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外大片 > 瑪麗公主法國電影中的心理學

瑪麗公主法國電影中的心理學

發布時間:2023-01-15 11:39:40

A. 佛羅倫薩的月光下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7年 6月 盧玉 譯

當我趕到圖書館的時候,英國文學的架子幾乎被掃盪一空了。萬幸,在書架落滿塵埃的角落裡發現了這本書。這本書送給了我一個完美的午後。

毛姆秉承了一貫的令人舒服的筆法,行雲流水般地講完了這個並不復雜的故事:一個女人和三個性格迥異的男人的故事。瑪麗的性格和內心糾葛在這短短的數萬字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在佛羅倫薩靜謐的月光下,四個人的命運因此便發生了改變。寡婦瑪麗美麗而單純,在喪偶後,內心裡一直渴望著真正的愛情;孟加拉的總督艾格則冷靜而有城府;羅利是一個玩世不恭的男人,而卻總是能俘獲女人的芳心;而落魄的小提琴手卡爾則是一個脆弱、近乎神經質的人。

瑪麗一直以為「我有了太多愛情,再也不需要愛情了」,在經歷了上次充滿了愛情的婚姻的苦難後,她決定嫁給理智——孟加拉總督艾格。然而當她遇到了羅利後,她對愛情的渴望又死灰復燃了。瑪麗又在同情、憐憫的推動下,。在羅利幫瑪麗巧妙地掩飾掉了神經質的卡爾的自殺事件之後,瑪麗又毫不理智地對羅利燃起了愛情。瑪麗在艾格回到佛羅倫薩後,向艾格坦白了一切。艾格不惜犧牲自己的仕途去迎娶瑪麗,而瑪麗卻再次被愛情沖昏了頭腦,拒絕了艾格的求婚,接受了花花公子羅利的求愛,走向了未卜的前途。

《佛羅倫薩的月光下》不是毛姆的代表作,相比《月亮和六便士》等名篇的確談不上經典,也算不上深刻。它是一個狗血的愛情的故事。

主角瑪麗是文中塑造得最豐滿的人物。她單純、善良、內心激情似火。換句話說,在另一面上,她是一個刻板印象里標志性的女人:「聖母」、風流、感性到近乎愚蠢。因為自己的沖動,不僅毀了一樁近乎完美的婚姻,將自己的人生輸得一窮二白,而且間接害死了卡爾。可是我卻也怎麼都討厭不起她來。因為這是一個愛情故事。縱然瑪麗一次又一次地重復著:」我不需要愛情,我有太多的愛情了「,可是這樣的辯白不僅無法讓人同意,反而像是無力地辯白,不但欲蓋彌彰,反而令人心疼。誰會不渴望愛情?不過是自欺欺人罷了。只不過在現實里我們都被生活打彎了腰,而瑪麗的自由、感性和沖動是絕大多數人可望而不可即的。大概,每個人的內心裡都想要嫁給愛情而不是生活吧。於是我們就似乎很容易原諒女主角的愚蠢、聖母和沖動,就像我們很容易原諒英雄的污點,也很容易原諒嬰兒的頑皮和桀驁。

相反,我對羅利就遠沒有對瑪麗的理解了。這並非全部是出自同性的嫉妒心,更多是一種鄙視。我想很多人對羅利的肯定是出自一種被稱作」胖虎效應「的心理現象。馬基雅維利曾經說,君主不能對人民過於仁慈,因為只要稍微殘酷一點,人們就會記住仇恨而忘記之前所有的慈悲。所以平常要殘酷點,只要做一件大好事,人民依舊會忘記以前的暴虐,相信他是一位明君。就像佛教中,殺人魔王只要放下屠刀就可以成佛,而善男信女則要度過無數劫難才能修成正果。如果公正的評價羅利,那他就是一個游戲人生,極端不負責的花花公子。而偏偏他對瑪麗的行為又隱含著一絲愛意,反而讓讀者對他頓時萌生好感。或許不僅僅是讀者,瑪麗或許也是因為這樣的原因才愛上他的吧。

孟加拉總督艾格大概是全書里唯一一個正人君子,不過我卻怎麼也喜歡不起來他。按說,艾格不僅社會地位極高、前程似錦、溫文爾雅,而且抱著對瑪麗誠摯的愛,他大概算是文中唯一一個正面角色。一方面,在瑪麗拒絕艾格求婚的那一段,我感到極為不適:艾格總督先是裝作不經意地提及他的工作是多麼光明、有前途,激起了瑪麗的愧疚之情。在之後又假惺惺地決意放棄仕途迎娶他的「摯愛」——瑪麗。無論瑪麗答應與否,瑪麗都成了最大的輸家:如果答應了他的求婚,那瑪麗就欠下了艾格總督一生都還不起的人情債,在艾格面前永遠抬不起頭,而艾格娶到的將不僅僅是瑪麗,還有一個死心塌地的「僕人」;如果瑪麗拒絕了他的求婚,艾格什麼也沒有損失,不僅借瑪麗之口取消了婚約,同時還博取了一個「深情、有擔當」的名聲。這樣空手套白狼的計劃不得不稱得上是天衣無縫,可是用這樣的計謀去欺負一個自己曾經愛過的人未免太過殘忍。另一方面,艾格的形象和行為總是讓我想到我國某位著名的蘿莉控,而艾格簡直是他的翻版:公德無可挑剔,而私德總歸是有虧的。

讓我最揪心的人物就是這位落魄的小提琴手卡爾。他偏激、執著卻一往情深、極端自尊,像是一朵野薔薇。他被瑪麗憐憫地摘回了家,把自己生命全部的美好都送給了瑪麗,同時他的熾烈的愛像尖刺一樣扎傷了瑪麗,而他自己,也立即凋謝了。像一朵死去的薔薇,被採花的人丟在森林裡,等待著腐爛。是瑪麗的愚蠢和泛濫的隨處發泄的同情心毀了卡爾,也是卡爾自己毀滅了自己。無論是誰,被從地獄救贖到天堂,再從天堂無情地被遺棄般丟回地獄,大概都會精神失常吧。

對瑪麗影響最深刻的人,不是羅利,也不是她的亡夫,而是那位公主。公主不厭其煩地向瑪麗推銷自己的價值觀:要嫁給有權勢或者有錢的人,然後找無數的情夫。公主還繪聲繪色地描述了一次與一名貧苦的男人的一夜情,將它包裝成了美好的愛情。天真的瑪麗不僅照單全收了這價值觀,同時內心深處也萌生了與窮人一夜情的想法。而與卡爾的一夜情正是瑪麗在被情慾沖昏頭腦,被慾望控制下做出的絕對錯誤的選擇。

而當瑪麗拒絕了艾格的求婚後,一無所有時,公主又來到了瑪麗的身邊。在瑪麗向公主訴說自己的心理,尋求公主的認同時,公主留下了一句鄙夷的話,一個殘酷的真相:公主從來都沒有過情夫,更沒有與一個窮人發生過一夜情,從始至終,只有一位天真的瑪麗真的這么做了。然後,公主轉身離開了瑪麗的房間,帶上了門,只留下了呆若木雞的瑪麗,和她的行李。

佛羅倫薩的月光從不溫柔,發生在月亮下的故事也並非總是美好的。今夜的月色真美,有時候不僅僅是一段美好的愛情的開端,更有可能是一場災難的序曲。《佛羅倫薩的月光下》是一篇愛情的故事,也是一篇哀而不傷的悲劇。全文在瑪麗失去一切,只剩下感動自己的愛情中結束。瑪麗的美貌、天真、熱情無一不成了詛咒,一個詛咒她永遠也得不到幸福的詛咒。

月光如水,佛羅倫薩小鎮依然佇立在月亮下,河岸旁。瑪麗的故事並非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不過最後還是人流,消解到不知道哪裡去了。就像一篇爛尾的小說,一場缺了幸福的愛情。

B. 能否從女性主義角度分析一下電影絕代艷後800字左右,謝謝

這部電影講述了一位法蘭西王後的一生,講述了那個年代,法國大革命前貴族們奢華迷亂的生活。奧地利公主瑪麗(克爾斯滕•鄧斯特 Kirsten Dunst飾)非常聰明,生性活潑,14歲的時候,在一場政治婚姻中,從奧地利公主變成法國的太子妃。由於某些原因,王子對瑪麗非常的縱容,婚後,瑪麗一直過著極其奢華的生活,同樣,瑪麗也一直無法與內心的寂寞徹底脫離。這部電影將給我們帶來關於18世紀法國宮廷和社會的各種震撼,匪夷所思的奢侈,慾望交織的愛情,以及最後法國人民的怒吼。

「時代會變,但我們對自由的追求和被愛的需求都是不變的,拋開身份和背景,其實我們每個人內心渴望的東西都是一樣的。可以選擇自己的人生,便是一個人最大的權利和自由。而如何好好地行使這份權利是我們每個人一生都要面對的課題」

在《絕代艷後》中,克斯汀飾演的瑪麗·安托瓦內特是法國歷史上有名的「斷頭王後」。她不僅因為生活窮奢極欲聞名於世,還在法國大革命爆發後被憤怒的人民趕出皇宮,推上了斷頭台。

瑪麗·安托瓦內特畫像,圖片來自網路

雖然結局悲慘,但瑪麗王後是個風華絕代的傳奇女子。關於她有很多軼事至今都在民間流傳。

比如說她在7歲時在維也納皇宮偶遇前來表演的莫扎特,這位時年6歲的音樂神童看到她的第一眼就脫口而出「我以後要娶你為妻!」

當然,莫扎特沒能如願以償。因為4年後瑪麗就被許配給法國王儲路易十六,用以鞏固法奧聯盟。

所以瑪麗雖然含著金鑰匙出生,卻是一個政治的犧牲品。

在後世的流言中,瑪麗因為婚後紙醉金迷的生活而臭名昭著——雖然說有許多流言從未被證實過。

在《絕代艷後》這部電影中,導演索菲亞·科波拉試圖站在個人的角度,為我們展現瑪麗作為一個普通女人的一生。

前面已經說過,瑪麗在11歲時與路易十六訂婚。但實際上由於年齡實在太小,她一直留在奧地利的母親身邊待到14歲。

電影就從她14歲時嫁入法國開始講起。

C. 皇家公主瑪麗一世,為何被世人稱作「血腥瑪麗」

皇家公主瑪麗一世,也被世人叫做血腥瑪麗」,這是因為這位皇家公主非常的殘忍,做起事來也真的是非常的決絕。

但是這些痛苦和折磨,瑪麗一世都忍受了下來。倔強的她並不服輸,她在隱忍,等待時機。後來,他做了愛德華的教母,並在一個合適的時機發動了政變,從此它搖身一變當上了女王。在瑪麗一世執政的5年時間內,她就處決了300多個反對者,而且採用的手段是極其殘忍的火刑,另外被迫流浪的更是不計其數。因為對於她來說,登上政治舞台就是為了復仇,這也是相當的殘忍了。這也就是為什麼都叫她「血腥瑪麗」的原因了。

D. 尋一部電影,名字忘了

原名Marie Antoinette,中文名《絕代艷後》,也譯作《瑪麗·安托萬》《豆蔻風華》《瑪麗·安托奈》《瑪麗皇後》《凡爾賽拜金女》
這部電影講述了一位法蘭西王後的一生。奧地利公主瑪麗非常聰明,生性活潑,14歲的時候,在一場政治婚姻中,從奧地利公主變成法國的太子妃。由於某些原因,王子對瑪麗非常的縱容,婚後,瑪麗一直過著極其奢華的生活,同樣,瑪麗也一直無法與內心的寂寞徹底脫離。這部電影將給我們帶來關於18世紀法國宮廷和社會的各種震撼,匪夷所思的奢侈,慾望交織的愛情,以及最後法國人民的怒吼。

E. 一部描述拿破倫波拿巴曾孫女瑪麗公主的發過電影。

瑪麗公主
Princesse Marie
瑪麗公主
瑪麗公主
主演:柏諾瓦·賈柯 凱瑟琳·德納芙
年代:2001年

F. 弗洛伊德和英國皇室的故事

1902年,受到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弗朗茨·約瑟夫召見的弗洛伊德欣然赴約——在《夢的解析》發表三年後,他終於躋身官方認可的「傑出教授(Professor Extraordinarius)」之列。當然,只有傻瓜才會聲稱自己知道一個世紀以前的弗洛伊德當時在想些什麼,但我大概能猜到他那時沒有想到的。在向皇帝致謝後,弗洛伊德可能想像不到30年後他還與另外兩位英國皇室成員有所交集——菲利普親王的母親愛麗絲公主(Princess Alice),以及伯母瑪麗·波拿巴公主(Princess Marie Bonaparte)。

瑪麗公主是拿破崙的曾侄孫女(拿破崙三弟呂西安·波拿巴的曾孫女)。她的母親在生下她後1個月就去世了;她的父親將她交給奶奶照顧——公主的奶奶是個無可救葯的勢利眼,並且堅信拿破崙的後代不該與其他孩子待在一塊兒。瑪麗於是被孤立了,不快樂但自小聰慧過人。7歲的時候,她就已經能寫字畫畫,而且才思敏捷,創造出的故事與插圖填滿了一個又一個筆記本(Bertin,1982; Bougeron & Bourguignon,2000 ; Grosskurth, 1982)。

瑪麗公主的家族在蒙特卡洛(摩納哥最大城市/賭城)擁有自己的賭場,顯赫的背景讓她在當時成為了一位備受各家皇室關注的聯姻對象。在父親的示意下,瑪麗公主被安排嫁給希臘的喬治王子(Prince George of the Hellenes)。

當時瑪麗公主早已心有所屬,而喬治王子也有自己的煩惱。然而為了生下能夠繼承希臘王位的後代,他們不得不進行夫妻間的例行公事——新婚之夜,王子因此向公主表達了歉意。喬治王子對女人不感興趣,因為他狂熱地迷戀著自己的叔父瓦爾德馬王子(Prince Waldemar)。兩相對比,妻子的美麗黯然失色。

瑪麗公主接連找了一連串的情人,其中還包括一位法國總理(喬治王子對此似乎並不介意)。然而,數量不代表質量:瑪麗公主從來沒能有過一次完全滿意的性體驗。我們現在能這么詳細地知道她的私密生活,是因為瑪麗公主本質上是一位學者。當她意識到自己在性方面存在問題後,她便決定研究女性高潮,並在1924年以「A.E Narjani」為筆名,基於與熟人之間的訪談,發表了一篇關於性冷淡的生理原因的傑出論文。

她的一位法國朋友雷內・拉福格(Rene Laforgue)是個精神病學家,他告訴瑪麗說,冷淡是因為她的思維風格太男性化(masculine),並建議她去見見弗洛伊德。瑪麗公主於是搭機飛去了維也納,並來到了位於阿爾瑟格倫德區Berggasse街19號的弗洛伊德的家中。她告訴弗洛伊德自己有過很多情人,但他們無一能讓自己滿足。

當時已經70歲的弗洛伊德敬告她,自己已經老了,不是所有的部位都聽使喚了——他指的當然不是自己的頭腦——七十歲的弗洛伊德依然思維敏捷。瑪麗公主握著他的手,講述了自己的困擾。弗洛伊德為她開了不曾有過的先例——每次長達兩小時的精神分析診療。一段柏拉圖式的戀情由此展開。

弗洛伊德告訴瑪麗公主,她之所以存在性方面的問題,是因為曾經目睹了〝原初場景(primal scene)〞:她回想起自己應該曾經看到過自己奶媽與人做愛。公主跳上自己的勞斯萊斯,回去找到了奶媽,並證實了弗洛伊德的想法是對的。此後他們的關系更加緊密了。

不過,在知道是原初場景造成性冷淡之後,公主的情況並沒有因此得到改善。受到俄狄浦斯情結的啟發,她突發奇想地試圖驗證一下是否真如那淫詞艷曲里唱的一樣:「亂倫的才是最刺激的(incest is the best)」。公主問弗洛伊德她是否應打破亂倫的禁忌,與自己的兒子試試能否獲得性快感。一貫保守的弗洛伊德表示不贊同。公主採納了他的意見。

弗洛伊德對瑪麗公主十分坦誠。正是在寫給她的信中,他承認道,自己從事精神分析幾十年,對於女人究竟想要什麼依然毫無頭緒。

二十世紀30年代早期,弗洛伊德又與另一位英國皇室成員產生了交集,即菲利普親王的母親愛麗絲公主。公主在20歲時就已經成婚,1920年在科孚生下菲利普親王之前已經有了4個女兒。在親王還只有三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希臘與丹麥的安德魯王子(Prince

Andrew of Greece and Denmark)就被送上了軍事法庭。希臘軍方將輸給土耳其的戰爭歸罪於他,在國王喬治五世的介入下,安德魯王子才免於死刑。

那之後不久,愛麗絲公主開始舉止怪異,她聲稱自己接收到了耶穌和佛陀的感召。公主的母親為此感到十分擔憂,但同時也行動迅速——她咨詢了一位專攻彈震症(shell shock)的精神病學家托馬斯・羅斯(Thomas Ross),以及治療過當時還是儲君的喬治六世口吃問題的莫里斯・克萊格爵士(Sir Maurice Craig)。兩位專家給出的診斷結果都是精神分裂症,並建議以精神分析治療。

20年代末的弗洛伊德已經聲名在外(Cohen,2012b; Eade,2011)。愛麗絲公主被強制送到了弗洛伊德的一位緊密合作夥伴,心理學家恩斯特·西梅爾(ErnstSimmel)位於柏林的特格爾診所(Tegel Clinic)。但面對這樣一位公開懷有敵意的病人,西梅爾的治療進展緩慢。於是愛麗絲公主又被轉移到了弗洛伊德的另一位弟子路德維希・賓斯萬格(Ludwig Binswanger)開在瑞士克羅伊茨林根(Kreuzlingen)的療養院。賓斯萬格同樣也認為她是偏執性的精神分裂症。

西梅爾與賓斯萬格都就公主的情況咨詢過弗洛伊德。後者認為愛麗絲公主的宗教通靈是性挫敗的副產品,建議對她的卵巢進行X光照射,以殺死她的性沖動。愛麗絲公主抗議說自己沒病,並多次試圖逃離療養院。公主隱姓埋名在歐洲各處游歷,連續好幾年都沒有見過自己的兒子菲利普。

盡管與皇室有所來往,在華爾街崩盤後受到大蕭條的影響,弗洛伊德還是陷入了經濟危機。據他的女傭寶拉・菲希爾回憶說,那時候他已經不像往常一樣定期購買新的西服了。研究弗洛伊德的人很少會關注到她的回憶錄,裡面揭示了他其實是一個衣著考究的體面人。弗洛伊德之所以陷入財務困境,是因為他投資建立的用於發行精神分析領域的圖書、期刊的出版機構業績不佳。瑪麗公主曾贈予他2000美元用於幫補開銷。

30年代中期,愛麗絲公主終於離開精神病院回到雅典,並屈居在一間兩居室的公寓里。她最終成立了一個護理修女會,並在戰爭期間幫助了很多猶太人——要麼是精神分析起了作用,要麼她的精神狀態從來就不像人們以為的那樣糟糕。

母親的經歷看上去對菲利普親王造成了一些影響。他克服了被雙親遺棄的創傷,並得出結論:如果自己不需要心理治療就能扛過來,那麼其他人也用不著心理治療。在一次BBC的訪談中,他告訴主持人菲奧娜・布魯斯說,人們應該堅強起來,就像他一樣。

就在愛麗絲公主離開精神病院之後,弗洛伊德與瑪麗公主的關系變得更加親近了。兩人都是忠實的愛狗人士。1936年末,瑪麗公主把自己剛寫完的一本書寄給了弗洛伊德。他告訴她說這是一部「動人而誠摯(moving and genuine)」的作品,反映了一位「精神分析學者對真相與知識的渴求(analyst』s thirst for truth and knowledge)」。

書的內容是關於公主那生了病的松獅犬。《托普西(Topsy)》確實感人,偶爾穿插有一些無厘頭的片段,總體來說是一本關於公主的松獅犬是怎樣備受癌症折磨的回憶錄。一些章節的標題看上去有點東施效顰的感覺——「托普西與莎士比亞(Topsy and Shakespeare)」「在你族類的前線(On the Frontiers of Your Species)」「向太陽神的祈禱(Implorations to the God of the Rays)」。

因為主人家裡是真的有礦,托普西也成為了世界上第一隻接受過放射治療的狗。弗洛伊德把公主的書翻譯成了德文,並安排了自己旗下的出版社出版發行(Bonaparte, 1994)。

另一件關於他們友誼的測試始於一些有損弗洛伊德名譽的私人信件被要價贖買。弗洛伊德在1884到1904的20年間一直在使用可卡因。他之所以這樣做是聽從了一位古怪的耳鼻喉外科醫生威廉·弗里斯(Wilhelm Fliess)的建議。弗里斯認為,鼻子控制著行為的所有方面(Fichtl,1981)。

1928年,弗里斯去世後,他的遺孀寫信給弗洛伊德,希望弗洛伊德把自己丈夫寫給他的信還回來,以及想讓他從自己這里花大價錢買回他寫給丈夫的信。弗洛伊德沒有那麼多錢,所以瑪麗公主買下了那些信。弗洛伊德想把信件毀掉,但公主拒絕了。她表示這些信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弗洛伊德非常氣惱,但最終兩人還是達成了一致。她保證不會拆閱那些信件,並且遵守了自己諾言。這些信直到1984年才被公開出版,那時她去世已經22年。

1938年3月,希特勒入侵了奧地利。作為猶太人,弗洛伊德的生命受到了威脅。瑪麗公主成為了解救他的關鍵人物。她空降維也納,把車停在弗洛伊德的家門口,這樣蓋世太保如果要去抄弗洛伊德的家就得先繞過自己這一關。當時她披著一條藍色貂皮披肩,全身籠罩在時下最流行的香水「clouds of Stephanotis」之中,戴著白色的皮手套,拿著棕色的鱷魚皮手袋——她的戰袍堪稱無懈可擊(Cohen,2011; Markel,2011.)。

逃離納粹的爪牙需要錢,而弗洛伊德沒有足夠的錢。公主出面幫忙打點好了一切,並安排了屬於弗洛伊德的一些積蓄被偷偷裝進屬於希臘大使館的外交郵袋裡。如果沒有這筆積蓄,他就不可能買到位於漢普斯特德的Maresfield花園的房子——那裡後來成了他在倫敦的家。

1938年6月,瑪麗公主還說服了一個名叫安東·紹爾瓦爾德(Anton Sauerwald)的納粹分子簽署了弗洛伊德和他的家人離開納粹控制的維也納所需要的文件。索爾瓦爾德感到受寵若驚,因為瑪麗公主待他很好。他們兩人還一起努力將弗洛伊德的部分藏書從家中搬走,並將這些書深埋在國家圖書館的深處。就這樣,他們躲過了戰禍(Cohen, 2012a)。

最後,在1938年6月,弗洛伊德全須全尾地登上了去巴黎的火車。瑪麗公主見過他後,把他帶回了自己家,在把他送上去往倫敦的火車之前,對他禮待有加。她還安排把他留下的書、他收集的古物和那張著名的做精神分析的沙發運到倫敦。它們現在都在弗洛伊德博物館里。

在他生命的最後18個月里,瑪麗公主拜訪了他兩次。他們最後一次見面是在1939年8月,那是一次悲傷的告別,因為弗洛伊德知道他將不久於人世。鑒於這段歷史,毫無意外地,當弗洛伊德博物館在倫敦開放時,主持開館儀式的是亞歷山德拉公主(瑪麗公主的女兒)。

瑪麗公主被認為是一位超越時代的精神分析學家。愛麗絲公主被猶太人尊為正義的異教徒(Gentiles),因為當她回到雅典時,她從納粹手中幫助過很多猶太人。這兩位公主最後一次見面是在伊麗莎白二世的加冕典禮上——愛麗絲公主穿著一套非常優雅的修女服裝;瑪麗公主大部分時間在和未來的法國總統弗朗索瓦·米特朗調情。我忍不住想,弗洛伊德如果在天有靈,作為一個精神分析學家,看到她倆,他一定會笑而不語。

參考文獻

Bertin, C. (1982)  Marie Bonaparte .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Bonaparte, M. (1994).  Topsy . New Brunswick, NJ:  Transaction.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1938 in Belgium).

Bougeron, J.P. & Bourguignon, A.(2000).  Marie Bonaparte et la psychoanalyse . Paris: Honoré Champion.

Cohen, D. (2011).  Freud on coke . London: Cutting Edge Press.

Cohen, D. (2012a).  Bringing them up royal . London: Robson Press.

Cohen, D. (2012b).  The escape of Sigmund Freud . New York: Overlook Press.

Eade, W. (2011).  Young Prince Philip .London: HarperCollins.

Fichtl, P. (1981).  L a famille Freud au jourle jour . Paris: PUF.

Grosskurth, P. (1982).  The shrink princess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December.

Markel, H. (2011).  An anatomy of addiction .New York: Pantheon.

Narjani, A.E. (1924). Considérations surles causes anatomiques de la frigidité chez la femme. In M. Bonaparte (1985). Female sexuality . New York: Grove Press.

G. 想了解心理學最精華的精神分析電影在這里

電影藝術家都是心理學大師,通過光影聲營造出幻想的世界,讓人直面那些無法直視的人性。

精神分析便是直面人性的藝術:慾望的真實、情感的真實、人性的復雜矛盾沖突……在精神分析中,人們得以直面潛意識如同直視驕陽,從不自知的狀態下看清自己,不再受潛意識所控制。以下 25 部精神分析主題電影花費阿蘇大量精力和時間匯總而成,希望大家喜歡。

一、《佛洛依德》

1962年由約翰·休斯頓導演,超級帥哥蒙哥馬利主演。

阿蘇點評:敘述了弗洛伊德對潛意識的初期研究,闡述了俄狄浦斯情結。這部電影只有英文版,展現出精神分析初始時的發展狀態,以及弗洛伊德求學、思考、懷疑自己直至尋找到精神分析的道路。

二、《瑪麗公主》

法國導演柏諾瓦·賈柯2004年執導。這是阿蘇看過的最經典的精神分析電影,暫時沒有之一。

阿蘇點評:這部電影講述的是弗洛伊德晚年的故事,根據法國瑪麗公主的日記改編。

法國公主瑪麗·波拿巴因長期受抑鬱症和性冷淡的困擾,每隔半年就要做一次手術,脾氣怪異,性格倔強,私生活混亂。她在弗洛伊德的陪伴下成長,花了十多年的時間,將精神分析的療法精細的展現在觀眾面前。瑪麗公主後來成為法國精神分析的領導人,很有個性和囂張的公主范,完全不顧別人的感受,在學會選舉中直接推薦自己的情人做領導,而且反對無效,牛逼沖天啊!在二戰期間,弗洛伊德由於固執,差點就掛了,瑪麗公主心急如焚,不斷地動員老頭子,最後因為安娜被蓋世太保帶走,弗洛伊德六神無主,同意離開維也納,並動用自己所有的資源,包括希臘、法國、墨索里尼、羅斯福,最終將弗洛伊德從蓋世太保手中拯救出來。

影片還原了一個真實平凡卻充滿智慧的小老頭弗洛伊德,固執可愛溫柔,還會發點小脾氣。瑪麗公主聰明強悍,以自我為中心。但作為一個公主,悄悄躲在樓梯間保護弗洛伊德那一幕,我看得眼淚都流下來了。

整個法國的精神分析發展都與瑪麗公主有關,她在影片中的情人魯文斯坦,這個人是拉康和法國第一批精神分析師的分析師和老師。

三、《穆赫蘭道》

著名導演大衛·林奇最具知名度的佳作。

阿蘇點評:《夢的解析》的經典詮釋,什麼叫凝縮,啥是移置,顯夢和隱夢的關系……導演的情節設計和拍攝手法讓人驚嘆。「你看到的都不是真的。」此電影錯綜復雜,像一個迷宮,最後才真相大白。一般第一遍看不懂,仔細琢磨,看個三五遍,恍然大悟,原來是這樣啊,那種感覺和味道,嘖嘖。

四、《搏擊俱樂部》

大衛·芬奇導演,不是大衛·林奇哦,男主角是布拉德·皮特。

阿蘇點評:這部片子很經典,充斥著幻覺、暴力、死之本能、失憶、自我催眠,壓抑之後的巨大自我毀滅和反抗。

傑克是一個幼年慘遭父母遺棄的30歲大男孩。深藏在內心的被壓抑的憤怒,被他所在的缺德汽車公司點燃。然而獨自生活的他又不得不依附著那樣一個畸形的公司生存,每天重復著缺德而又機械的工作,最後通過幻覺和暴力來表達憤怒。兩個分離的人格不停地上演著不一樣的生活,然而他卻不自知。

五、《愛德華大夫》

1944年由著名懸疑大師希區柯克執導,大明星英格麗·褒曼和大帥哥格利高里·派克主演。

阿蘇點評:大學推薦心理學本科生必看的電影之一。這是一個有關心理分析的驚險故事,是電影史上第一批以精神分析學為主題的影片之一,上映後曾引起很大的爭議,但這不妨礙它成為四十年代的經典影片之一,它對後來的精神分析影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夢是可以恢復記憶的最佳線索,你是誰?在逃避些什麼?這些秘密都深埋在你的腦海里,只是你不願去面對。人有時會不願面對現實,因為事實會觸痛他們的傷口,因此他們為了忘卻一切,反而會生病。夢可以告訴我們你到底在逃避些什麼,但只能顯示出片段,將此片段加以組合成型,恢復原來的樣子,然後再找出其中的意義,而且越奇怪的夢越有幫助。」

六、《西北偏北》

還是希區柯克的經典之作。

阿蘇點評:影片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亦被看作電影史上的懸疑片典範。此片也因為它「文化上、歷史上、美學上」的重要價值,被選為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典藏。精神分析中俄狄浦斯情結的經典註解,也體現了一個男孩到男人的成長和救贖。

七、《精神病患者》

懸念電影大師希區柯克代表作之一。

《精神病患者》,又名《驚魂記》,採用黑白膠片和小成本電視電影的製作模式拍攝。影片公映後獲得巨大成功。

阿蘇點評:故事描述一名盜取公款的女郎在逃亡期間投宿於汽車旅館,卻在浴室中被精神分裂的狂人殺死。她的妹妹和男友加入警方的調查,在逐步偵查下終於揭露狂人的真相。裡面涉及到戀母情結、死之本能、象徵等等。後來還有三部續集,講述這個殺人犯的歷史。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去看看。

八、《後窗》

又是希區柯克導演,驚悚片哦。它是理性探究「窺視」主題的代表作之一。「男人觀看女性,女性則觀看自己。」——約翰·博傑

阿蘇點評:窺視癖(偷窺)是每個人都有的一種心理本能。弗洛伊德認為窺視癖滿足了人內心潛意識的需要。成為心理醫生、成為攝影師或模特畫家,都是偷窺本能的一種升華。人們通過視覺的隱秘偷窺來得到性的滿足感,如同孩子總喜歡知道那個不能看的抽屜里到底藏著什麼一樣,那是多麼令人激動與興奮的一刻。

九、《雨人》

巴里·萊文森1988年執導,由達斯汀·霍夫曼和湯姆·克魯斯主演。

阿蘇點評:濃濃的兄弟情。自閉症患者哥哥雷蒙以及弟弟查理的心理世界。電影揭開了他們童年創傷的秘密和心理防禦機制,從而探究查理對雷蒙情感轉變背後深沉的心理原因,看完有種悲喜交加的感受。

十、《黑天鵝》

由達倫·阿倫諾夫斯基執導。

阿蘇點評:「兩個女人呆在一起,就像在兩只同一個籃子里的貓一樣。」《黑天鵝》講述了一個關於母親和女兒的共生關系。女主角是一個資深芭蕾舞演員,她發現自己被困在了與另一個舞者的競爭狀態中。隨著一場重大演出的日漸臨近,許多的麻煩也隨之加劇。並且她不確定競爭對手是一個超自然的幻象,亦或只是她自己出現了錯覺。一個女孩與母親的錯綜復雜的關系、厄勒克特拉情結(戀父仇母情結)……影片也運用了拉康學派的鏡像理論,幻覺、自虐在影片里隨處可見。

十一、《危險方法》

大衛·科南伯格導演,凱拉·奈特莉、維戈·莫特森和邁克爾·法斯賓德等聯袂出演的劇情電影。

阿蘇點評:影片講述弗洛伊德、榮格和薩賓娜的關系,以此來呈現精神分析發展初始的故事,這部電影真正的主角並不是弗洛伊德,而是一位名叫薩賓娜·斯比因的猶太裔俄羅斯女子。作為精神病醫生弗洛伊德和榮格的病人,這位女子給了兩位心理學家極大的啟發,卻也促使榮格最終在理念上與恩師弗洛伊德分道揚鑣。裡面有精神分析初期的叛逆人物奧托格·羅斯,他弒父情結的典型代表,當時他倡導釋放本我,引發巨大的爭議,對榮格有一定的影響。

十二、《香水——一個謀殺犯的故事》

2006年的德國電影,由湯姆·提克威執導。看完之後感慨不已。

阿蘇點評:一個從小被遺棄在巴黎最骯臟、最惡臭不堪的地方——魚市場上的孩子,嗅覺超乎常人,異常靈敏,聞過一遍的香水就可以直接復制出來。童年缺失導致的人生悲劇,因為忽視和痛苦,導致同情心的喪失,快感區域上行固著在嗅覺上。主角對完美香水有強迫性追求,通過謀殺13名處女達成理想,最後當他可以為所欲為時,卻以生命作為代價贖罪。

十三、《老男孩》

韓國導演朴贊郁拍攝的經典電影。「笑,人人陪笑;哭,獨自落淚。」

阿蘇點評:心理承受力低的朋友慎看,這電影虐心啊。亂倫和殺戮,精神分析永恆的主題,俄狄浦斯情結的經典表達,俄狄浦斯挖掉自己的雙眼,吳大秀割掉舌頭,那碎了一地的玻璃,如同破碎成無數塊的心:因果、罪惡、亂倫、贖罪……一個是姐弟的亂倫之愛,一段是父女的亂倫之情。為了姐姐而復仇,設計吳大秀父女亂倫,大秀寧願做狗也不願意讓女兒知道真相,親手剪掉了自己的舌頭,而幕後黑手李宇真在大仇得報之後開槍自殺,大秀事後找催眠師選擇遺忘的方式去面對,在信里說:「縱使我是禽獸,難道我就沒有資格生存嗎?」影片最後的那個笑容,讓人心碎。

十四、《貝殼和僧侶》

1926年的無聲老電影,法國杜拉克導演,先鋒派電影代表作。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部超現實主義的故事片。時間很短,只有三十多分鍾。

阿蘇點評:影片的主人公是一個性無能的僧侶,他渴望得到的一個女人,恰恰是另一個人的情人。此人不斷變化為傳教士、將軍和監獄看守同他作對。導演對主人公的性心理作了充分的探索,運用一系列非現實的畫面來表現人物的性夢幻世界,並設計許多超常的動作來刻畫性壓抑者的變態行為,如主人公無故打碎了酒窖里一個又一個的玻璃球,或者穿上一件拖到腳跟的大衣在大街上亂逛:暴力、殺戮、恐懼、美女不斷變幻……全片沒有情節,也無人物性格塑造,僅用意識流的方式去呈現,充滿弗洛依德主義的潛意識迷狂的幻覺場面,將本我、自我和超我的關系象徵性地表達。

十五、《畢業生》

1967年由邁克·尼科爾斯執導。

阿蘇點評:影片通過描寫大學畢業生本恩的移情性戀愛經歷,體現了戀母情結、閹割焦慮、救贖和成長等相關精神分析主題。影片最後的名曲《斯卡保羅集市》特別動人。坐在公交車上,音樂響起,好有感覺。

十六、《天地無倫》

拉里·克拉克導演。是一部反映青少年「青春殘酷」的影片。

阿蘇點評:一部充滿著性、暴力、仇恨和愛的電影,家庭悲劇,俄狄浦斯情結的深刻呈現,性本能是人類永恆的動力和悲劇所在。人生還能更悲催些嗎?一切都有希望。

十七、《美國麗人》

薩姆·門德斯導演的第72屆奧斯卡金獎電影,凱文·史派西主演。

阿蘇點評:影片中一個正在經歷中年危機的男性心已死去,卻遇到一位讓其神魂顛倒的小女孩,是他女兒的同學,重新煥發生命的活力。「洛麗塔情結」的真實註解,面對著死亡焦慮和生活亂麻的中年男性,通過迷戀青春女孩來重新燃燒自己,也有對女兒亂倫的投射,妻子的出軌,女兒的叛逆,最後一聲槍響,原來最恨同性戀的其實就是同性戀。影片中充滿了亂倫、弒父、同性戀、壓抑、逃避、殺戮,拍得非常之美。

十八、《國王的演講》

《國王的演講》(The King's Speech),由湯姆·霍珀 執導,科林·費斯、傑弗里·拉什主演的英國電影,第83屆奧斯卡最佳影片。

阿蘇點評:一個國王竟然有當眾講話焦慮,無法對國民進行電台演講,只能找心理醫生來解決問題。國王為何有這樣的問題呢?原來有一個苛刻高要求的爸爸,當他試圖表達時,前國王說:放鬆、好好加油、快點!那種語氣和表情,多麼高壓的姿態和氛圍,讓人死的心都有了。國王也有童年創傷,也有俄狄浦斯情結哦。不能正常言語的原因,是恐懼自己內在的弒兄和弒父情結,恐懼自己的優秀而能取代他的哥哥。當他處於憤怒生氣的狀況下,在罵臟話的時候,表達卻非常流利。他將自己的攻擊性壓抑之後,表達就會出現結巴的問題。最後,在心理醫生和演講家的幫助下,國王一步步地走了出來。

十九、《吮拇指的人》

美國導演邁克·米爾斯。男主角憑此片得了柏林電影節影帝,一部溫情成長的影片。

無論今年幾歲,長大成人真不是件容易事!

阿蘇點評:吸吮拇指代表口欲期的固著,與母親的依戀關系出現問題,在緊張焦慮的狀況下退行到嬰幼兒的階段,通過吸吮手指獲得安全感,其實男性的抽煙何嘗不是如此呢。男主角賈斯丁17歲了還在像嬰兒一樣吮吸大拇指,戒不掉,周圍人都要瘋掉了。基努里維斯做心理醫生哦,涉及到青春期少年的成長困惑和過程,揭示青少年心理問題中的家庭原因對其的影響。有點小溫馨,看的時候會很有共鳴哦。「因為人們都討厭問題,為解決問題人們都在尋找完美解決方案,但實際上沒人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在沒有答案的狀態下生活,帶著問題生活和面對,這個選擇怎麼樣?

二十、《鋼琴教師》

法國電影,邁克爾·哈內克導演,此片有風險,要看需謹慎,耶內里克的名作。

阿蘇點評:此片與《黑天鵝》有得一拼。女兒和母親的關系,總是一段扯不清的心理痛苦糾纏。一個叫埃里卡的女子在母親極端變態嚴苛的鉗制下,心靈是如何被扭曲,情愛是如何被變異的。被壓抑和禁止的東西總是對人有過度的吸引力,女鋼琴教師和英俊年輕的男學生來了一場虐戀,在母親的面前毀滅自己(毆打的那一幕)。遭到男主角無情的拋棄,影片最後一個孤獨眺望的女人用刀深深地插進自己的胸口,獨自離去。

二十一、《毀滅》(又名《烈火情人》)

法國路易·馬勒導演,是歐洲電影的絕美之作。

阿蘇點評:講述父親、兒子和兒媳三角關系。將一部直面人類最大的禁忌——亂倫的影片拍得如此精美、如此震撼。在罪與罰、痛與快之間體現一種心靈的裂變,並為這種裂變尋求到有意識的,更多的是潛意識的,也就是人稱其為人的心理依據。

二十二、《一條安達魯狗》(1929)

大師路易斯·布努艾爾的超現實主義影片。

阿蘇點評:根據佛洛依德夢的解析的象徵理論拍攝出來的無意識流電影。它是法國先鋒派電影運動中出現的超現實主義電影的一部代表作。影片無任何情節,只有一組組無邏輯無理性的鏡頭,以及奇特怪誕形象的不諧調接合:男人想去擁抱他渴望的女人,卻被系著南瓜的長繩絆住。從手心的洞中爬出的螞蟻,一隻死驢血淋淋地堆在鋼琴上,一個男人拿著一把剃刀割裂女人的眼球…

二十三、《致命ID》

《致命ID》是美國導演詹姆斯·曼高德推出的一部以殺人游戲為主要內容的驚悚劇情電影,由約翰·庫薩克、雷·利奧塔和阿曼達·皮特主演。

阿蘇點評:一個童年受過巨大的心理創傷的罪犯,在汽車旅館殘忍地殺害了6個人。他的頭腦里存在著10個不同的人格:一個不知道生命意義的警察、一個想退休的妓女、一個殺害警察的罪犯假冒警察、另一個罪犯、假扮旅館老闆的小偷、理想化的女性大明星、機械木訥聽話的父親、性格暴躁的母親、一對情緒激動的情侶、一個沉默寡言的孩子。10個人格在幻想的汽車旅館里互相殘殺,只剩下一個人格存在,最後的結局讓你大吃一驚。

童年的創傷讓人的性格扭曲,內在的負罪感、痛苦沖突、無法直面自己的感受,導致人格的分裂和分化,成年後的殺戮。沒有重新還原的治療往往都是無效的,內在創傷的修復不只是人格的整合,而是人格的重建,否則都是沙上建房子。「當我走上樓梯,我看到一個不在那裡的人,今天他又不在那裡,我希望他會永遠消失。」

二十四、《提線木偶》

韓國導演權英樂的作品。

阿蘇點評:我們是潛意識的提線木偶,也可能是他人的提線木偶。男主角任志勛是一個精神科醫生,利用催眠進行治療。女主角賢貞是他的好朋友的女朋友,一個提線木偶師,看似溫柔嫻淑的外表下,隱藏著一個控制欲極強,殘忍殺戮的人格。

影片在俄狄浦斯三角關系中進行,戀母情結、戀父情結交替出現,底層的創傷沒有得到治療,男主角的嫉妒佔有控制欲出現後,通過催眠佔有女主角,在咨詢關系中發生性關系,讓賢貞成為他的性奴隸,這實際上是一種極度缺乏安全的表現。賢貞對於親密的恐懼、依戀的渴求和性的需求被嚴重壓抑著,當全身心奉獻而被拋棄後,重演了原生家庭的悲劇,內在陰暗的人格出現,通過殺戮完成控制。

二十五、《洛麗塔》(也名《一樹梨花壓海棠》)

1962年出品的電影,由著名導演斯坦利·庫布里克(StanleyKubrick)執導,改編自俄裔美籍作家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在1955年發表的同名小說洛麗塔。故事講述了一個中年男子與未成年少女洛麗塔之間的不倫之戀。後來1997年又重新拍了一遍。

阿蘇點評:蘿莉一詞原型就是來源於此片。這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悲劇,它的悲劇深淵乃是源於——「慾望」。在所有涉及色情的語言之下,是作者關於「慾望」主題的嚴肅敘事。男性的中年危機,通過追求少女來得到生命的活力,在亂倫的驅使下變相地謀殺了妻子,最後女孩卻與另一個中年男人合謀逃離了繼父的控制,引發一系列悲劇。


文:蘇劍鋒丨壹心理專欄作者

H. 出身高貴的瑪麗公主,為啥會被稱為「血腥瑪麗」

含著金鑰匙出生的瑪麗一世生下來就是出身非常高貴的公主,她不僅得到父母的寵愛,還在父親的允許下,享受到王儲才享有的特權。但是不久,卻又被父親認為是私生女。然而再後來,她竟然又繼承了王位。這是怎麼回事呢?

五、血腥鎮壓新教徒。

瑪麗一世繼位後,著手恢復天主教。

為了安撫國民,她聲稱信仰自由,絕不強迫任何人跟隨她的信仰。

然而數月後,一批熱衷於新教改革的人士就遭到了拘捕。

隨後,瑪麗一世為了證明自己的合法性,通過議會重新宣布了亨利八世和凱瑟琳的婚姻是合法有效的。

接下來,瑪麗一世顛覆了亨利八世創建的新教,並廢除了愛德華六世實施的宗教法案。

而關在牢獄中珍·格蕾,由於拒絕背叛新教,也被砍頭處死。

這種種的舉動,引發了新教信徒對瑪麗一世強烈不滿的情緒。

瑪麗一世為了能重新讓天主教成為國教,粗暴地對這些新教信徒實行了鎮壓,許多激進分子和新教人士都慘死在她的屠刀下。

據史書記載,瑪麗一世執政的5年時間里,光是燒死在火刑柱上的人就有300多人,而受到迫害並流亡國外的新教信徒更是不計其數。

這場對新教信徒的宗教迫害,招致民眾對瑪麗一世的不滿。同時也出於對那些受難信徒們的同情,於是大家把瑪麗一世稱為“血腥瑪麗”。

I. 奧地利麥西米倫大公和法國瑪麗公主的愛情故事是怎樣的

盧森堡大公亨利及他的夫人瑪麗·熱萊莎的愛情故事

1981年的情人節,整個盧森堡一遍歡騰——王儲亨利取回了他心愛的姑娘。
他們在聖母大教堂許下了誓言,
在皇宮的陽台上向廣場上歡呼的市民招手,
作為新郎的亨利高興萬分,而作為新娘的瑪麗則早已高興得淚流滿面……
沒有人在此時能體會他們的那種心情——
他們,歷盡艱辛最終得以結合的兩個心心相印的人……

像弟妹們那樣,亨利在盧森堡迪基希區與普通平民的孩子一樣在公立學校讀書。1974年中學畢業後,他像父親那樣去了英國,在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進修軍事課程,並成為一名軍官。

在日內瓦研讀政治學期間,亨利認識了他生命中的至愛:瑪利亞·特蕾莎·梅絲特蕾。
這個流亡的古巴女孩在做作業時經常得到王子的幫助,並占據了這位盧森堡王位繼承人的心。但這位窈窕的美女卻一點兒也不知道經常幫助她的這個男孩是什麼人,因為親王在日內瓦用的是化名「亨利·德·克萊勞克斯」。
直到肯定他們將永世相守的時候,亨利才向未婚妻說明自己的身份。
瑪利亞·特蕾莎出身於一個有名望的家族,父親是位銀行家,早在菲德爾·卡斯特羅上台之前三年就帶著她到了美國,後來她在西班牙和瑞士受過教育。瑪利亞·特蕾莎能流利地說英語、法語、德語和義大利語。
他們在日內瓦度過他們最美麗的日子……

但有謂「好事多磨」,這段感情遭到亨利母親,比利時公主夏洛特的強烈反對——貴族,怎麼可以和一個平民百姓結婚呢?況且,還是個「拉美難民」,一個「小古巴」……
亨利平生第一次和母親鬧翻了。他搬出了皇宮,揚言永不回來……
在持續了共6個月半年的冷戰中,夏洛特最終讓步了。她同意了兒子的意願,同意他取那個異種平民……
當亨利在日內瓦知道這個消息後,他高興壞了!僅僅在小個小時後,他就帶著特萊莎回到了盧森堡,並在剛下機場的時候就擁住了他心愛的特萊莎——「真是難以置信啊!」

1981年2月14日,這對愛侶在聖母大教堂舉行了婚禮,整個盧森堡都在為他們歡呼。
但母後夏洛特並沒有參加她這最愛的兒子的婚禮——她病倒了,去不了……另外,她從未接受過她的這個兒媳——因為,這個「小古巴」不配。
但父親讓大公去了,他雖也如同夏洛特那樣不太喜歡這個古巴姑娘,但他為他的兒子找到喜愛的姑娘而感到高興。
亨利全家住在費施巴赫宮,這是大公讓送給他們的結婚禮物。

9個月後,他們的第一個孩子小紀堯姆誕生。舉國歡慶。
84年6月,第二個孩子菲利克斯誕生;
86年8月,第三個孩子路易斯誕生。一下子,他們就有了三個兒子。

但在特萊莎心裡,她知道丈夫實際上很想要個女兒,
亨利也知道他親愛的特萊莎經常在為自己總生出兒子而自責,
他們誠心向上帝祈禱,希望能有一個女孩……
1991年,他們終於盼來了期待已久的女兒……
亨利高興得整天都抱著她!而特萊莎則一個勁地勸他放女兒下來走一走……
「這是繼你之後,我最美好的寶貝……」亨利甜甜的對特萊莎說。

但為了不讓小姑娘感到孤獨,夫婦倆決定再要一個女兒。
「我們從未想過也會有5個孩子,這實在是太出人意料了!」亨利在特萊莎分娩前對媒體說到。
但更出人意料的來了,這第5個小傢伙又是個男孩。
亨利和特萊莎面面相覷——
「沒關系!」
在步出醫院後,一家人又齊樂融融地出現在媒體面前。

在當王妃的最初幾年,特萊莎到處都不適應,她甚至沮喪得想要自殺。
那是一個安靜的夜晚,她沒有陪同亨利去官方晚會。看著夜漸漸深去,她使開了所有的僕人,走到了陽台上。
她望著底下偌大的廣場,久久的,眼淚流了下來……
當她正要往下跳的時候,
被趕回來的亨利一把拉住了……
特萊莎一下子全哭了起來,在亨利的懷里,久久地……
他是她的支柱,她是他的靈魂,他們要一起同甘共苦,永不改變……

日子一天天過去,他們也一天比一天不再年輕……

他們有5個孩子,四個兒子一個女兒……

他們盡心盡力地教育好他們,彼此在歲月中成長……

孩子們逐漸長大,他們都有了各自的天堂,而不變的,是他與她之間深深的感情……

哪怕在孩子前……

在民眾間……

J. 英國瑪麗一世一一可憐可悲的「血腥瑪麗」

瑪麗一世,英國都鐸王朝第五位國王,也是英國的首位女王。

瑪麗一世的王位來之不易,她是經過無數的磨難,歷經了千難萬險,才得到了本屬於她的王位。

可是王位帶給她的不是榮耀,而是煩惱和憂愁。

瑪麗一世是一個很可憐的女人,她雖然是英國國王亨利八世的長女,卻長期忍受著孤獨與不公。

亨利八世的一生娶過六任王後,而瑪麗是亨利八世和第一任王後凱瑟琳唯一的女兒。

這凱瑟琳王後是西班牙的公主,她原本是亨利八世哥哥亞瑟的妻子。

但是在凱瑟琳與亞瑟結婚後不久,亞瑟就因病逝世了。

當時的英國國王亨利七世為了繼續與西班牙結盟,於是強迫凱瑟琳嫁給了才12歲的亨利八世。

在強權面前,凱瑟琳沒得選擇,她聽話地嫁給了亨利八世。

起初這段婚姻還算不錯,亨利八世雖然比凱瑟琳小6歲,但還是對美貌的凱瑟琳一見傾心。

這對夫妻在一起度過了很多美好的時光,年長的凱瑟琳像照顧弟弟一樣,照顧著亨利八世;而亨利八世也像依戀母親一樣的依賴著自己的妻子。

在亨利八世17歲那年,他封凱瑟琳為王後。

亨利八世繼位之後,凱瑟琳精心輔佐著丈夫,這時的她已經深深地愛上了這個年輕的男人。

凱瑟琳與亨利八世結婚後,一共生育了5個孩子,然而只有瑪麗公主存活了下來。

這時候亨利八世是寵愛自己的女兒的,,在瑪麗公主9歲時,就賜予她 「威爾士親王」 的稱號。

在當時的英國王室只有王儲才能獲得這樣的稱號,可見瑪麗公主在亨利八世的心中有多重要了。

除此之外,小瑪麗還擁有了廣袤的土地和富麗堂皇的宮殿和城堡,以及許多王室特權。

雖然瑪麗公主長得並不算美麗,身體也孱弱多病,但許多人仍親熱地稱呼她為 「威爾士公主」 。

亨利八世盡管如此地寵愛瑪麗公主,但他心靈深處還是希望能有一個兒子。

當時的英國還從來沒有女人繼承王位的先例,亨利八世對於繼承人的問題一直很關注,他特別渴望有一個強壯的兒子能繼承他的王位。

然而,凱瑟琳王後在生下瑪麗後,雖然又懷孕過幾次,但那幾個孩子不是流產就是早夭,這讓亨利八世失望透頂,

隨著凱瑟琳王後的年紀越來越大,她生育的機會也越來越渺茫。

亨利八世漸漸地不再喜歡凱瑟琳了,他己經長大了,成熟了,不再需要姐姐一樣的妻子了。

亨利八世固執地認為,他和凱瑟琳之所以沒有兒子,是因為他們婚姻受到了神的詛咒。

因為《聖經》里就說過一一

介於此條規定,亨利八世堅定地認為,只有結束這段婚姻,再娶一位新王後,才能生下兒子來。

從此以後,亨利八世開始疏遠凱瑟琳。

不久之後,亨利八世與凱瑟琳身邊的女侍官安妮·博林勾搭在了一起。

凱瑟琳知道這些事後,心急如焚,但年早色衰,又無子嗣的她根本留不住丈夫的心。

傷心的凱瑟琳只能抱著自己的女兒痛哭,瑪麗公主望著自己的母親,她似乎也感覺了父親的疏遠。

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安妮·博林懷孕了。

大喜過望的亨利八世認定安妮·博林腹中的胎兒是個男孩。

為了能讓未來的兒子有個合法的身份,亨利八世向羅馬教廷提交了離婚申請。

但羅馬教廷懾於凱瑟琳表哥的勢力,沒有同意亨利八世的離婚的申請。

火冒三丈的亨利八世立即宣布脫離羅馬教廷,並以國會的名義宣布他和凱瑟琳的婚姻無效。

身為天主教信徒的凱瑟琳不能接受這個事實,在她心裡自始至終認為自己才是英國唯一的王後。

而此時的瑪麗也堅決地認為自己才是合法的公主。

這對母女的不合作,讓亨利八世異常暴怒。

為了報復這對母女,凱瑟琳被亨利八世幽禁在一家修道院,而瑪麗則以 「私生女」 的罪名,被關進了倫敦塔。

此刻的亨利八世早就不再寵愛自己的長女,他將這個女兒視為障礙,一心想要將她清除岀去。

瑪麗公主從天堂跌落到地獄,她不僅失去了以往的榮耀,連親生母親的面都見不到了。

凱瑟琳在修道院思念著女兒,而瑪麗在倫敦塔想念著母親。

一個淚水漣漣,一個痛哭流涕……

可是這對母女的眼淚絲毫打動不了鐵石心腸的亨利八世。

亨利八世滿心期待安妮·博林能為自己生下一個兒子,可惜的是,安妮.博林經過十月懷胎,還是生下了一個女兒伊麗莎白。

亨利八世雖然失望,但他還迷戀著安妮,為了羞辱瑪麗,他強迫長女去做妹妹的保姆。

從前高高在上的公主,如今已經淪為保姆,這樣的心理落差,讓瑪麗無法承受,她的身體狀況更加不好了。

當初的亨利八世為了能與安妮.博林結婚,他發動了宗教改革,在英國廢除了天主教,改信安立甘教,成功地將與凱瑟琳王後離了婚。

父母婚姻的破裂,造成了瑪麗一生的陰影,從而形成了她偏執的個性。

瑪麗痛恨安妮.博林和她的女兒,可她卻要低聲下氣地去侍候安妮的女兒。

為了能夠生存下去,瑪麗只能忍氣吞聲,小心翼翼地侍候著伊麗莎白公主。

仇恨就在這個時候埋入了瑪麗的心中……

後來,由於安妮·博林也始終沒有生出兒子,亨利八世對她也日益冷淡了。

不久,亨利八世以 「生活放盪」 的罪名,處死了安妮·博林。

緊接著,亨利八世又把女侍官珍·西摩扶上王後的位子。

珍.西摩做上王後了,經過十月懷胎,她生下了兒子愛德華。

亨利八世終於如願以償地得到了兒子,他對珍.西摩感激萬分,不停地吻著這個女人。

愛德華從小就體弱多病,不過亨利八世還是把他立為繼承人。

此時的瑪麗早已經失去了母親,凱瑟利離婚後,在憂傷中離開了人世。

凱瑟琳去世後,亨利八世依然怒火未消,他甚至不許瑪麗去參加母親的葬禮。

傷心再加屈辱,使瑪麗很早就出現頭痛,眼疾和經期不調的症狀。

可作為父親的亨利八世完全不關心這個女兒,他的心中只有兒子才是自己的孩子。

伊麗莎白公主在母親安妮.博林被處死後,也被父親遺忘了,現在的她也成為了「私生女」。

雖然這倆姐妹的遭遇相同,但她們卻形同陌路,瑪麗永遠不接受這個妹妹。

為了能夠生存下去,瑪麗開始取悅亨利八世,不光承認他新教領袖的地位,還主動表示希望能做愛德華的教母。

瑪麗的妥協,這讓亨利八世感到十分的高興,於是他同意讓這個女兒搬回皇宮來住,並且在繼承人的名單上把她列為第二繼承人。

瑪麗在皇宮中對每個人都分外小心,她知道現在只能自己保護自己了。

1547年,亨利八世病逝了。

按照亨利八世的遺言,年幼的愛德華繼承了王位。

由於愛德華還不具備執政的能力,政權就落在了攝政議會的手中。

這些新教分子們試圖把新教作為國教,而愛德華也十分支持他們的決定。

愛德華的改革措施,讓一直信奉天主教的瑪麗非常的不滿,因此這對姐弟關系十分的惡劣。

愛德華的改革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可這位囯王自幼就體弱多病,大家都知道他活不長的。

1553年,身患肺病的愛德華隨病情惡化,他為了能使新教繼續成為國教,不惜修改了亨利八世的遺囑,剝奪了瑪麗的繼承權,並指定和他年紀相仿的表妹簡·格蕾為繼承人。

瑪麗知道之後,氣得差點沒岀血,她瘋狂地叫喊著,她發誓要奪回屬於自己的一切。

亨利八世死後,按照遺囑應由愛德華六世繼位,但是他在16歲就死了。

按照規定,瑪麗應該成為下一任繼承人。

但是諾森伯蘭公爵和樞密院卻宣布第三順位繼承人簡·格蕾繼承王位。

可是簡.格蕾沒有任何政治基礎,英國民眾都不支持她繼承王位。

簡.格蕾繼位九天後,在群眾的聲討聲中,這位女王倒台了,瑪麗登上了王位,她就是瑪麗一世。

登上王位,手握大權的瑪麗,第一件事就是恢復了母親和亨利八世婚事的合法性,這樣她也就從 「私生女」 的身份,變成合法的身份。

瑪麗女王的母親是一位天主教徒,所以瑪麗一世也是一個狂熱的天主教徒。

瑪麗女王剛剛上台,就大刀闊斧地進行了改革。

由於對父親亨利八世的恨,瑪麗一世十分痛恨新教,因為這是他父親創立的教派。

瑪麗一世全盤否定了亨利八世和愛德華六世的宗教政策,企圖重新恢復羅馬教廷控制下的英格蘭,恢復天主教,回歸以教皇為首的 「基督教世界」 。

1553年10月5日,瑪麗召開了第一場議會,基本上廢除愛德華六世時代和部分廢除亨利八世時的英國宗教改革立法,為鋪平通往羅馬的大道奠定了基石。

但是由於議會沒有批准恢復天主教正統派的宗教儀式,瑪麗女王企圖復辟天主教的想法在第一次舌戰中就遇到了極大的挑戰。

瑪麗一世加冕後,為了避免王位落入其信奉新教的妹妹伊麗莎白手中,她同意了與表侄神聖羅馬帝國國王查理五世的兒子西班牙王子腓力(後來的腓力二世)的婚事。

瑪麗一世的決定讓素來討厭外國人統治的英國民憤怒不已,但是瑪麗一世依然我行我素,毫不理會。

1554年7月23日,瑪麗一世與腓力首次見面,僅僅兩天後便舉行婚禮。

根據婚約內容,腓力得到英格蘭國王的稱號,所有文件必須同時有腓力及瑪麗二人的簽名。

而英國國會也只會同時聽命於兩人聯合的命令,甚至連貨幣上也同時雕有國王與女王的肖象。

這場婚約也指明英國在西班牙有戰役的時候,沒有義務為西班牙提供任何軍事援助。

為了使腓力的頭銜可與瑪麗看齊,查理五世把那不勒斯及耶路撒冷的王位贈予腓力。

瑪麗一世因而成為那不勒斯王後及名義上的耶路撒冷王後。

1556年,查理五世退位,腓力繼位,瑪麗則順理成章成為西班牙王後。

婚後,瑪麗一世一直想要生下一個兒子,可是她的肚子始終沒有反應,這讓她十分的焦慮。

腓力娶瑪麗一世完全是因為政治,他對自己的妻子愛理不理,這也讓瑪麗一世十分的傷心。

孤獨的瑪麗一世把精力都放在自己的政事上了。

為了鞏固天主教在英國的地位,瑪麗一世開始殘忍鎮壓新教徒。

在此期間,約300名宗教異端人士被活活燒死,甚至還包括孕婦和小孩。

瑪麗一世為了坐穩王位,她處死了簡.格雷, 還有害她母親失去王後之位的坎特伯里大主教克蘭麥,另外還有800人被流放海外。

這種殘酷的焚燒事情遍及英國各地……

在當時,無論是街道,還是廣場,隨時都可能會有焚燒新教教徒的事情發生。

英國民眾在亨利八世與愛德華的領導下,普遍接受了新教,現在瑪麗一世也做法,讓民眾無法理解。

廣大的英國民眾對瑪麗的執政大失所望,殘酷的殺戳也讓瑪麗一世獲得了「血腥瑪麗」的稱號。

但是作為一個狂熱的天主教徒,瑪麗女王絲毫沒有感覺自己做錯了什麼,她曾經深情地說一一

瑪麗偏執的性格,讓她將個人的天主教虔誠置於英格蘭共同體的利益之上。

在瑪麗一世的統治下,新教傳教士出於對安全的考慮,紛紛遠遠離英國,遠走他鄉。

瑪麗一世的倒行逆施,讓她逐漸喪失民心,可她卻沒有任何感覺。

因為此刻的她想收拾另一個人……

瑪麗一世把同父母離異的事全怪在安妮.博林的身上,對同父異母的妹妹伊麗莎白也是仇恨萬分。

盡管伊麗莎白對瑪麗一世恭順有加,並改變了自己的信仰,但還是沒有逃脫被囚禁在了倫敦塔里的命運。

幸虧伊麗莎白城府很深,她憑借自己的聰明與運氣,在被囚禁2個多月之後,離開了倫敦塔。

瑪麗一世自從結婚之後,就一直夢想生下一個孩子,可是多年來一直未能如願。

1554年9月瑪麗一世突然停經了,並且身體開始變胖,還有晨吐。

當時整個宮廷,甚至連她的醫生都認為瑪麗在4月底即可分娩。

瑪麗一世為此萬分興奮,同父異母的妹妹伊麗莎白被解除了監禁,並急急忙忙的被召進宮去見證整個生育的過程。

在瑪麗即將生個兒子的消息傳遍了歐洲之後,四月底倫敦主教區為瑪麗的生產祈福。

瑪麗一世的妊娠反應一直到1555年7月,可是在此後她的肚子竟然又回復了正常。

不久之後,她的醫生證實她並沒有懷孕。

威尼斯大使米歇爾諷刺說一一

原來是瑪麗一世太想要個孩子,所以產生了假懷孕現象。

這場打擊讓瑪麗一世的心態徹底崩潰了……

瑪麗一世的丈夫腓力認為妻子丟盡了自己的臉,他扔下瑪麗一世,離開了英格蘭到了弗蘭德斯與法國人打仗去了。

孩子沒了,丈夫走了,瑪麗一世心碎了。

由於病情加重,瑪麗一世無暇管理國家,再加上新教教徒的頑強反抗和英國疫情的爆發,瑪麗對未來充滿了絕望。

孤獨的瑪麗一世氣息奄奄,她的生命之火即將燃盡。

1558年11月,瑪麗一世在孤獨之中走完了人生,由於她沒有孩子,同父異母的妹妹伊麗莎白繼承王位,是為伊麗莎白一世。

瑪麗一世還是無可奈何地將王位拱手讓給了她最痛恨的人。

這難道就是傳說中的宿命嗎?

作者簡介一一婉兒(婉㚥):一個喜歡讀書,痴迷歷史的女子,愛寫文章的小女子。什麼是好文章,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寫文章就是寫自己想說的話,想寫的事。這就是我,一個塵世中的俗人,何愁深谷空,幽蘭自飄香!

閱讀全文

與瑪麗公主法國電影中的心理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高分日本愛情電影大尺度 瀏覽:327
印度電影大全真愛在我心 瀏覽:593
天使愛美麗電影簡介英文 瀏覽:299
怒火風暴電影完整版 瀏覽:589
東北的搞笑犯罪電影大全 瀏覽:650
大電影動畫片大全免費汪汪隊 瀏覽:453
貓和老鼠電影背景音樂 瀏覽:733
盜墓電影大全2019龍墓 瀏覽:262
十部英文勵志電影觀後感 瀏覽:662
泰國電影恐怖的降頭術 瀏覽:53
如何訂私人電影院 瀏覽:569
懸疑電影中文版推薦 瀏覽:985
1905年中國自己拍攝的第一部電影是什麼 瀏覽:535
冰川時代3電影粵語 瀏覽:890
催淚老電影音樂 瀏覽:296
刺馬電影免費觀看完整版 瀏覽:426
狼溪第四集免費觀看完整電影 瀏覽:382
周星馳考驗大傻智商是什麼電影 瀏覽:247
法國電影亡命天涯路電影下載 瀏覽:616
東平有電影院嗎 瀏覽: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