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各國獲獎次數記錄
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各國獲獎次數記錄:
美國:18次
義大利:12次
法國:10次
英國:8次
日本:5次
丹麥:4次
比利時、前蘇聯、瑞典、聯邦德國、塞爾維亞、黑山:2次
阿爾及利亞、巴西、中國、捷克斯洛伐克、希臘、印度、伊朗、墨西哥、紐西蘭、波蘭、西班牙、瑞士、土耳其、韓國:1次
金棕櫚獎的獎項歷史
戛納國際電影節從1946年創立到1954年,最高獎項名為「國際電影節大獎」,獲得大獎的導演一般會收到當代藝術家打造的一份藝術品作為獎品。
1954年,電影節組委會邀請幾位珠寶設計師為電影節設計獎杯,要求主題要與戛納的自然環境相匹配。設計師呂茜埃娜·拉宗(Lucienne Lazon)從戛納海邊隨處可見的棕櫚樹獲得靈感設計出金棕櫚獎。同時棕櫚是戛納的象徵,非常符合宗旨。
1955年,金棕櫚獎首次成為電影節的獎杯。1964年至1974年期間,金棕櫚獎又恢復「國際電影節大獎」的名稱。1975年開始,金棕櫚獎固定。1998年,瑞士珠寶商蕭邦(Chopard)對獎杯進行了現代化的修改,使之更加與時俱進,具有現代生氣。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戛納國際電影節
泰國電影大象獲了金棕櫚獎。《大象》贏得了2003年第56屆戛納電影節的最高獎「金棕櫚」大獎,同時獲得個人「最佳導演」獎項。
《大象》受到贊譽的地方主要有兩點。從形式上看,《大象》的拍攝手法和敘述手段獨到新穎。整部電影始終實踐著攝影機跟隨人物移動的規約,藉由長時間的跟隨鏡頭創造出客觀冷靜的影像效果。
從內容上看,格斯·范·桑特在《大象》中不置評論的觀念也為人贊賞。格斯·范·桑特原初計劃是為「哥倫拜恩校園事件」製作一部紀錄片,後來放棄了這一想法,轉而製作敘劇情片。
金棕櫚獎是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的最高獎項,與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均為電影領域的國際最高獎項。
Ⅲ 2022金棕櫚獎評選時間
5月17~28日為評選時間。
此次戛納電影節將於5月17日至28進行評選,第75屆戛納國際電影節公布主競賽單元評審團成員名單,法國演員文森特·林頓擔任評審團主席,他曾憑借《市場法則》獲得第68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最佳男演員,去年他主演的影片《鈦》最終斬獲金棕櫚獎。評審團成員還包括麗貝卡·豪爾、迪皮卡·帕度柯妮、勞米·拉佩斯等人,本屆戛納電影節將於5月17日至28日舉行。金棕櫚獎(Golden Palm Award)是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的最高獎項,創立於1957年,每年頒發一次。金棕櫚獎與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均為電影領域的國際最高獎項。金棕櫚獎是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最佳影片獎,一般僅頒發給一部電影作品
Ⅳ 哪部電影在2007年舉行的第60屆戛納國際電影節獲得最佳影片金棕櫚獎
得獎影片是羅馬尼亞導演Cristian Mungiu的《四月三周兩天》。該片劇本曾獲鹿特丹電影節劇本獎。
故事講述兩個女孩同處一室,其中一個意外懷孕。二人關系的奇特在於,懷孕的女孩盲目而不自知,做為局外人的另一個女孩卻非常緊張她的命運。孩子只在母體中存活了四月三周兩天。該片關注女性,影像風格質朴,有一段表達女主人公彷徨心境的搖晃鏡頭尤其讓人贊嘆。該導演在國際影壇上近 兩年呼聲很高,第一次到戛納就金棕櫚加身。
Ⅳ 第60屆戛納電影節摘得金棕櫚獎是哪部影片
獲得第60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的是由克里絲蒂安·蒙吉執導,安娜瑪麗亞·瑪琳卡、弗拉德·伊凡諾夫主演的劇情片《四月三周兩天》。
1、《四月三周兩天》改編自真實的事件[9]。導演創作該片的靈感來自羅馬尼亞禁止墮胎的法令所引發的一系列問題。在1966年之前,墮胎在羅馬尼亞是合法的,但是在1966年,羅馬尼亞政府頒布了禁止墮胎的法令。
2、這個法令頒布後,很多羅馬尼亞婦女在沒有任何預防措施的情況下懷孕,從而導致羅馬尼亞的人口也隨之增加,而該片的導演克里絲蒂安·蒙吉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出生的。
3、導演希望通過該片透視20世紀80年代羅馬尼亞的社會生活,並呈現在墮胎法令的重壓之下,人們在生活中處處妥協的態度。
(5)泰國金棕櫚獎電影擴展閱讀:
影片評價
1、《四月三周兩天》是一部張力十足的電影。在影片中,導演反復運用平穩簡約的手法,依照場景的變換順序,把幾個閉合的段落交代給觀眾。在片中朴實的對話里,依然蘊藏著足夠的戲劇張力。
2、影片中的生活是醜陋和枯燥的,然而導演卻要在這種生活中去挖掘懸念和堅強。影片唯一的高潮來自於結尾處,長鏡頭下積攢的焦灼在烏蒂拉沖出戀人家門時爆發,此時屋內的沉默比門外的喧鬧婚禮更讓人欣慰,同時也讓觀眾感受到了一絲解脫後的空虛。
3、該片關注女性,影像風格質朴,有一段表達女主人公彷徨心境的搖晃鏡頭尤其讓人贊嘆 。影片誠實、純粹地展現了人們為了生存,而不得不妥協的生活狀態。
4、該片以一位女生的視角,用平實的鏡頭把一個有關墮胎的故事在銀幕上娓娓道來。也正因為如此,樸素的攝影手法和那些令人震驚的現象之間產生了強烈的反差。影片仿若地殼深處涌動的岩漿,雖然被岩石包裹,但是卻爆發力十足。
Ⅵ 電影金棕櫚獎是哪一個國家的電影金獎
金棕櫚獎是戛納國際電影節的最高榮譽,從1957年開始頒發。前身為「金鴨獎」,即「電影節大獎」,從1946年第一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開始設置,因其獎杯為金制棕櫚枝,故稱「金棕櫚」。金棕櫚獎與金獅獎、金熊獎並稱為電影節三大最高榮譽象徵
嘎納(Cannes),是法國南部的一個市鎮,位在濱海阿爾卑斯省的蔚藍海岸地區,鄰近地中海。戛納以其優美的沙灘及每年5月舉辦的戛納電影節聞名。戛納的周邊區域已發展成一個高科技的重地,Sophia-Antipolis的科技園區就位在戛納後方的山丘上
Ⅶ 在電影史上有沒有哪個電影同時拿過金棕櫚,金熊,金獅
1、【紅高粱】 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2、【我的父親母親】50屆柏林電影節銀熊獎
3、【阮玲玉】第42屆銀熊獎最佳女演員獎
4、【愛你愛我】第51屆柏林電影節最佳新進女演員 、銀熊獎最佳導演獎
5、【卧虎藏龍】第73屆奧斯卡獎最佳外語片獎
6、【霸王別姬】第46屆嘎納電影節金棕櫚獎
7、【花樣年華】第53屆戛納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
8、【紅色戀人】第22屆開羅國際電影節金字塔獎銀獎和最佳女演員獎
9、【一聲嘆息】一舉獲得第24屆開羅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最佳編劇、最佳男演員、最佳女演員和表演特別表彰獎五個重要獎項
10、【大紅燈籠高高掛. 】第48屆威尼斯電影節銀獅獎
11、【秋菊打官司】 第49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最佳女主角獎
12、【一個都不能少】第56屆威尼斯電影節最高獎金獅獎
13、【三峽好人】第63屆威尼斯電影節上獲得金獅大獎
14、【活著】第47屆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審團大獎 、最佳男演員獎 和人道精神獎
這些都是國際上獲獎的電影,金像獎和金馬獎的沒寫進去
Ⅷ 電影金棕櫚獎是什麼獎項
金棕櫚獎
一、獎項簡介
1、金棕櫚獎(Golden Palm)
金棕櫚獎,前身為「金鴨獎」。「金棕櫚獎」乃是戛納電影節至高無上的大獎,相當於奧斯卡方面的「最佳影片」,因其獎杯為金制棕櫚枝,故稱「金棕櫚」——這是由於戛納這座法國南部的濱海城市,在金銀兩色的沙灘上到處種植著高大挺拔的棕櫚樹。從1946年第一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開始設置。
必須說明的是,短片單元還有一座金棕櫚獎,相當於奧斯卡方面的「最佳真人短片」。但約定俗成的「金棕櫚大獎」,僅指主競賽單元的那枚棕櫚枝(長片)。
金棕櫚難於攻陷的程度毫不亞於奧斯卡最佳影片的小金人。縱觀其歷史,「雙金棕櫚俱樂部」成員僅有五(六)位:弗朗西斯·福德·科波拉(美國)、比爾·奧古斯特(丹麥)、今村昌平(日本)、艾米爾·庫斯圖里卡(塞爾維亞,前南斯拉夫)、達內兄弟(比利時)。(這里計算的「雙金棕櫚」成員,不包括「金棕櫚最佳短片獎」。)
大家耳熟能詳的如:《德州巴黎》(維姆·門德斯)、《低俗小說》(昆汀·塔倫蒂諾)、《黑暗中的舞者》(拉斯·馮·特利爾)、《鋼琴師》(羅曼·波蘭斯基)、《華氏911》(邁克爾·摩爾)等,均為金棕櫚大獎得主。亞洲首部獲得金棕櫚作品是1953年日本導演衣笠貞之助前輩的《地獄門》,華語電影唯一一部榮膺金棕櫚獎的影片為陳凱歌的《霸王別姬》(1993年,與澳大利亞女導演簡·坎皮爾執導的《鋼琴課》並列)。
2、評委會(評審團)獎(又稱「評委會[評審團]特別獎」)
不同於上述獎項,評委會獎(評委會特別獎)屬於非常設獎項,地位類似「xx榜中榜」的傳媒推薦獎,頒獎原因往往是個別評委因偏愛而為其爭取的特殊表彰。近15年的獲獎作品有:拉斯·馮·特利爾的《歐洲,歐洲》、大衛·柯南伯格的《慾望號快車》、科恩兄弟的《老婦殺手》、阿皮察朋·維爾拉瑟查庫的《熱帶病》等。我國的獲獎影片為:侯孝賢的《戲夢人生》和王小帥的《青紅》——當然,其中不乏獎項平衡的作用。
「評委會大獎」系偶然誕生,只因為替一兩部得不到金棕櫚的佳作而倍感惋惜才臨時設置,如今則演變為「最佳影片第二名」地位的常設獎項。與柏林電影節的評委會大獎如出一轍,旨在表彰僅次於金棕櫚獎影片的「亞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