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英文電影與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
論文 關鍵詞: 英文 跨交際能力 培養
論文摘 要: 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本文分析了利用英文電影開展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優越性,並從能力、語用能力、非語言交際能力、價值觀等方面論述了其在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中的作用,同時提出了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1.引言
外語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這已是外語界廣泛接受的觀點。然而,長期以來,由於受教材、教法及應試等原因的影響,我國的外語教學存在著「費時低效」現象,「高分低能」者普遍存在。相當數量的學習者在與外國人交流中,由於缺乏對不同文化背景、文化差異的認識和理解,跨文化交際能力欠缺,往往出現交際障礙或失誤。如何提高英語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已成為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教學、網路的普及,英文電影被大量引進,作為教學手段和教學內容,它具有其他教學媒體無法比擬的優勢,本文僅就利用英文電影開展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作一探討。
2.利用英文電影開展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優勢
2.1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英文電影能從視覺、聽覺與感覺等各方面同時刺激學生的神經系統,融視、聽、說教學於一體,使文化教學內容形象化、具體化、實踐化。學生在接觸真實語言的同時,通過畫面、背景、等可直觀地了解文化的各個方面,突破了教師在課堂上展示文化知識的局限性。同時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及強烈的感染力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於有意無意中強化了學生的英語意識,進而成倍地提高學習效率。
2.2能形象地展現生活中的交際場景,提供豐富的語言素材。
電影的故事情節取材於生活,其中的場景、道具及其他方面都充分展示了生活的真實。看電影時,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這等於把語言學習放在真實的交際情景中進行,使語言學習真實自然,有利於學生學習在不同情境中得體地使用語言。同時,還能親眼看到各種具有文化特徵的場景,如表情、手勢、著裝等超語言線索,使學生更容易、更准確解語言和闡釋影片,體會非語言交際手段的作用。此外,影片中人物的對話也是生活的真實語言,詞彙量大、內容廣泛,很多俚語和非正式表達法是傳統教材上沒有的,經常看電影能學會地道的英語表達方式,無形中提高語言交際能力。
2.3能真實地呈現語言的,架設學習者與目的語使用者之間溝通的橋梁。
從某種意義上說,電影是一種包羅萬象的文化載體。英語電影從多方面、多角度展示英語民族的文化,為學生打開了一扇了解英美國家的文化、、、宗教、倫理、民俗風情等更直觀、形象、便捷的窗口。中西方在文化方面有很多差異,通過對電影故事情節的了解、經典台詞的學習,可以挖掘出它們所反映的思維方式、社會習俗、價值觀念、風土人情、情趣等與中國不同的文化內容,增強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及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從而提高其跨文化交際能力。
3.英文電影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作用
3.1對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
電影中的語言多為真實自然、豐富鮮活的口頭語言,能使學生接觸和感受到英語語流的節奏、重音、語調,在潛移默化中培養語感,成為語音教學的課堂。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聆聽影片中大量地道的英語口語,逐漸掌握英語重讀音和非重讀音相間的節奏、詞重音和句重音的特點及變化、各種語調的運用范圍及其具有的語義功能等英語的語音知識,並要求學生不斷模仿、練習正確的發音方式,使學生的發音日趨標准。另一方面,學生能積累詞彙,掌握地道的表達法,學習俚語和經典句型,尤其是加深對詞彙文化內涵的理解能力。如在電影《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中,斯嘉麗和瑞德推著孩子散步時向幾個貴婦人打招呼後說了這么一段話:「If you』d thought of the position years ago,you wouldn』t have to do this.But as it is,we』re going to cultivate every dragon of the old guard in this town.(如果幾年前就考慮到你今天的地位,你就不必這樣做了,但實際上,我們要設法博取鎮上這些頑固的母老虎的歡心。)」又如,在影片《假結婚》(The Proposal)中,女上司馬格瑞特由於對下屬要求嚴厲,被下屬罵作dragon lady。這時,教師應適時講解比較中差異,在西方文化中dragon是一種能噴煙吐火、兇猛的怪獸,是「惡魔」、「邪惡」的象徵,說一個人有點像dragon,是說此人飛揚跋扈、令人討厭。而在中國文化中,龍象徵著權利、吉祥。只有了解了中國龍和西方dragon的內涵差異才能真正理解影片語言。教師應以此引導學生來關注了解詞彙體現的英語文化背景,並關注其對對等詞在聯想意義上的差異,培養學生對詞彙的文化內涵的理解能力。
3.2對學生語用能力的培養。
語用能力包括實施語言功能的能力和社會文化語言能力。由於文化背景、風俗習慣的差異,漢英兩種語言間的語用含義也有所差別。比如漢英語言在社交應酬方面,諸如與相識的朋友打招呼、分手道別、對恭維與贊揚的反應、邀請、道歉和道謝存在著明顯的語用差異。在人際關系方面,諸如家庭成員和非家庭成員的稱謂、禁忌語、隱私等也體現出語用差異(何自然,1988:192-202)。如果學生對這些語用差異缺乏了解,他們在實施語言功能時(比如道歉、致謝等),就有可能產生母語語用規則遷移而出現語用失誤。在英語角,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一幕,幾個學生圍著一個外籍教師,連珠炮似地問:「Where do you come from?」「How old are you?」「Do you like China?」……當外籍教師誇獎說: 「You speak English well.」這些學生會謙虛地回答:「No,my English is poor.」在社會文化語言能力方面,對語體運用的無意識和語體知識的欠缺是學生面臨的一大問題。在具體語境中交際雙方的關系決定了語體應該是正式的、隨便的或者是親密的,但由於中生的語言學習和應用主要集中在教室內的師生之間,很容易掩蓋這方面的問題。經常觀看電影中待人接物的場景,會使學生意識到,平時說英語只注重意思的表達而常常忽略了禮貌和文化;同時經常觀看英文電影有助於學生學習語言形式與其交際功能之間的交叉對應關系,並學會如何採用得體的語言形式實現特定的交際功能。
Ⅱ 如何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分析電影《撞車》里的種族、文化碰撞
「跨文化交際」的英語名稱是「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 也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通俗來說就是如果你和外國人打交道(由於存在語言和文化背景的差異),應該注意什麼問題,應該如何得體地去交流。
之後,當雙方的語言能力都很好的時候,好像就沒有障礙了,而這其實是我們的一種誤解。研究之中發現,並不是英語好就能達到溝通的目的。我們過去所說的溝通僅僅是會表達。所以搞外語的人把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翻譯成中文叫「跨文化交際」。交際,就意味著用語言進行表達,而在語言表達過程中還有許多溝通上的問題。因為前者更注重你的語言表達好與不好,而不注重溝通之中對方是否真正理解到了你所要表達的問題,所以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更傾向於「跨文化溝通」。
Ⅲ 跨文化交際論文英文(2)
跨文化交際論文篇3
試論跨文化交際中的肢體語言
論文摘要:肢體語言與學外語一樣,都是文化的一部分。除一些世界公認的肢體語言外,不同的文化還有各自的肢體語言。跨文化交際時,相同的肢體語言形式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意義。本文簡單對比中美肢體語言的差別,並介紹了一些國外常用的肢體語言,以此來說明在學習外語的同時,多了解一些國外常用的肢體語言是會有幫助作用的。
關鍵詞: 肢體語言;跨文化交際;外語學習
肢體語言 (body language)也稱體態語言,是人類藉助和利用自己的面部表情、手勢動作、身體姿態的變化來表達和傳遞思想感情的方式。運用自己的體態來表情達意幾乎是人類自身的一種本能,因為它簡便、迅捷、直觀,在現實生活中的使用極其廣泛,而且有時更能無聲勝有聲地巧妙表達信息並留給對方更大的想像空間。
1.面部表情語言的運用。
達爾文說 :「面部與身體的富於表達力的動作,極有助於發揮語言的力量.」法國作家羅曼.羅蘭也曾說過:「面部表情是多少世紀培養成功的語言,是比嘴裡講的更復雜到千百倍的語言。」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瑪洛比恩發明了一個規則:總交流量=7%的文字交流 38%的口頭交派 55%的面部表情交流。通過臉色的變化,眉、目、鼻、嘴的動作,能極好地實現信息交流。
2.手勢動作語言的運用。
手勢動作語言是一種表現力極強的肢體語言,它不僅豐富多樣化,而且簡便、直觀性強,所以運用范圍廣、頻率高、收效好。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榮獲2005年中央電視台 春節 聯歡晚會最受觀眾喜愛的歌舞類節目特別獎的《千手觀音》,二十一位生活在無聲世界裡的姑娘用她們的手勢語向全國億萬觀眾傳遞信息,表達了新春的祝福.
3.身體姿態語言的運用。
身體姿態語言是通過身體各種動態或靜態的姿勢傳遞交流信息的一種形式.俗話說「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坐如鍾立如松」,這都是對身體姿態的要求。我們同別人交際時,交際的手段不只是局限於話語,盡管我們有時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我們的表情、手勢、身體其他部分的動作都向周圍的人傳遞信息。微微一笑伸出手錶示歡迎,皺眉表示不滿,點頭表示同意,揮手錶示再見,聽報告或講演時,身子往椅背上一靠,伸一下舌頭表示厭煩,不感興趣。這些都是交際手段的一部分。肢體語言與學外語一樣,都是文化的一部分。
「跨文化交際」的英文名稱是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所發生的相互作用。由於不同的民族所處的生態、物質、社會及宗教等環境不同,各自的語言環境便產生了不同的語言習慣、社會文化、風土人情等諸語境因素,因而在不同的文化中,肢體語言的意義也不完全相同。各民族有不同的肢體語言交際方式。例如:法國人講話就像個浪漫法國人,而英國男子和美國男子翹腿的樣子,是否紳士風度,就不一樣。美國人講完一句話時可能會低一下頭或垂一下手,還可能垂一下眼簾。他們問完一個問題會抬一下手或昂起下巴或睜大眼睛。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特別是我國加人WTO以來,對外交往日益頻繁,國與國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廣泛,國際互聯網的開通使更多的人足不出戶便涉及到跨文化交際。
跨文化交際研究的基本內容之一就是非語言交際,而肢體語言又是非語言交際的重要內容,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如果肢體語言信息處理不好,有時會產生誤解。作為外語學習者,在學習、運用外語進行跨文化交際的時候,同樣應了解外國常用的肢體語言,以免造成誤解,鬧出笑話。下面就是幾則在跨文化交際中發生的有趣的事情:
案 例 一 :
一個日本人問一個美國旅客,機場是否提供行李車服務。美國人想告訴他,機場不但提供行李車服務,而且還是免費提供!於是他用了人人皆知的表示「OK」的圓形手勢作答。然而對那個日本人來說,這個手勢表示「錢」,因此,日本人斷定行李車服務收費昂貴。而這時,旁邊一位突尼西亞人看到了這一幕,於是認為美國人在對日本人暗示「他是一個卑鄙無恥的小偷」,讓他小L點,否則殺死他。瞧,真夠亂的。
案 例 二 :
一名撒丁女子向一位英國男子詢問,在希思羅機場是否很容易找到計程車。她得到的回答是英國式的翹大拇指。她即刻甩起手提包,狠狠地揍那可憐的男子,因為她認為他做了誣蔑性的暗示。順便說一句,這個例子正好說明了為什麼在撒丁島用這個手勢搭攔便車不是個好主意。因此,要用外語進行有效的交際,在說某種語言時就得了解說話人的手勢、動作、舉止等所表示的意思。筆者在此從「身體距離」、「目光接觸」、「手勢動作」等幾個方面比較一下各國的異同。
1)身體距離。
我們可以觀察一下阿拉伯人同英國人的談話。阿拉伯人按照自己的民族習慣認為站得近些表示友好。英國人按照英國的習慣會往後退,因為他認為保持適當的距離才合適.阿拉伯人往前挪,英國人往後退。談話結束時,兩個人離原來站的地方可能相當遠了!
在這個例子里,雙方的距離是關鍵。不同的民族或種族的人在談話時,對雙方保持多大距離才合適有不同的看法。據說,在美國進行社交或公務談話時,有四種距離表示四種不同情況:關系親密,私人交往,一般社交,公共場合。交談雙方關系親密,那麼身體的距離從直接接觸到相距約45厘米之間,這種距離適於雙方關系最為親密的場合,比如說夫妻關系。朋友、熟人或親戚之間個人交談一般以相距45-80厘米為宜。在進行一般社交活動時,交談雙方相距1.30 米至3米;在工作或辦事時,在大型社交聚會上,交談者一般保持1. 30米至2米的距離。
在公共場合,交談者之間相距更遠,如在公共場所演說,教師在課堂上講課,他們同聽眾距離很遠.多數講英語的人不喜歡人們離得太近,當然,離得太遠也有些別扭.離得太近會使人感到不舒服,除非另有原因,如表示喜愛或鼓勵對方與自己親近等,但這是另一回事。記住這一點很重要。在 英語 國家裡,一般的朋友和熟人之間交談時,應避免身體任何部位與對方接觸,即使僅僅觸摸一下也可能引起不良的反應。如果一方無意中觸摸了對方一下,他(她)一般會說:'Sorry" ;"Oh,I'm sorry" ; "Excuse me」等表示「對不起」的道歉話。
中國人喜歡撫摸別人的孩子以示喜愛,而西方婦女卻對這種撫愛「毫不領情」。不論是摸摸、拍拍,或是親親孩子,都使那些西方的母親感到別扭。她們知道這種動作毫無惡意,只是表示親近和愛撫而已,所以也不好公開表示不滿。但在她們自己的文化中,這種動作會被認為是無禮的,也會引起對方強烈的反感和厭惡。所以,遇到這種情況,西方的母親往往懷著復雜的感情站在一旁不說話,感到窘迫,即使撫弄孩子的是自己的中國朋友或熟人。
除輕輕觸摸外,再談一談當眾擁抱的問題。在許多國家裡,兩個婦女見面擁抱親吻是很普遍的現象。在多數工業發達的國家裡,夫妻或親人久別重逢也常常互相擁抱。兩個男人應否互相擁抱,各國習慣不同。阿拉伯人、俄國人、法國人以及東歐和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國家裡,兩個男人也熱烈擁抱、親吻雙頰表示歡迎,有些拉丁美洲國家的人也是這樣。不過,在東亞和英語國家,兩個男人很少擁抱,一般只是握握手。
若干年前,發生了這樣一件事:當時日本首相福田糾夫到美國進行國事訪問,他在白宮前下車,美國總統上前緊緊擁抱,表示歡迎.福田首相吃了一驚,日本代表團成員也愣住了.許多美國人也感到奇怪,這種情況少見,完全出乎人們的意料。如果美國總統按日本人的習慣深鞠一躬,大家也不會那麼驚訝。因為在美國和日本,男人之間很少用擁抱這種方式表示歡迎。在英語國家,同性男女身體接觸也是個難以處理的問題。一過了童年時期,就不應兩個人手拉手或一個人搭著另一個人的肩膀走路,因為這意味著同性戀。
2) 目光接觸:
肢體語言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目光接觸。在這一方面可以有許多「規定」:看不看對方,什麼時候看,看多久,什麼人可以看,什麼人不可以看。這里引用朱利葉斯.法斯特的《肢體語言》一書中的兩段,很有意思,可供參考:「兩個素不相識的人面對面坐著,在火車餐車里他們可以 自我介紹 一下,吃飯的時候,說些無關緊要或者是無聊的話;也可以互不理睬,極力避免與對方的目光相遇。」有個作家在一篇 文章 里描寫過這種情況:「他們翻來覆去地看菜單,擺弄刀叉,看著指甲—好像頭一回看見它們.免不了目光相遇時,立即轉移視線,注視窗外沿途景色。」該書作者指出,對素不相識的人的態度是:我們既應避免盯著看,也要避免顯出不把他們放在眼裡的樣子,要看他們一下表示看見了,隨後立刻把目光移開。
注視對方的不同情況,決定於相遇的場所。如果在街上相遇,可以看著迎面走來的人。直到八英尺遠時再移開視線走過去。但在到達此距離之前,雙方都用眼睛暗示一下自己要往哪邊走,打算往哪邊走就往哪邊看一眼。然後,雙方側身略變方向,即可錯開,順利通過。根據美國習慣,同相識的人談話時,說話的人和聽話的人都應注視對方。
任何一方不看對方,都可以表示某種意味,如:害怕對方,輕視對方,心神不定,感到內疚,漠不關心等。甚至在對公眾講話時也要時時直視聽眾,和許多人的目光接觸。如果演說的人埋頭看講稿,照本宣科(許多中國人往往是這樣的),而不抬頭看看聽眾,人們就會認為他對聽眾冷漠,不尊敬別人。在談話的時候,聽的人一般要注視著說話的人的眼睛或臉,表示自己在聽。如果對方說的話比較長,聽的人要不時發出「嗯」、「啊」的聲音,或者點頭表示自己在注意聽著。如果同意所說的觀點,可以點頭或微笑。如果不同意或者有所保留,可以側一下頭、抬一下眉毛或露出疑問的神情。
在英語國家,盯著對方看或看得過久都是不合適的。即使用欣賞的目光看人— 如對方長得漂亮— 也會使人發怒。許多外國人到其他國去旅行,因當地人盯著他們看而惱火、很別扭,認為那裡的人「無禮」,而感到氣憤.殊不知在該國是常事,看的人不過是好奇而已。許多在華的講英語的外國人對此流露過不滿情緒.筆者有一次陪幾位「外教」參觀青州的范公亭公園,當時有好幾位群眾圍觀,甚至有幾位還一直尾隨其後,弄得「外教’,很是尷尬。
「眉目傳情」(或「目語」)是青年或成年男女之間傳遞感情最常用的古老的方法之一,在美國尤其講究。有人對此作過詳細研究:人們對異性怎樣表示感興趣或不感興趣,怎樣表示鼓勵或拒絕,怎樣表示贊成或不滿,怎樣表示愛慕或厭惡。然而,在美國也有許多差別。男人用眼睛的方式就和婦女不一樣。不同年齡、不同階級、不同社會階層、不同地域的人在這一方面都有差別,不同種族的人也有差別。在一些國家裡,人們認為能直視對方的眼睛是很重要的。在一部關於列寧的著名電影里有這樣一幕:有一個肅反委員會的工作人員叛變了,肅反委員會主席捷爾任斯基得知情況詢問他時,此人不敢正視對方的眼睛。根據這一點捷爾任斯基認為證實了他有罪。
許多美國人也同樣重視目光接觸的作用。有過這樣一件事:有個十來歲的波多黎各姑娘在紐約一所中學里讀書。有一天.校長懷疑她和另外幾個姑娘吸煙,就把她們叫去,盡管這個姑娘一向表現不錯,也沒有做錯什麼事的證據,但校長還是認為她做賊心虛,勒令退學。他在報告中寫道:「她躲躲閃閃,很可疑。她不敢正視我的眼睛。」校長查問時,她的確一直注視著地板,沒看著校長的眼睛.而英美人有「不要相信不敢直視你的人」這樣一句格言.碰巧有一位出生於拉丁美洲家庭的教師,對波多黎各文化有所了解,他同這個姑娘的家長談話後對校長解釋說:「就波多黎各的習慣而言,好姑娘‘不看成人的眼睛’這種行為是尊敬和聽話的表現。」幸而校長接受了這個解釋,承認了錯誤,妥善處理了這件事.這種目光視向不同的含義給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使他記住了各民族的文化是多種多樣的。「目語」的規定很多,也很復雜。從上面介紹的一些情況可見一斑。
3)手勢動作。
手勢是個很難辦的事。打手勢時,動作稍有不同,就會與原來的意圖有所區別;對某種手勢理解錯T.,也會引起意外的反應。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領導英國進行戰爭的首相溫斯頓·邱吉爾曾作了一個手勢,當時引起了轟動。他出席一個場面盛大而又重要的集會,他一露面,群眾對他鼓掌歡呼。邱吉爾做了一個表示"victory" (勝利)的「V」形手勢— 用食指和中指構成「V」形。做這個手勢時,手心要對著觀眾。不知邱吉爾是不知道還是一時失誤,把手背對著觀眾了。群眾當中,有人鼓掌喝倒彩,有人發愣,有人忍不住哈哈大笑。這位首相所做的手勢表示的是別的意思,那不是表示「勝利」的「V」形,而是一個不禮貌的動作,表示侮辱、輕視之意。
另一個例子同尼基塔·赫魯曉夫有關,他是50年代後期到60年代初期蘇聯的領導人。在美國訪問期間,他的言論和舉止引起一些爭議。引起爭議的手勢之一是:他緊握雙手,舉過頭頂,在空中搖晃。他的意思顯然是表示問候,表示友誼。但是,在場的人和電視觀眾對此並不欣賞。美國人很熟悉這個動作一一這是 拳擊 手擊敗對手後表示勝利的姿勢。在此之前,赫奮曉夫曾說過要埋葬美國資本主義的話,許多美國人認為,這種手勢表示他好像已經取得勝利,洋洋得意,難怪許多人感到不快。可見,有些肢體語言在不同民族表示的意義的差異有多大。筆者在此對中美常見的一些肢體語言做一下對比研究。中美肢體語言有相似的地方。如男子相逢時不擁抱,一般見面時握手即可;揮手錶示再見;皺眉表示不高興;聳聳鼻子表示不喜歡、討厭或不快;點頭表示「是」,搖頭表示「不」;嗽嘴表示不痛快、情緒不佳、忿恨;拍拍男人或男孩子的背表示贊揚、誇獎、鼓勵;咬牙表示生氣、憤怒或下決心.現將不同之處舉例如下:
A. 動作一樣,意義不同
(1) 跺 腳
漢語意義:氣憤;惱怒;灰心;悔恨 英語意義 :不耐煩
(2) 觀眾和聽眾鼓掌,表演或講話人也鼓掌
漢語意義 :謝謝,互相表示友好感情 英語意義 :為自己鼓掌,被認為是不謙虛
(3) 目不轉睛地看
漢語意義:好奇;有時是驚訝 英語意義 :不禮貌;使人發窘;不自在
(4) 發 「噓 」聲
漢語意義 :反對;責罵;轟趕 英語意義 :要求安靜
(5) 拍別人的腦袋
漢語意義 :(少見;一般見於成人對孩子)疼愛;(對成人或青年,會引起反感,是侮辱人的動作)
英語意義:安慰;鼓勵;鍾愛
B. 意義相同,動作有差異
(1) 「過來 」(叫別人過來)
中國的肢體語言:把手伸向被叫人,手心向下,幾個手指同時彎曲幾次。
美國的肢體語言:把手伸向被叫人,手心向上,握拳用食指前後擺動(中國人對此反感)。
(2) 「丟人 」「沒羞」(半開玩笑)
中 國的肢體語言:伸出食指,用指尖在自己臉上劃幾下,象搔癢,不過手指是直的,
美 國的肢體語言:伸出兩只手的食指,手心向下,用一個食指擦另一個食指的背面。
(3) 「我吃飽了,’(吃飯後)
中國的肢體語言:一隻手或兩只手輕輕拍拍自己的肚子;美國的肢體語言:一隻手放在自己的喉頭,手心向下(常同時說「到這兒}")
C.只存在於美國文化中的動作。
(1)順指甲
意義:重大思想負擔;擔心,不知所措
(2)用大拇指頂著鼻尖,其他四指彎著一起動
意義:挑戰;蔑視
(3)搖動食指(食指向上伸出,其他四指收攏)
意義:警告別人不要作某事,表示對方在做錯事
(4)把胳膊放在胸前,握緊拳頭,拇指向下,向下擺幾次
意義:反對某一建議、設想;反對某人;表示強烈反對
(5)眨眼(很快地合上一隻眼,微微一笑點點頭)
意義:表示會意;贊許;鼓勵;傳遞信息;團結等
D.只存在於中國文化中的動作
(I)用食指點點或指指自己的鼻子
意義 :「 是我」,「是我乾的」(西方人認為這個手勢有點可笑)
(2) 說話時用一隻張開的手遮著嘴(一般是老年人用)
意義 :說秘密話(有時沒有明顯的意義)
(3 )兩只手遞(即使可以用一隻手拿起的)東西給客人或別人
意義 :表示尊敬
(4) 別人為自己倒茶或斟酒時,張開一隻手或兩只手,放在杯子旁邊
意義 :表示感謝
(5) 伸出兩個豎起的食指在身前慢慢接近(往往在戲曲中出現)
意 義 :男女相愛;匹配良緣
這里所舉的例子不全,但是可以說明肢體語言的差異,也說明了解另一種語言中的肢體語言的重要性。對肢體語言的研究有助於對語言的研究,對前者的理解可以加深對後者的理解,有些權威人士認為兩者相互依存.在多數情況下這是對的,但在某些情況下,人體動作與說的話可能不一致,口頭說的話與肢體語言表達的意思不一樣。這時要藉助其他信息或從整個情景中猜測說話人的意思,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切肢體語言都要放在一定的情夙下去理解,忽視了整個情景就會發生誤解。作為外語學習者,在學好外語知識的同時,還應多了解一下國外常用的肢體語言,以便更好地交際。在此匯總幾種國外常用的肢體語言,有些與國內習慣一致,但有些情況與國內不符,必要時,大家也只能「人鄉隨俗」了。
【參考文獻】:
顧曰國.跨文化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7.
賈雨新.跨文化交際[M].上海:上海外語 教育 出版社,1997.
鄭樹堂,胡全生.新視野英語教程·讀寫教程第一冊[M].北京:外教研社,2004.
猜你喜歡:
1. 跨文化交際期末論文
2. 跨文化方向的論文
3. 跨文化交際畢業論文
4. 跨文化交際方向論文
Ⅳ 求跨文化交際15min左右小短劇,英文對話,5個人表演的
0.搖滾夏令營(男女主角很養眼)
、1,魔法灰姑娘〔超級推薦〕
、2,賤女孩〔超級推薦〕
、3,灰姑娘的玻璃手機〔超級推薦〕
、4,Aquamarine〔超級推薦〕
、5,舞出我人生〔超級推薦〕
、6,錄取通知書
、7,水瓶座女孩
、8.倒霉愛神
9,兒女一籮筐
、10,冰雪公主 來自網路 11我推薦冰河世紀
Ⅳ 體現跨文化交際與沖突的電影
通天塔(2006)
英文名: Babel
中文名: 通天塔/火線交錯/巴別塔/巴貝塔
導 演: ( 阿加多·岡薩雷斯·伊納里多 Alejandro González )
主 演: (布拉德·皮特 Brad Pitt) (凱特·布蘭切特 Cate Blanchett) (Mohamed Akhzam) (彼得·懷特 Peter Wight) (哈里特·沃特爾 Harriet Walter) ( Trevor Martin)
上 映: 2006年09月01日 美國 詳細上映地區
地 區: 法國 美國 墨西哥 更多詳細拍攝地
對 白: 英語 阿拉伯語 法語 西班牙語 日語 日本手語 柏柏爾語
劇情:
北非摩洛哥境內的小山坡上,黑人兄弟倆正無憂無慮地放著羊,此時他們的父親手捧著剛剛從日本朋友那裡得來的步槍欣喜地向他們走來。亂世之中擁有如此稀罕物,自然如獲至寶,父親隨意向遠處開了一槍以試試手感之後。遠處隨即傳來一輛旅遊巴士的緊急剎車聲。此車上坐滿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其中一對美國夫婦理查德(布拉德·皮特)與蘇珊(凱特·布蘭切特)來荒涼的非洲旅遊完全是為了挽救他們瀕臨崩潰的婚姻,只留下心愛的孩子在美國由墨西哥保姆(阿德麗亞娜·巴拉扎)照顧。在經過了反復的爭論以及內心的掙扎之後,兩人依然擺脫不了悵惘的心結,正搭巴士奔向下一個目的地。不料悲劇突然降臨,一顆子彈穿過車窗,擊中了妻子。為了挽救愛人危在旦夕的生命,理查德千方百計四處求救,怎奈人生地疏、語言不通,任何一件簡單的情況解釋起來都遇到重重障礙。美國政府很快得知消息,立即展開外交求援;當地的警察也迅速發現了肇事的父子,將三人包圍在山坡。與此同時,遠在美國家中的墨西哥保姆(阿德麗亞娜·巴拉扎)很想在離家長達9年之後回去參加兒子的婚禮。於是,她說服侄子(蓋爾·加西亞·伯納爾)陪她帶著理查德的兩個美國小孩兒同回墨西哥。在路上,由於人種與膚色以及語言不通等原因,他們被警察當成綁架孩子的嫌犯而遭追捕,繼而又與小孩失散。在遙遠的日本,曾贈與非洲朋友步槍的日本人(役所廣司)亦面臨著重重的困境,不久前妻子莫名自殺,聾啞的女兒在母親自殺後更加自閉,並且還靠勾引她遇到的每個男人來宣洩心中的痛苦。
短短的11天中發生的事情幾盡濃縮了這世上所有的不幸,而所有的不幸幾乎源於溝通的不暢……
Ⅵ 英語跨文化交際是什麼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跨文化交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個人之間的交際,也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所發生的相互作用。
Ⅶ 關於電影《上班一條蟲》跨文化交際的英文評價
Office Space is a 1999 American comedy film satirizing work life in a typical 1990s software company. Written and directed by Mike Judge, it focuses on a handful of indivials fed up with their jobs portrayed by Ron Livingston, Jennifer Aniston, Gary Cole, David Herman, Ajay Nai, and Diedrich Bader.
The film's sympathetic depiction of ordinary IT workers garnered a cult following within that field, but also addresses themes familiar to white collar employees in general.
Generally, it has the loose jointed feel of a bunch of sketches packed together into a narrative that doesn't gather much momentum.
That movie treats his characters a little like cartoon creatures. That works. Nuances of behavior are not necessary, because in the cubicle world every personality trait is magnified, and the captives stagger forth like grotesques.If you've ever had a job, you'll be amused by this paean to peons
Ⅷ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英文解釋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英文翻譯:跨文化交流。
intercultural
adj. 不同文化間的
短語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交際 ; 國際文化交流 ; 跨文化交流 ; 跨文化傳播
intercultural awareness文化敏感性 ; 跨文化理解力
Intercultural Studies跨文化研究 ; 跨文化學習 ; 國際文化
beofhelptoothers.
也許我們的跨文化之旅能夠對他人有所裨益。
Ⅸ 跨文化交流英文
跨文化交流 英文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communication;
「跨文化交際」的英語名稱是「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 也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
通俗來說就是如果你和外國人打交道(由於存在語言和文化背景的差異),應該注意什麼問題,應該如何得體地去交流。
從對外漢語專業的角度,「跨文化交際」的概念可以這樣界定:在特定的交際情景中,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交際者使用同一種語言(母語或目的語)進行的口語交際。它包含以下幾個要點:
1.交際雙方必須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
文化背景的差異是一個寬泛的概念,既是指不同文化圈之間的差異,也是指同一文化圈內部亞文化之間的差異。不過立足對外漢語專業,文化差異主要指不同文化圈之間的差異,尤其是中國和歐美國家的文化差異。
因為從跨文化交際的實際情形來看,由於文化背景的差異導致交際失誤,容易引起沖突的主要是中國和歐美國家的人際交往。
中國同亞洲地區國家,如日本、韓國以及東南亞一些國家的人際交往,雖然也有文化差異的一面,但要順利的多,這是因為這些國家與中國同屬東方文化圈,彼此之間在文化取向和交際規范方面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2.交際雙方必須使用同一種語言交際
這是顯而易見的,假如一方使用一種語言,而另一方使用另外一種不同的語言,交際是無法進行的。但是,既然交際的雙方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又要使用同一種語言,那麼用來交際的語言對一方來說是母語,
而對另一方來說必然是第二語言(習得的「目的語」)。比如一個中國人與一個美國人交談,他們可以選擇使用漢語,也可以選擇使用英語,這樣他們就可以用同一種語言直接交際,而不需要通過翻譯這個中間環節。這樣界定的著眼點也是由對外漢語專業的特點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