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電影音樂和電影配樂有何分別
我覺得兩者是這樣:
電影音樂是為整部影片做的一首或幾首樂曲或歌曲。(全是完整的)
電影配樂則是為了襯托或加強整部影片的氣氛或特點而創做出的樂曲(多半都是一小段而已,不完整)。
(例如:《勇敢的心》影片中的風笛 《辛德勒的名單》中的鋼琴)
②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裡面的插曲及主題曲是屬於那一種音樂風格
Concerto Pour Deux Voix (雙童聲協奏曲 )
法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的背景音樂
男聲JB Maunier(Jean-Baptiste Maunier),就是」 放牛班的春天」 里的小男主角
女聲Clémence Saint-Preux(原作曲家的女兒)
原曲是音樂家Saint—Preux所作的 「Concerto for one voice」如今改編成童聲合唱,Clemence & Jean—Baptiste Maunier 把美妙的童聲演繹的淋漓盡致。
協奏曲《Concerto pour deux voix》沒有一點歌詞,只是兩個曼妙的童聲在音樂的襯托下穿梭游離的,這種形式不失為展現最真切天籟歌喉的最佳方式,一切歌詞的修飾都是多餘的.
這首無詞合唱由兩個十幾歲的孩子完美演繹,jean—baptiste maunier 和 clemence 把童聲的美妙表現得淋漓盡致,最近法國音樂電台在晚間反復播放,可見chorale收歡迎程度絲毫不減。luc記得幾個月前法國 電視一台tf1曾舉辦過一場合唱晚會,全是經典的chorale曲目,這兩個孩子也被主持人請上台作嘉賓,clemence還有 點靦腆,maunier 已經是輕車熟路了。畢竟才15歲的他從去年《les choristes》巨大成功中走來,已經踏上了星途。
1990年出生的maunier (莫涅)現在和父母兄弟住在里昂,他在天主教中學上學時發現了自己歌唱的天賦,其後被發掘出演了《les choristes》(放牛班的春天)為觀眾熟悉,與 clemence的合唱猶如金童玉女,不僅在法國,而且到加拿大,日本等世界各地參加演出。
maunier 每天要練習至少一個半小時的聲樂,當然他自己除了古典和宗教音樂,還是像其它男孩一樣喜歡搖滾和流行音樂,比如kyo。回到生活 中的maunier和朋友們一起娛樂,一起運動,一起踢足球,如同普通法國男孩一樣。只不過成功早早的到來是否能真正造就一個優 秀的歌手呢,luc希望不久就能看到一個更加成熟的maunier出現在法國樂壇和影壇。
③ 插曲和配樂有什麼區別 OST是什麼意思
ost就是original
sound
track,就是原聲碟,顧名思義,包括影視作品中的插曲和配樂,另外還包括片頭片尾曲。插曲一般是有歌詞的,配樂是純音樂。
④ 電影、主題音樂與配樂的區別
主題音樂
是指能夠起到畫龍點睛作用的音樂,電影里經常用到的藝術表現形式之一。一般而言,一部電影只有一首主題音樂,該音樂可以在特定的畫面場景反復出現,特別容易出現在電影的結尾,以起到烘托主題的渲染效果,比較有代表性的:007,碟中諜,星球大戰,黃飛鴻
配樂一般是指在電影中,按照情節的需要配上的背景音樂或主題音樂,多是為了配合情節發展和場景的情緒,
起到烘托氣氛的作用,以增強藝術效果。
⑤ 什麼是法國詩意電影它的聲音表達有何特點
30年代的法國詩意現實主義,繼承了20年代先鋒主義電影運動中的創新精神和實驗精神。優秀的法國電影藝術家們,以充沛的精力,接受了電影聲音的挑戰。他們並沒有完全背離視覺的表現力,而是有意地避免默片那種只能在畫面上作戲的方式,並富於想像力地去創造著一種新的藝術形式』。他們在影片中,往往以詩意的對話,引人人勝的視覺影象,透徹的社會分析,復雜的虛構結構,豐富多彩的哲理暗示,以及機智與魅力構成了一個復雜的、細膩的混合體,表現出法國電影在思想上的成熟。、詩意現實主義的出現與社會現實有著一定的聯系。20年代被稱作「瘋狂的年代」,人們剛從每一次世界大戰中蘇醒過來,在生活企表現出一種放縱,在藝術上則是大解放,其中電影是最為明顯的:放縱的終點是經濟大蕭條的出現。而法國比較歐洲的其他國家,經濟蕭條和危機的時間都要更長一些(1929年一1935年)。人們開始注意到如何活下去,並不得不在日常生活中去尋找一點點樂趣,一點點詩意。但是,法國電影的投資方式既不是國家的,也不是資本家的。因此,他們的現實主義既不是:好萊塢式」的,也不是「夏伯陽式」的。法國的電影藝術家們,在他們的作品中,表現出了作為獨立個人的特性(個性),使影片真正成為了藝術品,而同時也具有一定的商業性。因此,他們的影片在這段時期,不僅只是在他們的「電影俱樂部」中為少數藝術家觀賞,而且也能夠在法國普遍的影院網路中,被更廣泛的人們所接受。在當時的法國,一些投資商或製片人,常常認為是具有一定文化修養的人,他們有時為藝術敢於冒風險。同時,由於與國外電影業的競爭,也出現了商業上的競爭。競爭促使了藝術上的成熟,這的確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一些導演由此出了名,而被國外請去拍片子,比如:雷內。克萊爾去了英國、杜維威爾去了美國,等等。
聲音的處理。1.語言的運用上的特點:一是,德、法、英、俄的四種語言在影片中的混用,它豐富了電影聲音的表現,同時,語言本身的沖突又造成了敘事的戲劇性和復雜性。二是,影片中的語言和對話同時表明著人物的不同身份和階層,說明著人的隔閡狀態。不過,影片中的很多語言也應該說是帶有很強的人工雕琢的痕跡的。2.音樂的處理,它幾乎起到主導影片動機的作用。《大幻滅》鮮明地譴責了那個造成這場大戰,並將被這場大戰所消滅的統治階級的墮落和多餘的人物。歐洲的貴族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做了姿態優雅的自殺。把生命變成冷酷無情的謀殺的游戲,並附有一套人造的規則,最終就是把生命變成死亡」,影片《游戲規則》則以一個專門的主題進行了表現,描繪一個死亡社會的死亡的價值——實際上是兩個死亡的社會——富有的主人的社會和那個模仿他們主人的假紳士派的寄生的僕人的社會。主人和僕人都是重儀表輕真誠和人情的坦率表露,其必然結果就是死亡。
⑥ 法國藝術歌曲和德奧藝術歌曲的異同點
法國藝術歌曲介紹
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期,是法國藝術歌曲從開端、發展到興盛的時期。各國藝術歌曲的名稱不同,風格也不同,德國稱Lied,俄羅斯稱romance,法國稱melodie。但在類型屬性上,均屬藝術歌曲范疇,是一種結構更精緻、更完美的音樂會獨唱歌曲。
概述 早在16世紀中葉,法國就有許多用琉特伴奏的獨唱曲。16世紀末,除民歌和街頭歌曲之外,還流行一種用復調音樂伴奏的舞曲。17世紀初,從義大利傳入主調和聲音樂後,浪漫曲迅速發展,加上吟唱詩人的演唱和傳播,出現了用琉特、吉他或哈普西科德伴奏的獨唱歌曲,伴奏部分也以正規的記譜取代了數字低音。當時的歌曲種類繁多,有精緻的宮廷戀歌;有描寫牧羊人的田園戀歌和抒情歌曲;有淵源於吟唱詩人的浪漫曲和敘事歌曲;有根據城市歌曲改編的通俗歌曲;有舞曲和飲酒歌以及簡朴的輕松愉快歌曲;也有政治性、諷刺性的歌曲。17世紀有名的歌曲作家有P.蓋德龍、A.波埃瑟、G.巴塔耶、S.勒卡米、M.巴爾等。
18世紀,由於 J.-J.盧梭的提倡,歌曲創作傾向於民歌風格。18世紀除了J.P.A.馬蒂尼所作的一首美妙、哀怨的《愛情的喜悅》之外,其他作曲家如P.-A.蒙西尼、F.A.菲利多爾、N.-M.達拉伊拉克、A.-E.-M.格雷特里的作品,已很少為今日聽眾所知。18世紀初,室內清唱劇從義大利傳入法國,J.-P.拉莫以此寫成了著名的用 3首詠嘆調和1首朗誦調組成的《奧爾甫斯》,F.庫普蘭也寫了些獨唱歌曲。18世紀末法國大革命時期產生了不少優秀革命歌曲,如《就這么辦》和《馬賽曲》等,此外專業音樂家F.-J.戈塞克和E.-N.梅於爾也寫了一些愛國歌曲。
19世紀法國藝術歌曲的主要先驅是瑞士出生的L.尼德邁爾和H.蒙普。他們採用了A.de拉馬丁、V.雨果、A.de繆塞等人的浪漫主義詩篇,突破了浪漫曲的陳舊模式(樂句方整而刻板),創作出具有高度藝術性的新型歌曲,如前者的《湖》和後者的《安達露斯姑娘》均為傑作。其他作曲家如E.L.阿萊維和A.L.克拉皮鬆等人均起了開路先鋒的作用。
法國藝術歌曲發展時期 法國藝術歌曲的真正開端,應該說始於H.柏遼茲。他是第1個用「melodie」一詞來稱呼他所作的歌曲,並以此來區別於德國藝術歌曲和那種「旋律就是一切」的歌曲。它不同於法國早期的浪漫曲,它的結構不再局限於那種對稱的、分節式的創作規范,鋼琴伴奏更具獨立性和表現力。雖然他的早期歌曲如《牧羊姑娘的煩惱》仍是傳統的浪漫曲形式,但1830年他採用英國詩人T.莫爾的法文譯詩譜成 9首愛爾蘭歌曲時,已全無浪漫曲的痕跡。柏遼茲還創作了一些最佳歌曲,如《勃列泰尼的青年牧人》、《戰俘》、《田野》、《我相信你》等。1841年柏遼茲用T.戈蒂耶的詩譜寫的聲樂套曲《夏夜》是他最重要的歌曲創作,其中以《人去樓空》最為完美,《海邊的淺灘上》中哀傷的疊句感人肺腑,其他4首也各具特色。
繼柏遼茲之後,G.邁耶貝爾於1849年出版了歌集,這40首歌曲基本上是受德國藝術歌曲影響的產物。C.古諾創作了200多首歌曲,大都是浪漫曲式的分節歌。他早期的創作最為優秀,旋律新穎、純朴、優雅,和聲色彩豐富,具有鮮明個性。代表作有《小夜曲》、《啊!我美麗的叛逆者》、《五月的第一天》和《來吧!草地已青綠》。
G.比才寫了48首歌曲,其中以充滿戲劇性的《阿拉伯女主人的訣別》,具有鮮明西西里節奏的《十四行詩》、《六弦琴》、《田園戀歌》、《搖籃曲》等最具特色。
L.德利布的歌曲,色彩明快,富有生氣,略帶異國情調,代表作有《出發》、《桃金娘花》、《四月》和《卡迪斯姑娘》等。
J.馬斯內在創作風格上追隨古諾,但更為精緻,更富於感情。他於1866年創作了由前奏及7首歌曲組成的《四月的詩篇》和分為7段的《田園詩》。他是法國聲樂套曲的創始人。
比利時出生的C.-A.弗朗克的歌曲創作不多,他受到德國藝術歌曲的強烈影響,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缺乏法國氣質。弗朗克的歌曲作品有《玫瑰花的婚禮》、《夜曲》、《迎神》等。表現慶豐收儀式的《迎神》,在伴奏中巧妙地運用了聖詠《贊美天國》的模進式旋律,尤為新穎別致。
C.聖-桑斯是位風格多樣的多產作家,雖然受德國影響較深,然而他的歌曲卻有一種自發的抒情氣質,以及五彩繽紛的想像力和精緻的筆法。他的《蟬》、《螞蟻》、《國王讓的軍隊的行進步伐》都是上乘之作。1872年創作的帶有東方色彩的歌曲也獨具匠心。
弗朗克的學生V.丹第的作品帶有嚴肅的目的性,在音樂色彩上略顯暗淡,對當時的法國作曲家有相當影響。他為他自己的詩譜寫的歌曲《航海之歌》,把海濤澎湃的情景描畫得十分逼真而生動。這 3位大師的表現手法雖各自迥異,然而他們各自獨具的稟賦、個性和風格卻是法國氣派的。他們在法國藝術歌曲的發展歷史中都佔有重要地位。
G.福雷雖然一直寫作到20世紀,但他的創作仍屬19世紀范疇。他總共寫了 100餘首歌曲,以聲樂曲的成就贏得世界性聲譽。他的歌曲曲調優美流暢,結構簡明勻稱,感情含蓄深遠,想像力豐富,從內容到形式都具有一種法國人特有的精緻、細膩、瀟灑、飄逸的風度。他早期作品略受古諾影響,然而他迅速表現出獨特、新穎的手法,例如他早期的傑作《莉迪婭》一曲中,運用三連音的模進來發展抑揚起伏的旋律即是一例。他擅長在伴奏中以和聲的細膩變化和節奏的巧妙變換來烘托抒情的旋律,並善於把音樂旋律和歌詞語調的重音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如《水邊》。他更善於把常見的素材構成獨具新意的圖畫,例如具有古色古香的人物風情畫似的歌曲《月光》和情景輝映的水彩畫似的《曼多林》等。福雷的音樂氣質和詩人P.魏爾蘭的精美而略帶傷感的抒情詩十分吻合,他以色彩豐富的音樂語言清晰地表達了原詩的美妙意境。還有他的《夢後》、《奈爾》、《我們的愛情》、《伊斯法昂的玫瑰》和套曲《佳歌》都是傑作。到這一時期,法國的藝術歌曲,在創作、手法、體裁、形式等方面,都有了顯著的發展,取得了新的成就,達到了它的成熟時期。
H.迪帕克於1868~1884年間創作了14首歌曲。他的歌曲感情深沉,富於藝術感染力,如懷舊的《憂郁之歌》,充滿怨訴之情的《嘆息》,含蓄而深情的《憧憬》等,後者在和聲上有些仿效R.瓦格納。《羅瑟蒙德的庄園》是首戲劇性強烈的、別具風格的作品;《菲迪蕾》是首仿中世紀歌謠之作,原為女中音而寫,全曲為3個樂段及1個疊歌,疊歌是全曲的主導動機,每次重復出現暗示著城堡女主人為等待意中人又度過了從日落月出到黎明的一整夜。迪帕克最完美的歌曲是用C.波德萊爾的詩作所譜寫的《邀游》和《舊時的生活》,這兩首歌充滿了東方色彩的幻想和對平靜生活的憧憬。
C.德彪西大都採用同代人的詩作歌詞,他的某些歌曲,就旋律而言不如福雷,就情感表現而言,又不如迪帕克那樣充滿激情,但他善於使旋律線條合乎歌詞語調的起伏,使音樂和法語的節奏、重音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詩意、樂思和語言成為和諧的統一體。他的歌曲中鋼琴伴奏和人聲處於同等重要的地位。他的早期歌曲有《美麗的傍晚》等名曲。他用魏爾蘭的詩創作了18首歌曲,1882年寫的《曼多林》是他的最佳作品。《曼多林》創作於福雷的同名作品之前,他運用斷音和連音、三連音和二連音、大調和小調、和聲色彩的明暗、音量的強弱等對比手法,完成了這首格調高雅、充滿詩意的小夜曲。聲樂套曲《被遺忘的小詠嘆調》作於1888年,其中有在夏日黃昏懷念情人的《憧憬》;有在窗邊傾聽單調的雨滴淅瀝聲的《心中充滿眼淚》;有描寫一位飢餓的窮漢強顏為歡地騎在游藝場中的轉動木馬上,以忘掉他的孤獨、貧困和煩惱的《木馬》等。他還用P.盧伊斯的著名散文詩作了 3首《比利梯斯之歌》,也是他的成功之作。1910年他創作的《三首弗朗索瓦.維隆的歌謠》不同於其他作品,氣質上更為剛勁,更富戲劇性。德彪西自從1884年用S.馬拉梅的詩創作了《幽靈》後,1913年又用他的詩創作了《馬拉梅的三首詩》。由德彪西自己作詞譜寫的最後1首《無家可歸的孩子們的聖誕曲》,表達了作曲家對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流離失所的法國兒童的深切同情。
E.肖松是弗朗克的弟子,他譜寫了近40首歌曲。他的作品常帶有傷感的情調和浪漫曲的影響。其早期作品有《蝴蝶》、《蜜蜂》、《魅力》等。以C.-M.-R.勒孔特.德.李勒的詩譜寫的《南妮》是肖松的最佳作品,該曲的情感表現含蓄而真摯。他的《義大利小夜曲》實際上既不是小夜曲又不是船歌,而是首優美的抒情歌曲。《夜曲》譜上雖然標明□拍,然而鋼琴伴奏部分卻給人以□拍的感覺,因之演唱時必須保持節奏的准確與均勻。《永恆之歌》作於1898年,離去世不到一年,全曲充滿絕望情緒,帶有陰森、騷動不安的氣氛。
M.拉威爾共寫了39首歌曲,其中11首是為民歌或傳統歌曲配和聲伴奏,改編得很有特色。早期作品如《聖徒》、《克萊芒.莫羅的兩首諷刺短詩》和套曲《山魯佐德》都明顯地帶有德彪西的強烈影響。後者由 3首歌曲組成,第1首《亞細亞》的音樂構成11幅不同的圖畫;第 2首《魔笛》最為有名,它描寫一位東方少女和她情人的迷人的笛聲;最後 1首《冷漠的人》描寫一位東方少女極力以自己的美貌去吸引一位青年,青年在一瞬間曾一度動心,然而又冷漠地離去。另 1部套曲《自然界的故事》包括5首歌曲:《孔雀》、《蟋蟀》、《天鵝》、《翠鳥》、《珠鳥》,旋律富於朗誦性,與法語音調變化相吻合。鋼琴伴奏暗示出不同的動物特性。《五首希臘民歌》是真正的民歌,和聲編配巧妙。拉韋爾於1932年應用3種西班牙舞曲的節奏創作了最後1組套曲《堂吉訶德致杜爾西涅》,由5首歌曲組成,原來是為電影《堂吉訶德》配樂而作,演唱時要求保持庄嚴、雄威以符合人物形象。
A.魯塞爾寫過35首風格獨特的歌曲。早期創作帶有印象主義傾向,他善於運用傳統的復調對位手法,並將精練的和聲與復雜的節奏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他的作品的旋律線條常被長長的休止所中斷,用無聲彌補有聲,勝似有聲。他的成功作品有《雨中花園》、《薩拉曼卡的單身漢》、《薩拉班德》、《心在危險中》以及用中國詩的譯詩譜寫的3首歌曲:《致一位年
輕紳士》、《分離的情侶》和《一位賢妻的答復》。
F.普朗克在40年內共創作146首風格多樣的歌曲。由10首歌組成的《如此白晝,如此夜晚》是他最好的套曲。另 1套曲《動物小唱》(又名《奧爾甫斯的隨從》)作於1919年,他採用了G.阿波利奈爾的詩為歌詞,描繪了駱駝、山羊、蚱蜢、海豚、蝦、鯉魚等動物的活潑形象,伴奏既可用鋼琴也可用長笛、單簧管、大管及弦樂器合奏。他又用P.艾呂雅的詩譜寫了《五首詩》、《涼爽和炎熱》和《畫家的工作》,用L.de維爾莫蘭的詩作了兩部套曲《奇想的婚約》和《變化》。普朗克的歌曲節奏平易,旋律常用時值相等的音符組成。他的歌曲中很少有速度變化,力度變化也只是句與句間的對比,演唱時強調用連貫唱法,很少用敘述性方式。
上述迪帕克、德彪西、普朗克等人的立意新穎,筆觸精美,獨具一格而又多樣化的聲樂作品,極大地豐富了法國藝術歌曲的寶庫。
當代作曲家O.梅西昂和達尼埃爾-勒絮爾等人也寫了些歌曲,如前者的《三首歌曲》、《陸地和天空之歌》,後者的《光亮如白晝》,都是很有特色的法國藝術歌曲。
演唱特點
法國藝術歌曲的主要特點:①法國民族性格不愛過分誇張,喜愛以簡潔而多樣性的結構形式表達細膩、含蓄的感情,法國藝術歌曲的精練、優雅正是它的民族性格的反映。法國詩人與作曲家在歌曲中表現的往往是一些意境、心緒、暗示、印象或象徵性的不明確的朦朧感情或略帶憂郁傷感,很少作浪漫主義的狂烈的感情爆發,因此在演唱上要求嚴格控制聲音,既不縱情奔放,又要自然流暢,既含蓄內在又富於熱情,既精細、純凈又不流於嬌弱;樂句劃分和結構層次要清晰。
②法國人愛美,因而也講究音樂的形式美,追求柔美、連貫的聲音,精練的和聲,簡明的曲式結構,柔順的轉調,色彩繽紛的效果,精確的音準、節奏,優美的旋律線條等。
③法國的語言特徵:法語包括4個鼻化音,有15個母音和3個半母音,有些語言學家仍沿用原先16個母音,加上他獨特的語調、鼻化音和連誦,使得法語具有復雜而豐富的音樂性。法國藝術歌曲的旋律基本上是隨著法語語調的起伏而創造出來的,因而在演唱前必須反復朗誦歌詞,掌握詞的韻律、語氣、韻味和意境。特別需要注意的是連誦的運用與平時說話或唱民歌時不同,它用得多而考究,這與表演風格、情趣、分句和文化素養都有密切關系。
④法國藝術歌曲基本上與民歌傳統、流行的通俗歌曲沒有聯系,它常帶有一種貴族氣質的高雅和知識階層的文化素養而鮮有鄉土氣息。總之,一切必須適度,任何過度與不足(聲音過分控制,咬字太誇張,語調不夠親切,表情過於冷漠、平淡或火暴等)都與法國藝術歌曲的精緻、優雅的演唱風格相徑庭。
⑦ 為什麼電影中插曲和原聲帶中的感覺不一樣
電影主題區未必是電影拍攝當時錄制的音樂,有的經過編輯,或者重新唱的;而原聲帶就是拍攝時唱的人,唱的歌;最真實還原電影場景;兩者主要區別在: 時間不同,人唱的環境不同,心境可能也未必相同;還是略有差異的。
⑧ 德奧與法國藝術歌曲的異同
法國藝術歌曲介紹
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期,是法國藝術歌曲從開端、發展到興盛的時期。各國藝術歌曲的名稱不同,風格也不同,德國稱Lied,俄羅斯稱romance,法國稱melodie。但在類型屬性上,均屬藝術歌曲范疇,是一種結構更精緻、更完美的音樂會獨唱歌曲。
概述 早在16世紀中葉,法國就有許多用琉特伴奏的獨唱曲。16世紀末,除民歌和街頭歌曲之外,還流行一種用復調音樂伴奏的舞曲。17世紀初,從義大利傳入主調和聲音樂後,浪漫曲迅速發展,加上吟唱詩人的演唱和傳播,出現了用琉特、吉他或哈普西科德伴奏的獨唱歌曲,伴奏部分也以正規的記譜取代了數字低音。當時的歌曲種類繁多,有精緻的宮廷戀歌;有描寫牧羊人的田園戀歌和抒情歌曲;有淵源於吟唱詩人的浪漫曲和敘事歌曲;有根據城市歌曲改編的通俗歌曲;有舞曲和飲酒歌以及簡朴的輕松愉快歌曲;也有政治性、諷刺性的歌曲。17世紀有名的歌曲作家有P.蓋德龍、A.波埃瑟、G.巴塔耶、S.勒卡米、M.巴爾等。
18世紀,由於 J.-J.盧梭的提倡,歌曲創作傾向於民歌風格。18世紀除了J.P.A.馬蒂尼所作的一首美妙、哀怨的《愛情的喜悅》之外,其他作曲家如P.-A.蒙西尼、F.A.菲利多爾、N.-M.達拉伊拉克、A.-E.-M.格雷特里的作品,已很少為今日聽眾所知。18世紀初,室內清唱劇從義大利傳入法國,J.-P.拉莫以此寫成了著名的用 3首詠嘆調和1首朗誦調組成的《奧爾甫斯》,F.庫普蘭也寫了些獨唱歌曲。18世紀末法國大革命時期產生了不少優秀革命歌曲,如《就這么辦》和《馬賽曲》等,此外專業音樂家F.-J.戈塞克和E.-N.梅於爾也寫了一些愛國歌曲。
19世紀法國藝術歌曲的主要先驅是瑞士出生的L.尼德邁爾和H.蒙普。他們採用了A.de拉馬丁、V.雨果、A.de繆塞等人的浪漫主義詩篇,突破了浪漫曲的陳舊模式(樂句方整而刻板),創作出具有高度藝術性的新型歌曲,如前者的《湖》和後者的《安達露斯姑娘》均為傑作。其他作曲家如E.L.阿萊維和A.L.克拉皮鬆等人均起了開路先鋒的作用。
法國藝術歌曲發展時期 法國藝術歌曲的真正開端,應該說始於H.柏遼茲。他是第1個用「melodie」一詞來稱呼他所作的歌曲,並以此來區別於德國藝術歌曲和那種「旋律就是一切」的歌曲。它不同於法國早期的浪漫曲,它的結構不再局限於那種對稱的、分節式的創作規范,鋼琴伴奏更具獨立性和表現力。雖然他的早期歌曲如《牧羊姑娘的煩惱》仍是傳統的浪漫曲形式,但1830年他採用英國詩人T.莫爾的法文譯詩譜成 9首愛爾蘭歌曲時,已全無浪漫曲的痕跡。柏遼茲還創作了一些最佳歌曲,如《勃列泰尼的青年牧人》、《戰俘》、《田野》、《我相信你》等。1841年柏遼茲用T.戈蒂耶的詩譜寫的聲樂套曲《夏夜》是他最重要的歌曲創作,其中以《人去樓空》最為完美,《海邊的淺灘上》中哀傷的疊句感人肺腑,其他4首也各具特色。
繼柏遼茲之後,G.邁耶貝爾於1849年出版了歌集,這40首歌曲基本上是受德國藝術歌曲影響的產物。C.古諾創作了200多首歌曲,大都是浪漫曲式的分節歌。他早期的創作最為優秀,旋律新穎、純朴、優雅,和聲色彩豐富,具有鮮明個性。代表作有《小夜曲》、《啊!我美麗的叛逆者》、《五月的第一天》和《來吧!草地已青綠》。
G.比才寫了48首歌曲,其中以充滿戲劇性的《阿拉伯女主人的訣別》,具有鮮明西西里節奏的《十四行詩》、《六弦琴》、《田園戀歌》、《搖籃曲》等最具特色。
L.德利布的歌曲,色彩明快,富有生氣,略帶異國情調,代表作有《出發》、《桃金娘花》、《四月》和《卡迪斯姑娘》等。
J.馬斯內在創作風格上追隨古諾,但更為精緻,更富於感情。他於1866年創作了由前奏及7首歌曲組成的《四月的詩篇》和分為7段的《田園詩》。他是法國聲樂套曲的創始人。
比利時出生的C.-A.弗朗克的歌曲創作不多,他受到德國藝術歌曲的強烈影響,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缺乏法國氣質。弗朗克的歌曲作品有《玫瑰花的婚禮》、《夜曲》、《迎神》等。表現慶豐收儀式的《迎神》,在伴奏中巧妙地運用了聖詠《贊美天國》的模進式旋律,尤為新穎別致。
C.聖-桑斯是位風格多樣的多產作家,雖然受德國影響較深,然而他的歌曲卻有一種自發的抒情氣質,以及五彩繽紛的想像力和精緻的筆法。他的《蟬》、《螞蟻》、《國王讓的軍隊的行進步伐》都是上乘之作。1872年創作的帶有東方色彩的歌曲也獨具匠心。
弗朗克的學生V.丹第的作品帶有嚴肅的目的性,在音樂色彩上略顯暗淡,對當時的法國作曲家有相當影響。他為他自己的詩譜寫的歌曲《航海之歌》,把海濤澎湃的情景描畫得十分逼真而生動。這 3位大師的表現手法雖各自迥異,然而他們各自獨具的稟賦、個性和風格卻是法國氣派的。他們在法國藝術歌曲的發展歷史中都佔有重要地位。
G.福雷雖然一直寫作到20世紀,但他的創作仍屬19世紀范疇。他總共寫了 100餘首歌曲,以聲樂曲的成就贏得世界性聲譽。他的歌曲曲調優美流暢,結構簡明勻稱,感情含蓄深遠,想像力豐富,從內容到形式都具有一種法國人特有的精緻、細膩、瀟灑、飄逸的風度。他早期作品略受古諾影響,然而他迅速表現出獨特、新穎的手法,例如他早期的傑作《莉迪婭》一曲中,運用三連音的模進來發展抑揚起伏的旋律即是一例。他擅長在伴奏中以和聲的細膩變化和節奏的巧妙變換來烘托抒情的旋律,並善於把音樂旋律和歌詞語調的重音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如《水邊》。他更善於把常見的素材構成獨具新意的圖畫,例如具有古色古香的人物風情畫似的歌曲《月光》和情景輝映的水彩畫似的《曼多林》等。福雷的音樂氣質和詩人P.魏爾蘭的精美而略帶傷感的抒情詩十分吻合,他以色彩豐富的音樂語言清晰地表達了原詩的美妙意境。還有他的《夢後》、《奈爾》、《我們的愛情》、《伊斯法昂的玫瑰》和套曲《佳歌》都是傑作。到這一時期,法國的藝術歌曲,在創作、手法、體裁、形式等方面,都有了顯著的發展,取得了新的成就,達到了它的成熟時期。
H.迪帕克於1868~1884年間創作了14首歌曲。他的歌曲感情深沉,富於藝術感染力,如懷舊的《憂郁之歌》,充滿怨訴之情的《嘆息》,含蓄而深情的《憧憬》等,後者在和聲上有些仿效R.瓦格納。《羅瑟蒙德的庄園》是首戲劇性強烈的、別具風格的作品;《菲迪蕾》是首仿中世紀歌謠之作,原為女中音而寫,全曲為3個樂段及1個疊歌,疊歌是全曲的主導動機,每次重復出現暗示著城堡女主人為等待意中人又度過了從日落月出到黎明的一整夜。迪帕克最完美的歌曲是用C.波德萊爾的詩作所譜寫的《邀游》和《舊時的生活》,這兩首歌充滿了東方色彩的幻想和對平靜生活的憧憬。
C.德彪西大都採用同代人的詩作歌詞,他的某些歌曲,就旋律而言不如福雷,就情感表現而言,又不如迪帕克那樣充滿激情,但他善於使旋律線條合乎歌詞語調的起伏,使音樂和法語的節奏、重音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詩意、樂思和語言成為和諧的統一體。他的歌曲中鋼琴伴奏和人聲處於同等重要的地位。他的早期歌曲有《美麗的傍晚》等名曲。他用魏爾蘭的詩創作了18首歌曲,1882年寫的《曼多林》是他的最佳作品。《曼多林》創作於福雷的同名作品之前,他運用斷音和連音、三連音和二連音、大調和小調、和聲色彩的明暗、音量的強弱等對比手法,完成了這首格調高雅、充滿詩意的小夜曲。聲樂套曲《被遺忘的小詠嘆調》作於1888年,其中有在夏日黃昏懷念情人的《憧憬》;有在窗邊傾聽單調的雨滴淅瀝聲的《心中充滿眼淚》;有描寫一位飢餓的窮漢強顏為歡地騎在游藝場中的轉動木馬上,以忘掉他的孤獨、貧困和煩惱的《木馬》等。他還用P.盧伊斯的著名散文詩作了 3首《比利梯斯之歌》,也是他的成功之作。1910年他創作的《三首弗朗索瓦.維隆的歌謠》不同於其他作品,氣質上更為剛勁,更富戲劇性。德彪西自從1884年用S.馬拉梅的詩創作了《幽靈》後,1913年又用他的詩創作了《馬拉梅的三首詩》。由德彪西自己作詞譜寫的最後1首《無家可歸的孩子們的聖誕曲》,表達了作曲家對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流離失所的法國兒童的深切同情。
E.肖松是弗朗克的弟子,他譜寫了近40首歌曲。他的作品常帶有傷感的情調和浪漫曲的影響。其早期作品有《蝴蝶》、《蜜蜂》、《魅力》等。以C.-M.-R.勒孔特.德.李勒的詩譜寫的《南妮》是肖松的最佳作品,該曲的情感表現含蓄而真摯。他的《義大利小夜曲》實際上既不是小夜曲又不是船歌,而是首優美的抒情歌曲。《夜曲》譜上雖然標明□拍,然而鋼琴伴奏部分卻給人以□拍的感覺,因之演唱時必須保持節奏的准確與均勻。《永恆之歌》作於1898年,離去世不到一年,全曲充滿絕望情緒,帶有陰森、騷動不安的氣氛。
M.拉威爾共寫了39首歌曲,其中11首是為民歌或傳統歌曲配和聲伴奏,改編得很有特色。早期作品如《聖徒》、《克萊芒.莫羅的兩首諷刺短詩》和套曲《山魯佐德》都明顯地帶有德彪西的強烈影響。後者由 3首歌曲組成,第1首《亞細亞》的音樂構成11幅不同的圖畫;第 2首《魔笛》最為有名,它描寫一位東方少女和她情人的迷人的笛聲;最後 1首《冷漠的人》描寫一位東方少女極力以自己的美貌去吸引一位青年,青年在一瞬間曾一度動心,然而又冷漠地離去。另 1部套曲《自然界的故事》包括5首歌曲:《孔雀》、《蟋蟀》、《天鵝》、《翠鳥》、《珠鳥》,旋律富於朗誦性,與法語音調變化相吻合。鋼琴伴奏暗示出不同的動物特性。《五首希臘民歌》是真正的民歌,和聲編配巧妙。拉韋爾於1932年應用3種西班牙舞曲的節奏創作了最後1組套曲《堂吉訶德致杜爾西涅》,由5首歌曲組成,原來是為電影《堂吉訶德》配樂而作,演唱時要求保持庄嚴、雄威以符合人物形象。
A.魯塞爾寫過35首風格獨特的歌曲。早期創作帶有印象主義傾向,他善於運用傳統的復調對位手法,並將精練的和聲與復雜的節奏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他的作品的旋律線條常被長長的休止所中斷,用無聲彌補有聲,勝似有聲。他的成功作品有《雨中花園》、《薩拉曼卡的單身漢》、《薩拉班德》、《心在危險中》以及用中國詩的譯詩譜寫的3首歌曲:《致一位年
輕紳士》、《分離的情侶》和《一位賢妻的答復》。
F.普朗克在40年內共創作146首風格多樣的歌曲。由10首歌組成的《如此白晝,如此夜晚》是他最好的套曲。另 1套曲《動物小唱》(又名《奧爾甫斯的隨從》)作於1919年,他採用了G.阿波利奈爾的詩為歌詞,描繪了駱駝、山羊、蚱蜢、海豚、蝦、鯉魚等動物的活潑形象,伴奏既可用鋼琴也可用長笛、單簧管、大管及弦樂器合奏。他又用P.艾呂雅的詩譜寫了《五首詩》、《涼爽和炎熱》和《畫家的工作》,用L.de維爾莫蘭的詩作了兩部套曲《奇想的婚約》和《變化》。普朗克的歌曲節奏平易,旋律常用時值相等的音符組成。他的歌曲中很少有速度變化,力度變化也只是句與句間的對比,演唱時強調用連貫唱法,很少用敘述性方式。
上述迪帕克、德彪西、普朗克等人的立意新穎,筆觸精美,獨具一格而又多樣化的聲樂作品,極大地豐富了法國藝術歌曲的寶庫。
當代作曲家O.梅西昂和達尼埃爾-勒絮爾等人也寫了些歌曲,如前者的《三首歌曲》、《陸地和天空之歌》,後者的《光亮如白晝》,都是很有特色的法國藝術歌曲。
德奧~~~~~~~
前言
托馬斯·庫恩的新編史學理論提出了「範式」的理論概念。他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中講道:「科學史家不追求一門舊學科對我們目前優勢地位的永恆貢獻,而且盡力展示出那門學科在它盛行時代的歷史整體性。」我們可以用這種觀點來審視藝術歌曲,這是用一種新編史學的觀點來看歷史問題。本文試從「範式」這個理論來談談藝術歌曲的音樂史發展脈絡,以及它作為一個範式的基本特徵及其更換。
藝術歌曲在19世紀出現有它的社會歷史意義。從社會背景來說,在西方文化傳統中,對自我價值的肯定,突出表達個人主觀情感的認識一直在時隱時現地延續著,這也是19世紀民族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共通點,它基於對個人價值的肯定,等這種平等、自由的意識擴大到一定的人群的時候,就會為藝術歌曲的形成打下了基礎。浪漫主義音樂強調主觀情感,尤其是對愛情這最強烈和個性化的表述中,自傳性的、偏重心理變化的抒情性特徵十分明顯,同時如何獲得公眾的需求也是作曲家們的追求。他們不再追求大型的作品,而是傾向小型的標題性作品,其構思常常與文學、詩歌、戲劇、繪畫、特性舞蹈等其他姊妹藝術有關。細膩的情感、靈活的曲式,都是藝術歌曲這種範式形成的基礎。藝術歌曲主要是為了打破一種大而空洞的、沒有情感的藝術形式。所以有了這種意念,作曲家們急需找到一種能表達他們這種情感的作品形式。
藝術歌曲的範式的核心應該是:音樂與各種姊妹藝術的廣泛結合,情感因素中散發出來的關於音樂家親切、單純、敏感的氣息,容易激動又捎帶由於傷感的色彩,賦予節奏性織體以表情的意味,追求音色的細微差別等等。
一、文學與音樂的結合
德奧藝術歌曲真正成型並開始產生影響是和18世紀後期、19世紀早期的狂飆運動和浪漫主義文學的產生密不可分的。這一派作家與詩人崇尚感情,要求自由和個性解放,心靈尋求打碎枷鎖,嚮往理想世界;強調主觀感覺與想像的偉大創造力的思想,脫離神學、脫離宗教的羈絆;發揚民族風格,把民族民間素材作為文學創作源泉與基礎。但是帶有狂熱的、傲慢的、脫離民眾的個人主義傾向。這些藝術觀對後來的音樂家都產生了很深遠的影響。舒伯特的文學鑒賞力與理解力雖然經常受到後人的質疑,但絲毫不妨礙他將繆勒、莫里克、海涅、席勒、歌德等詩人的詩歌插上音樂的翅膀。舒曼對詩歌的選擇,更滲透出他高雅的文學修養,他的文學趣味是在廣泛閱讀歌德、讓·保爾和拜倫的著作中慢慢積累發展起來的,他不僅進行音樂創作同時也寫詩歌和其他類型文學作品。與文學家一樣寫詩的生活經驗使舒曼比其他音樂家更容易深入到詩人情感敏銳、情緒豐富的世界中。這些都使他的歌曲具有無限的打動人心的力量,雖然這種力量看起來是那麼的平靜,但卻能夠在質朴的音樂進行中撼動最堅強的心。勃拉姆斯最終使自己能夠深入到詩人內心深處,那些對詩作所做出的鞠躬盡瘁的臣服,無疑使得勃拉姆斯的歌曲體現出詩與音樂前所未有的精確完美的結合。使他的藝術歌曲更有一種虔誠的理性觀念。讓·保爾就像Mosco Came書中所說,「我們不必就音樂本身來評價他的歌曲,倒是應該再在創造上,在聲樂與鋼琴的本義上,在詩的語言、詩的情趣和詩意上,獨立地去探討這些歌曲達到了何種程度的成功。」
因此,藝術歌曲範式的本質特點,也是德奧藝術歌曲所傳達的基本創作觀念,即:不僅僅體現於其採用的歌詞大多是文學性較強的詩篇,而更重要的在於作曲家要通過自己的文學鑒賞、音樂創造,營造出詞與音樂的完美結合,雖然這里的「完美」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標准,至浪漫主義後期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但作曲家力圖將文學性較強的詩篇與音樂創作完美結合的創作初衷是不變的。
二、以鋼琴為主的器樂伴奏
以鋼琴為主的器樂伴奏是德奧藝術歌曲在音樂形式上對藝術歌曲的最大貢獻,這也成為藝術歌曲的典型的範式特點之一。而德奧藝術歌曲在這方面所體現出的較其它藝術歌曲的不同主要在於它與聲樂部分的一體性,也就是說無論在哪個時期,都特別注意與聲樂聲部結合在一起達到完整藝術美的表現方法。德奧藝術歌曲中聲樂與鋼琴伴奏的關系的演變過程也可以作為考察藝術歌曲發展史的重要線索。
舒伯特開創了藝術歌曲的一個時代。舒伯特的聲樂套曲《冬之旅》可稱為舒伯特藝術歌曲的代表作。這是一組敘事的抒情音詩、一部音樂配成的戲劇。舒伯特著意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生動地塑造了繆勒的詩中的那個寂寞、孤獨、對現實不滿、追求渺茫的理想又終不可得的苦悶靈魂。他深感到人世間的冷漠和凄涼,自己在這里得不到同情和憐憫,永遠是個陌生人、流浪者。他要避開浮華塵世,在飄忽的旅途中尋找內心的安寧。當最終一切擺脫苦痛命運的企圖都失敗之後,他強打精神,詛咒世界,追隨一個孤苦的行乞老藝人而去了。可以說,這是舒伯特內心的披露,也深刻地代表著作曲家這個階層的、同時代人的思想情緒。
《晚安》是套曲的第一首歌。鋼琴以憂愁、帶有沉重嘆息的下行音調和穩定的行進節奏開始,立刻就預示出整個套曲的基木色調,描繪出剛起程的旅人的陰郁心情。第二首《風信旗》。鋼琴伴奏一方麵塑造出變幻無常的風信旗飛舞飄揚的情狀,一方面以飛速的音型襯托出失戀的旅人那異常激動、忿怨的情緒。《菩提樹》(第五首)是套曲中流傳最廣的一首歌。安逸、溫和的旋律,用E音上大、小調的陰暗色彩對比出主人公美好的過去和凄涼的現在。到第九首《鬼火》時,旅人激動的情緒逐漸平息,他感到「人間歡樂、人間痛苦都像鬼火難捉摸」,他要像河水終將流入大海一樣,把自己的痛苦埋葬。第二十二首《勇氣》的速度相當快,但調性隨著每個樂句在變(g—G—g—G……)歌曲停止在G大調。鋼琴的結尾卻以g小調結束,這種處理手法對「勇氣」帶有明顯的諷刺意味。《老藝人》是套曲的結尾,旅人在「受盡人世痛苦而無動於衷」的行乞的老藝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命運和「前途』,八音琴匣的音調自始至終,它伴隨的旋律既像老藝人的吟唱,又像是詩人和作曲家內心的呻吟,完成了整部套曲。這些特性的音符和旋律進行是一種豐富深沉,帶有深刻情感體驗的音調。
⑨ 法國和美國電影文化差異拜託了各位 謝謝
法國電影特點: 輕松,愉快,畫面漂亮,配樂優美,剪接輕快,語言詼諧,充分體現著人文主義之美和浪漫氣息。但,比較注重細節,語言有時過於瑣碎,題材多數描寫或表現的的草根或小民的一顰一笑,說好聽了是接近生活,還原生活,歌頌生活;說不好聽了,有些小家子氣。 美國電影特點: 一看就是有著大山大河的國家拍的片子,氣勢恢弘,場景遼闊,加上現在美國電影很愛配音域寬廣、動態范圍大的多聲道交響樂,讓人在看片的同時,隨著劇情的深入而心潮澎湃。體現小家、小我或人文情感的片子也不少,都比較會煽情,同時在潛移默化地傳誦著上帝呀、美利堅呀、家庭關愛呀、人性呀,等等,等等。在美國開會逗留期間和朋友也和美國百姓有所接觸。多數美國百姓很善良、很nice、很平和,社會很和諧。
⑩ 哪位法國電影愛好者給我說說法國電影中的經典歌曲
電影中的經典法語歌曲LA MER
這是一首經典的法語歌曲出現在眾多電影當中。
影視中的法語歌曲
尚雯婕深圳演唱會演繹法語歌曲PK超強原音
適合在酒吧咖啡館聆聽的法語歌曲
法語歌曲節目:滬上香頌
聽歌學法語,輕松入門!
法語歌曲全面介紹
這是法國音樂家Charles Trénet在1945年作詞作曲並演唱的一首非常經典的法語歌曲La Mer《大海》。據說當初寫這首歌額時候,Trénet只用了二十分鍾。估計,那是一個暖洋洋的夏日午後,Trénet在藍色海岸邊的某個小酒館里,一番痛飲之後,一揮而就,一首名曲的誕生就這么簡單。
歌詞:
La mer
Qu'on voit danser
Le long des golfes clairs
A des reflets d'argent
La mer
Des reflets changeants
Sous la pluie
大海
我們看見她翩翩起舞
沿著那明亮的海灣
波光粼粼
大海
在雨中
變幻莫測
La mer
Au ciel d'été
Confond ses blancs moutons
Avec les anges si purs
La mer
Bergère d'azur
Infinie
大海
在夏日的天空下
是那白色的羊群
還有那純潔的天使
大海
蔚藍色的牧羊姑娘
無邊無際
Voyez
Près des étangs
Ces grands roseaux mouillés
Voyez
Ces oiseaux blancs
Et ces maisons rouillées
看啊
在池塘的旁邊
那些茂密濕潤的水草
看啊
那些白色的鳥兒
還有那些老舊的房子
La mer
Les a bercés
Le long des golfes clairs
Et d'une chanson d'amour
La mer
A bercé mon c�0�4ur
Pour la vie
大海
輕輕搖擺
沿著那明亮的海灣
就像一首情歌
大海
撫慰著我的心
直到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