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迪斯尼用一部動畫片介紹了分析心理學的基本架構:《inside out》
一、框架介紹
電影名字叫做《inside out》,中文名翻譯為《頭腦特工隊》——其實沒有翻出原文的韻味。
影片的主要角色有5個,他們分別叫做:
懼,哀,樂,厭,怒。
他們代表了與「 意識自我 」——萊利
聯系比較緊密的5個內在「 情結 」(其實遠遠不止5種,只是他們比較常見),其實,就是「自我」內部的5個「 人格碎片 」。
換句話說,在大多數情況下,一個不成熟的「意識自我」,內部存在著許多分裂的人格碎片(未被整合的情結)—— 在現代社會,大多數人都是 處 於內部分裂狀態。
在這一點上,全片一直在暗示:
成年人的內在整合度相對比較高(就現實而言,其實未必),
所以,當鏡頭切換到萊利的媽媽的內心世界的時候,她的懼,哀,樂,厭,怒——5個人格碎片(情結)是共同坐在一個操控台上,是彼此整合、相互合作的狀態。
——在萊利的爸爸的內心世界也一樣,
但是小朋友就不行。
影片非常富有技巧地展示了萊利小妹的日常生活,來表現了小朋友的內在分裂。
也就是說, 對於內部分裂的不成熟個體而言,這5個情結總是在相互干擾 。
除此之外,影片給出了另一個暗示:
在萊利進行內在整合之前,她內在的控制面板很小很窄,不足以讓5個人格碎片共同協作。所以, 一旦其中某個情結進入對意識自我(萊利)的操控以後,就必須排擠其他4個情結。
鑒於現代社會的文化所給出的人生常識是如此膚淺的「快樂至上」,所以,影片便做了這樣的文藝化表達:「 快樂」將「哀傷」完全排斥在心靈的角落裡,不準她出來。
通過不同的情結,製造不同的行為,
通過不同的行為,製造不同的記憶,
當其中的記憶群彼此匯合以後,就形成了「性格」
(用佛教的話說,這就是因緣與業力)
在影片的文藝化表達中,經由不同情結所製造的不同記憶,會按照類別從 白色的中央控制中樞(意識) 輸送到 深淵(潛意識) 的邊緣,形成「性格島」。
這是一段非常精彩的理論隱喻。
所謂「性格」,就是一個意識主體(我)所固定化的行為模式。
比如俱備「樂觀」性格的人,遇見挫折習慣於往積極的方面思考;
而這個行為本身所形成的記憶,就是對「樂觀」性格的強化。
但是,這是不是說,「樂觀」就是一個意識主體(我)的絕對理想性格呢?
整個影片主要探討的就是這個問題:
盲目追求快樂的現代人,其實正是造成自身內部分裂的根本原因 。
於是,
影片筆鋒一轉,快樂的童年生活就此突然中斷:由於父親工作調動,萊利被迫搬家,幸福快樂的童年生活就此中斷。
——正片開始:
二、劇情展開
從鄉村搬往都市以後,
先是由於搬家公司的疏忽,所有傢具陰差陽錯送到了別的地方;
然後老爹要去處理工作調動,不能陪伴母女;
再有就是小女孩萊利對新環境無法適應。
然後,
在轉學第一天做自我介紹的時候,「哀傷」悄悄啟動,讓萊利開始回憶和思戀過往的幸福生活——這便把「快樂」從 中央控制中樞(意識) 給搞丟了:
快樂和哀傷兩人被傳送到潛意識的 邊緣地帶(前意識), 這里是可用記憶的儲存庫:
在這其中,常年閑置的記憶,會被工作人員登記並輸送到深淵(潛意識)進行溶解(比如,常年不練的琴,常年不看的書,常年不用的外語單詞,都會被拋到深淵進行溶解)。
所有不被使用的記憶都會褪色,然後便會被拋入深淵。
在這一段里,影片對現代人進行了十分犀利的嘲諷:
記憶工作人員在把絕大部分有用的知識都輸入深淵以後,決定把一首市面上流行的廣告歌給留下——因為這首流行曲已經在萊利的腦袋裡回盪了成千上萬遍。
在經過了這段小插曲以後,
借著快樂與哀傷要試圖回到 中央控制中樞(意識) 的這一主線,通過她倆的視角,影片對人的心靈內部世界作了進一步的展開。
在記憶庫里迷路以後,她倆找到了一個大象向導,一個萊利童年時期幻想出來的朋友(除了大象臉之外,其實由多種動物組合而成):
這個大象是隱藏的關鍵角色,
因為是被幻想所創造出來的,所以他代表萊利內心的「 創造力 」。
然後,影片又開始嘲諷了,
大象說,隨著萊利的年齡增長,她運用想像力召喚大象出來一起玩的次數就越來越少了:
也就是說,
在現代社會, 隨著個人年齡的增長,我們的創造力卻越來越弱 。
因此,
快樂嘗試著去鼓勵創造力,結果弄巧成拙。
反而是哀傷不經意的出手,在彼此大哭了一場之後, 創造力 反而得到了安慰。
影片放到這里50分鍾,
在此之前,快樂把哀傷懟了50分鍾,而這一段戲想表達的是:
只有在遇見了代表「 創造力」 的大象以後,快樂與哀傷才得到了人生當中的第一次和解。
然後大象便帶她倆去搭乘能夠通往 中央控制中樞(意識) 的「火車」:
火車代表的是「 思想 」,因為車上裝滿成堆的因素(facts)和意見(opinions):
接下來便是全片當中我個人最喜歡的一段:
當 思想 的列車正要帶著三人返回 中央控制中樞(意識) 時,由於中央控制中樞裡面其他3個人格碎片的搗亂,萊利的行為使得她自己失去了「 誠實 」的性格島,導致 思想 的鐵軌突然斷裂:三人被拋入深淵。
這一段的隱喻是:
思想的根基是誠實
影片在這個部分的表達真是太棒了!
缺乏誠實的思想,便是沒有鐵軌的列車,根本開不走,乃至自我毀滅。
欺騙他人只是結果,根本原因在於欺騙自我。
放棄誠實,受損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很多時候,我們自以為在思想。
其實,不是。
我們只是在逃避思想。
換句話說——逃避自我/自我欺騙。
尋找各種理由來偽裝自我,是很容易的;
毫無理由地面對自我,卻是非常痛苦的。
然而,
唯有誠實地面對毫無遮掩的自我,思想方能紮下根基。
除非赤裸裸地面對自我,一個人不會得到任何成長,
即便只是1厘米的成長,也要對昨天的舊我進行唾棄;
即便只是1厘米的成長,也不得不面對羞愧和恥辱(這都是有益的!)
正因為如此,在佛教唯識學當中,將「 慚 」和「 愧 」列為善心所。
——它們都是成長的必備資糧。
正因為如此,所以《凈名經》雲:直心是道場。
——誠實,是自我成長的唯一途徑。
三、最後總結
在最後的高潮部分,快樂和哀傷藉助 創造力 從深淵爬回了中樞。
並且,
在其他4個情結的幫助下,萊利的內心終於得到了人格碎片的整合。
影片這樣暗示:
正是在經過了這番 苦難 以後
中央控制中樞(意識) 的控制台得到了「 升級 」:
懼,哀,樂,厭,怒,
他們之間不必再相互干擾,而是進入了一個相互合作的狀態:
從此可以一起操作中央控制台了。
而在現實生活中,
萊利也終於克服了所有的困難,適應了新的環境,開始了新的生活。
——THE END。
除了以上所介紹的部分之外,
影片還以輕松幽默的動畫形式表達了「夢境」、「陰影」、「抽象思維」等其他元素。
整個作品非常優秀,學術與文藝有機結合,並且充滿了游戲感與幽默感。
製作小組的創造力簡直爆棚!!!
強烈推薦!
② 頭腦特工隊的英文名Inside Out 有何含義
inside out這個短語本身的意思是是「徹底的」但是看完電影可以得知inside out指的是內心和內心之外的世界 也就是單純的「里」和「外」兩個概念 inside out這個標題其實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雙關語 但是頭腦特工隊這個中文翻譯就他媽是一坨屎...重演了歷來電影標題引進時的悲劇
③ 頭腦特工隊觀後感
頭腦特工隊 觀後感
《頭腦特工隊》的主題依舊是成長。這聽起來似乎是個說爛了的話題,然而這回不同的是,這個故事幫助我們重新認識自己,我們的情緒,我們如何被情緒挾持,我們為何會遺忘,甚至包括為什麼聽了一首滑板鞋你就會一直在腦子里摩擦摩擦。
這個成長的過程不再限於Riley克服了種種不適面對新生活,也不限於父母們看過後釋懷了孩子終將變成有獨立意志的個體離自己而去的現實。
這個成長更是我們在這個故事後對自己的全新認識。
其一,接納每一種情緒。
我們總是渴望歡樂抵抗悲傷,贊揚樂觀嘲弄消極。社會文化鼓勵我們做一個活潑外向、積極陽光的正能量人類,然而並不是每個人的人設都是Joy坐鎮中央,帶著「I can fix it」的自信笑容排除萬難。
更多時候,是生命中的那些「負面情緒」給我們力量:悲傷讓我們深刻,去學習和體驗,去增加生命的分量;恐懼使我們未雨綢繆,小心駛得萬年船;憤怒為我們劃出底線,警告外敵不可侵犯;厭惡決定品格,阻擋我們跟風從眾失去自我。快樂的確讓我們過得更好,但很多時候,盲目的樂觀卻無濟於事。它是燒過天際短暫的流星,絢爛耀目,然而亘古不變的卻是深邃廣博的幽暗天幕。
有趣的是,在最開始的設計中,製作團隊是讓Joy和Fear一起飛出了總部結伴冒險,然而後來卻發現故事順不下去——他們想讓Joy在這段經歷中有所頓悟,去做一些從前不會去做的事,但Fear無法完成這個使命。在把故事推翻重來的過程中他們發現,只有Sadness能夠給Joy上這么一課。
也許我們一開始也都像單純的Joy一樣,不能明白Sadness存在的意義而想把她排除在外。然而失去了悲傷的能力,並沒有讓人生變得完美。人的成長中會有很多的艱難時刻,任你看一千遍滑稽電影也無法度過,而這個時候找個安靜的角落大哭一場,卻能幫你滿血復活重新再戰。於是最後我們終將走過Joy的路,明白悲傷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很多時候是Sadness將你引向光明。
每種情緒都塑造著我們。接納它們,才能真正地接納自己。
④ 頭腦特工隊 【高清雙語】 百度雲
鏈接:
作品簡介:
《頭腦特工隊》是由華特·迪士尼電影工作室、皮克斯動畫工作室聯合出品的3D動畫電影,由彼特·道格特執導,艾米·波勒、比爾·哈德爾、敏迪·卡靈等聯袂獻聲配音。
該片講述了小女孩萊莉因為爸爸的工作變動而搬到舊金山,她的生活被這五種情緒所掌控。盡展腦內情緒的繽紛世界。
⑤ 頭腦特工隊的英文名Inside Out 有何含義
inside out 意思是徹底的,裡面翻到外面;
其實可以說成應該內在表現的,反應到外面來。。。
⑥ 頭腦特工隊結局說明了什麼
頭腦特工隊結局說明了有負面情緒適當的找個出口發泄出來才會心理健康。
電影的結局,是小女孩失去的各個小島融合成一個大型島嶼,小女孩步入青春期,擁有了更加復雜的心理。
而她心中的擬人情緒也認識到每一個情緒都是不可或缺的,想讓女孩保持開心,並不是簡單的只有樂樂或拒絕憂憂,畢竟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類情緒逐漸復雜,而情緒的復雜決定一切不再是單純的開心或憂傷。
結尾樂樂發現女孩需要憂憂,讓憂憂觸碰了球體,悲傷的情緒包圍了女孩,女孩哭了出來。之前女孩一直憋在心裡(就像樂樂一直在排斥憂憂),才會做出離家出走發舉動,每個島嶼逐漸崩塌。當女孩負面情緒出來後,樂樂開始操作女孩的操作中心,女孩的情緒漸漸又恢復了。
《頭腦特工隊》簡介:
《頭腦特工隊》是由華特·迪士尼電影工作室、皮克斯動畫工作室聯合出品的3D動畫電影,由彼特·道格特執導,艾米·波勒、比爾·哈德爾、敏迪·卡靈等聯袂獻聲配音。該片講述了小女孩萊莉因為爸爸的工作變動而搬到舊金山,她的生活被這五種情緒所掌控。盡展腦內情緒的繽紛世界。
⑦ 頭腦特工隊原英文名稱是什麼
Inside out
直接翻譯是:裡面在外面。。。/從里到外
⑧ 《頭腦特工隊》五個情緒小人是誰
《頭腦特工隊》五個情緒小人是控制萊莉快樂情緒的小人,黃色樂樂。控制萊莉悲傷情緒的小人,藍色憂憂。控制萊莉憤怒情緒的小人,紅色怒怒。
還有另外兩個情緒小人,厭厭和怕怕。綠色厭厭對萊莉接觸各種事物都保持著謹慎的態度,她表明了萊莉厭惡的情緒。紫色怕怕是為了保護萊莉的安全,他對周圍的環境和人物都很小心,避免受到傷害。
還是小時候的萊莉是快樂的,她的腦海中一直都是樂樂在操控著全局。
直到11歲那年,因為爸爸工作的失利而搬家來到了陌生的舊金山,失去了熟悉的環境,沒有了親密的夥伴,萊莉漸漸意識到,只有回到過去的那個地方,她才能找回快樂的自己。
於是她偷走了媽媽的銀行卡,自己踏上了回家的班車。這個時候的她,並沒有任何一個主導情緒在控制著她。
當她真實感受到其他的情緒時,便立刻沖回家把所有的一切告訴爸爸媽媽,這一刻,她也想明白了,要坦然面對現在的一切,才能找回快樂的自己。
她開始重新玩起自己喜歡的曲棍球,開始結交新的朋友,她開始主導自己的情緒。
影片介紹:
《頭腦特工隊》是由華特迪士尼公司、皮克斯動畫工作室聯合出品的3D動畫電影,由彼特·道格特執導,艾米·波勒、比爾·哈德爾、敏迪·卡靈等聯袂獻聲配音。
該片講述了小女孩萊莉因為爸爸的工作變動而搬到舊金山,她的生活被這五種情緒所掌控。 盡展腦內情緒的繽紛世界。
影片於2015年6月19日在美國上映,2015年10月6日以2D、3D、IMAX 3D、中國巨幕全格式在中國內地上映。
2016年2月,該片在第88屆奧斯卡金像獎獲得最佳動畫長片獎。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頭腦特工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