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絕殺慕尼黑的原型是誰,真實的原型更讓人熱血沸騰
說起俄羅斯,第一個想到的可能就是戰斗民族”這個詞語,不得不說俄羅斯的人們真的很強。俄羅斯拍攝的影視劇也同樣讓大家印象深刻,《絕殺慕尼黑》就是這么一部讓人印象深刻的電影,我得知該電影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那麼這部電影的原型人物是誰呢?一起來看一下吧。
電影《絕殺慕尼黑》是一部傳記類的劇情片,根據1972年在慕尼黑奧運會上的籃球錦標賽決賽中發生的真實事件改編。
那個年代正是美國和蘇聯處於冷戰的特殊時期,兩個國家在看不見的地方互相較勁,只要稍微有什麼舉動不恰當就可能會引起兩國的矛盾。在當時蘇美兩國政治問題很緊張的情況下,這場籃球比賽更是顯得尤為重要了。
電影中的原型就是蘇聯男子籃球隊,主教練的名字叫做弗拉基米爾•康德拉辛,在電影中只有主教練的名字更改過,其他球員都是用的原名。在決賽中蘇聯籃子籃球隊以1分的差距,贏了美國籃球隊,打敗了他們保持36年的全勝紀錄,最終獲得金牌。
為了迎合現在的人們觀影要求,在電影中有了很多改動。把弗拉基米爾•康德拉辛的經歷進行了太多的不符實的改動,引起他的遺孀和以往的弟子們強烈不滿,表示電影中的形象完全和康德拉辛沒有關系。
電影中除了對主教練和其他球員的經歷有了很大改動以外,還對當時的一些籃球技巧和時代背景,無中生有了一些事情。這讓人都對這部電影有很大的不滿,他們認為如果只憑著導演自己的理解,在沒有事實基礎下胡亂篡改,甚至編造歷史,讓人很難以接受。
因為這部電影在俄羅斯上映的時間是2017年12月,所以有一些人已經觀看過了,對這部電影的評價也是呈兩極分化的。
看電影的感受都是見仁見智的,如果是宣傳根據真實事件改編,適當的加工大家可以接受。但是大部分都很誇張的不符合事實,就完全沒必要了。
2. 《絕殺慕尼黑》觀後感精選影評5篇
《絕殺慕尼黑》是由導演 安東·梅格爾季切夫執導的運動類電影,希望以下影評對你有所幫助!
《絕殺慕尼黑》觀後感一
絕殺,是競技體育中最盪氣回腸的詞彙,何況是這樣一場奧運決賽——蘇聯vs美國。
和所有的著名的絕殺一樣,影片用了一年的時間來鋪墊。從為兒子治病籌錢的教練加蘭任,到剛剛收貨愛情卻被查出心臟病只能活一年的新星薩沙。一群來自不同地域的運動員,有天賦異稟依然加練的王牌,也有蘇聯背景下的政治叛徒,來自喬治亞的兄弟,近視眼看不清傳球卻不肯說的傻大個……他們贏過冠軍,在巴西的海邊忘情慶祝;他們也輸過街球手,在布魯克林的酒吧醉生夢死。然後,決賽前他們在奧運村遇到了恐怖襲擊,不想在決賽遇到美國的領導決意藉此退賽。之後謝爾蓋告知了他的隊友教練的故事,於是,隊員們集體向領隊要求比賽,他們靠著自己的努力站在了決賽的場上。
決賽。從領先到美國隊開始身體對抗,薩沙的心臟、謝爾蓋的膝蓋、扎爾的隱形眼鏡……蘇聯完美的展現了身為戰斗民族的精神與意志力。比賽焦灼到最後一刻,接下來便是那個著名的「三秒」事件。計時器的故障和籃聯主席的建議給了蘇聯最後的機會,當然如果沒有足夠的准備,又怎會有最後的絕殺。
電影開始了一段只有音樂和慢鏡的畫面,像極了井上雄彥那幾乎一本的無字漫畫。時間,比分,薩沙和謝爾蓋給伊萬堅毅的眼神……逐漸將影片推向最高潮。除了《灌籃高手》,我想不到任何作品可以與之相媲美。謝爾蓋和赤木,有著冠軍夢的王牌;保利和三井,迷途知返的得分手;薩沙和流川、櫻木,年輕的新星、在傷病中王者歸來的絕殺者……哦,當然,還有他們最偉大的教練,加蘭任和安西。
賽後,謝爾蓋和隊員們用眼神交流,將獎金交給教練的那一刻,我再也無法控制淚水,因為這就是籃球帶給我們的感動。
「我們要打敗美國隊,沒有永遠屹立不倒的王者。」這是加蘭任和隊員們一年前說的話,一年後,他們做到了——從不相信到成為可能。16年後的1988,蘇聯再次戰勝美國,將美國擋在了決賽之外。於是4年後的巴塞羅那,我們見到了夢之隊。那支由魔術師、伯德、喬丹領銜的美國隊,開啟了屬於他們的傳奇。
《絕殺慕尼黑》觀後感二
與孩子一起觀看了這部非常燃的體育電影,一波三折的比賽,冷戰背景,競技體育的激烈,都足以讓觀眾目不轉睛,激動不已,彷彿親臨那最後三秒鍾。
孩子突然問起一個問題:「蘇聯隊的隊醫為什麼要監視別人?」
「他應該是克格勃。」我回答,又簡單解釋了一下,克格勃是干什麼的。
「每個運動隊都有克格勃嗎?」
我不知道,我無言以對!
最日,正巧看了兩部有關前蘇聯故事的電影。《絕殺慕尼黑》是一部,發生在一九七二年。其中並沒有許多正面反應克格勃工作的段落,但是從隊員,到教練,從領隊到官員,都有一種在監視和高壓下的不安和躁動。蘇聯運動隊非常渴望這次勝利,這不僅是個人體育精神的追求,或政治的需要,也是一種生命安全的需要。他們用生命打球,用贏球來保衛生命的安全和換取一些作為人的基本尊嚴,既可敬又可悲。七二年奧運會籃球決賽的最後三秒,一而再再而三的技術故障,給這樣一場舉世矚目的比賽帶上了許多滑稽色彩,但也許上天也感受到了蘇聯運動員為生存而戰的悲壯,說實話,他們真的比美國佬更需要這場勝利。
文化體育不分家,而另一部電影《白烏鴉》,恰恰說的是一個偉大的前蘇聯芭蕾舞演員雷利耶夫的故事。與出國比賽的運動隊一樣,出國訪問的芭蕾舞團也配有專職的克格勃,對每一個團員的一舉一動進行監視,不僅如此,他們顯然掌握著生殺大權,一個小報告,就會斷送一個運動員或者藝術家的職業生涯,甚至生命。《白烏鴉》的故事發生在一九六一年前後。可見,克格勃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在前蘇聯的體育文化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實際遠非如此,克格勃可能在每一個人的身邊,隱藏在每一個角落。
這就是歷史現實,這種現實也許仍在進行。
《絕殺慕尼黑》觀後感三
《絕殺慕尼黑》,創俄羅斯歷史最高票房記錄,戰斗民族真實事件改編的體育運動題材影片,高燃程度雖不及阿米爾汗的《摔跤吧爸爸》,但在綜合運動鏡頭語言和人物情感的細膩刻畫方面也堪稱上乘之作。對歷史史實的還原雖不及拉米馬雷克《波西米亞狂想曲》一比一還原,但在最大程度上也還原和尊重了歷史。
影片沒有在籃球的訓練和技巧上著太多筆墨,而是更真實的再現了人的情感,教練的父子情,球員的友情,莎沙的愛情,等等,細膩的情感刻畫,是影片的一大亮點。當他們打贏了在奧運會賽場上36年不敗神話的美國隊後分獎金時,所有球員一致選擇把獎金留給教練去治兒子的病,全劇高潮,熱淚盈眶。就像當初教練狠心選擇把治療兒子病情的手術費給了患有心臟病的球員一樣,人類偉大而平凡的細膩情感是多麼珍貴。
跟《波西米亞狂想曲》,《綠皮書》,《迦百農》這些現實題材的影片一樣,該片不再拘於再現已成故事的場景,而是再現人的情感,更關注於影片對當今社會,不同國別的價值,無論是關於社會的還是人性的,無論是關於妥協的還是堅守的。
1946年3月5日,丘吉爾發表演說,「從波羅的海的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的里雅斯特,一條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拉開。」冷戰開始了。70時代,蘇美持續對峙。這其中當然充斥著大量的政治因素,但這一切在人的細膩的情感面前,就顯得微乎其微了。
《絕殺慕尼黑》觀後感四
《絕殺慕尼黑》,創俄羅斯歷史最高票房記錄,戰斗民族真實事件改編的體育運動題材影片,高燃程度雖不及阿米爾汗的《摔跤吧爸爸》,但在綜合運動鏡頭語言和人物情感的細膩刻畫方面也堪稱上乘之作。對歷史史實的還原雖不及拉米馬雷克《波西米亞狂想曲》一比一還原,但在最大程度上也還原和尊重了歷史。
影片沒有在籃球的訓練和技巧上著太多筆墨,而是更真實的再現了人的情感,教練的父子情,球員的友情,莎沙的愛情,等等,細膩的情感刻畫,是影片的一大亮點。當他們打贏了在奧運會賽場上36年不敗神話的美國隊後分獎金時,所有球員一致選擇把獎金留給教練去治兒子的病,全劇高潮,熱淚盈眶。就像當初教練狠心選擇把治療兒子病情的手術費給了患有心臟病的球員一樣,人類偉大而平凡的細膩情感是多麼珍貴。
跟《波西米亞狂想曲》,《綠皮書》,《迦百農》這些現實題材的影片一樣,該片不再拘於再現已成故事的場景,而是再現人的情感,更關注於影片對當今社會,不同國別的價值,無論是關於社會的還是人性的,無論是關於妥協的還是堅守的。
1946年3月5日,丘吉爾發表演說,「從波羅的海的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的里雅斯特,一條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拉開。」冷戰開始了。70時代,蘇美持續對峙。這其中當然充斥著大量的政治因素,但這一切在人的細膩的情感面前,就顯得微乎其微了。
《絕殺慕尼黑》觀後感五
1972年,在聯邦德國舉行了一場舉世矚目的奧運會(雖然好像每次奧運會都舉世矚目),這是第二十屆的慕尼黑奧運會。這屆奧運會可能是歷史上最令人唏噓的一次。 為什麼這么說呢?在奧運會進行了不到20天的時候,巴勒斯坦的極端組織「黑色九月」闖進了奧運村,並劫持綁架了11名以色列運動員,以此要求以色列釋放被關押的該組織成員。然而沒有過多的談判以及協商,聯邦德國的警察草率的直接沖進了恐怖分子巢穴意圖武裝解救人質從而導致了這11名運動員無一倖免的全部遇難。史蒂文斯皮爾伯格曾指導了一部有關影片《慕尼黑》,講述的正是這件事情,並且裡面還涉及到了政治復仇摩薩德的復仇行動。 在戒備森嚴的奧運村居然發生了如此事情,沒辦法奧組委也只能接受並宣布剩餘參賽隊伍均有資格退賽,但是比賽不會結束。 今天看了《絕殺慕尼黑》,故事的大的主線就是發生在1971-1972年。主要講述了一個窮逼屌絲外加自己的兒子身患殘疾的籃球教練,帶領了一幫中低配置的籃球運動員們,在慕尼黑奧運會的籃球決賽賽場上擊敗了不可一世連續36年沒有在奧運會上輸球的強大美國隊的故事。 影片是俄羅斯的,我本來並沒有過多的期待這部電影,況且在中國的票房以及宣傳力度上都不佔據優勢。我和朋友在黑衣人、千與千尋還有這個中作出了取捨,最終還是選擇了這個。 影片剛開始,緊湊的音樂,飽滿的畫面,真實的上世紀70年代的境況,一下子吸引了我。這裡面的人物,形形色色,有膽小不願接受新事物的體育局高管;還有熱愛籃球,並且想方設法給腿部殘疾兒子治病的蘇聯隊新任教練;還有人高馬大的蘇聯隊籃球運動員們,他們是以謝爾蓋為首的一群性格剛烈,打球分毫不讓的全俄羅斯球技最高的一幫人。「我打球的時候立陶宛整個街道都空無一人」「他打球的時候整個白俄羅斯都休假了」,話語中也能體現他們雖然各自是隊友,但也在暗暗較勁。 隨後在一次比賽結束後,新聞發布會上,新任教練A(以下簡稱他為A),對著媒體們的目光,毫無猶豫的說出了∶「我們要擊敗美國隊」。這也是整個電影的導火索以及線索,後片的所有情節都由這一點展開。 在加蘭任教練接任的最開始,表現出來了很多球隊存在的問題,在最開始體育館裡面,保拉斯卡斯對別洛夫的羞辱也能體現出球隊缺乏凝聚力,隊員之間關系很不好;在比賽中,隊員們一個個一打五,打球不看人,只一心嚮往籃筐,能體現出隊員們此時比較浮躁,只一心想著為球隊作出貢獻但實際上靠單打獨斗很難成一個完整的體系。並且謝爾蓋功高蓋主,甚至對教練的意見充耳不聞,更體現出球隊缺乏整體感和凝聚力。 在加蘭任自己的兒子需要錢治療的前提下,他毅然決然自掏腰包,讓薩沙在美國治療。在與美國大學的比賽中,他們與美國的大學生們建立起來了良好的友誼,並且獲得了很多蘇聯沒有的能幫助他們更好適應賽場的東西就比如隱形眼鏡,止痛針等等,也能體現出當時蘇聯固步自封,不願接受外來事物,也加劇了蘇聯的解體,整個體育局的人心都不齊,處處都互相怪罪,出事了第一時間轉移禍患,也能看出當時蘇聯政治制度存在很大的缺陷。 此時大的社會背景是在1964年,赫魯曉夫的政權被推翻,勃列日涅夫繼任蘇聯最高領導人。此時的蘇聯主張通過大力發展軍事力量來同美國爭奪霸權地位,勃列日涅夫通過改革將全國發展方向定位軍事,此時蘇聯舉全國之力發展軍事,10個科學家當時能有4個在研究導彈。在執政期中期,使得蘇聯的核彈頭數量超過了美國歷史性的成為了世界軍事超級大國。正是因為經濟發展趨於單一化導致蘇聯在生活用品上發展平平甚至往回走,致使很多東西美國有而蘇聯沒有。 隨著劇情的發展,電影成功的完美的融合了三條線,講了很多段的故事。 三條線,第一條則是以加蘭任自己的生活(關於兒子的腿的治療)為背景的故事,第二條則是薩沙和亞歷山德拉艱難曲折又令人嘆息的愛情故事,第三條則是以慕尼黑奧運會為主線的發展情節。 在出現了慕尼黑慘案之後,大多數國家接連退賽,蘇聯也在退賽不退賽的邊緣瘋狂掙扎,整個國家隊在克服重重困難之後一起相聚慕尼黑,球員們對加蘭任則報以的是感恩和信任,加蘭任則對自己的球員們施與了關愛和關心就像是對待自己的兒子一樣去對待他們。使得球隊上下一心共克難關,最後體育局長站出來確定了比賽的繼續,這樣看來奧運會籃球的決賽得以上演。 這一過程令人血脈噴張,情節發展至此也使得故事緊扣人心,故事中的小人物∶美國街頭曾經血虐蘇聯國家隊球員的街球手,在蘇聯本土上的領導班子,喬治亞的婚禮團們,別洛夫的女朋友,還有整個體育館里無數的觀眾,這些小人物的出現都為這部電影添磚加瓦,使得電影錦上添花。 在最後時刻,比賽被第二次重新開始的時候,加蘭任今最後的努力布置最後的戰術。這時薩沙看到了亞歷山德拉,她坐在觀眾席上,從心裡向他拋出了一個球。不知戰術完畢後,薩沙彷彿終於放下了壓抑了許久的自己,他對隊友說到∶「現在我懂了,人活著一切皆有可能。」那段bgm優雅低柔,就宛如涓涓細流,靜靜的流進了所有觀眾的心中,感動自是不言而喻。伊萬底線發球,薩沙直奔籃下,這三秒,彷彿時間在這一段時間內被無限的放慢,一個長鏡頭給到了這個美麗故事中的所有人,發球方蘇聯隊替補席上和教練團隊中的所有人,死盯皮球,目送皮球劃過萬人體育場的空中,所有的希望都被強加在了這決定比賽勝負的一球上面;美國街頭的街頭籃球小子們驚異的眼神和手勢;在蘇聯本土的領導班子們期待的扔掉了手中所有紙張,每個人都高舉雙手面帶復雜的情緒激動地等待著最後的結果;喬治亞的婚禮團們眼睛直愣愣的緊盯著電視機,期待著蘇聯隊勝利的降臨;薩沙的女朋友雙手微舉眼神充滿了對勝利的渴望和對自己愛的人的發自內心的加油;還有整個體育館里無數的觀眾門期待的眼神和緊張的表情。這三秒的時間電影用了長達2分鍾的長鏡頭,一個長鏡頭下去,使得整個電影瞬間提高了一個檔次,所有的人,所有的事,以及那一個飛在空中的皮球和承載著一個球隊甚至一個國家的期待!最終薩沙搶到皮球最後一秒投出了絕殺的球! 歡呼吧!大家!歡呼吧!這個世界!看著段看得我淚灑影院,一部真正打動我的電影。 最後球員們把津貼獎勵都給了教練,也算是為影片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 熒幕最後,播放了真實的絕殺場景,也同樣精彩,但是電影本身就是高過現實的一門藝術,不比完全照著真實的來拍,如果那樣還不如直接播放當時的比賽得了。比賽中美國隊員們驚艷的扣籃,雖然在真實的籃球賽上不容易看見,但這些都是電影語言,為了體現出蘇聯隨後奪冠時的不容易。 2019年最棒的一部電影!
3. 絕殺用英文怎麼講
絕殺的英文:buzzer beater,讀音:英 [ˈbʌzə ˈbi:tə] 美 [ˈbʌzɚ ˈbitɚ]。
buzzer beater,n.壓哨球;籃球比賽結束前的最後一投。 buzzer是比賽用的蜂鳴器。
絕殺是指球賽中讀秒階段在最後時刻打入制勝一球,而對手沒有能力反撲的情況,才叫絕殺。寬泛上是指比賽最後階段打入制勝一球而基本沒給對手留下太多有效進攻時間。
(3)法國電影絕殺百度百科擴展閱讀:
其他籃球術語英文:
1.assist:助功
2.block shot:阻攻,蓋火鍋兒
3.defensive rebound:防守籃板球
4.field goal percentage:投球命中率
5.field goal:投球命中
6.free throw percentage:罰球命中率
7.free throw:罰球
8.rebound:籃板球
在籃球中,真真正正的絕殺應該符合以下三類標准
(1)常規時間或加時的最後24秒。
(2)落後或者平分時,反超比分的得分。
(3)全場最後得分。
4. 如何評價電影《絕殺慕尼黑》
《絕殺慕尼黑》是一部體育電影,還原了1972年9月10號,慕尼黑奧林匹克體育館,美國籃球隊和前蘇聯隊相遇,可以說實力相當的美國籃球隊和前蘇聯隊,打的扣人心弦。其結果是蘇聯隊最終戰勝。
感謝您的閱讀。
5. 絕殺慕尼黑真實事件(電影背後真實的故事)
《絕殺慕尼黑》取自當時1972年的慕尼黑奧運會籃球決賽中,不被看好的蘇聯隊在最後3秒絕殺了美國隊,創造了歷史。那麼真實事件是怎樣的呢?接下來我將為您還原當時比賽的過程。
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籃球決賽
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上,已經保持奧運會63連勝的美國大學生隊,陣容並非最優,但實力依然無可匹敵。美蘇之間的決賽是一場異常激烈的比賽,雙方每進一個球,每得一分都得付出巨大的努力。
趁著美國隊立足未穩,蘇聯隊開場便先聲奪人,一度取得了10分的領先優勢,上半場結束時他們以26比21領先。到了下半場,美國隊改變了此前以求穩為主的戰術,開始加快進攻節奏,在防守上也加大了緊逼的力度,蘇聯隊對此非常不適應,自身失誤顯著增多,比分上的優勢一點一點被蠶食。
美國領先結束比賽
然而,直到比賽結束前10秒,蘇聯隊一直在苦苦維持領先地位。蘇聯隊在一次關鍵的進攻沒有得分,美國隊搶到籃板後馬上快攻,道格·科林斯試圖上籃得分,蘇聯隊6號薩坎傑利澤情急之下把科林斯拽倒,美國隊得到兩次罰球的機會,此時比賽時間剩下最後3秒,蘇聯隊以49比48領先。
科林斯第一次罰球命中,蘇聯隊主教練康德拉辛向技術台請求暫停,布置蘇聯隊最後三秒的進攻戰術,然而這個暫停沒有被執行。
科林斯又穩穩地罰中第二球,美國隊反而以50比49領先1分,留給蘇聯的時間只有3秒了。康德拉辛請求的暫停仍然沒有到來,蘇聯隊員只好自己決定這關鍵一攻怎麼打。
蘇聯隊從後場發球,謝爾蓋·別洛夫剛接過球,裁判才如夢方醒,吹停了比賽,給了蘇聯暫停的機會,此時剩餘時間只有1秒多。暫停完畢,球員回到球場上,計時器顯示時間依然只剩1秒,蘇聯隊員沒有顧及其他,他們要爭分奪秒作最後一搏。
球從蘇聯隊的底線直接發到美國隊的籃下,但等候在此的隊友並沒有接到球,此時終場的哨聲響起,美國隊開始激動地慶祝勝利,因為他們非常肯定,他們還是勝利者,然而,他們高興得太早了。
最後三秒重賽
對於最後一分惜敗,蘇聯隊似乎已經認命,沒有去投訴什麼,不管勝負與否,這已經是蘇聯在奧運會面對美國隊打出的最佳表現。
然而,一位在籃球界地位舉足輕重的人物在美國隊忘情慶祝時站了出來,做出了一個改變比賽結果的決定,這個人就是國際籃聯的秘書長威廉·瓊斯!
瓊斯中止了美國人的慶祝,要求裁判重新開始比賽,把比賽時間調回到3秒——科林斯罰完球後比賽剩下的時間。
他的理由是:蘇聯隊在科林斯罰球時已經向技術台申請了暫停,只是當時球場上噪音太大,技術台沒有聽到,所以當時暫停完後比賽時間剩下1秒是一個錯誤設置,必須得重新打,而且要打3秒。
蘇聯絕殺比賽
而死裡逃生的蘇聯隊絕不願意放棄這最後一次機會,只是,這主宰球隊命運的最後一球該交給誰去投呢?
康德拉辛最後出人意料地讓球隊的另一個別洛夫——年僅21歲的亞歷山大去解決比賽。
一番折騰以後,兩隊球員重新回到場上,但美國隊對蘇聯隊的最後一攻並沒有足夠的重視,他們甚至沒有派出隊中最高的球員去干擾蘇聯隊發球的線路。
年輕的亞歷山大·別洛夫,此前手感不佳,11投僅有兩中,但關鍵時刻,他的最後絕殺把最終比分定格在51比50,勝利者變成了蘇聯。
美國賽後拒絕承認比賽結果
奧運會七連冠,63場連勝,經過這場巨變後煙消雲散,美國隊不敢相信,也不願意相信這個結果,他們向裁判委員會提出了申訴,裁判委員會的五名成員,分別來自匈牙利、古巴、波蘭、義大利和波多黎各,後兩位支持美國隊的申訴,而前三位不同意,申訴最終被駁回。
這屆奧運會籃球賽冠軍蘇聯、亞軍美國、季軍古巴。美國隊拒絕承認結果,他們也拒絕領取本該頒發給他們的銀牌,於是這些獎牌至今仍被保管在瑞士的奧林匹克博物館里,默默地等待他們的主人,但是這批美國隊員至死都沒有去把銀牌帶回家,也不讓自己的家人、後代去領取。
6. 如何評價電影《絕殺慕尼黑》這部電影的真實事件是什麼
《絕殺慕尼黑》是改編自歷史上的真實事件: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男籃決賽上,前蘇聯隊在最後的三秒鍾憑借一記投籃絕殺,以51:50戰勝36年未嘗敗績的美國隊,是一部表達堅忍不拔精神的劇作。
(6)法國電影絕殺百度百科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絕殺慕尼黑》(Движение вверх)是由安東·梅格迪契夫執導,弗拉基米爾·馬什科夫、約翰·沙維奇、馬拉特·巴沙羅夫、謝爾蓋·加爾邁什、伊萬·科列斯尼科夫主演的傳記類劇情電影。於2017年12月28日在俄羅斯上映,於2019年6月13日在中國上映。
1972年在慕尼黑奧運會籃球錦標賽的決賽中,在比賽結束前三秒鍾,美國隊以一分優勢領先,已經開始提前慶祝比賽的勝利了,因為他們相信比賽結果已成定局。然而,蘇聯國家隊在最後的三秒里拼盡全力,最終使比賽結果發生逆轉。
7. 絕殺播出後的評分是多少
絕殺這部劇在播出之後評分並不是很理想,在豆瓣的評分只有5.5分。好多人都對這部劇沒有什麼太大了喜愛之處,我也從影視點評中看到了對這部劇好多人都是非常不滿意的。那麼今天在這里就給大傢具體說一下,具體不滿意的點的地方在哪吧?
第1點,業余演員的表現。
該劇在劇情的編輯上有很大的錯誤,好多人都說如果一部電視劇的底線如何來形容就可以參考此部劇。換句話來說就是根本沒有任何底線劇中很奇葩的行為是抗日劇里的女特工,居然還帶有現代的美瞳,好多人都對其不是很滿意,完全沒有體現出抗日,使得那種氣氛看起來很輕松的樣子,而且劇情完全沒有邏輯,好多地方都解釋不通,而且那些業余演員的表現,更是遭到很多人的批評,批評他們簡直是在浪費劇組的經費。
第2點,影評有太多的差評。
在這里我就篩選幾條差評給大家看看吧。第1條就是我是非常喜歡看諜戰片的,但是這么差的諜戰片還是頭一次見到。第2條就是劇情非常的差勁,而且漏洞百出,該填的坑沒有填上,該解釋的沒有解釋清楚。第3條就是女主角的演技是很差勁的,表情非常的僵硬,而且說話的語氣完全不符合該角色的期間。還有其他非常強烈的批評,在這里我就不做過多的介紹了,大家感興趣可以去自行看一下。
8. 絕殺是什麼意思
絕殺指的是球賽中的「絕殺」:「絕」字有盡,窮盡、極,極端的、一定的,肯定的等意。「絕」和「殺」組合起來即意謂絕然殺死對手或比賽,不留給對手反撲機會。
嚴格上絕殺是指球賽中讀秒階段在最後時刻打入制勝一球,而對手沒有能力反撲的情況,才叫絕殺。寬泛上是指比賽最後階段打入制勝一球而基本沒給對手留下太多有效進攻時間。
(8)法國電影絕殺百度百科擴展閱讀
在籃球中,真正的絕殺應該符合以下三類標准:常規時間或加時的最後24秒;落後或者平分時,反超比分的得分;全場最後得分。著名的喬丹絕殺騎士「The Shot」,有麥迪35秒13分的最後一投絕殺馬刺,科比絕殺熱火,科比季後賽雙殺太陽,科比雙殺開拓者,霍里西部決賽絕殺國王等。
兩支球隊在比賽中只因一個進球而決出勝負,這一球就叫制勝球。如果這一球並不是發生在比賽最後階段,那就不能稱之為絕殺,只能說是制勝。但是如果分出勝負的一球發生在比賽最後階段,那麼無論比賽中產生多少個進球,這也叫絕殺。絕殺球是制勝球,但是制勝球不一定是絕殺球。
俄羅斯影片《絕殺慕尼黑》所反映的是1972年蘇美冷戰時期。蘇聯國家籃球隊戰勝無敵的美國隊,無疑具有特殊意義。其中以3秒的時間實現結局逆轉是個懸念,但是蘇聯籃球隊在3秒中實現逆襲,以1分的優勢戰勝了美國籃球隊,摘得了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