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外大片 > 南傳佛教泰國電影

南傳佛教泰國電影

發布時間:2022-10-24 07:13:15

什麼是南傳佛教

【北傳佛教】

指自北印度經中央亞細亞傳入中國、朝鮮、日本的佛教,及由尼泊爾、西藏傳入蒙古一帶的佛教之總稱。此系佛教與通行巴利佛典的錫蘭、緬甸、泰國、高棉等國的佛教,風格迥異,因其系由印度向北傳布,故十九世紀研究佛教之歐洲學者,稱前者為北傳佛教或北方佛教,後者為南傳佛教、南方佛教。

整體而言,北傳佛教多與傳承地之固有文化融合,以大乘為主,流行梵文聖典及其翻譯經典。南傳佛教則保存較濃厚的印度原始佛教色彩,主要流行巴利語佛典。

中國自西漢哀帝元壽元年(2 B.C.)由西域傳入佛教,東漢末年陸續譯出佛教典籍,佛教教義開始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相結合,至隋唐而臻於鼎盛,形成天台、華嚴、法相、律、凈土、禪等宗派。宋代以後又漸與儒道融合。漢譯佛典的數量極大,現存最古老的漢譯佛典是二世紀後半期安世高和支婁迦讖所譯的。其後經歷三國、兩晉以至唐、宋各時代,均有譯本推出,故現存漢譯佛典為數在一千七百部以上,是研究佛教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料。

西藏佛教自七世紀左右起直接由印度傳入,傳入後逐漸形成具有西藏地區特色的藏傳佛教(俗稱喇嘛教)。藏譯佛典數量僅次於漢譯,其中包含漢譯佛典中所未見的中後期大乘經論,是研究中期與後期印度佛教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料。又因藏譯佛典大部分是從梵文原典直譯,容易還原為梵文,故也被稱為『准梵語佛典』。其翻譯時代始於七世紀,直到十三世紀仍持續著經典的翻譯。

蒙古佛教由西藏傳入。蒙古文譯本的佛典是從藏譯或漢譯再譯而成,故其資料價值不高。

朝鮮於四世紀後期傳入中國佛教,七世紀以後更派遣僧人至中國求法,主要為禪宗。與日本同為漢譯佛典流行區。

日本於六世紀前半葉自中國、朝鮮傳入佛教,旋即發展為日本之主要宗教,且宗派極多。

梵文佛典主要是大乘經典,與漢譯、藏譯相比,數量極微。可分為在尼泊爾古塔及僧院發現的『尼泊爾本』;在中亞發掘的『中亞本』;發現於北印度喀什米爾古塔的『基爾基特本』。我國的新疆與西藏,也保存不少梵文原典。

此外,中國、西藏、朝鮮、日本等,各宗祖師及高僧之著作甚豐,亦為北傳佛教特色之一。

FROM:【中華佛教網路全書】

【南傳佛教】

又稱南方佛教、南傳上座部。指傳布於南亞的佛教。分布在南亞地區的佛教,可大別為四類∶(1)流布於現在錫蘭、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國家的南方上座部佛教。(2)興起於越南,而與儒道二教混融的混成佛教。(3)過去在柬埔寨曾盛極一時的吉蔑民族所信奉的佛教。(4)爪哇、蘇門答臘、馬來半島等地所傳的南海佛教。

上列四類中,第三、四類現今僅存藝術的遺跡。第二類屬中國佛教系統。第一類又稱為巴利佛教,蓋此系統大部分均依據巴利語聖典。而所謂南方佛教,主要即指此系而言。

西元前三世紀,阿育王派遣其子摩哂陀長老將印度本土佛教輸入錫蘭島,此為錫蘭佛教之開端。西元前一世紀,錫蘭佛教分裂為大寺派與無畏山寺派。三世紀時,無畏山寺派又分出南寺派。其中,大寺派被視為錫蘭佛教的正統。五世紀時,有覺音、達磨波羅等大注釋家。

在其他國家方面,西元四至五世紀以後,緬甸即有佛教傳入,然採納南方上座部佛教,則始於1058年阿耨樓陀王時代。西元十二世紀以後,泰國開始接受上座部佛教。1361年,錫蘭的僧伽領袖,被迎入泰國,為泰王傳戒。至於柬埔寨、寮國之接納上座部佛教,則始自十四至十五世紀泰民族之徵略後。

南方上座部之特質在於嚴守戒律,保持原始佛教傳統。在巴利文獻方面,除了完備的經律論三藏,還有數量極為龐大的注釋書、復注、綱要書、史書、文法書、詩書等。

◎附∶葉均〈南傳上座部佛教源流及其主要文獻略講〉(摘錄)
南傳(一稱南方)上座部,是指現在盛行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及我國雲南省傣族地區等的佛教。它是部派佛教中的一個派系。南傳,是從其源流及地理而說,因為這個派系是由印度南傳到斯里蘭卡而後發展起來的。這一系的佛學,近代發展比較快,世界上已有許多國家的佛學者用各種文字翻譯和研究他們的典籍。

近代佛學者,為了研究整個佛教學說的方便,按照語文分為三大系,即漢語系、藏語系、巴利語系。南傳上座部屬於巴利語系,因為他們的三藏典籍和許多重要的著作,都是用巴利語寫的。除了巴利語系有一部完整的三藏典籍和各種論著之外,其他北傳佛教的經籍,絕大部分都保存在我國的漢文和藏文的藏經里。

另外一種分法,是所謂大乘和小乘。稱漢語系和藏語系中的大乘理論為大乘,稱巴利語系的佛教及其他類似的佛教為小乘。但巴利語系的佛教徒則自稱為上座部,不接受小乘這樣的名稱,並且不承認大乘是佛說。原來上座部及其他一些舊部派的比丘們的理想,是遵照佛的弟子或聲聞的行徑,求證涅盤,使個人解脫。大約在西元一世紀左右形成一個佛教派別,宣稱要遵照菩薩的行徑,謀求一切眾生解脫,不求現世證阿羅漢,而求未來成佛。自稱能運載無量眾生從生死大河之此岸達到菩提涅盤之彼岸,故名大乘,而貶稱原始佛教和其他部派佛教為小乘。在《島史》則稱大乘為『戲論派』,《論事》稱為『大空派』,大寺的僧眾稱他們為『方等派』。從大乘和小乘這兩個名詞本身的概念來看,是包含著自褒貶他之意的。但現在的學術界,為了研究佛學而沿用此名,則無褒貶之意,而是對歷史發生發展的事實而作客觀的分析。從歷史上看,過去大乘和小乘之間的互相對立、爭執、排斥的情況是存在而且相當激烈的。內部自相鬥爭的結果,促使佛教在印度的消亡!這個問題,佛陀生前就曾警告他的弟子說∶『彼人不了悟,「我等將毀滅」!若彼等知此,則爭論自息。』(見《法句》第六頌)此頌是佛陀在只陀林針對爭論比丘而說,其大意是∶那些爭論不休的人完全不知道,我們將為此爭論所困而走上毀滅之途!如果他們懂得這種危險性,就不會爭論了。現在各國佛教徒的情況已經有所變化,大多數佛教徒都認識到,雖然佛教各派的學術思想有所不同,但都是本著釋迦牟尼的言教而各自發展起的,所以大家都願意互相往來,講團結,講友誼。從這方面講,我們就不能不注意,在彼此互相友好訪問之時,不宜採用『大乘』和『小乘』這樣可能引起誤會的言詞,為了加強各國佛教徒和人民的團結和相互尊重,應該稱他們為上座部佛教,這是他們一向自稱的正確的部派名稱。

(一)南傳上座部佛教源流
下面講南傳上座部的源流。所有佛教徒共同尊敬的教主釋迦牟尼,大約為西元前六世紀的人,他的生滅年代有幾十種不同的說法,其確切的年代,無法肯定,這里略舉幾種比較普通的傳說∶

(1)依照南方上座部佛教各國傳統的說法是∶佛滅於西元前544或543年,在1956年,有許多國家舉行一次盛大的佛滅二千五百周年紀念活動,就是依據這種傳說的。所以這個佛滅年代的說法,現在已經實際為世界許多國家所採用了。

(2)近代的學者,根據考證印度歷史上最偉大的阿育王年代,有的推論佛滅於西元前483年,有的說前480年,有的說前470年等等,未得一致。

(3)中國的『眾聖點記』說,據傳佛滅之後,比丘僧團在第一個雨季安居完畢,便在戒本末尾上點一點以記佛滅之年,到了蕭齊·永明七年(489),共得九七五點。據此,則佛滅於西元前486年。

釋迦牟尼本人,原是迦毗羅衛國的一位王子,二十九歲出家,三十五歲成道,說法四十五年,八十歲入滅。他所說教的地區,主要是在古印度恆河流域的中游一帶。他收了很多男女弟子,建立了比丘和比丘尼僧團。在他寂滅之後的第一年,便由他的上首弟子摩訶迦葉主持,召集了五百長老於摩揭陀國的首都王舍城,在阿闍世王的協助之下,誦集了佛陀生前所說的教法。這次集會把當時誦出的教法分為毗奈耶(戒律)和達磨(法)兩大類(律藏和經藏)。達磨被編成五集,即《長部》、《中部》、《相應部》、《增支》及《小部》。這些經典和戒律編好之後,分別付託一些教師傳授弟子,使其用口授的方式代代保存下去。佛教史上稱這為第一次『結集』。所謂『結集』,是合誦或會誦之意,就是佛的弟子們集合在一起,把佛陀所說而當時只有口頭傳誦並無文字記載的經典,進行一番會誦、審定,系統地把它確定下來。

佛滅之後,約一百年間,比丘僧團仍然按照佛陀所制訂的戒律過著原來最簡單的生活,基本上是以乞食為主,把佛的教義口授給弟子,弟子們輾轉相傳,向各地繼續宣揚四諦、八正道、五蘊、十二因緣等法,嚴持戒律,和合相處,不分派別。佛教史上稱它為『原始佛教』時期,亦稱為『早期佛教』或『初期佛教』。

在佛涅盤一百年後,當摩揭陀國迦羅阿輸迦(俗稱黑阿育)王在位時,僧團內部便發生了分裂。其主要原因是對於戒律的見解有分歧。據說當時以吠舍離為根據地的東部比丘,實行了一些與原始教規相違背的事,而西部(摩偷羅)的耶舍比丘對此加以反對,並且邀請東西方的七百位長老,在吠舍離舉行第二次結集,從人數說名為『七百結集』,從地點說又名『吠舍離結集』。這次結集的結果宣布了雙方爭執的十點是違背戒律的,即所謂『十事非法』。而東部大多數的僧人卻不同意這種決議,因為是這些有地位的上座長老們所決定,大家也無可奈何,只好另外集會一處,也用會誦的方法,另外訂正戒律,退出原來教團的主體,自成一派,因為他們人數多,就叫做『大眾部』。這樣,僧團就公開分裂成為『大眾部』和『上座部』兩大派,各行其是。此後,佛教僧團形成了更明顯的分裂,在四五百年間,分成十八部或二十部。佛教史稱這個時期為『部派佛教』。

佛滅後二百多年,在印度史上最著名的阿育王統治時期,由於國王虔誠信仰佛教,因此便有許多非佛教徒,為了分享這些布施而來參加僧團,其行為放逸,則與佛教的教義相反。結果使那些行為純潔而真正信奉佛教的比丘,不願與這些行為不正的人為伍。據說在華氏城的王室寺院中,有七年沒有舉行過『布薩』和『自恣』等宗教儀式。阿育王聞知此事,大為震驚,便邀請目犍連子帝須長老來首都華氏城,幫助凈化了僧團,並召集一千位長老,舉行第三次結集,會誦出比較完整的經律論主要成分。據說今日存在的上座部巴利語三藏,就是這次大會最後編定的。

這次大會,還曾作出另一項重要的決議,派遣傳教師到世界各國去傳播佛教。這些傳教團,都由一位著名傳教師及另外四位長老組成,不但可以傳播佛法,還可以建立新的比丘僧團。被派往僧訶羅(今斯里蘭卡)的使團,是由阿育王的兒子摩哂陀率領四位長老和一位沙彌,在提婆南毗耶·帝沙統治時期(西元前250~前210)到達該國的。他們傳教的工作進行得很順利,在不長的時間內,就使國王以及大臣和人民信仰佛教,建立了比丘僧團,創建塔寺,如著名的大寺等。以後,摩哂陀的妹妹僧伽密多也被派去斯里蘭卡,建立了比丘尼僧團,並從佛陀伽耶佛陀坐在樹下成道的那株菩提樹上折下一枝幼苗帶去栽在大寺園內,至今尚存,被視為國寶之一。從此開始,斯里蘭卡才有佛教。

摩哂陀傳入斯里蘭卡的三藏經典,屬於分別說系的上座部,但當時仍以傳統的記誦方法流傳。因為國內有時也發生內亂,使教團中的長老體會到,只依賴某些人用不可靠的生命對記誦的方法來保存經典,是一件冒險的事。由於這種考慮,使長老們於西元前一世紀,伐多伽摩尼·阿巴耶王時(西元前101~前77),在斯里蘭卡中部馬特列地區的阿盧寺,舉行一次重要的結集,由羅揭多主持,五百長老參加,誦出上座部的三藏和義疏,並決定把一向口口相傳的三藏經典第一次用巴利文字寫在貝葉上保存。這對後來上座部佛教長期流傳有著決定性的作用。斯里蘭卡的史學家評說∶『保存印度早已失傳的巴利文上座部聖典,是僧訶羅民族對人類文化遺產最偉大的貢獻。』(《錫蘭簡明史》)上座部的史書中認為這是第四次結集。北傳佛教記載,約在一世紀,迦膩色迦王時,在迦濕彌羅第四次結集,但南傳佛教史書無記載。

佛教傳入斯里蘭卡之後,建立了僧團,國王把自己的王家公園布施給比丘,改建成著名的大寺,為比丘僧團的中心。在家佛教信徒,皈依佛法僧三寶,遵守五戒,禮拜佛塔和菩提樹以表示恭敬佛陀,大約在一世紀時,才開始以佛像作為禮拜的對象。

直至西元前一世紀,比丘僧團都是承認大寺的權威。到了伐多伽摩尼·阿巴耶修建了一座宏大的無畏山寺,獻給大寺中的摩訶帝須,他便帶領五百徒眾脫離大寺去無畏山另立一派。這樣,斯里蘭卡的佛教史上便第一次分裂為大寺與無畏山兩大派。(中略)到了摩訶舍那王建成只陀林寺,獻給此派的古哄帝須,他們便以該寺為中心而被稱為只陀林派。這樣,斯里蘭卡的僧團便分成了三派。僧團雖分為三,但都是屬於上座部,他們主要的巴利文三藏經典是相同的。然而無畏山和只陀林寺的長老們都各自著有解釋經典的註疏,對於經典某些章節的解釋,則與大寺僧人所作的註疏有些不同。後來,這些註疏的原作都不存在了,唯有大寺派的思想體系繼續流傳到現在,這和覺音有著密切聯系。

覺音是南傳上座部巴利語系佛教的一位傑出的著述家,約為五世紀前半時人,出生於北印度佛陀伽耶附近的婆羅門族,在佛陀伽耶一座僧訶羅人建造的寺院出家,於摩訶那摩王時(410~432)去僧訶羅首都阿努拉達補拉,住在大寺,專研巴利三藏和僧訶羅文的註疏,並用巴利文著述了很多書。原來古代僧伽羅僧人,曾用僧伽羅文寫了不少註疏,因為其他上座部佛教流行的國家不懂僧伽羅文,所以這些註疏——主要是大寺的作品,『都被偉大的注釋家覺音以律藏和經藏中各種典籍的註疏形式譯成了巴利文』(《錫蘭簡明史》)。覺音依據大寺派的傳統思想理論,對巴利三藏聖典都寫了重要的注釋,並寫了一部著名的《清凈道論》,系統地論述三藏和義疏的精要。他對南傳上座部佛教的長期流傳是有很大影響的。

上座部佛教在斯里蘭卡盛行之後,同泰國和緬甸等盛行上座部佛教的國家有著密切的聯系,教徒之間,互相往來,相互學習,相互補救。在斯里蘭卡的佛教興盛時期,把大寺派上座部的學說傳播到泰國、緬甸去,到了佛教衰落時期,又從泰國及緬甸把上座部佛教傳回來。例如∶1361年,錫蘭僧王被當時的暹羅國王邀請前往其國建立僧團,他所成立的僧訶羅僧團於以後約二百年中,在暹羅起了非常重大的作用。1425年,有緬甸、暹羅和柬埔寨比丘前來錫蘭,學習經教,在迦羅利耶重新受戒。他們回國後,分別在本國仿照錫蘭僧團的形式,建立宗教組織。1476年,有一宗教使團從勃固來訪錫蘭,並有若干緬甸僧人在迦羅利耶受戒。他們回國以後,也建立了名叫僧訶羅僧團的宗教組織(見《錫蘭簡明史》)。在十一世紀和十二世紀,斯里蘭卡經常遭到外國侵略,佛教也跟著衰弱下去,十一世紀末,曾遣使緬甸,請緬甸僧人去錫蘭傳戒,重新建立僧團。到十八世紀時,錫蘭佛教的宗教形式已等於全部滅亡,塔寺盡成丘墟,連一位正式的比丘都沒有了,經典也沒有了,這是錫蘭佛教史上最凄涼的時期!直至1750年,才遣使暹羅請求派比丘來錫蘭傳戒,獲得暹羅國王的同情,派遣以優波離為首的十名比丘佛教使節團,並抄寫了許多上座部的經典,於1753年到達錫蘭,當時便有以薩拉能格拉為首的數百人從暹羅僧人受比丘戒,數年之後,便有比丘三千餘人。從此重建僧團,重修塔寺,佛教文化又漸漸地在山區里重興起來,同時這也是目前斯里蘭卡暹羅派僧團的開始。1802年,摩訶格羅瓦·匿納唯曼羅帝須又從緬甸傳入比丘僧團,名為阿曼羅波羅派。1865年,阿般格訶梵多·即陀沙婆再從緬甸傳來比丘僧團,名為藍曼匿派。目前斯里蘭卡雖有三大派僧團,但他們的根本教理並無差別,都是南傳上座部佛教。泰國和緬甸等國的僧團也是這樣。

錫蘭的南傳上座部佛教和中國的佛教文化交流,很早就有一種特殊關系∶約在410年,我國的法顯訪問了師子國,在無畏山住了兩年,他的游記里描繪了當時錫蘭的首都、民情和佛教的盛況,為後人提供了非常寶貴的歷史資料,也為錫蘭的歷史和佛教增了光,很受錫蘭人民崇敬。約在434年,有師子國鐵索羅等兩批比丘尼先後到達中國當時南方宋都建康(南京),為慧果等三百餘人授比丘尼戒,在中國建立比丘尼僧團。中國比丘尼於二眾中受戒,是從慧果開始的。比丘尼僧團在錫蘭傳承了一千多年,約在十一世紀而絕跡,此後,南傳上座部盛行的國家,至今仍未恢復起合格的比丘尼僧團。覺音於五世紀前期在錫蘭用巴利文寫的《善見律毗婆沙》,約在五世紀後期,便傳入中國,並被譯為漢文流通。當時在中國流傳『眾聖點記』的佛滅年代說,也是隨著這部書傳進來的。

前面說過,南傳上座部佛教已有四次重要的結集,但據各種史書記載,還有不少次要的結集,不斷地修訂他們的經典。此外,另有兩次很重要的結集。據緬甸的說法,1871年,敏東(或曼同)國王(1853~1878)在曼德勒召開上座部佛教第五次結集,有二千四百人參加,用三年多時間重新校對巴利文大藏經。同時建立了一片塔林,叫古道陀石經院(一說庫托道藏經塔庫),每座塔里有一塊石碑,每塊石碑上刻篇佛經,把這次新校對的巴利文大藏經,全部刻在七二0座石經塔上,使佛典得到長期保存。1954至1956年,緬甸政府在首都仰光舉行一次上座部佛教史上規模最大的第六次結集,出席者有緬甸、泰國、斯里蘭卡、柬埔寨、寮國、印度、巴基斯坦等國的長老比丘二千五百人,根據各國的各種版本,對巴利語的經、律、論三藏典籍,進行了一次非常嚴密的校勘,並且決定把這次校勘的典籍全部陸續地刊印出來,作為現代世界上最有權威的巴利語大藏經新版本。這是南傳上座部佛教各國僧團在現代史上一次通力合作的重大成果。

根據《二千五百年的佛教》第六章所附的一個部派源流表如下∶

┌——————————————┐
上座部 大眾部
┌————┼————┐ ┌————┴————┐
上座部 犢子部 雪山部 雞胤部 一說部
│ │ (高拘梨柯部) (說出世部)
│ │ ├—————┬————┐
│ │ 制多山部 多聞部 說假部
│ │ ┌———┴—┬—————┬————┐
│ │ 東山部 西山部 王山部 義成山部
│ │
│ │ (北山住部)
│ ├————┬————┬————┐
│ 法上部 賢胄部 正量部 密林山部
├—————————————┐ ┌—————┐
分別說部(上座部) 說一切有部 │ 經量部
├—————┬————┐ └———┘ ┌—┐
上座部 飲光部 化地部 │法藏部
│ └————————┘
├——————┬—————┐
大寺部 無畏山部 只陀林部

因為各部派的傳說不同,所以對部派的源流解說也有不同。這里只是略講南傳上座部的源流。按照這個表來看,南傳上座部的源流是清楚的。佛教最初被分裂成為上座部和大眾部,後來,由於上座部對佛說採取『分別說』的態度(以為對佛說和解釋佛說要有分別地看待),亦被稱為『分別說部』。這種說法,在阿育王時即已盛行。據說阿育王曾問諸比丘∶大德,佛法雲何?答言∶佛分別說也。諸比丘如是說已,王更問大德帝須∶佛分別說不?答言∶如是大王(《善見律毗婆沙》卷二)。阿育王即根據此說以凈化僧團,並由帝須在分別說者中選擇一千人,舉行第三次結集。由摩哂陀傳入師子國的佛教,就是這一系的學說。所以南傳上座部也自稱為『分別說上座』。這一系的佛教南傳之後,始終是以大寺為正統。現在所說的南傳上座部佛教,實際就是以大寺為正統的佛教。

上座部信徒和其他部派比較,是保守的一派。傳入斯里蘭卡以後,仍稱為上座部,到了分有大寺、無畏山及只陀林三大派之後,而大寺派仍然代表保守的上座部,並逐漸地傳播於東南亞各處。所謂『保守』,是指他們對於教義的解釋和戒律的行持方面的態度而說。在學說方面保持他們的純潔性,不輕易接受其他部派的理論,在戒律方面則不容許寺院僧規有鬆弛現象,甚至連細節戒條都要嚴格遵守。例如∶在無畏山,雖然他們的基本教義也是上座部的,但在思想上就比較開放,像犢子等部派學者可以在那裡居住和講學,大乘的學者也可以在那裡居住和傳教。而大寺則不然,始終是堅持不合作態度。當然,南傳佛教不一定就是原始佛教,也可能和根本上座部有些區別,但學術界公認它是比較接近於原始佛教的。他們還傳承給人們研究的這樣兩種現實∶第一,經過二千多年的歷史變遷,許多別的部派都已消滅,僅留下一部分經典著作,唯有南傳上座部佛教保留了一部比較完整的巴利語三藏經典和許多重要的論著,引起許多學者們的重視、翻譯和研究,直到今天,仍然盛行於許多國家,不但沒有衰落現象,還在繼續發展,信徒也在繼續增加;第二,在盛行的南傳佛教的國家和地區里,仍然生存著數以萬計由二千五百年前佛陀親自組織起來的比丘僧團,嚴格地遵守著佛陀所制定的規章戒律,過著佛說最簡單的生活方式,保持以佛陀本人為規范的形狀,身披黃色的佛制三衣,沿門托缽,過午不食,剃除須發,端正庄嚴,受請應供,修習禪定,講經說法,教誡信徒止惡行善,深受信徒恭敬禮拜。在佛滅二千五百餘年之後的今天,仍使人們能夠看見被稱為三寶之一的原始比丘僧團的面貌,是由上座部佛教徒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

〔參考資料〕 呂澄《印度佛學源流略講》;凈海《南傳佛教史》;C. Eliot著·李榮熙譯《印度教與佛教史綱》;龍山章真《南方佛教の樣態》;干潟龍祥《南方の佛教》;前田惠學編《現代スリランカの上座佛教》。

FROM:【中華佛教網路全書】
是否可以解決您的問題?

Ⅱ 北傳佛教,與南傳佛教,有什麼區別

北傳佛教與南傳佛教區別:

北傳佛教:多與傳承地之固有文化融合,以大乘為主,流行梵文聖典及其翻譯經典。

南傳佛教:則保存較濃厚的印度原始佛教色彩,主要流行巴利語佛典。

南傳佛教

宗教特色:

1、南傳佛教又稱南方佛教、南傳上座部。指傳布於南亞的佛教。分布在南亞地區的佛教,可大別為四類:流布於錫蘭、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國家的南方上座部佛教。興起於越南,而與儒道二教混融的混成佛教。過去在柬埔寨曾盛極一時的吉蔑民族所信奉的佛教。爪哇、蘇門答臘、馬來半島等地所傳的南海佛教。

2、上列四類中,第三、四類現今僅存藝術的遺跡。第二類屬中國佛教系統。第一類又稱為巴利佛教,蓋此系統大部分均依據巴利語聖典。而所謂南方佛教,主要即指此系而言。

3、公元前三世紀,阿育王派遣其子摩哂陀長老將印度本土佛教輸入錫蘭島,此為錫蘭佛教之開端。公元前一世紀,錫蘭佛教分裂為大寺派與無畏山寺派。三世紀時,無畏山寺派又分出南寺派。其中,大寺派被視為錫蘭佛教的正統。五世紀時,有覺音、達摩波羅等大注釋家。

4、在其他國家方面,公元四至五世紀以後,緬甸即有佛教傳入,然採納南方上座部佛教,則始於1058年阿耨樓陀王時代。公元十二世紀以後,泰國開始接受上座部佛教。1361年,錫蘭的僧伽領袖,被迎入泰國,為泰王傳戒。至於柬埔寨、寮國之接納上座部佛教,則始自十四至十五世紀泰民族之徵略後。

5、南方上座部之特質在於嚴守戒律,保持原始佛教傳統。在巴利文獻方面,除了完備的經律論三藏,還有數量極為龐大的注釋書、復注、綱要書、史書、文法書、詩書等。

(2)南傳佛教泰國電影擴展閱讀

北傳佛教:

1、「北傳佛教」是經古印度向北往傳入中國,再由中國傳入朝鮮、日本、越南等地的佛教。「北傳佛教」指自北印度經中亞細亞傳入中國、朝鮮、日本、越南的佛教,及由尼泊爾、中國西藏傳入蒙古一帶的佛教之總稱。

2、此系佛教與通行巴利佛典的錫蘭、緬甸、泰國、高棉等國的佛教,風格迥異,因其系由印度向北傳布,故十九世紀研究佛教之歐洲學者,稱前者為北傳佛教或北方佛教,後者為南傳佛教、南方佛教。

Ⅲ 南傳佛教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歷史

南傳佛教是由印度向南傳到斯里蘭卡並且不斷發展形成的佛教派系。在教義上,南傳佛教傳承了佛教中上座部佛教的系統,遵照佛陀以及聲聞弟子們的言教和行持過修行生活,因此稱為「上座部佛教」(Theravàda)。上座部佛教主要流傳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南亞和東
南傳佛教寺廟
南亞國家,以及我國雲南省的傣族、布朗族、崩龍族一帶地區。上座部佛教使用的經典語言屬於巴利語體系,所以也稱為「巴利語系佛教」。 上座部佛教流傳至今,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現在我們不能夠更系統一點地去了解和上座部佛教同時或者更晚時期盛行過的其它部派佛教(說一切有部除外),因為他們大多數是在漫長的歲月之中湮滅無聞了,遺留下來的至多是一兩部經典論著,甚至只是片言斷語。然而,南傳佛教不但非常完整地保存了一套巴利語三藏聖典以及許多重要文獻,而且這些經典是在斯里蘭卡、緬甸、泰國等相當大的地域中唯一不可爭辯的權威性著作。在南傳佛教國家,我們至今依然還能夠看到按照佛陀當年所教導的行為規范一樣過著剃除須發、三衣一缽、托缽乞食、半月誦戒、雨季安居等等如法如律生活的比庫[1]僧團,使我們仍然能夠親切地感受到最接近於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在世時佛教僧伽簡單樸素的修行生活。這種特異的文化現象和歷史現象,的確令我們感慨萬千。 南傳佛教是由印度向南傳到斯里蘭卡並且不斷發展形成的佛教派系。在教義上,南傳佛教傳承部派佛教中上座部佛教的系統,遵照佛陀以及聲聞弟子們的言教和行持過修行生活,因此他們自稱為"上座部佛教"(Theravada),或可稱為"聲聞乘佛教",也即俗稱的"小乘佛教"(在這里不含有貶稱意義)。南傳佛教主要流傳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印度等南亞和東南亞國家,以及我國雲南省的傣族、布朗族、崩龍族一帶地區。南傳佛教使用的經典語言屬於巴利語體系,所以也稱為"巴利語系佛教"。從佛教經典的語言文字來看,南傳佛教主要依據巴利文經典,因此又稱作巴利語系佛教。巴利語原為古代印度流行的一種大眾語言,南傳佛教相傳佛就是用這種語言說法傳教的。流傳到斯里蘭卡的佛教經典就是用這種語言傳播的,一開始並無文字書寫,大約公元前一世紀,斯里蘭卡王無畏波陀伽摩尼召集僧眾在大寺勘定三藏,用斯里蘭卡通行的僧伽羅文音譯巴利語書寫,這是最早的巴利語經典。公元5世紀,摩揭陀國三藏法師覺音到斯里蘭卡,重新用僧伽羅文字整理編寫巴利文三藏,這就是現在流行的巴利語佛典的原型。後來,緬甸、暹羅、泰國等也都以他們本國的字母音譯記錄巴利文三藏。近代以來,歐洲學者以羅馬字母轉寫,這是現在通行的巴利語佛典。

Ⅳ 南傳佛教里的「因果報應」如何理解泰國的佛教里的報應又如何了解

因緣果報的規律都是一樣的。

因緣果報(1)什麼是因緣果報
在佛法中有很多概念是我們一定要搞清楚的,如果搞不清楚一些基本的知識,那麼我們就不可能正確的掌握和運用佛法的道理利益自己和他人。
這其中最重要的一個觀念就是因緣果報、因果的概念。說到因果,幾乎所有的中國人大都知道一二。同時社會中認識的因果和佛法卻並不一樣。普通人沒有學習過佛法經典,因果的概念都是通過書籍的轉述,他人的灌輸這種途徑得來。但這些見解鮮有真正依據佛法經典而來的。都是大家認為因果是怎麼回事,是大家的依靠自己的認知來推測出的。這就造成了很多的誤解。
普通人對於因果的概念多數就是殺人償命、欠債還錢,如果相信來世的則會認為這個結果可以到下一世才出現。大多數人都是這么認為的是不是?
其實佛法講的因緣果報、因果定律並非如此,嚴格說來和此完全不同。我們試著給大家介紹一下,因果到底是怎麼運行的。這世間的萬事萬物究竟遵循著一種什麼規律、我們又如何利用這種規律來造福自己和他人。
(1)因果是如何運行的
因果業力的作用是如同種子在適合的條件下逐步成長,最後結出果實一樣。
因就是種子。我們從前說過的話、做過的事情、想過的內容都會成為種子,業因。
比如我今天想了,我想賺點錢、或者我要去某個地方玩。這都是因。我們說的話、做的每件事情,都會成為種子。
一顆種子,要有適合的土壤、陽光、水分才會成長、結果。在各種條件的配合下,種子逐步成長最後結出果實,這個過程就彷彿我們造作的業因,聚集各種助緣,最後得到結果。
什麼是緣呢?同樣是我們的身語意三業,做得事、說的話、思想的內容。這些不僅僅是種子,同時還是其它種子的緣、助力。
比如一個人想去某地遊玩,這是個想法,正好他有錢、有福報、有時間、天氣、環境都合適,這些是緣,於是就去了。沒想到他從前欠了別人的賭債,結果在玩地方遇到債主了。被打了一頓。於是去遊玩這件事情,雖然是他當初想法的果,這個果是各種條件聚集而形成,同時又成了他被打的緣,另一個果報的一個助力。
因果就是如此運行,每個因都在適合的條件下發展,同時又對其它的因的發展起著作用,相互纏繞、相互影響。非常復雜。復雜到我們普通人是難以想像的。
如果非要用比喻來講:每個人的因果都如同一片沒有盡頭的森林,無數的種子、無數的發芽、開花成長、無數的果實。而果實則繼續變成種子。不同的植物之間又相互纏繞、相互依存、相互影響。
或者也可以比喻成一張沒有邊際的大網、上面縱橫交錯著種種因、種種緣、而這些條件聚集在一起就是一個交匯點:果報,無數的果報又繼續和其它的因緣相交匯,層層疊疊無有窮盡。
佛在《佛說福力太子因緣經》講:
假使經百劫 不壞諸業因
因緣和合時 有情隨受果
就是說我們造作的業因,種種因,哪怕是過了很久很久的世間,依然不會損壞,無論我們做得是善因、還是惡因。都會成為一顆種子,一旦和其配合的條件具備,那麼就會有果報出現。
《占察善惡業報經》講: 現在苦樂吉凶等事。緣合故有緣盡則滅。業集隨心相現果起。不失不壞相應不差
現在我們遇到的各種事情,有苦有樂,都是各種緣聚合在一起產生的。這些緣如果沒有了,則不會再有這種結果。
而這些業力都是隨你的心聚集的。不會有一點的誤差。
《華嚴經》講: 於一業分別知無量諸業種種緣造。如一業。一切諸業亦復如是 。
就是說,從單單一個業力來認識,就可以知道我們大家的無量業報、果報,都是由種種緣的聚合而成。就和這一個業力一樣。我們自身的一切業力、果報都是如此的。
佛法講的因果,並不是簡單的欠債還錢、殺人償命那樣。佛法講的因果,是指出我們自身所遇到的一切事情是怎麼運行的,都是因為有因、有種種緣的配合,最後形成的果報。
有人會說這似乎沒什麼 ,挺簡單啊。是挺簡單的,我們後面還得深入介紹,因果的特性,它有什麼特點。以及我們如何利用因果這種規律來造福自己和他人。
因緣果報(1)什麼是因緣果報
因緣果報(2)因果的特性之一
因緣果報(2)因果的特性之二
因緣果報(3)如何運用因果
因緣果報(4)運用因果的訣竅!{不看可後悔}
【轉自地藏論壇】

Ⅳ 宗教知識:南傳佛教是什麼意思

南傳佛教又被我們稱為「上座部佛教」。其實南傳佛教指的是盛行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等地的一種信仰佛教。它是原始佛教時期之後,部派佛教中的一種派系。那麼,大家知不知道南傳佛教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 宗教文化 的角度來了解了解吧!

傳教歷史:
公元前三世紀,由阿育王的兒子馬興德長老組成的第九弘法使團把佛教正式傳入蘭卡。馬興德早年出家,師事摩嘎離補答·帝思大長老學習三藏聖典,博學多聞、戒行精嚴。在他32歲、12瓦薩時,率領由伊帝亞、伍帝亞、桑拔喇、跋達薩喇四位比庫,以及沙馬內拉蘇馬納、般度咖居士一行七人組成的使團,於公元前247年渡海來到蘭卡島。當時蘭卡的國王迭瓦南畢亞·帝思和一批大臣首先皈依了佛教,布施御花園「大雲林園」,修築「大寺」供養僧團。這座大寺日後成為整個南傳上座部佛教的發祥地和弘法中心。接著長老剃度了國王的外甥馬哈利特等五十五位蘭卡青年,弘法工作進展非常順利。不久,馬興德長老又邀請他的妹妹桑喀蜜妲長老尼從印度帶領十位比庫尼來到蘭卡,為王後阿奴喇等五百多位女子傳授戒法,建立比庫尼僧團。佛教迅速普及全島各地,成為幾乎是全民信仰的國教。

在現代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上座部比庫們仍然過著挨家挨戶托缽乞食、不非時食、住阿蘭若、半月誦戒、雨季安居、行自恣法、作咖提那衣等簡單樸素的原始佛教乞食制生活,這不正是他們視戒律如生命的修學態度的結果嗎?近代佛學者,為了研究整個佛教學說的方便,按照語文分為三大系,即漢語系、藏語系、巴利語系。南傳上座部屬於巴利語系,因為他們的三藏典籍和許多重要的著作,都是用巴利語寫的。除了巴利語系有一部完整的三藏典籍和各種論著之外,其他北傳佛教的經籍,絕大部分都保存在我國的漢文和藏文的藏經里。另外一種分法,是所謂大乘和小乘。稱漢語系和藏語系中的大乘理論為大乘,稱巴利語系的佛教及其他類似的佛教為小乘。但巴利語系的佛教徒則自稱為上座部,不接受小乘這樣的名稱,並且不承認大乘是佛說。原來上座部及其他一些舊部派的比丘們的理想,是遵照佛的弟子或聲聞的行徑,求證涅盤,使個人解脫。大約在公元一世紀左右形成一個佛教派別,宣稱要遵照菩薩的行徑,謀求一切眾生解脫,不求現世證阿羅漢,而求未來成佛。自稱能運載無量眾生從生死大河之此岸達到菩提涅盤之彼岸,故名大乘,而貶稱原始佛教和其他部派佛教為小乘。在《島史》則稱大乘為『戲論派』,《論事》稱為『大空派』,大寺的僧眾稱他們為『方等派』。從大乘和小乘這兩個名詞本身的概念來看,是包含著自褒貶他之意的。但學術界,為了研究佛學而沿用此名,則無褒貶之意,而是對歷史發生發展的事實而作客觀的分析。從歷史上看,過去大乘和小乘之間的互相對立、爭執、排斥的情況是存在而且相當激烈的。內部自相鬥爭的結果,促使佛教在印度的消亡!這個問題,佛陀生前就曾警告他的弟子說:「彼人不了悟,我等將毀滅!若彼等知此,則爭論自息。」(見《法句》第六頌)此頌是佛陀在只陀林針對爭論比丘而說,其大意是:那些爭論不休的人完全不知道,我們將為此爭論所困而走上毀滅之途!如果他們懂得這種危險性,就不會爭論了。各國佛教徒的情況已經有所變化,大多數佛教徒都認識到,雖然佛教各派的學術思想有所不同,但都是本著釋迦牟尼的言教而各自發展起的,所以大家都願意互相往來,講團結,講友誼。從這方面講,我們就不能不注意,在彼此互相友好訪問之時,不宜採用『大乘』和『小乘』這樣可能引起誤會的言詞,為了加強各國佛教徒和人民的團結和相互尊重,應該稱他們為上座部佛教,這是他們一向自稱的正確的部派名稱。

宗教特色:
南傳佛教又稱南方佛教、南傳上座部。指傳布於南亞的佛教。分布在南亞地區的佛教,可大別為四類:(1)流布於錫蘭、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國家的南方上座部佛教。(2)興起於越南,而與儒道二教混融的混成佛教。(3)過去在柬埔寨曾盛極一時的吉蔑民族所信奉的佛教。(4)爪哇、蘇門答臘、馬來半島等地所傳的南海佛教。

上列四類中,第三、四類現今僅存藝術的遺跡。第二類屬中國佛教系統。第一類又稱為巴利佛教,蓋此系統大部分均依據巴利語聖典。而所謂南方佛教,主要即指此系而言。

公元前三世紀,阿育王派遣其子摩哂陀長老將印度本土佛教輸入錫蘭島,此為錫蘭佛教之開端。公元前一世紀,錫蘭佛教分裂為大寺派與無畏山寺派。三世紀時,無畏山寺派又分出南寺派。其中,大寺派被視為錫蘭佛教的正統。五世紀時,有覺音、達摩波羅等大注釋家。

在其他國家方面,公元四至五世紀以後,緬甸即有佛教傳入,然採納南方上座部佛教,則始於1058年阿耨樓陀王時代。公元十二世紀以後,泰國開始接受上座部佛教。1361年,錫蘭的僧伽領袖,被迎入泰國,為泰王傳戒。至於柬埔寨、寮國之接納上座部佛教,則始自十四至十五世紀泰民族之徵略後。

南方上座部之特質在於嚴守戒律,保持原始佛教傳統。在巴利文獻方面,除了完備的經律論三藏,還有數量極為龐大的注釋書、復注、綱要書、史書、文法書、詩書等。

Ⅵ 佛教藝術的南傳佛教

自從公元前1世紀,路上絲綢之路受到在中東日漸強大的安息王朝所阻,羅馬人則越來越富裕,對亞洲珍寶日益渴求。這樣導致恢復了連接地中海與中國途徑印度的海上絲綢之路。縱使有些政治干擾,印度從貿易上影響了東南亞各國。這條貿易路途把印度、緬甸、泰國南部、柬埔寨、越南南部及其他海岸城市連接起來。
在此後的一千多年中,印度的巴利語與梵語和印度文字,同上座部佛教與大乘佛教一起,再加上婆羅門教和印度教,通過頻繁的直接交往和宗教經典與文學如《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豐富了東南亞各國的藝術內涵。在公元1世紀至8世紀之間,柬埔寨扶南王朝藝術與緬甸孟族的藝術互相競爭,但兩者都衍生自笈多藝術風格。印度風格加上佛教形象的還願片和梵文石刻遍布在了整個地區。
公元9世紀至13世紀,發源於現代蘇門答臘島的三佛齊帝國與高棉帝國雖然互相競爭,但雙方都信奉大乘佛教。上座部佛教在13世紀從斯里蘭卡傳出,後來被泰國的素可泰王國所接納。根據當時的上座部佛教只有僧人才能涅盤,從此那些寺廟群的建造在東南亞的藝術表達方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14世紀之後,伊斯蘭教文化在東南亞沿海地區,包括馬來西亞、印尼及菲律賓等地不斷擴散而且日漸盛行,上座部佛教集中在緬甸、寮國與柬埔寨等地繼續發展。 公元7世紀,佛教在印度的重要性逐漸下降的時候,阿育王派遣僧侶所傳的上座部佛教卻在過去幾百年裡於斯里蘭卡生根,並且塑造了當地文化。一些有特殊意義的文物,譬如被列為聯合國世界遺產的康提古城內的佛牙舍利與佛牙寺[86][87],和在阿努拉德普勒的古寺內的聖菩提樹。這棵菩提樹是在公元前288年用當年釋迦牟尼佛坐在其下得道的菩提樹的扦插苗移栽而存活至今的。
佛牙寺建於15世紀,整個寺院建於6米高的基台之上,外圍有護寺河。寺內主要建築有中心大殿、鼓殿、長廳、大寶庫、誦經廳等。 比鄰印度的緬甸自然受到印度東部地區的強烈影響。緬甸南部孟族大約在前200年跟隨印度國王阿育王皈依佛教。
像Peikthano的早期佛教寺廟可以追溯到1世紀到5世紀。孟族的佛教藝術主要是印度笈多王朝的風格,足以影響以後的時代。隨著孟族在大陸各地散居,他們的藝術風格在東南亞各地開花結果。
11世紀到13世紀,在蒲甘王國境內興建了成千上萬的舍利塔和佛教寺廟建築,其中約2000件仍然清晰可見。在仰光和曼德勒的博物館收藏了大量鍍金的裝飾以珠寶的佛像。 參見:吳哥窟及吳哥古跡
公元3世紀到6世紀,柬埔寨曾經是信奉印度教與大乘佛教的扶南王國的中心地帶,它的領土曾西至緬甸,南至馬來西亞。它不但對政治產生很大影響,還吸收了印度文化。根據宋代《
太平御覽》引述三國時期吳國康泰的《扶南土俗》說:「扶南之西南有林揚國,去扶南七千里,土地奉佛,有數千沙門。持戒六齋日,魚肉不得入國。 一日再市,朝市諸雜米、甘果、石蜜,暮市但貨香花。」又說:「扶南國人最大居舍,雕文刻鏤,好布施,多禽獸。王好獵,皆乘象,一去月余日。」《太平御覽· 林陽國》說:「林陽在扶南西七千餘里,地皆平博,民十萬余家,男女行仁善,皆侍佛。」可以見到大乘佛教在當地十分盛行。在普農多出土的印度教八臂毗濕奴立像、持斧的印度英雄羅摩立像與在吳哥附近發現的大量笈多風格的砂岩制佛頭和佛立像,都可以證明6世紀的柬埔寨美術受到印度造像藝術的深遠影響。
公元9世紀到13世紀,大乘佛教與印度化的高棉帝國主宰了東南亞大部分的地方,更對當地的佛教藝術有深遠影響。在當時的高棉境內,曾於今日的柬埔寨和泰國等地興建900座寺廟。
吳哥王朝時期,大型寺院與城市組織能夠管理1百萬居民。雖然柬埔寨大量的佛像在吳哥古跡內保存下來,但其他城市卻受到有組織的搶劫所重創。
高棉藝術的特色是通過喜氣洋洋的表情來展示高度的靈性,而不採取細長線條和附加的修飾。 泰國佛教起源於公元前三世紀左右,時為印度阿育王遣派僧侶到東南亞宣揚佛教教義,其中一批到達泰國佛統府後,就以此地為傳教基地。後來,隨著緬甸孟族王國擴展版圖,印度商旅把
笈多王朝的印度及佛教藝術傳入泰國。自9世紀,泰國不同派別的藝術都受到同樣信奉大乘佛教的高棉帝國與三佛齊的強大影響。9世紀末,泰國藝術創出如清流的表達方式,主題像萬神殿般創造很多大乘佛教的菩薩造型。
13世紀,上座部佛教從斯里蘭卡傳入,同時泰國人剛剛建立素可泰王國。在泰國佛教,非常俏麗的形象,有時候配上非常幾何和幾乎抽象的圖像鼓舞了新的信念。
14世紀至16世紀的大城王國,佛像更披上華麗服裝和以珠寶作裝飾。許多泰國雕塑或寺廟往往是鍍金的,有時還鑲嵌了很多裝飾。 印尼包括爪哇與峇里島的文化自從1世紀便受到印度佛教文化所影響。這樣大大豐富
了東南亞的視覺藝術,譬如建築與雕塑。後來在大陸冒起的扶南王朝與吳哥王朝都是充滿印度文化色彩的國家。這個時候,發源於蘇門答臘島巨港信奉大乘佛教的三佛齊王國剛剛成立。當發源於爪哇的夏連特拉王朝在馬來西亞半島擴張,大乘佛教與金剛乘便傳入這些地方。見證佛教藝術的歷史遺跡有位於日惹附近的婆羅浮屠與般若佛母像。
整個婆羅浮屠從上往下看就像佛教金剛乘中的一座曼荼羅,同時代表著佛教的大千世界。塔基是一個正方形,邊長大約118米。這座塔共九層,下面的六層是正方形,上面三層是圓形。頂層的中心是一座圓形佛塔,被七十二座鍾形舍利塔團團包圍。每座舍利塔裝飾著許多孔,裡面端坐著佛陀的雕像。

Ⅶ 電影《蠱》 裡面泰國佛教念的什麼經啊

楞嚴經 可以降伏一切眾魔
阿彌陀佛 諸佛隨喜

Ⅷ 電影「曼谷殺手」中體現的泰國文化

可能是佛教吧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相當於現在尼泊爾。中國的佛教屬於北傳佛教,亦我們所說的大乘佛教,是大約漢代時,由帕米爾高原傳播而來。而泰國的佛教,屬於南傳佛教,亦我們所說的小乘佛教,是直接受印度原始佛教的影響,並沒有受到中國北傳佛教的影響,中國佛教主要影響了現在的日本,韓國和朝鮮,包括越南。南傳佛教和北傳佛教是存在一定的差別的。
沒有去過泰國,無法對泰國做出其它文化上的評價。但是曾經閱讀過相應的一些文章。
按照社會發展過程而言,不重生男重生女,除了在母系氏族社會中,或者歷史的特殊時期存在過,對於大部分而言,男性在社會中占絕對地位。樓主,雖然新東方老師說過美國是「女尊男卑」,我想這更應該是一句開玩笑的話語,是為了讓大家記住Toefl聽力的技巧而已。美國是個平權社會,在法律上而言,是禁止因為性別而歧視的。但事實上,美國仍然是男性占重要地位的國家,要不,美國的女權運動也不會興起,要不,美國也不會因為希拉里競選總統而給予更多的興趣。而且,在五六十年代,美國還有過因為性別問題而提出的訴訟案件。
至於泰國,聽一些人說過,從某些中國人的眼觀看。泰國人是比較「懶散」的。或者,我想用褒義一點的詞語而言,那就是泰國人對生活是比較追求舒適的,所以泰國人的滿足感和幸福感比較強,我想這可能與佛教的「知足常樂」有關,另外,泰國是一個物資豐足的國家,例如,泰國是全世界稻米出口最多的國家,所以,這一點,也決定了泰國人的種種特性。
回到「人妖」問題,我想這也是一個讓泰國政府頭痛的問題,一方面,「人妖」給泰國這個「微笑的國度」帶來不良影響,另一方面,卻又給泰國帶來了豐厚的旅遊回報。不少「人妖」是因為家境的問題,而被迫成為玩物。也有因為心理問題而選擇了這條路。但是不管怎麼說,這決不說明「窮人家,寧生一女,不生一男」。
其實,一個社會,可以部分由電影體現,但又不能由電影代表。就像大家所熟知的韓國電影一樣,很多是美麗的童話。所以,電影中tong母親支家,父親借酒消愁,不問生活,並不代表「女尊男卑」的問題。
但是泰國確實是一個比較讓人感興趣的國家,在歷史上來看,泰國是19世紀,20世紀,唯一一個沒有成為西方殖民地的國家,拉瑪四世也如同明治維新一樣開始了泰國的維新,並且成功的讓泰國轉型,另外,二戰時期,泰國放棄了對日本的抵抗,加入了德日軸心國。但是泰國避免了在本國上因為戰爭的損失,另外,二戰結束後,泰國因為只是被迫,被動參加,所以並沒有像日德一樣進行清算,而且聯合國的部分組織還設在了泰國。但泰國現代史上卻又發生過幾次軍政府政變,但好像又沒有把整個國家捲入進去,真是很奇怪。而且前幾年,泰國又發生了政變,聽說Pchy在他的blog裡面有其中他的感想,可惜沒有人翻譯,很想了解他對此事的看法。
其實,我倒覺得,雖然,泰國就在我們的身邊,而且泰國華人華僑非常多,但泰國除了給我們「優美的風景,妖艷的人妖,泛濫的色情」外,我們還知道什麼。也許是我們的大國心態作怪,對於泰國,這身在我們旁邊的國家卻不了解。對於泰國的歷史,種族,語言,社會,這真是一個遺憾,希望以後又跟多的關於泰國的方方面面的文章出行,加強我們對於身邊這個陌生的國度,有進一步的理解。

Ⅸ 南傳佛教與泰國佛教的關系

依傳承路線方式劃分和以地域劃分之間的不同罷了。
南傳佛教包含了泰國佛教以及東南亞地區的佛教、藏傳佛教。
這是由於這些佛教是由南方傳入的,定為南傳。路線上由印度至緬絢、東南亞半島或由印度至青藏高原至雲貴高原。
另一個劃分方式是北傳,自漢代傳入中國開始多數走的是印度、阿富汗、新疆至長安的路線,路線主要是由向北再向東,所以叫北傳。漢傳佛教以及由漢傳佛教傳至朝鮮、日本的都屬於北傳。
不以大小乘、顯宗、宗派、國家的方式劃分,而純以傳承的方向由南或北來確定的劃分方式,就是南傳、北傳。
以上,代表我個人的一點看法,不一定正確或十分圓滿,希望對你有所幫助,也希望你在看到答案後謹慎取捨。

Ⅹ 找一部紀錄片,片子里主要是一位南傳佛教的小沙彌和大象、鳥等和諧共處的照片。

《塵與雪》

Ashes and Snow 又名: 塵與雪 / 灰燼與雪 導演: 格利高里·考伯特Gregory Colbert 主演: 人類動物 上映年度: 2005年 語言: 英語 imdb鏈接: tt0493393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閱讀全文

與南傳佛教泰國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貓名字叫什麼名字叫什麼 瀏覽:523
昆蟲的大電影 瀏覽:486
歐錦棠電影大全 瀏覽:139
在電影院看3d 瀏覽:650
電影穿幫鏡頭大全集 瀏覽:953
北京電影節2019開幕式紅毯 瀏覽:546
卓別林電影免費觀看中文版 瀏覽:121
土豪電影最新網站 瀏覽:852
五月有什麼電影 瀏覽:945
不帶名字的電影海報 瀏覽:180
晚娘電影圖片欣賞 瀏覽:536
烈陽天道電影超清完整版 瀏覽:866
鄭州未來城附近有什麼電影院 瀏覽:418
電影閏土英文演員表 瀏覽:823
電影我要我們在一起結局是什麼 瀏覽:219
網路電影狼鷹演員表 瀏覽:315
德國恐怖電影大全 瀏覽:361
愛情的電影圖片素材 瀏覽:880
池昌旭愛情電影 瀏覽:803
把照片變電影圖片 瀏覽:261