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納國際電影節也叫作康城(坎城)國際電影節,是一個電影人的節日,一般的舉辦方會為電影創作者頒發電影獎項。戛納電影節每年定在五月中旬舉辦,為期12天左右,通常於星期三開幕、隔一周的星期天閉幕。
戛納電影節創立於1939年,是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最頂尖的國際電影節,與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柏林國際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是"金棕櫚獎"。
(1)戛納電影節對法國的影響擴展閱讀:
戛納電影節發展歷程:
1930年代戛納電影節末,法國有感於當時德國、義大利高漲的法西斯主義氣焰,於是法國公共行政及藝術部長尚·傑伊(Jean Zay)接受菲利普·艾藍傑(Philippe Erlanger)的建議,決定在戛納創立新的國際電影節。
1939年六月,路易·盧米埃(Louis Lumière)接受擔任第一屆「國際電影節」主席,第一屆電影節預計自9月1日進行到9月30日。
戛納電影節法國外交部、教育部、電影聯合會支持下由法國藝術行動協會再辦戛納電影節,這是實實在在的第一屆。第一屆戛納電影節是在戛納的一家舊賭場舉辦。後由法國工業部和商業部共同組織。
自1946年第一屆以來,1948年跟1950年因財政困難停止舉辦。但是在1949年,電影節在新的大樓「電影節大樓」(Palais des festivals)舉辦;法國人亦稱之為「紅地毯大樓」。
自創辦以來,除1948年、1950年停辦和1968年中途停辦外,每年舉行一次,為期兩周左右。原來每年9月舉行。1951年起,為了在時間上爭取早於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改在5月舉行。
1956年最高獎為「金鴨獎」,1957年起改為「金棕櫚獎」,分別授予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等。此外,歷年來還先後頒發過愛情心理電影、冒險偵探電影、音樂電影、傳記片、娛樂片、處女作、導演、男女演員、編劇、攝影、剪輯等獎。
『貳』 世界四大電影節的戛納國際電影節
戛納國際電影節(英文:Cannes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法文:Festival De Cannes),亦譯作康城(坎城)國際電影節,創立於1939年,是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最頂尖的國際電影節,與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柏林國際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是「金棕櫚獎」。法國的戛納電影節因舉辦地擁有大海、美女和陽光(Sea,Sex,Sun)三大特色而被稱為3S電影節。當前戛納電影節每年定在五月中旬舉辦,為期12天左右,通常於星期三開幕、隔周星期天閉幕。其間除影片競賽外,市場展亦同時進行。電影節分為六個單元:「正式競賽」,「導演雙周」,「一種注視」,「影評人周」,「法國電影新貌」和「會外市場展」。
「戛納電影節是一個不關心政治的真空地帶,是一個濃縮的好像人們能直接聯系,講同一種語言的微觀世界。」
尚·高克(Jean Cocteau)
1939年,法國教育及藝術部部長讓·扎伊(Jean Zay)提議在法國創建一個國際電影節。戛納因其「陽光及美麗的景色」而當選會址。
第一屆戛納國際電影節
第一屆嘎納國際電影節,由路易·盧密耶(Louis Lumière)擔任主席,但是被二戰延誤。1945年,法國國家文藝協會(AFAA)再度被要求在外交部和教育部的支持下組織電影節;自1946起,剛創造的法國國家電影中心也聯合支持。
1946年9月20日,戛納國際電影節作為戰後的第一個重要的國際文化盛事,在戛納的舊賭場里舉行。當時,戛納國際電影節是一個設有董事會的非營利組織;並在1972年變成慈善機構。除了1948年和1950年 —— 因為缺乏資金戛納電影節被取消以外—— 每年都舉行為期兩周的戛納電影節;1951年以前是在9月舉行,後來變成 5月。1968年,戛納電影節因政治騷亂被迫中斷。
最開始的時候,戛納電影節主要是一個旅遊和社交事件,更像是電影論壇而非 賽事。 幾乎所有參展的電影都可獲得獎項。歷經多年後,隨著參加者的急劇增加和新的經濟後盾,戛納電影節改變了原來的定位,逐漸演變為電影工業中最為媒體關注的年度盛事。時至今日,每年約有一千六百個媒體的四千多個記者參加戛納電影節。 1959年「電影市場」的創建更增添了戛納國際電影節的影響力;其不但提供了一個商業平台,而且為電影工業的買家和賣家之間的會晤及討論提供了便利 。在其不斷發展的45年間,戛納電影場已成為全球電影行業的主要市場。同樣,在2000年創建的圍繞電影宮的國際村(Village International)也使越來越多的國家能促進自己的文化及電影,並為他們的製片人和電影工業提供支持。
與正式提名並行的是1962年創建的「國際影評周」和1969年創建的「導演雙周」。這兩項活動都設有各自的競賽單元。1978年,時任電影節總代表吉爾·雅各布(Gilles Jacob)創立了「金攝影機獎」(Caméra d'or),以獎勵三個競賽中的最佳影片。
戛納國際電影節初期,是由各國選送自己的電影來參賽。1972年,總代表莫里斯·貝西(Maurice Bessy),電影節主席法伍爾·勒·布埃(Favre le Bret)和董事會毅然決定戛納電影節自此將是參賽影片提名的唯一決策者,自行在全球范圍內提名參賽影片。這個決定標志著一個轉折點,很快被其他的電影節效仿。 1998年,吉爾·雅各布(Gilles Jacob)創立了「電影基石」(Cinéfondation)提名全球電影學校的短片和中片,旨在發現和提攜新的電影人才。自此,各國家和地區的兩千多部電影被送到電影節競選提名。
追隨電影基石的構想,2000年的秋天在巴黎開辦的戛納電影節官邸也是為年輕的電影人提供在國外發展自己的拍攝計劃的機會並鼓勵其在國際的推廣。
2000年,自1978年起一直擔任戛納電影節的總代表的吉爾·雅各布(Gilles Jacob),繼皮爾·福娃(Pierre Viot)之後被董事會選為主席 。皮爾·福娃(Pierre Viot)從1985年到2000年擔任主席,2000年成為電影基石會長。從2001年起,吉爾·雅各布(Gilles Jacob)由戛納電影節總經理維若妮卡·蓋拉(Véronique Cayla)及藝術總監特艾里·福茂(Thierry Frémaux)協助工作。
他們加強了戛納電影節作為年度國際電影講壇的地位。所有的電影風格、學派和類型都各得其所。無論是通過電影放映還是通過眾多豐富電影節的文化、藝術活動:討論會、表彰會、大使講堂、音樂會、展覽等,其永恆的目標是為了電影藝術的成長服務。 戛納電影節不僅是電影產業從業人員聚會的理想場所,而且也非常注意那些促進電影發展的藝術家的才能。歷經數年,戛納電影節以其在電影的藝術水準和商業影響之間取得的平衡著稱於世。不但為展示的影片保證了一個獨特的國際化的平台,而且在維護「為廣泛的受眾提供電影產品」的理念同時,也揭示和反映世界電影的發展和趨勢。
『叄』 戛納電影節到底是什麼地位
70多年來,電影界的大腕——以及無數想成為電影界大腕的人——都會在5月份的時候來到法國的這個海濱度假勝地,參加年度最盛大的活動:戛納電影節。
報道稱,戛納電影節堪稱世界最負盛名的電影節,主要是因為它與眾不同,一直以來始終是一些最偉大的電影傑作的首映之地。戛納電影節也是很多著名電影製作人的事業騰飛之地,比如昆廷·塔蘭蒂諾和史蒂文·瑟德貝里。
戛納電影節小心翼翼地打造自己的形象,只安排放映數量有限的影片;把獎項頒給由世界各地著名製作人、演員和作曲家組成的評委選中的影片;同時始終維持其世界最大電影市場的地位。
贏得戛納電影節獎項並不能保證影片獲得商業或決定性成功:
然而,毫無疑問這是個重要獎項,可以開創事業成功的起點,確保導演在電影史上佔有一席之地。它還促成數月後影片在整個評獎季大獲成功。
比如,2011年,影片《藝術家》在戛納電影節上首映,主演讓·迪雅爾丹榮獲最佳男主角獎。後來,該影片獲得了五項奧斯卡大獎,包括最佳影片獎,這也是法國電影首次贏得該獎。
但是,戛納電影節的重要地位並不僅限於頒發獎項,它還影響著哪些影片能夠對觀眾放映。對於參加戛納電影節的大多數人來說,最重要的活動就是「電影交易市場」這個環節。
「專業經銷商」——即專門為外國影片、藝術劇院及其它小眾電影尋找觀眾的影片經銷商——常常在戛納電影節上完成全年最重要的交易。希望尋找資助和推銷影片的電影製作人也來到戛納電影節,結交來自世界各地的投資者、經銷商和宣傳評論員。
以上內容參考 參考消息-戛納電影節為何如此重要?這篇文章告訴你答案——
『肆』 戛納電影節是什麼
戛納電影節是一個電影人的節日,也叫作康城(坎城)國際電影節,一般的舉辦方會為電影創作者頒發電影獎項。戛納電影節每年定在五月中旬舉辦,為期12天左右,通常於星期三開幕、隔一周的星期天閉幕。
一、戛納電影節發展歷程
1930年代戛納電影節末,法國有感於當時德國、義大利高漲的法西斯主義氣焰,於是法國公共行政及藝術部長尚·傑伊(JeanZay)接受菲利普·艾藍傑(PhilippeErlanger)的建議,決定在戛納創立新的國際電影節。
1939年六月,路易·盧米埃(LouisLumière)接受擔任第一屆「國際電影節」主席,第一屆電影節預計自9月1日進行到9月30日。
戛納電影節法國外交部、教育部、電影聯合會支持下由法國藝術行動協會再辦戛納電影節,這是實實在在的第一屆。第一屆戛納電影節是在戛納的一家舊賭場舉辦。後由法國工業部和商業部共同組織。
自1946年第一屆以來,1948年跟1950年因財政困難停止舉辦。但是在1949年,電影節在新的大樓「電影節大樓」(Palaisdesfestivals)舉辦;法國人亦稱之為「紅地毯大樓」。
自創辦以來,除1948年、1950年停辦和1968年中途停辦外,每年舉行一次,為期兩周左右。原來每年9月舉行。1951年起,為了在時間上爭取早於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改在5月舉行。
1956年最高獎為「金鴨獎」,1957年起改為「金棕櫚獎」,分別授予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等。此外,歷年來還先後頒發過愛情心理電影、冒險偵探電影、音樂電影、傳記片、娛樂片、處女作、導演、男女演員、編劇、攝影、剪輯等獎。
二、正式定名
一直到2002年,電影節才把官方名稱定為「戛納電影節」(FestivaldeCannes)。
『伍』 戛納電影節在哪個國家舉行
戛納電影節在法國舉辦的。
戛納電影節是一個電影人的節日,也叫作康城(坎城)國際電影節,一般的舉辦方會為電影創作者頒發電影獎項。戛納電影節每年定在五月中旬舉辦,為期12天左右,通常於星期三開幕、隔一周的星期天閉幕。
戛納國際電影節是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最頂尖的國際電影節,與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柏林國際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也稱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是「金棕櫚獎」。
起源
1930年代戛納電影節末,法國有感於當時德國、義大利高漲的法西斯主義氣焰,於是法國公共行政及藝術部長尚·傑伊(Jean Zay)接受菲利普·艾藍傑(Philippe Erlanger)的建議,決定在戛納創立新的國際電影節。
1939年六月,路易·盧米埃(Louis Lumière)接受擔任第一屆「國際電影節」主席,第一屆電影節預計自9月1日進行到9月30日。
『陸』 戛納電影節的存在究竟有什麼意義
戛納電影節又叫做戛納國際電影節,在1939年就成立了,一直以來都是最具影響力、最頂尖的電影節。簡單來說,在戛納電影節上獲獎,就是在電影界內給予的最高肯定。
所以,如此高級別的電影節,即便不能獲得,只是受邀也是一件很榮譽的事情。
電影節最初的目的當然是給優秀的作品頒獎,同時激發大家努力創作出更多更優秀的作品。同時,也給大家一個互相認識的機會,畢竟都是同道中人。
還可以在記者面前揚眉吐氣,要麼吹噓自己也能走紅毯,要麼讓大家看到沒有受邀又如何,一樣也能參加戛納電影節。
在這不到兩周的時間里,是戛納最熱鬧的時期。周邊的小鎮、酒店和酒吧,隨處可見有人拿著劇本推銷,有人在介紹自己,想辦法銷售自己的作品。
『柒』 戛納電影節在國際上,究竟是什麼地位
戛納電影節在國際上處於非常高的地位。
在中國有非常多的演員認為登上戛納電影節對於他們來說已經是自己的人生巔峰,登上了戛納電影節,他們在這個行業就會有自己的一席之地,這樣的認知就足以證明戛納電影節在國際上的地位是非常高的。
『捌』 戛納電影節在哪國舉辦
戛納電影節在法國戛納舉辦,這個電影節定在每年五月中旬舉辦,每一屆都為期12天左右。戛納電影節在國際上的影響力非常大,它和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以及柏林國際電影節並稱為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
戛納電影節一直備受專業人士的肯定,因為他們每年評選出的最佳影片以及最佳演員的確都是非常有實力的那種,這個電影節可不會出現注水獎項。
競賽單元
戛納電影節分為好幾個單元,而最重要的就是主競賽單元,在該環節展映的影片將角逐電影節上的各大獎項,評委們通過影片來確立其藝術水準。能入圍主競賽單元的影片本身就已經很優秀了。
除了主競賽單元之外,還有非競賽單元、一種關注單元、戛納經典、電影基金會以及正式短片競賽單元。這幾個單元也都備受關注。
『玖』 戛納電影節是什麼
戛納電影節即康城(坎城)國際電影節,創立於1939年,是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最頂尖的國際電影節之一,與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柏林國際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其最高獎項為「金棕櫚獎」。
戛納國際電影節的宗旨在於推動法國電影節發展,振興世界電影行業,為世界電影人提供國際舞台。戛納國際電影節在保有其核心價值的基礎上,也一直在進步發展,致力於發現電影行業新人,為電影節創造一個交流與創作的平台。
戛納電影節最高獎項
金棕櫚獎是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的最高獎項,創立於1957年,每年頒發一次。金棕櫚獎與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均為電影領域的國際最高獎項。金棕櫚獎是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最佳影片獎,一般僅頒發給一部電影作品。
1993年,陳凱歌導演的《霸王別姬》獲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是華語電影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獲得金棕櫚獎。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戛納國際電影節
『拾』 戛納的歷史背景
戛納在七八十年前只是個平凡無奇的海濱小鎮,並非天生就是有錢人俱樂部。市政廳絞盡腦汁也想不出拿什麼特色來吸引更多遊客來這里度假。
戛納在公元5世紀被雷漢島修道院中的僧侶們控制。1530年左右脫離了僧侶數百年來的控制。1834年英國勛爵布魯厄姆途經法國南部蔚藍海岸到義大利度假,不巧因霍亂流行邊界封鎖,只能滯留於當時還只是一個漁村的戛納。卻意外發現景物豐美,於是決定建造別墅。而後引起歐洲上流社會名人們的關注。
戛納在1899年啟用電車,1863年啟用車站,在19世紀末修建完成了一些鐵路。到了20世紀,戛納有了自己的豪華酒店,現代化的體育中心、汽車、郵局和學校。後來,1939年,法國為了對抗當時受義大利法西斯政權控制的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而創辦了「戛納國際電影節」。
戛納電影節聚集了全世界最優秀的電影創作者、明星、電影從業人員、記者、影評人以及無數影迷,每個人都以「電影」的名義在這座南法海濱小城參加一場關於電影的盛大聚會。越來越多女明星跑到戛納的海灘擺造型,由攝影師紀錄下她們的倩影,早期的麥當娜、約翰·列儂和大野洋子等巨星的到來更是在當地掀起了轟動。直到現在「戛納國際電影節」每年舉行一次,已成為世界最具影響力、最頂尖的國際電影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