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外大片 > 法國每年生產多少部電影

法國每年生產多少部電影

發布時間:2022-12-09 03:42:57

㈠ 求二十世紀中期,1950年至1970年巴黎的境況

法國首都巴黎(Paris)是歐洲大陸上第二大城市,也是世界上最繁華的都市之一。地處法國北部,塞納河西岸,距河口(英吉利海峽)375公里。塞納河蜿蜒穿過城市,形成兩座河心島(斯德和聖路易)。市區人口217萬。城市本身在巴黎盆地中央,屬溫和的海洋性氣候,夏無酷暑,冬無嚴寒;1月平均氣溫3℃,7月平均氣溫18℃,年平均氣溫10℃。全年降雨分布均衡,夏秋季稍多,年平均降雨量619毫米。

公元508年,法蘭克王國定都巴黎。10世紀末,休•卡佩國王在此建造了皇宮。此後又經過了兩三個世紀,巴黎的主人換成了菲利浦•奧古斯都(1165-1223年)。此時的巴黎已發展到塞納河兩岸,教堂、建築比比皆是,成為當時西方的政治文化中心。

公元16世紀末、17世紀初,當時的國王亨利四世將巴黎大大擴建了一番。到了18、19世紀,巴黎仍在逐步擴大,大量的可耕地被城市佔用。法蘭西第一帝國後期,巴黎擁有70多萬居民,千餘條大街;第二帝國建立後,巴黎又吞並了周圍的一些村莊;到拿破崙三世時,始在巴黎開辟了一些寬闊的道路,修建了許多園林和公園,使巴黎開始形成今日的樣子。

戰後,法國政府對巴黎的建設不遺餘力。雖然在1970年,曾經為了疏散過度集中在首都的法國各政治和經濟機構,暫緩了巴黎的發展,但自1977年的蓬皮杜中心和新的購物地下街建立以來,巴黎的建設又有了新的方向。為使巴黎東、西市區的發展更均衡,1981年開始,以密特朗為總統的法國政府開始的包括巴士底歌劇院、國家圖書館在內的十大工程建設,已於1996年底前全部完工。

巴黎是法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北部諸郊區主要為製造業區。最發達的製造業項目有汽車、電器、化工、醫葯、食品等。奢華品生產居次,並主要集中在市中心各區;產品有貴重金屬器具、皮革製品、瓷器、服裝等。外圍城區專事生產傢具、鞋、精密工具、光學儀器等。印刷出版業集中在拉丁區和雷米街。大巴黎(都市)區電影生產量佔法國電影生產總量的四分之三。巴黎大部分銀行、保險公司的總部(包括法蘭西銀行和證券交易所)均設在「市場」(1183—1969年為當地的中心市場)的西側。

巴黎是法國文化、教育事業的中心,也是世界文化名城。法國著名的法蘭西學院、巴黎大學、綜合工科學校、高等師范學校、國立橋路學校以及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等均設在巴黎。巴黎大學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學之一,創建於1253年。巴黎還有許多學術研究機構、圖書館、博物館、劇院等。

巴黎擁有50個劇場,200個電影院,15個音樂廳。巴黎歌劇院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歌劇院,位於市中心的奧斯曼大街,佔地11萬平方米,整個建築兼有哥特式和羅馬式的風格。法國國家音樂學院和舞蹈學校也設在這里。

巴黎的「街頭藝術」十分活躍,城市西北部的泰爾特爾藝術廣場是世界聞名的露天畫廊,每天都有不少畫家在這里即席作畫出售。在市中心的沙特萊廣場和聖•日耳曼德伯廣場等地,青年學生和市民經常自帶樂器舉行音樂會,表演各種節目。

巴黎是一座世界歷史名城,名勝古跡比比皆是,埃菲爾鐵塔、凱旋門、愛麗舍宮、凡爾賽宮、盧浮宮、協和廣場、巴黎聖母院、喬治•蓬皮杜全國文化藝術中心等,是國內外遊客流連忘返的地方。美麗的塞納河兩岸,公園、綠地星羅棋布,32座大橋橫跨河上,使河上風光更加嫵媚多姿。河中心的城島是巴黎的搖籃和發源地。塞納河畔聖米歇爾林蔭大道有綿延數公里的舊書市場,每天都有不少國內外學者、遊客來這里選購心愛的古籍,形成塞納河畔古老的文化區——拉丁區的一大特色。

巴黎還是一座「世界會議城」。它以明媚的風光、豐富的名勝古跡、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動以及現代化的服務設施,迎來了眾多的國際會議,據統計,1987年在巴黎共舉行了365次國際性會議,超過了紐約、倫敦、布魯塞爾、日內瓦,居世界首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等國際組織的總部均設在巴黎。

法國有句家喻戶曉的諺語:「巴黎不是一天建成的。」 細分起來,巴黎市共有20個大區,大小街道、馬路、林蔭大道5000餘條。市內東、西、南、北建築分明,便於路人正確地判斷出自己在城中所處的位置。

巴黎以其圓頂教堂、凱旋門、偉大的宮殿、雄偉的廣場、皇家公園以及每晚數以百萬的閃爍燈火而成為法國的中心。300米高的埃菲爾鐵塔,在100多年前被人斥責為「可惜的與無用的」,後來它才被友好地接受下來,並成為巴黎的象徵。

巴黎擁有每個遊客都不能錯過的十大名勝:埃菲爾鐵塔、La Coupole(酒吧)、聖心教堂、畢加索博物館、蒙馬特小丘、孚日廣場和瑪萊區、拉普街、勝利廣場的時尚、凡爾賽宮。

到巴黎,一定要盡情俯瞰美麗的巴黎城。從聖母院、凱旋門、風景如畫的LaSamaritsine商店的露天平台和蒙馬特高地,巴黎美景真是盡收眼底。當然最愜意的莫過於從埃菲爾鐵塔上看巴黎了,它像一個鋼鐵巨人高高地聳立在巴黎市中心的塞納河畔。

巴黎市有70座博物館,讓藝術氣息侵襲您的心靈,每一座都是精彩又獨特的,世界最大的盧浮宮,位於塞納河右岸,以收藏豐富的古典繪畫和雕刻而聞名於世,是法國文藝復興時期最珍貴的建築物之一。還有收藏18世紀末至19世經初期藝術品的奧塞美術館,也使人駐足良久,雖然它原是由火車站改建而來的;而橘園美術館(Musee de l'Orangerie)收藏的是19世紀末期印象畫派的作品,當然還有畢加索美術館、克呂尼博物館、羅丹美術館……等等,來到巴黎真讓人有進入藝術國度的感覺!

位於塞納河中心城島上的巴黎聖母院是一座法國哥特式建築,它不僅因雨果的著名小說《巴黎聖母院》而出名,更因為它是巴黎最古、最大和建築史上最出色的天主教堂。此外,凱旋門和凡爾賽宮等,都是人們參觀游覽的勝地。

就像河岸與服裝設計師,小咖啡館與咖啡廳,流浪者與看門人一樣,巴黎是集所有於一身的城市,帝國的偉大與神聖、財富與權力、傳統與熱烈、機智與隨便處世之道與世界主義,它自豪而又任性,充滿矛盾與反差。

出生於南法的德岱在《風車小屋來信》一書的開頭曾說:「我對喧囂陰沉的巴黎毫無嚮往之心。」然而德岱最終還是來到巴黎,並在此終其一生。

從古至今,從世界各地匯集到巴黎的年輕人都擁有各種夢想和野心,在這里他們曾實現夢想,也曾有過失望,然而正如利爾克曾說過的,「巴黎是一座無與倫比的城市。」

=======================================================

簡介:

塞納河是法國河流中流程很短但極負盛名的一條河。

這條流經法國北部的河流,全程僅776千米,她發源於東部海拔471米的朗格勒高原。從西向北流過巴黎市區,在市區內的流程約達13千米。她的水流曲折宛轉,向西伸展,穿過巴黎盆地,經魯昂最後在勒阿弗爾港附近注入英吉利海峽。塞納河流域面積為7.8萬平方公里。該河有540公里可供通航,貨運量居全國之首。沿岸地區為法國經濟中心,有運河與萊茵河、盧瓦爾河等相通。

巴黎的塞納河沿岸,景色秀美,優雅別致的公園遍布其中,構成一幅美麗的自然畫卷。古老的塞納河孕育了不可勝數的名勝古跡,著名的國際性都市巴黎最初只是她的一個小島而已,而今這只「丑小鴨」已經出落得美麗大方,變成了人見人愛的美天鵝。

在2000多年的歷史中,巴黎不斷向塞納河兩岸發展,最終成為世界著名城市之一。由於塞納河在巴黎的發展過程中起了重大的推動作用,故巴黎又被稱為「塞納河的女兒」,塞納河堪稱為巴黎的生命線。

塞納河在巴黎是自東向西流過,形成一個弧形。其兩岸風光秀麗,樓房鱗次櫛比,有的建築已經歷了幾百年的風雨,有的則是現代技術的傑作,他們完滿的體現了巴黎古往今來歷史時期不同的建築藝術與風格。名勝古跡也密布於河道兩側。因此,乘船游覽塞納河總是外來的參觀者一向不可缺少的節目。一年四季,從早到晚,河上遊人從不間斷。即使條精心裝扮的遊艇穿梭往來。大的可容幾百人,小的可供幾十人或十幾人專用。 只要是晴天,遊艇的甲板,總是人們樂於光顧的地方。

白天游覽塞納河,四周風景如畫,岸上的座座建築色彩分明,盧浮宮、奧賽博物館、巴黎聖母院、埃菲爾鐵塔等名勝都可以一一盡收眼底,各具特色的橋梁也一座座迎面撲來,使人目不暇接。夜遊塞納河則別有一番情趣。岸上燈光閃爍、熠熠如畫,河中風清水澄、優雅寧靜。兩岸的名勝被燈光照明,其中許多都集中在塞納河兩岸,特別是遊艇上都裝備有強聚光燈,一束束白光放射出去,將兩旁的景物照得通明,不但建築物的外形清晰可見,連上面的裝飾與雕塑在遊人的目光中都不會漏過。

巴黎的橋是有名的,全市大小橋計有35座,總長度可達5公里,這些橋均有著各自的發展史,橋的規模及建築風格也大相徑庭,許多橋的命名是與歷史上的重大事件有關,也有一些橋的名字取之於著名人物。由於塞納河將巴黎分成兩半,南北之間只有靠橋梁溝通,橋在巴黎人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便顯而易見。

巴黎原是塞納河中的一座小島,歷經千百年的發展而躍升為世界著名的城市。塞納河東段狀如小船的島城是巴黎的發源地。小島四周的10座橋,將小島與岸上城區連結起來。

巴黎塞納河沿岸古跡眾多,為遊客旅遊觀光的勝地。

島上的巴黎聖母院,建於1163年,是巴黎第一座哥特式建築。教堂一直是巴黎宗教活動的中心,可以同時容納9000人。聖母院的鍾樓,建於1330年,裡面存放著當時巴黎唯一的一口鍾。它的著名不僅因雨果的小說《巴黎聖母院》,也因為它是巴黎最大、最古老同時也是最出色的天主教堂。建築佔地面積5500平方米,包括一個唱詩班席和後堂,一個短的耳堂和中堂。中堂的側面有雙側堂和方形的小禮拜堂。正門向西,共分三層。最底層並排著3個桃花形門洞。還建有南北2 座鍾樓,各高69米,1330年落成。南鍾樓巨鍾重達13噸,堪稱「鍾工」。北鍾樓設有一個387級的樓梯直通高達60米的尖塔,較鍾塔高山21米,更為引人矚目。

塞納河右岸主要有國際廣場、巴士底廣場、盧浮宮、協和廣場、愛麗舍宮、戴高樂廣場等名勝;左岸有埃菲爾鐵塔;河中西岱島上有巴黎聖母院;西南部有凡爾賽宮;西北部蒙馬特高地上有露天畫廊。這些都是世界上聲名赫赫的建築,為世界各國人所嚮往。

埃菲爾鐵塔建於1889年,是為慶祝法國大革命100周年而建,是巴黎的象徵,舉世聞名。出於工程和美觀上的考慮,塔的底部為四個半圓形拱,因而要求電梯沿曲線上升。玻璃外殼的電梯由美國奧蒂斯電梯公司設計,為該建築特點之—,使之成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游覽點之一。在1930 年紐約克萊斯大廈建成以前,該塔為世界上最高的建築。

愛麗舍宮建於1718年。曾為皇家宮殿,現為法國總統府,是—座用大理石塊砌成的兩層樓。主樓的外表雖然樸素無華,但內部的廳堂、廊道卻高大寬闊,陳設講究,處處金碧輝煌。

盧浮宮建於1190年。藏有40多萬件藝術珍品,尤以收藏豐富的古典繪畫和雕刻而聞名於世,被稱為「萬寶之宮」。是世界上最著名和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最著名的「宮中三寶」,一是米洛斯島的維納斯像;二是無頭斷臂、雙翅振飛的薩莫特拉契(斯)的自由(勝利)女神鵰像,該雕像高2.75米,系帕里安大理石質地,她無疑是古希臘時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三是義大利著名畫家達•芬奇的畫作《蒙娜麗莎》。

凱旋門地處寬闊的戴高樂廣場。這里是香榭里舍大街的盡頭,又是沙佑山丘的最高點。從戴高樂廣場向四面八方延伸,有12條大道。宏偉、壯麗的凱旋門就聳立在廣場中央的環島上面。這座拱門是在拿破崙時期1806年由夏爾格蘭負責動工建築的。根據拿破崙的命令,它被用來紀念法國大軍。凱旋門建成於1836年。它只有一個拱洞,上為桶形穹窿,其規模超過了羅馬的康斯坦丁凱旋門。高50米,寬45米,凱旋門的每一面上都有巨幅浮雕。其中最著名也是最精美的一幅就是位於面向香榭里舍大街一面右下側的那幅浮雕,上面描繪了1792年義勇軍出征的情景,這一名作取名《馬賽曲》。拿破崙大捷慶祝儀式的場面則被刻在這幅浮雕上方的其他位置,在頂端的盾形飾物上刻有每場戰役的名稱。1920年在拱洞下建了一處「無名戰士墓」,每到傍晚,這里便燃起不滅的火焰。建築物里還有一座小開支的紀念館,館內記載著這座紀念性建築物的歷史,在那裡,遊人可以看到558位將軍的名字,其中一些人的名字下面劃著線,那是因這些人都是在戰斗中陣亡的。

在塞納河北岸偏東的巴士底獄廣場和偏西的協和廣場之間,是巴黎市政府的所在地。塞納河南的拉丁區是法國最大的大學區,著名的巴黎大學就坐落於此。乘船沿塞納河往西,可以到達位於河北岸的盧浮宮。

穿過協和廣場,就來到著名的亞歷山大三世橋。亞歷山大三世橋的由來與沙皇尼古拉二世的父親亞歷山大三世有關。亞歷山大三世曾與法國簽訂法俄聯盟協定。1870年,普魯士戰勝法國,法國修建了此橋,命名為亞歷山大三世橋。1896年,尼古拉二世為亞歷山大三世橋奠基。建成的橋長107米,在南北兩端的橋墩上豎立著4座橋塔。塔頂上有一座騰空而起的青銅飛馬。亞歷山大三世橋與南岸的殘廢軍人院和北岸的大小皇宮,都集中體現了19世紀華麗的建築風格。亞歷山大三世橋有35座橋梁橫跨塞納河兩岸,給無限風光的塞納河沿岸,又增了一抹飛虹。

交通指引

巴黎的市內交通

巴黎市內的地鐵與巴士網路遍布全區,提供了遊客極為便利的交通設施。如果再搭配郊外的高速鐵路系統,幾乎可以通達各地,從清晨到深夜,地鐵與巴士的班次都非常密集,周日或假日的班次也很多,絲毫不影響觀光行程。而且,只要事先將路線寫好,即使不會說法文也「行得通」,巴黎市內共有6個連結鄰近國家與外地都市的國鐵火車站,依目的地不同而在不同的火車站發車,宜多注意。

地鐵

關於車票(RER、公共汽車通用票)

(1)車票billet和回數券carnet

地鐵票價全線一樣。與買單票相比,買10張連在一起的回數券要便宜一些。

(2)桔黃色月票卡Carte Orange

這種月票卡,呈桔黃色。自每月1日起到月底有效。在一定區域內的鐵鐵,RER公共汽車等,可以隨便乘坐。可以在整個巴黎市內乘用的是2Zone。

購買這種卡可以到地鐵售票口,要交1張照片。在地鐵車站內,一般設有快速即時出像機。買月票卡要記錄名字並簽字。車票有附票,請在你所持有的附票上填上月票卡的號碼。在地鐵里,這種附票與一般本票同樣可以使用。在公共汽車上,只要出示月票卡即可。

(3)周票Coupon Hebolmadaire

購買方法和使用方法與桔黃月票卡相同。從星期一到星期日有效。售票時間為前周的星期五到本周的星期三。如果你在巴黎逗留2~3天的話,購買這種周票,充分利用地鐵和公共汽車游覽巴黎,絕對要比買地鐵回數券要值。

(4)日票Formule l

可以隨意乘坐地鐵、公共汽車和RER的一日票。可以在整個巴黎市內乘坐的為2Zone。

(5)巴黎觀光票Paris Visite

可以隨意乘坐地鐵、RER1等車和蒙馬特丘陵過纜車的一種票券。可以去第凡斯等巴黎周圍近郊的是3Zone,可以去凡爾賽或奧爾良機場、戴高樂機場等的是4Zone。分為有效期2天、3天和5天三種。

此外,還有其他特殊待遇,如購蒙帕斯塔56~59層入場券、租用自行車皆可憑此票享受一定的優惠等。在地鐵、RER各主要車站和機場的國鐵窗口出售。

高速地下鐵RER的乘坐與購票方法

RER是連接巴黎市內與近郊的主要紐帶。也有巴黎市交通公司RATP與國鐵公司SNCF共同經營的線路。巴黎市內有很多車站,特別是去郊外,如去戴高樂(Roissy)機場,聖日耳曼•安雷、巴黎迪斯尼樂園、凡爾賽等地方,乘坐十分方便。只不過在市內主要是在地下運行:而到了郊外,則轉為地上行駛。現在A~D線4線通行,但即使是同一條線,由於所去的目的地不同,中途也可能岔分出若干別的線路。可以,巴黎的鐵路總是處於一種增線施工狀態。每個遊客到了巴黎,別忘了買一張最新路線圖。

如果在巴黎市內,地鐵車票是有效的,但如果出了市區,票價就不同,所以需要重新買票。RER與地鐵不同,在下車站也設有剪票口,所以,不能投機取巧,違章乘車。車票可以在售票口買,也可以利用自動售票機買。

從地鐵換乘RER去郊外,如果僅持原地鐵票到達目的地,是不能出站的,這一點請注意。因為其剪票是無人的、自動化的,所以沒有補票窗口。在出站口如果被檢票員發現,就要處以很高的罰金。不管你怎麼解釋坐過站的原因也沒有用。所以,乘客不要嫌麻煩,要在地鐵有效區域內下車,重新購買車票。

巴黎的公共汽車

巴黎的公共汽車通行順利,路線網比地鐵細密而便利。但對於旅遊者來說,也還是有些不如意的地方。首先,正因為路線網細密,所以,幾號公共汽車在什麼地方通過或停車,遊客不易記住。地鐵站里也掛有公共汽車路線圖,很細密,但比地鐵路線圖要難懂。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道路擁擠堵塞。如果是要趕乘火車或飛機離開巴黎等急要之時,利用地鐵是最踏實的。

乘坐公共汽車

首先,乘車前先看路線圖,找到自己要去的目的地及公共汽車路線號(每條公共汽車線路都有號)。再注意看看公共汽車情況。公共汽車站(arret)有二類,一類是在柱子上附有標識物,再一類是有頂蓋候車室。但不管哪種,都有紅色、黃色標識,標有路線號碼和停靠站名。如果路線號碼是白色的,表示它是7:00~20:30之間的正常運行;如果號碼是蔚藍色的,則表示運行到深夜0:00~0:30;如果是黑色的,則表示星期天和節假日停止運行。

一般來說,一個停車站要停若干不同號線路的公共汽車。當沒有其他乘客上車時,則要舉手錶示搭乘。公共汽車是一個人管理的方式,乘客將車票或回數券插入司機後面或入口處的自動確認機里,聽到咔喳一聲後抽出即可(其他票不確認,如P.12~13所述2~5類車票)。如果沒有票,可將票費直接交給司機,別忘准備零錢。要下車時,一按柱子上的按鈕,就會發出前方停車的信號。

下車時,一般由司機操作開門。有的車上在車門邊的柱子上裝有按鈕,乘客動手一按即可開門下車。

公共汽車票價

票價實行距離制。與地鐵車票通用,如果在市內,需要1~2張。公共汽車路線圖上標有票價,如果要去的地方在紅色區間內,那麼1張車票即可,如果在藍色區內,則需要2張票;在環形高速公路上行駛的公共汽車(PC),根據不同區間,最多需要3張票。在車內剪票要2張票重疊在一起剪。如果持有巴黎觀光票或桔黃月票卡,只要讓司機看一眼即可。

夜間公共汽車

考慮到遊客夜活動時間較長,趕乘末班車或末班地鐵不方便,特設夜間運行公共汽車。路線以Chatelet為起點,共分10條路線,大致從夜裡1:30到清晨5:30。雖說如此,由於這種車每1小時發1班,所以,如果要回市內賓館也許走回去更快一些。

計程車費

車費分A、B、C三種,上午7:00到下午7:00收費為A類;下午7:00到第二天早上7:00收費為B類,星期天、節假日、白天郊區收費也為B類;巴黎郊區夜間收費為C類。基本票價為12F,然後再根據A、B、C不同種類的價目表進行實際運營核算。票價顯示在司機前下方的儀表上。

A票價 每公里3.29F

B票價 每公里5.19F

C票價 每公里7.00F

另外,如果是從車站內乘車或帶有大件行李,需要再加6F。

塞納河遊船

從塞納河上看巴黎,所得到的印象與任何時候都不同。任憑河水自由流淌,凡是經過之處,夜裡景色隱隱約約,朦朦朧朧,遠遠望去,也是一件相當愜意的事情。

Bateaux-Mouches

游覽船的代名詞。每日10:00~23:00出航,每30分鍾一班(冬天次數減少),需要1小時15分,費用40F。如果是提供午餐(星期一除外)的航班,每日13:00出航,需要1小時45分鍾,費用300F(星期日和節假日350F)。如果是提供晚餐(每天都行)的航班,20:30出航,需要2小時15分鍾,費用500F。提供午餐或晚餐的航班,需要提前預約,需著裝整齊。

Bateaux Parisiens

每日10:00~22:30出航,每30分鍾一班。冬季是10:00~18:00(只有星期六是10:00~22:30),每1小時一班。需要1個小時時間,費用45F。提供午餐的航班12:45出航,費用300F。提供晚餐的航班20:00出航,費用560F。

Bateaux Vedettes Pont Neuf

每日10:00~12:00、13:30~18:30、21:00~22:30。

每30分鍾一班。冬季(11~2月)10:30、11:15、12:00 14:00~18:30(周末也有21:00~22:30)每45分鍾(周末30分鍾)一班。需要1小時時間,費用45F(21:00以後為50F)。

Batobus

這種工具與其說是遊船,倒不如說是在塞納河上飛馳的巴士。每5個停靠點,4月19日~9月29日,每日10:00~19:48之間,約30分鍾一班。到奧爾塞(萬聖)美術館也很方便。

休閑娛樂

在巴黎,如果只是參觀名勝古跡的話,只不過看到了這個城市的一半。歌劇與戲劇藝術已深深地植根於法國人民的生活中。想全面體驗巴黎人的生活,要去看看巴黎的夜生活。

世界超一流歌手及芭蕾舞明星們的演出在巴黎的許多劇院都能看到,可以電話預約或到售票口買票。看演出的男賓適宜穿套裝,女士喜歡穿連衣裙。巴黎的著名劇院有:加尼埃歌劇院(原巴黎歌劇院)、巴士底歌劇院、喜劇劇院、持續上演莎士比亞古典作品新戲的Chaillot等。巴黎還有主要上演年輕作家的創作劇的小劇場。

巴黎的電影院里不僅放映法國、美國的影片,還放映南美、非洲、亞洲的電影。女性單身去觀看很安全。每周一、三很多影院門票打折。巴黎的電影院各有特色,有的以擁有歐洲最大銀幕著稱,有的著力挖掘新導演和藝術電影,有的能夠欣賞到世界上最流行的電影。

在巴黎,除了專門的劇場外,在其他地方也可以觀看許多小節目表演。任何一出節目,其舞檯布景、服飾、演出等都各具個性。演出時間一般為晚10點、12點兩場,一定要提前預約。紅風車、里德、野馬等劇場各具特色。演出民歌、諷刺性歌曲的場所有法國民歌酒店,民歌藝人酒店表演幽默與魔術,在爵士、搖滾樂俱樂部里,即使不太懂爵士樂的人,來到這里也會覺得很有趣,可以隨著節奏邊聽邊舞。

迪斯科舞廳不僅是社交、約會的主要場所,而且還經常作為音樂演奏會場使用,機動靈活。欣賞擁擠人群的時髦打扮,也是一大樂事。

「Paris By night」(夜巴黎)是每個巴黎人都懂的英文詞語。「夜巴黎」可以是去參觀燈火通明的紀念建築,可以去吃一頓豪華精緻的晚餐,可以去看一場電影或在咖啡廳里品嘗咖啡;不過,通常是指在俱樂部跳舞或觀賞一場表演。下列是一些有名的場所,也是觀光的好去處。

夜總會

瘋狂牧羊女

地址:32,Rue Richer,75009

電話:4-246-77-11

麗都(Lido)

地址:116bis,av,des Champs-Elysess,75008

電話:4-563-11-61

紅磨坊(Moulin Rouge)舞廳

地址:Place Blanche,75108

電話:4-606-00-19

瘋馬沙龍(Crazy Horse Saloon)

地址:12,av.George v,75008

電話:4-723-32-32

音樂廳

Olympia

地址:28 bd des Capucines,75009

電話:4-742-52-86

爵士樂

新早晨(Le New Morning)

地址:7-9 rue des Petites Ecuries,75010

電話:4-523-51-41

小號角酒吧(Gaveau de la Huchette)

地址:5,rue de la Huchette,75005

電話:4-326-65-05

跳舞

宮殿超級迪斯科(Le Palace)

8,rue Fauborg Montmartre

4-246-10-87

吉布(Gibus)搖滾風格

18,rue Fauborg Temple,75010

美食名吃

飲食習慣

法國人在7、8點鍾吃早餐,一般喝咖啡或紅茶,吃塗黃油的麵包片或月芽形小麵包。中午12點半或下午1點午餐,晚餐則在晚上8點前後。

用餐時,先吃冷盤,然後是一道主菜,最後吃乳酪,水果或糕點甜食。

佐餐的飲料是葡萄酒,不喝烈性酒,吃肉時喝紅葡萄酒,吃魚或吃海鮮時喝白葡萄酒,此外,還有一種玫瑰紅葡萄酒,這種淡酒在吃魚或吃肉時都可飲用。以上這些佐餐用的葡萄酒都是帶甜味的,稱為干葡萄酒,甜葡萄酒則是在飯前或飯後吃點心時喝的,稱為開胃酒。

法國人習慣於在午餐後喝咖啡。有時在喝咖啡後喝一小盅烈性酒。

小飯館的菜單一般都張貼在店家的外面,因此事先能知道價格。飯菜的價格隨餐館而變,而且懸殊較大。

名菜系列

包括洋蔥湯、釀蝸牛、生蚝、鵝肝醬、黑菌等,當然這些菜的價格會讓人吃驚。不過,紅酒煮雞、牛排豬排、各種沙拉,都是比較經濟的菜餚。
巴黎餐廳的特色
在巴黎,要想找一家餐廳,是再簡單不過的事情了,在這美食之國的首都,漫步街頭,餐廳隨處可見。
桌子搬到街上的露天餐廳、透過落地玻璃窗可以看到內中情景的餐廳,店門口出售牡蠣的餐廳等等,形形色色,抬首可見。
在巴黎,旅客不僅可以吃正宗地道的法國菜,而且無論進到哪一家餐廳都不會令你失望。不像別的國家那樣,有的名不符實。
在倫敦沒有什麼特別著名的餐廳,人們多以漢堡包,比薩餅打發晚餐,不知您是否有過這種經驗,在巴黎則不必有這種凄慘的回憶。

㈡ 花城——法國巴黎

法國和巴黎簡介
法國簡介
地理位置及環境:
空格法國位於歐洲大陸西部,為西歐面積最大的國家。北隔英吉利海峽與英國相望;於歐陸順時中方向,又分別與比利時,盧森堡,德國,瑞士,義大利,摩納哥,西班牙,安道爾等國接壤。國境線共長5300公里,海岸線長約3120公里,是大西洋國家和地中海國家之間的一個交流點,且氣候宜人,風景優美。
法國人口:
空格5500萬,位居歐洲第5位,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05人,是一個以法蘭西民族為主體的國家,爾薩斯人,布列塔尼人,科西嘉人等少數民族約占人口總數的7.9%,另外有8%是來自非洲和歐洲的外國移民語言與國家標幟:法語為其國語。法語同時也是聯合國的工作語言之一,全球使用人口超過1億。法國國旗為藍白紅三色豎條旗,國歌為《馬塞曲》。

宗教:
空格主要宗教是天主教,其次是新教,東正教,伊斯蘭教和猶太教。全國分17教省,90個教區。

觀光、文化資產及國力:
空格法國是世界第一旅遊大國,第二大服務業和農產品出口國,第四大成品出口國。國民總產值居世界第四位,僅次於美國、德國和日本。擁有三千年歷史的首都巴黎,是法國最大的城市,也是法國文化、經濟、藝術中心,素有「世界藝術之都」的美稱。另外,里昂、馬塞、里爾、波爾多、圖盧茲、格勒偌布林、柏桑松、尼斯等都是法國的名城。除了眾人知曉的巴黎時裝、香水、化妝品、波爾多的紅酒以及品種繁多的美味乳酪之外,法國還是世界上第四大經濟強國,在核電、航太、高速鐵路和通訊技術等方面都具領導地位。
法蘭西共和國位於歐洲西部。面積551602 平方千米。海岸線長約3000千米。人口5780萬多。多為法蘭西人。居民多信天主教。法語為官方語言。
5世紀建立王國。15世紀末形成中央集權國家。 1789年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此後,先後建立過五次共和國和兩次帝國。1958年第五共和國誕生。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法國是僅次於英國的第二號殖民帝國,殖民地面積等於本土20倍。戰後,法屬殖民地大部先後獨立。1964年1月27日同我國建交。
地勢東南高西北低。中南部有中央高原,西北部是北法平原。大部分地區屬海洋性溫帶闊葉林氣候,南部沿海和羅訥河谷地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年平均降水量從西北往東南由600毫米遞增到1000毫米左右。鋁土礦、鈾礦儲量在西歐各國中均居第一位。鐵、鉀鹽也相當豐富。森林面積佔全國面積的26% 。
首都巴黎,人口217萬,包括郊區在內的大巴黎人口906 萬多。市內有著名的艾菲爾鐵塔等建築,城西南有凡爾賽宮。汽車、電器工業著名,紡織和化妝品工業亦發達。
巴黎聖母院是古老巴黎的象徵.它屹立在巴黎的發祥地塞納河西岱島的中心.這座哥特式的巨石建築始建於是1163年, 歷時182年落成,是巴黎最古老、最高大的天主教堂,在歐洲建築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聖母院的屋頂、塔樓等所有頂端都築造尖塔,高達90米的主尖塔及其兩側高達69米的鍾樓,顯示了天主的威嚴,法國大作家雨果在小說《巴黎聖母院》中,將它形容為「石頭的交響樂」。以後,歐美建築的哥特式建築都帶有巴黎聖母院的痕跡。
矗立在巴黎星形廣場(又名戴高樂廣場)中心的這座世界上最大的凱旋門,是拿破崙為自己建立的豐碑,1806 年頒令興建,歷時30年才竣工。羅馬式的拱形門高49.41 米,寬44.84米,厚21.96米。門內壁和石柱上刻有描繪法國戰史的恢弘場面,以及大型浮雕《馬賽曲》和當年跟隨拿破崙遠征的386位將軍的名字。門下是無名烈士墓,墓前點著長明燈,鮮花天天供奉不絕。12條林蔭大道由凱旋門向外輻射。
埃菲爾鐵塔是現代巴黎的標志,於1889年為慶祝法國大革命 100周年而建,以設計該塔的著名建築師埃菲爾的名字命名。它的精確高度是320.775米,鋼架鏤空結構,從一側望去,形成東南西北四座大拱門,塔身分四層,前3層設平台高欄,供遊客眺望巴黎全景,還建有豪華飯店、大眾啤酒館、商店、影劇院、接待廳等;第四層是氣象台,頂部架有直指蒼穹的電視天線。遊客可拾1710級階梯而上,也可乘電梯直達頂層。
座落在巴黎西南郊的凡爾賽宮是歐洲最宏大、最豪華的皇宮。1661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四開始建宮,歷時28年落成,後又經歷代王朝的修葺和改建,建築面積11公頃,以東西為軸,南北對稱,包括正宮和兩側的南宮和北宮,內部500多個大小廳室無不金碧輝煌,大理石鑲砌,玉階巨柱,以雕刻、掛毯和巨幅油畫裝飾,陳設稀世珍寶, 100公頃的園林也別具一格,花草排成大幅圖案,樹木修剪成幾何形,眾多的噴水池、噴泉和雕像點綴其間。凡爾賽宮及其園林堪稱法國古建築的傑出代表,1833年被辟為國家歷史博物館,198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名錄〉,照片為凡爾賽宮內以雍容華貴和富麗堂皇著稱的鏡廊,長76米,寬10米,高13米,西面是17扇拱形巨窗,東面安裝著17面大鏡子,每面由483塊鏡片組合而成。1919年6月28日,結束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凡爾賽和約〉就在此簽訂。如今,這里是法國領導人會見外國元首和使節的地方。
法國是工業發達國家,生產和資本高度集中,國內生產總值位居世界前列。主要工業部門有礦業、冶金、汽車、造船、機械、紡織、化學、電器、食品等。核能、石化、海洋開發、軍火、航空和宇航等部門發展很快,已位居世界前列。1993 年主要工業產品產量為:粗鋼1661萬噸、生鐵1201萬噸、原煤達1035萬噸、紙漿252萬噸、小汽車280萬輛、發電4510千瓦/ 小時。農業發達,為世界著名的農產品出口國。主要農產品有麥類、玉米、馬鈴薯、甜菜、稻米、煙草、葡萄 等。1993年產小麥2490萬噸、大麥650萬噸、玉米1330萬噸、葡萄 酒 53億升。法國是西歐「共同市場」成員國,主要外貿對象是西歐「共同市場」國家。出口機械、化學品、汽車、鋼鐵和糧食。進口燃料、軍事工業原料、礦石等。有鐵路35000 多千米,公路約80萬千米。
法國第三大城市裡昂位於東南部羅訥河與索恩河交匯處,是法國主要工業中心之一。里昂早期以傳統的絲織業著稱,里昂絹絲在歐洲市場上享有盛譽。現在里昂已發展成為包括汽車、電機、化學、煉油、石化、冶金、紡織、食品等多部門的綜合性工業城市。法國第三大城市裡昂位於東南部羅訥河與索恩河交匯處,是法國主要工業中心之一。里昂早期以傳統的絲織業著稱,里昂絹絲在歐洲市場上享有盛譽。現在里昂已發展成為包括汽車、電機、化學、煉油、石化、冶金、紡織、食品等多部門的綜合性工業城市。
另外,勒阿弗爾、里爾、魯昂、南特、斯特拉斯堡、米盧斯、馬賽等都是重要的工業中心。

法國是二戰中受害最烈的幾個國家之一,當年盟軍為了與蘇聯紅軍呼應,在西歐開辟第二戰場,共同打擊德國法西斯,選擇在法國西北的諾曼底登陸。1944年6月6日清晨,美國、英國、加拿大三國軍隊乘坐4000艘艦艇,渡過風急浪高的英吉利海峽,在奧哈馬灘頭強行登陸,戰況猶為慘烈,看過《拯救大兵瑞恩》的人一定印象深刻,由於對這段戰況過於寫實,以至該片差點定為「兒 童不宜」 。現在奧哈馬灘頭已成當年陣亡將士的墓園,供後人憑吊。
其它
重要節日:國慶日7 月1 4 日。貞德就義日5 月3 0 日。
與我建交日:1 9 6 4 年1 月2 7 日。
貨幣:法朗。
時差:比格林尼治時間早1 小時;比北京時間晚7 小時。
國花:鳶尾花、玫瑰。
國名釋義:法蘭西由法蘭克部落名演變而來。法蘭克在日耳曼語中意為「勇敢的、自由的」。
民俗:法國是香檳酒、白蘭地酒的故鄉。人們認為除夕之夜家中若有剩酒,來年便要交厄運。法國最名貴的菜是鵝肝,

巴黎簡介
法國首都巴黎(Paris)是歐洲大陸上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上最繁華的都市之一。地處法國北部,塞納河西岸,距河口(英吉利海峽)375公里。塞納河蜿蜒穿過城市,形成兩座河心島(斯德和聖路易)。市區人口217萬。城市本身踞巴黎盆地中央,屬溫和的海洋性氣候,夏無酷暑,冬無嚴寒;1月平均氣溫3℃,7月平均氣溫18℃,年平均氣溫10℃。全年降雨分布均衡,夏秋季稍多,年平均降雨量619毫米。

巴黎是法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北部諸郊區主要為製造業區。最發達的製造業項目有汽車、電器、化工、醫葯、食品等。奢華品生產居次,並主要集中在市中心各區;產品有貴重金屬器具、皮革製品、瓷器、服裝等。外圍城區專事生產傢具、鞋、精密工具、光學儀器等。印刷出版業集中在拉丁區和雷米街。大巴黎(都市)區電影生產量佔法國電影生產總量的四分之三。巴黎大部分銀行、保險公司的總部(包括法蘭西銀行和證券交易所)均設在「市場」(1183—1969年為當地的中心市場)的西側。
巴黎是法國文化、教育事業的中心,也是世界文化名城。法國著名的法蘭西學院、巴黎大學、綜合工科學校、高等師范學校、國立橋路學校以及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等均設在巴黎。巴黎大學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學之一,創建於1253年。巴黎還有許多學術研究機構、圖書館、博物館、劇院等。

巴黎有75個圖書館,其中國立圖書館規模最大。該館創建於1364—1380年,藏書1000萬冊。

巴黎擁有50個劇場,200個電影院,15個音樂廳。巴黎歌劇院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歌劇院,位於市中心的奧斯曼大街,佔地11萬平方米,整個建築兼有哥特式和羅馬式的風格。法國國家音樂學院和舞蹈學校也設在這里。

巴黎的「街頭藝術」十分活躍,城市西北部的泰爾特爾藝術廣場是世界聞名的露天畫廊,每天都有不少畫家在這里即席作畫出售。在市中心的沙特萊廣場和聖·日耳曼德伯廣場等地,青年學生和市民經常自帶樂器舉行音樂會,表演各種節目。

巴黎是一座世界歷史名城,名勝古跡比比皆是,埃菲爾鐵塔、凱旋門、愛麗舍宮、凡爾賽宮、盧浮宮、協和廣場、巴黎聖母院、喬治·蓬皮杜全國文化藝術中心等,是國內外遊客流連忘返的地方。美麗的塞納河兩岸,公園、綠地星羅棋布,32座大橋橫跨河上,使河上風光更加嫵媚多姿。河中心的城島是巴黎的搖籃和發源地。塞納河畔聖米歇爾林蔭大道有綿延數公里的舊書市場,每天都有不少國內外學者、遊客來這里選購心愛的古籍,形成塞納河畔古老的文化區——拉丁區的一大特色。
巴黎還是一座「世界會議城」。它以明媚的風光、豐富的名勝古跡、多姿多採的文化活動以及現代化的服務設施,迎來了眾多的國際會議,據統計,1987年在巴黎共舉行了365次國際性會議,超過了紐約、倫敦、布魯塞爾、日內瓦,居世界首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等國際組織的總部均設在巴黎。

㈢ 全世界的電影到目前為止一共有多少

我個人覺得雖然用歷史的角度來看,並不算悠久,但是如果要問共計涌現出了多少部電影也是難以統計的。

1895年,第一部電影《工廠大門》誕生於法國,到2000年左右,大概產出了13000部至16000部電影。

每月應有200多部2008年電影技術再次更新每周電影應有80多部至今應該突破10億了,如果用10億為標准每部電影片場為100分鍾計算,就算你活100歲也看不完而且現在每周都還在更新。

㈣ 世界上哪個國家每年拍攝電影最多

印度

印度電影,總被冠以「電影王國」的稱號。印度每年製作故事片數量,約是好萊塢的4倍,是中國的9倍。

㈤ 有誰知道法國的各種文化

法國是一個世界著名的文化國度。法蘭西民族在歷史上曾以其燦爛的文化藝術創造為全人類作出了傑出的貢獻。法國政府歷來注重保護和發展國家的文化遺產,在全國各地創造良好的文化娛樂條件和環境。外國留學生或觀光客都能與法國人一樣平等享受各種文化設施。

廣播電台

RADIO

法國廣播公司旗下集中了所有法國國營電台,如:FRANCE INTER 法國國內台、FRANCE INFO法國連續新聞台、 FRANCE CULTURE 法國文化台、RADIO BLEUE 藍色台、FIP台、LE MOUV 台、法國國際廣播電台(RFI)。

在私營廣播電台方面,綜合電台主要有:RTL台、EUROPE 1歐洲一台、RADIO MONTE CARLO(蒙特卡羅)台;此外還有許多專業音樂台、主題台、社團電台、地區台以及以FM調頻波段播送的各種外國文化台,其中包括:LATINA台、CLASSIQUE古典音樂台、OUIFM台、NOVA台,等等。

廣播電台的頻率常常會因接收地區的不同而變動,相關電台的頻率可以在當地報紙中查找。

新聞報刊

PRESSE

法國的報亭和新聞書刊店裡共出售2300多種不同類型的新聞報刊雜志,其中包括全國性或地區性日報、周刊和專門雜志。地區性新聞報刊很受歡迎,因為從中可以獲得與當地生活相關的各類必不可少的信息。在大學校園里一般設有大學新聞報刊亭(OFUP),可按優惠價格辦理報刊雜志的訂閱;其網站為: www.ofup.com。

法國人普遍喜歡閱讀。無論在上下班乘坐地鐵,還是在出門旅行乘火車、飛機或其它公共交通工具時,經常會隨身攜帶書刊,隨時抽空閱讀。據調查統計, 36%的法國人每天購買閱讀一種日報。法國共有七大全國性日報-例如:《世界報》、《解放報》、《費加羅報》等;此外還有160份地區性日報和周報,全國每年的報刊發行量為90億份。

書籍

LIVRES

法國的圖書出版業很發達。例如,根據統計資料,1998年全國共出版書籍47 168種,其中24 514種新書,22 654種重印圖書。同一年,法國311 家出版社的圖書總銷量達到4.15億冊。

法國各大出版社都採納了經濟實用的袖珍版圖書,使圖書價格降至每冊6歐元左右,成為普通人都能承受的消費品。盡管圖書發行業經歷了很大的演變,許多大型超市都紛紛設立圖書專櫃,對傳統的街區小書店的生存形成一定的沖擊,但由於法國政府的某些文化事業保護政策-尤其是圖書價格措施,使法國各地城市-特別是巴黎-的街區小書店得以繼續存在。法國最大的圖書和文化產品連鎖商店FNAC遍布各大城市,是一個在法國人人皆知的文化用品超市。此外,法國每年在巴黎和外省要舉辦許多以書籍為主題的各種展覽活動,充分反映出法國人對書籍和閱讀的濃厚興趣。

圖書館

BIBLIOTHEQUES

法國的圖書館系統分為多個層次。在大學圖書館方面,除了每個院校自己的圖書館之外,全法國還設有84個通常和國際大型圖書數據資料庫聯網的大學校際圖書館和專門資料中心。另外,法國的公共圖書館網路也極為發達,共有2000多個對所有讀者開放的公眾借閱圖書館。任何居民,無論國籍身份,只要憑有效身份證和住所證明(電費或電話發票)即可在住所所在的街區圖書館免費注冊巴黎借書證。借書證為本市所有市立圖書館通用。憑證即可免費借閱圖書。借書證須每年辦理延長。此外,也可在市立圖書館辦理音樂影像帶租用證,只要一次性支付數額不高的年度訂費,即可借用各類音樂磁帶、光碟和影像帶。

設在巴黎的法國國家圖書館(BNF)為法國規模最大,也是最現代化的圖書館,歷史悠久,典藏極為豐富;它同時又是國家版本圖書館,收集了法國的所有圖書出版物。國家圖書館除設公眾閱覽室外,還專門設有研究閱覽室,專對教授、研究員和博士生開放。國家圖書館目錄可通過互聯網查閱,網址為:www.bnf.fr;此外,法國國家圖書館的電子書庫GALLICA也已投入試驗運行,可供網路遠程查訪,地址為:gallica.bnf.fr。

博物館與文物

MUSEES ET MONUMENTS

法國共有7000多家不同類型的博物館,每年吸引參觀者達幾千萬人次。其中僅盧浮宮博物館、凡爾賽宮和奧賽博物館就每年接待觀眾將近1500萬人次。法國的大多數外省城市也都至少有一家或多家博物館。

此外,法國還有1500多處對公眾開放的文物,每年參觀人數達8百萬人次。巴黎的埃菲爾鐵塔的參觀人數最多,每年達6百萬。除此之外外,法國還有 38 000多處受到法國文化部保護的歷史性建築。法國的國立博物館通常星期二閉館,所以在去參觀之前,最好應先暸解清楚開放時間。

電影

CINEMA

法國是電影的「故鄉」。現代電影技術於1895年誕生於法國。目前法國的電影業依然十分活躍。1998年法國共生產電影148部,電影業投資額佔全世界第二位。此外,法國電影業與歐盟各國夥伴合作攝制的電影也愈來愈多。

盡管和世界其它各國一樣,電影業受到電視的劇烈競爭和挑戰,法國各地的4600多家各類電影院每年還是能吸引觀眾1.7億人次。

藝術電影、試驗電影、大學電影俱樂部與電影資料館等不同機構大力推介各種豐富多樣的新老影片,還經常組織電影節和各類活動。法國各地電影院的放映節目通常按周安排,每星期三更換節目單,既是推出新片的日子,也是各類電影雜志的出刊日。法國電影院看一場電影的票價約10歐元左右,大學生可享受減價,只要4至5歐元;每星期三的票價減半;此外,各連鎖影院還有各種減價優待措施。

戲劇-歌劇

THEATRE-OPERA

法國的國家劇院、國家戲劇中心、國家舞台和其它私營劇場每年總計演出5萬多場節目,吸引8百多萬定期觀眾。除了巴黎市及其郊區和外省城市的戲院外,還有諸如阿維儂(Avignon)等地的著名戲劇節,全國各種規模的獨立劇團有一千多家。法國的大城市都有一個歌劇院,用於演出舞蹈、音樂會、古典和現代歌劇。

戲劇演出的票價因劇目和場內座位的不同而差異極大,可以從10至60歐元不等。所有劇院都對大學生實行優待價,並有各種預定優惠形式。許多城市還對同一天內看兩場演出者提供半價優惠。相關的信息可與當地城市的旅遊觀光服務處聯系。

音樂

MUSIQUE

法國全國共有16 200名音樂和歌唱藝術家,250個音樂、抒情藝術與舞蹈節以及8700名綜合文藝藝術家。除那些最著名的藝術家在大型演出場所和知名俱樂部演出外,各種音樂藝術節、小型俱樂部甚至咖啡館則安排接待各類樂隊作輪回演出。每年夏季的第一天為法國的音樂節(Fête de la Musique),各類專業和業余樂隊和音樂愛好者都會紛紛走上各大城市的街頭,以各種風格的音樂和歌聲迎接夏季的到來。

文化節

FESTIVITES

除了傳統的節日之外,法國各地在全年-尤其是夏季,還設有各色各樣的文化節,例如:一月:昂古萊姆連環畫節;三月:互聯網節;四月:博物館之春;布爾日之春音樂節;6月21日:音樂節;六月:電影節;七月:尼姆FERIA音樂節;馬爾西亞克爵士音樂節;貝爾福爾搖滾音樂節;巴黎夏季街區節日;八月:洛里昂克爾特人節日;九月:文化遺產日;里爾舊貨市場;十二月:雷恩跨音樂節,等等。這些不同的文化節日充分反映了法國各地區豐富而悠久的民間節慶傳統。

體育運動

SPORT

除了各大學或高等院校自己的體育運動場所之外,法國各地城市還有眾多的公共綜合體育館設施。幾千個體育運動協會遍布全國,只要出示一份時效兩個月的醫學體檢證明並繳納很低的會費,即可注冊成為會員,參加訓練並享用各種體育裝備。體育協會的注冊手續通常在每年六月份和九月份受理。此外,幾乎每個城市都有市立游泳池,收費低廉,一般在周末和晚間對公眾開放。

電視

TELEVISION

電視是法國人的首選娛樂活動。法國人每人每天平均收看電視的時間為3小時15分。

法國的電視業隨著近幾年有線電視和衛星電視的發展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全法國目前共有130多個電視台。國營的「法國電視集團公司」旗下包括:全國性綜合台 FRANCE 2 法國二台、下設13個地區台的 FRANCE 3 法國三台、以傳播知識和教育節目為主的獨立台 FRANCE 5 法國五台;此外它還擁有法國和德國合辦的ARTE文化台的股權。在私營電視台方面,主要有綜合頻道TF1法國一台、音樂頻道 M6 法國六台。這些都是為全國性的免費電視台。每家每年只支付一項和擁有電視機相關的稅-視聽稅(redevance audio-visuelle)。

除此之外,法國還有不少收費電視台,例如:

- CANAL PLUS 法國四台為全國性私營台,在法國市場上擁有660萬訂戶,此外還有690萬國際訂戶;

- 20多個全國或地區有線台;法國35%家庭已和有線網路連通,有7.1%家庭訂用有線電視節目;

- 一大批衛星傳播電視台,如Canal Satellite衛星頻道、TPS衛星頻道,等等;

- 法國還有兩個專門對外的電視頻道:TV5頻道和CFI法國國際頻道。

㈥ 全球每天大概有多少部電影產生

每年大約10000部,每天近30部。
每年都不一樣,03年後美國電影受911影響 產量減少,電影製作周期大約2年,所以05、年以後才有明顯的效果。美國每年大約1000部左右。中國為300部(有一部分是有許可證但沒能在院線公映的),印度僅寶萊塢就近1000部,全國全年也可以達到1200部。韓國僅幾十部,但創造的價值卻是我國的10來倍。法國年產400多部,但大部分不太重視商業效益,所以能看到也也不多,通常是在學術交流中能看到他們的身影,例如在北京的音像資料館、法國學校等大多樹影片是通過法國使館才能弄到。香港在百部左右。台灣曾經200多現在只縮減到6、70部。日本年產5、600部,特別是在上世紀4、50年代。但隨著數字技術的成熟,日本電影有明顯向家庭小電影轉移的趨勢……。俄羅斯的電影業也曾經輝煌過,但現在……似乎只關心酒了。
我個人似乎更喜歡德國電影,但對產量的不太了解。

㈦ 世界電影史概況

世界電影歷史備忘錄
1895年以前

11世紀
科學家們意識到了將一束光透過小孔可以使一個外部的形象在內部顯現出來。

16世紀
雷納多·達·芬奇(義大利)概略地描繪出"黑箱"的概念。"黑箱"出現於歐洲文藝復興前的義大利。它是一個類似鏡頭式的暗箱,裡面射出的光線可以在其對面的牆上形成顛倒的影像。

16世紀中葉一17世紀
1、錢巴蒂斯塔·德拉·波爾塔(義大利)通過"黑箱"放映了一組不長的風光圖畫。
2、阿塔內休斯·基歇爾(德國)發明了他的"魔燈"。這是一種通過蠟燭和透鏡放映畫面的方法。

1824年
彼得·馬克·羅熱(英國)向倫敦的皇家協會提交了名為"關於活動物體的視覺留影原理"的報告。

1826年
約翰·艾爾頓·帕里斯博士發明了"幻影轉盤",即在一圓盤上一面畫有鳥籠,一面畫一隻鳥,旋轉時產生"鳥在籠中"的感覺。

19世紀30年代
1、 約瑟夫·涅普斯和路易斯·達蓋爾(均為法國)發展了照相製版工藝,使被拍下來的影像可以保留在金屬板上。
2、威廉姆·亨利·福克斯·塔爾博特(英國)在紙板上制出了正片。

1832年
1、約瑟夫·普拉圖(比利時)製造出了"詭盤"。這是一隻畫有一系列動作分解圖形的圓盤,圓盤的邊緣有許多齒孔。操作者面對鏡子,把眼睛對准任何一個齒孔,轉動圓盤,可在鏡中看到活動的影像。
2、西蒙·里特·馮·施坦普夫(德國)發明了"圓筒動畫鏡",這是一種與"詭盤"相類似的玩具。

1834年
威廉姆·喬治·霍納(英國)發明了"活動連環畫轉筒"。它在一隻圓筒狀的內環中貼上畫有一系列分解動作的紙片,通過圓筒的旋轉使人看到連續活動的影像。

1839年
達蓋爾(法國)在巴黎展示了銀板照像。

1849年
朗根海姆兄弟在費城試驗成功了玻璃板照像。

1877年
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美國)發明了留聲機錄音機。 埃德沃德·穆布里奇(英國)成功地用一組鏡頭拍下了一匹奔馬的分解動作。

1882年
艾蒂安·朱爾斯·馬利(法國)發明了"攝影槍"。

1884年
喬治·伊斯曼(美國)把柯達膠卷投放市場。

1888年
伊斯曼為其在一種賽潞瑤片基上使用的膠片乳劑申請了專利。

1889年
愛迪生實驗室發明了活動電影攝影機。

1891年
愛迪生發明了活動電影放映機,它放映出的影像只能通過一個小孔來窺視。

1893年
世界上第一個電影製片廠,愛迪生的"黑瑪麗"製片廠在新奧爾良的新澤西建成。

juncc 2007-3-10 07:15
電影的開始(1895--1913)

1895年
1、奧古斯特和路易斯·盧米埃爾(法國)發明了手提式電影放映機。
2、盧米埃爾兄弟拍攝了他們的第一部影片《工人離開盧米埃爾工廠大門》。
3、伍德維爾·萊瑟姆(美國)發明了電影放映機上的膠片控制裝置,解決了影片膠片在運行時發生畫面跳動的現象。
4、12月28日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公開放映了電影。

1896年
1 羅伯特·威廉姆,保羅(英國)在英國為電影放映機(Biosoope)取得專利。
2 「敘事電影之父」喬治·梅里愛(法國)開始攝制「幻術」(特技)電影。在其後來的電影生涯中,他不斷對這一想像的王國進行探索。
3、 4月23日,愛迪生(美國)的放映機(Vitascope)在紐約城中的科斯特和比亞爾音樂廳進行了第一次放映活動。

1900--1905年
布萊頓學校在英國建立。它由一群攝影師組成,他們的試驗顯示了鏡頭之間的相互影響可以傳達出不確定的信息。

1900--1910年
出現了數以百計的根據著名舞台劇改編的短故事片。

1902年
1、梅里愛的《登月旅行記》(法國)問世。該片使他獲得了國際性名聲。
2、埃德溫· S·鮑特的《郵遞員的羅曼史》(美國)表明對於電影敘述方式的基本因素逐漸增長的意識。
3、查爾斯·百代(法國)建立起自己的製片廠--百代電影公司。

1903年
1、鮑特的《美國消防隊員的生活》(美國)顯示了通過電影的剪輯創造出戲劇性和象徵意義的可能性。
2、鮑特的《火車大劫案》(美國)展示出平行剪輯的效果和西部的魅力。

1905年
1、鎳幣影院在匹茲堡開張。這是美國第一家裝備齊全的電影院。
2、第一本行業刊物《觀看與影片目錄》在美國出版。此時,標準的影片長度為一本。
3、塞西爾·赫普沃斯的《被流浪漢所拯救》(英國)使用了一種連續的銀幕運動的方式作為保持故事連續的方法。
4、中國拍攝了自己的第一部影片《定軍山》。該片由北京豐泰照相館攝制,記錄了京劇《定軍山》的幾個演出片斷。

1906年
在美國,已經發展到近1000家鎳幣影院。

1907年
1、"藝術電影公司"在法國建立。該公司旨在生產具有文化價值的影片。
2、芝加哥建立了第一個城市電影審查委員會。

1908年
1、埃米爾·科爾在法國拍攝了他的第一部動畫片,與此同時,小斯圖爾特·布萊克頓在美國開創了動畫事業。
2、百代電影公司(法國)已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電影帝國,它每年出口到美國的影片是美國本土生產影片的兩倍。

1909年
1、35毫米膠片成為國際影片的標准。
2、美國電影工業建立了全國電影審查委員會以對抗州和市政當局干涉電影的企圖。
3、「電影技巧之父」 D.W.格里菲斯拍出了《囤積小麥》(美國)。該片代表了早期拍攝"辯證電影"的努力。
4、溫莎·麥凱拍了《恐龍格蒂耶》,這是美國第一部重要的動畫片。
5、全美已有了1萬家鎳幣影院。
6、以第一位女演員弗洛倫斯·勞倫斯(《傳記女郎》)在銀幕上使用真實姓名為標志,明星制開始在美國出現。

1911年
1、森圖爾影片公司在好萊塢建立了第一家製片廠。
2、賓西法尼亞建立了第一個州立評判委員會,以檢查電影的道德質量。
3、第一個影迷雜志《電影故事雜志》在美國創刊。
4、格里菲斯的影片《戰爭》(美國)問世。這部紀錄片式的故事影片顯示了導演對電影這一媒介日漸成熟的把握。

1912年
1、卡爾·拉莫爾建立了環球影片公司(美國)。
2、阿道夫·朱克爾建立了名演員製片公司(美國)。
3、思里科·瓜佐尼拍攝了《你往何處去?》(義大利)。這部精心攝制的大場面影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井奠定了義大利 電影在史詩性影片上的重要地位。
4、路易斯·梅爾坎頓拍攝了《伊麗莎白女王》(法國)。薩拉·貝納爾出演了這部根據舞台劇拍攝的長50分鍾的影片。

1913年
1、斯特蘭·拉伊拍攝了《布拉哥的學生》(德國)。這部表現主義的幻想片成為神秘恐怖電影的雛形。
2、中國生產第一部短故事片《難夫難妻》,導演張石川、鄭正秋。電影描寫了一對青年男女在封建包辦婚姻中所經歷的 一系列繁文褥節。

juncc 2007-3-10 07:17
成長時期之一(1914--1920)

成長時期之一(1914--1920)

1914
1、故事片開始成為電影工業的標准產品。
2、第一座大型影院「濱河劇院」在美國紐約開業。
3、W·W·霍金森建立了派拉蒙影片公司(美國)。
4、查爾斯·卓別林在啟斯東的影片中出現。他在一年中拍攝了35部喜劇片,並創造了"小流浪漢"的形象。
5、著名系列片《保琳歷險記》(法國)問世。蹈爾·懷特在片中擔任女主角
6、喬瓦尼,帕斯德隆納拍攝了《卡比利亞》(義大利)。這部巨片中華美的服裝引起了全世界的喝彩。
7、弗蘭克·鮑威爾的《那兒有一個傻瓜》(美國)問世。西達·巴拉第一次扮演了「盪婦」的角色,從此,「妖婦」一詞開始進入人們的語言中。
8、麥克·塞納特拍攝了第一部故事片長度的喜劇片《蒂利耶被揭穿了的羅曼史》(美國)。

1915年
1、美國最高法院在互助影片公司與俄亥俄州的法律訴訟中判定:電影媒介不享受憲法「第一修正案」中關於保護言論自由的條款。
2、美國「全國電影審查委員會」改名為「全國電影審議委員會」。
3、威廉姆·福克斯建立了福克斯影片公司(美國)。
4、托馬斯·英斯在美國開創了「製片廠制度」。
5、西席· B·第密爾拍攝了《欺騙》(美國)。這是一部精緻的關於犯罪、性和犧牲的影片,並用高調攝影表現了心理 的潛流。
6、格里菲斯拍攝了《一個國家的誕生》(美國),這部紀念碑式的、同時引起激烈爭論的影片長達近3個小時,它使用了許多以前影片所沒有使用過的方法。

1916年
1、塞繆爾·戈德菲斯和艾德茄·塞爾溫共同建立了戈德溫影片公司(美國)。
2、格里菲斯拍攝了《黨同伐異》(美國)。這部片長超過3小時的影片把四條故事的線索交織在一起,通過復雜的敘事呼 吁著世界的和平與友愛。
3、維克多·斯約斯特洛姆拍攝了《死之吻》(瑞典)。他在戲劇性的素材中使用了現代的方法,通過一系列的閃回來敘 述事情的經過。

1917年
1、在政府的支持下,德國建立了烏發(UFA)製片廠。
2、卓別林的《安逸街》和《移民》(均為美國)問世。在這兩部影片中,小流浪漢已從最初的漫畫式的形象發展為一個有著悲喜劇效果的富於人性和社會批判色彩的角色。

1918年
1、格里菲斯拍攝了《世界之心》(英國)。影片在對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幾位主人公的表現中,對德國待一種否定態度,獲得了成功的宣傳效果,歐內斯特· 劉別謙拍攝了《卡門》(德國)。這部由"歐洲豪華電影的大師"攝制的影片以異國絢麗奢華的服裝和對性關系的暗示引起了國際影壇的關注。
2、美國的第一部動畫故事片,由麥凱執導的《路西塔尼亞的沉沒》問世。
3、上海商務印書館成立"活動影戲部"(後更名為"影片部"),中國開始建立起自己的民族電影事業。

1919年
1、蘇聯電影工業國有化。
2、由瑪莉·壁克馥、查爾斯·卓別林、道格拉斯·范朋克和D.W.格里菲斯聯合創辦的聯美公司成立。
3、成套供片法逐漸推廣。
4、阿貝爾·岡斯於-「歐洲的格里菲斯」拍攝了長達3小時的大型巨片《戰爭與和平》。他在影片中把特技、隱喻性的並形象和紀錄片片斷結合在一起,表達了反戰的主題。
5、格里菲斯的《被摧殘的花》(美國)成功地利用製片廠的環境創造出一種動人的氣氛。
6、莫里茲·斯蒂勒拍攝了《阿爾納先生的寶藏》(瑞典)。這部史詩般的影片真實地再現了16世紀瑞典的歷史風貌。
7、埃里希·馮·施特羅海姆拍攝了《愚昧的丈夫》(美國)。影片精妙而又坦率地表現了富人之間的三角愛情關系,它 也標志著他導演生涯的開始。
8、羅伯特·維納的《卡里加里博士》問世(德國)。這部恐怖的幻想片以一個瘋醫生的故事探索了表現主義的技巧。

1920年
1、喬·布羅姆特和亨利與傑克·科恩共同建立了 CBC影片銷售公司(哥倫比亞公司的前身)(美國)。
2、列夫·庫里肖夫(蘇聯)在莫斯科建立了他的工作室,並開始探索剪輯技巧。
3、卡爾·鮑澤斯和保爾·威格納拍攝了《泥人哥連》(德國)。影片描寫一個被注入了生命的泥人反對他的創造者的故事,是有重要影響的表現主義影片。
4、西席·第密爾拍攝《為什麼改變了你的妻子》(美國),一部精緻的關於兩性沖突的影片。

juncc 2007-3-10 07:18
成長時期之二(1921--1925)

1921年
1、卓別林的《尋子遇仙記》(美國)問世。這是他導演的第一部故事片。該片成為他在商業上最成功的影片。
2、雷克斯·英格拉姆拍攝了《啟示錄四騎士》(美國)。在這部反對戰爭的寓言中,魯道夫·瓦倫蒂諾塑造了一個新型的浪漫偶像,這在當時為他獲得了極高的聲譽。
3、斯特羅海姆拍攝了《愚蠢的竊賊》(美國)。影片以一種現實主義風格的細節描寫,表現了一名美國婦女捲入歐洲上流社會的腐敗和墮落的故事。
4、中國第一批長故事片《閻瑞生》、《紅粉骷髏》和《海誓》問世。

1922年
1、美國有三分之二的州已經或正在制定有關法規,以對電影進行管理。
2、美國電影工業組成了「美國電影製片和發行人組織」,並聘請威爾· H·海斯為主席,以改善好萊塢的形象。
3、羅伯特·弗拉哈迪的《北方的納努克》(美國)問世。這部產生了重要影響的非故事片捕捉了一個愛斯基摩人家庭的生活。
4、弗立茨·朗拍攝了《賭博者馬布斯博士》(德國)。影片描繪出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社會的圖景。
5、弗利德里希·茂瑙拍攝了《諾斯費拉杜》(德國)。影片在實景中拍攝。這部改編自布萊姆·斯托克的《德拉庫拉》的故事的影片雖然並不忠實於原著,但卻第一次把吸血鬼的形象帶給了電影觀眾。
6、中國第一家較有規模的影業公司「明星影業公司」在上海成立。它標志著中國民族電影開始進入發展階段。
7、吉加·維爾托夫拍攝了紀錄片《電影真理報》(蘇聯)。影片通過剪輯把新拍攝的畫面和影片資料結合在一起,分為23個標題,描繪出蘇聯人民生活的真實景象。

1923年
1、華納兄弟影片公司(美國)正式注冊。
2、卓別林完成了《巴黎一婦人》(美國)。影片通過一年輕婦女在被人供養的奢侈生活和真正的愛情之間的選擇,顯示出對於愛情題材出色的處理技巧。
3、雷內·克萊爾拍攝了《瘋狂的雷伊》(法國)。這部短片充分利用了電影這一媒介特技的可能性。
4、詹姆斯·克魯茲的《大篷車》(美國)問世。這部描繪美國西部邊境開拓者生活的史詩性影片引起了眾多的模仿者。
5、西席·第密爾拍攝了《十戒》(美國)。這部賣弄視覺技巧和特技的歷史巨片為導演贏得了好萊塢「第一流人物」的名聲。
6、弗立茨·朗拍攝了《尼伯龍根》(德國)。這部分成兩集的風格鋪張的影片強調了這個德國傳奇中的宿命的色彩。

1924年
1、米特一高德溫一梅耶三家電影公司聯合組成了米高梅電影公司(美國)。
2、CBC影片銷售公司變成哥倫比亞影片公司(美國)。
3、雷內·克萊爾拍攝了《幕間休息》(法國)。影片運用特技和荒誕的動作對現實進行了嘲諷。
4、約翰·福特拍攝了《鐵騎》(美國)。影片以激動人心的動作場面積令人懷戀的環境描繪在西部史詩片中獨樹一幟。 5、費爾南德·萊熱的《機械的芭蕾》(法國)問世。這部先鋒派短片把機械運動的物體與現實生活的片斷並列在一起。 6、保羅·萊尼拍攝了《蠟像館》(德國)。這部表現主義的幻想片把歷史上三個罪惡人物的故事和一位詩人的夢魘聯在一起。
7、弗利德里希·茂瑙拍攝了《最卑賤的人》(德國)。這是一部富於創造性並產生重要影響的影片。它利用想像性畫面的技巧展示了人物的主觀心態。
8、斯特爾海姆拍攝了《貪婪》(美國)。影片通過對物慾橫流世界直率的描繪為美國銀幕帶來一種新的現實主義之風。

1925年
1、卓別林的《淘金者》(美國)問世。當片中的小流浪漢最終找到了愛情、幸福和財富而喪失了自己的個性時,導演所創造的那個悲喜劇的世界獲得了實現。
2、E· A·杜邦拍攝了《雜耍場》(德國)。影片講述了一個嫉妒和謀殺的故事。它以出色的鏡頭運動使主人公痛苦的內心世界得到戲劇化的表現。
3、謝爾蓋·愛森斯坦拍攝了《戰艦波將金號》(蘇聯)。導演所創造的「沖突蒙太奇」理論在這部表現1905年俄國革命的影片中得到了運用。該片對全世界的電影製作者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4、羅伯特·朱利安拍攝了《歌劇院里的幻影》(美國)。朗·錢尼通過這部近10年來最成功的恐怖片爬上了明星寶座。 5、喬治。威廉·帕布斯特拍攝了《沒有歡樂的街》(德國)。這部最沒有浪漫色彩的"街道片"展現了戰後經濟混亂的環境里物質的匱乏和社會的絕望。
6、金·維多拍攝了《大閱兵》(美國)。這部在國際上獲得成功的影片,描繪了一名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年輕人的成熟。

juncc 2007-3-10 07:18
有聲時代之一 (1926-1929)

1926年
1、約翰·格里爾遜在對弗拉哈迪的《莫阿納--一部黃金時代的羅曼史》(美國)的評論中創造了「紀錄片」一詞。
2、艾倫·克羅斯蘭拍攝了《唐磺》(美國)。影片率先使用了維它風音響系統為影片配製了背景音樂。
3、巴斯特·基頓拍攝了《將軍》(美國)。這位「偉大的冷麵人」在影片中把插科打渾與對社會的諷刺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4、阿爾伯特·帕克拍攝了《黑海盜》(美國)。該片是第一部全部使用兩色彩色染印法工藝的故事片。
5、弗謝沃洛德·普多夫金的《母親》(蘇聯)問世。影片把個人命運與群眾運動結合起來,並突出表現了在政治背景中人物性格的發展。

1927年
1、美國電影藝術和科學學院第一次推出了"學院獎"(奧斯卡獎)。
2、由影片發聲的"有聲電影"第一次在故事片長度的影片序幕中出現。
3、艾倫·克羅斯蘭的《爵士歌王》(美國)問世。第一部帶有音樂和部分對話場面的故事片和觀眾見面。它促使整個電影工業向有聲電影沖擊。
4、阿貝爾·岡斯拍攝了《拿破崙》(法國)。這部長度超過4小時的史詩片由於其技藝的精良而受到高度的贊譽--其中包括使用三塊連接在一起的銀幕同時展示四個場面。
5、弗立茨·朗拍攝了《大都會》(德國)。這部在對建築的描繪上充滿生氣的表現主義影片考察了未來的技術社會。在那裡,科學、工業和勞動者互相沖突的目標導致人類走向毀滅的邊緣。
6、茂瑙拍攝了《日出》(德國)。導演運用運動的鏡頭給予這個三角愛情故事以一種抒情的表現。
7、普多夫金拍攝了《聖彼得堡的末日》(蘇聯)。影片表現了主人公在歷史中的成長和加入革命的經歷。
8、沃爾特·魯特曼拍攝了《柏林--一個大城市的交響曲》(德國)。它通過對物體的形狀和運動的剪輯捕捉住了柏林的「本質」。
9、約瑟夫·馮·斯登堡拍攝了《底層世界》(美國)。它標志著強盜電影的開始。
10、威廉姆·威爾曼拍出了《翼》(美國)。這部描寫第一次世界大戰壯觀的空戰場面的影片獲得了第一個奧斯卡最佳影片獎,並為其增添了光彩。

1928年
1、雷電華公司成立(美國)。
2、薩爾瓦多·達利和路易斯·布努艾爾拍攝了《一條叫安達魯的狗》(法國)。這是法國超現實主義運動中最著名的影片。
3、瓦爾特·迪斯尼拍攝了《汽船威利號》(美國)。這是第一部配有同步音響的動畫片。
4、卡爾·德萊葉完成了《聖女貞德的受難》(法國)。這部影片主要是用特寫拍攝的。它的碎片式的形象的並列拼貼引起了激烈的爭論。
5、布賴恩·富瓦拍攝了《紐約之光》(美國)。這是第一部全部有對白的故事片。
6、普多夫金拍攝了《亞洲風暴》(蘇聯)。影片描繪了在一場革命風暴中,一位蒙古牧民領導人民反抗帝國主義統治的斗爭。
7、斯約斯特洛姆拍攝了《風》(美國)。影片描寫了一位拓荒的婦女在新的環境中為生存而奮力掙扎,幾乎被風拖人了瘋狂之中。

1929年
1、電影放映的速度標准被規定為每秒24格。
2、隨著向有聲電影轉變的完成,全美共生產了300多部有聲片。
3、在格里爾遜的領導下,英國的電影工作者開始了一個拍攝與社會密切相關的紀錄片運動的10年。這一運動獲得了國際的名聲,並激發了世界各地的導演們。
4、哈里·博蒙特拍攝了《百老匯歌舞》(美國)。這部「百分之百的全歌、全舞、全對白」影片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並在好萊塢掀起了歌舞片熱潮。
5、亞歷山大·杜甫仁科拍攝了《兵工廠》(蘇聯)。影片以充滿詩意的情調對烏克蘭人民不可摧毀的革命精神進行了歌頌。
6、阿爾弗萊德·希區柯克拍攝了《訛詐》(英國)。這部英國的第一部有聲片在創造銀幕的懸念中,展示出對音響與畫面的關系敏銳的認識。
7、約瑟夫·桑特利和羅伯特。弗洛里拍攝了《椰子》(美國)。這第一部馬克斯兄弟的影片為銀幕喜劇增添了一種新的荒誕色彩。
8、維爾托夫拍攝了《帶著攝影機的人》(蘇聯)。這是一部生動的關於俄國城市生活的影片,它以對鏡頭和剪輯富於活力的運用表現出具有哲理的主題。
9、金·維多拍攝了《哈利路亞!》(美國)。第一部全部由黑人演出的有聲片。

juncc 2007-3-10 07:19
有聲時代之二 (1930-1933)

1930年
1、布努艾爾拍攝了《黃金時代》(法國)。這部超現實主義的影片在引起騷亂後在巴黎被禁映。
2、讓·谷克多拍攝了《詩人之血》(法國)。這部導演的處女作把超現實主義和印象主義的經驗結合起來,揭示了一個詩人的精神世界。
3、杜甫仁科拍攝了《土地》(蘇聯)。影片對走上集體化的烏克蘭農民為聯合起來而斗爭進行了富於詩意的表現。
4、默文·萊洛埃拍攝了《小愷撒》(美國)。愛德華· G·羅賓遜因在這部對野蠻的暴力進行了非道德的描寫的影片中扮演了一名殘忍的強盜而步人明星的行列。
5、帕布斯特拍攝了《1918年的西部前線》(德國)。這部高度現實主義的反戰影片追蹤描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幾名在前線的德國士兵的生活。
6、斯登堡拍攝了《藍天使》(德國)。瑪琳·黛德麗在片中扮演了一個把一位老教授引向墮落與死亡的酒吧歌女,並從此進入了明星行列。

1931年
1、一次上演兩部影片的節目安排法開始出現。
2、托德·布朗寧拍攝了《德拉庫拉》(美國)。貝拉·呂格西在這部經典影片中扮演了他最著名的角色,並引來了眾多的模仿者。
3、克萊爾拍攝了《自由屬於我們》(法國)。影片對剝奪了個人自由和把人變成機器的現代社會進行了嘲諷。
4、弗立茲·朗拍攝了《M》(德國)。他在這部表現精神變態的兒童殺人犯的影片中出色地運用了聲音和畫面的交互作用5、威爾曼拍攝了《公敵》(美國)。這部紀錄片風格的影片描寫了一個出身於下層社會的男孩變成為一個邪惡的殺手的經歷,並使詹姆斯·卡格尼成為明星。
6、詹姆斯·惠爾拍攝了《弗蘭肯斯坦》(美國)。這部改編自瑪麗·謝莉小說的影片藉助於鮑里斯·卡洛夫的表演和傑克·皮爾西的化妝技巧成為一部經典之作。

1932年
1、後期配音技術開始應用。
2、威尼斯電影節開始舉辦。這是這一類型的國際電影節中的第一個。
3、布朗寧拍攝了《畸形人》(美國)。這部引起爭議的離奇的影片講述的是馬戲團里的一群畸形人由於受到那些「正常」人的欺騙,而對他們進行復仇的故事。
4、迪斯尼拍攝了《花與樹》(美國)。它在動畫片中第一次運用了三色染印法工藝。
5、霍華德·霍克斯拍攝了《疤臉大盜》(美國)。這部充滿暴力的強盜片引起了對其殘暴場景的抗議。
6、萊洛埃拍攝了《我是一個越獄犯》(美國)。這部以喬治亞州為背景拍攝的影片揭露了美國司法制度的不公正,並導致了喬治亞州在此方面的改革。
7、劉別謙拍攝了《天堂里的煩惱》(美國)。該片以著名的「劉別謙方式」在優美和文雅的風格中結束了一個愛情和游戲式的喜劇。

1933年
1、英國電影學院建立。
2、德國電影業被置於納粹的控制之下。
3、勞埃德,培根拍攝了《第42街》(美國)。影片描寫了為一出新歌劇的上演,演、職員們在舞台後做出的巨大努力。由此,巴斯比·伯克利和他整齊劃一、高度風格化的音樂小組把一種新的生活注入了這一類型片之中。
4、梅里安· G·庫伯和厄內斯特· B·舍德塞克拍攝了《金鋼》(美國)。威利斯· O·布萊恩驚人的特技使這部「美人與野獸」的故事片成為一部經典之作。
5、桑頓·弗里蘭拍攝了《飛向格蘭德》(美國)。弗萊德·阿斯泰爾和金格·羅傑斯開始作為搭檔出現,並由此把舞蹈片推向了一個新鈉、優美的境界。
6、亞力山大·柯爾達拍攝了《亨利八世的私人生活》(《英富艷史》,英國)。這部在國際上獲得成功的浪漫歷史片為對這一時期人物的塑造樹立了一個典範。
7、古斯塔夫·馬切蒂拍攝了《 EXTASE》(捷克)。這部早期的色情片經典之作描寫的是一個私通的故事。片中-個裸體游泳的場景引起了觀眾的轟動。
8、讓·維果拍攝了《零分的操行》(法國)。影片通過對聲音自由的運用,把現實的和一種象徵化的意象結合起來,對法國電影產生了重要影響。
9、弗蘭克·卡普拉的《一夜風流》(美國)問世。這部"怪僻喜劇"囊括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以及最佳男女演員獎,並成為類似影片的開端。
10、弗拉哈迪拍攝了《來自阿蘭島的人》(英國)。該片對於遠離愛爾蘭的一個島嶼上居民的日常生活和為生存進行的斗爭所做的評價引起了爭論。
11、范·戴克拍攝了《瘦人》(美國)。這部深受大眾歡迎的喜劇-神秘片描繪了一對隨緣自適、幽默恢諧、傾心相愛的夫婦,它為電影中的情侶又增加了一個新的層面。
12、維里拍攝了《駁船亞特蘭特號》(法國)。在這部描寫感受和愛情在一艘駁船上覺醒的影片中,現實主義被融化在一種詩意的影像之中。

juncc 2007-3-10 07:19
有聲時代之三 (1935-1939)
1935年
1、美國現代藝術博物館影片圖書館開館。
2、福克斯影片公司與20世紀影片公司合並建立了29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美國)。
3、福特拍攝了《告密者》(美國)。這部"反英雄"的影片是最早把聲音的運用與場面的調度精確d地結合在一起的影片之一。
4、羅伯特·馬摩里安拍攝了《浮華世家》(美國)。這是第一部採用了三色染色工藝的長故事片。
5、1935一1951年,新聞片《時代日誌》開始按月攝制上映。該片對新聞電影的攝制和觀眾都具有重大的影響。
6、蔡楚生導演的《漁光曲》(中國)在莫斯科國際電影展上獲得榮譽獎。這是第一部在國際上獲獎的中國故事影片。

1936年
1、世界上最大的電影資料館——法國電影資料館建立。
2、卡普拉拍攝了《第茲先生進城》(美國)。這部最受歡迎的夢幻式影片,描寫了一個普通人對於腐敗和犬儒主義的勝利。
3、卓別林拍攝了《摩登時代》(美國)。影片對於技術對人類生存條件的影響進行了諷刺。
4、溝口健二拍攝了《青樓姐妹》(日本)。這部經典影片通過對生活在一個變化的社會中的婦女的描繪,對傳統與現代價值觀念之間的沖突進行了探討。
5、萊尼·尼佐古奇拍攝了《意志的勝利》(德國)。這部由納粹資助的巨型宣傳片表現了1934年在紐倫堡為納粹分子打氣而舉行的集會。它以有意排演的畫面渲染希特勒的號召力和聲望,並把自己偽裝成一部真實的紀錄報道片。

這是一部分

可看
http://forum.etgo.cn/archiver/?tid-94396.html

㈧ 好萊塢8大電影公司每年平均每個公司生產多少影片

我看了下,華納,環球07年都是17部,迪斯尼10部,福克斯20部
應該就是平均15到20部的樣子

㈨ 請問:就目前來說,哪些國家的電影綜合水平是比較高的中國的電影排在什麼位置謝謝

觀點:世界電影市場己為全球性寡頭所壟斷

作者:李懷亮

目前,國際電影市場已經是烽煙四起,戰火連天,一場文化貿易的戰爭正在激烈地進行。隨著新的數字技術的發展及國家和地區國際性的政策調整,在整個90年代,世界范圍內的文化產業結構格局迅速重新調整,文化產業經歷了一個"國際化-重新調整-主動集中"的過程,最終導致了幾個超大型綜合媒體公司的出現。時代華納、新聞集團、迪斯尼集團
、威卡姆集團、貝塔斯曼集團、美國電訊公司等已經成為文化產業的全球性壟斷寡頭。1993年,全球最大的50家影視公司的總營業額是1180億美元,僅僅4年後,最大的7家綜合性媒體公司的營業額就達到了這個數字。全球文化貿易額的絕大部分是在很少幾個國家之間進行的。1990年,日本、美國、德國和英國是最大的出口國,占當年全部出口額的55%。進口也高度集中於美國、德國、英國和法國,占當年全部進口額的47%。 現在,全世界上映的電影大約有85%是好萊塢製造的。1993年,世界大影視公司有36%在美國,36%在歐盟,26%在日本。1997年,就有超過50%的大公司集中到了美國。歐洲影視貿易的赤字也隨之從1993年的35億美元上升到1998年60億美元。發展中國家在文化商品貿易中所佔的份額更是越來越少。整個非洲大陸平均每年只生產42部自己的電影,其市場上95%的電影都是進口的。 法國與好萊塢的殊死搏鬥 英國著名導演大衛.普特南的《不宣而戰:好萊塢VS.全世界》和比爾.戈蘭色姆(BillGrantham)的《資產階級大妓院:法國與好萊塢文化戰爭的由來》(英文版),具體深入地為我們展現了歐美之間--特別是美國和法國之間電影貿易戰的波瀾壯闊與驚心動魄。 這兩部著作都回顧了從電影誕生之初就已經開始的歐洲和美國之間--特別是法國和美國電影之間的明爭暗鬥和刀光劍影。 戈蘭色姆在書中透露了美國企圖利用關貿總協定向全世界傾銷好萊塢電影的一些內幕。自從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政府就十分關注電影出口,多年以來,好萊塢在華盛頓一直有代表自己的非常出色的說客。在其出色的游說者傑克瓦倫迪的率領下,好萊塢發起了對歐洲配額制的攻擊,並及時地在柯林頓政府中找到了知音。於是開始進行反配額斗爭的討論,研究出來的辦法是要把關貿總協定的范圍擴大到服務領域,包括電影電視節目之類娛樂服務。對於美國來說,這意味著什麼非常明確:自由貿易決不會容許配額的存在。但在談判中,法國提出了"文化例外"原則,對美國的企圖進行了堅決的抵制。 而普特南的敘述語調卻要更加深沉。他的《不宣而戰》是以對關貿總協定談判的回憶開篇的。他生動地記述了談判達到白熱化的最後一夜。普特南作為著名的英國大牌製片人,有曾經在好萊塢工作過的經歷,比較能夠理解歐美兩種電影體制之間的差異。他被指派參加了一個歐洲委員會的小型智囊團。這個智囊團的任務是"研究可以幫助重病纏身的歐洲電影及電視業對付好萊塢挑戰的政策提案。"這就決定了普特南的出發點。他是要"為歐洲找一條極富創意又極具商業生機的路子,而無需求助於過去經常實施的那些帶有破壞性和負面影響的政策"。因此,我認為普特南的立論更為持重公允。 相比之下,戈蘭色姆毫不掩飾自己完全站在美國國家利益的立場上說話的態度。他認為法國人就為了這么一個無關全球貿易宏旨的影視節目配額,差點毀了一個關貿總協定,是十分非理性的。 美國人說:"不要保護!" 隨著文化的傾銷與反傾銷的斗爭而來的是關於要不要進行文化保護,以及要不要對美國的影視產品實行配額的激烈爭論。 從20世紀初開始,許多國家對文化產品的貿易實行了限制。文化主權是支持貿易壁壘的核心觀點,經濟和政治問題也常常被提出來支持貿易限制。 美國用來反對加拿大、法國、韓國的文化保護主義的理論基礎是自由貿易理論。在自由貿易理論看來全球化的主題導致了產品和服務在世界范圍內更加自由地流通,每個地方只要有需求存在就可以得到滿足。可供選擇的產品和服務極為豐富,消費者喜愛全球化為他們所帶來的這些選擇,無論就質量來說還是就價格來說,可供他們選擇的范圍極其廣泛,特別是他們可以與其他國家的人們進行同樣的選擇。美國波士頓薩福克大學國際商業與戰略管理教授高皮納(Gopinath)1998年在一篇文章中質問這些國家:"政府在文化產業中所進行的這些干預管用嗎?法律和壁壘能擋住邁克.傑克遜的搖滾或麥當娜那張性感的臉嗎?……在現在這個互相聯系的世界上,對其他文化的限制會起作用嗎?" 在美國人看來,不但實行關稅壁壘和配額不會起作用,就連這些國家政府對自己國內的文化產業進行補貼或投資生產也不會起到促進其文化產業發展的作用,甚至反而會是有害的。與歐洲國家不同,加拿大採取政府補貼或投資生產的方式來促進其國內電影業的發展,而不是以進口壁壘來保護國內文化產業。然而根據美國學者威爾德曼(Wildman)和希維克(Siwek)最近的研究,"認為面對外國競爭,本國文化產業的生存並不需要政府的經濟支持。政府補貼會鼓勵一些本地公司為了得到政府的補貼,僅僅迎合政府的意志而進行影視節目的設計,製作,生產出許多配額快餐。這意味著有能力的生產商花在爭取得到政府補貼上的時間和精力要比在製作精品電影上的時間和精力多。" 貿易配額、關稅壁壘以及政府補貼,這些被傾銷國家的政府所能採取的辦法,在美國學者看來統統不靈。那麼,這些國家的政府和人民該怎麼辦呢?美國學者說:"由於採取了先進的宣傳推廣方式,發行量巨大,美國在推銷其產品,服務和觀念時通常都佔有極大的優勢。如果一個國家感到它的文化具有與美國文化相同的力量,它就應該向美國學習,向國內外的人民普及它的文化,而不是試圖把它保護起來。"面對好萊塢的沖擊,"需要先把這頭野獸喂飽了"。 中國對待好萊塢的方式:利潤分成,數量不限 正當世界文化產品--主要是影視節目產品貿易的戰爭烽煙四起、戰火紛紛的時候,中國邁進了世界貿易組織的門檻。 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和上海交通大學聯合編纂的中國第一本"文化藍皮書"《2001-2002年: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披露的資料: "我國已經向美國政府就開放中國的版權產業市場做出以下承諾: 音像製品(主要指錄音製品,不包括電影等影視作品)。中國確認對音像製品的進出口將不實行配額、進口許可證要求或其他限制,不論是正式的或非正式的。 電影作品。……中國政府不對電影的進口保持配額。此外,中國政府將允許中國公司在商業考慮的基礎上,以利潤分成的方式,進口數量不限的美國電影,這些電影須經內容審查。" 加入WTO意味著中國將按照自己並不熟悉的規則,加入到受到強手操縱的全球市場競賽之中。邁入戰火紛紛的國際文化貿易市場,中國電影產業面對著槍林彈雨。 那麼,面對加入世貿,中國的電影產業准備好了嗎?從產業規模上來說,中國電影至今沒有形成產業自己的規模。中國現有的上影、北影、長影三大製片廠,16個省辦廠以及其他一些製片企業,全部加起來的總和實力也比不上好萊塢8大公司中的任何一家。 關稅壁壘和配額是對本國幼稚工業進行保護的兩種手段。在這種情況之下,"不對電影的進口保持配額"就意味著政府必然採取其他的手段和方式來對中國的民族電影產業進行扶持,否則,以現在的這種狀況讓中國電影產業去與好萊塢"自由競爭",真可謂讓小孩子"與狼共舞"了。 因此,政府應該以法律的形式保障對民族電影補貼、投資力度和補貼投資形式。在這方面,英國的經驗可資借鑒。 從1950年8月開始,英國政府開始在所售電影票中加征"伊迪稅",部分伊迪稅所得劃入新建立的英國電影製作基金,用於資助想拍攝英國電影的製片人。50年代以後,伊迪稅成為英國電影製作的主要資金來源。伊迪稅對製片人的資助是建立在"完全自然和客觀的基礎之上"的,並且與其前一部影片所獲得的票房總收入掛鉤。事實證明,伊迪稅方案是一個巨大的成功,"毫無疑問,沒有伊迪稅,英國製片業可能已經全面崩潰,被勢不可擋的好萊塢吞沒掉"。 法國著名影評人克洛德--卡利說:"一些國家,再也不能講述自己的故事了,他們的市場九成被並不反映他們生活的美國形象所佔領。"文化產業,不僅僅是金錢的問題,還關乎到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文化身份和文化安全問題,關乎到一個民族的原創力問題。我們不可不努力。

歐美的浪漫:與敵人共枕? 本土與全球電影市場經濟大戰新策略:
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63468/63472/4357020.html

2005世界電影市場狀態_1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7d0c6f0100035t.html

全球電影市場十大:
http://www.ourznbbs.com/viewthread.php?tid=146363

閱讀全文

與法國每年生產多少部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一部電影女主叫盛如懿有彭於晏 瀏覽:145
青苔花開電影演員 瀏覽:601
台灣運動電影推薦 瀏覽:186
自製樂高電影大全圖片 瀏覽:286
潘多拉電影在線網站 瀏覽:734
演員王珞丹的電影 瀏覽:968
病毒電影院 瀏覽:946
搞笑的戰斗電影大全 瀏覽:694
電影角鬥士音樂主題誰創作 瀏覽:852
狂爆之路電影完整版 瀏覽:195
上海靜安區大寧電影院 瀏覽:118
電影票通兌券兌換碼 瀏覽:547
李嘉欣電影粵語歌主題歌曲 瀏覽:397
特別喜愛的電影英文 瀏覽:79
韓國交換溫柔中文字幕電影 瀏覽:110
十大最佳女主角電影 瀏覽:806
加勒比海盜5電影票價格 瀏覽:938
苗族電影經典愛情喜劇 瀏覽:841
五部英文電影的主要內容 瀏覽:966
老電影特別快車圖片 瀏覽: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