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電影《天才少女》——孩子不是需要父母操縱的機器
1
這部電影講的是一個智商超常的七歲小女孩瑪麗,在同齡孩子在學習加減法的時候,她已經在自己研究微分方程,所以她在學校顯得格格不入,自己也不喜歡學校。
瑪麗跟舅舅弗蘭克生活在一起,不知道誰是父親,母親黛安在她剛出生不久就自殺身亡,弗蘭克雖然沒有穩定工作,不過他們兩個一直像朋友一樣和睦相處。
直到有一天,小女孩的外婆伊芙琳出現了。
伊芙琳發現了瑪麗的數學天分,認為不能浪費,必須像孩子的媽媽一樣投身於數學的研究當中。在和弗蘭克商討讓瑪麗跟她一起生活失敗之後,伊芙琳請來律師爭奪瑪麗的撫養權。因為弗蘭克沒有穩定職業,也曾經因為暴力被拘留,他敗訴了。
之後,瑪麗跟著外婆伊芙琳整天研究數學,同時也因為弗蘭克最後放棄自己而感到傷心不已。
弗蘭克其實並不是沒有能力才成為沒有正當職業的人。
他也和他的姐姐,也就是孩子的媽媽一樣,智商過人,只不過想要反抗母親操縱他們的人生,最後變得自暴自棄。
電影的最後,弗蘭克因為太想念瑪麗,所以鼓起勇氣找到他的母親,控訴她不能像操縱他姐姐的人生那樣,安排瑪麗的人生。他認為瑪麗雖然智商過人,但是仍然需要體驗平常人的人生樂趣,而不是過著除了研究數學以外還是研究數學的枯燥人生。
弗蘭克把一條數學方程式的證明過程交給了他母親,告訴母親是姐姐交代要在母親去世之後才公布於世的,而證明那條方程式是母親為姐姐設下的人生目標。
伊芙琳終於在痛苦中承認自己犯下的錯誤。
2
電影里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從未出現的瑪麗的母親——黛安。
一個只出現在照片上的女人。
一個選擇了在剛生完孩子的就結束自己27歲生命的年輕女子。
一個終生投身於研究一個數學方程的數學家。
電影的剛開始一直沒有告訴我們她為什麼要自殺,一個前途無量的數學家為什麼會自殺,難道是因為男朋友拋棄了她和孩子嗎?
電影里伊芙琳對於女兒的離去和未證明的數學定理感到遺憾,她認為自己的外孫女可以繼承女兒未竟的事業。
可是兒子弗蘭克用事實告訴她,黛安早在去世之前就已經證明了定理。即使已經證明了,她還是不願意母親知道,甚至是希望母親活著的時候永遠都不知道。
這個時候,我們把電影裡面所有的細節串起來,終於知道黛安自殺的原因了。
黛安從小就在數學方面展現了極大的天分,用她母親的話來說,十億人才會出現一個這樣的天才。
於是,黛安從小就被母親安排了學習數學的道路,被告知證明一個一直沒有被證明的方程是她的人生目標。
這個目標其實是伊芙琳自己當年的遺憾。因為她年輕的時候也是研究數學的,只不過後來結婚生子,也因為自己的能力有限,她放棄了數學。
所以她希望女兒,到後來希望自己的外孫女完成自己的夢想。
除了研究數學,她沒有經歷其他同齡人的樂趣,沒有參加體育活動,沒有同齡朋友,甚至唯一一次的初戀也被母親以強硬的手段解決了。
黛安過去的每一張照片,要麼是獨照,要麼是和母親的合照。這對於一個小女孩的成長軌跡來說太不正常了,可是伊芙琳覺得她的女兒如此特別,不需要浪費時間和精力來體驗平凡的人生,她女兒註定要過特別偉大的人生。
她很孤獨,盡管母親一直陪在她的身邊。她除了數學之外的任何意願都會被母親否定。她的母親並不是母親,因為她給予的不是給孩子純粹的愛,而是用愛的名義操縱自己的人生。
當她完成了母親為她設定的人生目標之後,她不知道接下來還要做什麼。
她覺得自己來到世上的使命已經結束了,可是她又非常不甘心母親因為自己的成功感到高興。
她要用結束自己的生命和掩蓋她已經成功證明定理的方式進行她唯一一次也是最大一次的反抗。
3
黛安的一生是悲劇的。一直按照母親的意願活著的她,並不是心甘情願接受安排的,只是她後來採用了最激烈的方式來反抗,未婚生子和自殺。
她確實給她的母親以沉重的打擊了,可是她母親一直沒有真正明白她的反叛的根本原因。
她的母親也從來不認為自己有錯。她認為女兒之所以自殺是因為黛安太軟弱。她也認為自己的丈夫和兒子軟弱,問題多。
總之,從來不覺得自己有任何問題。
4
作為一名母親,擁有的權利和力量對於一個弱小的孩子來說是無法抗拒的,為了生存孩子會選擇服從。
當孩子進入青春期,開始有了自我意識之後,他才慢慢學會爭取自己的權利,這樣我們就認為孩子變得叛逆。
很多父母評價一個孩子是否好孩子的標準是:是否聽話。
聽父母的話的就是好孩子,不聽父母話的就不是。
父母的話成為評判孩子好壞的標准。
然而父母的觀念就是正確的嗎?父母是人,也會犯錯。而且,即使跟父母的觀念不一致,是不是就代表不正確呢?
難道就沒有青春期不叛逆的孩子嗎?
有的,有兩種。一種是已經習慣聽從父母的安排,不曾想過反叛的孩子。一種是在被父母尊重和民主對待的孩子,因為他不需要反叛。
當我們總是在抱怨孩子不聽話的時候,是不是也要反思自己,孩子的不聽話是真的做壞事,還是只是沒有按照我們的意願來行動呢?
電影的最後,瑪麗又回到了舅舅弗蘭克的身邊,繼續和弗蘭克一起生活。瑪麗在大學里和大學生們一起學習,體會到了學習的樂趣。放學之後會和同齡的夥伴一起玩耍,擁有了自己的朋友。而且,瑪麗還是和以前一樣,和舅舅平等地談論人生的各種問題。
5
舅舅弗蘭克和瑪麗的相處有三幕讓我印象深刻。
第一幕是夕陽下,他們一邊玩耍,一邊討論關於信仰的話題。弗蘭克表達自己的看法,不過也強調只是自己的看法,並不要求瑪麗接受,瑪麗可以有自己的想法。
第二幕是弗蘭克和瑪麗發生爭吵,但是過錯方是弗蘭克。弗蘭克在冷靜以後發現自己的沖動傷害了瑪麗,所以他立刻真誠地跟瑪麗道歉,希望能夠得到瑪麗的原諒。
第三幕是瑪麗知道自己的親生父親對她沒有任何的關心而感到非常傷心。
弗蘭克帶瑪麗到醫院產房的門口,陪著陌生的孕婦的家人等待新生命的降臨。在產房外的家人得知孩子順利誕生的喜悅和感動也感染了瑪麗,弗蘭克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告訴瑪麗,瑪麗的出生也給他們帶來了不少於那些人的喜悅。
瑪麗的母親是不幸的,因為她用了結束生命的方式來報復自己的母親。
瑪麗是幸運的,因為她遇到了懂得尊重她的家人。
當我們把孩子也當作平等的人去對待,或者直接把孩子當作自己的朋友,你會發現,你不會去操控朋友的人生,不會強迫朋友,因為你這么做就會失去這個朋友。
孩子其實也一樣。
把孩子當作朋友來對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是很困難的。
因為作為父母,總是認為自己有責任讓孩子成長得更好。
可是好不好的標准如果都來自於父母自己,而不參考孩子自己的意見,甚至孩子長大了做什麼工作,跟什麼人結婚,生幾個孩子等等決定,都要孩子聽從自己的安排,那孩子終究只是變成了父母實現自我價值的工具。
因為父母希望自己在自己和世人眼裡是成功的父母,所以希望孩子能夠聽話。
電影里的三幕弗蘭克和瑪麗相處的場景其實已經告訴我們要怎麼做了。
第一,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要鼓勵孩子自己獨立思考。
第二,成人也會犯錯,我們教育孩子知錯就改,自己也要以身作則。
第三,愛孩子不是掛在嘴邊就可以,也不是我們認為是愛就強加給孩子,要讓孩子感受到的愛才是真正的愛。
孩子不是父母生命的延伸,不是父母實現自己理想的繼承者,不是需要被操縱的機器人。
孩子是獨立的生命,是可以擁有自我選擇權利的人。他們的人生我們可以支持,可以引導,唯獨不可以的是控制。
2. 《天才少女》有哪些經典英語台詞
《天才少女》是由美國福斯探照燈公司出品的劇情片,由馬克·韋布執導,克里斯·埃文斯、麥肯納·格蕾絲、珍妮·斯蕾特、琳賽·鄧肯等聯合主演。 該片講述了一個天才小女孩在被發現數學天賦後,舅舅和外祖母圍繞孩子的教育撫養問題產生分歧的故事。該片於2017年4月12日在美國上映。
3. 《天才少女》影評
有這樣一個女孩,她的媽媽——黛安是個偉大聰明的數學天才,可不知為什麼自殺身亡了,在臨死前,黛安在房間里告訴Marry(黛安的孩子)的舅舅Frank讓他來撫養Marry,黛安告訴Frank希望Marry像其他孩子一樣開開心心過每一天。
可Marry卻與其他孩子與眾不同,在剛上一年級時,Marry就會57ⅹ174的乘法算式,6歲就已經開始研究奧數,拿著外婆給她買的iPad開始研究她母親未研究完的數學方法,大概上帝就是想讓Marry成為一個奇跡,可到了最後……
《天才少女》是由美國福斯探照燈公司出品的劇情片,由馬克·韋布執導,克里斯·埃文斯(Marry的舅舅Mrank)、麥肯娜·格瑞絲(Marry)、珍妮·斯蕾特(Marry一年級的老師)、奧克塔維亞·斯賓瑟(Marry家的鄰居)、琳賽·鄧肯(Marry的外婆)聯合主演。
《天才少女》講述美隊扮演一名原本波士頓大學助教現在是修船工的Frank Adler在姐姐自殺後領養了外甥女Mary——一位智力過人的天才少女。Mary剛一入學就表現得與眾不同,然而舅舅Frank只想讓孩子過普通人生活。Mary的外婆得知了少女的天賦,出現在二人的生活里,要將Mary培養成數學天才。於是一場撫養權之爭開始了。
藝人: Rob Simonsen、 語種: 英語 、唱片公司: Lakeshore Records、 發行時間: 2017年04月12日、 專輯類別: 原聲帶、影視音樂,它是一部非常令人感動的電影,它的英文名叫做《Gifted》,翻譯過來意思是:天賦,天才的禮物。這部電影在美國家喻戶曉,片長101分鍾。
現在的家長把自己孩子的未來定的死死的,讓我們孩子沒有一點點的自由,而此時此刻我們的夢想就這樣被大人們捏碎,直到完全失去這個特長。而Marry喜愛奧數,有一次,外婆帶Marry去劍橋大學上課,偶爾見發現了千禧年的照片掛在牆上,在外婆的激發下,Marry下定決心說,長大了,她的照片也要掛在那個名人牆上!
《天才少女》激勵著我們有夢想就去追求,不要受任何干擾,不要被家長約束!
4. 電影天才少女中瑪麗說話是美式英語嗎
美劇一般情況下都是美式英語,如果想要學習美式英語,多看一些美劇是有幫助的,英式英語有些生硬,沒有美式圓滑,不太容易學習。
5. 天才少女櫻的英文是什麼字母
英文首字母縮寫是TCSNY,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6. 天才少女這部電影所描述的故事是真實的嗎
不是真實故事改編的。
《天才少女》是由美國福斯探照燈公司出品的劇情片,由馬克·韋布執導,克里斯·埃文斯、麥肯納·格蕾絲、珍妮·斯蕾特、琳賽·鄧肯等聯合主演。該片於2017年4月12日在美國上映。
劇情介紹
六年前,弗蘭克的姐姐自殺了,留下了親生女兒瑪麗給弗蘭克撫養。瑪麗的媽媽,也就是弗蘭克的姐姐,曾經是著名的數學家。
擁有著超高的智商和數學邏輯思維。這也讓年幼的瑪麗遺傳了這顆聰明的大腦,幾歲的瑪麗就能分析出英國脫歐後衍生的經濟問題。
弗蘭克是個平凡人,她只希望瑪麗像其他孩子一樣平凡長大就好。可是瑪麗的聰明才智卻讓老師和校長震驚。不僅如此,瑪麗還把欺負別人的同學打進了醫院。
對於這樣一個智力完全超出學校教育范圍的小孩,瑪麗被校長推薦去更好的學校,並且可以申請全年獎學金。
但是弗蘭克拒絕了。弗蘭克認為瑪麗最不需要的,就是強調她與別人不一樣。如果現在的學校無法給她提供相應的教育課程,那麼就把她教育成一個普通人好了。
弗蘭克希望讓孩子在一個健康的氛圍中成長,成就價值並不是弗蘭克在意的東西。但有人卻不這么想,瑪麗的外婆伊芙琳找上門來,想要帶走瑪麗。
在外婆眼裡,讓孩子成為那萬中無一才是最應該在乎的事情。最終達不成和解的兩人用對簿公堂的方式來決定孩子的撫養權。
為了得到最好的結果,弗蘭克與伊芙琳達成了折中協議,將瑪麗交給領養家庭,只允許弗蘭克每周探視一次,而伊芙琳也不再干涉瑪麗的生活。
原本以為瑪麗就如此生活在寄養家庭,伊芙琳會遵守承諾,不再干涉瑪麗的正常生活。可是弗蘭克卻發現,原來將瑪麗交給領養家庭只是一個幌子,伊芙琳依舊沒有放棄天才培養計劃,背著弗蘭克在領養家庭給瑪麗上課。
面對這樣的狀況,弗蘭克終於忍不住發怒了,他把姐姐生前留下的數學方程式答案扔在了伊芙琳面前。並且告訴她姐姐其實早就解出了這個數學方程式,但是她的遺願就是等你死了以後才發表。
(6)電影天才少女用英語擴展閱讀
角色介紹
1、弗蘭克
瑪麗的舅舅,帶著姐姐的遺孤瑪麗生活在海邊。弗蘭克曾是大學教授,他和姐姐的童年是枯燥乏味的。因為目睹數學家姐姐的抑鬱、自殺,弗蘭克不願外甥女瑪麗重蹈她母親的覆轍,堅持希望瑪麗過上普通人生活,在社交、運動甚至個人興趣方面都能和普通人一樣。
2、瑪麗
瑪麗是弗蘭克的外甥女,小瑪麗繼承了媽媽的數學天賦,7歲已可以理解各種高等方程。舅舅堅持自己的育才之路,把瑪麗送到最普通的公立小學,在學校里回答3加3等於幾,像同齡孩子一樣慢慢成長。她喜歡有朋友、有同學、和被舅舅寵愛的生活。
7. 求分享《天才少女(2017)》百度網盤免費資源在線觀看,馬克·韋布導演的
鏈接:
8. 電影《天才少女》(轉)
我相信大家在中學的時候應該都學過一篇名叫《傷仲永》的古文,說的是仲永生來天資聰穎,但因為教育不當,最終落了個「泯然眾人矣」的收場。
這段故事讓王安石無比唏噓,也常被用來當做論述後天教育的重要性。
那麼天才到底如何教育?誰能決定孩子接受怎樣的教育?天才真的就要普通人的涇渭分明么?
這正是電影《天才少女》想要探討的問題。
影片中的小主人公瑪麗是一個數學天才,她不僅能在算術課堂上輕而易舉的心算出57乘135的正確答案而且能准確快速地計算出該數的平方根,除此之外,她在搞懂高等代數後,也正在自己研究微分方程。
擁有這樣的數學天賦,就連瑪麗的小學的校長都不得不承認——瑪麗非同尋常,學校的課對她來說已經失去了挑戰。
但是瑪麗的舅舅同時也是她的監護人弗蘭克則不這么認為,他認為瑪麗最不需要的就是強調她的天賦,他更希望她能成為一個簡簡單單的普通人。
沒錯,故事在開篇就直接丟出來了一個矛盾——學校認為天才少女瑪麗應當去接受特殊教育,而弗蘭克則認為瑪麗更需要一個普通的學習環境。那麼這就引出來了一個問題,為什麼弗蘭克會甘願讓瑪麗「泯然眾人矣」呢?
原來,小瑪麗的母親黛安就是一位數學家,她一生都在試圖尋找解決納維斯托克斯方程(一個描述粘性不可壓縮流體動量守恆的運動方程)的方法。
然而有一天她卻突然自殺身亡,而把年幼的瑪麗丟在了她的弟弟弗蘭克家裡。
之所以自殺,是因為黛安的母親——伊芙琳在年輕時為了愛情,放棄了自己的數學天賦,所以她將自己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了黛安身上。而正是因為母親伊芙琳的嚴厲逼迫和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堅持,導致了黛安心理的崩潰,從而選擇了離開人世。
所以,弗蘭克作為瑪麗的監護人,就絕對不允許這樣的悲劇再次發生,他想用這樣「隱藏天賦」的方法來保護瑪麗,並且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讓她能夠獲得一個和普通孩子一樣的童年時光。
但是,一天,伊芙琳突然造訪來看自己的外孫女瑪麗。而她此行的目的也非常明確,就是要奪得瑪麗的撫養權,讓外孫女去完成那個女兒生前沒有完成的「納維斯托克斯方程問題」,以獲得非凡的成就,流芳百世。
這和弗蘭克的打算可以說是背道而馳,於是弗蘭克和伊芙琳就開始上演了一出母子倆對瑪麗撫養權的「爭奪戰」。
起初雙方的爭論焦點是——能否可以給瑪麗一個較好的成長環境?
對於這個問題,弗蘭克自知理虧,因為他辭掉了大學老師的工作來到了小鎮上給人修船。他和瑪麗現在住在一間破房子里,收入只能勉強維持生計,並且沒有醫療保險。
而伊芙琳則非常富裕,她本就是劍橋大學數學系的高材生,不僅得到了瑪麗親生父親的授權,可以憑借自己的財力和物力去培養瑪麗,同時還有豪華的別墅房間以及瑪麗特別想擁有的鋼琴。
之後雙方的辯論焦點是——瑪麗的親生父親到底有沒有資格拿回瑪麗的撫養權?
伊芙琳的目的便是要借用親生父親的「最高級的」身份,從弗蘭克手裡奪回瑪麗的撫養權,以此來將瑪麗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手下。
不過,面對這個突然出現而且對瑪麗一點不關心的親生父親,弗蘭克的律師通過層層發問和步步緊逼,輕而易舉的就獲得了這一輪辯論的勝利。
而最後雙方的辯論焦點是——各自的教育方法是否能給瑪麗帶來幸福,是否對她來說是最好的?
在這個問題下,雙方各有各的理由,並且都無法說服對方。弗蘭克認為——瑪麗的母親黛安想讓瑪麗去做一個正常的孩子,希望她能有自己的生活、能有朋友一起玩耍,希望她能快樂。
而伊芙琳則認為——黛安明白要讓自己的天賦發揮應有的價值,並且沒有逃避,所以她放棄生命選擇自殺,絕不會是因為所謂的童年缺失。
到這里,影片就圍繞著雙方截然不同的觀點去進行更深入的挖掘,不再是簡單的探討天才少女的教育模式,而是從「孩子的生活應該是什麼樣」的角度去剖析現代社會教育觀念的不同,以及「長輩的夢想強加在孩子身上是否真的是對他們好」等等,這樣更具社會普遍性的問題。
在這場官司中,兩方最終達成和解——把瑪麗送到一個能讓她健康成長的寄宿家庭中去,這樣既能給瑪麗一個相對自由的生活,同時也能讓瑪麗得到良好的教育。
年少的瑪麗自然是無法理解弗蘭克的舉動,對把她送到寄宿家庭更是難以接受。弗蘭克當然也不願意失去瑪麗,但兩人的分別好像已成定局。
所以,原本平靜的生活就因為伊芙琳的到來而被打破,舅舅和外祖母竟然最終都失去了瑪麗的撫養權,瑪麗成了一個徹徹底底的「孤兒」。
弗蘭克因此消沉難過,一直溫文爾雅的他甚至爆出粗口來發泄心中的不滿。
瑪麗更是因為被弗蘭克「拋棄」而情緒低落。
事態發展到這里看似陷入了一個僵局,但是故事卻並不會就這么結束。
在影片最後,弗蘭克拿出了黛安的遺物——納維斯托克斯方程的完全證明——交給了伊芙琳,並告訴她其實黛安早就做完了證明,但要求在伊芙琳死後才能去發表。
這件事大大出乎伊芙琳的意料,她突然明白了黛安竟是如此的恨自己,以至於自己畢生想要得到的東西,黛安卻非要讓她無法如願。
於是,伊芙琳最終認清了自己當年對黛安所做出的「自私行徑」,終於放棄了對瑪麗成長的強制干預,讓瑪麗重新回到了弗蘭克的身邊,故事也以這樣一個美好的結局畫上了句號。
估計看完這部影片,有的小夥伴會想到不久前院線的那部口碑佳作《摔跤吧!爸爸》。
如果說《摔跤吧!爸爸》所引發的核心爭論在於「父親讓改造女孩迫使她們練習摔跤是否合理,父親是否有權決定孩子的未來」,那麼《天才少女》則是從不同的切入點出發來探討類似的問題——長輩的教育理念和人生價值觀是否都是必然正確的?
伊芙琳控制了女兒黛安的一切生活軌跡,在法庭上,弗蘭克的辯方律師詢問她黛安是否參加過舞會,得到的答案是——「黛安沒參加舞會,這是因為她沒上高中」;
再問到黛安是否參加過夏令營,得到的答案仍然是「沒有」;
問到是否去過社區泳池,得到的答案是「家裡有私人游泳池」;
問到是否參加過女童子軍,答案依舊是「沒有」。
所以,律師也問出來了我們想知道的問題——那黛安的那些時間都用來做什麼了?
伊芙琳的回答是——「都用來學習數學了」。
可見,黛安的生活被數學研究完全占據,幾乎失去了所有的閑暇時光。
在伊芙琳的高壓教育下,黛安被動接受了沒有任何樂趣的童年。甚至是在青春期和喜歡的男孩一起私奔滑雪,都要被母親抓回來接受「審判」,並且要她發誓從此和男孩斷絕聯系。
從這個角度來說,黛安不僅失去了人身自由,實際上也失去了精神自由或者說失去了去豐富自己精神世界的權力和可能性。
她沒有任何社交經歷與實踐活動,這也讓黛安在遇到瑪麗親生父親時分辨不出「優質男」和「渣男」的區別,結果一番雲雨後她就被拋棄了,成了單親媽媽。
於是,我們看到,影片表層是在講天才少女的撫養權爭奪,但實際上是在探討成人世界中的父輩的教育理念與自由意志的關系。
所以伊芙琳與弗蘭克爭奪瑪麗的撫養權,並不是在要回一個「外孫女」,而是在要回一個「天才少女」。換句話說,伊芙琳對瑪麗這個外孫女並不是非常在意,不在意她失去了雙親,不在意她是否快樂成長。伊芙琳所在意的是——瑪麗能否繼承她對女兒的學術成就的期待。
於是,站在道德制高點上的伊芙琳便能夠用自己的「天才教育理念」來限定瑪麗的成長。
所以,這種「虎媽」式的教育不禁讓我們反思——孩子的成長到底需要的是「強壓式」的教育,還是更為寬松的「野蠻生長」?
不過,影片也並未因此就直接去肯定弗蘭克的「平庸」教育。
在整個故事設定中,瑪麗她自己是自知的,她明白自己就是一個「異於常人」的天才,所以在課堂上,面對老師提出來的簡單的數學問題,瑪麗顯得極不耐煩,甚至不屑於回答。
甚至是面對校長,瑪麗也直接站起來告訴她——她要離開。
可見,在這個普通的學校里瑪麗過的也並不快樂。這種不快樂不是壓抑了她的孩童天性,而是因為她的學識和能力已經遠遠比同齡人成熟得多,並且無法與當下的教育等級相契合,簡單地說就是瑪麗上學更像是一種「幼稚的折磨」。
於是,在影片結尾,弗蘭克也做出了改變。他將瑪麗送到了天才教育學院,讓瑪麗的天賦得到了發揮,更重要的是,這讓瑪麗找到了能聊得來的小夥伴,她終於能夠和同齡人打成一片。
這樣看來,外祖母伊芙琳的出現倒不見得是一件壞事,反而是一個積極的改變——她讓弗蘭克不得不去接受瑪麗「天資聰慧」的現實,避免因為弗蘭克的「矯枉過正」而讓瑪麗陷入另一種不快樂中,也讓瑪麗沒有浪費自己的天賦,得到了更好的發展的可能性。
所以,《天才少女》跳脫出了親子電影中的簡單說教,避免了在教育觀念對撞下的自說自話,而是通過「天才瑪麗」這樣一個情節設定,重新審視成人們所謂的「成熟觀念」。
畢竟,「成材」不應該靠一味嚴苛的教育來實現,也不應該以孩子失去自己心底的最純真的自由為代價,不是嗎?
《天才少女》鏈接:https://pan..com/s/1i4IzvMH
9. 天才少女的英文
Prodi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