說出另一個階級悲劇,因上級對下屬的壓榨而引發的兇案,帶出低下層生活的無奈與悲哀。另一部雷諾阿重要之作《湯尼》刻劃了工人階級生活的愛情悲劇,因愛之名,撕開的卻是血腥本性。一九三六年榮獲紐約影評聯盟最佳外語片。
雷諾阿以印象派風格攝制了《鄉村一日》,一部改編自莫泊桑愛情小說的電影。故事雖短,但充滿詩情畫意。《法國肯肯》是雷諾阿重返法國執導的彩色大製作,描寫法國紅磨坊和肯肯舞創辦人鄧格拉的事跡,戲味濃厚,締造法國歌舞文化,為好萊塢歌舞片提供借鏡機會。

作為導演讓·雷諾阿 Jean Renoir的作品 (數量:23) 尚雷諾亞小劇場 Petit théâtre de Jean Renoir, Le ------- (1970)
逃兵 Caporal épinglé, Le ------- (1962)
Déjeuner sur l'herbe, Le ------- (1959)
Testament Docteur Cordelier, Le ------- (1959)
多情公主 Elena et les hommes ------- (1956)
法國肯肯舞/法國康康舞 French Cancan ------- (1954)
黃金馬車 Carrosse d'or, Le ------- (1953)
大河 The River ------- (1951)
The Woman on the Beach ------- (1947)
女僕日記 The Diary of a Chambermaid ------- (1946)
大地之光 The Southerner ------- (1945)
吾士吾民 This Land Is Mine ------- (1943)
Swamp Water ------- (1941)
游戲規則 Règle jeu, La ------- (1939)
Bête humaine, La ------- (1938)
Marseillaise, La ------- (1938)
大幻影/超級幻想/幻滅/大幻滅 Grande illusion, La ------- (1937)
Crime de Monsieur Lange, Le ------- (1936)
Partie de campagne ------- (1936)
Bas-fonds, Les ------- (1936)
Toni ------- (1935)
跳河的人 Bou sauvé des eaux ------- (1932)
母狗 Chienne, La ------- (1931)

作為演員 讓·雷諾阿 Jean Renoir的作品 (數量:6) Fantôme d'Henri Langlois, Le ------- (2004)
尚雷諾亞小劇場 Petit théâtre de Jean Renoir, Le ------- (1970)
Testament Docteur Cordelier, Le ------- (1959)
游戲規則 Règle jeu, La ------- (1939)
Bête humaine, La ------- (1938)
Partie de campagne ------- (1936)

作為編劇讓·雷諾阿 Jean Renoir的作品 (數量:21) 尚雷諾亞小劇場 Petit théâtre de Jean Renoir, Le ------- (1970)
逃兵 Caporal épinglé, Le ------- (1962)
Déjeuner sur l'herbe, Le ------- (1959)
Testament Docteur Cordelier, Le ------- (1959)
多情公主 Elena et les hommes ------- (1956)
法國肯肯舞/法國康康舞 French Cancan ------- (1954)
黃金馬車 Carrosse d'or, Le ------- (1953)
大河 The River ------- (1951)
The Woman on the Beach ------- (1947)
大地之光 The Southerner ------- (1945)
吾士吾民 This Land Is Mine ------- (1943)
游戲規則 Règle jeu, La ------- (1939)
Marseillaise, La ------- (1938)
Bête humaine, La ------- (1938)
大幻影/超級幻想/幻滅/大幻滅 Grande illusion, La ------- (1937)
Partie de campagne ------- (1936)
Crime de Monsieur Lange, Le ------- (1936)
Bas-fonds, Les ------- (1936)
Toni ------- (1935)
跳河的人 Bou sauvé des eaux ------- (1932)
母狗 Chienne, La ------- (1931)

作為製片人讓·雷諾阿 Jean Renoir的作品 (數量:4) 大河 The River ------- (1951)
吾士吾民 This Land Is Mine ------- (1943)
Marseillaise, La ------- (1938)
Crime de Monsieur Lange, Le ------- (1936)

㈣ 哪位好心人有法國康康舞FrenchCancan(1955)免費高清百度雲資源

《法國康康舞》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DoY6xtRu54rN-xVGnfPYtA

提取碼: p8di

《法國康康舞》是讓·雷諾阿執導的喜劇歌舞片,讓·迦本和弗朗索瓦·阿努爾出演。

該片講述了一位歌舞廳老闆亨利在巴黎歌舞廳掀起了肯肯舞熱潮的故事。

㈤ 許多美女手挽手一起踢腿的舞蹈叫什麼無

叫康康舞。

康康舞起源於法國,原是一種輕快粗獷的舞蹈。通常由4名女子表演,是洗衣婦、女裁縫等勞動婦女載歌載舞的一種形式。之後風行於歌舞廳。High-Kicks,高踢腿,康康舞的典型作,這個是要一下子把腿直直踢到耳朵邊得高難度動作。要知道,那不是隨便的踢踢腿,而是必須高過鼻尖。舞者在練習這個動作時用的辦法通常是,准備一個氣球把氣球掛在門口,一直練習到踢到那個氣球為止。一個專業的康康舞舞者一周的踢腿次數不下1500次,這種踢腿不僅僅造成腿部肌肉的酸痛和拉傷,還會影響背部肌肉。另一個康康舞動作就是跳起來然後做一個落地大劈叉。
此舞最初流行於工人階層當中,但到19世紀中期,康康舞變得極為風靡,男人也開始跳康康舞,並把它融入到其他舞台表演節目中。康康舞的原意是丑聞、流言(scandal)。藝術家亨利-圖盧茲-羅特列克曾以康康舞為主題畫了很多精美的畫作,最著名的康康舞作曲家則非雅克-奧芬巴赫莫屬。電影《紅磨坊》表現了康康舞起源的歷史。1858年10月6日,紅磨坊揭幕首演時,那個個兒矮小、留著小鬍子,還打扮成小丑模樣的司儀向世人鄭重宣布:「生命多麼美好,現在請大家觀賞康康舞!」隨著他的話音落下,12個康康舞女郎出現了。那句開場白後來也成為巴黎的名句。從此,那激情的舞蹈、奔放的節奏、高難度的動作、奢華奪目的服飾、繽紛的羽毛、滾有繁復花邊的衣裙、美麗的歌舞女郎和熱烈的歡呼聲,夜夜都讓台下的觀賞者熱血沸騰、如痴如醉。十九世紀末,巴黎蒙馬特區的紅磨坊以女子露大腿的康康舞再度揚名世界。無論貧賤聰愚,人人來此縱欲狂歡,娼妓與嫖客、毒品煙酒、尋求創作靈感的藝術家、與絡繹不絕的觀光客,為這個地方更增華麗、頹廢的魅惑色彩。《法國康康舞》以其艷麗的色調和誇張的舞蹈場面描繪了法國蒙特馬里地區紅磨坊夜總會建立前後的一些事件。現在的巴黎每個月第一個周二的晚上在歌舞夜總會有康康舞表演。1860年,這種舞蹈被引進到英國,且被正式命名為「法國康康舞」。舞者隨音樂任意扭動身軀,並不時劈腿,掀露絲襪、裙底。據說,這樣的舞蹈風格是對保守矜持的傳統交際舞的一種對抗與反叛。英國紳士們曾集體抗議,英國舞廳也對其下了驅逐令。但是,康康舞在巴黎卻很受歡迎,日益大眾化,並成為巴黎歌舞廳和咖啡館的一道絢麗風景。隨著著名畫家土魯斯·勞特累克的經典呼喊:「生活多麼美好!法國康康舞來了!」康康舞風靡全球之勢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從簡朴粗獷到精美奢華,常演常新,百年不衰。時至今日,康康舞作為法國紅磨坊每天的必演節目,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爭相觀看,流連忘返。

㈥ 天堂和地獄康康舞在哪些電影里出現過

星塵。歐美俱樂部(比如法國「紅磨坊」)晚上演出時舞女們集體跳康康舞時常用的音樂。康康舞曲,即《芬巴赫天堂與地獄序曲》,原名《地獄中的奧菲歐序曲》,管弦樂曲,為奧芬巴赫所作輕歌劇《地獄中的奧菲歐》的序曲,作於1858年。

㈦ cancan dance 這種舞蹈中文叫什麼

康康舞,來自法國紅磨坊吧

㈧ 尋問一部國外經典老喜劇片的片名

是法國影史名片之《百萬法郎》《百萬法郎》(Le Million)賞析

1931 Comedy / Romance
導演:雷內·克萊爾(René Clair)
編劇:雷內·克萊爾
攝影:喬治·派利諾(Georges Périnal)
音樂:阿蒙·伯納德(Armand Bernard)、菲利浦·派瑞斯(Philippe Pares)等
演員:路易斯·阿里伯特、安娜貝拉、雷內·萊斐諾等

故事大意:
一位貧窮的藝術家米歇爾(雷內·萊斐諾),租住在巴黎的一家公寓內,由於交不起各種費用,經常被各色討債的人圍追堵截,十分狼狽。直到有一天,他幸運的獲得了百萬弗羅林的大獎,命運也由此發生了變化。他清楚的記得把彩票放到了夾克的口袋裡,而夾克被他的女朋友貝蒂斯(安娜貝拉)拿走縫補了。可他萬萬沒想到的是,由於另一個女人纏上了他,貝蒂斯在心情煩亂之餘把夾克弄丟了。衣服被混進貝蒂斯家中躲避警察的普洛普(路易斯·阿里伯特)無意中穿走了。故事隨後講述的就是米歇爾和他的朋友為了尋找這件衣服,而發生的一系列噱頭十足的鬧劇。最終,彩票物歸原主,影片在慶祝的歌舞聲中結束。

影片賞析:
此片是法國電影大師雷內·克萊爾的經典喜劇,對後來好萊塢經典歌舞片的影響甚大,也是早期有聲電影中的佳作。從各個方面來衡量,《百萬彩票》都無愧於它法國歌舞片奠基作的名聲。即使在73年之後,我們重溫這部影片,影片中所迸發出的新鮮與熱力都會使觀者得到極大地視聽愉悅;同時,它也對真正現代意義上(註:指有聲片誕生之後)電影觀眾的一次偉大的洗禮。
雷內·克萊爾最偉大的成就在與成功的跨越了有聲片與默片的鴻溝。與很多同時代的人不同,他抓住了一個重要的機遇:科技上新的成就可以對電影藝術有所裨益,它打破了陳規俗套的桎梏,創造出更加絢麗多姿的視聽形象。聲音融入影像,無疑是一種技術上的勝利,雷內·克萊爾在很多自己的作品中(如《巴黎屋檐下》)較早的運用聲音,加強和完善畫面的敘事功能。但無疑的,《百萬彩票》又是其中最出類拔萃的。
從形式上看,《百萬彩票》是一處純之又純的歌舞喜劇。栩栩如生的滑稽形象,在時而優美(如歌劇院上演《波希米亞人》的精彩一幕)、時而振奮的歌曲(如開頭、結尾處的歌舞聯歡)映襯下,二者達到了完美的統一,甚至連人物對話都顯得那麼冗長、多餘——盡管雷內·克萊爾所撰寫的對話已然十分精簡。而影片的結尾更像是一出虛無縹緲的白日之夢,(註:找彩票的過程極其一波三折,戲劇性的巧合、偶然隨處可見)這與藝術家超現實主義式的同情心形成了一致。
《百萬彩票》是早期法國電影藝術冠冕上的珠寶。影片1931年首次發行時,得到了票房與評論界的雙重肯定。今天它仍然被認為是法國電影藝術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其實,在我們對比分析早期法國歌舞片和美國好萊塢歌舞片時,可以仍然找到一些典型的法國特色。好萊塢早期歌舞片是美國類型片中的重要一支,但長期以來並沒有得到評論界高度的評價。最重要的原因在於:歌曲與動作融合得不夠貼切阻斷了影片情節正常的進程。例如,在影片《有趣的女人》(lady be good,1941)中,艾琳諾·鮑威爾(eleanor powell)為什麼跳踢踏舞影片中並沒有任何動機和情節交代,僅僅由於她是一個優秀的踢踏舞演員,所以即使鮑威爾在片中所飾演的角色十分渺小,由於擁躉的熱衷——她仍須不斷地跳下去,從而忽視了情節的連續性。實際上,艾琳諾·鮑威爾的踢踏舞本應是情節發展自然的產物,而並非僅僅是一種消遣的需要。
可見,在歌曲與敘事二者之間實現天衣無縫的融合實非易事,後期美國歌舞片中的「主打」類型——後台歌舞片(Backstage Musicals)雖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歌舞與敘事斷裂的「遺風」猶存。譬如著名的《一個美國人在巴黎》,高潮部分仍然是典型美國式奢華的舞蹈秀場面,與劇情脫節。但反觀法國歌舞片——尤其是《百萬彩票》——歌舞與敘事達到了高度的融合。開頭歌舞場面,通過歌曲說明了人們慶祝的理由——「獲得大獎」,隨後影片進入倒敘;在米歇爾躲避債主們的圍追堵截、倉皇逃竄時,各色人等唱著輕快的歌曲、排著長龍緊追不舍,和另一對捉拿普洛普的警察們混在了一起,一時間雞飛狗跳,喧嘩不已;著名的歌劇一幕,米歇爾和貝蒂斯不小心混入舞台,他們躲在布景後面,伴隨著台前男女主角的《波希米亞人》優美的歌聲,互訴衷腸,兩人的動作與歌詞內容不自覺的竟達到了驚人的一致;高潮部分,兩伙人爭奪夾克,在狹窄的走廊里上演了一出此起彼伏的「橄欖球大賽」,人仰馬翻笑料百出,可以說是全劇的精華所在,不知道雷內·克萊爾當時知不知道有「後現代」一詞。
可惜的是,單從總體數量相比,法國歌舞片和好萊塢相比則是相差甚遠了,雖然也有讓·雷諾阿的《法國康康舞》、《黃金馬車》(註:此兩片已由標准公司近日發行),馬克斯·奧弗爾斯的《勞拉·蒙太斯》(註:標准公司已出版)等著名作品問世,但作為一種類型的集團力量,法國歌舞片的影響則要小得多,當然它們歌戲合一的優點已被各國藝術家所吸收利用,2003年獲獎影片《芝加哥》便是個很好的示範。30年代中期之後,法國進入到影響更大的詩意現實主義階段,大師輩出,名作輩出。與此相比,歌舞片倒是顯得沉寂了,但如若讓我挑出法國歌舞片的兩座高峰,我認為一部是雅克·德米執導的《秋水伊人》(又名《瑟堡的雨傘》,凱瑟琳·德納芙成名作,獲金棕櫚獎),一部就是本片《百萬彩票》(註:本片有誤翻作《百萬法郎》,盜版碟更誤翻作《最後的百萬富翁》,由標准公司出版發行)。
1962年雷內·克萊爾入選法蘭西學院院士(全國僅40人),成為第一位獲此殊榮的電影藝術家。正如法蘭西學院的評他入選的理由所言:他不缺少世上任何榮譽,而我們的榮譽唯獨缺少了他。
《養老金》德國、《遺產奇案》法國以及《雙面夏娃》等影片可以到http://tw.bid.yahoo.com/tw/21596-category.html?.r查詢一下,僅供參考

㈨ 紅磨房的紅磨房歌舞團

據介紹,紅磨房歌舞團至今已有110多年的歷史,在法國巴黎,紅磨坊的舞蹈表演每晚都有,門票價格在70-80歐元之間。
到過法國的旅遊者,一般都知道巴黎有兩個著名的歌舞表演廳,一個是位於市中心香榭麗舍大道的麗都,一個是位於城北蒙馬特高地腳下白色廣場附近的紅磨坊。如果說麗都具有美國百老匯風格,那麼,屋頂上裝著長長的、閃爍著紅光的大葉輪的紅磨坊則是較為地道的法國式歌舞廳。印象派大師奧古斯特·雷諾阿的名作《紅磨坊》使這個歌舞廳蜚聲世界。還有兩部電影以紅磨坊為主題,一部是法國大導演讓·雷諾阿的《法國康康舞》,另一部是今年戛納電影節的參賽片《紅磨坊》。後者是風格華麗的好萊塢片,由妮可·基德曼主演,影片講述1900年前後發生在紅磨坊的一段凄美的愛情故事。此片10月初在法國公映後,再次引起人們對紅磨坊歷史和現狀的回顧和關注。
紅磨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下半葉。那時候,來自世界各地的流浪藝術家,在蒙馬特高地作畫賣藝,使那一帶充滿藝術氣氛,成為巴黎最別致、最多姿多彩的城區之一。由於藝術活動活躍,蒙馬特高地街區那彎彎曲曲的卵石坡路的兩側,小咖啡館、小酒吧生意興隆。後來,這些小咖啡館、小酒店裡來了一些舞女,她們穿著滾有繁復花邊的長裙,伴著狂熱的音樂節奏,扭動著臀部,把大腿抬得高高的,直直地伸向掛著吊燈的天頂。當時英國人稱這種舞蹈為「康康舞」,認為它很放盪,很下流,禁止在英國演出。
但是,康康舞在蒙馬特高地很受歡迎。每年狂歡節,舞者走上街頭大跳特跳,人們從城市四面八方趕來觀看。社會學者在分析康康舞盛行的原因時指出,1871年普法戰爭失敗後,法國萎靡不振。現實生活中丑聞充斥,金融財團明爭暗鬥,勞資矛盾加劇。人們厭倦了民族主義者的大話空話,整個民族感到極度的空虛。在重新找回生活坐標之前,法國人感到苦悶、彷徨。然而,憂郁不是高盧人的特點,他們很快就學會用玩世不恭來取代苦悶,這就促使一種放縱的風氣在巴黎彌漫。
1889年10月6日,紅磨坊歌舞廳在康康舞的樂聲中正式誕生。紅磨坊畫家圖盧茲—勞特累克在他的多幅水彩畫中描繪了那些貪婪的看客,而他本人最後也沉湎紅磨坊,在同舞女的夜夜狂歡中毀掉了生命。紅磨坊的舞女,有法國的,也有來自歐洲其他國家及美洲、澳洲的,她們的願望不高,只希望能夠遇到一位能夠善待自己的男人。
紅磨坊的歷史上,出現過多位有名的藝人,如古呂、摩姆·弗羅瑪茨、珍妮·阿弗里爾。其中最有名的要數古呂,此人身材豐滿,風姿綽約,綠色的緞子拖裙系在臀後,每次走過蒙馬特街區,都引起一陣騷動,整整幾十年間,她成為紅磨坊的代稱。不過,此人晚景凄涼,60年代,有記者要為她寫傳記,才發現她竟住在旅行掛車里。除了舞女,紅磨坊還有一些很出名的男藝人,如伊韋特·吉爾貝,以說笑出名,糅合著詼諧和優雅的說笑風格使他成為法國「名嘴」。第二次世界大戰德軍佔領期間,國難家愁當頭,但舞女不知亡國恨,紅磨坊仍然歌舞昇平。戰後,因為這段不光彩的歷史,紅磨坊受到嚴厲批評。
而今紅磨坊已成為一家大型的歌舞表演廳,是巴黎的一個旅遊景點。如果說它仍保持著百年前某些特點的話,那就是舞者的裝飾大致不變,上身裸露,披掛著華麗的羽毛服飾或金屬片,但是觀眾與舊日看客完全不能同日而語,觀眾是現代文明觀眾,懷著發現巴黎的心情來看演出,演員把演出作為一種光明正大的演藝事業,不像百年前的舞女,為取悅某一個或幾個包養她的男人而強作歡顏。
而今紅磨坊有40名女演員、20名男演員,他們來自世界各地,主要是澳大利亞、俄羅斯、英國。女演員必須受過芭蕾舞訓練,身高起碼應達1.72米,年齡在16至25歲之間。容貌要姣好,笑容要燦爛,大腿要修長,鼻子要俏皮……演員起薪1.2萬法郎(1法郎約合人民幣1.16元),資深演員可達3萬,他們付出很多,每周工作6天,每天演出兩場。紅磨坊現今的主要舞蹈兼獨唱演員瑪麗莎(見左上圖)來自澳大利亞紐卡斯爾,父親是工程師,母親是護士,一個良家女子。瑪麗莎在紅磨坊當演員整整15年,已與團里一位義大利籍獨唱兼雜技演員結婚。她曾在《奇妙》這出歌舞劇(此劇演了12年)中演出過6000場!雖然今年已經33歲,但人們說她仍然具有17歲女孩的身材,表演時她全套行頭重12公斤,她能像少女一樣「舉重若輕」,高高地抬起大腿。她在評論妮可·基德曼在影片《紅磨坊》中的舞蹈時說:「還行吧,她盡力而為了。」進紅磨坊是不少女孩的夢想,因為紅磨坊的經歷,就像「阿里巴巴」里「芝麻開門」的神奇密語,令生活出現奇跡。許多在紅磨坊跳過舞的女孩,後來成功地進入影視界。
紅磨坊是法國娛樂業中一家效益良好的企業。其觀眾55%是外國人,45%為法國外省人。最近幾年,企業採取經營上的一些改革,如通過出售家庭票及各種減價票以吸引觀眾,取得成功,三年間,營業額從1.3億法郎上升到兩億法郎。

㈩ LANDY MARMALDE電影《紅磨坊》

紅磨坊 Moulin Rouge

導演:巴茲·魯赫曼Baz Luhrmann
編劇:巴茲·魯赫曼Baz Luhrmann
克萊格·皮爾斯Craig pearce
演員:尼科爾·基德曼Nicole Kidman
伊萬·麥戈雷格Ewan McGregor
約翰·雷圭扎默John Leguizamo
吉姆·布勞德本特Jim Broadbent
理查德·洛克斯伯格Richard Roxburgh
類型:歷史/歌舞
級別:PG-13(性愛鏡頭)
出品:20世紀福克斯
首映:2001年5月4日
官方網站:MoulinRougeMovie.com

劇情簡介

19世紀末的法國巴黎,是一個令所有醉心於藝術的人所嚮往的夢幻之都。
克里斯蒂安(伊萬·麥戈雷格)是個出生於中產階級家庭的青年詩人,他有著極高的藝術天分和創作熱情。為了尋找自己渴求的藝術氛圍,實現創作夢想,克里斯蒂安離開了古板嚴厲的父親,獨自到巴黎闖盪。在混亂的波希米亞人聚居區蒙馬特,克里斯蒂安結識了以小有名氣的畫家和廣告招貼畫設計師圖盧茲-勞特瑞克(約翰 ·雷圭扎默)為首的一群放盪不羈的藝術家,並開始和他們一同創作、享樂、消磨時光。

漸漸地,在這個整日離不開酗酒、吸毒和康康舞(註:當時巴黎流行的一種低俗舞蹈,以舞女們掀裙子踢腿為特色,頗具挑逗性。)的圈子裡,克里斯蒂安對音樂和流行的超前的把握才能使他受到眾人的側目。他被介紹給「紅磨坊」夜總會的老闆哈羅德(吉姆·布勞德本特),為「紅磨坊」編寫一系列新的歌舞作品;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克里斯蒂安認識了人稱「閃亮的鑽石」的紅舞女兼高級妓女薩汀(尼科爾·基德曼)。才子碰到佳人,一個風流倜儻、才華橫溢,一個美艷絕倫、熱情似火——不用猜你也知道接下來的情節了吧?

只可惜,克里斯蒂安貧窮落魄的身份和薩汀不體面的職業讓他們之間的愛情註定是一場悲劇,哪怕他們愛得如此熱烈和真摯。

默諾公爵(理查德·洛克斯伯格)是「紅磨坊」的常客,也是拜倒在薩汀石榴裙下的達官貴人之一。當哈羅德為了改建「紅磨坊」而以薩汀設下美人計騙他投資時,公爵爽快地捐出了大把的鈔票。其實,誰心裡都很清楚,公爵對薩汀忠實迷戀的背後,隱藏著他強烈的佔有欲,他無時無刻不在計算著如何將薩汀據為己有。當默諾得知自己被利用了之後,他那陰暗瘋狂的心靈終於暴露了出來,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他不惜以謀殺為手段……

幕後

《紅磨坊》一片是澳大利亞的國際知名導演巴茲·魯赫曼繼《羅米歐與朱麗葉:後現代激情版》(Romeo + Juliet)之後的又一部巨作,被美國《娛樂周刊》列為2001年必看的十部影片之一。

提起法國巴黎的「紅磨坊」,它的鼎鼎大名恐怕見識稍廣的人都會知道,這個以其大膽華美的歌舞表演而著稱的夜夜笙歌、看客絡繹的場所是巴黎那紙醉金迷生活的最佳見證。這里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紅極一時的歌舞女郎,也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頗有造詣的文人墨客。

於是,很多才子佳人的愛情故事誕生於「紅磨坊」,其中影響最大的要數後印象派畫家亨利·圖盧茲-勞特瑞克和紅舞女阿芙樂爾的一段情事,1952年好萊塢大導演約翰·豪斯頓(John Houston)關於「紅磨坊」的電影講的就是這段故事。

不過,巴茲的《紅磨坊》和1952年的那個版本可沒什麼關系,因為在這里圖盧茲-勞特瑞克已經退居配角,愛情故事發生在兩個完全虛構的人物之間。為了使影片在充分表現巴黎夜生活的精緻、華美和絢爛奪目的同時,營造出一種奇異、後現代式的感官刺激,一向才思詭異的巴茲除了用不多的預算在澳洲的福克斯片廠造了一個豪華的「紅磨坊」之外(影片除了少數後來補拍的一些鏡頭,全部是在澳洲片廠攝制完成的),還徵用了20世紀的現代流行音樂為這部以19世紀末的巴黎為背景的電影配樂。甲殼蟲、艾爾頓·約翰、麥當娜、斯汀、涅磐、皇後樂隊、U2以及Fat Boy Slim等眾多樂迷們熟悉的新老聲音從頭至尾響徹在影片中,著實為影片憑添了些許亦幻亦真的氣氛,也增加了它的期待值。而在電影的原聲帶中,連男女主角尼科爾和伊萬也分別獻唱一曲,令歌迷和影迷同時開了眼界。

說到,她可能是為《紅磨坊》一劇付出最多又最倒霉的人之一了。為了參加該片的拍攝,尼科爾不僅推掉了大衛·芬奇導演片酬1000萬美元的《戰栗空間》,早早練習唱歌跳舞為拍攝做准備,而且還曾在正式開拍前兩次折斷肋骨——一次是因跳舞而摔斷;另一次是被戲服內的緊身衣弄斷,真是苦不堪言。

不過,整個影片的拍攝過程也不比尼科爾幸運多少。先是開拍前導演大人的父親因癌症過世,然後是伊萬·麥戈雷格因趕拍《星球大戰》而耽誤本片的進程,既而就是原定於2000年聖誕節的首映日期因製作尚未完成而推後,使影片錯過了2001年奧斯卡獎的評選。俗話說「好事多磨」,也許《紅磨坊》遇到的諸多不順正預示著它在上映後將大獲成功呢。

評論

本片幾乎在所有影評人那裡都受到一致的好評,真是有點兒一反常規,讓人覺得不可思議。可能《紅磨坊》一片真的有什麼魔力,能抓住所有電影評論者的心,讓他們眾口一詞地為它說好話。《紅磨坊》到底好在哪裡,筆者真的很難說清楚。反正有一點可以告訴你:雖然本片成本只有區區5000萬美元(因為是在澳洲拍的嘛,比較省錢),但它的視覺效果在歌舞片中絕對一流,就連不喜歡歌舞片的你也會在電影開始後15分鍾內喜歡上它。當然了,如果你看過並且瘋狂地喜歡巴茲導演的《羅米歐與朱麗葉:後現代激情版》的話(就像筆者一樣),你一定不會錯過《紅磨坊》的。另外再跟喜愛帥哥靚姐的影迷們多說一句:英俊迷人的伊萬和風情萬種的尼科爾激情熱舞的場面難道還不夠讓你心動嗎?

【音樂《landy marmalde電影《紅磨坊》主題曲(克里斯汀娜)》 4分28秒】

【背景音樂《15 背景 Dammy Elfman-After Midnight》 3分24秒】過長可剪切,過短請重復

R:可以說兩部影片的基調都是紅與黑,都是歌舞昇平的夜晚,章顯鶯歌燕舞燈火通明的夜晚的影片。《紅磨坊》的開場,歌女莎汀在一大群舞娘康康舞營造出的五色斑斕舞台中,宛如雲端仙子般緩緩下降。聚光燈投射在她的身上,唇如花瓣,膚似凝脂,清麗的歌聲響徹全場。年輕的詩人克里斯蒂恩情不自禁的追隨著她,他們在月下的露台上互訴心曲,山盟海誓。然而紅顏薄命,在歷經被拆散的重重波折之後,莎汀終因病重撒手人寰。《紅磨坊》是那種最為典型的浪漫愛情影片,只是用歌舞片的形式來加以演繹。片子步步為營,每一個情節都是千古傷心人所經歷的萬古傷心事,加上影片裡面華麗的舞台服裝,數個輝煌耀眼的舞台場面,就算最後莎汀在舞台上死去,我依然因為她美麗的逝去姿勢和與愛人最終的深情相擁而感到釋然,但是還會有一些的嘆息和不舍。而《芝加哥》聯繫到影片設置的背景年代,「1920-1930年代的芝加哥是美國的犯罪之都」,社會環境和人們的價值觀在彼時一團混亂,真假難辨,是非不清。美貌是真的,天真純情卻是假的;歌聲舞姿是真的,說出口的話卻是假的;丈夫是真的,腹中的胎兒卻是假的;日記中的話是真的,日記本卻是假的;父母是真的,履歷卻是假的;所以到了最後,恩仇全都是假的,金錢名氣才是最真的。如果要我形容,《紅磨坊》就是莎汀在夜風中月色下那一件鮮紅欲滴的長裙,紅得華美。而《芝加哥》,讓我借用那幅影片的海報,燈管組成的巨大C字前面,維爾瑪身穿銀色舞衣姿態妖嬈,C字背後,是墨色的黑夜下芝加哥高樓的背景,正是《芝加哥》貫穿始終的主色調。同樣描寫絕色歌女的生活,同樣發生在過去,兩部影片卻有著大相徑庭的基調和主題。

【音樂《紅磨坊09-diamond dogs - beck》 4分34秒】

【音樂《紅磨坊-your song - ewan mcgregor and alessandro safina》 3分38秒】

閱讀全文

與法國歌舞康康舞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高分日本愛情電影大尺度 瀏覽:327
印度電影大全真愛在我心 瀏覽:593
天使愛美麗電影簡介英文 瀏覽:299
怒火風暴電影完整版 瀏覽:589
東北的搞笑犯罪電影大全 瀏覽:650
大電影動畫片大全免費汪汪隊 瀏覽:453
貓和老鼠電影背景音樂 瀏覽:733
盜墓電影大全2019龍墓 瀏覽:262
十部英文勵志電影觀後感 瀏覽:662
泰國電影恐怖的降頭術 瀏覽:53
如何訂私人電影院 瀏覽:569
懸疑電影中文版推薦 瀏覽:985
1905年中國自己拍攝的第一部電影是什麼 瀏覽:535
冰川時代3電影粵語 瀏覽:890
催淚老電影音樂 瀏覽:296
刺馬電影免費觀看完整版 瀏覽:426
狼溪第四集免費觀看完整電影 瀏覽:382
周星馳考驗大傻智商是什麼電影 瀏覽:247
法國電影亡命天涯路電影下載 瀏覽:616
東平有電影院嗎 瀏覽: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