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外大片 > 法國電影英文

法國電影英文

發布時間:2021-06-29 21:05:25

A. 法國電影/

筋疲力盡
廣島之戀
四百擊
最後一班地鐵
這個殺手不太冷
計程車
虎口脫險
帝企鵝日記
埃及艷後的任務1,2
你的生命如詩般美麗
第五元素
聖女貞德
基督山伯爵
象棋手
競選總統
蝴蝶
老槍火之戰
游戲規則
黑鬱金香
難兄難弟

B. 求法國電影love me if you dare(兩小無猜)的英文字幕

字幕來自射手網http://www.shooter.com.cn/

1CD的版本
http://shooter.cn/sub/detail.html?id=9979&film=jeux%20d

2CD的版本
http://shooter.cn/sub/detail.html?id=33270&film=Love%20Me%20If%20You%20Dare/兩小無猜/敢愛就來

C. 誰給我一篇法國電影Le papilon的英文影評

尋找心中的伊莎貝爾蝶
伊莎貝爾蝶,被稱為歐洲最美麗的月蛾,每年只飛十天,從五月底到六月十日。
——題記

愛樂莎是個長著濃密的紅頭發,鼻子有些塌,薄薄的嘴唇,臉上長滿雀斑的的小女孩,有著無比乖巧的笑容。她的未婚媽媽經常忽略她,夜裡醒了,喜歡自己打籃球,砰砰的聲音,穿透地板,吵到了樓下的住戶朱利安。
朱利安是個喜歡收集蝴蝶的老頭,須發皆白。鏡頭慢慢搖過他的房間,裡面有著大量的蝴蝶標本,桌子上放著一張全家福,看得出來是一家三口,老兩口中間是一個英俊帥氣的小夥子。書桌上放著一本書,《伊莎貝爾蝶的秘密》。
愛樂莎放學後,她媽媽沒有回來,她一個人在小店裡玩電子游戲。朱利安嘆了嘆氣,把她領回自己的家。愛樂莎驕傲而快樂地對他說,「明天我會和媽媽看電影」,「她會等我放學後來接我,我們會去看電影,然後去麥當勞」,而且強調,「就我們兩個」,陽光斜斜地照在她快樂的小臉龐上,像個小精靈。
但是第二天愛樂莎的媽媽忘記這個承諾了,小女孩無比失落。她無意中得知朱利安要去山裡尋找伊莎貝爾蝶,悄悄地纏上他,渴望能夠與他同行。朱利安想把她送到警察局,小女孩怯怯地問,我要進監獄了嗎?
老人告訴她,小孩是不會去監獄的,警察會把你送回家。
小女孩繼續軟磨硬纏,到底打動了老人。朱利安決定帶上這個小麻煩,事先對她聲明,如果她犯錯誤的話,她就要馬上回家,坐車,乘火車,或者飛機,甚至必須的話,用郵寄的方法把她打發回家。
愛樂莎極乾脆地答應了。於是,老人和小女孩踏上了尋找伊莎貝爾蝶的路。愛樂莎的媽媽則在發現她不見後,找她找得要瘋了。
老人和小女孩之間展開了有趣的交流。他威脅小女孩不許叫他爺爺,否則就把她單獨留下,但是他也會慢慢向小女孩解釋一些名詞,如乾草剁、煤爐,會把小女孩愛吃的西芹沙拉給她,會耐心地講故事給小女孩聽。小女孩抱怨老人不會照顧小孩,但更多的時候,她會喋喋不休地說話,不停地問一些問題,噎得老人只能翻白眼。
途中他們遇到美景,遇到不同的人,老人的睿智,小女孩的天真無邪,時時都會聽到一些妙語。他們一起唱歌,一起捉蝴蝶,一起分享大自然。
老人在山中的一戶淳樸人家的家裡,對著男主人說出了他的秘密。原來他喜歡蝴蝶是因為他的兒子,尋找伊莎貝爾蝶,也是為了他的兒子。他兒子,那個英俊的小夥子,在很年輕的時候,因為得了憂鬱症而自殺了,臨死之前他的要求是,想看到伊莎貝爾蝶。
後來經過小小的插曲,他們都從美麗的大山回到了城市。
愛樂莎的媽媽和朱利安老人坐在椅子上,看著愛樂莎快樂地打籃球。她說,我不明白,為什麼她會這么喜歡打籃球。
老人說,不幸的孩子會希望快點長大。
他告訴年輕的媽媽,說,一個稱職的母親,應該懂得安慰,擁抱和親吻她的孩子。
他告訴愛樂莎的媽媽,應該告訴愛樂莎,你愛她。
愛樂莎的媽媽:她知道我愛她。
老人反問:如果你確認她真的知道,那你覺得她會做所有的這些事情嗎?
這些話,也是老人一直在心裡對自己說的,他那麼愛他的兒子,他責怪自己沒能適當地表達出他的愛,但是後悔已經沒有任何用處。
他告訴孩子的媽媽:我也是,從來都沒有把這三個字成功地說出口。
年輕的媽媽走過去,叫住正在快樂地打籃球的愛樂莎,親吻她的小臉蛋,親了又親,小女孩輕輕地側著頭,有些羞怯,又充滿甜蜜地抱著她的媽媽,嘴角上盪漾著笑容,能讓人融化。
親愛的,請親吻我的臉龐,請告訴我你愛我,請你愛我如珍寶,在我們彼此相愛的時候,在我們還有能力愛的時候。
影片的最後,伊莎貝爾蝶慢慢地破蛹而出。愛樂莎小小的手捧著它,在天台把它放飛。蝴蝶向星空翩翩飛去,老人說,伊莎貝爾蝶飛到那個已經等它很久的人那兒去了。這句話,雖然老人說的時候是欣慰的,但是卻讓我難過得心臟絞痛成一團。
小女孩悄悄地告訴老人,她的媽媽,名字也是伊莎貝爾。
老人也對她耳語說,那我們都找到了我們要找的。
一大簇白蝴蝶飛來,劇終。

Ps,影片里大段大段的對話充滿童真,片尾曲里的兒歌更是好玩,大自然的美景如畫般美麗,整個故事彌漫著溫馨,適合帶上小孩,或者是與愛人,一起去電影院觀看,一起分享愛。

D. 有一部老電影,是法國片(名字是英文)好像是從早上到晚上這樣依次的

美國和歐洲多國合拍的電影
《日出之前》(愛在黎明破曉前)Before Sunrise 1995
《日落之前》(愛在日落黃昏時)Before Sunset 2004
《午夜之前》(愛在午夜降臨前)Before Midnight 2013
三部電影主創均為原班人馬,由伊桑·霍克和朱麗·德爾比主演,很好的文藝愛情電影
故事講述了兩個在歐洲旅行的年輕人偶然邂逅的故事,男主角和女主角每隔九年邂逅一次,具體劇情就不透露了,建議樓主從頭看。

E. 想找一部法國電影的中文和英文名字

片 名: Banlieue 13

譯 名: 暴力街區 | 第十三區

導 演: ( Pierre Morel )

主 演: ( Cyril Raffaelli) ( David Belle) ( Tony D'Amario) ( Bibi Naceri) ( Dany Verissimo) ( François Chattot)

上 映: 2005年06月10日

區劇情介紹:

巴黎,2013年,一堵牆把落後地區與其他地區隔離開來,那裡沒有法律,沒有制度,並且被黑社會集團所控制,他們膽大包天,無惡不作。
達米埃是警察局的一個精英,是特殊行動小組的高級督察,也是武術高手,非常善於打入敵人內部。他完成任務以 迅速、敏捷、准確著稱。
這一次,政府交給了他一個在他職業生涯中最棘手的任務,一個具有大規模殺傷性威力的武器被十三區最兇猛的黑幫偷走了。
達米埃的任務是要除去這個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爆炸系統,為此他必須與雷伊托合作,因為雷伊托是唯一知道這個黑幫內幕的人,並且雷伊托也要營救他落入黑幫手中的妹妹。

F. 法國電影《洞》le.trou

◆原 名:Le Trou
◆譯 名:洞
◆導 演:雅克·貝克 Jacques Becker
◆演 員:米歇爾·康斯坦丁Michel Constantin .... Géo
吉恩·凱樂蒂Jean Keraudy .... Roland
菲利普·勒魯瓦Philippe Leroy .... Manu
Raymond Meunier .... Monseigneur
Marc Michel ...
◆類 型:驚悚/劇情/犯罪
◆片 長:132分鍾
◆上 映:1960年
◆國 家:法國
◆語 言:法語
◆字 幕:外掛中英文 點擊下載
◆文 件:2x49x15mb
◆鏈 接:http://imdb.com/title/tt0054407/
◆評 分:6.7/10 (1,336 votes)
◆顏 色:黑白
-----------------------------------------------------------------
◆視頻尺寸:640x384
◆壓縮格式:XviD + MP3
-----------------------------------------------------------------
◆簡 介:
法國犯罪片大師雅克·貝克(《金盔》、《金錢不要碰》)生前最後一部作品,榮獲法國電影評論協會最佳影片獎、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外語片和最佳外國男演員提名、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提名、法國《電影手冊》十大佳片之一,被評論界認為是「電影史上最緊張激烈、最強有力的、最震撼人心的犯罪題材影片」。
一群被關押的犯人計劃了一個驚心動魄的逃獄行動,他們決定在牢房的牆上挖一個洞,影片圍繞他們挖洞的過程展開,但這群犯人的空間和行動總是受到各種各樣的限制……
本片是法國電影史上最著名的黑色電影之一,犯罪片大師雅克·貝克起用了一班名氣不大的演員,將《洞》拍攝成為一部經典越獄片,不但情節豐富、引人入勝,而且可以稱得上是一部真正的藝術傑作。
評論:
克勞德是個在押犯,因為監舍需要修理而搬到了11號牢房,牢房裡的四個人抱怨太擠,卻不得不服從監規接受新的一員。彬彬有禮的克勞德也終於獲得了四個人的認可,這時他發現他們正在策劃一起精心謀劃的越獄。作為室友他也加入其中。他們准備掘地三尺挖個地洞逃出去,羅藍德是他們的頭,他們利用一切工具去挖地道,正當他們快要成功時吉奧卻說為了他的媽媽他不想越獄了,而克勞德的妻子妹妹帶來了一個意外的好消息,克勞德似乎可以順理成章獲得自由。面對這樣的局面,五個本來一條心的人將會怎樣選擇,那些不願等死的人會成功嗎?他們中出現的那個告密者又是誰?他的結局是什麼?
這的確是一部可以說是電影史關於逃獄的最偉大的影片,我們後來所津津樂道的《肖申克的救贖》在他的面前簡直不值一提。法國電影有著哲學依託,雅克·貝克的這部明顯有著存在主義的影響。囚犯需要越獄卻在關鍵的時刻一個人的因為不被起訴而面臨著危機,這種極端的境遇發人深省。導演塑造了五個個性鮮明的人,馬努的謹慎、羅藍德的狡猾、吉奧的兇悍,「閣下」的裝傻。他們出於各種目的齊心協力准備逃獄,險象環生卻鍥而不舍。法國人特別喜歡具體描繪犯罪細節,有一大半鏡頭是描寫他們鑿洞的艱辛和智慧,這些和人物特寫鏡頭的穿插形成強烈的戲劇沖突。布列松的《扒手》和梅爾維爾的有些偵探片都是如此。雖然過於繁瑣,卻更加豐富了人性和觀眾心理緊張度的製造。法國影評人對他們在鑿洞和鋸鐵窗時的音效覺得過於響,其實,導演這里所表現的是觀眾對這一聲效心理反映的誇大,這是導演的高明所在。
導演的鏡頭組接也特別流暢,羅藍德等人查看地形的背影一下跳切到回途使得電影的鬆弛相得益彰,而他們迭羅漢圍著柱子和獄警捉迷藏的鏡頭非常驚險,壓得人喘不過氣,吊足觀眾胃口。巴黎的下水道為犯罪電影提供了永恆的養料。為了知道時間他們竟然設法偷了醫務室的玻璃瓶製造沙漏,這個段落的鬥志斗勇可謂是此類影片的經典。他們打偷東西的水管維修工是促進克勞德心理轉化的一個點,這些細節的安排讓劇情的推進有了更加合理的心理動機。而典獄長的臨檢差一點讓他們前功盡棄,這些沖突點讓這部兩個多小時的電影一點也不沉悶。
細節上的監方的繁瑣檢查他們的包裹其實是反證他們越獄工具的得之不易。監房間靠囚窗傳遞東西猶如雜耍。而他們在掘進地洞的時候用來觀察外部監警的動靜的竟然是一柄牙刷上的一塊小玻璃。這個畫面在影片里出現多次,直到最後一幕當他們為了地洞挖成馬上可以呼吸到自由空氣而興奮異常的時候,那麼小鏡子的另一面讓這部黑色電影達到了高潮。而法國電影人對於境遇和人性的認識也高於美國人,具有更大的現實意義。
片子兩位主要演員米歇爾·康斯坦丁和菲利普·勒魯瓦當時都是非職業演員,後來都因為演技出眾成為了巨星。這部幾乎沒有女性鏡頭甚至除了背景聲沒有音樂的室內劇影片卻能讓人津津有味,所以決定電影成敗的首先是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這是我們中國電影最缺乏的。
http://lib.verycd.com/2005/12/13/0000079412.html

G. 法國電影

小鬼當街?????

H. 一部法國電影的名字

空中決戰
原文片名 :LES CHEVALIERS DU CIEL

中文譯名 :空中決戰

英文名稱:Sky Fighters

出品國家 :法國

出品年代 :2005年

影片長度 :102分鍾

首映日期 :2006年6月23日

中國電影集團公司 引進

中國電影集團電影發行放映分公司 發行

北京保利博納電影發行有限公司 協助推廣

影片導演:吉拉爾·皮雷(Gérard Pirès )

影片主演 : 伯努瓦·馬吉梅 Benot Magimel .....Capitaine Antoine "Walk'n" Marchelli
科洛維斯·科爾尼拉 Clovis Cornillac .....Capitaine Sébastien "Fahrenheit" Vallois
阿麗斯·塔格里奧妮 Alice Taglioni .....Lieutenant Estelle 'Pitbull' Kass
Géraldine Pailhas .....Maelle Coste
菲利普·托雷頓 Philippe Torreton .....Bertrand
Rey Reyes .....Leslie 'Starst' Hedget
Jean-Baptiste Puech .....Ipod
Christophe Reymond .....Stan
塞德里克·舍瓦爾姆 Cédric Chevalme .....Bandit
Frédéric Cherboeuf .....Tala
Yannick Laurent .....Grizzly
Alexandre de Seze .....Bunker
Axel Kiener .....L'Ankou
Mathieu Delarive .....Wanai
Simon Buret .....Jackpot
Vincent Cappello .....Jeff
Eric Poulain .....Capitaine Kleber
Laurent Jumeaucourt .....Lt Boutier
Philippe Herisson .....Colonel Esbly
Jean-Michel Tinivelli .....Colonel Farge
Olivier Rabourdin .....General Commission
Sidney Wernicke .....Lavigne
Jean-Yves Chilot .....Houdon
Pierre Poirot .....De seze
Omar Berdouni .....Aziz Al Zawhari
Peter Hudson .....General Buchanan
Hervé Berty .....Roger
Jean-Raoul Lacote .....A Fighter Pilot
Oulage Abour .....Kawaj
Tony Amoni .....Altilaiti
【內容簡介】
在英國法保羅夫(Farnborough)航空展上,一架幻影2000在飛行表演時突然在北海上空神秘失蹤。安東尼· 馬歇里和塞巴斯蒂安·瓦盧瓦上尉奉命率巡邏小隊立即出發尋找失蹤的飛機。很快,他們發現了幻影2000的蹤跡,它躲到了一架法航波音747客機的下面。駕駛員很快發現了安東尼和塞巴斯蒂安,並且進入了戰斗狀態。安東尼和塞巴斯蒂安奉命立即放棄跟蹤,但是已經為時過晚。幻影2000即將攻擊塞巴斯蒂安。安東尼為了保護隊友不得不向幻影2000發動攻擊。
這次事故不過是一場巨大陰謀的序曲,恐怖分子的最終目標是法國國慶日香榭麗舍大街上空的航空演習……
【關於導演】
本片由法國著名導演吉拉爾·皮雷傾力執導。1998年,吉拉爾·皮雷執導的驚險喜劇影片《的士速遞》(TAXI),曾一舉拿下當年的法國票房冠軍,觀影人數高達640萬,票房過億。之後,他一直未有新片出籠,直到2001年拍攝了和《的士速遞》題材類似的《極速騎手》(Riders),影片於2002年在法國上映後引起新一輪的急速電影風潮。同一年,吉拉爾又拍攝了一部極盡幽默搞笑、驚險動作於一體的《法國間諜》(DOUBLE ZERO)。該片是對美國間諜喜劇片《Spies likes us》(《像我們這樣的間諜》)的重新翻拍,法國電影人的精心製作和法國演員的精彩演繹為影片注入了特有的法國式喜劇風格。
【關於主演】
片中安東尼·馬歇里上尉的扮演者是法國一線紅星伯努瓦·馬吉梅。12歲時他在《解放報(Libération)》看到「La Vie est un long fleuve tranquille」(Life Is a Long Quiet River,生命是一條靜靜的長河,1988)的試鏡廣告,參加了這次角逐並成功贏得主演機會。在這部Étienne Chatiliez執導的電影中,他塑造的Momo一角極為成功,令他一舉走紅,獲得廣泛關注。
此後他參演了一系列電影和電視表演。16歲時他決定從學校輟學,專心從事表演事業。由童星起步,他順暢地完成了從青少年到一些更成熟的角色的轉換。
在演技方面,他是個完美主義者。他和許多世界級的導演合作過。André Techiné的「Les Voleurs」(The Child of the Night,夜夜夜賊,1996)一片使他獲得當年愷撒獎最值得期待男演員獎的提名;Michael Haneke的「La Pianiste」(The Piano Teacher,鋼琴教師,2001)則幫他贏得了當年戛納影帝的桂冠。他和Juliette Binoche共演了1999年的「Les Enfants Siecle」(The Children of the Century,史詩情人),演繹喬治•桑和繆塞的愛情故事。在現實生活中他同樣與這位長他10歲的女演員墮入情網。
在出演了許多知名或重要的文藝片之後,他近年來對動作類型的電影發生了興趣,如「Nid de guêpes」(The Nest,獵豹行動/奪命蜂巢,2002)和「Rivières pourpres 2 - Les anges de l'apocalypse」(Crimson Rivers 2: Angels of the Apocalypse,暗流2:末日天使,2004) 等。

I. 急需英文版《法國電影的一些傾向》,謝謝啦!!

The French New Wave and its Impact on French Cinema

The French New Wave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prominent
'movements' in the context of non-Hollywood cinema. New Wave
directors have acquired international stature and their films are still
readily available. The French New Wave has had a considerable
influence on world cinema over the last 40 years, and has left an
important legacy for subsequent generations of directors in France
and beyond (e.g. Martin Scorsese, John Woo, Quentin Tarantino,
Arthur Penn, Robert Altman). The New Wave has also been the
subject of considerable critical and scholarly attention.

The young critics at 『Cahiers cinéma』

At the origin of the New Wave was a cinema journal 『Cahiers
cinéma』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 critical notion 『la politique des
auteurs』, which both grew increasingly influential in the 1950s as a
reaction to the mainstream 'quality tradition' on the one hand, and
to enthusiastic cinephilic interest in a few distinctive directors
working in Hollywood on the other.

As early as 1948, a young director, Alexandre Astruc, wrote an
influential article in the cinema journal 『L'Écran Français』 entitled 'La
caméra stylo' (the camera-pen), which associated the work of the
film director to that of the writer.The young critics of 『Cahiers』 later
adopted this as a manifesto: the camera used as a pen creates its
own unique language, and the images (and the dialogue) add nuance
and develop the narrative.

In 1951, Jacques Doniol-Valcroze and André Bazin founded a new
journal, 『Cahiers cinéma』, which focused on film reviews and
theoretical discussions, and was to play a major part in the evolution
of critical analysis in the 1950s and the emergence of the New Wave
(roughly 1958-68 – the end date of this New Wave is still debated).
André Bazin, whose influence as a critic had been increasingly
recognised since the forties, was also the one who introced to
Cahiers a number of enthusiastic young intellectuals who wrote
passionately about cinema: Eric Rohmer, Jean-Luc Godard, Alain
Resnais, Claude Chabrol and François Truffaut. The latter was
noticed as early as 1954 for a particularly virulent attack on
contemporary mainstream French quality, which he renamed
'cinéma de papa' in an essay entitled 'A Certain Tendency of French
Cinema' which criticised the uniform and unimaginative form of the
dominant French proctions of the time.

In the meantime, the intensive critical writings of the 『Cahiers』
team focused on the work of specific directors/ auteurs, and on the
'mise-en-scène' strategies which identified their films. 'Mise-enscène'
(or stage direction) in this context refers to the shooting,
camera use, actor direction, sequencing, editing and all aspects of
filming.『Cahiers』 praised certain 『American』 directors who refused to
play the game of the Hollywood studios or looked to subvert
traditional film-making from within, such as John Ford, Howard
Hawks,Alfred Hitchcock and Fritz Lang who by then had moved to
the US. They also analysed popular genres which had never been
deemed worthy of critical attention (e.g.Westerns and B-movies).
『Cahiers』 also supported some European directors, particularly the
Italian neo-realists (Truffaut even worked for Rossellini), and
provided new analyses of French classics such as the films of Jean
Renoir and Jean Vigo.These films and their directors were defended
brilliantly and wholeheartedly (with excessive zeal at times. as they
recognised later), and they were to influence greatly the first films
that Truffaut, Godard, Chabrol, etc. made at the end of the decade.

New Wave directors

Even though it has become a landmark in world cinema, the French
New Wave was not originally conceived as a cinema movement nor
a school, but rather was the result of specific socio-cultural
circumstances. A number of important technical developments (for
example, new, lighter cameras; faster, more light-sensitive film;
synchronous sound equipment and the advent of television), took
place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1950s, which coincided with the
emergence of a new generation of critics, actors and directors.The
phrase 'New Wave' was coined by a journalist (Françoise Giroud,
『L'Express』 1957) in the context of the emergence of the Fifth
Republic in 1958, and then used to define film proction from
1959-60, but the movement was never really accepted by its main
protagonists – actors, scriptwriters and directors – who insisted on
the diversity of their indivial artistic pursuits.

An important corpus of literature around the New Wave
directors is available in English, making it rendant here to try and
summarise the role of each member of the group of friends and
network of relations which played a central part in the New Wave's
first film explosion in 1958 and 1959. Suffice to say that the group of
new young directors who were included under the umbrella phrase
of the New Wave brought in new ideas, the enthusiasm of youth and
a sense of freedom into French cinema.Their different projects and
priorities may account for the diversity in the evolution of their
careers. Godard, for example, was the intellectual of the group
interested in formal experiments, and later became politically
involved; Truffaut's films combined humanism, emotion and
sensitivity; Rohmer developed a unique style close to literature and
philosophical discourse; Resnais experimented with form, montage,
time and space; while Chabrol embarked on a prolific, if uneven
career mixing film noir and social satire.

New Wave directors functioned as a group, and one of the
reasons why they were often considered as a movement was that
they worked together, exchanging ideas, screenplays, technicians and
even actors. This collaboration certainly helps explain som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in the films that were, and still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New Wave.

J. 法國電影!!

一 導演 呂克·貝松 1959年3月18日生於法國巴黎,法國導演,兼任製片、編劇、演員、剪輯等,因為屢創票房佳績,被譽為法國的斯皮爾伯格。作品節奏快捷、風格奢華,極具商業價值。有人稱他的電影實際上是美國片,只不過是在法國拍攝而已。父母親都是水上運動的高手,母親還是潛水教練。青少年時,他夢想成為海洋、海豚專家,但是因為一次潛水意外,讓他不得不放棄這個願望,轉向電影,17歲高中未畢業便進入高蒙電影公司任助理,19歲那年來到美國洛杉磯,學習了3個月的電影製作課程。並開始拍攝一些試驗短片後,回國後擔任副導演。1983年,貝松的電影處女作《最後的戰斗》問世,這部多次獲獎的黑白、寬銀幕的無聲科幻片,據說是23歲的他用3法郎六蘇拍成的。呂克·貝松似乎向世人證明了,在法國即使沒有受過專業的電影教育,找不到投資,依舊可以拍出與眾不同的電影。也正因如此,貝松曾經一度被奉為法國年輕導演的開路先鋒,不管他樂意不樂意這一稱呼。 《地鐵》和《碧海藍天》為呂克·貝松在國內和國際贏得了聲譽。雖然當年的法國凱撒獎有點吝嗇地僅僅將「最佳錄音」和「最佳音樂」獎授予《碧海藍天》.但是貝松卻公開表示這部影片是其導演生涯中最為得意的作品。畢竟,這部作品傾注了貝松少年時的激情和夢想,貝松終於可以用他的攝影機捕捉他童年時代所看到的海洋的光影和生命。影片中的潛水員傑克最後葬身大海,更確切的說,那是他真正的生存,傑克莫不就是貝松理想中的化身?
呂克·貝松這位影壇孤獨的探索者,即使是在他的商業巨片中,我們也可以感受到他對歷史和生命的終極認識,觸摸到他作為一名法蘭西戰士的心路歷程。無論是《碧海藍天》中的傑克,是《殺手萊昂》中的殺手,還是《聖女貞德》中貞德,我們都會感到:這就是呂克·貝松。
導演作品
亞瑟和他的迷你王國 Arthur and the Invisibles(2006)
天使A Angel-A (2005)
聖女貞德 Messenger: The Story of Joan of Arc, The (1999)
第五元素 The Fifth Element (1997)
這個殺手不太冷 Leon (1994)
亞特蘭提斯 Atlantis (1991)
尼基塔 Nikita (1990)
碧海藍天 Grand bleu, Le (1988)
地下鐵 Subway (1985)
最後決戰 Dernier combat, Le (1983)
編劇作品
颶風營救 Taken(2008)
亞瑟和他的迷你王國 Arthur and the Invisibles(2006)
的士速遞4 Taxi4 (2006)
天使A Angel-A (2005)
玩命快遞2 The Transporter 2 (2005)
狼犬丹尼 Danny the Dog (2005)
俠盜魅影 Bandidas (2005)
13區 Banlieue 13 (2004)
的士飈花 Taxi (2004)
暗流2:天使啟示錄 Crimson Rivers 2: Angels of the Apocalypse (2004)
鬱金香芳芳 fnfan la tulipe (2003)
車神 Michel Vaillant (2003)
的士速遞3 Taxi 3 (2003)
換命快遞 The Transporter (2002)
龍之吻 Kiss of the Dragon (2001)
企業戰士 Yamakasi - Les samouraï des temps modernes (2001)
綠芥刑警 Wasabi (2001)
光芒萬丈 Dancer, The (2000)
的士速遞2 Taxi 2 (2000)
聖女貞德 Messenger: The Story of Joan of Arc, The (1999)
的士速遞 Taxi (1998)
第五元素 The Fifth Element (1997)
這個殺手不太冷 Leon (1994)
不歸路 Point of No Return (1993)
妮基塔 Nikita (1990)
碧海藍天 Grand bleu, Le (1988)
地下鐵 Subway (1985)
最後決戰 Dernier combat, Le (1983)

二、導演 雅克·貝漢
英文名: Jacques Perrin
性 別: 男
生 日: 1941-07-13
星座:巨蟹座
角 色:編劇,導演,演員
同為喜劇演員的父母似乎賦予了雅克·貝漢天生的電影天賦。1960年加入電影業後,開始了他在電影領域的豐富經歷。1966年,由於主演《男人的一半》獲得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男演員金獅獎。在此後的20多年裡,他先後擔任了《Z》、《專門通道》、《生命之外》、《喜馬拉雅》等影片的製片。2001年,由他導演、編劇、製片的《遷徙的鳥》宣告了一位紀錄片大師的誕生。 對於雅克·貝漢來說,紀錄片為他贏得了另一種不可替代的聲譽(30年前,他曾是一位非常著名的演員)。

演員作品
Enfer, L' (2005)
《放牛班的春天》(原名:Les Choristes)(2004)
深藍 Deep Blue (2003)
狼族盟約 Pacte des loups (2001)
鳥的遷徙 Peuple migrateur, Le (2001)
Rien que des mensonges (1991)
《天堂電影院》(1989)
Année des méses, L' (1984)
Raoni (1978)
蟹鼓 Crabe-tambour, Le (1977)
Home Sweet Home (1975)
Blanche (1973)
大風暴 Z (1969)
柳媚花嬌 Demoiselles de Rochefort, Les (1967)
處女作 Compartiment tueurs (1966)
半個男人 Uomo a metà, Un (1966)
三一七小隊 317e section, La (1965)
家庭日記 Cronaca familiare (1962)
導演作品
鳥的遷徙 Peuple migrateur, Le (2001)
編劇作品
鳥的遷徙 Peuple migrateur, Le (2001)

三、著著國著名喜劇大師雷諾勃拉姆
主要作品《虎口脫險》《大飯店》《在樹上》《浪尖上的美麗》等
他的法語名字是 Louis de Funès, 翻譯成中文是路易·德·費內斯,但不知為什麼習慣上都叫他雷諾勃拉姆。
過去那些老一代喜劇明星們,與其他演員最大的不同,就是不論他們扮演過多少個不同的角色,留在觀眾心中的卻永遠是一個模樣,彷彿他們天生就是如此。像勞埃德永遠是戴著小圓眼睛弱不禁風的樣子,基頓則總是拉長這一張木無表情的臉,還有瘦勞萊與胖哈苔,卓別林就更是讓人過目不忘……
而喜劇大師路易·德·費內斯,觀眾則會想到那個矮小暴躁、小眼睛大嘴巴的禿頂法國小老頭。就算他在《虎口脫險》中穿起寬大的德國軍裝、戴上蓋到眼睛的鋼盔,也還是那副模樣。《虎口脫險》在我國公映已經是十多年前的事了。多年來觀眾通過電視一遍遍重溫這部佳作,其中很多精彩的對白直到現在還會時時在耳邊響起。這既要歸功於上海電影譯制廠的藝術家們,也與片中演員的精彩表演是分不開的。其實在我國共映的由費內斯主演的最早的影片是《瘋狂的貴族》,但遠不如《虎口脫險》那樣深入人心。因為此片曾在法國創下票房收入過億的記錄,並使費內斯成為公認的法國頭號喜劇演員。
費內斯生於1914年,年輕時干過手工匠、會計之類的工作,這段生活為他後來的表演積累了大量的素材。在舞台劇中擔任喜劇配角,又為他磨練演技創造了機會。雖然從1945年他就已涉足影壇,但一直演配角,直到1957年他43歲時,才成為主角,這時他已經是那個「法國小老頭」的模樣了。在他的表演生涯中,塑造了許多不同職業、不同時代的人物,但人物性格卻始終如一。他通過誇張的形體動作和表情,生動地刻畫出了法國市民階層的典型性格:善良熱性卻又自私多疑、精明能幹卻又狡猾多變。
除了《瘋狂的貴族》、《虎口脫險》兩部片子外,費內斯還有三部電影曾在我國公映:在《總統失蹤記》中他扮演尋找總統的餐廳老闆,在《歡喜冤家》1中他扮演唯利是圖的工廠主;而在《好漢還是孬種》2中他扮演的美食家,在該片結尾處失去了味覺,僅能靠眼睛來品評一杯酒,表演時費內斯表情嚴肅,目光炯炯地盯住杯中酒,滔滔不絕地說出酒的質量、產地,臉上不時閃過一絲滑稽的自負,絕好的展現了他的表演功力。他的名作還有從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拍攝的警察系列片,從第一集《聖·特魯佩斯的警察》到最後的《警察與女兵》公拍了6集。聖·特魯佩斯本來就是法國的旅遊區,被當作片中外景的那個警察局因此成了新的旅遊景點。這套系列片在我國主要是以錄像帶的形式與觀眾見面的。
1983年,他因心臟病發作去世,死前正准備主演影片《鱷魚》,該片的拍攝從此被擱置,因此費內斯是無人可以取代的:他不僅在銀幕上令人捧腹,在拍片現場也總能讓工作人員和圍觀的人大笑不止,這樣的一個人,就算在自己的葬禮上可能也想聽到人們的笑聲
四姓名:讓-保羅-貝爾蒙多 性別:男
出生年月:1933.04.09 英文名:Jean-Paul Belmondo
星座:白羊座 血型:
嗜好: 身高:180cm
國籍:法國 籍貫:
作品:《精疲力盡》《小丑奇謀》《二者必居其一》

讓·保羅·貝爾蒙多(JEAN·PAUL BELMONDO),1933年4月9日,讓·保羅·貝爾蒙多生於巴黎的一個藝術之家,父親是雕刻家,母親是畫家。年紀稍長,他對藝術的興趣日趨濃厚,並考入音樂戲劇學校進行專門學習。1956年,他以優異的成績從該校畢業後,曾隨地方業余劇團到各地巡迴演出。同年,開始涉足影壇,並成功地主演了現代派導演讓·呂克·戈達爾攝制的「新浪潮」影片《精疲力盡》(又名《喘息》)。在影片中,他維妙維肖地扮演了一個偷汽車、槍殺警察、追逐少女的流氓而在法國影壇一舉成名。

他的戲路很開闊,文戲武戲,悲劇喜劇都同樣在行。是當時歐洲最耀眼的明星之一,並走紅了幾十年,是銀幕上的常青樹。他的演藝生涯是法國電影的一個縮影,他塑造的形象代表著法國人的面孔。

閱讀全文

與法國電影英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演員孫岩近況 瀏覽:812
我又開始相信愛情的電影 瀏覽:82
周星馳和劉德華拿酒瓶是什麼電影 瀏覽:805
愛奇藝好看電影大全 瀏覽:954
賭俠周星馳電影剪輯完整版 瀏覽:526
葉問電影插曲純音樂喜馬拉雅 瀏覽:976
電影原聲音樂獎 瀏覽:106
尚格雲頓全部電影完整版 瀏覽:501
勵志電影片段英文版 瀏覽:379
2020年度春節電影票房統計圖 瀏覽:472
流浪地球電影英文 瀏覽:520
來自電影院的嘲諷 瀏覽:968
2010年大眾電影百花獎視頻 瀏覽:216
豫劇農村新電影 瀏覽:768
手機微信電影網站 瀏覽:73
黑巷少女電影結局 瀏覽:933
第二次愛情電影免費 瀏覽:169
電影啟示錄觀後感 瀏覽:88
賽車電影男主角開帕拉梅拉 瀏覽:49
兒童中英文對照電影 瀏覽: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