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功夫熊貓電影是哪個國家製作的
《功夫熊貓》是美國製作的
基本信息
【影片名稱】
【外文片名】Panda do Kung Fu, O.....Portugal
Gongfu xiongmao.....China (Mandarin title) / Taiwan
【國家地區】美國
【影片類型】喜劇 動作 3D動畫
【影片語言】英語、中文
【影片導演】馬克·奧斯本 Mark Osborne
約翰·斯蒂文森 John Stevenson
【影片編劇】喬納森·阿貝爾 Jonathan Aibel
格倫·伯傑 Glenn Berger
【動作指導】魯道夫 Rodolphe Guenoden
【發行公司】派拉蒙影業公司 夢工廠動畫室 DreamWorks Animation
【影片級別】美國PG
【影片片長】90分鍾
【影片色彩】彩色
【製作成本】1.3億美元
【票房成績】全美首映票房:$60,239,130.00 (單位:美元)
全美累計票房:$215,434,591(單位:美元)
海外累計票房:$416,309,969(單位:美元)
全球累積票房:$631,744,560(單位:美元)
【拍攝日期】2005年9月24日 -
【製作周期】2005年9月20日 -
【攝制格式】Digital
【洗印格式】 70 mm.....(horizontal) (IMAX DMR blow-up) (Kodak)
35 mm.....(anamorphic) (Kodak)
【獲得獎項】
第十三屆中國電影華表獎 優秀譯製片獎
第36屆動畫安妮獎:
1. 最佳動畫長片(Best Animated Feature)
2. 最佳視覺效果(Animated Effects)- Li-Ming Lawrence Lee
3. 最佳角色動畫設計(Character Animation in a Feature Proction)- James Baxter
4. 最佳角色造型設計(Character Design in an Animated Feature Proction)- Nico Marlet
5. 最佳導演(Directing in an Animated Feature Proction)- John Stevenson & Mark Osborne
6. 最佳配樂(Music in an Animated Feature Proction)- Hans Zimmer & John Powell
7. 最佳場景設計(Proction Design in an Animated Feature Proction)- Tang Heng
8. 最佳分鏡(Storyboarding in an Animated Feature Proction)- Jen Yuh Nelson
9. 最佳配音(Voice Acting in an Animated Feature Proction)-Dustin Hoffman(功夫大師)
10. 最佳編劇(Writing in an Animated Feature Proction)-Jon Aibel & Glenn Berger
獲得單位:上海電影譯制廠Shanghai Film Dubbing Studio
【製作發行公司】
製作公司:
夢工廠動畫 DreamWorks Animation [美國]
Pacific Data Images (PDI) [美國]
發行公司:
派拉蒙影業公司 Paramount Pictures [美國]
夢工廠動畫 DreamWorks Animation [美國] ..... (2008) (USA) (theatrical)
Paramount Pictures [法國] ..... (2008) (France) (theatrical)
Universal Pictures International ..... (2008) (Netherlands) (theatrical)
❷ 阿涅斯·瓦爾達的個人才能
在沒有就讀電影學校或學習電影製作,甚至連導演工作證都沒有的情況下,她於1954年自編自導了第一部長片《短角情事》(La Pointe courte)。故事背景就發生在Varda從小生長的地方 Sete ,描述婚姻瀕臨破滅的主角回到故鄉的小漁村,面對人事景物的思考過程。當時的 Varda 其實對電影知道得並不多,連對拍片的器才都一知半解,她自己承認當時連如何指導演員演戲都不會(片中的主角Philippe Noiret 也證實了這點,他是導演借自 Jean Vilar 劇場的演員)。但是她對拍片的狂熱和旺盛的創作力,卻從一開始就令人訝異。在朋友的協助下,她以極低的預算拍攝這部影片。籌到的資金包括向母親借款、用母親的房子抵押,和她繼承自父親的遺產共六百五十萬(舊法琅)。在不得已的情況下, Varda 只好自創一格地與參與影片的演員和技術人員,以擁有百分之三十五股權的方式共同成立一個叫 TAMARIS FILMS 的合作社。也就是說總預算是一千萬,而且影片拍攝時幾乎沒有人拿到酬勞,Varda 必需等到十三年後才還清這筆「工作投資」。當時在法國一部普通影片的預算則是七千萬。但是由於影片和導演的創新,招致片商的聯合抵制,因此沒有能夠立即公開發行。這部影片比法國新浪潮的官方正史早了四年,如此以低成本和非職業化的製片方式,成為日後「新浪潮」幾個主要導演的楷模。影片的剪接師是日後拍《廣島之戀》的名導演 Alain Resnais〔雷奈〕。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在一次「電影筆記」要求見 Alain Resnais 的機會里,Varda 第一次見到了當時「電影筆記」里的主要成員,為後來「萬綠叢中一點紅」的「新浪潮」揭開序幕。
但是,由於這部影片在商業上的失敗,使得她接著只能拍一些委託製作的短片。1958年的《幕府歌劇》(L'Opera-Mouffe) 才又回到《短角情事》的主題–也就是人物內心對存在的思索、其和所處的地點、風景之間的微妙關系。這種特質也不斷地在她日後的影片中出現。1962年的《克萊歐的五到七》(Cleo de 5 a 7)則是她最為人稱道的影片,以一種幾近真實時間的報導方式,追蹤因為害怕發現自己罹患癌症而遊走於巴黎街頭的主角克萊歐:她重新發現生命、發現她的環境、甚至發現她自己的過程。疾病和婚姻也是《幸福》(Le Bonheur / 1964) 和 《創造物》(Les Creatures / 1966)的主題。可是之後,Varda的幾個拍片計劃都沒有幾會實現。於是轉往美國拍《獅子、愛、謊言》(Lions love /1969)。
《向古巴人致意》(Salut les Cabuins /1963) 可能是 Varda 最早在政治上直接表態的一部影片。由於她接受「古巴電影學院」之邀前往訪問,帶去一台 Leica 相機,卻帶回來兩千多張照片。她深深為這個拉丁民族唯一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娛悅所著迷。以那些照片為媒材,串接在巴黎所拍的舞蹈片斷,靜止的照片在 cha-cha 的節奏里活躍了起來。這是名附其實一部她向古巴人致敬的影片。《遠離越南》(Loin Vietman /1967)則是一部集體創作的反越戰影片。雖然是由獨立的短片組成,但從前置作業到事後剪接都經過溝通與統籌處理。這倒是讓她學到集體創作時共同參與的重要性,同時也體會到,由於電影導演在創作上至高無上的權力,集體創作幾乎只能是一個夢想。如何從事集體的腦力激盪,卻又不讓自己淹沒在彼此對立的情勢中,這對所有的導演來說都是「最危險的誘惑」,Varda 當然也不例外。1968年在美國拍的《黑豹》 (Black panthers),是關於黑人運動領袖 Huey Newton 的紀錄片。由於製作條件的困境,技術上無論是聲音或色彩都是非常粗糙,但是她直接進到監獄訪問 Newton,直接觸及事件的核心人物,這可能是當時白人導演最貼近黑人運動的紀錄影片。原是一部電視台委託製作的影片,可是幾經波折,最後還是被電視台拒絕。Varda 這段期間雖然目賭了美國的嬉皮文化與黑人人權運動,卻錯過了法國烽火連天的學生運動。回到法國之後,她為電視台拍了一部紀錄/劇情影片–《諾西卡》(Nausicaa /1970),片中描述一位法國女學生與一位希臘知識份子之間的愛情故事。其中穿插了一些對希臘流亡法國之異議人士的訪問,談及他們對希臘的政治和獨裁政權的看法。由於父親的關系,Varda 認為自己向來與希臘之間存在著一份必需去了結的糾葛,因此才有這部影片的誕生。但也是因為政治上的考量,這部影片並沒有在電視上播映過,僅於1970年布魯賽爾的一個影展上,以尚未完成剪接的狀況下放映過。
Varda 影片的另一個特色是她經常由一部影片衍生出另一部影片。《一個唱,一個不唱》(L' Une chante, l'autre pas / 1976)藉由兩個女子的友誼談及六○–七○年代在法國如火如荼的女性解放運動。之後,影片里的人物又分別成為《愛的娛悅在伊朗》(Plaisir d'amour en Iran / 1976)和《泡泡女郎群像》(Quelques femmes bulles / 1977)里的主角。
之後 Varda 再度舉家遷往洛杉磯,在另一個拍片計劃因資金而受阻的情況下,她決定先拍一部紀錄片。一向為拍片集資而苦的她,此時卻意外地得到法國文化部的投資,更不可思意的是影片的主題竟是她所感興趣的洛杉磯的街頭壁畫。《牆的呢喃》(Mur murs /1980)講的也就因此是藝術家與錢。她訪問了很多為加州帶來各式各樣異文化色彩濃厚的外來移民藝術家,談他們的藝術理念和他們的資金來源。緊接著的《紀錄說謊家》(Documenteur /1981)則是被 Varda 稱為是《牆的呢喃》的陰影的影片,因為相較於前者的陽光普照和色彩艷麗,《紀錄說謊家》所呈現的則是一個陰霾的洛杉磯。我們一樣看到加州的街頭壁畫,講的卻是身體的分離,是一個身體和另一個身體的分離,也是身體和自己的分離。
《無法無家》(Sans toit ni loi /1985)描述一個女流浪漢的生活,片中的嚴酷和暴發力是Varda 影片里所少有的。這部作品或獎無數,也將她的影藝生命帶向另一個高點。接下來的《千面珍寶金》(Jane B. par Agnes V. Agnes V. /1987)和《功夫大師》(Kung-Fu-Master /1987),Varda 喜歡稱它們是孿生影片。「愛是最大的奧秘」這句台詞,更是同時出現在兩部影片里。與其它影片籌拍期間的困難重重相反,這兩部影片的拍攝期中間是重疊的。電視台通常是以訪談串接影片片段的方式,為影星製作簡單的回顧式紀錄片。《千面珍寶金》卻是以影片逆向操作的方式,去顛覆電視台的類型影片。本片的拍攝末期 Jane Birkin 給 Varda 看一份四頁的散文,這就是《功夫大師》的起源。她們原本只打算拍一部二十分的短片,最後卻完成一部長片。影片中,六○年代對癌症的恐懼已成過去,八○年代正籠罩在艾滋病的陰影中。疾病對未來所造成的「不確定性」與「威脅感」,再度成為 Varda 影片的動力。這也是 Varda 與 Jane Birkin 兩個家族全員參與的影片。
Varda 擁有一個電影家族,這算是影壇上少見的特例。除了自己擁有製片公司,採行獨立製片的方式拍片之外。她的丈夫就是以拍《蘿拉》(Lola /1961)、《秋水伊人》(Parapluies de Cherbourg /1964)、《驢頭公主》(Peau d』âne /1970)等片聞名的法國導 Jacques Demy〔賈克.德米〕。《千面珍寶金》的服裝設計師是 Varda 的女兒 Rosalie (她也是 Godard 拍《激情 / Passion,1982》時的服裝設計師)。兒子 Mathieu 更是從小就是 Varda 的演員。近期 Varda 先後拍了三部以她的丈夫為主題的影片,先是以《南特的雅科》(Jacquot de Nantes /1990)敘述 Jacques Demy 對拍電影充滿了狂熱的童年故事。在他於1990年逝世之後,則是拍了重述其電影生涯的紀錄片《賈克.德米的世界》(L' Univers de Jacques Demy /1993)。之後的《洛城少女曾經二十五歲》(Les Demoiselles ont eu 25 ans /1992)》是一部關於 Jacques Demy 的《洛城少女》(Demoiselles de Rochefort /1966)的紀錄片,片中混合了當初拍片的現場紀錄和二十幾年後Rochefort 當地為影片慶生的實況。在這些影片里, Varda 一點都不避諱地表現出,身為女人,自己對丈夫的迷戀與思念。放眼世界影壇,這絕對是一個特例。
1994年,為了慶祝電影一百周年, Varda 再度接受文化部的委託,以「電影先生」為主角,拍了一部眾星雲集的《一百零一夜》(Les 100 et 1 nuits),但被評論界認為是她最不成功的作品。六年後的《艾格妮撿風景》(Les Glaneurs et la glaneuse /2000)由有線電視台 Canal+ 投資,先是在電視首映,隔天隨及在一家小戲院放映,最後映演的戲院不斷地增加。觀眾和評論都給予極高的評價。不僅票房上有很好的表現,也參加了為數可觀的國際性影展。
她的影片向來蘊涵著一股對生命的熱情與觀注,有時則是以一種實驗的傾向,在敘述上進行一系列同時具有柔和、瀟灑、卻又大膽等特質的探索。從一開始,她就是一位不斷往外開拓的藝術工作者,不斷地吸納她所遇到的人事物,將其融匯為一種新的可能性。更令人驚異的是,她一直能夠保有其對藝術的獨特堅持。不僅是一位影像的製造者、也是一位影像的愛好者。在她影片里經常出現的風景明信片、牆上的復制畫與照片、街頭壁畫、雕像、圖像式的場景、電視節目片段就是證明。報導攝影出身的她,對人物臉部的表情尤其偏好。可以唯美地歌頌景緻;也從不忘記緊緊地貼近時事,也因此能夠在紀錄片與劇情片之間開拓出一片廣闊的模糊地帶。
❸ 世界七大功夫大師都是誰
國際權威雜志《黑帶》所列的世界七大武術名家
黑帶1972年刊所列武英殿世界名家:
1、李小龍:截拳道創始人。
2、丹-依雲:風雲人物,軍人背景,為精修空手道、柔道、合氣道及劍道的名家。
3、山口吾誠:空手師范,山口剛玄之子。
4、山田吉光:合氣道大師。
5、增根-泰三(已故):柔道大師。
6、約瑟-希斯:空手道運動員。
7、杜-格林姆:柔道運動員。
黑帶第廿三年紀念特刊(1992年出版)提名八位對國際武術影響最廣的名家:
1、 李小龍:中國功夫之王。
2、 羅禮士:美式空手道冠軍。
3、 史提芬-施告:武術巨星、合氣道高手。
4、 尚格-雲頓:電影《搏擊之王》巨星、踢拳好手。
5、 山口剛玄:剛柔流空手道宗師。
6、 植芝盛平:合氣道宗師。
7、 嘉納治五郎:講道館柔道宗師。
8、 大山倍達:極真空手道宗師。
❹ 200分求阿涅斯·瓦爾達《幸福》字幕下載!
找到了,應該是這個:
http://www.shooter.cn/xml/sub/77/77990.xml
樓主如果不滿意,可以在該網站自己找!
都說了你不滿意可以自己找了,看你實在是太懶了,我幫你找了個:
http://www.shooter.cn/xml/sub/79/79669.xml
這個是中文的!!
謝絕抄襲!!!
❺ 妻子的誘惑中的一號女主角。
夏洛特 甘斯布(Charlotte Gainsbourg),
1971年生於倫敦,母親是英國女演員Jane Birkin(簡 伯金)父親是法國著名歌手和演員SergeGainsbourg(賽爾日 甘斯布)。甘斯布雖然生在倫敦,卻在法國成長。自幼學習鋼琴和繪畫,並希望像父親那樣成為音樂家,或者像母親那樣當一名女演員。家庭的熏陶、良好的教育使她很快接近了她的理想。12歲時就在《對話與音樂/Paroles et Musique 》中出演凱瑟琳 德納夫的女兒。1984年13歲的甘斯布演出了處女作《伊莎貝爾的誘惑 》(雅克 杜瓦隆導演),雖然她扮演的只是一個小角色,也說不上很成功,但是卻給她留下了初上銀幕的體會和經驗。14歲那年,夏洛特 甘斯布挑大樑演出法國名導克洛德 米勒的《不害臊的姑娘》(L』effrontee),她在影片中將一個思春期女孩的嬌秀、朦朦朧朧的希望,表現的淋漓盡致,充分顯露出她超群的藝術才華,她鮮明生動的表現,絲毫沒有稚嫩氣息,一舉贏得1986年法國凱撒獎最佳新進女演員。1987年甘斯布與父親合演了影片《永遠是夏洛特》。還與母親合演了《阿涅斯 瓦尓達眼中的簡 伯金》和《功夫大師》兩部影片,顯示出一個年輕女演員的日漸成熟。1988年她再次主演克洛德 米勒導演影片《小小偷的春天》在影片中她扮演一個孤獨的少女,在飽嘗生活的無情和人世間的冷漠之後,勇敢地走向廣闊的世界。她憑《小小偷的春天》(La petite voleuse)和《愛情二三事》(Love, Etc)兩度提名凱撒獎最佳女主角。1990年甘斯布與著名女影星金斯基合演了義大利著名導演塔維尼埃兄弟導演的影片《照亮黑夜的太陽》(Il soleanche di notte),甘斯布在這部帶有神秘主義色彩的影片中,扮演一位誘笮薜朗俊⒒肌翱止庵ⅰ鋇吶 耍 俅蝸允玖斯 說難菁肌?
如今,已過三十歲的甘斯布不復有1985年在克洛德 米勒《不害臊的姑娘/L'Effrontée》中內向、反叛的少女形象,但正是在這部影片,她那脆弱與兇猛的融合,被其他導演(如貝特朗 布里耶和雅克 杜瓦隆)所看中。1996年她在義大利導演佛朗哥 澤菲雷里(Franco Zeffirelli)根據經典名著改編拍攝的影片《簡愛》中,用自己的方式重新演懌了大家非常熟悉的女主人翁簡。 1996年她在馬利翁 維爾努的影片《愛情等等/Love etc.》中扮演一個在丈夫與丈夫好友之間墜入情網不能自拔的年輕女人,在另一部由女導演達尼艾爾 湯普森導演的電影《聖誕蛋糕》(1999年)中,她演一個過於獨立自主的單身中產階級,這與她早年"小野貓"形象徹底決裂,贏得2000年法國凱撒獎最佳女配角。法國才子導演帕特里斯 勒孔特(Patrice LECONTE)很欣賞她的演技,邀她主演浪漫愛情片《游樂場之戀 》(Felix et Lola),更入圍了2001年柏林影展金熊獎最佳影片。
夏洛特 甘斯布喜歡有才華的導演,挑選男友也不例外。她的親密愛人伊萬 阿達勒(Yvan ATTAL)大她6歲,出生於以色列的台拉維夫,身兼編劇、演員、導演,夏洛特 甘斯布和伊萬 阿達勒育有一子,現年5歲。伊萬 阿達勒為了表達深切愛意,2001年自編、自導喜劇片《我的妻子是個演員/Ma femme est une actrice》完全是為夏洛特 甘斯布量身訂作,是她與丈夫伊萬 阿達勒合作的第一部影片,她演一個著名演員,嫁給一個由伊萬自己主演的體育記者,在影片中,她成功地展露自己表演的嶄新氣質,使該片成為當年最有特色的生活喜劇之一,她說:"伊萬希望我有一種在他看來從未有過的自在,他希望的是一種輕盈的東西,一個幸福的人。所以,在拍攝這部影片的時候,我感覺自己是第一次上銀幕一樣。" 2003年,甘斯布出演了自己的第一部美國電影《21克/21Grammes》,墨西哥導演伊納力圖把甘斯布塑造成脆弱的瀕臨崩潰的西恩 潘的妻子,與西恩 潘、納米 瓦茨在影片中的出色表演相得益彰,而她與伊萬 阿達勒再次合作的喜劇《他們結婚並有了許多孩子/Ils se marièrent et eurent beaucoup d'enfents》已經於2004年秋季上映。夏洛特 甘斯布去年出演了兩部新片了《旅鼠》( Lemming)、《留下還是放棄 》(Un reste, l'autre part, L' ),在這兩部新片中甘斯布都有不俗的表演,贏得了輿論的好評。
在美女眾多的法國影壇,夏洛特 甘斯布容貌平凡,甚至有些滄桑,有些憔悴,卻受到許多著名導演的青睞,更贏得了廣大法國影迷的喜愛,誠如一位影迷的評述:她散發出一種的獨特氣質,這種氣質超出任何語言的形容,不可類比,無可替代,那是一種先驗的神秘的力量,一個神話。
❻ 和瓦爾達告別,和新浪潮告別,和一個時代告別
阿涅斯 ‧ 瓦爾達(Agnes Varda,以下簡稱瓦爾達)是法國新浪潮電影的開拓者,3 月 28 日上午於巴黎家中去世,享年 90 年。 她在很早的時候就開始思考採用不同的表現手法來為傳統法國電影注入新活力,其作品深深影響了戈達爾、特呂弗等新浪潮電影的代表性人物。
近年來,瓦爾達把她的精力放在紀實性影片的創作上,她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與觀眾分享自己的生活經歷和職業生涯中的所悟所感作。在 2000 年出品的紀錄片《拾荒者和我》中,她以收集、收獲和回收為主題,回顧了自己的所有作品,一些評論家將這部視為她的傑作。
瓦爾達早期的一些電影充滿了戲劇性,不僅帶有濃厚的女權主義色彩,而且極具煽動性,正是些作品決定了其影視作品的藝術特點 ——《五至七時的克萊奧》,講述了一個流行歌手在等待癌症檢查結果的 2 個小時中的心理變化過程;《幸福》(Le Bonheur,1965)則講述了一個年輕丈夫背叛妻子的故事。
早在 1959 年特呂弗的《400 擊》和 1960 年戈達爾的《氣喘吁吁》等新浪潮電影代表作出現之前, 瓦爾達就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獨特拍攝風格 。她在 1955 年出品的《短角情事》中率先使用兩條線索敘事的表現手法,一條線索是一對夫婦試圖挽回婚姻,另一條線索是法國小漁村村民們治理水污染的經過。這種敘事方式成為了新浪潮影片的一大特色,並深深影響了戈達爾、特呂弗以及阿侖 · 雷乃(擔任《短角情事》的剪輯工作)等導演的創作風格。而在雷乃的引見下,瓦爾達認識了許多巴黎新浪潮電影代表人物。
《五至七時的克萊奧》中女主角 Corinne Marchand 和男主角 Antoine Bourseiller 的合照。這部影片具有濃厚的女性主義色彩,內容極具煽動性,這是瓦爾達電影的一大特色。via Criterion Collection
法國電影有兩大流派,一派是以特呂弗、戈達爾、夏布洛爾以及侯麥等《電影手冊》(Cahiers Cinema,André Bazin 任主編)影評人為首的右岸派。另一個派別,是政治化和自由化程度更高的左岸派,其代表人物是雷乃、Chris Marker 和瓦爾達等人。
「剛開始接觸電影製作時,我總是有很多瘋狂的想法,並希望用作品來表達自己的心聲。」她繼續說。「現在我看過各種類型的影片,其中一些感人至深、畫風優美。我非常注重影片的質量。所以我既不拍商業電影,也不依靠明星來賺取眼球。 我從不拍攝別人寫的劇本,因為我有自己的獨特風格。 」
瓦爾達用獨特的表現手法捕捉日常生活中充滿哲理性的瞬間。via Photofest
她的影片既含有虛構的成分又反映了 社會 現實,她還在很多作品中表達了性別平等的主題。 「瓦爾達強烈地感覺到,新浪潮存在非常嚴重的性別歧視問題,女導演很難獲得製片公司的支持,即使是 1962 年新浪潮代表性作品《五至七時的克萊奧》問世後,她也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波士頓大學法籍教授 T. Jefferson Kline 在接受這篇訃告的采訪中說,他是「對話阿涅斯 · 瓦爾達」一文的編輯(Agnès Varda: Interviews,2013)。「作為一名女性導演,她在製作電影的過程中遭到不公平的對待,這另她感到非常氣悶。她只是和丈夫去了一趟洛杉磯,她說當她回到法國的時候,她就像不存在一樣。」
1962 年,瓦爾達與導演雅克 · 德米(曾執導《蘿拉》、《瑟堡的雨傘》)結婚,這段婚姻一直持續到德米去世。1968 年至 1970 年間,他們夫妻二人居住於好萊塢。在這里,德米為哥倫比亞電影公司(Columbia Pictures)指導了《模特商店》,瓦爾達則創作了電影《獅子、愛、謊言》。瓦爾達的這部影片將 1960 年代末洛杉磯的沉思美學與紐約的反主流文化融合在了一起(影片製作陣容包括 Warhol 所鍾愛的 Viva;音樂劇《長發》原著的作者 Gerome Ragni 和 James Rado;以及地下電影製片人 Shirley Clarke)。在同一時期,瓦爾達還拍攝了紀錄片《黑豹黨》,黑豹黨的領導人 Huey Newton 當時已被監禁,影片中包括了一段對其的采訪。這部影片受法國電視台委託而拍攝,但在當時依然受到了打壓。
也正是在這一時期,瓦爾達結交了大門樂隊的領頭人 Jim Morrison。瓦爾達和德米在法國時,Morrison 曾拜訪過他們。根據 Stephen Davis 的傳記作品《Jim Morrison:生、死、傳奇》,1971 年,Morrison 的葬禮在巴黎的 Père Lachaise 公墓舉行,瓦爾達是葬禮上僅有的 5 人之一。同年,瓦爾達在法國簽署了《343 名盪婦宣言》(Manifesto of the 343)。在這份請願書中,343 名女性表示自己曾經墮胎,並抗議因墮胎而可能遭受到的起訴。
拍攝於 2009 年的一張瓦爾達肖像照。她是唯一一位在新浪潮電影運動中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女性導演。攝影:Owen Franken
1972 年,瓦爾達的兒子 Mathieu Demy 出生,迫使她放棄了自己的事業。Mathieu Demy 現在是一名演員。瓦爾達在上一段婚姻中育有一女,德米接納了這個女孩並將其改名為 Rosalie Varda Demy。Rosalie 現在是一名服裝設計師,她和 Mathieu 都是瓦爾達仍在世的親人。1975 年的一次采訪中,瓦爾達對女演員 Mireille Amiel 表示:「盡管我很開心,但我仍對這次工作和人生的剎車(因生育而暫停事業)感到悔恨。」於是,瓦爾達在家中接起一條約合 91 米的電線,用來連接攝影機和麥克風。有了這條「臍帶」一樣的電線,瓦爾達成功地采訪了達格雷街上的店主和她的鄰居,並最終創作了影片《達格雷街風情》(Daguerréotypes,1976)。
瓦爾達的電影《功夫大師》(Kung-Fu Master!,1988)因其演員陣容而頗受爭議。這部虛構的故事片講述了一個成年女性(由瓦爾達的朋友、女演員簡 · 鉑金飾演)愛上了一名十幾歲的男孩(由瓦爾達的兒子飾演)。影片的名字正是片中男孩最喜歡的街機 游戲 。這部影片的法語名後改為《Le Petit Amour》(小戀情)。這部電影與瓦爾達的另一部作品《千面珍寶金》大約在同時拍攝。 這兩部影片都因跨越了事實與虛構的邊界,而被瓦爾達稱為「幻想傳記片」。
德米去世後,瓦爾達製作了 3 部電影作為紀念:劇情傳記片《南特的雅克 · 德米》;為紀念《柳媚花嬌》上映 25 周年的紀錄片《洛城少女二十五歲》以及《雅克 · 德米的世界》。
1991 年上映的《南特的雅克 · 德米》劇照,右側是主演 Philippe Maron。瓦爾達拍攝這部影片紀念 1990 年去世的丈夫雅克 · 德米。via Sony Pictures Classics
之後的幾年裡,瓦爾達相對沉寂。直到 1999 年,瓦爾達第一次使用數碼相機拍攝了電影《拾穗者》。這部電影重啟了瓦爾達的藝術事業。在之後的日子裡,瓦爾達的事業已經習慣了這種沉寂和復甦的輪回。『好吧,她只不過是跟著克萊奧游覽巴黎』。但其實,瓦爾達在拍攝前已經仔細構思了整部電影。」
在 1985 年的影片《天涯淪落女》中,影片以一具女屍開頭,隨後以紀錄片的形式揭開了這具女屍(Sandrine Bonnaire 飾演)生前的故事。Kline 說:「電影中每一個移動鏡頭的結束,和下一個鏡頭的開始,都有著相同的視覺提示。這使得觀眾能夠以一種完全不同的方式看待電影。」
Alison Smith 是《阿涅斯 · 瓦爾達》(Agnès Varda,1998)這篇批判性研究的作者。她認為 瓦爾達「是一個詩人,她以生活中的物體,和人們使用這些物體的方式為題」 。這篇訃告在撰寫過程中曾采訪 Alison Smith,她在采訪中補充道:「瓦爾達是一名藝術家,她持久的新鮮感和好奇心一直吸引著我。她帶著這兩種特質,探究了日常生活,以及人們與日常生活之間的聯系。她對生活細節的運用尤其令我著迷。」
2008 年上映的影片《阿涅斯的海灘》中的一個場景。穿黑衣服的演員是瓦爾達。攝影:Cinema Guild,via Photofest
紐約電影節導演 Richard Peña 曾將《拾穗者》介紹給美國觀眾,並稱贊這部影片和瓦爾達的《阿涅斯的海灘》為「新一代非虛構電影製片人的試金石」。
曼哈頓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展出了瓦爾達的影片、視頻和一個名為《努瓦穆捷的三聯畫》的裝置作品,這個裝置作品由 3 塊屏幕組成。Smith 說:「無論以何種標准衡量,(瓦爾達)80 多歲時轉行研究裝置藝術這一決定都非常了不起。 她的活力令人敬畏。 」
撰文:John Anderson
翻譯:熊貓譯社 馳逸 & 王奕琳
編排:Antoine Yang
Copyright © 2019 T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
❼ 功夫大師的Kung-Fu master (1987)
功夫大師 Kung-Fu master (1987)
更多外文片名:Petit amour, Le
導演:阿涅斯·瓦爾達 Agnès Varda 類型:劇情
片長:USA:80 min
國家/地區:法國
對白語言:英語 / 法語
上映日期:1988年2月 西德
劇情介紹:
一個將近四十歲的女人 Mary Jane 愛上一個約十五歲的男孩Julien,他是她女兒的同班同學。他嘗試與她分享自己對電動玩俱的狂熱,尤其是「功夫大師」。在游戲里,一位蹦蹦跳跳拳師必需解救一位被捆綁的年輕女孩。
❽ 求功夫大師(1987年阿涅斯·瓦爾達執導電影)的觀看或下載地址,越清晰越好!
http://so.7060.com/vod-search-id-%E5%8A%9F%E5%A4%AB%E5%A4%A7%E5%B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