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外大片 > 宇宙盡頭電影英文名

宇宙盡頭電影英文名

發布時間:2022-12-16 06:11:27

㈠ 斯蒂芬·威廉·霍金

史蒂芬·威廉·霍金(英文名Stephen William Hawking) ,1942年1月8日在英國牛津出生[1],曾先後畢業於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並獲劍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他之所以在輪椅上坐了39年,是因為他在21歲時就不幸患上了會使肌肉萎縮的盧伽雷氏症,演講和問答只能通過語音合成器來完成。他是英國劍橋大學應用數學及理論物理學系教授,當代最重要的廣義相對論和宇宙論家,是本世紀享有國際盛譽的偉人之一,被稱為在世的最偉大的科學家,還被稱為「宇宙之王」。1942年1月8日生於英國牛津的霍金剛好出生於伽利略逝世300周年紀念日之時。70年代他與彭羅斯一起證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為此他們共同獲得了1988年的沃爾夫物理獎。他因此被譽為繼愛因斯坦之後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學思想家和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他還證明了黑洞的面積定理,即隨著時間的增加黑洞的面積不減。這很自然使人將黑洞的面積和熱力學的熵聯系在一起。1973年,他考慮黑洞附近的量子效應,發現黑洞會像黑體一樣發出輻射,其輻射的溫度和黑洞質量成反比,這樣黑洞就會因為輻射而慢慢變小,而溫度卻越變越高,它以最後一刻的爆炸而告終。黑洞輻射的發現具有極其基本的意義,它將引力、量子力學和統計力學統一在一起。
1974年以後,他的研究轉向量子引力論。雖然人們還沒有得到一個成功的理論,但它的一些特徵已被發現。例如,空間-時間在普郎克尺度(10^-33厘米)下不是平坦的,而是處於一種泡沫的狀態。在量子引力中不存在純態,因果性受到破壞,因此使不可知性從經典統計物理、量子統計物理提高到了量子引力的第三個層次。
1980年以後,他的興趣轉向量子宇宙論。
2004年7月,霍金修正了自己原來的「黑洞悖論」觀點,信息應該守恆。
本書的副題是從大爆炸到黑洞。霍金認為他一生的貢獻是,在經典物理的框架里,證明了黑洞和大爆炸奇點的不可避免性,黑洞越變越大;但在量子物理的框架里,他指出,黑洞因輻射而越變越小,大爆炸的奇點不但被量子效應所抹平,而且整個宇宙正是起始於此。
理論物理學的細節在未來的20年中還會有變化,但就觀念而言,現在已經相當完備了。
霍金的生平是非常富有傳奇性的,在科學成就上,他是有史以來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他的貢獻是在他20年之久被盧伽雷病禁錮在輪椅上的情況下做出的,這真正是空前的。因為他的貢獻對於人類的觀念有深遠的影響,所以媒介早已有許多關於他如何與全身癱瘓作搏鬥的描述。所以說,上帝對每個人都是很公平的。他有身體上的缺陷,可頭腦聰明的很!盡管如此,譯者(吳忠超)之一於1979年第一回見到他時的情景至今還歷歷在目。那是第一次參加劍橋霍金廣義相對論小組的討論班時,門打開後,忽然腦後響起一種非常微弱的電器的聲音,回頭一看,只見一個骨瘦如柴的人斜躺在電動輪椅上,他自己驅動著電開關。譯者盡量保持禮貌而不顯出過分吃驚,但是他對首次見到他的人對其殘廢程度的吃驚早已習慣。他要用很大努力才能舉起頭來。在失聲之前,只能用非常微弱的變形的語言交談,這種語言只有在陪他工作、生活幾個月後才能通曉。他不能寫字,看書必須依賴於一種翻書頁的機器,讀文獻時必須讓人將每一頁攤平在一張大辦公桌上,然後他驅動輪椅如蠶吃桑葉般地逐頁閱讀。人們不得不對人類中居然有以這般堅強意志追求終極真理的靈魂從內心產生深深的敬意。從他對譯者私事的幫助可以體會到,他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每天他必須驅動輪椅從他的家——劍橋西路5號,經過美麗的劍河、古老的國王學院駛到銀街的應用數學和理論物理系的辦公室。該系為了他的輪椅行走便利特地修了一段斜坡。
本書譯者之一曾受教於霍金達四年之久,並在他的指導下完成了博士論文。此書即是受霍金之託而譯成中文,以供占人類五分之一的人口了解他的學說。
他還證明了黑洞的面積定理。在富有學術傳統的劍橋大學,他擔任的職務是劍橋大學有史以來最為崇高的教授職務,那是牛頓和狄拉克擔任過的盧卡遜數學教授。他擁有幾個榮譽學位,是英國皇家學會會員。在公眾評價中,被譽為是繼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之後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之一。他提出宇宙大爆炸自奇點開始,時間由此刻開始,黑洞最終會蒸發,在統一20世紀物理學的兩大基礎理論——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普朗克的量子論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
他因患「漸凍症」(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 盧伽雷氏症),禁錮在一把輪椅上達40年之久,他卻身殘志不殘,使之化為優勢,克服了殘廢之患而成為國際物理界的超新星。他不能寫,甚至口齒不清,但他超越了相對論、量子力學、大爆炸等理論而邁入創造宇宙的「幾何之舞」。盡管他那麼無助地坐在輪椅上,他的思想卻出色地遨遊到廣袤的時空,解開了宇宙之謎。
霍金的魅力不僅在於他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物理天才,也因為他是一個令人折服的生活強者。他不斷求索的科學精神和勇敢頑強的人格力量深深地吸引了每一個知道他的人。患有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的他,近乎全身癱瘓,不能發音,但1988年仍出版《時間簡史》,至今已出售逾1000萬冊,成為全球最暢銷的科普著作之一。
他被譽為「在世的最偉大的科學家」「另一個愛因斯坦」「不折不扣的生活強者」「敢於向命運挑戰的人」。
早期
霍金1942年出生於英國牛津,出生當天正好是伽利略逝世300年忌日,父親法蘭克是畢業於牛津大學的熱帶病專家,母親伊莎貝爾1930年代於牛津研究哲學、政治和經濟。
1942年1月,納粹德軍轟濫炸英格蘭,倫敦遭受幾乎夜夜不停的空襲。這迫使霍金一家搬離海格特的家園,遷到牛津避難。他們在霍金誕生後又回到了倫敦。童年時的霍金,學業成績並不突出,但喜歡設計極為復雜的玩具,據說他們曾做出一台簡單的電腦。
1959年,17歲的霍金入讀牛津大學的大學學院攻讀自然科學,自稱用了很少時間而得到一等榮譽學位,隨後轉讀劍橋大學研究宇宙學,1963年被診斷患有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即運動神經病,當時醫生診斷他只能活兩年,他雖然活下來,但在往後數十年逐漸全身癱瘓並失去了說話能力。
霍金曾澄清自己當時並無酗酒,只感到自己有「悲劇性格」,並使自己沉醉於瓦格納的音樂里。直至他遇上了首任妻子珍·王爾德(Jane Wilde),兩人結婚後育有3名子女。23歲時,他取得了博士學位,留在劍橋大學進行研究工作。

㈡ 宇宙有沒有盡頭

【 "宇宙」一詞】
在西方,宇宙這個詞在英語中叫cosmos,在俄語中叫кocMoc ,在德語中叫kosmos ,在法語中叫cosmos。它們都源自希臘語的κoσμoζ,古希臘人認為宇宙的創生乃是從渾沌中產生出秩序來,κoσμoζ其原意就是秩序。但在英語中更經常用來表示「宇宙」的詞是universe。此詞與universitas有關。在中世紀,人們把沿著同一方向朝同一目標共同行動的一群人稱為universitas。在最廣泛的意義上,universitas 又指一切現成的東西所構成的統一整體,那就是universe,即宇宙。universe和cosmos常常表示相同的意義,所不同的是,前者強調的是物質現象的總和,而後者則強調整體宇宙的結構或構造。
而在漢語中,宇代表了所有的空間,宙代表了所有的時間,所以「宇宙」這個詞有「所有的時間和空間」的意思。

【宇宙觀念的發展】
宇宙結構觀念的發展 遠古時代,人們對宇宙結構的認識處於十分幼稚的狀態,他們通常按照自己的生活環境對宇宙的構造作了幼稚的推測。在中國西周時期,生活在華夏大地上的人們提出的早期蓋天說認為,天穹像一口鍋,倒扣在平坦的大地上;後來又發展為後期蓋天說,認為大地的形狀也是拱形的。公元前7世紀 ,巴比倫人認為,天和地都是拱形的,大地被海洋所環繞,而其中央則是高山。古埃及人把宇宙想像成以天為盒蓋、大地為盒底的大盒子,大地的中央則是尼羅河。古印度人想像圓盤形的大地負在幾只大象上,而象則站在巨大的龜背上,公元前7世紀末,古希臘的泰勒斯認為,大地是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圓盤,上面籠罩著拱形的天穹。

最早認識到大地是球形的是古希臘人。公元前6世紀,畢達哥拉斯從美學觀念出發,認為一切立體圖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主張天體和我們所居住的大地都是球形的。這一觀念為後來許多古希臘學者所繼承,但直到1519~1522年,葡萄牙的F.麥哲倫率領探險隊完成了第一次環球航行後 ,地球是球形的觀念才最終被證實。

公元2世紀,C.托勒密提出了一個完整的地心說。這一學說認為地球在宇宙的中央安然不動,月亮、太陽和諸行星以及最外層的恆星天都在以不同速度繞著地球旋轉。為了說明行星運動的不均勻性,他還認為行星在本輪上繞其中心轉動,而本輪中心則沿均輪繞地球轉動。地心說曾在歐洲流傳了1000多年。1543年,N.哥白尼提出科學的日心說,認為太陽位於宇宙中心,而地球則是一顆沿圓軌道繞太陽公轉的普通行星。到16世紀哥白尼建立日心說後才普遍認識到:地球是繞太陽公轉的行星之一,而包括地球在內的八大行星則構成了一個圍繞太陽旋轉的行星系—— 太陽系的主要成員。1609年,J.開普勒揭示了地球和諸行星都在橢圓軌道上繞太陽公轉,發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說,同年,伽利略·伽利雷則率先用望遠鏡觀測天空,用大量觀測事實證實了日心說的正確性。1687年,I.牛頓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深刻揭示了行星繞太陽運動的力學原因,使日心說有了牢固的力學基礎。在這以後,人們逐漸建立起了科學的太陽系概念。

在哥白尼的宇宙圖像中,恆星只是位於最外層恆星天上的光點。1584年,喬爾丹諾·布魯諾大膽取消了這層恆星天,認為恆星都是遙遠的太陽。18世紀上半葉,由於E.哈雷對恆星自行的發展和J.布拉得雷對恆星遙遠距離的科學估計,布魯諾的推測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贊同。18世紀中葉,T.賴特、I.康德和J.H.朗伯推測說,布滿全天的恆星和銀河構成了一個巨大的天體系統。弗里德里希·威廉·赫歇爾首創用取樣統計的方法,用望遠鏡數出了天空中大量選定區域的星數以及亮星與暗星的比例,1785年首先獲得了一幅扁而平、輪廓參差、太陽居中的銀河系結構圖,從而奠定了銀河系概念的基礎。在此後一個半世紀中,H.沙普利發現了太陽不在銀河系中心、J.H.奧爾特發現了銀河系的自轉和旋臂,以及許多人對銀河系直徑、厚度的測定,科學的銀河系概念才最終確立。

18世紀中葉,康德等人還提出,在整個宇宙中,存在著無數像我們的天體系統(指銀河系)那樣的天體系統。而當時看去呈雲霧狀的「星雲」很可能正是這樣的天體系統。此後經歷了長達170年的曲折的探索歷程,直到1924年,才由E.P.哈勃用造父視差法測仙女座大星雲等的距離確認了河外星系的存在。

近半個世紀,人們通過對河外星系的研究,不僅已發現了星系團、超星系團等更高層次的天體系統,而且已使我們的視野擴展到遠達200億光年的宇宙深處。

宇宙演化觀念的發展在中國,早在西漢時期,《淮南子·俶真訓》指出:「有始者,有未始有有始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認為世界有它的開辟之時,有它的開辟以前的時期,也有它的開辟以前的以前的時期。《淮南子·天文訓》中還具體勾畫了世界從無形的物質狀態到渾沌狀態再到天地萬物生成演變的過程。在古希臘,也存在著類似的見解。例如留基伯就提出,由於原子在空虛的空間中作旋渦運動,結果輕的物質逃逸到外部的虛空,而其餘的物質則構成了球形的天體,從而形成了我們的世界。

太陽系概念確立以後,人們開始從科學的角度來探討太陽系的起源。1644年,R.笛卡爾提出了太陽系起源的旋渦說;1745年,G.L.L.布豐提出了一個因大彗星與太陽掠碰導致形成行星系統的太陽系起源說;1755年和1796年,康德和拉普拉斯則各自提出了太陽系起源的星雲說。現代探討太陽系起源z的新星雲說正是在康德-拉普拉斯星雲說的基礎上發展起來。

1911年,E.赫茨普龍建立了第一幅銀河星團的顏色星等圖;1913年,伯特蘭•阿瑟•威廉•羅素則繪出了恆星的光譜-光度圖,即赫羅圖。羅素在獲得此圖後便提出了一個恆星從紅巨星開始,先收縮進入主序,後沿主序下滑,最終成為紅矮星的恆星演化學說。1924年 ,亞瑟·斯坦利·愛丁頓提出了恆星的質光關系;1937~1939年,C.F.魏茨澤克和貝特揭示了恆星的能源來自於氫聚變為氦的原子核反應。這兩個發現導致了羅素理論被否定,並導致了科學的恆星演化理論的誕生。對於星系起源的研究,起步較遲,目前普遍認為,它是我們的宇宙開始形成的後期由原星系演化而來的。

1917年,A.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運用他剛創立的廣義相對論建立了一個「靜態、有限、無界」的宇宙模型,奠定了現代宇宙學的基礎。1922年,G.D.弗里德曼發現,根據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場方程,宇宙不一定是靜態的,它可以是膨脹的,也可以是振盪的。前者對應於開放的宇宙,後者對應於閉合的宇宙。1927年,G.勒梅特也提出了一個膨脹宇宙模型.1929年 哈勃發現了星系紅移與它的距離成正比,建立了著名的哈勃定律。這一發現是對膨脹宇宙模型的有力支持。20世紀中葉,G.伽莫夫等人提出了熱大爆炸宇宙模型,他們還預言,根據這一模型,應能觀測到宇宙空間目前殘存著溫度很低的背景輻射。1965年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證實了伽莫夫等人的預言。從此,許多人把大爆炸宇宙模型看成標准宇宙模型。1980年,美國的古斯在熱大爆炸宇宙模型的 基礎上又進一步提出了暴漲宇宙模型。這一模型可以解釋目前已知的大多數重要觀測事實。

宇宙圖景 當代天文學的研究成果表明,宇宙是有層次結構的、物質形態多樣的、不斷運動發展的天體系統。

層次結構 行星是最基本的天體系統。太陽系中共有八大行星: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冥王星目前以被從行星里開除,降為矮行星)。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有衛星繞其運轉,地球有一個衛星 月球,土星的衛星最多,已確認的有26顆。行星 小行星 彗星和流星體都圍繞中心天體太陽運轉,構成太陽系。太陽占太陽系總質量的99.86%,其直徑約140萬千米,最大的行星木星的直徑約14萬千米。太陽系的大小約120億千米(以冥王星作邊界)。有證據表明,太陽系外也存在其他行星系統。2500億顆類似太陽的恆星和星際物質構成更巨大的天體系統——銀河系。銀河系中大部分恆星和星際物質集中在一個扁球狀的空間內,從側面看很像一個「鐵餅」,正面看去�則呈旋渦狀。銀河系的直徑約10萬光年,太陽位於銀河系的一個旋臂中,距銀心約3萬光年。銀河系外還有許多類似的天體系統,稱為河外星系,常簡稱星系。現已觀測到大約有10億個。星系也聚集成大大小小的集團,叫星系團。平均而言,每個星系團約有百餘個星系,直徑達上千萬光年。現已發現上萬個星系團。包括銀河系在內約40個星系構成的一個小星系團叫本星系群。若干星系團集聚在一起構成更大、更高一層次的天體系統叫超星系團。超星系團往往具有扁長的外形,其長徑可達數億光年。通常超星系團內只含有幾個星系團,只有少數超星系團擁有幾十個星系團。本星系群和其附近的約50個星系團構成的超星系團叫做本超星系團。目前天文觀測范圍已經擴展到200億光年的廣闊空間,它稱為總星系。

多樣性 天體千差萬別,宇宙物質千姿百態。太陽系天體中,水星、金星表面溫度約達700K,遙遠的冥王星向日面的溫度最高時也只有50K;金星表面籠罩著濃密的二氧化碳大氣和硫酸雲霧,氣壓約50個大氣壓,水星、火星表面大氣卻極其稀薄,水星的大氣壓甚至小於2×10-9毫巴;類地行星(水星、金星、火星)都有一個固體表面,類木行星卻是一個流體行星;土星的平均密度為0.70克/厘米3,比水的密度還小,木星、天王星、海王星的平均密 度略大於水的密度,而水星、金星、地球等的密度則達到水的密度的5倍以上;多數行星都是順向自轉,而金星是逆向自轉;地球表面生機盎然,其他行星則是空寂荒涼的世界。

太陽在恆星世界中是顆普遍而又典型的恆星。已經發現,有些紅巨星的直徑為太陽直徑的幾千倍。中子星直徑只有太陽的幾萬分之一;超巨星的光度高達太陽光度的數百萬倍,白矮星光度卻不到太陽的幾十萬分之一。紅超巨星的物質密度小到只有水的密度的百萬分之一,而白矮星、中子星的密度分別可高達水的密度的十萬倍和百萬億倍。太陽的表面溫度約為6000K,O型星表面溫度達30000K,而紅外星的表面溫度只有約600K。太陽的普遍磁場強度平均為1×10-4特斯拉,有些磁白矮星的磁場通常為幾千、幾萬高斯(1高斯=10-4特斯拉),而脈沖星的磁場強度可高達十萬億高斯。有些恆星光度基本不變,有些恆星光度在不斷變化,稱變星。有的變星光度變化是有周期的,周期從1小時到幾百天不等。有些變星的光度變化是突發性的,其中變化最劇烈的是新星和超新星,在幾天內,其光度可增加幾萬倍甚至上億倍。

恆星在空間常常聚集成雙星或三五成群的聚星,它們可能占恆星總數的1/3。也有由幾十、幾百乃至幾十萬個恆星聚在一起的星團。宇宙物質除了以密集形式形成恆星、行星等之外,還以彌漫的形式形成星際物質。星際物質包括星際氣體和塵埃,平均每立方厘米只有一個原子,其中高度密集的地方形成形狀各異的各種星雲。宇宙中除發出可見光的恆星、星雲等天體外,還存在紫外天體、紅外天體、X射線源、γ射線源以及射電源。

星系按形態可分為橢圓星系、旋渦星系、棒旋星系、透鏡星系和不規則星系等類型。60年代又發現許多正在經歷著爆炸過程或正在拋射巨量物質的河外天體,統稱為活動星系,其中包括各種射電星系、塞佛特星系、N型星系、馬卡良星系、蠍虎座BL型天體,以及類星體等等。許多星系核有規模巨大的活動:速度達幾千千米/秒的氣流,總能量達1055焦耳的能量輸出,規模巨大的物質和粒子拋射,強烈的光變等等。在宇宙中有種種極端物理狀態:超高溫、超高壓、超高密、超真空、超強磁場、超高速運動、超高速自轉、超大尺度時間和空間、超流、超導等。為我們認識客觀物質世界提供了理想的實驗環境。

運動和發展 宇宙天體處於永恆的運動和發展之中,天體的運動形式多種多樣,例如自轉、各自的空間運動(本動)、繞系統中心的公轉以及參與整個天體系統的運動等。月球一方面自轉一方面圍繞地球運轉,同時又跟隨地球一起圍繞太陽運轉。太陽一方面自轉,一方面又向著武仙座方向以20千米/秒的速度運動,同時又帶著整個太陽系以250千米/秒的速度繞銀河系中心運轉,運轉一周約需2.2億年。銀河系也在自轉,同時也有相對於鄰近的星系的運動。本超星系團也可能在膨脹和自轉。總星系也在膨脹。

現代天文學已經揭示了天體的起源和演化的歷程。當代關於太陽系起源學說認為,太陽系很可能是50億年前銀河系中的一團塵埃氣體雲(原始太陽星雲)由於引力收縮而逐漸形成的(見太陽系起源)。恆星是由星雲產生的,它的一生經歷了引力收縮階段、主序階段、紅巨星階段、晚期階段和臨終階段。星系的起源和宇宙起源密切相關,流行的看法是:在宇宙發生熱大爆炸後40萬年,溫度降到4000K,宇宙從輻射為主時期轉化為物質為主時期,這時或由於密度漲落形成的引力不穩定性,或由於宇宙湍流的作用而逐步形成原星系,然後再演化為星系團和星系。熱大爆炸宇宙模型描繪了我們的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史:我們的宇宙起源於200億年前的一次大爆炸,當時溫度極高、密度極大。隨著宇宙的膨脹,它經歷了從熱到冷、從密到稀、從輻射為主時期到物質為主時期的演變過程,直至10~20億年前,才進入大規模形成星系的階段,此後逐漸形成了我們當今看到的宇宙。1980年提出的暴漲宇宙模型則是熱大爆炸宇宙模型的補充。它認為在宇宙極早期,在我們的宇宙誕生後約10-36秒的時候,它曾經歷了一個暴漲階段。

哲學分析 宇宙概念 有些宇宙學家認為,我們的宇宙是唯一的宇宙;大爆炸不是在宇宙空間的哪一點爆炸,而是整個宇宙自身的爆炸。但是,新提出的暴漲模型表明,我們的宇宙僅是整個暴漲區域的非常小的一部分,暴漲後的區域尺度要大於1026厘米,而那時我們的宇宙只有10厘米。還有可能這個暴漲區域是一個更大的始於無規則混沌狀態的物質體系的一部分。這種情況恰如科學史上人類的認識從太陽系宇宙擴展到星系宇宙,再擴展到大尺度宇宙那樣,今天的科學又正在努力把人類的認識進一步向某種探索中的「暴漲宇宙」、「無規則的混沌宇宙」推移。我們的宇宙不是唯一的宇宙,而是某種更大的物質體系的一部分,大爆炸不是整個宇宙自身的爆炸,而是那個更大物質體系的一部分的爆炸。因此,有必要區分哲學和自然科學兩個不同層次的宇宙概念。哲學宇宙概念所反映的是無限多樣、永恆發展的物質世界;自然科學宇宙概念所涉及的則是人類在一定時代觀測所及的最大天體系統。兩種宇宙概念之間的關系是一般和個別的關系。隨著自然科學宇宙概念的發展,人們將逐步深化和接近對無限宇宙的認識。弄清兩種宇宙概念的區別和聯系,對於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宇宙無限論,反對宇宙有限論、神創論、機械論、不可知論、哲學代替論和取消論,都有積極意義。

【宇宙的創生】
有些宇宙學家認為,暴漲模型最徹底的改革也許是觀測宇宙中所有的物質和能量從無中產生的觀點,這種觀點之所以在以前不能為人們接受,是因為存在著許多守恆定律,特別是重子數守恆和能量守恆。但隨著大統一理論的發展,重子數有可能是不守恆的,而宇宙中的引力能可粗略地說是負的,並精確地抵消非引力能,總能量為零。因此就不存在已知的守恆律阻止觀測宇宙從無中演化出來的問題。這種「無中生有」的觀點在哲學上包括兩個方面:①本體論方面。如果認為「無」是絕對的虛無,則是錯誤的。這不僅違反了人類已知的科學實踐,而且也違反了暴漲模型本身。按照該模型,我們所研究的觀測宇宙僅僅是整個暴漲區域的很小的一部分,在觀測宇宙之外並不是絕對的「無」。現在觀測宇宙的物質是從假真空狀態釋放出來的能量轉化而來的,這種真空能恰恰是一種特殊的物質和能量形式,並不是創生於絕對的「無」。如果進一步說這種真空能起源於「無」,因而整個觀測宇宙歸根到底起源於「無」,那麼這個「無」也只能是一種未知的物質和能量形式。②認識論和方法論方面。暴漲模型所涉及的宇宙概念是自然科學的宇宙概念。這個宇宙不論多麼巨大,作為一個有限的物質體系 ,也有其產生、發展和滅亡的歷史。暴漲模型把傳統的大爆炸宇宙學與大統一理論結合起來,認為觀測宇宙中的物質與能量形式不是永恆的,應研究它們的起源。它把「無」作為一種未知的物質和能量形式,把「無」和「有」作為一對邏輯范疇,探討我們的宇宙如何從「無」——未知的物質和能量形式,轉化為「有」——已知的物質和能量形式,這在認識論和方法論上有一定意義。

【 時空起源】
有些人認為,時間和空間不是永恆的,而是從沒有時間和沒有空間的狀態產生的。根據現有的物理理論,在小於10-43秒和10-33厘米的范圍內,就沒有一個「鍾」和一把「尺子」能加以測量,因此時間和空間概念失效了,是一個沒有時間和空間的物理世界。這種觀點提出已知的時空形式有其適用的界限是完全正確的。正像歷史上的牛頓時空觀發展到相對論時空觀那樣,今天隨著科學實踐的發展也必然要求建立新的時空觀。由於在大爆炸後10-43秒以內,廣義相對論失效,必須考慮引力的量子效應,因此有些人試圖通過時空的量子化的途徑來探討已知的時空形式的起源。這些工作都是有益的,但我們決不能因為人類時空觀念的發展或者在現有的科學技術水平上無法度量新的時空形式,而否定作為物質存在形式的時間、空間的客觀存在。

人和宇宙 從本世紀60年代開始,由於人擇原理的提出和討論,出現了人類存在和宇宙產生的關系問題。人擇原理認為 ,可能存在許多具有不同物理參數和初始條件的宇宙,但只有物理參數和初始條件取特定值的宇宙才能演化出人類,因此我們只能看到一種允許人類存在的宇宙。人擇原理用人類的存在去約束過去可能有的初始條件和物理定律,減少它們的任意性,使一些宇宙學現象得到解釋,這在科學方法論上有一定的意義。但有人提出,宇宙的產生依賴於作為觀測者的人類的存在。這種觀點值得商榷。現在根據暴漲模型,那些被傳統大爆炸模型作為初始條件的狀態,有可能從極早期宇宙的演化中產生出來,而且宇宙的演化幾乎變得與初始條件的一些細節無關。這樣就使上述那種利用初始條件的困難來否定宇宙客觀實在性的觀點失去了基礎。但有些人認為,由於暴漲引起的巨大距離尺度,使得從整體上去觀測宇宙的結構成為不可能。這種擔心有其理由,但如果暴漲模型正確的話,隨著科學實踐的發展,一定有可能突破人類認識上的困難。

宇宙

宇宙,是我們所在的空間,「宇」字的本義就是指「上下四方」。

地球是我們的家園;

而地球僅是太陽系的第三顆行星;

而太陽系又僅僅定居於銀河系巨大旋臂的一側;

而銀河系,在宇宙所有星系中,也許很不起眼……

這一切,組成了我們的宇宙:

宇宙,是所有天體共同的家園。

宇宙,又是我們所在的時間,「宙」的本意就是指「古往今來」。

因為,我們的宇宙不是從來就有的,它也有著誕生和成長的過程。現代科學發現,我們的宇宙大概形成於二百億年以前。在一次無比壯觀的大爆炸中,我們的宇宙誕生了!(這就是著名的「大爆炸」理論。)

宇宙一經形成,就在不停地運動著。科學家發現,宇宙正在膨脹著,星體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大。

宇宙沒有開始,沒有結束,沒有邊界,更沒有誕生與毀滅,只有一個個階段的結束與開始,我們現階段的宇宙大概形成於二百億年以前。在一次無比壯觀的大爆炸中,這階段的宇宙開始了!最新研究表明,大爆炸孕育於黑洞中,黑洞將所有物質,包括光子在內壓到一個點,這時連電子,中子,質子等都已不存在(究竟是什麼物質比電子還小呢?當代科技無法解釋,暫稱為誇克),這時發生了比核聚變更高等級的爆炸,這種爆炸的范圍至少波及數十億光年,又一個新的宇宙紀元就誕生了.
[英文]:universe;cosmos
[解釋]:
物質現象的總和。廣義上指無限多樣、永恆發展的物質世界,狹義上指一定時代觀測所及的最大天體系統。後者往往稱作可觀測宇宙、我們的宇宙,現在相當於天文學中的「總星系」。
詞源考察 在中國古籍中最早使用宇宙這個詞的是《莊子·齊物論》。「宇」的含義包括各個方向,如東西南北的一切地點。「宙」包括過去、現在、白天、黑夜,即一切不同的具體時間。戰國末期的屍佼說:「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宇」指空間,「宙」指時間,「宇宙」就是時間和空間的統一。後來「宇宙」一詞便被用來指整個客觀實在世界。與宇宙相當的概念有「天地」、「乾坤」、「六合」等,但這些概念僅指宇宙的空間方面。《管子》的「宙合」一詞,「宙」指時間,「合」(即「六合」)指空間,與「宇宙」概念最接近。
在西方,宇宙這個詞在英語中叫cosmos,在俄語中叫кocMoc ,在德語中叫kosmos ,在法語中叫cosmos。它們都源自希臘語的κoσμoζ,古希臘人認為宇宙的創生乃是從渾沌中產生出秩序來,κoσμoζ其原意就是秩序。但在英語中更經常用來表示「宇宙」的詞是universe。此詞與universitas有關。在中世紀,人們把沿著同一方向朝同一目標共同行動的一群人稱為universitas。在最廣泛的意義上,universitas 又指一切現成的東西所構成的統一整體,那就是universe,即宇宙。universe和cosmos常常表示相同的意義,所不同的是,前者強調的是物質現象的總和,而後者則強調整體宇宙的結構或構造。
宇宙觀念的發展 宇宙結構觀念的發展 遠古時代,人們對宇宙結構的認識處於十分幼稚的狀態,他們通常按照自己的生活環境對宇宙的構造作了幼稚的推測。在中國西周時期,生活在華夏大地上的人們提出的早期蓋天說認為,天穹像一口鍋,倒扣在平坦的大地上;後來又發展為後期蓋天說,認為大地的形狀也是拱形的。公元前7世紀 ,巴比倫人認為,天和地都是拱形的,大地被海洋所環繞,而其中央則是高山。古埃及人把宇宙想像成以天為盒蓋、大地為盒底的大盒子,大地的中央則是尼羅河。古印度人想像圓盤形的大地負在幾只大象上,而象則站在巨大的龜背上,公元前7世紀末,古希臘的泰勒斯認為,大地是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圓盤,上面籠罩著拱形的天穹。
最早認識到大地是球形的是古希臘人。公元前6世紀,畢達哥拉斯從美學觀念出發,認為一切立體圖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主張天體和我們所居住的大地都是球形的。這一觀念為後來許多古希臘學者所繼承,但直到1519~1522年,葡萄牙的F.麥哲倫率領探險隊完成了第一次環球航行後 ,地球是球形的觀念才最終證實。
公元2世紀,C.托勒密提出了一個完整的地心說。這一學說認為地球在宇宙的中央安然不動,月亮、太陽和諸行星以及最外層的恆星天都在以不同速度繞著地球旋轉。為了說明行星視運動的不均勻性,他還認為行星在本輪上繞其中心轉動,而本輪中心則沿均輪繞地球轉動。地心說曾在歐洲流傳了1000多年。1543年,N.哥白尼提出科學的日心說,認為太陽位於宇宙中心,而地球則是一顆沿圓軌道繞太陽公轉的普通行星。1609年,J.開普勒揭示了地球和諸行星都在橢圓軌道上繞太陽公轉,發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說,同年,G. 伽利略 則率先用望遠鏡觀測天空,用大量觀測事實證實了日心說的正確性。1687年,I. 牛頓 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深刻揭示了行星繞太陽運動的力學原因,使日心說有了牢固的力學基礎。在這以後,人們逐漸建立起了科學的太陽系概念。
在哥白尼的宇宙圖像中,恆星只是位於最外層恆星天上的光點。1584年,G.布魯諾大膽取消了這層恆星天,認為恆星都是遙遠的太陽。18世紀上半葉,由於E.哈雷對恆星自行的發展和J.布拉得雷對恆星遙遠距離的科學估計,布魯諾的推測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贊同。18世紀中葉,T.賴特、I. 康德 和J.H.朗伯推測說,布滿全天的恆星和銀河構成了一個巨大的天體系統。F.W.赫歇爾首創用取樣統計的方法,用望遠鏡數出了天空中大量選定區域的星數以及亮星與暗星的比例,1785年首先獲得了一幅扁而平、輪廓參差、太陽居中的銀河系結構圖,從而奠定了銀河系概念的基礎。在此後一個半世紀中,H.沙普利發現了太陽不在銀河系中心、J.H.奧爾特發現了銀河系的自轉和旋臂,以及許多人對銀河系直徑、厚度的測定,科學的銀河系概念才最終確立。
18世紀中葉,康德等人還提出,在整個宇宙中,存在著無數像我們的天體系統(指銀河系)那樣的天體系統。而當時看去呈雲霧狀的「星雲」很可能正是這樣的天體系統。此後經歷了長達170年的曲折的探索歷程,直到1924年,才由E.P.哈勃用造父視差法測仙女座大星雲等的距離確認了河外星系的存在。
近半個世紀,人們通過對河外星系的研究,不僅已發現了星系團、超星系團等更高層次的天體系統,而且已使我們的視野擴展到遠達200億光年的宇宙深處。
宇宙演化觀念的發展
在中國,早在西漢時期,《淮南子·俶真訓》指出:「有始者,有未始有有始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認為世界有它的開辟之時,有它的開辟以前的時期,也有它的開辟以前的以前的時期。《淮南子·天文訓》中還具體勾畫了世界從無形的物質狀態到渾沌狀態再到天地萬物生成演變的過程。在古希臘,也存在著類似的見解。例如留基伯就提出,由於原子在空虛的空間中作旋渦運動,結果輕的物質逃逸到外部的虛空,而其餘的物質則構成了球形的天體,從而形成了我們的世界。
太陽系概念確立以後,人們開始從科學的角度來探討太陽系的起源。1644年,R.笛卡爾提出了太陽系起源的旋渦說;1745年,G.L.L.布豐提出

㈢ 宮崎峻動漫電影作品介紹

動漫詩人宮崎峻作品簡介
宮崎峻大師相信每個喜歡動漫電影的人都知道的吧。。所以本人就不羅嗦介紹他本人如何如何了,,僅僅對其參與監督或導演的作品做個簡介:
1978年第一部全程由宮崎駿監制的作品《未來少年科南》在NHK 播出
1982年長篇漫畫《風之谷》在德間書店的Animage 雜志上開始連載
1980年劇場版《魯邦三世Caliostro城》
1984年劇場版動畫《風之谷》上映
1986年《天空之城》
1988年《龍貓》、《螢火蟲之墓》
1989年《魔女宅急便》
1991年《歲月的童話》
1992年《紅豬》
1993年《聽見濤聲》
1994年《百變狸貓》
1995年《風之谷》、《側耳傾聽》
1997年《On Your Mark》、《幽靈公主》
2001年《千與千尋》
A.夢幻街少女/側耳細聽

劇情簡介 :圖書館書中借書卡上的名字、地鐵中和街上神秘的貓咪讓兩位中學生的生活有了交集,兩人互相鼓勵對方追尋自己理想的過程中漸生愛意。

感動瞬間 :從義大利回國的天澤聖司用自行車載著月島霞去看日出,雖然那時的月島就像李翹坐在小軍的車上時唱的那首歌的名字一樣(甜蜜蜜),但是,上坡時兩人你拉我推、互相努力的情形卻更得我心。
B.聽海浪濤

劇情簡介 :武藤里枷子因父母離異來到高知,雖然杜崎拓的好友松野豐對其有意,但杜崎卻因為種種機緣而與武藤互生好感。

感動瞬間 :杜崎聽到同學會上武藤的好友說她去見那個自己喜歡的 「睡在浴缸中的人」後趕回東京。站台上,看到對面的武藤趕過去,面對面時,他心中想,原來自己還是喜歡她的。就算換了時空變了容顏,那種朦朧的感覺卻未改變,這不同於一般處理初戀情人再見的那種恍若隔世的唏噓,也是個人喜歡的原因。
A.風之谷

劇情簡介 :在未來,處處沙漠,空氣有毒、水也有毒,風之谷是一片不多見的樂土,然而仍有為滿足一己私慾想讓怪物復活,統治各國,娜伍思嘉以犧牲小我的精神保護著風之谷、蟲和植物。

感動瞬間 :「荷母之怒,就是大地之怒」,然而娜伍思嘉卻讓寬容的荷母平息了怒氣,荷母們用金色的觸角將失去意識的娜伍思嘉舉起,幫她療傷。娜伍思嘉在一片「金色的波浪」上讓人感覺如此美麗。
B.百變狸貓

劇情簡介 :狸貓們為抵制人類對自己家園的侵犯開始重新修行變行術,並從四國請來了3位長老,用盡全力變化出的妖怪大遊行卻被人利用說是游樂場的宣傳。戰敗的狸貓變為人類過起衣冠楚、朝九晚五的生活或躲在人類看不到的角落依靠垃圾掙扎著生存。

感動瞬間 :與人類作戰失敗的狸貓們在工地的推土機上用盡最後的力氣變幻出那裡原來的模樣:森林中狸貓們覓食嬉戲、水田中農夫在耕種,樹木鬱郁蔥蔥,萬物欣欣向榮卻又顯得恬靜自得悠然如田園詩中的景象。美麗的幻像連狸貓自己都沉迷其中,走進去卻發現眼前不過是一堆工地上的黃土......
再見,螢火蟲 (螢火蟲之墓)(非其導演)

劇情簡介 :兄妹二人因為戰爭失去父母,在財物典當一空的情況下被收留的人遺棄,最後,兩人相繼去世。

感動瞬間 :通篇感人,最讓人心酸的是最後哥哥拿著那被妹妹嚮往已久的西瓜,而妹妹卻已經離開人世的那一幕。
A.魔女宅急便

劇情簡介 :13歲的單純善良、只會飛行的魔女奇奇因修行來到一個靠海的城市,開始從事運輸服務,認識了朋友,遇到了挫折,逐步成長。

感動瞬間 :情急下,騎著不聽話的刷子飛來救朋友的奇奇有型過魁地奇賽場上的哈利波特。
B.哈爾的移動城堡

劇情簡介 : 蘇菲因為中咒變成了老婆婆,為了解除咒語來到哈爾的移動城堡。「愛與勇氣永不失敗」這句話再次得到證實。這里不同的是因為有愛讓人勇敢,努力地保護自己愛著的人。

感動瞬間 :哈爾帶著蘇菲來到他的秘密花園,未有戰火騷擾的那片草地寧靜、美麗。
千與千尋

這是一個典型的宮崎峻式的現代寓言。千尋的父母因為貪婪變成了豬;滿身污泥的河伯在浴場中被清洗出來的是自行車等垃圾;青蛙等因為貪圖金豆成為無臉人的食物;琥珀川因人類的開發被填平,白龍琥珀遺忘了自己的名字;魔法世界與現實世界只有一個隧道的距離,而人為善從惡也往往是一念之差……

千尋之所以成為拯救的主體,是因為她具有誠實、純真、勇敢、有毅力等品質,而其中一些甚至被如今自詡為成熟的大人們所看輕、嘲弄。

河伯們需要清洗的是身體,而我們,需要洗滌的是心靈。

㈣ 找一部很老的宇宙科幻電影,大概是90、91、92年左右在電影院看的,當時還很小不知道是不是重播的

武俠小說:鳳歌 《昆侖》《滄海》
時未寒 《碎空刀》《偷天弓》《換日箭》
藤萍 《香初上舞》
滄月 《聽雪樓系列》《帝都賦》《破軍》《七夜雪》
步非煙 《武林客棧》系列
小鍛 《洛陽女兒行》

言情小說:古典 《綰青絲》《甄嬛傳》《紅顏亂》《穿越時空的愛戀》《上錯花轎嫁對郎》
校園 《那小子真帥》《惹我你就死定了》 《夢里花落知多少》《夏至未至》《左耳》《會有天使替我愛你》《水晶般透明》《冬日裡最燦爛的陽光》《無往不勝的童話》 《一光年的距離是多少》
都市《第一次親密接觸 》《愛爾蘭咖啡》《人生若只初相見》《杉杉來吃》《何以笙簫默》 《檞寄生》

都市小說:《極品公子》《這么遠,那麼近》《血玲瓏》 《愛情這鳥玩意》《中國式離婚》

恐怖小說:《鬼吹燈》《盜墓筆記》《地獄的第十九層是什麼》《綠地》《黑夜的另一半》《荒村公寓》《荒村歸來》《詛咒》

國外:《基督山伯爵》關於復仇的經典小說
《福爾摩斯》《達芬奇密碼》經典的推理小說
《安娜卡列妮娜》經典的愛情篇章
《時間機器》科幻類
《愛與黑暗的故事》《百年孤獨》《簡愛》《名利場》等等

《平凡的世界》 作者:路遙

《穆斯林的葬禮》 作者:霍達

《挪威的森林》 作者:村上春樹

《基督山伯爵》 作者:大仲馬

《教父》 作者:馬里奧·普佐

《蘇菲的世界》 作者:喬斯坦·賈德

《麥田裡的守望者》 作者:塞林格

《白鹿原》 作者:陳忠實

《破碎的四月》 作者:卡達萊

《萬曆十五年》 作者:黃仁宇

《美的歷程》 作者:李澤厚

《圍城》 作者:錢鍾書

《湯姆叔叔的小屋》 作者:斯托夫人

《塵埃落定》 作者:阿來

《根》 作者:亞歷克·黑爾

《生命從明天開始》 作者:心曼 春曼

《活著》 作者:余華

《許三觀賣血記》 作者:余華

《牛虻》 作者:伏尼契

《呼嘯山莊》 作者:艾米莉·勃朗特

《拿破崙全傳》 作者:劉樂土

《曹禺劇本選》 作者:曹禺

1.《平凡的世界》 作者:路遙

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現中國當代城鄉社會生活的長篇小說。全書共三部。作者在近十年間廣闊背景上,通過復雜的矛盾糾葛,刻劃了社會各階層眾多普通人的形象。勞動與愛情,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日常生活與巨大社會沖突,紛繁地交織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 銅城除過河南人之外,從北方黃土高原和南方平原地區貧困縣漫流來的鄉民也是它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從有了煤炭業,這里就成了中國西部的阿拉斯加,吸引來無數尋找生活出路的人。在這個口音五花八門的「聯合國」里,由於河南人最多,因此公眾交際語言一般都用河南話。在銅城生活的各地人,都能操幾句河南腔,哼幾句嗯嗯啊啊的豫劇。 這城市四周全是山樑土峁。山上石多土薄,不宜耕作,農業人口遠比不上黃土高原腹地稠密,更不要說和擁擠不堪的中部平原相比了。因為事農者甚微,加之此地又不缺乏燃料,這些山山峁峁竟然長起了茂密的柴草,甚至還有一些樹木梢林,顯得比黃土高原其它地方更有風光。每當入秋之時,有些山上紅葉如火,花團錦簇般奪人眼目…… 山樑土峁間,由於地層深處挖掘過甚而形成空洞,地表時有下陷,令人觸目驚心的大裂縫往往撕破了幾架山樑,甚至大冒頂造成整座大山崩塌陷落,引起周圍里氏三級左右的地震。大山以北一二百華里處就是黃河,它帶著成千上萬噸泥沙沉重地喘息著淌向東方…… 城市在這條狹長的山溝里只能擺下一條主街。那商店鋪面,樓房街舍,就沿著這條蜿蜒曲折的街道,沿著鐵路兩側,沿著那條平時流量不大的七水河,鱗次櫛比,層層疊疊,密集如蜂房蟻巢,由南到北鋪排了足有十華里長。 火車站位於城市中心。一幢長方形的候車室塗成黃色,在這座沾灰染黑的城市裡顯得富麗堂皇。除過南郊軍民兩用的飛機場,火車站不大的廣場也許是市內最為開闊的地方了。 火車從這里向南,穿越綠色的中部平原,五六個小時就可以抵達省城。而向西,向東,向北,都有公路伸出,一直可以通往鄰近幾個省份。這個火車站每天上下午分別和省城對開兩趟快慢客車,其餘就全都是運煤車了。 從隴海鐵路岔出來的這條支線,它的最後一節鐵軌並沒有在這個車站終止。這鋼鐵階梯又在這里岔出兩股,一路爬坡穿洞,沿途串起了東西兩面二十多個礦區。 外地人提起銅城,都知道這是個出煤的地方,因此想像這城市大概到處都堆滿了煤。其實,銅城邊上只有一兩個產量很小的煤礦,其餘的大礦都在東西兩面那些山溝里。 當你沿著鐵路支線拐進這些山溝,便會知道那裡有著多麼龐大的世界。這些相距只有十來里路的煤礦,每個礦區都有上萬名工人,連同他們的家屬,幾乎都超過了一個山區縣城的規模。密集的人口,密集的房屋,高聳的井架,隆隆的機聲,喧囂的聲浪,簡直使人難以置信這些小小的山溝山灣,怎麼能承載了如此大的負荷?

2.《穆斯林的葬禮》 作者:霍達

一個穆斯林的家族,六十年間的興衰,三代人命運的沉浮,兩個發生在不同時代、有著不同內容卻又交錯扭結的愛情悲劇。揭示了他們在華夏文化和伊斯蘭文化的撞擊和融合中獨特的心理結構,以及在政治、宗教的氛圍中對人生真諦的困惑和追求。展現了古老的民族風情和充滿矛盾的現實垂涎。作品清新流暢、質朴無華,以細膩的筆觸探測人的心靈,讀後盪氣回腸,留下深沉的思索。

3.《挪威的森林》 作者:村上春樹

一本風靡全亞洲百分之百的戀愛小說,曾高居日本文學史上的「超級暢銷書」。
這當然要被算成是村上春樹的代表作。許多人認識這位日本人就是從這本書開始。全書以回憶為線索,表達了青少年面對青春期的孤獨困惑以及面對成長的無奈、無聊。村上通過年輕人在社會壓力下無法擺脫的生存痛苦,第一次明明白白地強調了他在以後書中不斷反復強調的主題:生命的悲哀與無力感。

這是一部傷感,又有痛苦,百分之百的戀愛小說。小說主人公渡邊展開他同兩個女孩間的愛情糾葛。渡邊的第一個戀人直子原是他高中要好同學木月的女友,後來木月自殺了。一年後渡邊同直子不期而遇並開始交往。此時的直子已變得嫻靜靦腆,美麗晶瑩的眸子里不時掠過一絲難以捕捉的陰翳。兩人只是日復一日地在落葉飄零的東京街頭漫無目標地或前或後或並肩行走不止。直子20歲生日的晚上兩人發生了性關系,不料第二天直子便不知去向。幾個月後直子來信說她住進一家遠在深山裡的精神療養院。渡邊前去探望時發現直子開始帶有成熟女性的豐腴與嬌美。晚間兩人雖同處一室,但渡邊約束了自己,分手前表示永遠等待直子。返校不久,由於一次偶然相遇,渡邊開始與低年級的綠子交往。綠子同內向的直子截然相反,「簡直就像迎著春天的晨光蹦跳到世界上來的一頭小鹿」。這期間,渡邊內心十分苦悶彷徨。一方面念念不忘直子纏綿的病情與柔情,一方面又難以抗拒綠子大膽的表白和迷人的活力。不久傳來直子自殺的噩耗,渡邊失魂魄地四處徒步旅行。最後,在直子同房病友玲子的鼓勵下,開始摸索此後的人生。
我本人認為,內容錯綜復雜,不仔細看,容易弄不明白

4.《基督山伯爵》 作者:大仲馬

《基督山伯爵》是法國著名作家大仲馬的代表作。法老號大副唐泰斯受船長委託,為拿破崙黨人送了一封信,遭到兩個卑鄙小人和法官的陷害,被打入死牢。獄友法里亞神甫向他傳授了各種知識,並在臨終前把埋於基督山島上的一批寶藏的秘密告訴了他。唐泰斯越獄後找到了寶藏,成為巨富。從此化名基督山伯爵,經過精心策劃,報答了恩人,懲罰了仇人。本書充滿浪漫的傳奇色彩,章章奇特新穎,引人入勝。
故事性很強, 很耐讀!

5.《教父》 作者:馬里奧·普佐

這是是1969年美國出版的長篇小說,是美國出版史上的頭號暢銷書,曾連續70周排名暢銷榜,37年銷量達2000萬冊。早在七十年代初已拍成電影,發行世界各國,受到普遍歡迎,據小說改編的三部電影有兩部獲奧斯卡獎。《教父》的故事提供了某種根植於美國人心中的可怕的愉悅因素,使讀者近距離觀察到一個令人震顫的黑暗而暴力的非法階層,獻給讀者一場凶險生活方式的饗宴。 黑幫故事的經典~!

6《蘇菲的世界》 作者:喬斯坦·賈德

風靡全球、超級暢銷的哲學奇書
全世界最易讀懂的哲學書
一本關於哲學史的小說
20世紀百部經典著作之一
1994年獲"德國青少年文學獎"與"最優秀作品獎"

《蘇菲的世界》以小說的形式,通過一名哲學導師向一個叫蘇菲的女孩傳授哲學知識的經過,揭示了西方哲學發展的歷程。由前蘇格拉底時代到薩特,以及亞里士多德、笛卡兒、黑格爾等人的思想都通過作者生動的筆觸躍然紙上,並配以當時的歷史背景加以解釋,引人入勝。評論家認為,對於那些從未讀過哲學課程的人而言,此書是最為合適的入門書,而對於那些以往讀過一些哲學而已忘得一干二凈的人士,也可起到溫故知新的作用。

7.《麥田裡的守望者》 作者:塞林格

《麥田裡的守望者》是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長篇,雖然只有十幾萬字,它卻在美國社會上和文學界產生過巨大影響。1951年,這部小說一問世,立即引起轟動。主人公的經歷和思想在青少年中引起強烈共鳴,受到讀者,特別是大中學生的熱烈歡迎。他們紛紛模仿主人公霍爾頓的裝束打扮,講「霍爾頓式」的語言,因為這部小說道出了他們的心聲,反映了他們的理想、苦悶和願望。經過30多年來時間的考驗,證明它不愧為美國當代文學中的「現代經典小說」之一。現在大多數中學和高等學校已把它列為必讀的課外讀物,正如有的評論家說的那樣,它「幾乎大大地影響了好幾代美國青年」。

8.《萬曆十五年》 作者:黃仁宇

明萬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在中國歷史上原本是極其普通的年份。作者以該年前後的史事件及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物為中心,抽絲剝繭,梳理了中國傳統社會管理層面存在的種種問題,並在此基礎上探索現代中國應當涉取的經驗和教訓。作者以其「大歷史」觀而聞名於世,本書中這一觀念初露頭角,「敘事不妨細致,但是結論卻要看遠不顧近」。本書自80年代初在中國大陸出版以來,好評如潮,在學術界和文化界有廣泛的影響。...
《萬曆十五年》由黃仁宇先生於1976年在美國所著,在國內直到近些年才引起大眾的注意。其實這一年大明王朝並沒有發生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所以不為一般研究者所注意,但在這一年發生的許多瑣細小事,卻如青萍之末成為帝國走向崩潰的前兆。

元輔張居正已去世五年,海瑞在這一年也故去了,一代名將戚繼光也在年底歿了,時年29歲的努爾哈赤在東北崛起了:始建宮室,布教令於部中,禁暴亂,戢盜竊,立法制……然而朝廷卻未予注意;西班牙無敵艦隊即將出征英吉利,揭開世界歷史新的一頁……

9.《美的歷程》 作者:李澤厚

《美的歷程》從宏觀鳥瞰角度對中國數千年的藝術、文學作了概括描述和美學把握。其中提出了諸如原始遠古藝術的「龍飛鳳舞」,殷周青銅器藝術的「獰厲的美」,先秦理性的「儒道互補」,楚辭、漢賦、漢畫像石之「浪漫主義」,「人的覺醒」的魏晉風度,六朝、唐、宋佛像雕塑、宋之山水繪畫以及詩、詞、曲各具審美的三品類,明清時期小說,戲曲由浪漫而感傷而現實之變遷等等重要觀念,多發前人之所未發,此書於一九八一年初版,多次再版理印達幾十萬冊。已有英文、德文、日文、韓文等多種譯本問世。這篇文章真的很好。

10.《圍城》 作者:錢鍾書

《圍城》是中現代文學史上一部風格獨特的諷刺小說。作者錢鍾書1910—1998,江蘇無錫人,1933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外文系,後留學英、法,是位學貫中西而富才情的學者。《圍城》動筆於1944年,完稿於1946年,其時,作者正蟄居上海,耳聞身受日本侵略者的蠻橫,「兩年裡憂世傷生」《圍城·序》,同時又堅韌地「錙銖積累地」把自己對人生、對學術的感悟與思考付諸筆端,先後完成了小說《圍城》和學術著作《談藝錄》。

就憑這部唯一的長篇小說,錢鍾書成為中國現代文學中小說大師級人物。本書自四十年代末出版以來,有多少人為它哭,為它笑,為它深深長嘆,為它久久思索。人生是圍城,婚姻是圍城,沖進去了,就被生存的種種煩愁包圍。錢鍾書以他灑脫幽默的文筆,述說著一群知識分子的快樂與哀愁。錢鍾書的深入骨髓的洞見,通達超脫的生存智慧足以讓讀者品評再三。。

11.《活著》 作者:余華

這部作品的題目叫《活著》,作為一個詞語,「活著」 在我國的語言里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自來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作為一部分作品,《活著》講述了一個人和他的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為感人的友情,因為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他們活著時一起走在塵土飛揚的道路上,死去時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與此同時,《活著》還講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就像那句老話:千鈞一發。讓一根頭發去承受三萬斤的重壓,它沒有斷。《活著》還講述了眼淚的寬廣和豐富;講述了絕望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而活著。

12.《許三觀賣血記》 作者:余華

《許三觀賣血記》是余華1995年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它以博大的溫情描繪了磨難中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達了人在面對厄運時求生的慾望.小說講述了許三觀靠著賣血渡過了人生的一個個難關,戰勝了命運強加給他的驚濤駭浪,而當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沒有人要時,精神卻崩潰了.法國《讀書》雜志在評論《許三觀賣血記》時說道:這是一部精妙絕倫的小說,是朴實簡潔和內涵意蘊深遠的完美結合.余華目前正在創作一部長篇小說,講述的是一個時間跨度很大的愛情故事,從文學風格上說,這將是一部與《許三觀賣血記》迥然不同的作品,這部小說將於明年初完成. 這本書表達了作者對長度的迷戀,一條道路,一條河流,一條雨後的彩虹,一個綿延不絕的回憶,一首有始無終的民歌,一個人的一生.這一切尤如盤起來的一捆繩子,被敘述慢慢拉出去,拉到了路的盡頭. 在這里,作者有時候會無所事事.因為他從一開始就發現虛構的人物同樣有自己的聲音,他認為應該尊重這些聲音,讓它們自己去風中尋找答案.於是,作者不再是一位敘述上的侵略者,而是一位聆聽者,一位耐心,仔細,善解人意和感同身受的聆聽者.他努力這樣去做,在敘述的時候,他試圖取消自己作者的身份,他覺得自己應該是一位讀者.事實也是如此,當這本書完成之後,他發現自己知道的並不比別人多. 書中的人物經常自己開口說話,有時候會讓作者嚇一跳,當那些恰如其分又十分美妙的話在虛構的嘴裡脫口而出時,作者會突然自卑起來,心裡暗想:"我可說不出這樣的話."然而,當他成為一位真正的讀者,當他閱讀別人的作品時,他又時常暗自得意:"我也說過這樣的話." 這似乎就是文學的樂趣,我們需要它的影響,來糾正我們的思想和態度.有趣的是,當眾多偉大的作品影響著一位作者時,他會發現自己虛構的人物也正以同樣的方式影響著他. 這本書其實是一首很長的民歌,它的節奏是回憶的速度,旋律溫和地跳躍著,休止符被韻腳隱藏了起來.作者在這里虛構的只是兩個人的歷史,而試圖喚起的是更多人的記憶. 馬提亞爾說:"回憶過去的生活,無異於再活一次."寫作和閱讀其實都是在敲響回憶之門,或者說都是為了再活一次.

13.《牛虻》 作者:伏尼契

牛虻:為信仰赴死如散步
他,牛虻——一個為了自己的革命信仰,甘願被命運折磨的人。他深愛過兩個人——父親蒙坦里尼和高潔的女人瓊瑪,但後來的他一生都沒有再給機會讓他們來愛他。他的內
既是慷慨動人的革命書籍,又是高雅純正的文學名著,本書充滿深刻描寫人情人性的藝術感染力。在人口最多的中國和土地最寬的前蘇聯,《牛虻》擁有著無數的、幾代人的崇拜者。 主人公牛虻,是上流社會的叛逆。年輕時經歷過幾番刻骨銘心的感情苦難。他曾因無知而鑄成大錯。他最熱愛的姑娘,給予他慘痛的心靈傷害;他尊敬的生父,卻是兇殘的政敵!然而他義無反顧地追真理,拋棄了愛情與生命――為義大利的獨立與自由。牛虻,成為青年人心中「堅強」的化身! 小說圍繞牛虻,戀人瓊瑪以及性格復雜的蒙泰尼里主教展開,線條簡明而又寫得波瀾起伏、驚心動魄,顯示了作者激越的感情世界和濃厚的藝術功力。

14.《呼嘯山莊》 作者:艾米莉·勃朗特

《呼嘯山莊》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奇特的小說」,是英國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畢生的唯一力作。棄兒希刺克厲夫被「呼嘯山莊」的主人恩蕭收養,恩蕭的女兒凱瑟琳與他從小友愛,產生了熾烈的愛情。而莊主的兒子辛德雷卻仇恨他,老恩蕭死後,把他降為奴僕,百般凌辱。凱瑟琳為了得到「畫眉山莊」主人林頓的財產資助希刺克厲夫而嫁給了林頓。希刺克厲夫得知後憤然出走。幾年後,希刺克厲夫致富歸來,使辛德雷傾家盪產,並誘騙林頓之妹與他成婚,恣意虐待。凱瑟琳終因不能同希刺克厲夫結合而凄然病逝。

15.《塵埃落定》 作者:阿來

《塵埃落定》是青年藏族作家阿來的小說,該小說獲第五屆茅盾文學獎。 在上個世紀四十年代的四川阿壩地區,當地的藏族人民被十八家土族統治著,麥其土司便是其中之一。

《塵埃落定》講述的是康巴藏族的故事,這當然是一個很民族化的題材。因為作家的族別,他的生活經歷,這個看似獨特的題材的選擇其實是一種必然,但小說並不囿不於民族題材,小說中涉及到的權力、英雄、宗教、信用、仇殺、愛情等話題都具有現代意義。這使《塵埃落定》在題材上不僅有特殊性,更具有普遍意義。《塵埃落定》寫的是歷史,但歷史也是一種現實,而這種現實得到更為充分的表達,它的面貌會更加文闊,更加深遠。同一種空間,也就是具有演繹多種故事的可能。關於這段歷史,阿來說「史是寫出了它的一種狀態,或者說是我對它某一方面的理解。」

16.《拿破崙全傳》 作者:劉樂土

1804年,在一個盛大無比的典禮中,拿破崙.波拿巴為自己加冕,成為法國的皇帝。他的法語帶著濃厚的科西嘉口音,看起來好像不大適宜做法國的領導人。可是他卻幾乎征服了整個世界。 他是一個軍事天才,鐵蹄踏遍了整個歐洲大陸和埃及……1815年,英國和普魯士聯軍在滑鐵盧戰役里使他一敗塗地。拿破崙被放逐到南大西洋的一個英國的小島上,6年之後與世長辭。 拿破崙還是一位既愛江山,也愛美人的大丈夫。其一生風流情債無數……他獵取美女芳心的招法,與他天才的軍事才幹一樣出類拔萃…… 本書是迄今為止最全面、最公正、最生動、最細膩展示拿破崙軍旅生涯和情感世界的著作!

17.《破碎的四月》 作者:卡達萊
喬戈的哥哥被仇家殺死,從那一刻起,喬戈的生活便離他而去。根據統治阿爾巴尼亞北部高原地區的卡努法典:如果一個人被殺死,他的家人必須為他報仇。喬戈無法擺脫宿命,三月十七日,他成功地射殺了那個兇手。在被死者家屬追殺之前,他被允許了三十天的休戰協定,於是他的四月破碎成了兩部分:在四月十七日之前,是「白色」的,安全的;之後便是「黑色」白,亡命的。
與喬戈的命運交織在一起的是一對新婚夫婦。他們來自都市,對高原文化充滿嚮往。新娘迪安娜對被死亡威脅著的喬戈一見鍾情,與此同時,喬戈也想在四月轉成黑色之前再次邂逅迪安娜。
當人一降生在這個世界上,就陷入一場追殺或者殺人的宿命中,生命只能如破碎的四月般短暫和倉煌。《破碎的四月》以簡潔、詩一般的筆調講述了一個人一個月的故事,卻反映了一個民族幾百年的固擾和悲劇性。.................

㈤ 宇宙的盡頭是什麼

在西方,宇宙這個詞在英語中叫cosmos,在俄語中叫кocMoc ,在德語中叫kosmos ,在法語中叫cosmos。它們都源自希臘語的κoσμoζ,古希臘人認為宇宙的創生乃是從渾沌中產生出秩序來,κoσμoζ其原意就是秩序。但在英語中更經常用來表示「宇宙」的詞是universe。此詞與universitas有關。在中世紀,人們把沿著同一方向朝同一目標共同行動的一群人稱為universitas。在最廣泛的意義上,universitas 又指一切現成的東西所構成的統一整體,那就是universe,即宇宙。universe和cosmos常常表示相同的意義,所不同的是,前者強調的是物質現象的總和,而後者則強調整體宇宙的結構或構造。

宇宙觀念的發展 宇宙結構觀念的發展 遠古時代,人們對宇宙結構的認識處於十分幼稚的狀態,他們通常按照自己的生活環境對宇宙的構造作了幼稚的推測。在中國西周時期,生活在華夏大地上的人們提出的早期蓋天說認為,天穹像一口鍋,倒扣在平坦的大地上;後來又發展為後期蓋天說,認為大地的形狀也是拱形的。公元前7世紀 ,巴比倫人認為,天和地都是拱形的,大地被海洋所環繞,而其中央則是高山。古埃及人把宇宙想像成以天為盒蓋、大地為盒底的大盒子,大地的中央則是尼羅河。古印度人想像圓盤形的大地負在幾只大象上,而象則站在巨大的龜背上,公元前7世紀末,古希臘的泰勒斯認為,大地是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圓盤,上面籠罩著拱形的天穹。

最早認識到大地是球形的是古希臘人。公元前6世紀,畢達哥拉斯從美學觀念出發,認為一切立體圖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主張天體和我們所居住的大地都是球形的。這一觀念為後來許多古希臘學者所繼承,但直到1519~1522年,葡萄牙的F.麥哲倫率領探險隊完成了第一次環球航行後 ,地球是球形的觀念才最終證實。

公元2世紀,C.托勒密提出了一個完整的地心說。這一學說認為地球在宇宙的中央安然不動,月亮、太陽和諸行星以及最外層的恆星天都在以不同速度繞著地球旋轉。為了說明行星視運動的不均勻性,他還認為行星在本輪上繞其中心轉動,而本輪中心則沿均輪繞地球轉動。地心說曾在歐洲流傳了1000多年。1543年,N.哥白尼提出科學的日心說,認為太陽位於宇宙中心,而地球則是一顆沿圓軌道繞太陽公轉的普通行星。1609年,J.開普勒揭示了地球和諸行星都在橢圓軌道上繞太陽公轉,發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說,同年,伽利略·伽利雷則率先用望遠鏡觀測天空,用大量觀測事實證實了日心說的正確性。1687年,I.牛頓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深刻揭示了行星繞太陽運動的力學原因,使日心說有了牢固的力學基礎。在這以後,人們逐漸建立起了科學的太陽系概念。

在哥白尼的宇宙圖像中,恆星只是位於最外層恆星天上的光點。1584年,喬爾丹諾·布魯諾大膽取消了這層恆星天,認為恆星都是遙遠的太陽。18世紀上半葉,由於E.哈雷對恆星自行的發展和J.布拉得雷對恆星遙遠距離的科學估計,布魯諾的推測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贊同。18世紀中葉,T.賴特、I.康德和J.H.朗伯推測說,布滿全天的恆星和銀河構成了一個巨大的天體系統。弗里德里希·威廉·赫歇爾首創用取樣統計的方法,用望遠鏡數出了天空中大量選定區域的星數以及亮星與暗星的比例,1785年首先獲得了一幅扁而平、輪廓參差、太陽居中的銀河系結構圖,從而奠定了銀河系概念的基礎。在此後一個半世紀中,H.沙普利發現了太陽不在銀河系中心、J.H.奧爾特發現了銀河系的自轉和旋臂,以及許多人對銀河系直徑、厚度的測定,科學的銀河系概念才最終確立。

18世紀中葉,康德等人還提出,在整個宇宙中,存在著無數像我們的天體系統(指銀河系)那樣的天體系統。而當時看去呈雲霧狀的「星雲」很可能正是這樣的天體系統。此後經歷了長達170年的曲折的探索歷程,直到1924年,才由E.P.哈勃用造父視差法測仙女座大星雲等的距離確認了河外星系的存在。

近半個世紀,人們通過對河外星系的研究,不僅已發現了星系團、超星系團等更高層次的天體系統,而且已使我們的視野擴展到遠達200億光年的宇宙深處。

宇宙演化觀念的發展在中國,早在西漢時期,《淮南子·俶真訓》指出:「有始者,有未始有有始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認為世界有它的開辟之時,有它的開辟以前的時期,也有它的開辟以前的以前的時期。《淮南子·天文訓》中還具體勾畫了世界從無形的物質狀態到渾沌狀態再到天地萬物生成演變的過程。在古希臘,也存在著類似的見解。例如留基伯就提出,由於原子在空虛的空間中作旋渦運動,結果輕的物質逃逸到外部的虛空,而其餘的物質則構成了球形的天體,從而形成了我們的世界。

太陽系概念確立以後,人們開始從科學的角度來探討太陽系的起源。1644年,R.笛卡爾提出了太陽系起源的旋渦說;1745年,G.L.L.布豐提出了一個因大彗星與太陽掠碰導致形成行星系統的太陽系起源說;1755年和1796年,康德和拉普拉斯則各自提出了太陽系起源的星雲說。現代探討太陽系起源z的新星雲說正是在康德-拉普拉斯星雲說的基礎上發展起來。

1911年,E.赫茨普龍建立了第一幅銀河星團的顏色星等圖;1913年,伯特蘭•阿瑟•威廉•羅素則繪出了恆星的光譜-光度圖,即赫羅圖。羅素在獲得此圖後便提出了一個恆星從紅巨星開始,先收縮進入主序,後沿主序下滑,最終成為紅矮星的恆星演化學說。1924年 ,亞瑟·斯坦利·愛丁頓提出了恆星的質光關系;1937~1939年,C.F.魏茨澤克和貝特揭示了恆星的能源來自於氫聚變為氦的原子核反應。這兩個發現導致了羅素理論被否定,並導致了科學的恆星演化理論的誕生。對於星系起源的研究,起步較遲,目前普遍認為,它是我們的宇宙開始形成的後期由原星系演化而來的。

1917年,A.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運用他剛創立的廣義相對論建立了一個「靜態、有限、無界」的宇宙模型,奠定了現代宇宙學的基礎。1922年,G.D.弗里德曼發現,根據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場方程,宇宙不一定是靜態的,它可以是膨脹的,也可以是振盪的。前者對應於開放的宇宙,後者對應於閉合的宇宙。1927年,G.勒梅特也提出了一個膨脹宇宙模型.1929年 哈勃發現了星系紅移與它的距離成正比,建立了著名的哈勃定律。這一發現是對膨脹宇宙模型的有力支持。20世紀中葉,G.伽莫夫等人提出了熱大爆炸宇宙模型,他們還預言,根據這一模型,應能觀測到宇宙空間目前殘存著溫度很低的背景輻射。1965年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證實了伽莫夫等人的預言。從此,許多人把大爆炸宇宙模型看成標准宇宙模型。1980年,美國的古斯在熱大爆炸宇宙模型的 基礎上又進一步提出了暴漲宇宙模型。這一模型可以解釋目前已知的大多數重要觀測事實。

宇宙圖景 當代天文學的研究成果表明,宇宙是有層次結構的、物質形態多樣的、不斷運動發展的天體系統。

層次結構 行星是最基本的天體系統。太陽系中共有九大行星: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冥王星(目前只有極少數科學家同意開除它,降為矮行星)。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有衛星繞其運轉,地球有一個衛星 月球,土星的衛星最多,已確認的有26顆。行星 小行星 彗星和流星體都圍繞中心天體太陽運轉,構成太陽系。太陽占太陽系總質量的99.86%,其直徑約140萬千米,最大的行星木星的直徑約14萬千米。太陽系的大小約120億千米(以冥王星作邊界)。有證據表明,太陽系外也存在其他行星系統。2500億顆類似太陽的恆星和星際物質構成更巨大的天體系統——銀河系。銀河系中大部分恆星和星際物質集中在一個扁球狀的空間內,從側面看很像一個「鐵餅」,正面看去�則呈旋渦狀。銀河系的直徑約10萬光年,太陽位於銀河系的一個旋臂中,距銀心約3萬光年。銀河系外還有許多類似的天體系統,稱為河外星系,常簡稱星系。現已觀測到大約有10億個。星系也聚集成大大小小的集團,叫星系團。平均而言,每個星系團約有百餘個星系,直徑達上千萬光年。現已發現上萬個星系團。包括銀河系在內約40個星系構成的一個小星系團叫本星系群。若干星系團集聚在一起構成更大、更高一層次的天體系統叫超星系團。超星系團往往具有扁長的外形,其長徑可達數億光年。通常超星系團內只含有幾個星系團,只有少數超星系團擁有幾十個星系團。本星系群和其附近的約50個星系團構成的超星系團叫做本超星系團。目前天文觀測范圍已經擴展到200億光年的廣闊空間,它稱為總星系。

多樣性 天體千差萬別,宇宙物質千姿百態。太陽系天體中,水星、金星表面溫度約達700K,遙遠的冥王星向日面的溫度最高時也只有50K;金星表面籠罩著濃密的二氧化碳大氣和硫酸雲霧,氣壓約50個大氣壓,水星、火星表面大氣卻極其稀薄,水星的大氣壓甚至小於2×10-9毫巴;類地行星(水星、金星、火星)都有一個固體表面,類木行星卻是一個流體行星;土星的平均密度為0.70克/厘米3,比水的密度還小,木星、天王星、海王星的平均密 度略大於水的密度,而水星、金星、地球等的密度則達到水的密度的5倍以上;多數行星都是順向自轉,而金星是逆向自轉;地球表面生機盎然,其他行星則是空寂荒涼的世界。

太陽在恆星世界中是顆普遍而又典型的恆星。已經發現,有些紅巨星的直徑為太陽直徑的幾千倍。中子星直徑只有太陽的幾萬分之一;超巨星的光度高達太陽光度的數百萬倍,白矮星光度卻不到太陽的幾十萬分之一。紅超巨星的物質密度小到只有水的密度的百萬分之一,而白矮星、中子星的密度分別可高達水的密度的十萬倍和百萬億倍。太陽的表面溫度約為6000K,O型星表面溫度達30000K,而紅外星的表面溫度只有約600K。太陽的普遍磁場強度平均為1×10-4特斯拉,有些磁白矮星的磁場通常為幾千、幾萬高斯(1高斯=10-4特斯拉),而脈沖星的磁場強度可高達十萬億高斯。有些恆星光度基本不變,有些恆星光度在不斷變化,稱變星。有的變星光度變化是有周期的,周期從1小時到幾百天不等。有些變星的光度變化是突發性的,其中變化最劇烈的是新星和超新星,在幾天內,其光度可增加幾萬倍甚至上億倍。

恆星在空間常常聚集成雙星或三五成群的聚星,它們可能占恆星總數的1/3。也有由幾十、幾百乃至幾十萬個恆星聚在一起的星團。宇宙物質除了以密集形式形成恆星、行星等之外,還以彌漫的形式形成星際物質。星際物質包括星際氣體和塵埃,平均每立方厘米只有一個原子,其中高度密集的地方形成形狀各異的各種星雲。宇宙中除發出可見光的恆星、星雲等天體外,還存在紫外天體、紅外天體、X射線源、γ射線源以及射電源。

星系按形態可分為橢圓星系、旋渦星系、棒旋星系、透鏡星系和不規則星系等類型。60年代又發現許多正在經歷著爆炸過程或正在拋射巨量物質的河外天體,統稱為活動星系,其中包括各種射電星系、塞佛特星系、N型星系、馬卡良星系、蠍虎座BL型天體,以及類星體等等。許多星系核有規模巨大的活動:速度達幾千千米/秒的氣流,總能量達1055焦耳的能量輸出,規模巨大的物質和粒子拋射,強烈的光變等等。在宇宙中有種種極端物理狀態:超高溫、超高壓、超高密、超真空、超強磁場、超高速運動、超高速自轉、超大尺度時間和空間、超流、超導等。為我們認識客觀物質世界提供了理想的實驗環境。

運動和發展 宇宙天體處於永恆的運動和發展之中,天體的運動形式多種多樣,例如自轉、各自的空間運動(本動)、繞系統中心的公轉以及參與整個天體系統的運動等。月球一方面自轉一方面圍繞地球運轉,同時又跟隨地球一起圍繞太陽運轉。太陽一方面自轉,一方面又向著武仙座方向以20千米/秒的速度運動,同時又帶著整個太陽系以250千米/秒的速度繞銀河系中心運轉,運轉一周約需2.2億年。銀河系也在自轉,同時也有相對於鄰近的星系的運動。本超星系團也可能在膨脹和自轉。總星系也在膨脹。

現代天文學已經揭示了天體的起源和演化的歷程。當代關於太陽系起源學說認為,太陽系很可能是50億年前銀河系中的一團塵埃氣體雲(原始太陽星雲)由於引力收縮而逐漸形成的(見太陽系起源)。恆星是由星雲產生的,它的一生經歷了引力收縮階段、主序階段、紅巨星階段、晚期階段和臨終階段。星系的起源和宇宙起源密切相關,流行的看法是:在宇宙發生熱大爆炸後40萬年,溫度降到4000K,宇宙從輻射為主時期轉化為物質為主時期,這時或由於密度漲落形成的引力不穩定性,或由於宇宙湍流的作用而逐步形成原星系,然後再演化為星系團和星系。熱大爆炸宇宙模型描繪了我們的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史:我們的宇宙起源於200億年前的一次大爆炸,當時溫度極高、密度極大。隨著宇宙的膨脹,它經歷了從熱到冷、從密到稀、從輻射為主時期到物質為主時期的演變過程,直至10~20億年前,才進入大規模形成星系的階段,此後逐漸形成了我們當今看到的宇宙。1980年提出的暴漲宇宙模型則是熱大爆炸宇宙模型的補充。它認為在宇宙極早期,在我們的宇宙誕生後約10-36秒的時候,它曾經歷了一個暴漲階段。

哲學分析 宇宙概念 有些宇宙學家認為,我們的宇宙是唯一的宇宙;大爆炸不是在宇宙空間的哪一點爆炸,而是整個宇宙自身的爆炸。但是,新提出的暴漲模型表明,我們的宇宙僅是整個暴漲區域的非常小的一部分,暴漲後的區域尺度要大於1026厘米,而那時我們的宇宙只有10厘米。還有可能這個暴漲區域是一個更大的始於無規則混沌狀態的物質體系的一部分。這種情況恰如科學史上人類的認識從太陽系宇宙擴展到星系宇宙,再擴展到大尺度宇宙那樣,今天的科學又正在努力把人類的認識進一步向某種探索中的「暴漲宇宙」、「無規則的混沌宇宙」推移。我們的宇宙不是唯一的宇宙,而是某種更大的物質體系的一部分,大爆炸不是整個宇宙自身的爆炸,而是那個更大物質體系的一部分的爆炸。因此,有必要區分哲學和自然科學兩個不同層次的宇宙概念。哲學宇宙概念所反映的是無限多樣、永恆發展的物質世界;自然科學宇宙概念所涉及的則是人類在一定時代觀測所及的最大天體系統。兩種宇宙概念之間的關系是一般和個別的關系。隨著自然科學宇宙概念的發展,人們將逐步深化和接近對無限宇宙的認識。弄清兩種宇宙概念的區別和聯系,對於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宇宙無限論,反對宇宙有限論、神創論、機械論、不可知論、哲學代替論和取消論,都有積極意義。

宇宙的創生 有些宇宙學家認為,暴漲模型最徹底的改革也許是觀測宇宙中所有的物質和能量從無中產生的觀點,這種觀點之所以在以前不能為人們接受,是因為存在著許多守恆定律,特別是重子數守恆和能量守恆。但隨著大統一理論的發展,重子數有可能是不守恆的,而宇宙中的引力能可粗略地說是負的,並精確地抵消非引力能,總能量為零。因此就不存在已知的守恆律阻止觀測宇宙從無中演化出來的問題。這種「無中生有」的觀點在哲學上包括兩個方面:①本體論方面。如果認為「無」是絕對的虛無,則是錯誤的。這不僅違反了人類已知的科學實踐,而且也違反了暴漲模型本身。按照該模型,我們所研究的觀測宇宙僅僅是整個暴漲區域的很小的一部分,在觀測宇宙之外並不是絕對的「無」。現在觀測宇宙的物質是從假真空狀態釋放出來的能量轉化而來的,這種真空能恰恰是一種特殊的物質和能量形式,並不是創生於絕對的「無」。如果進一步說這種真空能起源於「無」,因而整個觀測宇宙歸根到底起源於「無」,那麼這個「無」也只能是一種未知的物質和能量形式。②認識論和方法論方面。暴漲模型所涉及的宇宙概念是自然科學的宇宙概念。這個宇宙不論多麼巨大,作為一個有限的物質體系 ,也有其產生、發展和滅亡的歷史。暴漲模型把傳統的大爆炸宇宙學與大統一理論結合起來,認為觀測宇宙中的物質與能量形式不是永恆的,應研究它們的起源。它把「無」作為一種未知的物質和能量形式,把「無」和「有」作為一對邏輯范疇,探討我們的宇宙如何從「無」——未知的物質和能量形式,轉化為「有」——已知的物質和能量形式,這在認識論和方法論上有一定意義。

時空起源 有些人認為,時間和空間不是永恆的,而是從沒有時間和沒有空間的狀態產生的。根據現有的物理理論,在小於10-43秒和10-33厘米的范圍內,就沒有一個「鍾」和一把「尺子」能加以測量,因此時間和空間概念失效了,是一個沒有時間和空間的物理世界。這種觀點提出已知的時空形式有其適用的界限是完全正確的。正像歷史上的牛頓時空觀發展到相對論時空觀那樣,今天隨著科學實踐的發展也必然要求建立新的時空觀。由於在大爆炸後10-43秒以內,廣義相對論失效,必須考慮引力的量子效應,因此有些人試圖通過時空的量子化的途徑來探討已知的時空形式的起源。這些工作都是有益的,但我們決不能因為人類時空觀念的發展或者在現有的科學技術水平上無法度量新的時空形式,而否定作為物質存在形式的時間、空間的客觀存在。

人和宇宙 從本世紀60年代開始,由於人擇原理的提出和討論,出現了人類存在和宇宙產生的關系問題。人擇原理認為 ,可能存在許多具有不同物理參數和初始條件的宇宙,但只有物理參數和初始條件取特定值的宇宙才能演化出人類,因此我們只能看到一種允許人類存在的宇宙。人擇原理用人類的存在去約束過去可能有的初始條件和物理定律,減少它們的任意性,使一些宇宙學現象得到解釋,這在科學方法論上有一定的意義。但有人提出,宇宙的產生依賴於作為觀測者的人類的存在。這種觀點值得商榷。現在根據暴漲模型,那些被傳統大爆炸模型作為初始條件的狀態,有可能從極早期宇宙的演化中產生出來,而且宇宙的演化幾乎變得與初始條件的一些細節無關。這樣就使上述那種利用初始條件的困難來否定宇宙客觀實在性的觀點失去了基礎。但有些人認為,由於暴漲引起的巨大距離尺度,使得從整體上去觀測宇宙的結構成為不可能。這種擔心有其理由,但如果暴漲模型正確的話,隨著科學實踐的發展,一定有可能突破人類認識上的困難。

宇宙

宇宙,是我們所在的空間,「宇」字的本義就是指「上下四方」。

地球是我們的家園;

而地球僅是太陽系的第三顆行星;

而太陽系又僅僅定居於銀河系巨大旋臂的一側;

而銀河系,在宇宙所有星系中,也許很不起眼……

這一切,組成了我們的宇宙:

宇宙,是所有天體共同的家園。

宇宙,又是我們所在的時間,「宙」的本意就是指「古往今來」。

因為,我們的宇宙不是從來就有的,它也有著誕生和成長的過程。現代科學發現,我們的宇宙大概形成於二百億年以前。在一次無比壯觀的大爆炸中,我們的宇宙誕生了!(這就是著名的「大爆炸」理論。)

宇宙一經形成,就在不停地運動著。科學家發現,宇宙正在膨脹著,星體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大。

宇宙沒有開始,沒有結束,沒有邊界,更沒有誕生與毀滅,只有一個個階段的結束與開始,我們現階段的宇宙大概形成於二百億年以前。在一次無比壯觀的大爆炸中,這階段的宇宙開始了!最新研究表明,大爆炸孕育於黑洞中,黑洞將所有物質,包括光子在內壓到一個點,這時連電子,中子,質子等都已不存在(究竟是什麼物質比電子還小呢?當代科技無法解釋,暫稱為誇克),這時發生了比核聚變更高等級的爆炸,這種爆炸的范圍至少波及數十億光年,又一個新的宇宙紀元就誕生了.題名]:宇宙
[英文縮寫]:
[英文]:universe;cosmos
[解釋]:
物質現象的總和。廣義上指無限多樣、永恆發展的物質世界,狹義上指一定時代觀測所及的最大天體系統。後者往往稱作可觀測宇宙、我們的宇宙,現在相當於天文學中的「總星系」。
詞源考察 在中國古籍中最早使用宇宙這個詞的是《莊子·齊物論》。「宇」的含義包括各個方向,如東西南北的一切地點。「宙」包括過去、現在、白天、黑夜,即一切不同的具體時間。戰國末期的屍佼說:「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宇」指空間,「宙」指時間,「宇宙」就是時間和空間的統一。後來「宇宙」一詞便被用來指整個客觀實在世界。與宇宙相當的概念有「天地」、「乾坤」、「六合」等,但這些概念僅指宇宙的空間方面。《管子》的「宙合」一詞,「宙」指時間,「合」(即「六合」)指空間,與「宇宙」概念最接近。
在西方,宇宙這個詞在英語中叫cosmos,在俄語中叫кocMoc ,在德語中叫kosmos ,在法語中叫cosmos。它們都源自希臘語的κoσμoζ,古希臘人認為宇宙的創生乃是從渾沌中產生出秩序來,κoσμoζ其原意就是秩序。但在英語中更經常用來表示「宇宙」的詞是universe。此詞與universitas有關。在中世紀,人們把沿著同一方向朝同一目標共同行動的一群人稱為universitas。在最廣泛的意義上,universitas 又指一切現成的東西所構成的統一整體,那就是universe,即宇宙。universe和cosmos常常表示相同的意義,所不同的是,前者強調的是物質現象的總和,而後者則強調整體宇宙的結構或構造。
宇宙觀念的發展 宇宙結構觀念的發展 遠古時代,人們對宇宙結構的認識處於十分幼稚的狀態,他們通常按照自己的生活環境對宇宙的構造作了幼稚的推測。在中國西周時期,生活在華夏大地上的人們提出的早期蓋天說認為,天穹像一口鍋,倒扣在平坦的大地上;後來又發展為後期蓋天說,認為大地的形狀也是拱形的。公元前7世紀 ,巴比倫人認為,天和地都是拱形的,大地被海洋所環繞,而其中央則是高山。古埃及人把宇宙想像成以天為盒蓋、大地為盒底的大盒子,大地的中央則是尼羅河。古印度人想像圓盤形的大地負在幾只大象上,而象則站在巨大的龜背上,公元前7世紀末,古希臘的泰勒斯認為,大地是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圓盤,上面籠罩著拱形的天穹。
最早認識到大地是球形的是古希臘人。公元前6世紀,畢達哥拉斯從美學觀念出發,認為一切立體圖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主張天體和我們所居住的大地都是球形的。這一觀念為後來許多古希臘學者所繼承,但直到1519~1522年,葡萄牙的F.麥哲倫率領探險隊完成了第一次環球航行後 ,地球是球形的觀念才最終證實。
公元2世紀,C.托勒密提出了一個完整的地心說。這一學說認為地球在宇宙的中央安然不動,月亮、太陽和諸行星以及最外層的恆星天都在以不同速度繞著地球旋轉。為了說明行星視運動的不均勻性,他還認為行星在本輪上繞其中心轉動,而本輪中心則沿均輪繞地球轉動。地心說曾在歐洲流傳了1000多年。1543年,N.哥白尼提出科學的日心說,認為太陽位於宇宙中心,而地球則是一顆沿圓軌道繞太陽公轉的普通行星。1609年,J.開普勒揭示了地球和諸行星都在橢圓軌道上繞太陽公轉,發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說,同年,G. 伽利略 則率先用望遠鏡觀測天空,用大量觀測事實證實了日心說的正確性。1687年,I. 牛頓 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深刻揭示了行星繞太陽運動的力學原因,使日心說有了牢固的力學基礎。在這以後,人們逐漸建立起了科學的太陽系概念。
在哥白尼的宇宙圖像中,恆星只是位於最外層恆星天上的光點。1584年,G.布魯諾大膽取消了這層恆星天,認為恆星都是遙遠的太陽。18世紀上半葉,由於E.哈雷對恆星自行的發展和J.布拉得雷對恆星遙遠距離的科學估計,布魯諾的推測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贊同。18世紀中葉,T.賴特、I. 康德 和J.H.朗伯推測說,布滿全天的恆星和銀河構成了一個巨大的天體系統。F.W.赫歇爾首創用取樣統計的方法,用望遠鏡數出了天空中大量選定區域的星數以及亮星與暗星的比例,1785年首先獲得了一幅扁而平、輪廓參差、太陽居中的銀河系結構圖,從而奠定了銀河系概念的基礎。在此後一個半世紀中,H.沙普利發現了太陽不在銀河系中心、J.H.奧爾特發現了銀河系的自轉和旋臂,以及許多人對銀河系直徑、厚度的測定,科學的銀河系概念才最終確立。
18世紀中葉,康德等人還提出,在整個宇宙中,存在著無數像我們的天體系統(指銀河系)那樣的天體系統。而當時看去呈雲霧狀的「星雲」很可能正是這樣的天體系統。此後經歷了長達170年的曲折的探索歷程,直到1924年,才由E.P.哈勃用造父視差法測仙女座大星雲等的距離確認了河外星系的存在。
近半個世紀,人們通過對河外星系的研究,不僅已發現了星系團、超星系團等更高層次的天體系統,而且已使我們的視野擴展到遠達200億光年的宇宙深處。
宇宙演化觀念的發展 在中國,早在西漢時期,《淮南子·俶真訓》指出:「有始者,有未始有有始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認為世界有它的開辟之時,有它的開辟以前的時期,也有它的開辟以前的以前的時期。《淮南子·天文訓》中還具體勾畫了世界從無形的物質狀態到渾沌狀態再到天地萬物生成演變的過程。在古希臘,也存在著類似的見解。例如留基伯就提出,由於原子在空虛的空間中作旋渦運動,結果輕的物質逃逸到外部的虛空,而其餘的物質則構成了球形的天體,從而形成了我們的世界。
太陽系概念確立以後,人們開始從科學的角度來探討太陽系的起源。1644年,R.笛卡爾提出了太陽系起源的旋渦說;1745年,G.L.L.布豐提出了一個因大彗星與太陽掠碰導致形成行星系統的太陽系起源說;1755年和1796年,康德和拉普拉斯則各自提出了太陽系起源的星雲說。現代探討太陽系起源z的新星雲說正是在康德-拉普拉斯星雲說的基礎上發展起來。
1911年,E.赫茨普龍建立了第一幅銀河星團的顏色星等圖;1913年,H.N.羅素則繪出了恆星的光譜-光度圖,即赫羅圖。羅素

㈥ 介紹幾個經典的愛情電影和動作電影!

個人最推薦《獨自等待》很好看的國產片
《追愛總動員》
01、姨媽的後現代生活[周潤發、趙薇、斯琴高娃07喜劇片DVD版]
02、別拿自己不當幹部(馮鞏2007最新爆笑賀歲喜劇片)國語DVD
03、我們倆(2006最新國產情感[/color][b]故事片[/b][/font][/size][size=4][font=黑體][color=#ff0000])國語DVD
04、人要出名豬要壯 (2007潘長江最新爆笑賀歲喜劇大片)國語DVD
05、調包(吳奇隆、範文芳2007最新賀歲喜劇愛情片)國語DVD
06、豪情歲月 (2007中港澳三地首部合拍[/color][b]電影[/b][/font][/size][size=4][font=黑體][color=#ff0000])國語DVD
07、陸小鳳傳奇之大金鵬王 (2007古裝武狹大片)國語DVD
08、證書 (2007最新國產賀歲喜劇大片)國語DVD
09、納妾(葛優、傅彪合作的最後一部幽默喜劇)國語DVD
10、金豬賀歲 (潘長江、范偉2007賀歲喜劇大片)國語DVD
11、血門徒(2007最新賀歲黑幫動作大片)國語DVD
12、誰是孩子他爹?(馮鞏2007最新爆笑賀歲喜劇大片)國語DVD
13、007大戰黑衣人(胡戈2007最新爆笑惡搞喜劇片)國語高清晰
14、三峽好人(第63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大獎)
15、女友愛撒野(2006香港爆笑愛情喜劇片)國語DVD
16、日出日落

㈦ 介紹幾部經典的科幻電影~~比如ET,盜夢,生化危機,終結者之類的。看過好多了,不知道還有什麼

動物型的:黑暗侵襲 驚世猛獸 湖底魔獸 異形系列 蛇蟒星際 腥風血海 史前狂鯊 史前大章魚 生化巨獸 許德拉 冰凍蜘蛛 天誅地滅 天誅地滅2 逃亡鱷魚島 極度深寒 解凍 變種DNA 獸餐 迷霧 隔山有眼 致命彎道 深海獸零號 異形星球 與巨獸同行 天獄魔龍 恐龍帝國 魔獸戰場 深淵無底洞 炸脖龍 血口逃生 平行宇宙2011:噩夢星球 深海之戰 外星人大決戰 關鍵第4號 決戰洛城 怪形前傳 屠龍十字軍
科幻型的:地心崩裂 水嘯霧都 大海嘯 彗星撞地球 末日預言 隕石浩劫 地球末日 太陽浩劫 災難地帶:紐約火山 魔法風暴 地心浩劫 超級火山:真正末日 冰崩 冰河世紀2012 太陽撞地球 龍卷風暴:天怒 地球風暴 風暴模型 風暴來襲 冰風暴 洪水風暴 超級8 冰河世紀2012 源代碼 月殞天劫 至暗之時 時間規劃局 傳染病 地球顫栗 巴比倫密碼 冷聚變 黑暗世界3D X檔案:我要相信 巴比倫密碼 冷聚變 地球顫栗 胡桃夾子3D 第七階 第九區 機器人之城 未來戰警 無敵索爾 紅色派系:起源 電子世界爭霸戰2 2015末日血戰 關鍵第4號 決戰洛城 我們來自未來 冰崩 地球最末日 2016 夜之盡頭 潰堤決壩 末日卷軸
英雄型的:守望者 鐵甲威龍 阿瓦隆 肉體創傷 綠燈俠 美國隊長:復仇者先鋒 超能英雄 鐵甲鋼拳 神秘博士2011聖誕特別篇 機器人原子戰爭 雷神托爾 超世紀戰神 紅色派系:起源 無敵索爾 超能力者 少年駭客 孤膽義俠之異形浩劫 隱少年

㈧ 站在宇宙盡頭 的英語怎麼寫

I stand on the edge of the Universe.

㈨ bianxingjingangyouoshaolei

經典回顧之變形金剛歷代記
Transformers《變形金剛G1》
《變形金剛美版98集》1984年作品,共98集,先行推出中文語音版本。
劇情簡介:童年的經典,還需要多說嗎?
——THE TRANSFORMERS 第1-65集(第1,2季)
說明:一共65集動畫,日本版本計算不包括總結篇劇情集數,美國版本將其又劃分為第一季16集(SEASON 1)和第二季49集(SEASON 2)。國內引進了該系列的美版動畫 四百萬年前,汽車人和霸天虎在塞伯坦的戰爭已經持續了很久,星球資源已經枯竭,汽車人在擎天柱(港譯:柯柏文)的帶領下登上巨型戰艦方舟號前往宇宙搜尋新能量,霸天虎首領威震天(港譯:麥加登)率領部下乘報應號戰艦追擊。雙方在古老的地球上空交戰,霸天虎登陸了方舟,與汽車人在戰艦上搏鬥。飛船失去控制,墜毀地球,所有變形金剛終止了活動。
1984年,方舟墜毀地火山爆發,戰艦電腦顯像一號(港譯:眺望器一號)恢復機能,掃描地球上的物品,重新激活變形金剛。兩派的戰爭又在地球延續,戰爭中,汽車人與地球人建立了友誼,並竭力保護地球,而霸天虎則不斷搶掠能源。雙方在戰爭中不斷加入新的力量,後來與塞伯坦恢復了聯系,戰爭又從地球擴展到宇宙,雙方勢均力敵,戰爭持續不斷。
——TRANSFORMERS THE MOVIE 變形金剛之大電影
說明:歷史上最輝煌的劇場版動畫作品,在劇情上起承上啟下作用。國內引進時將其劃分為數集播映。
2005年,霸天虎佔領了塞伯坦,汽車人在塞伯坦衛星建立秘密基地准備反擊。霸天虎突襲地球上的汽車人城,大批汽車人戰士陣亡,擎天柱從衛星趕回與威震天決斗,兩敗俱傷。後擎天柱傷重不治,將充滿力量的能源寶(港譯:機體)傳與通天曉,通天曉接任汽車人新領袖。威震天在撤退途中被紅蜘蛛(港譯:星星叫)遺棄,在宇宙中遭遇宇宙大帝(港譯:獨角獸),被改造成為驚破天(港譯:格威隆)。格威隆消滅了奪權的紅蜘蛛,追擊汽車人,並打散了通天曉,奪取了能源寶,以此威懾宇宙大帝臣服。宇宙大帝開始進攻塞伯坦,霸天虎被迫迎戰,汽車人團結各方力量,前往塞伯坦參與反擊宇宙大帝的戰爭。汽車人熱破(港譯:火棒)與驚破天決斗,奪回能源寶並成功釋放了能源寶的力量擊敗宇宙大帝,自己也成長為補天士(港譯:洛迪民),成為汽車人的新領袖。
——THE TRANSFORMERS 2010 第66-95集(第3季)
說明:一共30集動畫,日本版本計算不包括總結篇劇情集數,美國版本將其稱為第三季(SEASON 3)。國內引進了該系列的美版動畫,與之前的65集一起推出,就是我們最熟悉的95集變形金剛動畫。
變形金剛的製造者五面怪出現,陰謀重新奪回塞伯坦。驚破天復活,率領霸天虎繼續在宇宙中橫行,汽車人在補天士的帶領下英勇抵抗,並粉碎了五面怪的陰謀,通過對能源寶的探索,補天士查明了變形金剛的來歷——最早是由五面怪創造出來的奴隸機械人,後推翻五面怪,並將其趕出塞伯坦。宇宙中出現致命病毒,幾乎感染了所有的生物。補天士下令全力復活擎天柱,五面怪與汽車人聯手修復了擎天柱,擎天柱復活並聯合驚破天,在最後的時刻用能源寶的力量消滅了病毒。驚破天向汽車人提出休戰。
——THE REBIRTH 變形金剛之重生 96-98 最後三集(第4季)
說明:一共三集,美國方面推出以配合頭領戰士玩具系列。但因與後續的日版動畫不連貫。被視為編外劇集,國內並沒引進該集。
驚破天糾合新力軍進攻塞伯坦,熱破與部分變形金剛流落到頭領行星。兩派分別與當地居民結合,新生的頭領戰士和目標戰士加入戰斗。驚破天與ZARAK合作,啟動了巨型基地——撒克巨人,隨後巨無霸基地在人類斯派克(港譯:史碧加)指揮下也趕赴戰場,霸天虎和撒克巨人戰敗逃往宇宙深處……
20年前出現了動畫史上一部劃時代的偉大作品,它的誕生宣告了一個機器人動漫時代的到來。兩個分別代表正義與邪惡的機器生命在地球上展開大戰,我們把他們叫「博派」和「狂派」,我們叫他們擎天柱、威震天、千斤頂、救護車……
20年過去了,那份內心深深的熱愛並沒有隨年齡的變化而消失,我們看到網上數計萬計的金剛迷們仍在瘋狂地收信著TF的一切。而相信所有在童年經歷過那狂迷的歲月的人,都會因為聽到一句「汽車人,變形出發!」而再度熱淚盈眶,童年和少年時代最美好的記憶在一夜間蘇醒。豐富的人物,生動的情節,激烈的戰斗,精美的畫面,奇妙的組合……那時我們曾為鍾愛的一個變形玩具而失眠,我們的筆記本貼滿了汽車人和霸天虎們的貼畫,我們曾為了爭得看一集變形金剛的權利與家長們斗爭到底。
20年過去了,很多更炫更酷的機器人動畫走馬燈似的上演,但是它們都沒能超越變形金剛關於機器的生命與變形的天才創意,這部簡單純粹的動畫具有的永恆的價值。

TransFormers Scramble City《變形金剛劇場版——大都市》
原版播放於1986年。並且國內沒有引進該劇集。
劇情簡介:看過變形金剛的朋友一定知道從大電影後汽車人和霸天虎各多了個強大的巨型基地金剛——猛大帥和鐵甲龍。該劇集就是講述猛大帥和鐵甲龍是怎麼出來的。其中有大力神,飛天虎,混天霸,大無畏等組合金剛的精彩交戰場面。這是日版變形金剛最早的一集。本劇場版十分罕見,是變形金剛迷友們不可或缺的一部。

Head Master《頭領戰士》
《頭領戰士》1987年作品,共35集,日語發音,中文字幕。
劇情簡介:頭領戰士分別加入兩派,形成新的對抗,擎天柱犧牲。巨無霸戰艦出現,汽車人取得戰略優勢。撒克巨人開始露面,陰謀爭奪權力。驚破天在地球北極戰斗中被深埋在冰川下。撒克巨人掌權,秘密製造巨型變形金剛。撒克巨人軀體完成,巨無霸伏特使出了瑪斯塔劍擊敗撒克巨人。火星被霸天虎炸毀。補天士傳位於巨無霸福特,流浪宇宙。撒克巨人秘密製造對抗瑪斯塔劍的撒克盾,成功抵擋巨無霸。霸天虎暗中抵達地球,策劃終極的爆炸地球計劃,汽車人奮勇保護,最後在南極決斗中,以團結的力量摧毀撒克巨人。
基本資料
Headmaster 頭領戰士
詳細資料
頭領戰士:
頭領戰士技術開始於一種以簡單遙控為基礎的系統,後來被博派科學家黎恩和他的類人生物搭檔奧義君(Arcana)在後者的故鄉星雲星增強為一種二位一體的工程,該技術的基本前提是讓碳基生命形式經過強化後具有變形的屬性,從而成為變形金剛的頭部。這項技術的最初目的是通過與微型戰士技術相結合,使大機器人為自己的小型頭領戰士在戰斗之外保存能量。
技術說明:
由於在星運星上的改進,頭領戰士工程成為一項生物機械工程與合體技術的獨特結合。機械生命的頭被移除,同時身體要為類人生物搭檔留出控制介面而重新設計。類人生物的身體被大幅度改進使之能為變形而扭曲,並用金屬組件和裝甲來加強。類人生物因而可以駕駛搭檔的機械形態,或在機器人模式中變形為頭部與之合體。一旦離開裝甲,類人生物與未改進時毫無區別,不過仍然擁有增強的力量和持久力。
副作用:
此項技術有幾個意料外的副作用。
雖然最初的計劃是想讓類人生物在與機器人的「潛在」記憶和能力連接時能夠對身體保持完全的控制,但實際的處理結果卻導致頭領戰士搭檔和宿主機器人在精神層面上進行結合。
機器人的意識無論在類人生物與身體分離、或者連接時,都表現得比較活躍,盡管程度每次都不同。機器人身體的控制一般被機器人的意識所掌握,同時類人生物在幕後提高它的處理能力。搭檔之間可以在任何特定時間選擇接受某種級別的認知輸入與控制;結果是:順利的合作能大幅度增強性能,而沖突的思維卻會阻止彼此的機能。
目前尚不知曉如果頭領戰士搭檔被破壞時會發生什麼情況,或者對原始頭部會造成怎樣的破壞效果。

Beast Wars《超能勇士》
《野獸之戰》(國內譯為超能勇士)1997年作品,共分三季共52集,3D動畫,中文語音版。
劇情簡介:一共52集動畫。由美國方面製作推出,採取革命性的3D動畫模式,日本版本為美版的配音輸出版本。美版動畫將其劃分為第一季26集(SEASON 1),第二季13集(SEASON 2),第三季13集(SEASON 3)。日版動畫則把第二季和第三季一共26集稱為「BEASWT WARS METALS」。國內引進時全部一起播出,翻譯為「超能勇士」。

汽車人後代巨無霸(港譯:密斯姆)與霸天虎後代原始獸(港譯:巴達乾)繼續戰斗著。巨無霸領袖黑猩猩(港譯:奧迪武)率領分隊追擊原始獸的霸王龍(港譯:麥卡頓),雙方穿梭時空來到史前地球並墜毀在地球上。為了抵禦地球的能量乾擾,他們都使自己變形為野獸,開始了一場野獸戰爭BEAST WARS。雙方在地球上陸續發現外星人的機關,在與外星人較量中,部分變形金剛轉化為恆定的金屬變體(TRANS METALS),戰斗異常激烈。霸王龍發現古老的戰艦方舟號,並試圖摧毀未蘇醒的擎天柱而改變歷史。黑猩猩在對戰中吸收了擎天柱的力量而進化為TRANS METAL 2,霸王龍也通過吸收威震天的力量而進化成紅色火龍。外星人介入,但被消滅。霸王龍最後找到了霸天虎的古老戰艦報應號,並試圖駕駛它摧毀方舟。最後報應號被擊落,霸王龍被抓獲,巨無霸返回塞伯坦(時譯:電子星)。

Beast WarsⅡ《野獸之戰2》
《野獸之戰2》1998年作品,共43集,日語發音,中文字幕。
劇情簡介:在遙遠的行星蓋亞,以驚破天為首的原始獸瘋狂的竊取能源,為了阻止原始獸的陰謀,白獅擎天柱帶領巨無霸軍團趕到行星蓋亞,一場正義與邪惡的戰爭就此拉開序幕......

美國製作的《Transformers BEAST WARS - 變形金剛超能勇士》的第一季前26集於1997年10月以《野獸之戰 - 超生命體變形金剛》為題在日本登陸。到了1998年3月全部播放完畢之後,日本方面面臨了新的問題,美版超能勇士第二季尚未放出,為了不造成空檔,日本自行原創製作了《Transformers Beast Wars II - 野獸之戰2 超生命體變形金剛》於1998年4月繼續播出。一般簡稱為BW2。

有別於美版的超能勇士,這是一部傳統非3D動畫作品。故事的舞台為行星蓋亞。是和黑猩猩他們的戰斗同時進行、遙遠的另一星球上的故事。由白獅擎天柱所率領的巨無霸對抗驚破天所率領的原始獸。整部片子於1999年1月播放完畢,全43集。

Beast Machine《猛獸俠》
《獸械爭霸》(國內譯為猛獸俠)1999年作品,共26集,3D動畫,中文語音版。
劇情簡介:成功返回塞博特恩的黑猩猩們被一支神謎的機械軍團所包圍,巨無霸喪失了變形能力和部分記憶,「未來的種子深埋在過去之中」一聲神秘的呼喚將巨無霸們召喚到了地下……
BEASTMACHINES的人物系列從2000年開始,到2002年結束,一共推出了4個人物系列,分別為BEASTMACHINES、BATTLE FOR THE SPARK、DINOBOTS、MUTANTS(其實稱呼為BW系列似乎更加准確,但從設定上MUTANTS比較接近BM,因此列入BM檔案庫)。其中在動畫里出現的角色僅僅只有數個,因此把BEASTMACHINES人物檔案稱呼作猛獸俠並不準確。BEASTMACHINES包括猛獸俠,而猛獸俠並不是 BEASTMACHINES的全部,只代表BEASTMACHINES的動畫。
有了以上的說明,BEASTMACHINES的人物檔案就按照人物玩具發行的劃分來建設,也按以上分為四大部分,其中BEASTMACHINES和BATTLE FOR THE SPARK又各自分成MAXIMALS和VEHICONS兩個分支。
下面請大家進入精彩的BEASTMACHINES人物檔案世界。

註:BEASTMACHINES人物設計前衛,未必符合所有迷友的審美標准,但出於對變形金剛的尊重,請勿在言語上辱罵玩具設計。謝謝。

Robots In Disguise《汽車人戰記》
《汽車人戰記》(又名TF2000)2001年作品,共39集,英語發音,中文字幕。
劇情簡介:變形金剛15周年紀念作品,從本作開始劇情完全開始走向獨立,描述汽車人與原始獸在地球上展開能源爭奪戰的一部輕喜劇作品^_^ 強烈推薦觀看!

Armada《雷霆艦隊》
《雷霆艦隊》2002年作品,共52集,英語發音,中文字幕。
劇情簡介:在塞博特恩,存在著一種叫「迷你金剛」的變形金剛種族,能夠提升汽車人與霸天虎的戰鬥力,為了逃避戰火,他們逃到了地球上,400萬年以後,兩名地球少年偶然間啟動了他們,戰火再度燃起……

Transformer SuperLink《變形金剛:超連結合體》
劇情簡介:SUPERLINK作為變形金剛20周年的一部力作,運用了大量當今最先進的動畫技術,劇情又承接著03年的ARMADA,因此備受關注!
其實Superlink其實是一個動畫。Takara和Hasbro現在的合作方式已經遠遠超越了從前的兩頭分別發售的形式,現在他們似乎更喜歡玩比翼齊飛的把戲。但是就動畫方面,這幾年的系列幾乎都是日方包辦了製作,而美國的吹替版幾乎都有偷懶和搞砸的嫌疑。雖然動畫可能變得緊湊了一點,更適合歐美方面的推廣,但是故事性和連貫性都承受了不小的打擊。我們不難想到這幾年在美國大賣的日本動畫,其實在商業成功的背後也有著自己的難言之隱。大凡去年看過Armada系列的觀眾,都會對其中不少劣質甚至出錯的畫面記憶猶新。就是這些該死的畫面,給Armada的前半段蒙上了不小的陰影。而Armada系列第一集的那些顛覆G1的變形金剛宇宙觀的設定,更是讓觀眾褒貶不一。雖然隨著動畫後半部畫面的改觀以及Unicron Battle的推出,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喜歡上了這部作品。但是只要看過ML的觀眾,都會發現許多糟糕的畫面被重畫了,而第一集的設定並不像Armada那樣顛覆了G1締造的宇宙觀。在Superlink的設定中,博派根本就是一個等級非常分明的軍事化管理的組織了,他們平日的對話中無不表現出上下級之間的感覺。更不談那句常常被某人掛在口上的"以上"。
Superlink更適合一些有閑散時間的TF發燒友來慢慢品位Kicker和Road Buster的成長。

Energon《能量晶體》
《能量晶體》2004年作品,共52集,英語發音,中文字幕。
劇情簡介:雷霆艦隊的續作,劇情設定為雷霆艦隊的十年後,隨著一種超能源「能量晶體」的發現,汽車人遭受到了一種神秘變形金剛「恐懼獸」的襲擊,究竟它們的目的何在……
本片原為日本在2004年1月9日開始推出的新系列《TRANSFORMER SUPER LINK/變形金剛 超能合體》。劇情是緊接《微型金剛傳說》結束10年後的故事,採用了全新的動畫製作技術。POWER字幕組曾經出過這部作品。國內也有不少人看到過。

綜上,本片乃是《SUPER LINK》的對應美版,名為《ENERGON》。由於《ARMADA》搶在了日本《微型金剛傳說》的前面播放,導致了一些不良後果,所以這部作品在2004年1月31日問世。是以爭奪能量晶體(ENERGON)為主題的一部片子。人物的名字還有劇情等各方面的設定與原版《SL》都有所不同。音樂方面不像《RID》那樣全部更換了《CAR ROBOT》的背景音樂,對於原背景音樂基本全部保留,同時也加入了美版自創的一部分背景音樂。雖然動畫上和《SL》沒有分別,但是大家可以從中找到許多不一樣的東西、不一樣的樂趣

Galaxy Force《銀河之力》
《銀河之力》2005年作品,共52集,日語發音,中文字幕。
劇情簡介:變形金剛們的戰爭已經結束了,一切回歸了和平。但是,新的危機誕生了。在宇宙中一個超級黑洞,正在向塞博特恩襲來。但是,沒有任何對抗這個黑洞的手段,塞博特恩只有被消滅的命運。就在這個時候,一個叫引天行的古代戰士穿越時空,來到了塞博特恩。引天行聲稱只有一種叫「Planet Force 行星之力」的東西可以拯救塞博特恩。他讓大家找到Planet Force 行星之力,並集中起來。「Planet Force 行星之力」是由創造宇宙的原始天尊的火種製造,它們有著具有巨大的威力。運用這種力量,就可以摧毀黑洞,恢復所有被吞噬的星球。但是在歷史上,汽車人探險家為了建造可傳送至宇宙盡頭的太空橋而將「Planet Force 行星之力」丟失了。只知道這樣的東西有四個,分散在宇宙中的四個星球上。但是,誰也不清楚在哪裡。汽車人們最初來尋找的地方是地球。但是,霸天虎同時也為了尋找這種力量而來到了地球上。當然,霸天虎們的目的是用這種力量去征服宇宙……

Transformers Cybertron《變形金剛塞伯坦傳奇》
變形金剛塞伯坦傳奇》是美國孩之寶公司2005年度推出的最新變形金剛3D動畫劇集,全劇共51集。
劇情簡介:新系列的變形金剛動畫雖然與十多年前的初代變形金剛不盡相同,但是熟悉的面孔與久違的稱謂,都會讓你有似曾相識的感覺。《變形金剛》最新劇集《塞伯坦傳奇》人物個性更加鮮明、故事情節更加生動、機體設定更加細膩、畫面更加絢爛華麗。精彩不容錯過!

該片以爭奪星力之匙、拯救母星為主線,逐步展現變形金剛世界的宏大世界觀。五顆風格各異的星球以及各星球上獨特的變形金剛都極為吸引眼球,變形金剛的變形形態較以往動畫大為豐富。地球的現實風格、塞博特恩的未來風格、猛獸星的野獸金剛……甚至堪比星球大小的變形金剛創造神——元始天尊,也首次以實體出現。本片由日本頂級的電腦動畫公司Gonzo製作,採用3D CG與2D 手繪相結合,可說是目前變形金剛動畫畫面效果最好的一部。

塞博特恩——變形金剛的神聖故鄉,卻面臨被黑洞吞噬的命運。汽車人盡管使出渾身解數依然無濟於事。無般無奈之下,汽車人領袖擎天柱被迫帶領變形金剛到地球暫避。他們從時空的監察者——引天行口中得知:惟有獲到遠古失落的星力之匙方能摧毀黑洞。為了拯救故鄉母星,汽車人在宇宙中展開了搜尋。與此同時,邪惡的霸天虎卻妄圖利用星力之匙的力量稱霸宇宙。隨著四個隱藏著星力之匙的星球——極速星、猛獸星、地球、巨人星逐一被發現,汽車人與霸天虎之間的激戰日趨白熱化,各個星球上形態各異的變形金剛相繼捲入。在崇尚速度的極速星,一場決定星力之匙歸屬的行星杯車賽正在展開。只相信力量的猛獸星領袖災難,最終將倒向哪方?地球北極出現的惡魔軍團,巨大化的紅蜘蛛,黑洞中緩緩變形的塞博特恩……一個波瀾壯闊的傳奇故事將會逐一呈現。

宇宙大帝的消失使宇宙失去了平衡,形成了巨大的黑洞。汽車人想盡了辦法卻無法改變塞博特恩慘遭吞噬的命運。面對逼近的黑洞,擎天柱只得決定帶領汽車人暫避到地球。突然,時空的監察者——引天行從天而降。他指出:找到遠古失落的星力之匙就能摧毀黑洞。烈火中,威震天帶著紅蜘蛛重新現身。他們突襲了撤退中的汽車人,搶走了標明星力之匙的地圖。激戰中,地雷險些被捲入黑洞。危及時刻,引天行打開太空橋將他送到了地球。在地球少年柯比、羅莉、巴特的幫助下,地雷與擎天柱他們會合。擎天柱帶領汽車人在地球上建立了基地,展開星力之匙的研究與搜索。幾經努力,汽車人發現亞特蘭蒂斯是古代汽車人墜落在地球的飛船。為了爭奪飛船上的終極之鎖,擎天柱與威震天展開對決。一番激戰,最終擎天柱奪回了終極之鎖。同時激射與紅色警報被派遣到可能有星力之匙的極速星調查。為了贏得行星杯,激射與極速星的領袖——超越以及極速星上的霸天虎勢力展開了速度之爭。同樣被派遣到猛獸星調查的檢修,卻被與威震天結盟的猛獸星領袖災難打成重傷。奄奄一息的檢修危急時刻轉生為獅虎,與前來增援的擎天柱等人並肩戰斗,終於扭轉了汽車人在猛獸星的局面。汽車人最終從災難手裡拿到了猛獸星的星力之匙。極速星的賽場上,激射不僅贏得了行星杯(極速星的星力之匙),更讓超越加入了汽車人隊伍。與此同時,地球的北極出現了神秘的現象,沉睡在地球上的汽車人真空等人重新蘇醒。霸天虎內部,野心勃勃的紅蜘蛛設下計謀,囚禁了威震天。在成功喚醒地球上的惡魔軍團後,紅蜘蛛單槍匹馬與汽車人軍團展開對決,奇跡般的奪取了汽車人手中的星力之匙和終極之鎖。地球上沉睡的惡魔、巨大化的紅蜘蛛、復生的激射、黑洞中的塞博特恩……更波瀾壯闊的戰爭畫卷正以炫目的色彩展現在大家面前。

《變形金剛塞博特恩傳奇》是《變形金剛銀河之力》對應的美版動畫,動畫的畫面和銀河之力基本相同,只是人物設定和對白方面有所區別。請不要以GalaxyForce的設定來看待Cybertron。美國人以他們自己方式重新詮釋了動畫里的人物,其中不少對白都幽默風趣。而且美日人物設定大不相同,只有極少的人物名字是相同的。銀河之力里的火線擎天柱在Cybertron里叫超越,而且還是個女性角色。

變形金剛電影版
英文名:Transformers
導演:邁克爾·貝
主演:喬恩·沃伊特 約翰·托爾托羅 J.P. Manoux 邁克爾·克拉克·鄧肯 伯尼·麥克
類型:科幻 冒險 動作
上映:2007年07月04日
地區:美國 對白:英語
劇情介紹:
意外被封凍於冰層之下。藉助不慎跌入冰谷的科學家,威震天將有關能量塊的信息掃描到科學家的眼鏡上。威震天被美國軍方秘密轉移到位於胡佛大壩地下的秘密基地,這個秘密只有歷任國防部長組成的7人軍事小組知道。
「霸天虎」的先遣部隊旋風和毒蠍襲擊了美軍位於卡達的軍事基地,變形金剛的再次出現引起了現任國防部長的警覺,他組織一批年輕的電腦高手開始搜尋「霸天虎」的行蹤。與此同時,路障幫助他的搭檔迷亂潛入了美國總統的座機空中一號,通過電腦獲悉,要想找到威震天就必須找到維特威基家族的那副眼鏡,而它現在的擁有者薩姆由此成為了「霸天虎」攻擊的目標。
薩姆是一個生活並不如意的高中生,學校里沒有人相信他講述的關於這副眼鏡的歷史,失望之餘,薩姆把眼鏡放到網上拍賣,然而從未引起買家的興趣。這時父親送了一輛破舊不堪的汽車給他,這輛車恰好就是「汽車人」大黃蜂的變形。載著薩姆的大黃蜂幫助薩姆交上了漂亮的女朋友,但很快就遭遇了「霸天虎」的襲擊,擎天柱帶著其他「汽車人」趕到,一場機器人大戰由此拉開了序幕。
擎天柱告訴薩姆,邪惡的威震天企圖藉助能量塊的輻射能把地球上所有的東西都變成「霸天虎」部隊的一員,由此打敗「汽車人」,進而統治整個宇宙,而毀掉能量塊的唯一辦法就是將它插入兩派變形金剛首領的心臟。作為堅決捍衛宇宙和平的汽車人的首領,擎天柱已經做好犧牲自己的准備。
狡猾的迷亂變成了薩姆女友的手機,進入了胡佛大壩下面的秘密基地,在釋放威震天的同時,也將這個情報發送回「霸天虎」的總部。紅蜘蛛於是帶著其他的「霸天虎」成員吵鬧、襲擊、路障、旋風等迅速趕往胡佛大壩,與威震天會合。緊要關頭,大黃蜂也向擎天柱發出增援的信息,爵士、鐵皮、救護車在擎天柱的帶領下,准備與「霸天虎」展開一場大戰。
在人類軍隊的配合下,薩姆在千鈞一發的關頭將能量塊插入了威震天的心臟,而爵士卻在這場戰役中不幸犧牲,薩姆的好朋友大黃蜂也被重創。威震天的機械軀體被沉入海底,破損的能量塊也回到了擎天柱的手中,然而故事卻沒有結束,臨陣脫逃的紅蜘蛛飛回了塞伯坦星球,他將和其他「霸天虎」重新集結,伺機重新殺回地球,與「汽車人」再戰一場。

變形金剛 墮落者的復仇 真人電影 2009

㈩ 美人魚與七個小矮人

《小美人魚》是迪斯尼根據丹麥作家安徒生的童話《海的女兒》改編的。於一九八九年推出,是迪斯尼的第二十八部動畫長片,也是該公司走出低谷重振雄風的轉折點。講述的是主人公愛麗兒這條追求自由的對海洋以外的世界充滿了好奇的小美人魚,如何在朋友幫助下沖出海底世界,找到了自己夢想的生活和愛情的故事。

中文名: 小美人魚
外文名: The Little Mermaid
其它譯名: 小魚仙
出品公司: 迪士尼
製片地區: 美國
導演: Ron Clements,John Musker
類型: 動畫
片長: 83分鍾
上映時間: 1989年11月15日

目錄

人物介紹
人物名言
演藝生涯
幕後製作
內容簡介
相關影評
相關音樂
同名圖書基本信息
圖書介紹
相關事件美人魚銅像入住世博
世博小美人魚遭凌辱
海外慶生
同名芭蕾舞劇人物介紹
人物名言
演藝生涯
幕後製作
內容簡介
相關影評
相關音樂
同名圖書 基本信息
圖書介紹
相關事件
美人魚銅像入住世博 世博小美人魚遭凌辱 海外慶生同名芭蕾舞劇展開 編輯本段人物介紹
英文名: Ariel 生日: 11月17日
電影小美人魚(5張)頭發的顏色: 暗紅色 眼睛的顏色: 深綠色 身份: 人魚王國的小公主 首次登場: 《小美人魚》 性格特點: 自信、很強的好奇心、勇敢、叛逆、喜歡冒險、勇於追求幸福 愛好: 在大海里收集各種人類的東西、唱歌 好朋友: 小比目魚弗勞德、人魚王國的音樂大臣塞巴斯丁 公主心語: 勇氣和夢想 演藝生涯: 曾經在迪士尼發行的三部小美人卡通系列中擔任女主角,分別是1989年的《小美人魚》、1995年的小美人魚卡通系列、2000年發行的《小美人魚2: 回歸大海》 以及2008年發行的《小美人魚3:愛麗兒的起源》 愛麗兒是個嚮往冒險和浪漫的美麗人魚,但是做為特萊頓國王(7個女兒中)最小的女兒,她卻只能被人魚王國的法律所禁止接觸人類。但是當亞力克王子的船受到威脅的時候,叛逆的她還是救了埃里克,並和他一見鍾情……平時,愛麗兒最好的朋友就是比目魚和音樂大臣塞巴斯丁,當然還有海面上的史卡托經常幫助她「辨認」她找到的人類的東西,在深海海底,愛麗兒還擁有自己的珍寶世界,全都是她搜集到的人類的東西!
編輯本段人物名言
I Love him! - 我愛他! 作為一條可愛的小美人魚,愛麗兒公主嚮往的卻是人魚法律禁止她們接觸的人類世界。她聰明,美麗,非常勇敢,愛冒險,幾乎可以用探險家來形容她。她是大海之王特萊頓國王最心愛的女兒,因為她有著世界上最美妙的歌喉。她最好的朋友是小比目魚弗勞德和音樂大臣塞巴斯丁。她樂於收集一切人類世界的東西,雖然她不知道怎麼用。在又一次的探險中,她救起了幾乎溺水的埃里克王子並對他一見鍾情。而她的一腔熱情也讓惡毒的海底女巫烏蘇拉有機可趁,可是父親的智慧保護了她,終於願望成真。
編輯本段演藝生涯
小美人魚 | The Little Mermaid | 1989 小美人魚卡通系列 | 1995 小美人魚2:回到大海| The Little Mermaid II: Return to the Sea | 2000 小美人魚3:愛麗兒的起源|2008
編輯本段幕後製作
人物配音:Jodi Benson 人物製作:Supervising Animator / Character Animator: Glen Keane 美人魚塑像
幕後花絮:在劇情方面,迪士尼把原本悲慘的結局改成大團圓,並加入許多鮮活的角色。小美人魚愛麗兒被塑造成迪士尼第一位具有現代個性的女主角;工作人員甚至打趣說,如果華特迪士尼在世,決不容許像愛麗兒這樣一位離家出走的女孩。 作為迪士尼最後一部手工繪制的動畫片,該片用了上千種不同的顏色作為一千一百幅背景畫面,總共繪制超過百萬張的圖畫。其中光是暴風雨這個兩分鍾的場景,就動用了10位特效師,耗時一年多才完成。
編輯本段內容簡介
在大海的最深處,有一個人魚王國。王國里有一條可愛的小美人魚,名叫愛麗兒。她總是和她的好朋友小比目魚小胖在一起。一天,小胖告訴她,生活在岸上的人類沒有鰭和尾,只有叫做「腿」的東西,所以他們不能在水中生活。愛麗兒聽了奇怪極了。 愛麗兒對人類產生了好奇心:他們生活在岸上,又乘著叫「船」的東西在海上漂來漂去……她想得太入神了,竟忘了她的父親——海洋之王川頓,每一年的這一天都要舉辦一次盛大的舞會。 小美人魚
在舞會上,愛麗兒的姐姐們會為來賓們跳上一段曼妙的舞蹈,而愛麗兒要向大家一展歌喉。在海洋里所有的美人魚中,愛麗兒的聲音是最美妙動聽的!但現在愛麗兒不知去向,川頓國王非常生氣!等她終於出現時,國王沖她喊道:「你把我的舞會全攪了!」他命令大龍蝦賽巴斯丁今後要看住愛麗兒。 可國王剛一離開,愛麗兒就看到海面上駛過一艘船!驚喜的愛麗兒決定游到跟前去看個究竟。她攀在船沿上,看到了一位年輕的男子,船上的人稱他為埃里克王子。愛麗兒不由得贊嘆道:「噢,他可真英俊!」忽然,天色突變,一場猛烈的暴風雨來了。頃刻之間,巨浪吞沒了這艘船!船上大多數人爬上了一隻小救生艇,但王子因為頭部受傷,跌入了水中。 小胖告訴過愛麗兒,人類無法生活在水下。因此,她必須設法救起失去知覺的王子。愛麗兒費盡力氣,終於把埃里克王子拖上了海灘。這時,她的朋友史卡托也來了。愛麗兒默默地祈禱著:「天哪,但願他沒事。」史卡托認為埃里克王子已經死了,可愛麗兒不相信。她趴在亞立克的胸膛上,感覺到了他的呼吸。她欣喜極了,禁不住放聲唱起歌來!很快,她的美妙歌聲喚醒了埃里克。他坐起身來,想弄清動聽的歌聲來自何方,但他只看到他的小狗高興地圍著他撒歡兒。 愛麗兒不想讓人類知道她的存在,但心中又念念不忘那個年輕人。她憂傷地坐在那裡,兩條鰻魚圍著她游來游去,狡黠地打量著她!一條鰻魚說:「來吧,可愛的姑娘。我們帶你去見一個人,她能幫助你!」他們把愛麗兒帶到了海巫烏蘇拉的岩洞中!烏蘇拉告訴愛麗兒,她可以幫助她見到埃里克,但是有一個條件。烏蘇拉笑著說:「我會給你雙腿去見那個年輕人。但在三天之內,如果你不能讓他給你一個充滿愛意的吻,你就會失去雙腿,並要回到海中做我的奴隸!」「哦,還有一件事。」烏蘇拉邪惡地說,「你必須把聲音留在這里,這樣,你就不能開口請他來吻你!」可憐的愛麗兒深深地愛著王子,她一口答應下來,並簽下了契約。於是,烏蘇拉口念咒語,把她變成了一個人類的女孩。 愛麗兒已經無法生活在水下了,她的朋友慌忙把她送到岸上。在海灘上,愛麗兒驚異地打量著自己的雙腿。她的朋友史卡托望著她說:「哦?你看上去可跟過去不大一樣了!」但愛麗兒無法向他解釋——因為烏蘇拉拿走了她的聲音。隨後,愛麗兒試圖站起來,卻發現要靠陌生的雙腿保持身體的平衡,實在是太困難了。史卡托說:「你學著我的樣兒做。」 塞巴斯丁嘆息道:「噢,可憐的傻丫頭,這可怎麼得了!」 突然,愛麗兒聽到有人在對她說話,原來是埃里克。他正帶著他的愛犬在海灘上散步。他每天都要這樣做,為的是尋找救他的姑娘。但他不知道姑娘的模樣,只記得她的聲音。他看到了愛麗兒,以為她不過是遇到海難後被沖上岸的可憐女孩。王子見她不會說話,以為她受了傷,就帶她回城堡治療,還給她穿上了漂亮的衣裳。雖然王子喜歡愛麗兒,但心中愛的卻是另外一位——那位救了他,又為他唱歌的姑娘。 時間過得飛快,愛麗兒還沒有得到王子的吻。這一天他們出門劃船,愛麗兒的美麗打動了王子,王子很想吻她。烏蘇拉的鰻魚見事情不妙,就在愛麗兒將要得到王子的吻時,頂翻了小船。在海洋里,烏蘇拉從透明的海貝殼里看到了一切。她決定用魔咒把自己變成一位美麗的姑娘,並帶上鎖著愛麗兒聲音的海螺。她絕不能讓王子再有機會親吻愛麗兒。烏蘇拉來到海灘上,用愛麗兒美妙的歌聲引來了王子,並得到了王子娶她為妻的許諾。 烏蘇拉提出立刻就在船上結婚,王子答應了。在船艙里,烏蘇拉望著鏡子中自己真實的面目得意地大笑。這一幕,恰巧被飛過這里的史卡托看到了。史卡托和小胖連忙趕回去,把烏蘇拉做的壞事和她的陰謀詭計都告訴了愛麗兒。他們一起來到了船上,牧師正准備為埃里克王子和狡詐的烏蘇拉舉行婚禮。史卡托連忙呼喚他的鳥類朋友來幫忙。鳥兒們一擁而上,撕扯烏蘇拉的衣裳,混亂中,裝著愛麗兒聲音的海螺落在了地上。愛麗兒又可以說話了,她大聲警告亞立克提防海巫的詭計。 但是就在這時,三天的期限到了,愛麗兒失去了她的雙腿。恢復了醜陋面目的烏蘇拉抓住愛麗兒跳入海中。她獰笑道:「哈哈,我贏了!」埃里克終於認出了救他性命的姑娘,他必須去救她!他拿起一柄漁叉,跳入海中,猛力向烏蘇拉擲去。烏蘇拉怒嚎一聲,變成了一頭巨型海怪。她用又粗又長的觸手攪動著海水,企圖讓愛麗兒和王子與大船一同撞個粉碎。埃里克緊緊抱住愛麗兒,不讓惱羞成怒的海巫傷害她。勇敢的王子急中生智,他飛快地游向自己的船,爬上船去,操縱舵輪,讓船調轉方向,向烏蘇拉猛撞過來。尖利的船頭刺穿了她的心臟,烏蘇拉死了! 愛麗兒的父親——無所不能的特萊頓國王,看出女兒和埃里克是真心相愛的,於是用魔力讓愛麗兒長出了雙腿。愛麗兒與王子舉行了盛大的婚禮,從此他們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編輯本段相關影評
1989年上映的《[1]小美人魚》改編自安徒生童話《海的女兒》 ,是迪士尼的第28部動畫長片,也是該公司走出低谷重振雄風的轉折點。主人公愛麗兒是一條追求自由的小美人魚,她對海洋以外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在紅蟹賽巴斯丁等朋友的幫助下,愛麗兒沖出海底世界,找到了自己夢想的生活和愛情。 《小美人魚》(片中劇照)為美人魚配音的裘蒂·本森說:「在故事中,大家都知道愛麗兒過上了幸福的生活。但她的童年是怎樣的?愛麗兒是怎麼結識這些朋友的?我們希望通過這部影片告訴觀眾」。 正如裘蒂介紹的這樣,前傳《小美人魚》講述了小美人魚的成長,從而讓觀眾更容易理解她日後的獨立性格。此外,紅蟹塞巴斯丁等人氣很高的配角也在前傳中露面,讓老影迷們倍感親切。 為紅蟹配音的薩繆爾·維特風趣的說:「19年後再次為那隻螃蟹配音,感覺真是太棒了,相信大家看完這部影片都捨不得吃螃蟹了」。 《小美人魚》不僅讓迪斯尼重返巔峰,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處於衰落趨勢中百老匯歌舞,根據影片改編的舞台劇吸引了大批觀眾。此後,迪斯尼動畫片成為了百老匯歌舞的主要題材來源,這些都要感謝安徒生和小美人魚。
編輯本段相關音樂
小美人魚為班得瑞樂團第一張專輯《仙境》中的曲子。 情境音樂—《仙境》 美國音樂雜志專欄作家「約翰·瓊斯」在94年終音樂評論中寫道:「New Age為現代人創造了一片美麗新世界,引領人們找回生命最原始的感動..」。繼之而來「水瓶座時代」已然展開,對於浩瀚太虛的神秘能量,人類不再只是贊嘆或被動地當那是遙不可及的奢侈,反而積極企圖與之連結,更追本溯源地求能合而為一;而音樂自然是和大地深處甚至數億光年外的未知能量產生共鳴的捷徑,於是「新世紀音樂」彷佛一扇眺望宇宙盡頭的窗,進而探索心靈,開發潛能意識,成了世代交替下的新趨勢。 出自新世紀音樂大師「傑瑞·金史密斯(Jerry Goldsmith)」之手,由來自瑞士的抒情演奏樂團「班得瑞」擔綱演奏的14首新世紀音樂創作,收錄在「仙境」這張經典專輯里;全片從頭到尾聽來覺得十分舒適,強調一種輕柔的絕對性,沒有艱澀難懂的曲風,也沒有生硬的個人風格,不落俗套的編曲、精簡的配樂,呈現出清新的自然氣息,完整忠實呈現美輪美奐的仙境風光。專輯絕佳的音響性,以及分軌處理的高解析度,定位出深遠的音場效果,予人身處仙境的感覺,是近年來台灣難得一見的新世紀音樂珍藏品,全球10萬口碑保證,千萬不可錯過! 來自瑞士的班得瑞(BANDARI)樂團,在當地是一支極受歡迎的抒情演奏團體,自1990年推出第一張專輯後,即在當地造成轟動,其不落俗套的編曲,精簡的樂器配置,使每首曲子都呈現出清新的自然氣息。本專輯中,他們以簡單流暢的旋律,加入大自然意象與流行元素,使人悠然神往,仙境的美麗景象,有時風生水起,有時石破天驚,彩繪黎明和黃昏的天空。夜晚的星,其實是具相當濃度的深紫色,從星光周圍較亮的天空可以發現這個秘密,當破曉的空氣變得流動,渾濁,那片黑才現出原色,一寸寸嵌進喧嘩的日光里,這是夜晚的慈悲,悄悄退場,默默承擔誤解,惟有眾星是夜的知己。而月光撒向無邊無際的墨海,濃濃的穿入深域,深海里沒有四季,只能在黑夜中猜想花的顏色,直落千斤的水壓,壓不住心頭的空盪和放鬆。從〈WIND OF CHANGE〉這首曲子,你可以聽到呼嘯的風聲和排笛交錯出現,感覺非常飄邈浪漫;在〈ANNIE'S SONG〉,你也可以感受到鋼琴與長笛所營造的空靈意境,14首充滿新世紀風格的作品,予人身處仙境的感受! 曲目介紹: 01. The Wind Of Change 變幻之風 02. Annie's Wonderland安妮的仙境 03. Star Of Baghdad 巴格達之星 04. The Daylight 曙光 05. Annie's Song安妮之歌 06. Laterna Magica 魔幻時刻 07. Adiemus 阿迪瑪斯 08. Your Smile 你的笑靨 09. La Provence 普羅文斯 10. Little Mermaid 小美人魚 11. Trilogy 三部曲 12. Three Times A Lady 鍾愛一生 13. Mandy's Song 曼蒂之歌 14. The Best Friends 摯友
編輯本段同名圖書
基本信息
圖書
作者: 美國迪士尼公司 編著,夏寅譯 [2]出 版 社: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12-1 開本: 16開 ISBN: 9787560090146 定價:¥14.80[3]
圖書介紹
生活在海里的小美人魚愛上了岸上的王子,她用聲音和海里的巫婆交換了魔葯。擁有了雙腿的小美人魚來到岸上和王子生活在一起。 「迪士尼雙語小影院」涵蓋了兒童英語啟蒙學習中的基礎詞彙和句型,並根據英語學習的難度分為兩個級別。第一級每冊圖書包含450-550個英語單詞,游戲部分學習一個主題的單詞;第二級每冊圖書包含600-750個英語單詞,游戲部分學習兩個主題的單詞。[3] 當孩子處在適應力最強、語言學習能力最強的關鍵時期,進行外語啟蒙可以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對孩子進行外語啟蒙的過程中,選擇一本適當的雙語讀物是至關重要的。 「迪士尼雙語小影院」系列是您的最佳選擇。這套故事書既有趣,能夠憑借生動的故事情節和可愛的人物形象贏得孩子的喜愛,又難易適度,讓孩子能夠輕松入門,掌握基本的外語知識。有趣的內容和簡單易懂的英語是優秀雙語讀物兩個最重要的特徵。這是因為盡管小學階段的孩子已經具備相當高的母語認知能力,但他們的英語能力卻相當有限。如果雙語讀物太復雜,會打擊孩子的學習熱情,如果太簡單,又會讓孩子覺得無趣。 「迪士尼雙語小影院」系列採用中英雙語「不對稱」對照的方式,中文部分生動有趣,英文部分簡單易懂,同時解決了孩子外語學習的意願和能力問題。為了使孩子的英語水平在閱讀中得到切實的提高,我們為每本書設置了一到兩個英語學習主題,並圍繞這個主題設計了好玩的英語小游戲,為孩子量身打造最適宜的雙語學習環境,增強孩子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同時,「迪士尼雙語小影院」系列還以其特有的迪士尼動畫片故事情節激發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4]
編輯本段相關事件
美人魚銅像入住世博
首次出國門直奔世博會 世界聞名的丹麥「小美人魚」銅像已於周四啟程前往中國上海參加世博展覽,這是「小美人魚」銅像建成96年來首次「邁出」國門。 周四,數百人參加了在哥本哈根舉行的歡送儀式,親眼目睹「小美人魚」從海港石座上被吊車緩緩吊起,然後運到一輛卡車上。哥本哈根市長和中國駐丹麥大使以及兩國的表演藝術家出席了周四的送別儀式。 「小美人魚」將於4月底抵達上海。它將被安放在世博會丹麥館的一個水池中央,與海內外遊客見面。 2009年3月12日,哥本哈根市議會投票同意讓「小美人魚」銅像進駐上海世博會丹麥展區,此舉推動了丹麥與中國的文化交流。據悉,中國藝術家將通過一個視頻裝置,對「小美人魚」從哥本哈根到上海的「旅途」進行全程監控與錄像。上海世博會期間,每當夜幕降臨,「小美人魚」的美妙之旅就會出現在丹麥館內的大屏幕上。 中國駐丹麥大使館政務參贊顧暉說,「小美人魚」告別家鄉、遠赴中國開啟了中丹建交60周年文化交流活動的序幕,兩國將會在文化等各個領域進行更廣泛的接觸。
世博小美人魚遭凌辱
博園丹麥館「海港」里的小美人魚像一直是遊客們鍾愛的景點之一。不過,閉館之後的小美魚人池會是怎樣一番景象呢?30日凌晨1點多,當網友史先生打開一個名為「美人魚交換」的同步攝像裝置觀看小美人魚時,卻看見令其發噱的一幕:有人正在小美人魚池裡游泳,他們不僅爬上雕像和美人魚親密接觸,還一時高興玩起了跳水。 原來,在世博丹麥館里有個監控攝像鏡頭,這個攝像頭在展覽期間通過網路傳輸,同步無間斷地播出小美人魚的實時影像,並在小美人魚的故鄉丹麥它原本所在位置的LED顯示屏上進行直播。 30日凌晨1點多,當東方網友史先生偶然打開這個網站准備一睹小美人魚芳容時,卻看見有人在小美人魚池裡游泳,他隨即用截圖記錄下了這段畫面。據史先生說,最初他只看見一名男性在池裡,不一會兒又出現一名女性也下水。兩人在水中遊玩了一段時間,又爬到小美人魚的雕像上擺造型,接著還玩起了跳水,水池中還漂浮著幾個黃色的充氣浮床。 從視頻截圖中看,除了兩位游泳者,現場至少還有兩名圍觀人員。從時間上判斷,這些「深夜來客」很可能是場館的工作人員,在對池子進行清理工作的同時與小美人魚像進行了「親密接觸」,不過他們顯然並不知道還有正在攝像的「裝置藝術」這件事,更不知道自己的一舉一動已經被實時拍攝下來,並且已被眼尖的網友發現。
海外慶生
2010年8月23日,丹麥館的97歲「小美人魚」雕像和來自上海的4歲「小小美人魚」一起,度過了她的首 丹麥館中的小美人魚銅像 個海外生日。為期3天的「小美人魚」生日慶典活動由此拉開序幕。 為「小美人魚」慶祝生日的傳統在丹麥已經延續了近百年,丹麥館「海港」內昨天則上演了一場精彩的水上花樣秀。整個水上表演講述了一個「藍魔愛上美人魚」的故事。起初,藍魔雖然深深愛上「小美人魚」,但又害怕水而不敢靠近她。他最終克服內心恐懼,勇敢跳入水中尋找真愛,並在水下發現3位優雅美麗的「小美人魚」。 在丹麥,每到『小美人魚』生日那天,會有100個女孩跳進哥本哈根海港,在石座周圍為『小美人魚』慶祝。在丹麥館,不可能有100個人都跳進水池中,不過我們請來了3位『美人魚』和1位『男美人魚』為她祝壽。」
編輯本段同名芭蕾舞劇
芭蕾舞劇《小美人魚》由澳大利亞昆士蘭芭蕾舞團於2002年創作完成並演出至今,舞劇是經安徒生經典童話 芭蕾舞劇《小美人魚》劇照
故事《海的女兒》改編而來。該劇編導是當代芭蕾舞蹈界最具才華、最具創造力的大師之一弗朗索瓦·克勞,他在內容忠於原著的情況下,用芭蕾的形式完美的表現了安徒生童話中最具詩意的作品——小美人魚的故事。當「美人魚」躍然於芭蕾舞台上,配以西方最受歡迎、最優美的音樂,在聲、光、影的共同作用下,舞台幻化為浩瀚的海洋,頃刻間為觀眾呈現出一個美輪美奐的童話世界。 由於原著太經典、太深入人心,所以,整體創作試圖在保持原有精華的基礎上有所創新。舞美設計就充分體現了這一特點。夢幻的舞台呈現出蔚藍的海洋,頃刻將人們帶入夢幻的海底世界。精緻典雅的宮廷建築,則讓人身臨其境,沉醉於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中。當然,在創作過程中面臨很多挑戰。比如,如何利用舞者的肢體舞動模擬海草或其他水中生物,來創造出海底世界的意象;如何不讓舞者的雙腳分開而能有美人魚尾鰭擺動的效果;舞者如何保持流暢優美的舞姿律動等。 在童話故事《海的女兒》中,小美人魚的命運令人扼腕嘆息。但令人驚喜的是,在芭蕾舞劇的最後,小美人魚並沒有變成泡沫,而是變成天使,升入了天堂。正如弗朗索瓦·克勞表示所言:「我們創造了另一個結局,沒有把小美人魚變成泡沫,而是讓她變成精靈。升華了愛情,讓愛得到了永恆。」 從受眾層面來講,《小美人魚》可謂「老少皆宜」。成人可以在劇中追憶自己的童年,孩子們更能在童話故事裡體會到一定的道理。[5]詞條圖冊更多圖冊 電影小美人魚(5張)
詞條圖片(5張)

華特迪士尼公司 · 電影作品
近期作品2001-至今 ▪ 公主日記 ( 2001 ) ▪ 失落的帝國 ( 2001 ) ▪ 怪獸公司 ( 2001 )
▪ 星際寶貝 ( 2002 ) ▪ 星銀島 ( 2002 ) ▪ 別有洞天 ( 2003 )
▪ 小豬歷險記 ( 2003 ) ▪ 海底總動員 ( 2003 ) ▪ 辣媽辣妹 ( 2003 )
▪ 加勒比海盜 ( 2003 ) ▪ 熊的傳說 ( 2003 ) ▪ 鬼屋 ( 2004 )
▪ 放牛吃草 ( 2004 ) ▪ 超人總動員 ( 2004 ) ▪ 四眼天雞 ( 2005 )
▪ 加勒比海盜2 ( 2006 ) ▪ 汽車總動員 ( 2006 ) ▪ 加勒比海盜3 ( 2006 )
▪ 美食總動員 ( 2007 ) ▪ 機器人總動員 ( 2008 ) ▪ 飛屋環游記 ( 2009 )
▪ 豚鼠特工隊 ( 2009 ) ▪ 公主與青蛙 ( 2009 ) ▪ 愛麗絲夢遊仙境 ( 2010 )
▪ 玩具總動員3 ( 2010 ) ▪ 波斯王子 ( 2010 ) ▪ 魔法師的學徒 ( 2010 )
▪ 魔發奇緣 ( 2010 ) ▪ 加勒比海盜:驚濤怪浪 ( 2011 )

1991-2000 ▪ 美女與野獸 ( 1991 ) ▪ 火箭手 ( 1991 ) ▪ 無冕天王 ( 1992 )
▪ 阿拉丁 ( 1992 ) ▪ 野鴨變鳳凰 ( 1992 ) ▪ 布偶小氣財神耶誕頌 ( 1992 )
▪ 看狗在說話 ( 1993 ) ▪ 聖誕夜驚魂 ( 1993 ) ▪ 獅子王 ( 1994 )
▪ 聖誕快樂又瘋狂 ( 1994 ) ▪ 風中奇緣 ( 1995 ) ▪ 玩具總動員 ( 1995 )
▪ 鍾樓怪人 ( 1996 ) ▪ 大力士 ( 1997 ) ▪ 花木蘭 ( 1998 )
▪ 蟲蟲特工隊 ( 1998 ) ▪ 泰山 ( 1999 ) ▪ 玩具總動員2 ( 1999 )
▪ 史崔特先生的故事 ( 1999 ) ▪ 幻想曲2000 ( 2000 ) ▪ 跳跳虎歷險記 ( 2000 )
▪ 恐龍 ( 2000 ) ▪ 變身國王 ( 2000 ) ▪ 光輝歲月 ( 2000 )

中期作品1981-1990 ▪ 狐狸與獵狗 ( 1981 ) ▪ 黑神鍋傳奇 ( 1985 ) ▪ 妙妙探 ( 1986 )
▪ 奧麗華歷險記 ( 1988 ) ▪ 小美人魚 ( 1989 ) ▪ 救難小英雄澳洲歷險記 ( 1990 )

1971-1980 ▪ 羅賓漢 ( 1973 ) ▪ 小熊維尼歷險記 ( 1977 ) ▪ 救難小英雄 ( 1977 )

1961-1970 ▪ 101忠狗 ( 1961 ) ▪ 小紅娘 ( 1961 ) ▪ 玩具國歷險記 ( 1961 )
▪ 飛天老爺車 ( 1961 ) ▪ 飛天老爺車續集 ( 1963 ) ▪ 夏日神奇 ( 1963 )
▪ 石中神劍 ( 1963 ) ▪ 一貓二狗三分親 ( 1963 ) ▪ 歡樂滿人間 ( 1964 )
▪ 阿達超人 ( 1964 ) ▪ 精靈貓捉賊 ( 1965 ) ▪ 猴子叔叔 ( 1965 )
▪ 童軍之父 ( 1966 ) ▪ 小泰山 ( 1967 ) ▪ 快樂的百萬富翁 ( 1967 )
▪ 黑鬍子 ( 1968 ) ▪ 歡樂家族 ( 1968 ) ▪ 萬能金龜車 ( 1969 )
▪ 貓兒歷險記 ( 1970 )

早期作品1937-1960 ▪ 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 ( 1937 ) ▪ 木偶奇遇記 ( 1940 ) ▪ 幻想曲 ( 1940 )
▪ 小飛象 ( 1941 ) ▪ 致候吾友 ( 1943 ) ▪ 小鹿斑比 ( 1942 )
▪ 空中致勝 ( 1943 ) ▪ 三騎士 ( 1944 ) ▪ 南方之歌 ( 1946 )
▪ 為我譜上樂章 ( 1946 ) ▪ 旋律時光 ( 1947 ) ▪ 伊老師與小蟾蜍大歷險 ( 1948 )
▪ 悠情伴我心 ( 1949 ) ▪ 仙履奇緣 ( 1950 ) ▪ 金銀島 ( 1950 )
▪ 愛麗絲夢遊仙境 ( 1951 ) ▪ 小飛俠 ( 1953 ) ▪ 海底兩萬里 ( 1954 )
▪ 小姐與流浪漢 ( 1955 ) ▪ 老黃狗 ( 1957 ) ▪ 睡美人 ( 1959 )
▪ 小神仙 ( 1959 ) ▪ 長毛狗 ( 1959 ) ▪ 快樂小天使 ( 1960 )
▪ 海角一樂園 ( 1960 )

閱讀全文

與宇宙盡頭電影英文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同族在線免費觀看完整版 瀏覽:261
泰國色罪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979
泰國作弊特攻隊電影 瀏覽:939
有一部電影士兵被兩位老人救 瀏覽:898
困在孤島上法國電影 瀏覽:830
台灣電影愛之火焰1987 瀏覽:856
非洲下載電影大全 瀏覽:79
親親網網站下載電影 瀏覽:239
電影美景之家2女主角 瀏覽:190
為什麼在線看電影卡 瀏覽:690
男主角叫羅賓的電影 瀏覽:401
小賣部污衊偷東西什麼電影 瀏覽:469
道口奧斯卡電影院影訊 瀏覽:144
在電影中使用音樂的叫什麼 瀏覽:986
初戀核潛艇電影大全 瀏覽:328
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全部演員表 瀏覽:864
哥斯拉大戰金剛電影完整版視頻 瀏覽:307
描述小學的台灣電影 瀏覽:459
高分國產愛情微電影 瀏覽:352
舒淇大尺碼電影 瀏覽: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