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戛納電影節幾年一次都是在哪舉行
戛納國際電影節一年舉辦一次,在法國舉行。
戛納電影節舉辦地點為法國,每年的五月中旬舉辦,為期十二天天左右,通常於星期三開幕,一直延續到次周的周日閉幕。其頒發的最高獎項是金棕櫚獎,相當於奧斯卡獎中的「最佳影片」,中國電影《霸王別姬》獲得了該獎項。
戛納電影節的來由,時任法國外交部菲利普艾爾朗在各方支持下,將首屆戛納國際電影節定在1939年9月1日至20日舉行。結果9月1日德軍入侵波蘭,法國進入緊急狀態,電影節在硝煙紛飛中流產。1946年,第一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才正式載入史冊。
㈡ 戛納電影節在法國哪個部舉行
南部城市戛納。
20世紀30年代末,法國有感於當時德國、義大利高漲的法西斯主義氣焰。
特別是德國宣傳部長約瑟夫·戈培爾在1936年大力運作萊尼·里芬斯塔爾拍攝當年的柏林奧運。
之後便成為1938年的紀錄片《奧林匹亞》,強勢入圍1938年的威尼斯電影節並還奪下最佳外國影片「穆索里尼獎」;於是法國公共行政及藝術部長尚·傑伊接受菲利普·艾藍傑的建議,決定在戛納創立新的國際電影節。
第一屆電影節全名為「國際電影節」。選擇戛納是因為那邊氣候舒適。
戛納國際電影節在每年五月中旬舉辦,為期12天左右,其間除影片競賽外,市場展亦同時進行。
電影節分為六個單元:「正式競賽」,「導演雙周」,「一種注視」,「影評人周」,「法國電影新貌」和「會外市場展」。
自開辦以來,戛納國際電影節始終堅持其創立初衷即推動電影節發展,振興世界電影行業,為世界電影人提供國際舞台。除了對電影節初衷的堅持,電影節也准備好接收新的概念想法。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電影節在保有其核心價值的基礎上,也一直在進步發展,他們致力於發現電影行業新人並且為電影節創造一個交流與創造的平台。
㈢ 戛納電影節的日期一般是什麼時候,為什麼要定在這個時間
戛納電影節舉辦地點為法國,每年的五月中旬舉辦,為期十二天左右 。
自創辦以來,除1948年、1950年停辦和1968年中途停斷外,每年舉行一次。原來每年9月舉行。1951年起,為了在時間上爭取早於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改在5月舉行。今年的第72屆戛納電影節將於5.14日正式開幕,5.25日閉幕。
㈣ 五月風暴的事件過程
1968年1月,法國青年和體育部長弗朗索瓦·米索福前往巴黎大學楠泰爾學院為游泳池落成剪綵。由於不滿大學對於男生訪問女生宿舍的嚴格限制,一些學生圍住部長,德裔無政府主義者、人稱「紅毛丹尼」的丹尼·科恩-邦迪質問「為何從不談論學生性方面問題」,部長輕率答復「你可以跳到水中來敗敗火」,科恩-邦迪立即回應「這是法西斯官員對於學生所作的唯一答復」,被激怒的學生們應聲高呼「打倒性別隔離區」,不知所措的部長匆匆離去,學生們的反抗開始了:他們已經有了明確的目標——政府,和眾望所歸的領袖——紅毛丹尼。
3月21日,一支左翼突擊隊佔領了巴黎美國捷運公司大樓,以抗議越戰的持續,警方拘捕了6人,其中一人為楠泰爾學院學生,次日,科恩-邦迪率領學生佔領楠泰爾學院行政樓以示抗議,這是法國歷史上第一次學生佔領教育行政機關。一時間形形色色的學生組織紛紛雲集楠泰爾學院,並成立了以「紅毛丹尼」為首的「322運動」組織。
騷動起來的不僅僅是學生,2月,文化部長馬爾羅解除了德高望重的法國電影資料館館長朗格魯瓦的職務,憤怒的電影界人士成立了「捍衛電影資料館委員會」,要求馬爾羅辭職。4月21日,馬爾羅恢復朗格魯瓦職務,卻以中斷資料館政府資助作為報復,這一行徑遭到了電影界和知識界的強烈反彈,也促使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在「紅五月」里堅定站在了學生的一邊。
5月2日,校方關閉楠泰爾學院,並責令科恩-邦迪等8名學生骨幹到巴黎大學總部紀律委員會接受訓斥,次日,巴黎大學學生到索邦大學總部門前集會抗議,教育部長阿蘭·佩雷菲特和校長讓·羅什擔心引起連鎖反應,出面邀請大批警察入住索邦校區。這是巴黎大學700年歷史上第二次被關閉,上次是因為納粹佔領,且根據法國傳統,警察不得進入校園,這些行動不但更加激怒了學生,也使得大多數教授、學者站在了同情學生的立場上。當天下午,1600名警察包圍校園,逮捕300多名學生;學生們高呼「還我同志」的口號進行抵抗,結果遭到催淚瓦斯和警棍的鎮壓,學生和圍觀青年隨即在盧森堡廣場壘起了象徵革命的第一道街壘,戰斗開始了。
5月6日,法國全國學生聯合會(UNEF)和全國中等和高等學校教師工會(SUESUP)號召總罷課和罷教;8日,薩特等一批名人發表聲明,號召「所有勞動者和知識分子在物質和道義上支持學生和教師們發起的斗爭」,人們開始揮舞旗幟,高唱《國際歌》,上街遊行,學生和警方在聖日爾曼大街的激烈沖突導致422人被捕,超過900人受傷受傷;9日,薩特等再聯署「向用一切手段擺脫異化秩序的學生們致敬」宣言,拉丁區爆發更大規模示威抗議,而警方則封鎖塞納河上橋梁,雙方展開激烈沖突,導致數百人的受傷、被捕,沖突一直持續到次日黎明。電影界的積極介入使得「五月風暴」的消息迅速傳遍法國,里昂、南特、斯特拉斯堡等地學生紛起響應,拉丁區更成了街壘的世界,這一夜被稱為「街壘之夜」。
11日晚,出訪歸來的總理蓬皮杜宣布警方撤出索邦校區,13日,總工會(CGF)、法國民主勞工同盟(CFDT)和巴黎學生組織80萬人橫穿巴黎的遊行,社會黨、共產黨的著名政治家及後來的法國總統密特朗、法蘭西第四共和國的總理皮埃爾·孟戴斯·弗朗斯(Pierre Mendès France)、羅歇等也出現在行列中;示威者隨即進駐索邦,並在此後一周內相繼佔領了拉丁區大多數公共建築。
戴高樂總統對五月風暴最初的反應是不屑一顧的,並堅持於14日出訪羅馬尼亞。次日,法國國家劇院、法國作家協會等單位均被示威者控制,戛納電影節也為聲援學生草草中止。一些學生組織開始奔赴工廠和全國串連,號召「工人階級從瘦弱的學生手中接過領導權」,罷工浪潮開始席捲法國。18日,法國公交系統罷工,巴黎徹底癱瘓。
21日,政府下令將科恩-邦迪等驅逐出境,次日,爆發了反驅逐的大遊行。24日,回國後一直保持緘默的戴高樂發表講話,同意進行大學,經濟與社會改革,建議公民投票,示威者以「再見,戴高樂」的呼聲回應,總統的支持者向示威者發起攻擊,並導致兩人死亡;25日,政府和公會開始談判,並於27日達成一系列協議,卻遭到大多數工人的拒絕,示威者開始醞釀組織一個包含所有左翼力量的、類似1936年人民陣線的「人民政府」。從5月27日開始至6月30日,法國陷入嚴重的政治危機。學生與工人持續示威抗議,並且反對5月27日在蓬皮杜政府的主導之下,資方與工會代表所簽署的勞資協議。戴高樂總統甚至認為情況已經失控。左派政黨與政治人物則宣稱可以負起政治責任,組織臨時政府控制局勢。
29日,五月風暴達到最高峰,這一天僅有5000萬人口的法國全國有1000萬工人罷工,300多個工廠被工人佔領,30多所大學被學生佔領。就在同一天戴高樂突然失蹤,甚至有傳言他已自殺。
就在這一天,戴高樂秘密飛赴德國,前往德國的法軍駐守地巴登-巴登(Baden-Baden),會見了法國駐軍司令馬索,並取得軍方效忠;胸有成竹的總統當即飛回,並於30日16點30分發表講話,宣布解散議會,舉行大選。並且呼籲法國人民發揮公民的精神,支持民選的政府。在戴高樂總統呼籲完之後二個小時之內,五十萬公民隨即走上街頭,在香榭麗舍大道示威支持戴高樂總統否定密特朗的政治野心。戴高樂總統的堅定宣示成為法國政治危機結束的開始。在隨後的六月里,示威與工廠佔領逐漸減少與撤出,各政黨也忙著准備國會解散後之選舉。
示威者試圖抵制大選,並憤怒高呼「青年人已在街壘上投出了他們的一票」,但政府方面已奪取了主動權,6月1日,示威和集會被禁止,大批罷工工人被解僱,兩名工人在此後的沖突中死亡。10日,大選投票開始,就這次選舉一些學者嘲諷道,如果政府不喜歡人民,為何不解散人民,再選另一群人民呢?一些運動組織者仍在做最後努力,但已無濟於事,參與者和支持者都已精疲力竭。16日,示威組織宣布解散,並撤出索邦等公共設施。這一天整個巴黎被裝點成標語、口號、傳單、紅旗的海洋,人們用歡呼、吶喊和歌唱,給「五月風暴」的失敗,畫上了「精神勝利」的喜劇性句號。30日,選舉揭曉,戴高樂右派贏得人民46%的支持,並且在國會獲得72%的席位。第五共和國的危機因此完全解除,戴高樂任命新總理莫里斯·顧夫·德姆維爾(Maurice Couve de Murville),積極進行學生與社會所要求的各項改革。
口號
1.消費社會不得好死,異化社會不得好死,我們要一個新的獨創的世界,我們拒絕一個用無聊致死的危險去換取免於飢餓的世界
2.直到用最後一個資本家的腸子勒死最後一個官僚之前,人都是不自由的。
3.不要改變僱主,而要改變生活的被僱傭
4.行動一定不要是反應,而是創造
5.我持有對現實的願望,因為我相信我的慾望的實現
6.嚴禁「嚴禁」
7.沒有什麼東西叫做革命思想,只有革命行動
8.前進,同志,舊世界已經被你拋在腦後
9.你們雖富猶懼,雖生猶死
10.商品是人民的鴉片
㈤ 戛納電影節在哪國舉辦
戛納電影節在法國戛納舉辦,這個電影節定在每年五月中旬舉辦,每一屆都為期12天左右。戛納電影節在國際上的影響力非常大,它和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以及柏林國際電影節並稱為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
戛納電影節一直備受專業人士的肯定,因為他們每年評選出的最佳影片以及最佳演員的確都是非常有實力的那種,這個電影節可不會出現注水獎項。
競賽單元
戛納電影節分為好幾個單元,而最重要的就是主競賽單元,在該環節展映的影片將角逐電影節上的各大獎項,評委們通過影片來確立其藝術水準。能入圍主競賽單元的影片本身就已經很優秀了。
除了主競賽單元之外,還有非競賽單元、一種關注單元、戛納經典、電影基金會以及正式短片競賽單元。這幾個單元也都備受關注。
㈥ 戛納電影節在哪裡舉辦
2019年戛納電影節在法國戛納舉行。
戛納國際電影節(英文:Cannes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法文:Festival De Cannes),亦譯作坎城國際電影節。
創立於1946年,是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最頂尖的國際電影節,與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柏林國際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也稱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是「金棕櫚獎」。
戛納國際電影節在每年五月中旬舉辦,為期12天左右,其間除影片競賽外,市場展亦同時進行。
電影節分為六個單元:「正式競賽」,「導演雙周」,「一種注視」,「影評人周」,「法國電影新貌」和「會外市場展」。
自開辦以來,戛納國際電影節始終堅持其創立初衷即推動電影節發展,振興世界電影行業,為世界電影人提供國際舞台。
除了對電影節初衷的堅持,電影節也准備好接收新的概念想法。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電影節在保有其核心價值的基礎上,也一直在進步發展,他們致力於發現電影行業新人並且為電影節創造一個交流與創造的平台。
戛納電影節一直在影迷心中地位頗高,至今為止,華語片只有《霸王別姬》拿到過最高獎金棕櫚。而演員類獎項,華語演員有梁朝偉,張曼玉以及葛優。
典禮紅毯上的焦點所在,莫過於是開幕片《喪屍未逝》(The Dead Don』t Die)劇組。
包括導演吉姆·賈木許、演員比爾·莫瑞、亞當·德賴弗、蒂爾達·斯文頓、科洛·塞維尼、賽琳娜·戈麥茲等主創悉數亮相,電影節的藝術總監蒂耶里·福茂則按慣例站在盧米埃爾廳的台階上,迎接遠道而來的影人。
之後簡短的開幕式上,大半時間都用於向今年3月過世的法國著名導演阿涅斯·瓦爾達致敬,今年戛納電影節的海報也取材自她拍攝長片處女作《短角情事》的工作照。
此外,便是由墨西哥導演亞利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里圖領銜的主競賽單元評委的集體亮相。如往年一樣,今年的戛納電影節也在深沉的懷念與熱烈的期許中拉開序幕。
然而,擺在歐洲最負盛名的電影節面前的諸多新問題,卻並不比往年少。
㈦ 法國有哪些關於二戰題材的電影值得一看
關於一些二戰題材的法國電影,我給大家推薦以下幾部。
1.《隨心所欲的五月》是一部講述二戰期間,德國納粹入侵法國,加萊海峽小村莊的人們准備逃離故土,躲避戰亂,一個母親帶著兒子逃離的而展開的戰火間的故事。電影一面展現了法國鄉村美麗醉人的景色,另一面展現了與德國納粹的慘無人道。影片中,掉了隊的軍官,在自家酒窖睡過頭的農夫,帶領村民逃亡的村長,以及受盡戰亂之苦的百姓,導演利用不同角度來呈現這段令人心痛的歷史。影片雖然展現了納粹慘無人道的一面,但是影片中的一些小細節還是體現出了在那個戰火燃燒民不聊生的時代人性的光輝依然閃耀。
㈧ 戛納國際電影節的介紹
戛納國際電影節(英文:Cannes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法文:Festival De Cannes),亦譯作康城或坎城電影節,是世界最大、最重要的電影節之一。1939年,法國為了對抗當時受義大利法西斯政權控制的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於是創辦了自己的國際電影節。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使籌備工作停頓下來,大戰結束後,1946年戛納舉辦了首屆電影節。
戛納國際電影節是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最頂尖的國際電影節之一。與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柏林國際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其最高獎是「棕櫚獎」。戛納電影節每年定在5月中旬舉辦,為期12天左右。
為了在時間上爭取早於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從1951年開始戛納國際電影節改在5月舉行。1956年最高獎的「金鴨獎」在1957年起改為「金棕櫚獎」。分別授予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等。歷年來還先後頒發過愛情心理電影、冒險偵探電影、音樂電影、傳記片、娛樂片、處女作、導演、男女演員、編劇、攝影、剪輯等獎。電影節分為六個單元:正式競賽、導演雙周、一種注視、影評人周、法國電影新貌、會外市場展。
㈨ 戛納電影節在哪國舉辦的
戛納電影節是在法國的戛納舉行的。戛納電影節開始於20世紀30年代末,但是真下創立的時間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1946年,就在這年的9月20日,在法國的外交部、教育部、電影聯合會等部門的支持下由,法國藝術行動協會舉辦了戛納國際電影節,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屆,首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是在戛納的一家舊賭場舉辦,從此以後戛納電影節就由法國工業部和商業部共同組織。
戛納電影節自從開辦以來,始終堅持創立時候的初衷,以推動電影發展為目的,振興世界的電影行業,為世界的電影人提供一個國際的大舞台。當然,戛納電影節也是與時俱進的,並沒有原地踏步,也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會接入一些新的概念和想法,也是一直在進步的。戛納電影節也是致力於發現電影行業新人,並且為電影節創造一個交流與創造的平台。
2019年的戛納電影節舉行時間是在5月14日至25日,是在法國南部城市戛納舉行的,這次戛納電影節已經是第72屆了,這屆電影節亞洲電影再一次拿下了金棕櫚獎,這個金棕櫚獎得主是韓國導演奉俊昊的《寄生蟲》。
㈩ 戛納電影節幾年一次
戛納電影節一年一次。
戛納電影節自創辦以來,除1948年、1950年停辦和1968年中途停辦外,每年舉行一次,為期兩周左右。原來每年9月舉行,1951年起,為了在時間上爭取早於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改在5月舉行。
金棕櫚獎是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的最高獎項,創立於1957年,一般僅頒發給一部電影作品。金棕櫚獎與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均為電影領域的國際最高獎項。
金棕櫚獎的前身為金鴨獎,即國際電影節大獎,從1946年第1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開始設置。因其獎杯為金制棕櫚枝,故稱「金棕櫚獎」。
戛納國際電影節的單元設置
戛納國際電影節分為「主競賽」、「一種關注」、「短片競賽」、「電影基石」、「導演雙周」、「國際影評人周」、「法國電影新貌」、「會外市場展」等單元。
有兩組評審團分別評審長片和短片。主競賽單元評審團由各國電影文化藝術界人士組成,其人選都是頗有聲望的導演、演員、編劇、影評人、配樂作曲家等,其中一名擔任評審團主席;非競賽單元以提拔新人為主,其中一種關注單元和導演雙周單元發掘了不少具有潛力和成就的導演。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戛納國際電影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